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措施十篇

时间:2023-04-06 23:14:49

巴黎公社措施

巴黎公社措施篇1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巴黎公社革命教案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在本专题所处的地位来看,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而本课正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政治文明中的重要版块内容。

本课第一目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一国际);第二目是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第三目是第二国际的斗争。

三目内容分别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展阶段,共同体现了19世纪60——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而其艰辛主要体现在第二目,因此本课重在学习巴黎公社革命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革命这一目无疑是本课的“灵魂”。

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在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公社是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的,体现了以往工人运动的全部特点;同时,它也和过去的运动相似,带有自发性。公社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这是巴黎公社伟大意义最主要的表现。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巴黎公社以行动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以实践印证了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例。因此,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来看,通过对巴黎公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其现实价值,明确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同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二)新旧教材对比:

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新教材取消了旧教材中关于社会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把焦点集中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民主政治举措方面。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分析学生:

1.学习者现状:

就学习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但初中教材中关于巴黎公社的内容侧重于史实的描述,学生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而且对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内容学习兴趣有限。

2.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可以通过展示史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通过情景设问、小组讨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课堂上由浅入深有梯度的设置问题,层层深入,激活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分析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革命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综合判断和深入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的体验,激发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斗争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成立和失败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五、课堂设计采用的方法:

1.在“自主学习课”课堂上我将课本的知识与导学案紧密结合,重新整合构建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设计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板书于黑板之上,以便于让学生在胸中有结构,提纲挈领的去把握知识。

2.我在设计本课时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对课标没有要求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内容忽略不讲。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将该课重难点内容分割、细化,预设成一系列问题,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限定时间完成,以待“展示课”学生展示并由大家共同验证并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史实:如巴黎公社的整个过程,完全忽略不讲。

3.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巴黎公社运动的主要史实,比如:巴黎公社的背景,我才用了学生自主讲述、教师引导梳理的方式,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加深对其爆发原因的理解和记忆。

4.针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列举巴黎公社政权的革命措施、总结其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意义等,我利用史料文字作为辅助手段,运用这些新材料设置问题。在分析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认识时本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时,通过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在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后,本人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人利用PPT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了一组描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的图片,设问:国际共产主义历程具备怎样的特点?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脉络。

而正如本课课题所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辛历程》其历程漫长并充满了艰辛,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而“艰辛”二字主要体现在我们课本的第二目也即巴黎公社革命。这也正是高考考纲所明确要求的知识内容,所以通过导入直接切入。

(二)教学环节:

1.历史背景:

本人花费两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辛历程,从而简单介绍了一下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国防政府的由来。然后将分析巴黎公社起义原因的任务交由学习小组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来逐个的分析,最后概括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通过多媒体将其分析、推理的过程形象的直观的展示出来,这也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巴黎公社起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城市起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场突发事件。

2.巴黎公社革命措施

因为我们新教材并没有将巴黎公社政权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全面、详尽的列举。为引导学生对其政权性质进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我提供一段史实文字材料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通过对相关史实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要求学生严格的从政权建设措施与社会经济举措两方面来归类并进行列举。如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军队还是公社委员会都是属于工人群众的;经济方面:触及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八小时工作制,维护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进而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巴黎公社是一个属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展示六段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找出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通过对其主观原因的总结得出结论,法国当时的无产阶级不成熟。最后设问思考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主客观原因的话,巴黎公社的政权就一定能成功的继续下去吗?进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找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其失败的必然性。 在此处本人必须适当的引导点评,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历史、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发展规律。并在此环节设置一道选择题,以辅助该难点的突破。

4.巴黎公社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启示

展示两幅图片:《最后的战斗:贝尔—拉雪兹墓地的屠杀》、《巴黎公社社员殉难处》,以及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明确其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某些时候本人的语言不够精准、规范,某些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以后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加以规范,加强自我锤炼,铸就过硬教风。

看了初三上册历史巴黎公社革命教案的人还看:

1.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2.初一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3.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4.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巴黎公社措施篇2

而此次巴黎大会的结果让环保推动者欢欣鼓舞,甚至有不少与会者在宣布决议当场流下了泪水。尽管本次巴黎决议并未对单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法律约束,但与会的195个国家中依然有186个国家自愿设立了节能减排目标。比如,中国预计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GDP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60%-65%;美国承诺在2025年之前较2005年减排26%;欧盟承诺在2030年之前排放较1990年减少40%;另一个排放大国印度则承诺2030年之前较2005年减排35%。

政府企业的参与和承诺

巴黎会议的好消息是将会建立行业的信心,这是有效达成国际合作的关键因素。政府和企业未来将会投资低碳行业。此次达成的协议将会促成新型灵活并且自下而上的气候外交模式――以国家承诺为基础适应不同偏好和减排能力的可行性。相较而言,《京都议定书》僵化的目标和时间设置只对全球很少的国家具有吸引力。

达成协定仍然是最重要的挑战。当全球媒体和政客们都在关注时,企业很容易做出承诺。可是,一旦恶性竞争让投资成本高、污染低的技术和项目存在风险时,它们就很难实现当初的承诺。比如,曾有企业和政府做出的减少森林退化的商业承诺。但事实证明,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部分的企业和政府都未能履行当初的诺言。

让整个产业向更加可持续性的生产模式转型,需要政府、商业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比如采取经济激励措施,使企业不再通过砍伐森林获取利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措施虽不相同,但依然存在共同的方法,包括采取诸如法律手段、财政制度、财产权和公共管理等更好的监管措施,为小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转型投资。2010年,由大型零售公司和消费品公司组成的消费品论坛宣布,其成员将从自身供应链出发不再砍伐森林,尤其是棕榈油、大豆、牛肉、木材和纸浆供应链。有300多家企业做出了这项承诺,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和贸易公司,这家印尼公司占有全世界一半左右的棕榈油供应,该公司承诺不再砍伐森林或破坏泥炭地。

由于供应链条涉及土地管理、油料生产以及消费产品等极为复杂的过程,保证实现上述承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来自NGO(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使很多企业承诺将采取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而且它们也担心如果产品和环境破坏有关,会招致消费者的抵制。巴黎大会之后,这些公司的执行官将需要通过相关机构和供应者进行改变,NGO也需要对开展相关行动给予持续压力,同时与公司合作在主要生产国保证大范围的改革。

前途未卜

从很大程度上看,商业企业仍然在观望,巴黎会议是否会成为产业革命的分水岭。政府在寻找工业界以可接受的减排程度,并对一些竞争国家是否会采取减排行动持怀疑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国际气候合作进展缓慢的原因。各国政府必须克服一些巨大的未知因素,比如减排会存在增加多少成本?其他国家是否会欣赏你的贡献?如果国际合作中无法增强互信,那么政治家和企业领导只会说得多/做得少。

在联合国体系下,通常在达成协议之后,不情愿执行承诺的国家很容易就能毁约。国家和企业需要在那些规模较小、更加集中、具有实践能力的群体中找到实施方法,从而与更广泛的全球目标形成一致。实现这一点不能仅靠利他主义精神,而是需要关注自身利益,向政府和企业施加压力,让它们重新思考自身利益。

同时,企业想让人们承认它们的贡献,就需要采取透明化程序和问责制度。在巴黎会议之后,如果企业被证明没有确切的践行承诺,将会在法律上付出高昂的代价。企业承诺应该和政府贡献一起审查,那些领先的企业更应该按照新的管理体系接受独立审查。NGO在解释公司减排承诺、评估切实减排成果以及分析在哪些方面仍须采取更大措施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

而对于学术界来说,科学家仍然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周期性的全球科学评估。同样紧迫的还有跨学科研究,以预测这些混乱的、无政府的监管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包括社科学家在内的科学家需要形成合力,观察社会如何发展,政策改革如何实施,同时对哪些措施能够发挥作用进行评估,从而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技术创新

在巴黎的这次全球气候大会上,从“清洁煤炭”的传播者到太阳能的拥护者,大部分的专家都认为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的办法就是尽快转变全球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并且大部分与会者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全世界将不得不和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说再见。这将是一场投资巨大且史无前例的转变。实际上,在各个产业已经开始运用创新技术改善温室气体的排放。

以农业为例,玉米是美国中西部主要的粮食作物,而ArcherDanielsMidland(ADM)公司则是当地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它的工厂每天都会将成吨的金黄玉米粒加工成数千公升的酒精、食物化学品以及玉米糖浆等。而这全部发酵过程会产生数百万吨的CO2,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首位的温室气体。为此,ADM公司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在设备中装置盐水蓄水层,其中的多孔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中和CO2防止再次回到空气中。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科学家们正在创造有市场价值的新型生物燃料、潮汐发电、可控核聚变和更小更安全的核反应堆。氢燃料电池车“丰田Mirai”刚刚在加州亮相,比尔・盖茨创办的泰拉能源正准备在中国推出自己的先进核反应堆。

巴黎公社措施篇3

【关键词】法国新城 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针对大城市迅速发展并向区域扩散的倾向,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条件,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措施,包括绿带、楔形绿地、缓冲带、绿心、区域公园、优先发展轴等等,试图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建设,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政府颁布新城政策,开始在巴黎地区建设新城。新城建设对促进巴黎地区的均衡发展、增加巴黎以及巴黎地区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巴黎在城市竞争日益严重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黎地区

巴黎地区作为一级行政建制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行政体制改革之后。它由首都巴黎和7个省份共同构成,由内向外分为中心城市、近郊和远郊三个圈层,所辖市镇包括巴黎在内共1300多个。巴黎地区地处塞纳河中游、巴黎盆地的中心地带,是塞纳、马恩和瓦兹三河交汇之地,拥有大面积河流冲积平原,间以森林覆盖的三丘,土地肥沃,适于多种农作物种植,历史上农业生产相当发达。

2、 巴黎新城缘起---相关的历次区域规划

新城在巴黎地区的出现绝非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时之举,而是20世纪以来一系列区域规划长期酝酿的结果,是区域认识不断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思想日益深化的体现。20世纪上半叶,以限制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在多方面为新城建设奠定了基础;60年代中期,以发展为主题的区域规划直接促进了新城的诞生。

2.1以限制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作为新城建设的基础

2.1.11934年的PROST规划

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地区的城市建设开始规模增长,工业企业在近郊自发集聚,独立式住宅在工业用地无序扩展,甚至呈过度蔓延趋势。为了对日益增加的城市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1932年,法国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根据区域开发的需要设立巴黎地区,对城市发展实行统一的区域规划。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区域高度干预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志着巴黎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的开始。1934年PROST规划正式出台,针对巴黎地区的区域道路结构、绿化空间保护和城市建设区范围作出了详细规划。它标志着巴黎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的开始。主要提出了:

⑴为了迎合当时盛行的汽车交通需求,规划突出了放射路和环状路相结合的道路结构形态。五条主要干道以巴黎为中心、以不同方向向区域腹地辐射,联系首都和法国以及欧洲其他重要城市。

⑵由于无序的郊区蔓延毁掉了大片森林绿地,规划提出了对现有森林公园等空地以及重要的历史景观地段加以严格保护。

⑶为了抑制郊区不断蔓延,规划根据现状将巴黎以外的各市镇土地利用划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范围。为未来的城市发展作了土地储备。

PROST规划对巴黎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持保守态度,否认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必然。未能将巴黎纳入到巴黎地区统筹考虑、对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划分过于严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但是作为法国历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区域规划,它的重要性也是无法否认的,虽然规划没有为地区城市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但它以绿色空间和非建设用地的形势为日后的城市建设保留了大量的空地。

2.1.21956年的PARP规划

二战后,法国经过十年的经济复苏期,人口和经济在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不平衡分布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1956年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简称PARP规划)继承了PROST规划的指导思想,继续主张通过界定城市建设区来限制城市空间的扩展。主要规划建议:

⑴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提高郊区密度、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新观点。

⑵建议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不适宜在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

⑶在近郊建设相对独立的大型住宅区。

⑷在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卫星城。

事实上PARP规划中的城市建设区范围比PROST规划还要紧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基本被安排在现状城市建成区内见缝插针地进行,以确保郊区的人口增长不会导致城市用地的继续扩大,从而达到提高郊区密度的目的。今天看来,PARP规划提出了区域均衡发展的新思想,提出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4条环路加若干放射状道路的区域道路结构,并建议加速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简称RER)建设,这为10年后的新城开发在基础设施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

2.1.21960年的PADOG规划

20世纪60年代是法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城市人口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1960年的《巴黎地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简称PADOG规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编制完成的,但是通过界定城市建设区来遏止郊区蔓延、追求地区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规划认为未来巴黎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不是城市空间的继续扩大而是现有建成空间的结构调整,因此建议:

⑴利用工业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向郊区转移以疏散中心区。

⑵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极核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⑶通过鼓励巴黎地区周边城市的适度发展或新建卫星城镇来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

显然,从实质上讲PADOG规划几乎是PARP规划的翻版,其主旨仍然是通过限定城市建设区范围来遏止城市空间的蔓延扩大,PADOG规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在现状城市建成区内设立了若干新的城市发展极核,与巴黎共同组成“多中心的城市聚集区”[2;]这是所谓的“新城”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正式的区域规划文件里,对5年后的新城政策是一个重要启发。

面对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的现实,PROST、PARP和PADOG规划均采取了以限制为主的保守态度,试图通过界定城市建设区范围、规范新增城市建设布局的方式来遏止城市蔓延的趋势;虽然规划引入了区域概念,其关注点仍然局限于城市建成区本身。事实证明,狭隘的区域观念成为上述规划的致命弱点,由于实际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出预测水平,规划的城市建设

区范围屡屡被突破。但是不可否认,正是由于这三次区域规划的铺垫,才使得新

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成为可能。

2.2以发展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促进了新城的诞生和发展

1964年巴黎地区作为一级行政建制正式成立,辖区面积扩大到12000多平方公里,《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简称SDAURP规划)

于翌年编制完成。

面对60年代以后巴黎地区城市化加速、经济和人口双重增长的现实,新规划坦承城市建设用地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优先考虑满足人口增长和建设发展的空间需求,而把保护农业地区和自然空间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上。规划建议:

⑴将新城市化沿地区内自发形成的发展轴布局,作为优先发展的城市轴线;在现状建成区和新城市化地区内大力发展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区域空间格局;

⑵利用公路、铁路、RER等交通基础设施引导潜在的城市建设,并且作为优先发展轴上城市化地区的主要交通手段。考虑到巴黎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以及实施的可行性,

⑶规划在塞纳、马恩和卢瓦兹河谷划定了2条几乎平行的城市优先发展轴线,从现状城市建成区的南北两侧相切而过,并在其上设立了8座人口规模介于30~100万之间的新城,作为重点开发的新的地区城市中心。至此,新城建设成为巴黎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

显然与以往的历次区域规划相比,SDAURP规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它不再将限制城市空间扩展视为规划的首要任务,而是把目标转向促进区域的整体均衡发展,因此提出城市发展轴线、新城和多中心的区域等概念,在强调完善现有城市建成区的同时主动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兼顾城市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需求,顺应了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它从区域高度构架了巴黎地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对促进巴黎地区的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巴黎地区又分别在1976年和1994年进行了2次区域规划,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必要调整,但是区域空间格局始终没有改变,新城也始终是城市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新城建设陆续开工,至今已经初见规模。

巴黎新城的特点

3.1基于区域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

首先,巴黎新城的主要职能是吸纳新增地区人口,特别是集中在半城市、半乡村的城乡交接地带的新增人口,避免人口向中心城市巴黎的过渡集聚;其次巴黎新城作为多功能的地区中心城市,是巴黎地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关注区域整体的空间布局

巴黎新城的布局有意识的追求与现状城市化地区之间的空间连续,形成整体的区域空间格局。因此新城的区位考虑比较靠近城市中心,平均距离大致保持在30公里左右(不同于伦敦的平均50公里有些达到了100公里)而且与巴黎保持了便捷的交通联系,其间虽然也有一些绿化间隔但在空间上基本还是贯穿的。

3.3结合发展现状的空间规划

新城的空间组织:巴黎新城不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而是在已经半城市化的地域内,利用新建城市中心的辐射作用,将一定范围内的住宅区、工业区、娱乐区等集聚在一起,提高半城市化地区的建设密度,带动其逐步向真正的城市化地区转化;巴黎新城的内部空间因每座新城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存在着一些共同原则

3.4注重区域合作的规划建设管理

与伦敦新城相比,巴黎新城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始终是区域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现状城市建成区之外的游离因素,其目的在于促进城市

建设在半城市化地区集聚发展,以加强城市化的空间整体性,促进区域的整体

发展。这一特点在新城的功能定位、区域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新城的建设管理:巴黎新城不是一级行政建制,不存在独立的新城政府,而是由特别成立的新城国土开发公共规划机构(简称EPA),以多重身份参与新城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首先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国家派出机构,它负责编制新城的土地开发计划和用于住宅建设、市政配套和土地征用的财政计划;其次作为具有私人性质的开发机构,它承担建设用地的征用、配套和出让;此外作为地方的长久合作伙伴,它协助地方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建设跨市镇的市政基础设施等。在土地开发或建设项目完成后,EPA将通过有偿或无偿转让的方式,把管理权移交给各相关市镇或者由相关市镇联合组成的市镇联合体,由地方政府行使具体的管理职能,从而保证新城开发中的利润回归到地方财政。

参考文献

刘健. 基于区域整体的郊区发展—-巴黎的区域实践对北京的启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6

刘健,马恩拉瓦莱.从新城到欧洲中心——巴黎地区新城建设回顾.国外城市规划, 2002(1): 27-32

刘健. 从巴黎新城看北京新城. 北京规划建设.2006. 01

赵学彬.巴黎新城规划建设及其发展历程.规划师.2006.11

巴黎公社措施篇4

韩国:9月1日起采集检查入境外国人指纹

韩国法务部宣布,从9月1日起在韩全国22个机场和港口对入境外国人进行指纹采集检查。外国人指纹登记已在美国和日本实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2个成员国,大多也在推进这一措施。韩法务部表示,为了保障11月在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首脑会议的安全,提前实施了该措施。

营直人和小泽宣布参选党首

8月31日,日本首相、党首营直人和前干事长分别正式宣布,两人将参加下月中旬党首选举。定于9月14日举行党代表选举,选举结果当天揭晓。由于日本的首相是由政党提名、国会众参两院议员投票选举产生,而目前在众议院占多数席位,因此该党代表将出任首相一职。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涉嫌挪用公款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日前因挪用公款官司缠身。据当地媒体披露,希拉克担任巴黎市长期间,涉嫌以巴黎公库支付21个为他个人工作的雇员,包括他担任国会议员的助理、及参选总统阵营雇员。希拉克1995年当选总统,任职期间虽遭揭发他以巴黎公款挪作私用,但因元首享有刑事豁免权,一直到他卸任,本案才又继续进行。

一周・焦点

奥巴马宣布驻伊美军作战任务结束

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7年作战任务结束。

次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的驻伊美军基地内主持了美军任务转换仪式,宣布2003年起的“自由伊拉克行动”正式被“新黎明行动”取代。

美国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4400多名美军士兵在7年多的战争中死亡,3万多人受伤。

美军撤出作战部队后,大约5万名士兵将继续驻扎伊拉克,承担顾问与训练任务。这些士兵定于明年年底前撤出。

社会

澳航客机引擎爆炸

据香港《文汇报》网站报道,澳大利亚航空一架波音客机9月1日发生罕见意外。该架在美国旧金山起飞、原定飞往澳洲悉尼的客机在飞行途中一个引擎发生爆炸,引擎周围的机壳出现一个大洞,乘客看到一道恍如彗星尾巴的火柱喷出,触目惊心。飞机立即折返旧金山紧急降落,幸无人受伤。

巴基斯坦连环爆炸多人伤亡

9月1日,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接连发生3起炸弹袭击事件,均是针对当地什叶派穆斯林当晚举行的一个宗教纪念游行活动,爆炸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随后,巴基斯坦组织称袭击事件是该组织所为。

卫生

巴黎公社措施篇5

北京目前正处于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单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使得北京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严重、人口急剧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目前新城疏解、集聚作用较弱,难以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新时期北京提出分类推进新城建设,集中力量聚焦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重点推进发展新区顺义、大兴-亦庄、昌平和房山等新城,加快建设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生态涵养区新城。积极借鉴国际大都市在新城建设政策推动方面的经验,使新城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并承载世界城市具备的其他功能,是今后首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际大都市新城发展的

趋势及特征

新城建设起源于英国,经历了“居住型新城”、“半独立卫星城”、“边缘新城”三个阶段,逐渐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新的全球城市体系和世界城市形成,特大城市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加强协作、通过大型项目打造提升城市竞争力日益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明显趋势。新城的发展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城市空间重构中成为新的发展核心

在网络化或多中心的大城市区域战略重构格局中,新城功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城市发展新的核心。法国巴黎《法兰西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强调打造服务于欧洲的新生长点,即建设“多中心的巴黎地区”,其东部的马恩拉瓦莱新城在此规划下以创建巴黎迪斯尼主题公园为契机实现了从单纯的新城到欧洲发展中心的角色转变。日本东京50年代市政府开始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来引导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东京、大阪、横滨等大都市圈在地区规划指导下加快新城建设步伐。

2.是提升大都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城市竞争力的建构需要强大、先进的物质设施支持。将巨型项目与新城建设相结合成为许多大都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香港在大屿山规划建设新国际机场、迪士尼主题乐园,并规划建设东涌/大作为香港的第9座新市镇为其提供发展支撑,使该区域成为香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打造高度信息化和科技高度发展的新城也是大都市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巴黎马恩拉瓦莱新城实施了迪斯卡特科学城项目,东京东北面建设了筑波科学城等。

3.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新社区的实践

随着满足居住需求和强化环境意识成为城市规划的新焦点,英美等国家在原有新城建设基础上,开始可持续新社区的建设实践。英国以私人开发为主的小规模可持续新社区成为新城建设的新趋势,集生活、休闲、娱乐、工作等多功能为一体。在美国,新城市主义注重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以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新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传统郊区化社区模式,致力于改变以城市蔓延为特点的郊区发展模式。

国际大都市

推动新城建设的政策

1.制定配套的法律制度保障

为保障新城建设顺利进行,各国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条文。英国((1946年新城法》实施了30年,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的《1976年新城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指导了新城建设。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中期,政府专门制定了《新住宅市街地开发法》,使新城的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日本政府制定的《城市改建法》对于东京的改建规划制定了明确的原则,即“一心(东京)变多心(新宿、池袋和涉谷三个副中心)、一极(东京)变两极(东京、多摩新城)”,依法构筑“多心的开敞式城市空间结构”。法国制定了《1960年新城法》和《1983年新城法》。荷兰制定了《私人买卖土地的法律条款》。美国制订了1968年《新城开发法》和1970年的《住房和城市发展法》。这些新城立法一般包括机构设置、土地政策、环境保护、资金筹措、住宅标准等多个方面,还涉及给予参与新城建设的团体或私人以一定的优惠政策的规定。

2.制定大都市区域规划引导

制定具有区域指导作用的大都市区域规划是西方大都市建设新城的前提。在法国,为巴黎新城建设奠定基础的1965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和《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对巴黎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条战略性措施:一是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人口的分布,沿塞纳河下游形成若干城市群,以减少工业和人口进一步向巴黎地区集聚;二是在巴黎郊区建设9个副中心,以减轻巴黎城市中心区的压力;三是沿塞纳河两侧平行轴线建设5个新城,共容纳160万人口。日本东京1958年制定了《首都圈第一次基本规划》,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整治的同时,在近郊环带建设卫星城用以吸纳流向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其后东京区域规划则着眼于东京首都圈的范围进行城市布局,如规划采用多层、多核的空间结构,离市中心15公里半径范围为内城,面积约960平方公里;50公里半径范围以内称为近郊开发区,面积约6620平方公里,设有新宿等7个副中心以及多摩等4个大型新城。巴黎城市规划则注重将新城作为区域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现状城市建成区之外的游离因素,其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建设在半城市化地区集聚发展,以加强城市化的空间整体性,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这一特点在新城的功能定位、区域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3.成立专门开发建设管理机构

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新城的开发建设、管理、政策落实等,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城的一般做法。在日本,1955年成立政府主导型组织一日本住宅公团(后更名为住宅-都市整备局),与东京等大都市政府合作进行新城建设。英国政府初始就成立了新城开发局,成员由国务大臣任命,开发局被赋予了编制规划、确定选址、集资建设基础设施、强制购买土地权等职权。i961年,英国成立了新城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资产,现在主要负责将资产卖给私人或有关单位,以收回国家投资。在法国,巴黎特别成立“新城国土开发公共规划机构(简称EPA)”,以多重身份参与新城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国家派出机构,它负责编制新城的土地开发计划和用于住宅建设、市政配套和土地征用的财政计划;

作为具有私人性质的开发机构,它承担建设用地的征用、配套和出让;作为地方的长久合作伙伴,协助地方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建设跨市镇的市政基础设施等。

4.制定较为严格的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是新城政策中最主要的规制措施,国外新城建设中政府对于土地市场大多采取了整体调控、较为严格的方式。英国政府制定了“土地强制征用”的法律政策:地方政府有权征用城镇或乡村土地用于“行动地区”(已经规划的综合开发、再开发或改造地区)发展,可以强行要求所有者出让土地;政府可以以城市旧区改造为由,强行要求房地产所有者出售不动产。一旦地方政府做出改造或重建决定,就会向居民发出通知并冻结任何房屋的私人买卖,也会应房屋所有者的要求,遵照土地征用条款,预先按照市场价格对其予以经济补偿。土地强行征用机制使政府能够决定用地性质,控制开发或改造时间,能顺利地实施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计划。因此,伦敦新城开发局对新城规划建设用地有强制购买权,可以按土地现状使用功能的价格购买新城待开发土地。法国1958年实施“土地银行储备”制度,规定:地方政府有权指定某一处为“城市化优先地区”,运用土地征用权征购其中一部分,并有权在4年期限内对区内其他准备出售土地进行征用。1962年,法国政府又开始实施“预留建设区”计划,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不同地带不同地价,有效遏制了土地投机现象。

5.加大资金、人口及公共设施等方面政策倾斜

新城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则一般为新城建设费用“主要承担者”。如英国主要由中央政府全权负责;法国则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费用;日本为多方筹资(国民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各出资1/3)。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由政府直接统筹规划或负责指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新城基础设施经营以财政补贴或其他政策性优惠。在引导和疏解老城区人口政策推动方面,伦敦采取了开发简单廉价住宅(初期)、住宅供暖免费等措施;法国明确规定新城与母城之间的距离(20-40公里)、配套大型公共设施等;日本政府在动员单位和居民从市区迁至筑波新城,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措施:一方面提高中心区土地价格,并严格限制在中心区新建工厂和大学;另一方面,在筑波新城内创造比东京市区优越得多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如设置相当规模的可供各单位使用的技术情报交流中心,住房建设标准比较高等。公共设施建设也是政府加大公共支出的重要方面。如英国新城都具有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社交活动场所等,有的新城确保居民步行6分钟就能到达活动中心。东京六本木新城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支出,建设了美术馆、媒体中心、展示馆、影院、露天剧场、音乐广场和博物馆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空间。

对北京新城建设的启示

1.从大都市区层面出发制定区域型新城规划

站在大都市区层面谋划区域型新城规划是新城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北京要实现世界城市目标,加快首都经济圈发展,就要从统筹全局的战略角度出发,站在北京大都市区或首都经济圈层面,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做出首都经济圈规划及新城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分类推进的三类新城在北京大都市区甚至首都经济圈的职能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使各个新城职能明确、优势互补、差异定位、协同发展,做到不同时期新城建设有主有次、重点突出、有序发展,避免原有“摊大饼”发展格局。

2.组建专门机构负责新城开发建设

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新城开发建设、社会管理、政策落实等,是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城的通行做法。目前北京市区级政府设立了新城专门管理机构,但市级层面还未形成,不利于统筹新城发展。新时期要加快在市级层面设立跨部门的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可由发改、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组成,将有利于各方面事务的归口管理,有利于新城协调发展。此外,可制定《北京新城开发管理法》或《新城开发法》等法律制度,明确开发建设主体、建设资金使用、开发程序、规划建设等事宜,为新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3.明确政府职责、调整新城政府角色

新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在新城建设中必须发挥统筹协调的主导性作用,因此要明确市政府和区政府在新城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市政府主要承担相当份额的投入责任,但不直接参与新城建设,要将建设任务委托给地方政府负责。对于区一级政府,根据北京分类推动新城建设的战略,目前集中力量建设的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可考虑提升区政府的行政级别,有利于协调各种关系,为新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浦东新区在行政区划上为地级,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巴黎公社措施篇6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东京;巴黎;首尔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063―11

收稿日期:2013-02-10

作者简介:丁一文(1982-),女,山东日照人,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公共经济学博士。

首都圈是以承担复合型功能的首都城市为核心,通过首都资源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是都市圈的一种特殊形态。关于“首都经济圈”的研究属于都市圈的研究范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将打造“首都经济圈”作为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实际上,对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及“首都经济圈”的发展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徐国弟、杨洁认为,促进以京津大城市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具有强大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的经济共同体。(徐国弟、杨洁:《“九五”时期到2010年推进首都经济圈的主要构想》,《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5期)谭成文、杨开忠提出了首都圈的内涵、特性及影响因素,指出可达性、辐射和接受能力对首都圈划分具有决定性作用。(谭成文、杨开忠:《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第4期)魏后凯、刘长全指出:“首都经济圈”的目标是建设世界规模级的大都市带,并提出了“首都经济圈”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魏后凯、刘长全:《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与新型产业分工》,《经济管理》,2004年第4期)张召堂分析了首都圈的空间范围,提出了双核分散网络型架构的空间发展模式。(张召堂:《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弘探讨了“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原则、具体范围、圈层划分,以及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层面的规划引导作用,明确“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以综合性首都为龙头,通过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协作形成“首都经济圈”,不仅有效地缓解了首都由于功能过度集聚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了首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且充分发挥了首都资源的效能,辐射并带动了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和经济势能,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区域。目前,打造我国“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首都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北方地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首尔都市圈等比较成熟的首都圈规划建设和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经验与规律的同时,提出了对我国“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与建议。

一、东京都市圈演变历程及发展特点

(一)东京都市圈规划建设和发展历程

日本政府重视都市圈的规划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首都圈整备规划》、《京畿圈整备规划》和《中部圈开发整备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东海道大都市带得以形成,其中东京都市圈地位尤其重要,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极核(参见图1)。狭义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1都3县,总面积约13400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5%;人口约34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27%;GDP占到日本的1/3;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广义的东京都市圈除东京都、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1都3县外,还包括群马、枥木、茨城和山梨4县,区域面积约33483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9.8%。

二战结束后,为使在战争中受到极大破坏的东京快速恢复和发展,日本于1950年成立了由建设大臣、众议院议员、参议院议员、东京都知事、东京都议会议员及学术界代表共9人组成的首都建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并推进东京重要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向中央政府、地方团体、相关企业提出建议。1950―1956年,首都建设委员会主要完成了《首都建设规划》和《首都圈构想草案》,提出建设绿隔和卫星城等规划设想。这些规划设想超越了东京都行政区域,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来实施和实现。1956年,《首都圈整备法》公布,首都建设委员会更名为首都圈整备委员会,并作为首相府的下属机构,其权限也逐步扩大。

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产业迅速向东京集中,从而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房价飞涨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为抑制东京的过度膨胀,日本首都圈整备委员会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首都圈建设规划,此后又先后制定了4个基本规划(参见表1)。五次规划的实施,推动了副都心、卫星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东京“一极集中”的空间结构,最终形成了“都心-副都心-郊区卫星城-邻县中心”多核心功能分散的网络化区域空间结构(参见图2),有效地解决了东京的大都市病问题,实现了城市群的高效运行。

(二)东京首都圈的发展特点

1.从国家层面编制首都圈规划,引导区域发展。东京都市圈注重从国家层面加强规划引导,是政府主导推动区域规划建设并取得成功的典范。为推进东京都市圈建设和发展,日本大约每10年修订一次“首都圈规划”,每次均根据国际背景变化、国内战略要求和东京承担的历史使命,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截至目前,日本已制定(包括修订)和实施了五次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对首都圈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构建密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区域内要素的流动。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在历次综合规划中均制定了相应的区域交通规划。日本的交通规划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着力推进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目前,东京都市圈已形成了由新干线、轻轨和地铁构成的总长约2865公里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保障了都市圈内人们出行的高效便捷,加速了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动。在东京都市圈每天上班上学的人中,选择轨道交通的乘客占到了86%,在高峰时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1%,居全世界首位。同时,完善的轨道交通也成为引导东京都市圈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东京环市中心的轻轨线把都心和7大副都心连接起来,并以副都心为起点,呈放射状向近郊和邻近中小城市延伸,如新干线从东京站延伸到都市圈其他城市及更大区域(参见图3和表2),在有效疏解东京密集的人口压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东京高端资源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促进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建设各具特色的副都心,促进都心功能疏解。东京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多功能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呈现出突出的多点支撑的特点。为了缓解中心城区过度拥挤引发的地价、交通、环境等问题,东京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副中心战略,1958年启动建设新宿、池袋、涩谷三个副都心;24年之后的1982年,规划建设了大崎、上野-浅草、锦丝町-龟户三个新的副都心;1987年又规划建设了临海副都心,从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大大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都心功能分散”思想的指导下,东京都心专门发展了作为世界大城市必须具备的国际金融功能和国内政治中心功能,并向各个副都心疏散城市功能。7大副都心主要发展以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信息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功能,每个副中心都成为所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参见图4)。“多中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东京集中国际控制功能、扩散次级功能、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

4.通过职能和产业转移,带动东京周边地区发展。日本1962年通过《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强调通过构筑城市群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东京的劳动力与制造业工厂逐渐向地方分散和转移。在政府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下,东京的工业企业纷纷向都市区腹地、小城镇地区和海外基地迁移,企业总部及管理、研发等职能部门则留在东京,逐步呈现出生产基地向周边区域分散,总部和研发机构向东京聚集的态势。仅1975―1984年10年间,东京就向都市圈内小城市和城镇迁移了349家生产制造业工厂,其中转移到玉县、千叶县和茨城县的工厂较多,分别占工厂迁移总数的39.5%、22.3%和13.2%(参见图5)。东京周边各县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点,积极承接东京的职能和产业转移。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京都市圈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都市圈整体集聚优势得以发挥。比如,多摩地区主要承接大学、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科技产业,其核心城市八王子市成为大学城;立川市的商务、商业职能比较强大;青梅市的研发职能得到加强;神奈川县成为工业聚集地和国际港湾,其中横滨市(横滨港)国际交流职能得到加强;川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和研发职能;厚本市主要承担研发、高技术产业和教育职能(参见图6)。

二、巴黎都市圈演变历程及发展特点

(一)巴黎都市圈规划建设和发展历程

巴黎都市圈位于法国北部,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思、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瓦兹、伊夫林等组成,土地面积约12072平方公里,占法国国土面积的2.2%。该区域聚集了法国20%以上的人口、3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5%以上的外贸,是法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19世纪末,巴黎的城市发展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工业企业在近郊自发聚集,独立式住宅在工业用地成蔓延之势,由此引发了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等城市问题。1932年,法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根据区域开发需要规划巴黎地区,并在1934年对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半径约35公里之内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布局;1956年编制《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在城市建成区边缘规划建设拉德芳斯、凡尔赛等5座新城;1960年通过《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提出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建设卫星城市。《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经过多次修编,形成《巴黎大区总体规划》,并于1994年获得法国议会批准,成为巴黎大区发展中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参见表3)。巴黎都市圈大致经历了城市开发、郊区开发到城乡协调开发三个阶段,并在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实现由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一体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发展转变(参见图7)。

(二)巴黎都市圈发展特点

1.通过立法和工业外迁,加强旧城保护。巴黎都市圈在历次区域规划中,都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放在区域规划的第一位,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强制性保护(参见表4)。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黎为加强旧城保护,开始对城市产业布局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期将影响旧城保护的工业分散出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严格限制巴黎中心城区工业的进一步集中;二是推动中心城区原有工业企业外迁;三是通过税收政策有意识地淘汰落后工业企业;四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向中心城区聚集。巴黎“工业分散”战略的实施,不仅对保护旧城历史风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远郊区和新城的工业发展,形成了从巴黎西郊到西部的现代化制造业带。

2.各级政府达成共识,合力推动巴黎都市圈规划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末巴黎乃至巴黎地区的复兴与繁荣,得益于国家、地区和城市三个层面对城市发展达成共识及相互之间的积极配合。地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地方政府则以此为依据编制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地方规划紧密衔接,确保城市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持久性和可实施性。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国家、地区和城市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以合同方式解决涉及整体利益的建设问题。

3.建设副中心和新城,引导巴黎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和功能的疏解。1965年,《巴黎大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出台,以此为转折点,巴黎都市圈区域发展从“以限制为主”向“以发展为主”转变。为了减轻巴黎中心城区的办公、商业活动和交通压力,在巴黎近郊具有较好基础的区域设立了9个商贸、服务、交通副中心,以转移部分城市功能,促进中心城区人口向外转移。此外,在巴黎市东西两侧,离市中心20―30公里范围内,与塞纳河平行的两条发展轴上,建立5座新城,引导巴黎市区工业、人口向郊区迁移。例如,马恩拉瓦莱新城位于巴黎以东约10公里,塞纳-马恩、塞纳-圣但尼和瓦勒德马恩三省交界处,它通过积极承接巴黎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旅游业、金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音像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完善了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成为均衡发展的新城典范。通过建设副中心和新城,巴黎市区的人口和产业得到有效疏散,从1960年代起,巴黎市区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参见图8)。

4.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巴黎的规划者们就认识到,主要交通线路的布局决定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形态,并将这种认识自觉地融入地区规划之中,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发展,通过构筑区域交通网络来调控区域空间布局。在此后数十年里,交通设施建设始终是巴黎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巴黎都市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高速铁路、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直至步行道路和各种交通转换枢纽一应俱全。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物资流动的便利性,促进了巴黎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区域整体化发展,使巴黎都市圈在欧洲乃至世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如拉德芳斯,它是巴黎早期规划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在规划初始就考虑通过先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带动区域发展。拉德芳斯区设计了世界上独特的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地面上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以一个巨大的广场相连,而地下则是道路、停车场和地铁站构成的交通网络,形成了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同时,拉德芳斯也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巴黎轨道交通区域快速线(RER)、高速地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都在此交汇。便捷、完善的交通设施成为连接拉德芳斯与巴黎市区的重要纽带,并推动拉德芳斯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商务中心区(参见图9)。

三、首尔都市圈演变历程及发展特点

(一)首尔都市圈规划建设和发展历程

首尔都市圈包括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的全部行政区,总面积约11726平方公里,占韩国国土面积的11.8%;人口约2384万人,占韩国总人口的49.1%;2009年实现GDP487.6万亿韩元,占韩国GDP总量的近一半;2009年,首尔都市圈城市化率为95.8%,其中心城市首尔的城市化率已达到100%。首尔不仅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世界第七大都市。(参见表5)

自1960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首尔市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开发速度过快造成了房地产价格飞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首尔城市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韩国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先后进行了三次综合规划,推动了首尔都市圈建设(参见表6)。

(二)首尔都市圈发展特点

1.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综合性的首都圈宏观规划。首尔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相对较晚,但它在建设初期就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知名都市圈的经验,制定系统化、综合性的规划。1972―2000年,韩国在四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中,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首尔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及实施举措。除国家层面的规划外,韩国政府还编制了《首都圈整备计划》,形成了明确的规划体系:在区域整备的“基本规划”中,包括土地利用与人口布局规划、产业、教育发展规划与财政规划;在区域整备“实施规划”中,提出了实施战略和措施,同时还制定了工业布局规划等部门规划来指导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和区域层面发展规划,为首尔都市圈的形成和区域分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2.制定功能分散的政策,引导首尔城市职能外移。韩国政府认为,生产部门和政府机关是造成首尔市人口积聚的主要因素,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分散首尔的工业和政府机关。1964年的《控制快速城市增长的国务决策》,提出“不鼓励首尔新工业开发”和“二级政府机构在地方城市重新分布”。1972年的《首尔土地利用控制》,又提出“减少首尔居住和工业用地的区划”和“在首尔外重新安排政府机构”。1977年《工业分散法》规定,凡不符合首尔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的工厂必须搬迁。政府还对从首尔迁出的公司实行减免税政策,通过税收杠杆刺激工业布局的调整,加速工业企业外迁。工业外迁后腾出的空间向金融、文化、艺术、科研、创意、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倾斜,使首尔的专业性和生产功能不断加强。同时,污染性工业的外迁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形象与环境,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通过新城建设、新村运动,促进都市圈人口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韩国政府一直在推行新城政策,以分散首尔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60年代初,开发建设了昌元、骊川、丘尾等新城;70年代新城建设政策以重化工业的疏散为重点;进入80年代以后,为解决住宅不足和土地、房屋价格上涨等问题,在绿带之外规划建设盆唐、一山、坪村、山本、中洞等5个新城,合计规划承载人口120万,产业发展以服务业为主。韩国的新村运动对于调控首尔都市圈的人口布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实施了“新村促进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备,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以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4.实施建设、组织和运营一体化的综合广域交通问题解决方案。随着首尔都市圈空间结构从单中心逐渐向多中心转变,以首尔为中心的区域交通网络也在不断扩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首尔市协调地铁、公交、出租车及私家车等不同的交通形式,着手建设大容量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为本市提供交通服务,而且同时也为首尔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交通服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尔市重点开展并持续推进针对公交系统的整合性改革,将管理机构、创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及公交的组织和运营融为一体,促进了首尔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并极大地改善了首尔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络。

四、国外首都圈发展规律及其对我国

“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启示

(一)都市圈建设大都经历了由单核心到多核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

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首尔都市圈均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形成的,其发展历程各具特色,但在其建设过程中,都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核心城市的建立(强核)――单核心都市圈的形成(渗透)――多核心都市圈的整合(布网、连接)――大都市圈的协调发展(融合),逐渐形成多核心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中心到的一致性。所有这些成为大多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参见图10)。在都市圈发展的早期,往往通过分散中心城市的产业和部分功能推动人口向外转移,同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促进周边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协调,以最终实现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我国“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应自觉遵循都市圈空间结构和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从国家战略层面超前谋划其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总体目标、建设时序等,分阶段推进建设,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二)具有法律性质的区域规划文件是都市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外成功都市圈的发展,均以法律形式颁布了诸多法令、法案,并成为指导都市圈各个时期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例如,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是在《国土综合开发法》和《首都圈整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韩国首尔都市圈规划是在《首都圈管理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巴黎都市圈的区域规划是通过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的(参见表7)。在法律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都市圈规划,不仅确保了其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且增强了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强制性。目前,我国开展的都市圈战略规划,均为政府积极运作的结果,尚缺乏法律的支撑,未来可探索从国家层面制定“首都经济圈”规划,并将规划提升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纲领,以更有效地指导和引领“首都经济圈”的健康发展。

(三)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成熟程度的核心指标

巴黎都市圈、东京都市圈、首尔都市圈等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承担各自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整体集聚优势,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例如,东京都市圈内部进一步分成几个自立性区域,在它下面又细分为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并合理配置政府机关、教育、工业、服务业、居住等职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体系(参见表8)。目前我国“首都经济圈”尚未形成合理的区域职能分工,区域经济发展以北京为强核心,首都与周边区域发展落差较大,未来迫切需要疏解首都部分职能,建立规模等级合理、职能结构明确的区域分工体系,以增强“首都经济圈”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是提升都市圈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国外知名都市圈在工业扩散的同时,都非常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形成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部门。例如,巴黎都市圈的高级成衣、家具设计、香水、化妆品等都市工业均具有全球竞争优势;东京都市圈的金融业和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强劲,其中东京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控制力。当前,我国“首都经济圈”还缺乏在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未来应结合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文化优势等,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区域。

巴黎公社措施篇7

欧洲人的“死心眼儿”

根据旅行社的安排,从布鲁塞尔下飞机后,笔者乘上了旅游大巴。大巴车况很新,内饰整洁。驾驶员是位中年意大利人,驾驶技术娴熟。车好驾驶员好,令大家心安,可没想到第二天竟抛了锚。

这天一早,大家赶往巴黎准备游览著名的卢浮宫。当车行至巴黎市郊高速公路时,液压表亮起了红灯,并发出“嘟嘟”的报警声。驾驶员连忙靠边停车,车前车后地检查起来。不大一会儿,驾驶员沮丧地对导游说车抛锚了,不能再行驶了。

导游随即向大家讲明了情况。一位挺内行的游客道:“导游,告诉驾驶员,液压低点儿没大碍,注意点儿开就行,完全可以到巴黎后再去修理厂。”导游又何尝不想凑合着开到巴黎,因为早与卢浮宫的中文讲解员约定了时间,耽搁过久就会打乱游览日程,于是他就试探着把游客的话讲给驾驶员。谁知驾驶员闻听,连声说“NO”。导游无奈地冲游客们摇摇头:“欧洲人就是这么死心眼儿。”

路遇“热心肠”

不知什么时候,一辆安全巡道车停在了抛锚车辆后面。两位穿黄色安全服的人出现在大巴前,他们向驾驶员问明情况后,认真地做了登记,并在大巴外侧设置了隔离桩,随后帮助驾驶员查寻故障。忙活了一阵儿,也没有解决问题,液压表红灯闪烁,报警声依然“嘟嘟”鸣响。没办法,只好打电话求援拖车。

至此,导游只得打电话同旅行社总部联系,请求尽快调剂车来送游客。

正在这时,两辆警用摩托飞快开来,直接停在了我们的车前。两位警察支好车,摘下头盔。一位警官模样的人,先上来看了看我们这些游客,然后下车开始盘查驾驶员的证件,询问停车原因。

没过几分钟,一辆空乘的大巴靠边停了下来。游客们都以为是旅行社调来的援车,纷纷赞叹来得真快。导游也急忙前去接洽,谁知去不多时便回转,那车也就开走了。欣喜的游客诧异不解。导游回到车上解释说:“那车并非旅行社调来的,而是辆过路的当地车。”人们不禁问:“过路车为什么停车?”导游说:“对方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说可以把游客送到巴黎。但我们的救援车很快就到了,所以我们还是耐心等待一会儿吧。”

我们望着那辆渐渐远去的当地车,不禁感慨议论起来。若是在国内高速公路上抛锚,想拦辆车求援是很难的事,更别奢想有人主动停车帮忙了。

这时,盘查完驾驶员的警官又嘱咐导游说,为了确保安全,让游客们到路边隔离带候车。

“不务正业”的清障车

这时,清障车来了。在国内,事故车辆驾驶员最惧这车,因为拖车“宰”人没商量,不仅费用按千米算,而且一出车就有了惊人的“身价”。不过,在这里大巴驾驶员倒没有惧色,拖车驾驶员也不是冷面,两人握手打招呼后竟一起查找起故障来。到底是拖车驾驶员技术高,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一根液压油管裂了。虽然查到了故障,但无法修复,还得拖进修理厂。

巴黎公社措施篇8

关键词: 法国配电网;国际一流建设;杭州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市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名城、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城市影响力将不断提升。电力作为基础性公共服务事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将杭州电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电网,杭州公司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杭州电网与巴黎大区电网在电网规模、城市地域、用户数量和发展定位等方面有很强的可比性,巴黎配电网的先进经验对于杭州配电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公司规模

法国配电公司巴黎大区在电网规模、城市地域、用户数量等方面与杭州公司有很强的可比性,员工约4500人,2015年运营成本7.0亿欧元(51.1亿人民币),投资3.68亿欧元(26.88亿人民币)。其中巴黎主城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20万,高峰负荷335万千瓦,负荷密度3.19万kW/km2。

2.1高压输电网

巴黎大区400kV输电网呈现典型的双环结构,11座400kV变电站坐落于巴黎往区域内供电,其中2座变电站单环联络。

2.2高压配电网

法国配电公司与输电公司的产权分界点位于225kV变电站主变高压侧,负责225kV主变及以下配电网络的发展、运营及更新。

巴黎主城区共计225kV变电站36座,变压器56台(10万千伏安变压器15台、7万千伏安变压器45台),总容量437万千伏安。

该结构下225kV变电站均为辐射型供电,单回线路设计以铜芯500mm2电缆为主,共计27回线路供应56台变压器,线路挂接变压器数量在1-3台间,平均2台。

巴黎主城区配电网设计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转型基本完成于90年代末。选择的原因主要解决用地紧张的状况,一是通过降低变电站的复杂结构,二是综合评估电网结构设计成“N-2”设施最少,所以打破传统结构重新设计,使225kV电网结构非常薄弱。

2.3中压配电网

设计理念为满足输电网“N-2”需求,以中压电网支撑薄弱的225千伏电网,形成了三个同心圆形状的主干中压电网,其中西南部还有新增变电站的结构完善空间。

变电站主接线均为两圈变,变压器20千伏侧分裂\行,20千伏出线至少线路48回:两侧各24回,分为4组,每组6回电缆构成主干线。

每2个变电站间总有4组主干线连接,每组一般配置6回公用线路,1回预留用户专线,为带状区域供电。

中压电网以直埋电缆为主,用户负荷接入采用电缆接头使用户线路T接于主干线路上。分段元件(OCR)之间的配变数量不超过10个,分段元件均可以遥控,配变接入回路可以在10秒钟完成自动切换,见下图。

2.4 巴黎主城区低压配电网

巴黎主城区共计约5000座20kV公用配电站、2000座用户配电站,一般位于建筑物中或人行道下方。

2.5巴黎中压配网故障转供模型

巴黎电网运行以满足上一级电网“N-2”为校核条件,考虑最严重的故障为相邻2回225kV线路故障(导致3个环上共6个变电站全停),或1回225kV线路检修方式下相邻另1回225kV线路永久性故障,此时能保证全部中压主干线路短时恢复供电。

按照巴黎电网20kV主干线型号,当采用150mm2铝导线时,1条馈线的功率限额为7.7MW,1组主干线的功率限额为30MW;当采用240mm2铝导线时,1条馈线的功率限额为10.5MW,1组主干线的功率限额为42MW;线路平均最大负载3.4MW(负载率约32%),年平均负载率不足20%,可以保障高峰负荷时变电站及中压线路均不过载。

3 借鉴提升

法国电力经历了高速增长期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但其发展理念、网架结构、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值得进一步调研交流、消化吸收。我们需要深入领会国网公司城市配电网发展的战略部署,关注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演进,紧密围绕杭州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满足城市发展水平的电网保障,面向未来研究制定市场化电网运营的发展战略,抓住持续改进“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等关键要素,全面驱动杭州世界一流配电网的创建工作。对于杭州配电网结构发展启示主要来自以下几点:

3.1 建设适度超前

巴黎主城区电网225/20千伏主变负载率控制“N-1”情况下不超过70%、20千伏线路平均最大负载率32%左右,其高冗余度充分保证了故障转供能力及近期电网发展需求。

3.2 网架简单清晰

巴黎主城区电网配置的400 千伏的超高压双环网、225千伏的单辐射同心圆结构、20千伏中压6*4线路组手拉手互相支援供电边界清晰,结构明确。

3.3 设计强简有序

巴黎主城区400 千伏输电网要求“N-1”,225千伏电网较为薄弱靠下一级电网弥补,20千伏配变及低压配电网不要求“N-1”,采用柴油发电机等临时供电措施,保证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巴黎公社措施篇9

而处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法国和英国首都巴黎和伦敦,却无论下多大的暴雨,几乎都不会出现类似中国城市的境况,除了历史上少有的一两次海水、河水倒灌现象之外。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威尼斯城”到“地下宫殿”

其实,100多年前的巴黎和伦敦,也与今天中国的上海和北京一样,一遇到暴雨就如上述一般“水漫金山”。那时候巴黎排水不畅,污水横流,塞纳河备受污染。据报道,在最为严重的一年,巴黎城曾经变成了十足的“威尼斯城”――市区的交通工具都只能改用船只,动物园里的部分动物也跑了出来。在18世纪初,巴黎50万居民的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由于塞纳河的水源被污染,巴黎只有足够有钱的人家才能雇人从远处挑水来喝,穷人只能将就着喝脏水。

长此以往,导致后来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霍乱肆虐,仅巴黎和伦敦就分别有20多万人和3.2万人被夺去生命。面对城市里日趋恶化的环境和日渐污染的河流,以及由此引发的传染病危害,欧洲国家与城市的当权者逐渐意识到了,有必要建设一套整个城市的完整地下排水系统。

后来巴黎和伦敦的决策者痛下决心,对两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做了彻底的整治。现在我们在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所见到的,正是当年巴黎人修建的庞大“地下宫殿”。接着让我们看一下,中国能否从巴黎和伦敦的这些历史中有所启发。

需要“超权力机构”

首先,针对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中国要专设一个“超权力机构”。所谓超权力机构,笔者指的是能够指挥得动诸多不同利益集团的、超出传统型的常规中国权力机构。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2015修编版(在编草本),明确规定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等城市工程管线,纳入综合管廊内。所以,中国的综合管廊项目涉及的原本是由单独的不同权力部门自行掌管的业务,如上下水业务(包含给水、雨水、污水和再生水)有自来水供水公司和污水排污公司,电力业务有电力公司,通信业务有电信公司,热力业务有热力公司,以及燃气业务有天然气公司负责等。

尽管这些国有企业都属于中国国家,但基于长期各自利益的行为边界以及各自为政的行为方式,各个国有企业相互之间极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因而在北京的马路上经常会出现“各挖各”的现象:昨天是自来水公司把马路“开膛破肚”,说是修理了自来水管道;今天是天然气公司又如法炮制一次,只是修理的是燃气管道;而明天来的是电力公司,修理的是供电线路。如此反复几十年,北京的大街小巷、大小路段早已是如同上了“拉链”一般,随时拉开,外观其丑无比。加上北京的气候干燥、风天又多,因而一阵狂风便把一个地段掀得尘土飞扬。

除了利益的不同,这些不同的公用服务公司又分属于不同的权力部门,例如水、电、气公司分属水利局、电力局与燃气管理部门,因而北京的不同公用服务公司相互之间并不“服气”。所以如果要实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统一建设计划,当务之急自然是要建立一个超出这些常规服务公司及其管辖机构的权力机构。在这里,一把“尚方宝剑”是极为重要的。

而除了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条款分割”现象之外,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军队、地方与铁路等其它特殊机构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乃至相当程度上的“各自为政”与相互扯皮现象。因而,需要一个“超权力机构”才能完成错综复杂的多方协调工作。

实行“超任期规划”

其次,有了“超权力机构”,中国还要有市政建设上“超任期规划”的“可实施性”。何为“超任期规划”?各届政府决策者首先考虑的是在其“任期”之内的业绩与功效,如中国是5年一期,因而在实施各项计划的时候,如不主动纠正,容易缺乏或故意避免长期乃至远期的规划。这从政府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角度上不难理解,但要从这些计划本身来看就是问题了。这是为何这些年中国各类工程事故不断,修建了才几年的桥塌了、楼垮了的原因之一。

当然值得庆贺的是,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1.04、1.05条规定,“普通房屋和构筑物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按照50年设计,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年限按照100年考虑……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同样需要把结构设计年限提高到100年”。而百年这个年限相当于20届中国政府的任期,在一个行政干预极强的国家,基于如此多的政府届数变更,对这个理论上的设计年限能否真正做到“可实施性”,笔者感到着实应该打个问号。

其实,在欧美所谓的西方民主国家也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毕竟依靠选举出来的政府首先也要为其自身及其所代表的政党的“任期”负责,而不会过多虑及下一任或其它政党接任之后的境况。但由于西方体制中有颇为强大的权力制衡,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监督机制,因而总体而言还能较好地避免这个“任期效应”难题。在现阶段暂时还无法确保强有力的权力制衡在中国实行,只能采取由国家出面设立市政建设上的“超任期规划”,在综合管廊涉及的区域强制推行,并将其作为一个对各级政府公务员的业绩考核标准方能有效。

巴黎也是得益于当时那个时代法国权力的延续性,使得巴黎的下水管道工程在开工后25年,即1878年贝尔格朗特总工程师去世之时,已经建成65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道。后来的巴黎人接过接力棒,使下水道继续得以延伸,迄今已长达将近2400公里,成为世界之最,被昵称为“巴黎地下宫殿”或“巴黎地下城”。而凭笔者在巴黎10多年的生活感受,如果换成让现在的巴黎人修建这么一个庞大的地下工程,基于法国现有政体的复杂性与党派的扯皮性以及常规的“任期效应”,很难说今天的巴黎人还能否建成这个宏大的工程。

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接着,除了市政“超任期规划”的“可实施性”,中国还要将综合管廊纳入一个城市的整体市政建设规划之中――宏观而言,要从“摊大饼”格局逐步朝向“卫星城”或“新城”模型转变;微观而言,则要将“地下”与“地上”相结合。北京由于缺乏长期乃至远期的市政规划,随着不同的权力掌控者与利益攸关集团的喜好不同,而随意地对北京城进行“摊大饼”式建设,造成了今天北京城的市政规划败笔。

逝者如斯乎。过去的指责多了也没太多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北京城建设中,“撞了南墙”要知道回头。巴黎是世界上在“卫星城”(美国人的称谓,法国人更习惯称之为“新城”)建设中的一个成功典范。尽管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于2014年12月29日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大巴黎的人口为1190万,但走在大街小巷,并没有给人这是一个千万拥挤都市之感。其主要的秘诀就在于巴黎的“新城”建设,有效地将人口加以合理分布,千万人口中仅有200多万在巴黎市区,藉此避免了诸多城市的“都市通病”。

现在正在热议的要将北京市政府各大办公机构迁往通州区,表达了北京市政府带头使北京城走上从“摊大饼”逐步向“卫星城”或“新城”的转变之路的决心。而要在微观将“地下”与“地上”相结合,则是一件在技术上极为容易之事,见下图。

最后,值得提醒的一点是中国的综合管廊要有中国的特色,北京的综合管廊要有北京的特色。例如,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各种城市工程管线均可以敷设在综合管廊内;从技术层面上,通过安全保护措施可以确保这些管线在综合管廊内安全运行。在入综合管廊的问题上,巴黎的气是“入廊”的。而在中国,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城镇燃气包括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以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排出;人工煤气中含有CO不宜纳入地下综合管廊。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天然气逐渐成为城镇燃气的主流,因此本规范仅考虑天然气管线纳入综合管廊”。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匹配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要跟上。例如截至1999年,巴黎就已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处理,实现了还塞纳河一个洁净水质的宗旨,鱼儿们又回到了塞纳河里畅游。而现在阿什里斯一座巨大的污水处理中心,其工厂规模在欧洲堪称首屈一指。

当然,之前中国的市政建设乃至其它项目都重视“面子”,被称之为“面子工程”。后来总理强调从此以后要从“面子”到“里子”。这自然是一大进步,但问题是也要防止由于“里子”不易察觉,因而在工程造价上会有更大的水分、造成更大的浪费,以至于必定会出现“多配钢筋,少动脑筋”的皇城根特殊现象。

总之,从巴黎看北京,尽管中国现在才动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但毕竟“犹未为晚”。只要中国专设起一个“超权力机构”,在市政建设上确保“超任期规划”的“可实施性”,将综合管廊纳入整体市政建设规划之中,实现从“摊大饼”向“卫星城”或“新城”转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尽管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可以避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乃至消除天灾的肆虐程度。

相关链接:

巴黎公社措施篇10

哥斯达黎加北邻尼加拉瓜,南与巴拿马接壤,因地处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交汇处而拥有多样的文化。虽然是一个农业国家,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经济发展迅速,国民已经取得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为了努力打造一个让人羡慕的生活环境,哥斯达黎加政府坚持生态、绿色、无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以反对吸烟、全面控烟作为突破口,帮助人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提高国民生活品质

“我们不希望烟草商品影响到哥斯达黎加人的生活方式和品质。为了健康,必须坚决控制二手烟污染和降低烟草商品消费量。”哥斯达黎加总统劳拉・钦奇利亚表示,“我们不希望生活在被烟雾污染的环境中,而要保护清新的空气。”

根据哥斯达黎加酒精和药物依赖研究院的统计数字,全国控烟形势十分严峻,在470万人口中,大约有43.4万主动吸烟者,占了近9.23%,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9.7万和13.7万。在2012年,用于治疗和护理罹患因烟草造成疾病的患者,所花的资金达到1.52亿美元。

劳拉・钦奇利亚是哥斯达黎加第一位女总统,她这次是动真格的,下决心要把禁烟进行到底。为了使《烟草控制法》在国会通过,政府在公众中广为宣传,大造声势。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各种各样以戒烟为主题的活动,以提高舆论支持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劳拉・钦奇利亚还派出政府官员采访乌拉圭前总统塔瓦雷・巴斯克斯,向他请教该国实施禁烟法的有益经验。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肯定了乌拉圭在禁烟领域的做法,对它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乌拉圭政府2006年3月1日颁布禁烟令,禁止国民在办公场所、酒吧和餐馆等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法令,成为美洲第一个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禁烟的国家。为配合禁令的实施,特别开设了一条举报和投诉热线,还派出230名检查员到全国各地巡视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者,将严惩不贷。一种处罚形式是停业,责令餐馆关门三天。另一种惩罚为罚款,一般为100乌拉圭比索,最高达200乌拉圭比索。

时任总统巴斯克斯是一名优秀的癌症治疗专家,行医36年之久。即使担任国家元首之后,每周二仍然和其他医生一样,穿着白大褂到乌拉圭疾病诊疗中心工作。他仔细检视病人的X光摄影片,认真地向同行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医生”,而不是“总统先生”。自从接掌总统一职后,他就决心管制烟害。

针对禁烟问题,乌拉圭全国烟草控制联盟主办过两项大型媒体宣传活动。第一项是帮助大众做好接受法令准备的“100万个感谢”活动。主办者征集100万个签名来感谢那些不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通过传单、免费电话及网站征集民众的签名。这项活动由巴斯克斯总统本人通过一个面向全国的视频会议启动。他在会上指出:“吸烟每年导致乌拉圭5000人死亡。保护非吸烟人士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公众场所禁烟。”“100万个感谢”活动结束时,收集到的签名达130万个。

第二次宣传活动名为“无烟乌拉圭”,目的是宣传推广一个全国性的无烟环境标志。主办方运用小册子、电视台和电台的广告及海报,宣传不吸烟的好处以及建立无烟环境的重要,以达到教育国民的目的。结果在2005年―2011年间,拥有300多万人口的乌拉圭每年的吸烟者人数下降4.3%。

乌拉圭的做法使哥斯达黎加政府深受启发,认识到要确保《烟草控制法》令行禁止,取得真正的成效,关键在于执法必须“给力”,否则再严厉的法规也只是纸上谈兵。

出台最严格控烟法

“《烟草控制法》的批准过程漫长而艰难,我们要正面对抗一些政党的特殊利益,还要努力把烟草业在政治领域里渗透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哥斯达黎加全国反烟网络会员特里西塔・阿瑞塔深有体会地感叹道。

2012年2月,哥斯达黎加议会最终通过和颁布了《烟草控制法》。该法案旨在使公众认识到吸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尤其在酒吧、俱乐部、饭店、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吸烟,给健康带来的危害更大。

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是其中的主要条款之一,由于处罚力度重和消费成本高,新控烟法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法”。它严格规定,任何人在公共场所抽烟,将依照哥斯达黎加国内平均基本工资的10%(目前水平相当于3.6万科朗,约合72美元)进行经济处罚。地方行政主管如果未能履行将禁烟标识张贴在公共场所的职责,将被处以基本工资15%(约合108美元)的罚款;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或出售少于20支装的纸盒香烟,会被处以18万科朗(约合360美元)的罚金。进行非法烟草走私或未能正确标识健康警告,最高罚金达360万科朗(约合7200美元)。

《烟草控制法》还对烟草类商品征收烟草税,每件烟草产品无论进口或国产,卷烟还是雪茄,都要征收税款20科朗(约合0.04美元)。依照这个标准,市场上主要销售的20支盒装卷烟每盒要缴税400科朗(约合0.80美元)。

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是控烟法的另一项重要规定,烟草公司必须在烟盒上张贴警告,并且要求在该法规实施半年后烟盒正面和侧面的覆盖面积分别达到50%和100%。

根据《烟草控制法》,相关的罚款和收缴的烟草税,全部用作与国民健康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一共分为四块,其中60%由哥斯达黎加社会保障机构支配,用于对吸烟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项目的经费;20%归国家卫生部掌握,调配使用;哥斯达黎加酒精中毒症和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和国家体育娱乐协会各获得10%的基金,作为研究经费。

《烟草控制法》在国会投票前,反对者大有人在,特别是烟草商和餐馆酒吧老板担心禁烟法的施行将减少他们的客户量,抵制更为强烈。但最近对多家餐厅和酒吧客流量的调查发现,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只流失了极少量想要吸烟的顾客,越来越多的公众偏爱清洁无烟的消费环境并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新控烟法颁布实施两年来,首都圣何塞各大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大为改善,许多市民对禁烟令的施行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酒吧为例,由于“见顶灭烟”(“顶”指屋顶、棚子等)的习惯正在形成,新法令使不抽烟的人免受二手烟污染之苦,不用担心闻到衣服上难闻的烟味了。

自从烟草税成为禁烟令的一部分之后,哥斯达黎加政府在2013年已经收取了大约400亿科朗(合8000万美元)的卷烟税。其中分给卫生部20%,大约1600万美元,已用于反对吸烟的项目上,还购买了95辆用于执行禁烟令的汽车。社会保障机构按60%的比例获得4800万美元,给乡村医院添置了医疗扫描器械。

控烟之举任重道远

《烟草控制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哥斯达黎加吸烟者的人数和烟草消费量显著减少。然而要彻底改变这种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绝非易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虽然哥斯达黎加有1.4万名警察作为执行禁烟令的生力军,但执勤重点为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市区某些公交站连站牌都没有,更别提禁烟标识。由于公交车站和公园等户外场所警力相对较少,因此一些人躲在大街拐角处偷偷抽烟。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偏僻地区,禁烟令形同虚设,烟民仍然照抽不误。

新控烟法还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那么严格。一些连锁超市里销售香烟的柜台上,虽有新法要求注明的“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警示语,却也有烟草厂商对旗下品牌香烟做的文字和图片广告。

哥斯达黎加实施新税法以来,查获的非法卷烟比2011年有所减少。但2013年非法卷烟的查获量比2011年查获的440万包非法卷烟几乎增长了三倍。非法组织正在利用新的烟草法,使走私产品充斥哥斯达黎加市场。迄今为止,追缴的非法卷烟达1230万包。对于查获的非法卷烟增加,哥斯达黎加金融控制警察局局长路易斯・阿隆索・博尼拉认为是监管比以前更加有效的缘故。但烟草商指出,这表明流入哥斯达黎加的非法卷烟在增长。

据英美烟草公司说,全球非法烟草贸易日益增长,由五个有组织犯罪组织控制。其中拉丁美洲占全球非法卷烟市场的21.4%,成为非法烟草贸易比例最大的地区。从巴拿马发源的主要走私中转途径通过哥斯达黎加,这使得该地法律变化很容易被犯罪组织所利用。在哥斯达黎加消费的卷烟中,非法卷烟贸易使得它实施的卷烟新税法大打折扣,每年损失大量税收,出现大幅度下滑。从2012年的大约5100万美元下降至2013年前10个月的大约3400万美元。即使提高了烟税,但如果11月和12月维持2013年的月平均销售的话,也将相当于税收减少10%。

2014年3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拉美烟草与健康大会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召开,前三届大会分别在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和秘鲁首都利马举行。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大约20个国家的400名烟草控制领域的科学家、治疗专家和无烟政策的拥护者们集聚一堂,参加了12场大会和4场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专家领导的关于卷烟控制、疾病治疗和公共政策的研讨会。他们分享和使用最新证据,加强治疗方案、研究方法,促进积极政策的持续变革和拉美地区烟草控制措施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