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方案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3:34

员工福利方案

员工福利方案篇1

1 激励的方式

1.1 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1.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实践预期的目的往往并未达到。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 影响激励的因素

一个员工的绩效如何,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员工是否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反映到绩效评估中去。如果绩效考核的标准不客观,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公平,会出现某些员工绩效低,但通过与主管的关系取得较高的考核结果,而某些员工绩效高,但考核结果不高的现象,员工会觉得不管自己的努力程度如何,在绩效评价上都不会得到高分,打击了他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工作绩效。这些现象表明,员工激励程度低的一种原因就是员工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得到回报。

其次,员工是否相信高绩效评估能带来高报酬。许多员工认为,绩效与报酬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原因是企业的报酬不是以绩效为依据。例如,如果薪酬是按资历计算或者对经理的献媚程度,员工就可能认为绩效和报酬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因而很难受到激励。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和体系,并进行宣传贯彻,让全体员工了解。

最后,员工得到的报酬是否是他们希望得到的。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希望得到晋升,结果得到的是加薪;或者一个员工希望能做更有乐趣和挑战性的工作,却只得到了几句表扬的话语。在这两种情况下,员工的激励都只能达到局部最优化。这些例子说明,将报酬个别化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员工有着相同的需求,因而忽视了差异化报酬手段的激励性效果。因此,企业对不同需求的员工,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手段。

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受到激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以及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要激励员工,就必须强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激励体系的建立

3.1 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2 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企业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事实上,薪酬不仅是对员工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薪酬激励不单单是金钱激励,实质上已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

因此,薪酬体系设计上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有才能的人;第二是确定组织内部的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第三是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利用金钱奖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企业薪酬设计应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特别是对内公平,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薪酬差别必须合理。

企业采用何种薪酬体系和怎样的薪酬结构必然存在差异,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才能较好的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薪酬结构设计的目标是要让员工所获得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3.3 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职代会”的方式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荣誉激励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另外,负面激励,奖惩并用,引入末位淘汰机制,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想像,人们在降低收入、失去工作等威胁面前,定会发奋工作。

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4 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4 有效激励的方法和技巧

4.1 有效激励的方法

(1)经济激励法,可通过激励要点;重奖重罚;向脏、累、苦、难等岗位倾斜激励的方法体系重点、难点工作的劳动价值。

(2)任务激励法,将单调、乏味的工作或训练同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使下属能够从保护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内心不愿做的事。

(3)纪律激励法,就是用纪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执行者和操作乾的行为的激励方法。这是一种负激励方法,表现为只罚不奖,因为遵守纪律是理所当然的,而不遵守纪律则当然应该受到制裁与处罚。

(4)情绪激励法,通过在集团内部建立起亲密、融洽、和谐气氛来激励职工士气的方法。职工的婚丧嫁娶,经理和干部都带着礼品或哀悼品前去慰问,为职工的生日举行一、二次全体干部、工人及其家属参加的野游活动。这种做法在人情淡薄的美国社会一直是深得人心的。

(5)尊重激励法,通过尊重下级的意见、需要及尊重有功之臣的做法来使职工感到自己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向先进者学习的一种激励方法。

(6)行为激励法,用企业领导者在某些方面的有意行动来激发下级的激励方法就是行为激励法。

4.2 有效激励的技巧

(1)先教后用激励技巧。在施以激励之前,必须先对人员进行启发、教育,使他们明白要求和规则,这样在采用激励方法时,他们才不至于感到突然,尤其是对于处罚不感到冤枉。

(2)公平激励技巧。不唯亲、不唯上、不唯己,只唯实,公平相待,充分利用激励制度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注重现实表现激励技巧。只注重激励对象的现实表现,将现实表现同过去的情况分开来看,当奖则奖,该罚就罚。

(4)适时激励技巧。行为和肯定性激励的适时性表现为“赏不逾时”的及时性,这们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当事人的行为受到肯定后,有利于他继续重复所希望出现的行为;二是使其他人看到,只要按制度要求去做,就可以立刻受奖,这说明制度和领导是可信赖的,因而大家就会争相努力,以获得肯定性的奖赏。

(5)适度激励技巧。激励标准有个适度性问题,保持了这个度,就能使激励对象乐此不疲地努力。反之,如果激励对象的行为太容易达到被奖励和被处罚的界限,那么,这套激励方法就会使激励对象失去兴趣,达不到激励的目的。“赏罚不中则众不威”就是这个道理。

5 结语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企业员工福利方案(二)

企业经营要服务好两个客户,一是内部客户即员工,一是外部客户。只有先服务好内部客户,使员工满意,才能让他更愉快地为外部客户服务,使外部客户更满意,最终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让员工满意,就离不开高明的管理。管理深处是激励,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之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激发员工动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一种驱动状态,在这种驱动状态下,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通过达成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通过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吸引更多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使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得到强化。

一、激励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为员工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

1、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为五种类型: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安全需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社交需求(亲情友情与归属)、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成就感)。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主导需求不同,强烈程度不同;未满足的需求是主要激励源,已满足的需求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求。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

2、成就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出色的经理,往往都有较高的权力需要,成就需要和亲和需要相对较低。因为成就需要高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不关心如何影响他人干出优秀的业绩;而过分强调良好关系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程序。

3、公平理论: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所得、投入比率与他人(可以是本单位的,也可以是其他组织的)的所得、投入比率横向比较,或与自己过去(在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的所得、投入纵向比较,投入包括员工认为贡献给工作的——教育背景、资历、经验、忠诚、时间、努力、创造力、业绩等;所得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荣誉、职位等。而且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投入和他人的所得,低估自己的所得和他人的投入。一旦觉得不公平,就会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降低努力或要求加薪)、他人的投入与产出、改变参照对象、改变知觉甚或辞职。所以,外资企业一般都对薪资讳莫如深,反对员工打探,减少内部横向比较。

4、期望理论:激励力=效价×期望。“效价”是指某项工作或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是指员工判断努力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这一判断包括两个环节:努力转换为业绩的可能性,业绩转换为预期报酬的可能性。所以一项目标如果对于员工具有高价值,而且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大,且一旦实现目标就可以满足需要,其激励效果最佳。这就启示我们:言必行,行必果,及时兑现奖励;低调承诺,超值兑现,使之喜出望外;抓住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适当控制期望值和实际概率,期望值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薪资设计既要考虑外部竞争,又要内部公平。

5、双因素理论:满意感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力量,而导致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保健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这些方面满足了只能消除“不满意”,而不能令员工“满意”,只能安抚员工,而不能激励员工;也就是说,员工不会去投诉,但也不会感激你。“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尊重感,这些方面具备了就可以产生“满意”,发挥激励作用,反之如果不具备也不会“不满意”,只是“没有满意”。“保健因素”可以吸引员工走进公司,“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尽职尽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薪资福利好,仍然有人抱怨,有员工外流。所以不能一味加薪,还要丰富工作内容,扩大工作范围,委以重任,增加工作的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

6、鲶鱼理论:挪威渔民通过一条充满活力的鲶鱼激活一船死气沉沉的沙丁鱼,企业可以把一个潜力很强的人放在普通员工中间,同时规定每年淘汰5-10%的员工,增强员工危机感。

二、员工激励要取得最佳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只有物质激励是害人,只有精神激励是愚人。金钱是短期而最有效、长期而最无效的激励方法,低金钱价值、高名誉价值的奖励往往更能激励人。

2、内激和外激相结合。内激是工作本身的挑战性与成功感,外激是工作之外的回报、奖赏、赞扬。

3、正激与负激相结合。正激指奖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使之强化和重复;负激是指约束和惩罚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使之消退。正激应保持间断性,时间和数量尽量不固定,连续性既费时费力,也易出现效力递减。负激则要坚持连续性,及时予以惩罚,消除员工的侥幸心理,而且惩罚的刺激比奖励更易见效。

4、按需激励。把握不同员工不同时期的不同主导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满足,可以开展需求调查或制作“需求菜单”让员工选择。

5、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在激励理论与激励原则的指导下,激励措施异彩纷呈,殊途同归:

激励的原则的固定不变的,激励的形式和方法却千变万化,意趣无穷,任何企业都可结合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特点,采取独具特色的激励办法,点燃团队激情。推荐以下几种激励方法和措施:

1、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年初定义员工工作绩效目标、度量标准、预期价值,增强其工作动机,平时提供资源,减少障碍,年终进行评估。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鼓舞士气,激励员工去努力拼搏;一个期望值低(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只会适得其反。人只有了解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并且真正愿意实现它,才有可能受到激励。在绩效考评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可以对关键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实行与企业效益部分相关的年薪制。

可以说,绩效管理是纲,纲举目张,科学公正的绩效管理可以为薪酬激励、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轮换、岗位晋升、继任计划、末位淘汰、奖励等激励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很多激励措施都难以实施。所以绩效考核力量要加强,彻底解决目前“多做多错、完不成的任务越多,工资也扣得越多”的问题。

2、薪酬激励。这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易采用也最重要的激励手段,也较容易控制,但操作技巧很有讲究,薪酬总额相同,支付方式不同,激励效果也截然不同,并不是越多越好。收入越多,边际效用越低,工作越多,边际成本越高。也就是说,工资水平必须随工作量增加而递增,收入越高激励成本越高(几百块钱他不在乎);确定的收入和不确定的风险收入不是等价的,承担风险越大的人需要的补偿越多;应该把害怕风险的人放在薪水固定的位置,把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放在收入波动大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但目前我们企业几乎没有高风险的岗位,而且企业比较成熟,风险更小,销售经理一年几百块钱的利息损失根本不构成风险,这种几乎没有风险的年薪制对销售经理有一定激励作用,但对其他非相关的管理人员则会抵消其积极性,这可能也是我们企业目前管理思想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薪酬既是对员工过去工作的肯定和补偿,也是员工对未来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不仅仅是劳动所得,也代表着员工自身价值、企业的认同,所以在薪酬设计上既要具有市场竞争力,又要确定内部岗位价值的相对公平,还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同时与职位等级设计相配套多设计一些层次,让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得到薪酬层次的提升,体验到提升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被认可的喜悦,从而激发创造性。每年根据绩效评出20%的优秀员工给予加薪,10%的员工予以淘汰、减薪或换岗,70%的员工在普遍加薪的情况下给予考虑。加薪和高薪要谨慎,因为人们最在乎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而且占有时间越长,失去的痛苦越大,所以在加薪时可以使用浮动工资。

推出持股计划,让技术、经营、管理的关键骨干认购股票期权,也可以让技术、管理成果入股,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调动积极性。既可以长期保留和吸引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比较优惠的税率积累资本,同时也将企业支付给高级人才的现金水平控制在最低水平。股票的期权性质,使企业牢牢控制高级人才日益积累的庞大资产,使其在“金手铐”下努力工作。反之,年薪支付现金越多,企业长久安全性越受威胁,长期奖励占报酬比重越高,高级人才自身跳槽风险越高。

3、“因人设岗”巧中取胜。基于能者多劳也多得的人力资源高效配置观点,将合适的人放到(或兼职)合适的位置,既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也利于充分发挥员工能力,实现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范围扩大化的激励效应,也利于人力资源的积累与发展。当然,“因人设岗”并不是在没有工作内容的情况下人为照顾所设计的空闲岗位,而是必须以“因事设岗”为前提。同时在布置任务时尽量让某个部门或人担任整个任务,并给予充分信任和授权,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增强工作动机。还可以通过内部跳槽制度,实行岗位轮换,丰富工作内容,防止职业疲劳和怠惰,也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人唯贤,用对一人,鼓舞一片,用错一人,冷落一片。

4、建立企业共同愿景与个人目标。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提议,全方位建立完善企业共同愿景,并在建立共同愿景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坐标,从而实现企业大我与员工小我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抓好职业管理,打造两条晋升通道,让每个员工行有方向,干有盼头---管理类分7个级别:初级职员、中级职员、高级职员、主任职员(主管)、三级经理、二级经理、一级经理、高级经理等,专业类分7个级别:初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三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一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每一职位等级享受相应待遇,每年年终考核后,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一定条件,确定晋升比例和名额。同时,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每季与部属开展一次职业发展对话,为部属提供指导和建议,进行赞扬和批评,开展针对性培训,及时有效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

在各级管理岗位推行继任计划,要求各级主管都要做好接班人的培训,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事实上,一个不能培养接班人而使部门永远离不开他的经理,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经理(而传统观点恰恰相反,认为部门离不开的经理才是优秀的)。通过推行继任计划,既可以培养人才,让员工看成长的希望,保证人力资源素质的持续提升,同时也是增强在岗人员的危机感,并保证在关键岗位人员突然离职情况下工作不受影响。

5、根据活力曲线进行末位淘汰。

根据活力曲线原理,一个组织总有20%的人是优秀的,70%的人是基本称职的,10%的人是应该淘汰的。淘汰比例是对优秀员工的激励,年初要在全体人员大会上宣布这个规定,并通过各种载体让所有员工清楚了解,这是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一做法可以有效使员工明白企业不是养人的地方,可以有效地在每年裁掉一些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的人员,还可以避免因裁员而引起与员工的矛盾,因为这是制度裁人,而且早已有言在先,为了不被裁掉,员工们会暗暗努力,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最差的人努力了,中间那部分人就会有压力,行动起来,中间的人行动了,最前面的人也会有触动,他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这样一来,整个企业就会活起来。

6、奖励激励。除每年底的表彰外,不定期的开展一事一奖,这样保证奖励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多样性,根据事情大小,经自我申报、部门审核、总经理审批等程序,设鼓励、记功、记大功、嘉奖、特别嘉奖等,并给予相应物质奖励。具体奖励名称可以多样化,如销售特别奖、培养人才奖、装修奖、管理成果奖、技术成果奖,最好能巧立名目,保证奖励的新颖性,奖励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可以制作奖励菜单,让受奖者自己点菜,奖励时间也不要固定。同时注意:奖励过频,刺激作用也会减少。

7、知识员工激励。知识员工激励的四个主要因素为职业发展与个体成长、工作独立自主性、工作成就、利润分享。他们希望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企业应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不指手划脚,同时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一般应以长期激励为主。

8、参与激励。创造各种机会与员工沟通,让员工发表意见,增进了解,让员工感受到关怀。平时注意情绪调节,学习和运用一些心理暗示技巧来影响员工,如果管理者情绪低落,你的手下也将受到影响变得缺乏动力,相反如果管理者满腔热情,你的手下也必然会充满活力。

要善于支持创造性建议,充分挖掘员工聪明才智,使大家都想事,想干事,都创新,放手让其大胆工作。不要轻易否定员工的建议,一旦受到否定,员工可能再也不敢提意见了,而且积极性也会受到损伤。谁提出的建议可以让谁负责去落实,委以重任,如果有创意,有实效,还可以用他的姓名来命名,如海尔的“云燕镜子”、“伍雷操作法”等。

员工福利方案篇2

【关键词】个案工作;孤残儿童;康复策略

康复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专业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辅导、情绪安抚等服务,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问题,改善福利院环境,协助服务对象面对压力等。本文重点论述个案工作在孤残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康复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个案服务的对象包括康复工作人员和孤残儿童个人。

一、面向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进行福利院儿童个案工作介入时,需要根据福利院工作人员及保育员反馈的孤残儿童情况,结合自身对案主的考察,评估孤残儿童案主的服务需求,针对孤残儿童案主的情绪问题、行为状态等设计服务方案,按照服务计划书开展个案服务。个案工作介入的主要内容包括:(1)孤残儿童情绪疏导;(2)孤残儿童社交能力培养;(3)孤残儿童自我认知能力提升;(4)孤残儿童学习能力培训;(5)孤残儿童康复辅助设备的申请与训练;(6)为孤残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整合服务资源。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任务中心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社会技巧模式)在面对孤残儿童服务时需要考虑到孤残儿童面临问题的特殊性,由于孤残儿童生理、心理、智力等因素的限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到因地制宜,使用过于理想化的理论难以应用于实际的康复工作中。

根据D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介入经验,笔者认为针对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应更多的使用优势视角、赋权视角及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个案工作,与儿童游戏相结合开展个案工作。

案例1:D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A,智残儿童,7岁,被家人遗弃后于2013年进入D市儿童福利院,入住儿童福利院以后出现对院内生活的不适应问题,儿童A会说话但很少与院内工作人员或其他小朋友交流。日常对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康复训练不配合,情绪时常低落。社会工作者根据对案主问题的评估,确定个案介入方案是:首先与儿童A提供情感援助,建立信任关系。其次解决儿童A在福利院中不适应的问题,引导儿童A主动发言并与工作人员及其他儿童共同参与互动游戏,促使儿童A融入福利院集体活动。最后,社会工作者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引下对儿童A深入开展个案服务,赞美A身上的优点,如A的声音很好听,文静可爱等,鼓励儿童A完成社会工作者布置好的简单任务(如丢垃圾、取物品)并给予玩具嘉奖,通过完成任务获取奖励的方式增强儿童A的自我认同及信心。在个案工作结束后,儿童A较比之前情绪有了明显的提升,更愿意与他人互动游戏,对福利院生活的不适应感也有所下降。

社会工作者在为孤残儿童开展个案工作介入时的关键在于评估案主案情,分析孤残儿童的问题所在,以此对症下药。需要注意的是孤残儿童的特殊性,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得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与孤残儿童身心水平相适应的服务技巧,掌握服务的灵活性。

二、针对福利院工作人员的个案工作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孤残儿童康复工作中自身也遇到诸多问题,如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情绪失调和职业发展等问题。社会工作有必要针对福利院工作人员开展个案工作服务。主要工作方向包括:(1)为福利院工作人员提供情绪疏导服务,释放工作人员压力;(2)为福利院康复人员的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理念,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3)协助福利院工作人员做好未来职业规划。福利院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当前的制度体系下作为没有编制的非正式员工,其中许多人对工作的前景、职业生涯和稳定性感到未知模糊,导致工作中不能全心全意投入。社会工作者针对此类问题对福利院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在优势视角下引导院内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根据自身优势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增强其工作的目标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人员在福利院康复工作中的专业化水平和技能提到提升,以此为福利院智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改善。

三、针对寄养家庭的个案工作

D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正在探索针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参与寄养家庭的孤残儿童占儿童福利院儿童的60%多。寄养家庭也是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当前诸多孤残儿童的寄养家庭缺少针对孤残儿童的康复技术与康复意识,没有很好的开展康复训练,对孤残儿童的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复社会工作者应以这些寄养家庭为服务对象,为其整合院内外资源,提供康复基本知识,指导提高其物理康复技巧,以便寄养家庭的孤残儿童得到更好地康复训练。为寄养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释放生活压力,为寄养家庭的孤残儿童提供更好地康复家庭环境。由于寄养家庭分散,也是福利院目前比较敏感的工作领域。康复社会工作者在开展针对寄养家庭的个案工作时,需要与寄养家庭社会工作者结合起来,共同为寄养家庭服务,包括为分析寄养家庭康复环境和条件、制定执行康复计划、监督康复训练的进行、评估康复效果等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儿童社会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5).

[2] 尚晓援.中国孤儿现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3] 沈瑞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途径――医务社会工作[J].医疗与社会,2007,9(11).

员工福利方案篇3

具体而言,就是公司给你一份福利菜单和一笔预算,只要不超出预算范围,那些以前是由公司HR决定的福利方案,现在可以由你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己来选,也就是说,主动权换到了你这里。当然,这个弹性只能是有限度的弹性。换句话讲,选择尽管是主动的,但额度有多大还是事先就定好了的。

这种按需分配的福利被称为“弹利”,最近三四年才在国内快速流行起来,是企业在我们通常所知的“五险一金”外,额外为员工提供确定的福利预算,在这笔预算下把多种补充福利项目提供给员工自行选择的福利分配方式,目前通行的选项包括了寿险、意外险、医疗计划等风险保障福利;配偶及子女的医疗保险覆盖福利;健身卡、旅行费、购物卡等生活便捷型福利,以及养老计划、储蓄计划等长期财务规划型福利。

通常来说,公司制定一个弹利计划都有事先的全盘考虑,会先按照员工的年龄、家庭情况、年资以及绩效制定分配原则,来确定每位员工可以获得的福利预算。在福利项目上,会先设置一些必选的基础项目来确定基本保障,除去这些核心福利以后,再把剩余的福利预算制成可选菜单,交给员工自主选择。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提高福利的有效度,也就是减少所谓的“鸡肋”福利。对个人来讲,你就不再是需要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被牺牲掉的那一个,你现在完全可以从菜单中划去那些对你意义不大的福利选项。比如,正在为买房发愁的年轻单身员工可以选择缴纳住房补充公积金,或者租房、装修补贴;组建了家庭的员工会愿意为自己和配偶、子女升级医疗保障计划,获得三甲医院特需门诊或者合资医院等中高端医疗服务项目;步入中年的员工则有条件升级他们的养老金和储蓄计划,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提早打算。

根据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对近200家公司的调查结果,目前国内只有9.4%的企业正在采用弹利,这些公司大多集中在医药、金融、高科技、快消、化工等行业。调查还显示,有17%的公司决定会在1至2年内开始采用,而63%的公司正考虑在未来开始采用。

也许你的公司已经在考虑实施弹利计划了。

面对一张看起来复杂的福利菜单,你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评估自己的福利需求,认真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找时间与家人沟通,尽量让他们也从你的福利菜单中受益。

另外,公司在提供福利菜单自主选项的同时,往往也会提供一份根据往年的福利方案或者大多数员工需求制定的默认计划,甚至还会根据员工结构,提供一套符合多种情况的样板菜单,这些都可以帮助你在选择福利项目和确定各选项的预算比例时作为参照。假使你的需求真的多到福利预算不能满足,许多公司还有以工资补充福利的方案,就是说你可以申请从工资中扣除部分补充到福利预算中来以支付你的福利需求。

当然有些福利选项不用过多考虑,比如健身卡、油卡、购物卡,甚至旅行假期、洗牙卡这些生活便捷型福利,它们更接近于现金利,不过通过公司福利方式购买,价格还是会比市面上便宜不少的。

提前告知需求

如果你知道公司即将开始弹利计划,那么赶在HR部门制定福利菜单选项前,就可以通过沟通会、在线交流等方式将自己的需求及时反馈给福利项目的实施人员。因为不同的福利选项的集体购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提前给公司建议,可以帮助他们留出福利采购的时间,制定出更符合你的需求的菜单。合理分析需求

首先花一些时间去详细了解公司提供的福利选项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认真分析你的需求,选出对你来说最适用的福利。同时,当福利涉及到你的家人时,也要找个时间主动跟家人沟通,选出最适合全家人需求的方案。对于那些用不上的福利,千万不要贪心,要学会取舍。平衡长短期需求

尤其是年轻的公司人,不要过于关注短期的生活便捷型的需求,要重视长短期需求的平衡。养老金、企业年金、储蓄计划等是给未来带来好处的长期型福利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定期缴费制,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获取“复利”的回报效应。如果等到年纪变大才发现这类福利的投入很重要,那么从投资角度上来看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默认计划的价值

公司往往会在提供福利菜单的自主选项的同时,也会根据往年的福利方案或者大多数员工的需求制定一份默认计划,通常是根据公司员工最大多数的人的群体特征来制定的。所以如果你属于“大多数”,这个默认计划是有参考价值,甚至可以直接选择的。不要忽视沟通

大部分公司也是刚开始实行弹利,公司和员工都是新手,因此双方都要重视在这个项目上的沟通。有些公司会根据员工结构,提供一整套符合各种年龄、年资和家庭情况的样板菜单,你可以积极参与公司在这方面的沟通和培训会,一般都能从案例指导中找到people like me然后参照,这样能更容易地分析自己的需求。有些福利用工资补充也值

公司一般会提供以工资补充福利的方案,来满足福利预算不太充足的员工的需求。除了前面提到的风险保障类福利是即使用工资补充也划算的福利项目外,同样值得的还有公司集体采购的工作生活类福利,如果你一定会用到它们的话。

此外,如果你对长期投资有一定的需求,通过公司购买储蓄型福利,也可以节约一笔手续费用。而且公司在选择这些储蓄型项目时,都会花大量时间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做出谨慎的选择,并对管理人也有一定的监管措施。相比于自己的盲目选择,参与公司的整体储蓄型福利,也是可以在投资上省去很多顾虑。优先考虑风险保障

如果你的福利预算有限,又不想扣除工资来补充福利,那么应当把风险保障型福利放在最优先考虑的顺序。这一类福利都属于成本不高但是能够提供高保障的福利项目,并且公司的集体采购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例如根据保额的不同,公司帮你购买的寿险、意外险的费用一般为市场个人保险价格的1/3到1/2。还有一些医疗保障计划是不向个人出售的,如果你的家人正好需要类似的医保,通过公司的福利项目购买就可以满足家人的需求。

另外,经常需要出差的员工,也可以考虑在福利菜单中选择购买航空意外险和差旅险。

C:弹利看起来是增加HR部门的工作量的,公司为什么还是愿意采用弹利项目?

S:对公司来说,虽然HR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但也是一件节约成本,满足需求的好事。按照传统的福利方案,原本公司在答应了为员工提供既定的福利项目之后,公司必须要为年年不断上涨的福利成本埋单。但现在每位员工的福利支出是确定的,即使某项福利成本上涨,企业也能够主动选择福利支出不变,或者与员工共同承担上涨的成本。并且弹利的项目也便于公司在加入新的福利项目时不需要划出一笔新的预算,只需要将新项目加入福利菜单中即可。

同时,把福利选择放权给员工,能够明显提高员工对公司福利项目的满意度,以及对公司的整体满意度和工作敬业度。这也是为什么弹利首先出现在一些目前离职率偏高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原因。

C:福利菜单上推荐的组合选项是否有用?

S:有些福利项目的组合并不是完全从你的需求角度设计的。当最有医疗需求的员工集中购买或者升级医疗保障计划,而身体更健康的员工则没有太高的购买意愿时,医疗保障计划的理赔率就会上升很快,随之而来的就是保费增长的压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选择”。因此你的福利菜单上往往会出现高赔付险种(比如医疗险)与低赔付险种(如意外险)的绑定组合,或者对你购买高赔付险种提出锁定期、保额上限等要求。当你面对这种组合和要求,在选择的时候就要慎重考虑自己的需求了。

C:如果我的福利预算很少,但想要的福利项目很多,应该怎样去选择?

S:首先根据你自己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对福利选项进行排序,把不需要的福利项目先去掉,再根据预算情况选择排位最靠前的项目。如果福利预算实在不能满足,可以考虑与人力部门沟通,选择以工资补充福利的方案。我们接触的很多员工中,尤其是有家庭的员工,是愿意在全家人医疗保障计划的购买和升级上适当用工资来补充福利的。因为一些中高端的医疗方案一方面在市场上不对个人开放购买,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团体保险可以节省50%左右的成本。

员工福利方案篇4

关键词:灵活福利 激励 福利管理

1、灵活福利的内涵及引入

灵活福利是基于传统的福利制度而产生的,也称“弹利”,是指员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范围内,按照自身实际需求情况选择特定的福利项目组合的福利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传统的福利方案是管理者为适应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而设计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福利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了。70年代,灵活福利模式运应而生,正逐步取代已被广泛使用了60多年的“一种福利计划适用于所有人”的传统福利方案。

目前越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员工满意度,而采取灵活福利的福利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必将成为企业员工福利发展的一大趋势。

2、企业实施灵活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改变原有的福利制度,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实行更为人性化的灵活福利制度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一步。

从员工角度,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不断变化。对于需求,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同样的员工在不同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固定不变的福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了,例如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工作种类或收入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员工对某种福利有着极大偏向。因此灵活福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员工加强对福利的了解,满足员工多样化的福利需求,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作效率。

从企业角度,传统的福利模式无法满足员工,成本效益低下,导致了福利成本与福利效用之间的矛盾。虽然很多时候企业加大了福利的投入,但效果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真正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没把钱花在刀刃上。因此,灵活福利制度就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员工的逆向选择基础上,在一定限制下,由员工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福利种类,有效地调整了企业人力结构并减轻福利规划人的心理压力,提升企业形象与外部竞争力,有效运用企业各项福利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激励,最终使效益最大化,实现共赢。

3、有效激励员工,实现福利效用最大化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采用灵活福利以来,该制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日渐成熟,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很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企业要想顺利实现福利制度的变革,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实现福利效用最大化,必须做到:

3.1、了解员工真实需求

企业对员工真实需求的把握是制定灵活福利的第一步,企业只有先了解清楚员工内心的真正想法,才知道什么样的福利能够满足员工。要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就要相关负责人深入员工内部,通过与员工进行深入探讨沟通,采取多种调查方法,准确意识到员工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能真正地激励员工。此后所有的相关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灵活福利制度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为了真正满足员工,激励员工,以人为本。

3.2、促进员工对新制度的了解与接受

企业一切的变革都会存在一定的阻力,有支持的人就有反对的人,关于福利,企业员工中一定存在满意和不满意的两种人,有的人可能觉得现有的福利制度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对此存在极其不满情绪,这类员工在变革过程中会站在支持的一边;而有的人对现有的福利制度觉得满意,而对变革存在不确定性,有极大风险,这类员工则可能站在反对的一边。因此,在推行灵活福利时,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对员工进行新制度的介绍讲解,解释员工的疑问,让员工了解新制度的好处,最终促使所有人接受,减小变革的阻力,使新制度顺利推行。

3.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灵活福利类型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企业内部的独特性,灵活福利在实际操作中也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主要类型有:附加型灵活福利计划、核心加选择型的灵活福利计划、灵活支用账户、福利套餐型以及选高择低型等等。所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选择最适合企业当前的灵活福利类型。例如如果企业变革阻力较大,企业资金较充裕,可选择附加型灵活福利计划,因为这一类型是在现有的福利计划之外,再提供其他不同的福利措施或扩大原有福利项目的水准,让员工自主选择,这样维持了现行福利制,又提供额外福利,增强了员工满意度和接受度,这适合变革初期,随着时机成熟企业可进一步推行较深入的灵活福利计划。总而言之,在选择灵活福利方案上,企业不能照本宣科,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而应该结合自身,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当前企业的方案。

3.4、福利项目货币化,有效控制成本

所有现代企业都追求的一个目标即是效益最大化,推行灵活福利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员工需求,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努力工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在了解员工真实需求、促进其了解接受、确定适合的福利计划之后,就是要对其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因此对各项福利项目进行货币成本的核定,准确地评估福利项目的价值,将其货币化,最终实现对所有福利项目的明码标价。福利项目货币化的精确性不仅能够使企业有效控制成本,还能减少员工间的矛盾。

3.5、福利选择与员工资历绩效挂钩发挥激励作用

企业实行灵活福利制度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仅仅给予员工更自主的选择权满足其需求是不能产生有效激励的,只能使员工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无论工作表现好坏都不会影响,这样也就违背了制定灵活福利的初衷。因此,要想发挥其激励作用,那么福利的自主选择就应该与员工资历、工作绩效等挂钩,当然企业也应该确保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坚持灵活福利的一些基本原则。

4、结语

综上分析,在竞争愈发激烈,市场变化不定的大环境下,企业改变传统的福利模式推行新兴的灵活福利是企业发展福利管理的重要趋势,始终坚持人性化管理,以员工为本,了解并尽力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对提升员工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双方共赢,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欧明臣.自助餐式的员工福利――弹利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7:25-27.

[2]曾桃,黄瑞琳.弹利计划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现代化,2008,01:19-22.

[3]梁晓梅.企业福利制度弹性化趋向[J].中国人才,1996,08:48-49.

员工福利方案篇5

摘 要 针对福利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HRBP的工作思路,根据残疾职工自身的特点,寻找他们需求,运用HRBP导向的“1+N”福利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持续提高残疾员工积极性和满意度,赢得信任和口碑,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利于人员的招聘和留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福利企业 HRBP 创新 管理模式

在福利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残疾职工身体上的特殊原因,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心理状态与健全人存在一定的差异,给福利企业管理增加了难度。如何用好留住残疾员工、做好福利企业工作、营造和谐劳动氛围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课题。

根据多年的管理实践,结合人力资源HRBP管理思路,针对残疾职工自身的特点,寻找他们的需求,实现福利企业的创新管理。经过近3年的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摸索总结了一套福利企业管理方法――以HRBP导向的“1+N”福利企业管理模式。

所谓HRBP,是人力资源的专业词汇,指人力资源业务伙伴。要做好HRBP,需要切实针对业务部门的特殊要求,提供独特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价值真正内嵌到各业务单元价值中。与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相比,其核心思想为:“客户导向”,即基于客户需求来开展工作。福利企业管理的客户就是残疾员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发掘残疾员工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赢得最终信任,从而提高福利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残疾员工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生理需求,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二是心理需求,主要是被尊重和了解的需求。尤其是残疾员工的心理需求,在之前的各项管理中是偏弱的。根据此思路,归纳出了“1+N”的福利企业管理模式:

一、“1+N”之“1”:机构、人员、制度的保证和统一

(一)1个归口部门:必须有一个的归口管理部门,不能多部门交叉管理,以利于更加规范和专业化的管理。

(二)1个专人负责:设立福利主管,由专人负责残疾员工的招聘、培训、福利、人事服务等管理工作。从管理角度看,残疾员工管理要求更加严格规范,从服务角度说,残疾员工可找到明确、对口的部门人员来反映问题和寻求帮助。

(三)管理统“1”:残疾人员管理纳入公司大的管理框架范围,在此基础上增加特殊关怀政策。

二、“1+N”之“N”:针对特殊需求的关怀点

(一)工作和生活上的“N”

1.残疾员工与健康员工一样享有同工同酬、各种福利外,针对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额外缴纳人身意外商业险,降低他们的生活风险,减轻经济负担。

2.因较多残疾员工从事辅助岗位,收入偏低,为他们每月发放生活津贴,改善他们的生活。

3.为方便残疾职工工作和生活,在公司附近租赁职员宿舍,并提供两个档次的宿舍,便于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

(二)心理关怀上的“N”

1.定期关怀。

(1)福利主管每周均下车间2-3次,与残疾员工诚恳沟通、用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

(2)新残疾员工管理:试用期全程跟踪服务,帮助新残疾员工尽快的融入工作;对因客观原因工作任务不能胜任的,及时与部门主管沟通,及时调整等。

(3)对患病或因工负伤的残疾员工,在工会慰问后,福利主管电话定期跟踪,刚发生或病情严重的,每周1-2次,在病情稳定后和休养期,每月1-2次电话交流,必要时上门关怀。

2.节日关怀:助残日、残疾员工生日和其他传统节日,为他们送上精心准备的温馨礼品。

3.在公司举办的各项企业文化活动中,充分考虑残疾员工的特点,突出对他们的关怀,安排适合他们的文体活动,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如赛、球赛、残疾人座谈会、春节联欢晚会等,提供他们活动的舞台,丰富他们的生活。

4.由专人陪同、专车接送,积极组织残疾职工参加县市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比赛,丰富他们的业余活动,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5.成立帮困扶贫基金,资金来源为:公司工会、行政拨款和员工捐助。为积极开展残疾员工帮困扶贫活动提供了基础,如残疾员工扶贫结对活动;春节慰问;组织捐款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此管理模式真正抓住残疾员工的需求,可随时了解残疾员工的思想及工作动态,为残疾职工提供解决方案,降低残疾员工的离职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赢得残疾职工信任和口碑,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利于人员的招聘和留用,提高管理效率。从长期来看利于公司的福利企业管理,持续推进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赵自强.为员工做好福利的自助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07).

[2] 付佳,唐宁玉.一种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工程管理版,2008.

[3] 乌兰托娅.HR成为“业务合作伙伴”的几点思考.2011.

员工福利方案篇6

【关键词】创新型沟通;成本;员工感知度

福利,即间接经济薪酬,与直接经济薪酬一并成为现代人力资源薪酬福利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的介绍“现在组织所提供的福利计划是过去60年里工人和工会在这个领域中努力的产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雇主们是因为他们心中想着员工福利或者他们想要压制工会才提供一些福利。但是在战争期间,当工资收到严格控制时,大部分福利计划遍应运而生了。工会推动了非工资薪酬的增加,而它们也达到了目的”。可见福利的出现远远晚于薪酬,福利产生的原因也与薪酬有所不同,而福利的形式由于其非现金化的性质也与薪酬明显的区别开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福利体系中福利无论从企业战略角度或是从员工的留用和吸引角度,其地位及影响力都处于薪酬之后。

尽管如此,福利作为雇主提供给员工的一项间接经济薪酬,占据着企业用人成本的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同时由于福利所包含的内容,实施的目的,及福利计划本身的责任等相关的决策因素,关于福利政策的决策要比关于工资和薪水的决策复杂的多。

现代的中国大陆地区的福利体系中主要包括法定福利和补充福利。法定福利是政府要求企业为雇员提供的一系列保障计划,通常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简称“五险一金”。由于法定福利的强制性,政府要求根据各地区规定由企业和雇员分别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其总的缴费比例范围在员工基本工资收入的20%左右。补充福利是指在国家法定的基本福利之外,由企业自定的福利项目,企业补充福利项目的多少和标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支付能力以及企业出于自身某种目的考虑,通常包括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商业保险、法定假期以外的年假及带薪病假、节日福利等。其中最常见的福利科目为补充商业保险及节日福利,以一线城市的企业外资企业为例,这两项福利科目的成约占员工基本工资收入的15%。由此可以见,仅通过粗略计算,企业为员工在福利上的投入成本已达到员工基本工资的35%,当然很多公司的福利成本还远远高于此数字。

以上的福利成本投入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法律法规的加强、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公司的产生和介入、医疗成本的上涨、恶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员工老年化的愈发严重等多种因素,企业开始逐步意识到福利成本的上涨已经成为一项新的问题。

面对因时展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企业可以做的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思考转换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角色进而如何提高巨大福利成本的有效性。提高福利成本的有效性即要提高福利成本的投入产出比例。想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沟通让员工清楚的了解到企业所提供的福利计划内容。根据注明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2015年中国区员工福利和留用调研报告显示,超过XXX%公司都进行了员工福利计划沟通,但是大部分的企业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沟通方式,如员工手册,员工大会等。传统的沟通方式由于政策性的文字过多而且无法及时准确的触及到每一位员工导致沟通效果不佳,往往企业会继续加大福利成本的投入以求更高的员工满意度。此时人力资源部其实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改变员工福利的沟通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目前市场上开始逐步出现创新利沟通方式旨在突破传统沟通方式的局限,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出发向员工解释福利计划,沟通公司的投入,提高员工的福利满意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沟通方式包括体验式沟通、普及式沟通及营销式沟通等。这篇文章将以这三种创新型沟通方式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员工沟通提高企业福利成本投入有效性。

一、体验式福利沟通

从这种沟通方式名字即可以看出,这个沟通方式最大的特点是鼓励员工参与人力资源部门福利管理工作中,亲身体验公司对员工在福利上的投入。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体验式福利沟通方式为弹利(Flexible Benefit)。所谓弹利,是指企业确定对每个员工福利的投入(通常用积分形式体现)的前提下,由员工在福利菜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因此也叫菜单式福利。弹利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著名咨询公司翰威特提出,这种福利选择模式在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广泛采用,但是在中国市场,真正意义的弹利在2010年出现,因为企业在中国市场为员工提供弹利已经成为市场福利领先操作的体现。

通过计划实施弹利,企业既控制了总体成本,又使得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效用最大化。企业需要拖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定满足自身公司员工特点的弹利方案,赋予员工更多的选择,满足多种多样的员工需求。

弹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成本管理和员工满意度的矛盾。同时弹利本身也是一种沟通方式。通常情况下,弹利计划的实施依靠企业定制化福利系统,员工需要定期E路福利系统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福利。弹利计划通常包括商业保险计划、补充养老金计划、体验计划、节日福利以及工作生活平衡计划等,所包含的福利计划详情以及成本(通常为积分形式)会相应展示在福利平台上,员工使用积分进行福利选择过程中会对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科目和福利成本会一目了然,对于福利计划内容会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弹利计划员工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福利计划的沟通方式。

弹利对企业而言有利于福利管理人性化,加强员工沟通,提高员工福利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激励员工、挽留和吸引人才,同时企业拥有自身专属的福利管理体系,提高企事业福利管理的效率;但同时由于弹利计划的实施基于系统平台,这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系统能力要求比较高。大多数的实施弹利的企业会采用外包的形式解决系统以及额外的行政压力。

二、普及式福利沟通

所谓普及方式,即为通过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信息。在福利沟通领域,能称得上为普及式沟通的莫过于全面福利沟通(Total Benefit Statement)。为了更好实现企业的商业战略目标,公司与员工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福利信息、隐利成本以及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关怀传达交流并获取理解。全面薪酬沟通的实施方式比较灵活,方便企业根据自身的预算及员工情况灵活设计,包括全面福利平台以及全面福利沟通信。

通常情况下企业使用全面福利平台展示的福利计划会包括员工的法定福利科目及相应的公司投入(雇主缴费部分),补充福利科目以及相应的公司(如商业保险保费,体检费用)以及一些不易量化的福利政策等(如弹性工作时间、公司班车、食堂等)。比较领先的操作中还会体现公司的福利计划于市场中位水平相比较的结果。考虑到员工的流动以及每年公司在附上投入成本的变化,全面福利平台上所展示的数据会按照年度或季度更新。实施全面福利平台的操作更加利于企业管理以及实时沟通最更新的员工福利。相比之下,全面福利沟通信所展示的信息会更加笼统。考虑到成本以及员工信息安全,通常不会在全面福利沟通信中提及具体的量化成本,而主要会以文字描述的形介绍包括企业在福利战略体系的设计、企业的福利理念和文化以及具体福利计划等相关内容。通过全面福利沟通信的方式有利于管理人员跟员工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同时,员工的情感、思想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形成交流互动,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然,随着市场中企业对于福利投入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更多创新型的全面福利沟通方式将会不断的出现。而所有的沟通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相一致的,即帮助企业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员工福利沟通,让员工充分了解所享受的福利,认可企业的投入,进而提高员工的敬业度。

三、营销式福利沟通

营销一词的定义为,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主要是深挖产品的内涵,切合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的过程。而营销式福利沟通的核心理念在于企业将员工作为内部客户,挖掘并尽量满足内部客户的福利需求,同时打造出完善的福利文化体系以及企业内容福利品牌,以市场营销的方式大规模地持续地宣传福利文化,不断地加深员工对于企业福利的印象,最终达到福利计划被员工所熟知所认可的结果。这种员工福利沟通的理念与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定义相一致。

营销的重点在于包装以及宣传,而营销式福利沟通的基础为打造符合企业文化信仰的令员工印象深刻的福利文化品牌。福利品牌可以由一句标语、一个元素图案构成,同时需要确保传达出企业福利文化理念,例如呵护员工健康或是注重工作生活平衡等。企业需要秉承市场营销的理念,基于已有的福利品牌,进行大规模的多渠道的持续的宣传。

目前市场上的创新操作包括:

1.制作福利宣传视频并在办公室中或是企业年会等重要活动中播放,此种方式的宣传效果最好,员工对信息的接受度更高,但是随之伴随着相对较高的成本投入;

2.打造企业内部福利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员工推送福利相关信息。例如通过微信介绍企业员工体检项目,通知体检时间,提醒体检前注意事项,介绍通过什么渠道解读体检报告等。这样的操作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邮件通知变得更加贴心,更加能体现企业的关怀。同时考虑到微信的高使用率,通过微信福利信息不仅可以提高员工敬业度,还可以起到宣传企业形象、吸引外部优秀员工的作用。微信公众号沟通的成本相对较低,对员工的触及度很高,但是需要持续的人力成本的投入。

3.制作福利文化宣传材料,例如员工福利手册,福利宣传海报,或是在员工常用的物品上印刷相关福利内容,如鼠标垫、餐盘纸或一次性纸杯。这种福利沟通方式虽然以文字内容宣导为主,但是区别于传统的沟通材料,需要更加有设计感、吸引力和宣传性,而非单传的描述福利政策。这种方式相比前两种,对于员工的影响力略逊色,但是从资金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考虑都更胜一筹。

4.开展员工福利沟通会。与传统的员工大会相比,员工沟通会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的轻松,主要目的是宣传福利文化和福利计划内容,而不是讲解福利政策。通常为了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会为参加沟通会的员工提供小奖品或是在会后进行员工反馈调研。

市场上不断出现新颖的福利宣传方式,究其原因是由于营销式福利沟通是成本最低,但是短期沟通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沟通方式的短板在于,如果企业希望得到持续的福利满意度上升,在大规模的宣传的同时需要定期对企业的福利计划稍作调整,因为首次沟通效果越明显说明员工对福利关注度越高,而对于未来福利的期待越高。如果福利计划本身不作调整,员工反而会对企业的福利投入产生质疑。

综上所述,目前市场上已经实施的创新型福利操作就其成本,效果以及长期影响而言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企业希望得到更高的福利投入产出率,则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成本承受能力以及员工情况有适当调整,相互弥补不足。

根据怡安翰威特对于员工福利沟通效果分析案例,三家行业领先企业在均实施了弹利计划并且福利计划成本投入相一致且处于市场领先水平的情况下,三家对于弹利计划的员工沟通程度有所不同,最终员工在弹利计划中的参与程度也大不相同。

企业A在弹利计划实施第一年起便制定了长期的持续员工沟通方案并且每年对于福利计划的沟通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年员工的参与度为67%,而在第三年的弹利计划中,员工的参与度已经达到了90%,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也从第一年的50%上升至85%,弹利已经成为员工心中领先福利操作的代名词。

企业B同样实施了弹利计划并且在实施计划当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员工沟通,员工参与率及满意度都达到了80%以上,取得了管理层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并没有进行持续的员工沟通,员工对于弹利的概念逐渐淡化,在第二年的计划中员工的参与率仅达到40%。

企业C从实施弹利计划之初就没有进行规模性的员工沟通,员工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对于弹利的框架性概念,员工的参与度一直在50%以下,且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没有任何改善,在计划实施的第三年,企业正式宣布停止提供弹利计划。

从以上真实案例可以看出在福利成本投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程度,不同频率的员工沟通对于员工福利认知度及满意度都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一套完善的,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相一致的员工沟通方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员工沟通结果以及最高的投入有效性。现在企业需要开始思考什么样的福利计划才能更好的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什么样的福利沟通计划才能让员工更好的理解福利计划,了解企业投入与关怀,使企业现有的福利计划锦上添花。因为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原动力,在整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下,福利除了其产生之初的保障作用,更应该应时代之发展发挥更大的吸引及留用作用,使企业在福利上投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员工福利方案篇7

10月23日早晨9点,法国政府投资部负责带领记者在巴黎进行采访报道的塞弗琳,提前20分钟便来到了我们所住的酒店。“我没法预订到出租车,看来我们现在就得出发,乘地铁赶去采访了。”她神色焦急地提示我们,前几日在巴黎爆发的公共运输系统大罢工的影响似乎还在延续。

由于反对总统萨科齐最近推出的一项针对“特殊退休制度”的改革方案,法国工会于10月18日起组织了地铁和公交系统的大罢工。这一改革方案意在延长缴纳社会分摊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年限。以前,像铁路工人、警察、矿工等从事高劳动强度职业的雇员的缴纳年限为37.5年,其他普通职员则须缴纳40年。萨科齐希望改革这项福利倾斜政策,让所有的人在缴纳40年的社会分摊金后,才能领取全额退休金。

如是,以25岁为工作开始年限来算,缴纳40年的社会分摊金,就意味着得工作到65岁才能退休;如果不能缴纳足年的社会分摊金,根据此项改革方案中的“减金制”,将不能全额领取退休金。

10月18日起,这次“法国12年来最严重的工潮”,几乎导致了法国地铁、公交等运输系统的全面瘫痪。罢工期间,许多原先乘搭公交或地铁上下班的人不得不改为搭乘出租车,数量本就有限的出租车变得极为抢手。

不得不改

福利制度向来被视作法国社会最难撬动的内核。萨科齐此次福利改革方案首先触及的,是退休金制度这一环。

以“和过去决裂”为竞选口号上台的萨科齐选择将此作为自己改革思路的起点,可谓勇气可嘉――短视的政治家完全可以为了自己所在政党能在下届选举中继续获胜,在一开始就采取讨好选民的政策,避免触碰到福利制度这个敏感领域。

对于萨科齐而言,选择福利制度率先开刀的道理却也简单。在法国,福利制度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任何一种改革措施的成功推行,几乎都得以改革僵化的福利制度为前提。

不过,历届政府对此领域进行改革的努力几乎都以失败告终。1995年,前总理朱佩也曾倡导过类似后延退休年龄的福利制度改革,但终因为期三周的全国性罢工而作罢,朱佩本人不得不引咎辞职。去年3月28日,将使企业解雇年轻人更为容易的新劳工法《首次雇佣合同法》也曾引起强震,从而导致总理若斯潘的此项改革计划夭折。

然而,高度社会公平的福利制度,却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法国政府承受能力的极限。对于目前的法国政府而言,公共财政赤字已经到了相当危急的程度。

法国现总理菲永9月在视察科西嘉岛时曾语出惊人:“我是一个濒于破产边缘的国家的政府首脑;我是一个15年来赤字不断的国家的政府首脑;我是一个25年来预算没有一次平衡过的国家的政府首脑。”

根据欧盟的稳定暨增长协定,成员国应稳定其预算赤字水平,使其规范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之内。法国已因多年未能达标,遭到了来自欧洲央行的连番警告。

率先向国有企业开刀

萨科齐经济改革的思路,主要是以减税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这本来就将在短期内给法国政府财政带来很大负担;再加上目前福利制度的拖累,法国已很难完成欧盟指定的在2010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

在今年7月的欧元区13国财长会议上,法国已向欧盟请求将法国削除财政赤字的期限从2010年推后两年。

为了应付无法继续维持的财政重负,根据萨科齐9月向参议院递交的预算案,法国政府誓言要在2008年以前削减福利系统24%的赤字。这意味着将使公共开支维持在89亿欧元的水平上,而今年这部分津贴的预算就已经达到了117亿欧元。

为落实此项预算案,萨科齐选择了向国有企业部门的退休金制度率先开刀。对于萨科齐推出的这项涉及50万人的首份福利改革计划,法国国内的国企和私营部门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反应。

在法国,福利制度所产生的社会负担,因职业、产业,特别是由于公私部门性质的不同而具有二元特征。因为与政府讨价还价能力存在差别,法国国有企业部门是福利制度的较大受益者,他们享受着比私营经济部门更为稳定的就业保障以及更受优待的工作时间。这在私营经济部门看来不公平。在法国期间,记者走访了数家私营企业,他们对法国政府拉平公私经济部门福利制度差异的改革方案,几乎无一例外持有正面评价。

“国有企业和我们的劳动合同不一样,国有企业应该和我们私营部门工作同样长的时间,这样才是公平的。”欧莱雅集团卡尼尔化妆品生产中心负责公关事务的玛丽纳(Marina Paris)说。中国国旅法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晋予谈到近日罢工时说:“参加罢工的那些国营的公共交通部门,除了工作稳定,他们本身已经享受了全方位的、比私营企业好得多的福利待遇。”已在法国生活多年的陈晋表示,予对这次公交铁路系统的罢工无法理解。

静观其变

11月3日,在萨科齐就任总统接近六个月之际,法国《星期日报》公布了一份民意调查结果:如果再给一次投票选举总统的机会,55%的回答者表示会将选票继续投给萨科齐,这一比例高出萨科齐在此前总统选举中53%的得票率。

在罢工阴影下,萨科齐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应该可以看作是大部分法国人支持改革的表现。

“从外面看,法国似乎抵制改革,但实际上,法国却是欧洲国家中最先就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国家之一。”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短期经济分析部主任贝菲(Pierre-Olivier Beffy)告诉《财经》记者,“改革需要时间,现在看来已在实施了。但是法国需要对此改革公开辩论,可能和其他国家情况不一样,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对政府实施的改革发表意见。”

法国民众对福利制度改革的情绪是复杂的,由于“福利刚性”的作用――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只能允许上升不能下降的心理预期,对于那些享受优厚退休条件的受益团体而言,割舍并非易事。国家理应担负福利和救济的神圣职责,更是众多法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想法。

因此,即使是那些认同商业竞争价值、以私营经济部门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他们对于萨科齐改革方向的态度仍是较为隐晦的,他们不大愿意公开表示对萨科齐改革的支持,往往选择冷静观之。

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CEO安东尼(Antoine Frerot)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便说:“在我们的宗教中,托马斯阿奎那有句名言,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萨科齐推行的福利制度改革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已不是第一次了,我认为最好还是静观其变。”

员工福利方案篇8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健问题。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设计缺乏战略思考,管理制度混乱,福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优化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应强调薪训系统内邵的透明性,保持系统的适度弹性,及时优化调整系统。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

    在企业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企业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原则、透明原则等,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战略思考。大多数中小企业能意识到薪酬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吸纳、滞留、潜质提升与潜力激发,但极少有中小企业会将薪酬作为其发展战略实施的杠杆。

    (二)薪酬管理制度混乱

    1.薪酬制度不规范、弹性差。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员工无法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大致收人。弹性差主要指薪酬结构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等级较少,在工资体系中与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的项目较少,总体上表现出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小以及员工的工资基本没有起伏的现象。

    2.薪酬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工作,薪酬系统一旦确定后就长期执行,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或者是等到暴露出大量问题后不得不进行调整。有的企业虽然及时调整了薪酬方案,但新的方案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依然存在不科学的因素,有的甚至带来新的矛盾。

    3.忽视薪酬沟通环节。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提薪或奖金发放不公开,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人们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格的倾向,自然会削弱这些制度的激励和满足功能。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薪酬就是沟通”,管理层只有与员工通过相互交流,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才能使报酬制度变得更加有效。

    (三)福利体系不完善

    不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具体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对于《劳动法》规定的那些法定福利项目,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在中小型企业中,依法为员工上缴失业保险的比例就更低。福利项目是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员工的具体需要而设计的,但国内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做的不好,有的企业是没有制度性的规定,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这种做法没有从制度层面上提供保障,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员工对自己将来能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也没有明确的预期。二是有的中小型企业对公司福利虽有制度规定,但一般涉及的内容较肤浅,也没有结合员工的具体需求,从激励的角度去设计福利项目,也谈不上有完善的福利体系。

    (四)忽视非经济性报酬的作用

    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这就是企业没有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运用,员工缺乏精神激励的原因造成的。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一)强调薪酬系统的内部透明性

    从原则上讲,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应该是公开的。公开的薪酬系统能为企业内部的每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个有效的薪酬系统不仅要反映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岗位价值,还应该能够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通过薪酬的上升通道反映员工的职业上升空间,使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能有职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激励员工为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同时,要求企业内部不同系列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每个员工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保证大家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选择权利。员工正是在不同系列的薪酬上升通道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一个公开的薪酬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和员工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公平的薪酬系统应该是能够反映员工的绩效的,应该是与企业的考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从而带来更多的收人时,就会受激励的驱使而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公平理论又告诉我们,激励不仅受到绝对公平的影响,还受到相对公平的影响。因此,为使薪酬对员工激励水平最大化,员工应该了解组织是如何定义和评估绩效的,了解与不同绩效水平相联系的报酬水平。公开的薪酬系统能够使制度上的不公平更有可能发现和得到纠正,这有利于管理层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二)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

    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员工个人的薪酬水平也应有所变化起伏,这种变化的依据是考核一个周期内员工的工作量多少、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情况等。

    (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

    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薪酬的重新调查和员工的薪酬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薪酬系统的合理性,如果存在不科学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应该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调整优化。薪酬系统的调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调整个别或部分员工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是指对全体员工的薪酬方案进行调整。对个别或部分员工的薪酬进行调整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的考虑:一是企业在制定薪酬方案时考虑不周,或者是当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必要对部分员工的薪酬待遇进行调整;二是部分员工为企业做出了贡献或成为公司重要的技术研发人员或管理人员,而又没有办法通过升迁来提高他们的待遇,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他们的薪酬进行调整。对全体员工薪酬方案的调整涉及的面较广,一般来讲,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全体员工的薪酬方案:一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同行业或同地区的薪酬待遇都在提高。二是企业的发展进人成长期。处于这个时期企业的业务量不断加大,产品适销对路,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总量和利润总额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个时候企业要考虑员工的价值,在分配利润时要兼顾员工的利益。三是企业进人衰退期或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产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这个时候企业需要考虑尽力降低综合成本,包括人员成本。四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存在较多问题,并引起内部矛盾,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个时候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出现以上情况时,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薪酬方案,使新的方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四)要善于运用非经济性报酬

    员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员工所希望获得的除了物质薪酬外,还希望得到精神薪酬,也就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薪酬,如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精神薪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因为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没有发展机会而愿意进人中小企业,寻求个人发展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如果能在精神薪酬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感、责任感,就会吸引这些人才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员工需求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

员工福利方案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

在企业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企业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原则、透明原则等,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战略思考。大多数中小企业能意识到薪酬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吸纳、滞留、潜质提升与潜力激发,但极少有中小企业会将薪酬作为其发展战略实施的杠杆。

(二)薪酬管理制度混乱

1.薪酬制度不规范、弹性差。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员工无法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大致收人。弹性差主要指薪酬结构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等级较少,在工资体系中与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的项目较少,总体上表现出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小以及员工的工资基本没有起伏的现象。

2.薪酬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工作,薪酬系统一旦确定后就长期执行,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或者是等到暴露出大量问题后不得不进行调整。有的企业虽然及时调整了薪酬方案,但新的方案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依然存在不科学的因素,有的甚至带来新的矛盾。

3.忽视薪酬沟通环节。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提薪或奖金发放不公开,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人们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格的倾向,自然会削弱这些制度的激励和满足功能。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薪酬就是沟通”,管理层只有与员工通过相互交流,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才能使报酬制度变得更加有效。

(三)福利体系不完善

不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具体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对于《劳动法》规定的那些法定福利项目,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在中小型企业中,依法为员工上缴失业保险的比例就更低。福利项目是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员工的具体需要而设计的,但国内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做的不好,有的企业是没有制度性的规定,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这种做法没有从制度层面上提供保障,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员工对自己将来能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也没有明确的预期。二是有的中小型企业对公司福利虽有制度规定,但一般涉及的内容较肤浅,也没有结合员工的具体需求,从激励的角度去设计福利项目,也谈不上有完善的福利体系。

(四)忽视非经济性报酬的作用

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这就是企业没有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运用,员工缺乏精神激励的原因造成的。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一)强调薪酬系统的内部透明性

从原则上讲,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应该是公开的。公开的薪酬系统能为企业内部的每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个有效的薪酬系统不仅要反映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岗位价值,还应该能够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通过薪酬的上升通道反映员工的职业上升空间,使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能有职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激励员工为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同时,要求企业内部不同系列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每个员工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保证大家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选择权利。员工正是在不同系列的薪酬上升通道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一个公开的薪酬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和员工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公平的薪酬系统应该是能够反映员工的绩效的,应该是与企业的考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从而带来更多的收人时,就会受激励的驱使而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公平理论又告诉我们,激励不仅受到绝对公平的影响,还受到相对公平的影响。因此,为使薪酬对员工激励水平最大化,员工应该了解组织是如何定义和评估绩效的,了解与不同绩效水平相联系的报酬水平。公开的薪酬系统能够使制度上的不公平更有可能发现和得到纠正,这有利于管理层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二)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

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员工个人的薪酬水平也应有所变化起伏,这种变化的依据是考核一个周期内员工的工作量多少、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情况等。

(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

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薪酬的重新调查和员工的薪酬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薪酬系统的合理性,如果存在不科学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应该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调整优化。薪酬系统的调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调整个别或部分员工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是指对全体员工的薪酬方案进行调整。对个别或部分员工的薪酬进行调整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的考虑:一是企业在制定薪酬方案时考虑不周,或者是当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必要对部分员工的薪酬待遇进行调整;二是部分员工为企业做出了贡献或成为公司重要的技术研发人员或管理人员,而又没有办法通过升迁来提高他们的待遇,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他们的薪酬进行调整。对全体员工薪酬方案的调整涉及的面较广,一般来讲,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全体员工的薪酬方案:一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同行业或同地区的薪酬待遇都在提高。二是企业的发展进人成长期。处于这个时期企业的业务量不断加大,产品适销对路,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总量和利润总额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个时候企业要考虑员工的价值,在分配利润时要兼顾员工的利益。三是企业进人衰退期或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产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这个时候企业需要考虑尽力降低综合成本,包括人员成本。四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存在较多问题,并引起内部矛盾,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个时候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出现以上情况时,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薪酬方案,使新的方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四)要善于运用非经济性报酬

员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员工所希望获得的除了物质薪酬外,还希望得到精神薪酬,也就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薪酬,如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精神薪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因为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没有发展机会而愿意进人中小企业,寻求个人发展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如果能在精神薪酬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感、责任感,就会吸引这些人才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员工需求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

员工福利方案篇10

【关键词】:保险业;销售人员;薪酬管理

一、薪酬的定义

薪酬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美国著名薪酬管理专家米尔科维奇(2002)将薪酬界定为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福利。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基于激励工具的角认为薪酬是指雇员为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奖励。

我国理论界有些学者将薪酬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薪酬是指个人获得的以工资、奖金等以金钱或实物形式支付的回报;广义的薪酬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经济性报酬指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和假期等,即货币薪酬;非经济性报酬指个人对企业及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感受,即非货币报酬。

综上所述,对薪酬的内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薪酬支付的前提是雇佣关系。

(二)薪酬支付的主体是雇主。

(三)薪酬支付的客体是雇员。

(四)薪酬支付的内容是薪酬。

二、薪酬的薪酬构成

从上述对薪酬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经济性报酬是总体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薪酬和薪酬管理的研究中,由于大多数员工主要关注经济性报酬部分,企业薪酬的设计主要关注于经济性报酬。经济性报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工资,能帮助员工避免收入风险,但它与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劳动成果没有直接联系。

(2)绩效加薪,根据员工的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而确定的对基础工资的增加部分,是对员工超额完成工作部分或工作绩效突出部分的奖励性报酬,旨在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激励薪酬,是企业业预先将利益分享方案告知员工的方法。

(4)津贴和福利,福利和津贴属于附加薪酬,也叫福利薪酬。

三、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薪酬制度一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为例

(一)销售人员定薪原则

根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薪酬管理的有关规定,销售人员的定薪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总公司销售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制定销售系列人员薪酬指导方案,各机构按照指导方案的要求执行;2.总公司原则要求同机构、同级别、同类型销售人员薪酬水平基本相当,且非专业销售人员不低于专业渠销售人员;3.新聘销售人员原则上从初级开始定级定薪,无相关工作经验的,应从见习级开始定级定薪。新聘销售人员需设置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考核指标不低于对应级别三个月考核业务量的80%。

(二)销售人员薪酬发放原则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销售人员薪酬发放原则如下:1.基本工资部分。按定薪标准,每月由人力资源部按公司相关人事制度发放;2.考核绩效工资部分。每月与基本工资一同发放;月度考核结果与销售人员考核绩效工资的挂钩办法及补发办法按考核规定执行;3.福利部分。销售系列员工按照所在机构相关标准享受公司规定的各项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过节费、育培训、休假等。

四、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改革营销员的福利制度

1、实行等级福利待遇。长期以来,盛行着福利平均主义,福利和营销员业绩之间的联系不大,起不到激励营销员起的作用。所以保险公司需要完善营销员的等级福利待遇制度,对营销员等级进行科学划分,使得不同等级的人员享有不同的福利待遇。

2、实行保险公司福利形式的多样化。让营销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福利,如同自助餐一样,所以这种福利形式也被称为为自助式福利。营销员需要什么,保险公司就会发什么,充分尊重营销员本身。

3、营销员参与福利的设计。让营销员参与设计自身的福利,让营销员身在其中能找到别样的满足感和亲切感,并且一旦员工拥有了对自己福利形式的发言权,则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建立有效的保险营销员经济增加值激励体系

具体措施有:第一点、每个保险所要承担的公司资本成本都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当营销员自身明确了自己所负担的资本成本时,才能明确知晓自己所获的奖金基数。第二点、还要确定营销员的奖金比例,做到销售额越大,则奖金比例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