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十篇

时间:2023-04-02 01:55:03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1

1、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2、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3、同样是美女,这个女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眉宇之间有种超越了她年龄的惊人的美丽,淡淡的柳眉分明仔细的修饰过,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象两把小刷子,亮得让人觉得刺目的一双漂亮到心悸的大眼睛,异常的灵动有神。

4、一个半跪在地面上的紫发男子。那是一个极美的男子,长眉若柳,身如玉树,上身纯白的衬衣微微有些湿,薄薄的汗透过衬衣渗出来,将原本绝好的身体更是突显的玲珑剔透。长长的紫发披在雪白颈后,简直可以用娇艳欲滴来形容。一个男子能长成这样,也是天下少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2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科知识既博大又零碎,既简单易记又复杂抽象,不像数学学科那样系统而有规律,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心存芥蒂,总是难以提起兴趣,语文知识因此而贫乏匮缺,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其实,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多途径的。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教材,在教材的学习中培养兴趣。编演课本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式。对于《将相和》《皇帝的新装》《西门豹治邺》等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编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对教学素材中有趣、生动的形象有所认识,从而心生向往,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学科“情有独钟”;对于枯燥单调的“生字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字形特点,用猜字谜游戏、部首加减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让学生从有趣的猜字谜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又加强了对字形的认知和记忆,可谓一举两得;对《咏柳》《春晓》等一些色彩鲜明的诗词学习,我们可通过绘画描摹的方式,让学生从色彩的描画中产生兴趣,从而克服对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诗词学习的素养。其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兴趣。语文是一门庞杂的语言运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活水。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见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倾听、去感知,在生活的感知认识中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并提高语文素养。纷繁芜杂的行业门店两边张贴的异彩纷呈的门联,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彰显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走进广阔无垠的田野,看到那星罗棋布的“田”字状或“井”字状的田地,我们就知道了“井”与“田”的产生;倾听大自然中的鸟鸣虫唱、风吟雨啸,让学生学会了对“唧唧、哞哞、啾啾、沙沙、呼呼”等各种声音的描摹;连绵起伏的群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让学生知道并理解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南飞的雁阵、漫山遍野的红叶让学生理解了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

二、重视语文积累,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3

一、从阅读中积累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的典范之作,文章中不乏精彩的语段,这些语段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默读、朗读、引读、复述、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把这些精彩语段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可让他们把佳词妙句、精美篇章摘记在本子上,并帮助学生对积累的这些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如,人物描写的分为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景物描写的分为静态、动态特点;自然现象的分为风、雨、雷、电等。这些积累所得,尽量让学生记背下来,有些还可以让学生默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门别类积累的。天气描写:“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人物外貌神态描写:“车旁还有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人物的语言描写:“请别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呆在车里?里面暖和些。对了,我叫乔依。”人物的动作描写:“送上”、“忙来忙去”、“端茶送饭”等。当然,课文内容积累不是死抄死记,而要“得意”“得言”,要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学习作者围绕主题如何去表达的方法。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习作积累素材。我的做法有二:一是从课内阅读中拓展延伸,如学习《牛郎织女》,推荐学生看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引导学生开展一次民间传说的搜集采风活动,并将采集来的民间故事编成图文并茂的《民间故事小报》。二是有计划地阅读中外童话故事,根据年级的不同,我分别引导学生阅读郑渊洁、孙幼军等人作品。定期举办班级故事会,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童话阅读的收获。三是阅读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应注重引导,为学生推荐书籍,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持之以恒的阅读兴趣。

二、从平常生活中积累

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总认为生活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并不是生活中真的没有可值得写的,而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懂得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平凡生活中感悟到生活的真、善、美。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消纵即逝的,老师要让学生时时竖起耳朵倾听收集。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关心家人,关心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关注。尝一次鲜记下来,做一件家务事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刮一次风记下来,谈一次话也记下来……如,有个学生家住农村,五月份的家长会,他父母没法参加,在作文中写道:当时正是插秧的的繁忙季节,“晚插一天秧,收割差十天啊!”为了赶插秧苗,爸妈没法参加家长会,让我向老师请个假。这段话中的谚语充分说明了播种与收获的时间差,按时播种多么的重要。随后,我询问他这个谚语从哪儿收集来的,他说,爸爸要我们抓紧时间学习时,经常会说到这句话。这正应了叶老所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正因为学生善于留心生活,在他们的作文里还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碗米下锅,九样家什到位”、“磨刀不误砍柴工”、“困难像弹簧,你怕它就强,你强它就弱”、“九条老蛇钻进屁股不想拔”等等谚语、俗语的精彩。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4

【关键词】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发言时词不达意或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干巴乏味,像记流水账,要么满纸白话,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这些表达上的障碍多数是源于语言积累的匮乏。说到语言积累,老师们更乐于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积累的引导。新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语言典范。引导学生将这些典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语言的美

语文教材是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该引导学生积累些什么?这需要师生具备发现美的慧眼,细细品味,仔细揣摩。

1.搜集优美字词

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像“夜幕降临”、“金碧辉煌”这样优美的四字词语课文中比比皆是、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出现的词语、“语文园地”中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形容词短语等的归类整理,都是值得学生用心积累的语言素材。

2.记诵精彩语句

比如: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诗句等。像珍惜时间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团结友爱的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气象谚语“春天孩儿脸,一日有三变”。还有像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拟人句以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积累的。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色,有描写秋雨的;有描写秋叶的;有描写秋花的;有描写秋风的;还有描写小动物的。这也是文本语言积累的极佳素材。

3.积累精妙语段

意境优美、含义深刻的段落:如写人的文章,可分类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段落;写景的文章,可积累文中描绘景物的优美语段。比如《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段落。

4.积淀名篇佳作、古典诗文

比如《匆匆》、《伯牙绝弦》等。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正如一块块璞玉,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撷。

二、感悟语言――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深径

1.品精妙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媒介,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雨点儿》一课中“数不清”一词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理解词义:课件演示“一滴雨点八九滴雨点无数雨点”。

(2)拓展: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多得数不清呢?

(3)用上“数不清”说一句话。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品精彩句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是遵循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规律。例《金色的草地》一课,第三自然段无论从描写的内容,还是构段方式,或是遣词用语,亦或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表达得很细致。这样文质兼美的段落就是教学中应该浓墨重彩,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并积累的重点段。设计如下:

找“发现”梳脉络,感悟文本构段上的精妙。

品有趣,感悟文本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1)句式引读:这是一片多么_______的草地!

(2)用“因为……所以……”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提升主体,感悟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中午,太阳公公高高挂在空中;

傍晚,太阳公公落下西山。

再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这样浮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品读文本、积累语言的能力,唯如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品读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3.品名篇佳作,感悟名著的美

例如《丑小鸭》一课,原著对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那样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徒生因爱怜丑小鸭而不忍心将它的“丑”样描写细致。从中领略了名著背后浓浓的人性美,更增添了阅读积累名著的热情。

三、方法恰当――在学习语文中轻松积累文本语言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重视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

(1)巧妙导读。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导读的艺术。如在指导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尽量把书上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这样呀,老师只要看你这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课文,老师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

师:“你越读越难过,眉头都皱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发现你读到后面,笑容满面,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你刚刚有一会儿读着读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比起生硬的朗读指导,显得妙趣横生,更有实效性。

(2)注重朗读的语气和朗读形式的变化。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读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指导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人物、不同情景,选择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小树和懒狮子前后两次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

小树:奇怪担心、着急、生气的语气。

懒狮子:慢吞吞、不屑的语气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语气。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这些不同语气,教师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形象,再用生动的导语配上恰到好处的语调、表情、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引导个性化朗读。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上文中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不同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各不相同。

(4)重视范读。范读是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5)保证朗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读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文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语言就在这样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2.进行有效背诵,积累文本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美文,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还能从背诵中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和表达上的精妙,一举多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背诵,除了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鼓励学生熟背。除此,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像写“下水文”一样,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背”,即能激起学生背诵积累的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3.摘抄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写得优美的段落、在课本的空白处补充自己的摘抄笔记等。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摘抄的内容定期进行归类、交流,使积累的语言不至于陈腐浪费。

四、学以致用――在运用语言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反之,在运用语言中也能促进语言的积累。

1.以写促积

(1)扩词:这个方法有助于言语积累比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量。

(2)造句:对于新学到的词语或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语,用这个方法有利于巩固。

(3)仿写或续写句段:运用这个方法能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小摄影师》,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第二天,男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接着编故事。”

(4)写作文。作文训练就是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积累进行回忆、交流、筛选、重组。当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得所悟所感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也会变得更丰富而且有条理。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作文的形式可以是续编故事、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随笔等。比如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2.以说促积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并努力对语言进行重组,使表达更流畅,进一步积累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尽情表达。比如低年级可开展“看图说话”、“故事会”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或引导学生在复述中积累。比如学了《赵州桥》,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2002(06)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5

一、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众所周知,命题作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仅仅把写作题目局限在一个僵死的概念上,这种呆板的做法十分笼统,必然导致内容空洞,文笔散漫,无色无彩。所以说,要想出色地完成命题作文,要善于在广阔的范围之内选择其中一点,找好一个角度,扮演成一个故事铺张开来,要有人有事,有枝有叶,有点有面,找到自己亲身经历,有思考有感悟,能细说端详,能灵活驾驭的角度为切入点。实质上就是通过细小的局部来彰显宏大的整体,借助平凡的现象来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普通的叙述描写中,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巧妙地揭示出来。虽然把题目演绎成故事,但要杜绝见事不见人,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笼统空洞言之无物,更力戒平铺直叙。古人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曲折的情节才能够扣人心弦,这才是记叙文的生命。所以说,题目演绎成故事以后,不应该是普通的白开水,要让故事跌宕起伏,让人倍感曲折,保证情节波涛澎湃,跌宕多姿。只有给人以创新而不落俗套,才能以有限的篇幅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详细具体,立意鲜明,令人相见恨晚,出奇制胜。

二、加强指导,重视课外阅,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道出了写作文无话可说的难言之隐,要想改善这一局面。

第一是课外阅读是良好的充电加油场所,既能让叙述开阔眼界,还能增长知识和阅历。如果能做好课外阅读的有心人,边阅读边积累,提高写作能力,也不是难事,指日可待。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搞得扎实,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那么优秀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行文谋篇,就会为我所用,从而取长补短。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会博采众长,得以提高。这就需要做到,每周要坚持抽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是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不能单纯地隔靴搔痒,无的放矢。学生不妨选择他们喜欢的故事或是喜欢的片段,或是佳句,进行朗读。好脑袋不如赖笔头,还要做好读书笔记,勤摘抄,并对这些材料拿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就是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以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知识就不一样,你有一个知识,我有一个知识,互相交流知识以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知识了。同学们的摘抄本也不例外,受此启发,同学们如若互相交换,或是点评,或是交流,或是自我充实,资源共享,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就是一本戏。同学们之间就会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第四,教师不要撒手不管。要做到定时抽查学生的本子,针对学生们摘抄的内容或者是精彩的点评,要做到有检查,有点评,要有表扬,有鼓励,有鞭策,有总结。

第五,就是要强调让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迁移到写作上来,也即学以致用,这才是写作的关键。毕竟,写作不是考积累了多少知识,摘抄了多少佳句,而是要把这些外在的素材变成自己的内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学生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便能随心所欲,意到心到,厚积薄发,心到笔到,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相比以前,天壤之别。

三、设置情景,丰富想象,合理虚构

该方法取源于一个学生的作文实录,作文题目是一件难忘的事,文中写到,小时候有一次自己口渴得厉害,于是就和妹妹一起偷了妈妈的两元钱去买冰棍吃,结果被妈妈发现了,罚跪在门口,还不许吃饭。我们害怕极了,发誓今后再也不敢偷窃。这件事虽然已过多年,至今还是那样令人难忘。这篇作文不能说意思不明了,也不能说没有条理,不足之处就是叙事太简单,索然无味,十分干瘪,无法令人难忘。这时我便巧妙地设置了如下情景:口渴的原因?偷钱时的动作?心理活动怎样?为什么会被妈妈发现?妈妈发现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又是怎样的?我和小妹在罚跪时有怎样的心情等等。就这么几个情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辅以适当的虚构。如此一来,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下子就灵活了起来,飞笔在纸上沙沙地写起了作文。正是因为设置了这样的情景,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也为他们想象力的飞跃埋下了伏笔。

四、描写之中蕴含思想

文章的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要想突出故事的主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故事的主旨,蕴含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在实际写作的时候,要调动一切描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突出事情的发展过程,把主题鲜明地表达出来。不要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好的记叙文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描写,如果只有故事框架、空洞的议论,那些平淡的叙述,就美中不足了。除了用陈述性语句交代清楚人、事、物的情况以外,还要用描写性语句,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辅以描段来描写人、事、物,令其栩栩如生,表达出生活的理趣和情韵,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聚焦式地对人、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重点描写,可形成超凡脱俗的点睛之笔。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6

关键词:写作兴趣阅读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往往感到作文难,写作犹如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纵然是足踏登云梯身在摩天岭,也难找到上天之门。因此,学生在作文时东拼西凑,瞎编乱造,无病,甚至故作高深,敷衍了事,作文水平很难提高。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只要教师走出以往作文教学的误区,在教学中抓得紧,抓得细,并进行多样化的指导,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如愿以偿写出别具匠心、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

一、拓展延伸,博览群书,鼓励阅读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倡导我们博览群书。但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有选择的多读好书。例如在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药》、《阿Q正传》等小说,让学生体会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了《荒岛余生》,要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名著,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更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另外,学生可以挤出时间浏览报刊杂志,比如校园里的报栏,街道上的标语、广告,过节时的对联,商品说明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多频道的接受外来信息。在读的过程中,除了“博”之外,还要读的“精”,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读到精彩的文段时,应静下心来。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做到读有所得,这样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二、借鉴课文,感悟方法,学以致用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极好范例,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让学生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方法、写作特点等方面去领悟。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片段摘抄在笔记上,经常读读写写,反复咀嚼,提高语言感悟能力。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借鉴课文结构模式及写作特点,学会运用。比如在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背影》等写人的名篇之后,引导学生借鉴文章中描写人物穿着及外貌特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学生完成习作后互相交流,反馈评价,看谁写得生动传神。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多肯定,多表扬,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和表现欲望。又如学习了《我的老师》一文,可以让学生借鉴课文写法,写一位自己敬佩的老师,要求学生通过事例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模仿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课堂上学生写作激情高涨,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愉快的完成习作,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写作自信心。

三、多记多思,勤于摘抄,善于积累

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语文教育尤其重视诵读。凡是课本中规定背诵的古代佳作和现代名篇,要求学生不折不扣背得滚瓜烂熟。读书看报,凡是遇到精美的文章,精彩的片断,精炼的语句,都应该不厌其烦的熟读成诵,力求将每篇文章背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会背,学生自然就会写了,而且写得典雅漂亮。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真切地领会别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充分吸收他人文章的精华,便于模仿学习,大胆创新。如果没有这种背诵之功,学生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出新,语言的积累和积淀,无法使作文语言新颖脱俗,鲜明生动,耐人寻味,作文水平无法提高。

多思出智慧。平时要求学生多读别人的好文章,对文章的语言之美,构思之巧,选材之精,角度之新,感情之真,思想之深,经过仔细思索品味感悟,才能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时才能使文章充满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指要经常做读书笔记。学生在读名著和看报刊杂志时,一定要重视摘抄,摘抄得多了,写作时好词好句才能信手拈来,文思泉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书虽读了不少,令他心动的文章看过许多,优美的精品词句也时时见到,可就是没做读书笔记,看过的东西,时过境迁就像猴子掰玉米到头来只有手里的一个。因此,平时要求学生多摘抄妙文佳句,精美时文,进行报刊资料剪辑,并在每学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评,让学生评出摘抄大王,将优秀读书笔记让学生互相传阅,以更好激发学生积累资料的兴趣。这些取之不尽的素材,是学生日后写作灵感的源泉。

四、勤练勤写,变苦为乐,训练能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训练,比如游泳、杂技表演等。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就要经过反复训练。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这个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训练的密度、强度。学生除了写大作文外,还要坚持写周记、日记,每天记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越记越熟,熟能生巧,经常训练,一熟为宝。人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教导学生写日记时要“我手写我心。”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倡导思想健康是作文的“根”。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关心生活,认识生活。通过训练,学生文思堵塞――“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苦”就会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了。另外,学生要多练习书法,每天坚持练字,尽最大努力把字写得秀丽如花,美观大方,为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五、赏析作文,发现亮点,煽情激趣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7

名著阅读要做到有序、高效,就得踏踏实实地从读一部部名著开始,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如此步步为营,把新课标推荐的十二部名著都基本读懂、读好,为初中生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语言文字的底子及写作的底子,功莫大焉,这也许应该成为每个初中语文老师的追求。

要指导学生读好一部名著,依据我近年的实践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详细地制定出阅读的班级计划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一个班级可形成一个巨大的阅读场,在这个阅读场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阅读信息、阅读激情、阅读快感、阅读价值等等。因此一个班共同读一部名著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妙处。但要达到这一效果,往往需要老师从旁培养、激荡。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就势在必行。凡事预则立。一个好的阅读计划,规定了阅读活动的过程和方向,这对实现阅读目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对《童年》这一名著,我根据班级的阅读情况作了如下安排:

全书共十三章,分五周阅读完成。具体的阅读进度及课堂教学安排如下:

这种安排对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都做出了较具体的布置,整个阅读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集体阅读推动个体阅读,以课堂讨论来检验阅读成效,并辅助一些活动来进一步强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潜心涵咏

1 浏览文本,概括情节

文本细读之前,第一步就是逐章逐节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根据青少年的猎奇心理,读一部小说最吸引其眼球的莫过于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读第一遍时可快读,浏览全书,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把情节理顺并串连起来,获得对整部小说的整体印象。如对童年可设计一张表,学生每读完一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几个章节,在情节的概括上作一些示范,再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其它部分。如此举一反三,定能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这一步的阅读,就为下一步的文本细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细读文本,前后勾连

有了通读的基础,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本细读。什么是文本细读?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海德格尔也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

文本细读,要圈点批注。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这既是一种阅读的态度,又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如对《童年》可选择一、二、四、八章进行圈点批注。

文本细读,要读出疑问。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寻找缝隙。细读时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作家的作品往往达不到他想要达到的完整的境界,所谓“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帮你完善这个故事。要善于从平平淡淡的情节中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看似简单的细节中觅出深邃的内涵来。如读到《童年》中“小茨冈”这一人物,对他的死抱有深深的同情的同时,不禁要问:是谁害死了一个年青的生命?

文本细读,要读出自己。文本细读就是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钱理群曾说:“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发现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的某种潜在的联系,如读到阿辽沙挨打的经历联想到自己挨打的经历,读到外祖母的爱想到自己母亲的爰,读到阿辽沙搬家后交友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交友经历等等。只有用心去读。以己之心与作品中的人物之心交流、碰撞,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境遇,痛苦与欢乐,悲伤与苦恼,只有读出自己,才能读出感动。

文本细读,要前后勾通。就是把相关情节串连成一片,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理出一条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思路来。如解读外祖父这一人物,就不能只读“外祖父毒打阿辽沙”、“外祖父的上帝”部分。还需读外祖父来到床头看我,并给我讲他年青的时候的故事这一部分,这样一读,就感受到了外祖父不光有残暴的一面,也还有辛酸和善刚强的一面。为了强化这一阅读方式,我们不妨对《童年》拟几个话题让学生去探究:

(1)阿辽沙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些事对他的生活有了较大的影响?他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人对他产生了影响?他最后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2)外祖母这个人对外祖父、女儿、阿辽沙、舅舅、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等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外祖父的人生经历中哪些造就了他的性格?你如何评价这个人?

(4)母亲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幸者,哪些因素造成了她的不幸?对命运曲安排她的态度怎样?

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可以把小说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思考,理解逐步从小说的表层深入到小说的内核,去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做到比较准确地解读小说,从而防止学生“快餐式”的阅读。

3 精神对话,心灵撞击

如果说自由阅读课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作品讨论课就为读者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阅读独特感受的空间和时间。读小说,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又是学生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质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一部名著的精神养分的汲取。这种对话是否成功,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检验。通过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甚至与评论这部作品的大家交流,来达到互通阅读信息,深入探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读出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人生体验来。

有学生读完《童年》之后,设计一个话题“我与阿辽沙比童年”,供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些同学谈了自己个人的独特阅读体验,就显得很有收获:

[学生一]: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学生二]:啊,真可怜!阿廖沙的童年就这样痛苦的度过的。我呢?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有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关爱,朋友们深厚无比的友情。童年的生活又是多么地无忧无虑:在树林里嬉戏,在草丛中捉迷藏,在溪水中玩耍,在花丛中捉蝴蝶……在学校有老师耐心地教育,同学们无私地帮助,我就像一棵小树,在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尽情地学习知识,在不断地茁壮成长,开始走向成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与主人公阿廖沙的对话中思想上有了深刻地变化。在生生对话中同学们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4 摘抄涵咏,品味语言

如果把初中生的名著阅读进行定位,不妨定在积累阅读上。积累什么?当然是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对情感和思想的积累,对艺术技巧的发现和掌握,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因此学生在读名著时,摘抄一些优美语句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好像在名著中抽出它最富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摘抄的过程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的过程,这种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的语感不就是对文本中关键处、美处的及时发现和停顿。

摘抄可分为以下几类:

(1)摘抄小说中的抒情句、哲理句

如《童年》一书中的哲理句:

各人不过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

官像顽皮的孩子,走上来就把一切法律破坏了。

(2)摘抄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类

如:在明净的天空下,伏尔加河两岸被秋风渡上了一层金红色,看上去就像是两条美丽的绸缎。橘红色的轮船不疾不徐、懒洋洋地逆流而上。轮片有节奏地拍打着灰蓝色的河水,发出隆隆的响声。船尾有一条灰色的驳船被长长的拖索章着,安详而悠闲,活脱脱的像一只土鳖。

(3)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类

如精彩的肖像描写: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其它如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对话描写其中不乏精彩处,当一一摘录。

这里要强调的是,摘抄的目的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为研讨技法服务。因此摘抄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不要把这些语言材料束之高阁。而要摘而时习之,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通过反复咀嚼去充分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揣摩作者的行文脉络,最好能熟读成诵,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8

关键词:反串式;摘抄式;赏析评价式;自由开放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事实上,仅靠这些规定也还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的。

叶老曾要求学生:“应该随时动手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无庸置疑,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外练笔的种类及形式有很多,但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笔者就近几年来探索的“反串式课外练笔”活动,谈一点粗略的体会。

一、“摘抄式”练笔

在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学生形象地称作文课为“挤牙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对初一的94名新生做了关于日记的问卷调查。在兴趣栏里:55%的学生感觉没兴趣,是为了应付师长的检查;20%的学生模棱两可;30%的学生喜欢写,认为有帮助。但纵览全局,情况令人担忧,喜欢看、读的多、主动写的少。

为此,我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又对问卷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学生整体上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素质差、思维力不够完善,发散思维力弱。二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有内在的写作潜力可挖。

于是,我在以往的课外练笔活动中稍做变动,进行“反串式”训练,变“写”为“抄”,设置了“摘抄日记本”,具体操作如下:

1.内容上不加限制,可以是一般积累,也可以是专题积累。凡是能入笔者皆可,篇幅可长可短,但必须是自己读过的或听到的,认为有实际价值的,最欣赏的东西。

2.规范上形式可以是提纲、摘录、札记,或手册、卡片等。载体要规范化,即要按文献著录的标准来写: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这样,便于日后查找或核对。书写要工整、清晰。

3.首先组织上要求学生自费订阅一份报刊,班级订阅几份报刊;其次,每周拿出一节课,相互交流,每组选出本周的“最佳日抄本”,可以从内容、图案设计等方面入手,将其照片张贴以示鼓励。然后,每月优中选优,评选出3—4本最佳的,并冠以“小作家”的称号,做“写作体会”报告,以此激发学生踊跃读写的热情。

4.用途上。首先,双周一次的大作文,要求尽量从日抄本上组织素材。其次,每月末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或“我说我的日抄本”演讲比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以此刺激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变冥思苦想地写,改为有趣味阅读地抄,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阅读的兴致也提高了。打开他们的“小抄”,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在一本本设计独特的笔记本上: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真是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折射出每个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读抄是为积累打好基础。著名作家老舍说过:“要写作,便要读书。”诗人作家,哪一位不是始于读书才达到“胸中历历蓄千年,笔下渊渊赴百川”的呢?正如历史学家吴晗所说:“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类分析,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二、“赏析评价式”练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经过阅读、摘抄的积累过程,内心就有了想写的欲望。因此,在“手抄我读”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现代媒体的发展比较迅猛,但大部分中学生的突出表现为:社会阅历浅,交际面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和是非分辨的能力较弱。因此,对自己摘抄的内容稍作评价或赏析,是非适常宜的。也算是大作文之前的热身赛吧。

既然是自己日抄的内容,不妨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写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是有感偶发即可,目地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点评自抄的内容,授之以点评、赏析的技巧。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朗读自己的“得意之抄”,借此师生共同评价赏析,学生略作评价后,教师给予大胆肯定与表扬鼓励,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感和自豪感。如此,阅读、写作、赏析和点评等方面的素质就会逐步提高。

三、“自由开放式”练笔

学生的练笔由“抄”而“评”,到放手写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开发、提升的阶段。郑板桥之所以信笔成竹,实乃胸中有竹也。唐朝诗人李贺佳句流传千古,不也是厚积薄发吗?宋代文学家坡曾说过:“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说的也是积累的道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入初中阶段的后期,学生对写作仍保持较高的热度。因为他们发现写作成了他们繁重课业负担下情感宣泄的代言处,心中的喜、怒、哀、乐,天地万物皆化作涓涓细流,汇注于笔端,放飞七彩的歌。

但是,要切实地提高写作水平,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适度的模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和档次。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是不可多得的模仿素材。教师可以运用范文进行指导。一是阅读和写作同步。如学习《苏州园林》条分缕析地说明思路;学习《春》的多姿多彩状物描写的手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就有“文”可依,有“路”可循了。二是片断训练。如人物、动物等描写系列,使学生扎扎实实,系统地掌握某种表达方式或文体的写法,在动手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当然教材之外的课外美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是大有裨益的,这无需赘言。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农村孩子的活动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也由于家庭、学校等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如何使这些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我认为多开展一些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自然地产生"需要",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让他们乐于阅读,找到"需要"的地方。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1.1 "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1.2 "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平时我经常在班里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3 故事点拨,激发欲望。书本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其实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我就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二分钟或语文课前五分钟生动形象地讲给他们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比如,有一次,我拿了本《格林童话》来到教室,给同学们读了其中一个故事后,趁同学们津津有味回味时,我告诉他们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故事呢。大家可到书店去买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来阅读。到了第二天,班上许多同学的手上便捧上了这本书,没有书的同学正迫不及待地到处向人预借呢!还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相信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语句,边读边想边记,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或收获体会,养成"好脑瓜比不上烂舌头"的良好习惯。(2)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在文章内容"空白"处写写体会、心得,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篇10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让学生在变化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我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将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因为阿炳的悲惨命运就体现在他的这首二胡曲中,学生从音乐中能体会到阿炳深沉的呼唤,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配乐朗读就能读出阿炳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语感。再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范读的形式,先调动自身的情感,再引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老师那饱含深情的范读下,他们仿佛看到了在忍受着不打麻药的剧痛,数着医生的刀数,竟然抓破了崭新的床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对的敬佩。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赏读中领悟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饱含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些文章对培养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应该精读,但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抓住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读,领会遣词造句之精妙,学习其语言规律,增强语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对北大荒这个地方的了解是陌生的,如仅靠教师的介绍,学生感受到的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也是肤浅的,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的一些优美语句让学生赏读,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文中有一段对天空中流云的描写: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去赏读流云的美,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秋天因天空中流云的美而变得更加美丽。《推敲》一课中诗人贾岛也在不停地斟酌诗句中的字眼,“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经过诗人韩愈的指点,昀后还是觉得用“敲”好,因为“敲”字能表现友人的礼貌,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正如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三、在积累中体味语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语言运用都十分典型。因此,要求学生将那些感受较深的,精彩的有价值的语段或句子进行摘抄,并加以点评。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语言积累方法如《九寨沟》中对九寨沟周围美丽景色的描写部分写得很美,课堂学习时学生很积极,印象颇深,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这些精彩的语言。如果经过摘抄,再加上批注,印象会更深刻。如果坚持摘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积累一些好的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敏锐的语言感悟力。

阅读中语感的培养只靠课堂,只限课文中摘抄的语句是不够的。还要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扩大读书的范围,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在教学中除了紧紧抓住多读、多背、多记,发挥好教材的示范作用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介绍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去感受施耐庵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去体味《水浒传。的语言魅力。

四、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含蓄性。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喜欢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如《海伦・凯勒》一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语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海伦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体会她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遭受到了和海伦一样的悲惨命运,是不是也会像海伦一样,不分昼夜,拼命地摸读盲文,直到手指头都摸出了血呢?这样通过想象、对比,感悟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从中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