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05-16 14:57:26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记文学作品 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2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史记〉选读》 定位 课程目标 内容安排 编写建议

《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恢宏的构思,高超的叙述,复活了中华民族自人文始祖黄帝至汉武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使众多历史人物形具神生。中学生较为系统阅读《史记》十分必要,一方面《史记》中规范流畅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汲取传主精神智慧的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

苏教版《〈史记〉选读》自开发以来,已成为使用苏教版教材地区的必选修课程,影响之广之大自不必说。本文试就这一选修教材的编写做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史记〉选读》的选修定位

苏教版编者将《〈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程”。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关于“文化”,有很多定义,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论著”则是有关文化方面的带有研究性的著作。将《史记》看作是文化论著,其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思想性很高的著作,如表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和进步的经济思想,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贯彻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等等;《史记》中的“序”和“赞”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各篇内容的关键所在;《史记》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史记》无疑是一部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但它并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中的“经”,历代编家都将其归到“史”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史记》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开创性和批判性很强的史学著作,又由于叙事的生动性,人物的鲜明性,抒情的浓郁性而公认是一部文学著作,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秀的叙述性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都与它们有巨大的思想价值有关。叙述性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主要是因为其形象大于思想,其原生态的描写穿越时空,永葆鲜活,让代代读者久久回味,这正是《史记》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丰富营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若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岂不是乱贴标签,或根据次性特征,轻率地做变性手术?

二、《〈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

苏教版《〈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是这样阐述的: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的能力”,从而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此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都要面面俱到,不可或缺,并要一一显现,否则就会遭到新课标落实不够的指责。语文教学的负荷何其重啊,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文化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什么呢?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二是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三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人们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研读文化论著,就是对值得探讨的论述性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帮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这是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文化论著中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社会生活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

鉴赏《史记》的语言,感悟其艺术魅力,这是鉴赏性阅读,不是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尽相同,很多供鉴赏评价的材料已无多大疑点和难点,无需深入探究,适合研究的材料也不是都有可赏之处;其次是能力的要求不同,前者需要培养的是探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后者需要培养的是鉴赏评价能力,是一种以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上,往往求多求全,课堂教学琐碎不整,纵深不够,广种薄收。选修课程作为拓展和提高的选择性课程,应当根据教材的性质突出某一方面的课程目标,如文化论著研读突出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断其一指”的集中力达成课程目标。

三、《〈史记〉选读》的内容编排

《〈史记〉选读》以八个专题编排材料。前六个专题,每个专题选了两到四个文本,所有文本均为节选,无一完整,每个文本后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有“积累与应用”。第七八专题无文本,只有概述、书目或研究选题。现以第三专题和第四专题为例来分析《〈史记〉选读》的编排。第三专题为“史家的传统”,主旨是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选了《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两个文本,在两个文本后的“阅读与探讨”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学生用课文细节说说司马迁在对刘邦、李广持不同感情的同时,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是一个理解性而无需探究的问题,此外,找出文中对比手法并说说作用,互见法的运用和细节描写的评析,都是鉴赏性的要求;只有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需要探究:“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这个问题探究的张力,如李广一生的悲剧是什么?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司马迁是如何看的?历代评家是如何看的?你是如何看待的?你从李广的人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综观李广的一生,联系汉代社会政治体制、军事状况等背景,思考他的遭遇命运与他的品质、心性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探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教材应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帮助,如文本完整,链接资料。本专题的“积累与应用”主要是介绍词类活用知识,与文本内容研讨没有关系。第四专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主旨是认识《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特色。本专题有四个文本节选:《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阅读与探讨”中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于人物刻画手法的鉴赏,少数问题要求分析传主的品质,体会作者在叙述性文字中寄寓的感情和慨叹,可以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的看法。“积累与应用”里只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知识。再来说说第八专题——“《史记》的研究”,本专题并没有提供《史记》研究概述之类的文本,只列出了一些对中学生来说特别大而深的研究课题,如“试论《史记》的戏剧因素”,“谈谈《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适合中学生研究,而且很少联系现实中的文化现象,但编者却要求中学生“沟通历史,激活古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记〉选读》编者虽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并提出一个全面的包含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但实际编排上侧重于《史记》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大略地兼顾了文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供探究和培养探究能力的内容严重薄弱。这反映了《〈史记〉选读》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编排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思想,导致一线教师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此外,《〈史记〉选读》的文本编排在文言知识和阅读上的难度是前难后易,严重倒置,第一第二专题所选文本语言古奥艰深,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译文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四、《〈史记〉选读》的编写建议

在语文选修课程五大系列中,《史记》究竟归属哪一系列?我们的定位首先应根据《史记》的最重要的特征,《史记》是一部传记性文学著作,本质是传记;其次应根据中学生阅读《史记》的关注点、兴趣点、思考点来定位。费孝通先生中学时喜爱《史记》“太史公文中有我,把人物写活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命运以及精神品质,他们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感受司马迁,也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观照自己,他们感佩、惊叹、惋惜、思索,不知不觉中汲取了精神营养,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正是“新闻与传记”选修系列的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传记学习还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的特征,如材料真实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示人物心灵发展的轨迹,这些方面,《史记》都堪称典范。关于传记的写作,《史记》的作者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最真实最丰富的材料——《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本,让中学生了解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搜集司马迁的史料,为司马迁写传记,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目标的境界。

作为一部文言著作,《史记》学习另一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文言文阅读量偏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选修教材应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弥补,有所延伸。任何系列的选修教材都不能缺失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编排上,应注意文本的文言知识的深浅,阅读理解的难易,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差级。注解尽可能准确,完备,在文字障碍较大较多的地方,附上译文,在一些关键巧要处,附上点评和旁注,这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编排上的一大亮点,值得发扬。不仅每个专题要有文言知识积累,每个文本后都应有一些来自于文本的字词积累和语句翻译要求,以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4

1.了解文本知识,把握基本特点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也称人物传记。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前者是作者自述生平,把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事件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自己所走过的路,如《巴金自传》《甘地自传》、水均益的《我与“东方时空”》等;后者是作者记述他人生平,如力平的《传》、李其荣的《爱迪生传》、李广德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等。

传记文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真实性。传记首先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人物、叙述事件,这是传记的生命;离开了这一点,传记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传记的真实性并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均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生活逻辑及事物发展的趋势。

(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了解了传记文体的基本特点,我们阅读时就会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

2.明确阅读重点,掌握阅读要领

(1)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

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牢牢抓住时间这条“经线”,看作品是怎样将人物的生平事迹贯穿起来的。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把握如下内容:

一是人物的生平经历。传记离不开对人物生平的记述,在阅读时,我们应对人物生平有个基本了解。如阅读周天度写的《蔡元培传》时,我们要弄清楚蔡元培生平经历过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和三次重大历史考验。作为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又是怎样走在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前列的。

二是人物的主要事迹。人物的事迹是传记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突出地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击匈奴一战”四次战例,表现了李广非凡的胆略,反映了李广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屡受罪责的坎坷遭际。阅读此文时,我们应对李广抗击匈奴的主要事迹进行整体的把握。

三是作者的观点及态度。传记中鲜明地蕴涵了作者的观点及态度,这观点及态度或见诸作品中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文字,或贯穿于事件情节中,或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阅读时,我们要重点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全面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分析传记的写作特色

优秀的传记,应是文学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上乘之作。阅读传记时,我们还应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传记突出的写作特色。这主要包括:①传记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及材料安排上的技巧;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作品在描写人物时采用的手法;③传记作品的语言特色、修辞技巧。

3.联系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人物

了解和评价人物,是阅读传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客观评价人物,必须联系历史背景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每个时期又都有它突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不同的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人物就会失去光彩,我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人物。因此,阅读传记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生平情况、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各个时期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从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阅读训练一

老舍自传(节选)

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有的扔掉。我是在学习。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因此,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夫是不亏负人的。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他们是内行。跟内行人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解了一些舞台技巧。这又是一种乐趣。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当然,修改是相当麻烦的。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诚地帮助我。我有相当严重的腿病。为打听一件事,他们会替我跑许多路;为深入地了解一件事,他们会替我下乡或下工厂,住在那里,进行体验。这十年来,我交了多少朋友啊!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这难道不是乐事么?大家协作是新社会里的一种好风气。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

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我写了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样受着剥削与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在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他的问题。现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会自己编写唱词了。

我也写了一般的贫苦劳动人民如何改善了环境,既不再受恶霸们的欺压,又得到了不脏不臭的地方进行劳动。这就是我的《龙须沟》的主题。

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在新社会里,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男女平等了。我不能不歌颂这个大变化!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去年我写的《红大院》,和今年写的《女店员》与《全家福》都涉及妇女解放这个振奋人心的主题。戏也许没有写好,但是我的喜悦是无法扼制的。

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看见了,我就要写。而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为杰作,那只是因为我向人民学习得还太不够,脱离了群众。哪里去找创作的源泉呢?难道只凭我个人的想象,就能找到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新颖的艺术形式,与活生生的语言么?我不敢那么狂妄!

十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应当感谢人民!是人民给了我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我简练有力的语言。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期得到更好一些的创作成就。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

2.“人与人的关系变了。”在老舍看来,人们在新社会里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3.结合全文,说说老舍感谢人民的原因。

阅读训练二

爱因斯坦传(节选)

聂运伟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小城。

这一天,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带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不知道。但历史注定要把这一天变得无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无数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类沟通了文明的信息,他们也会为这一天脱帽致敬。

这一天的荣耀,就来自于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婴孩的第一声啼哭。

遗憾的是,人类在经历伟大瞬间时,又总生不出伟大的感觉。平凡、普通、没有喧哗、也无激动,爱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过给他的父母带来常人的欢乐。

爱因斯坦的双亲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赚钱的传统没有在赫尔曼・爱因斯坦身上得到骄傲的体现,或是漫不经心,或是不善投机,赫尔曼・爱因斯坦在生意场上表现平平,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的乐天派,心灵平静,诚实温和,德意志民族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韵味让他如痴如醉。赫尔曼・爱因斯坦本来极有数学天赋,中学时代就引人注目,可父母没钱供他上大学,他不得不弃学经商。

爱因斯坦的母亲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贤惠能干。她的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极高,爱文学,更爱音乐。共同的爱好使得爱因斯坦的父母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更为爱因斯坦的诞生和成长孕育出品位极高的文化氛围。

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还不可能向世人解释自己个性的内涵。他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爱因斯坦的妹妹后来回忆说:“每逢那样的时刻,他会变得脸色苍白,鼻尖发白,不能自制。”有几次,爱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岁的妹妹扔东西,大发脾气。爱因斯坦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个家庭女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爱因斯坦大概发现自己将失去自由的个人世界,又一次大发脾气,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爱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结束这第一次还未开始的教育。不爱和人交往的小爱因斯坦偏喜爱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绝不罢休。

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立的个性还只是一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是音乐。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一天,母亲波林坐在钢琴旁,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没有回答,他只有3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因斯坦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不爱说话的小爱因斯坦对音乐入迷了,6岁起练习拉小提琴。几年后,爱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在母亲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开头六个自然段,主要记述了爱因斯坦哪些方面的情况?开篇写法与一般的传记有什么不同?

2.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

3.爱因斯坦是怎样爱上音乐的?请结合爱因斯坦的生平,说说音乐对他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阅读训练一:

1.从中可看出老舍是一位虚心学习,诚恳接受别人意见,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民艺术家。

2.(1)变化:①政治地位改变,受剥削与虐待的艺人成为自由的、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②劳动环境得到改善,贫苦人民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从事劳动;③男女平等,妇女得到了解放,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

(2)老舍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通过对比,集中笔墨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变化,尤其是通过妇女形象的塑造来反映这种变化,如《龙须沟》《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等。

3.人民给了老舍创作的热情和动力,给了他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阅读训练二:

1.(1)主要记述爱因斯坦出生的时间、地点,介绍爱因斯坦的双亲及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2)开篇与一般传记写法不同,一般的传记多以平实、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的生平,而这篇传记开头则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用以突出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日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①喜沉静,不爱与人交往;②执著;③酷爱音乐。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5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自述人生经历,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或成败得失,抒写人生感悟,作者即传主;他传是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由他人用第三人称来写。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与评两部分构成。“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史学性传记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试卷中选做文本中的传记主要是指后者。

【考点解读】

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的热门文体。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内容中单列一个人物传记单元,在选修内容中还单独编辑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杜甫、鲁迅、、贝多芬、达尔文、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世界级名人。选修传记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传记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要求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时,务必做到一理、二析、三探:

1.理――通过粗读和圈点勾画,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析――通过体会生动传神的叙述描写片断,把握传主的性格和情感,并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审读简洁的议论性的语句,把握作者思想和态度,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品味传记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修辞技巧、表现手法,并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3.探――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理性分析,探讨传主身上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题型归类】

题型一:选择题

一般为双选题,提取传主有关生平或细节进行分析和概括,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认定,选出恰当的或错误的两项。

1.选对――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例题1】(2011・新课标全国卷15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选错――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例题2】(2011・福建卷13题)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 “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题型二:分析题

1.分析原因――对传主的重要事实或典型细节进行原因分析。

【例题3】(2011・新课标全国卷16题)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2.分析作用――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技巧等进行作用分析。

【例题4】(2011・广东卷第19题)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题型三:概括题

1.概括事实――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处事方法进行概括归纳。

【例题5】(2011・辽宁卷第17题)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2.概括性格――对传主的思想性格、禀赋个性进行归纳总结。

【例题6】(2011・广东卷第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题型四:探究题

1.探究人生智慧――对传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给自己的启迪进行探究。

【例题7】(2011・新课标全国卷18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探究写作意图――对作者拟题、选材、谋篇、行文的技巧进行探究。

【例题8】(2011・福建卷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3.探究精神价值――对传主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进行探究。

【例题9】(2011・广东卷第21题)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4.探究语言疑难――对文中的某些名言警语所蕴含的理趣、意趣进行探究。

【例题10】(2011・辽宁卷第18题)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备考策略】

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少则800字,多则1200字,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下面,结合四大题型谈谈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1.选择题要细心比对人、事、时、地。

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传主事实。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给传主定类。如20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围绕钱钟书的寂静来写,而所有选项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置的。

其次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标准。是让你选对还是选错,是选最恰当的还是选不符合文意的。有些考生往往会沿袭前边试卷的选项限制,下意识选 “不正确”的,这种只凭意识上的经验,而不关注题目限制变化的考生,往往会吃亏。

然后是比对信息,看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中的人、事、时、地有无添加、遗漏、更改和混淆,特别要注意那些提取重组和变相转述的信息,防止命题人暗中掉包和无中生有而造成人事混杂或肯否失当的错误。

最后从易到难,排除疑难选项。一道成功的多选题有难易梯度,至少有两项是浅易明白的,其中可能有一项就是必选项;另外,局部判断项在前,整体评析项在后。若在局部性辨析项里找不到破绽,那么问题就可能出现在整体性评析的选项中。

2.分析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

分析原因要依托传主的典型事例和独特个性。分析作用要考虑到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形式作用(运用哪些手法)、结构作用和主题作用。不管是分析原因,还是分析作用都要先定点再分点。另外,还需特别留意人物细节和侧面描写。有些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3.概括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概括人物事实的方法:以时间、地点变化为经,以职位、工作变化为纬。注意关键句子的提示和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以原文的关键句子或语词为基础,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整合为满足题目要求的几个层次,若是分条概括一般会有三到五个得分点,超过四个点时只要答对四个则得满分(多点题有时只要词组并列即可)。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即答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不允许含糊,也不可以有疏漏。

归纳传主性格的方法: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典型事实和独到细节,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出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标题、段首句、段尾句等,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能够用词组表达就不用句子,能够用短句表达就不用长句,避免关键点未能表述到位。

4.探究题一定要植根于文本,而不能“随心所欲”。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交替传译工作在所有领域都成了一个方便的交流工具。“交替传译亦称连续传译,是指口译员在讲话人讲完部分内容停下来后立刻将其翻译给听众、译完后讲话人再继续讲,译员再译。讲话和口译交替进行,故称交替传译。”(林郁如 2006)。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在交替传译的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冯建中认为:“由于符号在声音、图形上方便快捷,在说出的词汇或表达的意思上容易产生联想,所以译员频繁使用符号。”然而,由于语速和记录速度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笔记的内容必须简洁、明了。同时,交替传译笔记还应具备“瞬时性、精炼性、易懂性和逻辑性”这些特点(仲伟合 2007)。由于笔记符号众多,对笔记符号的记忆和记录非常困难的。因此,对笔记符号的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以让笔记符号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也可以让笔记记录更具备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文献回顾

随着中国口译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口译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也经历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口译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对交替传译和笔记符号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实用英语口译教程》(冯建中 2002)《实战口译》(林超伦2004)《口译教程》(林郁如 2006)《口译技巧》(刘和平)《英语口译教程》(上、下)(仲伟合,2006)和《英语口译基础教程》(仲伟合,2007)等。这些研究对中国目前常用的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和记录方法进行了总结、阐释和举例。但到目前为止,关注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分类的著作和文章还非常少,而将笔记符号进行系统分类并与交替传译实践相互结合的则是少之又少。笔者希望通过介绍本人交替传译实践经验和笔记法教学经验中所积累的符号,为中国交替传译笔记符号研究和教学尽一份微薄之力。

三、 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分类

本着“瞬时性、精炼性、易懂性和逻辑性”的特点,笔者将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分为了十四大类,包括:英语字母、英语字母缩写、英语大写字母缩写、汉字、错别汉字、偏旁部首、汉语拼音、音标、谐音法、数字和数学符号、地方话和其他语言、以偏概全法、符号以及符号组合。

1.英语字母:由于英语只有26个字母,因此英语字母不能用来表示太多概念,一般只表示非常常见的概念。例如:C代表culture; civilization; cultural;文化;文明;E代表economy; economic; 经济;经济的;P代表 politics; political; policy; 政治;政治的;政策;y代表year;年;d代表day;天;日。

2.英语字母缩写:此方法较为常见,分为两种:一是常见的英语字母缩写,如:biz代表business; 商务;edu代表education; 教育;info代表information;信息;情报;另一种是不太常见的辅音字母缩写,英语单词多音节的特点意味着只记辅音就可以记录一个完整的单词,比如:blf代表belief;信仰;信念;dvlpmt代表development;发展;lngstcs代表linguistics;语言学。

3.英语大写字母缩写:此方法一般用来表示国家、城市以及国际组织的名称:如CN: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US: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TJ: Tianjin;天津; CP: Copenhagen; 哥本哈根;UN: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4.汉字:由于汉字象形文字的特点,一些笔画较少的单个汉字也可以用在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当中来表示丰富的含义。如:人: people; person; citizen; 人民;人;公民;山: hill; mountain; peak; 山;山脉;山峰;闩: closed; bankrupt; 关门;关闭;倒闭;破产。

5.错别汉字:不同于港澳台和海外华侨聚居区,中国大陆目前使用的文字为简体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简简体”汉字和自造汉字,这些字严格上说都属于错别字,但由于它们简便易懂,因此颇受口译员喜爱。如: (餐):restaurant; canteen; dining hall; 餐厅;饭店;饭馆; (器):electric appliance; equipment; facility; 电器;设备;设施。

6.偏旁部首: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一些偏旁部首也可以充分表达某些意思,而且偏旁部首比完整的汉字还要简单易写,因此非常适合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如:廴: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al; 建设;建筑;建设的; :home; family; household; 家;家庭;家家户户;疒:disease; illness; sick; 疾病;患病。

7.汉语拼音:用来表示一些不常见的外国人名或地名,汉语拼音也可以简写。péng pídù (péngpd):Pompidou;法国总统蓬皮杜。táng jí kē dé (tángjkd):Don Quixote;堂吉诃德。yē lù sā lěng (yēlùsl):Jerusalem;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都)。

8.音标:根据英语音标的特点,可以衍生出以下交替传译笔记符号:θ(th清辅音),如:θrt:threat; threaten; 威胁;危害;恐吓;(ing):doing;表正在进行。

9.谐音法:此方法通过发音的谐音来表示一些复杂、多音节的概念,以节省记录时间和符号内容。如: :bankrupt; out of business; 破产;倒闭;(倒下来的B) :anti-terrorism;反恐;打击恐怖主义;(把代表恐怖主义的字母K反过来)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代表碳的C比代表经济的E要低)。

10.数字和数学符号:数字不但可以表示数字本身,也可以表达与数字有关或与数字发音有关的一些概念。数学符号也是广泛应用于交替传译笔记符号之中的。 :at the end of 2005; 2005年年末;=:the same as; equal to; 相通;一致;公平;≠:difference; disparity; different; 不同;不公平;不一样;:because; due to; thanks to; 因为;由于;幸亏;:so; therefore;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所以;因此;结果是。

11.地方话和其他语言:交替传译笔记符号也可以包括一些地方方言或英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或文化符号,如: :marriage; matrimony; wedding; 婚姻;婚礼;(这个符号在日本表示婚姻)。rr:difficulty; hard; tough; 困难的;难以做到的;(rr在西班牙语发大舌音,这个发音对一些人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这个符号表示困难)。 :system reformation; reform; 改体;改制(上面的两个点是德语单词发音变化的标志,因此在一个单词或符号上面加上两个点表示变化)。

12.以偏概全法:此方法为用一个品牌或产品代替所属的产品种类或行业。 :luxury; luxury goods; 奢侈品;(法国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的标志)。 :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 银行;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标志的简写)。

13.符号:符号种类涵盖非常广泛,包括标点符号、数学符号、方向符号、特殊符号和一些专用交替传译笔记符号。?:question; problem; issue; 疑问;疑惑;问题;混乱;神秘;:conference; symposium; forum;大会;研讨会;论坛; :charity; public welfare; 慈善;公益事业;(红丝带:表示共抗艾滋病) :promote; advance; encourage; 促进;前进;鼓励; :music; art; 音乐;艺术。

14.符号组合:此方法是将以上所提及的符号进行组合,包括多种类型:纯符号组合: :historical issue; 历史遗留问题;( 表示过去;?表示问题)偏旁部首和符号组合: :coast country; maritime country; 沿海国家;(表示国家;三点水表示沿海)符号和箭头组合: :invest; investment; 投资;($表示金钱、资金;表示方向)英文和符号组合: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特色;(CN表示中国;*表示特色、特点)音标和符号组合: :developing country; poor country; 发展中国家;穷国;(表示国家;n表正在进行)汉字和符号组合: :extreme weather; 极端气候;(气表示气候;∧表示出于顶端的人或事物)

四、 交替传译笔记符号使用实例分析

以下为两篇演讲片段、译文以及相对应的笔记符号和分类分析,英译汉和汉译英各一段。

A.英译汉

原文:This is the end of my lecture o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I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a book to you, which wa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t was published in Shanghai two weeks ago. Thank you.

译文:今天,我有关进化论心理学的讲座就到此结束了。如果在座的听众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参考一本书。这本书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教授撰写的,于两个星期见在上海出版。谢谢。

B.汉译英

原文:自从我们建立姐妹省关系以来,两省人民一直有着友好的往来,双边的贸易额也有大幅度的上升。相信史密斯省长此次的访问能进一步促进两省之间的友好关系。希望您此次在广东访问愉快。

译文:Since we became sister province, our people have been keeping a friendly relationship and our trade volume increased rapidly. I believe the visit of Governor Smith this time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provinces. At last, I wish you a good time in Guangdong.

交替传译笔记:

A B

符号分类分析:

在A组笔记符号中,译员使用了符号、英文子母、英语大写字母缩写、中文和符号组合等多种方法。其中大写字母L在这里临时表示lecture(讲座),大写字母缩写EP、CHK和SH分别表示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论心理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和Shanghai(上海)这些专有名词。汉字“书”、“张”和“出”分别表示书籍、姓氏和出版。 表示停止、结束; 表示有兴趣;2w表示两周,点在左边表示过去。

在B组笔记符号中,译员使用了符号、英文子母、英语大写字母缩写、中文、箭头和符号组合等多种方法。其中英语大写字母缩写GD表示广东省;中文“人”、“史”和“友”分别表示人民、史密斯省长和友好;箭头表示增长、加强, 表示促进;~表示贸易、交流;2P表示two provinces(两省、双方); 表示高兴、愉快、积极的含义;半括号表示并列内容。

以上就是作者对交替传译笔记符号的分类以及相关的应用。将交替传译笔记符号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译员记忆更多的笔记符号、更熟练地运用笔记符号,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交替传译的效果和水平。相反,如果对笔记符号分类总结不合理或不进行分类总结,也会导致译员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会随机记录笔记符号,从而增加阅读笔记和回忆原文的难度,并最终会导致交替传译的失误。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7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是楚汉之争中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赫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项羽一生充满了传奇性色彩,从巨鹿之战中勇冠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诸侯,楚汉之争兵败最终自刎鸟江,无论是对其功绩的推崇,还是对其失败的惋惜,他所创造的辉煌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素材。从史籍《史记》中项羽的原始形象,再到文学体裁唐宋诗歌、宋元戏曲和平话小说中的项羽形象,最后进入到现代传播视域中,项羽形象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人物形象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有关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史记》、戏曲、诗歌中的单一体裁中的研究,在已有的有关项羽人物形象的硕博士论文中,缺少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研究与考察,对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缺乏从古到今的纵向梳理及其在网络传播中相关情况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图系统性地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文学书写加以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背景特点及作家的个体差异性,探究项羽人物形象文学书写的演进规律及其魅力。总之,进一步完善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对以往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已有的浅析问题进行深化,对其中对比鲜明的矛盾进行剖析,对于认识和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项羽这一人物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研究中,以1953一2016年3月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的论文为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粗略统计,以项羽为题名的论文共有500多篇,主题为项羽的论文共有2400多篇,学界关于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呈现由点到面的趋势,纵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论文,对项羽的整体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类从特定事件研究项羽形象。这一类的研究主要将项羽放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研究项羽形象,从而在矛盾冲突中彰显出项羽的性格优劣。李张召的《从该下之围谈项羽》。从四面楚歌再到霸王别姬,最后溃围、斩将、自刎鸟江,展示了项羽的勇猛英姿,呈现出一位真英雄形象。连波《论鸿门宴上的项羽一一说霸王并不沽名与其他》是将项羽置于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和结局中,深刻分析了项羽在其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虽然项羽最终结局失败了,但是他是实至名归的一位不“沽名”的失意英雄。此外还有张华真、郝富安的《试论<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特征》、徐李平的《试论<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论文。

第二类是人物对比研究。这一类研究把项羽和其他《史记》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将“楚汉之争”对峙两方项羽和刘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胡一华、毕英春的《刘邦和项羽》、邓翠萍的《<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李营的《<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谈》、王联斌的《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除此之外,还有项羽与其他《史记》人物的比较研究,如罗鉴晨的《悲剧英雄陈胜与项羽的比较分析》等论文。

第三类是《史记》中人物写作的艺术手法研究。这一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通过司马迁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所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艺术,彰显出项羽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林军的《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一一试述<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黄岩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魏佳的《<史记>中项羽结局的描写艺术》、张兴彦的《<项羽本纪>的写作特色》、杨丁友的《司马迁的叙述特色与项羽形象》等论文。

(二)各类文学体裁中的项羽形象研究

这一类的作品主要考察某一体裁中项羽形象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丰富了《史记》之外项羽形象的研究。任荣的《霸王戏演变考述》一文中将有关项羽的“霸王戏”的发生和演变共经历五个阶段,对其产生、发展、成熟、达到顶峰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叙述,并且指出明代《千金记》对于霸王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界梳理了霸王戏演变的基本脉络。马宝记的《历代项羽诗颂及其精神意蕴》。系统论述了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通过诗歌这种形式对项羽自刎鸟江表达的情感,使我们从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项羽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所透露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念。此外还有林怡的《论“霸王戏”的擅变》,将霸王戏发展的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张雅洁、马帅的《项羽题材在诗歌中的擅变》深刻剖析了进入唐代以后项羽这一文学题材的完整发展道路,论证了这一时期出现的项羽题材诗歌主要以“借古言志,渴望中兴”为感情基调进行创作与发展,对后世诗人评述项羽得失争论项羽是否该东渡鸟江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开启性的作用,并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观点。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

从传播学、音乐、美学、社会历史学等交叉学科角度研究项羽形象论文有很多。美学方面的文章有赵伯飞、闰岚、郝府元、闰强的《由项羽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浅析艺术美》、薛从军的《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一<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传播学方面有岳慧的《影视作品中的项羽形象及其意蕴浅析》、社会历史学方面有杨宁宁的《项羽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内涵阐释》、王艳丽的《从<史记>中项羽形象的建立论“文史结合”的完美》,音乐方面的有徐文正的《歌剧<楚霸王>的音乐及戏剧呈现》。

 (四)国外同类人物比较研究

这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将项羽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从而在性格和悲剧性上探究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周文婷的《从项羽与阿喀琉斯的英雄性格比较看<史记>的悲剧艺术》。)将中外两部著作从人物的性格上进行了深刻分析,使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最终得出他们的性格是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李秀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一一科里奥兰纳斯与项羽之比较》将《史记》中和莎士比亚笔下的两个悲剧结局的人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项羽和科里奥兰纳斯他们的结局是无奈的,但是英雄的精神却光辉动人。此外类似的中外人物比较还有田凡玉的《中西方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一一霸王项羽与力士参孙的比较研究》、罗燕玲的《项羽与阿喀琉斯的异同分析》。这些研究都从内容和形式上极大丰富了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突破了对于项羽形象的研究集中于国内作品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项羽形象的研究者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项羽形象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没有将项羽形象从古代传播演变和现代传播串联起来考察,对其形象演变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王亚听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则是以古代文学中的书写为主分析项羽形象。纵观几十年来项羽形象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不断有所创新,但是在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项羽形象研究大多停留在史学研究,对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学视野下的纵向研究不够充分。

第二,缺乏系统梳理项羽形象的论文,研究成果系统性有待加强。

第三,对电影电视剧和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下的项羽形象演变缺乏关注,缺少专门性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力图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探索项羽形象的演变规律,在研究思路上,试图分三个章节展开:

 (一)历史叙事中的项羽形象生成与传播一以《史记》到《资治通鉴》项羽的原始形象为线索这一章节主要立足于史籍中的项羽形象,重点关注《史记》、《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项羽的历史形象和特点,同时也梳理出不同朝代的史书对于项羽形象书写存在的差异性。

 (二)项羽形象在古代文学视野下的纵向传播

本章的研究重点是探究项羽形象在文学视野下的传播和演变过程,分为“唐宋诗歌中的项羽形象”、“宋元戏曲舞台上的项羽形象”和“元明小说中项羽形象的精心描绘”三个小节。在第一节中重点探讨唐宋诗歌中项羽形象所蕴含的的文化意蕴,把握由历史叙事进入到文学叙事领域中项羽形象变化的特征。宋元戏曲舞台上的项羽形象则主要关注这一形象的负面化及其原因。最后一节中主要研究在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中项羽形象的塑造。

 (三)现代传播方式下项羽形象的传播

探析在现代传播方式中项羽形象传播的新特点,包括以楚汉争雄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网络游戏中的项羽形象,通过与历史演义小说《西汉演义》中项羽形象的对比,归纳出在新的传播媒介下项羽形象传播的新的内涵和趋势,理解当下对项羽形象的改编和传播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的积极意义。

纵观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研究:

 (1)文本细读法。精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诗》《全元戏曲》《西汉演义》等文本,着重关注其中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并探究分析每部著作中对项羽形象的塑造特点。

 (2)文献梳理法。项羽形象在《史记》产生后各个时代都有对项羽形象进行书写的文学作品,因此探究项羽形象的演变,搜集、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界相关的研究动态及进展。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8

【摘要】将“口述史”引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和研究,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纠正史料中统治阶级对民间艺术的偏见,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本文从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口述史”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上的学术价值和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方式,希望能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口述史;特点;价值;方法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的源头,它的表现手法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常用最简单的图案传达出复杂多样的民众思想,蕴含着极大的文化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人的消失,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也逐渐走向败落。如何更好地对其保护和发展,早已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员,它延续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传承方式——父子、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授。作为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在旧社会不被统治者重视,他们传授的活动和心理,被官方作为文献记载并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传承史、人生史、家族年画生产史、生产流程等资料只能从当代尚在的传承人记忆中汲取,而将这些“无形化”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文字、影像这些“有形化”的资料,并得以保存,将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而现代科技为这一途径提供了技术保障,田野调查者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借助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中,记录他们记忆当中的“无形化”史料,并加以编辑整理。将传承人记忆中的学艺、从艺等经历,通过科技手段最终“有形化”的记录下来。这种过程就是“口述史”的编写过程,“口述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①所以说“口述史”已成为当前朱仙镇木版年画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保护过程中,“口述史”田野作业者通过和年画传承人谈话、交流,回顾传承人的从业经历、从业感受,他们的记忆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对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就是对这项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挖掘,它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保护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并拥有独到的研究特点:

(一)研究对象“普通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就是编撰和整理木版年画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史料。传承人口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从业感触,口述人是普通百姓,是小人物,他们的感从身受未必不如代表人物、大人物重要。通过他们口述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识、见地,能够在现往被文献忽略的许多侧面,用一个个鲜活史料补充传统文字史料的不足。不同的普通民间艺人由于自身从业经历不同,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又有所差别,这种“普通化”的差别又是对主流认识的很好补充,所以说记录对象的“普通化”是开封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之一。

(二)记录过程“学术化”

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访谈主题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前期设计,是具备“学术化”的研究性主题,而不是传承人自己的即兴叙述,也不是田野调查者的临时发问。田野调查者应该就学术界或有争议话题、或遗漏问题为主线,设计出访谈内容框架。拟定若干话题,并大致决定每一话题的时间分配。访谈框架一旦确定,就应该保持不变,始终围绕框架主线进行访谈。目前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献资料多为概括性的总结,缺乏个案鲜活记录。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整理恰是弥补了现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提供了不同个体的、鲜活的“学术化”资料。

(三)记录材料“口头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访谈是带有研究目的的主题性访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最基本的语言和影像材料。这种材料不是对书面材料的复述,是聊天过程中的“口头化”语言,是传承人口述的回忆、见解,是对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史料的重要补充。通过口头聊天的方式,可以化解紧张的学术氛围,使整个过程变得轻松,便于受访者更好地回忆历史,捕捉其临时发挥的妙语。“口述史”详细记录了传承人谈话内容、表情、语调等“口头化”的综合资料。访谈者最终将这些“口头化”的资料整理分析,并将访谈结果科学地保存下来,以备未来研究之用。同时将“口头化”的资料同现有的研究文字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把握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的重点。

二、“口述史”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上的学术价值

年画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是对木版年画研究文字资料的一种补充。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的从业经历、从业感受等,不同于一般史料,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人代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最高技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证了这项非物质物化遗产的演变过程。口述史记录了年画艺人个体从业历史事件的各种信息,而作为口述史主体的木版年画传承人,他们的从艺经历、从艺见解,以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期望,都可以借助“ 口述史”完好地保存下来。

以往我们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偏重于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不太重视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挖掘,许多遗产史料都随人而逝,非常令人惋惜。而目前,尚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年龄都已70 岁左右,有的甚至已到八九十岁,对于他们口述的从业历史、从业见解急需记录、整理和保存。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后世保存下具有“个体化”的差别的鲜活史料,更重要的是,它让居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走向历史,通过他们的从艺经历来折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口述史”的编纂和整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特征,是知识分子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反映。

“口述史”的访谈不是简单的史料收集过程,也不是生硬的质问,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发问,而是参访者和传承人双方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当传承人缓缓道来他的从业经历、从业感触,展示其独有的年画世界时,是一种畅快淋漓的心灵释放,这种对于人生的领悟,才是对于历史的领悟。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记录的是现代木板年画研究者与老一辈传统艺人之间的关系体现,所表达的是几代年画人的心灵对话。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

“口述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传承人的文化记忆进行抢救与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访谈问题应注意前期框架设计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用录像、录音、照相、记录等手段记录整个访谈过程,访谈者与传承人都是整个构成的独立主体,围绕访谈主题框架进行交流,重现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历史。访谈问题的前期框架设计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进行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也是打开被访谈者记忆和心灵的钥匙。它的设计应该有所侧重,访谈可多次开展,每次都有独立主题。可以从传承人自身的具体情况选出主题方向,如技艺传承史、人生史、家族年画生产史、年画生产的材料、年画生产的工具、年画的制作流程、不同时期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等,进而细化展开,形成许多细节框架。

访谈问题的框架设计既要学术,又要接地气。要贴近传承人的心理和感受,能够引导其全面、准确地再现记忆。访谈框架一旦确定,即要保持大方向不变,始终围绕框架主线进行访谈,又要允许访谈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新话题。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传承人记忆当中与访谈主题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充实其口述内容。

(二)要有记录要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是一项抢救性工程,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必须迅速开展。当前,尚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年龄都年事已高,虽然个别能保持思路清晰,但多数记忆力已下降,思维已变得迟缓,在口述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所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分析,突出要点,脉络清晰。例如,在以记录年画制作流程为主题的访谈中,由于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十几至数十道工序,每个工艺环节都可以说是重点,但在这些重点中,把有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作为重中之重,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记录要点。这些要点往往具有“个性化”特点,为今后不同门派的传承技艺之间做比较分析,积累丰厚的学术资料。

(三)访谈过程应严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可以形成准确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复制,是这项遗产得以保护传承的关键。复制出来的年画作品不等同文化遗产,但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学术的角度上讲,复制作品必须能全部再现细节,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复制母本的档案资料,如果有一丝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复制的走样,最终导致整个传承过程的失败。所以对“口述史”资料收集的要求一定要严谨。要做到能在访谈中得到详尽和准确的信息,访谈者首先要懂得年画、喜爱年画,应该成为年画通;其次,访谈者要对访谈对象的个人情况要提前了解,包括他的家庭情况、从艺情况、工艺特点等;还有对访谈对象所处的文化生态要了解,即居住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历史概况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好的谈话氛围,激发访谈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回答变为主动叙述,将传承人记忆中的一个个节点完整再现。访谈者的主观能动性恰恰是“口述史”田野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注意“原生态”资料的转换与留存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资料要尽量保持其“原生态”,作为第一遍的“毛坯稿”要维持问答原貌,不能做任何形式的增删,对于方言、俚语,甚至于语气、语调都要保持原貌,有必要的还要从旁作注。这种“原生态”的毛坯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将口头资料尽早转换。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转换间隔时间短,访谈者能够较好的回忆访谈情景,整理资料保持“原生态”程度会比较好;另外一点是能较早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访谈,解决整理时发现的问题。另外,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录音转换为文字的过程中,要能对土语、方言作必要的解释,这需要懂土语、方言的当地人作为“翻译”协助转换。最后,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的文化史料,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全方位留存。可以对访谈全程进行数字摄像、录音拍摄,笔记本随手记录重要语句,或翻译方言土语。虽然记录形式不同,但服务的主题一致,这样可以多角度的实现资源互补,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研究提供更好的便利。

(五)兼顾相关人资料汲取

民间艺术是集体的智慧结晶,现有的遗存也是集体传承的结果。没有哪一种民间文化可以脱离大众,自行实现传续和发展。由于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寥若晨星,所以,对木版年画相关人的访谈也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这里的相关人指的是世居本地,祖辈从事或接触过木版年画生产,自己也曾经参与过制作,虽然比不上传承人技艺正宗,但也是对这门民间艺术非常熟悉的人。他们往往具有直接或间接操作经验,保留着零星的相关文化记忆,可以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补充,使口述史档案更加完整和真实。对这些相关人士的调查和访谈,可以多视角、多侧面的完善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档案,并对传承人的文化记忆也具有参照和纠偏的功用。另外,这些木版年画相关人士具有亚传承人的文化特征,具备恢复和发展木版年画生产的素质,对他们资料的汲取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后期加工时说明文字多于分析文字

与口述自传和回忆录不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口述史”应该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档案,创承人是这项文化遗产的载体,它所记录的文字旨在重现历史和技艺,而不是解释历史,这里的文字讲究客观性和准确性,所以,在“ 口述史”的后期加工中,说明文字应多于分析性文字。

在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资料的编辑和加工当中,应该大刀阔斧的剪辑整理,剔除对话当中重复、累赘的语言,只保留最有价值的资料。其实,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口述史”的后期加工已经产生了创作的行为。访谈人按照一定的逻辑与思想来解读和组织资料,使之形成一个可供发表或出版的文本,虽然表面上是被访谈者在侃侃而谈,实际上访谈者拥有相当的话语主导权。而处理好访谈者主观性与传承人口述史的原真性关系,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口述史”后期加工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田野作业仅仅是录像、拍照而已,那么“口述史”的意义未免流于表面化。口述史访谈唤醒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文化自觉意识,它让居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走向历史,把他们的生活纳入人类学、历史学、遗产学、民俗学的研究视野,通过他们的从艺经历来折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反映了知识分子社会良心和责任感。而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口述材料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的主要依据,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纠正史料中统治阶级对民间艺术的偏见,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所以说,“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已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注释: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民族旅游 族群记忆 保护 传承

民族旅游与族群记忆

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所指的人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由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特性方面的与众不同,这类人群被贴上了旅游性标志。换句话说,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族群记忆是集体记忆这一宏大概念集合中的子概念。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得以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保持该记忆的延续性。而族群记忆,是作为一个民族层次的群体,以自己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关于自身过去的印象和历史记录,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族群记忆需要一系列要素来加以体现,即族群记忆必须有作为载体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承载物,否则族群归属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些要素构成了民族旅游最核心的吸引力。族群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族群记忆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

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族群记忆失真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畲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中景宁是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四个生态保护区之一。多年来,浙江畲族旅游开发逐步形成了“畲乡的特色,生态的特点,后发的特征”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畲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但与此同时,民族旅游开发也给畲族族群记忆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大众旅游的影响下,族群记忆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民族旅游对畲族族群记忆当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畲族族群记忆失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族群记忆的同化

族群记忆的同化指原来的族群记忆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族异地的文化所取代。浙江畲族大多分布在丽水、苍南、武义、衢州等地,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因此独特的族群记忆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在经济上相对落后和文化稳定性不强的少数族群记忆逐渐被淡化、同化甚至消亡。例如,近年来,浙江畲族居民对于始祖盘瓠的相关记忆已经与客家族等民族的盘瓠记忆相差不多,而且其中一部分记忆内容受汉族盘瓠神话传说影响极大。

(二)族群记忆的商品化

这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就是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族群记忆,把独特的少数族群记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组织并出售给旅游者。甚至有的地方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族群记忆被过度商品化,所有族群记忆现象都被纳入商品化范畴当中。诸如畲族歌舞仪式、礼俗、手工艺品等文化形式都被商品化。当前,浙江畲族婚俗旅游开发的一般做法是:让男性旅游者扮作新郎,然后按照浙江畲族的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令游客体验独具特色的浙江畲族婚俗。但在实际的旅游经营中,一些商业化行为使该民族婚俗中本该体现的一些美好内容荡然无存。

(三)族群记忆的庸俗化

对族群记忆的开发缺乏科学把握,导致族群记忆庸俗化。畲族有“盘歌”(对歌)的习俗,每每长夜盘歌,通宵达旦。其曲调与汉族颇有不同,极富畲族特点。一些地区为满足汉族为主体的旅游者消费需求,把歌词曲调进行包装,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因为市场的“交易性质”,使得族群记忆因为庸俗化而失去它本身的魅力。

(四)族群记忆价值观的蜕变

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浙江畲族民众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也是民族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随着旅游的开发,受外来风气影响,一些地区浙江畲族民众的价值观被同化,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商品意识和货币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大量事实表明,民族旅游开发很容易导致某些优良传统和价值观的蜕变。

(五)族群记忆传承的断层

族群记忆具有传承性,民族旅游的开发有可能使这种模仿与习得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扭曲,从而使得族群记忆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长期以来,畲族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民间自发传承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畲族每个成员都是族群记忆的接受者和传承者,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畲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歌谣。但是随着老一代人的相继去世和现代流行音乐等文化的冲击,畲族一些文化正面临消亡危机。例如,浙江畲族地区能讲畲语、能唱畲歌、会织畲服的人已经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愿意出外学习或打工,不愿意学习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六)族群记忆“原生土壤”遭到破坏

浙江畲族独特的族群记忆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与浙江畲族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的。但是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难免会造成较大规模的建设或者搬迁。现在浙江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忽视对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生土壤”进行有效保护,加速了畲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在浙江景宁、苍南的一些小村庄,许多村民将极具特色的传统木板房拆除,盖起了小洋楼,真正意义的传统民居所剩无几。许多畲民分散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区,传统社区不复存在,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民族旅游发展中族群记忆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必须彰显民族特色,对族群记忆进行有效的保护,构建民族旅游开发与保护机制。民族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应根据民族地区族群记忆的特点、分布状况、区位特征等情况的不同,构建不同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一)保护族群记忆生长的“原生土壤”

浙江畲族族群记忆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在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动态传承,注重引导族群记忆的良性变迁—原生态化。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发展畲族的礼仪活动、祭祀活动,促使原生态族群记忆的挖掘、传承和发展。进入旅游内容中的一些歌舞、戏剧和美术工艺品,应注意保持它的“原生性”和“古朴性”,不要随意改动,只有在深入研究该民族的文化、历史后,进一步地突出它的“原生性”和“古朴性”。把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戏剧及美术工艺品引入教学过程,编写乡土教材,使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美术等得以传承。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SRAP;分子标记;水生动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Q812;S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038-03

Application of SRAP Molecular Marker in Aquatic Animal Research

ZHOU Jian-hong1,ZHENG Jin-juan1,YANG Shou-bao1,WU Jian-xin1,YU Qin-qin1,WEI Min1,2, HU Feng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oxing College, Shaoxing 312000,Zhejiang,China;

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 As a new molecular marker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decade, SRAP was widely used in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tagging of important traits and gene cloning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ce, stability, moderate yield, high codominance and easy-to-sequencing.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application in aquatic animals. In this paper a summary was made on SRAP mark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cluding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and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in aquatic animals, and the prospect of SRAP application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RAP; molecular marker; aquatic animal; application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包括RFLP、RAPD、AFLP、SSR和SNP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技术为人们所熟识。这些分子标记技术各有其特点,但都在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与克隆等方面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1-5]。近年来,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因其操作简便、稳定性好、产率中等、成本低廉等特点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6,7],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性状基因克隆、标记、定位以及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6-9]。但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动物,尤其是水生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报道目前尚不多见。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其在鱼类等水生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以便为该标记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SRAP分子标记技术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又称基于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bas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BAP),由美国加州大学Li等[6]于2001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基于PCR扩增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简单、高效、高共显性、高重复率、易分离条带、易测序等优点,适合于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克隆与定位等研究。

SRA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是针对基因外显子富含GC,而启动子、内含子富含AT的特点,设计1对由核心序列和3个选择性碱基组成的引物对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PCR扩增[6]。该标记的上游和下游1对引物可以分别对基因的外显子、启动子和内含子区域进行扩增。由于启动子、内含子和间隔序列的长度在不同物种、甚至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通常不等,因而SRAP分子标记可扩增出基于外显子与内含子和启动子等序列的多态性标记。SRAP分子标记的扩增产物可用常规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检测其多态性[5,9]。

2 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

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周劲松等[10]首次将SRA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罗氏沼虾中,分析了6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所得多态性位点比例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浙江本地种,且杂交会提高浙江本地种的遗传多样性。张志伟等[11]在研究解决草鱼养殖性状退化的问题时,也首次成功地将SRAP分子标记应用于1个草鱼野生群体和2个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的比较中,其中相对于人工繁殖群体,野生群体较多的低频多态性位点数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都表明草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人工繁殖群体,遗传距离的比较同样说明了草鱼的人工繁殖群体遗传分化较为严重,遗传多样性下降。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SRA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如冉玮等[12]对3个团头鲂自然群体、傅洪拓等[13]对5个海南沼虾群体、徐汗福等[14]对乌苏里拟鲿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赵丽媛等[15]对10个中华白海豚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都肯定了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鉴定和系统发生的有效工具。

2.2 分子辅助育种

程宁宁等[16]首次应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及其双亲的遗传结构和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在其检测得到的107条多态性条带中,分析得到杂交子代多态位点的比例,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表明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双亲,得出理论上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远缘杂交可以产生杂种优势,从分子水平上为扇贝杂种优势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贾永义等[17]也将该技术最先应用于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及其双亲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了SRAP分子标记系统的可靠性和用于鱼类属间杂种真实性鉴定的可行性,为重要经济鱼类杂种优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此外,许凌雪等[18]对哲罗鲑、细鳞鲑及杂交种(哲罗鲑×细鳞鲑)遗传结构的SRAP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该标记技术在杂种鉴定和杂种优势分析方面的适用性。

但目前将SRA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动物相关基因标定的研究尚不多见。丁炜东等[19]将SRAP分子标记运用于分析野生草鱼和家养草鱼,筛选出了与草鱼种质退化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再经克隆和测序,发现8个基因的序列和GenBank中的功能性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随后,丁炜东等[20]进一步利用SRAP和SCAR技术对草鱼种质退化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了筛选,发现SCAR分子标记技术可应用于野生草鱼和人工草鱼的种群鉴定,其研究成果为了解草鱼的种质退化、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都提供了理论依据。辛文婷等[21]又将该标记运用于性别表达特征性序列的筛选研究,得到黄颡鱼的性别特征性DNA序列。结果表明此特征序列相对表达量(10%)可作为鉴别雌雄黄颡鱼的界定参考指标,低于10%判定为雌鱼,高于10%判定为雄鱼,使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上为黄颡鱼的性别鉴定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黄颡鱼的单性育种研究。吕耀平等[22]也利用SRAP与SCAR技术结合筛选出了与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SC-3标记,并发现该片段与瓯江彩鲤“全红”体色相关,为开发和选育体色艳丽、观赏性强的稳定遗传性状奠定了基础。

以上研究都表明SRAP分子标记系统为水生动物的种质鉴定、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2.3 构建遗传图谱

SRAP标记具有操作简便、稳定、多态性高等特点,在构建遗传图谱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9]。但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动物遗传图谱尤其是水生动物遗传图谱目前报道甚少,张红玉等[23]将SRAP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F1代中分离方式的研究,统计了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多态位点数比例,验证了SRAP标记用于遗传分析的适用性,为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的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葛学亮等[24]利用SRAP与SSR及TRAP 3种DNA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黄颡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共有51个标记定位于框架图谱上,并得到了16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585.5 cM,连锁群的长度为8.2~127.4 c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个数为2~8个,再次验证了该思路的可行性。

3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SRAP分子标记技术因其具有高多态性、高共显性、操作简便等特点,已成为目前遗传多样性、目的基因标定、遗传图谱构建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SRAP分子标记技术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①该标记技术仅能对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进行PCR扩增,而对端粒等其他区域的扩增不足;②针对不同的物种需要开发不同的SRAP引物;③SRAP-PCR的标准化问题。作为一项基于PCR扩增的分子标记技术,SRAP分子标记技术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在包括水生动物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红赤,谢汝娟,那士平,等.PCR-RFLP和PCR-SSCP检测技术在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中的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8,7(6):589-591.

[2] 杨受保,祖国掌,程久发.鳜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指纹分析[J].水产养殖,2003,24(4):33-35.

[3] 王忠华,董西征,钱国英.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08,24(5):623-630.

[4] 曹婷婷,白俊杰,于凌云,等.草鱼羧肽酶A1基因(CPA1)部分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20(3):301-307.

[5] 阮瑞霞,俞菊华,李红霞,等.吉富罗非鱼两种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分离及与增重相关的SNPs位点[J].动物学杂志,2011,46(3):37-46.

[6] LI G, QUIROS C F.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a new marker system based on a simple PCR reaction:Its application to mapping and gene tagging in Brassica[J]. Theor Appl Genet,2001,103(2-3):455-461.

[7] FERRIOL M, PIC?魷 B, NUEZ F. Genetic diversity of a germplasm collection of Cucurbita pepo using SRAP and AFLP markers[J]. Theor Appl Genet,2003,107(2):271-282.

[8] MISHRA M K, SURESH N, BHAT A M, et al. Genetic molecular analysis of Coffea arabica (Rubiaceae) hybrids using SRAP markers[J]. Rev Biol Trop,2011,59(2):607-617.

[9] 于 翠,金茂勇,张宝珠,等.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安祖花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J].园艺学报,2012,39(6):1151-1158.

[10] 周劲松,曹哲明,杨国梁,等.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和浙江本地种及其杂交种的生长性能与SRAP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67-673.

[11] 张志伟,韩曜平,仲霞铭,等.草鱼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7,15(5):720-725.

[12] 冉 玮,张桂蓉,王卫民,等.利用SRAP标记分析3个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5):601-606.

[13] 傅洪拓,乔 慧,姚建华,等.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海南沼虾种群遗传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0,18(2):150-154.

[14] 徐汗福,黄鹤忠,范皖苏,等.乌苏里拟鲿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J].海洋科学,2011,35(3):17-22.

[15] 赵丽媛,陶翠花,许 敏,等.中华白海豚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2012,31(2):195-201.

[16] 程宁宁,杨爱国,刘志鸿,等.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SRAP 分析.[J]海洋科学,2009,33(10):107-111.

[17] 贾永义,顾志敏,叶金云,等.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SRAP标记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2):198-203.

[18] 许凌雪,匡友谊,佟广香,等.哲罗鲑、细鳞鲑及杂交种(哲罗鲑×细鳞鲑)遗传结构的SRAP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3(6):1187-1194.

[19] 丁炜东,曹丽萍,曹哲明.草鱼种质退化相关SRAP分子标记的筛选[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6):13-17.

[20] 丁炜东,曹丽萍,曹哲明.草鱼种质相关SRAP及SCAR的分子标记[J].动物学报,2008,54(3):475-481.

[21] 辛文婷,孙中武,尹洪滨,等.黄颡鱼雌雄差异的SRAP标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5):112-113.

[22] 吕耀平,胡则辉,王成辉,等.与“全红”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SRAP及SCAR分子标记[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