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十篇

时间:2023-12-20 17:43:10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1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的这首《与诸子登岘首》诗,就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就是历史。“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后来人登临,面对江山留下的胜迹,心中都会有感慨的,写成诗,这便就是怀古诗了。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是孟浩然见到晋代羊祜碑时吊古伤今的感叹。从晋到诗人所生活的唐代已有四百多年了,物是人非,羊祜已去,然而其碑却依然屹立于岘首山上,此情此景能不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感悟?

孟浩然的这首怀古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发于肺腑,平淡中有至味。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评道:“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崔颢名诗――《黄鹤楼》。诗从神话起笔,仙人跨鹤而去,仙去楼空,如今只剩下千载不变的白云悠悠了。此诗一气呵成,横跨千古。沈德潜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诗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被人们誉为黄鹤楼千古绝唱。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怀古诗。第一至四句是说人生易老山水长存。昔日吴国的繁华宫廷都已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了坟墓。

诗的第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同样也被人们誉为千古名句,饶有韵味。

尾二句吊古伤今,意寓言外。

李白这首诗似有崔诗的影子,但自成风格,与崔诗可谓珠联璧合,同垂千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

这是杜甫《蜀相诗》。“诸葛亮的老臣之心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那阶前徘徊于古松下的老杜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是一个有着政治胸怀的诗人,所以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感动,故写了好几首凭吊诸葛亮的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这些诗,都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怀。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是戴叔伦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天气里,路过三闾庙凭吊屈原的诗。深远的情思蕴含在对景色的描绘上,意余象外,含蓄悠永。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

欲知前面花多少, 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诗。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之女,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子,她有一个山庄位于唐京兆万年县南,极其盛大。韩诗写出了太平公主的贪婪,骄横跋扈――连春天都想霸占去呢!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写的是西晋灭吴这一历史。抒发的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感慨。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这是许浑《金陵怀古》诗。抒发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感慨万千”的心情。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是温庭筠《苏武庙》中对苏武忠君爱国的歌唱。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3

为期三天的中国・秦直道研讨会于2005年7月3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结束。秦直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与长城、秦俑齐名,堪称世界奇迹,却一直鲜为人知。历经千载更替,秦直道的痕迹依稀可辨。作为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兴衰变迁的重要见证,对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被称为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也是世界公路工程奇迹之一。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入侵,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直道”。关于秦直道,现有史料记载寥寥。《秦始皇纪》里写道:“三十五年(公元前212),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走过秦直道后,司马迁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

这条陕北农民称为“圣人条”的宽阔大道,南起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自子午岭东侧由南向北,途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靖边、横山等县,逢山劈山、遇谷填谷,纵穿陕北黄土高原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700多公里,盘桓在崇山峻岭之中。

据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横贯南北的古道遗址经乌审旗北-伊金霍旗西南-东胜市漫赖乡二顷半-达拉特旗昭君坟,然后过黄河进入包头市境内。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境内也有古道遗迹。

遗迹最大的特点是“堑山堙谷”:高处的山岭有人工开凿的几个豁口遥遥相对;低洼的沟谷有几处一两米高的路基。豁口与路基亦成直线。近日,陕西发现了距西安最近的一处秦直道遗迹:长约100公里,路宽30米,从陕西旬邑县石门关至黄陵县上畛子,在森林和植被的掩盖下基本完好。此外,在秦直道所发现的19个秦汉遗迹中,均有大板瓦、筒瓦、空心大砖、云纹瓦当等用于宫殿建筑的材料,说明原来的秦直道上有宫殿建筑物存在。

位于陕西甘泉县西约60公里处洛河边的方家河遗址也反映了典型的“堑山堙谷”特点。洛河是直道北行途中经过的最大的一条河流,当年建有渡桥,如今仅残存北岸一段引桥,高出现存河床约20米,断面犹如砖坯垒积而成,是当时筑路的夯土层。黑土、黄土、白灰和沙子相间的夯土层,厚度高达30多米。

由引桥北行,一条明显的大道顺着将台山山腰蜿蜒而去。由于水土流失,道路东侧略微高于西侧,最宽处足有40多米。东侧有20米长、8米高的山体垂直于路面,截面如同刀过般明显。底部有紧挨着的小坑,是凿子的痕迹。西侧是约40米的深沟,沟里有几处十余米高的锥形土堆,也是由沙土夯成,与《史记》里“堑山堙谷”的记载相符。在直道的石头上有无数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圆孔。也许当时是将绳索固定在山上的木桩上,然后下到沟底一点点用土将道路夯起。

另一处遗址位于陕西志丹永宁镇的任窑子村西约200米的土台上,直道从土台的西南侧继续向北。

当地人称这里为营盘山,时被改造成了梯田,梯田埂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片,间或还有比较完整的瓦当。奇怪的是,七百公里长的秦直道左右始终没有平行的道路,而直道穿过的不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就是贫穷落后的乡村,这些地区至今依然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在对修建技术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我们也为当时工人的辛苦感慨。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4

六十年匆匆而过,留下无数感慨。六十年漫长努力,留下无数回忆。这,不是普通的六十年;这,是建国的六十年,让众多华夏子孙所难忘,所感慨。

永不忘那一天。

那一天阳光明媚,每一朵云都笑意盎然,那一天人山人海,每一颗心都激动万分。那一天在那一刻,一个雄浑的声音在天安门响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瞬间,几百只和平鸽展翅飞向蓝天,几万万人民雀跃相拥。 那一天就是1949年10月1日,我没有见过,可从历史书里的文字与插图中,我就感慨。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 六十年的成长翻开了他的第一页。

此后的三年经济好转了不少,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可福不单应,“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美国与日本的仇视、敌对,国家随之混乱无比。 此刻,一位让所有中国人至今感慨的人站了出来。

永不忘那个人。

"一九七九年的春天,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他,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混乱终被平息,就在这次会议中,他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切,我仍没目睹,但我能感受到。就在此刻,“乒乒乓乓”我不正用电脑写这篇文章。电脑,儿时最难以触碰的梦想,可现在家里已经有两台了。电脑的普及化不正归功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吗?二三十年前的事,我没有太多的感受,就谈谈近几年的变化,同样令人感慨。搬家了,住大房子;做饭时,用天然气;以前为金茂大厦而骄傲,现在已经有比它更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家乡江西也是如此,进山的路从黄土路摇身变成了水泥路;大伯二婶也造了更宽敞的楼。学校又常常组织活动,或是观看历史电影,或是参观纪念馆,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幸福的花朵瞧瞧此时养育我们的泥土与阳光是如何的来之不易。三十年的心血啊!谢谢邓小平爷爷。

如今,中国已骄傲的向世界宣布自己已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欺凌的弱国!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令全世界都领略了着一个文明古国的风采,2008年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也充分尽到了作为一个强国的责任。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5

评价是衡量、评定其价值。本考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评价诗词相关内容;二是体味是人的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要实事求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而做好评价的基础则是要先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诗歌的内容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因此,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考在古代诗词鉴赏过程中越来越要求考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考生浓厚的鉴赏兴趣,使考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新的发现。这对教学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点拨。要抓住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学生遇到疑难时、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很关键。所以在这里我表达一下自己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我认为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答题要领:

一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每一位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因此明晓作者生平,思想及生活背景,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二是从题材入手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我们借助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分析一下: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属于咏史怀古诗,这类诗多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当然按照题材,常见古代诗歌还有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托物言志诗、闺怨诗、哲理诗等,思想感情也是有迹可循的。

三是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注释内容往往包括: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相关词句的介绍,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诗歌鉴赏注释②,让考生很容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介绍,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供我们知人论世;别人评价介绍,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充分解读这些暗示信息,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6

天下少有的大古董

看多了山水美景也会审美疲劳,看地下陵墓就是另外一种人文润泽。

在陕西,特别是西安,频频光顾的地方就是古墓陵寝、地下宫殿。因为这里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座古城,就像一部鲜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即使埋入地下,也会在开启墓葬门窗的那一刻,开始说话。堪称“东方维纳斯”和“东方大卫”之美誉的汉阳陵彩俑,是其中格外炫目的精彩华章。其实,汉阳陵的全面展示还仅仅是开了个头,尚未被更多的人知晓和观摩,在汉阳陵各个部分来往穿梭、身临其境的时光里,我情不自禁地感悟汉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感受汉代皇帝宫廷生活的古典神秘,感慨其无与伦比的现代化保护技术……

我是偶然摸到了这个地方。它居于泾河与渭水之间。蒙蒙细雨,前往的途中,遥遥可视远处的陵地。在苍凉厚重的黄土台地的衬托下,那陵地显得格外突兀雄浑,更造就出一种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趋近汉阳陵博物馆时,那种气势更是咄咄逼人。真是皇天后土,汉家陵阙,让人架不住心头的震颤。好家伙,谁能说这不是天下少有的大古董!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景帝与其父亲汉文帝共同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他因此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其陵墓因建在当时的弋阳县境内,而被命名为阳陵。

景帝在这里沉睡,且睡的很沉,一觉就是2150多年。他可曾想到,两千多年后,这里不再清静、寂寞,而是随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公路的修建,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随工清理和考古勘探开始,此后,便不断有一些世所瞩目的考古发现频频揭秘。

一刹那,风干的历史鲜活了,千年尘封的人事仿佛又从泛黄的线装书中摇摇曳曳地走了出来。在已建成了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轮番上演。

悠游在考古陈列馆

宽敞平整的通道,修葺一新的馆区园林,葱翠的林木,五彩缤纷的花朵,视野开阔的绿地,我还没有开始进入馆区深入探访,就被陵墓外的清新、舒爽之气,吸引而陶醉。平心而论,这里的环境首屈一指,与其说是一个皇帝陵园,莫不如说是现代都市有氧后花园,漫步通道,花香扑鼻,沁入心扉,脚步也加快了不少。

先到的考古陈列馆。捋着这个脉络,我摸清历史沿革和开掘的线索,然后选定最重要和精彩的部分,一头扎下去,细细品味。

这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陈列手段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别具一格的外观结构巧妙地表现出了两千年历史沧桑所造成的残垣断壁的景象,恰与陵园的整体环境风貌相互一致。展厅,上下两层,我悠游穿梭,凝视那集中陈列的近四十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件文物精品,一时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好像回到很多年前的历史课堂,曾经,望着黑板上的一挂单调的地图猜想连篇几日,却不及在此地观望片刻。这就是考古挖掘展示的功绩。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遗址,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珍品。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再现了汉代皇帝专用三出阙高台建筑雄伟高大的原貌,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紧贴”帝陵外藏坑

耗资1亿元的震惊之作是帝陵外藏坑。

帝陵坐西向东,被81条呈放射状的陪葬坑簇拥着。其四周等距离分布着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及礼制建筑遗址等。宽110米的司马道东向直通8公里之外的阳陵邑,而两侧整整齐齐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陪葬墓8000余座,一如当年天子临朝时大臣位列两班的威仪。

地下馆大厅泛着幽幽的红光,泛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神秘。通透式的巨大玻璃墙扑入眼帘,一些老外俯在上面观看,看相貌是来自俄罗斯,不时低声细语。右侧置有触摸式大屏幕,循环不停地放映着整个博物馆的展示图像,忍不住驻足10分钟,在和古墓遗存接触之前,我还是要做点预习功课。

拐入地下馆U形通道,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玻璃幕墙和玻璃通道组成,因为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而成为探访的最大亮点。进门时,鞋子上套了蓝色的鞋套,踩在呈方形的玻璃上,一时间还有点胆战心惊,不敢迈步,而透过玻璃,再往下看,从葬坑内的文物淋漓毕现。身旁都是身材高大的老外,夹在中间反倒显得我这个大个子有些娇小,我们彼此瞄着肩膀的空隙找寻自己的视点,慢慢挪动着脚步,调整着焦距,进行拍照。

由于莫名的紧张,我的速度慢了下来,也是我看得仔细。其实,我早已知道,那些铺设在脚底下的玻璃是采用真空镀膜电加热玻璃而就,每平方米可以承重400公斤,完全可以大胆地往前走。倒是这种巧妙的隔离,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气候环境,将阴阳两个世界,在瞬间统一在了一起。那一刻,你无法不慨叹高科技的神奇魔力,身临其境,消失了的皇宫,幻化眼前。

“紧贴”,这是刹那蹦出脑海的词汇。用以形容汉阳陵这个中国第一座帝陵封土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太为贴切。因为紧贴,我眼底下,10多米深处的一排排、一列列、一簇簇抑或横七竖八,前仰后合的陶俑开始活灵活现。男俑、女佣、器皿、钱币、车马……五花八门,而在帝陵200多座陪葬坑内,武士俑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密密匝匝、累千成万,气势壮观。偶尔缩回脑袋想,不时可以观赏领略到出土文物和考古发掘的真实场景,感受到帝陵内部的无尽奥秘,原来,我又多了一个文化现场。

“视死如生”是我最大的感受。在古代,科技水平低下,灵魂观念占据上风。古人认为人死后还会在地下所谓的“阴间”继续生活,当人在埋葬死者时都会将大量生活用品及器具随葬给死者,以期死者在阴间过上较好的生活。大量陪葬俑的出现是西汉时期丧葬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许,这正是作为13朝古都的西安,黄土地下墓葬地宫兴盛发达的因由。到目前为止,仅发掘的帝陵东南的11条从葬坑,从葬品和规模就已令人瞠目。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7

老: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青: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少:各位亲爱的小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老: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终于汇入了21世纪的洪流。

青: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

少: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我们,见到的只有鲜花,迎接的只有笑脸。

老:60年前的记忆难以抹去,日军侵华成为一段没齿难忘的历史,成为每一个国人伤痛不已的记忆。

青:60 年后的幸福来之不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民族精神与自强意识,仍然需要我们牢牢放在心里。

少: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之际,让我们再次唱响红色的经典旋律,让歌声唤醒记忆。

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为纪念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励我省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我省举办了全省范围的**歌咏比赛。

青:在初赛中,我省各市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参与,各校学生踊跃报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唱选手和歌曲节目,既体现出当代少年的崭新风貌,又起到了革命历史教育的目的。

少:今天我们把这些优秀节目汇总到一起,用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声音,学英雄,唱英雄,培育我们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健康成长。

老:**歌咏活动汇报演出,

合:现在开始!

少:今天参加演出的是我省各市通过**歌咏比赛选的优秀选手,让我们对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表示欢迎!

老:省里领导对我们的演出表示亲切的关怀与问候,今天领导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的演出现场,到场的领导有:………………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老: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义士,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就义,小兵张嘎的活泼机智,传送鸡毛信的海娃沉着勇敢,放牛娃王儿小不畏强敌……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燕赵大地传诵不息,歌唱他们的歌曲代代传唱。

青:让我们在悲壮的歌声中直面血淋林的历史,在救亡图存的歌声中回忆不能忘却的历史,在呐喊的歌声中唤醒民族伤痛的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歌声唤醒记忆。

少:新时代的少年站起来,动人的歌儿唱起来,让我们一起,共同谱写这个难忘的夜晚!

……

(主持人老、青上)

老:六十多年前,日本鬼子烧杀抢掠,肆意践踏我锦绣山河,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祖国的儿女在苦苦挣扎,在奋力抗争。

青: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面对惨无人道的蹂躏,大地愤怒了,人民愤怒了,一首激荡人心的大合唱《黄河》,唤醒了东方沉睡的巨龙……请欣赏大合唱《黄河》,表演单位:…………

……

(主持人老、少上)

少:爷爷,从小我就生活在像蜜糖一样的幸福中,60多年前的中国的苦难我没有经历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日子呢?

老:孩子,但愿我们永远不要在经历那种生活啦!吃不报、穿不暖,担惊受怕,还要忍受侵略者的欺凌,这种耻辱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那时的天是灰暗的,那时的水是苦涩的,但那时人们的心是火热的。风霜压不垮人们的意志,苦难磨不破大家的信心!听吧,《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响在耳边,《地道战》演绎在燕赵大地,远处闪闪的红星,绽开了一片烂漫的映山红……(音乐起,主持人下)

……

(主持人老、青上)

老:仿佛时空流转,你又被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救亡图存的年代。在悲愤低回的歌词中,你仿佛听到倍受的国人血泪的控诉;在雄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中,你仿佛看到抗战的军队正在向敌人挺进,在热烈欢快的旋律中,你仿佛感受到大获全胜后举国欢庆的快意。

青:再次唱响红色的经典旋律,每个国人的心中都自有一番感慨。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团结理念,坚毅品质,自强意识,即使是孩子,也会在心中被这情感烙下深深的印记。

……

(主持人青、少上)

青:我们回顾历史,不仅是缅怀英雄的壮烈事迹,更重要的是着眼新世纪。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肩负起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重塑这东方巨龙的雄姿。

少: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聪慧的大脑、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心灵和火一般的激情去为祖国谱下华彩乐章。

青:我们邀请(某位省领导称谓)为我们上台指挥,这是领导对我们最直接的关怀,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该领导称谓)!

……

(结束语,老、青、少主持人及全体演员集体上)

老:“九一八”的战火,已消散;南京城的腥风,仍弥漫;惟有

台儿庄里英魂浩气,狼牙山上慷慨悲歌,得与世长存。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

青:但愿战争永不在,但愿英魂得安息,但愿革命前辈的血汗到此永成历史,但愿英烈的精神长存人间。

少:英雄的事迹千千万,英雄的赞歌唱不完。新时代成长的我们,仍要踏着英雄的足迹,秉承先辈的遗志,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青: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小朋友们,让我们记住这个难忘的夜晚,共同期待来年的相会!

老: **歌咏活动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8

关键词: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悲凉心境 人生思考 超越时空

唐代诗人陈子昂(公元661―702年)流传至今的诗文很多,最令人赞赏推崇的是《登幽州台歌》。在这首短诗中,诗人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又常常为历代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所共有,因而产生了共鸣。加上诗中那种对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正因为如此,《登幽州台歌》成为千古绝唱。

报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陈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先后写过近十篇“犯上直谏”的谏文。但是武则天将主要精力花在权力之争与维护自己的帝位方面,将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对陈子昂宠而不用。即使陈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华,也无从施展。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屡战屡败,而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未被采纳,他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也被拒绝,最后竟因出谋划策被贬为军曹。陈子昂的雄心壮志大受打击,政治理想几近幻灭,在抑郁怨愤的心境下出征回师后,独自登临历史遗迹幽州台(又名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陈子昂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槐、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现出无限钦慕。他在《燕昭王》中慨叹:“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此时诗人独登高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失意、知音难觅,迟暮之感与怨愤之情交织心头,既渴望燕昭王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又咀嚼自己那种宝马老死于厩中,良弓朽断于壁上的孤寂与悲哀。于是,一首悲歌像血一样流淌而出:“前不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流泪的诗人确实郁愤、孤独,不能自已。

《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峭然耸峙的幽州台,凭栏悲歌的孤独诗人。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所抒发的孤独悲伤常常为历代怀才不遇、壮志雄酬的仁人志士所共有,所以产生共鸣,但《登幽州台歌》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诗歌抒发了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艺术地揭示了时间存在的形式和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念天地之悠悠”,宇宙浩瀚辽阔、空间无边无际,人类永远只能把握“现在”。与没有穷尽的时间相比,人只是朝生暮死的蟪蛄,同浩瀚无垠的宇宙相比,人只是随风飘浮的一介尘埃。因此,在永恒无涯的时空之中,诗人感到了人的渺小与人生的短暂,继而感到了人生的孤独与悲凉,于是“独怆然而涕下”,情不自禁。

其实,中国历代文人常常抒发这种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思想感情。比如:屈原《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相比下,陈子昂对时空的审视与对人生的观照具有更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因为他的孤独感与悲凉感渗透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焦灼与怨愤。陈子昂的慨叹还具有更强的感染力量和审美价值,因为他在表达人生感受时,舍弃了一切关于自己人生不幸遭遇的具体描述,而把人们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中,诗人的情感背景全然隐去,读者只能靠自己的历史知识补充。他的慨叹获得较高程度的抽象性、普遍性,成为最能激荡人心的“人类感受”,上升为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形象大于主题”是可能的。作品的主题意蕴主要依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多方面地、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包含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因此形象所表达的客观意义往往超出文学家的主观思想。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存在这种情况:诗歌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体现了诗人自身的境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悲伤,而且形象地展示了人类的生存境况――时空永恒无限而人生短暂易逝、人的渺小与孤独。诗歌不仅抒写了诗人具体的个人的孤独感,而且抒写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共性的孤独感。

人类是一种时空的存在物,在这种存在中,人类是不自由的,而且时时处处受到这种不自由感的压迫。“只有当我们感到生命之流受阻时,我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关注存在,这时孤独才以它的颤栗抓握我们的灵魂。在我们每一次的神经颤动中,在我们的每一次细微的情绪流注中,都会被孤独所牵引”。比如,在物质方面,人类孜孜以求自身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的改善;在精神方面,人类不屈不挠地探索人生的价值、人的本质、归宿及宇宙的奥秘、事物的真理。但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人类的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种种行为总受到时空、现实的制约、阻滞,人类企图超越时空、超越现实实现理想,往往落空。孤独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生存状态,特别是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人、强调人生价值实现的人,孤独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正因为如此,当吟诵《登幽州台歌》时,我们总会被其中的孤独情怀所包围、感染,深深为之激动。

总而言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是诗人个人的感情体验和表露,但背后却暗寓人类情感的性质。它的深沉宏博和忧愤伤怀的程度,不仅仅是陈子昂个人对时光已逝、事业难成的伤感,也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荣辱的咏怀、感念,更是超越时空,成为人类在其发生、衍变、发展、死灭过程中无可奈何的叹息,甚至成为一种更博大悠远的人生思考。所以,《登幽州台歌》抒发的孤独感既有具体可感的个性,又有普遍概括的共性。正是这种典型性的情感使得这首短诗成为耐人寻味、震古烁今、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9

这个观点我绝对不能认同。那个年代许多满怀拯救祖国的热情而投身救亡运动的中国的美丽女子真的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早该为她们可歌可泣的事迹立传了。谁要是把她们当成任何人的附庸就是对她们美丽生命的低俗亵渎。

从云南宣威的大富之家走出,浦琼英(我更喜欢她这个原来的名字)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与相识仅月余的邓小平结成伴侣后,共同经历了战火硝烟的生死考验,“”艰难岁月的无情磨砺,以及大起大落、凶险接踵的境遇浮沉。她始终以女性的温情、智慧、善良和坚忍,与丈夫相濡以沫、相依相伴,给予丈夫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支持。

试想,如果没有浦琼英,邓小平的生命会是圆满的吗?

邓小平的辉煌、伟大,耀眼的光环是遮不住卓琳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的。有人可能想说,换一个别的女子,邓小平还是邓小平。我说历史没有如果,这是邓小平的幸运,他因为遇到了浦琼英这样的女子生命才得以完满。现在的“蝴蝶效应”理论已经说明得清清楚楚:一次偶然、一点细微的变化足以让一切面目全非!想想晚年的无助经历,想想的纠结遗憾。更远一些,唐太宗李世民失去了诤臣魏征和长孙皇后,李唐天下几乎覆灭!

在男人背后这种说法该结束了。该给以投掷生命去争取正义、捍卫真理的中国女子新的评价和地位了!

真的,我始终觉得中国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被远远低估。她们一样付出了一切,她们一样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空。甚至可以说,岁月荏苒,她们的事迹比那些男人们更神奇、更绚烂、更耐人寻味。虽然,她们被遮蔽在历史的朦胧之中,但那涌动的力量不正是像海洋一般么!

海洋啊海洋,母性的海洋,人类的摇篮,当然,这人类里也有男性……

93年。任何东西,草、城墙、庙宇、树木、野兽、飞鸟、水、土、风、火、人……93年都让人感慨。

我想起我那94岁去世的姥姥,那个养育了十几个子女的姥姥,那个经历平凡、性格淡然的姥姥,能说她不伟大么?

对历史遗迹的感慨篇10

关键词:薛瑄;咏史诗;“诗文出于真情则工”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今万荣县)人。薛瑄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大家。他“以复性为宗”,开河东之学,对理学之发展颇有影响,被四库馆臣誉为明代第一的淳儒。[1](P790)论理之外,薛瑄亦多有诗文传世。点校本《薛瑄全集》中《文清公薛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共收录薛瑄诗作934题1528首,数量颇为丰厚。在薛瑄所留存的1528馀首诗作中,有76题117首咏史怀古之作。通读薛瑄这一百多首咏史诗作,可以看到,促使薛瑄进行咏史创作的动因主要有三:其一为观览古迹,其二为阅读史书,其三为赏观画作。薛瑄的多数咏史诗作为怀古作品,即因见古迹而思古人,念古事,由此引发诗兴而成就诗篇。如《淮阳怀古》[2](P109),即薛瑄经淮阳,遥想此地古先贤,“抚心益自悟,怀人遂成篇”。淮阳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太昊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胡公满都曾在此建国,后世汉高祖六子刘友及三国曹操三子曹植亦被封于此处。孔子曾多次来此处讲学,汉初名臣汲黯曾任淮阳郡太守,颇有治绩。念及淮阳先贤,特别是“好直谏,守节死义”[3](P3777),“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3](P3774)的汲黯,想到他被外调淮阳卒于任上,最终未能再次返京,不禁发出了“禁闼不可留,遗想增慨然”的感叹。又如《孟子祠》[2](P381)一诗,则是薛瑄经过“邹国丛祠古道边”,看着周围“满林松柏带苍烟”,便想到昔日孟子“独引唐虞谈善性,力排杨墨絶狂言”,从而能够“功成不让湮洪水,万古人思命世贤”。其中饱含对亚圣孟子的敬意。

《王弼墓》[2](P154)一诗,为薛瑄途经王弼墓,看着“先生埋骨邙山后”,想到王弼的玄学哲学,颇有些不满地感慨:“犹有玄虚误世人。”再如《过邗沟怀古》[2](P382)、《新郑咏古》[2]P303、《卫城咏古》[2]P336等,都是属于此类作品。观史、读史,是促使人们对历史进行体悟的最直接方式。薛瑄有《读书录》与《读书续录》二书,便是其在读书过程中“自录随时所得,以备屡省”的“心得之言”。[1]P790其中亦不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著作以及修史、治史等的独到见解。如薛瑄在《读书录》里有言:“自古作史者,苟非大公至正之人,爱憎取舍之间,失其实者多矣。”[2](P881)即以为自古修史书,会因修史者之爱憎好恶,使得所记载的历史难免有失实之处。《读书录》《读书续录》中的历史评论,更多的是薛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而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观史读史之作,所表现出的则多是薛瑄对历史的感性体悟。如《读史二首》[2](P212),薛瑄先是有感于汉唐末年国家由盛转衰而无力回天,有感于晋宋时期政权频频更迭的纷乱动荡,看着史书上对如此种种的记载,真是感慨良多,于是便写下了:“汉唐末事谁能鉴,晋宋当年世所知。犹有一编青史在,悠悠长使后人悲。”后又想到昔时江统作《徙戎论》上书晋武帝,主张让少数民族迁回其本土居住,既可“慰彼羁旅怀土之思”,又可将一旦少数民族与中原有所纷争而引起征战动乱对国家及百姓的危害降到最小,即“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然而对此,晋武帝并未采纳,而后不到十年,因西晋八王之乱而导致其国力衰弱之时,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西晋对峙。江统之远见,这才为人们所关注。[4](P1529-1534)念及此事,薛瑄写道:“求言未若用言难,不用忠言亦等闲。若信当年江统论,定无戎马到长安。”观史可以知兴替,从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然而历史已然成为历史,后人再多慨叹,也终于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有感于此,薛瑄又不禁慨叹:“一编青史十年事,脉脉无言对烛花。”[2](P212)诗句看似平白,却深蕴理趣。题画诗是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将以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文学与以线条色彩为载体的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一种诗画互动、互补的独特风貌。由此,以将历史题材作为描画对象的绘画作品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则亦为咏史诗中的一个类型,即因看到绘有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画作而产生诗兴所作出的咏史诗作,可称其为题画咏史诗。薛瑄所创作的咏史诗中,有三首题画咏史诗。其中《题四皓图》[2](P148)与《四皓图》[2](P165)两首,吟咏的是汉朝著名的四位贤隐商山四皓。

据《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及《史记索隐》记载,有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四人,颇有贤名,因避秦乱而隐居商山,称为“商山四皓”。汉朝建立后,刘邦多次请四皓出山为官,却未能得偿所愿。后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已经册立的太子,即吕后之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少子如意。吕后得知高祖有此念头,便向张良求策。张良让太子刘盈去商山请出了四皓,作为自己的门客。刘邦见太子刘盈竟能将四皓请出山,以为刘盈能得人心,最终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3](P2483-2484)其实在史书上,对于商山四皓四人本身,并无过多的记载与描写,但因牵连着刘邦欲废太子的历史事件,因而后人作诗,对商山四皓多有所吟咏。名为咏四皓,其实大多是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阐释与发表见解。而对于四皓出山这一举动,历代诗人在吟咏之际,也大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倾向。一种是认为,四皓出山,及时制止了刘邦欲废太子的不理智行为,能进能退,顾全大局,实为大贤。如唐人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四皓庙〉》:“勿高巢与由,勿尚吕与伊。巢由往不返,伊吕去不归。岂如四先生,出处两逶迤。”[5](P44)唐人唐彦谦《四老庙》:“西汉储宫定不倾,可能园绮胜良平。举朝公将无全策,借请闲人羽翼成。”[6](P7684)宋人黄大受《读四皓传》:“翁身商山名八极,此时不出汉事危。敢惜双足惜汉鼎,非私刘氏私黔黎。”[7](P36088)元人胡祗遹《题四皓图》:“子房高智陈平策,不及君王废嫡心。足入汉庭储嗣定,始知名节服人深。”[8](P156)明人蔡清《题商山四皓图》:“独怜帝子意来虔,一至汉廷力回天。”[9](P76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四皓既为隐士,就当抱节守志,不该伺机出山,贪恋声名,并且认为,四皓出山看似阻止刘邦传位少子而保全了大汉江山,实则为他日吕后把持朝政并残杀戚夫人母子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四皓的行为多有微词。如唐人元稹《四皓庙》:“汉业日已定,先生名亦振。不得为济世,宜哉为隐沦。如何一朝起,屈作储贰宾?安存孝惠帝,摧悴戚夫人。”[10](P11)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11](P308)宋人徐钧《四皓》:“避乱商山且茹芝,遽因厚币起幽栖。母强子弱几危汉,悔杀先生一出低。”[12](P31)元人李孝光《商山四皓图》:“腹心已去悲歌起,羽翼虽成女祸留。俱堕术中曾不悟,先生轻出后人羞。”[13](P390)明人王翰《四老》:“四老高蹈士,斯出亦颇辱。安刘实灭刘,为赵速剪戮。”[14](1233册,P277)郑文康《与叶及庵论商山四皓》:“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鶵。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15](1246册,P538)而薛瑄这两首咏四皓诗,则对四皓的形象与行为,做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他在《题四皓图》中写道:“故宫黍离时已远,嬴颠项蹶如转眼。赤精之子已龙兴,山中之人犹偃蹇。一朝忽走使者车,手持汉储招隐书。开书读书识书意,大本摇动将何如。便下商山几千仞,直入长安九逵衢。苍颜雪鬓惊隆准,数语何须更饶舌。回天之力真雄豪,安刘之计定奇绝。飘然拂袖还山中,青崖无迹云无踪。”[2](P148)在薛瑄看来,商山四皓之所以肯下山出山,纯粹是为了国本不被动摇,而目的达到后,便又飘然离去,返还山中。四皓此举,仅仅是为了汉室的安定,而不惜不远千里地下山,如演戏般地给太子刘盈撑起了场面,从而使得刘盈保住了太子的位子。而事情完结后,四皓不居功,不邀赏,回到山中继续隐居。其实并没有知进退一说。他们不曾想进,但却可以为了大局屈就自己。可是,谁也未曾料想,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并未给汉王朝带来预想中的安定,吕后在儿子继位后,把持朝政,亦多有残暴之举,因而在《四皓图》一诗中,薛瑄不禁慨叹:“宁知后日纷纷处,却道刘侯计已非。”[2](P165)两首咏四皓诗,既颂扬了四皓之高洁又顾大局,同时也认识到这个事件后来并未成全其初衷,评价可谓全面。薛瑄另有一首题画咏史诗为《题季札挂剑图》。[2](P165)季札为吴国公子,其事迹在《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除了让位之举为后人所称道外,季札最为后人所颂扬的当是挂剑之诚。季札奉命出使各国,经徐地与徐君尤为亲厚,徐君十分喜爱季札所佩之宝剑,但因为怕开口索要季札会觉得为难,便始终不曾明言。季札知道徐君心思,只因宝剑为出使之信物尚不能赠与徐君,因而心中暗想待出使任务完成后再将宝剑奉与徐君。可是,待季札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徐地,却得知徐君已死的噩耗。季札为着当日还未说出口的承诺,找到徐君的墓地,将宝剑挂在了墓边的树上,只能以这种方式将宝剑赠与徐君了。[3](P1763)言必行为信,心动而未言,原本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季札却依旧要践行,可谓至诚。因此,后世咏季札的诗作也是不计其数。而这其中亦不乏题画之作,如:宋人张镃《题挂剑图》[7](P31637)、金人王寂《题季札挂剑图》[16](P546)、明人胡奎《季札挂剑图》[17](P441)等。

薛瑄亦是如此,观画而遥想吴公子季札的贤德,再对比自身曾辜负过的承诺,吟道:“心许君侯口未言,归从陵树挂龙泉。生平负诺知何限?始信当时公子贤。”[2](P165)览古,读史,观画,皆是薛瑄进行咏史诗创作的动因,而薛瑄在其咏史诗作中所关注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亦有其特色所在。首先,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军事人物及事件的关注。从楚汉争霸时的刘邦、项羽,刺秦未遂的勇谋张良,到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却最终未捷身死令人扼腕的诸葛武侯,再到竭忠诚以事君从而中兴唐室的郭子仪,到北宋平定民乱正直无私的张咏,南宋抗金名将张浚,都曾是薛瑄在咏史诗中吟咏的对象。《读书录》中,薛瑄认为:“观史不可以成败优劣论人,只当论其是非。”[2](P803)因此,对于楚汉之事,薛瑄既肯定胜者刘邦是“王者之师仁以武,诸侯效顺力如虎”[2](P120),并称赞刘邦“风尘荡涤天下清,万乘不忘布素情。黄屋归来见乡邑,宴饮父老如平生”[2](P120),同时也对败者项羽给予很大程度的同情,认为“八千兵渡大江来,戏马高台亦壮哉!何事乌江骓不逝,高台翻使后人哀”[2](P216)。并以为项羽之败乃天心翊汉之故:“大风折木飞沙日,想见天心翊汉朝。”[2](P381)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项羽被汉军围困,尚能以数人之力突围而出,所向披靡,却最终走投无路,于是他多次感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3](P423-425)。此处薛瑄重申其意,可见出对项羽深深的同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薛瑄有三题十二首吟咏诸葛武侯的诗作,其中一题还是多达十首的组诗。诸葛武侯对于蜀汉,真可谓鞠躬尽瘁,[18](P911-937)因而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每每令后人感叹。而此处薛瑄对武侯种种竟写下十数首诗反复咏叹,足可见武侯的形象在薛瑄心中所激起的涟漪。薛瑄肯定诸葛武侯的“王佐雄才”,以及对蜀汉的一片“丹心”,因而每每慨叹其未捷之功:“运谋图阵曾为八,遗恨山河尚是三”[2](P366),“孤臣只拟炎光振,遗恨犹悲汉祚衰”[2](P371),“南征纔见功初遂,北伐那堪愿已违”[2](P372),“每有孤忠兴汉室,可无长策定中原”[2]P372。

然而,尽管功业未成,武侯的英名依旧流传千古。“尚有锦江遗庙在,英名千古自光辉”[2](P372),“万古英名天地在,丛祠长近锦江滨”[2](P372),“《出师表》在垂天地,《八阵图》存慨古今”[2](P373),“时去千年犹庙食,英风凛凛汉忠臣”[2](P374)。“伐功未就皆天数”[2](P373),一个人再有雄才,再有忠心,有的时候也未必能扭转某些局面,天命或人为,终是一种无可奈何。这正如项羽,如武侯,也如“只恨当时中副车”[2](P182)的张良[3](P2472),又正如薛瑄自己。薛瑄为官,“光明俊伟”,自律廉洁,因不依附权贵而得罪王振,因为于谦等求情而为石、曹所忌,然而王振也好,石、曹也罢,皆不曾因薛瑄之反抗而被动摇分毫。薛瑄年老,对此颇觉无可奈何,最终选择乞归故里。[19](P7228-7229)对此,后人或觉薛瑄懂得进退之道,或觉薛瑄对此该“愧不自得”,然而念及薛瑄昔日对英雄尚无力回天的感叹,也就不难理解他的释然了。其次,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政治贤才的敬佩。薛瑄在永乐十九年进士及第后开始从政为官。正统年间,王振把持朝政,后又经历土木之变,夺门之变,而后石亨、曹吉祥乱政,面对这种种乱象,薛瑄也明白非一己之力可回天,于是他便总是想起昔时可力挽狂澜的政治贤才。如东晋名臣卞壸,父子三人皆以身殉国,因而薛瑄赞道:“晋室人才数俊髦,艰危深感与时遭。君臣义大如天地,父子生轻似羽毛。”[2](P389)如唐时因对安禄山叛乱早有预判而提早设防,使得安禄山未能攻下其守地平原的鲁颜公颜真卿[20](P3589-3590),赞道:“蓬利何堪屈大才?平原出守亦微哉!忽逢动地风尘起,不使中流砥柱摧。”[2](P376)如北宋宰相寇准,曾在契丹南下时劝阻宋真宗南迁,恳请真宗亲征鼓励军心,从而与契丹订下“澶渊之盟”,[21](P9527-9534)因而薛瑄称寇准“功业澶渊冠宋朝”、“忠义垂声千古在”。[2](P364)还如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在西夏李元昊进犯北宋边境之时知延州,训练康定军,提出“徐图西夏”的策略,并屡次挫败西夏大军,[21](P10267-10275)因而薛瑄写道:“中朝德业应难及,西夏勋名更不磨。”[2](P350)第三,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节义之士的颂扬。伯夷、叔齐,不贪恋高位而礼让兄弟,不满武王伐纣之不孝不仁而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于此,[3](P2583)于是成为古代士人心中抱节守志的典范,薛瑄拜谒首阳山中二人祠庙,亦是“再拜仁贤感慨多”,认为二人“心存兄弟难能节,力挽君臣欲逝波。世上争名争利者,高风奈尔二公何”。[2](P364)豫让为智伯所重用,心存感念,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并被赵襄子将头盖骨做成饮器,豫让心中十分怨恨,于是不惜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3](P3057-3060)尽管豫让此举略显狭隘,但其死为知己的义气与忠诚却历来为人所称道。薛瑄对此也称赞道:“季世忠臣存大节,頽波砥柱见孤标”,“无限繁华俱泯火,英名终古自难消”。

[2](P378)王陵是汉初名臣,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抓去王陵的母亲以胁迫王陵投降。然而项羽没有想到,为了让儿子不因威胁而必须在忠孝之间作两难的决断,王陵的母亲竟自刎而死,并在死前嘱咐王陵好好辅助汉王刘邦。[3](P2502)薛瑄深敬陵母之节义,于是写道:“鹿走中原海起尘,独从草昧识真人。纷纷都是人间死,母死髙名万古新。”[2](P216)还有曾经在深夜辞金,并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回应送金者“暮夜无知者”言论的东汉廉吏杨震,[22](P1760)薛瑄来到相传为杨震辞金处的四知台,题诗道:“人间无处不天公,笑却黄金暮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2](P195)薛瑄来到莱芜,想到昔日东汉廉吏典范莱芜长范丹,[22](P2688-2690)①又发出了“清节谁能似范丹?清名千载重人间”[2](P193)的赞叹。薛瑄为官,亦以廉洁著称,因而对此廉洁之士,对彼抱节守志之人,很自然地有着由衷的赞叹与向往。薛瑄在其《读书录》中曾阐述过自己的诗学观念,他认为:“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2](P816)因此,薛瑄的咏史怀古创作,并不刻意在字句上计较工拙,因而语言多较为平实,且在诗中常常会直接表白当下自身的感受,如“抚心益自愧,怀人遂成篇”[2]P109,“我来正值清秋暮,桑柘萧萧叶飞雨。泗水南流芒砀高,伯业王风复何许。徘徊重是古帝郊,摩挲石刻心劳焦”[2](P120),“荒祠古栢首阳阿,再拜仁贤感慨多”[2](P364),等等。其中的肺腑真情历历可见。而薛瑄在创作咏史诗时,大都选取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体裁,如古体诗、歌行体与七言律诗,薛瑄76题117首咏史诗中,有古体诗9题21首,歌行体诗7题7首,七言绝句19题21首,七言律诗41题68首,而在其整个诗歌作品中,也是七言律诗为最多,足见他对此一体裁的钟爱。而薛瑄所作七律,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如其七律《华清宫》:“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欝嵯峨。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玉笛长飘云外曲,霓裳间舞月中歌。祗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怨多!”[2](P365)又如其七律《温泉》:“唐家天子爱温泉,故起离宫绣岭前。山上朝元金作阁,苑中汤井玉为莲。锦鳬曾泛当时水,香木频浮旧日船。赐浴未终鼙鼔动,苔池留恨自年年。”[2](P365)两首诗颈联颔联两个对句,颇有画面感。诚然,作为理学大家的薛瑄,其实并不着意于诗文的创作,薛瑄作诗,更多的是在以诗发其心声,因而也为后世留下了这诸多“出肺腑”的动人作品。而这些在触景生情、观史有感后创作的诗作,一方面是薛瑄对自己诗学观“诗文出于真情则工”的一种实践,同时也让后人能从更感性的角度去体会薛瑄所言“读书体贴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2](P715)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明)薛瑄著,孙玄常等点校.薛瑄全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3](西汉)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唐)房玄龄等著.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傅璇琮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杨廉主编.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明)蔡清.虚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0](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宋)徐钧.史咏诗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宛委别藏》本,1988.

[13](元)李孝光撰;陈增杰校注.李孝光集校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4](明)王翰.梁园寓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5](明)郑文康.平桥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6]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7](明)胡奎著,徐永明点校.胡奎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8](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