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4 00:28:20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1

近两年来,我县开展了“三主五步”教学改革,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在五步教学中重点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下面我就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普罗米修斯》一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浅谈教师在语文新课堂中的“引”与“导”。

一、精心设计定向自学目标,把学生“引”入学习主线

定向自学目标:

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最能体现普罗米修斯性格特点的句子,并抓住关键词谈谈体会。

这样精心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全面贯穿了课堂的重点和文章的中心,也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主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定向自学目标,开展独立性学习,教师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谈谈体会。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为课堂的“导”铺好奠基石

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教师请小组针对定向自学目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提醒小组抓住关键词谈谈体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立刻投入到小组合作交流之中。小组组长主持,有的学生找出体现普罗米修斯性格特点的句子来朗读,并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对组员的回报作出补充,交流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和体会。有的学生正商量着小组汇报的分工……小组积极地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为小组的汇报和全班交流铺好奠基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来“导”

小组四名成员分别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进行汇报。即使小组汇报不完整,全班学生也可以针对小组汇报情况进行交流、补充,谈自己从文本中的感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语言能力得到训练,思维得到展现。例如:

第1名组员汇报到:我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了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火种。”从这句话体会到普罗米修斯很善良·正义,我是从他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这个词体会到的。

全班交流,学生补充:我还从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一词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勇敢的神。

第4名组员汇报到:课文第7自然段——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从这些句子我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生活非常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他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啊!

全班交流:

学生1:从普罗米修斯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不屈的性格。

学生2:从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我再次体会到了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神,他为人类造福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个敢于献身的神。

……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在画面中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师“引”:你想对谁说点什么?学生踊跃说出了对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心里话,把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和对宙斯的憎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组汇报与全班交流过程教师只是一名真诚的听众,适当的“引”,让学生来“导”。

四、教师设计朗读感悟,师生在文本中感悟课堂的“引”与“导”

朗读感悟设计:

面对沉重的铁链,他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面对悬崖峭壁,他大声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面对烈日暴晒,他呐喊道:“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面对鹫鹰啄食肝脏,他愤怒道:“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2

让探究活动生动活泼的起来 ——创设情境,促进探究 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213233 关键词:动机、情境、体验、探究 文章摘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形式。探究活动应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才能保证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持久地的探究下去,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本文从情境创设的过程论述了维持探究活动开展,并以具体的教学辅例,易于学习和操作。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 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的?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色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成功探究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中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的动态情境和一些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得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三、提升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 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 生:“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 生:(齐说)是的。 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 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 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 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 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 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 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 …… 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 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3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例如:

(师)普罗米修斯——(生)转身走了,(师)他永远离开了——(生)宙斯。(师)路上,他在海边--(生)发现了一根芦苇。

在这种“轮读”“互读”的过程中,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时的读书情况、字词学习情况,还能及时纠正学生读中出现的错误,达到“读”的第一层面要求--正确;同时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近文本,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别出心裁“对比读”,扣开文本的情感大门

如果说“入境读”已经让学生走近文本,那么接下来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多的是引领学生一遍遍地走进文本,让“读”架起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

课文有两小节是描写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和有了火之后的幸福生活,分别是第二节和第八节:

那时,地面上还没有火。真的,连一丁点火星也没有。人类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照明,就蜷缩在山洞里,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自从有了火,人类进步多了。他们用火烧煮食物;用火驱寒取暖;用火打造工具;还用火驱赶野兽……

两小节虽然不在一起,但我特意将两小节安排在一起对比读。先读后说说两小节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再默读,体会两小节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主要是分号和省略号);最后再来对比读,体会两种生活的截然不同,为接下来“偷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出场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精心设计“品味读”,激荡文本的情感涟漪

“品味读”,也就意味着,必须有层次地反复读,读出情境,品出感情,让语文课堂学习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能不断地激起涟漪,荡起微波。《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当文本描写到宙斯命令普罗米修斯收回火种,并警告他将受到严厉惩罚时,写道: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火种,决不收回!”

读过一遍后,让学生找找“坚定”的近义词,如:坚决、肯定、果断、坚强……然后由老师将这些近义词依次换入原句中,引领学生反复读朗读普罗米修斯说的话:

(师)普罗米修斯摇摇头,肯定地回答--(学生接)“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火种,决不收回!”

……

这时,课堂上响彻的坚定回答又岂止来自普罗米修斯,更来自孩子们心灵深处的认同,语文课堂学习的情感涟漪也一次次地随着朗读在扩散,扩散……

四、适时适宜“拓展读”,品味文本的情感内涵

语文课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让它激起涟漪,荡起微波,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品读体会,有时是对比体会,有时则需要暗流涌动……不管是哪种形式,只要引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涟漪,一旦荡漾,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有一段关于普罗米修斯遭受宙斯严厉惩罚的文字描写,这一段的描写读来让人揪心,我没有让学生来大声朗读这段,而是让学生首先自己先轻声读读这段文字,然后选择一个方面用文中的语言来说说,“这刑罚”究竟“可怕”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三种可怕的”刑罚“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吗?”这种在充分阅读文本基础上的“拓展读”,不但有利于对文本的一次次解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情到深处“大声读”,释放文本的情感凝聚

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情景,而这种大声朗读在语文课上过多使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要知道大声朗读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文或所有的段落或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在这课将近结束时,大力神海格立斯出现了,他将普罗米修斯救下。文中这样写道: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海格立斯的英雄经过高加索山。他不顾可怕的霹雳和风暴,挽弓搭箭射死了鹫鹰,又用石头砸碎了锁链。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神话故事 课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71-02

1 感受“神奇”,浸润人物形象

每一个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性或几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化身,有着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精神品格。如普罗米修斯的英勇顽强、不畏邪恶、坚持正义的品格;夸父向往光明、勇往直前的忘我牺牲和奉献精神;女娲不畏艰险,一心造福人类的美丽心灵。

1.1 创设情境,促走进人物

例:苏教版第七册12课《开天辟地》。

师:同学们,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读这样的课文,我们要边读边在大脑里想象,把一段一段的n文想象成一幅一幅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天地还是一片混沌的时代。

教师范读“很久很久以前……猛劈过去”。

这个细节从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是在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如果学生脑海里没有出现“抡斧”的图像,就不可能准确地做出“抡”的动作,教师用文字引发学生的好奇、探求之心,感受的神力。

1.2 品读语言,促人物丰满

神话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意思非常明白,无需多讲学生都能读懂。教师的作用是调动学生读的热情和兴趣。

例:《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教学中紧扣“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师:尽管普罗米修斯经受着烈日暴雨的折磨,备受煎熬,但他仍不后悔,引读――回扣:“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师:就是这样,宙斯善罢甘休了吗?

生:他还派了一只凶残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师:听完他的朗读,哪个词深深刺痛了你的心?

生1:(啄)普罗米修斯非常痛苦,因为鹰的嘴巴非常尖,被刺一下就会很疼,更何况是肝脏。

师:每个日子都是生不如死的苦,每个时刻又都是撕心裂肺的痛,他屈服了吗?(没有)引读――回扣:“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师:普罗米修斯不仅在身体上受到了无尽的折磨,老师还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书中读到了他内心的折磨。

师:普罗米修斯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孤独,一起读(引读)――回扣:“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神话中的人物大都是英雄,他们在学生心中是伟大的、神勇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潜入文本,在诵读中想象、感悟、升华,通过回环反复引读重点句,使人物形象越来越高大。

1.3 讲述故事,促人物立体

例:苏教版第七册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师:先复习一下词语,能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些词吗?

决心盗火 小心翼翼 忍受痛苦 毫不屈服 重获自由

大发雷霆 狠狠惩罚 悬崖绝壁 烈日暴雨 啄食肝脏

师:这两组词语,一组是形容普罗米修斯的,一组是形容宙斯的。你能选用上面的部分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学习一个神话故事,起码要说得出来“故事讲了怎样一件事”,这是一个概括能力的训练。对于这一点,我发现一般教师都有这一环节的安排,但都不扎实――叫一二个学生说说就过去了,没有概括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明确要求。比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都是以“谁干什么”的主谓结构形式命题的,像这样的故事概括主要内容只需要扩充题目就行了,教师的帮助指导则体现在启发学生怎样去充实(如交代原因,稍稍展开过程,揭示结果等)。

2 领悟“神奇”,激发丰富想象

学习神话,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体会神话的“神奇”,带领学生驶入想象的时空隧道,尽情的陶醉其中、融入其中。

例:《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中的三次想象说话练习。

第一处:出示第1小节内容。

师:那么你说,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

生:因为人类生活非常困苦。

师:当时人们究竟过着怎样困苦的生活呢?

师:是啊,传说地球上本没有火种,那时的人类生活非常困苦。

师:仅仅体现这两个方面吗?(不是)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人们困苦生活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同桌讨论一下还有怎样的生活,用上这样的句式。

说话训练:没有火 ,就只好 。

第二处:出示第4小节内容。

师:回忆我们前面说的,在没有火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

师:现在,有了火人类可以……

生:用火来……用火来……还用火来……

师:无火、有火形成鲜明的对比,想象一下,在得到火种后,

人们会是什么的心情呢?

生:欣喜若狂、兴高采烈、激动万分。

师:那是怎样的一种欣喜若狂的情景呢?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想象: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有火的激动与巨大欢乐中:

孩子们 ,年轻的人们 ,老人们 ……

第三处:

师:他不仅被锁在悬崖绝壁,还经受着烈日暴雨的折磨,老师这有两幅图,看着图,请你具体说说他在烈日暴雨及其他天气环境下受到了哪些折磨?

①师相机出示:烈日下 ,暴雨中 , 。

师:尽管普罗米修斯经受着烈日暴雨的折磨,备受煎熬,但他仍不后悔,读(引读)――“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每一个神话故事中都有很多略写情节,这些略写或留白的情节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仿照文本语言进行言语实践的好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设计补白、续编、扩充等练习,同时关注语言的形式、用词的恰当、构段的巧妙。

3 拓展“神奇”,丰厚文化积淀

神话是早期人民对周围世界的原始解释,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深入追问的方式,引领学生从一个小小的“我”的诞生开始,思考人类乃至宇宙的起源。学生在亲历探寻文明源头的过程中,相遇古人的精神,这也是当下是神话教学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5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是《普罗米修斯》。

其实从一部“科幻大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有些“先天不足”。除了被称为“异形之父”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之外,演员阵容都没有星光熠熠到足以让人们争相走入影院。“没有风靡世界的明星角色助阵,影片就必须在营销方面表现得更加精明。”《福布斯》杂志这样评论道。

Simon Pont确实是这样一个擅长精打细算的人,他知道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Pont是Vizeum的首席战略官,这家公司每年帮助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在全球发行30多部影片。《普罗米修斯》正是其中之一,全部营销方案都经由他和他的团队设计出 来。

一般而言,Pont将电影营销分为三段:影片上映前、映中、映后。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所有市场营销活动都属于映前阶段。

第一阶段有两个关键词:制造悬念、引发兴趣。“在这一阶段,你要让消费者‘知道’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同时又不能直接告诉他们。”Pont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观众坐在黑暗的影院座位上、面对大银幕发出连声惊叹,那时候才知道‘一切’。”

这听起来实在太玄乎了。不过只要看看在电影上映前他们都做了什么就不太难懂了。

2012年2月28日,TED大会官方网站了一段视频,内容是虚构人物Peter Weyland在2023年的一场TED演讲,主题为“我将改变世界”。演讲中提到,Peter Weyland设计的机器人将无限接近人类,还提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神话故事。这已经是关于影片本身最直接的暗示了。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剧情实际上暗藏玄机。如果你看过《异形》系列,Weyland公司和它的创始人Peter Weyland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你会回忆起《异形》系列影片一些经典剧情。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出现在TED大会官方网站上,以和其他TED视频毫无区别的方式在做营销。

Pont认为让Weyland登上TED演讲台的创意堪称是整个《普罗米修斯》营销大戏的最大亮点。“这是编剧戴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想要的效果:模糊故事的边界,让科幻同现实找到结合点。”这则视频由电影导演和编剧原班人马制作,另外两段病毒视频也是如此。

这也是TED第一次同其他公司合作进行品牌推广。“不过我觉得他们没有理由说‘不’,因为这几乎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双赢。《普罗米修斯》因此获得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而TED也带上了好莱坞的光环,并且让更广泛的受众知道。”Pont说。

此时距离6月《普罗米修斯》在北美上映还有4个月的时间。类似《普罗米修斯》这样的年度重点大片,Pont所在的Vizeum公司同二十世纪福克斯会在影片上映前9至12个月就开始讨论相关营销计划。

接下来的4个月,Pont的“排片表”也已经是满满当当的了。

3月17日,《普罗米修斯》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等亮相WonderCon动漫展。所有参加展览的观众都会拿到一张Weyland公司的名片,上面印有网址和电话,拨打电话后你会收到一条短信和一段病毒视频。这段视频看起来就像是Weyland公司为自己生产的“大卫”第8代机器人打的广告,介绍功能和原理。而机器人“大卫”正是法斯宾德在电影中的角色。

随后,《华尔街日报》上也出现了“大卫8”的正版广告和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计划”的网址。同时“大卫8”开通了Twitter账号,可以直接解答用户提出的问 题。

随着首映日期的接近,视频内容也越来越关乎影片本身。

上映前三周,第三段病毒视频在Facebook普罗米修斯官方帐号上,标题为《Weyland公司资料》,内容是影片女主角伊丽莎白·肖博士打给Peter Weyland的一段视频电话,为她的太空之旅筹款。同时,片方租下了法国巴黎废弃73年的圣马丁地铁站,布置成片中场景的样子。不少地铁乘客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站。

这三段病毒视频的内容以倒叙的方式放出,本身就像一个“前传”。《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发生在2089年,而Peter Weyland在2023年登上了TED演讲,发明出了“大卫8”机器人,而最后一则视频交代了这次计划的起因。所有这些视频短片都不涉及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画面,却从一开始就环环相扣地引导人们一步步去探索这个“普罗米修斯”计划到底是什么。至于“哪个主角死了”这样重大的情节,更是坚决不能透露。

关于这部影片营销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大概是它从一开始就试图利用“异形前传”这个标签获取关注度,尽管这部电影本身的情节同异形的相关性非常有限。在Pont看来,“前传”并非“标题党”,而是一种有远见的品牌策略。“如果一部电影已经以系列的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也在市场中建立起了正面的口碑和品牌认知,那么就应该用一种比较长久的计划去运作。”

但巧妙的是,Vizeum并没有让这部电影止步于“异形前传”这个标签,而是用接二连三的病毒视频和大胆的广告创意不断制造更多看点。“《普罗米修斯》的营销计划同电影剧情本身一样野心勃勃,目的是要成为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真正的大片,一件2012年度不可忽略的大事,一个真正的文化事件。因此我们所有的营销策略都非常大胆。”Pont说。

为了让这部电影成为一场大事件,在英国,《普罗米修斯》干脆买下了Channel 4某节目的整个广告时段播放特别制作的长达3分半的预告片。通常,一般电影预告片只有30秒左右。当然,这个片段在4月29日全球首发之前,已经在Twitter、Google、Facebook以及媒体和广播电台预热一轮了。

这并不只是一个“长电视广告”而已。这是一个实时社交媒体的营销活动。电视台在进“广告”之前会提醒观众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在Twitter上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在“广告”结束之后,主持人则会播报这些讨论内容。这让Channel 4成为全球首个直播Twitter的电视台。同时,影片相关的讨论也在全英国电视观众面前进行了一次大曝光。

结果非同凡响。这期节目超过了以往平均收视率的30%,达到240万。在Twitter上,相关话题获得了上万条推文,并且80%的人认为《普罗米修斯》就是“适合自己口味的电影”。进一步的跟踪数据表明,66%的人打算要看这部片子,这一数字媲美《阿凡达》。这部影片同样由Vizeum公司负责市场推广。连Twitter CEO迪克·科斯特洛都声称《普罗米修斯》是“Twitter上有史以来最棒的创意活动”。

相比“病毒营销”,Pont更愿意把这一整套野心勃勃的营销方案叫作“跨媒介叙事”。这是MIT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他的著作《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中提出的概念,指利用不同的媒介形式来创造进入一个故事的触点。这是一套建立在互联网改变人们接受信息习惯的基础上的理论,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比如从“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直到“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经典的结构。

而在数字时代,人们已经没法集中注意力把故事从开头看到结尾了。“如今没有人会坐等你的下一个广告了。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商业广告轰炸,每一个都在争夺他们的注意力。人们习惯于忽略或者重新编辑你的信息,然后继续自己的日常生活。”Pont说。因此,在数字时代,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是,你抛出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代表一个故事的不同维度,然后用户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描绘出整个故事。因此,你会在巴黎某个地铁站里、TED网站上、Twitter上以及《华尔街日报》上分别看到关于《普罗米修斯》的不同信息,这些足够引发你对这部电影的兴趣和想象了。

Pont最近写了一本名叫《The Better Mousetrap》的新书,这种把电影营销分为前中后三段的模型被称为“领结模型”─《普罗米修斯》的营销正是这个模型的最好诠释。

在《普罗米修斯》结尾,有一行网址,登陆之后你会看到一段Peter Weyland在TED演讲之前的新视频片段和一本书。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名句:“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这些都让《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探讨的正是“我从何处来”这样的哲学命题,而这句精心选择的话也的确引发后续的思考和探讨。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6

1 激发兴趣,使学生愿学

1.1 愿学是根本、乐学是动力,愿学是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就要善于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借以激发学生的愿学欲望,使学生由“叫我学”变为“我愿学。”

1.2 在愿学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呢?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农村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学习的成功而创设条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善于设问,不断质疑、激疑,最后解疑,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变“厌学”为“乐学”

2 注重学习指导,让学生会学

会学是目的,善学是关键,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不等于学会。教师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授学生于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法,才能自己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在词语教学中,单靠教师的直观讲解,学生的机械记忆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花的勇气》这课时,里面有一个词“冷风冷雨”,我便结合当时的天气(那天正是冷风冷雨)进行词语教学,效果不错。

3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差。书本上的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只能给学生留下肤浅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集成在一起,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的效果,内容充实,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7

意大利是全球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国家,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很多保存完好的古代道路默默无闻地沉睡着,但是这些道路贯穿了整个欧洲甚至亚非大陆的历史。灿若星河的著名遗迹,以及大量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都以罗马古道作为必不可少的背景。若认真分析的话,就连我们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也与罗马古道有着极大的关联。

全部罗马古道构成了极其庞杂的路网体系。20世纪中叶,各国研究者在欧洲、西亚、北非等地区发掘出15万公里的古罗马道路,其中有石块路面的就达8万公里。还不只此,2014年,考古学家在罗马郊区弗拉托奇(Frattocchie)发掘出一段45米长的古道,古道上不但有当年的车轮残骸,还有3副成人男性的骸骨。最近,以色列文物局又在375号公路附近展开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一条已有2000年历史,宽6米、长近1.5千米的罗马古道,保存极其完好。

F今,罗马古道中的蒂布勒迪纳(Tiburtina)古道、普莱内斯蒂娜(Prenestina)古道和阿庇亚(Appia)古道等几条保存情况最好。阿庇亚古道,又被译作“亚壁古道”,古时号称“大道女王”,是罗马古道中最著名的一条。阿庇亚古道是由古罗马检查官和执政官克劳迪亚斯・阿皮尤斯主导修建的,一开始只是一条长212公里,连接罗马城和卡普阿城(Capua)的军事要道,后来又增加370公里,一直通到海港城市布林迪西(Brundisium)。

和中国的青石板路不同,阿庇亚古道是用特殊的石块拼制成的。上千年的使用把石块表面打磨得闪亮如鉴;而因为基础很好,所以即使汽车开上去,也能正常行驶。

阿庇亚古道在罗马的部分连接着卡拉卡拉浴场、引水渠公园、圣塞巴斯蒂安地下墓穴等著名古迹。而罗马之外的一些重要道路节点,大多与角斗士英雄斯巴达克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斯巴达克斯最初是卡普阿城角斗士学校的奴隶,因不堪忍受虐待而密谋起义;举事被泄露后,他逃亡过程中路过庞贝古城,释放奴隶、补充饮食,并带领七十余名同伴逃至附近尚未爆发的维苏威火山上,一路经过的都是现今的罗马古道。而起义军在布鲁提亚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后,斯巴达克斯带领余部突袭南部港口布林迪西,试图渡海前往希腊,却不幸被十支罗马军团围堵;最后,起义将士中的6000余人正是沿着古道被统治者残酷地钉死在十字架上。 精湛的匠艺与持久的守护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通往这座“永恒之城”的罗马古道亦复如是。

罗马古道的大规模建设,起始于公元前400年前后,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时间。在罗马共和国初创时期,在内部平民和贵族争斗的同时,也对外进行征服与吞并。公元前390年,罗马人在被凯尔特人侵略时居然处于下风,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开始建造城墙、水渠和古道。

这里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当时古罗马的路政体系建设理念已经非常先进。如他们的工程师充分理解交通流不应混行这一原则,在道路中间设计成4米宽,两辆牛车可以并行的“机动车道”,道路两侧都开辟了1―5米宽的“人行道”,还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修筑了排水沟等。在古人的头脑中,没有“面子工程”的概念,他们先向下挖掘并铺垫1.5米左右的地基,然后才铺上石质路面。每一寸道路都凝结着筑路者的坚毅和匠心。

良好的品质让古道保存至今,并且持续发挥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拉伯的劳伦斯与费萨尔国王率领游击队依靠罗马古道,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中逃出生天。中东战争中,一开始处于劣势的以色列军队将被沙子淹没的罗马古道翻修成可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出其不意地向埃及军队进攻,从而取得了全面主动。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古罗马遗存道路,不但可供自行车骑行,即使车辆行驶,也基本没有问题。

罗马古道建设的差不多同时期,东方秦帝国的“直道”、“驰道”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可是近些年笔者考察这些道路,发现大部分已经难觅其踪迹,这当然与特定环境下夯土建造方式有关;但联想到意大利足球被誉为“混凝土工事”的链式防守,我们不能不称赞意大利人对于文化的守护,与他们守卫球门的能力一样出色。 古道撷珍

在罗马,如果不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便可以穿过奥勒良城墙(Aurelian Walls),走走阿比亚古道,去认真了解卡拉卡拉浴场(Caracalla's Thermal baths)和圣卡利斯托墓穴(S. Callisto Catacombs)。而在罗马城之外,古道更串联着庞贝古城、维苏威火山等无数名胜和古迹。

奥勒良城墙

奥勒良城墙是公元271年到275年,罗马皇帝奥勒良和普罗布斯在位时期为抵抗外敌入侵而修建的一道城墙,全长19公里,厚3.5米,高8米(在5世纪,城墙高度加高一倍,达到16米),每29.6米(100罗马尺)有一个方塔,用砖和混凝土建造。

卡拉卡拉浴场

卡拉卡拉浴场是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占地16万平方米,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如今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浴场除3万平方米的浴场外,还有图书馆、竞技场、散步道、健身房等各种设施,在当时规模宏大、贵客云集、豪华至极,可以说是古代一个巨大的高级休闲中心。其建造者是臭名昭著、嗜血成性的暴君卡拉卡拉,有人说是这种浴场毁灭了古罗马帝国,不无道理。

圣卡利斯托墓穴

罗马的整个城市和它的郊区下面,竟然有数百公里长的地下墓穴,它们构成世界上最老最长的地下世界。据介绍,基督教发展初期,曾遭受残酷的迫害,一些信徒把集会和礼拜场所转移到了地下,后来这里演变成殉教或死亡教徒的埋骨地。古罗马约三个世纪中,被埋在地窟的有600万之众。这些奇特的地下墓穴中,圣卡利斯托为其中最大也保存最好的一个,它的墓道长达20公里以上,上下五层,约有10万人埋骨于此。

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距罗马约240公里,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卡普阿城位于那不勒斯湾与坎佩尼亚间),它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毁于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由于古城被火山灰瞬间掩埋,所以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近年来,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对一千多年前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进行挖掘修复,也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海拔1281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是世界最著名的活火山之一,被称为“欧洲最危险的火山”,自罗马时代以来,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已经爆发过五十多次,它曾无情毁灭了庞贝城和赫克雷尼亚城,并将当地居民活埋于灰尘之中。斯巴达克斯曾被执政官普尔彻(Publius Claudius Pulcher)围困在山顶,他把藤枝搓成绳索,顺着火山口边无人防守的裂缝爬下去逃走。火山如今处于沉寂状态,每天迎接着无数游客参观。 古道美食

意大利民族是一个美食家的民族,在饮食方面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而意大利菜肴源自古罗马帝国宫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真正的“西餐之母”。

比萨(Pizza)

又译作披萨、披萨饼等,或称为“意大利薄饼”,在全球广受欢迎。通常做法是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以及其他配料(如猪肉、牛肉、火腿、黄瓜、茄子、洋葱),并由烤炉烤制而成。

有人认为比萨源于中国,是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当年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的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演化而来。

意大利面(Pasta)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预设;生成;平衡点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83-1

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处理一直是众多教师研究的主题,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思考的“学什么和怎样学”的一种假设路径,预设相当于一种计划;生成就是课堂教学现场直播的过程,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知道预设的过程,所以在直播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充满了变数,也赋予了课堂生成的及时性和随机性,生成其实就是执行计划中发生的变化。预设和生成是影响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充分的预设是诞生精彩生成的前提,反思生成也会为有效预设提供参考,因此,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找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再加上师生之间默契的情感交流等,必定会将课堂教学演绎得异常精彩。但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时还纠结于教学时间的把握,即教学任务有没有能够完全完成,纠结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即上完一节课后教学目标是否与课前预设有出入,我觉得如果还在纠结这些问题的老师势必滞后于新课改的步伐了,下面我就如何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点说说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预设要有弹性

前一阵子,听过几节教研组的语文研讨课,这些老师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从紧凑的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前预设上做足了文章,在其他老师都在满满地称赞时,我却陷入了深思,我在思考,如果教师课前的预设没有这样精细,没有很深地被一些所谓的经验干扰,或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捕捉学生的需要,在捕捉学生需要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思维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的活跃和开放,那样就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会悄然生成。教学活动离不开课前的预设,但是课前预设过分详细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有点儿吃力不讨好,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形式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住学生的一些又价值、有创造的疑问和想法等,并及时地调整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过分精细的预设如同桎梏一样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一味地服从,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又谈何精彩生成。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提倡有弹性的预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尽可能多的情况,这样的预设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这样操作: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精心钻研教材,努力通透教材,要理清文本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要求,也要挖掘出教材中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的素材,教师首先自身要将教材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好一股源源不断的水,到时候面对学生的精彩生成也能灵活应对。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因素等,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如果教师对教育对象了解和研究不够,教学时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更不能保证确有成效,教学的对象是形形的人,教师只有在教学时目中有人,课才能够教到学生的心中,因此,教师课前要弄清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才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灵活引领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我个人认为,教学就是一种即兴创作,当课堂上出现动态的教学资源时,教师要能够即时做出决策,是取是舍?是一带而过还是浓墨重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资源识别能力,也要有很强的捕获生成、引领生成的能力。只有教师跳出惯性思维,才能坦然面对学生别具一格的生成,不至于与课堂上那些精彩的生成失之交臂。记得我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在学生弄明白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在制度、权威、威严面前盗火后,受到了宙斯严厉而又残酷的惩罚,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文本,我重点讲解了普罗米修斯受到的苦难,“折磨、锁、高加索的悬崖绝壁、啄、每天”等关键词句的分析,凸显出了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没有尽头的、生不如死的折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图文俱全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孩子们在直面宙斯的残忍时也多了许多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之情,孩子们在感动的时刻也充满了对宙斯的仇恨,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看见了孩子们那激动的眼神和欲言的嘴唇,却没有敢继续,而是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回到了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课后,有的孩子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之时,我的心里也是充满了颇多的遗憾,如果我当时能够少考虑一点教学任务,及时引领好那份生成的话,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一定会更加透彻,情感目标的落实也一定是水到渠成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当我们面对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时一定要灵活应对、巧妙使用、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做好参考。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9

当前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怪现象。比如,整节阅读课充斥着“提问”,把文本弄得支离破碎,内容变成无数个零碎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最初的感知区。又如,很多老师在表面上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但是常常让学生在匆忙读完课本后,找出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选择最佳的阅读教学切入点,师生就能够沿此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讨论,就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最佳切入点让师生的互动有了归依,让阅读教学更有意义。

二、选择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的路径

(一)从学生的兴奋点切入

阅读教学中,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情绪,开发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尽力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实现个性化解读。从而让学生接受阅读课堂,自然地面对阅读文本,愉快地获得知识。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有经验的教师并没有按课文给出的叙述顺序来展开教学,而是将故事的高潮部分作为切入点: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山上遭受残忍的酷刑。学生会对此感到奇怪而愤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谁让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分开的?普罗米修斯犯了什么事,要在山上遭受折磨?这样按学生的兴趣来进行切入,学生就会主动到文本中寻找答案,他们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脉络,体会普罗米修斯勇于牺牲的精神,这就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教学《风筝》一文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放风筝的情境,当学生们的兴趣被激起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做风筝”“放风筝”的愉快,感受到“丢风筝”的伤心与难过。

(二)从教材的疑难点切入

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文本的疑难点产生畏难情绪,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极为不利。因此,教师有必要选择教材中的疑难点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从“名堂”这一疑难点着手,提问学生:生活中所说的“名堂”是指什么?许多学生都会回答是“点子或花样”。教师紧接着追问:这篇课文中的“名堂”又指什么呢?有的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的句子,说”名堂是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世界”。教师立即追问:他真的能玩出这么大的名堂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对文本进行学习,他们就会明白:由于列文虎克爱好观察、思考,才能在“玩耍”中发现奇迹,创造名堂。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又如,《鸟的天堂》这一文的教学难点在于:文章的线索不容易理清。于是,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将文中的人、事、物等串联在一起,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就会觉得困难。在教学时,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结构与内容的理解。为此,这篇课文就要以“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几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然后老师在引导学生: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文章是如何对此进行描写的?为何作者两次看到的景象会不相同呢?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从知识的增长点切入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篇10

柏林作为购物胜地是名符其实的。各类商店遍布全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卖店以及超市比比皆是,抬眼可见,也可以说是一个适合各类人群消费的购物天堂了。

柏林主要的购物大街

选帝侯大街(Kurfürstendamm,中国人戏称“裤裆”大街)

全长3.5公里,有1100多家商店,商品品种齐全,物价略高于散布在各区的同类商店。选帝侯大街周围的一些街道以其时装店而闻名(但并非都是专卖店),从纪念教堂一直延伸到柏林西部别墅区起点的瀚蓝湖(Halensee)。开头一段以百货商店、时装专卖店为主,从阿登瑙尔广场(Adenauerplatz)起,逐渐变得高雅起来,在世纪之交兴建的豪华的大厦里出售的全是大名鼎鼎的设计品牌,从吉尔・桑德(Jil Sander)到圣罗兰(Yves St. Laurent)。对青年人来说是购物的天堂。这条街上的主要大型购物中心有卡迪威、P&C和欧洲中心。

(1)卡迪威 (KaDeWe)

卡迪威是欧洲大陆最大的百货大楼,商品应有尽有,领导着世界的新潮流。从一层的化妆品、首饰,一直往上有男女时装、图书 、光盘、餐具、家具及厨房用具,顶层的高档食品区享负盛名。3楼有一个客户服务部可以办理退税等服务,而且还可以免费领取精美柏林城区图。

地址:Wittenbergplatz, Schöneberg

地铁:U1,U2,U15 Wittenbergplatz 站

网址:kadewe.de

(2)Peek und Cloppenburg 时装店

P&C时装店是一高大多层建筑。时装种类繁多,不论青年式服装还是白领时装,或超高档的高级时装,在那里,您的愿望均可得到满足。

地址:Tauentzienstr. 19, Schöneberg

地铁:U1,U2,U15 Wittenbergplatz 站

(3)欧洲中心(Europe Center)

里面有众多精品店,适合年轻人品味。

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se)

弗里德里希大街可以说是柏林的金融中心。全长约3.3公里,与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成十字形,以南至莱比锡大街(Leipziger Straße)是现代化的商业街,名牌车橱窗、地下商业长廊都是令游客难舍难分的地方,老板服专卖店(Boss)、名表手饰专卖店以及高档皮鞋店等也颇吸引人们的眼球。主要购物中心有老佛爷和206区购物商城。

(1)老佛爷精品购物中心(Galeries Lafayette)

是法国巴黎老佛爷购物中心的姐妹店,外观也与巴黎的非常相像。中心除法国时装外,还有时装饰品, 香水,室内装璜等商品。 在百货大楼的地下营业厅,还可品尝到法式风味快餐。

地址:Friedrichstrasse 207, Mitte

地铁:U6 Friedrichstrasse 站

网址: galeries-lafayette.de

(2)206区购物商城(quartier206)

是德国概念店的鼻祖,融高档时装、家居文化、化妆品和饰品于一体。除罗莎和Lanvin、杜嘉班纳 (D & G)、Prada 的时装商品外, 饰品也越来越多。其中有设计大师海迪・斯力曼 (Hedi Slimane) 为 Dior Homme 品牌设计的手表系列和一个文具纸张店。麦当娜来柏林时, 也曾到此购物。

地址:Friedrichstrasse 71, 10117 Berlin

地铁:U6 Friedrichstrasse 站

网址:省略

其他购物中心和大街

(1)亚历山大广场,有全德连锁的中档百货公司Kaufhof、C&A商场等。

(2)波茨坦广场,有阿卡丹购物中心 (Arkaden),是座三层的现代购物中心,包括有时装、设计产品、鞋等各类名牌商店。

(3)新/老顺豪森大街 (Alte/Neue Schönhauser Strasse) 主要以时尚小店为主。

(4)哈克集市/奥拉宁堡大街 (Hackescher Markt/Oranienburger Strasse) ,主要以时尚小店为主。

(5)栗树大道/奥德贝格大街 (Kastanienallee/Oderberger Strasse) 主要以时尚小店为主。

B5 Outlet Center

如果你囊中羞涩,但你又想购买名牌,那就请去B5 Outlet Center吧。拥有40个品牌的Outlet店,价格较普通商场便宜近80%,经常有特价活动,特别是夏、冬两季打折时,便宜到你不敢想象!一双阿迪或耐克的运动鞋,只要10欧元,你遇到过吗?

网址:b5center.de

How to get there

By car

from Berlin:

Go direction Spandau on the Heerstraße (Bundesstraße 5) straight on, about 10 km from the city (from Havelpark another 8 km), on the B5 exit at Demex, go right direct to the Center

其他商店选择:买精品厨房用品建议到WMF商店,买电器请到SATURN或MEDIA商场,买名牌皮鞋最好到GöRIZ。如果想买点柏林的纪念品带回国内自留或送人,建议到尼古拉小区的纪念品店、查理检查站附近的纪念品商店,那里有关柏林的纪念品最多,选择性强,价格也不算太贵。

跳蚤市场:如果你要买一些物美价廉的纪念品或实用品,也可以选择到周末的跳蚤市场,柏林的跳蚤市场多达好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有:六一七大街周末市场;IKEA广场跳蚤市场(in Waltersdorf,179号公路至舍内费尔德机场附近);德贝里茨跳蚤市场(5号公路向西出柏林至哈弗尔公园,那里原东柏林的物品较多);OBI跳蚤市场(Birkbusch公路向南至OBI)、兰克维茨跳蚤市场(96号公路向南至Lankwitzer Straße)、施泰格利茨跳蚤市场(103高速公路至Steglitz)等。那里有各式二手商品,从书籍到华丽的珠宝首饰,从邮票到油画,从厨房用品到家用电器,从纪念品到古董,不一而足。除二手商品外,也有不少新品。若要买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要看你是否懂行或是否了解行情。

景点篇

从勃兰登堡门到王宫桥主要景点:

勃兰登堡门、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巴黎广场、菩提树下大街、国家图书馆、弗里德里希大帝纪念碑、洪堡大学、倍倍尔广场、老图书馆、圣赫德维希教堂、德国国家歌剧院、新卫兵室、军械库、历史博物馆新馆、珍宝桥、博德博物馆、佩加蒙博物馆、新博物馆、老国家美术馆、老博物馆、御用大花园、柏林大教堂、皇宫桥。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柏林城市标志之一,是柏林仅存的城门,宽65米,高20米,6个多立克式圆柱,5条11米深的通道,建于1788―1791年,为庆祝普鲁士王国经过7年战争获得德意志国家统一而建。这座以沙石为建筑材料建造的柱廊式城门由朗汉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设计,仿照了雅典阿克波利斯建筑风格。1795年,勃兰登堡门顶上又装饰了沙多夫(Johann Gottfried Schadow)塑造的5米高四马战车及胜利女神塑像(西腊女神维克托里亚,据称是城市的守护神),雕塑正面指向东方的市中心。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占领柏林,把四马战车拆装12个箱子用船运往巴黎。1814年普法战争取得胜利,四马战车重返原位,但增加了一只展翅的鹰、女神权杖上的橡树叶花环和一个铁十字架,是象征胜利的标志。二战中毁于炮火,好在当时西柏林还保存了1942年做成的5000块石膏模子,为1958年原样修复提供了可能(这是东西柏林唯一的一次建筑合作),但却被除去了十字架和鹰,1991年统一后又重新补了上去。在柏林墙的历史中,勃兰登堡门成为其一部分,并被看作是东西柏林分裂的代表建筑。柏林墙倒塌后,1989年12月22日勃兰登堡门再次对外开放,成为统一的象征。2000年前后,勃兰登堡门进行维修,2002年10月重新开放,但不允许通车。(位置:Am Pariser Platz)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巴黎广场南侧的艾伯特大街(Ebertstraße)边上。这座“大屠杀警示碑”(Holocaust-Mahnmal)在颇多争议下于2003年动工,预计2005年5月完工,设计者是美国人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n)。在占地约2个足球场的范围内将树立起用水泥板筑成的2700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均的纪念碑,形成了可供人行走的迷宫似的纪念场所。另外还设有文件资料中心,可供人参观了解有关信息。(地址:Ebertstraße)

巴黎广场(Pariser Platz) 连接着勃兰登堡门和富丽堂皇的菩提树下大街。以前这里曾是一个练兵场,威廉一世在菩提树下大街的尽端建造了这个120×120m的四方广场。之后,广场由各式城市别墅、大使馆和豪华的阿德龙饭店所环绕起来。整个巴黎广场及其周围建筑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艺术学院的一面墙和阿德龙饭店的遗迹。柏林墙倒塌后,按其历史原貌进行了重新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这里云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在勃兰登堡门左右两侧的利贝曼(Max-Liebermann-Haus)和佐默尔(Sommer-Haus)两座建筑是现今新建的一对双胞胎建筑,其建筑风格仿照了历史上著名建筑家施图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的建筑风格。德累斯顿银行大楼的建造,避开了传统的建筑装饰。南面阿德龙饭店、艺术学院1997与2003年相继以崭新的面貌面向游人。此外周围还有英国使馆、法国使馆,美国使馆也已在计划中。在原民主德国时期,这里因系柏林墙重地而被隔离开来,只有重要访问团才能踏入。现在你可尽情漫游欣赏。(位置:Unter den Linden)

菩提树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是首都最有名的一条街。它东起皇宫桥,西至巴黎广场,全长1390米,宽60米,在人行道旁和大街中央隔离地带,高大的菩提树和栗树婀娜多姿,婆娑成阴,大街因此得名。这里几百年来一直是普鲁士帝国的象征。18、19世纪,修建了一批雄伟的新古典建筑如教堂、宫殿、博物馆与大使馆。大街最初是皇家狩猎队伍前往蒂尔加滕公园的通道,1647年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der Große Kurfürst)让人在两旁栽上菩提树和胡桃树。18世纪随着德意志国家歌剧院、赫德维希教堂与旧皇家图书馆的建成,大道更发展成为展示帝王行为的见证。其中德意志国家歌剧院与赫德维希教堂都是克诺贝尔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为弗里德里希大帝(Friedrich II,der Große)设计建造的,这些建筑位于原弗里德里希广场,现在称倍倍尔广场。帝王的排场持续到19世纪与20世纪初,其间又建起了王宫卫兵室和位于大道末端的柏林大教堂。据称当时的威廉一世皇帝(Kaiser Wilhelm I)每天都要在他的皇宫窗前观赏这条大街。战后两德时期,位于该街旁的皇宫被拆除,代之以1973年设计的现代建筑共和国宫。位于大街中央的弗里德里希大帝骑马雕塑1950年被搬走,20世纪80年代又恢复原位。由俄罗斯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俄罗斯大使馆坐落在该街南侧。大街以之得名的4排菩提树仍然存在。每到圣诞节这条大街被布置得十分漂亮夺目,彩灯满树,街面新容,一到晚上更是人潮涌动,灯火闪烁,节日气氛甚为浓郁。(位置:Von Pariser Platz bis Schlossbrücke)

国家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 现与坐落在文化广场上的国家图书馆冠以一个名称,即“柏林国家图书馆-普鲁士文化财产”(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该建筑为新巴洛克风格,由伊内(Ernst von Ihne)于1903―1904年间设计建造。一开始图书馆的馆藏是来自1661年建立的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宫中的皇家图书馆,这些藏书18世纪末曾移到对面的老图书馆。战争使该建筑受到严重损坏,后来进行了彻底的修复建设。其收藏的300万册珍贵书籍和期刊在二战中被散落,有许多无价之宝如音乐手稿等被掳掠,战后才逐步收回了部分。两德统一后,所有能够搜集到的原藏书才重新在此集中(总数仍约300万册)。(地址:Unter den Linden 8)

弗里德里希大帝纪念碑(Reiter-denkmal Friedrichs des Großen) 这座总高13.5米、主雕5.6米的铜雕位于菩提树下大街中央,建于1839―1851年,由劳赫(Christian Daniel Rauch)设计。其造型是弗里德里希身着军服,披着加冕大衣,骑在他的战马上。雕塑上基座四周雕有150个普鲁士著名的将领、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塑像。下基座上面用文字描述了这位大帝的生平。1950年该纪念碑被移到波茨坦皇宫,1981年重返原地。(位置:Unter den Linden)

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ät) 柏林第三大综合大学,在校生为3.5万。坐落在菩提树下大街中段,原为一座宫殿,由克诺贝尔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于1748至1766年间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兄弟海因里希王子(Prinz Heinrich)设计,系当时弗里德里希广场的组成部分。1810年在威廉与亚历山大・洪堡兄弟的努力下,该建筑改为柏林大学。1949年为纪念这两位创始人而改名为洪堡大学。他们分别是哲学与勘探领域的杰出学者,两人的塑像装点着校园。两德统一前是原民主德国的最主要的高等学府。马克思1836―1841年在此学习,1841―1842年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间在法律系旁听。此外,这里还培养出许多如爱因斯坦、俾斯麦、菲尔肖、菲希特、黑格尔及海涅等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二战期间,大学172座建筑物中有49座被毁,66座遭到严重破坏,战后逐步修复。(地址:Unter den Linden 6)

倍倍尔广场(Bebelplatz) 是根据弗里德里希大帝“要在他的柏林建立一个新的中心”的设想,由克诺贝尔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设计建设而成。过去称歌剧院广场,现名来自一战前德国社会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它是弗里德里希广场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大帝用该广场颂扬自己,并想让柏林模仿古罗马的辉煌。柏林第一座歌剧院,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德意志国家歌剧院位于广场中心。门德尔松、李斯特、理查・斯特劳斯与伟大的指挥家威廉・富特文格勒都曾在此演出。1933年5月10日,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广场精心组织了公开焚书活动,将许多著名作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托马斯・曼和海因里希・曼的著作约25000册投入火堆,他的理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是非德意志的”。后来,人们在此建立了一座地下图书馆纪念碑,通过地面玻璃可以看到下面小屋内的空书架。现因建造地下停车场而暂时无法参观。(位置:Unter den Linden)

老图书馆(Alte Bibliothek) 原称皇家图书馆。这座造型有些奇特的图书馆被人们称为“五斗橱”,因为它被设计成带抽屉的柜子形状,它那独具魅力的曲线格外引人注目。该馆建于1775―1780年间,由埃拉赫斯(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s)设计,巴洛克风格。建成后,原在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宫中的皇家图书馆(建于1661年)全部转移到老图书馆。二战时期这座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1967―1969年间该图书馆按旧样重建,近几年正在修葺并增建一间阅览室。现这座图书馆也叫大学图书馆。(地址:Bebelplatz 1)

圣赫德维希教堂(ST-Hedwigs-Kathedrale) 柏林第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位于倍倍尔广场南侧。受罗马众神殿的启发,教堂由庭院建筑师克诺贝尔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设计,于1747年动工,因资金短缺和“七年战争”的影响而中断,到1773年恢复建设,但巨大的绿屋顶19世纪才完成,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精致的三角墙、巨大的爱奥尼亚柱吸引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教堂是这座新教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唯一的天主教崇拜场所。二战中被烧毁,1952―1963年间修复。自1994年7月以来该教堂系新成立的大主教区之中心(位置:Am Bebelplatz;Mo-Fr 9-21Uhr, Sa 9-17Uhr)

德意志国家歌剧院(Deutsche 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位于菩提树下大街。最初建于1741―1743年间,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最大的建筑项目,由波茨坦王宫的著名建筑师克诺贝尔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领军设计,呈古典风格。1788年由朗汉斯(Carl Ferdinand Langhans)重新设计并进行了彻底改建,使剧院能够容纳更多的普通观众,因此原始的建筑体所剩无几。1843年剧院在一次大火中被毁,后又按原样修复,其中内部和主舞台在20世纪初进行过多次修改。二战中剧院再次毁于炮火中。1951―1955年又重建。现剧院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物,其外形以及内部的装饰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剧院内精美的雕像和绘画比比皆是,供休息用的“阿波罗厅”以典雅和谐著称,光线从顶部射入,像温煦的阳光。演出大厅池座和3层楼座共有1500个座位。大厅的墙壁和栏杆上布满了金色和白色的彩饰。整个建筑物由歌剧院、办公大楼和布景大楼3个部分组成。历史上该剧院上演过许多著名的音乐剧。(地址:Unter den Linden 7)

新卫兵室(Neue Wache)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1816―1818年设计建造,初为皇家卫兵室(过去皇宫就在对面),其古典风格与隔壁的拜占庭建筑军械库(现为德国历史博物馆)互为补充。从1929年开始,卫兵室成为德国无名战士纪念堂,主要纪念在一战中死亡的战士。希特勒时期,这里成了帝国英雄纪念地。二战后是“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堂”。1993年11月14日,新卫兵室正式定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心纪念馆,并在室内大厅中安放了一座大于真人的Pieta(圣母玛利亚哀痛地抱着基督尸体)雕塑,德文名称叫“悲痛的母亲抱着去世的儿子”,是由珂勒惠支(Kethe Kollwitz)设计建造。这里的换岗仪式开始于19世纪。原民德时期,士兵们在门口迈着正步定时执行换岗仪式,被称之为“红色普鲁士人”。两德统一后,此仪式取消。(地址:Unter den Linden 4;tgl 10-18Uhr)

军械库(Zeughaus)原皇家武器库,现德国历史博物馆,是柏林第一座,也是最出色的巴洛克宫殿。1695年由内灵(Johann Arnold Nering)、格林贝格(Martin Grünberg)、施吕特尔(Andreas Schlüter)和博特(Jean de Bodt)等4人设计建造,完工于1731年。这是一座四方型结构内为大院的建筑,内院叫施吕特尔大院,因为施吕特尔雕刻了墙上的22张死亡战士面具,以示战争的残酷。该楼从交付使用起一直到1877年被用作武器库,其一楼主要放置步兵武器和战利品。1848年3月革命时期,柏林工人冲进该库,用这些武器武装了革命。1871年这组90×90米的大型建筑改成了王室的“光荣大厅”。该建筑于1952年起成为原民主德国历史博物馆,1991年以后改为德国历史博物馆。因展馆面积难以适应需要,2003年在其后面新建了一座亭式新馆,称之为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地址:Unter den Linden 2;Mi-Mo 10-18Uhr)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Neues Museum für deutsche Geschichte) 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97年设计,1998年8月奠基动工。历经4年多的建设,这个耗资4700万欧元、展览厅面积为2740平方米的新建筑于2003年2月28日交付使用。走进这座建筑,人们不能不佩服当时已80高龄的贝聿铭思维的活跃。他巧妙地在狭小的新老建筑之间,适当拓宽了人们的视觉。在面对老建筑的一面,他建了一面弧形的玻璃外墙使军械库背街一面的巴洛克风格的外墙突出起来。走进这个以玻璃为墙为顶的前厅,顿觉空间宽阔,一道自动扶梯如同凝固的瀑布,通向作为存衣处、商店和进入连接两个主建筑地下通道入口的地下一层,向上进入展览厅一层和二层则有入口处的一道螺旋楼梯引路,而这个螺旋楼梯间则通体以玻璃作为外墙,从外观看好似一座蜡烛形的玻璃塔,里面人物一览无余。从菩提树下大街只要一走过军械库大楼,即历史博物馆主楼,准会从侧街的街口一眼望见这个透明、与周围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的玻璃螺旋塔,吸引着你去观赏一番。军械库大楼和附近的建筑都具有古典建筑的凝重线条,而贝聿铭在这座新建筑的外表上有意使用了许多斜线,玻璃主墙是倾斜的,玻璃螺旋楼梯间基座形同圆锥,运动感跃然而出。正如《柏林日报》上评论所说,贝聿铭的新作品超越了博物馆的功能,因为它本身就是这个博物馆的主要展品之一。(地址:Unter den Linden 2;Mi-Mo 10-18Uhr)

珍宝桥(Monbijou Brücke) 这座桥的名字是对一座皇宫的纪念。这座皇宫是1740年为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孀居的皇后建造的,其设计者是克诺贝尔斯多夫。皇宫在1945年初次被毁,一直没有重建。离桥不远的公园就是当初皇宫的所在地。该石桥本身很不起眼,但站在它上面可眺望博德博物馆的美景。(位置:Monbijoustraße)

博德博物馆(Bode-Museum) 系博物馆岛第四大建筑,原始名称为“国王-弗里德里希-博物馆”(Kaiser-Friedrich-Museum),二战后改为现名。要观赏这座三面被施普雷河包围的美丽建筑,最佳地点应是珍宝桥。它是1897―1904年间由伊讷(Ernst von Ihne)修建的,它的新巴洛克风格与奇特的圆顶结构打破了博物馆岛上其他建筑确立的古典传统,建筑强悍的圆顶和宏伟的入口大厅宛如横跨在施普雷河上的一条大船。当时博物馆大臣博德(Wilhelm von Bode)将展厅按照各个时代的风格逐一进行设计。虽然其内部收藏品已荡然无存,但博物馆作为一座漂亮的建筑仍颇值一看,其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有旋转楼梯、栏杆与成排的大理石柱。维修前的展览内容包括,第一层是石雕,主要是战争结束后从柏林许多被毁建筑中抢救出来的受损雕像。也有中世纪木雕像,最著名的是15世纪雕塑家里门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的作品。远东艺术品有中国、日本与韩国的艺术品。埃及藏品虽不如埃及博物馆,但有木乃伊、石棺与雕像等藏品,只是说明方法十分老式。第二层是货币展,基督早期与拜占庭艺术展,包括一幅6世纪马赛克画的残片,它描绘了基督圣徒,它来自拉拉纳的圣米歇尔教堂,及德国与佛兰芒次要绘画作品展。目前该馆正在加紧修复,整个工程将于2005年完成,届时将有更多展品在此展出。(地址:Bodestraße 1-3)

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属于德国大型古文物博物馆之一,于1909―1930年间由梅塞尔(Alfred Messel)和霍夫曼(Ludwig Hoffmann)设计建造,新古典风格,系博物馆岛最年轻的展览建筑,但毫无疑问是柏林最值得观赏的景点之一。该馆展有气势磅礴的可溯源到公元前165年的佩加蒙圣坛(Pergamonaltar),建于公元前580年的巴比伦原汁原味的上釉彩陶大门和游行大街(Ischtartor und die Prozessionsstraße)及高达16米源于公元120年的罗马式市场大门(Markttor von Milet)。佩加蒙是公元前3世纪亚洲西部佩加蒙王国的国都,即今日土耳其的贝尔加马市(Bergama)。当时佩加蒙是西腊文化的中心,以雕塑艺术著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胡曼(Carl Humann)等在佩加蒙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于1902年将所获文物包括佩加蒙圣坛运回柏林修复展出,这就是佩加蒙博物馆的来历。这座博物馆因藏有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而闻名于世。1982年修建了入口大厅。佩加蒙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古典藏品馆(Antikensammlung),位于馆中央主厅,展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品、12世纪的玛赛克和绘画艺术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钱币,其中最著名的是佩加蒙圣坛和罗马市场大门。第二部分叫西亚博物馆(Vorderasiatisches Museum),位于一层右侧,展出阿拉伯各国,伊朗、土耳其以及阿富汗等国的古代文物。第三部分称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Islamische Kunst),位于二层,收藏有令人瞩目的插图本《古兰经》及手稿、玻璃制品、纺织品及陶器,展品涵盖了从西班牙到印度的整个伊斯兰世界。(地址:Bodestraße 1-3;Di-So 10-18,Do 10-22 Uhr)

新博物馆(Neues Museum) 这座新古典建筑于1843―1847年间,由施图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为埃及艺术品设计。他最初的想法是:壁画、装饰品应与房间展品相协调,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结果证明是不现实的。该馆是为分担老博物馆的藏品太多所造成的压力而建,曾展有人类发展史展览,整个建筑也依展览内容,同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相呼应。不过从开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展品还是从古埃及寻觅来的古文物。该馆高大的空间被装饰得十分美观豪华,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世界史壁画更增添了一份庄严。二战中的轰炸使新博物馆成为一片废墟,重建工程于1999年开始,由建筑家希佩尔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预计到2007年完成。完工后的建筑将把现埃及博物馆的展品合并展出,而展馆边上加建的建筑将成为整个博物馆岛的信息中心。(地址:Bodestraße 4)

老国家美术馆(AlteNationalgalerie) 又称国家美术馆,1866―1876年间根据施图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的设计而建,为新古典风格,最初意在建造一个“科学家的殿堂”,建成之后却成为德国19世纪绘画的收藏馆,目的是展示近代德国艺术(1906年举办过一次著名回顾展,向观众介绍了德国19世纪的丰富文化遗产)。建筑外层带有高大、宽阔的阶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骑马铜像。整个建筑于20世纪50年代被重新修建。自1997年起再次重修。不幸的是,大部分一流作品在二战中烧毁、流失或落入私人手中。不过经过整理搜集终于在2001年开始再次展出19世纪艺术品,展览丰富多彩,其中值得去看一看门采尔(Adolf von Menzel)、莱布尔(Wilhelm Leibl)的油画及现代分离派与表现派的作品。同时还可看到伯克林(Arnold Böcklin)、利贝曼(Max Liebermann)以及拿撒勒人画派和法国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此外,为数不少的雕塑也是参观的重点之一,这些雕塑均出自德国历史上的名家之手,如劳赫(Christian Daniel Rauch)、沙多夫(Johann Gottfried Schadow)、贝加斯(Reinhold Begas)等。(位置:In der Museumsinsel;Di-So 10-18Uhr)

老博物馆(Altes Museum) 于1830年正式开馆,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设计修建。内部圆形大厅带有高大的圆顶,将馆内的古代艺术雕塑藏品笼罩在迷人的氛围中。要充分领略这座宏伟建筑的风采,必须从宽阔的御用大花园接近它。老博物馆是申克尔的伟大作品之一,属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的博物馆建筑,足以让观众联想到他企图将柏林建成“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登上庄严的楼梯,印入眼帘的是87米长的立面,被18根巨大的爱奥尼亚柱平均分隔。柱顶是沉思的威严山鹰,并用金字题铭:献给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皇帝。因为他出资兴建了柏林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这座建筑花了6年方得完成,最初收藏皇帝的少量油画与雕塑藏品。申克尔并不满足于建筑正面的令人难以抗拒的气势。他令人惊讶地在建筑的核心部分设计了圆形大厅。像圣赫德维希教堂一样,圆形大厅的灵感来自罗马的众神殿。对申克尔,这里是供奉最珍贵的艺术品的圣殿。在第一层及二层的回廊、柱子间是众神像,围绕着参观者。而自然光从屋顶倾泻下来,展示出圆屋顶的镶板结构。该博物馆多年来一直用于临时性国际展,从1998年起主要展出原古典艺术品博物馆内的展品。(位置:In der Museumsinsel;Di-So 10-18Uhr)

御用大花园(Lustgarten) 1573年为霍亨索伦家族厨房花园,1649年首次从国外引进土豆种种植在这里。后来成为观赏花园,不久又成了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练兵场。1830年起逐步改造成花园,而百年后这里成了纳粹军队检阅的地方。原民主德国时期,这里常常举行集会。目前,整个花园修饰一新,当你参观完博物馆或柏林大教堂后,在这里走一走,坐一坐,都会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位置:Lustga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