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十篇

时间:2023-03-19 20:20:59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1

【关键词】职业;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导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严峻的事实是:高年级学生就业焦虑,低年级学生学习迷惘。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指导,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利因素

1.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激增,社会就业压力和大学毕业生不完全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大学生、学生家长、高等学校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按照我国经济增长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不过700~800万。这些数字显示,劳动力无限供给与就业岗位有限增加的矛盾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就会失衡,导致“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2.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人才需求明显下降。

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如今我国人才存量迅速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3.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不少高等学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最终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据调查,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和创新精神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学界对职业指导的基本看法是:“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①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它四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指导的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多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主体;第二,职业指导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交流、咨询指导、教育和就业帮助等多种方式,达到人职匹配,使社会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第三,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且强调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

三、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职业指导能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使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和环境,从而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它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少有过职业方面的体验,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

2.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有些是可以实现的,有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能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并努力为之准备和奋斗。

3.职业指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职业备。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职业指导通过向学生讲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等,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做好职业准备。

4.职业指导能让大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面对,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指导通过心理测试、特性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培养择业的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5.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职业指导能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四、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职业指导观念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受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包分配的观念影响,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一是认为职业指导只是毕业生的事,只需要对毕业生做指导就可以了,对非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需求基本上不予考虑;二是认为职业指导不需要什么理论做支撑,只是经验、方法的介绍,从业人员只要掌握政策、熟悉工作程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可以了;三是对职业指导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有了职业指导,学校的就业率就能在短期内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

2.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是非专业人员,他们或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或者是学校行政干部,专业人员寥寥无几。

3.职业指导的方法落后,缺少针对性。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方法大多停留在讲座和选修课的层次上,很多学校并没有把职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的教学,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实际工作中,对就业中的共性问题如就业政策、形势等介绍得比较多,对就业中的个性问题如学生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讲授得比较少,更缺少对学生职业体验的教育,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局限在校园里。

4.职业指导的社会化程度低。随着新知识的不断产生,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必须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把握职业需求的市场脉搏。但是,一些高校目前主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较少,基本上满足于纸上谈兵,所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缺乏对社会主要行业的关注和介绍,形成了学校职业指导和社会需求不相衔接的尴尬局面。

5.职业指导缺乏长效机制。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谈职业指导,这样有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等问题就需要职业指导提前介入,但很多学校还没有较好地做到。

6.职业指导的力度不够。一些学校确实在开展职业指导,也开设了一些职业指导课,但都是雨过地皮湿,蜻蜒点水,好像是在做,但明显“药力”不足。比如,面试技巧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基本上只是告诉了学生有哪些技巧,缺少相应情境的反复训练,因而效果不佳。

五、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策略

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理性地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其实也是个人实现梦想,完善自我,发挥才智的平台。正如本・富兰克林所言:“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就拥有了一定的资产。但只有那些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的人,才能赢得财富和荣誉。”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眼光,同时往往又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不清。因此,人才市场上数量巨大的拒签率和违约率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注意分析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缺乏自信心,在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时常常会手忙脚乱。有些学生对自我估计过高,造成对就业期望值过大,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有些学生则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导致徘徊于诸多目标之间,难以决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就业心态。

3.加强社会实践工作,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大学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说到底,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检验的。大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而且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宝洁公司曾在北大启动了一项针对大三学生的招聘实习计划,如果其表现优异,将在毕业时正式聘用。联合利华也启动了夏令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邀请他们在暑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观念,若双方同意,毕业时将可签约。这样既有利于大三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还有利于企业聘用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现在很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或在双选会即将来临前草草开办一些讲座,或缺乏科学严谨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服务。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规划应包括目标确立、环境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策略以及反馈和再评估五个步骤。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展相关教育,指导他们自主制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并最终转换为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然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根据每个人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科学制定个人发展的计划。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就业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加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既避免将职业指导简单理解成只是帮学生找工作,又避免将职业指导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要使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醒而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柳君芳.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北京成人教育,2000(1):1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

――新理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3]李红梅.探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6,(4):86―88.

[4]陈牛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策略.湖南师范大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2

(1)社会就业保障制度缺失。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人才市场、鼓励创业等,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比如,就业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就业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在就业时常遭受学历、性别、地域等歧视,使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2)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不再只关注大学生的学历和文凭,更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高校教学方式、学生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面过窄、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等问题,不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同时,也有些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综合素质提升,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善于社会交际,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较大距离。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停留于就业政策解读、面试技巧讲解、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并未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发展等培训。有些高校也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指导教师配置参差不齐,多为思政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兼任,这些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就业指导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就业辅导。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反映着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首先,政府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其次,政府应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改革陈旧、落后的户籍制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就业堡垒,取消对大学生就业的户口指标和人事指标限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核心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最后,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金融、税收、财政、政策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是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重要责任。因而,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等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办学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专业课程等,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紧扣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因而,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学,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醒认识,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求职。同时,还应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教给学生简历制作、面试问答、求职技巧等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3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置时间和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四或是大三,而对低年级学生不安排。而实际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全程化进行。因为职业素养、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的实现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局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就业素养、就业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因而,不少学生则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包括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重视两个方面。对于学校,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材使用,但仍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实践指导,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对于学生,目前较多学生对开设此课认识不清楚,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专业课重要,或者把它狭隘地理解为毕业前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的传递,无需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参与主动性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就业指导课教学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够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现实性、实用性和适时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创业等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多是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教师担任。这就出现了“只讲热情,不讲能力”、“只有理论,缺乏实践指导”等低水平的就业指导状况。

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实践性

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讲课方式基本是填鸭式理论讲授,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根本就没听进去,一学期下来基本没有多少收获。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本课程也是纯理论讲授,基本没有实践性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授课老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授课老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讲课。缺乏实践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方法

1.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宏观构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帮助低年级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自己提前“铺路”,为实现顺利就业打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定位,掌握就业基本技能以便顺利实现就业。因而,从大一至大四每个阶段都要确定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大一确立职业目标、大二侧重基础知识、大三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大四进行就职前的培训。

2.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此,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加强建设:(1)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高校要有计划开展该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培训活动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能力。(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监督、指导和考评。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课程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考评。

3.坚持统筹课程内容与突出各院系特点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管理,课程内容也是按照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培养目标统一确定,这使该课程具有统一性、系统性。但是缺乏与各院系自身专业的关联性。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在确保该课程系统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各院系自身特色。主要指在此大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进行一定范围的自主管理,以体现各院系具体办学部门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4.加强实践性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本质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4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指导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和完善,以及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随之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强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学校和学生所面临的一道难题。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自身都要清晰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作为学生应以端正的学习态度,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就业机会;作为高校应提高办学能力,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积极健全和扩展就业指导的渠道。

一、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的包分配、包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模式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都已走向大众化。随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顺应而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开始,随后逐步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就较晚, 并存在一些问题。与国外的就业指导工作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专门和系统的研究;就业指导工作薄弱,工作机制僵化;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辅导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的比重小,尚未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1、社会需求与毕业生数量

所谓社会需求,它包含三种:理想职业需求、苛苦职业需求以及一般职业需求。理想职业是工资高、待遇好、轻松安逸的保障较高的职业;苛苦职业是指工资和待遇都很差,并且工作条件还很苛刻的职业;一般职业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职业。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理想职业不仅量少,用人少,而且还需要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苛苦职业种类也不多,它对人的能力要求也很低,相比前两者而言,一般职业是占绝大数的职业。并且,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所希望的都是理想职业。

2、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影响其就业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就业形势,就必须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学校的综合实力水平

对学生而言,学校的综合实力水平就是自己的“商标”, 学校的综合实力水平提高了,也会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1、端正学习态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都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对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一定认识,并且当前的用人单位都愿意用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作为高校应该教育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立足本职,认清形势,从自我做起,端正学习态度,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高和全面提高。开展多种形势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适合用人单位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端正态度,加强学习注重从各个方面逐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

2、大学生要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刻苦努力,不断完善自身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还不清楚,甚至很模糊,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对难就业问题产生一定的恐惧和担忧心理。大学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使一些主观能动性差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中,对学习产生惰性。对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作为具体工作的实施者,要正确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从自身前途和社会需求出发,克服自己的懒惰性,为将来找到好工作而刻苦努力。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1、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改进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大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对当前的高校而言,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已经成为影响引进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学校就应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改进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大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规范的高校制度能够约束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优越的教学资源,综合实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校知名度,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就业时加重就业的筹码。

2、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学风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需要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组织课堂讲学,全力贯彻素质教育,有效地将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提高,这样才能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就业难的普遍现象在很多时候不是人才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供不应求造成的,是很多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心理,他们普遍不愿从事苛苦职业和一般职业。事实上,还有很多一般职业和苛苦职业也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高校应结合实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到偏远山区工作的勇敢精神,把学生的才能用到迫切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4、多途径宣传介绍就业知识

(1)校企合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走出学习主动积极和一些企业联系,将企业的技术培训会、人才招聘会、产品介绍会等吸引到学校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做好宣传,还可以引进人才,进而也促进了学生和企业的近距离接触、交流和就业的大好机会。(2)开展就业知识讲座。高校要聘请相关专家或者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或者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为在校学生开展就业知识和经验介绍方面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快速地了解就业知识,并为就业早做好准备。(3)师生交流。在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最容易交流和沟通的,通过师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广泛和学生进行接触,并为其介绍就业的经验和知识,了解学生的目前现状,针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做到处理和解决。

5、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放性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的招聘会,这不仅能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良好沟通,还能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率。还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通过调查已就业的学生,准确了解当前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必要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合作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尚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对策.职业教育研究, 2005.03.

[2] 何海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3] 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13.

[4] 梁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2.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5

关键词:就业指导辅导员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始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向现代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是整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和挑战,辅导员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就业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有毕业生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去年增长82万人,增幅达19.9%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32万人。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1、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与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相一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提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辅导员为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积极的帮助,从而减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困扰,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目的。

2、角色的优势,有纽带和中枢的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使辅导员较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大学生的信任。辅导员凭借角色优势,有纽带和中枢的作用,既担负着学习、宣讲上级各项相关的就业政策、文件的责任,又要具体操作学生毕业时的各个固定程序性工作。辅导员对学生了解最深、最全面,学生毕业时,辅导员可以根据毕业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特征等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走出误区,实利就业。这是其他教师无法取代的。

三、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对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规定

目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在各种规定及文件中没有明确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可做可不做。即使在会议的讲话中提到了辅导员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也没有具体的职责范围和权利限度,多数辅导员还是不清楚如何下手,什么是辅导员该做,什么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才有权作的。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的开展

辅导员的工作中包含着大量的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是辅导员日常性事务工作繁忙的真实写照。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的被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使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放松了对自身工作,包括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铺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而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是缺少省戴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尤其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四、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互要作用

辅导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戴缺的资源。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并发挥辅导员的这一重要作用。

1、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高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对辅导员职责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辅导员就是“万金油’,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无法实现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变化提高应对能力。各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将就业工作看成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辅导员要对就业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将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侧重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

2、加强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使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就业政策法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多数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少,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这就影响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引导辅导员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其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规划其职业生涯。这样辅导员就可以因人而宜,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3,辅导员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观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6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医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和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要求。在结合当前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随着当前医学生毕业人数的急速增长,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渐严峻。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此对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1基本情况

调查于2009年6月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发放对象为我校儿科学院2009年毕业生。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

2结果

本次主要针对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和实践以及就业指导服务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

如表2所示,67.1%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从事单纯的临床工作,相比仅有25.7%的被调查者选择临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医教研结合的岗位一般都在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一方面进这类医院的门槛比较高,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是“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工作强度和压力大,竞争更加激烈,也使部分医学毕业生做出其他选择。

医院是医学生的主体就业单位。在医院层次和类别的选择上,分别有43.6%和2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性和儿童专科三甲医院,三甲医院在医疗设备 和业务能力培养方面较一般的医院更有优势,因此这类医院能更多地得到毕业生的青睐。同时,选择综合性医院比选择专科医院比例要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在于儿 童专科医院在数量和人事编制上明显少于综合性医院,因此选择综合性医院相对而言有更大的就业机会。

在地区的选择时,分别有62.9%的医学生首先考虑“地区的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另外有27.9%的人考虑“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这与魏有兴等llJ的调查结果相似。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奋斗在前、享受在后,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已经比较理性和成熟。

2.2就业准备和实践

了解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和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

如表3所示,尽管占64.9%的大学生开始就业准备是从毕业前1年之后开始的,但仍有高达35.1%的被调查者是从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这反映出 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很多低年级学生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在花费预算上,64.3%的大学生的求职花费预算控制在 1000元以下,这个水平应该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就业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网上投简历(57.9%)、校园招聘会(44.3%)和父母亲戚介绍(39.0%)。网上投简历有着快捷、经济、方便的优点,深得毕业生的青睐。招聘会和依靠家庭关系介绍作为传统的就业模式,仍然在求职方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学校应该更多地将招聘会引进校园,特别是一些专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3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关系到大学生人才未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关调查问题如表4所示,在各大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开始于毕业当年,但调查发现有35.1%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至少应提前毕业两年开始,这说明了大学生急于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国家及学校的就业政策及相关就业信息的迫切心愿。

在大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就业指导内容时,发现获取有效的信息渠道和讲授面试技巧是大学生最希望获取的指导内容,同时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 差,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调查发现33.6%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心理辅导,这也应该引起就业指导相关部门的重视。

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专 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组织实施,在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承担了这一工作。在调查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时,被调查者依次选择了提供就业信 息,组织有效的招聘活动,提供求职技巧和策略及求职心理辅导。这充分肯定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学生工作办公室作为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 的行政单位,很好地协调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关系。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给予了毕业生应有的就业指导和信息采集、分发工作。

3建议和思考

以上结果及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状有一定的启示。再结合我们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教育,引导医学生向基层就业

就业观念落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的就业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大部分的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还是临床工作,并且首选三甲医院。 随着当前大医院人才日益集中,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医院就业困难是越来越大。现在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基层医院的扶持会日渐加大, 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号召,学校要鼓励医学生转变观念,到基层就业,可采取宣传基层就业典型、到基层医疗单 位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医学生了解和适应基层环境。要让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同时要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到基层就业,后期通过自己 的努力学习深造,可以通过二次或多次就业达成自己理想的就业。

3.2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和全程性

在市场经济的 今天,大学生产的是要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是治病救人,就需要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当前的就业指导丁 作,只是在大学临近毕业才开始,主要是为解决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燃眉之急”。但是,正确择业观的形成以及一个人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 此,我们应该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和全程性。从大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适应环境;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引导学生适时调整自 身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着重于实现角色转换,明确定位,为就业作具体的准备。总之,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大学生在顺利完成 就业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有具备在未来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潜能。

3.3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信息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论文摘要】本文对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回顾,认为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转变关键是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指导理论、指导者、指导职责和指导手段,并对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困则变,变则通,当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陷入困境的时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引入和提出无疑为我们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出路。

一、困境: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两难

为了深化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93年开始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经过近七年的时间,2000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完成了由原有“国家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制度到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调整和改革。为了推动这次大学就业制度改革,早在1983年底,原国家教委创办了《毕业就业指导报》,并于1991年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自主选择的权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同时这次改革也给高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新的政策和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黄炎培等人对就业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实行的大学生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度中断。为了配合和推动大学就业制度改革,1996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发文要求高校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响应原国家教委的号召,各个高校纷纷在内部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从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中国高校重新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但是在现实实践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全社会以及高校自身都期待着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相应实践经验的指导以及现实生活实践中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就业指导往往又无法真正发挥其应该起到的作用。这种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致使其工作往往仅仅是集中在大四阶段进行,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系统性。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往往隶属于学工处,很多时候总是把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事务性工作进行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再次,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构成过少,水平参差不齐,理念比较陈旧,往往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就业指导。最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责过于单一,就是局限于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无法真正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近年,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由于受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等原因的影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自己组织和岗位的人才,导致了“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矛盾现象的出现,在这种新的就业形势下,原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远远无法解决现有的矛盾,此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和实践被有识之士从国外引进到国内。

二、出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引入

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体通过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为实现个人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则是指高校对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念、进行相应的职业目标探索和规划,进而有针对性地职业素质训练所进行的一个指导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应的指导能够大大改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人才要求之间严重脱轨的局面,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美国学者F·帕金森对职业规划进行了探索,并将职业规划分为个人分析、职业分析和人职匹配,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霍兰德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先后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大大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逐渐整合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相应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指导体系。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具有早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国外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选专业前,就已经大致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很多的专业机构并配备了专业人员,并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到日常的学校教学过程中。

在高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其明确职业方向,促进其科学合理地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缓解目前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解决“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的尴尬局面;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实现国家“人尽其才”的人才战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总之,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仅能够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带出目前的困境,同时它也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是,目前在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从第一本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专业书籍的问世到现在也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践更是刚刚起步,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本土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逐渐成为高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指导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它更是涉及到相关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改变。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转变关键是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指导理论、指导者、指导职责和指导手段。

(一)用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实践

传统的就业指导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于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带入了困境,其首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则避免了这种问题的出现。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职业生涯理论,已经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近十几年,我国学者也把国外大量的职业生涯理论引进到国内,比如,F·帕金森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职业兴趣量表、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金兹伯格与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职业生涯理论都符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引进的理论中进行相应筛选和鉴别工作,选取真正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的理论,另一方面因为具体国情和情况的不同,我们还要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化过程,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一线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以使他们用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

(二)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

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地指导,如何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也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内部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组织和管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往往隶属于学工处,很多时候总是把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事务性工作进行完成,很多时候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因此新组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必须具备相对独立的地位;其次,在各个院系分别配备一批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辅导员。由于专业特点的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为了进行有针对性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必须分院系实施。这批辅导员不仅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传授,还要分年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针对性地日常指导并进行有效地督促,也就是说他们担负着传授者、咨询师和导师等多重角色。最后,日常专业任课教师也应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仅要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还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而日常专业任课教师就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素质训练的责任。

(三)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责

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之所以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职责过于单一,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高校应该制定与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责,并使之丰富化。目前,各个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太令人满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相关活动,大学生不仅不情愿参加甚至于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更甚于部分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出现了功利色彩,导致很多错误的观念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和指导不到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引导大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方向。众所周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建立在“人职匹配”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个体在动力系统、能力倾向、行为风格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同时不同职业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工作要求,只有当个体与职业更好的匹配,才能够缩短个体的职业适应时间,将个体的才能发挥到最大化,并使之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幸福度。再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引导和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素质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训练,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相互配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应转变授课观念,增加实训环节,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最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应为大学生搭建校外支持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有很多环节不仅是在校内完成的,它还需要在校外建立一系列的社会支持平台来共同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校外支持平台包括两部分: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具备人才测评系统的咨询机构。

(四)合理选择和使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段

随着对西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的引入以及近十几年来国内实践的探索,我们可以选择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堂讲授也可以是实训教学;可以使个体咨询也可以团体训练;可以是自我反省也可以是心理测评。为了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我们在实践中选择和运用这些指导手段时候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标准化指导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标准化指导指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我们也应在进行标准化指导同时还要重视对个体的的个性化服务,这种个性化服务通常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和心理测评来实现。其次是校内免费教育与校外有偿服务相结合,高校由于受到资金和条件的限制,有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段无法实施,这就要借助于校外的一些社会支持平台来实现,比如实习基地、具备人才测评系统的咨询机构等。再次是外在指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说到底是大学生自身,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只是旨在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外在指导,引导其进行自主的探索和规划。第四、系统性指导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大学四年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最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日常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不应该独立于日常专业课教学之外,两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大学生科学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美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与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3]万清祥,等.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4]顾雪英.论高校职业指导辅助系统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29.

[5]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8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评价体系;就业规划;指导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改进指导方式,吸纳更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在线指导与互动交流体系,让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指导教师在线上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让获得个性化指导的大学生能准确把握个人的就业优势,选择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完善的就业规划。“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必须得到结构性调整,指导教师应秉承现代化就业指导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不同专业的学生积累的就业创业经验与反面教训,克服经费、场地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提升学生对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后形成的特殊媒介环境。21世纪以来,媒介传输格局与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更新换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空间内部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各类传统实业经济逐步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科技开始在多个社会生产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逐步扩散到其他领域,这一过程被称为“互联网化”。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演化发展改变了社会信息环境,降低了网民获取社会信息的难度,我国社会网络普及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性特征在于,网民能够使用成本较低的数字化设备中内置的云计算服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面向其他网络用户释放自身掌握有价值的社会信息,突破传统社会媒介网络的限制,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路径。而“互联网+”时代相比其他时期更为注重技术创新,在不同平台的虚拟空间中,网络设备的使用者能够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新元素、新技术,自行搭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资料分享网络[1]。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指导工作的不同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适应时展和全新的信息环境,顺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不同行业的就业信息与可利用的创业素材资料,让高校学生认识到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必要性[2]。

二、“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查询行业龙头企业的用人标准,评估个人职业竞争力,从多个数字化招工平台上获取最新的高匹配的人才招聘信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够获得更多容易把握的工作机会,基于个人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制定较为严密、合理的阶段性就业计划与求职规划,寻找个别较为热门的朝阳产业所提供的管理型、技术型岗位,发现更多与互联网产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作,在网络空间中与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权与议价权,能够在线上与用人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在遭遇困难问题时,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多数与互联网产业有关的工作薪资待遇较好、能够满足部分高校学生的求职要求,受到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高校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抓住就业与创业的机会,汇聚多种可利用的创业要素,如与风投资金、技术供应商合作等,在网上申请创办各类互联网企业,锻炼个人的创业能力与经营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均会颁布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层面减免营业税、印花税等税费,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免费维护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此外,高校大学生可以定期参加网上召开的互联网产业招聘大会,将自身档案录入数字化人才市场中,选择个人能够胜任的岗位投递简历,在招聘平台上搜集各个企业的资讯。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获得专业性的指导,积累个人工作经验,锻炼其信息搜集能力与判断力,并根据各类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来衡量企业的资质与发展前景[3]。

(二)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企业招聘资料的核查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自行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机制,很容易忽视辅导员与就业教师的指导,自行决定个人实习单位与创业方向。目前,我国网络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不具备人才招聘资质的企业在数字化招聘网站上大规模投放招聘信息,误导了许多高校学生,使之浪费了时间与精力。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上的不实信息诱导,错误地认为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前景,难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因此逐渐丧失了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业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接受严格、系统的求职能力训练,创业竞争力较差,无法与其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争,缺乏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能力强弱缺乏直观、准确的认识,容易被个别错误言论所诱导。指导教师必须依托客观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措施与创业能力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尝试性的创业训练中积累具备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并搭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团队组织框架,降低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创业的难度[4]。

三、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由负责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教务人员负责处理,此类教务人员并未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大量可用的求职创业经验,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了解与准确认识,很容易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误导部分大学生,使之走向错误的就业道路。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职人员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多以兼职形式负责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无法传授给高校学生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会使用复杂的网络设备搜集各类行业招聘信息,只能够依托理论教材讲解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与脱离社会现实的求职技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在线上进行,大多在线下实体课堂上开展,教学时间较少,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选择线上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高校学生不间断的指导与帮助,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工作风格、思维方式,明确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结构与能力发展趋势,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在线模拟各类求职活动,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5]。

(二)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机制

国内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搜集机制,对人才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针对工作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只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定期填写个人就业信息,并未针对部分高速发展的行业,缩短不同频次的数据搜集活动的时间差,导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落后3年~5年的行业数据与就业信息,此类信息的时效性较差。高校的数据搜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信息使用要求。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指导教师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最近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不了解社会生产体系中对个别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足。指导教师并未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分析可利用的数据资源,未能认识到就业创业数据的使用价值,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辨识能力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符合学生的个好与认知方式,客观上阻碍学生正常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念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准确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创新职业指导理念,增加更多的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在职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行业发展现状数据,如就业率、行业平均工资、发展前景等。基于这些信息,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和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全面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和设计相关软件,学生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模拟功能的创业环境,改进和调整项目计划。创业环境模拟是一种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累创业经验,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创业指导理论相比,它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采用实用性信息搜集方法,记录各类就业信息

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在网络上搜集不同领域的就业资讯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必须选择性地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分析设备与网络设备,做好人才招聘信息的分类与加工工作,评估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个人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判断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将学生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网络上不同行业的人才招聘要求相匹配,找到最适合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工作,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各类技术,记录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与创业资料,找到于人才市场与网络劳务交易平台的用人信息,构建属于自身的个性化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模型。指导教师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逐步树立正面、阳光的职业观。立足于互联网空间,指导教师必须给多数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定期询问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求职进度,为其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个人能力评估测试与心理测试,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求职需要,获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虚拟化服务评价体系,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强化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者必须集中资源,建立跨平台的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调整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基本参数,拓展高校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以学生反馈的个人意见作为基础评估指导教师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意见反馈平台,让接受就业创业指导的高校学生在线评分,根据个人学习体验与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就业创业成果,评估教师所提供指导的实际价值。校方还应清退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指导教师,奖励满意度较高、获得突出指导成果的教师。指导教师应主动与教务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作,进一步完善指导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为需要帮助的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身能够胜任的理想工作。校方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搭建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以便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招聘信息,并将社会上大多数专业对口的企业所的招聘信息发送给学生。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校方可以建立数字化社区,在网络社区中,让学生与指导教师深入讨论政府所颁行的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各类行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善此类就业创业平台的基本功能,为其添加在线意见反馈、专家咨询、资料查询等功能。高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与求职意愿,搜集平台上汇聚的行业用人信息,而且,管理者可以将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求职创业问题与问题的答案刊登在网站的求助界面中,并允许学生在社区中建立虚拟化的电子档案,记录个人求职经历,与其他网友共同分享个人经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校方应及时根据平台用户提交的意见调整平台的运作模式,争取满足所有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24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同时大学毕业生也随之增加,而就业岗位一时间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毕业生数量,目前的就业形势向着市场化发展。多元化的就业形式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逐渐衍生出很多问题。在新的就业环境下,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应对?而我们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怎样能更加有效的展开?很多实际问题都亟待深入的研究和解决。

1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涵

成功的经验表明,职业指导能够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不仅仅是帮助毕业生就业,同时还有助于用人单位。首先,对于求职者来说,引导其客观地认识自优缺点、了解职业特点、提高求职成功概率。而对于用人单位,能够帮助其制定合适的人才需求方案,选用优秀的人才,扩展招聘方法和途径等。[1]职业指导实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帮助大学生随时补充相应技能,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门有基本的就业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能力站稳脚跟,适应社会。

学校职业指导的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职业指导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教育课程。职业指导主要从职业意识和职业德行以及职业技能三方面展开,最终引导大学生保持一颗正确向上的职业价值观。第二,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做出正确的选择。[2]第三,职业指导的主要课题是指引学生具备职业意识,有自己的理想,同时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就是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特点做出职业判断,快速适应岗位。第四,职业指导同时还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清职业信息,并且解答各种就业疑问。

2职业指导中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有:第一,职业指导缺乏理论研究。我国对于职业指导的研究工作开始较晚,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于获取知识,而忽略了就业问题,这就导致我们在该领域发展进程缓慢。另外,我国采用的关于职业测评的系统一般都是学习国外的成果,然而,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成果并不明显。[3]第二,作用对象和指导的内容局限性。现如今应用的职业指导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而不是全体高校学生,目前大部分的学生职业意识还很淡薄。不仅仅是服务对象狭隘,而且指导的内容也受到限制,形式单一,内容空洞。这就造成了指导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取得满意成果。第三,当前组织机构还没有建立健全。虽然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已经专门设立起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其开展工作的重点一般都集中在散播就业信息,宣传和推广就业相关政策方面,只起到了通知传达的作用,距离职业指导的本质还相距甚远。第四,专业的职业指导人才匮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很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开展,这也是阻碍大学生职业指导进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现在部分高校负责职业指导的教师只是由行政人员或者是思想政治人员代替,根本无法传授给学生所需的专业信息。与国外高校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对该领域非常重视,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专项素质和能力。

3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建议

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时期,就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改变。

1转换思想,准确定位

职业指导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其教育理念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以及职业能力在内的一种教育形式,经过系统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和结合自己的特点,正确理智的选择生活理想,确定人生方向,而且还能在走出校门前做好升学或者就业的准备。[4]然而,就业指导属于阶段性的,其作用对象只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和咨询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高校职业指导分阶段进行,将目标分为阶段递进完成。比如,最初的把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作为首要目标来进行;然后,下一阶段的目标则是帮学生寻找更加匹配的岗位;而最高的目标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职业意识,具备正确的理念和专业的技能,寻求更长远的发展。高校职业指导需要从基础做起,不断向上攀登。

2拓宽职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高校大力发展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仅能独立完成,同时也能借助一些活动机会,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等多样形式。主要需突破以下方面:

首先,完善职业指导课程,全面地传授现代职业与个体特征的基本知识;普及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必要联系;阐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及行业竞争等问题的主要特点;鼓励学生培养自身兴趣,开发潜能,提高自身素质,指导他们要主动来适应职业的需求。另外,不要故步自封,定期邀请社会专家、创业人士举办讲座,丰富内容和形式。其次,实时获取搜集职业信息,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深入接触,拓展人才供求途径,尤其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帮助完成指标,推动现代化职业指导管理体系。[5]最后,加强咨询和引导,避免大学生走入职业意识误区,并有针对性的解答职业问题。

3职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技能的提升本身是一个连续长期的过程,所以职业指导也应该全面不间断的开展。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提升都会对以后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指导的初级阶段要把了解并规划职业作为工作重心;第二阶段需要开始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第三阶段是对职业的定向指导;最后阶段辅助大学生选择职业和提供就业咨询。[6]

4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创造力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激发学生突破自我,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理念,也需要把发展学生现代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高等院校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帮助毕业生学会寻找工作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激发创造力,牢牢从根本上为国家栽培一批又一批具有高素质、专项技能的新时代大学人才。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大学生才能轻松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市场,并掌握人生发展方向的主动权。

35职业指导必须向专业化转变

现代职业指导是大学课堂上的一项重要课程,要想把职业指导转入专业的正规,就必须改变传统将之归为思政范围的观念。首先要做的是将负责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正规地向前发展。国外一些强国都比较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通常都有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职业指导人才团队。比如,在加拿大,几乎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根据学生数量配置足够的专职教师,并且对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国家也要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得职业指导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走上专业化轨道。

4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职业指导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各大院校的现状逐步开展指导工作刻不容缓。只有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宏观看待,并不断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指引大学生坚持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职业信息,看清市场发展规律,避免进入择业误区,端正求职心态,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的健康心态,引导大学生向着健康、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光成,何琦玲,于志杰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6(5):87-88

[2]杨乃鹏,凌正飞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12(16):39-40

[3]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261-262

[4]郭江平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理工高教研究,2014(12):96

[8]娄进举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11(3):42-43

大学生就业指导篇10

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工作,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进行职业规划、克服各类就业心理障碍,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大学毕业生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解析

职业指导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立了最早的职业指导机构。职业指导,一般是指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而大学生职业指导是指根据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职业心理发展、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等施加影响,从而保证大学生实现合理就业的过程。

二、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当前,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局限和近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育不足,严重制约了高端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学校因素。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如学科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滞后,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等。加上“新读书无用论”、“沉迷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学生学习风气大大下降,导致大量毕业生出现专业趋同,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理论不扎实、学习能力不过关等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很难招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

(三)主观因素。1.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观。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深入接触社会,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很难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且有的大学毕业生不了解目前的就业状况,存在着期望值过高或想一步到位的思想,不懂得“先就业再择业”,即:从基层做起,不断充实自己,再追求更高目标的职业发展路径。2.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不熟悉就业技巧和方法。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充分的就业准备,在向用人单位推介自己时,出现缺乏自信、急躁焦虑、难以抉择等心理障碍,也没有掌握必要的面试技巧,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等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3.信息渠道较少、不能充分获得就业信息和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接触面较窄,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通过网络,来源单一、职位匹配程度不高,甚至获取虚假的招聘信息,上当受骗,对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扶植政策更是知之甚少。

三、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务实的就业、职业观。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一半以上选择比较乐观,而问其就业的最大困扰时,居多学生认为是对岗位认知不够,且对于职业的选择较为盲目,居多选择热门的金融等行业,而职业指导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自身的实际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合理、准确、理性、务实的抉择。

(二)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生毕业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对社会的感知度不够全面,在职业选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很难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身条件及客观环境,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目标。

(三)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案例分析等剖析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越过心理障碍,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中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合理化的就业建议,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以利于以后的就业成功;同时,应聘、求职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包括: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如何扬长避短、包装个人形象;如何向别人推介自己;如何与用人单位和招聘方沟通、交流;如何掌握待人接物的礼仪等。职业指导可以对大学毕业生在这些方面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应聘、求职的技能和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的就业成功率。

(四)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获取更多的招聘、就业信息。求职信息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查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和条件的岗位信息,大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基础,高校的职业指导可以通过收集各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招聘条件等在学校就业网站上;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兴趣特长以及奖惩情况等提供给用人单位,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等方式,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

(五)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和法规。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中央和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和法规,同时各个高校内部一般也有自己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这些各个层面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进行宣讲和解析,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就业、创业帮扶政策。

总之,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明确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求职的能力和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高校应当明确职业指导的目标,按照科学的职业指导原则,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力度,不断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以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贾仕林.大学生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30

[2]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增19万达699万人[EB/OL].

[3]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