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十篇

时间:2023-05-05 18:17:20

农民工子女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44号)等法律规定及文件的要求,“**”期间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要求,建立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逐步提高了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加强了以接受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以下简称“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并不断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其办学条件尚需继续改善;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举办者追求盈利而一味降低成本,导致师生安全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为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本市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思路及目标,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坚持市、区县政府分级管理,市、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以流入地区县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坚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健全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工作任务和目标

合理规划与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确保在*工作和居住的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70%左右,初中阶段适龄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发挥社会力量在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委托现有民办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将符合基本条件的现有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到2010年,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提供服务和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健全管理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从本文下发之日起,本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办理新设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备案登记手续,举办者可根据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立基本条件(见附件)申办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

二、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提高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

(一)强化政府责任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区县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努力扩大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学的比例;要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列入本区县义务教育工作范围,妥善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入学工作。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情况,预测本区县各乡镇(街道)未来几年学龄人口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流入和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公办学校建设规划,配足公办学校,扩大公办中小学资源。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公办学校整校招生、设立分部、独立编班、插班就读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需要,不断提高本区县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对符合条件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要与本市户籍学生同一标准拨付经费,配置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本区域内民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区县实际情况按学生数补贴相应生均经费。

初中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原则上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具体办法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并实施。

(三)加强公办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

各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要针对在本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在评优奖励、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团队组织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学校要及时了解这些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环境。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市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中,同等考虑公办学校中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做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

三、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将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一)规范设置与审批办法

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关于“各地要将此类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围,尽快制订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不得降低”的要求,市教委制订了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立的基本条件(见附件),相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区县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置标准,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制订审批办法。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

(二)稳妥做好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

在扩大公办学校资源、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的基础上,仍需要社会力量办学予以补充的,各区县要指导有办学意愿的社会力量,按照基本条件举办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其举办者也积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学校达到基本条件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三)加强管理、指导和服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管理,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向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委派联络员、管理干部和教师等办法,帮助、督促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工作。可采取委托公办学校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进行管理,或公办学校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结对互动等方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市、区县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职称评定部门应将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工作范围,积极提供相关服务。

(四)加大扶持力度

市教委将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用于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添置和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专项性经费向财力相对薄弱地区及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集中地区倾斜。同时,要引导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将自己的结余资金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实施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与此类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在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学校招生人数进行经费补贴。凡接受政府经费补贴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其经费使用和学校财务运行情况应接受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五)严格执行收费、学籍、招生、教育教学制度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各项管理工作。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按所在地教育、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按照国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应逐步达到本市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的班额数,现阶段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班额最高不得超过50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不得举办复式班及与办学层次不相符合的教学班;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按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招生计划和范围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严禁跨区县招生,学校不得设立分校(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执行教育部或市教委编制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按照或参照*市中小学校历组织教学;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必须聘用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建立规范的劳动或人事关系。

(六)认真做好学校变更、停办工作

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法人变更、校名变更等,须经审批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经批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不准在学期中途停办;须停办的学校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并在终止办学行为前6个月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终止办学。获准停办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必须配合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妥善安置在读学生,保证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七)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服务和监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服务和监管。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对办学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影响恶劣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2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的“期刊”数据库中抽取样本,经过对抽样论文的统计分析进行定量的描述和概括。具体抽样过程如下:第一,艺术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美术、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电影等。结合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将艺术教育统一划分为音乐、舞蹈、绘画(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四种形式。如果检索中国知网中期刊数据库(2004—2015年)中输入篇名含“艺术教育”的文章共5624篇。其次,将农民工子女分为“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分别与音乐、舞蹈、绘画(美术)、其他艺术四个关键词用“篇名”和“并含”的关系进行检索。

二、结果分析

(一)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方面文章数量比较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关于流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文章较少,只有5篇;关于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文章较多,共有40篇。国内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关注多于流动儿童研究。

(二)文章内容方面比较

在检索到的文章中,关注农民工子女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共有34篇,美术方面的文章9篇,舞蹈方面的文章2篇,其他艺术方面综合的文章22篇。其中,音乐方面的文章有20篇探讨音乐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美术方面的文章有6篇提到美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统计看出,检索到的文章中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艺术教育本身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对艺术教育本身关注并不是很多。课题组在做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地区会开设美术、音乐课程,但是舞蹈等形式的艺术教育基本空白。这与知网中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应,基本反映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的开展情况。

三、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城市地区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已经全面展开,国家也出台了《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但是农民工子女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轻视音乐、美术等学科,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儿童心理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农民工子女中的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由于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负面的心理。众多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身心以及社交等方面能力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面临各方面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合适的艺术教育形式,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我国流动儿童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来自新公民计划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校中音乐、美术、体育和科学的每周课时数低于国家标准25%—55%,教学质量也远远低于城市公立学校水平。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软硬件不足

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指由师范院校音乐、美术专业毕业,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师)比例较小。在实际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学校基本没有学校配备专门的艺术教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资源也严重不足,在调研时发现,农村地区大多数中小学缺乏开展艺术教育的设备,开展音乐课程所需的乐器以及开展美术教育所需的画室、纸笔、颜料学校基本没有。如果让学生自己购买,对农村家长来说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旧设备,但由于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设备损毁现象较为严重,也没有维修基金,造成设备无法使用。

四、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儿童艺术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第五部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中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国家鼓励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到农村任教,但是这些政策短期时间内不能改变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缺乏教师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一方面,把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具有艺术基础或者艺术爱好的教师送出去进行短期培训,解决部分农村艺术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的艺术教育,可以让一部分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或者其他艺术工作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展短期教学工作。无论是农村中小学还是“流动儿童”较多的打工子弟小学,国家都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为这些孩子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此外,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农村地区大多会有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艺人。农村中小学应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资源以及民间艺术,把这些民间艺人请到课堂,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本地域特色艺术的认识。通过艺术课堂以及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更加注重运用艺术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大多喜欢独来独往,对于学校的活动不是很热衷。22.5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在与父母的联系上,只有38.71%的学生一周能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一次,一半以上的学生和父母联系很少。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其中。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的注意力,法国钢琴家埃米尔•绍厄尔曾说:“音乐学习也许比其他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想集中能力。”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都有利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艺术教育对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真正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结语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3

从*市教育局获悉,*市近期发出了《*-*学年度城镇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资金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助学金的通知》,全市约有2.6万名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将获得“两免一补”资助,同时,预计还有600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工子女获得义务教育助学金。

资助范围为6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

此次资助范围为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6区城区公办学校中,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居住在上述6区,具有非农业户口,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学,或因居住地不在户籍所在地、经现居住地区教育部门批准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具有民政部门签发并有效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享受资助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必须持有三种证明材料,即“三证”(暂住证、就业证明、借读证),同时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家庭人口平均每月经济收入相当或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成员有重病人,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父母或学生本人有残疾的,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因突发灾难造成家庭临时特别困难的(突发性灾难指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或人身伤害)。违背国家计划生育现行政策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家庭,不得申请市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

助学金评定每学年度开学初进行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4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教育 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69-01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于是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谋求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工不仅规模不断增大,而且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民工的“家庭化”过程。过去大部分农民工独自去城市谋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携带妻子儿女一同去城市,举家迁徙。这样,农民工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的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中的新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口素质、社会安定和国家昌盛的大事。

1 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在简易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类学校主要是面向农民工中低收入人口的子女。农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补充时期内解决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发挥了对现行教育体制“补充”及“自救”的功能。但是这类学校多数设施简陋,缺少很好的办学条件, 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而且教师学历低,工资低,流动频繁。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基础高低不同,因此教学质量不是很高。

1.2 在家乡接受教育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跟随父母进入城市,而是在老家跟随亲戚生活和学习。他们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他们长期缺乏父母教育,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不理想。

1.3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教育

农民工中的大多数由于贫穷,为了谋生,被迫进入城市。他们学历低,对教育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十分贫困,没有足够的钱送子女上学,对教育持否定态度。他们希望子女早点打工挣钱,为家庭做出一份贡献。因此,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教育。

2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农民工子女现阶段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他们的情况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要切实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抓好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2.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乏一整套合理可行的体制

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就成为教育中的新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教育。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管理不够,而且对他们的教育经费投资不够,严重影响了教育。

2.2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结构不合理

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但是广大的农村发展缓慢,人们还不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为了生存,只能流向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教育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受到城市的排挤,不能享受普通城市人的公正待遇。

3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必须要高瞻远瞩。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好子女的教育,这样农民工子女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他们年龄小,辨别力差,因此很可能走向犯罪。目前,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因此,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

3.1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二元制,这制约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得到与当地人同样的待遇。他们的子女不可能无条件地到公办学校上学。因此,只有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消除这种差别,农民工子女才可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2 加大教育投资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资不够。农民工子女要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必须交纳名目繁多的费用。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资,取消赞助费、借读费等,让更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上学。

3.3 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学校子弟上学。但是这类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师水平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内容单一。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同时,也要引导、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作用。政府要在政策上、物质上以及财政上给予农民工子弟学校一定的支持,并加强管理和引导。国家应该对这类学校加强管理和整顿,这样农民工子女才会得到较好的教育。地方政府应加以扶持,帮助其向正规民办学校转化,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引导学校办学,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如果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接受教育,城市将会出现数量庞大的新文盲大军,他们将形成新的严重的社会隐患。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和精力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秦玉友,齐海鹏,齐倩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7(6):52-55.

[2] 王守恒,邵秀娟.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3-26.

[3] 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2007(2):89-94.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5

摘要:基于北京市部分城区的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对其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前期调研数据对现状进行图表和文字说明并分析,对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均与北京市户籍儿童存在差距,并表示问题亟需解决。

关键词: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借读费;民工子弟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90-04

一、引言

目前,北京市流动农民工大约有500多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数量大约有40万,而全市中小学生为120万,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高达33%。但是,他们的义务教育却面临诸多障碍,难以享受均等的义务教育,这不仅难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文化水平,还将影响一个城市的和谐。

为了全面了解北京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情况,我们成立调研小组,采取问卷、座谈、观察等方法对农民工子女及其民工子弟学校做了深入调查,选取了几个农民工相对较集中的区县,主要是:海淀区、丰台区、大兴区、朝阳区及昌平区。由于本小组人数及时间有限,本次调查共发出农民工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并对5个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详细调查和了解。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是小组调查,调查样本仅为五个城区的极小部分,所以下面涉及的数据不足以描述整个北京市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情况,但这些数据确实能反映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一般性障碍及问题。

二、现状分析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北京市5个城区的150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3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入学机会;办学条件(主要指民工子弟学校);入学率、失学率等,即对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均等性进行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情况

在入学机会方面,我们主要考察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阻碍以及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歧视性学费。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开始阶段是否同北京市儿童均等。

1. 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较低,150名农民工子女中,只有30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所占比例为20%;119人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所占比例为79.3%,即大约80%的农民工子女没有被公办学校接受(辍学情况在教育结果部分分析)。见表1。

由于我们是小组调查,列入调查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占全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数量比例较低,所以本次调查所统计出的比例可能与真实比例有所出入,但是,80%这一较高比例至少说明了目前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没有全部入读公办学校,甚至缺口很大。接下来我们分析这80%的农民工子女为何没有入读公办学校,都存在哪些障碍。

2. 进入公办学校的障碍。调查发现,虽然《北京市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同样拥有免试就近入学权利,但部分公办学校仍在入学时通过考试选拨农民工子女。其中5.8%的农民工子女因未通过入学测试被公办学校拒绝;而17.5%的农民工子女则因公办学校宣称没有名额而不能入学,但真实情况不得而知;30.8%的农民工子女被公办学校拒绝是因为五类证件(暂住证、居住证、工作证、无监护人证明、户口簿)不足无法申请到“在京借读证明”,因此,证件繁多也是障碍之一;另外,45.9%的农民工子女因无钱缴纳公办学校收取的较高且一次性的“赞助费”、“捐助费”等,而只能在收费较低、较灵活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见表2)。

可知,公办学校并没有严格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相应细则规定,如违背政策要求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入学测试、收取借读费等;“五类证件”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弊端,成为阻碍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需要特别指出“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难于落实性,政策要求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但是并没有相应经费的补助,这样一方面导致公办学校以各种理由(如学校无名额)拒绝农民工子女的进入,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缺口,公办学校只能采取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方式。

3. 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费用情况。我们用进入公办学校的30名农民工子女的交费情况来说明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中有53%没有交借读费。具体而言:30%农民工子女所交借读费在4 000元~5 000元,10%所交借读费在6 000元~7 000元,7%所交借读费到达10 000元~15 000元,比目前大学的平均收费还要高(见表3)。

结论分析,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起点上存在不均等:首先,北京市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没有在公办学校就读,根据上面的分析所调查的150名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仅为20%,按目前北京有40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计算得出北京市有32万农民工子女没有在公办学校就读;证件要求过多和公办学校因缺少经费而设置各种对农民工子女的阻碍是造成目前现状的直接性原因;另外,北京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歧视性学费是教育起点不均等的直接体现。

(二)民工子弟学校的基本情况

由于北京市公办学校基本都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北京市户籍儿童几乎没有差别,因此,这部分农民工子女在这里不予讨论,我们仅讨论目前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为了更客观地说明问题,我们主要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下面,我们列表分析调查的五个民工子弟学校,即:红星子弟学校、北京新希望学校、田园学校、智泉学校、新源学校。

1. 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调查发现,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和课程设置均不符合中小学办学标准,与北京市公办中小学校差距很大。大部分民工子弟学校多为租房和自建房,教室比较简陋,采光差,教室阴暗拥挤,桌椅多为捐赠或购买的旧桌椅;学校没有标准化操场,只有部分学校拥有简单体育器材;基本课程比较齐全,但是音、体、美这些课程没有设置或者因为老师的流动而经常缺课(见表4)。

2. 民工子弟学校师资情况。调查发现,民工子弟学校在师资水平方面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合格率比较低。如表5中教师合格率最低的仅为12.5%;情况较好的智泉学校合格率为94.3%,与100%尚有差距;而其他三个学校合格率基本在30%左右。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大多仅为初中、高中、非师范类中专学历。另外,我国对中小学标准师生比最低规定为1:19,而表5中只有智泉学校符合师生标准比例,其余四个学校师生比均不符合教职工编制要求。

这次调查实际反映了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机会不均等现象。调查的5个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反映北京市民工子弟学校的普遍情况,这类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课程设置还是师资情况均与北京市公办学校有较大差距。另外,调查中了解到北京市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一般在600元~800元,而北京市公办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仅生均公用经费就近1 000元,还有其他基建费拨款、专项经费拨款等,所以民工子弟学校收取的学费远远不够学校的正常开支,这样自然就导致学校缺乏资金采购教学器材和招聘优秀合格教师。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支持,而不只是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公办学校。

(三)农民工子女升学率与辍学率情况

在义务教育结果方面,我们用升学率和辍学率作为指标来研究分析。升学率一般指在两个相邻的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升入高年级的人数与低年级学生数的比值。辍学率则是指未完成某一阶段的在校学习而辍学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

1. 升学情况。由于高考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初中毕业后会回农村读高中,因此在这里我们只考虑小学升初中情况,并且为了突出和北京市户籍儿童的均等性分析,我们只考虑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小学生将来的升学(北京市公办中学)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所调查的农民工子女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小学的有65名。

调查发现,65名农民工子女中只有20名学生所在的民工子弟学校承诺在小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附近公办中学,所占比例为30.8%。按这个比例计算,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升学率还不到一半。因此,无论是小学入学还是小学升初中北京市农民工子女与北京市户籍儿童相比均存在不均等。

2. 辍学情况。所调查的150名农民工子女中仅有1名学生因家庭条件差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而辍学在家。按1/150这个比例计算,北京市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40万农民工子女中就约有2 666人辍学在家。这么庞大的人数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农民工子女本身得不到教育培养,还可能在将来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

另外,为了清楚地了解家庭条件可能对农民工子女辍学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分析农民工的家庭年收入情况。

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收入普遍较低,67%农民工家庭年收入为5万元~6万元,除了日常花费,勉强可以负担起子女的学费;批发商家庭收入较高,但由于其工作地点极不稳定,所以导致子女经常流动、转校频繁,影响学习;收入最少的农民工家庭(表6中的以小吃摊为生)年收入仅为2万元左右,除去生活正常花费几乎所剩无几。

因此,如果农民工家庭条件差无法负担子女学习费用支出就很有可能导致子女辍学。另外,为了节省开支,农民工大多租住在价格相对便宜、环境嘈杂的街市附近的房子。有的甚至长期租住在黑暗潮湿的自建房内,没有任何安全设施。长期面对这种环境,对子女的身心成长均有不利影响,并很容易会被不良社会青年影响,误入歧途。

结论分析,本次调查可反映目前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结果方面与北京市户籍儿童存在不均等,农民工子女有较低的升学率和较高的辍学率。并且导致农民工子女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工家庭收入较低难以负担学费,这为尽快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结论

由以上现状分析可知,首先,五个城区的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方面远赶不上城市户籍子女,公办学校只有在缺乏生源的情况下才会接收农民工子女并收取高额借读费;其次,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水平远低于公办学校,这就表明二者在义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不均等;最后,农民工子女较高的辍学率和较低的升学率说明了他们在义务教育结果方面也远不及城市户籍子女。因此,所调查的农民工子女无论在义务教育起点、过程还是结果阶段都存在严重的不均等。因此,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各方面加以重视并及早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陶红,杨东平,李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分析――基于我国10个城市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2]霍翠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J].教育导刊,2010,(12).

[3]徐丽.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6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成功的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随着农民工的转移,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员旋,2013)[1]。是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将北京市朝阳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1.1 学校硬、软条件差 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需求。一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存在办学硬件条件差、教师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无保障、学科配套资源不齐全等特点,在管理、消防、防疫、饮食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安全隐患突出。

1.2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进城农民工家庭却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进城农民工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赚取相对较少的收入,生活在物价水平较高的北京,很多人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他们同时养育着很多孩子,一般都住在拥挤简陋的租住房,为了生计,他们忙于赚钱,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育孩子身上。并且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方式相对比较极端和粗暴。

1.3 流入地接纳意愿不强 从调查发现,无论是流入地政府、学校,还是流入地当地人对农民工子女的接纳意愿都不强。作为流入地政府来说,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作为学校,面对大批涌入的素质参差不齐的随迁子女,也显得很头疼,因为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交流方式和心理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别,这不仅有些打乱老师以前的正常教学、学校的正常管理,还迫使一些当地成绩好的学生为了避免受到随迁子女的影响而转学。作为流入地当地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抢占了本地孩子一些资源,并且还会带给本地孩子一些恶习,因此,不愿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

1.4 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差,和谐融入流入地存在困难 一些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家乡接受的学前教育与北京市的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对接,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及自卑、自闭等心理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拉班级后腿,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排斥。农民工子女大多都感觉与城市孩子相比受到不平等待遇,羡慕城市孩子的生活,但是又不能改变现状,形成心理障碍,感觉受流入地歧视和排斥,这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不能和谐融入流入地。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管理 有效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财政供给的调配机制。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打破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参照学校实际人数进行经费计算与拨款。加强对教师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把握的培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吸引和留住教师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统筹规划和管理,合理处置布局,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工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民工子女乱摊派、乱收费。

2.2 增加社会扶持 “同在一片蓝天下,打工子弟一样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率先改变固有观念,认识到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合理调整公办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潜力,腾出更多空缺给农民工子女就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特点,要优先发展医疗、工伤保险,各级政府增加相关财政支出,减轻农民工个人负担,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供物质上的保障。针对农民工收入和支出情况,农民工工资偏低的情况需要得到改善。各地应该认真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岗位劳动定额参考标准。设立社会救助机制承担相关救助责任。建立专门的农民工义务教育扶贫机制、农民工子女“绿色通道”、设置专项基金,通过媒体、广告、工艺宣传,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中。这不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表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2.3 监督政策执行 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监督,有助于防止执行过程中的腐败与推诿,可以保证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社会监督,有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等。采用公示栏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办事事项、办事程序、服务承诺,行政审批及依据等进行公开;设立社会监督投诉箱和社会监督投诉电话;走访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建设工程;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等。行政监督要健全问责机制,责任要明确、责任要落实、违责要坚决查处。监督能保证相关部门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实现言行一致,最终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关心的问题。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开发、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向未来,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历史新起点。

参考文献:

[1]员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2013(4):189.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8(4):13-21.

[3]杨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2.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7

(一)物质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投入有限

本次调查中,78.5%的农民工集中在30~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子女,经济压力比较大。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看,农民工在城市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他们是缺乏可靠的社会资源扎根城市的,因此他们在城市生计压力比较突出。在对农民工子女所拥有的学习工具的调查中,字典所占的比例最大(66.4%),其次是课外书,占了62.2%。甚至很多农民工表示一般都是子女提出要求,他们只管给钱让子女自己去买,而买什么样的书,利用程度有多大,他们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很多农民工子女的书桌通常是家中的餐桌。一些家长每个学期用在子女教育的费用不到200元(厦门已经免除学杂费)。另外农民工由于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带,或者近郊工棚、集体房或租赁房,几乎不能为其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

(二)家长精力有限,子女教育辅导能力一般

从在厦农民工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工劳动强度总体偏大,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感觉累,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学习。调查显示,38%的表示没有时间为子女辅导功课。在“有时间”的农民工中,受制于其教育背景,也使得他们在教育时显得力不从心。超过半数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15.3%的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只有5.3%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工每天劳动时间会超过8个小时,即8~10小时的123人,占36.3%,10~12小时的有100人,占29.5%,12小时以上43人,占12.7%。况且,农民工在周末和节假日还会遇到加班的情况,经常加班的占29.8%,偶尔加班的38.1%,从不加班的只有13.0%。针对家长是否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基本知识而言,资料揭示,43.7%的家长表示他们“有一些但很缺乏”,47.8%的家长表示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知识,8.5的家长表示“没有”。随着子女读书年级的上升,往往农民工不具备辅导知识。

(三)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面临困难多而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工更多地关注子女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教育内容”(限选三项)问题,被访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培养(占81.7%)、思想道德教育(占84.8%)、生活自理能力(占66.6%)这三大方面。其他依次为文化课学习(占53.4%),课外技能(计算机、音乐、艺术等方面)仅占13.1%,其他教育(智力开发、体育教育等)仅占1.0%。可见,农民工最关心的是子女的人品,重视子女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这是农村的传统教育观念在城市社会的复制。中国农民期望他们的子女举止得体并且有孝心,能遵循祖辈们传递下来的传统惯例和习俗[5]。但是,农民工缺乏对子女关于计算机等课外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子女的体育锻炼和智力开发。这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导致了农民工在意识层面上忽视了对子女的体育锻炼和智力开发。子女进入城市读书,必然给打工的父母带来家庭教育的困扰。从调查资料看,农民工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孩子不听话、自身文化水平低、时间与精力不足。40.9%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36.2%的认为困难之处在于“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子女沟通”,认为子女“不听话”的占54.4%,“家里老人太溺爱子女”以及“夫妻之间意见不合”的比重分别在8.5%、9.7%。这表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在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时间精力问题。其一,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工不知道如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其二,没有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亲子关系互动较少,家-校合作不够密切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工每周与子女的沟通时间较少。在“您每周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时间”选项中,选择“4小时及以下”的占68.6%,而4到8小时的占17.2%,8小时以上的更是只占10.8%。在交流时间少的原因调查中,“没有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与子女交流”和“子女不愿意与自己交流”也不少,共占32.4%。有46.3%的家长认为当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的亲子活动时“会想尽办法参加”,36.3%的家长表示“有时间就参加”,“只有学校老师要求时才去参加”的比例为11.2%,还有3.8%的家长“觉得是浪费时间,不去参加”,1.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在家长了解子女当前状况的途径调查中,50.4%的家长表明会“直接与子女沟通”,22.4%的家长选择“自己观察”,仅有14.5%的家长会“询问老师”,还有10.9%的比例去询问与孩子较为亲密的伙伴。农民工对子女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与子女的沟通,但是农民工与子女的沟通又是比较少的,可见农民工与其随迁子女的互动不充分,亲子关系一般。另外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部分的失当,家长的榜样作用不能很好地示范。仍然有部分家长在孩子成绩下降、做错事等行为时会给孩子一些惩罚和打骂。调查资料揭示,对“如果子女学习退步了,您会如何做(最多可选两项)”的调查中,“选择和子女一起分析原因并进行鼓励”的比例高达68.0%,“会限制孩子活动”的比例为30.9%,仍有19.0%的人会“会批评挖苦孩子”的占10%,还有6.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打骂孩子”。同样在孩子做错事方面,“会批评挖苦孩子”的占22.6%,还有20.2%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打骂孩子”。一些农民工根本不重视在子女前面的言行举止,他们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缺乏家长的风范。“我们是农村出来的,也没太多的经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是急性子,经常打骂孩子,很少给他讲道理,缺乏耐心。给他举例子,说邻居孩子乖,他就反驳说,‘你就知道人家孩子乖,我就不乖。’孩子他爸是建筑工人,根本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都是我在问。好好给他说,他不当回事。平时只有对孩子凶起来,他才会听我的。平时我也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说过一些脏话。每天回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经常和孩子争遥控器。”(HJF家长,女,家庭主妇,35岁)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薄弱,投入较少;家长辅导能力与精力有限;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亲子关系不够亲密,家-校合作有待深化,责罚与打骂方式并存等,也就是说厦门市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更多地处于缺失状态,这与农民工本身的弱势地位有关。这种弱势地位是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面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约束,由于自身劳动技能不高、社会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所使然,加之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认知、乡土习性与城市社会不能顺利对接,这种社会结构制约与农民工的能动力量建构相互融合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之中,呈现一种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对此问题,本文从结构-能动视角进行阐释和分析。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构

结构—能动分析是安东尼•吉登斯倡导的一种社会研究模式,旨在从社会结构与行动者的能动性来阐释社会现象。吉登斯把结构视为规则和资源的统一[6]69;能动涉及到行动者的一种转换能力,即能动作用不仅仅指人们在做事情所具有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6]80。换言之个体有能力“改变”既定事态或事件进程,这种能力正是行动的基础,但个体行动者的“改变”能力是受到一系列具体境况的限制。从结构-能动视角来看,行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社会结构的属性,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被结构化的;同时,作为资源和规则集合体的结构,通过行动者的记忆痕迹体现出来,对行动具有制约作用和促成人们行动的二重效果。从结构-能动视角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既有当前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客观限制,也与农民工记忆痕迹建构的偏差有关。

(一)从社会结构视角看

从社会结构角度考察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反映的是中国城乡二元分治下社会结构与个体农民工的关系。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工的现实农民身份决定了其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居住、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权益和权利。在农民工受到的这些不平等待遇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8]。具体而言,农民工在就业选择与劳动保护受到限制,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社会保障权利缺位、子女教育权益被忽视。这种现状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因为“农民工”身份,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农民工经济收入有限,还要为住房、生活开销、子女教育等方面维持必须的开支。农民工进入城市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靠加班加点来挣钱,这又使得他们没有精力投入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

1.工作稳定性差。在当今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制度下,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城市良好的福利待遇、工资收入缺乏基本的保障,以至于他们会频繁地换工作。农民工在城市更换工作频繁,往往也要经常变换住所,这会导致他们首先关注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家庭教育。从在厦农民工调查情况来看,三年内农民工换过4次及以上的工作占15.3%,换过三次工作的占17.1%,两者相加为32.4%;换过两次工作占20.9%。对于农民工来说,经常换工作势必占用一定的劳动时间、休闲时间,甚至牺牲教育和辅导子女的时间,还会影响农民工经验的积累进而影响到其工资水平,诸多弊端结合起来就势必导致其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也是容易造成农民工没有精力关注子女家庭的重要因素。他们很少去和子女沟通,更不用说每天检查子女的作业和辅导子女功课。厦门农民工集中在商业、餐饮服务业、制造业及建筑业领域从业,就业于又苦又累的行业和去技术化的职业之中。

2.收入低开销大。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开销很大,但是家庭收入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的投入。本次调查中,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其中,月收入在1501~2000元、2001~2500元以及2501~3000元之间的农民工数量相差较小,数量分别为62人、79人及72人,比例分别为18.3%、23.3%和21.2%。同时农民工在城市日常开支也是比较多的。根据统计资料,农民工在厦门的支出主要用于饮食、租房、孩子读书、通讯费、人情交往等,家庭月支出水平2000元以上者,152人,占44.8%,1601~2000元者62人,占18.3%,1201~1600元者55人,占16.2%,1200元及以下者有70人,占20.6%。这样农民工在城市所剩无几,要想在城市能够多挣钱,就得依靠加班赚取加班费实现。这是农民工以额外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所得的。因而,这必然导致农民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缺乏时间的保证。但是如果不去加班,会导致农民工的收入降低很多,又影响了其家庭教育的物质基础。农民工在经济承受能力上的劣势,使得农民工对子女家庭教育的物质投入和金钱投入相当有限,容易使其产生对家庭教育的无力感,最终在对家庭教育的资源获取中处于下风,并影响其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3.受教育程度低。处于底层社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缺少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一方面,家长受教育程度影响了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内容。由前文可知,家庭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等三大方面。另一方面,家长受教育程度低是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最大障碍。前文的现状分析到,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孩子不听话”(54.4%),这导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比较多的(40.9%)农民工认为在家庭教育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自己没有什么文化”。这表现出农民工在文化方面的自卑感以及对文化的崇拜。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就不能够扮演好主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农民工认为自己低学历,工作不好,在子女面前抬不起头,很少以自己为典范来教育子女。在子女看来,父辈们在城市处于边缘阶层,做着苦、累、脏、差的工作,居无定所、毫无保障的生活状态,是不成功的体现,这样农民工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难以有效,使得他们很少与子女有深刻的沟通与交流。

(二)从能动视角看

从能动视角看,既定社会结构下,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被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资源所刺激、鼓励、指引和限定的。因为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现时各种规则与资源以及社会关系结构复杂作用的结果。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入城市,本可以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更好的监护,但是他们促进子女学习的意愿与其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存在一定张力,即农民工在教育观念、教育认知及其生活习性与城市社会结构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

1.教育观念与城市的脱离。农民工沿袭了原先在乡土社会沉淀的教育观念,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待其随迁子女。“多数流动家庭中的教养行为还是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为主,以家长为中心,过分强调其子女的服从,子女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子女的创造力受到极大挫伤,甚至形成了孤僻和冷漠的性格。”[9]一些农民工对随迁子女身心特点的不正确认识,再加上传统的“棍棒教育”等不科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失理性和科学。强调棍棒下出孝子,采用责罚式教育方式,在农民工的心目中,“乖巧听话”才算得上好孩子的标准,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兴趣培养,他们较少考虑。他们认为子女就是要管教要责骂,认为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只有管教和打骂才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观念,不利于随迁子女的成长。

2.教育认知的偏差。大多数农民工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农民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一年半载,家长不到校过问子女的成绩和表现,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主动找学校和老师交流意见。在对农民工通过谁了解子女的当前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工(占44.6%)会直接与子女沟通,仅有17.5%的家长会询问老师。在对YZ学校老师的访谈中,当提到农民工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时,K老师讲到:“少数家长会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情况。但是大部分家长基本上都不跟我们联系的,对学生的情况是不闻不问的。有一次,一位家长因为学生不见了很久,才打电话过来问我小孩子怎么没有回家。放假前我们发通知单给家长,让家长签字然后收回执单的,以让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督促下准时返校。但放假后有些学生却没有回校,我们打电话过去问,家长才知道小孩该上学了。”(KYR,女,27岁,老师)

3.不良习性的示范。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但是一些农民工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有时候个性冲动,出口成“脏”,给子女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容易令子女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和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没有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长期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子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爸爸很少在家,有空就出去打麻将,我很少看到他会笑,除了打麻将还有跟别人开玩笑的时候才会看见他笑。……爸爸很少管我,他觉得我没出息,不会读书,每次发成绩单的时候就打我一顿……他们抽烟喝酒打麻将的时候就会说很多粗话,我的很多粗话都是在爸爸跟他朋友们那里学来的。……”(XF,15岁,初二未读完已辍学)在成长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往往会从身边的重要他人习得经验,并逐渐构建人格、情感和价值观。而家长是与之较常接触的重要他人,家中的这些不良习惯将严重阻碍子女正确生活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的建立。总之,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当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各种规则与资源以及社会关系结构复杂作用的结果。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经济欠发达,使得一些农村人口无法接受更深一步的教育,只能过早结束受教育机会,进入城市务工经商,成为农民工。成家以后,由于早年的农村生活经历、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匮乏的文化资本以及有限的社会资源,在城市他们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下使得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阶层,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收入少、劳动强度大且要经常加班加点,居住在城乡结合地带,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子女教育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种边缘地位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诸多限制,而且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认知以及乡土习性与城市社会的教育现实存在一些张力,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改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启示

基于以上对厦门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分析,要有效解决该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城市的生存状态,提升农民工收入水平入手;加强农民工的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促进其城市就业能力的提升;农民工借助社会工作的介入,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来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具体而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城市的生存状态,提升农民工收入水平政府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劳动合同制度,合理调整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对最低工资标准定时调整,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这对于创造良好条件让农民工能够享受法定休息时间和合理的劳动报酬,能够更多地参与居住地的各类社会生活,尤其是能够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必须引起重视[9]。只有彻底改善农民工,尤其是普通外来民工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生存质量,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农民工子女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获得强健的身体和健康心智的全面发展,真正成才。

(二)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促进其城市就业能力的提升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文化生活的贫乏与发展繁荣城市文化、创建文明城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是不相符的[11]。在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尊重和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帮助农民工提高文化水平,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政府部门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开展适合当前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的成人教育,不断提升其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就业能力。成人教育要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养作为重点。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函授教育、夜大、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等,他们是保障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方式。同时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使农民工在参加完成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通过培训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这对于农民工改善城市生存状态,提升家庭教育认知水平,增强家庭教育和家庭管理能力有着实际需要。

(三)加强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提升农民工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认知水平首先,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众所周知,很多农民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关心子女成长。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或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如开办家长沙龙,利用专家讲座、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家长,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他们配合学校解决好子女教育问题[11]。地方政府应当依据本地实情,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办多类型的针对农民工的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志愿者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座,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例、文件[12]。建立家校合作系统,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和子女情况,家长要主动配合、主动了解,保证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其次,提升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认知能力。学校和社区要积极举办专业水平较高但又通俗易懂的改善亲子关系的相关讲座,普及改善亲子关系的相关知识。通过家访、印发告家长书等形式,介绍、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引导农民工积极学习,不断进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培训和分析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以提升自身素质,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教育的民主性;引导农民工家长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促使子女养成良好习惯、学习和生活态度。培养农民工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及时了解和反馈子女的状况。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8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夫妻移民或者家庭移民这种移民模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农民工人数大约35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约700万人。在农民工移民城市的浪潮中,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相伴出现。据六普数据推算,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相比2005年增加1048万,增幅为41.37%,其中随迁子女达2877万,占80.35%[1]。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公办学校取代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2]。由于规模庞大、增速较快和分布集中等特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热点,也是历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尽管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能够较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当前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大比例还是要花钱托关系,并且价格不菲。此外,二胎政策的放行,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将更高,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二)教育环境不够公平

 

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少,待遇低,软硬件实力跟不上,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以插班的形式就读,但他们受到的待遇与当地学生相比,仍有差别,譬如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视他们为“外来户”,个别教师排斥,对他们不关心,不辅导,不疏通,甚至有意疏远[3-4]。此外,农民工子女一般家庭经济较差,接触环境不多,穿着不入时等容易受到城镇同学的嘲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前和后续教育困难重重

 

学龄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幼儿园高额费用,因此很多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抚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鉴于现行的户籍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也难以在流入地参加后续的髙中、大学考试,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此外,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亟待解决。城市高中、职校的学费也不菲,农民工的收入也难以支撑他们的后续教育学习,很多人往往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剖析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凸显,每年的两会报道也会提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城镇人口的排他心理等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未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城镇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部分流入地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他们视为外来者,没有承担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有的城市担心增加当地人口密度,造成当地交通堵塞,并挤占当地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想利用农民工建设城市,却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排外观念的不转变,以及各级政策的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的落后又导致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滞后,教育体制改革明显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加凸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长期以来,尽管国务院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一味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的发展无关,相反会挤占紧缺的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将其视作负担。此外,城市部分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合作。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5-6]。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家要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强资金投入,通过选派、定向培养或培训的方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和解决,也是不能有效衔接后续教育的根源。因此,国家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身份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入升学过程中各种身份的限制。

 

(三)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可以从财政留下一部分,专门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流入地政府,每年也应预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另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

 

(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

 

为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教育设施闲置和师资出现过剩,必须加大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一般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制定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服务。

 

(五)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而家庭起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应改掉不讲卫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并定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9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教育理想;对策

国家非常重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1996年原国家教委制定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就此联合下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允许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或简易学校,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基本上确定了流动儿童教育“两个为主”的方针。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把占流动儿童少年的绝大多数、处于弱势地位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流动儿童少年”群体中单独提出并突出强调,这是首次从政策上强调了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意见》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定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费用负担的措施还有: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制订分期收取费用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查处。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城市的正常财政预算。2004年3月,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清理的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

依据国务院确立的“两个为主”等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方针,各城市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鉴于该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更多学者从深层次对该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从而保证我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扩大进城务工农民规模,并产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空前提高,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各项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又需要大量的劳务工。这样.进城务工农民的规模就不断扩大。

由于存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前提,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主要产生三个方面的差距:其一是地区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距太大。各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教育等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常住人口对本区域有相对的适应性。而流动人口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流动性,为了求生存而奔波,哪里有钱赚就赶往哪里,这种赚钱的机会对流动者来说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务工农民的流动性给其子女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我国教育体系是以公立学校为主体。而公立学校又具有很大的地域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自身在不断适应区域生活差异的同时,其子女也要不断面对区域生活差异、文化差异、教育差异的挑战。其二是城乡差距,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水平、文化环境、交通条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方面也有较大差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子女要尽快适应这样的差距,不仅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其自身的适应能力就是一大问题。其三是身份差距,我国建国以来,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口管理主要是实行身份管理和单位管理。如干部、工人、知识分子、教师、军人、农民等。不同的身份对其职业、待遇、机遇、流动等都有较多的制约。虽然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人口管理的改革方向是:让人由身份人成为职业人。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但是原有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制度体系需要完善。在我国,这三大差距还会在较长时间存在。这是我们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个教育理想:各种数字表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比例占大多数。对于义务教育而言,追求教育公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目标和理想。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人们很难有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从教育过程来看,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从教育质量来看。有机会公平、质量公平;从其实施来看,有政府给予的公平、有社会给予的公平、有学校给予的公平、有家庭给予的公平。笔者认为,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言,有两个公平最为重要,一是政府给予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经费支持应当公平;二是政府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上学机会应当公平。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来说,不管他(她)流动到自己祖国的任何一片土地,政府都要努力实现这两个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公平,这既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少年公民的权利,同时也只有在充分实现这两个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公平的前提下,才是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

如果政府努力实现了这两个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公平,笔者认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基础和保障,就有可能采取措施跨越或缩小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前提所产生的种种差异和障碍。否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这个问题很难根本解决。因此,政府给予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经费支持实现公平,以及政府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上学机会实现公平,可以称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两个教育理想。

三个关系层面:从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直接影响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关系层面:

一是学校影响学校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直接影响包含许多因素。其一,从法律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事业,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实现地方负责和分级管理,城市以市或者市辖区为单位组织进行;农村以县为单位组织进行,并落实到乡镇。这样,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从法律上就没有异地实施的依据。

农民工子女教育篇10

关键词:农民工 子女教育 现状 难点 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了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工作的学校农民工子女较多,所以,今天我与同行们共同来探索: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以及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难点和对策。

一、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大多工作辛苦,收入偏低,甚至处于贫困水平,这就导致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不能很理想,居住的社区环境脏乱,人口复杂,使得无法给子女一个必要的学习场所,而恶劣的居住环境除了影响孩子学习,也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些农民工家庭由于职业的原因还需要其子女花较多时间帮忙家务,这也让其子女学习上的时间减少了许多。农民工不高的收入大多用来维持生活支出,不能充分提供孩子学习所需的物质上的保证。大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素质不高,使得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比较合理科学,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且大多忽视对子女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由于农民工家长职业上的特点,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后回到家中往往已是疲惫不堪,很少能顾及到孩子,家长同子女沟通少。

二、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难点

1、父母工作的不稳定使学生频繁流动、使得教育连续性、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有的学生跟着父母到处漂泊,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有的班级几乎每个月都有转进的新学生,到了学校学习又跟不上,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困难与负担,比较不容易看到教育成果。

2、农民工子女薄弱的学业基础和不良的学习、行为品德等习惯,给学校带来各种压力。

由于外来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子女也跟着流动迁徙,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课老师得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重新纠正、辅导。部分学生惹事生非,不服教育,家长缺乏关注都是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3、尽管农民工通常都表现出对其子女教育的明确意向,但是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同时也受到子女受教育条件的制约,通常无法与学校教育同步。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少数,而家长素质不高使得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比较合理科学,甚至在子女学习上的督促时,还会引起子女的反感,觉得父母文化程度低,产生逆反心理等。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智育上,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家长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数的高低,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在这时期道德情操的培养往往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已经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依然面临着学习、心理和社会问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都影响其学习的效果。

三、综上所述,我以为

1、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2、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以便农民工子女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