对历史的感想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2:38

对历史的感想

对历史的感想篇1

关键词:大学思政;历史使命感;重要意义;开展途径

G641

一、引言

历史使命,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时代和国家赋予个人或集体的社会历史责任。所谓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即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激发学生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活动,在当代中国,大W生接受历史使命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开展对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意义

1.事关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早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公民道德建设话题,英文中的历史使命感一词译为“Mission Education”,意为社会责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确定了公民历史使命感教育这一重要教育发展方向,主张教育应使每一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5年美国建立了非营利组织ESR(Educator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旨在面向全国儿童开展历史使命感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高等教育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紧跟全球教育趋势、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具有战略性意义。

2.创新高等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品质

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形势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经历由智力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由智力培养向能力发展的关键转型,对于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集中反映了合格人才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对策研究,为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坚定的教育载体。

三、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1.发挥课堂教育阵地作用,增强外部影响能力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历史使命感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开展历史使命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有效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史纲要、大学形势政治分析等课程,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使学生树立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系为一体的思想理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史纲要、大学形势政治分析等课程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重点突出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课堂风尚,使这些教育观念走进学生内心,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念。

中国近现史纲要和形势政治分析课程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国家和民族从忧患到发展的艰辛历程,是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与分析,学生的忧患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有助于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形势政治分析,当代大学生可以正确、理性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

2.挖掘社会思想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共建平台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教育同样对学生思想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开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动员多方教育主体参与到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工作当中,形成多元教育力量参与的历史使命感教育共建平台。

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教育氛围,真切感受到使命环境,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各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人士的交流机会,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历史使命感激励的教育目标。例如举办名人讲述活动、历史使命感讲座,让学生在听名人讲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榜样参照,使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反射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之中。

开展历史使命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在行动中体现思想教育力量,践行历史责任。除开展名人讲述活动和历史使命感讲座之外,学校还应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帮贫扶困活动之中。在清明节、母亲节、建军节、国庆节、禁烟日、环境保护日等纪念性节日,学校可开展纪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自身努力做实事、做好事。

四、结束语

历史使命感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加强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团结各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努力增强全体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到一些挑战,众位教学工作者要上下一心,端正态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排除万难,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对历史的感想篇2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以史明鉴方可更好地展望未来,历史学科承担着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高中生产生巨大冲击,而尤其是其中一些消极负面的理念,则会腐蚀学生的思想,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此,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正面积极的主旋律充实学生的思想,则会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领悟哲理,进而增强他们的爱国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另外,由于历史学科的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形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渗透情感教育,则会体现出历史学科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也会更为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是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应予以重视,充分优化和改进历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技巧性,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将情感教育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与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1.用生动的语言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工作是一门交流艺术,教学语言作为其纽带,如果生硬干涩,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候,要选准语调和感情,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氛围中,使他们领悟到历史事件中的各种选择对人民和国家的巨大影响,进而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中,教师的叙述可以经历从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低沉语气到成功收复港澳的兴奋、激动语调的转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人民有能力维护领土与完整了”的激动心情,进而使他们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用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知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走进高中历史课堂,这就打破了一直以来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因而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设备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历史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演示信息的直观形象效果,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可通过生动的影音演示将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介绍了杂交水稻、载人航空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并结合神舟飞船升空等激动人心的场景展示,使学生在领悟科技改变生活、加快发展进程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3.用典型的史人物事件开展情感教育

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辈出,各种感人的历史事件也永垂青史。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讲解古今中外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事迹,使学生自觉产生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的想法,明确自己作为当今青年一代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除此以外,教师还应结合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给学生讲解这些事件背景、主体、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青年在推动历史发展、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白自己的成长与民族强大、国富民强的伟大事业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促使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新一代。

4.用课内专题研讨活动增强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与思维。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规律等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活动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对历史的感想篇3

一、有效整合“史实”,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此,有效整合史实,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重要组成http://部分。一般而言,学生学习历史的困难之一就是史实的记忆。教师如果能在准确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那就一定有利于宏观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准确记忆史实。

反思:就历史学科而言,基础知识永远重要,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梳理基本史实的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学习中,教师准确地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案是关键,学案使教师既省时又高效地组织和实施该阶段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整合史实,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的梳理和体系的建构。

二、巧妙设计问题,诱思解疑中形成“史识”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概览后,教师要针对重难点,提供材料铺垫,设计渐进性的系列问题或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思维习惯与方法,形成“历史认识”。

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将罗斯福上台时面临的严重危机从“银行破产”“工业萧条”“农业衰败”“社会动荡”等四个方面创设历史情境,以视频或文字材料的形式再现当时的经济困境,诱导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之中,讨论解决危机的办法,提出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措施,并分析可能出现的效果。当学生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时候,学生也就深刻地理解罗斯福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从而很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及要点。

反思:“史识”的达成过程就是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过程,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感悟、体会与总结。因此,这一阶段教学更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实际,选用或生成与教学重点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巧妙地创设情境,或设计有利于诱导学生思考和“形成认识”的有意义的问题。而具体、形象、针对性强、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设计或情境诱导,才能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维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提升历史认识。

三、感悟历史,升华“史感”,达成“历史的现实感”与“现实的历史感”的统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再以单一传授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基本结论为主要任务,更对我们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地涉足“史感”教学的探索。它要求我们将历史与现实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世界意识。

在“史感”教学阶段,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外,更应精选史料或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生活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让学生“神入历史”的氛围,实现感悟升华。

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角色体验:(1)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和要求?(2)如果你作为该时期的国君,你将如何治理你的国家?

通过角色体验,在“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同样历史背景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也会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各学派、各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利益,在春秋战国这个大舞台上活生生地

转贴于 http://

对历史的感想篇4

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学到许多其它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它是增长学生见识最好的学科,学生在历史中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一种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好的教材。运用历史教学的真实历史事件中的一些爱国人物和爱国事迹来具体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个良好的促进,通过感人的历史故事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做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他们在学习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爱国情结和素养。虽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感染学生的爱情情操,但是在中专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需要凭历史课升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教学往往只是一些事件和时间的背记,根本没有散发性的思想模块。很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注重学生考试的得分情况,往往对历史的琐碎内容重复的讲解,一些自身看法和思想散发环节只是一笔带过,使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长时间的背记,这根本无法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内容真正的理解和一些深刻的思考,思想教育根本没有融入到教学中去。中国开设历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英雄人物来提升其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最终使自身得到个人价值,然而,在实际学习当中,历史教学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严重的脱离轨道。

二、历史教学融入思想教育的途径

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创新思维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和教学环节设计者,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学生进行知识吸收和心灵培养的重要导师。历史教学中把思想教育融入其中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和历史理论知识的专业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只有对历史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才能富有感彩的进行讲授,这样才有感染力,能够从思想上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跟着历史故事的节奏走,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教学中的疑问进行给予解惑,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完善。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完全的参与到教学中,参与到和教师的解释和对话当中去,丢掉那些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听课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历史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完全的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讨论和探究中去,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来锻炼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结合自身收集的资料,真正意义上进行总结,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不但能够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第三,考试体制的突破历史教学不能把记忆力当做考核的标准,那样就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意义。一定要丢到历史教学传统式的考试体制,对传统式的死记硬背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主要是以学生对历史的基本掌握和思想教育为主。传统历史课考试体制完全没有把思想教育列入其中,只注重大量的记背内容,这样从长远来看起不到任何的激励效果。因此,要在原有考试体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教育模式对历史考试体制进行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对历史的感想篇5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8-01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强调学生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还要同时重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1]。由此可见,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当前高中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

1 运用生动语言,促进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材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播,常用简洁性、概括性的语言陈述史实,而如果历史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照本宣科,以阅读的形式为学生解释概念、原因、过程、影响等历史内容,就会使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以及丰富多彩、百转千回的历史事件变为呆板、僵硬、无趣的文字,学生定会觉得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将教学内容按照特殊的语调和节奏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必然会觉得整个课堂充满丰富的色彩,对历史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随之提升了。

首先,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时,可以为学生详细陈述人物的生平经历,这样使学生深层次的了解人物,在头脑中形成更真实、更自然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讲解孔子的“修身为本,主张为己之学要独慎”时[2],可结合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孔子的著作《论语》,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的理解儒家思想中“礼”和“仁”;再如学习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时,可让学生体会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对艺术的热爱,使学生明白无论条件多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其次,当前高中的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都过于简单和片面,将原本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浓缩成抽象的概念,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常面对这种枯燥的文字会对历史学习渐渐失去兴趣。那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转换课本表述的重任,教师要学会使用真实、客观且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将抽象枯燥的历史语言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度。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思考,电力为人们带来了那些方便,然后由此向学生介绍在电力没有诞生时,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便是蒸汽机,之后再向学生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以及蒸汽机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体会到,是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才促进了今天科技发达社会的诞生。

2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将一些可比性鲜明的内容进行比较性讲解,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在引导学生思维拓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例如将张居正与商鞅两位古代改革家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明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破釜沉舟的决心;通过比较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位史学家记录史书情况的比较,使学生受到他们勤奋严谨的精神感染,进而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鉴真与玄奘的比较,学生一定会被他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执着进取精神所感动。

新课改后的高中教材编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选编的内容也更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了,但是受到课时和篇幅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避免不了的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尽量的将浓缩的书面历史语言拓展为更宽广的历史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表现,它是推动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重要催化剂,同时,当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挥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中渗透自身的情感,使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针对教学的留白处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自己“穿越”回去,走入历史,面对面的观察历史、触摸历史,进而了解和掌握历史,最大程度的释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时,让学生针对当前我国与日本关于的问题展开想象,说一说你觉得我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是最好的?或者你认为我国应该与日本建立怎样的外交关系?等等,虽然这些不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样让学生由教材联想到实际,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同时激发了学生关心国家、热爱国家的内在感情,在讨论中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历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的发展情况,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途径来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应时刻立足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认真解读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利于情感价值观培养的课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对历史的感想篇6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所以,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讲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wWw.133229.cOm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紧扣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优秀人物的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先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再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有三: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对上述三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另外,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对历史的感想篇7

一、高中历史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块,围绕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学、思想,从古代到近现代层层递进,不断变化发展,以此展开客观叙述,这是高中历史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课本抓重点内容讲解,所谓的重点是考试中经常考到或必考的知识点,淡化历史知识的拓展,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验,更不会通过古往今来相应的历史素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讲解,让学生有更丰富形象的历史认识,呈现教师为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学习历史而学习的功利尴尬局面,现存问题难以走进历史、看见历史、体会历史,历史感的培养成为空谈,不切实际。

三、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种举措,从而扭转局面,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感[1]。

(一)注重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

从人群交谈的引经据典、火热的历史剧播放并广受观众欢迎中可以看出,历史素材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应有深厚的历史感,目前绝大多数在应试教育框架中只喜欢历史,但对历史课程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要改变这种矛盾的局面,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观念相互融合、合二为一。怎么做呢?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通过图书、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接着从学生熟悉、经常交流的社会热点或热播讨论的影视题材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对所讲课程进行延伸,布置并安排相关任务让学生主动完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话题的讨论,这样既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例如,时下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叫《甄?执?》,讲述清朝雍正年间,美丽善良的甄?执右桓霾悔鲜朗碌牡ゴ可倥?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老师可以把这部电视剧融入清朝历史讲解中,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环节

在升学历史感培养中,老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环节,这种手段可以达到实质性效果。在目前历史教学环境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讲解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的,难以捉摸,没有深度捕捉历史上的相关细节,不通过举例方法让学生掌握历史更充分详细,没有真正的历史知识底蕴。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但要选取一定数量的相应历史题材,还要兼顾实际课堂教学需求,创设具体可行的教学气氛。例如:讲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时,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不同思想、培养历史感呢?可以模拟春秋战国的场景,一个人模拟儒家规范说话、做事,有条不紊、彬彬有礼、谦虚谨慎,一个则是模拟道家规范说话做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就深刻理解,原来儒家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而道家则是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想,这种引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老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体验,把历史学得更透彻。教师不需要讲得太满,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学习、探究,学生可以直抒己见、主动思考,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领悟会更深刻,还会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和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困惑进行引导、开发、小结,让学生豁然开朗。主动性发挥会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分辨[2]对与错,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四)融入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老师和学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而这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这就需要教学老师适当融入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课下时间或其他空闲时间展开问题讨论,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学得更牢,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要是还有更充足的时间,还可以开展跟历史教学相关的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提高历史教学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例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面貌、地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关于改革开放是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呢?通过讨论,最后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答案,其实答案的对错无关紧要,当然没有真正的对错之分,但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这就足够了。

对历史的感想篇8

【关键词】历史观 历史观教育 大学生的历史观 中华民族历史观

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系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课程。但是在目前的“两课”教学尤其是《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出现了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的无知、贫乏,直接影响了“两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两课”教学的实际目的。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历史观尤其是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在“两课”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当今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和社会的思潮的影响以及的沉渣泛起,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出现了历史感缺失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突出对学生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追求和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导致人文教育功能被削弱,人文传统被淡化,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缺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观念淡薄,缺乏历史责任感。

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当今市场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和拜金主义对人们的价值和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对于隔离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我们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死板有关。要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用科学的历史观占领其思想阵地。

二、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分析现实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尤其在当今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各样的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情况下,在当今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化之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历史不仅可以总结过去,以史为鉴,而且也可以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树立既是文化自觉的积淀, 又是政治认同的结果。作为文化自觉的积淀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共识。从国内来看,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越来越显示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从国际来看, 中华民族的认同越来越显示出对国际交流、世界多元格局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就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共识,这种共识正是中国各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反思的结果。

在当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化多端之时, 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思潮泛起之际, 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繁荣, 很有必要强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面貌的教育,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和人生价值认同,让学生们深刻的领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增长知识、塑造人格,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十分重要。

其次,加强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对世界观具有重要影响。历史观质变会引起世界观的部分质变,历史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影响历史观。因此,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观不是天生的, 也不会自发产生, 而必须灌输,也就是要由国家通过其主导政治思想的传播, 通过其主导政治价值观的灌输, 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观牢牢地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中。一言以蔽之, 就是必须在各民族中尤其是大学生中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

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历史观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加强历史观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地完善人格,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加强历史观教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两课"是社会精神生产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政治意识的重任。它对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重新树立信仰体系,光复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在“两课”教学中加强历史观教育,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而且也能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长知识,塑造人格,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把祖国、社会和人民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认识和评析,以历史的眼光和头脑深刻地理解现实,从而更好的立足当下、把握未来。

总之,历史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科学的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更深刻地领会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消除的错误影响,以历史的眼光和头脑深刻的理解现实,在不断地理性反思中去追求进步,从而更好的立足当下,把握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杰舜 徐桂兰 《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现状考察

与对策》《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3期

[2]余昌海 邵琴《论加强高校“两课”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5期

[3]李松林 王秀刚 《简论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理论教育

对历史的感想篇9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3-02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对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既非传统的“知识主义”,也非曾经流行的“能力主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①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

一、情感教学设计的含义

情感(feeling)是小概念的,属大概念“情感”(affection)中的一种。它和情操一样,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教学。②过去的历史教学大多只重视基本史实的学习,好像学历史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知识的铺垫还是对知识的认知方法的指引运用,都以对学生的情感触动为最终指向,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是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全课的中心。

二、如何进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历史教育的情感培养必须有机地渗透到内容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③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说:“我们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④新课程背景下要构建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目标,不断探索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保证。下面笔者仅围绕自己做的一份教学设计来谈谈历史课堂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课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专题二?摇东西方的先哲》模块,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情感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认为情感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以此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在情绪上的投入,可以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仅就孔子一课,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应着重讲解孔子的仁、礼、中庸思想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主线是孔子的一生。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子目:筚路蓝缕——追求礼乐的一生;承前启后——开创儒家思想;万世师表——古代大教育家;泽被后世——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整个设计是按照孔子的生平经历来设计,首先导入部分是采取视频导入法,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视频,起到课前渲染的作用,紧接着通过教师概括性的一段话:“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又是大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影响深远。他的人生轨迹如何?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并产生了怎样影响?”由此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情绪的调动,新课的讲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名句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给孔子的一生奠定下基调,使整节课的方向一开始就很明确,和之后的环节是相互配合的,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紧接着第一目介绍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我采取的是让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孔子去求职,我为他们提供一份孔子的简历,面试的考题有两道,其一: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孔子答曰:恢复周礼;其二: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呢?孔子答曰:礼、仁、中庸。学生们依据教师之前介绍的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自己去探索:孔子面试的结果会如何呢?结论是:孔子的这一套礼、仁、中庸的思想只适合在和平年代运用,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试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治国方略自然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面试失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为孔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工作建议,那就是办学。学校的名称都替孔子想好了,就叫“孔子学院”如何?接着请学生为孔子学院写一份招生简章,包括校训、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等。第一目主要是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经历孔子那个时代他所经历的,由此引出孔子的儒家思想——礼、仁、中庸,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启情点。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既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的前提,还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

本目作为本节课的启情点,我将采用材料分析题为学生设置一个与春秋时代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情景。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孔子思想是如何在现代得到运用,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意义所在,以此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这只是教学目标中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讲完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自己处理身边的哪些事情用到了孔子思想,在这个讨论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移情思考,要善于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看待,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来纵观当今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前后是否都要告知父母;逢年过节要给长辈拜年行礼;社会上经常举行一些慈善捐款;同学们到敬老院去陪伴孤寡老人;警察帮助儿童、老人过马路……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孔子的“礼”、“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最后一目要讲到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情点。本环节我将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的形式来彰显世界各国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视。依次展示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等图片以彰显孔子对全世界范围留下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大教育家孔子一生贡献的理解。最后结语:孔子时代距离我们已有二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会发现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原来均出自孔子之口!请试着收集时下与孔子有关的人生格言。结语预示着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并不会因为本节课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追寻孔子的足迹,不断挖掘孔子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三、结语

历史是一门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学科。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多也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还应当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和情感陶冶。只有将认知与情感完美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正面地分析情感教育,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有机地融入情感教育,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通过教师制定一个情感教学目标就能达成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够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反应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循序渐近、厚积薄发的过程。为了实现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地去“求索”。

注释:

①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历史教学》2004年11期,第45页。

②卢家楣著《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页。

③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等著《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④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资料汇编(2001-200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

[4]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M].教育教学论坛,2011,(2).

[5]文玉梅.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M].学科探究·中学教学,2009,(6).

对历史的感想篇10

纪录片的文献价值是由其追求真实记录的原则决定的,历史理性是它的本质。历史使人睿智,也给人精神力量。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求索历史、建构历史、感悟历史的过程,它要求创作者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使观众了解历史并审视历史。

(一)求索历史

文献纪录片能将尘封已久的往事、远去而模糊的岁月重新展示出来。正如学者吕新雨所言:“纪录影像的意义,在于见证历史、打捞历史的证据,从而使有可能沉沦的历史重新浮出,进入到历史的光亮中来。”求索历史,是对历史的回访,是创作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来告诉观众一些事实,是对真理的竭力靠近,并不是以真理掌握者的身份来公布结论。因此,求索历史的过程是将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存在纳入人们的视野中,扩展历史空间的深度与广度。

(二)建构历史

文献纪录片自然是不可虚构的,否则就会丧失其真实可信性的优势。但它的文本形态毕竟是“第二历史”“第二真实”。因此,创作者对历史素材的取舍和叙述主线的结构决定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建构历史的核心是“历史的人格化”,是将宝贵的史料与各种人物的记述相结合,表现人格化的历史,让历史活在文献中,让文献“活”在人物中,运用历史见证人特有的“考证性和目击效果”,向观众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这些如白描式的叙述和个人化的视角建构起来的历史,并没有削弱历史的厚重,却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温情。

(三)感悟历史

我们求索历史、建构历史的目的在于感悟历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站在历史的连接点上。在历史的回眸中,人们可以获得时代性话题,赋予历史以昭示现实的意义。

目前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大多还是主要由历史文献资料或时空概念模糊化的镜头组成,对现实时空的表现往往只出现在访谈段落。这种处理无疑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符合人们对此类纪录片文献价值与史学价值的认同与期待心理。但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一味采用这种做法产生的审美效果毕竟有些单一,而且历史情景与现实生活存在的差异对观众来说具有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观众的深层介入。而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织体现了创作者开放的历史意识与视野,不仅有助于深化纪录片的意蕴和内涵,促进审美效应的多元化,更有助于我们感悟历史。因此,创作者有必要跨越历史时空单一结构的叙述,形成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复合结构的叙述,以开放的姿态对结构进行独具匠心的编排,注重将历史与现实合理而自然地交汇,这样才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二、诗的感染――抒写感性历史的华章

文献纪录片不一定都是枯燥乏味或是思想大于形象的,它同样可以走向感性。在折射历史理性的光芒之外,还应运用多种形式抒写感性历史的华章,以史的文本达到诗的感染,在史的开掘与诗的叙述方面,达到诗化的历史高度,从而提升审美感染力。

(一)叙述视角的独特

如何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提炼和寻找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是文献纪录片能否获得成功和认同的关键。因此,要求创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处理好作品的结构关系,使文献纪录片不仅成为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更具有较强的审美感染力。

例如,电视宣传中心创作的文献纪录片《东北抗日联军》,就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没有站在宏观的视角,以一种客观的视点旁白讲述历史,而是运用以故事为叙述线索,以人物为亮点的叙述策略,不时将叙述视角转换到个人的身上,让其讲述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巧妙地实现主客观叙述视角的转换。通过这种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历史发展进程与人物兴衰荣辱的关系,还能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从而对历史进行一种人性化的解读。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群至死不言败、英烈写千秋的中华民族铁血儿女,他们让我们为之动容且肃然起敬。

(二)“情景再现”的营造

当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能够推动叙事所必需的声画载体时,可以借助“情景再现”的手法,以情景的营造完成语言之外的历史时空的表达,引发观众睹物思人、睹物回想历史的审美想象,努力接近历史文献的意义,并获得对历史文献审美的感受。“情景再现”常使用三种方式:摘录故事片片断、演员扮演、模拟场景。“情景再现”在片中往往时间不长,但其传达的信息量却很大,构成了一种情境化的叙事情节。

“情景再现”具有逼真纪实的美学特征,但过于具象明确不容易调动观众的联想、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审美接受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观众审美感受的生发。瑞士美学家布洛曾以“心理距离说”来解释审美现象。他认为,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美感的产生有赖于距离化、间隔化提供的条件,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审美主体冷静客观地观察审美客体,获得审美愉悦并超越暂时有限的感知进入对永恒无限内涵的把握,从而增强对作品意蕴内涵的深刻理解。因此,创作者应适当运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并注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造型语言营造出诗意般的氛围和独特的韵味,这样才能引领观众进入审美的境界。

(三)特技镜头语言的运用

不论何种文本形式,历史书写者总会去寻找和选择那种符合历史内容表达的话语方式。尤其对于以综合艺术手段作为表述形式的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有着更为广泛自由的话语选择空间。无疑,特技镜头语言是这个“话语选择空间”中的一种。它可以让文献纪录片中的文物、遗迹、文字档案资料等没有动感的静态元素变得鲜活起来。它的运用,是一种表达式、一种修辞手法、一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