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几种类型十篇

时间:2023-05-04 09:18:10

教师的几种类型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1

关键词:开发;应用;高中数学;教学资源

一、借助信息技术,科学开发高中数学教学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真正简便、易行,效果明显,适合数学教师的有如下几种途径:

1.学会有效地收集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多如牛毛,教师要收集网络资源必须借助搜索引擎工具,输入恰当的关键字,这样减少了网络浏览的盲目性,增强信息搜集、处理的准确度.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必须熟记或收藏一些常用的新课程高中数学网站,

2.学会摘录数学教学书刊资源

数学教学杂志和参考书也是教学资源的一个重大来源,一些优秀的刊物如《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等.面向中学,密切结合中学数学教法与学法的实际,里面有许多有价值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

3.收集教学实践资源

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碰到的困惑,或在教学中成功的案例是教师最宝贵最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现场产生的资源,及时开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上课教案、成功案例、教学体会、学生错题等教学实践中获得记录,成为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这些资源可收集在博客或FTP等平台供校外或校内其他老师共享.

4.合理分类归档收集的教学资源

资源搜索只是完成资源建设的第一步,真正要发挥作用还得将这些零散的资源素材有序地分类、分层,巧妙地设计与整理.教师可以按照下面的类别将我们的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有效利用.

(1)错解题库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平时学生的练习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2)典型例题库

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就需要着力研究一些典型例题,提升能力.所以教师就必须收集精备、精选的典型例题,高考中出现频率高的经典题目.将题目进行归类,对哪一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用哪些方法解答,这一种方法可以解答哪些类型的题目了如指掌,这样就可以克服“题海战术”,不会盲目的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只注重做题的数量,却忽视了做题的质量,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

(3)教学案例库

案例资源库可收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教学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二、不同教学软件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探究

1. PowerPoint 的特点及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PowerPoint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优秀、最流行演示工具之一,在与课程整合中发挥出色,教师用得较多,也可以说它是教师自制适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演示型多媒体CAI课件的理想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是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为方便等.主要有:课件结果组织简捷明快、制作模式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学信息处理功能强大;课件播放方式易于控制、课件资源共享性强.让数学严谨缜密的本质得到很好的体现,学习者对教师想表达的数学内容一目了然.PowerPoint是老师们最经常使用的课件制作平台.它上手容易,非常受老师的欢迎.可是,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最大缺点是很难做出交互性,往往是从头到尾一条线下来,没法应付演示时的复杂情况,比如,我们在授课时突然需要回到刚才已经结束的某个环节,PowerPoint就很难做到了.

2.几何画板的特点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出对象的几何关系.无论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它们都遵循几千年前欧几里得的规定:只允许尺规作图.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多媒体CAI课件能够动态地表现出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几何关系,给学习者以生动的启示,这对传统数学教学来说是一大突破,必将改变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教学模式和内容.它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数学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几何画板特别适合于制作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射影几何等数学课件.如,在函数y=sin(ωx+Ф)图象的绘制过程中,只要给定相应的参数,软件便会自动生成函数图象.制作者可预先设制一个表格,记录图象相应的变化,让学生不仅能看出同类曲线的内部变化,而且在本质上分清了不同类型变量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抓住图象变化的特性.整个过程学生看得仔细,学得有趣;老师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2

一、适量练习不可少

技能的形成要以一定量的练习做保障。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主要的弊端是“题型+题海”,过分强调大量的题型训练。而课程改革后,为了避免出现题海战术,大大减少练习量,有点因噎废食。而新教材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在优化练习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练习题的数量。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旧教材安排在第四册,用3课时学习,安排14道相应的练习题。而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没有安排独立课时教学,只安排2道练习题。新教材也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用1课时学习,4道相应练习题。新教材进行改革,增加例题和练习题量,这样的练习量不算多也不会少,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拓展,因此这样编排更科学合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减一定的练习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需要。

二、分类建模不可废

应用问题教学是对一种比较复杂的特定情景给出一个具体的模型。张奠宙指出:小学数学应用题要有类型的区分,但不能“类型化”。课程改革后,应用问题摈弃了传统归类教学,教师也产生了误解,以为应用问题不能有类型的区分,于是就出现了就题论题,数学模型建立缺失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从例题的编排可见教材编写者对分类建立模型的价值取向。本课旧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主要目的分别在于建立模型,比较模型,综合应用模型。而实验教材没有区分类型建立模型,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也就是不作为新的内容教学,只在“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学习后,安排2道这种类型的练习题。这样改革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题型,意在培养学生迁移和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但实际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本课内容还没办法自主建模。新教材就这部分内容安排1个例题教学,而且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区分教学,让学生分类型建立模型,并结合课后的“做一做”进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模型比较,还在综合应用中安排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练习题,意在进行三种类型题的比较辨析,综合应用三种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模型思想是基本数学思想之一,也是《课程标准》十个核心概念之一。而应用问题教学的本质是数学建模。因此在应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分类建模的意识,渗透模型思想。

三、借助直观不可丢

“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它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在传统的应用问题教学中常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如画实物图、画几何图形、画线段图等,特别是画线段图在旧教材中比比皆是。而线段图在实验教材中却很少,到五六年级才偶尔出现。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几何直观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结合直观图、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比比皆是。可见几何直观已回归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直观图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学习。本课中,旧教材和新教材的编排如图1、图2所示。

旧教材在例题下面编排的图有三个作用:一是借助图理解题意,已知黄花有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要求的是红花有几朵;二是借助图分析数量关系,红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要求红花的数量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三是借助图理解算理,本题列式“9+6=”,算式中的“9”不是表示黄花9朵,而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9朵。因此这个图很重要,而实验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方便学生预习,因此删去了这个图。但是这对于没有旧教材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他们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突破理解算理的教学难点,变得盲目。因此,新教材仍然保留了旧教材的直观图,但是以学生交流解题思路的方式呈现,暗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梳理解题过程的能力。这也正是落实《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提出的要求,即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后,展示学生解题的步骤,并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12+3=”,12表示什么?再适时呈现直观图,让学生理解算理。

四、评价反思不可无

《课程标准》在问题解决方面提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等四个目标。不管是课程改革以前还是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意识到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与反思很重要,但旧教材和实验教材都没有把检验做对与否写进教材。而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高度重视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主动反思的意识。本课中,检验过程编排如图3所示。

新教材还注意教授学生检验的方法和策略。如本课教给学生检验的策略,先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再检验求得的结果与题意是否符合。具体的计算检验法是“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解题结果检验法是看看得到的结果与题意是否符合。这样既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又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五、问题结构不可散

应用题的呈现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题意理解和对应用题结构的把握,进而影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因此应用题的呈现形式是历次应用题改革的重点内容。它的改变折射出教材编写者的匠心所在,也暗示着教学的着力点。旧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而实验教材以情境呈现为主,新教材则将二者整合,即情境呈现+文字叙述。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3

【关键词】应用题 数量关系 问题解决

前不久,在通州区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张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学生还需要学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还需要学习这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吗?学或者不学的理由各是什么呢?

一、应清楚什么是四类十一种应用题

在原来的教学中,尤其是应用题教学时代,把整数应用题划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两大类,又把一般应用题分为一步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再把一步应用题细分成四类十一种应用题。这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又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计算方法分成加、减、乘、除四类,加法又包括求和、求大数两种;减法包括求剩余、求小数、求差三种;乘法包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几倍数两种;除法包括平均分、包含除、求一倍数和求倍数四种。另一种是按照数量间的关系,分成“总分关系(总量和部分量)”“大小关系(大数、小数和差)”“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和总量)”“倍数关系(一倍数、倍数和几倍数)”四类。具体看下表:

二、不需要学的理由

第一,应用题教学过于重视题型训练,而忽略了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的培养。第二,应用题教学,脱离实际,很多题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件,而是为了解题编出来的。第三,在题型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培养的学生过于刻板,只会解答标准格式的题目,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造就了一批只会考试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人才。所以,我们的课标和教材以及一些专家们,在这方面都有所引导,要求我们数学教师重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应该改变原来应用题教学思路。

如:人教版教材减少了原来的应用题教学单元(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去掉了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放到了计算单元。这样,更有利于计算意义和应用的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再如:多种版本的教材,都去除了一些典型应用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倍比应用题等,行程应用题也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最简单的相遇问题。把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内容,放到了数学广角或数学百花园中,作为选学内容或拓展内容,目标也不是为了学习这些题型,而是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学习一些策略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从以上一些变化可以看出,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确实减轻了学生的一些负担,不用记背这些题型。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甩掉了题型这个枷锁,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方法的探究和策略的学习。

三、需要学的理由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其实是四类数量关系,十一个运算意义。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新课标对数学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那就说明我们进行数学教学,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数量关系。而这四种数量关系,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所以一定要学习的。史宁中教授在《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一书中指出:“模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史宁中教授这里说的总量模型,其实就是我们前边说的第一种数量关系“部分、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而路程模型,就是我们说的“每份数、份数和总量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说的另外两种数量关系,是可以根据这两种基本数量关系推导出来的,“大数、小数和差的关系”,可以依据“部分、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推出,倍数关系可以依据“每份数、份数和总量的关系”推出。所以,史宁中教授没有把这两种数量关系作为基本模型,但是,这两和数量关系依然很重要,一定要学习,并且要学好。

第二,这十一种运算的意义,是我们以后学习计算的算理,我们要学很多新的运算,都是以这些意义为依据的,所以一定要学好。马新兰老师曾经整理过小学数学中的概念,以和为根本,以“和―倍―分数―比”为主线,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这里面的“和”“倍”就是十一种意义中的两个。并且,这四类十一种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后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依据,没有这十一种意义,学生没法列式,理解不清楚这四种数量关系,学生就不会分析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问题。所以,学习这四类十一种运算的意义是必需的。

第三,这四类数量关系,还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学生通过数和数量,可以感悟数的大小、多少;根据数量关系,可以感受数量间的联系,并且可以依据数量关系,计算出新的数量,使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如果我们没有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这些数量关系,学生很难进行问题解决。张丹老师曾经讲过他儿子的故事,那时候张丹老师的儿子刚上一年级,还没有学习“大数、小数和差的数量关系”。有一天,张丹老师问儿子:“妈妈有3个苹果,你比妈妈多2个,你有几个?”孩子想了想说:“5个。”张丹老师接着问:“可以怎样列式?”孩子想了想,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张丹老师问:“可以用2+3吗?”孩子又想了想说:“不可以,这不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才可以用加法。” ……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老师身上都发生过,听了张丹老师和儿子的故事后,一些老师禁不住也回家问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结果都发生了同样的故事。在六年级,同级别的故事也发生过,在学习一个数乘分数前,老师做了一个前测,其中一道题是:“一条路长400米,修了全长的■,修了多少米?”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列式:400×■。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建立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前,是不会用这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原因是,他们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思维,他是不会进行这样的思考的。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4

【关键词】高中几何 模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3-01

高中几何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文科学生往往凭借主观的感性判断解题。教师开展模型化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几何中的常见解题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高度概括性的数学思维,将众多普遍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一、模型化教学概述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数学模型化教学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高度概括、抽象,提炼事物的本质联系,再运用数字化的语言,将这种特征与关系用数字结构表示出来的教学方式。在几何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得当,数学模型就能够成为几何知识与浩如烟海的题库之间的桥梁,成为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梯。笔者总结概括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模型:长方体模型和三角形模型,通过对模型示例的分析,展现数学模型化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二、几何模型示例

高中几何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空间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长方体模型和三角形模型,很好地概括了几何中三视图、空间位置关系、四面体问题、球的表面积与体积以及定点问题等知识的解题策略。

1.长方体模型

教师在教学中以长方体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几何的基本性质与基本关系,更能够突出其直观性。

(1)在三视图中的应用

例1(2012年浙江省四校联考)一个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如图1(1)所示,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_.

【评述】高考数学对三视图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由几何体确定三视图;二是由三视图还原成几何体。在解决第二类问题时,快速而又准确的找到几何原形,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以长方体模型作为载体,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找出三视图中各关键点对应的几何体空间位置,学生便可高效处理此类问题。(如图1(2))

2.永恒的“铁三角”

在空间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中,巧妙的将图形转化为求三角形边或角的问题,将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 (2012年苏州调研卷)如图3(1)所示,在四面体ABCD中,E,F分别是AC、BD的中点,若CD=2AB=2,EFAB,则EF和CD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解析:过E点做CD的平行线如图3(2),交AD与G,连接EF。由于E为AC中点,则EG∥CD,即G为AD中点。再由F为BD中点,可得GF∥AB。由于EFAB,可得EFGF。则EF和CD所成的角就转化为∠GEF,由CD=2AB=2可得,∠GEF=30°,则EF和CD所成的角等于30°。

【评述】学生往往因为无法找到异面直线的夹角或者线面角,而使得解题陷入困境之中。利用平移法,将异面直线平移至共面,此类问题便迎刃而解。这种三角形模型,为解决空间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以及夹角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2)解析几何的定值问题

例3 (2012年高考福建卷)如图4(1),等边三角形OAB的边长为8,且其三个顶点均在抛物线上E:x2=2py(y>0)上.

(1)求抛物线E的方程;

(2)设动直线l与抛物线E相切于点P,与直线y=-1相交于点Q.证明以PQ为直径的圆恒过y轴上某定点.

解析:(1)经计算抛物线方程为:E:x2=4y。(2)设P(x0,y0)将直线l的方程与y=-1联立,求得Q(,-1)。设M(0,y1),令・=0对满足y0=xx0≠0)的x0,y0恒成立。经计算,(y12+y1-2)+(1-y1)y0=0对满足条件的y0恒成立,所以1-y1=0y12+y1-2=0,解得y1=1。所以过定点M(0,1)。

【评述】例3中的关键条件是以PQ为直径的圆(如图4(2))。由此,我们将解析几何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MPQ,从而简化我们的探究过程。

三、模型化教学的意义

初高中几何的教学外,在数学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应用模型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文科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习得的各种数学知识建立更加广泛而牢固的联系,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形成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的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5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数学应用题 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是这阶段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不少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难点所在。翻开教材,教学内容呈现的各种应用题,内容分散,形式众多,分类教学花时间,单题教学无效果,反复练习无效率。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以下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通过一系列教学和训练,从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能力入手。

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能力。下面就以掌握数学概括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时,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应用题的结构。在教一步应用题时,要着重抓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等。教学两步应用时重点应放在把直接条件变为问题条件、变换题,让学生进行抄题、缩题、扩题、拆题、看问题添加条件等多个方面的训练。讲授多步复杂应用题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入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或百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解答分数问题的基本步骤:一找(找单位“1”的量);二画(画线段图,先画单位“1”的量,再画与单位“1”相比较的量);三判断(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四确定(确定解法,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方程法或除法,多加少减);五检验。方法即能力,掌握了解答的方法步骤,解答一些练习题时,学生就不容易出错。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边做边想,就会不断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步骤。

三、加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归纳整合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入手。

传统教材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之后还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而且把除法应用题与乘法应用题对称编排,例题的编排细致,由浅入深。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内容先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最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内容先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再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最后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不同的就是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的问题。百分数应用题除几种特殊的应用题类型外,只是把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最基本的几种类型的应用题中的几分之几换成了百分之几。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摸清了教材的例题类型,我们就可以适当地给例题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利用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方法,很容易寻找到哪一类例题要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迁移到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上。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和策略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就显得轻松容易。

四、加大练习密度和容量,从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入手。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练习作为基础。新编教材的习题量不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类型多样、难易适度、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基础知识经常练,关键内容和重难点加强练。这样一来,学生的练习就多了,而行之有效的练习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6

【关键词】车尔尼599 即兴伴奏 伴奏音型 同步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6-01

车尔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出身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家,他一生写了无数钢琴练习曲,像599、849、299、740、718、553等等,每一位学琴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选用车尔尼的各种钢琴练习曲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车尔尼这个名字几乎成了钢琴练习曲的代名词,为广大钢琴演奏者和钢琴艺术爱好者所熟知。其作品599是一本最初级教程,共有一百首,内容很丰富,训练很全面,从开始识别音符的练习和固定位置的五指练习,至节奏、速度、升降号、休止符、装饰音、快速练习、歌唱性弹奏等各种技术类型都包括了在内,由于教学效果好,至今仍是最常用的钢琴教材。

一、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

钢琴即兴伴奏是指伴奏者根据歌曲的内容与风格特点即兴配以恰当的和声与音型,边创作边弹奏的一种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当今的大学、中小学及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必用的教学手段,它丰富了音乐课堂,起到艺术指导的作用,是音乐教师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训练之一。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也是一种音乐修养,它能提高钢琴演奏水平,由于要接触不同风格的乐曲,从而就扩大了艺术视野,有益于提高演奏的歌唱感,节奏感和视奏能力,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舞台艺术实践机会。

二、599中简易伴奏音型的划分

练习曲的弹奏是学生学习、掌握弹奏技术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大量的技术技巧都要通过练习曲的学习才能得到,钢琴技巧的掌握理所当然是弹好即兴伴奏的重要前提,所以练习曲一直是钢琴教学的重点,除了练习技能技巧以外,练习曲中有很多伴奏音型其实都可以用来弹奏歌曲伴奏,从整体来看,599练习曲出现的伴奏音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

1.柱式和弦伴奏音型

第11、12、17、18、19、24、44、45、49、64、94。

2.分解和弦音型

第14、20、23、28、30、31、34、36、39、41、54、60、71、73、76、79、81、86。

3.半分解跳音伴奏音型

第13、15、16、21、22、26、29、38、40、46、47、56、68、77、82、83、87、88、89、90、91、93、96。

4.半分解连奏伴奏音型

第25、30、40、55、58、63、84、98。

以上几类伴奏音型的练习曲,包括了不同风格类型,有进行曲、圆舞曲、抒情的、甜美的、舞蹈类型的等等种类,同时也加入了各类升降号,使学生在练习的同时,也熟悉了各个调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些练习曲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599与钢琴即兴伴奏的同步教学

既然599里出现了各种伴奏音型,那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把这些伴奏音型运用到实际的歌曲伴奏里呢?这就要求老师在钢琴教学的同时,要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训练学生:

(一)右手歌唱性训练

伴奏与歌唱是一个完整艺术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要想弹好即兴伴奏,必须清楚歌曲的旋律走向,有歌唱性的去弹奏,因此,在599教学中,我们应认真对待基础训练,从开始就我们必须要求学生科学合理地选用指法,要求学生分好乐句,弹奏时交代清楚每一个句子,右手单手的弹奏训练很有必要,而且可以让学生嘴巴跟着手指弹唱,更能增强学生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

(二)左手和弦转换训练

左手伴奏和弦的反应能力也是基础训练的一个主要内容,把握好和弦的转换,可以更加自如地弹奏旋律,因此为了使学生迅速地把和弦转换在键盘上反应出来,从刚开始学习时就要让学生明白左手Ⅰ、Ⅳ、Ⅴ级和弦在伴奏中的运用,让学生知道和弦变换的规律,教师可口头报出各种和弦及其转位让学生反复弹奏,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再配弹右手的旋律,学生和弦弹奏的反应能力就会敏捷很多。

(三)歌曲即兴配弹训练

1.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的运用

学生学习了599中的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后,教师可以示范弹奏一些歌曲,来说明柱式和弦伴奏音型适合用在什么歌曲伴奏中,比如:①坚定有力、气势磅礴、庄严宏伟的乐曲,例如歌曲《国歌》、《歌唱祖国》;②节奏松弛,较安静平稳的歌曲,例如《念故乡》、《红蜻蜓》;③节奏短促有力、积极向上的歌曲,例如《只怕不抵抗》、《祖国,祖国我爱你》;④节奏鲜明、跳跃活泼的歌曲,例如《剪羊毛》、《小鸭子》、《海鸥》。接下来,教师可带领学生结合练习曲中的和弦伴奏来分析实际的歌曲应该选用哪级和弦来配伴奏,让学生自己视奏,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再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在下周的钢琴课里再检查和指导学生,慢慢的学生就会很清楚这种伴奏音型该怎么运用和编配了。

2.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运用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分解和弦是把我们学过的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分开来一个一个的弹奏而得来的,这种伴奏音型适用于明快、抒情、清晰的歌曲,例如《小星星》、《雨来了》、《小红帽》、《送别》,三拍子的像《小白船》、《雪绒花》、《爱的浪漫曲》。

3.半分解跳音伴奏音型的运用

同样,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半分解和弦也是由我们的柱式和弦变化得来的,这种伴奏音型适合欢快、活泼、跳跃的歌曲,例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春天在哪里》、《可爱的蓝精灵》、《赶海的小姑娘》、《玲儿响叮当》、《吹草哨音》,三拍子的像《贝壳之歌》、《我们在一起》、《青年友谊圆舞曲》。

4.半分解连奏伴奏音型

对于这种伴奏音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区别它与跳音半分解伴奏音型的区别,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老师可以弹奏让学生倾听,形成对比。这类伴奏音型适合平稳安静、微微起伏荡漾的歌曲,比如《摇篮曲》、《鼓浪屿之波》、《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

总而言之,钢琴基础教学与钢琴即兴伴奏同步教学是一种融钢琴与音乐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这种同步教学模式,需要老师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和总结经验,使高师钢琴教学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真正发挥钢琴教学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的钢琴音乐教学人才。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7

一、知识、问题与策略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需要知识。那么,策略与知识、问题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根据学生解题的状况,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基本题会解,难题也会解;第二种是基本题都会解,难题则不会;第三种则是基本题不会解,难题也不会解。通过对这三种类型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且解题能力比较强;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基础知识也很扎实,但缺少解题策略;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差。如果说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策略则是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问题类型与策略

1.复合性问题与化整为零策略

复合性问题的特点是在一道题中隐藏着多个知识点,也就是说一道题是由多个知识点复合而成的。这种类型的题,看起来很复杂,解题时找不到突破口。例如,一个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分别写着1、2、3、4、5、6,把它抛向空中很多次,落地后质数朝上的次数大约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合数朝上的可能性应是几分之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4个知识点,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这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化整为零,即将题目中隐藏的知识点找出来,再选择知识点来解答。

2.逆向性问题与化逆为顺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往往逆向思维的题目学生感到有难度,解决起来容易出错。例如:有一座粮库,先运走存粮的2/5,又运进176吨。这时,粮库存粮比原来增加了15%。粮库原来存粮多少吨?要解决这类问题可采用顺向思维的策略,即可以采用方程的方法来解。

3.抽象性问题与具体化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十分有限,因此在解决抽象性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

(1)设数法

例如:甲、乙、丙三人称体重,甲最轻,丙最重,乙和丙差不多,那么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应该在( )。有两个选项:甲和乙之间、乙和丙之间。再如:如果a×0.4= b÷0.4=c,那么a 、b、c之间通常是( )>( )>( )。这类的题目,看起来非常抽象,无具体数可算,对抽象思维不够强的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解决的办法可以设出具体数。例如第二题可设c=1,则a×0.4=1,b÷0.4=1,这样一来,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画图法

①画示意图。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的题目的算理教师不易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例如:每名学生2个本,6名学生多少个本?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可以画示意图解决。

②画线段图法。

例如: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2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再如:加减法中比多比少的逆向思维的问题:柳树78棵,比杨树少15棵,杨树多少棵?

③画几何图形。

在小学阶段,空间观念一直是学生感到比较难的知识点。有些题目,由于学生空间观念不强,往往使学生想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学生根据题目的叙述内容画出几何图形,可以为学生的思考起到辅助作用。

4.模糊问题与数形结合策略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所以在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常常感到没有方法和思路。例如:一个长方体纸盒,用剪刀至少剪开( )条棱,就可以把它平铺在桌面上。再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度,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像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采取数型结合的策略,依据题目的叙述先画出一个长方体或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了图形,学生就有了操作的依据。

5.类型突出与特殊策略

有些题目,类型比较明显,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如列举、尝试与猜测策略、假设替换策略、转化策略等。

上述对问题与策略进行了阐述,但应注意的是问题与策略不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应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一种策略可以解决多种问题。

三、培养解题策略的方法

1.就“教”而言

解题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这需要解题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非常重视例题的典范作用,因为现在学生的解题仍较依赖例题的解题模式、思路和步骤,从而实现解题的类化。特别是数学思想的渗透,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分析、讲题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暴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2.就“学”而言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两条主渠道:一是听课学习,二是解题实践。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确有一部分同学重“结论”胜于“过程”,重“程序”胜于“意义”,对教师精心设计的“知识生长过程”“结论发生过程”袖手旁观,丝毫没有投身其间、勇于探索的热情,眼巴巴地等待“结论”的出现、“程序”的发生,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数学思维的程序化,丧失钻研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锐气,最后只能对见过的题型可以“照猫画虎”,对不熟悉的题型则一筹莫展,消极等待“外援”。

为了控制学生重“结论”的学习倾向,彻底走出数学作业“一多”“二假”“三无效”的误区,教师应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在作业方面,以学生通过精当的练习,实现教师所期望的发展为度,服从学生“解题技能”和“解题智能”均衡发展的需要,实现数学题“算法型”和“思辨型”的合理搭配。

3.就“思”而言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8

化归思想作为中学数学中最为基本的思想之一,一直受到广大数学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它几乎贯穿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而且统领着众多的数学方法,但是,就目前对数学化归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较为普遍的是对化归的原则进行例说或是从解题的角度对化归的各种形式进行概括,却不能结合初中数学思想对化归思想的本质、内涵及其教学策略进行系统的认识。

中学数学中几乎处处贯穿着化归思想,如:将未知量向已知量的转化,将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将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将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转化,将多元向一元方程转化等,都是化归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如果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掌握化归思想有利用教师充分运用化归思想进行教学,初中数学不再是一对一式的习题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解决难题。

二、初中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一)对初中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进行重新梳理

化归思想作为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它不仅贯穿教材始终,而且统帅着众多思想方法,对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归方法对逐章逐节学得的知识进行消化、提炼、整理,就可得到系统的知识,将零星的知识编织成一张有序的、主次分明的知识网络,收到化厚为薄,易懂、易记、易用的效果。

(二)运用化归思想的教学实践

例1 已知a,b∈R,求证2a2+2b2ab+a+b-2。

分析:只要证2a2+2b2 -(ab+a+b-2)0。

令f(a)=2a2+2b2 -(ab+a+b-2)

=2a2-a(1+b)+( 2b2-b+2)。

这样,就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以上的解题思路充分展现了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三)在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存在的问题

1. 对化归思想使用途径的理解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化归思想不仅仅隐含在解题的过程中,还蕴藏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例如:三角函数的概念就是将三角函数化归为代数中的比值;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就是点到点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互转化;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就是将线线平行转化为线面平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就是六个三角函数的相互转化;对数的运算法则就是将复杂的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加、减、积运算等。

2.重视各种具体的解题技巧,轻视基本的解题思想方法。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往往是每个题目的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或证明,一个例题总要给出好几种解法,结果对同一问题的解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巧。教师在备课时就不再认真地钻研教材,落实好教材中所体现的通用解法,而是翻阅各种复习资料、杂志去寻求巧法妙解,无形中忽视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削弱了对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

3.重题型归类教学法,搞题海战术,视解题为“对题型,套解法”。

题型归类教学法的特点是把教学中的所有训练题分成许多类型,针对每种类型,教师通过一两个典型例题讲授这类题的解法,然后出一些同类型的训练题,要求学生按照例题的解法去做。通过这种接受解法、练习解法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记住这一类型题目的解法。这种教学法表面上看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首先,教师往往不管学生是否弄明白了这种解法就马上出题练习。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套解法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不到培养。其次,这种方法势必使教师把研究题型归类、搜集各种题目、寻求一类题目的统一解法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主课题,无暇顾及教学改革,不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而是尽其所能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的题型,偏题、怪题有时也被作为有新意的题型介绍给学生。题型、方法越多,学生记忆的负担就越重,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苦而无趣。第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见多识广,必然大搞题海战术,从而压缩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结果把概念形成的生动过程变成宣读、死背定义的过程,忽视了结论的推导,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4.片面理解“展示思维过程”的教学原则。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9

【关键词】教学方法;本科教学;师生互动;互动模式

引言

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推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关键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把学生推到了动态、开放、生动、充分的学习环境中, 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里, 不断获得新的体验, 从而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改进教学方法的突破口。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兴的本科院校,为适应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根据我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院教学方法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互动教学内涵

互动式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样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则意味着上课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是一个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师生互动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建立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重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这种异化的师生关系,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有见解不敢发表, 有不同看法不敢说, 思维不主动, 久而久之产生了盲从, 退缩的心理,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互动式教学是师生在平等的交往中通过教材共同进行意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与分享, 通过师生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互动, 师生达成共识。使学生体验到人格平等、尊重和信任, 同时受到教师的激励、指导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单纯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全盘接受教师提供的各种知识, 已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要求, 课堂讨论作为全方位互动形式, 能有效激发师生双方知识感受, 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 不但成了知识流通的参与者, 而且成了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通过师生讨论可以使整个课堂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面前, 积极应对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学生的积极表现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施教水平的超常发挥, 彼此相互作用, 将师生双方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本科教学师生互动的现状

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本文仅介绍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类型。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 & R.K.White)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由于互动行为的依赖性特征,相对于教师行为的不同,学生的行为也表现出差异性,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目前我国大学的本科教学活动主要是“师主生从”模式,师生互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堂教学多局限于“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满堂灌”、“填鸭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甚至还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2) 本科生中应试性的被动的学习定势仍十分明显, 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 学习围着课本和考试转, 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3)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不够, 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不紧密,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联系不紧密,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的联系不紧密, 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研究活动的联系不紧密, 学生课内学习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联系不紧密, 多数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4)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支撑师生互动的力度与频度不够, 高水平的教师尚未走到教学工作的前台, 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疏导不够, 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智识兴奋水平有待提高。(5)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种课外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参与面尚不广泛, 培养手段创新不足, 学习活动仍主要局限在课堂, 其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有限。这种师生互动的现状在我院也同时存在。

3.努力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新模式

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一般可供选择的方式有:(1)提问式(2) 对话式(3)讨论式(4)查阅资料式(5)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参观访问式(7)调查实践式。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合校升本仅有短短几年时间的本科院校,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是建设成为教学型本科院校,在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还要进一步研究,为此,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适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发展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1)构建针对不同课程体系的师生互动模式;(2)构建针对不同授课方法(面授、多媒体等)的师生互动模式;(3)构建针对不同教师(老教师、新教师)的师生互动模式;(4)构建针对不同学生(二表、三表)的师生互动模式。这些模式可在借鉴其他院校基础上根据我院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结束语

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分析,探索和实践研究出适合黑龙江工程院学院实际发展情况的新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颜春.关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几个策略[J].时代教育,2007,(8).

[2]贺启洲,高亚利等. 互动教学模式体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6(19).

[3]张文梅. 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教师的几种类型篇10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导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导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导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就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导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富有艺术的导课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这几种导课方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问题型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关键,因为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型导课虽是一种传统的导课方式,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导课方式。

问题就是尚待解决,需让人去弄明白的一种情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导课时,恰当地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入一种“愤、悱”状态,让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定能自主地“导其心,达其辞”。如:“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节内容,教师提出递进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提问:“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哪些?花、果实、种子是怎样发育而来的?”学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发育而来的之后,教师接着问:“那么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艳丽的鲜花谁不爱;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谁不喜。教师讲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结构密切相关,学生必然迫不及待地步入花的世界去了解花的结构,探索开花后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的奥秘。这样,学生去解剖、观察桃花,理解花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娱乐型导课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课,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等。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自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最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们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必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导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导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道:“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使同学们产生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三、直观型导课

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他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四、实验型导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导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从而导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课型导课

授课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向学生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即向学生交代怎样去看书、怎样去观察思考。然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