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05-05 11:38:11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

关键词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重要意义;现状;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1-0017-01

电能供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多个环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顺利、安全完成电能供应。在各项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形势下,对电能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提高的供电需求,县级供电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已成必然趋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借助先进技术提高电能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时,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第二,科技的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在加快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节省成产成本,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可以实现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对资源配置做出科学调整,实现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1]。

2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现状

就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情况来看,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仍比较多。首先,部分县级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的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充分挖掘其潜能,也没有与当地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联动机制,科研力度及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其次,科技创新管理与业务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不少供电企业对原有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依赖性较大,科技创新管理针对性不强,工作薄弱环节始终得不到强化,很多项业务中所用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另外,对人才重视力度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现象比较常见,没有达成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工作局面,也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很多县级供电企业都没有在实际生产中,对新生产技术进行检验,无法发现并改善新技术缺陷,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法律意识薄弱,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无法对科技创新成果起到巩固和保护作用,知识产权被侵犯现象比较常见。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有效方法

科技创新与管理,对推动县级供电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该项工作。

3.1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时,必须构建完整配套的制度形成基础保障。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明确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开动大脑,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设立专门的奖金,奖励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举动,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论文写作、准专利申请等各项工作。其次,县级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当地高校,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并大力引进高校优秀人才,用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

保障[2]。

3.2 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

县级供电企业业务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时,要对各种业务工作进行综合考虑,加强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确定具体的业务范围,找出实际工作中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将其作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点。其次,应该针对不同业务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比如,在电力营销环节,应该应用新的抄表系统,改善传统抄表工作模式中的缺陷,准确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做好与用户的双向互动,结合企业供电能力及用户实际用电需求,制定精准化电力营销计划。比如,还可以对配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将重合器及分段器装置应用于线路中,实现对配电网运行故障的时时监控及快速隔离,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原则

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一方面,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力度,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协调年轻职工和老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协同合作力度,利用年轻职工完善的专利知识体系,以及老职工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县级供电企业既要搞好内部培训,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同时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4 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

科技创新作用及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建立在其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所以,供电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必须将其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县级供电企业在研发一项新生产技术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所生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践中对新技术进行检验,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巩固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发表学术性论文,并将新技术上报给省电力公司,参与专业评比,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审,便于对新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4 结论

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是县级供电企业在新形势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既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能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对推动企业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工作原则,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等方法加以改善,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2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72-0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汇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如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本文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作用,清楚地了解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据此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科技创新路子。

一、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活动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使项目实施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等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发展。

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战略运用呢?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战略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方法。它是以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方式。由于企业的创新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又分布不均,比较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十分明严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得不到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种现象。合作创新战略正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它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在合作方式上,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和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是由地方政府、企业、大专院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这种技术创新方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管理方法。信息战略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硬件配套不能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建设功能比较完备,操作简单易行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运行,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争取政府和各级的支持。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开发人才,培育人才。四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政府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不仅要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也在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逐步在全市形成政务、科技、金融、商业等不同行业、不同格局的信息网络。同时,要以科技频道为基础,建立科技知识普及平台,搞好科技传播工程,提高全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三)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层面知识积累达一定程度后的突破和爆发,是通过引进外地先进成果、技术后,突破原有技术的更进一步提高;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指标。自主创新需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有高素质且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度风险意识的管理团队的大力支持。我们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要在以下方面上求突破。要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化工、医药、生物等高新技术,注重成型技术的生产转化,引进开发一批基因药物、生物制剂、电子仪器、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车用超级电容器是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公司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环保电源,其特点在于充电速度快(充电10秒~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使用寿命长(深度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可达1~50万次)、功率密度高(可达500W/KG~3000W/KG,相当于电池的5~10倍)、工作温度范围宽(-30℃~+50℃)、环保节能(免维护,没有二次污染)等。目前奥威公司已申请超级电容器相关的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6项已获得授权。车用超级电容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产品在国内的历史空白。

(四)人才战略

项目管理方法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我们企业要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让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推进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式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需要迎接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向新的科技创新管理的模式转换,提高企业创新的科学化,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项目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把项目的管理内容细化为范围、时间、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这些方法都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中非常需要引入或强化的内容。相信项目管理方法将对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起到很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晓莉,王克罩.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6).

[2]吕智群.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之我见[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

[3]潘金刚,杜鹏程.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2006,(1).

[4]吴坤.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06,(3).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3

关键词:科技竞赛 工科院校 能源动力 学生培养 创新能力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87-02

当今世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讲,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探索一直是一个永恒的热点话题。专业素养教育倡导再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从而适应时代对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要求[1]。对于具有能源与动力类专业的工科高校来讲,培养尽快、尽可能多地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投入到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工作的第一线中,实践并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和“大规模新能源安全高效的开发利用”等战略性规划目标,是解决我国甚至全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的重大难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教育的根本和最终目标。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等素质,不仅需要第一线工作教师积极探索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而且,还需要学校、学院等各方面大力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本科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学习、参加学术活动以及科技竞赛等[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能源动力专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竞赛活动,不仅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辐射开来,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和展现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等实践能力的平台[3]。该文以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代表学校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实践案例,针对基于科技竞赛活动提高能源和动力类专业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研究。

1 大学生综合能力拓展与提高的培养方式概述

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活跃力量的青年学生是国家赢得未来的希望,重视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重视本专业学生在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运用等方面的综合提高,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2]。

1.1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听课质量

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而在育人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的是课堂教学,因此,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在教学第一线站岗的教师),针对学科专业以及时代背景等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如,文献4针对专业素养课内容很新的特点,因此应尽可能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营造一种会话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4];文献5在综合考虑点名成绩、课堂互动成绩、项目训练计划成绩、考试成绩等因素,构建一种基于教学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多元评价体系,在实现对学习效果更准确评价的同时,还可使学生摒弃“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恶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5]。

1.2 依托各专业实验室优化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配置

但是,作为一种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课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达不到真正的育人目的的。如文献6针对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种新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试点结果表明:新的教学形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6];而文献7则针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特点,提出引入数值模拟步进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内容,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概念及相关物理现象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利于提升能源动力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7]。然而,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也会面临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如指导教师、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平台等资源配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完全有必要依托目前的学院实验室资源,优化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配置,满足并完善学生专业认知需求。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组织形式为例,实验室的博士、硕士完全可以指导回答本科生在课堂上遇到的或者没有得到及时解答的问题,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其实,在很多高校的许多实验室中,已经有很多本科生开始参与到试验室的日常学习与科研工作中,甚至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或科研实验,从而有机会与专业老师、博士、硕士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样的渠道受益匪浅[8]。

1.3 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科研学术综合能力

一般来讲,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引起广泛的重视。然而,近几年的高校学术活动中,本科生也逐渐参与进来,成为本科生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补充。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此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实践研究工作,以《21世纪的热能动力》学生学术研讨会活动为例,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十几届[9],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鼓励所有学生向大会投稿,许多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教师都结合毕业设计指导自己的学生撰写论文投稿,有的本科生班主任还亲自指导低年级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学院老师形容学生学术研讨会为“科技论文撰写的大课堂”,并且,这些论文都是依托实验室资源诞生的,绝不是书本上照搬或凭空想像出来的:对于即将读研的本科生来说,许多学生经过学术研讨会的锻炼,既对怎么参加更高层次的研讨会心中有谱,也培养了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本科生来说,对今后工作的论文撰写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1.4 基于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开始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扩展专业视野,从而达到建设创新型校园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如文献10,以机器人比赛为实践教学载体,通过举办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10];文献11以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等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1];文献12中指出:节能汽车竞赛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和开发人才智力资源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和拼搏精神[12]。在教育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支持和指导下,能源学院代表学校与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了积极响应和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性发展号召和政策,我们应做好全面宣传和全方位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并且,本次大会在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 基于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2.1 本次“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活动概述

2011年在哈工大承办的节能减排大赛共有包括院士、高校领导、知名学者等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160名参与指导点评工作,其中120名专家教授积极参与初期网评,60名专家亲临现场参与评审工作。哈工大副校长周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张欣欣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宣益民教授、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姚寿广教授等。以上学者都是能源动力类学科的知名专家,在专家会评阶段和决赛评审阶段均来到学校参与评审和指导工作。在决赛最终的答辩环节和现场展示环节,参加本次竞赛的同学都有机会与专家近距离接触交流,得到专业领域内众多专家指导。因此,通过此次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在专业方向上拓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对培养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建设大学生创新型集体的也具有极大作用;此外,在此活动中还突出了部分大学生的先进带头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成绩突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2 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集体的意识

节能减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个人的创新力,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社会以及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聪明才智。而且,此次大赛是将培养创新型集体作为重要宗旨,使每一支参赛队伍都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创新突破,完成一流的科技或实践作品。培养创新型集体不仅要求学生自身能够自主学习,具备进行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间的合作要求,充分调动集体中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大赛所设置的各个环节均强调团队合作,以团队形式参赛有利于增强学生间的相互认识,培养团队集体协作意识,团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个人知识,积极展现个人的能力,让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在团队合作中才能将个人知识和作用最大化,实现目标,从而增强了今后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协作意识,以及实现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团队合作可以潜移默化实现个人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团队精神作为大学生教育中重要的培养方面,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以团队参加比赛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2.3 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先进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是党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给一些优秀的青年学生党员提供展现先进性的平台,继承和发扬“先进性”这一优良传统,吸引优秀学生人才。这样就能够保证大学生党员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发挥自身先进作用,展现自己的能力,积极引导好周围同学。以本次大赛中能源学院的获奖队伍为例,获奖队伍中的学生党员大多是队伍的中坚力量和科研主力,其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队伍中,负责同学均是党员。这说明了学生党员的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更是党员先进性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优秀学生党员的影响,将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也会有更多优秀党员发挥自己先进带头作用。

3 结语

作为国家掌握科学技术的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在长期而艰巨的全球性话题“节能减排”工作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在大学生中宣传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国家节能减排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更是为大学生拓展专业视野,建设创新型集体,培养先进带头作用提供了交流和展示平台。希望本文能够为能源动力类专业以及其他工科专业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和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2-24.

[2] 曹健,王中华.开展第二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46-47.

[3] 胡欣敏,杜龙兵.以节能减排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广东化工,2013(1):147-147.

[4] 李勇,刘辉,董薇,等.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18):103-105.

[5] 张昊春,王洪杰,阮立明,等.累加式考试方法在能源动力类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183-184.

[6] 王司,杨冬云,叶树江,等.基于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管理,2011,1(1):130-132.

[7] 孙志强.能源动力类本科生数值模拟能力的步进式培养[J].高教论坛,2010, 9(9):28-29.

[8] 宗士增,曹洪.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1-83.

[9] 李峰,乔增熙,邢媛.研究生多元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学生组织机构和学生学术研讨会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2(20):113-115.

[10] 李宗学,闫秀芳,苏曦,等.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分析:以机器人比赛为载体[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78-179.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4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知识拓展;分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1-02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是却面临品牌小国的尴尬局面。这不禁让人回想起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的那篇关于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著名言论。我们在强调技术强国的时候,却往往更注重技术带来的结果和利好,缺乏探究技术原理的动力和激励机制,仅仅是通过借鉴某种原理和思想,在技术得以应用就能够得到很高的赞誉,进而在社会评价体制中占有优势。试问在这样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在漫漫科学发现之路上去对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和发现呢?近代中国没能独立地发展出物理等现代自然科学,大概就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讲究使用,缺乏科学探索和建立理性思维体系的动力。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研究的主力军仍青睐于研究生队伍。当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会推动研究生整体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偏重工程应用的教育一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渐地难以满足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强调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就是在强调不仅仅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基础性研究方面的能力和动力。事实上,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引导研究生在工程技术问题中进行科学抽象,提炼其本质和规律性的部分,能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最终以理论指导,回到实践中来,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能力。本文从研究生课题论证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出发,提出一种在工程问题中进行科学抽象,提炼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理论,用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归纳和总结的水平,拓宽知识面,学习学术研究中的分析技巧,培养自主提炼工程中的本质原理、善于举一反三的科研综合能力,从而为后期的课题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科研与学术的研究效率,最终为我国创新型社会的转变提供必需的科技人才。

一、工程技术中的科学问题

导师在指导和为研究生进行课题论证的时候,往往立足于已有的课题研究的框架和固有的研究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然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高明。一个工程型的导师,多半也会按照特定工程问题常有的分析和解决思路进行辅导和指引学生,这并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应有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人们都会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话,可随着课题的深入和曲折,就渐渐忘记了这句话的根本。在应对具体问题解决方式的纷扰中,在层出不穷的意外因素中,老师和学生都迷失了方向,我们都陷入了事物复杂的表面现象之中裹足不前。实际上,在为研究生进行课题方案论证时,不仅瞄准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设置研究内容和目标,而且应该贯穿对工程问题中理论本质的提炼,引导学生去提炼科学问题并拓展一般性的规律,最终又能回到特定的工程问题上来。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可以使研究生在工程技术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保留关键的边界条件和进行必要的简化,抽象为数理模型进行解析,得到并明确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结论,不仅仅可应对特定情况下的问题,而且初步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以超声电机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应用和应用基础为主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超声电机(Ultrasonic Motor)是一种新概念动力装置。它的实质是依靠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弹性结构体的机械能,使定子产生高频的微幅振动(微米级),再利用接触和摩擦作用将定子的微幅振动转换为转子的回转或者直线运动,从而输出机械能以带动负载工作。这种新型电机使用频率高于20kHz(即超声频率范围)的交流电源来进行驱动,故称之为超声电机。在向研究生教学这种新型电机的时候,如果只是仅仅停留在“动力装置、驱动执行器”的层面,那只是告诉了对方一个工程应用的概念。正如美国的罗兰说的,研究只停留于电报机、电灯和其他的便利设施,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是无法创造出物理学的,而没有物理学基础则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在解释类似超声电机这样的工程概念时,可按照表象―实质―基本原理的流程进行引导。比如,超声电机的特点(低速大力矩、快速响应、断电自锁等以及结构形式灵活)决定了其独特的应用优势,这是由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压电结构激振和摩擦传动)。在压电激励方面,涉及到铁电材料的基本属性、正逆压电效应的存在机制、弹性结构的振动模态及诱发机理,涵盖了凝聚态物理、功能材料学以及结构动力学等基本领域。在摩擦传动方面,涉及到波动理论、高分子材料学、接触动力学等。掌握了这些基本领域内特定部分的知识,引导研究生对超声电机系统中涉及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本构关系以及力学行为进行抽象和描述,即忽略次要、繁复的特征,得到物理模型和其数学模型。

二、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超声电机表象,引导研究生对产生其特点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和钻研,过程中辅以多媒体动画甚至实物的形式表现知识要点,引起科研学术的兴趣,激发科研学术的活力,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的成果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尤其是从事类似超声电机等精密驱动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本身就是面向工程应用的。但要取得源创、有价值的成果,往往不能仅仅拘泥于特定的应用实例,而是要在学习这些已有范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创造力与创造思维密切相关,面向工程的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类创新思维新式,深刻认识其主要特点。导师在讲授和指导具体学术要点时,要能够把握和融合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仍以超声电机为例,电机定子的振动模态是一个关键概念。首先让学生在直观的例子中了解结构振动是由频率和运动形式组成,通过秋千、桥梁、跳绳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结构体的振动来了解和体会概念的表象特征。两大要素的概念有了后,就可引入模态的定义。模态的定义是抽象的,因此这里是表象到抽象的第一个提升,但还没有达到本质。学生了解到描述振动物体需要用到模态,即振动频率和形式。而模态是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由其材质、结构拓扑形式决定。自然界中的结构体都是连续体,因此且振动频率和形式一般是难以穷尽的。实际上,上述的过程已经由工程对象抽象到物理模型了。更进一步,要求研究生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方法,结合形象思维等形式,利用直觉、灵感和想象等思维方法,对具体工程对象的比较和类比、分析和综合等,形成对具体对象的一个新的认识。更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及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进行定量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以超声电机定子为例,有了物理模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振动模态进行分析和计算,即数学模型的建立。很重要的是,让研究生们明白超声电机定子和一般结构体振动的共同点:都是连续结构体的共振模态。但又要掌握其区别:超声电机定子是力电热多物理场耦合结构,而且工作在同频异形模态之下。在数学上,模态的概念是与线性代数的特征值问题关联的,频率和振型即对应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退化了的同频异形模态,实际就对应着重特征值。让学生掌握定子振动―(多物理场)结构模态―特征值问题这几个知识要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能够从数学关系上来进行转化,从公式上就能看出其物理意义,对应到工程现象。到此,学生就能够明白超声电机的结构为什么可以多样化:因为构造椭圆轨迹的结构振动形式很多,即结构的振动模态是丰富的,这就使得科研人员可以有很大的设计空间来构造定子的拓扑结构形式,所以有圆盘、长杆、环形、圆柱形等不同外形的超声电机问世。

研究生在求学阶段检索和选择到的课题往往是比较前沿的内容,无论是否具体面向工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认为,研究生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除了引导其经验知识以外,更应当注重研究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技巧的训练。结合具体的实例,从实际的工程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升华为数学表述和定量分析,最后又能够回到具体的应用,整个过程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最终就培养出初步具有创新思考能力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大明.亨利・奥古斯特・罗兰――美国物理学的继往开来者[J].自然辩证发通讯,2006,28(4):93-101.

[2]袁熙贤.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4-155.

[3]洪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4]赵睿.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管理论坛,2007,(1):44-54.

[5]唐铃,杨木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实践规范化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3-124.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5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摘 要:在创新方法分析归纳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的发展现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福建创新方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从中心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并给出了加强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83-02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科技部计划项目(项目号:2012IM021500)“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号:2013R0027)“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霖(1953-),男,福建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技创新;许艺苹(1985-),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产业与评估;张明火(1979-),男,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体制改革;陈德金(1983-),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后,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创新发展战略,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部联合多部门启动创新方法工作,于2008年4月下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创新方法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并先后批复四川、江苏、广东、厦门等10多个省市作为创新方法试点省市。

一、创新方法概述

1.创新方法有关研究。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创新方法源于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1946年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研究工作,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并开启了创新方法的有关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大致沿着两条主线来加以演进:一是对创新方法的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二是对创新方法在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加以研究(皮成功,2014)。我国学者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爱琴(2014)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多视角评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并提炼了创新方法研究的3个主要发展趋势及研究线索。总体而言,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方法内涵、创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如芮延年(2007)认为创新方法主要基于创新思维的研究,本质特征就是开拓性和创新性,也具有可操作性、可思维性、技巧性、探索性和独创性等基本特点;刘朝刚等(2011)提出了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4体系与4机制的机制导图,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2.国内外创新方法实践。全球各国积极支持创新工作,国外的创新型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方法工作,美国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激发创新精神;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将原创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支持;日本2002年就制定了高精密科学仪器振兴计划;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制定了“研究工具、仪器和实施计划”。我国创新方法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受到传统体制机制,以及长期以来套用国外技术研发模式及方法的影响,从而导致创新过程中缺乏内生活力等弊端。2010年,科技部长万钢在“创新方法高层论坛”上指出:“创新方法是创新活动的推进器、创新过程的催化剂,系统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不断地发现新的方法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经”。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经验,建立有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活力,推动我国创新方法工作进展并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二、国内和福建省创新方法发展概况

2007年,科技部在全国启动了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计划,批复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市,加快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之后,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高校成立了“创新方法研究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已有一批企业和大学开展了TRIZ的研究、培训和应用。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开展了TRIZ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成功开发出TRIZ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InventionTool2.0、InventionTool3.0并推向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7个省(区、市)已开展创新方法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参加创新方法培训的人数超过18万;开展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达300多家;申请专利3479项,已获专利授权1947项;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800多个。仅2012年,全国利用创新方法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6亿2千多万元。

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工作2009年开始起步,厦门市2009年获批成为国家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城市。近年来,全省先后举办40期创新工程师培训班,3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15000多人次参加培训,辅导企业研发人员运用TRIZ 解决研发难题,取得良好成效。厦门理工学院将TRIZ培训课程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创新方法研究所为依托,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取得很好成效。2012年“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并且我省积极推进创新方法进企业,目前已确定星网锐捷、新大陆、厦门钨业、特步、福耀玻璃等5家企业为创新方法区域示范企业。

三、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主要目标。根据全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要求,围绕福建省重点产业和企业创新方法需求,研究提出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同时完成20名创新方法培训师、10名创新方法咨询师的培养,对全省1万人次以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轮训;在全省建立100所企业创新工作站,为100个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解决5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服务并申请专利100件,打造两家创新管理体系样板企业。

2.重点任务。按照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原则和要求,重点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在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采取普及培训与项目攻关实战相结合。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将创新方法基地、企业创新工作站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企业科学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创新师资队伍培育、创新方法普及培训、产业技术难题攻关、企业技术创新指导与突破、典型示范试点”相结合的道路。

(1)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机构可设立为虚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建立在工科高校内。主要工作是承担国内外TRIZ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及动态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新一代创新方法应用软件开发;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在该机构中建设省级企业科学创新管理工作站,开展基于TRIZ理论的企业科学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建立福建省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联合全省各设区市科技局和高校师资力量,在全省高新技术园区或具有创新方法基础的地点,统筹建立若干个区域或行业培训基地,邀请国内外TRIZ专家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培训工作。

(3)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在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选拔一批熟悉TRIZ、有授课经验的人员,负责基础性培训推广工作;在高校和重点企业中遴选若干名具有研发能力和实践工程经验的人员,经培训后点对点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求解;同时,在高校中开设创新方法课程。

(4)建立点面结合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在“点”上,以设区市为主,选择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点成立创新方法TRIZ培训点,开展普及培训。在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站,开展高级研修班培训工作,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运用TRIZ工具实战求解。在“面”上,以现有的全省5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基础,由创新方法咨询师和行业中的技术骨干一同组成攻关小组,开展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工作。

(5)建设创新方法沟通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信息处理和创新知识发现服务平台,负责软件开发、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收集行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建设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库;建设福建省创新方法网站,开发出功能完善,具有培训、宣传、辅助教学、学术技术交流的官方网站;不定期召开年度创新方法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指导相关工作。

(6)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保障体系。重点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推动创新方法学习的普及,并将TRIZ理论作为各级继续教育课程必修课目。

四、加强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领导。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量大、范围广,尤其是在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成立全省创新方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科教、经贸、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制定和实施推进创新方法的有效措施和方案;适时成立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加强组织协调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工作。同时,营造有利于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推广应用体系。

2.加强创新方法的基础教育与科普工作。在高校中,通过增设创新方法课程,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将创新方法作为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等方法,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

3.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财力和智力投入。在国家科技和财政部门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投入的同时,省内也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性投入机制,确立各级财税支持创新方法工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在智力方面,以高层次创新方法研究团队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重点,鼓励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创新方法大胆创新。另外,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创新方法工作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4.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引导机制和绩效考评工作。根据创新方法的普及和提升的要求,要逐步引导在政府财政项目的立项申请、成果验收和项目奖励中,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活动列入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

参考文献:

[1] 皮成功,别超,侯光明.创新方法的综合评价及应用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2] 刘朝刚,等.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 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檀润华,曹国忠,陈子顺.面向制造业的创新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6

政府的作用除了通过制度安排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之外,还在于对科技创新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税收减免制度和信贷优惠政策,以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势头最劲的美国,政府已经在着手改革现行联邦规章制度,力求在环境、公众健康与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养活高新技术企业的负担。同时,美国人正在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运作模式,简化工作程序和不必要的规章制度,以鼓励各种满足公众和商业需求的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政府的后一个作用旨在明确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所获得的资源分布及侧重承担的创新任务,使科技创新活动既全面完整又重心明确。这充分体现出政府在科技创新战略中的用心所在。

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

科技创新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得以兴起和发达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可持续,不仅需要增长点,这个在科技创新过程可以解决,还要考虑其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成本,尤其是自然资源,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如何整合科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政府要着力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面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各种实际,政府如何摆正并引导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供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与环境建设,是政府引导作用的关键点之一。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特有的“依附性”面对科学技术引进过程中的资本陷阱与科技创新陷阱等问题,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加突显。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的引用、模仿与学习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而如果科技创新过程不能及时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陷入技术引进的误区和恶性循环中,致使科技创新过程被动且受限,自主性差、依赖性强。因此,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这种不良发展态势及时的预测、防范、控制,并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引导使科技创新朝向有利方面推进,保证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

2支持作用

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作用体现为其积极提供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以香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为例,香港政府的研发开支比例从2005年的44%到2008年的48%不断的增大。分析香港政府创新资金的投放情况可以发现,其投入去向主要是创新应用研究。为推动工业界的科技发展,用2.5亿设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注资2.7亿和7.5亿设立工业支持基金和应用研究基金;拨款50亿,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以资助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起10年内投资20亿,成立专注“中游”研究的应用科技研究院。同时对于资助资金的管理,香港政府有其独特的企业化管理方式,保证各项资金能有效运作,并及时到达所需企业,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给企业的创新带来实际的帮助。②可见,香港政府的支持对科技创新的发展进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推动作用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除了对市场经济过程中科技创新方向上的指引,以及各种资金、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外,还体现为将科技创新上升为新的高度,使其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等因素结合起来,使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建立一种科技创新的文明。一旦这种文明由政府导向发展为社会自发导向,我们的科技创新也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仅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风险,而且会朝人类真正的需求寻求科技创新的正能量。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需要着重考虑两项内容:①政府应该不断推出大型的科技发展计划,促进政府、企业、大学等系统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日本之所以在战后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骄人成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产、官、学”协作。美国联邦政府也十分重视各实体之间的互动;②提高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一方面其可以减少科学技术引进过程中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更多实现科技创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原始创新与民族产业创新结合起来,以实现民族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提高我国的民族创新文明建设。

发挥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作用的举措

1整合科技创新的价值观

我国政府加强科技创新价值观的建设至关重要,尤其是科技创新理念的输入。其实,真正成熟的科技创新环境中,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或者参与者,但所有人一定都有科技创新的理念,并对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尽管不同的群体对科技创新理念受用和认知的点不同,致使科技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应该趋于一致。这种一致性需要政府在宏观上给予调整和控制。换句话说,政府有责任使公民对科技创新理念有较为科学并正向的认知,并能真正地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引导主流的科技创新价值观的走向。对科技创新理念的认识和积累仅仅是科技创新价值观的一部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科技创新价值观更为欠缺的是国家人文力量在科技创新中的注入。只有将地域性人文力量渗透到科技创新理念中,才能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文明。

2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资金方面。近几年,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之势,而且基本上每年政府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经费是比较均衡的,增加的比例也没有过大的浮动,走势平稳。可见,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已渐化成为一种常态。资金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问题。每年国家都会拿出固定的经费鼓励科技创新,设立很多奖项、各种基金和计划帮助企业等技术主体创新等。政府对资金的管理要注意的问题是对特定用途的资金管理上要保证公平透明。对资金申请使用的主体要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在信息全面、公开透明、真实可靠等条件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知识产权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的有效机制,它赋予创新者对其创新成果的一定时期的排他的占有权,能较好地克服科技创新的外部性,维护创新者的利益,是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律制度。因此,为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应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支持有关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方式依法获取知识产权。

法律方面。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制定的法律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但还不够完善,有些法律法规滞后于科技的发展,有的领域存在法律空白点。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法律制定和完善。借鉴发达国家创新方面的法律,我国政府应该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分3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性立法、包括宪法、科技一般立法、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发明奖励立法等;第二层是高科技领域直接相关立法,随着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国家应该制订与原子能、计算机、生物工程方面的立法;第三层是与高科技领域相关的立法,如税法、合同法等。

3促进科技创新的效益循环

科技含量的分布。在我国,科技成果的占有率普遍集中于政府的科研机构和各高校的学术机构,尤其是战略意义重大的高科技成果和民生方面的科技创新,基本上由政府和大学充当创新主体的角色。而相对于企业自主地科技创新活动,在我国还相对较为落后。而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自主性及成果是受到特殊保护的,其专门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保护措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最基本、最原始、最真实有效的创新需求信息直接来源于企业,因此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并加强企业创新中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含量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要进行一定的技术评估,以区分其科技含量的高低及创新成分的多少。在评价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有效地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公布的信息,组织不同的主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进行分类,并给出评价标准、评价基点、评价结果。从而使产品创新的评价机制更加公平合理。此外,对科技创新产品可以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对于符合一定技术标准和创新要求且通过资质审核的科技创新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4明晰我国本土科技创新的重点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政府应该关心和保护对民族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民族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势在于:①民族产业的科技创新战略有利于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特定的受益群体;②民族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比较容易集中、形成专门的民族产业链;③民族产业创新战略是国家软实力构建的重要组成,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第四,民族产业创新活动可以减少科技创新活动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依附性”,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因此,加大对民族产品的科技创新并加强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本土化需要。此外,对于其他特殊行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政府在提供的政策环境方面可以适当的给予照顾和调整,以实现特殊局部利益的优先性。当然,这种优先性要与国家整体利益与长期利益保持一致。

5构建科技产业化发展战略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尤其是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纵观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尽管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也很显著,但从国家科技创新奖项的分布来看,高科技创新的成果并不突出,相比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仍就非常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始终不能迈入发达行列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加强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是政府着力追赶地重点。此外,从国外经验得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主要集中在国防军事领域,而对于目前主流的发展趋势而言,这种科技资源的布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科技成果向“民生”领域的应用与转化使得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更为科学合理,同时也加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具有更为广泛的潜在的社会价值。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7

[关键词] 河北省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04 [文献标识码] A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自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08年颁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各省市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创新方法工作得以在全国全面展开。

目前,创新方法种类繁多,TRIZ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1]。韩国的三星、美国的福特和波音、德国的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应用TRIZ解决技术创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我国创新方法工作也是以TRIZ理论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3]。

TRIZ是俄文Teoria Resheniya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上世纪中期前苏联的发明家G.S.Altshuller创立,并由其科研团队发展起来的。Altshuller通过对世界各国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基于唯物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发现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的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有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理论,被誉为解决发明问题的神奇点金术[4]。

1 河北省创新方法推广现状

河北省是我国较早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普及活动的省份,从1999年起就依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创新方法(TRIZ理论)研究,并在小范围推广应用。随着多年连续的支持和积累,在技术创新方法平台、团队建设和推广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

1.1 抓人才培养,建设优秀学术团队

河北省科技厅依托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持续支持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工作。目前,该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国内一流且国际知名的学术团队,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的重要研究力量[5]。十多年来,檀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传统TRIZ基础上,开展原创性与集成性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版CAI软件。此外,还将TRIZ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核电阀门、中药机械等产品的创新设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檀润华教授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6]。

1.2 抓平台建设,夯实服务全国的技术支撑

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依托河北工业大学组建了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面向工程、煤炭、石化、通用机械等为代表的制造业领域开展应用和服务,通过追踪国际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与工程化研究,为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工具,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为提高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

1.3 抓试点示范,带动全省的推广应用

为深入推进创新方法工作,在2010年开展了河北省创新方法试点市和示范企业的遴选与培育工作。经过组织申报、择优遴选,确定了石家庄市等6个市为创新方法试点市、省科学院等2家院所为创新方法示范院所、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创新方法示范企业。通过对试点示范单位提出工作任务,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推进创新方法在创新型企业中的应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其成为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自全省有组织地开展创新方法工作以来,河北省先后经历面、点、线的培训发展过程。先是在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普及型培训、地市层面的动员型培训(石家庄、秦皇岛、廊坊),其次是企业的创新工程师培训(新奥集团、长城汽车、天业通联),现在主要进行的是行业的创新工程师培训,已经举办了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河北省创新型企业、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培训,培训人员400多人。

1.4 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统计调查制度

为更加全面把握河北省各地市创新方法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加强创新成果的跟踪管理,河北省建立了创新方法工作统计调查制度。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2年8月开展了全省创新方法工作情况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方法工作在河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试点市和示范企业以及参训企业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5 创新方法应用示范项目

河北省科技厅连续两年设立创新方法示范项目引导资金,引导支持创新方法示范和应用企业对前期培训和应用创新方法过程中产出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应用、推广;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中得以实际应用。

1.6 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的开发

相继开发了单机版和局域网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现在正在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软件(CAI)设计及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是河北省自主开发的全国独有的创新方法在线工具。该工具将实现创新方法指导的在线实施,为企业技术人员更方便快捷的使用创新方法工具提供服务。

2 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面临的问题

企业通过导入创新方法(TRIZ理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7]。我省的示范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同时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社会既有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以及企业原有的研发模式、创新理念、管理惯例也带了一定冲击。在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2.1 全社会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创新方法推广工作中发现,新闻媒体对创新方法宣传次数偏少,高水平的创新科普原创资源少,社会大众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对于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如何运用创新方法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没有切身体会。全社会真正关注技术创新方法的良好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影响了应用推广的深入开展,因而亟须从多种渠道加强全社会对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的认识。

2.2 政府推动工作亟须建立长效机制

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还没有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的长效机制。大部分地市推动创新方法工作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而创新方法工作的师资培养、创新工程师培训、企业创新团队的建立、科学工具的研发等都是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创新方法工作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与社会主导迈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管理与支持来推进这一进程。

2.3 企业文化与创新方法尚需进一步融合

目前,创新方法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引导开展的,少数企业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熟悉创新方法的技术人员在企业研发队伍中还是极少数,传统的研发思维、研发流程还是主流。企业在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时,还缺乏一些相应的方案、制度、奖励等配套手段,距离实现创新方法与企业创新文化相融合的目的还有相当距离,真正做到大多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研发设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 对策与建议

3.1 继续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大力提升河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联盟为依托,联合河北省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行业或专业创新方法培训工作,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难题,并为企业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针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这一情况,组织引导专家为中小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3.2 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方法师资和技术人员梯队。加强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良性竞争和流动,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综合交叉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开发创新方法在线工具,并不断充实河北省创新方法服务协作网,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境内外创新方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提供平台;建立技术难题解决案例数据库,并进行深化推广扩散工作。

3.3 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团队,并对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行专项支持

引导创新方法示范企业在内部建立TRIZ工作室或工作组。设立创新方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后续开发和应用,推进创新方法应用成果向现实产品的转化,彰显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显示度。

3.4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

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青少年的科普宣传,让青少年了解科学工具、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宣传创新方法示范企业的典型案例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人员关注创新方法,从而在全省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3.5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国内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理念、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5.

[2]陈宏宇.TRIZ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84-85.

[3]高常青,赵方,吕冰,张大瑞.创新方法推广模式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2,2(3):5-6.

[4]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宋先锋,檀润华创新火种的传播者[J].创新科技,2010(6)38-39.

[6]2008中国创新培训十大领军人物(机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8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把中医药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的战略目标,把中医药科技创新作为富省兴民的区域首位产业,全力推进其持续、稳定发展,促使甘肃省中医药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综合指数法和AHP法作为评价研究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方法,其确定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的指标方案权值与实际情况符合度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实用性和系统性,能准确地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一)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也称综合评判法,其将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更低一级的子系统,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各子系统评价指标,再划分其表现程度的不同等级。归一化各子系统评价指标之后,将各评价因子的指标数值进行权重叠加,获得各子系统的评价总指标数值。最后,将每个子系统评价总指标数值按照权重进行叠加,得到各不同单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指数数值。综合分析各不同单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指数数值后,才能科技创的评价。

综合评判法模型,主要表现形式为:

式中:iW为第i单元评价指数数值;j为评价指数;ia为第j单元评价指数在第i评价单元的赋值;jb为第j个评价指数的权重;m为评价单元数;p为评价指数数值。

其权重确定均采用AHP法。

(二)AHP法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一般应用于管理、社会等较为复杂系统的分析决策。

运用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确定权重的比较好的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由于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复杂多样。首先把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层次化,分解成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等五个方面,将问题层次化,建立起多层次的评估结构模型:

式中:U={1u2 u∧mu }是u价因素集。

若比较判断因素iu与j u得iju,则ji u =1/iju。

依据矩阵,应用线性代数相关知识,计算得到T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其归一化处理,可得权数分配。

二、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评价因子,本文立足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根据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特征,以研究研究中医药科技发展创新为目标层,以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分布率、中医药核心期刊的论文数、中药发明专利授权数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为方案层,建立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布、中医药核心期刊发表率、中医药发明专利授权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

从以上5个评价指标共同构成影响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因素。

三、实证研究

(一)AHP法确定甘肃中医药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因素权重

(二)综合指数法对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综合评价

图1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评价因子数值情况

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由于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的多元性,本文主要对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从中医药科研机构的从业率等五个方面组成: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业率(权重0.6414)、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布率(权重0.0711)、中医药核心期刊发表率(权重0.2756)、中医药发明专利授权率(权重0.032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率(权重0.0215)。

四、结论

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进行评价能较好的反映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的现实状况,综合研究影响甘肃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性评价因子。

从评价结论中得出,若要推进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则应丰富、发展传统中医相关理论,发挥甘肃中医药在国民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治未病技术和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甘肃民族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甘肃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当地民族医药的临床医疗服务规范化,推动甘肃中药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推进甘肃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增强甘肃中药保护、发展,将甘肃中医药人才作为该领域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加快甘肃中医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9

(一)企业简介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特大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集团下属有太矿集团、山西煤机、榆次液压集团等山西省大型机械企业,主要生产大型起重机、大型挖掘机、轧钢设备、锻压设备、煤气发生炉、大型油膜轴承、航天发射装置、火车轮轴、大型铸锻件、工矿配件、煤机成套设备等,科技人员3000多人。建厂50多年来,为冶金、矿山、水电、交通、建筑、化工、国防等基础行业,特别是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600余种、7000多台(套)、100余万吨重矿机械产品,创造了340多个“全国第一”。公司先后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科技成果奖10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成果奖7项。公司生产产品种类多、范围广,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近年来,公司围绕“打造百亿太重、构建和谐太重、创建世界太重”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4亿元,实现利润5.75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率达40%以上,公司成为了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司技术中心在57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排名脱颖而出,跃升至第13位;理化检定中心为部级理化检定中心。集团公司成功申报了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起重机、油膜轴承、减速机三大系列产品相继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TZ”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二)企业创新方法及需求分析

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根据中国科协《企业技术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为目标,以开展技术创新方法深度培训等工作为手段,加强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提升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2008年推广技术创新方法以来,仅用一年的时间全年公司申请国家专利达88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授权专利28项。目前累计申请专利220余项,“国家国际合作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矿山重型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陆续挂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公司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企业内延伸至各分公司研究所和技术科、企业外与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联合研究室、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校和著名公司进行合作的集产品开发、科研攻关、实验试制、推广应用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将技术创新方法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按照集团公司的指示,成立了“技术创新方法太重培训基地”。“基地”不仅设有专门的多媒体培训教室、座谈室等硬件配备,还有专人负责,制作了大量的创新方法宣传材料,在集团内部刊物、网站、电视台、广播中向大家普及创新方法的基本知识。

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情况介绍

(一)推广应用创新方法的情况

2008年11月,集团公司科协派人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在京举办的企业科协秘书长创新方法培训班后,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在全公司举办了300人参与的技术创新报告会,此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山西省科协、太原市科协联合组织;同月在公司举办了第一期创新方法初级培训班,选择公司技术中心和主产分公司的55位技术带头人、骨干参加此次培训。培训人员大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其中包括集团公司各主产设计所长、技术科长等。本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集团培养了一批创新方法应用人才、解决了一批困扰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难题,更加激发了技术人员学习创新方法的兴趣,纷纷要求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一理论。

2011年,经过省科协和集团公司的积极争取,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将太重集团列为中国科协创新方法培训示范企业,在师资和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企业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一年时间在企业连续举办了初级、中级、深度共4期培训,并两次邀请韩国TRIZ专家金昊宗博士对技术人员进行深度培训,使学员更深入地掌握应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012年通过创新方法培训直接解决技术难题24项,申请专利4项;为企业培养创新方法师资30名;组建了创新方法解题小组,深入集团各公司针对典型的技术难题探讨,将创新方法解题模式全面推广。

(二)具体的推广应用模式

太重集团采用“a+3+4+x+P”的模式进行培训,效果突出。太重集团的培训工作已开展了两年,企业人员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与企业、中国咨询中心沟通,组织课题研发组,选择高难度课题,通过深度培训,最终解决技术难题,申报技术专利。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体模式如下:

“a”是“advertisement”的缩写,就是宣传发动,初级应用。第一步,由集团科协牵头,通过各种形式,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进行创新方法的普及性宣传,使集团所有人员对创新方法这一理论有大概的了解,并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第二步,由企业的师资为集团的技术骨干进行创新方法初级应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学员能初步掌握这一理论,了解其解题的步骤和方法。能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对技术难题能够进行矛盾分解,并解决生产中简单的技术难题。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在集团内部营造创新方法学习的良好氛围。并挑选出学习骨干,参加下一阶段的培训。

“3”就是每期3天的初级或中级培训班。教师讲授,学员使用。向选拔出的学习骨干征集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邀请韩国专家结合技术难题,向学员讲授“实用TRIZ理论”。采用在解题过程中将理论贯穿其中的实战式讲课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并能掌握其解题模式,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4”就是指4天时间的实战训练。学员实战,教师辅导。在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学院通过实际应用,对应用过程中的难点和新出现的技术难题,邀请韩国专家再次授课。本次培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导地位。采用以学员自己独立解题,并向教师汇报解题思路和所遇到的难点。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达到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实际掌握。

“x”是指天数、形式不确定的学习应用理论。用“x”表示。这个阶段主要是深入,深化应用、提炼成果。培训结束后,以课题组为单位,组建相应的TRIZ理论解题小组。应用这一理论进行难题攻关,要求每个课题组都产生难题解决方案。根据产生的难题解决方案,继续攻关,最终解决技术难题,甚至申报专利。

“P”是“popularize”的缩写,就是健全机制,普及推广。以前一阶段推广应用的成果为示范,制定详细的集团公司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在全厂的普及培训。并列入集团的科技创新计划,争取一定的经费,以分厂或分公司为单位,开展轮训工作。并将此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制定详细的激励机制,对于培训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应用骨干、应用这一理论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及申请的专利,在集团的科技创新大会上,都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取得的成效

(一)培训人员及解决难题取得成效

企业选派了技术骨干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试点企业师资班”,并在企业开展100人的创新方法初级培训班,使参加培训人员基本掌握创新方法,突破日常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传统思维模式,能够初步应用创新方法去研究、解决公司研发工作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矛盾和技术难题。累计申请专利220余项,解决了上百个成功案例,并形成了运用技术创新方法典型案例报告,设立了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果展示室等。

(二)应用成效

1.培养企业师资,实现自主培训

随着推动TRIZ理论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单靠邀请外部专家来授课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更加及时方便地实施TRIZ理论培训和应用,提高培训绩效,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TRIZ理论培训队伍,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培训能力。集团从技术中心骨干中挑选了对创新方法有一定了解,并且学习积极性高的两名技术人员赴京参加中国科技咨询中心举办的为期七天的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为迅速提高对TRIZ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水平,集团技术中心骨干先后赴中国科学技术咨询中心、亿维讯公司、莱钢、东汽等外出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为TRIZ理论推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培养企业创新专家

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咨询中心组织的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以及聘请韩国TRIZ专家金昊宗博士在太重开展的两期培训,企业师资在创新方法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熟悉并掌握实用TRIZ的解题模式,并将其用于生产实际。在前期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TRIZ解题小组,以共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

编印了《太重集团公司创新方法培训讲义》等内部讲义,合理安排了培训时间、人数,使学员更好、更快、更准的了解创新方法,以及创新方法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3.建立完善TRIZ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

为了表彰先进,推动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取得更好成绩,公司科协决定,对在创新方法培训中,能够提出工程技术问题,能利用创新方法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学员给予奖励。起草了《太重集团科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激励机制》等文件。2012年1月,在集团“2011年度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工作情况总结表彰大会”上,为17位学员授予“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积极分子”称号,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并针对太重集团创新方法应用成果予以表彰,评出奖项8个。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太重集团通过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培养了一批理论应用的骨干力量,解决了一大部分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例如国家重点项目三峡工程的一部分关键技术问题,风力发电的一部分技术难题,以及超大型挖掘机缆绳的关键问题等。一方面保证了这些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缩短研发周期;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和国家节约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经验丰富、能熟练应用创新方法的科研骨干。

2.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创新 推广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 TRIZ

创新不单纯是企业取得高利润的保障,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此,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来推动个地方进行创新方法的推广工作。“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被列为国家创新方法试点省市后,做了大量工作,为创新方法的有效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TRIZ理论简介

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人类一直都在对创新的本质进行研究。经数十年的研究,众多创新学者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确实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的过程。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我们找到了300多种创新技法,十多种创造原理。常见的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头脑风暴法、5W2H法、仿生联想法、列举类技法、组合创新法、功能设计创新法、反求设计创新法等。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前苏联科学家移居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个全新的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简称TRIZ理论逐渐被介绍给世界产品开发领域。该理论是前苏联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er)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花费1500人/年的时间,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性问题解决方法指导性理论,解决了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同时,使实现创新有客观规律可循,能像解决一般技术问题一样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掌握该理论的人不仅能提高发明的成功率、缩短发明的周期,也使发明问题具有可预见性。矛盾、演化、资源和理想度是TRIZ理论的基础。TRIZ理论认为,解决创新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矛盾。在TRIZ中,将矛盾分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当我们遇到一个创新问题时,应该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把它转换为一个标准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提供的解决问题方法和工具得出该TRIZ问题的解,再与具体问题相对照,考虑实际条件的限制,转化为具体创新问题的解,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实现。这就是运用TRIZ解决创新问题的方法。

二、内蒙古自治区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自2010年6月以来,围绕内蒙古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在创新方法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企业创新团队培育、难题攻关、特色产业领域企业应用示范、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打造本土化师资队伍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派6名学员参加了科技部关于TRIZ的相关培训,这些学员可以独立开展3―5天的创新方法的普及和基础培训工作,成为内蒙古推动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力量。引导支持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开展创新方法的师资培养、专家队伍建设、培训教育及课题研究。2011年5月―7月自治区科技厅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期创新方法应用与推广师资培训班”。并聘请北京亿维讯公司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同承担师资培训工作。培训采用“1+6+6”模式分3阶段组织实施。来自蒙牛集团、伊利集团、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稀土研究院、北方股份等90多家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和部分高校教师参加了培训,经过考核,最终培训合格的创新方法应用师资39人。为自治区推动创新方法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与人力资源基础。并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师资认证管理办法(试行)》,把创新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长效化、制度化。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自2008年以来,内蒙古分别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组织技术创新方法专题报告会10场,参加普及培训的科技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共3000多人。举办5期技术创新方法企业技术骨干培训班,系统地培训了企业技术骨干1000余名,组织创新方法高层研讨会1次,初步培养了一支TRIZ理论种子培训师队伍。

(三)探索企业应用试点工作

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围绕内蒙古经济发展目标,在考虑行业类别和创新带动作用,尤其是在突出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在创新基础较好的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中,进行创新方法应用试点示范工作。确定了蒙牛集团、伊利集团、包头稀土研究院等22家试点单位。试点的应用模式主要是以创新方法应用小组为核心,结合当前在研项目的突破,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导向,开展深度应用。已为包头神润、北方股份、蒙牛公司、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企业提供多次培训和咨询服务。在新奥气化公司启动了本土师资团队和企业内训师资相配合的“理论+应用”模式。

(四)加强各类平台建设

依托自治区科技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创新方法研究会,依托内蒙古工业大学成立了创新方法应用研究中心,依托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内蒙古创新方法应用推广服务中心,在内蒙古科技大学设立了“内蒙古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四大平台共同推动自治区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五)创新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构建了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技术创新体系,即: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四元创新体系模型。提出了基于分工理论的管理创新推广模式。希望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由引导模式向自觉模式的转变。

三、内蒙古自治区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管理部门条块意识作祟,没有形成合力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基本上是科技厅在抓,其他各厅局协作。这就使得创新方法工作整合不足,力量薄弱。整体上制约了全区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区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缺乏一个总体顶层设计。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着眼于显著提升自治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整体推进。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部署推进措施、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等。

(二)起步较晚,高水平的创新方法人才资源匮乏

中国TRIZ理论研究的时间还不足10年,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教师,他们更多的是研究介绍这种理论,成功解决实践问题的案例并不多。对TRIZ 理论培训多数还停留在一般的宣讲和普及介绍上,尤其是典型案例讲解不突出、不丰富、不生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对TRIZ理论还持有一定怀疑态度和观望心态。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方法应用工作更是刚刚开始,投入有限,工作基础薄弱,致使内蒙古自治区创新方法工作的研究力量弱、队伍小,师资紧缺,尤其高水平的应用师资,制约了创新方法在应用领域尽快取得突破进展。

(三)企业对创新方法认识不够,致使动力不足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各行业领域的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创新需求也不尽相同,很大一批企业创新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另外,创新方法与行业、产业如何结合,尤其是怎样破除原有体制的制约,是其应用之关键。当前科学思维还没有深入渗透到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科技活动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跟踪模仿模式。科技创新不讲究方法往往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目前现论和传统的运作方式还有冲突,以及内蒙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成功的案例宣传,难以打动企业主动去学、去用,造成企业学用动力不足,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许多企业界的管理者们了解的还是很少,导致对创新方法的普遍需求不旺盛。

(四)缺乏成功的典型应用案例,示范作用不足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在许多盟市、行业、开发区都选择了一批试点企业,并努力推广创新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效果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大中型企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蒙牛公司、新奥气化等企业已经形成了学创新方法,用创新方法的良好局面,但是这样的企业还是太少,示范作用并不明显。

四、关于内蒙古自治区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的建议

(一)着眼全局,多方联动

创新方法的推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不能但依靠一个部门来完成,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企业、研究院所、高校多方联动,以官产学研为纽带,形成合力。内蒙古自治区应该进行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一个着眼全局、调动多方资源的整体规划,形成全区创新方法工作的系统化指导意见。为创新方法推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创新方法,推动创新方法,转变观念,使其意识到只有创新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

(二)结合实际,培育典型

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实现本土化、中国化、实际化。从解决当前企业、行业、区域的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迫切问题、热点问题入手,把创新方法贯穿于研发链,乃至产业链、市场链,形成良性循环,使创新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企业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范例和实际的效益后,才肯探索效仿。基于此,一定要着力培育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起到示范作用,让“被动推”的局面转变为“主动要”。

(三)夯实基础,培养人才

由于TRIZ理论引入内蒙古自治区的时间较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而且以选修课居多,加之企业中掌握TRIZ 方法的人才十分稀缺,因此,培养相关人才,是其他工作内容开展的前提。内蒙古自治区应该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工作的团队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平台建设等,使研究、学习创新方法队伍自身不断壮大,最好全民都认识它、推广它。创新方法不是少数人的事,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它,需要把基础建设抓好,需要各种条件的大力支持。

(四)创新方法,借力中介

政府在推动创新方法,政府的工作方法也需要创新,如创新方法工作机制的创新,创新方法激励机制的创新,包括创新资源的集成、整合、优化等等问题,有无标准、有无规范等等。推广创新方法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失灵”现象在提供类似科技服务这类的公共产品时时有发生。所以政府应该借力中介组织,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无论是国外成功的经验,还是国内创新方法推广较好的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创新方法推广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非营利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向企业推广TRIZ 理论的工作纳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这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范畴。依托科技中介机构向企业推广,把高校研究机构的成果与企业对接。

参考文献:

[1]赵敏,史晓凌.段海波TRIZ入门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徐栋.TRIZ科技创新方法综述.[J].创新科技,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