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5:06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1

关键词: 三言二拍 《鸳鸯谱》 代婚 新奇性 故事敷衍模式

三言二拍的故事大多是有其本事的,那么本事是如何加工成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成品的呢,大致而言,三言二拍的本事,情节、人物形象简略,语言淡约,叙事者的主体声音不强,因此要想把这样的一个故事,加工成一个情节奇异曲折、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生动诙趣、叙事者主体掺入较多的一个详尽、周密的故事,需要较清晰的加工思路,并在思路的基础上,付诸具体的加工技巧,形成较稳固的故事敷衍模式。本文以《鸳鸯谱》为例,分析三言二拍的故事敷衍思路。笔者认为,三言二拍在敷衍故事时,是以新奇性为故事支撑点和统摄点的。

一、市民的审美趣味决定了以新奇性为支点之必要

那么,作者的加工思路,会受到什么影响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内因,即作者的个人愿望,比如说,他期望通过作品表达怎样的见解、情感,达到怎样的目的(如教化、讽刺、娱乐),等等。其二是外因,即当时观众的审美趣味。一般说来,内因和外因对创作加工思路的影响,其实是统一的。可以说,自古至今绝大多数小说,都是在实现自我表达与抒发的基础上,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的,只不过因具体作家、作品的不同而侧重点有所区别。而对于通俗小说来说,迎合观众审美趣味,显得更加鲜明。因此可以说,影响通俗小说创作、加工思路的最重要因素,便是观众的审美趣味。面对着怎样的观众,这类观众的审美趣味与需求是什么,决定了小说故事敷衍的思路。

三言二拍面对的观众,是明代广大的市民阶层。明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空前膨胀的时代。与之相适应,以张扬个性、张扬自我欲求为核心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潮表现在审美心理上,便是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大众化。而庸俗化、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在小说的消费和创作上,大致表现为对以下情节的热衷:新奇、、诙趣、果报。而此四者之中,又以新奇为根本的、首要的热衷,其余三者为其附庸,并为新奇所贯穿。即其人是奇人、事是奇事、情是奇情、趣是奇趣,果报是以奇特方式实现的果报。这种以奇为最根本特点的审美趣味,决定了我国古代大多数作品审美追求和创作思路。

三言二拍的整体风格和情节的最突出特点,正在于其对情节的新奇性的追求。这与社会讽刺小说以描写人性的堕落为追求,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真爱为追求,神怪小说以描写怪异想象为追求,狭邪小说以描写为追求,等等,有着极大的区别,三言二拍涵盖了几乎各类题材的小说,但它始终以新奇为最根本的审美追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影响三言二拍的加工创作思路的最重要因素,便是新奇呢?通过具体的分析考察后,我们发现,这个结论是基本合理的。笔者认为,三言二拍的一以贯之的加工思路是:从本事中找出最新奇的事件,然后将这种新奇性作进一步铺开与推衍。最后才是故事整体上的调适与理顺。

二、《鸳鸯谱》中新奇性的表现

下面我们以《鸳鸯谱》为例,考察其加工思路。

《鸳鸯谱》的本事,源自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一·因兄姊得成夫妇》,其基本情节是这样的:

高大因思未婚妻养姑成病,危殆。高家请求完婚冲喜,养姑之父恐误其女,遂以养姑之弟宜孙装扮其姐前往高家。因高大羸弱,不宜同寝,高母乃安宜孙于别室,并以其女伴之,遂成奸事。事露,高父欲讼,众止之,以交亲法息风波,时人叹赞。

显然,本事中有两个最新奇的事件,一是姚宜孙妆扮成姐姐姚养姑赶赴高家去“慰安”其未婚夫——为了方便,我们将此情节简称为代婚。二是高母以女儿伴宿姚宜孙时,二人。下面我们将从代婚的新奇性阐明冯梦龙在《鸳鸯谱》这个故事中,进行情节敷衍的思路。

三、代婚的新奇性敷衍

代婚的新奇性,在于代婚者是男扮女装的假货。男扮女装代婚本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正常逻辑的。是什么原因让代婚这种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反常的行为,变得合理而且可行呢?对此,本事中的交代显得过于简陋,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敷衍,让其在程序上的合理性和条件的可行性上变得更让人信服,才能使这个很新奇的代婚站得住脚,不至于让人看了觉得太虚假、不可信。冯梦龙显然深知这一点,因此着重就代婚的条件可行性和程序合理性进行敷衍。

(一)代婚在条件上的可行性

为什么男化女装代婚而不被发现?或者说代婚而不被发现的条件是什么?本事中简略地提到两个原因:其一是姚妻“双生一男一女,女居长,状貌无别。”——弟与姊既然状貌无别,所以在外表上实现了代婚的可能。其二,新郎生病,且“危殆”,故不大可能与“新娘”同床,不能验明真身,因而在性征上实现了代婚的可能。

冯梦龙承袭原文的可行代,并作了进一步展开,渲染了代婚者的女性化容貌。同时,冯梦龙又轻而易举地找出两个最显著的男女之间的区别:一是脚的大小,二是有无耳环孔。因此冯梦龙对这两个显著区别对男化女妆代婚时容易发现的破绽,进行了敷衍修补。(1)男子穿着新娘子的长裙,小步走路,便可以不露出大脚;(2)男子右耳因幼时防难养而穿有环孔,可以戴耳环,左耳则可以生箔疮为由,用膏葯贴遮无环孔的耳垂,这样,耳朵的问题解决了。

然而,冯梦龙面临两个无法忽略的关节:其一,姊弟长得如此肖似,且同样美貌,难道媒婆和亲家都不知道么?假如知道,会不会防他一手呢?其二,男子在别人家里扮女子这么久,那一双大脚难道就没有露馅的时候么?要知道,明代的人,是很在意小脚的审美的,稍细致点的公公婆婆,都会观察自己的媳妇儿脚儿长得细不细小。笔者相信,以冯梦龙的敏感,必然是注意到了这两个可能阻碍代婚、破坏的困难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加处理呢?笔者认为,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倘硬要修补,反而增加了太多做作的痕迹。也许,有时候对于追求奇异的小说来说,我们不能用生活的惯常逻辑对故事的合理性进行过于严肃的追问,或许,我们得对浪漫想象的制造者们宽容一点。

(二)代婚在程序上的合理性

是怎样一步步很自然地走向代婚的呢?本事中交代了一条小脉络:(1)高大与姚养姑已定亲并下聘。(2)高大十七岁时,其未婚妻姚养姑出门春游,高大见而思娶妻完婚之心。(3)于是高家派媒人来请求完婚,姚三郎以女年尚幼而推辞。(4)高大因求婚未遂而生病,以至生命垂危。(5)高家甚急,请婚人再次前来求娶。姚三郎答应让女儿见高大之面而慰安之。(6)姚三郎答应后,又担心误了女儿,便将儿子装扮成女儿过去。

由这样的脉络,走向代婚,似乎没什么毛病,可冯氏并不这样认为。显然,他至少对本事中的以下三处交代是不满意的:

(1)高大因偶见其未婚妻养姑而急于要娶,被拒后即病而复危。这个情节,看起来显得高大很痴情,实则不然。人家早晚是你的人,大不了延期一两年,总会与你成婚,你高大如此猴急干什么呢?居然被拒而生病,实在是古来急色之尤者。如此急色的人,与正常理智、伦理和生活逻辑都相去太远。再者,若养姑嫁的是一个这样的急色之徒,则何喜之有?这与全文的喜剧色彩是无法融合的。

因此冯梦龙决定删去“高大因偶见其未婚妻而急于要娶,被拒后即病而复危”这一丑化高大的情节,将将高大写成知书达理的君子,说明他没见过养姑,他的生病是因为染了风寒。

(2)因高大病危,高家请媒人再次前去求娶:“高郎甚危,恐因思成病,权取妇归,以满其意,冀得病愈。”——这无疑也是不合情理的草率的安排。一方面,如前文所述,若高大因思成病,显得高大太急色,太没理智和教养。另一方面,高家居然并没有隐瞒病情,如实将高大病危的事实告知了姚家。试想想,既已知道未婚女婿病危,谁还愿意让女儿出嫁,冒守寡或二嫁的危险呢?一旦嫁过去,即使“勿与归房”,也已算是人家的媳妇,名义上的贞洁就失去了。这是普遍的人情事理,姚家自然是明白的,故绝不会同意冲喜。类推之,高家又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毫不掩饰地将儿子病危需慰安冲喜之事告知亲家呢?

因此冯梦龙决定让高家隐瞒儿子的病情,专门造出一个自私的刘母(即本事中的高大之母),让她设计瞒病骗婚;并将为的告密而设置的李都管再一次提出来告密,由他将刘璞(即本事中的高大)病危的情况告知女方家,从而使女方家以计应计,立于不败之地。

(3)姚三郎设计,以子代女完婚。这一情节,虽然出于爱女之情,然实违敦厚与礼教,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当谨守礼教,守信重诺,即便女儿刚嫁过去丈夫就死了,也不能作出悔婚骗婚之事。

因此,冯梦龙决定让姚三郎死去,让其妻变成寡妇。这样,代婚的主意变成一个历尽扶养子女艰辛以至爱女心切的寡妇的主意,使得弟代姊婚的非礼败俗之事,变得合乎人情逻辑,而且很赚人同情。

综合以上三点,再加以理顺调适后,冯梦龙设计了一条全新的、更合理的走向代婚的道路:

(1)裴家催娶慧娘。(2)刘父出于礼俗,想让儿子刘璞先完婚,故一面以女儿年纪尚幼推辞了裴家的完婚请求,一面去孙家提出完婚。(3)孙寡妇答应了刘家的完婚请求,刘、孙两家进入婚礼筹备。(4)婚期在即,刘璞忽感风寒而殆危。(5)刘母决定隐瞒病情,如期举行婚礼。(6)李都管告密,将刘璞病危之事告知孙寡妇。(7)孙寡女请养娘赴刘家刺探病情,养娘太老实,被刘母玩弄于股掌。(8)养娘回来,告知刘璞似乎没事,孙寡妇终不放心。(9)苦思之下,孙寡妇想出代婚妙计。

这样一条走向代婚的道路,条理清楚又曲折起伏,步步为营且合情合理。一开始波澜不惊,至刘璞病危后,风云忽起,双方围绕是否完婚一事,你来我往,斗智斗变,而孙寡妇始终处于下风。眼见婚事将成,孙寡妇忽得代婚之计,立时反败为胜,令人拍案叫绝。至此,冯梦龙对于整个故事框架乃至枝节的敷衍,基本上大功告成。

我们注意到,《鸳鸯谱》中的两个最具新奇性的支点——代婚与,通过陪宿而咬合在一起。代婚是陪宿的前导,陪宿又是的前提,这种咬合是很自然的过渡。此外,冯梦龙将其为而设置的角色,如养娘、李都管、裴家(即女子的未婚夫家)安插到以代婚为敷衍支点的情节中,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

经考察后我们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鸳鸯谱》以奇为支点的敷衍思路,基本上代表了三言二拍中小说的大致敷衍思路。笔者尝试概括这一思路的基本特征:

1.找到本事中最新奇的事件。

2.体察该事件的新奇性,将这种新奇性拆散为各部件的新奇性:如事件中人物特征、事件得以实现的原因、事件发生的场景及细节、事件的后续结果、事件中人物的命运等部件的新奇性。

3.将事件各个部件的新奇性进一步铺衍,一边铺衍,一边对所铺衍的内容进行人性、人情、伦理、道德、心理、审美效果、观众喜好(如新奇、、诙趣、果报)等方面的体察、理顺或调适,使铺衍后的情节,既极具新奇性,又不至于脱离现实生活的正常逻辑。

4.在整体上,对故事发展的脉络和因果关系进行逻辑理顺。保证故事的整体上的新奇性符合生活逻辑。

显然,这一铺衍思路的最根本特点,便在于对奇的不懈追求。作家所有的铺衍,都围绕着奇来进行。在进行每一步铺衍的时候,作者都先自问,这样铺衍新奇吗?这种新奇合理吗?可以说,作者力图营构的是一种符合逻辑的奇。

事实上,我们对三言二拍中的小说进行粗略分析后都能发现:几乎三言二拍的所有故事,都符合上边的敷衍思路模式。那么,这种敷衍思路模式,到底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下边是笔者由这种敷衍思路模式所引发的肤浅思考:

1.以新奇事件为故事敷衍的支点,与独创性的创作要求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对于小说来说,情节往往是心理、情感、人性、理想等的载体,因此一个小说的独创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他所编织的故事情节的独创性。显然,故事情节的独创性,与故事情节的新奇性,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我们很难想象,一点也不新奇的情节,是具独创性的情节。

2.故事情节的新奇性,并不意味着这个情节是现实生活中少有的。当说一个情节很新奇的时候,常指向两种含义:(1)承担这个情节的人、场景、时间等元素,与这个情节的搭配是新奇的。这是一种横向搭配错位所带来的奇。(2)这个情节的前因或后果是新奇的,这是纵向搭配错位所带来的奇(也就是意外、巧合)。

3.故事情节的新奇性,往往须具有合理性,不应超出生活、心理、情感的逻辑,应与荒诞、诡怪有所不同。换言之,故事的新奇性,往往必须是合乎逻辑的新奇性。

4.故事的新奇性,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契合。观众面对一个故事时,如果情节是平淡的,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无法产生审美兴趣。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2

【关键词】《搜神后记》;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心理

中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六朝初见雏形,其中志人、志怪小说是两类代表。文学史上一般把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作为代表中的代表。而此时期其他许多优秀的小说却鲜有人提及,比如陶潜的《搜神后记》,就是志怪小说中也很出色的一部,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了这部小说的价值,但集中问题主要是在作者考证、文体研究和较之《搜神记》有所不同的故事类型上面,鲜有人提及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心理。因此,本文想从这个角度来重新挖掘一下《搜神后记》的内在价值。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梁唐人多称作《搜神录》。关于《搜神后记》的作者至今仍有很多争议,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此在这里取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即此书确是出自东晋陶潜之笔。全书共十卷,116则故事。关于此书的内容分类学界也是说法不一,比较全面深入的是童苏婧的《的文体创新及文学史价值――兼论对的发展》 [1],她在文中将书的内容分为鬼神怪异故事、神仙长生故事和佛教报应故事三类。可以说后两类故事分别体现传统文化心理中的道家和佛家思想比较多,但并不绝对,虽是记载一些精灵神鬼之古怪奇事,但毕竟是出自现世文人之笔,而且所记之事大部分是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代,自然无法避免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心理及思想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具体进行分析。

一、忠孝乾坤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可以说基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作为千年前的传统文人,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朱光潜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渊明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假如说他有意要做某一家,我相信他的儒家的倾向比较大。” [2]

下面举例分析一下《搜神后记》中所体现的儒家传统文化。比如卷二的第一则故事是讲一个名叫猛的人,性至孝,“夏日多蚊虫”之时“在父母傍卧”,原因是“惧蚊虫去啮我父母尔”。这是宣扬孝道思想,无疑是儒家的思想。还有同样是卷二中的晋大司马桓温的故事,“晋大司马桓温,字元子。末年,忽有一比丘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温为檀越。......尼每浴,必至移时。温疑而窥之。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温怪骇而还。及至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温以实问,尼答曰:"若逐凌君上,形当如之。"时温方谋问鼎,闻之怅然。故以戒惧,终守臣节。尼后辞去,不知所在。”这很有些宣扬儒家的三纲五常,君臣伦理、政治教化的味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于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对于忠善正义的肯定,比如第一则故事中丁令威化鹤之后所言:“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还有卷五的第一则故事,是现今我们仍很熟悉的“田螺姑娘”,无疑是对善良品质的褒扬。

书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无疑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刘裕篡位,天下大乱,而权力的不断更迭影响的是下层百姓的生活乃至生命。[3]这无疑是《搜神后记》中陶渊明多处褒扬孝道善良的伦理思想,歌颂忠义有序的君臣之道的社会原因。

二、仙窟神境

人们一直以来给陶渊明贴的标签便是“隐士”,这自然和他思想中的道家成分有很大的关系。而在道家兴起,玄学盛行的魏晋时期,大部分作品都沾染上了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这在《搜神后记》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神仙信仰,在《搜神后记》中写到了许多凡人修仙和道人显神通的故事。比如第一卷的第一则故事,主人公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来。还有紧跟其后的第二则故事,一人误堕一洞穴,遇到了饮玉浆食龙穴石髓的仙馆大夫。道家思想乐生、重生,《搜神后记》中写到了许多死而复生的故事,卷四中关于这类故事的描写比较集中,其中有前太守北海徐玄方女复生的故事,有干宝父亲的妾室葬后十年不死的故事等等。而《搜神后记》里比较有特点的体现道家思想的便是它特有的关于仙窟神境的故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便是出自卷一,还有《韶舞》和《梅花泉》等也都是类似《桃花源记》的故事,故事中的世界与世隔绝,安定和谐,是老子笔下“小国寡民”式的存在,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由追求美与和谐的思想。

魏晋之时,硝烟战火,民不聊生,陶渊明亦选择躬耕田园,隐居野地,他对劳苦大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为其描绘了桃花源式的美好蓝图。这无疑是受到了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隐逸之风和以老庄思想为主导的道教学说的影响。

三、因果相报

魏晋之时,佛教开始对士族及民众产生广泛的影响,“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很明显的与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纲领相融合了,佛家的应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统治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冲突调和日渐儒家化,使传统道德伦理更加完备、系统。特别是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对中国民间的影响尤其深远。” [4] 《搜神后记》中有不少涉及了佛教思想的内容。

举例来分析一下。比如关于因果报应,卷四有一则故事,因为周氏曾经杀死三只雏燕,导致他的三个儿子都成了哑巴,后经僧人指点,周氏悔罪改过,其子又能言语。这应了佛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箴言。还有《黄赭》中鄱阳县民黄赭,入山迷路,由一大龟指引出山,他非但没有谢意,反而告人共去捉龟,“言讫,面即生疮,既往,亦复不见龟,还家数日,病疮而死。”这都反映了佛家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的思想。

佛家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很盛行,这也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关系,人民这一世生活水深火热,只好寄托于轮回来世之幸福,寄托于因果善恶之报应。《搜神后记》里反映了这些思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搜神后记》绝不仅仅只是证明鬼怪实际存在,它的思想内涵及其丰富和深刻,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浓厚,体现了儒释道三家交织的思想内蕴,既有儒家的忠孝伦理,又有道家的神境仙窟,也有佛家的因果报应,而且表现渗透的方式非常自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反映了客观现实,寄予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望。它的出现,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结合的如此紧密又自然的楷模,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出色代表。

【参考文献】

[1]童苏婧.《搜神后记》的文体创新及文学史价值[D].西南大学,2009.

[2]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5.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3

教了这么多年学,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有的游戏课上,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莫过于给孩子们讲故事,因为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的心。我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以期能够得到所有“孩子王”的认可。

首先,我想谈谈孩子们为什么对故事如此感兴趣,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童年都与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人物关系等,正好满足了孩子们丰富、天真的想像与好奇。正由于如此,所以大多数孩子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不仅在故事中学到了知识,还认知了道理。很显然,一个能够被孩子们接受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选不同能力层级的故事

故事的种类很多,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听。我们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故事来讲。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材也不应该一样,给二三岁的孩子讲,要选择那些主题明朗,爱憎分明,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故事,而给五六岁的幼儿讲,则要选择情节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否则,给小的讲复杂的故事,他们听不懂,给大的讲简单的故事,对他们又没有吸引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二、把好会说话的肢体语言

给孩子讲故事时,肢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你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你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三、鼓励孩子多开口多说话

一个故事讲完了,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你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你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不会出现前面我们所说的那种让孩子们复述却无法完成任务的尴尬局面。

在完成了这一任务之后,我们在实施故事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能力方面的引导,那么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孩子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孩子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意味着什么,才能激发孩子倾听故事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孩子,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解释。

第二,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加强语言训练。

如果只让孩子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孩子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孩子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孩子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孩子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

第三,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引进创新机制。

当孩子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孩子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孩子说出正确的答案。

第四,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能力,注入审美情趣。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4

故事结构:三角形原理

故事结构是对人物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在故事设计中,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从组合或设计这一意义上而言,所有的故事都是有情节的。尽管事件的设计变化无穷,但它们并非没有限度,通过考察所有银幕故事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包罗万象的三角形。

在三角形的顶端是经典设计(即大情节)的构成原理: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构建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经过一段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在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分别是小情节和反情节,小情节是大情节结构的浓缩和变形,反情节(包括非情节、无情节)是对大情节结构的否认和反转。所有银幕故事的结构都可以在这个三角形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的具体形态,《故事》又探讨了闭合式结局,开放式结局、外在冲突/内在冲突、单一主人公/多重主人公、主动主人公/被动主人公、线性时间/非线性时间、因果驱动/巧合驱动、连贯现实/非连贯现实这七对形式差异,并举例来说明,《火车大劫案》、《桂河大桥》、《欲望号街车》、《阿甘正传》等影片是典型的大情节结构,《野草莓》、《红色沙漠》、《德州巴黎》等影片是小情节结构,而《一条安达鲁狗》、《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八又二分之一》等影片则是反情节结构。

《故事》提出独创性的三角结构,并不是为了对所有的银幕故事进行分类,而是为了揭示一个秘密:随着故事设计从大情节开始向下滑行到三角底边角落的小情节、反情节和非情节,观众的数目将会不断缩减。商业电影一般会采用大情节结构,而艺术电影则大多采用小情节和反情节结构。《故事》还告诫各位编剧,要精通故事设计的三种结构,首先应该精通的是经典设计即大情节结构,因为另外两种结构是从经典设计中衍生出来的,经典设计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

故事要素:背景、人物、情节和价值

创作故事,首先要构建一个真实可信、具有内在或然性法则的故事背景。为此,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调查研究,以勾勒出一个生动具体的虚拟世界。为了更容易实现目标,我们往往选择一个较小的故事背景,因为更多的了解会带来更多的创作选择。

在人物设计上,为了获得最多的观众认同,我们应该选择个具有意志力和自觉欲望、有能力并且有机会实现其欲望的一个或多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同时,我们还应该挖掘出这个主人公应有的一些不自觉欲望。人物本性只有在人物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刻。优秀的故事不但揭示人物本性,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即人物弧光。

人类已经创造了无数个故事,所以故事的类似性简直不可避免,无论我们创作出什么故事,都会被划归到某个类型常规中去。因此,在情节设计方面,为了把握观众的预期,我们必须精通故事的类型和常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超越观众预期的新颖故事。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生活的真相就是置身于连绵不断的冲突之中。所以,冲突是生活的本质、故事的灵魂、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法则是情节设计的基本法则。这里所说的冲突,既不等于毫无意义、荒诞不经的暴力冲突,也不等于自然平庸、如实表现的琐碎争执,而是存在于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人物和外界(社会机构和自然界)之间这三个层面里的所有真实矛盾的总和。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建置、对抗、结局的三幕式剧作法,就是冲突法则在电影剧作中的典型应用。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故事本身就是某个思想的生动证据,是将思想转换为情节和动作的典型实体。在《故事》

书中,主控思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主题、故事的意义,而主控思想的建构,主要通过价值设计来实现。在主人公不断努力去接近其欲望对象的曲折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或接近或偏离的起伏状态,把这些状态点连接起

来,就形成了整个求索轨迹,而这些状态点,就是所谓的“价值”,价值实际上是用来度量主人公境遇变化的“端值”。价值设计一般遵循“抑扬法则”和“递增法则”,而故事最后一幕的价值设计,直接决定了主控思想的性质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还是反讽主义的。

鸿沟: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故事的本质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生活过程,而是生活中的戏剧性变化,只有出乎意料的变化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思考。在故事中,观众的注意力往往只会集中在人物采取行动的那一瞬间,期望得到一个预期的反应,但人物行动的效果却是引发出各种对抗力量,反应要么与期望大相径庭,要么比期望的反应更为强烈,这就是故事和生活的最大区别。期望和结果之间的差异,即《故事》所谓的“鸿沟”。真正的故事就产生于主人公和欲望对象之间的巨大鸿沟,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相交之处。

在故事中,为了追寻自己的欲望对象,主^公首先会采取一个最小的、保守的行动。按照预期,这个行动将会引发更加接近乃至实现其欲望对象的结果,然而客观世界却会回馈一个出人意料的反应,使主人公的欲望受阻,甚至使得主人公更加远离其欲望对象。一旦现实中裂开这一鸿沟,主人公便会意识到自己的最小行动无法实现目标,因此一个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承载更大风险的行动就是必然的了。伴随着主人公采取的每一步行动,新的鸿沟将会不断裂开,直到主人公或实现或未能实现其欲望对象的故事结尾。

因此,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主人公和欲望对象之间的断层。观众对世界的期望基本上等同于人物对世界的期望,当鸿沟在人物面前裂开时,也同样在观众面前裂开,出人意料的结果正是故事吸引观众的根源,所以故事的能量也来自于鸿沟。生活的火花就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这道鸿沟两岸来回跳跃,而我们正是利用生活的火花来发动故事的引擎,从而打动观众的心。

优秀的剧作强调动作的反应,重视鸿沟的营造,然而出人意料的反应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编造,而是来自于反应人物内心深处

或者背景世界内在或然性的一种选择。因此,《故事》强调由内到外的创作方法,挖掘人物的内心独白,探究背景世界的内在或然性,是鸿沟创造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另外,根据鸿沟原理,我们在每一个场景的设计上,都要尽可能地写出故事价值的变化。确定冲突,标注开篇价值,将场景分解为节拍(动作/反应),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概述节拍并确定转折点的位置即是场景设计的科学步骤。

求索:故事的基本形式

不同于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般戏剧式结构,也不同于包括建置、对抗、结局的三幕式剧作法,《故事》认为,一个故事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和结局。其中激励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线”。激励事件会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并迫使主人公作出反应,激发主人公产生一个强烈的自觉欲望,可能还会产生一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因此可以说,主人公随后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建立在激励事件基础之上的。

纵观所有的故事结构和故事类型,如果我们全部按照激励事件的结构观念去把握,那么所有的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了一个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不自觉)的欲望,于是这一事件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外界的)对抗力量相抗衡,最后他也许能也许不能实现欲望,这就是故事的基本形式。

用好莱坞的行话来说,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就是一个“大钩子”,用以钩住观众的兴趣。它可以是蓄谋已久的,也可以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必须在银幕上予以展现,因为这是一个激发和捕捉观众好奇心的事件,是引发整个故事核心冲突的“导火线”。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应该尽快引入,但务必等到时机成熟。如果出现过早,观众会感到迷惑,如果来得太迟,观众就会感到厌倦。一般来说,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应该在影片的前30分钟内出现,最好的安排也许是10到15分钟之间。在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出现之前,编剧们应该用次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抓住观众们的注意力。

进展纠葛是故事的主体,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和越来越多的冲突,主人公走上了一条求索的不归之路。进展纠葛一般按照鸿沟原理和冲突递增法则来设计,主人公应该采取性质和力度越来越强的行动来跨越层出不穷的鸿沟,而为了防止“第二幕泥沼”的单调乏味,我们务须重视次情节的设计。危机是真正的两难之境,主人公置身于最大的压力之下,即将与最强大、最集中的对抗力量进行决斗时,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个取舍选择,为赢得自己的欲望对象做出最后的努力。高潮通常伴随着最激烈的冲突,它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重大逆转,一次前所未有的价值剧变,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能够最大程度地震撼观众的心灵。故事结局的关键就是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不是通过他们所期望的方式给予。

银幕法则:展示,不要告诉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5

一、主题内容研究

《晋书?干宝传》写道干宝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5],关于《搜神记》主题内容的探讨是研究其文化艺术的基础。

(一)异类相恋的婚恋主题

《搜神记》婚恋主题最受学者的关注,汪龙麟先生在《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将《搜神记》中的婚恋故事分为三类,即人神婚型、人兽婚型、人鬼婚型,前两种类型受儒家文化和传统巫教的影响,后一种类型则透露出强烈的色欲幻想,这些异类婚恋故事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们期望获得富贵、长寿和兴旺的象征,同时不失暂时的风流。

屈慧青的《和神人相恋范式的定型》(《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通过对神人相恋范式的原型追溯,认为高唐神女是《搜神记》婚恋主题的最初原型。而《搜神记》将神人相恋的范式加以定型,即内容为女性主动追求和男性热烈梦想,形式为故事的表现格局,此成为后代幻想爱情小说的基本范式。李和平亦以《浅谈中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一文中从叙事角度、民俗文化等方面肯定了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并指出其对后世神怪文学的影响。

(二)奇妙莫测的复活主题

复活主题是研究者关注的又一焦点。梁莉的《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教资料》2005年第1期)对《搜神记》中"死而复生"的故事进行分类整理,指出这类故事的出现一方面受佛教"死而复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导致认识的局限性。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而熊慧玲在《之"怪"研究--死而复生》(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中对《搜神记》的复活主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在论文中作者将"死而复生"故事分为六类,并分析了其出现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及社会背景,最后提出"死而复生"故事具有文学、审美、民俗等多方面价值。

此外,罗欣也对《搜神记》的复活故事做出探讨,认为其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及道教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关,多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叙事特点呈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罗欣《魏晋复活小说叙事研究--以为中心》,《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8期)

(三)耐人寻味的其他主题

还有一些学者论述了《搜神记》中的复仇主题、侠义主题等,如侯洁云的《复仇主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阐释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复仇意识之间的关系,叙述了《搜神记》中复仇主题的内涵和特点,并指出其具有多重叙事视角、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相结合、客观与主观杂糅的叙事特征。

二、宗教文化透视

关于《搜神记》宗教文化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信仰、巫术文化及礼仪风俗等方面。

(一)朴实的民间信仰

《搜神记》以志怪小说的形式展示了魏晋时期盛行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马得禹的《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通过对魏晋时期思想文化进行探索,指出《搜神记》是儒学衰落、玄学兴起的产物,神仙及佛道二教思想普遍流行,当时人们的谈资主要是评论人物和谈鬼说怪。阳繁华在《浅论中的神仙观》(《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搜神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即神仙世界,认为其中记录的神仙道士故事反映了民众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而神仙的等级之分正是社会门阀制度在神仙世界的反映。

此外,刘玲提出《搜神记》透露出儒家天人感应的思想,于众多鬼神故事中贯穿着"孝"、"德""仁"、"礼"等儒家学者的伦理观。(刘玲《试论中体现的儒家思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而罗玲云则意识到《搜神记》除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的影响外,还颇受阴阳五行思想的熏陶。(罗玲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二)神秘的巫术文化

马得禹的《与中国古代巫方文化》(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通过分析《搜神记》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认为《搜神记》以丰富的鬼魅神怪故事展现了两汉魏晋时期鬼神崇拜的文化现象,其中突出的是巫术与方术文化,包括红色崇拜、巫术灵物的运用、符篆谶纬等,从中反映出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干宝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东晋时期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势。

张瑞芳则在《研究--巫史文化与搜神记》(西藏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中总结了巫文化在《搜神记》中的表现,指出巫文化为《搜神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巫文化思维拓展了小说家的想象空间,其相关内容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及转折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作用。

而董高凌《中的巫术及其文学意义》(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将《搜神记》中的巫术故事分为有道具的巫术类故事和无道具的巫术类故事两类,总结得出《搜神记》中的巫师具有通神事鬼、占卜凶吉、医疗厌劾的功能,这些巫术故事构成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和富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结局,增加了文章的审美娱乐性。

(三)古老的礼仪风俗

《搜神记》所记载的鬼神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礼仪风俗的面貌。李艳芬的《中的祈雨习俗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对《搜神记》中的祈雨习俗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祈雨巫师具有宗教色彩,经历了从政教合一的帝王巫师到专司祭祀的巫官的转变,神话人物、龙、山、树、石头都被作为祈雨的对象。作者还将祈雨方式分为交感巫术之相似律祈雨、天人感应行善祈雨、虐待神媒迫天祈雨等,并对祈雨祭仪的社会动因作了探讨。

张亚南在《 中的魏晋婚姻丧葬礼俗》(《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中提出魏晋时期的婚姻特色主要表现在门第婚、财婚和民间开放的婚姻观念三大方面,而其记录的丧葬习俗深受魏晋时期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观念的影响。此外,李婕《论对魏晋服饰风俗的政治文化阐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通过分析汉末魏晋时期服饰风俗的变化,指出干宝对其做出的政治文化阐释表面上是与传统服饰制度和流行于魏晋的"天人感应"说有关,实际上来源于当时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的三大冲突,即玄学与儒学、汉族正统与北方少数民族以及男权思想和妇女解放的冲突。

三、艺术特色研究

近三十年来,《搜神记》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瑰丽神奇的艺术价值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一)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

侯兴祥在《女性形象研究》(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重点对情爱作品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及女怪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既是魏晋时期女性恣意追求美好爱情的投影,又暴露了男性阴暗丑恶的一面。在其他类型作品中女性往往具有智勇双全、惩恶扬善、舍生取义等美德,而从男性视野中关照的女性依然没有逃脱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李真的《中异类女子形象解读》(《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搜神记》中系列女子形象一方面展现了女性美,另一方面典型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男性心理。

韦凤娟的《另类的"修炼"--六朝狐精故事与魏晋神仙道教》(《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对《搜神记》中的狐精予以关注,认为神仙道教对狐精的"人形化"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形成"人狐恋"这一文学母题。而丁秀霞在《简析中吉狐和学问狐形象》(《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以《搜神记》中吉狐、学问狐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不同"狐"的独特情怀,并指出"狐"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象,对后代文学中"狐"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

(二)瑰丽多彩的艺术价值

修晓春、姜庆仁的《论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莱阳农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认为《搜神记》具有文简义丰、情节曲折、巧用细节、趣味性浓等艺术特点。

王扬、马远在《简论特点》(《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中进一步对《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了分析,指出《搜神记》语言朴实简练,善于刻画人物,普遍运用拟人的手法,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分别为来烘托主题,但其在艺术上尚有严重的缺陷,其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不仅带有消极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而且不少条文缺乏感情和形象,如同干巴巴的封建说教。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6

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事故学习心得体会集锦,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安全事故学习心得体会集锦一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海恩法则”在各国的安全生产领域流传很久,它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这一法则的精髓,强调的是对事故发生前隐患的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直接考量的是人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

每年的七、八月份历来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张兴凯委员曾对20_年1月1日至20_年5月17日的20819起死亡事故数据按月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照事故起数计算,一年中,8月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最多,达到2036起;其次是7月份为1913起。

前不久,在云南迪庆隧道坍塌、宜兴市竹海公园滑道失控等多起安全事故中,暴雨等外界气候因素不容忽视。

“七、八月份是我国暴雨、雷电、台风、冰雹、短时大风等多发期,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会给设备设施带来事故隐患,而且炎热多雨的气候下,人们的情绪容易急躁,工作注意力下降,人本身的事故风险增大。”张兴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注重监督和对人安全意识的管理,否则,如果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人员安全责任不落实,受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事故几率会更大。

王宏伟在帮本刊记者分析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时一再强调,切忌因技术因素而忽略了管理。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管理和人文因素的有效结合。任何制度和监管,都需要通过人的责任心才能实现。他表示,管理上的漏洞,是制造悲剧的根源。很多事故发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重技术,轻管理,其实事故预防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人的管理,推动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

安全事故学习心得体会集锦二

作为一名带班班长,我认识到本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也给责任人及相关人员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给个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精神伤痛。思痛之余,我更加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有深刻的体会。

一、提高安全素质,杜绝事故发生。本次事故的主要根源是操作工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对事故发生的可能预见和后果的意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对安全的侥幸心理。为此,抓安全生产必须抓好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思想行为的教育和提高。

二、从多方面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体员工要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养成专心致志抓安全的良好习惯,操作工在做到三会、四懂的前提下,还应做到五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生产的安全。

三、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当前公司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身为一线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是的降本增效。在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还要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杜绝习惯性违章,敢于同身边的不安全行为较真。每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只要人人都来重视安全,时刻关注安全,把安全生产铭记在心,消除任何对安全工作的饶幸心理,公司的安全工作必定能做得更好。

安全事故学习心得体会集锦三

20_年8月,我公司相继发生两起生产安全事故,给全公司党员干部敲响了沉痛的警钟。公司上下积极行动,进行了反思事故根源,强化安全意识的集中培训和学习。近期全公司党员领导干部又集中开展了一次廉政警示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纪教育,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公司党员干部教育活动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在此将这段时间学习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出汇报。

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的天字号大事,安全生产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经常说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说明了安全生产是对每个人都切实重要的。通过分析两起事故,很大原因都是违章造成的。也就是事故的根源出现在思想上,安全意识不强,现场管理不严,凡是掉以轻心,这些问题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安全生产,主要抓人的思想工作,要以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杜绝人的习惯性违章做起。全公司党员干部要着力增强五点意识:

一、增强宗旨意识。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要牢牢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如果在精神上缺钙,行为上就容易不注意小节,就容易顶不住诱惑、经不起考验,最终导致从量变到质变,误入歧途。

二、增强责任意识。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一方面要管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则,另一方面也要担当起分管责任,带好队伍,严格要求下级,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三、增强规则意识。全公司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思想关,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守住底线,谨小慎微。

四、增强风险意识。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全公司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筑牢拒腐防变防线,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依法行政,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慎重交友,走好人生路,维护党部的良好形象。

五、增强安全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明白防患于未然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发生事故后的吸取教训;事前努力的意义远大于事后的追悔莫及和追究责任,要在安全时抓安全,不要在事故后去埋怨。因此,我们的安全意识和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一定要抓到点上,落到实处,不能盲目无序,要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只有真正让员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才能确保我们的企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很多案例的当事人是我们熟悉的兄弟、同事。令人深感惋惜,不少同志是业务上的骨干,甚至是中层以上领导。造成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一是理想信念丧失。一些同志没有把牢思想关,淡化党性修养,放松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从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二是法律意识淡漠。一些同志个人私欲超越法律法规约束,或是视规章规定为无物,没有“红线意识”,以至触碰了“高压线”;三是漠视中央八项规定。没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对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没有入脑入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八项规定;要持续不断地改进自己思想和行动上的不足,慎微慎独,在本职岗位上干实事、求实绩、见实效。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意义。其实每个人都清楚“安全事故源于思想僵化”,麻痹的思想才是事故的最终杀手。只要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对某种事物有防范,从思想认知上感觉到某种行为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伤害,她就会主动去防范主动按照正确的轨迹去运行。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防范安全事故上,在做安全工作中这种安全意识尚缺火候,安全思想还没有根深蒂固,这也正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安全管理这个领域有了充分认识,今后将与公司上下一道努力工作,以安全为重,以安全未魂,以安全为旨,筑牢安全防线,共同托起企业安全的职责。

安全事故学习心得体会集锦四

通过这两次重大事故,让我深深地吸取了教训,同时也让我在教训之余受益匪浅。

一、认真学习煤矿安全规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是对我们安全的保障,是对我们技能提升的基础,也是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的手段。

二、作为一名煤矿职工,我们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认真学习事故措施,深刻反思,确保工作安全进行。

三、深刻认识了矿调度的重要性,我们要坚持一班三汇报,及时做好汇报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准确详细地汇报,认真听取调度安排,及时处理和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事故,我们须引以为鉴,决不可重蹈覆辙;教训,我们须慎思获益,决不能敷衍了事。

一、安全第一,是我们一直遵循的安全核心手段。安全运输,也是遵循的准则之一。这次事故,让我明白了许多运输方面的知识,比如胶带司机职责,胶带保护,运输注意事项等等,当然我们得更加加强学习;安全供电,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如何保障供电安全及时便是我们学习的技能之一,尤其对一个电工而言更是重要。我们得认真学习,虚心对待。

二、预防为主,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次的事故,让我认识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检修的重要性,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如何做好安全供电,如何做好安全运输,如何做好安全事故处理,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构思,提前预防。我们得引以为鉴。

三、服从指挥。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须服从指挥,服从管理,按照程序,认真对待。同时认清矿调度的重要性,及时汇报开展工作。

煤矿工作是常抓不懈,紧抓不松的,我们也得跟上前进的步伐。

安全事故学习心得体会集锦五

在学习了安全教育这个专题后,我更明白到在小学阶段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不可轻视,因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当危险悄悄地逼近时,孩子们还一无所知,不幸的事却屡屡发生。我认为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利用日常小事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听说有学生在玩耍时摔断胳膊、腿,碰破了额头等安全事故。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在场的同学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这次事故的的体会和看法,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到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帮助。

学生在学校有很多课余时间,学生分布区域广泛,在操场、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活动,情况复杂,不易受老师控制,学校应加强这一时间的管理巡视,教育学生在课余时间如何选择安全有益的活动和游戏,在指定的安全区域活动,教育学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及时报告老师并到医务室就诊。

校园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还是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校园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确保班级教育教学工作顺畅开展的前提,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杜绝学校的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责任,我们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对学生的安全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创建和谐校园,努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以保障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7

实践“三个代表”防患未然维护好群众利益──对将改建通车的206国道瑞金段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思考不久,206国道瑞金段将改建通车。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国道等级大提高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给沿线群众带来诸多交通安全隐患。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患未然,那么,改建后206国道的交通事故将会猛增,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将遭受严重威胁。群众利益无小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入调查研究206国道瑞金段通车后可能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此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并齐抓共管,防患未然,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很有必要的。一、上世纪九十年代206国道瑞金段改建后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以及319和323国道瑞金段改建通车后遏制交通事故高发的成功经验上世纪九十年代,瑞金境内206国道路段进行了由沙石路面到柏油路面的改建。在那次改建后的最初几年里,206国道瑞金段交通事猛增,发生在该路段的交通事故每年都占该市三条国道交通事故总数的50%以上。那时候,人们时常在206国道看见摆放于路边的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最多的时候,仅武阳、谢坊路段就在一天内摆放着8具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那次改建后,国道路面状况好了,车流量大大增加了,车速也大幅度提高了,沿线村民却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而不适应这种变化,由诸多交通陋习引发交通事故;二是路面好了,而路面宽度却仍是狭小,而且弯道、陡坡特别多,路况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当一部分机动车驾驶员的素质不高,违章驾驶,频频引发交通事故。虽然当地交警一直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事故措施,使该路段交通事故猛增的趋势得到控制。但由于该路段路况复杂的问题没有解决,该路段交通事故一直高发,而且表现出翻车事故特别多的特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这次改建工程展开以后。2000年底,瑞金境内323国道、319国道路段同时改建为二级公路通车。两条国道改建通车之初,同样是交通事故猛增。从2000年12月18日至2001年2月18日,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就接连发生交通事故44起,其中重大交通事故18起,死亡19人,伤34人,直接经济损失82300元,与上年同比,均大幅度上升。在这44起事故中,从发生的地点来看,多于在交叉路口。从引发事故的违章来看,支路车与干路车抢行、超速行驶、行人临近横穿公路、占道行驶等违章行为占多数。从事故致死的人员结构来看,骑乘摩托车者和行人多。针对此情况,该市交警首先是商请公路部门在2个月内连续发生7起重大交通事故的323与319国道连接线的沙洲坝路口、319国道的桔林村路口和沙子岗路口三个十字路平面交叉路口的支路入口处,设置了减速梗;其次是加强对国道沿线村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国道沿线增设了大量的交通安全宣传牌、警示牌;三是加强国道巡逻监控,严厉查处机动车违章行为,特别是加大了对摩托国遵章行驶的管理力度;四是完善了两条国道上的标志牌等安全设施。五是积极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各部门、各乡镇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治理国道交通环境。采取这些措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两条国道交通事故起数直线下降。设立减速梗后的2年多来,上述三个平交路口仅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由此看来,公路等级的每一次提高,都存在公路沿线群众与之不适应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安全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隐患,从而引起交通事故多发。但是,只要能采取有针对的措施,尽可能消除各种交通安全隐患,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就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国道沿线群众的利益。二、新改建后的206国道瑞金段将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经过多次深入206国道调查,笔者认为新改建的206国道仍将存在诸多交通安全隐患。(一)弯道多、坡路多的特点,仍然突出,有些路段仍存在有效路面窄的问题。客观地说,与改建前相比,改建后的206国道瑞金段,急弯、陡坡大大减少。但是,改建后,206国道瑞金武阳、谢坊路段将成为车辆由319国道通往广东的捷径,该路段的车流量必将大增,车速也将大幅度提高。基于这种情况,弯道坡路多,视线不好,路面窄,就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二)支路与干路的交叉点多。比较大的交叉路口有319国道与206国道的新交叉口、叶坪旧址群路口,还有206国道新道与旧路的各个交叉点,以及其它数不胜数的乡间小道与国道的交叉口。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因支路上的摩托车、自行车与干路上的车辆抢行,而引发交通事故。(三)交通标志不完善。交通标志是由公路部门设置,在什么位置设置什么标志牌,是由公路设计者单方面确定。虽然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专家。但笔者认为,从交通安全的角度来说,更了解实际情况的应该交警部门。毕竟在交通安全方面,交警有着丰富的经验。据笔者所知,公路部门从来没有就公路交通标志设置问题征求过当地交警部门的意见,206国道也不例外。这就必然造成公路上的交通标志不完善(323国道、319国道改建都存在这个问题),不能及时给驾驶员提供其需要了解的路况信息,因而诱发交通事故。(四)改建后的206国道瑞金段大部分是柏油路面,雨天路滑,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雨天,柏油路面比水泥路面的磨擦系数小很多,车辆遇到意外情况而刹车,一方面容易因制动距离增长而造成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容易因打滑而酿成翻车事故。(五)沿线群众不文明的交通陋习,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在目前已大部分改建好的206国道瑞金段叶坪壬田、日东路段,笔者发现,国道上行人随意行走、乱穿的现象,占道骑行、随意曲线行驶和突然猛拐的现象,骑车突然从支路上横穿国道的现象,在国道边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的现象(如叶坪的王屋路段),儿童在公路上随意玩耍的现象,都比较严重。这些违章现象,都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沿线群众安全常识跟不上公路等级提高的问题,即还是以公路等级低、车速慢、车流量小时的思维定势对等新改建后的国道交通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又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很多村民过马路时,不能准确判断车辆速度及对于自己的安全距离,容易在车辆临近时横穿公路,引发车祸。又如有些村民在国道上骑车、走路,以为自己是老大,在国道上随意占道通行,别的汽车都要让他,这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六)车辆严重违章的现象仍将普遍存在。新改建后的206国道,路面平整了,宽了,好走了,驾驶员谨慎驾驶的程度可能会大大降低,再加上相当多的车主、驾驶员交通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薄弱,车辆超载超速、车辆带病行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强行超车等严重违章仍将普遍存在,这是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三、忠实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齐抓共管,防患未然的措施通过深入接触206国道沿线的村民,笔者了解到很多村民都在为改建后的交通安全问题担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提出:“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好不好的重要试金石。”因此,最大限度地消除206国道的上述安全隐患,应当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供参考。(一)尽量完善国道交通安全设施。公路部门应加强与交警部门的沟通,共同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出现什么隐患,应如何科学设置国道安全硬件设施。如标志牌的设置、警示牌的设置,安全防护栏的设置,支路上减速梗的设置等。特别是最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平面交叉路口,一定要科学地设置好减速梗。这是被证明了的,预防事故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不要等到发生了重大事故之后,才亡羊补牢。另外,阻挡交通参与者视线,影响交通安全的障碍物,如土坡、杂草、树木、违章建筑物等,该推平的要推平,该铲除的要铲除,该拆除的要坚决拆除,以确保交通安全。(二)坚决取缔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违章现象。工商部门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把206国道瑞金叶坪王屋路段及其他路段占道摆摊设点的问题处理好,解决好,切实保障国道的安全畅通。(三)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法规知识宣传教育。首先,交警部门应义不容辞地深入国道沿线,全面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目前,当地交警正在开展这项活动。一是深入206国道沿线的乡镇宣传交规。在国道沿线人口相对密集的圩镇,运用交通事故案例、墙报、宣传标语、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交通法规,用血的教训来启迪广大群众遵守交规的自觉性。同时,加大在国道沿线各村创建交通安全村的工作力度,与国道沿线的村民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宣传效果。二是继续实施“娃娃工程”,定期到国道沿线的中小学校上交通安全常识课,以发生在本地国道沿线的交通事故为典型,分析事故的原因,让中小学生在案例中学法规、懂交规。给学生配发交通安全小黄帽,让学生上学、放学配戴,起到安全警示作用。三是完善交通安全宣传牌和警示牌。逐步完善206国道沿线的交通宣传标牌,要通过宣传牌反复提醒驾驶员,雨天路滑,注意安全。在事故多发地点,用醒目警示、通俗易记的宣传标语,使交通安全常识和条规熟记于群众心目之中。其次,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乡村干部、党员、教师应转变以往“交通安全宣传只是交警的事”的观念,树立交通安全宣传匹夫有责的正确观念,积极进行交通安全宣传。不仅要自身模范带头遵守交通法规,还要及时劝制他人的交通违章行为,并进行教育。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人人遵章行,个个讲安全的良好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变人们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习惯,使国道沿线群众能够适应公路等级的大提高,真正确保交通安全。(四)加强车辆和驾驶员的源头管理和路面管理。交警要继续利用驾驶员培训、考试、审验、违章肇事学习班的机会,检查驾驶员的交通法规知识熟练掌握程度,时刻敲响交通安全的警钟。对于审验不合格的驾驶员和检验不合格的车辆,坚决制止上路;对于无证驾驶、车辆带病或超速行驶、占道抢道等严重违章而造成交通事故的,要严厉处罚肇事驾驶员,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一定要追究刑事责任,决不能手软,并在电视、报纸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从而获得法律预防的最佳途径。206国道改建通车后,交警应当加大巡逻监控力度。及时纠正各种交通违章,力争做到纠正一人,影响一家,教育一大片的效果,让人们远离车祸。(五)建立健全国道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确保206国道长治久安。应当借鉴323和319国道的综合治理经验,当地党委、政府应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乡镇,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的角度出发,根据各自的职能,在206国道改建通车前,进行一次国道安全隐患全面大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6国道改建通车后,同样把206国道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每年综治考评内容,把维护国道交通安全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以及沿线各乡镇,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真正确保国道沿线群众的交通安全,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8

关键词:戴侗 《六书故》 分类思想

一、引言

戴侗根据儒家《周易》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形成《六书故》的分类思想。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以辨其众”“以众辨异”,并能够据此“御万若一”,穷尽天下万物。我们认为,戴侗的“群分”思想是指九大义项的确立,戴侗打破了许慎《说文》五百四十部的分部系统,首创按义项将天地万物分为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和工事以及疑、杂共九大类。各个义项下又根据“类聚”的思想,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归到一起,“简而不遗,繁而不乱”,他的这种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使原本庞杂繁多的文字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序的体系,后代研究文字的学者多借鉴和继承他的这一分类思想和方法,戴侗的这一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辞书编纂也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二、“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思想溯源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语出《周易・易传・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韩康伯注曰:“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气所同则吉,乖其所区则凶,故吉凶生矣。”孔颖达疏曰:“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因同方者同聚也;物谓物色群党,共在一处而与他物相区分。”朱祖延《引用语大辞典》曰:“方,方术。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各种事物因类别不同而区分。”葛英会《古代文明》认为:“方,就是道,是易学的核心。”《国语・周语》曰:“官不易方”注:“方,道也。”《礼记・乐记》:“乐行而民向方”疏:“方,犹道也。”《易・系辞》韩康伯注释云:“道者何,无之称也。”认为道是一种“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事物。《管子・心术》云:“虚无无形谓之道。”道又是客观存在的,是天地万物运转变化“无不通,无不由”的途径。《说苑・辨物》:“道也者,物之动莫不由也。”《法言・问道》:“道者,通也,无不通也。”《礼记・中庸》:“道者,非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认为道无时不有,无时不在,是天地万物运转变化所遵循的共同法则。

“类”指的是相同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状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类》:“类本谓犬相侣,引申假借为凡相侣之称。”《荀子・劝学》曰:“物类之其,必有所始。草木畴生,禽兽群也,物各从其类也。”这里的“畴”即是“俦”,也就是“类”的意思。

“物”指的是天地间万事万物。《说文》:“物,万物也。”《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礼记・中庸》曰:“诚者物之始终。”注:“物,万物也,亦事也。”

“群”也指禽兽聚合的状况,与“类”不同的是,它指众多个体的聚集。《国语・周语上》:“兽三为群,人三为众。”

因此,“方以类聚”说的是,事物都是按照他们的共同点聚集在一起的;“物以群分”说的是,事物都是按照他们的差异点而相区别的。

《周易・系辞上》还揭示了道与器的关系,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颖达疏曰:“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以上者谓之道,自形内而外者谓之器也。”又云:“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朱熹《与陆子静书》云:“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者理之则道也。”朱熹《语类》:“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与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后来则将道器关系看成是“本”与“末”的关系(林少雄,2001)。

关于道、形、器三者的关系,孔颖达《周易正义》云:“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说:“形,事物的形体;道,指主导形体运动的精神因素,如《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器,指表现形体的物质状态,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构成形式。”余治平在《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器是物自身,是本体之物、自在之物,它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之外,永远不能被我们的感觉系统所认知。形是器在我们的感觉经验系统中所呈现的样态,它是有形的,能够被感觉系统所感觉的世界存在物。道则超越于形,比形更格式化,是世界存在于人心思维中的抽象形式。”

三、戴侗《六书故》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思想的具体运用

《周易》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讲的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天地万事、万物进行分类的思想。万物都有差异,而循其共性进行分门别类,这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姚伟钧,2004)。戴侗《六书故》要以六书明字义,在给众多文字进行说解训释之前当然要对他所收录的文字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戴侗所运用的是归纳思想及“类聚”,“群分”的思想。他在《六书通释》中批判许慎《说文》分部杂乱无章,云:“许氏之为书也,不以众辨异,故其部居淆杂,不以宗统同,故其本末离散”。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思想,他说:“凡予之为书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以辨其众”“以众辨异”“故视繁若寡而御万若一,天地万物之富,不可胜穷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戴侗打破许慎《说文》五百四十部的分部系统,确立二百三十四个文为母,认此统领所有的由这些文所孳生的文字。他将这二百三十四个文按照义类分为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和工事并杂、疑共九大类。

戴侗把数类放在首位,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侗之为书也,先契为本,文立一起数,是故数为首”。《六书故・第一・数》云:“书始于契,契以记数,故首数。”接下来是“天文”、“地理”和“人”的排列,戴侗如此排序的思想也与《周易》中所讲的天地人的思想相似。《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用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周易・乾》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坤》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说卦》又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里将天地称作“父母”,那么即意味着人是天地的一部分,是由天地所孕育而生的,天地是人的母体。

因此,戴侗在数之后,紧接着次二曰天,次三曰地,次四为人。而人之后是动物和植物。关于这两类的分类排列思想,朱熹在《周易本义・文言传》中云:“本乎天者,谓动物;本乎地者,谓植物,物各从其类”。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曰:“天地氤氲,和合二气,共生万物。然万物之体,有感于天地偏多者,有感于地气偏多者,故《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本受气于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体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于上也。本受气于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于下也。则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本乎天者”指动物,这是因为动物都是头向上而足向下的;“本乎地者”指植物,这是因为植物都是扎根于泥土之中的。“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说的就是动植物种类的形成和划分问题(张云飞,1995)。因此,戴侗书中对应天文、地理的排列而形成先动物后植物的次序。

对于这七大事项的分类,戴侗自己也比较满意,他说:“天地之大也,日月星辰之昭也,山川丘陵之广也,人事之殷也,物产之多也,古今之长也,治之以七者如也。简而不遗,繁而不乱,知吾说者之於天地万物也,其如示诸掌乎。”

戴侗以“物以群分”的思想将天地万物划分为数、天、地、人、动物、植物和工事七大义项,在各个义项下根据“方以类聚”的思想又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和特性的事物归到一起,如他自己所说:“次二曰天,凡本乎天者皆从上,次三曰地,凡本乎地者皆从下”。即在天、地义项之下,他将所有具有天和地的性质的事物分别归到二者的义项下。又如:“万物一原而性以类殊,万物同出於天,而人受其中,故惟人万物之灵,所谓性善也。”这里戴侗明确指出了天地万物“性以类殊”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事物这些不同的“性”来分别加以归类。他说:“虫动含灵咸同此者,谓马之性犹牛之性。”也就是说牛、马具有动物所共同具有的“性”,两者具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根据其共同特征将它们归为一类。

戴侗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一思想作为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重要前提,强调“因其自然之文”以求其“自然之则”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只有明确了事物的这一类归属,找出同类事物之间的形似特征和区别特征,才能从整体从宏观上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表示该事物的文字之义。如果不明事物的属类,就对其妄加揣测,推断其意义,就会“无所适而不畔道也,其极也,至于天地失其位,万物失其性。”因此,“有物必有则,天之所命,非人之所能为也。虽尧舜文王之圣,亦顺其则,行其所无事而已矣。”

四、“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分类思想产生的缘由

《周易》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思想是古代先贤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而戴侗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文字的分类中,戴侗为什么会将这一思想作为《六书故》的分类思想,这一思想和文字又有什么联系呢?《六书故》前袁大壮所作赋曰:“道寓乎器,初无定形,气之於理亦难定名,可见者文而可闻者声,耳目之所不及将何思而何营?”“方以类聚”的“方”字前已论述,有“道”、“术”之义,可见,这一思想的形成与最初文字、语言的产生过程有关。戴侗《六书通释》中也说:“声,形而上者也;文,形而下者也。非文无以著其声,故先文而继以声。”因此,戴侗的这一分类思想与最初文字创制的过程有密切联系。我们知道,文字最初始于象形、指事,而后形声相益产生了会意、谐声等字,这些字都是由初始的文构造而成的。戴侗自己也说:“古之明民者观於天文,仪於地理,比类万物,厘制百则,以正天下之名,以定天下之文。简而要,约而备,通而不越,察而不烦,事物载焉,法象备焉。”这里戴侗所说的“比类万物”即类比天地万物,将具有共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放到一起,在最初具有共性的文的基础上,进行创制而形成一系列文字。因此,古代先贤由最初的文进而创制文字的方法和思想就有“类聚”,“群分”的思想。

戴侗提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一分类思想,是从创生文字的角度而提出来的,即他是循着古人创制文字时的脚步溯本求源来对这些文字进行归类,可以说,戴侗运用这一思想和方法来统摄文字新颖独到,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古代先贤把宏观分析和把握天下事物的方法区别为两种途径,并由此将天地万象区别为两大类别。其一为“群分”,是分析法,对象为“物”,即将天地万物按其体征区别为不同群落;其二为“类聚”,是归纳法,对象是“方”,即将天地万物运转变化的自然规则加以同类共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思想是古代先民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种对于天地万物、世间万象的宏观分析与把握必然会对文字的创制产生深刻的影响(葛英会,2006)。

戴侗《六书通释》中云:“夫有物则有则,则非离物也,有器则有道,道非离器也,物有成形而理之精细者,难言也。器有成象而道之广大者,难摹也。舍物象而言理道者,犹图虚空而画声气也,必不敷矣。是故圣人因器以著象,立象以尽意。”又说:“因其类而谐之,以其声故谐声多而义可知;并与其类而莫之从,则直假借以足之。”形声、假借字的创制仍然与“方”、“道”有密切的联系。

除人们能够目睹其形、亲临其境的物与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只能意会而不可言状的物与事。其中大多都是由类聚相关事物感悟、捕捉到的“方”或“道”,是“形而上”的无形象可言的东西(葛英会,2006)。因此,创制文字也会用到“类聚”、“群分”的思想。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戴侗将《周易》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思想运用到《六书故》中,作为统摄安排文字的分类思想,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以辨其众”“以众辨异”,并能够据此“御万若一”,穷尽天下万物。他的这种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使原本庞杂繁多的文字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序的体系,后代研究文字的学者多借鉴和继承了他的这一分类思想和方法,戴侗的这一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辞书编纂也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延祖.引用语大辞典[M].武汉出版社,2000.

[3]葛英会.古代文明(第五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汉]刘向.说苑译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余治平.道、器、形之问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J].现代哲学,2004,(3).

[10]姚伟钧.神秘的八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9

关键词:调车;伤害;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U2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调车人员车辆伤害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调车人员所从事的作业过程中与机车车辆密不可分

在车务系统人身伤亡事故中,机车、车辆伤害占多数。调车作业机车车辆的移动等都要调车人员直接参与。列车的编组、解体、作业车的分解、取送等都是经过调车人员上车下车,摘挂作业程序的相互衔接、配合来完成的,因此由机车、车辆所造成的挤、轧、撞、摔等伤害,是调车作业人员的惯性伤害。从铁路多年来车辆伤害事故的综合分析来看,调车人员车辆伤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类型和特点:

(一)从机车车辆上坠落或上下车登空导致伤亡。调车人员按计划要求登乘车辆随车运行是调车作业过程所必需的,如人力制动机的选闸试闸、人力制动机的制动、引导运行等大多要在车辆行进中进行。多年来调车人员造成车辆伤害事故的分析表明,从运行的机车车辆上坠落或上、下车登空而导致伤亡事故也比较多,其伤亡过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从手制动机闸台土坠落,二是在跨越车辆时坠落,三是上、下车登空坠落。

(二)被机车车辆或线路旁的设备碰撞导致伤亡。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调车作业量越来越大。尤其比较繁忙的编组站、区段站,调车场内牵出、溜放、连挂、转场等作业不断,机车车辆穿梭般运行,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碰撞伤亡,如横越线路违反规定被驼峰溜下的车组撞倒致伤。抓乘车梯随车作业时,被站合、信号机等设备碰撞致伤。

(三)被机车车辆挤压导致伤亡在调车作业中。调车人员被机车车辆挤压导致伤亡,也是惯性伤害之一。发生较多的挤压伤害,一是进入线路内作业或穿越小“天窗”被车辆挤压伤亡,或在车列运行中,进入道心调整钩位,被两车钩挤伤致死。二是徒手放、撤铁鞋被车轮挤伤。

二、调车人员车辆伤害的原因分析

调车人员车辆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识淡薄,所谓安全意识,是指人体对来自内部或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和行为。从一些调车人员发生车辆伤害的情况看,一是过于自信、麻痹大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工龄较长、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身上;二是侥幸冒险,臆测行事,有的职工经常违章作业。因没有发生事故,于是图省事,怕麻烦的安逸思想和简化程序、违章蛮干的冒险行为愈演愈烈。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三是习惯违章,不以为然。有些职工对作业标准和卡死制度很清楚,也知道违章能导致事故,但总认为自己有把握,违一点章,事故也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习惯性违章作业不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和及时纠正,最后发生事故。思想情绪不稳定,思想和情绪对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主导作用,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的打击是一个重要因素,诸如亲友病亡、夫妻吵架,与人斗殴,受到批评等;人在受到这些意外情况的冲击时,就容易愤怒、懊丧、急燥、思维混乱,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和烦燥沮丧的情绪上班意志消沉,心态极不平稳,往往会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反应脱节,动作失调,在这种状态下作业,极容易发生事故。

三、调车人员车辆伤害的控制对策

通过对调车人员车辆伤害特点和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作业者自身的安全意识、技术水平、作业经验等主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也突出反映了班组整体防范功能和干部监控力度的薄弱。因此必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在事故预防.中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站(段)、车间、班组三级教育的要求,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调车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正确的宣传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要紧密结合调车工作的特点,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画、演讲比赛、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经常的、定期的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同时要结合事故案例,特别是调车人员车辆伤害事故,组织职工分析讨论,使职工从血的教训中受到震动,引以为戒,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思想上消除“违章加小心不会出事故”、“安全就是撞大运”等错误观念,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二)抓好岗位培训,提高调车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技术业务培训,是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技能、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在职工培训中,首先要把好岗前培训关,站段、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是岗前培训的主要形式,第一,各级培训内容要具体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三新”人员要做到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允许上岗;第二,要把好跟师学徒关;对三级教育合格的人员,要签订师徒合同,并按期认真考核,学徒期满而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能定职从事调车工作;第三,要把好上岗独立作业关,要针对调车人员出徒单独作业后易发事故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对新定职的人员进行以岗位卡死制度、《人身安全标准》、非常情况处理措施、观速观距、上下车动作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强化训练。

(三)落实联防互控,增强班组整体防范功能。调车作业是一个群体协同作业,需要调车组人员密切配合,作业过程中开展联防互控是防止事故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站区劳动安全联防的基础上针对调车作业各工种密切配合的特点,制定各工种岗位之间、班组成员之间的联防互控标准,使调车组成员之间及调车组成员与调车司机之间在作业中相互提醒、相互制约、相互制止违章防止事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调车作业安全联防互控体系,强化作业“三控”制度(即自控、他控、互控),形成“一个人作业,自我控制,相临作业,他控监督,关键作业,互相制约,做到你作业我监督,你忘了我提醒,你错了我纠正”的良好习惯。并附之以检查、考核、奖惩措施,只要认真抓好落实,其联防体系既能正常运行,班组整体防范功能就会明显增强,也必然会收到防事故、保安全的良好效果。强化干部监控,加大关键作业环节的控制力度。‘干部对现场作业的监控是为督促职工按章作业而实施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从现实的职工素质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和安全管理状况来看,仍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调车作业实际,要从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干部对关键作业的监控力度。

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篇10

一、以图为依据编故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是一般形象思维和语言形象思维的基础。图画形象直观,借图来帮助幼儿编故事,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编,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图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但图画反映现实生活往往只能是平面的、静态的、无声的,要想把图画变“活”,就要借助想象演绎画面情节,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无声为有声,才能再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力。首先从多幅画开始,因为多幅图提供的内容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只要一幅幅编下来,尽可能也加以想象,肯定能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的。幼儿故事书会刊登一些有趣的、故事色彩浓厚的多幅漫画或无文故事,这些都是幼儿练习编故事的好材料。重要的是一定要放开幼儿的想象力,大胆的去幻想,不要拘泥于图画原本,要能够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使情节、故事更加丰富和精彩起来。在编《小白兔搬南瓜》的故事时,先要求幼儿从整体看三幅图的大意,然后根据图意进行想象,把每一幅图的意思看明白,说清楚。重点引导第二幅图,理清小白兔想办法时的思维过程。设计提问(1)正当小白兔着急时,它看到了什么?(2)小白兔看到小轮车载着小熊猫飞跑,看着看着,它就想出办法来了。幼儿仔细想想,小白兔是怎么想出办法来的?最后请幼儿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加上开头和结尾,完整地有条理地编一编。

当幼儿用多幅图编故事较为熟练之后,就可以试着用单幅图来编故事。单幅图提供的是故事的部分画面,需要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把单幅图扩展成多幅图,然后再依据想象中的多幅图把故事编出来。许多幼儿图书封面、封底画大多是单幅画的,只要具有故事色彩,含有一定的故事性,都可以用来进行编故事的训练。

二、摆动玩具编故事

图画提供的是一种平面式的固定画面,而玩具提供的是立体的、活动的构图,因此,可以随意移动、随意组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更多的是与直观材料联系,与动作结合在一起。如今的幼儿有各种各样的玩具,这些玩具有不同的玩法。他们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如果用他们的嘴代替玩具“说话”,用他们的脑代替玩具“思考”,这种自然地发挥想像力,使玩具拟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编故事的过程。如果他们把自己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所说的、所想的、所做的编下来,就是一个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一次口语训练课上,我把一只玩具熊猫和一台照相机放在讲台上,让幼儿根据这两样东西编故事。我启发幼儿根据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照相机的作用,想象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有的幼儿根据熊猫憨厚善良老实这一外形特点,想象熊猫默默地帮人做好事,根据照相机能照相这一作用,想象照相机到处采访,终于发现了熊猫这位无名英雄,并给他照了相,登在报纸上;有的根据熊猫肥胖这一外形特点,想象熊猫想干一番事业,而不去行动,整天光知道吃和睡,照相机把熊猫好吃贪睡的丑态照了出来并批评教育了熊猫,使他痛改前非;有的根据熊猫是国宝,外表漂亮,想象熊猫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结果什么事也不会做,光知道吃喝玩乐,而照相机本来是熊猫的好朋友,常常为他照相,因为熊猫目空一切,根本不尊重别人,因此,照相机也远离熊猫而去,熊猫只好孤单、寂寞地生活在竹林里。幼儿既可以一个人玩,一个人给各种角色配音配戏,也可以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每人代表一个角色说话和活动,然后再一起来编成故事;还可以教师准备一个摸物袋(箱)里面装着玩具,让幼儿摸出一件后,在物件的刺激下,联想到跟这物件有关的种种事情,从而形成故事内容。幼儿们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三、根据小制作和折纸编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起点,是幼儿学习的不竭动力。幼儿平时对小制作和折纸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小制作和折纸编故事,别有一番情趣。只要会动脑,空塑料瓶、废易拉罐、碎布头、火柴盒,都可以制成小作品,如美丽的公鸡、漂亮的花篮、好玩的狮子、成套的家具等。做完小制作,让幼儿用它们来编故事。有一位幼儿,用一个雪碧汽水瓶做了一只花篮,面对自己做的小花篮,幼儿双手托着腮帮子想开了:这只小花篮是汪汪狗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汪汪狗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贪玩把小花篮丢了,后来,遇到好心的白鸟大嫂、小蝴蝶,她们帮助汪汪狗找到了花篮。幼儿用这只小花篮编了一个故事,并说给幼儿们听,还挺受欢迎呢。

折纸也可以编故事。用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按照一定的方法折叠,可以折成各种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玩具,如飞机、青蛙、鸟儿、帽子、小船等。用纸折成各种玩具后,幼儿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例如,拿起“飞机”用力向空中一掷,大喊道:“啊,我的飞机起飞了……”拿起“乌龟”和“兔子”,让它们在桌面上紧张地赛跑。这种身临其境的玩折纸玩具,就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让幼儿将自己说的、做的以及想的都编下来,就是一则精彩的故事。

四、用词语“搭桥”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