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设计十篇

时间:2023-05-17 11:31:46

区域规划设计

区域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天然气;天然气区域管网;设计;规划

前言:天然气与煤气相比,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小,而且在输送的过程中,能源损耗比较低,燃烧的利用率较高,现被我国广泛使用。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规划设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人们的生活水平意义重大,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源,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以及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发展符合我国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1我国天然气管网规划理论的研究现状

1.1天然气输配管网规划的决策理论

天然气输配管网规划的决策理论的天然气区域管网得以顺利实施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天然气能源供应系统的规划决策在很大一部分是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规划决策,在天然气应用广泛的今天,这种理论已在我国广泛利用,并取得了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利用天然气的时候,需要相对应的天然气输配管网决策理论进行支持。目前,我国的天然气输配管网的规划决策理论向技术型的决策发展,是城市天然气规划过程的参考依据[1]。

1.2天然气管网规划优化理论

优化理论是目前我国天然管网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理论,以此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天然气管网规划设计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目前为止,我国研究出了很多天然气输送管网的优化方法,例如综合优化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式的研究和使用适用于天然气输送管网的特点,且方法的创新点多,使得我国天然气管网规划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天然气区域管网的概念

现阶段,天然气管网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天然气管网最初是有一个个的天然气输送地点,一步步扩展到现在的天然气的管网,在这个管网中,人们可以使用天然气供应部分输送的天然气资源,方便天然气在管网内进行传输。随着天然气的不断发展,天然气推进了城市天然气的普及和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建设,天然气管网的规划和和设计从城市逐渐的普及到了农村,天然气区域管网则成为了天然气供气方、城市天然气用户和农村天然气用户三者之间输送天然气的重要通道,极大的提高了天然气的使用效率和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设计和规划天然气管网技术的发展,天然气管网不断的扩大,天然气的利用范围也更加的广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然气区域管网的不断发展能够实现我国天然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3天然气区域管网规划的设计理论

3.1天然气区域管网储气设计理论

天然气区域管道的设计要使天然气管道具有一定的储气能力。天然气管道储气的设计理论来源于天然气输气理论的分析与描述,将管道的输气末端与各个地区输气站的输配管道进行连接,当管道的进来的天然气含量和出去的天然气含量在固定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时,但是各个时刻的进气量与出气量的数值不相同,管道内的储气量就是最大天然气质量存量与最小天然气质量存量之间的差值。在进行天然气的区域管网的设计和规划时,要考虑到天然气管道内的质量守恒定律,即进气量和出气量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以此保障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储气功能。根据天然气区域管道储气设计理论规划的天然气管网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所设计的管道要具有输送气体的功能,若没有输气功能,那么管道只是作为一种储藏气体的容器,就不能实现区域天然气资源的合理调配;第二,要具有调峰作用。如果设计的天然气区域管网不具有调峰作用,管道内储藏的天然气气量较小,小到几分钟就“取”完的程度,那么所设计的天然气区域管网就没有很大的工程价值。

3.2天然气区域管网流动性设计理论

天然气区域管网流动性的设计要建立在区域管道的流动理论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天然气流动的基本理论,而天然气的流动基本理论可以描述为天然气的损耗能量克服流动阻力的过程。天然气的管道内的流动性理论包含了很多物理学上的理论知识,除了质量守恒定律,还要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热力学定律,天然气流动的动力是源于一种机械能,这种机械能来自天然气气井的压能或者天然气的气源压缩机提供的能量,当这些机械能提供的能量能够促使天然气进行流动时,就实现了天然气管道流动性设计的目的。在设计师进行流动性设计的同时,要以天然气管道流动基本方程为基础,当促进天然气流动的压能不足时,要进行适当的加压。一般情况而言,天然气区域管道的接气点具备的压能与其他位置比相对较弱,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管道接气点的压能问题[3]。

4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功能设计

4.1共设计

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规划和设计要使天然气管网具备调质、调峰、供气等功能。天然气管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接收天然气的气源,天然气的供气源主要是天然气输气站和天然气分输站,还有LNG气源以及当地的页岩气等,在规划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功能,合理的选择建设天然气区域管网的材料。天然气的质量要满足国家制定的天然气气质标准,因此在设计天然气挂管网的时候要注意管道的调质功能是否得以有效发挥。天然气区域管道设施要具备一定的调峰功能,能够保证天然气用户充足的使用天然猓为用户配气管网系统提供季节、月、日、小时调峰气量。

4.2特殊功能设计

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设计要体现天然气区域管网的特有功能,首先,设计或者规划的天然气区域管网要具有集散天然气的功能,能够汇集、整合和输送不同地区的多种可利用的天然气资源,同时将汇集、整合而来的天然气输送到各个城市或者乡镇,为广大用户提供充足的天然气气源。其次,设计和规划的天然气区域管网要具备区域网络功能,这种功能能够使得区域内的气体能源的输送覆盖面扩大,输送的方式也更加的便捷,输送的过程也更加的灵活,能够促进城乡的天然气事业的发展。最后,设计或者规划的天然气区域管网要具备区域调峰辅助功能,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城镇以及中小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储气能力,进行管道的合理规划,当用户需要较多的天然气资源时,将天然气资源多的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调节到用户需要的地区,反之,亦然,以此辅助区域供气系统完成区域的天然气全面调峰[4]。

5城市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实践

近年来,强化天然气管网的规划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然气区域管网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不仅如此,我国还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天然气区域管网的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主要是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例如,上海市的高压管网、深圳市的高压管网以及重庆市的高压环线等工程,天然气管网在城市区域的成功试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发展水平,使得天然气管网的功能更加的先进化和完善化。

结论:对天然气区域管网进行规划和设计理论的研究,加快我国大型天然气输气管网的形成进度。但是,我国天然气区域管网是规划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人员要加大对天然气区域管网设计理论的研究力度,让天然气区域管网促进我国地区之间的能源调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孔川.天然气区域管网规划设计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6.

[2]代h.基于水力工况的天然气干线管网供气可靠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区域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区域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桥景合一、技术美学,区域规划,地域特点,飞雁式梁拱组合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所谓桥梁“景观”即在桥梁设计中要考虑桥梁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桥梁建筑本身的人文造景,形成“景”,“观”。桥梁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我们生活空间的整体景观。因此桥梁景观不但指桥梁本身的造型结构优美,还需要桥梁周边区域的大环境相协调。一方面桥梁要融入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桥梁可以更好的提升和诠释周围的景观,与其相得益彰。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征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对桥梁进行美学设计。如桥型方案的美学比选,桥梁主体结构部件的大小比例调整,桥梁外形轮廓尺寸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能和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桥梁技术美学。

2、桥梁景观的时代特征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 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

三、桥梁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特点和区域规划做到桥景合一

桥梁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特点和区域规划做到桥景合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在拟建桥梁方案时先了解桥梁所在区域的背景及总体规划,结合规划特点确定桥梁的景观定位。对于没有景观要求或景观要求比较低的区域,从节约造价的角度考虑采用一些预制结构的桥型方案。对于景观要求比较高的区域,可以根据该区域的景观设计考虑与周围环境、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桥型方案。

例如:在做西漳站区几个桥梁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项目研究背景及总体规划:整个西漳站区规划成“一轴三带,一廊三心”总体景观结构。一轴:依托凤宾路轨道交通所带动一条城市景观轴;三带:规划区内沿东侧主干道惠山大道、西侧快速路凤翔路及东西向等级公路北环路形成的三条绿化景观带;一廊:新开河段形成的南北向滨水景观廊道;三心:西漳站点区形成生活化的生态型景观核心,天一及刘谭站点区分别形成具有商业休闲特色及商务特色的活力型景观核心。西漳站区的西石路、西锦路、西昌路、西青路桥梁位于地铁1号线西漳站点附近,既位于“一廊”新开河景观廊道的中心部分,又位于“三心”中西漳站点生态型景观核心带内,是整个地铁西漳站区的景观中心。

2、根据桥梁所跨越河道的现状特点和周围景观设计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桥型方案。对于有航道要求的河道,桥梁跨径必须满足航道要求。在此基础上,考虑河道沿线的景观和周围地块的建筑特点,选择受力合理、造型新颖的桥型。新建桥梁要参考河道上下游已建桥梁的桥型方案,对已建桥梁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新建桥梁遵从以下原则:同一条河流上的多座桥梁,在总体风格较为统一的基础上,相隔一定距离桥型结构宜于多样化。

由于新开河是西漳高铁站区一条重要的水上走廊带,规划河口宽35米,由于桥梁河道没有航道等级,河口相对较窄,桥梁跨径比较小,并且梁底标高低,桥梁结构相对较矮,因此不宜采用复杂的桥梁形式,推荐桥型主要采用小跨径的梁桥、刚构或拱桥为主。 西石路、西锦路、西昌路这三条道路南北向距离较近,在桥型选择上要总体风格、尺度要统一,但每个桥梁又要体现不同的风格。

3、根据桥梁所在区域的用地规划来考虑桥型方案。例如在以行政中心和高档办公区为主的地块,桥梁宜选择现代感较强的桥型;对于以商业、文化建筑为主的地块,桥梁宜选择造型活泼、色彩亮丽的结构形式,使其融入周围的氛围。对于以住宅为主的地块,桥梁宜采用简洁明快的桥型,同时要搭配一些精致的细节处理来提升桥梁景观,并结合周围水体,给居民营造出和谐宁静的居住环境。对于以公园、水体景观点及休闲生活带为主的地块,桥梁可选择具有园林风格的桥型,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匹配。一方面体现桥梁的存在,另一方面使公园风景因为桥梁的存在更为生动、饱满。

例如:西昌路北侧是商业用地和住宅混合用地,南侧以住宅用地为主。综合考虑道路功能和河道两侧的地块规划,桥型方案采用三跨连续刚构,该桥型可以很好的平衡交通和景观功能。在桥梁外侧设置观景平台,通过精致的细节考虑,结合周围人工水体造景,能给周围的居民营造出和谐、宁静的居住环境,将该河段打造成亲水性和休闲生活的生态景观区。

4、在考虑桥梁方案时,结合该区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给桥梁赋予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让桥梁更具有生命力。

例如:西锦路跨新开河桥梁位于西漳站点生态型景观核心区,同时也是滨水景观廊道正中央。因此,该处桥型选择考虑一些无锡的文化底蕴,采用飞雁式梁拱组合桥:无锡,江南著名的鱼米水乡,杨柳垂岸、雨燕翩翩,是典型的映象。在本桥桥位处,西漳景观廊道一旦建成,将成为两岸绿树成荫、林间鸟鸣清脆的美妙场景,以翻飞的雨燕双双飞临水面为灵感,形成该桥型。同时在桥梁头和桥位设置人行踏步以便于周围的居民走进河边亲水。该桥型结构轻巧、简洁,富有现代气息。虽立面为拱形,但毫无厚重感,与西漳站区打造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风尚区的格调呼应。

五、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桥梁结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桥型不断产生和应用。现代桥梁已不纯粹以满通功能为目的。随着人们审美意识、景观概念不断增强,桥梁景观设计愈来愈受人们的关注。桥梁这种大型的工程既要注重质量又要重视景观不但满通功能的要求,而且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和整体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品”。

桥梁是一座城市的血脉,更是一个城市精华和标志。因此,作为一名桥梁设计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桥梁结构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设计,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在设计中把美学艺术充分运用到设计中去,设计出更具有安全性、耐久性、观赏性、时代性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杨士金、唐虎翔. 景观桥梁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盛洪飞. 桥梁建筑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张先勇. 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区域规划设计篇4

结合相应的设计理念,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态开放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的协调发展,在城市中倡导水文化,利用规划区域内存在的大小水脉,营造出“近水、亲水、赏水、嬉水”的城市环境,打造具有浓郁水环境的亲水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该城市新区的设计目标为:对特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结合先进的规划理念,将该城区定位为信息、服务、交流、设计、文化等综合性商务平台,创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中心区域,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环境,集商业、娱乐、休闲、居住等为一体,打造出新的城市中心。在该城区的设计过程中,遵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均衡、人地和谐的设计规划理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指导,结合相应的设计目标,创造出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2)要建处“六个结合”,保证城市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六个结合”主要包括:①中心城区建设与郊区城镇建设的结合;②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结合;③重点标志性建设与普适性环境质量建设的有机结合;④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的结合;⑤质量效益与开发成本的结合;⑥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的结合。(3)做好城市要素的规划。从城市整体方面考虑,对城市环境、文化、经济等因素进行规范和策划,树立精品意识,强化城市品牌建设,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4)对新城区良好的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景观的建设有机结合,塑造出优美的环境景观,实现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统一。(5)对于中心城区的设计,要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城市的开发设计成本,对有效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实现紧凑型城市布局,尽可能做到低投入、高收益。

二、设计规划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资源规划该新城区的设计规划,一方面需要满足城市的综合,另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体现出社会化、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活化等发展趋势,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居住、服务、工业、娱乐等活提供充足的空间。2.城市整体布局结合人地和谐和生态的城市设计理念,在对城市进行总体布局时,要以自然、生态、和谐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运用“先底后图”的规划路径,对规划区域内的水体、植被等自然因素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构筑“X”型生态内核以及东部生态区为重点,以生态屏障的建设为辅助,形成符合城市设计理念的生态格局,对旧城区的经济、功能、景观等进行有机延伸,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措施,形成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做好居住区域、生态区域、亲水区域等的设计和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3.空间系统设计城市中的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有效的发展目标,对规划区域的水环境和绿地空间进行优化和完善,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管理措施。(1)水环境的规划:对规划区域内的水体环境进行充分设计和规划,对水体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城区的开发和改造速度,减少陆上交通运输的压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亲水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2)绿地环境的规划:绿地环境的规划,主要是在该城区自然体征的前提下,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结构体系,形成安全合理的生态格局。4.空间景观设计在该城区的规划设计中,中心湖区作为整个城区的重要景观空间,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区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帮部分,属于综合性的城市开放空间,集观景、休闲、运动、娱乐功能于一体,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形成带状绿色网络的景观结构,最大限度地创造出良好的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人地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5.核心区功能设计城市核心区不仅是指城市用地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城市功能的集结点,是城市服务行业和公共建筑的集中区域。在该城区的规划设计中,核心区可以分为几个主要功能区:(1)综合商业区:综合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和生机的区域,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要采取集约化的策略,设置丰富的立面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通过与居民私密空间的结合,确保城区功能的有效实现。(2)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主要是城市行政单位的办公场所,在该新城区的规划设计中,要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扩大公共空间的范围,强化亲民氛围,切实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三、结语

区域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范GB50318-2000《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作为我国重要的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依据文件,对工程相关的内容范畴作出了规划,主要内容有:对市政排水范围进行划定,对排水量进行预估并确定排水体制,布局设计污水污泥处理程度和出路,确定排水枢纽工程地理位置,建设用地以用建设规模等。

2 宏观、微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1宏观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影响深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宽阔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2.1.1防洪排涝规划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财产安全。为减少灾害的损坏适度,市政建设中严格做好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以警觉的防洪意识和完备的排涝设施应对险情,使人们的健康安全以及城市的经济利益获得保障。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 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 外洪以防为主, 如防洪堤、水库等, 而内洪则是排蓄为主。针对于市政防洪排涝的规划与设计,重点应注意排水重现期标准的有效衔接,要全面了解城市的地域特征、洪涝面积、建设规模等信息,并结合实地的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前期设计,来规划适用于城市自身特性的给排水工程项目施工。

2.1.2 污水处理方式

我国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污水排水方式为集中式,即以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来实现集中式、一体化管理,使污水处理达到高效、有序。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具有效率高, 污水厂运营成本低, 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污水处理方面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①远程输送和持续性运输供应不足,导致产生运营的高成本和高能耗,②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③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 投资巨增)。这就需要在现代的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重新树立污水处理观念,根据区域性的具体需求量设置分散点,在整体的以面分面相应的管理和处理体系,以便于局的及时管理与反馈,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效益及适用性。

2.1.3 区域水资源规划

区域水资源规划设计: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水资源的区域性供应需与区域性的使用达到平衡性,这样才能够既不浪费,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要实际平衡性,就必须在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注意对区域性水需求量的估算,以科学的实地考查、检测,探讨和汇总包括农、林、牧、消防、渔业、生产、生活用水等需求在内的各类信息,并以此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2 微观细化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2.1 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 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 , 高峰供水量增大, 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 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 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 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 避免重复投资, 争取效益最大化。

2.2.2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 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一些城市交通道路,若存在较短的排水重现期,即路段洪峰发生频率高,给雨水排水管道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该类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首行进行多次慎重的压力检测,针对路段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利行雨季快速排水的管道系统,以免影响交通通畅。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 尽量使雨水不排入下水道, 尽量通过设计施工, 将雨水渗透掉。一则减少排水负荷, 减少雨水管道投资, 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 涵养地下水, 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 但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 地下径流很大, 则不宜采用渗透法。

三、市政给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不相协调

3.1.1工程实例:

某沿海城市滨江路道路工程设计,该道路位于规划新区内,新区规划面积10m2是该市新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规划新区内主体河流内江由北往南流入大海,该市海岸潮汐属于不正规日潮为主的混合潮型,最高潮位3.75m(标高采用黄海基准,以下同),多年最高潮位平均值为3.55m低潮位平均值为-2.30m,20年一遇高潮位3.63m,50年一遇高潮位3.82m,规划新区内水面平均高程0.91m。

规划新区整个场地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小,高程小于11m的区域占84% , 小于5m的区域占54.4%,规划新区防潮保护标准采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 m整个场地最低控制标高4.2m规划的道路最大纵坡≯315% , 最小纵坡≮013%。

按上述的规划, 滨江路的道路设计为:路线L为1.7km,全线最大纵坡0.581%最小纵坡0.300%,道路中心线设计路面高程4.2m~6.1m。相应其道路两用地高程为4.5m~6.4m。

区域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LTE网络;规划设计;4G网络;3G网络

1多网络环境设计背景概述

现阶段,国内通信网络主要包括2G/3G网络、WLAN、4G、LTE网络等,网络共存的复杂居局面,给LTE网络建设以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需要在多网络环境下,做好四网协同规划以及优化工作,将其落实到LTE网络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的实际当中。在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时,则需要做好LTE网络融合以及精准规划分析,以提升LTE网络建设效益。

2基于多网络环境的LTE网络规划设计理论

2.1协同因子基于多网络环境下,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则需要将所有会影响到设计目标的因素,列入到LTE网络规划方案内,与LTE网络规划目标的有关因素,均数据协同因子。在进行LTE网络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建设区域内的网络情况,分析是否存在GSM与TD-SCDMA网络超忙区域或者超闲区域,了解区域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区域内是否具有WLAN,明确规划区域内网络用户情况,了解用户的业务特征,以确保LTE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2.2融合建模在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分析协同因子给协同目标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构建逻辑关系,此过程便是协作建模过程。在LTE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协同个建模,则需要对LTE网络规划区域进行联合分析,重点分析网络与业务类型,以及用户与终端等。分析LTE网络建设区域内的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承载情况,接着要分析建设区域内现有网络用户以及终端特征,比如用户的网络行为以及终端对WLAN的支持程度。除此之外,需要分析LTE网络所承载的通信业务类型,比如流量以及资源消耗等。在进行协同规划的过程中,覆盖面以及容量设计是主要内容,LTE网络存在着弱覆盖问题,包括泄漏问题与切换问题、合路问题等,因此需要重点规划[1]。

3基于多网络环境的TD-LTE网络规划设计

3.1频率规划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行业发展规划建设,TD-LTE网络已经成为了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频段问题。TD-LTE网络技术核心,主要为频率时分复用,基于此方式来解决频点干扰问题。而且除了频率复用范围内的小区,也可以利用相同频点,实现频谱高效利用。为了能够解决同频干扰问题,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时,则需要将室外分布网络的频率,给设定为D频率,而室内的分布网络系统频率,则设定成E频。3.2网络覆盖设计与2G网络与3G网络相比,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需要确保网络覆盖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网络建设区域不同,以及用户需求不同,则对TD-LTE网络的覆盖需求不同,通常TD-LTE室内分布系统,若在高层建筑,则多采取光纤分布系统,现阶段利用变频系统方案的较多,以确保LTE网络的MIMO功能,实现TD-LTE网络高覆盖。TD-LTE网络提升覆盖面,主要是借助MIMO技术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等。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依据链路预算,进而明确网络覆盖距离,并且要科学的预算信道性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基于区域热点边缘业务通信速率,实现有效覆盖[2]。3.3网络容量规划设计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网络容量,以此避免TD-LTE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发生资源浪费问题。实际规划的过程中,则需要按照建设区域内用户分布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还需要重点分析频率调制以及通信干扰因素等,以确保TD-LTE网络容量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为了能够确保容量规划设计的精准性,则需要做好实际测量作业,以充分的掌握TD-LTE网络覆盖区域以及周边的吞吐量,进而确保TD-LTE网络结构以及站距规划的合理性。做好规划设计网络仿真工作,将规划数据录入到系统内,进行数据传播,规划相邻区域,接着要进行频率与时隙的规划设计,最后配置用户与业务模型,进行系统仿真时,要按照调度网络速率以及调制方法等进行,以精准的获取TD-LTE网络容量。3.4设置网络参数在进行TD-LTE网络参数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TD-LTE网络覆盖面问题,这是衡量网络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网络区域边缘用户即使是在通信网络不佳的状态下,可以实现网络自动切换。在进行TD-LTE室内分布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确保相邻覆盖区域能够实现异频网络覆盖。TD-LTE网络规划设计中室外网络参数,于复用距离范围内,使用具备差异化频点,以此避免发生同频干扰,于复用距离外的则使用相同频点。TD-LTE网络规划技术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各种技术,包括变频技术与MIMO技术等,以确保在多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高效传输,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3]。

4结束语

基于多网络环境下,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要基于协同因子,做好协同建模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规划TLTE网络频率与覆盖面等,重点解决弱覆盖问题,全面提升LET网络的服务质量,实现LET网络的MIMO功能,建设TD-LET网络。

参考文献

[1]楼正华.TD-LTE网络规划设计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17):98+100.

[2]刘威,陈海燕.基于多网络环境的LTE网络规划设计[J].电信科学,2014(09):164~168.

区域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区域;景观;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区域景观规划概述

(一)区域景观规划涵义

区域景观规划指在区域的范围内,以区域的角度、基本特征以及属性着手,在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基础上实施的景观规划。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以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考虑,研究某一点和周围的环境的联系,与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是对区域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效填补,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与尺度的景观规划,所以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运用与景观的各个层次上的规划。现今,人们对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以大的尺度、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区域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区域景观特征与特色却是该有的认识、有力的规划与保护。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景观规划与设计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历史当中一直称之为园林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朝代更替,历史的发展,中国领先的古园林艺术逐渐处于落后的状态,一些以前都是借鉴中国古园林风格的国家逐渐赶上并超越了中国,也就是现在定义的景观设计艺术,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演变成现在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增强,逐渐对生活中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中国的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逐步得到了发展。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然而人们对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审美意识的加强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这个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审美现象现在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我们国家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来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人民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增添生活的乐趣,环境更是需要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达到一个良性的自然发展,让我们的国家更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让我们的自然环境更加良性,这就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二、湖区生态景观规划策略

(一)湖区景观生态规划与经济、生产功能相结合保障景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效益;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环境,强化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 构建和延长景观工程生态产业链,推进景观工程经济高效发展;增加湖区生态景点建设、提升湖区景观生态景观资源价值与旅游功能开发。

(二)动态变化与局部可持续性

湖区景观生态现状与未来生态景观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对相关技术与发展指标设置、空间围合、景观布局及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时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余地。

(三)生态性与实用性

根据整个地块的生态容量,确保在维护自然的条件下适度开发利用,建立湖区景观生态外部环境关系构成、景观生态内部各工程构成、景观生态各功能系统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及湖区斑块与外界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根据湖区斑块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异同,采取自然环境保护与人工环境补充的“加法”模式,减少过多人工措施对“自然本体”的破坏。

(四)整体和谐与对比统一

湖区景观生态规划是把景观生态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考虑,人工与自然、水资源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立体”保护为前提,以综合发展为目标,以改善湖区生态景观资源环境和提高景观工程经济效益为根本,谋求景观与生产、生态、美学、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三、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现在的一些居住区打着“文化”的幌子,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还有部分居住区在设计时,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新颖、奇特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忽略了植物景观的本身特性。比如北方的居住区设计时,在景观中加入很多热带植物,这样的做法不但违背了热带植物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另外,我们现在的设计多数是追求现代化气息,导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很多的小区在景观设计一块出现雷同。我们的设计者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文化底蕴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使景观设计失去了独有的地方特色。

(二)过于注重图纸设计而忽视现场效果

优良的设计理念虽是一部优秀作品的起源,但其仅仅只可以显示于图纸上。需将优秀的方案在现实中完美体现,不只是要业主的高度注重与施工单位的仔细按图施工,而且要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密切协作。但是,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多数景观设计师是不会在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以至于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另外,施工者和设计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不足,使得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了解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硬景形态走样、材料采用没有表达出预期效果、树种搭配不当、地形改造失势、自然山水园失意等各种问题。

四、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一)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二)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三)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四)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所以对区域景观规划模式的探索仍需积极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治龙,王铁军. 打牲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乌拉街打牲贡品市场及其景观规划研究[J]. 文艺争鸣,2014,03:253-256.

区域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滨水绿带 历史文化 自然景观

一、 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1、 地理位置

规划区域:本次规划为蒲河于洪段景观设计的一期部分。起自沈北#8闸附近,终止于平罗桥西侧约2公里处,全长(延河岸线长度)约8.97公里。蒲河北侧平均规划宽度为100米,南侧不等宽。

2、周边环境

在规划区域士花园小区、平罗桥、郭大桥周边区域为现状村屯和小区,其它区域周边基本为现状农田。

二、 规划设计依据

1、 甲方(于洪区)有关环境绿化的规划意向。

2、 荷兰尼克公司景观概念设计的方案。

三、 设计理念

蒲河不仅是连接于洪区与其它区的重要通道,也加强了乡村与城市的联系,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的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于洪区以及沈阳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综合该区域在市区总体规划和城市景观序列规划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周边环境、规划用地性质、用地现状等因素,本规划提出以下的设计理念:

1、 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型廊道

规划区域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在生态学中处于斑块高生地,即生态廊道,它贯穿整个规划区域,丰富的植物,奔腾的河流,繁多的生物种类,使景观变得生动起来,使其变成市区与乡村的生态交错区和边缘过渡带,又是空气、水、动植物等自然因子流动的走廊,犹如绿色的纽带将市区与大自然有机联系起来。由于生态走廊创造了多样的生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也大大地增强了。水体与绿地相结合的景观构成,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景观,为于洪区开辟了一条多功能的景观生态长廊。

2、景观塑造和交通安全性相结合:

在满通功能的基础上,在景观规划上,风格力求简洁、大方,特色突出。在节点段,要注重细部处理,力求设计精致,根据周边的不同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景观空间,同时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性,如花期、花色以及树形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植物景观。在其它区段则立足于充分展示蒲河优美的大自然景观,随着道路的延伸,通过因借、点景、对比等各种艺术处理手法,将道路两侧自然的山林、溪流,优美的田野、独具特色的村镇有机地组织起来,充分展现给广大游客,为其水洞一游谱写下优美的序曲。

3、乡土文化与地域特征相结合

承接沈阳市的传统文脉,以历史、科技、重大成就为主题,突出地域性特色,体现场所精神:蒲河不仅是一条传输纽带,更是一条文化之带、精神之带,它要具有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环境艺术,高层次的景观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形成具有朝气、奋发、向上精神的景观效果,做到山水明德、花木有情,为周边居民、来往游客提供一个生态健全、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场所。充分挖掘本区域的人文历史、科技文化成就,将极具地方文脉的特色和民族性、思想性、文学性的人物,植物品种融入总体环境设计中去,营造出高品位的自然交流氛围。

4、行为特征和功能结构相结合

规划区域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使用人群的多样性,而不同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如旅游人群大多从城市中来,喜欢猎奇,喜欢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风光,所以设计中考虑恢复自然风光,并设立一定的开放性半开放性空间,作为游人停留、赏景的立足点,并在设计中融入一定的文化理念,以满足游客认知的行为特征,而以交通运输为目的地人群,则充分考虑交通的安全性、私密性,使旅途劳累、烦闷减小到最低。

四、 设计内容

(一)景观分区

根据不同地段的周边环境特点和景观特色及功能要求,规划将全线分为“御林叠翠”景区、郭大桥周边区域、“平湖望月”景区。

1、“御林叠翠”景区:因清朝时皇帝东巡曾经路过本区域附近而得名。根据尼克公司的设计方案,在本区域内,将河道拓宽,护岸采取“台地”的形式,一层一层向河延伸,在每层“台地”上,采取种植大乔木和丛生灌木两种方式来丰富景观,这样在河对岸就能够感受到层峦叠翠的别样风采。另外为了突出文化特色,在铺装、局部小品、坐凳的选择上采用清时期的图案和造型,使周边居民和来往游客能够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2、郭大桥周边区域景区:此区域周边将来要规划成商业用地,所以在这里以体现休闲、放松和运动,特色廊架和各具风格的小品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3、“平湖望月”景区:本区域分成两部分,其中河北岸为大型休闲健身广场,河南岸为具有冲击力的大型模纹花带区域。

北岸:在广场中央,有一座以“二龙戏珠”为主题的雕塑(25m高左右),后侧, 228m长的特色文化长廊环其周围。以此为分割,长廊北侧是大型林下休闲区域和管理区域以供人们的各项功能要求;东侧是一些矩形的小型休憩空间,为了满足人们亲近水面的心理,在临河一侧,有大型的台阶,人们可以拾阶而下,与水体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南岸:平罗桥将要拓宽,成为横跨蒲河的交通要道,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来往人群的需求,在临近河的区域,桥两侧,设计上用大型的模纹和地被植物为前景,用高大的乔木为背景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再配合形式活泼的园路和小广场,形成一个欢迎八方来客的大体量的景观。同时,为了丰富景观,在河中央还挖掘了一个月亮型的岛屿,以契合“月”文化的内涵。

五、 道路设计

基本分为四级园路。一级路为12宽的路面;二级路为4米宽的“乐活路”,供人们健身、跑步之用;三级路为1.2米――2米的园路;四级路为特殊道路,主要为栈道、栈桥等。(一级、二级路先期采用砂石路形式)

六、 种植设计

植物种植设计在整个环境设计规划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道路环境植物种植设计一个方面要达到植物生长与环境和谐的要求,以及植物群落的丰富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提供特殊的阻隔、除尘、遮荫等防护,并与河流、人工设施等空间元素在时空中进行良好协调,达到植物生态习性,景观审美,和整体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

1、 种植的设计原则

⑴复层混交,提高绿量:尽可能多的运用复层混交植物群落,提

高单位面积的绿量,使之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发挥生态效益。

⑵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垂直结构上形成上层乔木、中层亚乔、花灌木、地被湿生、水生的立体层次关系。

⑶地域性特征

多采用乡土类树种和外乡引进但长势较好品种。

2、 种植设计内容

⑴重点区域的种植

采用自然规则的方式种植种植,在开沿地带以草坪和灌木为主,结合局部变叶树种和常绿树种采用丛植、孤植、列植等栽植方式,强调或宁静、或热烈或开启或闭合等多种情景。先选用阔乔作为背景林,再在前景处以混交式种植方式片植亚乔木,靠近乐活路边缘处种植丁香、绣线菊、东北连翘等灌木以达到一种自然效果

区域规划设计篇9

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时,只有综合考虑各组成部分,合理配置,才能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功效。根据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相关性,可以将物流系统分为“基础设施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三大部分。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是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虽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就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而言,各组成部分都具有不可或缺和相关性。物流作业系统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其中,运输子系统在物流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物品的有效移动是物流系统最基本的职能。所以区域运输线路网络和网络节点(物流园、配送中心)的规划是物流作业系统优化的基本前提和设施保障,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规划总体框架

在研究国外物流规划理论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两大部分:区域物流网络规划和物流园规划。如下图1所示为物流规划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构成。

图1物流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描述体系图

从图1可以看出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网络规划和节点规划两部分,其中网络规划沿用传统的运输规划程序(即“四阶段法”)的思想,节点规划则根据节点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产型配送、消费型配送和运输转运三类中心进行选址和规模的研究和规划。物流园规划主要包括物流园功能预测、物流园用地规划、物流园交通影响分析和物流园微观仿真评价四个部分。图1中椭圆表示将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的理论方法用软件工程理论进行设计,用计算机语言实现,形成实用的物流规划设计软件。

所以物流规划理论应该囊括区域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内部规划设计的方法的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构成区域物流系统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地论述和研究,才能使物流规划理论的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物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下将分节对物流规划理论的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和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同时指出我国物流规划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研究主要方向。

2.区域物流系统设计

区域物流系统设计分为网络规划和网络节点规划两部分。

2.1网络规划

所谓物流网络是指实现物流系统各项功能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网络,包括物理层面上的网络和信息网络。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为物理层面上的物流网络。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广义的规划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物流网络规划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物流活动,充分、合理地实现物流系统的各项功能,使物流网络在一定外部和内部条件下达到最优化,而对影响物流系统内部、外部各要素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权衡,确定物流网络的设施数量、容量和用地等。

物流网络长期规划主要是解决物流基础设施和大型物流设备的建设问题,按照物流需求制定建设方案、分析方案优劣,并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从而使物流网络的建设满足规划年的需求的过程。

和客运规划一样,在货运规划的发展中也曾引入了很多方法和模型。但是至今为止,学者和专家还是认为交通四阶段法是有效的,当然其中采用的模型有异于客运中采用的模型。货运规划和客运规划最大的区别在于货物运输决策者的多样化(货主、托运人、运输者等)、货物量度的多样化(有用吨、车、件等等度量单位描述的)和数据采集的困难(特别是非集计数据的采集),所以货运规划较之客运规划更复杂。交通四阶段法在货运规划中的应用和含义如下:

产生、吸引:对研究区域中各小区产生和吸引的货运量进行预测,单位一般为吨(t),也可能以货币作为单位。

分布:预测各小区之间的货物往来量,得到区域的货运OD量。

货运模式分担:预测不同运输方式所承担的货运量,得出不同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和联运方式等)所承担的不同种类货物的数量,即分货种分模式的货运OD量。

分配:在将货运量(吨)转换为运载工具辆之后,按照费用最小的原则将车辆分配到运输网络(道路、铁路等等)之上。

如图2所示为区域物流网络战略规划的流程图,其中右边是模型,左边是由模型输出的数据及数据流向。基本思想是:首先预测区域产生、吸引的货运量(包括进出货运量、区域内部的货运量),再对不同运输模型所承担货运量经常预测,得到分货种分模式的货运量OD,进而转换为不同种类货车的OD,最后分配到不同的运输网络上,以到达优化区域物流网络的目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基本思想沿用了传统的运输规划程序,但是由于物流概念的引入和货运本身的复杂性,所以除了传统的“四阶段法”采用的模型之外,规划框架中引入了一些客运规划所没有的转换模型,比如价值-重量模型、时间分布模型和货物-车辆模型。

图2网络规划流程图

以下将对网络规划各步骤中所采用的模型、方法进行简单地介绍,包括国外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用于预测规划期区域的经济指标和区域内各小区与研究区域外进行的不同货物的贸易量(单位一般为货币),其中预测的经济指标一般包括GDP、人口、行业就业人口等。预测小区的进出口贸易量的模型(以下称为货运贸易模型)是传统的“四阶段法”中很少采用的,模型所采用的形式一般为重力模型,变量为GDP、人口和小区对外交易的阻抗等,有时也采用Input/Output模型,输出为各小区对外贸易OD量(单位为货币),最终通过价值-重量模型转换为小区对外货运OD量(单位为吨)。

(2)区域货运模型用于预测区域内各小区发生、吸引的货运量及在各小区之间的分布,即包括“四阶段法”中的产生、吸引和分布两个步骤的模型。货运需求取决于区域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区域货运模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在经济正常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经济和政策的变化在中长期对该区域货运需求的影响。因此区域货运模型关注的不是短期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对货运发生、吸引增长率的预测,而是在于描述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货运需求的关系。

区域货运发生、吸引量的预测方法一般有趋势法、系统动态模型、Input/Output模型和增长率模型等。趋势法有简单的增长率法和复杂的自回归法两种,经常选取的外部变量有GDP等,该方法由于需要的数据少、简单易行,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趋势法无法考虑政策因素对货运量的影响,所以一般只用于短期的预测。系统动态模型主要对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土地利用、环境与货运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同时可以对货运量的分布、货运模式分担进行预测,该方法不需要大量的数据,而且模型中可以考虑诸如土地利用和政策因素等,但是该方法很难对参数进行统计检验。Input/Output模型(同时可以预测货物的分布)是各国货运规划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可以考虑区域经济、政策因素等,但是需要Input-Output表(投入产出表)和严格的假设。从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来看,对区域货运发生、吸引量预测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对Input/Output模型的改造上和对原有模型标定方法的改进上。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发表的刊物上常见的研究多集中在增长率法、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之上。

分布模型就是用于预测各小区之间的货运量。使用得最广泛的是重力模型,即两小区之间的货运量与小区的产生、吸引货运量成正比,与小区间的阻抗(比如小区间的运输费用等)成反比,关于重力模型应用的关键在于阻抗的确定,这点我们将在本文的其余部分进行介绍。

(3)价值-重量模型

建立不同种类货物的重量和货物价格之间的关系,将贸易量(货币)转换为货运量(吨)。预测货物的价值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工作,到现在为止除了时间序列法之外还没有研究出更合理的模型或者方法。国外在货运规划中对货物价值-重量模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1983年的TPR模型、1994年的VTI模型等,而至今国内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报导。

(4)时间分布模型

预测不同货种不同时段的产生、吸引量,输出分货种分时段的货运OD量(单位为t)。应用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求出区域在规划年间的货运高峰量,根据规划的需求可以是区域货运的季度高峰、月高峰、日高峰和小时高峰货运量等。随着划分的细化,模型也趋于复杂,所以至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还没有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提出完备适用的研究成果。

(5)模式分担模型

模式分担模型是运输规划中的关键模型之一,用于预测货运模式分担率,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分担率,输出分货种分模式的货运OD量,如果输入的是分货种分时段的货运OD量,则输出的是分货种分时段分模式的货运OD量。在货运规划中常用的模型有:弹性模型、集计分担模型、非集计模型、微观仿真模型和多模式网络模型等。弹性模型反应单一变量(比如运输费用)对模式分担的影响,主要用于粗略的预测或者在缺少数据的时候采用。集计分担模型主要有两项式和多项式logit模型,使用以小区为单位的集计数据,在实际的货运规划中使用最广泛。非集计模型一般有多项式logit和树状logit模型,它与集计模型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数据的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集计分担模型成为国外货运分担模型研究和应用主流。多模式网络模型同时进行模式分担预测和货运分配,典型的有美国的STAN软件包,其核心部分是运输成本函数。表1为常用的模式分担模型及特点。

常用货运模式分担模型

模型名称

优点

缺点

弹性模型

快速简便、所需数据少

只考虑单一因素、不全面

集计分担模型

所需数据少

理论依据薄弱、难以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

非集计模型

理论依据强、可以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

需要非集计数据,货运调查实施复杂

多模式网络模型

区域规划设计篇10

一、农村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特点我国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种类丰富,民族文化特点突出,地方性民俗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南北方、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差异、南北方季节差异突出,这为农村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目前农村休闲景观普遍定位单一,缺乏自身地域特色,不能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所以,切实发掘农村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规划的重点。2.把握设计的品质现今,农村休闲景观规划过于追求城市景观的表面形式,景区的发展过多追求城市化、通俗化、美观化等表面的视觉效果。这种浅层次的规划设计,不利于景观长久发展。应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自身地域文化的实用性等,要把握住规划景区的文化特色,细心规划,才能被民众所接受,真正成为观者认可的公共空间。3.顺应使用者导向,开展特色性活动根据使用者的导向,不断变化主题形式,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区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甚至会扩大农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等开展具有主题性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比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业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国庆秋收节、春节大联欢等。4.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破坏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景观规划发展的关键,在尊重自身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改变过大,尽可能地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提升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5.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农村农业体验区在设计上,要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进程,对人们进行农业科技的普及教育,搭建农业科学教育的平台,这对农业文明的发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