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十篇

时间:2023-03-16 06:28:56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1

作者维克多雨果生活在一个动荡并文化激荡的时期,他以笔杆来挑逗,激起人们内心中的反抗。运用许多的冲击对比来达到抒发本真思想。充满浪漫主义的他,以巴黎圣母院的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充分表现自身的特色。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小说在内容的安排中,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比描写。而在细节上体现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冲突,悲剧中又能体现喜剧,种种任务上的性格突出到种种特色赋予了巴黎圣母院不一样的历史风貌,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年少时看,感受的是人物本身的性格特色之间的冲突。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浅层的联想到悲剧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其中的矛盾。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2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地将“美与丑”这两件人类始终关注的事情放在一个充满戏剧化的故事里进行强烈对比,让观众从新的角度审视究竟何为“美与丑”,在震撼人的同时使审美观得到一次提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1一本《巴黎圣母院》读下来,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不是法国黑暗的社会,不是副教主弗罗洛卑劣的行为,不是诗从甘果瓦的自私,也不是弗比斯的欺骗,而是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水晶般纯洁的心。

不容否认,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拥有一颗如此纯洁的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书前几章里,爱斯梅拉达就表现出了她善良的本性。她为了救甘果瓦于危难之中,假意与甘果瓦结成夫妻。到后来,又给落魄的卡西莫多以一碗救命之水。或许正是因为她这些善良的品质感动了流浪汉们,在后来爱斯梅拉达陷于副教主弗罗洛的威胁之中时,才会有流浪汉们的集体出动救援。在那样一个人人都难自保的年代,爱斯梅拉达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如同金子般耀眼而璀璨,

男主人公卡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又是聋子,但却有着无比纯净的心。他懂得知恩图报,为了报答副教主费罗洛的收养之恩,十几年来做牛做马,对弗罗洛惟命是从。也为了报答爱斯梅拉达的一碗水看清了副教主的丑陋的真面目,不惜用生命来捍卫她的爱情。这样一位至情至性的男子,因着他有一颗美丽的心,谁又能说他是丑陋的?

虽然故事的结局不尽如人意,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在黑暗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双双至死,但我想,他们那样纯洁的心灵永远为世人所敬仰。时至今日,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的水晶之心做乎被现实中的人所拥有。我们可以看到双腿被截去但仍然挺立在十字路口的交通协管员,我们可以看到患有小儿麻痹症依然拿着扫帚的'清洁工,我们可以看到家徒四壁仍然倾囊相助的陌生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一颗颗水晶之心的绽放,那些水晶之心所绽放的光芒温暖了整个世界。因为有了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的水晶之心,黑暗的法国旧社会才透出一点点温情;为有了现实中无数的水晶之心,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更加温暖。让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水晶般的心,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丽!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2欧洲之行的第十一天,来到这座举世闻名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屹立在塞纳河河畔,位于巴黎的市中心。

刚进雄伟的大门,就感受到了它神秘的气息。从1345年教堂完工;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840年,拿破仑掌权;到现在,悠久的历史和长久的文化传承,它见证了十几个世纪的翻新,见证了几十代人的生、息、繁、衍,见证了十几次重大活动。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圣母院内,比花园要平静。闪烁的吊灯犹如当年一般古老,五彩的琉璃窗好像当年那样耀眼,神圣的气息就像当年似的不可侵犯。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美好的天堂。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蜡烛辉映使院内洋溢着柔和的气氛。抬头往上看,顶部并不金碧辉煌,柔和蜿蜒的条纹散发着教堂的严肃。坐在椅子上,好像心灵都被感染,被这景象吸引,深刻难忘。恋恋不舍,第一次见就盛情难别,这就是巴黎圣母院的魅力。

走出门来,慢慢思考,看着这座神圣的殿堂,记载了历史的辉煌。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静静默想,不知是谁又会翻开这美好的新的篇章!——这神圣的殿堂!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3在我去年生日时,妈妈送给我一套书,我可高兴了,有《简爱》、《悲惨世界》、《欧也妮。葛朗台》、《我的大学》、《汤姆叔叔的小屋》、《巴黎圣母院》等,都是名人所著,比如夏洛蒂。勃郎特、雨果、巴尔扎克、斯托夫人、高尔基。我最感性趣的还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

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白天靠跳舞买艺为生,晚上则和一群自称“乞丐王国”的穷苦人居住在一起。她的美貌倾国倾城,却给她引来了杀身之祸。国王卫队的队长弗比斯原本已有了未婚妻,却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色所吸引,骗取她的芳心。就在弗比斯和她约会时,一个黑衣人却把他刺伤。黑衣人逃走了,别人都认为是爱斯梅拉达所刺,在法庭上,她受刑后被迫供认是她刺伤了弗比斯,最后被判绞刑。其实那个黑衣人就是神父弗罗拉,因为他希望得到爱斯梅拉达,所以刺伤了弗比斯。

卡齐莫多救下了她,进圣母院避难,他就是爱斯梅拉达的保护神。可是,爱斯梅拉达终究被国王卫队的乱箭射死,卡齐莫多也被扔下圣母院摔死,与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化为尘土。

在这部小说里,我最欣赏和喜欢的是奇丑无比的卡齐莫多,那个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型的嘴巴,完全被大瘤所遮盖的眼睛,让人看了毛骨悚然。但人不可貌相,卡齐莫多就有善良、美丽、纯洁的心,他对爱斯梅拉达如受玉般保护她。

《巴黎圣母院》,它教会我要学会坚强!

《巴黎圣母院》,它教会我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4一部名著,一段故事,一次心灵的'洗涤。《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造的第一部大型浪漫小说,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著作,从浓厚的笔调,反映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被誉为“命运三部曲”之一的《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法国黑暗的社会制度为背景,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及统治者丑陋的嘴脸,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其中小说中的塑造出了善、恶、美、丑性格的人物形象——————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副主教克洛德,命运悲惨的女郎爱斯梅达拉;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齐莫多……以强烈的对比手法,给小说添上炫彩的一笔,烘托出小说的悲壮色彩。

小说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世间的人情冷暖,给予我们真谛,让我们重新审视美丑的意义所在。也许丑陋的面目下,藏着一颗善良纯真的心灵;也许英俊俏丽的外表下,深埋卑鄙扭曲的灵魂。不必追求外表的美丽,培养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去待人处事,才更为高尚。

副主教克洛德虽然道貌岸然,但是扭曲的人性令他做出了伤天害理事情,令读者愤慨不已。无独有偶,那天广场人声鼎沸,老人、青年及孩子都在享受节日的快乐,我却看到了一位西装革履的叔叔正拉着一位老奶奶推销着手上的一块翡翠:“阿姨,这翡翠可是我托人缅甸买回来的,我急用钱,两千块卖给你吧……”翡翠是假的,上次奶奶也上了这样的骗局。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一位衣冠堂皇的男人怎么能骗老人呢?……真为他感到羞耻。

《巴黎圣母院》以强烈的对手法道出了现实的普通现象,焕发人们对善恶美丑的真实较量,反映了雨果希望每人都拥有良好品德强烈愿望。品读名著焕发了我们的天性,开启了一段心灵之旅,点燃了智慧之灯,也成为了我们永远的快乐!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5爱斯梅拉达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白天靠卖艺为生,晚上则和流浪者,乞丐们住在一起。因为她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所以乞丐们都很尊敬她。有一次她救下了一名诗人甘果瓦,愿做他的妻子;还有一次她怜悯那个丑陋的敲钟人,给他水喝。可这样一位心灵高洁的女孩子却被副教主看上了,副教主表面上看德高望重,但内心十分邪恶,充满了欲望,嫉妒。他出于淫欲,指示敲钟人去劫持爱斯梅拉达;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他因为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就将她置于死地。其实像副教主这样的恶人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无助。就像在小说中子写到的爱斯梅拉达遭诬陷被实行绞刑,流浪者为了救出她而攻打圣母院的情节,慷慨悲壮,发人深省。伽西莫多是个独眼,驼背,又聋又跛的弃者,他看似丑陋野蛮,但内心却纯真高洁。起初,副教主收留了他,让他去做任何事,他就像一条狗一样盲目地干着一切。但自从遇到爱斯梅拉达,得到她的帮助,他感到了人性的温暖,从此愿意为她赴汤蹈火,牺牲一切。在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后,他看穿了副教主的真面目,于是将他从院顶推了下去。最后一声悔叹:“啊,都是我所爱过的一切!”在爱斯梅拉达身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3

悲凉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悲哀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喜剧者,只是无穷的悲剧,无限的凄凉,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色彩,在那样一个时代,却注定了故事的结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1最近,我看完了世界十大名著中的《巴黎圣母院》我明白了《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他无与伦比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更在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给人最深印象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作者是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的,所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除了美丑对照性格鲜明之外《巴黎圣母院》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他离奇的故事情节安排和环境这些特点加起来成就了《巴黎圣母院》这部名著。

《巴黎圣母院》他强有力地反映出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和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派的憎恶和革命形势,也完成了雨果给自己定的文学任务“给当代事件做出光辉的或阴暗的反映。”因此《巴黎圣母院》具有巨大的战斗力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我想,假如主人公们都生活在现代,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归根到底爱斯梅达拉的悲惨遭遇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造成的,爱斯梅达拉、加西莫多、费比斯、克洛德……都已成为过去而雨果却把他们永远留在了书里,当我们回转脚步回味经典时看看《巴黎圣母院》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怎样的触动……?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2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3紧赶慢赶,总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刚开始看时,两三张纸花费了我十多分钟,结果还是看不懂,算了,凑合着往下看吧,可越看心就越乱。要不是要写读后感,我才不看呢。

不过,看了《作品缩写》,我就来了兴趣了。

读了这本书,我算是明白“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这句话了。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虽然看起来道貌岸然,但却有一副蛇蝎心肠。

克洛德爱上了一位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可少女已有心上人,这使克洛德非常气愤。他使用多种卑鄙手段,试图让少女跟他在一起。为了得到她,克洛德跟他的养子反目成仇,与自己的亲弟弟……

爱斯美拉达也没有克洛德想象的那样脆弱。当克洛德利用种种卑鄙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在监狱里为了获得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欺骗她说她所爱的浮比斯已经被他杀死,让她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并且许诺只要答应他的爱情,就可以将她从死刑判决中解救出去。爱斯美拉达的回答是“如果他已经死了,为什么你还劝我要活下去呢?”;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美拉达选择时,尽管这时候爱斯美拉达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她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最后,这位少女被绞死。

书中还有一位主人公,想必大家都不会忘记——卡西魔多。

卡西魔多虽然面目丑陋,但心地善良。在爱斯美拉达逃亡时,是他让少女待在圣母院,并且把自己的食物给她;他知道自己面目丑陋,怕少女厌恶,就主动“消失”;在他明白,浮比斯已不爱少女时,就骗她等不到浮比斯,他宁愿自己受责备,也不愿少女伤心;在看着少女被绞死时,他又是多么撕心裂肺的痛……这一切,都是因为卡西魔多全身心地爱着少女。

正如书中讲的,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4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巴黎圣母院》。书中的男主角卡西莫多与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几乎是两个极端,当爱斯梅拉达死后,卡西莫多为爱斯梅拉达报了仇,决定永远陪在她身边。这本书很令我感动。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是“美”的化身——爱斯梅拉达。她娇艳、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常常拿着一个巴斯克手鼓,和一只十分聪明的小山羊加利在大街上跳舞。当卡西莫多因为绑架她被绑在广场上示众,惨遭毒打,口渴难忍的时候,她不计前嫌、不顾众议,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使卡西莫多感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同时也爱上了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天真浪漫,她曾经爱上了救过她一次的弗比斯,她以为自己与弗比斯在一起会幸福,但是弗比斯却已经慢慢地忘了她。

这本书的男主人公是“丑”的化身——卡西莫多。他从小由养父克洛德带大。他天生独眼、驼背、跛脚、残疾、耳聋,但他是巴黎圣母院最好的敲钟人......他经常被人讽刺、嘲笑。但当爱斯梅拉达受人威胁,别人对她用刑,她即将被送上绞架的时候,卡西莫多奋不顾身地救她,但奇迹并没有发生,卡西莫多的养父克洛德,因想占有爱斯梅拉达,无法得到就要毁灭她。卡西莫多看到了养父的真面目时,他亲手把从小把他带大的养父推下了深渊,自己也选择了与死去的爱斯梅拉达永远在一起。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旧社会人们的不平等,劳苦的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同时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以貌取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他依然分得清善与恶。我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5读完《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爱斯美拉达死得太可惜了!的确,一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受到欺骗,从而被推入了死亡的悬崖。她爱的人贪慕荣华富贵,而爱她的人(其中一个),却由爱转化成嫉妒,在由嫉妒转化成恨!这一切的一切,酿造了这样一个悲剧。爱斯美拉达被费比斯骗了,被那个虚情假意的卫队长给骗了;爱斯美拉达被害了,被那个道貌岸然的主教给害了;爱斯美拉达也被救了,被那个其貌不扬的卡西莫多给救了!也许,她的命运是曲折离奇的。

命运更是捉弄卡西莫多。他拥有世界上最美、最丑的东西。他拥有世界上最美、最纯洁的心灵,也拥有世界上最丑陋的外貌。或许,他一开始就让人讨厌,甚至是厌恶,但是后来他的形象在变化,变的善良、可爱,乃至美丽!这是他原本纯洁的心灵所带来的巨大改变。那时,我发现外貌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费比斯与富洛娄这两个人根本是不值一提!他们是两个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去害一个无辜的姑娘!富洛娄已经被卡西莫多推下了钟楼,我相信,费比斯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4

一、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 (一)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将之视为不规范语言,觉得是对汉语的不尊重,担心会误导大众,一些中小学校还明令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就在那里,只增不减”。存在即合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词汇也会随之适当更新。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很多大学校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学生不仅自己喜欢使用这些语言,也希望老师们与时俱进。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就证实了这点儿。据成都晚报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咆哮体和淘宝体给学生布置作业,出现了诸如“列出标题和主要观点哦亲!!!!”“每个教新闻评论的老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严格而脆弱的王老师你们伤不起!!!伤不起!!!”之类的语句,令学生耳目一新。有网友强烈呼吁:“21世纪的潮人老师再多也不嫌多,一个也不能少啊!”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潮的网络流行语,会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无独有偶,在上述那则新闻出来之前,笔者就曾尝试着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介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时,说堂吉诃德是个骑士小说控。提及堂吉诃德身穿破盔甲、头戴破头盔的装束,笔者用到了“雷人”这个词,还说他犯了时代错误,“OUT”了。讲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罗洛在窗外看到艾丝美拉达和法比约会的情景,顺口冒出了“他对法比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句子。此外,笔者还说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将副主教从巴黎圣母院塔楼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给力了。”近年来,诸多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流行语网站 ,这里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大全。 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窥一斑。 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普通民众的智慧,不少词语都闪耀着灵性的火花,简单的一个词就能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远古的文学经典便被赋予了些许现代文化内涵。 (二)引用热门影片中的台词。看电影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网上有不少网站免费提供片源,同学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在网上便可欣赏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能吐出热门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同学们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的。 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表现不俗,片中的一些台词甚为出彩,也别具一番韵味,比如“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笔者在介绍荷马的《奥德修纪》时就有意借用了这句台词,说“住在奥德修斯宫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奥德修斯射死了。”同学们立时捧腹。荷马当然不会在书里描写求婚者吃火锅,那个时代希腊人想必是不吃火锅的,但老师这样幽默一下,既介绍了作品,又发挥了现代娱乐精神,无伤大雅,有何不可?《非诚勿扰》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冯小刚导演还拍摄了《非诚勿扰2》,两部片子中的台词也是深得人心。 比如,笑笑(舒淇饰)愿意做秦奋(葛优饰)的女友,条件是秦奋要容忍她心里有别人。秦奋沉吟之后说:“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笔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时,这句话被派上了用场。彼特拉克爱慕美丽的劳拉———一名骑士的妻子,用诗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劳拉染病逝世后,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但在劳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个情人生有两个私生子。 听到这里,同学们对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笔者笑道:“你们怎么不允许诗人心在劳拉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开小差呢?”同学们一片莞尔。课堂气氛登时便活跃起来了。 除了网络流行语和流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教师在外国文学课上还可以融入武侠元素和歌曲元素,这也是广大学子所喜欢的流行文化。 比如,笔者在讲《堂吉诃德》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堂吉诃德》可以换成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你们能想出来是哪一部吗? ”大家立马兴奋起来,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别的,但等笔者一将《侠客行》亮出来,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更为贴切。 流行歌曲的歌词要是应用得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笔者在介绍拜伦生平时,提到了他跟众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及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戏谑似的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了诗人身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那麽憔悴?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头爱的是谁?”讲《巴黎圣母院》时送给了副主教弗罗洛一首《有一种爱叫放手》,送给艾丝美拉达的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外国文学讲授的都是世界经典之作,将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使大家感觉亲切,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许就不再有疏离感和拒斥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等,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能够跟上潮流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虽然能否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适当地使用一些新潮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经笔者实践验证,这是毫无疑问的。#p#分页标题#e# 二、运用多媒体创建立体化教案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在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校园以前,老师们上外国文学课都是靠一张嘴去说,一支粉笔去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教学取而代之。 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及记忆的效率。“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感知记忆的规律是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将文本和图像、声音等视觉、听觉要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理解、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准备好了电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设计好了板书内容,上课时无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只需轻轻一点课件,一切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笔者曾做过一个小调查,了解学生最想从外国文学课上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结果获悉,他们希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还有相关的外国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建一个立体化教案,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将文学理论、历史文化、电影、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等资源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雨果”这一节的内容为例,笔者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插入了雨果的肖像图片及名为“大文豪雨果”的音频文件,这个文件没有图像,但是配有美妙的音乐,主要是对雨果本人及作品的一个简单介绍,让学生沐浴着音乐了解作家,比教师本人用干巴巴的语言介绍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案上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先对这座著名建筑进行介绍,还引申到了哥特式建筑上来。在现在的学生中,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了解作品的途径要么是听老师的简要介绍,要么是读作品梗概,这样一来,学生们知道的只是作品的主要故事内容,无法探知一些具体细节,比如小说中描述的环境、小说人物的语言等等,而这些细节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多已被拍成影片,《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笔者便在教案中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经典片段,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印象,同时还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然后讨论之后做出回答。除了电影,《巴黎圣母院》还被改编成了歌剧,“把她还给我”是卡西莫多在艾丝美拉达被绞死之后所演唱的,动人的剧情加上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便沉浸到作品中去了。利用多媒体放映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或歌剧片段,使我们能够达到外国文学形象化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视听享受,寓教于乐,效果明显。 外国文学教学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是每个外国文学教师当下所必须应对的一个严峻课题。面对新的时代,外国文学教师必须以变应变,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5

卡西莫多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唱响《舞吧!爱斯梅拉达吾爱》。接连的转调,从低沉的抽泣,到最后痛彻心扉的呐喊,歌声塑造的情感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没有人不为卡西莫多的悲伤而悲伤,没有人不为卡西莫多的心碎而心碎。

这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走向尾声的一幕。1998年,这出法国文豪大雨果笔下传世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音乐剧在巴黎国会大厅的首演盛况空前,连演126场,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200万张门票被抢购一空,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更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纪录,跃身成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

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早已人尽皆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用包括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韩语和荷兰语7种语言上万次歌唱他们的悲欢离合。

12月2日,英语版《巴黎圣母院》在上海文化广场唱响,果然没有让2003年就听过法语版的上海观众失望。而此前在广州的首演,也让观众在剧终时久久不愿离去。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里,有激情的舞蹈、惊险的马戏,甚至还有噱头十足的“艳舞”,但最为著名,也是成就这部经典之作的,绕不过的话题是“天籁之音”。

音乐剧更像巨星演唱会

男人们在广场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跳舞,纷纷在第一眼钟情于美丽的吉卜赛女郎。而上海首演现场的观众听着游吟诗人唱响《大教堂时代》那句“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时值1482年/是叙述欲望与真爱的故事……”

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传统音乐剧不同,《巴黎圣母院》没有一句对白,所有剧情都被融入50首歌曲中。全剧采用歌舞分离的形式,也成为该音乐剧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7位演员都拥有符合人物特色的优美声线与演唱风格:全剧的叙述者果葛林,他的歌声抒情、高昂,与游吟诗人的身份十分吻合;爱斯梅拉达的歌声充满异域情调,吉卜赛女郎的身份透着浓郁的迷人气质;卡西莫多时而忧伤、时而压抑、时而爆发力十足,略带沙哑的嗓音与之不谋而合;而反面人物神父弗罗洛则一次次唱响咏叹调,歌声里尽是挣扎的内心和扭曲的灵魂……

“从视觉上看,这出音乐剧像一场巨星的演唱会。”罗伯特・马里恩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是英语版《巴黎圣母院》中神父弗罗洛的扮演者,同时也是该剧的音乐总监。这位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演员是世界音乐剧中的领军人物。他主演了多部重要音乐剧作品,包括在蒙特利尔、巴黎、伦敦西区和百老汇巡演的《悲惨世界》中出演冉・阿让,在蒙特利尔和首尔巡演的《唐璜》中出演唐・卡洛斯。3个月前,马里恩刚刚结束了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表演,他在其中扮演上校。

与马里恩长期活跃于经典文学作品改编音乐剧、带有鲜明科班歌剧唱腔的风格相对,卡西莫多的扮演者麦特・罗伦则多年来活跃在魁北克音乐和演出界,是加拿大当红摇滚歌手,在加拿大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

“英语版的大部分演员属于音乐剧科班出身,但1998年法语版的演员大多是当时法国流行音乐歌手。比如麦特,他也是卡西莫多的扮演者。”罗伯特・马里恩说,“现在音乐剧的趋势是,即使你是学院派,你也要表现得稍微流行一些,否则观众可能没法接受。所以你会感觉演员仿佛都有流行音乐的背景。”

不过,摇滚也好,咏叹调也罢,当全剧为数不多的合唱《美人》响起,舞台上的卡西莫多、菲比斯和弗罗洛凝视着爱斯梅拉达,共同唱出“谁,忍心对她投掷第一颗石头,那就根本不配活在世上”的那一刻,丑陋、虚伪与邪恶仿佛都不存在,而唱腔和风格的差异也顿时化为和谐统一,久久回荡。

史上最好听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原声唱片迄今在全球销售已超1000万张,并横扫世界各大音乐奖项,也因此有了史上“最好听”音乐剧的美誉。剧中的“天籁之音”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成为流行歌手们争相翻唱的对象。

1993年,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继他享誉世界的音乐剧《星幻》(Starmania)之后,开始着手改编维克多・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此前,吕克・普拉蒙东通过为法国及魁北克的流行歌手创作歌词,打响个人知名度。同年,天后歌手席琳・迪翁发行了一张向吕克・普拉蒙东致敬的专辑《Céline chante Plamondon》,这张专辑取得了不俗销量,吕克・普拉蒙东的名字亦开始为法语地区以外的流行音乐爱好者所熟知。

随后三年里,吕克・普拉蒙东忙于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创作,在将文学原著改编成音乐剧剧本的过程中,他写下了600页的创作笔记以及剧中30多首唱段的歌词。

这样的呕心沥血给了他回报。当词曲创作完成后,一听乐曲的小样,众多大牌歌手便纷纷争取演唱权。埃尔顿・约翰、理查德・马克斯、玛丽亚・凯莉、惠特尼・休斯顿和恩雅都是其中之一,席琳・迪翁更提出免费为《巴黎圣母院》演唱所有女声部分的优厚条件。即便是这样,剧组方也仍然犹豫不决,后来席琳・迪翁自掏腰包录制了多达五个版本的小样送给剧组挑选,最后才被认可获得首唱权。

2000年,《巴黎圣母院》制作英语版。请来的词作者是格莱美奖得主、《我心依旧》词作者威尔・杰宁斯。后来,席琳・迪翁在她的精选专辑中还特别收录了Live for the One I Love这首歌,成为流行乐坛唱响《巴黎圣母院》英语版的第一人。

如今,近50首歌曲中《大教堂时代》、《舞吧!爱斯梅拉达吾爱》等早已广为传唱,而歌曲《美人》,更是在法国单曲市场创下300万张的骄人成绩的歌曲。甚至在中国,当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国内广州首演结束时,全场观众竟在游吟诗人的带领下,唱响《大教堂时代》。

专访《巴黎圣母院》音乐总监:缺少韵律感,英语版很难唱

时代周报:你是这部剧的音乐总监,你做过其他剧的音乐总监吗?

罗伯特・马里恩:在《巴黎圣母院》里,我是第一次做音乐总监。不过,之前我在加拿大做过很多其他剧目的音乐总监。这次的特殊之处,是我在扮演完弗罗洛之后,还要跑去观众席听其他演员的演唱是否存在问题,我的职责是保证在亚洲巡演中所有演唱部分的演出质量。我喜欢舞台的现场感,喜欢参加音乐剧的演出,我本身也为舞台剧作曲,这比流行音乐的灌CD有感觉。

之所以会被选中做音乐总监,可能是因为之前我开过大师班和工作坊,专门教音乐剧表演。比如有些演员是唱歌的,我会教他如何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怎样平衡演唱和表演,怎样表现给观众看。音乐剧为什么会在全世界都流行?因为就算你不懂这个语言,但是你还是会从声音、形体、曲调等感受到它要表达的意思。歌剧也是相似的。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本剧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

罗伯特・马里恩:我觉得这是属于导演马修的个人特色。之前我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知道对方。马修之前一直设计哑剧,对音乐剧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这种方式是他个人对音乐剧的理解,这也成为《巴黎圣母院》中舞蹈和歌唱分离的最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法国人喜欢大场面,喜欢明星,喜欢把许多元素放在一起,比如舞蹈,还有马戏。导演和我都是加拿大魁北克人,之前在上海演出的“太阳马戏”是魁北克很出名的马戏。不过,我觉得马修的这些安排最终是希望营造震撼的效果。所以,即便歌唱演员只是负责唱歌,而舞蹈演员负责跳舞,大家都是在尽心尽力的演出。比如我们歌唱演员,我们在台上并不是仅仅在唱美妙的歌曲,我们更多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从而将人物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

时代周报:英语版的唱法与法语版的唱法是否有区别?

罗伯特・马里恩:英语版虽然是用英语唱的,但我们还是会回到法语的版本去体会原本的唱腔。我在教演员的时候也就是先让他们听法语版。英语的辅音太多,唱起来没有那种韵律感,不像法语唱起来那么动听。所以英语版其实很难唱,因为要一直教演员唱出那种韵律感而不是唱成一首简单的流行歌曲。在意大利演出的版本就很简单,因为意大利语本身就很有韵律感。但是我想说,不管是什么语言,这依然是一个法语角色,因为作者雨果本人就是法国人,这是一部法语背景的法剧,所以还是会把法国的特色保留在剧里。就像一个中国的戏剧,就算是英语版的,你还是要保留中国的特色。

时代周报:你曾在不少名著改编音乐剧比如《悲惨世界》、《唐璜》等出演主角,请问出演这样的音乐剧对音乐剧演员是否有更高的要求?

罗伯特・马里恩:我们对于名著的改编,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观点之上,来讲述故事的方式。但是谈论“要求”最有趣的事情是,当你出演基于小说改编的剧,你会有“小说”这个参考体。我们当然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去阅读小说,但阅读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这样的巡演,可能你每天都在重复表演同一个角色。作为演员,你就想突破这种按部就班,每天都发掘角色新的点,小说就是给你这些信息的源泉。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不会因为长期出演同一个角色而感到无聊。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也是我教我的学生的―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创作自由的方式。演员需要跟着节奏唱歌、跳舞、站台位,所以有许多年轻演员往往会问一个问题:我如何在这些限制里表达自我?这是要学习的,如何在有限的,甚至已经看不到空间的地方,自由地呼吸。

实习生盛潇岚对本文亦有贡献

《城管来了》争议职业的真实面貌

本报记者 张润芝 发自北京

在中国,调侃城管就像调侃男足一样,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网络娱乐活动。“借我三千城管,还你世界和平”,“借我三千城管,踏平万里河山”,这样的言论在论坛里随处可见。

去年十月,北京市海淀城管分队的宋志刚披了个马甲“随风打酱油”,开始在天涯上记录自己当城管的那点事儿。追着网帖看的人,慢慢知道,这些被网帖天天骂的城管,其实受了不少“里外不是人”的罪。帖子出了书,作者宋志刚也出了名。不过他没升职,生活一切照常。

城管都是好男人

《城管来了》最早是天涯的一个帖子,名为《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开篇就说“我一向觉得网络上,获得信息比发泄情绪更有意义”。在城管几乎被网络妖魔化的环境中,宋志刚的主题注定是要吸引人的。

从他的叙述中,网友和读者多少扭转了对城管的看法,事实已经决定了有些生猛传闻不太可能发生:在北京,城管执法时有多个机位的录像机全程录像以备检查;不碍事、无人投诉的摊贩,城管是不会去管的;无照摊贩都去银行交罚款,城管只开罚单收不到钱。种种规定之下,现实是“眼下不是骂我们暴力执法了,而是根本就不许我们执法” 。作者身为城管,甚至还给出了一些如何有效摆摊避免被罚的建议,例如让收硒鼓碳粉的把字儿写在衣服上而不是做个大牌子放路边。

城管的形象在宋志刚的叙述下甚至很“怂”:小贩也许并不弱势却懂得扮弱势;路边摊的食客吃饭不考虑附近居民的生活方便;摊贩附近的居民看到碍事儿挡路的摊子上来就怨城管。夹在中间的城管里外不是人,而且工资并不高:“有时候觉得每月这两千块钱,是世界上最难赚的。”当了城管之后,同学朋友见到宋志刚也动辄就出“借我三千城管”云云,对于网上的骂声和调侃,宋志刚的问题是:“一件事全是一个声音也很奇怪吧?公务员不能欺压百姓,百姓就能欺压公务员吗?”

在宋志刚的书中,没有关于城管的负面叙述,倒是有不少关于小贩的“内幕揭露”。很多无照摊贩根本不穷,日收数百也是寻常事,城管收到了扰民投诉去处理无证摊贩,很有可能碰上一个就抓住城管胡搅蛮缠再高呼:“城管打人啦!”而在网上一个为小摊贩打抱不平的小白领,可能收入还没有他口中的“弱势群体”高。另一个关注小摊贩的重要内幕是:路边小吃卫生问题非常严重。有全家肝病还卖小吃,晚上洗漱的盆白天和面,有艾滋病携带者串菠萝的,有的麻辣烫里有痰……城管试图提醒食客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怕脏,就爱吃这个。

经历过和小摊贩过招的经验,城管在宋志刚眼中都是好男人:“你们在结婚后就会发现,城管队的男筒子都是好男人:注重细节、自我克制能力强、沟通能力强、抗削抗倒伏。”

帖子越来越火,有出版社来找宋志刚出书,他的照片也随之暴露,因为长相帅气加上网络人气高,他被称为“最帅城管”―也许是中国公众形象最好的城管。

有人质疑,书或者帖子人气旺,总归还是城管的“一面之辞”,但是这“一面之辞”说得靠谱、切实且有趣,所以“哪怕为了更好地骂城管,也该看看这本书”―这是网上一则评价。

发了两身新制服

时代周报:据说这本书最早是在天涯发的帖子,当时为什么要发帖?后来是如何被领导知道准备出书的呢?

宋志刚:用我们指导员的话说:什么都没想就发了,发了就发了。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什么也没想,就是想和网友们聊聊我的日常工作,一些真实的见闻,有的是亲眼所见,有的是同事们亲眼所见转述给我的。

因为帖子里面说的都是我们分队辖区的事情,帖子稍微有点热闹了之后,队里就开始相互猜测,目标基本集中在年轻人里。为防止别人猜出是我,我在帖子里故意模糊了个人信息。不过还是被我们指导员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真正定位到我是有一回,有个网友在网上说自己是大学生,在学校周围做无照游商,遭遇联合执法,身份证被警察扣下,交给城管这边做处理,他交涉了几次未果,于是上网发帖。后来我帮他沟通了一下,发现事情也不像他说的那么严重,就是教育教育,写个保证,身份证就还给他了。

指导员发现后就小范围帮我保密,直到出版社在网上私信我,想帮我出书,就有了这本《城管来了》。

时代周报:写完这本书工作待遇有没有某些程度的变好?

宋志刚:市局特别给了我一身新制服,大队又发了我一身。其他的待遇还是一样,照常在分队吃孙师傅做的“孙氏家常菜”,不采访的时候继续做案卷,盯岗,巡查……一切照常。

时代周报: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没有虚构的吗?

宋志刚:都是真实的故事,我都是平铺直叙。有一些是我自己经历的,有一些是我同事们经历的,全是真实的故事。为了隐私,我把同事们的名字隐去了。

怎么能说人家是刁民?

时代周报:网友称这本书是“中华神书”,你有什么看法呢?

宋志刚:这个说得我有点汗。如果是褒义的“神奇”,我自己觉得没那么神,我们有城管开放日,在北京的朋友没事可以来参加一下,看看我书里的真实城管生活;如果是贬义的“神经病”,我也觉得不算荒唐,真人真事,现在不仅仅是我,好多北京的年轻城管队员都在网上开了微博,或者是发帖子,大家都在用各种方式跟网友沟通,做便民提示等。有记者朋友说:城管是“久负盛名”,但是非常神秘。我和这些上网的城管们,都是想和大家沟通一下,让大家了解我们,市民有时候遇到事都不知道该找谁,也许看了这书,到我们城管分队看看,您就知道以后有个类似的情况找我们城管。

时代周报:身边的同事们觉得你写的书怎么样?

宋志刚:指导员说这书还是有点猛了,不过同龄的同事们都觉得很痛快。他们每天都在经历这些,不理解、谩骂等,但是没有一个沟通的平台,我这回把他们想说的都说了,他们都挺高兴的。

时代周报:这本书有这样的批评:“太为城管说话”,“一竿子把小贩都打成刁民”,你自己觉得呢?

宋志刚:说这话就是没看我的书,也没看我的帖子,那里面我都明确说了,包括和记者我也都说了,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北京市市局也提出疏堵结合的管理原则,没有把小贩全打成刁民的意思。即使我不是城管,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觉得我也有责任,把我知道的讯息和大家分享,提示大家注意健康和安全。

我也讲了好多好的小贩。比如很聪明的小孩子,可惜没人管在发小广告,但他对人生非常有规划,比好些大人还懂事。比如有的小贩生活真的困难,街道积极帮她解决难题,这都是好的小贩。怎么说人家是刁民?

我没见过

时代周报:你是否从未见过暴力执法?

宋志刚:在我这三年的职业生涯里,我没见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说。一方面执法中遇到突况,都是难以避免的,一部分相对人(注:相对人,行政管理术语,可简单理解为执法对象)不配合工作,难免有摩擦。在日常执法中队员们都格外注意,尽量减少肢体上的接触。而且大的执法活动都会有现场拍摄,全程跟拍,为的就是起监督作用。

另一方面,丑恶现象到处有,哪个行业都有不自觉的人,城管也不是真空的。凡人都犯错,对于错误我们认真地改正,老百姓有意见,欢迎您提出来。这是您的权利也是您的义务。

时代周报:按照你的描述,传说中粗暴的城管应该比较可能出现在中小城市?

宋志刚:比较可能出现在管理不规范的城市,不论大小。

时代周报:网友都说你长得很帅,还有“中国最帅的城管”的评价。

宋志刚:谢谢网友们的抬举,我本人只能说长相一般。我的朋友们说我长得像流氓兔,这个长相不能说帅,只能说长得很和气。

时代周报:现在你喜欢自己这份工作吗?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6

时间过去快一个世纪了,塞纳河水宁静依然。左岸沿河大道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排绿色的铁皮小棚――今天的旧书摊。

这类书摊上卖的旧书,实际上可以称作古董,所有的书报都用塑料薄膜严严实实封住,上面用记号笔写着:“书页脆弱,请勿动手!”价格自然不菲。对此我只能敬而远之,我需要的只是便宜的,有内容的,贴心的书;是真正的阅读,不是古玩柜里的收藏。所以穷学生只去那些真正的书店,而我永远只盯着一家。

文人汇聚的圣米歇尔大街上, BOULINIER 书店快乐的鲜红门面如同麦当劳,这一家只卖旧书,兼售二手 CD 。各种开本的小说、传记、艺术或学术书籍,像蔬菜铺的黄瓜、西红柿一样堆在门口摊位上,挤得龇牙咧嘴。进了店内,又是另一番天地,一筐筐一架架的旧书,比门口更加纷乱无序、鱼龙混杂,一片大杂院的平民气息。

来这里的淘书人往往轻装上阵,大步流星直奔目标,熟门熟路如同打开自家冷藏柜找一根雪糕,拇指和食指配合默契,啪啪啪地一路翻过去。明亮或阴晦的封面、如雷贯耳或默默无名的作者、平淡如水或耸人听闻的书名,统统在淘书人两指间掠过。只有间或跃出一个熟悉的景仰已久的名字,顿时云开月明,赶快抽出来,看价钱,看品相,中意的就捏在左手。时间一长,左手酸麻得抓不住一大摞书,只得放在书堆上,却又不甚放心,还得一手死死摁着,眼角余光盯着,惟恐一不留神,辛苦翻捡得来的一本好书,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几个店员不时扛来一筐筐新标好价码的书,看到外面架上有空,就呼啦一下倒上去。于是,本来已经细细翻捡过的部分又得从头再来一遍。如此店内店外、架上架下来回往返,直到在灰尘中打第二十一个喷嚏时,方才发觉:一个下午已飘然而去。

第一次来这里也只是路过,闲来无事,顺手翻翻,抽到一本《戴高乐回忆录》第三卷,好厚的书,标价仅 0.46 欧元!适时初到巴黎,正在为巴黎的日报单价都在 1 欧元 ( 大约相当于人民币 10 元 ) 以上而颇为忿忿,此刻看到如此厚实的一本书,加上戴高乐将军一世英名,居然不值半张《费加罗报》或一公斤大米,不由欣喜若狂,立刻埋头如山羊啃草根般在尘灰中孜孜执著半日,又捡出另外两卷《戴高乐回忆录》,附带一些小说,单价几乎统统 0.46 欧元。那天我几乎把凡是有所耳闻的书悉数搜罗回家――两大捆哦!有点像买白菜。

旧书的价码标准似乎不完全看书的品相,而是看作者的年代,越经典的作者往往卖价反而越便宜。莫里哀或博马舍的任何一部戏剧作品都不会超过 0.5 欧元,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被我以 0.2 欧元买下,崭新的《都德短篇小说集》 0.7 欧元。一本《悲惨世界》第三册,几乎全新的精装本,仅仅书脊破了一个角,厚实平滑的纸页翻起来手感极佳,还配有数十张精美的钢笔画插图――我看到标价 0.76 欧元时几乎愣住,今天想来还乐得如坠云里雾里……而现代作家身价明显不一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卷 2.25 欧元,杜拉斯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2.25 欧元,昆德拉的《笑忘录》 2.5 欧元……看来中外读者都一样:喜新厌旧!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7

香格里拉,地处云南省西北一隅,属于横断山脉山区,其州府中甸市也被更名为香格里拉市,与四川省和自治区相毗邻,离缅甸也不太远。“香格里拉”一名是20世纪上半叶由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洛克(J・F・Charles Rock,1884~1962年)提出来的。2001年12月17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正式更名香格里拉,此地历来就是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一大天然要塞,是从中原进入的三条通道(青藏、康藏和滇藏)之一。香格里拉(迪庆)自近代以来,便是西方旅行家们进行探险活动和西方学术界从事人类学研究的重镇。因此,它在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经过与李钢先生的多次联系协商,我与夫人终于在2015年6月13日,飞往令我们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这趟旅行既艰苦卓绝,又令人兴奋不已。由于航班的关系,我们只好绕道成都机场。虽然在夏天,我们也做足了旅行准备,身穿厚厚的夹克衫。但一下飞机,却被冻得瑟瑟发抖,被迫立即去采购冲锋衣。

由传教士们留下的这批西文被收藏在德钦县图书馆,它是云南省最靠西北的一个地处横断山脉深处的县城。由于德钦县尚不通航班,所以从中甸到德钦,要驱车往返700余公里。我们途经金沙和澜沧江河谷,翻越海拔4290米的白马雪山垭口,从梅里雪山和云岭山脚下俯仰而过。万仞陡峭山崖矗立,江水千里奔腾,山路无限盘旋,气温冷热无常,零星村镇坐落谷底山腰,针叶林与灌木丛茁壮而又青翠,已过盛花期的杜鹃漫山遍野,农田沃野与荒山秃岭犬牙交错。美不胜收的风景,大大缓解了沿途的舟车之劳。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在德钦县图书馆大饱眼福,亲眼目睹了这批珍藏。它们原来都是由巴黎外方传教会遗留在德钦县茨中教堂的,历经沧桑,几经周折,才落户于德钦县图书馆。该图书馆为这批图书开辟了专门收藏室,保存状态虽不太好,尚说得过去,实为万幸。全部图书有750余册,不对外开放。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权宜地称之为“德钦特藏”。我们全程由李钢所长及该所办公室主任杨秀芸女士陪同,精心照料。途经各地,有关单位都给了我们慷慨的帮助。我们又在这批图书的最早收藏地――维西县茨中教堂参观,拜访了驻堂的任神父,并在那里的核桃林农家宾馆中度过一夜,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件事也实在令人惊讶,在距法国数万公里之遥的地方,在那样一个偏僻而又与外界几近于隔绝的地方,竟然存有这么多法文和拉丁文图书的特藏,而且在那里沉睡了几十年,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由于保管单位不允许对这批图书复制、拍摄或抄录,我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又很有限,也无法作详细笔记。现仅据个人所掌握的情况,简单地对“德钦特藏”作一番介绍。拙文恐怕是至今首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公布这批图书文献的状况。

由于“德钦特藏”原属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茨中教堂,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巴黎外方传教会及其在云南(特别是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活动略作叙述,以稽考清楚该特藏形成的历史背景及过程,查清其沿革脉络。

巴黎外方传教会(La Société des Missions Etrangérès de Paris)是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六大修会或传教会(耶稣会、遣使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圣母圣心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之一。据初步统计,在1659~2004年间,该传教会共有1220多名传教士入华(全部是外国人),远远超过了1552~1800年间中国早期传教区的入华耶稣会士975人(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中国人,特别是澳门人),也远远超过了1697~1935年间入华的遣使会士946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华人司铎)。

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53年创建于巴黎,主要由法国的那些拒绝加入特定修会,而又向往赴遥远地区传教的神职人员组成。在1653年之前,赴远方传教,基本上由各修会的传教士们所垄断。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re VI,1492~1503年任教皇)赋予了葡萄牙人在远东和西班牙人在西半球的“保教权”,所以他觉得自己大权旁落,此时又企图直接操控赴远方的传教权,这才筹建了专门负责对外传教的巴黎外方传教会。

由于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入华传教士们背离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于16世纪确立的中国文化“适应政策”,再加上当时清朝政府与西方殖民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的坚船利炮和远征军虎视眈眈,动辄就开进中国的大门,因此,传教士们有恃无恐,不断制造一场场血淋淋的教案,引起中西双方的重大人员伤亡。仅在19世纪,便有89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因教案而死亡。1984年,教皇若望一保禄二世对历史上在朝鲜死亡的传教士“封圣”时,其中有10名就是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教廷曾对在越南死亡的10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封圣”。2000年,教廷对在中国死亡的3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封圣”。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职人员人数,在1940年左右,达到3800人的巅峰。20世纪,共有105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死于亚洲。

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659~2004年的近350年间,共有1.22万多人入华。其中分布在四川省的有397人、云南省90人、广西79人、贵州136人、广东170人、和藏区39人、香港45人、辽宁120人、吉林38人。他们大都是从法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沿着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进入中国的。

先后赴云南的90多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们,主要分布在维西厅、路美邑、成凤山、巴东、旧衙坪、蒙自、角奎、龙溪、昆明、东川、昭通、永北、漾濞、大理、曲靖等地。可以说,他们几乎分布在云南省的四面八方,尤其分布在那些贫穷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

最早在维西厅活动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应该首推顾德尔和丁安德两位神父。顾德尔(Jean-Baptiste Goutelle,1821~1895年),1821年7月29日诞生于法国卢瓦尔省,1845年11月进入巴黎外方传教会修院,1847年9月16日赴中国四川传教区。他于1850年在四川涪州开始传教工作,创建了基督宗教的多个会口,又于1855年赴中国藏区作传教士,成功定居打箭炉,并在那里购得了一座住院。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他先居住在藏区江卡、邦卡、俄本和打箭炉,于1867年定居巴塘。1875年,他筹建了阿墩子(即升平镇,今之德钦)会口,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887年。1894年,他前往维西,最终于1895年7月26日死于维西。我这次赴维西地区考察时,还在维西县文物管理所亲眼见到了在那里收藏的顾德尔的墓志铭拓片。

丁安德(Georges André,1891~1965年),1891年4月14日诞生于法国香巴尼(Champagny,香滨城),1908年被接收进巴黎外方传教会修院。他于1922年6月29日晋铎,旋即被派往中国传教区,于1921年6月间到达地处当时云南藏区的中心维西,直到32年后才会见了居住在打箭炉的主教。他首先负责潞子江流域的巴塘天主教会口,1923年在棒当创建了天主教的另一个会口。1949年之后才到达中甸。1951年,他遭到新中国政府驱逐返法,于1965年12月4日死于法国蒙伯通。

巴黎外方传教会茨中教堂的建立,以及这批图书的形成,与此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因为当时中国传教区由教廷明确划归巴黎外方传教会管辖,从而结束了耶稣会与巴黎外方传教会在该传教区管辖权问题上的争夺战。他们进入滇藏边境地区,完全是为了伺机入藏。多名外国传教士和旅行家都曾试图从康藏线化装秘密入藏,均在识破后被抓了回去。外国传教士们认为中国藏族和蒙古族人,与他们一样,均属于“信教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天主教的归化。他们非常乐于在这些民族和地区中传道。迪庆地区很久以来,便是外国人从中原地区进入的通道之一,因此,传教士们在该地区的活动就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了。

据德钦县图书馆整理的材料统计,在由法国巴黎外方教会于维西地区(清代德钦归维西厅管辖)建造的四座天主教教堂中,现在仅存茨中与巴东两座。茨姑教堂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姑村,建于1866年,于1905年第二次“阿墩子教案”中被毁。所谓“阿墩子教案”,实际上更应该被称为“北门教案”或“大理教案”。其肇事者就是法国入华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伯尔纳尔(Jules Dubernard,1840~1905年)神父。他于1840年8月8日诞生于法国科雷兹省,1860年12月11日进入巴黎外方传教会修院,1864年1月10日晋铎,同年3月15日赴中国传教区,首先负责江卡会口。1866年,丁硕卧(Joseph Pierre Chauvean,1816~1877年)主教将茨姑会口委托给了该神父。伯尔纳尔在那里居住了近40年,于1905年7月26日在教案中被杀,教堂被毁。其尸体当时就地埋葬,遗骸于1906年2月10日被挖出后,又被安葬在茨姑教堂遗址上。

阿墩子教堂,位于德钦县升平镇,建于1892年,直到解放后的1957年,才被彻底拆除。现存的巴东教堂,建于1901~1919年间。它在解放后曾被作为小学使用,于1984年才腾归教友。位于燕门乡茨中村的茨中村教堂,建于1910~1914年。茨中教堂于1905年便成为云南省天主教特总铎府(主教府)的教堂。1951年,该教堂由政府接管,也被作为一所小学的校舍使用。1985年,茨中教堂被归还给信众。该教堂于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有关方面向那里派去了驻堂的任神父。该教堂正在维修,准备举办有关教堂和教区史的图片展览。

据德钦县图书馆的资料统计,天主教传入德钦地区后,共有16名法国、瑞士和美国传教士在那里布道。我对此无法稽考清楚,姑且从之。

茨中教堂的这批西文书籍(德钦特藏)是历任外国神父们陆续搜集到的,还包括他们个人编写的传教教材和个人札记。由于教案的原因,这批藏书很可能曾大量流失。解放初期,也毁掉了一批。自从它们被收藏在德钦县图书馆之后,总算暂时再无损失之虞了。

这批图书都曾被历任传教士们使用,再加上历经无数周折,其中不少图书残损严重,缺头少尾者不为少数,中间散页者也多有之。许多书的书名和版权页均已付阙如,致使我们无法知道其书名、作者姓名、出版机构、出版时间与地点。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8

1、如果一个人要在这镇上走马观花中洞察到唯一的本真,那么,你必会问:磨坊水坝在哪呢?

2、恩施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斑斓的大峡谷,“即使走马观花也令人如痴如醉”。

3、与走马观花族不同,这批常驻记者看中国的视角不同前者,内涵更具沉淀,也因此耐人思考。

4、走马观花的去很多整容医院咨询,最后只发现你咨询的有些医生的没有资格证明,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

5、趁出差看一个城市总不免走马观花,但有点时间走出会议室总是好的。

6、几天的走马观花下来,即使用最挑剔的眼光,我对新加坡的基本评价也还是一个简单的字:好。

7、由于是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对经济也只能作一点肤浅的报道。

8、不参加旅游团为好,那叫走马观花,不叫旅游。当然,出去之前应该研究一下,要知道你想前往的地方最出名最美丽的风光何时才有。

9、自助去丽江比较好,因为古城就是给你静静享受的,而不是跟着团到处奔波,走马观花看景点的。

10、那天去展会,人太多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

11、我建议你在罗马和巴黎稍微呆久一点,以免行程太赶,走马观花。

12、有的一拿试卷就走马观花看一遍,下笔如有神,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们一样。

13、这次参观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张,所以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

14、我只待了三天,走马观花,四年前,不过印象还是不错,称得上是浪漫之都。如果能生活在那里,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别的不提,单是一个卢浮宫,就够待上几个月的吧!

15、如何才能保证网站浏览者仔细查看网站内容,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浏览呢?

16、巴黎之星绝不只是到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艾菲尔铁塔这些地方走马观花般地看看那么简单。

17、参观样板间不要走马观花,这样不但会错过想要知道的情况,而且很难看出问题。

18、对于初到巴黎的人来说,有些事情是行程安排中必须列出的。()但巴黎之行绝不只是到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埃菲尔铁塔这些地方走马观花般看看那么简单。

19、打算在三亚几个景点走马观花半天,然后骑回海口。

20、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要在心里默读,才能体会到韵律。

21、这回带上个从朋友借来的新款数码机,领大家一起走马观花逛一趟“天地人”。

22、吃过午餐后,我走马观花地参观了龙门石窟。

23、我的旅途开始于夏威夷,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快门却也按了超过千下。

24、他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电文,把它放在桌上,望了望安德烈公爵,看来他在考虑什么事情。

25、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你或许会认为挪威人根本不喝烈酒或葡萄酒。

26、只是到国外走马观花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必须要长住的经历。

27、我将不是像一个游客一样走马观花,而是像一个离家很久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从小到大从来不好离开书,各式各样的书我们在不停的翻阅着,从画册到名著……我们从书中汲取着识,收获着道理。书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我们总是在书籍的影响下成长。

小时候,读的古诗最多,一首首倒背如流,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视银河落久天。”我看到了瀑布的壮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体会到了无比真挚友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感受到了一种脱离世俗的宁静淡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敬畏苏轼的豪情壮志……

上学后,我开始读一些短片小说,散文。在《鲁宾逊漂流记》中,我看到了鲁宾逊机智勇敢,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品质。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鲁宾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如果是我,会活过三天吗?我还从冰心的《繁星·春水》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大自然的神秘。“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里。”母亲是伟大的,是对我们最好的人。母亲就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温暖我们冰凉的心;就像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滋润我们干裂的唇……

现在,长大了,我开始去品味中外著名的小说。从《西游记》中体味神话般的写作特色;从《红楼梦》中看一个家族的兴亡衰败;从《巴黎圣母院》中感受人生的真善美;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领悟光明的可贵……

我畅游在书籍的海洋中,在书籍的影响下,我渐渐成长,我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从书中我学到很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会继续漫步在书的世界,让我的身上弥漫着书的气息!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篇10

年轻有为的乡党委书记

1963年1月4日,卓旭光出生在中国著名的侨乡――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高岗村的一个华侨世家。高岗村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有许多人在国外做生意。卓旭光的爷爷卓东福,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国的老华侨。卓旭光的父亲卓银标在当地也是个聪明能干、知书识理之人,曾多年担任大队会计。他的母亲王海兰,读过高中,是一位有知识会持家的家庭主妇。从卓旭光有点懂事开始,父母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品学兼优、自强自立、爱国爱乡的人,这一点对卓旭光影响很大。

在爷爷的真情关爱和父母的细心呵护下,卓旭光茁壮成长。7岁那年,他进入高岗小学读书,后来又在港头中学读初中,由于他天资聪慧、学习认真、善于钻研,各科成绩优秀;加上他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一直都担任班长。在山根、温溪中学读高中时,他思想进步,关爱集体,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中最早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并担任了团支部书记。1981年5月,卓旭光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同学中最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位预备党员。

1981年7月卓旭光高中毕业后,正逢青田县供销社招聘营业员,他立即报名参加应聘。经过笔试和面试后,他顺利被聘为温溪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1982年10月,青田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和浙江省委关于选拔“四化”干部的精神,在全县公开招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卓旭光经考试、政审、体检后,在所有报名应聘干部中脱颖而出,于这年12月被聘为港头乡团委书记,开始了从政之路。由于他办事认真、工作积极,在1983年上半年港头乡政府换届时,当选港头乡副乡长。同年9月,他又当选共青团青田县委常委、温溪区团委书记。期间曾因思想敏锐、作风务实、组织能力出色被评为浙江省最年轻的优秀团干部,成为青年团员中的才俊。1985年,他当选了丽水地区66个乡镇经济最发达的东岸乡乡长。在担任团委书记和乡干部期间,卓旭光的领导才华、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已得到多年的锻炼和显现,其进步的思想宗旨、积极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协调方式、出色的工作业绩,已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1987年,他被中共青田县委、县人民政府任命为东岸乡党委书记兼乡长。这一年他才22岁,是当时丽水地区66个乡镇中最年轻的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成为丽水地区的一颗

“政治新星”。

年轻有为的“卓书记”上任后,以发展的眼光去规划东岸乡光明的未来,用和谐的理念去化解群众中的种种矛盾,靠自己的苦干巧干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改变乡村的旧貌。他的执政方法很快受到全乡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难题都迎难而解。为了让东岸乡变得更富有,他在乡的露天广场上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号召村民们放眼世界,走出国门,融合到时展的潮流中去。在他的多次鼓励和大力支持下,一批批土生土长的农民通过亲朋介绍,告别了乡间田野,走出国门打工创业,诞生了一个个新的“华侨村”,培育了一个个散落在世界各地新的青田华侨群,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寄回东岸乡。这一切成功,已经预示着卓旭光的仕途将一片辉煌。

爱国爱乡的法国“会长”

正当卓旭光在从政的仕途上快步前进时,他年迈八旬的爷爷卓东福也把眼光集中到在国内当乡干部的孙子身上。卓老先生是1937年从上海坐了两个多月的邮轮到法国马赛,然后到波兰从事皮革生意。几十年来,他靠艰苦创业的精神、精湛的制革手艺、独到的经营眼光、诚信的商业法则、助人的慈善义举,赢得了市场、人心和人生、事业的立足之地。他不仅十分成功地在欧洲的法国、波兰、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创下了一片丰厚的事业,而且一家人及许多亲戚朋友经他的召唤,大多数已经汇聚到他的身边,家族的成员已达到200多人。

随着卓东福年事增高,老人除了对在国内工作的孙子卓旭光的牵挂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卓家虽然家大业大,但考虑到各种因素,他还没有选好一个继承家业并能带领家族成员继续开创新事业的接班人。当他在见到孙子卓旭光并经过多次交谈后,老人发现这个孙子有思想、有闯劲、有能力,特别是卓旭光这几年当团干部、乡干部的成功经历,更让老先生拿定主意:这个接班人非孙子卓旭光莫属。所以在1988年,老先生就多次来电来信,要卓旭光前往欧洲继承家业。

此时的卓旭光对故乡的这一片土地和身边的乡亲们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日夜在谋划着如何让家乡不断改变旧貌,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功,都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好,党和政府及共青团组织对自己的精心培养,同时也离不开上级领导、身边同事、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所以他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做好东岸乡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重任上,最初并没有想到国外去当爷爷的“接班人”。后来,不仅爷爷开口,连父亲、母亲、哥哥、妹妹等家人都建议他去了,他再也不能不接受家人的意见了。

当卓旭光向青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委组织部、县侨办打了出国申请的报告,结果3次都没批准,原因不复杂、理由更简单:你是党组织培养的优秀干部,已经安排进“梯队”了,你走掉是干部队伍中的重大损失,这样德才兼备的干部不大好培养。”远在欧洲的爷爷闻讯后焦急了,就戴上老花眼镜,用发抖的手给国务院侨办的领导写了封信,请求侨办的领导出面协调一下,让其孙子速速成行。国务院侨办的领导考虑到卓老先生年事已高,家族有许多实际情况,就通过浙江省侨办与青田县有关部门协商,最后批准了卓旭光出国的申请。

1988年下半年,卓旭光在祖父和父母等家人的一再催促下,依依惜别了故乡浙田。为感谢党和国家的长期培养,他保留了国籍和党籍,来到万里之遥的法国。从秀山丽水的青田乡村,来到浪漫迷人的世界大都市巴黎,卓旭光并没有被巴黎的红灯、绿酒、香水所陶醉;虽然爷爷、父亲积累的财产不用他动手就够几代人享用,但事业心极强的他并不想当个坐享其成的“少东家”,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开一片新天地、创出一番新事业。

到巴黎后不久,卓旭光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细细品味巴黎的异国风情,就进入一家犹太人开的纺织品批发公司打工。他的聪明能干和极强的亲和力,很快使公司的“少东家”达维德与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两年时间内,他不仅向达维德学会了常用的法语,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经 商的本领。

中国在解放前到法国的第一代华侨,大多数是靠“一把菜刀打天下”,从事餐饮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法国的第二代华侨,因中国菜馆多了,就靠“一把皮刀创新业”,从事皮革业。卓旭光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靠“一把皮刀”立足的,他不想重复前辈走过的老路,决心寻找到一条更新更好的创业之路。有一次在交谈中,他听好友达维德说:“批发纺织品和制衣能给人带来丰厚的财富,我父亲当年一摸到布料几年后就成了富翁。”就是这句话,让卓旭光捕捉到新的商机,他的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一条新的事业之路,作为改革开放后到法国的第三代华侨,他决心要在法国“磨”亮华侨华人打天下的“第三把刀”:剪刀。

1991年间,学会了与法国人打交道的法语,初步积累了资金、技术、市场和营销经验的卓旭光,终于想让中国的“剪刀”在法国的市场上小试锋芒了。他在传统上由犹太人垄断经营纺织品的巴黎11区挂出了“巴黎欧洲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牌子。他是巴黎第一个进军纺织品进出口行业的华人,他的出现无疑在犹太人长期经营的圈子里“杀出一个程咬金”。精明的犹太人在长期的平静中受到了冲击,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很快就联合起来,采用垄断的老手法,很快切断了卓旭光进布料的渠道,甚至连制衣的一根针线、一颗纽扣也买不到。在犹太商人的围堵下,刚成立的纺织品公司差一点就要关闭了。

在公司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卓旭光良好的为人帮了他自己的大忙。原来,他在打工时曾结交了几位很铁的犹太朋友,得知他的公司被围堵封锁的消息后,几位犹太朋友向他伸出了供货之手,让他的公司死里回生。开业后不久,在忐忑不安中,他终于迎来了巴基斯坦商人阿莱德,这也是他的第一位客商。阿莱德对慈眉善目又有儒商气质的卓旭光第一印象非常好,加上中巴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看了样品后阿莱德就订购1万法郎的服装。这不仅让卓旭光掘到了“第一桶金”,还交到了一位好客户。

从此以后,卓旭光对坚定向他供货的供货商,采用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传统办法,让供货者感到高兴;对进货商,他尽量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让进货者心里满意。这吸引入的“一进一出”,很快让他的进出货渠道畅通无阻,有了一批稳定的上下游客商。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他终于在犹太人的商业堡垒里用“中国剪刀”剪出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公司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有4名好友上门来找他,提出要在他的引领下联合做纺织品生意,他都毫无保留提供了帮助。自1990年至今,这支最初只有5人的队伍,已发展成为拥有1100多家纺织品批发企业,队伍遍布巴黎11区、2区和法国93省,并打破了犹太人在法国纺织品经营领域一统天下的老格局。20多年来,他们让中国绍兴、广州等地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法国这3个区,又源源不断地由各国客商转卖到世界各地,最后让大笔外汇流人中国,服务于祖国的建设,演绎了侨界、商界的一大传奇。

身为一个华夏儿女,经过党和国家的多年培养,还有过当乡党委书记、乡长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的经历,人在法国的卓旭光心中始终有一份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并经常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回报。实际上,祖国也没有与卓旭光分离过一刻。当他前往法国后,他的档案也很快被国内有关部门转到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蔡方柏大使看了卓旭光的档案后,在外事活动繁忙之际亲切会见了他。蔡大使勉励他说:“在国内你是个好干部,到法国你还要为祖国继续作贡献。”卓旭光深情地说:“我一定会的,祖国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从此以后,他与中国驻法大使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有55万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在法国,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爱国力量。卓旭光在为犹太人打工时就领悟到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团结”。因此,他也想成立一个组织,将在法国的华商团结在一起,然后带动其他华侨华人和学生,以维护祖国和华人华侨的利益和尊严。经过他多方奔走和联络,2003年3月17日,经法国政府批准,法国华商会正式成立,同年6月18日在巴黎举行华商会成立庆典。在法国600多名涉及多个行业精英华商的一致推选下,卓旭光全票当选为首任法国华商会会长。随后在2005年11月19日和2007年9月9日,卓旭光又以全票蝉联第二届、第三届法国华商会会长。

热心报效祖国的海外赤子

作为法国第三代华侨华人的杰出代表人物,卓旭光带领广大华商一方面在法国积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华商的利益,另一方面全力在国内投资办企业,捐款献爱心,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早在1995年,刚到法国创业初期的他听说家乡青田要建造温溪大桥,就慷慨捐款10万元支持故乡建设。从1998年以来,他先后帮助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河南、河北、吉林等20多个省市,在法国举办200多场招商引资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吸引外国公司、资金、技术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并带领法国华商到北京、上海、杭州、石家庄、合肥、温州、嘉兴、绍兴等市投资办厂,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和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多次表扬。

1999年。旅法华侨刘玉滔在巴黎惨遭歹徒毒打致死,法国警方办案不力。他立即与在法国的华侨华人多方联系,在巴黎法兰西共和国广场举行大规模集会,敦促警方从速严惩歹徒。2001年6月,他带头组织了60多个侨团举行声势浩大的聚会,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2001年11月,他带领在法华侨华人采用法律手段,将在巴黎上演的辱华话剧《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编剧和演出的剧院告上法庭,迫使其停止演出,维护了祖国和华侨华人的尊严。2003年“非典”期间,他为国内筹措了15万元捐款,支持民众抗击“非典”。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为响应中国驻法大使馆吴建民大使和巴黎市长的倡议,他积极配合中国驻法大使馆长达8个月时间,精心组织了60多个侨团、近8000名华侨华人,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春节彩装大游行,受到了中国驻法大使馆和巴黎市政府的高度赞赏。2004年1至3月,他先后6次组织在法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集会,发表严正声明,坚决反对搞“3,20公投”,有力支持祖国的反独促统事业。2005年,他代表法国华商会向浙江省建德市大蝉镇捐款30万元,建立“法国华商会希望学校”,并约定每年开展华文交流和资助教育等活动。2005年9月,他在法国巴黎帮助举办了“法国,中国浙江周”中法经贸交流会,为家乡办了一件好事。2006年,法国华商会主办了CC7V海外歌手大奖赛,扩大 了祖国对外的影响和增加了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

2008年2月,中国南方出现有史以来的特大雪灾冰灾,在卓旭光的带头和组织下,法国华侨华人向祖国灾区捐款600多万元人民币,是海外华侨华人捐款最多的群体。此外,由法国华商会牵头联系,并与中国曲艺家协会、《欧洲时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曲艺名家赴欧演出团到巴黎公演,刘兰芳、姜昆等曲艺名家作了精彩的表演,很好宣传了祖国的文化。

为保护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作贡献

保护北京奥运圣火在法国传递,是卓旭光做得比较突出的一件事。那是2008年的4月上旬,北京奥运会圣火开始在欧洲传递。上世纪50年代就叛逃到国外的达赖等“”分子与“法兰西自由协会”、“人权同盟”、“无疆界记者”组织等西方一些相互勾结,把眼光盯在这个对于他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上。他们在西方的一些媒体上不停地叫嚣,打着人权的幌子想借机破坏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不断向我国政府施压,以达到一己之私的目的。由于“”分子与西方一些开动宣传机器,蓄意将北京奥运会火传递活动说成是中国在搞“政治运动”,使一批不明真相的法国民众受到了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误导。

为了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法国的顺利传递,向法国民众宣传奥运圣火传递的知识,早在奥运圣火抵达巴黎的两周前的3月28日,身为法国华商会会长的卓旭光和本会的同事们就提前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没想到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工作部署刚刚结束,卓旭光就从有关方面得到最新消息:“”分子和西方扬言要在法国巴黎举行大规模的破坏圣火传递活动。因为巴黎市政府的一些人,在某些方面迁就达赖等老“”分子和“”的骨干分子,加上“法兰西自由协会”、“人权同盟”、“无疆界记者”组织的公开支持与暗中唆使,“”分子决定将破坏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最重要地点选在巴黎。

果然,4月6日北京奥运圣火在英国首都伦敦进行第四站传递时,就遭到“”分子和西方反华分子的破坏。熟悉法国政治环境的卓旭光心里清楚,摆在他们面前的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工作将是一场极为严峻的“硬仗”,只有稍有懈怠,就会对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造成不安全,有愧祖国的期望。

情况非常紧急!卓旭光便组织和指挥法国华商会成员认真做好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工作。他们事先发动了一些居住在法国的老华侨、新一代的华人、年轻的留学生和对中国友好并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法国友人达1800多人,计划安排在埃菲尔铁塔下、巴黎市政厅门前、巴黎体育场外3个最热闹的市区,全力投入到这场斗争中,以保护奥运圣火在巴黎主城区的顺利传递。

关键的时刻到了,4月6日晚上,北京奥运圣火的火种在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等一行人的护送下,搭乘专机从英国抵达巴黎。根据中法有关方面的安排,在法国时间4月7日中午12时30分开始在巴黎传递北京奥运会圣火。那天上午,卓旭光一早就率领法国华商会的同事们来到巴黎市政厅前的广场上,按计划具体部署人员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工作。前一天巴黎刚下过一场大雪,屋顶上仍白茫茫的一片,地上还有厚厚的积雪,气温只有两三度,一般人都呆在家里。在法国华商会的发动下,许多法国的华侨华人、留学生和法国友人,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有的老板还关闭了店铺,他们冒着严寒从巴黎市区、郊区和外省专程赶到现场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工作。有些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平时很少出门,但也赶到现场,其中有一位华侨是一大早坐了4个小时的车从500多公里外的里昂赶来的。大家手拿着大大小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吉祥物福娃等,排成了1100多米长的“红色队伍”。

令人愤慨的是:那天一些“”分子和西方反华分子孤注一掷,玩弄所谓“”、“民主”、“人权”的鬼把戏,与爱国华侨华人、留学生、法国友好人士唱反调,图谋破坏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巴黎的顺利传递。“”的骨干分子手举着“雪山狮山旗”和反动标语,一小股一小群散落在巴黎街头寻衅滋事,他们向参加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工作的华侨华人、留学生和法国友人扔垃圾袋,呼喊反华口号,并企图围攻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气焰相当嚣张。

面对“”分子的挑衅,卓旭光指挥在场的华人华侨、留学生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挥舞着五星红旗和北京W运会的旗帜,高呼“反对”的口号,与“”分子和西方反华分子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他们还高举标语牌、散发有关文字材料,向不明真相的法国民众介绍中国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真实情况及奥运圣火传递知识,争取他们支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奥运圣火在法国顺利传递。同时,他们时刻注意“”分子和西方反华分子的一举一动,防止他们搞破坏活动,坚持中途不离开现场。卓旭光等大部分人都是早上就赶到现场,中午连饭都没有吃。中间天还下了冰雹,但他们把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放在第一位,饿着肚子在现场开展保护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活动,一直坚持到晚上,没有一个人走开;他们一直不停地唱歌、呼口号,嗓子都哑了仍在唱国歌、高呼“反对”的口号,将“”分子和西方反华分子的“噪音”完全压住了。在卓旭光和广大华侨华人、留学生、法国友人等共同保护下,最终“”分子和西方反华分子抢夺北京奥运圣火的图谋失败了,“祥云”火炬如期完成了在法国的传递任务。卓旭光领导的法国华商会成员和华侨华人、留学生们,为祖国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后来卓旭光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有力支持者和特邀嘉宾,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也是党和国家对这位关心和支持祖国奥运、残奥事业的海外赤子的最高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