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02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1

关键词:银杏学院 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管理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如何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如何帮助教师设计职业生涯,完成个人目标与学院目标共同发展的目标,是目前银杏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思考,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二、相关概念

本论文中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管理部门根据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组织中制定与员工个人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匹配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提升等发展机会,协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三、银杏学院教师队伍现状与教师职业规划管理状况

1.银杏学院教师职业发展问卷调查与分析

在《北京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银杏学院教师工作现状及职业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共59道题目。调查对象为银杏学院的现有94名专职教师。发放问卷94份,回收87份,且全部有效。

2.银杏学院教师职业发展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职业归属感。72.4%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是自己的理想职业,说明大部分教师满意目前的职业。

(2)工作稳定性。68.6%的被调查者从未产生过辞职念头。辞职原因依次为待遇问题、晋升问题、工作压力、学科建设平台问题、人际关系及其他问题。

(3)专业技术职务认识调查结果。86.2%的被调查者关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结果;62.1%的教师参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首要目的是增强同行竞争力;55.2%的教师认为对专业技术职务影响最大因素是教学科研成果;62.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结果有积极影响;40.8%的被调查者最希望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在制定科学完整的晋升体系方面改进。

(4)培训认识调查结果。77.6%的被调查者参与过学院组织的各种培训,但仅有20.7%的被调查者了解学院的培训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少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

四、银杏学院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角度来看,银杏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些个别行为,还不成气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意识薄弱;二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三是组织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四是缺乏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政策支持;五是缺乏系统、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五、银杏学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改进措施

银杏学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一是根据银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完善学院运行和管理机制;三是强化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管理。

参考文献

[1]程勉中著.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人民出版社,2006

[2](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M.戈德谢克.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冬梅.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与方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119-21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2

关键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教育

前言: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存、安全、归属感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归结起来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对这些不同层次需求的追逐与获取的过程,贯穿了人的整个生涯。要想达成理想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必须要做好科学的生涯规划。

中学生是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生涯规划观念树立的最好时期。我们根据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帕的生涯发展理论可以看出,中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人正在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因此,做好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生涯规划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什么是生涯规划呢?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或者“人生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俗来讲,生涯规划就是对人生发展过程进行规划,通过规划让我们的人生目标得以更好实现。

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前途很重要”,这里的前途就是我们人生发展的目标。前途很重要,换言之,就是生涯规划很重要。那么,生涯规划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生涯规划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发展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提前做好科学的计划和安排,成功的机率将大大提高,生涯规划也是如此。提前做好正确的、科学的生涯规划,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才会少走弯路,才可以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没有规划,不做好准备,抱着“撞大运”的心态得过且过,我们人生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第二、正确的生涯规划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未来的发展成就更高,生活更完美。

生涯规划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制定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与方式。做好生涯规划,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发展的目标明确,而这种明确的目标反过来又可以激发我们潜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从而提高成功的机率。科学的生涯规划可以让我们未来发展的成就更高,生活也更加美好。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观念的逐步更新,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具体而言,我国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目前,在各大高校,生涯规划课已经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较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生涯规划课开展得较为成熟,但在广大的不发达地区,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我国现阶段中学生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模式化、单一化的问题,许多地方的生涯规划课形式主义严重,实际效果不好。根据笔者的调查,许多地方的中学确实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配有专门的教师和硬件条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把职业生涯规划仅仅当成一门简单的课程,只是通过上课、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传授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另外,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整体欠缺,教育水平良莠不齐。我国大部分中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许多学校的生涯划课教师由思想政治类科目的教师兼任,专业性不强,效果大打折扣。

三、如何有效推进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对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中学阶段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黄金实施时期,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学大力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未来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人才。

(一)全面贯彻执行我国关于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在中学阶段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国家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诸多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校园的开展。各个学校应该严格落实相关规定,从形式到内容上把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有机地植入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促进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的有效落实实施。

(二)改变现有的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弊端。学校在组织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应该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除了系统的生涯规划讲授课程外,还应该组织更多形式活泼、为中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加强生涯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如,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访问,邀请企业高管为学生讲解职场的真实情况,开展各种类型的模拟面试活动,实施中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

(三)加强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建设。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课程,必须要有专业的师资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我国的各类中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师资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效推进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培训一批专业化程度高、专职化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涯发展档案。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树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意识,并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生涯规划方案。

结语:

在学校教育中,把生涯规划课程前置到中学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它符合中学生年龄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够促进中学生未来科学发展,让中学生及早树立职业意识、前途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建设国家、发展自我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在大力推进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生涯规划教育必将在我国的中学校园开满芳香的鲜花,结出累累的果实。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68-03

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受到社会、学校及学生本身广泛的关注。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职业的选择、适应、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明确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1.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明确方向。学生在择业方向上具有盲目性,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学生细致地分析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把握好总体方向。

2.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受学校自主选课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程选择上趋向拣易弃难,造成知识体系失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弱化。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围绕职业目标和理想,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打造职业特质,实现成长成才。

3.帮助学生强化就业心理素质,摆正心态。学生获取外部信息较少,往往在面对多变的就业形势时会显得无所适从、紧张不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督促学生关注形势变化,从而获得更多外部消息,让心理准备更加充分,摆正心态,强化心理素质。

4.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择业不准确,不能发挥最大潜能,造成资源浪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适岗择业,从而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双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如表1至表4。

归纳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部分高职院校视职业生涯规划为形式,仅有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指导课程等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其深层意义。

高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率普遍较低,没有明确其重要性,对其关注度不高。加之学生缺乏人生阅历、经验,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不透彻。即便学校开设此课程,通常也会出现学生漠视授课内容,不认真完成课后任务、敷衍测评等情况。

2.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不强。学校多安排各院系分管就业的教师负责此类教育,师资分散,规划理念、重视程度等差别很大;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学校多倾向于“填鸭式”的理论授课方式,对课程后的配套实践活动设置不足。

3.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存在偏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存在的偏差主要有:一是混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多强调如何择业,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考虑就业后的发展、满意度等;二是重技能强化,轻自我提升。高职院校较重视对规划的步骤、技能培养,忽视提升学生自我能力的价值;三是价值观被曲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被曲解,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偏向物质、权力,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影响。

三、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对策

解决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要从学生、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着手,发挥联动效应。

1.从学生本身着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本身着手改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1)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应接触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这一理念,了解其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帮助做好规划;或者在进入高职院校初期,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内容,使这一概念在学生心中更加深入。

(2)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首先,学生要树立对自己负责的观念,不要流于形式或指望别人来为自己制定规划;其次,学生要树立切合实际的观念,不能一味追求理想中的“最佳规划”,必须脚踏实地,并且要学会变通;再次,学生要树立长期规划观念,用动态的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阅历、经验不断丰富,及时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正确分析职业与自我。学生要科学、细致地对自己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方向、性格及能力等,明确优势和特长、劣势和不足等,实现个性化规划设计;同时要充分分析职业,根据职业本身的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进行判断,了解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到人与职位互相匹配的规划,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

2.从学校着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方面探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提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配备充足的专职教师,集中师资力量,统一认识、理念及操作体系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学校要分阶段、连续性地向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做到时时讲解和强化、时时跟踪和检验;再次,学校要充分认识职业测评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引进合适的测评方法,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测评服务,并提供建议和指导。

(2)依据学生个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学校要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应当选择分类别、分层次、分级别的方式进行指导,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发展定位。教师在职业测评的基础上,采取面谈、询问等其他测评手段作为辅助测评依据,结合外部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需求。

(3)优化课程安排,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学校应积极拓展课程形式,在深化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通过建立相关实习、就业、创业基地等,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切实地感知体验效果,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强化其职业针对性和专业性。学生与职场人士的交流也能够帮助他们认清发展方向,减少职业生涯规划盲目性。

3.从社会着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检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用人单位和政府机关都要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用人单位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与院校共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提供便利的条件,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部门要提供充足的就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深入领会其重要意义,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学校及整个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美)Jeffrey H・Greenhaus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98-0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和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形势之下,大多数大学生面临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而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跳槽的原因所在。然而,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会使大学生浪费很多时间、丧失很多机会,不仅经济收入受到影响,未来人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鉴于此,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他们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不断增强,有目的地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满足未来岗位需求,努力开拓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主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明确未来努力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制定适合自己并且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就业的针对性,避免盲目就业现象的发生,又可以增强他们应对社会复杂而激烈的竞争的能力。从更深层次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笔者在对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了解发现,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仅仅停留在号召层面,没有给予这项重要工作应有的重视,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深入开展起来,特别是内地一些高职院校。正由于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才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普及率较低,一方面体现在对大学生问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和讲座时,有的学生一脸茫然,全然不知,仿佛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新名词。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都认为这些知识仅是皮毛,根本无法满足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要求。

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间安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仅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或讲座,这种做法显然将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灵丹妙药。然而,职业生涯规划不是通过几次课或几堂讲座就可一蹴而就,它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具备未来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意识,带着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

三是测评工具对大学生的针对性不强。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题并非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发的,它对大学生不具有专门指导意义。此外,这些测评题水平有待商榷,不能作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可信测评工具。

四是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由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承担,他们不是职业规划师,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践和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解决对策。

一是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通过有效宣传引导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高校领导要给予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它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适时组织相关培训讲座,使每位大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设计自己未来职业生涯,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时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不同要求和不同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安排和指导。比如,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可以先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入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讲座、实习等方式了解未来本专业的就业环境,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树立自我认识意识,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再比如大四学生,由于他们即将毕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他们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或就业或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已经明确了就业目标,则应帮助大学生完善求职资料,培训他们招聘会注意事项和面试技巧,通过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相关讲座,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是打造一支高水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可以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它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 此外,还可以引进专业的规划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规划。总之,这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的打造势必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心理科学.第20卷总第81期-82期.2005年第5-6期总第30页.

作者简介

王育飞(1982年12月―),男,讲师,硕士,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任鹤飞(1985年8月―),女,助教,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职 体验式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23

职业生涯规划课对高职新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来看,效果不显著。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大部分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模式授课,导致此门课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笔者尝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探索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达到认知与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1]。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运用体验式教学,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习惯,就会将认识化成一种习惯,就会终生受益[2]。

(一)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容易被激发,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弘扬了人的能动性和独立性。

(二)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某种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有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3]。

(三)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远比从讲授中获得知识更有效果并且记忆力更容易持久。体验式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重视师生平等的教学,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创造团队合作的机会,鼓励个人见解的表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活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开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违背,更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体验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按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增强特色教学内容。比如,针对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可在《探索工作世界》这一章节后增加《职业幸福感》这一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情景体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规划的意识和培养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而意识和能力属于隐性的教育,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探究才能获取[4]。

2.心理测试体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虽然这样的测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在讲授《自我探索》这一章节,可以让学生去机房上进行《MBTI性格》测试,从而了解自身的性格倾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做完之后,教师需留一部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测试结果进行修正或确认,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3.调研体验。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探索工作世界》这一章节,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体验环节非常的重要,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明确要求,采用组团出行等。

4.比赛体验。学校定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职业规划类竞赛,学生通过对职场情境的模拟等,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融合起来,从而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5.生活体验。我们在“规划”课程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5]。所以平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三)考核办法的改革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考勤(20%)、课堂表现(40%)和职业生涯规划论文(40%)成绩,即态度、过程和结果三方面。课堂表现的评价分为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学生的个人自评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与自我完善;小组互评是组内成员根据组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评价可促进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反思、改进和完善,提升课程的品质。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成效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不仅在体验活动中能激发自己主动规划的意识,领悟正确的生涯规划理念,而且在平等活跃的气氛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恩明.评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5(3).

[2]阮晓莺.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导刊,2009(1).

[3]朱小平,丁辉.体验式教育理念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

[4]陈舒媛.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5]王丽.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2(9).

基金项目:学院教改革课题(2014JC05)、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WZSZ-2014L15)、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wsk290)的研究成果。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7

论文摘要:要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仃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职学校开始使用新的德育课教材,中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好专业技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又怎么能去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呢?但现实是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仟课教师并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绝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由德育课教师担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应自学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辅导班,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各校派代表参加,再回校推广。这方面,广西做得比较好,委托广西师院培训任课教师,按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结合当今中职生文化水平低的实际,编写整套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游戏、音乐欣赏等学生参与环节,组织教师按实际授课的模式演练一遍,手把手教会教师怎样上好这门新课。再次,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参加职业鉴定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2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诚信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活动,将“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成才‘,先成人。然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中职生染上了弄虚作假、撒谎等陋习,这需要学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纠正,教会学生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敬业教育是进行技能教育的思想指一导,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才能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反映主要就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科学的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条件与社会实际、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教会学生设足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设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途径,明白实现目标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对学习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要将学生的职业个性和职业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特色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专业。在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也就是中职三年的学习目标和措施: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或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发挥中职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先就业再择业。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开设创业课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讲授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在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别于以往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之前的德育课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重在“做”,要在学中做,做中学。讲授职业选择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题”,正确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讲授求职、应聘技巧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学生做培养团队精神的小游戏;指导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8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现状

为了解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现状,2008年9月至12月,课题组以四川省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在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5所师范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5份,其中文科毕业生284人,理科毕业生211人,回收率为99%。调查发现,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存在以下特点:

(一)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

调查问卷设置了“你为何选择师范专业学习”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自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有兴趣的占33%,而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占21.62%,为以后的就业考虑占17.37%,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配而来的占到21.41%,其它原因占15.35%。这表明,近70%的师范生在大学入学时并没有教师职业意识,对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认同,他们选择师范专业学习,并非由于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受家庭因素和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为了解师范生的价值取向,问卷设置了“择业时你最重视的因素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附表1),“经济收入”是师范生择业的首选,“个人今后发展”次之,这说明师范生在择业选择时将毕业后的“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这本无可厚非,但也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不仅仅满足于“生存需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就业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同时,“就业地区”和“单位性质”仍然在师范生择业中占据重要位置,显示出部分师范生盲目追求大城市和公办学校,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忽视了作为一名师范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师范生择业时对相关因素的重视程度排序如下(附表1):

排序 择业时所重视的因素

(三)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值偏高

1、对职业的期望。在回答“对职业的期望”时,从附表2看出,有超半数的师范生选择非师范行业就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师范生的竞争优势理应体现在师范素质和教师技能上,而众多的师范生择业时避长扬短,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职业意识不强和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师范生求职时的职业期望(附表2)

2、对薪酬的期望。从附表3可以看出,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完善,就业竞争的加剧,师范生对薪酬的期望有75.5%在1500元以上。然而据了解,目前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大多数在1000—2000元之间,这表明师范生对薪酬的期望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师范生求职时的薪酬期望(附表3)

(四)对教师职业的从业意识不强

对“今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这一问题,有62.02%的师范生表示愿意从事教师行业,这说明经过四年的师范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有所提高;但仍有14.55%的师范生明确表示不愿意从事教育行业;还有23.03%的学生在是否从事教师职业的选择中处于无所谓的状态。这说明不少师范专业毕业生对未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准备不足,从而对未来是否从事教师职业表现茫然。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对中小学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科技是关键,劳动者素质是保障,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基础教育不仅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和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初、中级技术和管理、经营人才,包括数以亿计的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应该说,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采用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即“应试教育”现象),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调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中小学教师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思维,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据日前上海市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家长对教师队伍的满意度较2008年降低,2009年的满意度为63.3分,降低6.8分,为“一般”水平。在敬业精神上,幼儿园、小学满意度上升,中学下降;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除了小学以外,对其他阶段的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这表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二)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完全对接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打下可靠的基础[2]。这不仅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这些目标,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培养未来基础教育教师的主阵地——师范院校理应承担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培养重任。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师范院校单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发展,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特色,不少师范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欠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差,毕业后难以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与多数中小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没有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密切相关。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反映了中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同时也间接地发映出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病。

(三)师范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

对师范生的“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师范生毕业后选择非师范岗位,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师范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不仅如此,多数大学生存在“上大学无意识”现象,他们不再象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那样有着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后基本完全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目标是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基本不考虑今后职业发展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进行自主式学习、选择式学习,毕业时难免出现盲目、忙乱、茫然现象。调查发现,在选择“希望学校在就业指导上应着重给予哪些指导”时,有56.48%的学生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其余依次为“就业技巧指导42.38%”、“社交能力指导31.78%”、“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7.9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21.26%”、“择业心理辅导20.85%”。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还是急功近利寻找工作,只有27.94%的毕业生期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课题组对四川省10个市(州)的10个县(市、区)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进一步证实了师范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0%的中小学教师对目前的教师职业是“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见附表4)。一些教师因此产生了转行的念头。超过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教师有离开教育系统的想法(见附表5)。中小学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和生存状态,不仅反映出他们在入职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表明他们在入职后也没有根据社会环境和现实需要对职业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范院校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追求。

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满意程度(附表4):

如有条件,您会向学校以外的单位求职吗?(附表5)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以成才教育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国家对基础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工资制度、奖励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正在逐步得到完善,基础教育教师的社会关注度和地位正在得到稳步提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的施行,为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献身基础教育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要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向教师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引导广大师范生把自己的成长成才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教育训练,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兴趣的形成,提升其对教师职业意义和职业价值的认识。

(二)以专业知识学习为载体,不断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师范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教育多元化的趋势,社会各界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的重要知识传播者和创造者,师范生必须以“学为人师”为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各类知识达到精通的程度,时刻关注所学专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新成就,以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丰富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丰富的实践与实习是师范素质培养的有力保障。实践能力的锻炼,关系到教师教育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师范院校不仅应切实重视教学计划内的教育实习环节的安排、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而且还应积极组织师范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见习、志愿者等社会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师范生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激发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意识,锻炼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职业生生涯规划教育为主要内容,不断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中外专家都认为,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退出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情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个人面对及完成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则体现了个人的生涯成熟度[3]。因此,师范生必须首先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成长阶段即职业教育阶段的充分准备。在我国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师范生在中学毕业时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初步了解,缺乏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盲目填报院校和专业,导致不少师范生对未来教师职业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这也给师范院校的教育引导带来了更大困难。所以,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师范生进行以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个人职业兴趣测评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引导师范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选择,进而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促进师范生牢固树立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追求,为大学阶段学习明确方向和增添动力。不仅如此,师范院校还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家讲座和名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途径和方式,在不同教育阶段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和帮助,逐步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兴趣、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进而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的从业意识

作为以教书育人为重要使命的未来人民教师,要“行为世范”首先要“身正为范”,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这里所指的师德,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更包括鞠躬尽瘁、大公无私、敬业奉献、甘当人梯等共产主义教师道德素质。作为未来一名光荣人民教师的师范生,必须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一心向教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师范院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专业课老师上课态度不认真,经常坐在桌子上、讲课没有逻辑、系统性、时常走出教室接电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敷衍了事等,这是不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精神丧失的典型表现。因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切实重视师德培养。不仅要严格要求任课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对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通过“创先争优”、“典型引路”等各种有效途径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强化师范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蜡烛精神”、“螺丝钉精神”,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力争在未来教师岗位上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量。

参考文献

[1]上海基础教育满意度出炉 家长对教师满意度降低(文汇报,2010-04-15)新华网网址:news.xinhuanet.com/2010-04/15/c_1234224.htm.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9

如果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会在择业的时候感到困惑,对就业的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加上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也很容易导致较大的就业压力,笔者认为规划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有规划的人更容易成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是踏入社会的转折点,所以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很有必要。

(一)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创新进取。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从业心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从业心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就业的压力,对就业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求,与社会紧密结合,以实现创新发展。课程的开展使学校更好地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学生管理。

(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生没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要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在这方面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缺少真正意义上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且,我国这类型的服务机构很少,一般只有大学才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多停留在文字层面,认为只是一门要完成的课程而已,没有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规划。大学三年只是按照学校的安排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三年的规划,更没有三年后就业创业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任务。因此,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也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规划认识不清。通常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活动范围多在校园内,对于社会的接触较少。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用功,甚至没考虑规划问题。加上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真正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2.缺乏对自身的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盲目,多是听从父母的意见,缺乏对职业的了解,找工作的时候会比较依赖父母。3.择业观念不理性。在学生的择业过程中,比较注重工作的收入。大部分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值过高,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以及所处的城市的总体薪资水平,选择不够理性,容易导致学生错过工作机会。

三、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现状

(一)规划课程管理不科学

在大一的时候开课,主要由公共课部或就业办负责管理。很多学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其与就业指导划等号,一是认为就是就业前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的解读,现在很多规划类教材也是与就业指导合编在一起;二是片面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工作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筹划,这是不全面的。

(二)课程内容缺乏专业化

任课教师主要由公共课部或就业办教师授课,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授课,只能教授一些通用的规划内容。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临时抱佛脚,没有长期规范的指导。课程都偏向理论,缺少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也比较少,学校不重视,容易让学生忽视。而且授课的老师一般不是本专业的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做深入的专业职业规划。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考核方式主要采用传统试卷考核或做一些规划在大一课程结束后完成本课程考核,考核内容和时间上不够合理。如果在大学一年级就将规划课程完成考核,显然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不能起到规划的作用,规划课程就成为了一个形式。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会计专业为例

(一)课程转入教学系负责

公共课部或就业办对学生的专业缺乏具体的了解,只有转入教学系,让每个系的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才会更加明确。教师根据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按照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定向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就业理念和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会计系的老师对本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了解的程度更深,将会计专业的职业规划由会计系的老师教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更好地认识职业发展的道路。

(二)任课教师改由专业课教师授课,结合所学专业展开规划

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就业前景以及就业方向,专业课老师的专业意见对学生指导的现实意义更大。专业课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其他教师更深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也比较了解,制定的培养方案会更加适合学生,对于学生的疑问也会有详细的解答。在会计专业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会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应用。专业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支持学生参加会计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问题专业老师也可以更好地解答。

(三)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三年学业规划,二是三年后的职业规划。在校三年学生学业规划的考核较容易,以实现目标为考核依据,大一上完课后,学生做规划,做三年在校要完成的规划,和三年后完成的规划。考核时间放到第三年考核,看其是否实现来确定该门课程是否合格。三年后完成的职业规划因学生已经毕业已经无法考核,故应以学业规划为基础,遵循规划的原则与方法来进行考核。

五、结束语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10

[关键词]职业规划 高等教育 作用

[作者简介]冯涛(1979- ),女,新疆库尔勒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广东 清远 5115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01-02

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式培养转为大众化培养,加之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采取了系列促就业措施。而从国际经验看,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相当重要,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此,许多高等院校业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重要一课,从人力、财力以及政策制度上予以支持。职业规划教育无论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

职业规划就是个人综合自身各方面的因素,经过衡量比较,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规划,并通过实施规划,实现个人的就业期望。职业规划理论发展已有一百多年,它的提出以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在1908年出版的《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为标志。这是一个纯西方的理论,发展到今天,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学校的重视。职业规划到底在高校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对学生、学校乃至社会有什么意义,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职业规划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刚入大学的莘莘学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同时对未来又感到迷茫。对于这些困惑,职业规划给出了解答,那就是学生入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我,只有找到和自己性格爱好相契合的职业,才能工作高效,身心愉快。其次,职业规划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职业规划教育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未来就职情况,通过一系列教育学生会逐步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最后,职业规划使毕业生大大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毕业生已经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这就使他们在择业就业时有计划、有针对性,不至于四处盲目求职。职业规划还训练了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各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都大大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择业就业中提高个人竞争优势。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迅速加快,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每年都有新的职业出现,同时也有旧的职业因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职业规划会促进人才市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盲目择业”“高就业成本”“高违约率”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扭转人才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当前的社会建设又急需大量的技术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这不是传统教育模式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源于西方的职业规划将在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3.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职业规划,乍一看完全是为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服务的,因此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职业规划对个人意义非常重大。只能说这是很肤浅的看法,其实,职业规划小到个人意义非凡,大到社会也是意义重大。比如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却称不上人力资源强国,而像英、法、德、日等这样的国家,虽然人口不多,却称得上人力资源强国。什么原因促成这样的结果?很大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做得非常好,有利于每一个人做到人尽其才,从而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

二、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发展百年的职业规划教育,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当然,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具体行动缺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等院校师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比较薄弱。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他们在中学阶段就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到了大学职业规划也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一些人甚至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有些国家甚至立法支持职业规划教育。反观我国,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意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一项调查显示:本科生中仅有8.88%的学生有详细的职业规划,其余基本没有规划或只是了解一点而已。

2.学生自我认识和综合素质不足,职业目标模糊。高校学生正处在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虽说这一阶段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有明显增长,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初步形成,但是,因为他们的年轻和不成熟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和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客观,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缺乏理性。因此,一些学生可能对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还不清晰,职业目标定位难免偏颇。市场经济下,一些学生还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一味追求金钱利益,不顾个人兴趣爱好,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些情况都无不在提醒我们: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综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在职业规划中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3.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化程度低,教育效果欠缺。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发展百年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相互配合且非常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而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则相当低,无论是师资力量、制度建设还是指导方法上,都不够专业化。目前高等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基本都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师兼任,严重缺乏专业性特征,也没有法律法规以及系统连续的制度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连贯实施。在指导方法上,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生硬落后的授课模式上,即教师纯理论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职业规划的专业化指导,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加强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议

开展职业规划不仅可优化人才配置、促进社会稳定,还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华,这自然而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蓬勃发展。为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急需改变当前高等教育职业规划的现状。基于对职业规划教育现状的思考,以及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提高职业规划意识。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基础,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很多人将职业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辅导,开几次讲座就以为进行了职业规划教育。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多方着手增强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职业规划意识。

从根本上讲,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提高,需要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这样的方案不但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个阶段,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当然,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需要依赖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因此,从现实的角度看,可以先从高等教育阶段开始,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就将踏入社会,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他们有着现实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大军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发挥他们在学校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益处。所以,在职业规划教育方案制订、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制订的方案要跟上时代、贴合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规避当下职业规划教育中走形式、走过场的尴尬。

2.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科学定位职业发展目标。毋庸置疑,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本身,而衡量职业规划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是否能够进行科学的规划、准确的定位。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时会感到盲目,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和目标,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些学生因为一点成绩可能沾沾自喜,忽略自己的短处;有些则一味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缺乏信心;有的学生好高骛远,追求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职业或职位;有的即便有不错的就业机会,也不去积极争取,而是被动等待人家的选择。显然,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较低的表现。

要改变现状,需要在高等教育中注入职业规划教育要素,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通过职业规划,做到知己、知彼和决策三个核心。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因为找准职业发展方向是一方面,如何驾驭自身的职业发展是另一方面。具体说来,就是学生要在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积极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通过涉猎其他知识,拓展个人的知识面,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更加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认识到什么职业更适合自己,最终能够最大化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化水平。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不是一校一地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待解的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规划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就必须从制度上着手,做出改变,达到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从国家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这也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经验。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我国实际,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制订科学的方案。如此,职业规划教育才会有正确的导向。

具体到高等院校来说,也需要健全具体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方式。比如,职业规划的教育不能再依附于高等教育的思政教育,而要将其单列出来,予以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教育。在师资方面,也需要对任教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还要和国外同行经常交流,学习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优势。

总之,职业规划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都是效果显著。因此,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重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规划还不够专业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合力,积极出谋划策,为高等教育职业规划的专业化和完善出一份力,从而使得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9).

[2]罗曼.浅谈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

[3]林玉正.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飞.浅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指导的意义[J].考试周刊. 20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