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39

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故事篇1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 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贝多芬的故事篇2

关键词:贝多芬 客观性 丰富性 趣味性

贝多芬是“他是雷神,是丘比特,是天庭的咆哮者,是音乐的普罗米修斯”。[1]5在传记文学的世界里,对于这样一位与命运抗争的强者,为其所做的传记自然很多,最为人们所知的自然要数罗曼・罗兰所作的《名人传》里的《贝多芬传》,它采用评传的方式,抓住传主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事件,特别是他的几个创作阶段与代表作,加以突出评述,从而清渐地勾勒出贝多芬壮观的生命历程。在汗牛充栋的贝多芬传记中,画传《贝多芬》,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分析的,它不仅体现出事实的客观性、内容的丰富性、还给予读者阅读的欣赏性与趣味性。

一、 事实的客观性

传记不同于小说和话剧,它要求关于传主一生的事实必须充满着可信,不能为迎合受众而歪曲事实的真相,它虽然不求照镜子,但是照模刻章的效果是必需的保证。画传《贝多芬》以时间为经,分别是贝多芬的童年、入仕、生病、晚年, 再以他的爱情生活与创作成果为纬,讲述贝多芬“用痛苦换来快乐”[1]60的一生。

画传《贝多芬》坚持事实客观性的原则,从画传的一开始就用事实告诉我们贝多芬并不是什么附庸风流、柔情侠骨的骑士,而是个孤傲怪僻、桀骜不驯、不愿与贵族为伍、狂热追求永恒的浪漫派艺术家。很多关于贝多芬的传记说他是一个有着贵族情结,并总想挤入贵族社会的凡夫俗子,是一个有错误和劣迹的普通人。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流言止于智者。画传给我们援引了这样的事实“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地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1]11

对于很多评传歪曲贝多芬热衷金钱和地位,迎合时尚,是低俗的音乐人,那绝对是并不真正的了解贝多芬,不知道穷孩子早当家的辛酸。画传图文并茂地告诉我们,在贝多芬三岁的时候,疼爱他的祖父去世,贝多芬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束了。暴躁的父亲毫无家庭责任感,整天酗酒,满嘴胡话,让一贫如洗的家更加雪上加霜。母亲虽温柔慈祥,但忙于照顾幼小的弟弟,应付账单,也无暇更多关爱贝多芬。四岁那年,极具音乐天赋的贝多芬就开始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学习钢琴,在刚满七岁时候,贝多芬就走上舞台,公开演出赚钱养家。贝多芬不仅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最崇高的“人”,有着高尚的情感,他至高无上的音乐艺术,渗透着他的生命与血汗。著名的《第五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在给朋友魏格勒的信中,他就说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我已经决定和自己的命运尽力战斗,无论如何不愿自己破灭。”[1]76画传在这里用严厉的口吻驳斥了那些悠悠之口:“贝多芬用生命讴歌欢乐,并在他生命最后一息攀登上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峰巅,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总结与终结,而且也是在当时欧洲封建黑云弥漫之际,他以热情的音符,唱出了时代的光明之声,实践了他的‘艺术只应该为穷苦的人民服务’的信念。”[1]78

虽然面容因为天花恶疾的破坏,但是这并不能阻挡贝多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追求。贝多芬在音乐的王国里是个永不放弃的西西弗斯,是一个希望把快乐带给世人的伟大艺术家,但是现实的生活中,贝多芬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凡夫俗子的天性。对于贝多芬这一面,很多传记隐晦不言或者干脆忽略。虽然本画传也有意避开它,极尽委婉地把贝多芬与贝蒂娜的相恋放在他与歌德友谊这一章中讲述,而不置于爱情生活篇里论述,这也许是出于对贝多芬人格的尊重,对艺术纯洁世界的净化,但是出于历史真实的一面,我们必须承认画传委婉地向我们标示出,1810年的时候,当与茜丽柴・玛尔法蒂的忘年恋还在继续的时候,贝多芬又与贝蒂娜相爱了,不解的是贝蒂娜那会儿也在爱慕着歌德――这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男人,这种复杂的爱恋注定无缘得到上帝的祝福的。

二、 内容的丰富性

画传虽不如年谱或者史记那样记事详实,但好的画传同样也是内容丰富,精彩有趣的。由秦海编著的《贝多芬》画传,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涵盖着丰富的材料内容,故事感人。

画传从贝多芬的童年开始记述,讲述贝多芬入仕、耳聋、爱情、创造,共分成十六小节来讲这几个人生的重要方面,又增加贝多芬语录和大事年表两小节来补充说明。

(一)历史背景内容的丰富

画传《贝多芬》以时间为轴来讲述艺术家贝多芬一生,必不可少的是对贝多芬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描绘。说起十八世纪,更多的人想到的就是“到巴士底去”!“到巴士底去”![3]这样一幅反抗灾祸连年的场景,但画传同时也告诉我们:十八世纪,当笛卡尔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时,被宗教束缚的人们开始觉醒,德国的狂飙突进之风吹遍了哲学、文学、音乐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领域。就是在这样的启蒙环境下,贵族们纷纷慷慨解囊,资助与帮助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由此,德国的古典主义音乐拉开了大幕。“席勒那饱含着政治责任的戏剧、巴赫的赋格曲艺术和亨德尔那种运用滑稽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将歌德的浪漫主义精神传遍了全国”。[1]8生于这一时代,又生活在维也纳艺术环绕的地方,“当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在耳边萦绕时,谁会没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呢”?[2]贝多芬在十八世纪的横空出世,才华得到挖掘与展示,灿烂的民主思想火花始终照耀着贝多芬,让他的交响乐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音乐形式,成为表现出人民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二)情感生活故事丰富

首先,画传真实地向读者介绍了贝多芬一生中所遇到的多位女性,并且介绍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爱情的憧憬和幻灭。人生的初恋,却无缘再见的劳欣之恋;那首《月光奏鸣曲》曾献给一位叫圭恰迪妮的女士,优美的旋律犹如轻轻荡漾在月夜里的琉森湖上,一对年轻人的剪影在飘动的柳条中依稀可见……可是海市蜃楼需要空气和水分,贝多芬一见钟情的爱恋只能夭折;与茜丽柴・玛尔法蒂的忘年恋,虽有《致爱丽丝》的魅力,却没有它的源远流长;画传虽极尽委婉地把贝多芬与贝蒂娜的相恋放在他与歌德友谊这一章中讲述,这也许是出于对贝多芬人格的尊重,对艺术纯洁世界的净化,但是出于历史真实的一面,我们必须承认1810年的时候,当与茜丽柴・玛尔法蒂的忘年恋还在继续的时候,贝多芬又与贝蒂娜相爱了,不解的是贝蒂娜那会儿也在爱慕着歌德――这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男人,这种复杂的爱恋注定无缘得到上帝的祝福的。在贝多芬去世后留下了一封情书,收信人是“永恒的爱人”。她到底是谁?画传介绍了影片《永恒的爱人》大胆地提出的三个假想,但是贝多芬这个永恒的爱人真的就是其中的某位女性吗,抑或者就是他的某部艺术作品?

(三)音乐表现上的丰富

音乐表现上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贝多芬创作了九首交响乐,赋予交响乐直接放映社会变革,田园之乐的独特魅力。其次是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交响乐、奏鸣曲、歌剧、变奏曲等等,并且大大地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

当爱情一次又一次与贝多芬擦肩而过时,他日渐清楚地认识到“我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找到支持,在我的外表上,则是一无可取之处”。[1]46所以一次次的爱恋没有满足贝多芬对爱情的憧憬,但是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等就是在这一次次爱恋与失恋中被创造的。而最为著名的,含义最为深刻的要数他的《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以及《第六交响曲》。画传以手稿的彩绘图和作品体现的情感绘图配以文字说明的方式,生动别致地向我们介绍了贝多芬作品的深刻内涵。被称为“英雄交响曲”的《第三交响曲》为人熟知的是贝多芬用新的形式和音乐思想的概括力量,着重表现了英雄为争取人类的未来幸福而献出生命的悲剧精神,同时贝多芬也用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的进行曲》寓言拿破仑的悲剧。《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是在1807年,遭遇耳聋的绝望,与“不朽恋人”的婚约遭破坏而创作的,该曲体现着贝多芬对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斗争主题的改革,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反映在他的交响乐中,他大声地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虽然没有《第三交响乐》的英雄气概,也没有《第五交响乐》中的强烈的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乐》似乎用大交响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出于对人生自然美的追求,他创作了这部交响乐,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对幸福爱情生活、纯朴的民风、清新大自然的热爱。

(四)智者语录的增加

相比较于其他编著者的画传,秦海编著的《贝多芬》画传,增加了智者语录这一节,通过展示贝多芬写给朋友、学生、恋人的语录,让我们真正了解贝多芬深邃的思想。如:“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为获致‘更美’的效果继而破坏。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1810年致贝蒂娜;“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明而把它的光芒撒播于人间。”――致舒潘齐希;“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致奥太子鲁道夫。[1]96从这些语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贝多芬心中充满着对自由、平等、博爱、艺术的美、人性的美的追求, 以及为穷苦的人民服务的理想。

三、阅读的欣赏性与趣味性

画传较于一般的传记与史记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展现大量重要的绘画材料以及对绘图必须的文字附加说明,色彩艳丽,结构完美,线条突出,生动逼真的彩绘图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给予我们视觉上的无穷享受感和心灵上的愉悦感。同时绘画材料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文本内容的附加说明。例如贝多芬创作《弥撒祭曲》时的油画作品。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在生活磨难之后的成熟与坚强。室内乐演奏图主要表现了一种和谐、浪漫的情调,使人在欣赏时获得心灵上的净化和身心上的完全放松,体现了艺术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境界。贝多芬室内创作图向我们展现了贝多芬工作的房间杂乱无章,将贝多芬奔放的天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画传《贝多芬》坚持着传记的客观性原则,在叙述贝多芬一生的故事中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不歪曲,不闪烁其词,把一个生动,真实的贝多芬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画传内容上也极为丰富,让我们深刻地了解贝多芬生活的历史背景,贝多芬的情感生活以及他的创作契机。最后,画传因为是传主的一生事迹与关于传主一生的彩绘图结合的,这就给读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和趣味。

参考文献

[1] 秦海.与命运抗争的强者贝多芬[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

贝多芬的故事篇3

       2022关于《名人传》读后感   古今中外,一位又一位名人影响,激励着我们,他们往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才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当我第一次翻开《名人传》之《贝多芬传》的时候,我被贝多芬忍痛负病坚持创作的精神感染了,我情不自禁地一页又一页地翻下去,随之而来的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更是令我心潮起伏。

  人尽皆知,贝多芬的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那是他为后世留下的享用不尽的精神粮食。可贝多芬忍受病痛谱写乐章,不受世俗鄙夷,不向权贵低头的故事就少有人知了。读了《名人传》中贝多芬的故事,我牢牢记住了贝多芬的这句话:“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住一匹奔腾向前的骏马。”这不正是贝多芬坚贞不屈奋斗不止的心声吗?是的,当你全力前进时,勇士是决不会因为一些烦俗的小事而放慢或停止脚步的。我们的学习不也这样吗?在你努力向上时,别人突然说了几句伤害你的话或受到其它打击时,明事理的人定不会跟他斤斤计较,而是以平静态度对待,勇敢坚持努力,以至达到取得成功。

  再看《名人传》中的米开朗基罗,一个不配的雕塑家,他用自己的血泪创作了一件件伟大的杰作。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米开朗基罗英雄般的天才,有着艺术般的幻想,可是,从1520年到1527年间,生活的境遇让天才米开朗基罗疲惫不堪,艺术的幻想,不断地破灭,痛苦之后还是痛苦。”原来米开朗基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侄子,所以他把爱都倾注在侄子身上,但侄子却不知思图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着米开朗基罗,他彻底失望了。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勇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尽管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作品仍激励着我们奋斗不息。

  名人们勇于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们为创作表现人间真、善、美的世界而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的一生,充满着艰辛与苦难,但他们没有放弃。我们要学习贝多芬的坚持不懈,学习米开朗基罗的勇敢抗争……牢记只有敢于坚持才能铸就天才。

  2022关于《名人传》读后感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2022关于《名人传》读后感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而《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但是,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故事篇4

以前,我非常讨厌弹钢琴。每天晚上到了练琴的时候,我总是没精打采地走到钢琴旁边。每当爸爸出差的时候,我一定会一蹦三尺高,因为我可以不用弹讨厌的钢琴了。一次爸爸又出差了,可是这次我没有了往日的喜悦——因为我看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故事后,我对弹琴的看法改变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的父亲对贝多芬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有点出息,当一个莫扎特式的神童,以便赚钱供给家庭支出。贝多芬四岁时,父亲便把一大堆曲谱放在他面前,让他每天至少练习五遍,小贝多芬手麻木了,脚吊肿了仍然在练习……

魔鬼式的练习使贝多芬进步很快,八岁时他就能在公众场合进行表演,十一岁时就进入宫廷乐队工作,后来,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他仍然创作了大量的曲子。这就是苦练成就世界闻名的乐圣——贝多芬。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悔恨的眼泪流了下来……以前真不该跟爸爸说“我不要你了!”以后,爸爸不在家时,我一定要在家主动地练习。

贝多芬的故事篇5

《名人传》由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耳朵却聋了,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名人传》里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做一个人,就要学会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寻找生活的希望。

初一:何兆旋

贝多芬的故事篇6

——读《名人传》有感

初二(8)班李婧妍

那天,寒雨纷飞,天昏地暗,于是我拿来了《名人传》消遣时间。不料,故事内容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无法自拔,更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

《名人传》乃出自于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部激发人上进的文学名著,它叙述了三位伟人的一生:德国作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但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中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这部名著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的故事。这位音乐大师是在那鲜为人知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摧残,然而正是磨难造就了他的伟大。他的童年可谓悲惨。当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学音乐,把他关在屋子里练小提琴,从不顾及贝多芬的感受。在贝多芬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全都压到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却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了。当他沉浸在音乐和成就带来的欢乐时,他却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痛苦,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抗争,使他的音乐更上一层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的悲惨人生到老年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快乐!我感到他的人生是崇高的。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磨难也经常阻碍我前进的道路。但与贝多芬相比,我那小小的挫折好比大海里的一粒沙子那样渺小。有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我总是躲在家里大哭一场,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甚至自暴自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幼稚。为什么我不能勇敢地站起来,直面挫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谢上苍给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的机会,好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向前迈进。

贝多芬的故事篇7

故事开场,主角亮相,镜头切近。坐在钢琴边的,那大师,没有想象中音乐家的绅士。深夜的烛光照亮了那红发,照着那可笑的助听器。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于是电影在这深夜拉开了帷幕――《复制贝多芬》。

一如所有的传记,电影的情节不那么引人入胜。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抑或是天马行空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贝多芬,和一个近乎杜撰的女主角――安娜。如果他不叫贝多芬也好,如果他从未接触音乐也好,如果他从未创作交响曲也好,那么我就完全有理由相信,眼前只不过是一个市井无赖――生活邋遢,脾气暴躁,自私自利。可是这些如果偏偏不成立。一如贝多芬对安娜说的:“音乐家是离上帝最近的人。”所以音乐家注定寂寞,注定要全身心以至把灵魂都投入音乐中。他用一生的寂静苦痛创作了一部《第九交响曲》,在音乐中创造他的理想世界,却在公演之前退缩了,害怕了。公演的后台,贝多芬找到安娜:“上帝给了所有人听我的音乐的权利,却独把我拒之门外。”只是我不相信,眼前是那个毫无礼貌的贝多芬,是那个创作《致爱丽丝》的失意少年,是那个弹奏《月光曲》的音乐天才,是那个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巨人!那个贝多芬,在此刻,语气中竟带着些许颤抖。在此刻,竟像个孩子似的哭了。可是,他的生命里,毕竟有过太多的寂静和无措,有过太多的苦难和伤痛。他害怕了,在他最伟大的作品公演前,他被突如其来的紧张和不安冲的迷失了方向。然而在他手起瞬间,《第九交响曲》就注定是个杰作。那欢乐颂,那无数次响在耳边的欢乐颂,终于在音乐奏到最高潮时呼之欲出。这次,不是儿时千遍万遍的“欢乐女神圣洁美丽”,不是琼瑶笔下依萍的欢愉演唱,更不是打开音乐盒就如影随形的钢琴弹奏。而是纯粹的干净的旋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加上人声渲染到极点,响彻整个音乐大厅。

此刻已泪流满面。仿佛天堂的圣光照在脸上,仿佛贝多芬的理想世界就在眼前。他全部的苦难顷刻成为光明的前景,怎样叫我不感动,怎样叫我止住这泪!贝多芬双手举过头顶,轻拉了一个休止符。音乐渐奏渐轻,渐行渐止。全场起立,掌声雷动。贝多芬还沉浸在那音乐世界里,背对观众,耳畔还是一片又一片的寂静。安娜起身,拉过他转身……

我只是怔怔的看着屏幕,沉浸在大师不可复制的杰作里。

贝多芬的故事篇8

故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讲授的内容穿插简明、短小的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技术等的一种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演《语文教学的启示》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富有生动性,即语文教师要会讲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小学生,更爱听故事,因为故事本身具有的形象性可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不言而喻,生动的故事胜过抽象的说教,没有人会欣然接受枯燥的说教,也没有人会拒绝精彩非凡的故事。因此,我常常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给学生们讲有意义的小故事。

一、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与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一节极为普通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例如,我在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了季羡林帮学生看行李的真实故事:

当时,季羡林在北大任副校长,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季羡林先生从这里路过,学生看季老穿着朴素,还戴着北大的红校徽,断定这个人是学校的老校工,就主动向季老招呼说:“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好吗?我去办点事。”季老回答说:“行!不过要快点回来。”结果这位大学生好久不见回来,季老无奈,正好手里拿着一本校刊就顺便阅读起来,一本刊物看完了这位大学生还没有回来,季老只好在这位大学生的行李旁忠实地守候,三个多小时后,这位大学生终于回来了。几日后的北大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才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这种带有趣味性的小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调节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二、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之后,让学生讲母亲如何关爱自己的故事。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母亲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为了养育自己,母亲付出很多;有的说,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母亲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有的说,为了多挣一些钱,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仍然在灯下做手工,日夜操劳……通过教师讲故事或者让学生讲故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教育学生懂得关爱他人,感恩父母。

三、讲故事,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我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明确本文 “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的中心思想。为了让学生对这个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了名人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知道时光匆匆,要懂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四、讲故事,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故事,无形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给学生讲了贝多芬搬家的故事: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二次从故乡德国的波恩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选择了一家房屋陈旧的寄宿店住下。他刚把行李和租的一架钢琴搬进来,就开始练习弹琴。天黑了,寄宿店的女主人怒气冲冲地推开他的房门,大声嚷道:“先生,你能不能歇一会儿?你这琴声让人没法安宁,我的丈夫还正病着呢!”“我并没有弹多久啊!”贝多芬申辩着。“还没弹多久?至少也有5个小时啦!”女主人下了逐客令。当天夜里,贝多芬就搬到别处去了。搬到新地方后,贝多芬仍然勤奋地练琴。由于弹琴的时间太长,手指常常发热。他在钢琴旁放一盆冷水,弹一会儿就把手放在冷水中浸一会儿,之后再把手上的水甩掉,继续弹琴。他不懈地弹琴,不停地浸手,不断地甩水,洒到地板上的水积少成多,最后从缝隙中漏到楼下房东的屋子里。房东为此与他吵了起来,贝多芬又得搬家……

贝多芬的故事篇9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人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名人传读后感1最近,我读完了一本书,书名是《名人传》。这本书是我所看过书中最喜欢之一。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著作。全书分为《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作者罗曼罗兰在全书中描述了这些名人为追求辛福生活、追求理想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

在三本传记中的名人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贝多芬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优秀的天才音乐家。在贝多芬的一生里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这些坎坷要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恐怕他早就崩溃了,但贝多芬用他的坚韧的意志克服了挫折。

贝多芬的童年就是一个悲剧,贝多芬小时候,他的父亲逼着他学习音乐,想激发他的音乐才能,完全不顾贝多芬的感受,有时他的父亲甚至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只留下一把小提琴给他,让他和小提琴一整天关在一起。不仅父亲逼着他学音乐,在他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酒鬼。深深的打击到了贝多芬的心灵,但他束手无策,也是这些可怕的挫折导致了贝多芬古怪暴躁的脾气。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堕落,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音乐创作当中了,贝多芬以他过人的天赋,惊人的创作能力,很快的成名了。当他正准备享受音乐带给他的幸福时,挫折又再次降临到贝多芬的身上——他的耳朵聋了。

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耳朵,音乐是用耳朵听的,如果听不到音乐了,那他也做不了音乐家了。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没有放弃音乐家的梦想,依然和挫折作斗争,他在这种被疾病困扰下既然创作出的来的不朽作品名垂青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欢乐颂》和《C小调第5交响曲》。这些作品让人们赞叹不已。

除了《多芬传》之外还有《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书中的米开朗琪罗与托尔斯泰都是和贝多芬一样家喻户晓的名人,都和贝多芬一样拥有着坚强的意志,都是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几个名人,向他们学习,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进。

名人传读后感2《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父亲发现了,可是,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的父亲天天让贝多芬练琴,完全不顾及他的感受,有时还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个屋子里,这一关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练琴,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哀。

贝多芬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是个挥霍的酒鬼,这些,在贝多芬的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地伤。但是,贝多芬由于天分和勤奋,很快成名,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贝多芬的耳朵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打击。

但是,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成功了。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不测,贝多芬就能够打败他,贝多芬用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我们也一定可以!

这本《名人传》教会了我许多道理,他教会了我贝多芬的坚强,教会了我米开朗琪罗的正面面对困难,教会了我托尔斯泰的诚实和不屈的精神。

《名人传》这本书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所有精神!

名人传读后感3当我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后,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很受读者青睐。《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伟大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贝多芬的故事,他历经各种磨难都没有向命运屈服,告诉我们:唯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的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贝多芬是德国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因为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所以被尊称为“乐圣”。可他的人生却不像别人那样灿烂辉煌。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虽然他父亲很早就发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可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用暴力逼贝多芬练琴,使贝多芬差点厌恶音乐。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始终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19岁时革命爆发了,它占据了贝多芬的心,贝多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他在笔记里写道:“勇敢不屈!尽管身体虚弱,但我的天才将会得胜的……”苦痛已经敲响了贝多芬的门;它缠住了他,不再离去。1796年到1800年,30岁的贝多芬听力越来越差,以至于两年来他不得不避开所有的交往,而他的激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也在1803年11月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爱情、痛楚、意志、颓废和傲岸在贝多芬心中交替。晚年的贝多芬穷困潦倒到了要行乞的地步,但即使命运如此折磨着贝多芬,但这个顽强的人还是凭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名曲。但死神还是来了,1826年11月末,他着凉了,患了胸膜炎。他让他的侄子去请医生,但这漠不关心的家伙居然忘了,两天后才想起来。医生来得太晚了,而且诊治得也很浮皮潦草,1827年3月16日,在一场大暴雨中,在滚滚雷鸣中咽了气。一个陌生人替他合上了眼睛。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剧的,可他却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并获得了成功。这让我不由得深思了起来?当我们遇到了无法跨越的障碍,是不是就轻言放弃,或是停止不前?不!为什么我们不勇敢的试一次?像贝多芬那样,绝不向命运低头,用那顽强并且坚韧不屈的意志去冲破它,战胜它,而不是垂下头颅,说:“我不行……”只有经历过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生活的磨难未必是件坏事,只要我们用心面对,坎坷也会成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最后,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记住贝多芬,记住这位历经生活磨难却不想命运低头的伟大音乐家,并像他一样,勇敢、坚强的活着。

名人传读后感4《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一部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录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它揭示了一个真理:伟大的天才必须与庸俗并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去的斗争,才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创造的

世界

作者开篇就说:“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这部作品无不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揭露社会腐朽,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他们以造福人类为己任,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

这三人中我最同情贝多芬,他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坎坷,几乎作为一位音乐家所有的不幸都让他遇上了,暴力粗鲁的父亲,痛苦的童年,16岁母亲逝世,父亲也经常酗酒,不断地挥霍,从此贝多芬独自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幸的爱情,凄凉的遭遇,通心的亲情奖贝多芬抛入了悲苦的深渊。贝多芬在内心深处呐喊着,斗争着。他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快乐。逐渐的,他的听力越来越来差,他因此变得越来越孤僻,性格也越来越怪异。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尽管他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变,音乐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物质利益,他的生活依然那么的窘迫,疾病依然折磨着他,他依然是那么的孤苦伶仃。可是苦难让他更加坚强,他战胜了疾病的痛苦,战胜了世俗的庸俗,战胜了命运的悲苦。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毅的品格,高尚的道德,还有他为之终生奉献一切的精神圣坛——音乐。他说:“您要抛弃,抛弃生活中的庸俗愈无聊,为了您的艺术——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人生的低谷给他带来了创作的巅峰,在痛苦的生活中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他在艺术世界中寻找快乐,发泄自己的痛苦,倾诉自己遭遇。音乐是他最好的朋友默默的帮他分担,然后它又把高亢激昂的旋律展现给世人,但是麻木轻浮的人们却置之不理。是啊像他那样个性激昂,狂傲不羁的天才是无法在轻佻浮华的城市立足的。

他的一生如同一个暴风雨的日子,而他则如海面上与暴风雨搏斗而跌宕起伏的海燕,那样羸弱。但最终他还是胜利了,什么胜利能和这场命运的胜利相比?这种灵魂的凯旋!令人由衷的敬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人传读后感5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都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在他成功后,不幸耳朵失聪了,想想看作为一个音乐家,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呀!而且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然而所有的磨难都使他变的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奉献给全世界。然而他却听不到人们对他的赞誉,他也听不到自己创作的一些优秀的作品。然而的勇敢、努力、坚持并没有白费,因为他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很多我们难以想象和难以忍受的一些痛苦、疾病,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一名音乐家,舞台上的演奏者没有台下听众的支持、肯定和青睐,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压力,带给心灵沉重的挫折感。然而他还是战胜了它们;他的努力使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欢呼雀跃;他的实力得到证明,所以最后他攀登上了生命的颠峰。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贝多芬的故事篇10

关键词:钢琴音乐;电影音乐;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28-02

一、贝多芬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场景描绘作用

一部电影中,场景描绘往往是通过镜头下的画面表现出来,但其中音乐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电影《永远的爱人》中,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就对电影中快节奏的场景、充满温情的场景起到了描绘的作用。

(一)快节奏场景中的钢琴音乐

第一节在贝多芬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的回忆这一情节中,就有三个节奏很快的场景。在电影中,它们的配乐都选用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该奏鸣曲尽管配以悲怆的名字,但它的快板部分是充满活力的,正好符合了场景中的“快”。音乐开始右手以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向上、向下推进主题旋律,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感觉,描绘出贝多芬和他的女学生在花园的树林中追逐并且互表爱意的场景。另一个场景是马车飞快的向维也纳驶去,左手分解八度持续快速的震动,就好像在模拟马车轮子的不停转动。不难看出这些场景都是在快速移动变换的,而且其中人物都带有些冲动、兴奋的激动情绪。而这种“积极节奏和不断运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道上的运动感觉。因为他总的特性是充满了运动,更多戏剧性。”它这种“运动的”、“戏剧性的”的特性被导演看中运用到了这三个场景中,描绘出影片中人物和马车快速移动的场景。

(二)温情场景中的钢琴音乐

在贝多芬教侄子弹琴这一情节中,场景是在贝多芬简陋的家中。电影音乐在这里选配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的A叠部。音乐一开始右手旋律先出来,然后左手回应右手的旋律,这种“对答式”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影片中贝多芬与其侄子之间情感的互相依赖。音乐调性是以a小调为主,但中间有转到平行大调C大调上去,音量也随之增大到了mf,色彩变得明亮起来,这似乎预示着他们之后感情的升温。整体来说这个温柔美妙的音乐,放在这充满温情的场景中是很恰当的。音乐的速度流畅但不急促,在这徐徐流淌出的如优雅女士般美丽动人的旋律下,贝多芬与侄子和睦的情感到达了一个至高点。

从上述分析可见,电影音乐中对《悲怆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的运用为电影场景的细致描绘也增色不少,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对原来很熟悉的音乐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二、贝多芬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剧情推动作用

一部成功的电影,剧情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剧情的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情节转折,这两次重大转折都分别有贝多芬钢琴音乐参与其中,它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影片的内容。

(一)从钢琴音乐运用的节奏型来看

在第一次重大转折中,影片根据剧情发展安排的音乐是《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这是一个抒情的慢板乐章,音乐的旋律是由弱起的带附点的节奏型开始,附点音型一般被认为是具有前进、推动力的节奏,但在这种慢速的进行下又表现出了剧情发生重大变化前的宁静。一开始是同音的反复,渐渐发展为级进,最后变成了大跳。在单音旋律声部之下,是一直在中间声部连绵不断的三连音节奏型,而三连音也配合着旋律声部在向上推进。最下面的是八度的低音。三个节奏型叠加在一起层次分明细腻,既表现出了贝多芬内心的重重矛盾――贝多芬和朱丽叶的阶级身份差距,还有伯爵对婚事的反对也表现出了贝多芬内心的思绪――一下想到了恋爱的美好时光一下又想到了自己已深患耳疾的痛苦。

(二)从钢琴音乐的和弦来看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和声节奏变换非常缓慢,一开始基本是以四拍一个和弦为主,更显暴风雨情节前的一种异样的宁静。而乐曲中一些特殊和弦的色彩,比如那不勒斯和弦(降二级和弦)的转换的运用和同名大小调(E-e,b-B,#c-#C-#c)的转换所造成的时而忧郁时而明媚的音乐形象也可以说是对剧情目前的宁静和即将发生的变故的一种暗示。影片中伯爵对于贝多芬有隐疾的怀疑也经由这一首曲子得到了证实,第一乐章在这里加入了影片情节,导致了后来朱丽叶另嫁他人,将故事情节往揭露贝多芬耳聋的方向推进。

三、贝多芬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心理刻画作用

众所周知,人物的心理刻画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各类文学剧作中都是很重要的,在电影《永远的爱人》中,导演为这些不同的心理状况配上了的不同的贝多芬钢琴音乐。

(一)对恬静安详的心理的刻画

《献给爱丽丝》的情感基调是温柔美好的。在贝多芬教年幼的侄子卡尔弹钢琴的这个情节中,电影选取了《献给爱丽丝》的A叠部作为配乐。《献给爱丽丝》的篇幅虽然不长,技巧也不难,但是它仍然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征服了许许多多人的心。而其中小二度那种略带伤感的运用对贝多芬的心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用处。钢琴音乐的这一基本性格与贝多芬教侄子卡尔弹钢琴时那温情脉脉的内心正不谋而合,这音乐不但表达出了贝多芬对侄子的爱也完全表达出了贝多芬对逝去亲人的爱。

(二)对孤独无助的心理的刻画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断断续续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总的说来,这三次情节其实本质上都是在追忆,而这些追忆虽然有的偶带甜蜜,但更多的是哀愁和伤感。这三段的配乐都是升C小调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这忽明忽暗的音乐“充满着倾诉欲渴望的表露,如窃窃私语,也有相互情感交融的对白,仿佛置身于月圆之夜的玫瑰窗前。”美妙而又奇特,把贝多芬弹琴时那种甜蜜而又充满忧愁的矛盾心情、朱丽叶回忆后的遗憾和伤感还有贝多芬耳聋后独自一人走在街上的痛苦、孤独和茫然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