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1:14:25

简答题

简答题范文篇1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简答题范文篇2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简答题范文篇3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简答题范文篇4

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

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

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

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

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

题呢?我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

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

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

-]=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

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

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

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

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

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

>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

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

-]、[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

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

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

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

“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

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

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

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

-]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

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

[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

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

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

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

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

+]=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简答题范文篇5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简答题范文篇6

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

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

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

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

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

题呢?我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

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

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

-]=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

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

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

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

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

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

>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

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

-]、[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

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

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

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

“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

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

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

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

-]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

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

[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

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

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

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

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

+]=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简答题范文篇7

简答题是现代文阅读中考查阅读能力的综合性题型。从内容来看,一般用来考查对关键性词、句、段含义及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或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索取一定的观点、材料,评价优劣等。这种题型不仅能有效地测试学生的理解、筛癣摘要、整理、评价等阅读能力,还可以测试一定的表达能力,它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因而特别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同时它也是高考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因此探讨简答题的解题方法和训练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下面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谈谈简答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阅读材料]陈望道论修辞一一切辞格都可以有流弊。原来辞格论底用处,据我看来,约有四项:(一)让我们明白每格全体的条理,读书或讲书时容易通晓或解释作者底真意;(二)让我们明白每格全体的条理,作文时可以尽在通则里回旋,不致拘拘去摹仿别人底一点一画;……这四项,我认为,是辞格正当的效用;至于死套,乃是它底可有而非必有的流弊。同是江清水,蛇喝了便成毒液,牛喝了便成甘乳,流弊虽然可以发生,却非必不可免。

二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

三关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我们的古人早已注意到,只是没有起这个名称罢了。古代有清真和墨卷两派。墨卷派讲究运用华丽的辞藻,也称华丽派。清真派大半讲究文章清通,也就是提倡消极修辞。我把消极修辞看得很重,称之为修辞的基础,教学生时也鼓励他们注意这一方面。不学习清通的方法,也很难运用好华丽的技巧。讲华丽不是故作新奇,而是文章的气势所至、自然而然到来的“神来之笔”。辞格不能硬用,要适合题旨情境。要在某一题旨情境下,觉得非用这一辞格不可的才用。一些年来,谈修辞的人往往只讲辞格,没有为学修辞的设想。其实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还是消极修辞所占的比例大,讲修辞,首先要去掉“不通”。

1.对于修辞和修辞教学,作者反对的是什么?请归纳为三点。

2.为什么说一切辞格都可以有流弊而非必不可免?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根据作者的分析,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消极修辞更重要?

4.下面是语言运用的两个例子(加点字),根据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其修辞特点。

(1)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的禁令,说:“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

(2)《阿Q正传》中阿Q痛恨假洋鬼子不准他造反,要告他一状,说:“……看你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解题思路与方法]一、仔细阅读,把握全文不少学生拿到材料往往把题目粗略看一遍,就匆匆动手。结果或是抓不住要领,或是嗦重复,说不清楚,因此,答题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不要急于动手,一定要仔细通读全文,做到心中有数。第一次阅读对答题是至关重要的。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关键性的词句;②把握住文章的中心;③了解段意和层次;④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

第一题主要检测对文章观点的把握。要回答作者反对什么,必须通观全文,明确作者在三段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在第一段,关键性的语句是首句,作者认为“一切辞格都可以有流弊。”而这“流弊”即是“死套”。第二段作者反复强调修辞必须适应情境题旨。第三段论述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区别,作者认为消极修辞更重要。明确了这些,也就明确了作者反对什么了。答案为:①不明白原理的死套;②脱离情境题旨的修辞;③只讲辞格,不重视消极修辞。

二、审析题干,明确要求许多学生在作答时,常常会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因此,答题的第二个注意事项是:仔细审题。审题时必须明确:①命题者的意图,要搞清题目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什么,或需要运用哪一部分知识来答题。从本质上把握了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②题目还有什么具体的技术性要求。题目要求各不相同,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答题就会出现失误。

第二题的命题意图是测试对关键性语句的理解。而理解关键性语句的关键是运用语境知识,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次,回答这题必须明确:①“流弊”是什么;②避免“流弊”的方法;③用自己的语言作答。答案可为:任何辞格都可以死套,但如果明白了原理,灵活运用,就可以避免流弊。

三、分辨题型,因题制宜不同的题型规定着不同的条件与要求,因此作答时第三注意事项是:仔细分辨题型,做到因题制宜。简答题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以说明事实为主的(说明型);②以分析议论为主(发挥型);③综合性的(综合型)。

做第一种类型的题目,要注意:①把一切需要答出来的知识说清楚,要答得充分而清楚;②决不要涉及那些非必要的内容。如第三题要求列举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两者均为修辞,都是使语言的运用适应内容(题旨情境)的要求;不同点是消极修辞着眼于通顺(清通),积极修辞着眼于形象、生动(华丽)。

第二种类型的题目大多是让学生谈谈对某些精辟、言简意赅的语言的体会,或者谈谈对文章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回答这些问题,除了理解正确外,关键是如何安排思路,缺乏清晰的思路是很难把这一类问题说清楚的。所以回答此类题目时,最好先有一个粗略的提纲,至少在头脑中想清楚阐述的先后顺序。如第三题的第二句,答题时可以这样考虑:因为:消极修辞是修辞的基础①消极修辞占的比例大②写文章首先要去掉“不通”

测试中较常见的题目是综合性的。所谓综合型,就是说,它既需要学生有选择地复述文章材料的某些事实,又需要学生将那些事实用自己(或文章中)的观点贯穿起来,说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所议论与发挥。这一类答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材料依据。观点和材料的一致,用观点统率材料,是写出完善答案的要领。如第四题,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观点分析两个语言材料的修辞特点。答这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观点,即必须从“情境题旨”这个角度来回答,其次必须结合两个材料来进行分析,指出:(1)这是极其严肃的场合,林则徐是以清朝大员的身份宣布政令,所以用“正法”这个词。(2)阿Q是个不识字的农民,“阿Q精神”又使他有几分得意,所以用“杀头”,而且加上“嚓!嚓!”。

以上所述只是解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在答题中还应结合题目的自身特点随题应变,这样便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同时要使学生切实掌握答题的方法,功夫在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在实践中,以下两种方法颇为管用:一、结合一次考试或作业,教师选出各种典型答案,印发给学生,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

二、结合课文学习,教师拟一组题目,使题目的范围和应包括的要点大同小异,按学生座位分组,指定每组同学答其中一题,然后加以比较。

如在学习《药》这一课文时,可拟下列一组题目。

(1)华老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形象说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使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在茶馆里,作者刻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说明了什么?

简答题范文篇8

1.深解文意,切忌孤立作答。

由于简答题一般出现在高考的主观试题阅读部分,因此在完成这类题的时候,切忌孤。立静止地回答。要总览全篇,根据命题要求精读有关部分,认真钻研,再做答案。

如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描写的是___;原文流露了作者和感情;就本段而言,则只有之情。为了准确作答,就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精读此段,便可概括出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月色)原文流露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以及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就本段而言,则只表现了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2.充分利用试题的全部给定信息。

上挂下联是阅读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只靠推想和猜测有些题是难以确定答案的。要认真阅读,看清楚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求解的是什么,隐藏有什么,暗示着什么,答题形式和要求是什么。

如1991年现代文阅读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答题时应首先注意到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牐瑺我们可再借鉴文后小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这样我们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会得出“1928-1828=100”。由此“这特殊的日子”便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现代文的阅读测试点在原文里,跟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答案也往往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给定信息。

3.概括转述。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如1995年现代文阅读24——28题是阅读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其中第25题是阅读第二自然段。附阅读内容的第二自然段: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作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本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并且每条不超过8个字。假如我们的考生不全用自己的话去加以概括,而是摘录原文的语句,那么就有可能答成“把内容装进头脑”,“意在模仿程式腔调”、“守着利禄主义”,答题就不全面,自然就不够准确。倘若只是走马观花。没能认真阅读原文,尽管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有可能答得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从而失分。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原意,整体把握文意,具有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转化为正确的答案。即:第一种弊端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简答题范文篇9

下面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谈谈简答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阅读材料]陈望道论修辞一一切辞格都可以有流弊。原来辞格论底用处,据我看来,约有四项:(一)让我们明白每格全体的条理,读书或讲书时容易通晓或解释作者底真意;(二)让我们明白每格全体的条理,作文时可以尽在通则里回旋,不致拘拘去摹仿别人底一点一画;……这四项,我认为,是辞格正当的效用;至于死套,乃是它底可有而非必有的流弊。同是江清水,蛇喝了便成毒液,牛喝了便成甘乳,流弊虽然可以发生,却非必不可免。

二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

三关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我们的古人早已注意到,只是没有起这个名称罢了。古代有清真和墨卷两派。墨卷派讲究运用华丽的辞藻,也称华丽派。清真派大半讲究文章清通,也就是提倡消极修辞。我把消极修辞看得很重,称之为修辞的基础,教学生时也鼓励他们注意这一方面。不学习清通的方法,也很难运用好华丽的技巧。讲华丽不是故作新奇,而是文章的气势所至、自然而然到来的“神来之笔”。辞格不能硬用,要适合题旨情境。要在某一题旨情境下,觉得非用这一辞格不可的才用。一些年来,谈修辞的人往往只讲辞格,没有为学修辞的设想。其实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还是消极修辞所占的比例大,讲修辞,首先要去掉“不通”。

1.对于修辞和修辞教学,作者反对的是什么?请归纳为三点。

2.为什么说一切辞格都可以有流弊而非必不可免?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根据作者的分析,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消极修辞更重要?

4.下面是语言运用的两个例子(加点字),根据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其修辞特点。

(1)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的禁令,说:“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

(2)《阿Q正传》中阿Q痛恨假洋鬼子不准他造反,要告他一状,说:“……看你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解题思路与方法]一、仔细阅读,把握全文不少学生拿到材料往往把题目粗略看一遍,就匆匆动手。结果或是抓不住要领,或是嗦重复,说不清楚,因此,答题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不要急于动手,一定要仔细通读全文,做到心中有数。第一次阅读对答题是至关重要的。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关键性的词句;②把握住文章的中心;③了解段意和层次;④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

第一题主要检测对文章观点的把握。要回答作者反对什么,必须通观全文,明确作者在三段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在第一段,关键性的语句是首句,作者认为“一切辞格都可以有流弊。”而这“流弊”即是“死套”。第二段作者反复强调修辞必须适应情境题旨。第三段论述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区别,作者认为消极修辞更重要。明确了这些,也就明确了作者反对什么了。答案为:①不明白原理的死套;②脱离情境题旨的修辞;③只讲辞格,不重视消极修辞。

二、审析题干,明确要求许多学生在作答时,常常会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因此,答题的第二个注意事项是:仔细审题。审题时必须明确:①命题者的意图,要搞清题目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什么,或需要运用哪一部分知识来答题。从本质上把握了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②题目还有什么具体的技术性要求。题目要求各不相同,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答题就会出现失误。

第二题的命题意图是测试对关键性语句的理解。而理解关键性语句的关键是运用语境知识,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次,回答这题必须明确:①“流弊”是什么;②避免“流弊”的方法;③用自己的语言作答。答案可为:任何辞格都可以死套,但如果明白了原理,灵活运用,就可以避免流弊。

三、分辨题型,因题制宜不同的题型规定着不同的条件与要求,因此作答时第三注意事项是:仔细分辨题型,做到因题制宜。简答题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以说明事实为主的(说明型);②以分析议论为主(发挥型);③综合性的(综合型)。

做第一种类型的题目,要注意:①把一切需要答出来的知识说清楚,要答得充分而清楚;②决不要涉及那些非必要的内容。如第三题要求列举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两者均为修辞,都是使语言的运用适应内容(题旨情境)的要求;不同点是消极修辞着眼于通顺(清通),积极修辞着眼于形象、生动(华丽)。

第二种类型的题目大多是让学生谈谈对某些精辟、言简意赅的语言的体会,或者谈谈对文章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回答这些问题,除了理解正确外,关键是如何安排思路,缺乏清晰的思路是很难把这一类问题说清楚的。所以回答此类题目时,最好先有一个粗略的提纲,至少在头脑中想清楚阐述的先后顺序。如第三题的第二句,答题时可以这样考虑:因为:消极修辞是修辞的基础①消极修辞占的比例大②写文章首先要去掉“不通”

测试中较常见的题目是综合性的。所谓综合型,就是说,它既需要学生有选择地复述文章材料的某些事实,又需要学生将那些事实用自己(或文章中)的观点贯穿起来,说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所议论与发挥。这一类答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材料依据。观点和材料的一致,用观点统率材料,是写出完善答案的要领。如第四题,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观点分析两个语言材料的修辞特点。答这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观点,即必须从“情境题旨”这个角度来回答,其次必须结合两个材料来进行分析,指出:(1)这是极其严肃的场合,林则徐是以清朝大员的身份宣布政令,所以用“正法”这个词。(2)阿Q是个不识字的农民,“阿Q精神”又使他有几分得意,所以用“杀头”,而且加上“嚓!嚓!”。

以上所述只是解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在答题中还应结合题目的自身特点随题应变,这样便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同时要使学生切实掌握答题的方法,功夫在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在实践中,以下两种方法颇为管用:一、结合一次考试或作业,教师选出各种典型答案,印发给学生,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

二、结合课文学习,教师拟一组题目,使题目的范围和应包括的要点大同小异,按学生座位分组,指定每组同学答其中一题,然后加以比较。

如在学习《药》这一课文时,可拟下列一组题目。

(1)华老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形象说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使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在茶馆里,作者刻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说明了什么?

简答题范文篇10

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我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变通的训练。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答案:pH酸+pH碱=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解此题的关键是先要把一般关系转化成具体数值,再把由具体数值推出的特殊关系推及到一般。由于答题中涉及到由“一般→特殊→一般”这两个推理过程,因而增加了答题难度。类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现在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1][2]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简明扼要说明问题的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和强化的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