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养殖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55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1

关健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稻田养殖泥鳅主要适用于连片稻田,一般不挖鱼沟和鱼溜,放养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排水口等拦鱼设备,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养鳅种,每亩放鳅种3000-4000尾。

一、稻田养泥鳅的好处:1、稻田养泥鳅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每亩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产量,还可收获泥鳅70-100kg,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2、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省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

3、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

4、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泥鳅生长的适应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3-27℃,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鳅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遮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二、泥鳅稻田中的养殖技术要点

1、稻田选择。选择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没网拦,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耕田与施肥同时进行。耕田时可将稻田在中间隔开。先耕半边并施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追肥只能用尿素。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泥鳅放养。泥鳅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在放养时间上要坚持一个“早”字。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鱼”。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5、科学施药。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6、饲养管理。养殖管理技术要领:主要管理内容是日常的投饵和巡视田块、水质管理、检查摄食状况、成鳅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伏约7月中旬),此时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泥鳅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喂养饲料有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实际泥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7、泥鳅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田前用孔雀石绿或食盐浸洗消毒;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泼洒。

(2)烂鳍病.用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痊愈。

(3)打印病。用量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泼洒,或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4)寄生虫病。鳅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田消毒;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比例为5:2)合剂全田泼洒。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2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整理]。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 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3

[关键词] 稻田 综合 种养 生态

[中图分类号] S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191-01

1 “稻r(蟹)共作”模式

1.1 模式简介:“稻龙虾(蟹)共作”就是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或河蟹。亩产小龙虾150-200kg或河蟹40-50kg,亩效益可达2000-3000元。

1.2 技术要点

1.2.1 选择适宜品种:水稻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耐肥性好的品种;小龙虾(蟹)要选用适合稻田养殖的体质健壮、附肢完整、规格一致的优质品种。

1.2.2 建好田间养殖配套设施:在稻田四周及田中开成田字形、宽200厘米、深80厘米的虾(蟹)沟,建好进排水沟系。稻田还要用光滑硬质材料建成高40-50厘米的防逃墙。

1.2.3 做好放养前准备工作: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消毒,并清除杂鱼,晒后再灌水放龙虾(蟹)苗,养殖田进水口用40目网拦鱼封牢。小龙虾(蟹)放养前10-20天,每亩水面施发酵的有机肥150-200kg,以培肥水质,为虾(蟹)提供天然饵料,而且可以防止池水过清而生青泥苔。

1.2.4适时适量放养:小龙虾一般4-5月放苗,每亩放养100尾/kg虾苗50kg左右;河蟹一般2月投放100-200只/kg扣蟹500-600只/亩。

1.2.5 水草栽培:水草是小龙虾(蟹)的天然食物和脱壳隐蔽场所,因此,必须种植一些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金鱼藻等。蟹(虾)沟内水草覆盖率达40%左右。如果是养蟹,还需在清明节左右投放一些活螺丝,作为河蟹的天然优质食物。

1.2.6科学投饲:投喂的饵料要求新鲜、适口、不变质。小龙虾、河蟹都是甲克类动物,其生长过程要求多次脱壳,因此饵料中要添加适量的脱壳素,以利其脱壳生长。小龙虾、河蟹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冰鲜鱼、杂鱼、螺蚌肉、蚕蛹、蚯蚓、屠宰场下脚料等;植物性饵料有玉米、南瓜、山芋、豆饼等。也可以投喂粗蛋白含量38%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可视吃食情况而定,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佳。河蟹饲料的投喂一般要求“中间青,两头精。”

1.2.7加强日常管理:稻田的田水较浅,要经常注水、换水,高温、干旱季节要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同时适当保持水草,以利虾苗遮阳栖息,水草以占水面的40%为宜,过多时要及时清除,以防水质变差。根据水质状况,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EM菌)全池泼洒,调节水质。此外,要勤巡塘,了解小龙虾(蟹)的摄食、生长、脱壳等情况。发现蛙、水蛇、水老鼠等敌害要驱除。小龙虾(蟹)病害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要记好生产日志,以便总结经验。

1.2.8 分批捕捞,捕大留小:小龙虾生长速度较快,经过3-5月饲养,成虾规格打30 g左右时即可捕捞。3-4月放养的小龙虾5月底即可开始捕捞,7月集中捕捞。小龙虾的捕捞方法很多,可以用虾笼、地笼、手抄网等,最后可以干池捕捞。河蟹一般每年9-10月开始捕捞,可以用地笼、蟹簖、刺网等工具捕捞,最后干池捕捞。

2 “稻鳅共作”模式

2.1 模式简介:“鳅稻共作”就是在中稻田中养殖泥鳅。该模式利用中稻田养殖一季泥鳅,亩产可达300-500斤,亩效益可达2000-4000元。

2.2 技术要点

2.2.1田间工程:稻田翻耕后,根据面积大小,可开挖“田”字形、“日”字形鱼沟。沟宽50-60厘米,沟深40-50厘米,沟的面积为稻田面积的8%-10%。

2.2.2防逃措施:稻田田埂应高出水面20厘米以上,田埂内侧应陡立、光滑,并用尼龙网挡上,或者铺设塑料薄膜,其下缘埋于土中,上缘借助竹竿支撑而高于田埂20厘米。进、排水口的防逃,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并要注意防止杂物撞坏拦鱼栅。

2.3 水稻的栽培管理

选择分蘖力强、抗倒伏、耐肥、株型紧凑、抗病虫害等的优良品种。

管理上“早育苗、早插秧、早田间管理”以便“早放养”延长稻鱼共生期。

坚持配方施肥、重施底肥、巧施追肥。选用对鱼无毒害的肥料。

用药应选用低毒高效农药,不可错用剧毒药,采取喷雾等方法,必要时更换新水。

2.4 泥鳅的养殖技术

2.4.1鱼种选择:鱼种投放之前要严格筛选,确保鱼种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肥壮,规格尽量保持一致。

由于稻田养鳅疾病较难治疗,故在放养鳅种时,可采取用3%食盐水浸泡5-10分钟给鱼种消毒。

放养规格及密度:稻田繁殖泥鳅鱼苗,一般稻田投放性成熟亲鳅0.015千克/平方米,雌、雄比例2:1或3:1,鱼苗繁殖期间田内不再放养其他鱼类,以防其吞食泥鳅卵和幼鳅。以养殖成鳅为主的,一般放养规格3-5厘米的鳅种30-40尾/平方米。

2.4.2投喂:泥鳅主要饵料有蚕蛹、蚯蚓、螺类、米糠、麦麸、豆饼等,另外,稻田中的杂草、水蚤、水蚯蚓等也是泥鳅的天然饵料,另可结合投喂其它配合饲料。水温20℃以下,植物性饵料占70%,日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3%;水温20-25℃时,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各占一半,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0%;水温33℃以上要减少投喂或不投喂。

2.4.3 日常管理:做好防逃。因泥鳅有耐低氧和掘穴潜伏的习性,易逃跑,特别爱钻洞,因此要经常检查田埂设施。

2.4.4水位管理:稻田水位应根据稻鳅需要适时调节。从插秧到分蘖,要浅灌水,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生殖期要适当加深水位,这样的水位管理能促进水稻生长又利于泥鳅生长。

2.4.5水质:当水中氧气不足时,泥鳅会垂直浮到水面吞吸空气,这时要及时换水或注入新水。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4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个体小,但分布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产品。

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g,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g,热量100~117kcal,钙51~459mg,磷154~243mg,铁2.7~3.0mg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泥鳅性味甘、平,多食泥鳅有治疗疾病之作用。《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泄”。《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它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下坠、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

疔疮、阳萎、腹水、乳痈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1生物学特征

1.1形态特征

泥鳅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有触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头部无细鳞;体鳞极细小,埋于皮下,侧线鳞150个左右;体表粘液丰富;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泥鳅的体背部和两侧是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是浅灰色,没有无斑条;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1.2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所以,当池塘中溶解氧下降到0.16mg/l时,也可以安然无恙,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幼苗阶段,体长5cm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泥鳅的体长达5~8cm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和种子。泥鳅的摄食量和水温有关,水温以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合适的养殖范围。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以改为白天摄食。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cm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cm,1个月后长到3cm左右,半年后长到6cm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 13cm,体重15g左右。

2人工繁殖以及苗种培育

2.1人工繁殖

2.1.1亲鳅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2 龄以上,体型端正,色泽正常,无伤病。雌鳅选择体长 15cm,体重 30g以上,且腹部膨大、柔软,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略小于雌鳅,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2.1.2催产

可用鲤鱼脑垂体1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类似物(lrh-a)5~10μg,雄泥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ml,采用1ml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中线,胸鳍与腹鳍之间,也可背部肌肉注射。注射后放入繁殖池的捆箱中,进行自然交配产卵。雌雄泥鳅比例为1:2。当水温在20~25℃时,经10~20小时雌泥鳅就会发情产卵。

2.1.3孵化

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但孵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温差不超过 1~2℃。孵化池为水泥池,面积5m2,孵化池深 0.8~1.0m, 注入水深0.3~0.4m,水为经曝晒后的机井水,水温保持在23~25℃之

转贴于

间。孵化放卵密度为4000/m2 粒左右,孵化时孵化池上方要遮蔽阳光,以防鱼苗发生畸形。如遇阴雨天,要进行消毒来预防水霉病。

2.2苗种培育

受精卵在水温23~25℃时,经 1~2 天孵出鳅苗。鳅苗孵出后,在孵化池中进行培育,培育密度为3000 尾/m2。孵出 3天后鳅苗开始吃食,此时可投喂蛋黄,每10 万尾鳅苗每天用1个蛋黄,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2~3 天以后,改投鲜活水蚤、小轮虫。经过10天左右,鳅苗长到1cm时转到苗种池培育,或直接从孵化池中培育到鳅苗长到3cm时再转入育种池。育种池为水泥池,面积 10m2,池深 0.8m,注入水深0.3m。

鳅种下池前要进行清池消毒。方法是:先排出池水至仅剩 0.1m,然后按每亩 200kg的用量,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再注水至最高水位线,7~10 天后放苗,放养密度为2000 尾/m2。放种后半个月内投喂粉末状配合饲料(饲料配方:50%干水蚤,30%鱼粉,10%小麦粉,10%猪血粉),此后逐渐掺入植物性饲料。每天喂3次,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5时各喂一次,投饵量约为鳅体重的 8%~10%。3次投喂量的分配比例是:50%、30%、20%,同时要注意水质变化,夏季池水浅水温高,要经常换水。当鳅种长到 10cm左右时,转入到成鳅养殖阶段。

3成鱼养殖技术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稻田、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

3.1池塘养殖

3.1.1池塘条件

面积一般以200~400m2为宜,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水深为40~50cm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m2的集鱼坑。池塘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一般水深在10cm左右,每亩用生石灰50kg加漂白粉15kg溶水全池泼洒。

3.1.2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cm为宜。鳅种下塘时要进行消毒,以防水霉病发生。

3.1.3饲养管理

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kg。

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时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时间以傍晚为宜。

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稻田养殖转贴于

稻田养泥鳅病害少、省工省饲料,便于管理,综合效益高,既可收稻谷又可产泥鳅,一举两得。每亩稻田可产泥鳅20~30kg,亩产值 300~500元。

3.2.1稻田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不旱不涝、日照良好、不受废水污染、无冷浸、质地松软肥沃、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为 0.13~0.67hm2,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用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2.2苗种投放

放苗前必须施足基肥,培肥水质,繁育饵料生物。方法是在沟水中用干燥或新鲜牛粪、猪粪、鸡粪、稻草和米糠等混合铺 10~15cm厚,再盖一层泥土。泥鳅苗可人工繁殖培育或从天然和养殖水域零星捕捞收集,但放养规格大小要求基本一致。一般 667m2 稻田放养尾重2.5g的小泥鳅60~120kg,如果是不投饲的粗放,放养数量应相应减少。

3.2.3饵料投喂

稻田养殖泥鳅要获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以投饲后1h内吃完为最适宜。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

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泥鳅的摄食量受水温的影响较大,由于泥鳅贪食,在饲养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投喂,秋天水温降至15℃以下时停止投饲。

3.2.4饲养管理

稻田水深保持在10~20cm之间,夏天高温季节应尽量加深田水,以防水温过高影响其正常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大约7月中旬)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 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1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4病害防治

泥鳅的常见疾病有:

4.1气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于饱和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患病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同时每亩用食盐4~6kg溶解后全池泼洒。

4.2车轮虫病

患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g化水全池泼洒。

4.3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患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或腐烂。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g化水全池泼洒。

5市场前景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5

关键词:茭白;种养模式;轮作套种模式;应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S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127-04

茭白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之一,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茭白的效益较高,农民种植茭白的积极性很高,茭白种植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约20 000 hm2发展到2010年的约67 000 hm2。其中浙江省的茭白种植面积最大,据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统计,2010年为27 940 hm2。种植茭白已成为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改变目前大面积单一茭白种植的局面,对增加茭白种植环境的多样性、提高茭白田产值、降低病虫草害发生的频率和为害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茭白田生态养殖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现代农业的重点。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无害化农业的发展,“一优二高”农业不断发展,农作制度的创新空前活跃,形成了种养结合、水旱轮作、复合套种等模式,使传统单一的茭白栽培模式变成新型的“多熟制”,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现将我国茭白田套养动物模式和茭白轮作套种模式作如下综述。

1 茭白种养结合和轮作套种的作用和功能

茭白田种养结合就是利用茭白田养殖经济动物,包括鱼、虾、蟹、蛙、鳝、鳅、鸭、甲鱼、乌龟等来达到共利和增收的目的。通常茭白和鱼、虾、鸭、甲鱼、鳅、鳝等动物能互相利用、互相促进,如鸭、鱼在茭白植株间自由觅食,取食杂草和害虫,排泄的粪尿成为茭白的肥料,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同时鸭和鱼的不断活动搅浑田水,增加土表氧气,促进茭白新根发育和提前分蘖,增加了茭白产量。

轮作套种是一种农业种植的方法。茭白轮作就是在同一块茭白田上有顺序地在不同季节或年份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可以考虑将茭白和其他合适的水生作物间作或套种,也可以将茭白与其他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包括水―水轮作和水―旱轮作,其中水旱轮作可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减轻作物病害和田间杂草,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套种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还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集约利用时间。

2 茭白田种养结合高效模式的研究

茭白田养殖利用茭白宽行种植的优势,达到茭白和养殖动物双丰收的目的,可分为单一养殖和多种养殖两类。单一养殖通常是在茭白田中养殖单一种类的水生经济动物,多种养殖是在茭白田中养殖2种或以上种类的水生经济动物。目前,生产上茭白田套养动物的种养结合模式很多,其中:①茭白田套养一种动物生态种养模式,如茭白田套养龟或鳖[1~3]、茭白田套养鱼类[3~6]、茭白田套养虾蟹[7~9]、茭白田套养鸭[4]、茭白田套养蛙[3]、茭白田套养泥鳅[10,11]、茭白田套养黄鳝[12]、茭白田套养田螺[13];②茭白田套养2种动物生态种养模式,如茭白田套养泥鳅和鸭[14]、茭白田套养鱼和鸭[3]、茭白田套养鱼和蛙[15]、茭白田套养泥鳅和黄鳝[16];③茭白田套养3种动物生态种养模式,如:茭白田套养鱼、蛙和鳝[3]、茭白田套养鲤鱼、草鱼和泥鳅[3]等。茭白田种养结合模式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等省份的茭白主产区,少数在上海、福建、江西、安徽等茭白产区。

目前,可供茭白田养殖的经济动物种类很多,包括鱼类(如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罗非鱼、彭泽鲫、禾花鱼等水温性鱼)、虾蟹类(青虾、克氏螯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等)、龟鳖类(乌龟、黄喉水龟、七彩龟、鳄龟、九彩龟、银钱龟、中华鳖等水栖龟类)、鳅鳝类(泥鳅、中华沙鳅、深黄大斑鳝和金黄色小斑鳝)、蛙类(牛蛙、棘胸蛙、石蛙、林蛙、美国青蛙、泰国青蛙等)、鸭类(北京鸭、瘤头鸭、番鸭、麻鸭、金定鸭)。

茭白田放养鱼类、蛙类、鳅鳝、龟鳖类和中华绒螯蟹等,需要加宽、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田埂上设置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修建排水口及防逃设施;放养鸭类需要在田埂上设置围栏或围网,因而放养这些动物成本相对较高。茭白田养鱼类、蛙类、鳅鳝、龟鳖类和中华绒螯蟹等动物时,宜在春季定植的茭白田进行,夏秋季定植的双季茭,因秋茭田季节短,不适宜放养上述这些动物。茭白田养殖一种动物时必须考虑茭白生长时期与动物放养时间的关系,如茭白田养鸭,必须在茭白移栽1个月后放鸭,茭白孕茭60%时收回鸭子,否则鸭子会取食茭白小分蘖或影响茭白孕茭膨大。茭白田养殖多种动物时必须考虑不同种类经济动物间的关系,调整各种动物的放养时间,例如茭白田鱼鸭共养必须在鱼苗长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可以放养鸭子,或者放养个体较大的鱼苗,否则,鱼苗就会被鸭取食。

茭白田放养鱼类、蛙类、鳅鳝、龟鳖类和中华绒螯蟹等动物时,需要进行茭白田消毒处理,一般在放养前7~14 d用生石灰、茶籽饼或漂白粉进行消毒。茭白田养殖动物时,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尽量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农药措施,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

3 茭白与其他作物轮作套种高效模式研究

目前,生产上茭白与其他作物轮作套种模式也很多,其中:①茭白与1种作物轮作套种模式,如茭白与水稻[17~20]、茭白与水芹[20,21]、单季茭白与蘑菇[22]、茭白与长豇豆[22]、茭白与松花菜(青花菜)[23,24]、茭白与慈姑[25]等;②茭白与2种作物轮作套种模式,如茭白与荸荠和早春毛豆[26]、茭白与西瓜和慈姑[20,27]、茭白与莲藕和水芹[20,28];③茭白与3种作物轮作套种模式,如茭白与莲藕、水芹和芡实[29]。茭白套种其他作物的模式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的茭白产区。

刘义满等[30]提出了以茭白种植为中心,合理配置茬口的建议。对单季茭白田茬口配置的建议是茭白―旱生蔬菜(春夏萝卜、小白菜)轮作、茭白―豆瓣菜(水芹)轮作;对春季定植的双季茭白田的建议是茭白―晚稻―旱生蔬菜轮作、茭白―荸荠(或慈姑)轮作;对夏秋季定植的双季茭白田的建议是茭白―小白菜―冬小麦轮作、茭白―晚稻―冬闲冻垡―早稻轮作、茭白―晚稻―旱生蔬菜轮作、茭白―夏秋茬旱生蔬菜―早春播旱生蔬菜轮作等。

4 茭白种养结合和轮作套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上述研究的茭白田生态种养结合和轮作套种高效模式,已在全国各茭白产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其中推广面积大、经济效益高的是以下4种。

4.1 茭白田套养中华鳖高效种养模式

2004年开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与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茭白生产基地研究和示范茭白田套养中华鳖高效模式,获得巨大成功。该技术适用于各茭白产区。茭白田套养中华鳖既能有效控制福寿螺为害,减少农药使用,又能提高茭白和中华鳖品质,实现高产出;茭白田养殖的中华鳖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高,获得消费者青睐和市场认可,古址牌茭白田野生鳖成为余姚当地著名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2005-2009年在余姚市河姆渡镇种养面积每年以50%~60%的速度递增,每667 m2可增加收入4 809元[2]。宁波市多次组织各县市农业系统负责人在余姚市河姆渡镇召开现场会,积极推广此技术体系,目前该模式在宁波市的奉化、象山、鄞州以及绍兴市的嵊州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4.2 茭白田养鸭高效种养模式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浙江省就有农户在水稻田放养家鸭,在稻田养鸭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茭白田养鸭。目前,茭白田养鸭技术已在浙江省桐乡市、余姚市、缙云县、新昌县、黄岩区等茭白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茭白田放养的鸭子应选择体型较大的肉用型杂交番鸭等品种,放鸭时间必须在茭白移栽1个月之后,在茭白孕茭60%时收回鸭子,放养期间注意黄鼠狼等捕食动物的伤害。试验表明,每667 m2茭白田放12羽麻鸭,在茭鸭共育的3个月时间里,减少化肥使用50 kg,减少一次杀虫剂使用,杂草抑制率达98%以上,茭白产量增加25%左右,每667 m2收入增收225元[3]。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各茭白产区推广应用。

4.3 茭白田套养鲤鱼高效种养模式

茭白田养鱼多在山区单季茭白田进行,从3月下旬茭白定植后开始放养至9月为止。只要做好鱼沟和鱼坑,保证终年有水,就能满足茭白田养鱼用水,茭白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小气候可调节养鱼所需温度[4]。1997年开始,缙云县水利和农业部门在大洋、前路等乡镇建立了3个茭白田养鱼示范基地,统一放养优质高产的瓯江彩鲤,收到了较大成效,茭白田养鱼模式迅速推广,目前,缙云县已近万亩茭白田套养了田鲤鱼,每667 m2茭白田养鱼后可增加收入1 000元左右。该技术已在丽水市主要茭白产区推广应用。

4.4 茭白与水芹轮作栽培高效模式

江苏省苏南地区(无锡、苏州等地)通过不断探索,在原来单纯的茬口模式基础上形成了秋茭夏收(3~8月)、水芹(9月至翌年2月)的茭白―水芹1 a两茬高产栽培新模式。该模式茬口安排紧凑,经济效益高,前茬茭白单产可达1 250 kg,每667 m2产值4 000~5 000元,后茬水芹单产可达4 000~

5 000 kg,每667 m2产值6 000~8 000元,两茬年产值达10 000~13 000元[21],创下了苏南地区水生蔬菜轮作模式的效益新高。

参考文献

[1] 郑许松,吕仲贤,陈建明,等.放养中华鳖防治茭白福寿螺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5(1):61-63.

[2] 翁丽青,符长焕,郑春龙,等.茭白甲鱼共生防治福寿螺技术研究[J].中国蔬菜,2005(7):28-29.

[3] 俞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邓曹仁,郑春龙,祝财兴,等.茭白田养鱼和养鸭生产技术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205-208.

[5] 刘孙喜,何跃明,邓喜芬.茭田―禾花鱼套养技术要点[J].长江蔬菜,2009(16):82-83.

[6] 潘仙鹏,张加正,洪莉.茭白田养鱼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47-249

[7] 魏有能,高建文,余斌.茭白田养殖中华绒螯蟹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1999(19):27.

[8] 金全永,杨城.小龙虾与茭白生态高效种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3):50-51.

[9] 宋光同,丁凤琴.茭白、克氏原螯虾生态共作技术[J].科学养鱼,2011(2):24-26.

[10] 郑朱昂.茭白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J].河南水产,2007(4):19-20.

[11] 孙逢明,孙言祥,董洽钦.富阳市泥鳅茭白田套养工程设施及方法[J].当代水产,2012(9):74-76.

[12] 海信.茭白田间套养黄鳝技术[J].齐鲁渔业,2002,19(3):15-16.

[13] 苏雪红.茭田养殖田螺技术[J].科学养鱼,2009(12):32-33.

[14] 李才根.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J].科学种养,2012(1):53-54.

[15] 赵运海.茭白、鱼、蛙立体种养技术[J].云南农业,2003(12):8.

[16] 金全永,王永新,魏正宝.茭白田鳝鳅混养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06(10):52

[17] 俞殿霖.早稻茭白套作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1998(6):23.

[18] 张尚法,郑寨生,王凌云,等.冷水茭白―优质晚稻高效栽培模式试验[J].长江蔬菜,2010(14):76-77.

[19] 蒋绿英.茭白茬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4):57-59

[20] 程立宝,尹静静,陈学好,等.茭白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J].长江蔬菜,2012(16):85-87

[21] 方家齐,张世月.茭白、水芹轮作新模式[J].长江蔬菜,2005(3):11-12.

[22] 何建清.丽水农作制度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3] 黄吉龙.反季节茭白―超甜玉米―松花菜高效栽培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6):138,87.

[24] 黄吉龙.反季节茭白―超甜玉米―青花菜高效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08(3):16-17.

[25] 陈果杏.夏茭白套栽慈姑的研究[J].长江蔬菜,1990(1):36-38.

[26] 刘庭付,丁潮洪,李汉美,等.双季茭白―荸荠―早春毛豆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12(16):72-73.

[27] 张瑛,张永泰,惠飞虎,等.西瓜―茭白―慈姑2年4熟水旱轮作设施高效种植模式[J].中国瓜菜,2011,2(6):62-64.

[28] 周晓春,张增根.“茭白―莲藕―水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蔬菜,2001(3):30-31.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6

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要点: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虾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建立稻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达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虾品质、增加稻鱼产量和效益的目标。

1.稻鱼工程 首先,养鱼稻田要选择不渗漏、保水性强,水源充足、水质好、进排水方便、光照条件好,并尽量能集中连片的低洼田畈,便于管理。其次,须加宽田埂并夯实,以水泥抹面,石砌田埂以水泥勾缝或浆砌,防止田埂崩塌;田埂高出稻田0.4~0.6米,确保可蓄水0.3米以上。在进、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可用60~80目过滤网片拦截,防止逃鱼;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一个10~20平方米的鱼坑,深度0.5米以上。养鱼稻田不开沟,但养蛙和养殖甲壳类稻田要按稻田养鱼规范进行挖沟,形成水陆两栖生态环境,沟内可种植水草。稻田养鱼面积控制在稻田面积的8%~10%左右为宜。

2. 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 稻田养鱼一般以种植单季稻为好,水稻品种选择茎秆粗壮,株型大,分蘖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具体品种要视各地气候、种植条件而定。

3.鱼虾苗种放养 养殖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田鱼、泥鳅为主,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放养鱼种。每667平方米养殖田放养尾重15~100克的冬片鱼种300~800尾,或大规格夏花鱼种1000~1200尾;如果采用套养方式,可放养冬片鱼种500尾,夏花鱼种800~1000尾,既可出产成鱼150千克,又可培育鱼种100千克,解决翌年鱼种供应问题。养殖泥鳅每667平方米放养3~4厘米鳅种2.5万尾左右。用3%~5%的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后小心地放入稻田中。蟹种放养在直播三叶期或移栽定植7~10天后,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规格为60~160只/千克的蟹种4~8千克。同一块稻田选择规格一致、体质健壮的蟹种进行放养。

4.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除可利用稻田中的一些天然动植物饵料外,加强投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要合理投喂鱼用颗粒饲料、米糠、麸皮等下脚料和农家饲料,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饲量约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具体根据天气、鱼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前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适量搭配农家饲料,后期以农家饲料为主,逐步减少颗粒饲料投饲量。稻田养小龙虾时一般7~9月以投喂菜粕、麦麸、水陆草、瓜皮、蔬菜等植物性饲料为主;10~12月多投一些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 6%~8%,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喂日饵量的 70%;冬季每隔3~5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进行,投喂量为虾体重的1%~2%;来年4月份,逐步增加投饲量,确保小龙虾吃饱、吃好。稻田养河蟹的饲料有米糠、谷粉、浮萍、大米、稻谷,还有鱼粉、豆饼、蚯蚓、轧碎的螺蛳、动物内脏等。一般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地点应在水沟两侧的岸边上,或投在预先设好的食台上,投喂量每天应掌握在河蟹总体重的3%~5%。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7

一、黄鳝

黄鳝又称鳝鱼,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根据美国试验研究资料,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它所含的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低血糖和调节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鳝鱼的维生素A含量高得惊人。维生素A可以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黄鳝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鱼类,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黄鳝夏秋季销售价格较低,但冬季销售价格相当高,在春末夏初季市场价格较低时收购野生黄鳝进行生态养殖,冬季价高时上市销售,不仅可以赚取丰厚的季节差价,而且通过人工养殖5~6个月,黄鳝增重利润更为可观。由于野生黄鳝被大量的捕捉,资源越来越少,市场缺口越来越大,开展黄鳝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黄鳝养殖可采用在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安放网箱或在地面修建水泥池养殖,每年4~7月收苗养殖,冬季出售。养殖设施简单,投资小:每口网箱(6平米,可使用3年)成本50元,投鳝苗9公斤288元;饲养5~6个月可增重3~5倍,其饲料及药品开支378元,一口网箱养殖总开支约686元。秋末冬初季可收获鳝鱼25~40公斤,如按保守计算一个网箱收获30公斤,冬季每公斤售价50元,可收入1500元,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养殖,每6平方米养殖面积即可获利润800元,每667平方米(1亩)按60个网箱计算,至少可获利4.8万元,养殖效益相当可观。

二、泥鳅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泥鳅养殖可采用池塘围网、稻田围网、网箱或水泥池开展养殖,泥鳅苗采用自繁自养为主,也可收购野生泥鳅苗用于养殖。

每667平方米养殖面积设施投入1000元;人工繁殖每667平方米引种鳅20组开支1720元,可获泥鳅10万~12万尾以上,产泥鳅1200公斤以上;饲料及药品开支1200公斤×14元=16800元,合计开支19520元。冬季商品泥鳅销售按每公斤32元计算,每667平方米产商品泥鳅1200公斤,销售收入38400元,纯利润可达18000元以上。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立足家乡,早日干出一番自己的致富事业,本刊特邀在我国最早进行无公害生态黄鳝养殖技术并获多项国家专利的技术专家联合举办无公害生态黄鳝、泥鳅养殖新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养鳝场设计与修建,鳝苗的收购与处理,黄鳝的育肥,鳝苗的繁殖技术,黄鳝的疾病防治,驯化饵料蝇蛆及蚯蚓养殖技术等。②泥鳅池设计与建造,泥鳅人工繁殖,泥鳅苗培育及饲养管理,野生泥鳅苗收购与处理,泥鳅的疾病防治等。

三、培训方法

1.生态黄鳝养殖技术培训班。函授培训费1380元,包括黄鳝培训教材一本(约150万字)、蚯蚓及蝇蛆养殖培训教材一本(约130万字),培训光盘5张;面授培训费2480元。

2.泥鳅繁殖及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函授培训费1280元,包括泥鳅培训教材一本(约130万字),培训光盘2张;面授培训费2380元。

学员可任意选择参加面授或函授培训学习,暂时不方便参加面授培训学习而采取函授培训学习的学员,如还需要面授,可在方便时补交差价即可参加面授培训学习,面授培训采用多媒体教学,养殖基地实地学习,在学习期间,学员可亲自操作(注:参加泥鳅面授培训的学员,每人至少繁殖一批泥鳅苗),时间不限,学会为止。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8

湖南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湘西、湘南是我国稻田养鱼的策源地之一。地处湘南的临武县,稻田养鱼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我省稻田养鱼生产上以自发分散为主,技术上以平板式稻鱼共生为主。1949年后我省传统稻田养鱼区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田养鱼模式,生产技术特别是育苗技术有了创新发展,稻田养鱼出现了高潮,特别是近5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16.84万公顷,与上年同比增长11.88%,预计单产与上年持平(受洪灾影响)。基于文献资料查阅,结合本课题组的调研与分析,纵观1949年以来湖南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有三次发展高潮。

1. 1传统稻田养鱼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50年代经历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稻田养鱼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年,稻田养鱼面积23. 2万公顷,创我省历史记录。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平板式稻田养鱼模式为主,一般不进行投喂和管理,单产和效益均较低。由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还没有推广普及,稻田养鱼苗种来源困难,成为限制稻田养鱼发展的第一大瓶颈。随后的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中期,农药在水稻生产上大量推广使用,稻田养鱼模式没有与迅速发展的双季稻匹配,稻鱼共生相冲突,稻田养鱼萎缩,1978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仅0. 53万公顷,创我省历史最低记录。

1. 2稻田养鱼理论与技术创新完善期  

 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初期经历第二次发展高潮。经过探索与凝炼,形成了丰产技术模式。由平板式稻田粗放养鱼的单一模式,逐步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多种模式,适合小丘块的沟幽模式,适合丘陵区的沟塘模式,适合平湖区的宽厢深沟模式,适合山区的窄垄深沟(半旱式稻田养鱼或垄稻沟鱼)模式。稻田养鱼品种由原来的鲤、卿、草鱼,增加了赃、蝙、罗非鱼、革胡子鳃、青虾、田螺、泥鳅等种类。稻田养鱼由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发展到结合人工投喂饲料,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千斤稻百斤鱼”已由典型到形成一定规模。稻田养鱼结构由稻鱼双元复合发展为稻、莲、萍、菱白、菜(瓜果)、禽、食用菌、鱼等多元复合结构,生物多样性增强,稻田蓄水能力增强,生产功能大幅提升,生态功能增强。1980年稻田养鱼面积2. 67万公顷,总产200万公斤;1983年发展到11. 26万公顷,总产890万公斤;1994年上升至22. 67万公顷,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总产4106. 2万公斤,单产180 kg/hmz,总产与单产创当时的最高历史记录。

1. 3稻田养鱼快速发展期 

1990年代中期至现在为第三次发展高潮。1994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向全国农业、水产、水利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的通知。1996年4月、2000年8月,农业部又召开了两次全国稻田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我省大力推广稻鱼工程技术和稻田养殖名特优品种新技术,增粮、增鱼、增收、增效,稻田养鱼成为农业稳粮、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通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稻田养鱼成为产业。2016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16.84万公顷,同比增长11.88%,从近几个月的情况分析,持续扩大的势头强劲。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产出、高效益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驱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器。我省333. 3万公顷稻田有一半可实行稻田养鱼,以近期每年20万一26万公顷计算,未来3年可新增产值280亿元以上,其中80亿元由稻谷品质提高而增加。

2 湖南发展稻田养鱼的背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热点。从农业技术角度分析,其内涵一是“生态”,现代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将农业纳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高值”,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投人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稻田养鱼模式是集约化3不舀田养鱼工程案例  

 (1)2015年湖南省南县共发展稻虾共生种养0. 3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虾1800 kg,稻谷9000kg,纯收人60 000元以上,比种植一季稻增加48 000元,全县“稻虾共生”增加农民收人超过1亿元。沉江市草尾镇立新村“一季中粳稻十龙虾”共生种养基地6. 7 h耐,引进釉粳杂交粳稻“雨优538”与龙虾良种,每公顷稻谷产量12 300 kg,龙虾1200 kg以下。生产的鱼花米与稻花鱼成为抢手货。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9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着力发展新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创造新生活,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建立新机制,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大力培育新农民,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00万吨;油料总产量30万吨;蔬菜总产量220万吨;肉类总产量27万吨;水产品产量11万吨。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年农业农村工作围绕种植业提质增效,养殖业寻求突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劳务经济持续发展,着重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抓好全市种植业5个100万亩优势主导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一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新增8万亩高效经济田和80万亩粳糯稻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抓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通过实施良种补贴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扩大优质粮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优势,建设玉米和高粱种植基地,着力发展花生、棉花等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三是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着重抓好精细蔬菜生产,不断扩大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面积。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积极推动蔬菜订单生产,全面增强营销、加工和储藏保鲜能力,争取扩大出口。

(二)着力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发展健康养殖,**年力争实现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达46%以上。一是加快养殖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养殖小区管理办法,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充分调动农户和养殖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力争全年新增标准养殖小区20个。二是加快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各级防疫队伍建设,确保基层防疫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研究制定和实施兽药和生物制品专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冷链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全面落实防疫制度和各项工作措施。加强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治和监控,确保强制免疫率达100%。积极做好猪瘟等常规动物疫病防治,防止外来疫情侵入,保证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三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快培植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优先发展优质三元杂交猪、优质山羊、本地土鸡、泥鳅、河蟹、小龙虾等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产品。抓好小龙虾进稻田、螃蟹进湖泊、鮰鱼进水库“三进”工程。做大泥鳅出口基地,进一步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做强沱湖螃蟹产业,力争**年实现出口突破。

(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5-40家,力争引进千万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3个,5亿元以上的3-5个,1亿元以上的10-12个,5000万元以上的25-30个。大力培植糯米、棉纺两大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大户、农村能人在优势主导产业生产集中地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和运销组织,力争新增省级示范组织2-3家,市级示范组织30家。三是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带动”行动,培育5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加快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步伐。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开展蚌埠市名优农产品评定活动,力争新增名牌农产品10个。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蚌埠市农产品迎春大联展、安徽(合肥)农业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第八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以及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活动,加大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力度。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突出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劳务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完成示范性1.1万人培训任务。二是加大农民培训教育力度。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及面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培训。开展春秋季农村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30-35万人,农业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100人。三是切实推动“凤还巢”工程。千方百计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搭建好创业平台,引导外出务工事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办事从快、服务从优。

(五)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加强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和新模式示范。种植业重点引进80个新品种试验,筛选5-6个有苗头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畜牧业重点引进推广生猪、肉鸡、肉鸭、肉牛新品种;渔业重点引进示范推广宝石鲈、小龙虾、泥鳅、河蟹、甲鱼等名特优新品种。种植业重点推广水稻直播等10项新技术;养殖业重点推广人工胚胎移植、大棚养禽、大棚养猪及网箱养殖、河蟹甲鱼生态养殖5项新技术。种植业重点建立“麦套西瓜(冬瓜)”等新模式7项;养殖业重点建立稻田生态养殖模式。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争完成1万亩以上示范面积。实施好商品粮基地和标准粮田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提高农村实用人才能力。四是强化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市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技110”服务水平,完成市一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上网工作。

(六)着力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着重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着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管理覆盖率达85%以上。二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深入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三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振兴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0个。

(七)全面加强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实施农业项目战略,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重点落实正在运作中的生猪批发交易市场和水禽深加工建设项目,力争**年开工建设;二是扩建怀远县泥鳅出口养殖基地和五河县河蟹产业化项目建设。发展稻田泥鳅生态养殖5000亩,池塘养殖1000亩,生产商品泥鳅3000吨;围绕“沱湖蟹”品牌建立仔幼蟹培育生产基地1000亩,年产优质幼蟹2000万只,发展河蟹生态养殖10万亩,实现年产大规格优质河蟹1000吨,实现产值1亿元,并力争实现自营出口。三是加强在建项目的管理。严格依照农业部和省农委颁布的各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在建项目进行监管,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及早发挥效益。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继续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等企业到我市发展。办好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积极宣传和推介我市特色产业和名牌农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厂。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篇10

采用生物转化、离子分化、稀磁磁化、纳米催化、营养强化、沼气厌氧深度发酵、蝇蛆蚯蚓及其过腹生化,以及融合生物、物理、纳米三大工程等多种高技术科学融于一体。发明了动、植物二种高能营养液,用其生产高能饲、肥料,可产出不仅有机而且高保健的安全功能性粮菜瓜果、肉蛋奶鱼等系列农产品。同时,无污染、零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使种养殖成本比传统成本降低20%~50%,经济效益分别提高6~160倍。是现有各类农产品的换代产品,是种养殖有史以来的重大突破,是实现“五超一高”现代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2生态循环流程

(1)猪粪———养蝇蛆———抗菌肽胶囊、抗菌肽渣为保健鸡羊抗菌饲料,取代抗生素、激素;———蝇蛆粪料、羊粪少量秸秆粉———养殖蚯蚓———产蚯蚓肽;———蚯蚓粪料、大量秸秆粉———产沼气———沼气发电———余热供暖;———沼渣———保健生物高能肥;———用于种植保健系列粮菜菇瓜果。(2)保健稻稻田内养殖河蟹、泥鳅、青蛙,(泥鳅松土、透气、增氧。河蟹、泥鳅可施肥、促长。河蟹为稻田吃净草芽。青蛙为稻秧吃净虫和虫卵。稻秧为鱼蟹遮荫,供氧,净化空气。河蟹、泥鳅所排有害气体为汽肥增强稻秧光合作用。保健稻糠营养保健成分是大米的85倍,可产出高保健排毒免役胶囊和糠肽渣为保健饲料;保健稻草可转化为高能保健羊粗饲料。(3)保健玉米或甜玉米高秆作物(间种换茬)隔两垄种两垄低矮南瓜等瓜菜作物,玉米一垄双行、一埯双株密植(需用高能肥),玉米产量不减,间种的作物偏得。保健甜玉米产保健甜玉米羹,其渣、核转化为保健羊青饲料,保健玉米秸秆转化为保健羊粗饲料。(4)保健玉米生产保健酒,同时产出糖化酒糟(比玉米粗蛋白高4倍多),取代1/3玉米精料。(5)保健粪———用高能营养液转化成猪羊精饲料(可节约玉米精饲料30%)。(6)种养殖加工进入生态循环,可降低种养殖成本25%~50%。

3间种“高风、光效”

(1)边垄效应:隔一垄种一垄,每垄都成了边垄;(2)高风、光效应:间种紫薯,通风光照率提高了5倍以上;(3)互利效应:进入高温期,紫薯秧爬满地,给玉米地保湿,雨水大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微生物繁殖,提高活化改良土壤。同时高温期玉米长高可给紫薯遮荫减轻暴晒;(4)换茬效应:间种换茬可以不用转基因就可降低病虫毒害,还可以改善土壤营养供应能力;(5)总产量效应:间种玉米一垄产量3年分别提高30%,第四年一垄玉米只施5%化肥,等于施100%化肥的产量,5年以后不再用化肥还可保持原产量。不仅一亩地产二亩粮菜,且无残留无毒害,品质高、口感好,含保健成分总体高于原来10~100倍;(6)食品安全效应:本项目主要通过功能营养液制成功能基肥、功能灌根和喷施液,可化解残留和解毒,农户完全施化肥和农药的田地,使用后可越过无公害达到绿色功能性标准,连续种植4年后达到保健标准。

4生态循环产业化创造“五超一高”农业

超高产、超优质、超高效、超低投入、超低成本,高生态。

4.1超低投入

(1)由于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化,大部分原料和半成品就地循环利用,不用运进运出,不用大量库存,占用资金少,所以投资很低;(2)便于整合兼并项目区内的有关生产加工厂家;(3)由于是整合一个村的农户,先以订单农业后以土地入股方式,并整合农户宅基地,依法土地置换成非征用建筑用地。

4.2超低成本

(1)由于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化,大部分原料都是循环多次利用,上游下脚料、废弃料成为下游主要原料。特别是将粪便作为原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减少了大量原料费、运输费、人工费、库存积压费、残损费等;(2)由于不是租地,用工费用减低1.5倍;(3)由于立体多层操作,所以省工,节约工时费。

4.3超高产

(1)不论什么品种,在同等条件最高产量的基础上,采用发明专利技术动植物高能营养液,生产高能饲、肥料,农作物产量二年内提高超5%左右;(2)采用间种换茬、立体多层种植和立体种养殖,不同品种分别获得50~700倍的高产。

4.4超优质

(1)化解了残留,改善了品质,原营养元素均有所提高,将非蛋白物质转化成蛋白,将蛋白转化成氨基酸,将普通氨基酸转化成必须氨基酸小肽;(2)在达到绿色或有机标准,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含有最佳组合硒、锗、铬、锌、钙及黄酮等六种矿物质生命营养元素和天然能量营养素高保健成分,品质高、口感好,使农产品成为功能性高保健食疗食品。

4.5超高效

(1)将普通农产品变成功能性保健食疗农产品,有的变成药用原料。而形成循环产业链后不仅不增加成本还可降低成本20%~50%,使不同品种分别获得4%~160%的效益;(2)采用名优特奇珍品种,再用高科技升级为高保健系列,精深加工出高端药用食品,可提高效益10倍以上。

4.6高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