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传说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0:15

颐和园的传说

颐和园的传说篇1

北京的颐和园是美丽的皇家公园是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而造的御用公园。颐和园美伦美奂,巧夺天工,是近代工匠的杰作。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颐和园的游览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1暑假的生活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今年也不例外。暑假,我们全家到北京旅游。刚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缠着爸爸要去颐和园。第二天,我就实现了我的愿望。在路上,我听爸爸说:“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

到了北京,往西北大约走了5公里的路程就到了颐和园,“终于到了!”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我牵着弟弟马上挤到人群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颐和园的平面图,好似一幅壮丽巍峨的山水画。

我们全家兴高采烈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首先我们来到东宫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御题。这匾额金光闪闪的,以前独具匠心的工匠们 把这4个字雕刻地栩栩如生的。 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是皇家的尊严。然后我们有来到了仁寿殿,仁寿殿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万寿山下有着一条长700多米创吉尼斯记录的长廊,长廊全部由木头搭成,是前人留下的精湛技艺。长廊又名“画廊”叫画廊是因为这条长廊里有8000多幅彩 画。在长廊里有着许多的、古典作品、神话传说,我们从廊头走到了廊尾,看尽了数不胜数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虽然以是精疲力尽,但是我们 的心情非常愉悦,我也从中吸取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长廊的画十分精美,中外游客都由不得竖起大拇指称赞它。欣赏这引人入胜的画,可真是人生的一 大乐趣呀!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来到了万寿山的后山、后湖。 ,让作文更轻松

我们来到了万寿山的后山后湖。后山古木成林,环境优雅,郁郁葱葱的古木,就像一个个边防战士精神地站在那里守卫着高墙大院。沿着路,我们又来到了苏州河买 卖街,我的眼睛被吸引到了买卖街那湖水,湖水碧绿,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上城市。远看那湖水似一块块的珍珠翡翠,近看这湖水似一块天然的绿色地毯铺在上 面。各式各样精致的店铺,如果你不细致的观察,也许你会被所迷惑,误认为它就是有名的傣家竹楼。

这一天我们还领略到了佛香阁、知春亭、大戏楼等地方的美景,让我大开眼界,真是美不胜收啊!颐和园在世界地位显著,真是举世罕见的杰作啊!我爱你,颐和 园!爱你的美丽景色,爱你的历史悠久,更爱修建你的人们,古时,没有机械,但是他们能创作出这样闻名世界的园林,真是巧夺天工啊!我爱颐和园!我恋恋不舍 地离开了。走时我真想喊一声:“我爱你呀,颐和园!”

这个暑假我不仅去了颐和园,还去了八达岭长城、天坛、团城等等。这个暑假我玩的很开心,很快乐!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2今天,我们去颐和园参观。

一大早,我们就出发啦。我们先坐地铁,地铁真快,两分钟就过一站,下了地铁又上了公共汽车,过了五六站才到颐和园。

我们进的是西门。一抬头就看见万寿山,妈妈给我租了一台导游自动讲解机,讲解机说:“颐和园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听着讲解我兴奋的爬上台阶,不一会我就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这些石头堆放很奇特,错落有致,我问妈妈:“妈妈,这些石头是这山上的吗?怎么看着很奇怪。”妈妈说:“儿子,你观察的很仔细。这石头堆的很有意思。这是清朝的皇帝特意模仿苏州的狮子林建的,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就去过狮子林,非常喜欢这些太湖石堆的假山,于是,在北京也修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好供他玩耍。你也去钻着玩吧。”我和妈妈一起钻着,一会走着向上,一会走着向下,绕来绕去,真有趣。等我钻出来时,已经到了万佛塔,有一万座佛,金光闪闪的。导游说:“看看这座万佛塔,就知道清朝的皇帝,有多信逢佛教。看看这些毁坏的.佛身,这是被八国联军毁坏的。颐和园在历史上曾两次遭到破坏,现在我们看见的是1902年重修的。”

下了万寿山,来到了昆明湖。湖面真大呀,碧绿的湖水真美呀!水面上还有许多船,我们坐的是龙头船,船开了一会就到了十七孔桥,桥上的狮子样子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过了桥就来到了西湖岛,岛上有个龙王庙,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坐着船到岛上来祈求风调雨顺的。

从岛上回来,我遇见同来的阿姨后,我们一起从东门出了颐和园。

颐和园真美啊!真大呀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3颐和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真不愧为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风景秀丽的它,向世人展示中国皇家园林的美。

我们刚进颐和园,一座极有园林特色的,由白玉汉石砌成的拱桥就出现在眼前:石拱桥护栏雕着许许多多的龙,栏柱上雕刻着一只只威武的,形态不同的小石狮子。经过石拱桥,便看见了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一个大湖,从高处向昆明湖望去,昆明湖就像一个寿桃。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我想,那该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呀!

昆明湖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旷神怡。

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这长廊长达700多米,有1万2千幅画,并且每幅画都没有相同的地方。

走到长廊尽头,就看见一座倚山而建的阁楼--香阁。香阁是慈禧太后游玩颐和园,在颐和园休息的地方。那里红漆梁柱,金漆木雕,金壁辉煌,里面还有不少奇珍异宝。

最后我们来到了颐和园的一个景点:苏州街。它是将江南民居生活浓缩到园内,苏州街环形而建,街的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商铺,地是用花岗岩石建成的,另一边是水道,中间有小拱桥,好像回到古时。

颐和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真不愧为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4游览过北京的人,都爱提起颐和园,就像谈起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怀念。那曲折别致的假山,绿水围绕;那玲珑剔透的楼阁,耀人耳目;那青翠繁茂的树木,令人陶醉。把它比作一颗出土的明珠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如果你去游览一番,再细细咀嚼,就更会觉得这一比喻是恰到好处了。

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

法国有位传教士曾这样描述颐和园:----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树为多,真人世间之天堂。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颐和园放射出的光彩,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说:颐和园,美丽的园林,是我们的!是的,的确是的,颐和园是一颗镶嵌在广阔国土上、镶嵌在人民心头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5今天上午我妈妈带我和姥姥去了颐和园,我们走的门是北宫门,爬的是万寿山。

我在那里看到了非常多的红墙绿瓦,特别好看。我们看到了一座像布达拉宫的楼,但是我没有去过那里,我只是要表达那座楼很高。那座楼很漂亮,我就照了一张像。我们还买了一些吃的和喝的,来充饥。我们又去了荷花塘,那里的荷花很美,都是粉色的,还有莲蓬、荷叶,这些绿的要命,我要求妈妈把这个美景给拍下来。我们又看见了一个个石头船,叫石坊,妈妈告诉我,这个船是以前皇上他们建的。

我让妈妈给我坐一艘大船,我妈妈就答应了,正好龙船上就有几个座位,我们就坐在了上面。那个船头是由龙头组成的。我在船上看见了十七孔桥,就是有十七个桥洞的一座大桥,我听妈妈说,这十七孔桥是为皇上做的,也就是让皇上走的路,其他的.大臣都得走一个有台阶的桥,那十七孔桥是没有台阶的。我觉得非常好看就让妈妈也把这个景象照了下来。

下了船我们就上了十七孔桥,桥上有很多石狮子。我还背对着前面的龙头照了一张,还对着海面找了一张。然后我妈妈就发现万寿山的佛香阁很好看,就让我拍一张照,但是我刚要照,我妈妈就逆光了,而不是顺光。我还看见了麒麟,它是在仁寿殿的前面,它的形状奇异,长着龙头、狮尾、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

颐和园的传说篇2

说起皇家园林,我的脑袋里立刻跳出三个字:颐和园!在北京,我迫不及待地沿着颐和园的慈禧水道乘船前往颐和园的入口。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颐和园的游览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1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也是一个有很多小吃,胡同的地方。

在周末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来到颐和园轻松的游玩,在家里常听大人说颐和园很美。

我们乘坐地铁来到颐和园,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我放眼望去,只见宽阔的大河展现在我们眼前,河面很平静,微风一吹,就能看见何好像有烦恼似的,皱起眉头,我们向前走着,我见河面有一只大鸭子,带着五只小鸭子,它们的叫声回荡在我耳边。我笑呵呵,谈论着他们,这事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壮观的大桥,我跳起来说,那是不是神经,17孔桥,妈妈回答,那就是17孔桥。

17孔桥横卧在湖上,即使通往湖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色,造型十分优美,原来只有皇帝能在上面走,别人就不能,而我现在却在这走,是多么难得呀,我们边聊天边走。我们穿过一道拱门,一片荷花,映入眼帘时,亭亭玉立的荷花和底下的补水,让人感到一片生机,妈妈给我照相后,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我们又来到了长廊,哪个天花板绘上了各种图画,而且一条下去绝不重复,穿越这条长龙,可以进入那意境,就这样熬着走,不知走了多久,却觉得意犹未尽。

走了很长时间,终于走出长廊,让人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2众所周知,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人说,如果你去北京而没有去颐和园,那你就不算去过北京,十·一长假,我们一家就来到了北京颐和园。

进入东宫门,仁寿殿、知春亭和玉澜堂就呈现在眼前,我立即被他们的外墙所吸引,尊贵的黄色、耀眼的红色和几只栩栩如生的龙组成了美丽的宫墙。

进入仁寿殿,一块硕大的石头映入眼帘。人们说它是一块神石,能够消灾解难,仔细看看,有些突出的棱角已被抚至平滑,像一件精心雕镂的艺术品。人们往石头下的水池里扔钱,然后许一个愿,这个愿望就会实现,尽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满怀诚恳的投了一块钱,许了一个愿。

仁寿殿的“神石”令我喜爱,而长廊上的壁画又令我叹为观止,一千多幅画,没有一幅画相同,没有一幅画要传达的意思雷同,我愈来愈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水平了,长廊那麽长,我都快累虚脱了才走出长廊,欣赏完近一千多幅壁画。

颐和园的美景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细细品味恐怕几年也看不够,不过这次我虽然只看了寥寥无几的景点,但是我对颐和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算不枉此行了。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3自从学了《颐和园》这篇课文,我就对它充满了向往。今年暑假,我终于零距离领略了它独特的美。

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昆明湖。湖面上波光粼粼,著名的十七孔桥就架在昆明湖上,连接着南湖岛。桥墩上雕刻着许多石狮子:有的端坐着,似乎在望着桥上的游客;有的低着头,好像在聆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趴睡着,好像在懒洋洋地晒太阳……真是形态各异!

过桥向前走,就来到了长廊。这条长廊长728米,一眼望不到头,它一共分为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彩画,共有一万多幅,而且没有哪两幅彩画是相同的。彩画中绘画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一些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看着这些彩画,我不禁赞叹起画这些彩画的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半山腰上那座高大的八角宝塔形的建筑就是佛香阁。旁边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登上万寿山,极目远眺可以看见颐和园的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朱红色的宫墙、碧绿的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白塔……

颐和园不愧是首都北京一颗璀璨的明珠!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4去年暑假,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坐飞机来到了北京颐和园玩耍,颐和园真是太美了!

一进颐和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澄碧入镜的昆明湖。风轻轻拂过,湖面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太阳照向湖面,使湖面金光闪闪。五光四色。在湖面上,有几艘小船在荡漾,犹入一只只水鸟自由自在的浮在水面,为一望无际的昆明湖另填了几分色彩,犹如玉带明珠。湖岸边,争芳斗艳的荷花尽情的绽放。一朵朵荷花说:“我们是最美的!”游人们一边观赏一边评说,颐和园顿时热闹起来。

再往前走,那就来到了艺术长廊。长廊真是名不虚传,一共犹100多间。这儿到处都洋溢着一种古香古色的味道。

长廊的柱子上。栏杆上。天板上有着古代画家的名画,还有些题诗题词和人物花草鸟兽,栩栩如生,别有一番情趣每个小间都很别致。很生动。人们在里面欣赏诗画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看累了,还可以在长椅上,休息一下。长廊两旁百花争艳,粉的似霞,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绚丽无比,一簇一簇,美不胜收。

穿过长廊我们登上半山腰,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儿塑立着形态各异的菩萨。有爱笑的弥勒佛,有拿着净瓶的净瓶菩萨,还有贪睡的卧地佛。而最大的佛则是地藏王,他身上还镀着金子,金光闪闪。见的哦我就拜,我恭恭敬敬地向他们作仪,愿他们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快乐。佛香阁是用条形方砖建成的。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把佛香阁打扮得如此漂亮,那个时候没有汽车起重机,是一步一步搬上去的。站在佛香阁上,能够望穿整个颐和园。艳阳高照,青山绿水鲜花。让颐和园多了几分壮美,多了几分迷恋。

更令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面向昆明湖正中心小岛。十七孔桥,因为桥下有十七阁桥洞,因此得名。这座桥长约58米,宽约4米。桥的扶手。栏杆上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是石狮子,大小不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灵活现。有的飞奔向前,有的正在嬉戏玩耍,正是独具匠心,叫人称绝。传说,这座桥是幸福快乐的象征,于是我走上这座桥。

参观完颐和园,禁不住赞叹出一句:“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最美的园林,不愧为人民劳动的结晶,不愧为中国文化的愧宝!”

颐和园的游览心得5八月六日晚坐火车去北京,七日早六点多到达北京,七点入住鸿炜亿家酒店,八点多办理好公交卡,就出发去颐和园。

九点多来到颐和园门口,一进大门,就看到横跨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它东接廊如亭,西连南湖岛,宛如长虹卧波,蔚为壮观!桥柱上雕刻的五百多只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与游客亲切交谈,不少游客抱着石狮留影。

从十七孔桥回来,沿昆明湖的右侧往上走,参观了文昌院,里面珍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感受到古文化的内涵。出来文昌院,来到长廊,它位于昆明湖的北岸,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中以排云亭分为东西两段,全长七百多米,一万四千余幅彩绘,绘画色彩绚丽,形态逼真,不愧为世界最负盛名的画廊!游人至此,循廊观景,一步一趣,仿佛置身画中。

走出长廊,登上巍峨灵秀的万寿山,山上古木参天,有的苍翠挺拔,有的千姿百态,满山的古柏苍松掩映着宏伟的宫阙殿宇、宝刹名祠,精美绝伦的铜雕、石雕点缀其间,楼廊殿阁星罗棋布。登上佛香阁,如入天宫,佛香阁是当年老佛爷上香拜佛之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站在佛香阁往下看,昆明湖烟波浩渺,像一面宝镜,嵌在群山之中,它接杭州西湖长堤,镶东海身山仙岛,湖山辉映,景色连天。湖上的游船来往穿梭,点缀湖中,让人感到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恍入人间仙境。

从佛香阁下来往后走,就来到苏州街,苏州街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买卖街,位于万寿山后溪河中段,这里别有一番江南风味,苏州街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河道两旁的宫廷街肆,清秀别致,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颐和园的传说篇3

满族统治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与大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定都北京后,不断修建皇家园林。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即位以后,就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又借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了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其中,畅春园是侍奉皇太后的,圆明园是处理朝政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是闲暇时游玩的。

清漪园修葺假借他名

1860年,英法侵略军进入中国。在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掠之后,又野蛮地纵火焚烧。于是,这座被欧洲人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一代名园以及附近的畅春、清漪、静明、静宜等皇家园林都被侵略者烧成一片废墟。1861年,慈禧太后等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慈禧曾数次想修复圆明园,但因内忧外患,特别是“李光昭事件”,使得在统治集团内部就遭到竭力的反对,修治圆明园不得不宣布停止,改修西苑(一称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

为了使慈禧归政后有一个颐养天年的地方,同时也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兴建一处举行庆典的场所,弈决定修葺清漪园。清漪园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为其生母孝圣宪皇后六旬庆典而修建的,此后,又在这里举行她的七旬和八旬庆典。清漪园的规模虽然不如圆明园,但是,它是在真山真水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自然景色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但是,修葺清漪园,并不像修西苑那样简单。因为,西苑的建筑未被焚毁,清漪园则已成废墟。修葺清漪园,不仅经费难于筹措,而且在民穷财尽之时大兴土木,必然会像同治年间修圆明园一样遭到激烈的反对。于是,利用人们要求创办海军、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以办海军之名,行修清漪园之实。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设立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弈总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弈奏请恢复昆明湖水操。翁同和在《日记》中写道:“海军衙门会神机营奏,在昆明湖试小轮船,复乾隆水师之旧。”乾隆年间,曾在昆明湖“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浙千把教演。”“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但是,昆明湖毕竟不是练水师的地方,不久就陆续裁撤。现在,居然要在昆明湖练海军,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其实,“复乾隆水师之旧”,只不过是为修葺清漪园打掩护。因为,恢复昆明湖水操,就可以用“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的名义修葺清漪园。水操恢复之日,也就是清漪园工程开始之时。再过一百天,事情的真相就更清楚了。

光绪十二年(1886年),翁同和在《日记》中写道:“盖以昆明(湖)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勃海,即渤海。滦阳,即地处滦河之此的避暑山庄。昆明湖代替了渤海,万寿山代替了避暑山庄。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清漪园工程在统治集团的某些人中已经不是秘密了。

为了掩人耳目,又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水师学堂,一称水操内学堂和水操外学堂。水操内学堂开学之日,主持水操内学堂开学典礼的官员又主持了为慈禧六旬庆典而兴建的排云殿的上梁仪式。次年,以光绪的名义上谕,将清漪园工程公开并将清漪园之名改为颐和园的时候,颐和园的许多工程都已经开工甚至完成了。

颐和园重建经费从何而来

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间,北京有两大皇家园林工程,一个是颐和园,一个是西苑。颐和园由海军衙门承修,西苑则由奉宸苑承修。承修的单位不同,经费的来源也不一样。颐和园的经费有海军衙门分放,西苑工程有时经费困难,也请海军衙门垫放。分放不需归款,垫放则需筹还。所以,颐和园经费和西苑经费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从现有材料看,颐和园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

从海军经费中拨给。光绪十七年(1891年),弈在奏片中说:“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但是,颐和园开工究竟是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算起,还是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算起?持续了几年?拨了多少?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很难断定。

海军钜款息银。海军衙门成立后,使弈等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海军经费历年拖欠,进出多有不敷。颐和园工程又给海军衙门增加了负担。为了备海军要需,同时也为了颐和园的修建,弈想出了一个主意,“筹一大笔银款,存诸北洋生息。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其余平捐输二款,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 弈将这一想法函告李鸿章,要他转商两江、两广、湖广、四川、江苏、湖北、江西各督抚,量力认筹。共银二百六十万两。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军钜款”。这笔钜款,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起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上,陆续解往天津,汇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但是,这笔钜款究竟生了多少息银?用于颐和园的有多少?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就不清楚了。

新海防垫款。海防捐的开设,始于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郑州段决口,改为河工捐。光绪十五年(1889年),海军衙门因筹款紧要奏准将河工捐停止,仍改为海防捐。这就是新海防捐。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十六日,总理海军事务弈等在奏片中说“每年拨工(指颐和园工程)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祗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数,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这一经费来源,不同于海军经费拨款和钜款息银。这是“暂行挪垫”,是要用存津生息的海军钜款息银陆续提解归款的。由于资料缺乏,由新海防挪垫了多少?如何归款?我们也不清楚。

尽管如此,对于颐和园的修建经费,我们仍然可以得其大略。

颐和园的传说篇4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1 各位尊敬的游客,我们将要游览的是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的文化遗产。游览时请不要乱扔垃圾。

现在我们就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有名的长廊。看,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漂亮呀!这条长廊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不可思议的是,这几千幅画竟然没有哪两幅是一摸一样的。

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上看,一眼就看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那就是佛香阁。下面一排排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现在登上了万寿山,这里可以把颐和园的大半景色都收在眼底。看,前面那就是昆明湖,昆明湖的湖面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现在我们就去昆明湖细细游赏。

看,昆明湖好大呀,它周围的堤岸也更长。我们现在要去昆明湖中心的小岛了。通向小岛的这座桥就是有名的十七孔桥,这座桥有三多,一是桥洞多,二是狮子多,三是石柱多。看,这座桥的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你们慢慢的游赏吧!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2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水蓝,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请大家随着我走。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这个长廊可不一般。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按照你说的,真的成功了,好开心,谢谢你!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3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请大家在游览时注意事项: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大小便!

著名的颐和园主要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大家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大家看这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大家可以上下穿行。这是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大家来看!颐和园的大门,它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

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请大家过来,这就是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请大家看,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颐和园的传说篇5

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虚拟;美学;梦幻意蕴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集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清代皇家园林更是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艺术美与技术美,一面充满激情地对社会生活勾勒刻画,一面孜孜不倦地对梦幻生活虚拟再现。超越现实,梦幻虚拟;把握虚拟,回归现实。园林成了涵泳生命、栖息心灵的梦想家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拟存在。同属中国园林艺术这颗大树上开出的花朵,又一起作为繁荣鼎盛时期清代皇家园林的最佳范例,避暑山庄、颐和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艺术上,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并将模仿和虚拟的美学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

1 清代皇家园林代表避暑山庄、颐和园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1]的确,正是在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展现出重视生命意趣体验、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虚拟美学文化自觉和梦幻意蕴。纵观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在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上得到充分展示。

避暑山庄、颐和园都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均达到了明代造园家计成所推崇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但却也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崇尚“鉴奢尚朴、宁拙舍巧”的避暑山庄在总体规划和设计上因山就水,充分利用当地奇峰丽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对此,康熙也赞叹其:“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而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是:“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的确,颐和园改造原有的山形水系,将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巧妙结合,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格局。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87年才告竣工,主要景点有康熙题字的三十六景和乾隆题字的三十六景。它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武烈河狭长谷地的西岸,北部有草木葱茏的平原区、西部有峰峦叠嶂的山岳区、东南部有洲岛错落的湖泊区,总面积共计564公顷。避暑山庄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是我国南北建筑园林的精华所在――汲取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髓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的典范。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室“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既是绝唱也是挽歌。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型山水园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最早只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1764年建成,面积近300公顷。1860年被毁,1886年整修,1888年改名颐和园。1900年遭毁,1902年再度重修。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景观有万寿山、昆明湖、佛香阁、智慧海、长廊、清晏舫、十七孔桥、谐趣园、画中游、苏州街等。

2 虚拟神佛仙境

神话传说里,海上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仙药。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寻访蓬莱仙境而无果。秦始皇求之亦不得,就在兰池宫的池中筑假山,模拟蓬莱仙山。中国园林史上由此开启追求梦幻仙境的造园传统,并在汉武帝时正式形成“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避暑山庄湖泊区内的如意州、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茎芝云堤,堤岛分割湖面为“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这为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开创了新意境。[2]颐和园“一池三山”的形式也别具特色,它以在昆明湖中筑堤的方式将水面一分为三,即西湖、养水湖、南湖,并在湖中堆筑治镜阁岛、藻鉴堂岛、南湖岛来虚拟海上三仙山。光绪年间修复重建时,在南湖上新建了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也常见于皇家园林。昆仑山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均有记载。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传闻其上有黄帝的“悬圃”和西王母的瑶池。神话虽不能当成中国园林起源的明证,却成为皇家园林艺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例如,金代的御苑都曾建造瑶池模拟昆仑梦幻仙境。《山海经》和《鱼龙河图》都把昆仑山称为“帝之下都”“万神之所在”。“帝之下都”就是天帝的离宫别院。避暑山庄因山得名,是人间帝王的离宫别院。这样看来,整个避暑山庄虚拟仿造的就是“帝之下都”――昆仑仙境。神佛仙境的造园模式中除了“一池三山”的海外仙山蓬莱模式、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之外,还有道教的洞天福地壶天模式和佛教的须弥灵境模式。后两者虽不如前者普及,但也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中。

颐和园的传说篇6

断壁难忆万园之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120公顷,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等三园组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建园,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余处,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盛誉。

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以后,这座历经151年,集当时全国物力、财力和无数精工巧匠的技艺修建起来的皇家园林成为一片废墟,致使后人再也无法欣赏到它的美景。

不过,关于圆明园的故事仍旧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如《九孔桥》、《南屏晚钟井》、《方外观》、《巧匠样式雷》等故事,讲述了古代劳动者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圆明园;《和盗宝》、《嘉庆遇刺》、《道光演戏》、《慈禧重修圆明园》等,反映清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朝廷腐败无能;而《白鸽子传奇》、《冯婉贞智杀洋鬼子》、《神枪李茂斗洋人》等,则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英法联军。

圆明园传说具有题材广泛、数量较多、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等特点。虽然每篇故事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虚构与夸张,但却因其传奇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娱乐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即便今人无法再睹万园之园的全貌,也还是愿从故事里寻觅几分遗失美好。

离宫御苑数颐和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215公顷,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现有各种古建筑3000余间,有著名的“六十景”景观,是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几乎每年有十一个月都住在园内。她在园内接见巨僚、处理政务、举行典仪,因而园林的性质已经改变为离宫御苑,成了与紫禁城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其实,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在民间口头流传,内容与园林交相辉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表现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才智兴建清漪园和重建颐和园的传说,如《南湖岛的来历》、《佛香阁的包花柱》、《宝云阁里的铜椅子》、《仁寿殿的大圆宝镜》、《长廊的故事》、《石舫的故事》、《西堤六桥的传说》、《玉带桥的来历》等等。当然,表现帝王宫廷生活的传说中,还是关于乾隆和慈禧的居多,许多故事背景都与历史相关,情节曲折生动,极富传奇色彩。如《乾隆难工匠》、《“中华第一车”趣闻》、《光绪题金匾》、《慈禧看戏》、《谭叫天饮恨德和园》、《排云门前放生》等,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游香山听数不胜数的故事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关于香山的得名,一说因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一说得名自古时香山的杏花,花开时其香味使得此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香山包括静宜园、碧云寺、卧佛寺、樱桃沟等景区,“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也在此地。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这一带的山川、河流、寺院、植物都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自金代始,香山一带就有皇家园林出现,以后它便成为历代帝王经常涉足的地方。于是产生了金、明和清代帝王在香山巡游私访、登高赏景的趣闻轶事,如金章宗、永乐皇帝、康熙、乾隆、慈禧等,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相关的故事。这里还流传着曹雪芹写《红楼梦》、救济邻居、为穷人打抱不平的故事,杨六郎、穆桂英等在香山行踪的传说,以及有关花木兰、十三妹等的故事,八仙、七仙女、济公的传说等等。另外,因香山脚下有八骑兵营建锐营,所以关于满族人生活的故事也较多。此外,还有机智人物的故事和佛教文化的传说。这样看来,香山真可谓是一座“传说”之山了。

听故事品历久弥新的传说

颐和园的传说篇7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花园。原来的名字叫好山园。清乾隆时改为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军费重建,改名颐和园。颐和园总面积290万平方米,拥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湖水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景象万千。万寿山丛林葱郁,昆明湖碧水荡漾,构成一幅美丽的皇家园林画卷,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先带大家去长廊游玩。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动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其中人物故事画最引人注目。那就请游客们细细观赏吧!

穿过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万寿山地处颐和园的中心部位。南临昆明湖。山上建有佛香阁、排云殿等,山上树木葱浓,宫殿金碧辉煌,是宫庭功能、宗教功能、园林功能的集中体现。这里建筑宏伟,风景秀丽,充分展示了皇宫御苑的皇家气派。各位游客不妨亲自登山,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沿途欣赏好风景。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湖边围着长长的堤岸,湖沿有石舫,湖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其中十七孔桥最引人注目,桥上有上百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着各种各样、天然成趣的数百只狮子,它们率真大胆,美不胜收,有的正在绣球上灵巧地做着各种优美的动作,有的几只狮宝宝嬉戏在狮妈妈周围,欢蹦乱跳,尽情玩耍,狮妈妈慈爱地抚摸着小宝宝,眼里流露出欢欣的喜悦,金色的阳光洒在这些狮子们身上,像给予它们一种生命力,传续着人间动人的故事。

颐和园的传说篇8

2009年7月,中国蜂产品的领军企业颐寿园,携旗下一款全新花粉品类饮品――仰妍即溶花粉杀人功能饮料市场,目标直指中国白领女性第一饮品。且不说目前功能饮料市场的激烈竞争,单就品类战略而言此举也有很大风险。那么,仰妍准备好了吗?

第一永远胜过跟风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花粉的确是一种健康物质。对于养生美容大有裨益。最早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但是,此次颐寿同却放弃打造花粉保健品的市场,转而把目标对准了功能饮料市场,个中的缘由究竟是怎样的呢?

颐寿园品牌企划部总监卢新平在接受《广告主》采访时表示,对于目前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颐寿园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他们同样认为,目前的饮料市场还没有饱和,空间巨大。而且随着健康养生观念的普及,一些含有不健康元素的饮品逐渐被淘汰,这对于即溶花粉这样的全新品类更是一个机会。

选择功能型饮料出击也是在充分考虑市场和产品特性后做出的选择。在目前的女性市场上,具有美容保健作用的品牌很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功能饮料市场具有女性保健美容的产品还没有。进军功能饮料市场,仰妍就是一个全新类别里的第一个品牌。

广州先创品类战略咨询中心策略总监,著名品类专家李亮在接受《广告主》采访时也同样认为,颐寿园选择即溶花粉作为新的市场品类是完全有机会的。李亮认为,正如雀巢所代表的即溶咖啡、立顿所代表的袋泡茶属于男性的,那么,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品类空缺:女性速溶饮料。仰妍即溶花粉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缺。

品类不是长生的灵丹魔水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新产品的失败率在40%到90%之间,有些品类的失败率高达90%。至少有47%的市场先行者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开创新品类的公司约有一半退出了市场。因此,“品类”并不总是一位引导我们前进的向导。也不是说找到一个“品类”方向就找到长生不老的魔水。

颐寿园仰妍即溶花粉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全新品类,必然面临一个持久而漫长的市场认同过程。培养消费习惯、培育新市场是当务之急。为此,仰妍在新品的传播推广上除了选择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湖南电视台进行广告投放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市场的培育上,主要通过网络传播花粉知识和仰妍品牌。卢新平表示,未来仰妍也会有在其他电视媒体上的投放计划,但是这还是要根据市场的铺货情况来决定。

颐和园的传说篇9

风景秀丽的颐和园,吸引着每一位到北京的游客。颐和园中,有一条彩色画廊。这就是名传天下的“长廊”。长廊,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它东起乐寿堂之邀明月,穿过排云门直到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多米,共二百七十三间。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的无比风采迷人。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当您离开颐和园的时候。美丽的长廊,动人的故事。还会留在您的印象中,当紧张的一天结束,您闲暇下来翻翻手头这本书,又会给您带来美好的回忆,无尽的乐趣当然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还会成为您游览颐和园的一份珍贵的纪念品。

初一:文晨宇

颐和园的传说篇10

梅瓶作为瓷器造型,始刨于北宋时期,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清末民初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载“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鼓相称,故名‘梅瓶’也”。梅瓶最早是作为贮酒的酒具,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发展,逐渐演变为彰显尊贵的陈设器。

颐和园园藏的这件蓝釉白龙纹梅瓶,系元代景德镇窑烧制。根据《元史》记载,元朝统制者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便在江西景德镇专门设立了由官府掌管的“浮梁瓷局”负责瓷器烧造。“浮梁瓷局”的建立对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景德镇瓷器异军突起,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颇为显著的进步。到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远销海外的中国瓷器,受到了西亚、中东各国豪门贵室的青睐,争相搜购,视为珍宝。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在成功烧出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还创烧了卵白釉、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器。而蓝釉白花瓷器正是从蓝釉瓷器逐步发展来的。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素坯之上浅浮雕刻划或堆塑出纹饰,再在纹饰上罩透明白釉,而其余部分施蓝釉,入窑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一次烧成。蓝釉的呈色剂主要成份为氧化钴,元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已熟练掌握了钻的呈色原理,烧成的高温蓝釉,具有色泽浓艳、釉层肥厚、光洁度高、透明度好的特点。这种精湛的装饰技法,别开生面、独具风格,大大提升了我国陶瓷工艺的品种和色彩水平,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件梅瓶正是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精品的代表之作,它通高33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10厘米。口小而平整,唇边外翻,唇口边沿由于釉料稀薄而微微泛青白色。颈细且上窄下宽,呈喇叭形,颈部有些许窑伤。肩部丰满浑圆,腹部腰身以下逐渐收敛,接近底足处微微外撇,器身有两处明显的接胎痕迹。胎体厚重坚硬,胎质洁白,底足处胎釉结合紧密,微现火石红。底足内凹呈宽圈足,胎质细腻平滑,不见通常元代瓷器常见的火石红及釉斑,似传世过程中经过人为的修饰打磨。造型虽挺拔高大,但却端庄隽秀,既表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又不失中原传统文化的质朴秀雅,是民族融合的完美体现。

梅瓶瓶身之上描绘有神龙出水、驭云而行的壮美景象,线条流畅,色泽艳丽,诗意盎然,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器身通体施钴蓝釉,釉面可见桔皮纹,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蓝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腹部刻划一条白色蛟龙飞舞其上,四肢奋力舞动追赶一颗游动的火焰宝珠,俗称“赶珠龙纹”。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心目中的神物,具有升天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陶瓷装饰中的龙纹以元代时最为精彩。这件梅瓶上所刻划的龙纹,具有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鼻似如意头,下颚飘扬一缕长髯,双角微微后翘。蓝釉点饰的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衬托下,

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颈曲折细长,一绺长鬃翻飞舞动。龙身纤细修长,刚健彪悍,似在海中穿越腾游,极具张力。背鳍呈锯齿状,动感鲜明。龙尾似火焰,龙鳞细密,层次分明,肘毛精细卷曲,随风飞扬。龙为三爪,有如鹰爪一般分张有力,四肢前后伸展,生动地表现出神龙翻江倒海、盘旋腾飞于天地之间的神态。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邀游在天”的感觉。龙纹首尾相接,体态轻盈矫健,屈躯翻舞,龙首前方饰火焰宝珠纹。整幅画面疏密有致,栩栩如生,笔意流畅自然。在巨龙上下空间点缀流动的火焰形云纹,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咆哮于碧海祥云之间的气势。

蒙古族崇尚白色,以白为贵,以白为吉。用白色装饰象征皇权的龙纹,很符合元朝统制者的民族审美心理。从蒙古族传统服饰来看,蓝色也是深受草原人民推崇的色彩,以蓝色作为梅瓶的地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白龙在蓝天大海之间驾云疾驰、驭火而行的神韵。梅瓶蓝釉光艳夺目,白釉清新纯净,蓝白相映成趣,色彩鲜明典雅,对比既强烈又自然,给人以和谐的美感,更使梅瓶彰显出惟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充分体现出元朝统治者“箭弓啸马”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此件梅瓶为颐和园旧藏,早年间曾作为皇家宫苑的陈设品,置于宫殿之中。但这件深藏皇宫的陶瓷珍品,却有着曲折的身世。当初她是怎样成为清廷陈设又于何时被置于颐和园的现已无从查考。清朝灭亡后,社会几经变迁。1933年,因当时战事需要,国民政府将故宫、颐和园等处的珍贵文物分批运往南京等地,史称“古物南迁”。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南迁文物于1951年重新分配后归还颐和园保管收藏。根据史料分析,这件梅瓶也应该是当初“南迁”后又“北返”的众多文物之一。遗憾的是,从有档案记载以来,梅瓶的肩部到腹部,就有多处深深裂痕,在我们对这件珍贵文物的传奇经历充满遐想的同时,也对它身上的累累伤痕感到深切的痛惜。然而无论如何,这件身有瑕疵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都是瑕而不掩其美、残而不失其珍的瓷艺精品。只有熟练掌握了绘制图案技巧并且拥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匠师才能制出这样的作品,不失为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世间珍品。

目前陶瓷界公认传承有序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仅存世3件,分别收藏于中国的北京、扬州和法国巴黎。除了颐和园收藏的这件外,另外两件藏于扬州市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且都作为两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非常显著的位置予以展示。而颐和园园藏的这件梅瓶,多年来由于展陈条件以及自身伤残等种种原因所限,一直犹如深藏闺中的美人,不为世人所熟知,以至许多人武断地认为北京这只梅瓶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