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术会议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1:27

传染病学术会议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1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2

2013年3月31日,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卫生厅关于上海、安徽等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有关通知精神,市卫生局高度重视,就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召开会议、制定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疫情形势

截至4月7日24时,全国共发现2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例。据了解,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不排除在更大范围内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截至目前,我省及我市没有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和确诊病例。

二、国家和省市卫生部门有关安排

省卫生厅以内部明电形式转发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四个通知;一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二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的通知;三是《关于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实验活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四是《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省卫生厅于4月3日召开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视频会议,我市于会后就我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三、目前我市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

一是迅速成立组织,强化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领导。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位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和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人感染H7N9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疾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并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成立组织,落实工作职责。二是制定、转发相关技术防控方案,加强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的技术支持。4月4日,______市卫生局及时转发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几个规范性文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值班报告工作。并下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程序和方案》至各县(市)区卫生局和有关医疗机构,指定______市第三人民人民医院为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六县(市)人民医院为县级定点救治医院。成立的______市诊疗救治专家组,主要由呼吸、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重症医学、儿科、医院感染、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疾病预防控制、中医等学科专业组成的______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专家组,主要负责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技术培训,参加疑难病例会诊、督导巡诊和重症病例救治。并要求各县(市)区卫生局也要成立相应专家组,参与和指导本辖区内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救治工作,并预留好必要的病房。

(二)提前防控,周密部署

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后,我市立即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落实防控措施,从4月3日开始对疫情进行全面监控。并通过新闻和专家访谈的形势,正确引导舆情,宣传预防知识。强调要切实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组织领导、预防宣传、预案制定、人员技术物资储备、医疗救治、人员培训、值班和信息收集上报等应急措施。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高度重视,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及敏感性,提前准备,抓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二是宣传普及防控知识。把宣传引导和健康知识的传播,放在目前防控工作的重要位置。三是加强医疗机构救治工作安排,并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培训。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接诊程序。对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病房人员防控、防护等各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四是强化信息报告。要求信息报告要畅通,及时、准确,对全市疾控人员开展技术及业务知识培训。

(三)做好物资储备,有效应对疫情

根据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对疾病防控、医学检验、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人员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提高针对疫情的判断、流调、采样、消杀、医疗转运、应急防护、医疗诊断、治疗等应急处置能力。并要求各级医疗(特别是定点救治机构)和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机构,强化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物资供应充足,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疫情。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由于我市经过20__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和20__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市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目前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议市、县财政划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专项经费,以满足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治(文秘站:)疗工作的需要。

(二)建议各级政府督促有关部门对______市禽类交易场所规范管理,做好活禽疫病监测和检测,及时扑杀染病禽类或动物,消灭传染源。

(三)建议 工商、农业和畜牧等部门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做好对禽类食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有效监管。

(四)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各级各部门适时完善更新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是由免疫系统成分遗传性缺陷所致的一组综合征,可导致抗感染能力、免疫稳定功能、免疫监视能力降低,引起各种病症。从1952年Bruton首先证实报道先天性无丙球蛋白血症为免疫缺陷病以来,对PID的研究已经历近60年的历程。尤其是近30年来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进步,导致越来越多人类PID被发现和鉴定,迄今为止已发现160多种PID[1],加深了人们对PID的认识,它已成为世界性公众开始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本文就PID的发现和研究历史、PID分类进展及各类PID发生比率等方面予以重点介绍。

1PID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20世纪50年代之前,致死性感染比较常见,人们对免疫缺陷病知之甚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抗生素广泛使用,认识到淋巴细胞在宿主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应用蛋白电泳技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蛋白,从而能对感染遗传性敏感的患者进行鉴定。1952年美国儿科医师Bruton报道了一例8岁男孩患无丙球蛋白血症(agammaglobulinemia)[2],他通过遗传学(发生于男孩,有家族史、为X-性联隐性遗传)、临床病程(早期发病、反复化脓性感染、抗生素不能根治)和免疫学(血清电泳无丙球蛋白,用肺炎球菌、白喉、伤寒疫苗免疫不产生抗体,输入人丙球蛋白能有效防治细菌感染)研究证实它是一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确立了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开启了人们对免疫缺陷病的认识。

实际上在Bruton之前,已临床发现免疫缺陷病[3]。1922年Schultz报告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26年Syllaba和Henner报告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ataxia telangiectasia,AT),1929年Thorpe和Handley发现了粘膜皮肤白色念珠菌病,1937年Wiskott年发现了Wiskott-Aldrlch综合症,1950年Glanzmann和Riniker发现了无淋巴细胞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甚至在这些报告之前1919年Moore就在一豚鼠系中发现了未明确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补体缺陷。上世纪50年代主要通过家族遗传史分析、临床病程(尤其是反复感染、病情重、抗生素难以治愈、病期长等)、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血清蛋白电泳、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水平等对免疫缺陷病进行分析和诊断,并认识到PID有异质性。

20世纪60年代胸腺的作用和抗体产生细胞组织来源的阐明,确立了现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4]。人类免疫球蛋白类和亚类的确定,利用制备的抗血清用免疫电泳和单相免疫扩散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导致了IgA缺陷病的发现[5],但是不能区分T细胞和B细胞。到20世纪70年现了区分T细胞和B细胞的方法。1970年Pernis等首先发现家兔B细胞表面具有Ig[5]之后不久,一些工作者报告观测到绵羊红细胞能与人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结合形成“玫瑰花环”,1974年Schiff等证实这个亚群细胞就是T细胞和NK细胞[5]。从而可利用这些方法计数T细胞和B细胞。1975年单克隆抗体技术[5]及70年代后期流式细胞术的出现极大改善了计数不同免疫细胞的技术能力。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开启了对免疫缺陷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克隆鉴定和测序,建立了按基因克隆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分析免疫缺陷分子机制研究的技术线路,加速了免疫缺陷基因的发现和鉴定,促进了免疫缺陷机制的研究。1986年根据染色体基因定位分析克隆出了第一个免疫缺陷基因——X-性联慢性肉芽肿病的phox91基因[6]。随后四年(1987-1990)年,数个实验室很快证实了phox91基因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并阐明了其免疫学缺陷的分子机制[7]。通过自发性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和人工建立的免疫缺陷小鼠(插入免疫成分的突变基因产生的基因敲除小鼠),也成为研究PID的重要技术,可以从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整体水平探讨免疫缺陷机制和深入阐释免疫系统功能[8]。免疫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免疫学实验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免疫学向纵深发展,推动了PID的深入研究,也为快速发现新的PID、科学分类、鉴别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2PID的分类

2.1国际PID分类会议

PID是一类相对少见的疾病,20世纪60年代末,将这类疾病分为体液和细胞免疫缺陷两个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对PID统一命名和分类,指导和提高PID的临床诊断、鉴别和治疗水平,于1970年首次组织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开始对PID进行统一命名和分类,到2009年共召开了16次会议[9-11](见表1)。1977年召开的第三次PID专家委员会,WHO倡议PID专家委员会每2~3年组织召开一次会议,对PID分类和命名进行重新修订,会后发表分类报告。1996年第10次英国布里斯托尔会议决定,以后的会议组织委员会由国际免疫联合会(IUIS)和Jeffrey Modell Foundtion(JMF)共同担任。最近一次会议于2009-06月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参加人员除专家委员会成员外,有来自世界六大洲参加者200多人,发言人数30多名。这些会议作为媒介,科学展示了PID及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有力推进了PI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逐渐加深了人们对PID的认识和关注。表1国际PID分类会议表2八类PID JMF中心调查的发生比率

2.2PID分类进展

1970年第一次PID分类国际会议对10种已知的PID进行了统一命名。2000年之前主要根据免疫系统受损的主要成分对PID进行分类,1999年IUIS对PID的分类主要分为5大类[12]:联合免疫缺陷、主要抗体缺陷、其他确定的综合征、先天性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21世纪开始PID的划分除了按免疫系统受影响的主要成分外,还要根据免疫缺陷的致病性进行划分。2004年发表的报告增加了3大类缺陷病:免疫失调性疾病、固有免疫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以后大的分类沿续了2004年的分类模式[9-11]。20世纪70~80年代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PID的研究。自1986年第一个免疫缺陷基因——X-性联慢性肉芽肿病的phox91基因被鉴定后[6],PID发病的分子基础被逐渐阐明。1999年约有50个PID基因被发现[12],到2009年被确定的免疫缺陷基因已上升到约160个[9],每年约有10个免疫缺陷基因被发现,估计到2020年将有300多种PID被发现[13]。

2009年新的分类表中在原项目如病名、基因缺陷/推测的致病性、遗传方式、相关特征等基础上新增设一列,以说明各种PID疾病发生的相对频率[9]。应该指出,这些频率的估计是基于已有的文献报道,除了少数例外,没有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可靠地定义PID的发病率。此外,PID的频率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所不同,某些人群(特别是一些地方种族隔离的群体)由于基础影响和遗传漂变,对特定PID基因突变频率会更高。例如,DNA的交联修复蛋白1C(DCLRE1C)(Artemis)和Z-70相关蛋白(ZAP70)缺陷,在阿萨巴斯卡语印第安人和门诺教会成员中比其他人群更常见。同样,MHC-Ⅱ类缺陷,更容易出现在非洲北部。常染色体隐性免疫缺陷在高血缘率种群中发生频率较高[9]。表3JMF中心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生比率调查虽然PID的分类是为了协助鉴别、诊断和治疗病人,但不应教条应用。特别是各PID尽管报告有典型的临床及免疫表型,但是已认识到这些疾病表型的病谱比原来认识的要复杂。这种变化既反映了PID致病基因、其他基因、表观遗传(epigenetic)不同突变的影响,也反映了环境因素对表型的影响。此外,感染也可显著改变临床及免疫表型,即使患者最初就有PID的典型表现。因此,修正的分类表中列出的与单基因缺陷相关的表型,绝不要认为是绝对的[9]。

3各类PID发生比率

各类PID的发生比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差距,但是主要抗体缺陷在PID发生中所占的比率高于50%[14-15](见表2),有些国家甚至更高,如西班牙和英国为72%,瑞典甚至高达87%[16]。JMF汇集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35 695例PID统计资料,列出了8类43种免疫缺陷病,显示主要抗体缺陷中普通可变型免疫缺陷(CVID)、IgA选择性缺陷、IgG亚类缺陷又最为常见,分别占了主要抗体缺陷的28%、23%、17%,三者合计约68%[14](见表3),这三类疾病通常症状相对较轻、发病较晚。应该指出表2和表3中的细胞免疫缺陷实际上是IUIS PID分类中的其他确定的综合征,这类疾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的发生比率合计约占25%。其次是吞噬细胞缺陷、其他免疫缺陷,补体缺陷、免疫失调性缺陷、固有免疫缺陷发生比率更小。在160多种PID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病约占75.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病约占16.5%,X-性联隐性遗传(XL)病占8.5%[9]。X-性联隐性遗传病虽然病种较少,但是他在PID中的发生比率较高,约占20%以上,而且几乎都是重症PID[14](见表3),因此婴幼儿中男性发生PID的比例较高。JMF收集的样本量大,因此其统计的各类PID的发生比率比以前各统计资料报告更有代表性。但是应该指出,不同地区和人群会有所差异,随着PID研究的深入和调查范围的扩大,各类PID的发生比率也会不断有些变化。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 Expert Committee on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Notarangelo LD,Fischer A,Geha RS,et al.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2009 updat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4(6):1161-1178.

2Bruton OC.Agammaglobulinemia\[J\].Pediatrics,1952,9:722-728.

3Stiehm ER,Johnston RB.A history of pediatric immunology\[J\].Pediatr Res,2005,57:458-467.

4Miller JFAP.The discovery of thymus function and of thymus-derived lymphocytes\[J\].Immunol Rev,2002,185:7-14.

5Buckley RH.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dissectors of the immune system\[J\].Immunol Rev,2002,185:206-219.

6Royer-Pokora B,Kunkel LM,Monaco AP,et al.Cloning the gene for an inherited human dlsorder-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on the basis of its chromosomal location\[J\].Nature,1986,322:32-38.

7Smith RM,Curnutte JT.Molecular basis of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J\].Blood,1991,77(4):673-686.

8Kokron CM,Bonilla FA,Oettgen HC,et al.Searching for gene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immunodeciency diseases:lessons from mouse knockouts\[J\].J Clin immunol,1997,17:109-126.

9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 Expert Committee on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Notarangelo LD,Fischer A,Geha RS,et al.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2009 updat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4(6):1161-1178.

10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Puck J,Fred R,Seger R,et al.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An updat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4:677-687.

11Puck J,Fred R,Seger R,et al.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An updat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20(4):776-794.

12Report of an IUIS Scientific Committee.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J\].Clin Exp Immunol,1999,118(1):1-28.

13European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Consensus Conference.Consensus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J\].October,2006.

14Jeffrey Modell Foundtion(JMF)\[J\].Survey Results Published in 2009.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4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药外敷; 神阙; 哮喘; 儿童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学龄前儿童更多见。该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容易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并给患儿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笔者依据冬病夏治理论,应用传统穴位+神阙穴贴敷治疗126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6例均来自本院200605~07门诊患儿。以患儿就诊顺序从1~126进行编码,再运行简明统计分析软件10.35,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1~3岁15例,4~7岁24例,>7岁27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3岁11例,4~7岁20例,>7岁29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执行。(1)年龄从出生至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2)3~5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3)6~1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说明:(1)上呼吸道感染第1次距第2次至少7 d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下呼吸道次数,反之则不成立[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儿科学》。主症:易感冒,感冒次数参考西医诊断标准;次症:腹胀、纳差、大便不调,乏力,自汗;舌脉:舌淡,苔白,脉数无力,指纹淡。具备主症及次症中的2项,同时参考舌脉即可诊断[2,3]。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伏贴I号方: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麝香。伏贴Ⅱ号方:丁香、砂仁、苍术、白术、黑胡椒。分别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备用。临用前用鲜姜汁调成饼状。常规消毒后,选取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为主穴,依中医辨证结果随证加减,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将I号方药饼贴敷在以上各穴,Ⅱ号方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用胶布固定。根据肌肤柔嫩不同,I号方药饼贴敷1~3 h,Ⅱ号方药饼贴敷12 h左右。于夏季初伏开始贴敷,每10日贴敷1次,贴满三伏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1年评定疗效。

1.3.2 对照组 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号:H20054318),于夏季初伏开始服用。每次1支,每日2次。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1年评定疗效。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若反复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可给予必要的抗感染对症处理。否则不再运用其他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疗程结束后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3以上,发病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疗程结束后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发病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不足1/2,发病时间无明显缩短[4]。

2.2 治疗结果 见表1,2。 表1 两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总有效率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P

3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近几年,由于该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经引起诸多医家的重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机不在邪盛,而在正气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功能低下为关键。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采用冬病夏治穴位+神阙穴敷贴的方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升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使体内凝寒之气容易疏解;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以祛除阴霆之邪—痰湿,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本次临床研究亦证实,穴位敷贴可改善机体组织的功能活动,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对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疗效。通过此项研究,笔者推测,冬病夏治传统穴位+神阙穴敷贴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加神阙穴贴敷达到标本兼治,疗效确切,依从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14.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8.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5

医院感染科护理工作计划一201X年,感染科将在在医院领导关心和照顾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医院新目标、新要求,加强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加强科室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认真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推进我科工作改革与发展。

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供一流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向病人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住院费用一日清单,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心理、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使病人除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外,享受到健康保健服务,建立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的权利。争取为科室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提高医护质量,广泛开展人文关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人对医院的要求日益提高。我科要把最大限度满足病人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需求做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提高全科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通过科内自己举办专题讲座,主任查房,院内外专家会诊,病危讨论等形式,不断提高对各种危重疑难病的诊断治水平。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建立防范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推动发展。加强感染科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治,使传染病在感染科住院治疗。加强科室人员要自身对传染病防护,医护人员必须养成良好习惯,按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加强科室消毒,搞好清洁卫生。

4、建议医院给感染科医务人员2名,科室计划派一人去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

医院感染科护理工作计划二一、做好院内感染监测;

①控制感染率并减少漏报:对临床科室强调医院感监测的意义并对每一份病历都进行监测。

②按照卫生部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内窥镜、口腔科、供应室的操作、消毒。

③每月对全院的环境、空气、物衣、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等进行常规监测;

④指导传染病分诊点的科室部局及消毒隔离工作;

二、认真贯彻执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每日收集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每旬对不明原因肺炎、禽流感、流感、死亡病例等进行主动监测报告,搞好结核病归口管理。

三、输血管理:

1、严格输血申请审查制度。

2、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指征,掌握输血适应症;

3、积极开展成份输血。

4、严格执行输血同意书签字制度。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6

一、科室的基本概况:二、2011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2、护士白天班至少有2个,夜班有1个,保证留观输液病人多时,让病人能及时得到输液,护士提倡淡妆上岗,服装整洁,“七声、六心”服务,全天24小时都有护士值班,清除以往夜间看病,到处喊医生、护士的现象。

3、门诊大厅设有导诊护士值班,佩戴“导诊护士”红肩带,专门负责给病人导诊,方便群众看病能找对诊断室,改变以往老百姓看病找不到地方而到处乱窜的现象。综合以上因素,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诊病人逐日增多,经过半年来的努力,急诊静滴病人为2458人次,120小组出诊为156人次,急诊中毒洗胃20人次,急诊重症抢救16人次。

(二)制定了各种制度并上墙,具体如下:

1、首诊负责制、肠道门诊制度、各级医师职责、传染病报告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抢救室制度、发热门诊制度等;

2、完善了几种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程图: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左心衰、休克、心律失常、有机磷中毒等;

3、制定急危重症病院内抢救的绿色通道制度和抢救流程图;

4、制定了“120”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图和制度;

5、建立各种转诊知情协议书,完善转诊制度,防范医疗纠纷。

(三)抓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医疗安全氛围;

全科人员在理论上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护士法、传染病法制法、输血法等)。同时让全科成员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和捐赠活动,使全科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院内院外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在诊疗过程中按照医疗规则操作,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四)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急诊科是诊治和抢救病人的场所,所以,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和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相互交流,能及时了解先进的急救技术,以便提高急救能力。

(五)加强管理,协助环保科做好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

近年来,新的传染病时有发生,旧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急诊科首当其中。所以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认真细致诊治每个病人,尤其是发热病人,才能确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并详细做好记录。所以科室多次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效益:

我科医护人员树立 “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医疗服务的准则,切实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始终把病人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时时处处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介绍医院的环境(如厕所、安全通道、饮水机的位置等),病人对急诊科的服务比较满意,现我们科每天来输液的病人不断增多,说明我们的服务得到全县人民的认可,才使急诊科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七)规范医疗文件书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7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93-02

1 关于术前HIV抗体检测或“四项检测”的必要性的争议

手术前HIV检测是俗称的“术前四项检查”之一。目前,在一些医院,术前HIV抗体筛查以及与丙肝、梅毒、乙肝检测共同组成的“四项检测”已经是常规项目,每一个手术病人、分娩的产妇、需输血治疗或胃镜等特殊检查的患者都要作。

赞成的观点认为,在临床治疗中,术前、产前、输血前进行HIV抗体检测或“四项检测”,是为了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能更好的预防母婴艾滋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疾病。

对于已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医院对他的治疗就会格外慎重,制定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措施,对其诊疗的安排以及所用器械、物品和代谢物的处理都有别于普通患者。在医院,患有传染病的患者不同普通病人住同一房间,手术时也要安排到特殊感染手术室。

有创伤性治疗、检查、输血是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手段,但这些手段同时也会传播危害极其严重的疾病,在医院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在医患之间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对术前、产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

此外,切断医源性感染,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也具有重要意义。术前检查也给医务人员撑了一把安全伞。据统计,医务人员每年受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11%~24%,其中因锐器损伤而导致的感染中,艾滋病占3.2%。同时,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各种疾病的患者以及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时,遭受感染的几率会增大。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四项检查,如果发现阳性患者,可以警示医务人员格外注意。

虽然在患者和医护人员眼里,生病作检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术前HIV抗体检测、梅毒抗体检测两项检查引起的争议最为多见。

一些学者、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术前HIV检查以及“四项检查”持质疑甚至反对态度。

有学者指出:“手术前强制HIV抗体筛查检验完全违背了《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十三条确立的自愿检测原则。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强制检测往往依据的是各地的一些通知文件。目前尚没有任何一部效力高于《条例》的法规赋予了医疗机构强制检测HIV抗体的权力,也没有符合《条例》规定的其他部门规章对强制检测作出规定。由此可见,医疗机构目前普遍进行的术前强制检测HIV抗体是没有合法依据的,违法的。”

2 关于术前HIV抗体检测患者知情权\选择权问题的争议

关于在实施术前HIV抗体检测或“术前四项检查”时,如何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的问题上,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很多医务人员认为, 在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中,绝大多数外科\产科病种的临床路径,规定在术前准备(术前评估)时所必须的检查项目,包括了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这些检查与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一样,是手术前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没必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如果不进行其中一个或几个检查项目,那就不具备实施手术的条件。在没有进行必须的检查之前,冒然进行手术,违反了“临床路径”规定的必检项目,同样也是对患者不负责任。

也有很多人认为,患者有权知道自己所做检查的种类与费用,医护人员不能以任何借口不告知。一些专家指出,让患者知情做起来并不难,关键是要有尊重患者知情权的意识。

现实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尤其是即将接受手术或分娩的患者,或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在医院几乎完全谈不到知情同意,也没有什么新选择权。常见的现象是,医护人员只是通知患者要抽血化验,并不告诉患者做什么化验,更不会等到患者同意后才抽血化验。由于在医院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并不平等,医生处在权威的强势地位,患者往往处于被动的、有求于人的弱势地位,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甚至连问都不敢问.其知情权\选择权往往都被忽略。

3 关于术前HIV抗体检测费用承担问题的争议

关于术前HIV抗体检测及“术前四项检查”费用问题,是目前争论的另一个焦点。

在手术前进行“术前四项检查”,对医护人员、患者都有显而易见的益处和必要性。但争议的问题是,这种检查的成本由谁承担,具体费用最终由谁来埋单?

一些人认为,既然做这些检查是临床路径所规定的,那么就应该视为是必要的。为患者做检查,理所当然是由患者承担。

但反对的观点认为,按照常理,任何收费的检查项目,天经地义的应该是“谁受益谁花钱”。 患者做手术前HIV抗体检测或“术前四项检查”,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患者,在手术前,为了避免医疗纠纷、避免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而对患者进行检查,医院是明显的受益者。检测的费用全由患者承担,明显不合理。

4 讨论

术前\产前\受血前HIV检测或“术前四项检查”,其意义和必要性已得到多数学者、医生、患者的认可。部分患者或公众的质疑,其原因一是卫生部门宣传不够,一些患者和家属对于检查的必要性有怀疑,特别是对于进行HIV检查和梅毒检查项目,误认为医院是否怀疑患者行为不端,故而有抵触甚至反感;再是现在社会上仍然没有杜绝的医院为创收多开大处方、多开检查单的现象,致使公众对医生、医院不信任,一些患者怀疑医生的决定背后是否有利益驱动。目前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加大宣传、加强医患的沟通。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临床路径”还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也不具有法律上为医院、医生免责的法律效力,但又是必须遵循的治疗程序。

而当前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在“法定”与“自愿”之间,需要留给患者选择权;其次,就是费用最终由谁来埋单才算公平。

患者的权利,包括知情同意权应该如何行使,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知情同意的目的在于让患者理解将要在她身上发生什么,要做什么检查项目,有什么风险和好处、医生推荐的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推荐这个方案等。一切医疗行为的后果都要由患者用身心来承受,所以患者有权参与到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中,有权拒绝或接受某些医疗行为。

目前,我国在各级疾控中心都开展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在疾控中心作HIV检测是免费的,这更让患者对医院的收费提出质疑,为什么在疾控中心检测就不用花钱,到医院就得花钱?而假如在医院里也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则形成在同一个医院里,同样的检测,这个科室不收费、那个科室收费,这种矛盾的“双轨制”,必然加重患者和公众的质疑。

虽然,现在一些地方开展HIV抗体自愿咨询检测时,也渐渐由过去的“知情同意原则”变为“知情不反对原则”,即,只要咨询者不反对做检测,即可主动为他做HIV抗体检测。但这一做法仍然有两个前提:一是“知情”,二是免费。

根据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困难地区艾滋病初筛试剂费用由中央政府支付,其他地区艾滋病初筛试剂费用由地方政府负担;咨询室建立、试剂管理、培训和宣传等其它艾滋病咨询检测相关费用,由地方政府安排。但目前,这些政策只限于“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对于医院开展HIV检测或“四项检测”的费用,并没有补贴或免费的政策。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首先,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对于医院的补贴优惠政策;其次,至少要考虑,医院为患者作HIV筛查检测或“术前四项”检查,还含有保护医护人员免遭职业暴露危害以及发生医疗纠纷后分清医护人员责任的意义,受益者除了患者外,医院、医护人员也是受益者,那么医院至少应该实行部分减免收费甚至成本收费,形成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共同受益、共同承担(或少收)费用的模式。这样才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洪坤,等,对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进行四项指标检测的意义,中外健康文摘,(2009)第29期.

[2]张文兰,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年 第19卷 第04期.

[3]胡立功,等,1999-2006年马鞍山市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8年02期.

[4]王亮,从法律视角看待感染者的手术问题,我们的声音,2009年第2期.

[5]张三明,等,输血患者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分析及意义,东南国防医药,2006年第8卷第2期.

[6]吴佳玲,3960例术前四项检查的结果分析与争议,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第13卷第5期.

[7]张万忠,等,攀枝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年01期.

[8]余刚宝,王英桃,1998~2002年张家界市无偿献血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年02期.

[9] 刘衍春,等,南京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的初步调查和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2年06期.

[10]王华,等,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意义,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年01期.

[11]卫生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12]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试行)》.

[13]阮永兴,术前检查艾滋是牟取暴利,南京晨报,2006年5月20日.

[14]郭靖宇,市民摔骨折进医院 被做艾滋病梅毒筛查,扬子晚报,2009年12月14日.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8

【关键词】 口腔外科操作;医用手套;交叉感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19-01

交叉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病人与病人间、病人与医护人员间、病人与医疗单位出现的相互感染现象,且细菌病毒主要是通过空气、接触途径传播,这与医院内的消毒隔离情况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密切相关[1]。对我院口腔外科手术整体操作中使用的4000只医用手套进行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4月到10月间口腔门诊外科手术整体操作过程中使用的4000只医用手套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医师左右两侧手套破损数量的情况。手术中医师使用的一次性无菌橡胶手套是由(常州市康泉塑料胶制品厂)生产。手术前将手套充气放入水中观察,均无冒气泡现象,说明手套全部合格,没有破损漏洞[2]。且所调查的口腔医师都是右利手,手套适合所有医师戴用。

1.2 调查方法 手术完毕后,医师将手套清洗摘下,标记好左右双手,待将4000只手套收齐后,由一人专门负责检查左右手的手套破损情况,通过将手套充气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气泡的方法进行检查,并分别统计好两侧手套的破损数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l5.0的软件,采用百分比技术方法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校验方法对比两组数据差异,P>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在统计的4000只手套中,左、右两侧手套的破损数量分别是1460只和1260只,左手手套的破损率占73.0%,右手的手套破损率占63.0%。两组比较,左手的手套破损数量明显多于右手,P

3 讨 论

医用手套可以直接将医师的皮肤与患者的黏液、血液分隔开,隔绝医师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病毒、细菌的传播,降低医患之间的细菌相互感染[4]。经实验数据证明:若医用手套有一个类似针眼大小的破损,在短短10分钟内,产生的葡萄球菌数量便可达数万个,引起细菌感染。另外,在口腔外科手术中,由于口腔外科操作类的手术器械都相对比较尖锐,容易刺破或划破手套,经常会导致手套破损现象。一名身体健康的医护人员,若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不戴手套,可能会导致数种细菌感染,严重者还会感染上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传染疾病。经调查,大多数医护操作人员往往在手术后发觉手套破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察觉不到手套出现破损,这将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及患者之间出现细菌交叉感染。历年来,口腔科出现的交叉感染现象占医院感染比例的一半,这说明口腔科的外科医师并不十分了解手套破损的时间及原因,没有及时的更换破损手套,直接通过血液或黏液进行了细菌传播。

本次研究发现:在统计的4000只手套中,左、右两侧手套的破损数量分别是1460只和1260只,医师的手套破损多发生在左手,而不是发生在最灵活的右手,左手手套的破损率占73.0%,右手的手套破损率占63.0%。两组比较,左手的手套破损数量明显多于右手,P

总之,在口腔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建议医师对左手使用双层的手套进行防护隔离,这样会明显降低两层手套的全部破损率,有利于细菌的隔离,降低了细菌的交叉感染概率。同时,医师的左手戴两层防护手套,并不影响右手在手术过程中的灵活性。也有助于有效的隔绝医师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将医师的皮肤与患者的黏液、血液隔离开,避免了病毒、细菌的传播,减少了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吕佳宁,方哲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2(02):179-180.

[2] 李莉莉,卢爱工,柳淑洁等.艾滋病的口腔表整机控制感染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54.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9

答: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 定,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法制办、卫 生部组成起草工作组,在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提交国务院常务 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5月7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5月9日, 总理签署公布施行。

条例的施行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供重要法律保障,并将在当前的非 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总结了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一些好的做法,重点解决了突发公 共卫生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准确、反应不及时、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确定了应急 处理指挥体制、制定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度、疫情报告、通报和发 布制度,以及人员隔离、群体防护等应急处理具体措施,以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对应急处理经费和生活困难者的医疗救助也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的实施对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有效应对当前或今后可能发生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都将发挥重 要的作用。

条例不仅适用于传染病的防治,还适用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 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条例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 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 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概括地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突发性事件 ,它是突如其来的,不易预测的;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三是对公 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凡是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都在条例适用范围之内。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或依法增加 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多个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危害严重的急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处理应急事件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首先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这是减少各类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保证,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 不高。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设施较差。一旦发 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伤害,也会使国 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也是 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 、加强合作的原则。

统一领导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照 条例的规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分级负责是指全国性的突发事件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设立全 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的应急处理工作;地方性突发事件, 由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 理工作。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要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 是否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做出反应,搜集、报告疫情及有关情况,立即 组织调查,组织医疗队伍,积极开展救治,并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控 制突发事件事态发展。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是指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各有关部门、学校 、科研单位等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问: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因参与应 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国家给予什么样的照顾政策?

答:为鼓励战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条例做出 了一系列规定。第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医疗卫生人员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力军,在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救治过程中,接触 传染病病毒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很大。给予这部分人员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既体 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第二、对参加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参加突发事件处理的,除医疗卫生人员外,还有 生产经营企业的职工、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员。对所有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 人员,人民政府都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这表明了政府对公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肯定 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 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三、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风险很大,有可能危及参加处理工作人 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致病、致残和死亡的人员,给予相 应补助和抚恤,既是对他们的补偿,更是对他们工作的褒扬。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卫生部门的职责作了哪些主要规定,在当前疫情 还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卫生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呢?

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卫生部门负有重要职责,条例作了明确规定 。

卫生部要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 要求,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报告系统;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立 即向国务院报告;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和信息工作;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 及时宣布或提请国务院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和重大中毒事件,及时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等。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向公众开展应急 知识教育,指定有关机构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保证监测和预警系统正常运转,定期对医 疗机构卫生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应急演练,推广先进技术;按时、准确向当地政府 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等有关情况,对突发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宣传防护知识, 对易受害人群采取防护措施等。条例还对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职责做了具体的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落实条例规定的卫生部门职责,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当前非典型肺炎防治亟需解决的问题,制订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防治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经部务会审议后,5月7日与条例一起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行了 研究和讨论,于5月12日以卫生部第35号令施行。管理办法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的有 关规定进一步予以明确、细化。

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 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 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完成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和储备 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 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 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 医疗救治工作中、失职、渎职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一)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 、缓报或者谎报的;(二)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三)未依照本条例 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四)拒绝接诊病人的;(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 理指挥部调度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 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 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依 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学术会议篇10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lw881.com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