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食品安全法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24

最新食品安全法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1

新食品安全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两次审议,三易其稿,新法共10章154条,比起现行食品安全法的10章104条,多出50条。

新食品安全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那么,这部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为“舌尖上的安全”带来哪些新的保障?“史上最严”又严在哪里?

新法亮“利齿” 建立严厉惩处制度

4月24日,在全国人大就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广告法举行的专题新闻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介绍,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次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四个最严”的要求,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体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力度。”

相较于老法,新食品安全法加重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黄薇表示,此次修法就是意在以重典治乱,更好地威慑、打击违法行为。

具体来看,新法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做了较大的改革。

首先,新法规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执法部门先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判断,如果属于刑事犯罪,直接由公安部门进行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刑事犯罪,才由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而修订前的食品安全法对此仅在法律责任一章的最后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增这一条充分体现了严厉处罚的原则,也回应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关切。”滕佳材说,为强化对违法犯罪分子惩处的力度,新法还有两条规定。一是对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

二是新增了行政拘留的处罚,而现行食品安全法没有对不适用于刑事追责的违法行为做出限制人身自由处罚的规定。滕佳材指出,实际上,很多违法者不怕罚,但怕关,怕抓人。针对这个情况,新法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经营病死畜禽、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屡禁不止的严重违法行为,增加了行政拘留的处罚。

在罚款方面,新法也对一些违法行为大幅增加罚款额度。比如对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违法行为,修改前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最高可以处罚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而新法则提高到30倍。

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非法提供场所的行为也增设了处罚,强化了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

除了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此次新法还增设了问责制度――监管部门负责人约谈制。

新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而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其中,被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九龙治水”、“监管链条断裂”、“小摊小贩仍处监管真空”三大“硬伤”获改善

而此次修法对这三大“硬伤”也并没有回避,通过新法条文可以看到,上述“硬伤”都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舆论多认为原因是多头管理,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在这方面,新食品安全法着墨不少。新法要求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分段监管变成食药监部门统一监管。

对此,黄薇表示,201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根据这样一个方案,国务院对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了一个重大调整,原来是分段监管,分别由质检、工商和食药监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实行分段监管。新的监管体制把分段监管调整为由食药监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监管。此次新法的完善,正是明确新的体制变化,为监管部门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食品生产经营是一个完整链条,如何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监管,避免监管链条断裂也是新食品安全法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兆彬,曾指出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链条方面的漏洞,“从国际社会看,美国、日本、欧盟的食品安全法,基本做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而我们的链条是断裂的,食品安全法只是从食品加工开始,到流通和餐饮。”

对此,新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对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

新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黄薇表示,食品安全链条长,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的环节多、问题多,在监管过程中如何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链条控制,加强风险的管理,此次新法可以说对这些实践中提出的新的问题予以了回应。

此外,“小摊小贩仍处监管真空”也是现有食品安全法三大“硬伤”之一。据统计,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针对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全国30余省份由省级人大立法的不超过8个,加上制定政府规章的省份不超过15个。也就是说,我国食品摊贩几乎处在监管真空状态。

刘兆彬直言,这是当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隐忧,“中国食品加工小微企业有35万家左右,占到食品企业总数的80%,食品安全法实施五六年过去了,这部分的监管竟无人问津。”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2

2016年,人大监督工作顺应人民关切,继续发力,把对《食品安全法》的执法检查列为重点。4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工作。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由张德江委员长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分5个组,赴全国10个省区市,检查《食品安全法》贯彻落实情况,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动真格”。

回应人民呼声,推动《食品安全法》落地生根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指出,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并多次就保障食品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总理多次强调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基础,要着力解决这个与每个人利益最直接相关的、最现实的问题。

去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并于10月1日起实施。这次《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幅度和力度非常大,不仅新增加了50条规定,还新增了许多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的、关键的制度,突出了预防为主、风险防控、食品安全标准、全过程监管、更严格的法律责任以及实行社会共治等重要的法律措施。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后,国内外反响热烈,许多国外境外媒体都以“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中国 “打响餐桌保卫战”等正面舆论加以报道,国内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迅速掀起宣传、学习、贯彻的热潮。社会舆论认为这是一部关系13亿人民生命健康的“良法”。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了解,半年多来,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贯彻执行,各级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普遍举办法律讲座,深入学习法律条文,培训食品安全管理干部、专业执法队伍和食品企业负责人,一些主要食品企业、监督机构层层举办了食品安全法骨干培训班,让相关人员熟知法律规定、责任追究和相关食品安全的知识。一些地区还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了执法队伍的编制、相应机构,提升了监管设施装备能力等。从整体来看,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食品安全法律意识、食品监管工作的力度、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案件处理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朝着有法必依的方向发展。

然而,要把《食品安全法》落到实处,真正保障每个家庭、每个餐桌吃得放心、吃得安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介绍,目前,在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食品安全法》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有些地方停留在媒体宣传和监管干部、执法人员、大型食品企业层面,对广大分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的广大职工、食源性产品生产者和农、牧、林、渔民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普法教育,法律普及尚有差距。在落实方面,监管体制多数地方尚未完全理顺,部门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基层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生产、流通、检验、使用各个环节上漏洞不少,留待地方管控的大量的小作坊、小摊点等“三小” “五小”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法律的盲点。尤其是近期出现的一些食品、药品突发事件,使食品安全又成为社会焦点,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有了更高的期待。各地群众普遍反映,全国人大、国务院需要加大力度推动《食品安全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对国务院的工作开展专题询问,正是主动回应全国人民呼声的切实举措。

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让人民吃得安心

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人大推动法律贯彻实施,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首次实现由委员长带队,以空前的力度为执法检查树立了样板。2016年,对《食品安全法》的执法检查延续了去年的力度,仍由张德江委员长亲任组长,由4位副委员长担任副组长,分别带领5个执法检查组,从4月至5月,分赴天津、内蒙古、黑龙江、福建、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0个省区市进行执法检查。除实地检查10个省份以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将委托其他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实现执法检查全覆盖。

此次,执法检查组将重点检查《食品安全法》新修订内容和相关重要制度的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是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实施最严格监管制度的工作情况,包括统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加强特殊食品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实施重大案件稽查、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情况,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风险评估、加快标准制定、修订和整合情况,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情况,食品进出口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监管情况,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情况,强化经费保障情况等;二是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情况,包括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编制、人员情况,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进展、检验资源整合、基层监管队伍配备情况等;三是地方政府负总责责任落实情况,包括基层派出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与监管能力建设、责任制落实及考核评价开展情况等;四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包括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追溯体系建设、召回制度情况等;五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情况,包括有奖举报、责任保险、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行业自律情况等;六是食品安全配套法规、规章、标准、制度的建设情况,包括制定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情况等。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3

[关键词]机构改革 食品安全 监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88-01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把原来分散在质监的食品生产领域的监管职能、工商的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职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餐饮领域的监管职能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行合并重组,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其主要职能就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性进行统一监督管理,这一重大改革举措,跟国际惯例接近了一大步,相比之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九龙治水”有了较大的变化,必将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产生深远影响[1]。

一、机构改革对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的优势

1、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存在着多头监管、分段管理、权责不清等方面的问题,机构改革将原工商、质监、卫生和食药等多个部门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进行整合,合并了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多个部门,形成了由农业部管源头、食药总局管生产、流通和销售终端、由卫计委管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的新框架,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逐渐发展为一体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2-3],而这个体制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关系到民生的最基本的问题:让所有老百姓吃的放心[4]。

2、机构改革后,经过职能整合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压缩到三个部门:食药总局、农业部和卫计委,食药总局集合了前食药局、工商和质监部门的食品监管及检测职能;农业部负责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卫计委则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了“推诿扯皮”的情况,有利于构建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行政追责制。

3、划转到本次新成立的食药总局的工作人员中,大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监管经验丰富,此外,他们对相应的辖区的情况比较熟悉,有利于其开展工作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能较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2]。

二、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新成立的食药总局虽然在职能上已经获得了合法地位,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及时跟上,这非常不利于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因此,修订机构改革带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

2、改革自上而下,从食药总局到地方食药局机构的设立,职能的交接、人员的划动手续,各地食药局的设立和职能转变,都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这就造成了各地方完成行政改革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上级机构已经完成相应职能转变,而下级机构还未完成相应机构转变,这段时间会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上的缺失[3]。

3、根据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各地食药局在职能完成交接后,新的机构往往在设立之初,在职能职责、任务分解、工作机制上需要梳理一段时间,对改革前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的职能职责进行认定,需要时间进行探索、理顺;此外,新的机构的人员、设备配置等不可能短时间就一步到位,机构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也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造成影响[2]。

三、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进行的一个总体方案性的改革,具体的实施和建设过程还任重道远,

1、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关标准,一项新的改革的出现,必然会伴随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修订和废止,改革中部门的职能转变、新政策的执行,需要在法律中有体现,因此,相关立法机构也应当对现行的如《食品安全法》等进行及时的修订,及时细化食药系统的部门职能、执法章程等,为企业和执法者提供法律依据,保证改革的合法性[5-6]。

2、加快从中央食药总局到地方食药局改革的步伐。机构改革整合了许多职能相近的部门,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三定方案的出台,国家层面已经完成,各地层面改革的将进行,但改革的速度层次不齐,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改革步伐,尽快落实好新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及其职能,减少由于新的食药局建立过程中的时间差造成的食品安全监管真空期,避免其给人民群众造成损失[3]。

3、将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食药总局纳入到垂直管理,可以有效的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给食品安全监管带了的包庇问题,更加会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监管人员工作作风问题,也可以避免地方管理带来的挣机构、挣编制、挣级别的情况,给有志向上发展的年轻同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空间[6]。

4、积极推进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卫计委应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根据改革的新形势,设置独立的部门负责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真理、修订、制定和工作,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以最新、最权威的标准来指导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工作和企业的生产。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关系到民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改革也不是一劳永逸,随着机构改革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摸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建立起从水产加工到流通消费领域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实现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6]。

参考文献

[1] 白田田.食品监管“九龙治水”或将终结[J].农产品质量周刊,2013,10:50-51.

[2] 周宾.机构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SWOT分析[J].首都医药,2014,22:16-17.

[3] 邹静,李冀宁.论我国大部制改革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4,2:20-21.

[4] 李松涛,刘世昕.食品监管从多段管理到两段管理百姓能否从此吃得放心[J].决策探索,2013,6:27.

[5] 何裕徐红光.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应对措施[J].青年科学,2013,5:207-208.

[6] 张雪莲.大部制改革在执行过程中的现实困难与推进策略--以食品药品监督方案为例[J].网友世界,2014,5:104-105.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4

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也是“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有关食源性疾病的一些新数据说明了不安全食品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因此有必要在整个食品工艺链采取协调一致的跨界行动。研究显示,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能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的200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称,当今食品生产已经工业化,其贸易和销售业已全球化,这使得食品有更多机会遭受污染,包括未煮熟的动物源食品、受污染水源地种植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含有海洋生物毒素的贝类等。一项研究指出,在食品污染导致的肠道疾病患者中,40%以上是5岁以下儿童,非洲地区肠道食源性疾病负担最高,其次是东南亚。从中国台湾地区顶新黑心油风波,到美国赛百味被曝食物有鞋底成分,再到沃尔玛“过期肉”及“真假驴肉”事件,保卫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战役。世卫组织呼吁各国采取持续对策,制定标准,建立核查程序和网络,以防止食品安全风险。

今年10月1日起,中国新修订的 《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

完善立法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在英国,一道菜出问题,餐馆将被罚倒闭;韩国对卖有毒食品者10年内禁止其营业;巴西重罚造假企业,企业法人;美国的惩罚性赔偿有震慑作用;德国会将肇事者罚破产甚至判刑;在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在世界各国应对食品安全的措施中,详细、规范而有力的法律条文是督促食品企业合法运作的第一道屏障。

英国是最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在整个欧盟的监管体系之下,英国形成了自己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系统在欧盟的法规框架下也已经比较成熟。位于伦敦的英国食品标准署是既隶属于政府部门又相对独立的机构,不代表任何特殊行业,在确保英国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标准署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又通过各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体系。

日本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标准方面可以用苛刻来形容。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曾发生过多次食品安全事故。1955年的森永砒霜牛奶事件,就是由于奶粉中混入砒霜而造成12159人中毒,其中131人死亡。痛定思痛之后,日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据统计,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20多部。日本对有关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也实施严格处罚,违反食品卫生法的主要责任人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对企业法人最高处罚1亿日元。

2004年6月,韩国爆出“垃圾饺子”风波,几家食品原料企业将本应作为垃圾丢弃的萝卜下脚料制成“垃圾馅”进行销售,大肠杆菌等细菌含量严重超标,其中一家企业产量占韩国市场的70%。事件曝光后,韩国《食品卫生法》随之修改,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1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负责人将被处以3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内将被禁止在《食品安全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另外还附以高额罚款。

2007年8月,巴西发生牛奶掺假事件,政府推出一系列严打措施,生产未达标产品的企业将受到处罚。如果是再犯,除罚款外还要接受停产30天的处罚,没收不合格和已投放市场的产品。如再被查出,将介入司法程序,企业法人将以食品造假罪被。

2010年8月,美国发生因沙门氏菌污染而召回5.5亿枚鸡蛋的事件。转年1月,总统奥巴马签署新法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明知故犯的企业主管和个人将被判处最高10年监禁和不封顶数量的罚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美国立法部门在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时遵循的原则,美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店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和食品安全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国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对现有法律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此外,地方和各州政府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所有食品,实施鱼类、海产品、牛奶以及其他国产食品的安全标准。

2010年年底,德国西部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口恶英污染,德国农业部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对于这次二口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受损农场要求的民事赔偿数额高达每周4000万―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中国香港地区《食物安全条例》规定,所有食品的进口商和分销商必须向香港的食物环境卫生署登记,并且保存自己的交易记录,零售商也要保存自己的零售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一切都有据可查,方便追根溯源。

政府监管

在欧洲,欧盟成员国都有两套机制在同时规范食品生产安全。除了欧盟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以外,每个国家还各自有一套与监管双管齐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了规范各成员国之间的管理,欧盟还设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针对具有风险的食品,将的信息分为预警通报和信息通报。英国食品标准署管理层由众多专家组成,秉承透明原则,百姓可以通过其官网,直接通报食品安全隐患事件。伦敦政经学院教授布丽吉特・赫特称:“‘食品安全署’总部在伦敦,并在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有地方办事处。他们主要负责政策制定、监督和执行,协调处理突发的流行病和疫情。”

根据2003年出台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日本内阁府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由众多专家学者组成,对相关行政机关的风险管理进行客观、中立、公正的风险评估的独立机关),形成了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三方协同制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本消费者问题研究所所长垣田达哉称:“在中央政府级别,有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负责。其实各级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落实监管任务,对所属辖区的食品生产商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和细菌等。”为了应对食品农药残留问题,日本的植物工厂告别了农药。

在美国,如何捍卫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是美国国会和政府各部门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确保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成功构建的,是垂直化监管体系的清晰分工和明确检验。除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外,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负责调查食品传染病的来源、发病率和预防,环卫署负责监管饮用水安全。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驻华办公室助理主任伯乐称:“FDA有一系列的专家和专业人士,来负责各种食品的安全,包括海产品(包括水产品、罐头食品)、饮料、新鲜水果、蔬菜等等;所进行的检查是针对FDA监管产品的制造商和加工商,核实他们是否遵守了相关规定;此外还会进行进口产品的检查。”

中国香港地区95%的食物都是从内地和海外进口的,而多年来食品安全的整体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这全靠过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旗下的食品安全中心是一个专门负责进口食品安全的机构,该中心的职能包括:预防问题食品流入香港,追查问题食品来源,收集各地食物质量消息以及国际最新的食物安全标准,针对香港和全球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和对外传达。该中心每年检验的食品样本数量高达65000个。香港就是通过持续的大批量、多项目检测,来较大范围地保证食品安全。食物环境卫生署食品安全专员谭丽芬说:“对于业界和消费者来说,一定要让他们了解食品中的风险。在食品安全领域,不可能要求是零风险,重点是让他们了解风险以后可以做知情的选择。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并不一定是食物安全事故,也有可能是食物安全的犯罪事件,比如投毒。另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畜共病,比如禽流感。应该从农田到餐桌,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承担起责任。”香港政府部门日常和突击性质的食品安全巡查,也有效震慑了各类违法行为,减少了食品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组建了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局,由统一的主管机构来组织、协调和管理,也有助于各部门分工合作,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方力量

面对千头万绪而又性命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启用第三方机构的做法蔚然成风,民间组织和个人作为食品安全监控的第三方公正力量,正在全球发挥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

日本完善的第三方监管体系和发达的民间组织,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着极大的监督作用。日本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员体系,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共配有近470名监督员,每人任期两年。食品安全监督员在全国公开选聘,选聘条件除了不能是议员、公务员以外,还需要具备食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垣田达哉说:“作为国民的代表,这些监督员回到各自的都道府县,在每年的冬夏两季,到食品企业和商店,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再将这些信息反馈到食品安全委员会。”兽医师出身的北村直人介绍说,在日本,取得国家资格的兽医师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在农场生产一线,可以看到兽医师的身影,他们属于农产管理兽医师协会,属于民间组织;还有的兽医师在半民半官的机构如各地的家畜保健所工作,以及在流通环节监督食品安全。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每一起事件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面对乱象丛生的食品安全格局和执法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食品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更加凸显,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展现,具体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也更合乎国情、更具震慑力。当前,如何确保法律规定落地生根,发挥实效,是摆在政府有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否则,再好的法律,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仅需要有人严格执行,更需要通过宣传让人知道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而确保其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因此各级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餐饮服务单位等都需要了解、熟悉法律条款,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确保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到位,让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准绳”。同时,也需要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与科学常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严格执法的前提是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对法律的理解一致,同时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监督。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究竟“严”在何处?对每个人究竟有何影响?为了让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各相关主体了解各自权利和义务,增强他们对法律条款的理解,我们围绕食品生产、经营、贮存与运输等环节以及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品类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行了解读,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人员掌握新法的需要。希望能以此行动,推动良法尽早落地生根,为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宣贯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食用农产品篇――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食品安全也是如此。近年来利用剧毒农药、化肥、膨大剂等对蔬菜瓜果进行病虫害防治、催肥的问题,是百姓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在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系统工程中,必须做好源头治理,守住第一道关口,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理,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市场流通、抽样检验等均做出了规定。

一、什么是“食用农产品”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的第二款,将“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界定为“食用农产品”。

关于农业初级产品的范围,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有更具体的规定,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也包括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

二、销售食用农产品是否需要取得许可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但是,销售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许可。然而这并不表示国家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管理有所放松。恰恰相反,国家对食用农产品实行严格监管,因为食用农产品不仅可能会直接登上人们的餐桌,而且很多时候是其他食品的生产原料,是食品生产流通的源头。

三、如何依法生产经营食用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帮助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依法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定期对其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其有违反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须保证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全程可追溯,做好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进货记录、销售记录等管理工作极为关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符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入该批发市场销售的使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对依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实施的检验结论有异议的,被抽查的食品农产品经营者可以自收到检验结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复检申请,由受理复检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布的复检机构名录中随机确定复检机构进行复检。

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

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起四小时内申请复检。复检不得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怎么处理

当发现食用农产品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主动承担起责任,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处置好食品安全事故;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配合有关监管部门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并进行清洗消毒;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立即采取停止销售和召回等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不得阻挠及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五、食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违法措施

食用农产品作为农田到餐桌的第一个关口,国家对其实行严格监管。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违法销售行为规定的处罚措施基本上也适用于食用农产品违法销售行为的查处。为突出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用农产品销售的其他违法行为的查处还单独作了规定。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未依法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未依法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入该批发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未进行抽样检验。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6

关键词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律规制;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TS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226-01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谋取高额利润,无视消费者利益,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杂掺假、偷工减料、滥用添加剂。

2)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农民生产农产品普遍采用分散式进行,因使用的简陋设备、落后的技术,加上恶劣的卫生状况,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3)新科技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源于化工、生物等生产技术领域。近来,核试验带来的核事故又对食品安全构成新的威胁。未来产出的新食品对人类有多大影响,还需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4)食品的安全监管制度、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我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上各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监管空白等现象突出,致使监管责任难以落实。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行政色彩浓厚,检测设备技术落后,尚且不能强有力地支持食品安全的质量监管。

2 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规制现状

2.1 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

2.1.1 《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因食品安全引发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它的颁布对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有很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此外,它还引入食品食品召回制度、实行添加剂监管码制度,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添加剂”字样。食品召回包括自发召回和强制召回,且对召回程序、主体、结果作出了明确规定。不仅如此,国家为更好地确保食品的高标准,还取消了食品免检制度并赋予消费者十倍赔偿请求权。这样一来更能强化产品生产者的质量保证意识,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再次出现,保证人民吃得放心,用的舒心。

2.1.2 《刑法》

“刑法被称为是万法之盾,其他任何法律的有效实施均依赖于刑法的最后保障”。正是基于《刑法》具有的强制性及最后的保障性,使得该法对食品安全的保护成为必要。国家虽然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来确保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但当某些危害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时,即使国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行政处罚,也对受害着进行了民事赔偿,但均不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协调一致。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我们理应加大对违规生产销售者的打击力度,通过增加其违法成本,达到威慑社会,警示后人的作用。

2.2 关于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

1)《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虽对规范和监管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食品流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有待改进之。首先,本法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太过宽松,给不法生产经营者可趁之机。如在对大量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源于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其次,在监管上此法虽确立了分段与统一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仍难以解决食品监管中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因对食品召回监管的不力,促使众多企业为所欲为地损害公众利益。企业在宣传中大多放大产品的优点,一旦产品销出,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如受到损害,会因受诉讼成本和风险等因素制约不得不放弃索赔权。

2)我国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的规定仍然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一,在犯罪的分类上相关的法律规定存在缺陷。因犯罪行为侵害的主要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然而据犯罪客体理论可知,主要客体是指某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才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其二,在刑罚的设置上存在不足、关于罚金的相关规定不够理想。如有关罚金计算方式的操作性不强,仅以销售金额作为依据是不能有效惩罚犯罪的,特别是对那些销售金额较低食品犯罪;其三,在死刑的设置上也不够合理。如刑法中对生产销售假药罪规定最高可判处死刑。

3 法律规制的完善

1)完善有关食品召回的法律规范体系。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所规定的食品召回主体仅限于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为能及时阻止有害食品流进百姓生活,我们可将食品经销商、进口商、商也纳入召回主体,并赋予消费者申请权。即在食品生产者不主动召回问题食品时,允许他们向监管部门申请召回,让社会公众均参与进维护食品安全的工作中。我们还应有效地协调好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的关系。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中已明确规定了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两种方式,但在实践中却忽视了对两种召回方式的协调。

2)健全违法企业的推出机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赢利作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与目标,最大限度地追逐高额利润乃企业之天性,利益的驱动下商家很可能因丧失道德底线干违心违法之事。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还借机实行一些有损消费者的不法行为,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甚至更多的违法行为,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违法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惩罚力度,明确规定企业的退出机制,以提高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努力建立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针对目前地方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不力、管理不到位、执法软弱的局面,不仅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还应成立相关组织保证各部门间能有效合作进行。

4)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针对近日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更加突出了食品安全责任险有强制推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此种保险,能有效督促食品企业生产安全健康食品。其功效源于食品安全责任险保险是一种双务合同关系,它明确规定作为被保险人的食品安全企业要想获取保险赔偿金,就必须履行其在保险合同中的义务,这就促使食品生产企业严格遵守食品领域的

安全生产经营的技术标准,以确保食品消费领域的安全。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在现有法规基础上,明确规定消费者可因其使用有害食品所致损害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以促使食品企业自觉履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尽的注意义务。为更好规避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我们可通过立法来确保食品安全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如通过修订新的《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列入其中,还可参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进而达到弥补政府监管不足、减轻政府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经济、舆论压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7

北京:把安全追溯进行到底

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的先行者,北京市近日启动了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的政府应用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2014年将建最严格食药监管网络。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张志宽表示,本市将从今年起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药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目前,市级、16个区县和322个街乡均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在最为偏远的密云古北口镇和新城子镇、门头沟清水镇、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等偏远村镇也都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所。据北京食品药品监管局资料显示,去年11月1日起全面履职的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机构设置模式在全国独具创新性,更接地气儿。

今年北京全市食品监测抽检的总数将达到13万个样本以上,日均接近360个。监测抽检一方面从监管业态、区域等方面尽可能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监测的项目要突出市民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比如大米中的重金属、牛羊肉的掺假、婴幼儿奶粉等等都纳入了常规监测。

目前技术部门正在开发利用“垂直搜索”监控互联网违法经营食品药品行为,严厉打击网上和电视广告销售假劣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实行“最严厉的惩戒”方式,北京市食品药品信用信息平台正在构建中,今后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市食药监局正在探索对企业实行违规计分制管理,对屡次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停止经营资格直至实行产品退市、企业退市、区域退市措施,加大失信违法的成本。

而现代科技直接将成为食品药品监管得力武器。目前,依托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本市大型企业生产的原料奶、鲜肉产品等可追溯。全市基本药物在产企业、配送企业、批发企业建立了电子追溯监管系统。

而公众非常关注的食品药品互联网监测中心正在建设中,监控互联网违法经营食品药品行为。执法人员将从互联网食品药品的海量信息中搜索和识别经营食品药品的平台、网站、网店以及有关违法虚假宣传内容,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掌握的许可和监管资料进行比对,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监管部门发掘违法案件线索。

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及评估中心、市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检验所、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中心、食品药品互联网监测中心的建设,切实提升发现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今年,还将为基层所配备数字化便捷式食品药品快速检测设备,确保辖区食品药品安全。

上海:筑就舌尖上的安全底线

随着上海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迎来改革,将从此弥补原本分段监管模式留下的“缝隙”。上海市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管局局长阎祖强表示,新的市食药监管局将至少包含过去4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原市食药监管局的全部职责;原市食安办的全部职责;市工商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市质量技监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化妆品生产行政许可、强制检验职责和医疗器械强制性认证职责,改变了过去食品分段监管的模式。

不过,这种改革还不足以彻底消除监管中存在的缝隙,还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监管重心下移,完善基层监管网络,而这原本是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为此,截至去年底上海市已在8个郊区县设置了106个街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在8个中心城区设置了53个区域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所。期间,共划转和下沉基层执法人员1722人,使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市、区、街镇执法人员的比例达到10%、25%和65%,形成上层少、基层多的“金字塔”结构。特别是浦东新区结合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将70%的监管人员下沉基层,在街镇设立了“36+2”的市场监督管理所。

食品产业链过长、经营者诚信意识淡薄,被视为上海食品安全的两大疑难杂症,怎样才能破解?阎祖强表示,产业链过长造成的食品安全信息“迷雾”,要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去冲破。为此,上海已连续多年投入人力物力完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该项目已列入2014年市政府规章审议项目,要求在肉类、蔬菜、粮食、食用油、乳制品、禽类、淡水鱼等7类食品领域必须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

然而追根溯源再彻底,毕竟只是一种监管手段,并不能促使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领域的信用体系,倒逼企业讲诚信,才能树立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2009年开始在餐饮服务单位中试行的“脸谱”食品安全监督公示制度受到市民欢迎,今年该制度将升级,公示牌将加入二维码等新元素,手机一扫,便知饭店最近一次的监督结果。今年上海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公示也将借鉴这种方式。将在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求乳制品、食用油、调味品等高风险食品行业推行信用报告制度,企业须定期按规向社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8

1.针对市民群众需求,做好食品重大政策法规宣传解读。

宣传本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并配套开展政策解读和专家释疑。

2.开展“坚守诚信的力量”走进食品企业活动,弘扬诚信守法的行业风气。

开展走进食品生产企业、超市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新闻媒体及居民代表参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请企业质量负责人和执法人员现场介绍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冷链管理、现场制售食品管理、食品追溯体系、食品快检实验室及快检操作等食品安全管控措施,执法人员现场展示移动执法装备运用。

开展餐饮服务行业“明厨亮灶”,规范化管理经验交流活动。邀请行业协会、企业、新闻媒体代表走进餐饮单位实地参观,了解“明厨亮灶”措施背景、实施计划及实施情况,发放宣传资料并开展互动交流研讨。

3.开展实验室开放活动,最新的食品抽检监测信息。

举办“科技铸就食品安全新防线”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上海市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7个区域食品药品检验所、各区县快检实验室公众开放日活动。各区县市场监管局基层快检室对公众开放时间表。邀请媒体记者、社会公众、学生代表等走进实验室,展示与市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中危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现场体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公布最新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在局政务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公布最新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并配套风险警示信息。

4.发挥食药科普专家讲师团作用,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常识的认知水平。

组织食药科普讲师团,围绕与百姓关系密切、社会关注的问题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咨询、设摊、讲座活动,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常识的认知水平;并为区县市场监管局提供专家支持,为其开展食品安全“六进”宣传提供保障。

组织蒲公英青年志愿者深入学校,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体验活动、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知识和科学知识素养。

5.依托第三方,合力引导社会公众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在相关媒体开设“食话实说”食品安全辟谣专栏。借助专家力量,及时对社会关注的、易引发误读的食品安全热点信息进行权威解读,逐步打造食品安全品牌辟谣专栏。

专家在线谈“食品安全”。指导东方网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热点话题,开展“食品安全”在线访谈,与“食话实说”食品安全辟谣专栏形成互动。

在上海“市政大厅”栏目开通“餐饮脸谱”便民查询。

6.制作发放科普读本和宣传片。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9

、总理的批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央对食品安全这一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显示了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在新年伊始向13亿人民传递着温暖和力量,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

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食品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当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保障民生工程来抓,针对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以解决。

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是群众关心的问题,为了让群众及时了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状况,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了“月月抽检、月月公开”,让家长买着放心。今年上半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1274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8.74%,对不合格产品采取召回、下架等措施,并对有关责任方依法予以查处。

为了保证有力的技术支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3264家监管机构和782家检测机构的监督抽检体系。2016年1月-10月,全系统共完成抽样检验91.5万批次,样品合格率97.5%。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订餐成为时尚,随之而来的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挑战。为保障消费者的用餐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阿里巴巴、百度等6家第三方平台签署了食品安全协作机制备忘录,部署北京、上海、广东三个重点地区开展了网络订餐专项整治,一批无证商户被查处,有效净化了网络餐饮环境。

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为落实监管责任,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发展全局的高度看食品安全,从事关公共安全的大局看食品安全,破解食品安全热点难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压实责任,严格考核,用最严肃的问责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依法履职尽责。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全力推进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简称“双安双创”)工作,目前试点地区已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67个城市和107个县(市)。各地把创建工作真正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高位推动,党政同责有效落实,“四有两责”落地见效。公众食品安全知晓率不断提升,创建参与度和支持率继续攀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中期评估结果显示,75%的受访者关注食品安全工作,95%的受访者支持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75%的受访者支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衡量标尺。

落实食品安全责任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修订,牵头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加强对食品安全地方立法的指导,目前已有16个省份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制度规范把责任落到实处。

严防严管严控

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一再强调,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按照总书记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坚持严字当头,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上下功夫,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为防控风险隐患,2016年全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风险提示及消费提示42期,及时公共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提示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严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关,全面推行了“双随机”检查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在200余个检查项目中,确定了70多个项目重点检查,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肉制品、食用油、面制品、蜂蜜等重点品种的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开展了专项检查和飞行检查,组织对795家乳制品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对1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进行体系检查。全系统前三季度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537万家次,发现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主体44万家次、问题50万件。

今年前三季度,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1万件。公安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300余起,挂牌督办重大案件160起,侦破了重庆“10・29”特大制售地沟油系列案、吉林“9・22”利用工业明胶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上海“9・10”制售假劣奶粉案等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创新监管方式

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近年来,党和政府下了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接下来,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会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监管工作方式,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新的一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法治建设,加大刑事追责力度,推动食品掺假造假行为直接入刑,用最严厉的处罚坚决遏制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抓紧制定一些重点急需的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

2017年,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飞行检查和专项检查力度。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实施餐饮业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倡导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

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力度。推进部门间、地区间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信息共享,加强风险监测结果通报与会商研判,将潜在风险纳入监管视野。落实风险分级监管制度,统筹国家、省、市、县四级抽检计划,扩大抽检覆盖面,提高问题发现率和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

最新食品安全法篇10

【关键词】刑事法律 食品安全 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最为重要、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之一。基于“舌尖上的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治理工作。201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①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为事关党执政能力的重大事项进行思考,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力气抓好。”②为了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于2015年6月11日召开了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批示:“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③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犯罪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必须切实发挥好刑法防治规避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障保护民生的功能作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经于2015年4月24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八)》中亦为了适应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需要而进行了修正,施行于2015年11月1日的《刑法修正案(九)》则无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的内容。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之后,有利于通过加大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力度的方式切实保障民生。特别是施行于2015年10月1日的《食品安全法》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严”,本次《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改变了之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犯罪惩戒力度不足的状况,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惩戒措施,强化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但是,就在“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施行之后,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发多发。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刑事惩戒措施的适用,我们积极探究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缺陷和完善路径,对于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应作为今后我国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关注。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1979年我国出台的《刑法》中并未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及相关规定,牵涉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的犯罪只能以其他罪名进行定罪处罚,因而根本无法有力地打击食品安全犯罪。1997年《刑法》修订之时,增加了2个和食品安全犯罪有关的条文,也就是《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分别规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开启了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新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法生产商、经销售为了获得非法巨额利润而导致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现象逐步增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需要,于2010年制定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对之前的刑法进行了修正,其中就有关于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方面的内容,增设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刑事规制力度,将之前1997年《刑法》中设置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修改成为“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而对于之前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予以保留,但同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以促使能够更好地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戒。2015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强化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惩戒,同时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和建立了其他相关的制度体系。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缺陷

2010年《刑法修正案(八)》和2015年《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体系制度,为预防食品安全问题、惩戒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然而,在当前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之下,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依然居高不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

立法理念有待改进。按照风险社会理论的观点,以及按照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理念,科技进步与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还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比如转基因食品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其存在的风险问题被人们广为讨论,部分转基因食品确实是可以食用且不会带来负面作用的,但部分转基因食品却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问题,只不过是这些潜在的风险亦须进行科学论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之所以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风险具有潜在性,这也是完全符合风险社会的特征的。在风险社会之中,清晰可见的风险问题并不可怕,实际上可怕的是那些潜在的风险,由于其具有潜在性、并不一定在短期内展现出来,而是会不定期爆发,因而给人们规避这些风险问题的产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刑法》、《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的立法方面还存在不能满足社会公众预期、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风险社会下的法律规制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方面的立法理念有待改进之处在于,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对危害行为的惩戒,而是要立足于加强防范风险的立法。很显然,目前的食品安全刑事立法中注重按照是否产生了危害、危害的大小方面决定是否惩戒和惩戒力度的大小,这和风险社会控制的理念是不相适应的,亟待加以改进。

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当前《刑法》中牵涉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三种,《刑法》中将这些犯罪归类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当中。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确定刑法分则不同章节的依据,而《刑法》中将食品安全犯罪归入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很显然是认为食品安全犯罪侵害的客体系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实际上,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也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健康权乃至生命权。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经济秩序和公民的健康权、生命权孰轻孰重自不待言,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毫无疑问地应优先于市场经济秩序受到法律的保护,将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条文归入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值得商榷,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施行于2009年、2015年重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建立了以预防为目的的立法模式以适应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立法需要,建立了较为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评估体系。而《刑法》将食品安全犯罪的条文置于“危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之中,与《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存在不相衔接之处。虽然《食品安全法》中的立法理念较为先进、立法技巧较为高超,但是并未在《刑法》中作出相应的规定,也就是未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条款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是在《食品安全法》中笼统地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只要《刑法》中未规定为犯罪也就无法对违反《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行为依法实施刑事惩戒。

规制范围有待扩充。依法保障人权和预防犯罪是刑法的根本目标任务,传统刑法注重对犯罪行为人的惩戒,而现代刑法理念中更加注重刑法的预防犯罪功能,这些基本理念在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这在《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中也有着明显体现。比如,《食品安全法》中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行为人,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这些行为人将来再次实施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然而,执法司法机关必须以《刑法》的规定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进行惩戒,而违反《食品安全法》的部分行为在《刑法》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因而刑事法律规制食品安全的范围只能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按照目前《刑法》的规定,食品安全犯罪行为通过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三个罪名进行调节。很显然,上述三个罪名均属于惩罚犯罪的罪名,并不是专门用来规制预防犯罪的。从上述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中还可知,按照目前我国《刑法》的规定只对已经产生或者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监管者进行惩罚,对于在食品流通的其他诸多环节的仓储人员、运输人员等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制,同时对于食品生产之前的环节也未进行规制,这就导致现有《刑法》对食品安全的规制范围较为狭窄,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预防行为和后续行为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在现有刑法中也未作出明确规定,无法满足当前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需要,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范围有待合理地扩充。

刑罚设置有待健全。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规定的食品安全立法中规定了可对犯罪行为人单处或者并处罚金刑,此项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作出了修正,将其修改为刑事处罚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人之时只能并处罚金而不能单处罚金。《刑法修正案(八)》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修订,目的是为了防止“花钱买刑”,此种立法的初衷不能说没有道理,其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打击力度。但是,修正之后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并处罚金刑的罚金数额并未作出任何上限和下限规定,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产生罚金刑的量刑失衡。法官在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人作出并处罚金的量刑裁决之时,容易按照法官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以及其他的案件之外的因素影响而导致罚金刑量刑的畸轻或畸重,不利于统一执法尺度,对法律权威的树立、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单位和个人均可构成食品安全犯罪,但是在规定罚金刑之时并未合理区分单位和个人的主体性差异。笔者认为,对单位并处罚金刑的罚金数额应高于个人,毕竟单位和个人在经济实力、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观恶性方面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食品安全法》为补充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体系,有效地发挥了刑法保护食品安全的功用。然而,该体系目前依然暴露出一些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从如下方面予以完善。

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指导食品安全立法。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立法中,《食品安全法》中借鉴了一些先进的理念,比如注重犯罪预防的理念改进了立法。然而,立法和社会现实的发展之间始终有着一定差距,在推进食品安全立法的过程中应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而改进立法,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理念为我所用。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的理念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引入法律拟制的理念,也就是将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实不论其是否真实与否而认定为真实的假设,把某个本来不符合刑法规定的定罪量刑标准的行为强性规定为依据刑法的规定进行惩戒。结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中应引入法律拟制的理念,不仅对《刑法》规定的产生现实危害的三种行为进行惩戒,同时对食品安全危害产生之前的行为、危害产生之后的后续行为进行惩戒。

健全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食品安全法》为补充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法律制度体系,而《刑法》和《食品安全法》之间却存在不相协调之处。《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他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功能,这在食品安全领域同样十分明显,通过刑事责任制度的构建,迫使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人受到惩戒和让其他人产生畏惧而不愿意违法犯罪,进而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法》得到贯彻实施。当前的情形是,《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理念、立法内容进一步完善,切实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在保护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对无资质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无证生产经营等均作出了相应的规制,对监管机构及其监管人员、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的刑事责任也作出了规定,《食品安全法》中增加的这些新内容、立法中的新理念却未在《刑法》的规定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刑法》对《食品安全法》正确贯彻实施的保障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刑法》和《食品安全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因而需要对此进行修正以更好地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法律体系。

合理调整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范围。现行《刑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食品安全监管渎职三种行为构成犯罪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其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保护范围相比较而言显得较为狭窄。《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销售、加工、包装运输、仓储、监管等诸多环节均属于《食品安全法》的调整范围,行为人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这些规定在《刑法》中未获得必要的体现,食品安全问题中相关的生产者、销售者、加工者、运输者、仓储者的刑事责任未能明确,导致这些行为主体即便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对出租、出借食品生产相关证件的行为也未规定刑事责任,这就导致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范围较为狭窄,需要进行合理地调整以更好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此外,结合《刑法》规定对食品安全犯罪并处罚金的金额无上限下限的情形,应进一步完善健全并处罚金的规定,区分单位和个人及其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确定合理的罚金刑上限、下限,以统一刑事执法司法的尺度。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本文系常州大学青年发展基金项目“食品安全国际合作法律机制研究”和“常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SQN201101、2013QN04)

【注释】

①“提4个‘最严’抓食品安全 治而不忘乱”,《京华时报》,2015年5月31日。

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