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5:04:26

贝多芬范文篇1

当读完罗曼罗兰写的那本《贝多芬传》后我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一滴湿湿的东西滴在手上时,我知道我哭了。我不是因为心里难过,只是我在想人到底要不要经受苦难?人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这些苦难又是不是注定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命运》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旋律,似乎有一股血一直往头上冲。我不受控制地疯狂地找出《贝多芬》专集放进CD机中,激烈的音乐蹦了出来。我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气急、如此连贯、如此震撼的音乐,也许只有他那痛苦的一生才能谱写如此美妙的音乐,也许只有这种激情的音乐才能让他从痛苦的生活中收获快乐。

贝多芬的一生可谓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疾病的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看到著作封面上的画像,他那头乱发和目光让人推断他: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情,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热爱生活,渴望与人交往。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不得不选择远离人们而去独处,他不原意别人怜悯的目光,他更不原意别人因为怜悯而去接近他,这种被迫和人分离的孤独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他就是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

耳聋,对于一个常人来说是死灭了大部分的世界,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那是死灭了他整个世界。但是对于贝多芬来说他却不曾死灭,而且还创造了他新的世界,重造了他音乐的王国。他不但为自己创作,而且为了所有的人类创造。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可以少受很多的苦楚。而他用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我们人类的快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伟大的牺牲!

贝多芬这一生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快乐!1806年当《第四交响曲》诞生那年,正值贝多芬订婚之喜,整部曲子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可是隔年的《命运》的诞生,又使一切归于沉痛,爱情的坎坷,对侄子真挚的父爱遭到了无情的毁灭。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在和朋友的书信中,贝多芬是多么的凄凉。晚年丧“子”

贝多芬范文篇2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艺术气质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升华与表现,特别是在奏鸣曲《暴风雨》中,演奏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贝多芬一生音乐成就的高峰,他的演奏速度与技巧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艺术气质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升华。在奏鸣曲的演奏中,只有做到技术性与音乐性的结合,才能使内容和形式达到无比和谐,真正演绎出艺术的灵魂。《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罗曼•罗兰非常准确地把这首奏鸣曲的形象与贝多芬一生转折阶段相联系,它所表现出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暴风雨”奏鸣曲在速度、节奏和主题处理上也用了一些新鲜的手法,琶音的形式运用较多,基本贯穿在奏鸣曲各个乐章之中。在《暴风雨》的演奏中,奏鸣曲的技术性与音乐性真正做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一、乐章演奏分析

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形式非常独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暴风雨来临前的激动心情逐渐地展开,每个层次的进展与冲突都非常清新、风趣,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兼有缓板和琶音,以最后一个a音起开始数拍子。广板充满沉思、恳求、召唤秘藏在心中的感觉,慢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从快板开始踩踏板,逐渐增强,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在这里旋律音给人感觉像是坚定的命令,雄壮又单纯而且如雷鸣般。41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这个乐句很活跃,充满了激动。第55小节起和弦一定要弹得坚强有力并且充满英雄般的气魄。69小节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从弱音开始之后渐强,到75小节激动起来,这个发展过程一定要演绎出来。从97小节开始的展开部是呈式部的继续和发展,旋律有特别形象的对比性和冲突,它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因此成为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从147小节开始的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发展,它慢慢地向优美的歌唱发展,将主题歌唱化,使人欣赏时有一种新的效果。最后的1O小节使用踏板,好像是从远处响起的雷鸣,然后逐渐地慢下来,渐渐地远去,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非常浪漫,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将人带入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叙述的音乐,可以使人联想起暴风雨过后的那种宁静以及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种种幻想。在第一乐章里心情是激动和复杂的,而在此却是庄严、安静、幸福的沉思,不受干扰地体验周围世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乐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主题在高音域频繁地结束,这在慢板乐章比较少见,这种手法的确体现出一种深切的感情。第31小节开始出现感人的、简朴的旋律也就是F大调的副主题出现了,到了43小节是再现部,这里和声比较丰富,演绎上与呈示部弹法一样。第51小节的左手分散和弦不可干扰到主题。尽可轻而柔地演奏,节奏一定要准确无误。第55小节起至“f”之前的分散和弦是渐强与渐快速度到此为止是真正的徐缓乐章,其内容很有深度,旋律非常丰富,同时为了使和弦的音响更具效果,应很好地使用踏板。

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这个末乐章是快板,是非常优美的终曲,由连绵不断的快速16分音符组成。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性质,这乐章的美是一种“虚幻无常”的美,它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第三乐章无论在伴奏音型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有连绵不断的16分音符的律动性进行,表达出优美的明暗变化,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它的节奏十分严格统一,力度变化非常详尽细致。必须控制并掌握好每一层次在力度、音色、乐句起伏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否则这个乐章就很容易显得单调。乐章的主题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所以大拇指上的音不可太重,这一句要弹得温柔。右手每句的结尾8分音符断音时好像是要离开键一样的轻轻结束就可以了,也就是句尾结合演奏方法来收。左手尽可能地圆滑演奏,整齐流畅的音要让人听起来有“马蹄嘀嗒声”的感觉。24小节半音的速度要十分准确,不能任意增加速度。3O小节起是连接段,49小节的弱奏要特别演示出来。55小节的8度,须单独练习,是手臂保持松弛和自然状态,尽量用手腕弹奏。81小节的左手很重要,声部的进行需要突出。83小节分解的八度也是旋律。91小节左手的和弦要饱满而且干脆,慢慢进入展开部。庞大的展开部巧妙地运用明暗色彩层次,这些色彩的丰富是通过变换调性来达到的。贝多芬为了不使它单调,运用各种方法,使乐曲在16分符运动之间,都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奏时的状态也非常重要,用心去听自己所弹出的每个音,是否经过了思考,使感情的状态进入到音乐中。像95至98小节可以想象成是木管,长笛和单簧管的独奏部分。118小节主导的声部转移到了右手上,因此要清楚地听见这个变化。第215小节是再现部的开始,在这里贝多芬也运用了离调等复杂方法,但在演奏上的重点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从323小节尾声,弹奏时要使紧张度逐渐提高,每一个“sf”要渐强。381小节以后的三小节之间,要充分的把减七和弦的效果弹出来,使乐曲产生出紧张感。最后要用弱奏结束全曲。这样的结尾不容易处理,需全身心地控制,每个音要均匀,而且节奏不变,不做渐慢,要让它自然地静悄悄消失。由于奏鸣曲曲式的严谨性,我们要学会发现每个乐句的技术特点与音乐相结合。

二、启示

《暴风雨》的演奏速度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他的演奏理论与实践留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1)总的原则,独奏音乐(以及以弦乐四重奏为代表的室内乐)应该比大型合奏音乐(如交响曲等)在节奏处理上享有更大的自由,这一点对于古典时期的音乐非常重要。(2)不能机械地理解速度标记,因为它可能只对乐曲最前的几个小节有效。贝多芬的速度标记往往指的是该乐章中最快的片刻,意思是不要超过这个速度极限(如果是这样,那么作品106中貌似奇怪的速度标记就是完全正确的)。(3)贝多芬明确要求,一次够格的独奏表演,应该在节奏步履上有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调整。确实,只有这样,音乐在时间中的真实行进才会获得生气和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局部的节奏弹性伸缩是否自如,是否丰富,是否妥贴,是一位演奏家是否具备“乐感”、某次演奏是否具有艺术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4)贝多芬同时也非常明确,上述的节奏与速度调整不能过分,“仅仅只被最敏感的耳朵察觉”。罗森深刻地指出,“贝多芬希望,无论步履节奏出于表情的驱动如何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解速度的变化,必须始终要将其置于一个大范围的、控制性的节奏观念之下。”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贝多芬范文篇3

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形式非常独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暴风雨来临前的激动心情逐渐地展开,每个层次的进展与冲突都非常清新、风趣,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兼有缓板和琶音,以最后一个a音起开始数拍子。广板充满沉思、恳求、召唤秘藏在心中的感觉,慢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从快板开始踩踏板,逐渐增强,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在这里旋律音给人感觉像是坚定的命令,雄壮又单纯而且如雷鸣般。41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这个乐句很活跃,充满了激动。第55小节起和弦一定要弹得坚强有力并且充满英雄般的气魄。69小节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从弱音开始之后渐强,到75小节激动起来,这个发展过程一定要演绎出来。从97小节开始的展开部是呈式部的继续和发展,旋律有特别形象的对比性和冲突,它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因此成为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从147小节开始的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发展,它慢慢地向优美的歌唱发展,将主题歌唱化,使人欣赏时有一种新的效果。最后的1O小节使用踏板,好像是从远处响起的雷鸣,然后逐渐地慢下来,渐渐地远去,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非常浪漫,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将人带入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叙述的音乐,可以使人联想起暴风雨过后的那种宁静以及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种种幻想。在第一乐章里心情是激动和复杂的,而在此却是庄严、安静、幸福的沉思,不受干扰地体验周围世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乐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主题在高音域频繁地结束,这在慢板乐章比较少见,这种手法的确体现出一种深切的感情。第31小节开始出现感人的、简朴的旋律也就是F大调的副主题出现了,到了43小节是再现部,这里和声比较丰富,演绎上与呈示部弹法一样。第51小节的左手分散和弦不可干扰到主题。尽可轻而柔地演奏,节奏一定要准确无误。第55小节起至“f”之前的分散和弦是渐强与渐快速度到此为止是真正的徐缓乐章,其内容很有深度,旋律非常丰富,同时为了使和弦的音响更具效果,应很好地使用踏板。

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这个末乐章是快板,是非常优美的终曲,由连绵不断的快速16分音符组成。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性质,这乐章的美是一种“虚幻无常”的美,它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第三乐章无论在伴奏音型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有连绵不断的16分音符的律动性进行,表达出优美的明暗变化,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它的节奏十分严格统一,力度变化非常详尽细致。必须控制并掌握好每一层次在力度、音色、乐句起伏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否则这个乐章就很容易显得单调。乐章的主题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所以大拇指上的音不可太重,这一句要弹得温柔。右手每句的结尾8分音符断音时好像是要离开键一样的轻轻结束就可以了,也就是句尾结合演奏方法来收。左手尽可能地圆滑演奏,整齐流畅的音要让人听起来有“马蹄嘀嗒声”的感觉。24小节半音的速度要十分准确,不能任意增加速度。3O小节起是连接段,49小节的弱奏要特别演示出来。55小节的8度,须单独练习,是手臂保持松弛和自然状态,尽量用手腕弹奏。81小节的左手很重要,声部的进行需要突出。83小节分解的八度也是旋律。91小节左手的和弦要饱满而且干脆,慢慢进入展开部。庞大的展开部巧妙地运用明暗色彩层次,这些色彩的丰富是通过变换调性来达到的。贝多芬为了不使它单调,运用各种方法,使乐曲在16分符运动之间,都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奏时的状态也非常重要,用心去听自己所弹出的每个音,是否经过了思考,使感情的状态进入到音乐中。像95至98小节可以想象成是木管,长笛和单簧管的独奏部分。118小节主导的声部转移到了右手上,因此要清楚地听见这个变化。第215小节是再现部的开始,在这里贝多芬也运用了离调等复杂方法,但在演奏上的重点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从323小节尾声,弹奏时要使紧张度逐渐提高,每一个“sf”要渐强。381小节以后的三小节之间,要充分的把减七和弦的效果弹出来,使乐曲产生出紧张感。最后要用弱奏结束全曲。这样的结尾不容易处理,需全身心地控制,每个音要均匀,而且节奏不变,不做渐慢,要让它自然地静悄悄消失。由于奏鸣曲曲式的严谨性,我们要学会发现每个乐句的技术特点与音乐相结合。

二、启示

《暴风雨》的演奏速度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他的演奏理论与实践留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1)总的原则,独奏音乐(以及以弦乐四重奏为代表的室内乐)应该比大型合奏音乐(如交响曲等)在节奏处理上享有更大的自由,这一点对于古典时期的音乐非常重要。(2)不能机械地理解速度标记,因为它可能只对乐曲最前的几个小节有效。贝多芬的速度标记往往指的是该乐章中最快的片刻,意思是不要超过这个速度极限(如果是这样,那么作品106中貌似奇怪的速度标记就是完全正确的)。(3)贝多芬明确要求,一次够格的独奏表演,应该在节奏步履上有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调整。确实,只有这样,音乐在时间中的真实行进才会获得生气和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局部的节奏弹性伸缩是否自如,是否丰富,是否妥贴,是一位演奏家是否具备“乐感”、某次演奏是否具有艺术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4)贝多芬同时也非常明确,上述的节奏与速度调整不能过分,“仅仅只被最敏感的耳朵察觉”。罗森深刻地指出,“贝多芬希望,无论步履节奏出于表情的驱动如何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解速度的变化,必须始终要将其置于一个大范围的、控制性的节奏观念之下。”

[摘要]贝多芬的艺术气质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升华与表现,特别是在奏鸣曲《暴风雨》中,演奏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贝多芬一生音乐成就的高峰,他的演奏速度与技巧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暴风雨》演奏分析技术性速度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贝多芬范文篇4

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形式非常独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暴风雨来临前的激动心情逐渐地展开,每个层次的进展与冲突都非常清新、风趣,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兼有缓板和琶音,以最后一个a音起开始数拍子。广板充满沉思、恳求、召唤秘藏在心中的感觉,慢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从快板开始踩踏板,逐渐增强,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在这里旋律音给人感觉像是坚定的命令,雄壮又单纯而且如雷鸣般。41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这个乐句很活跃,充满了激动。第55小节起和弦一定要弹得坚强有力并且充满英雄般的气魄。69小节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从弱音开始之后渐强,到75小节激动起来,这个发展过程一定要演绎出来。从97小节开始的展开部是呈式部的继续和发展,旋律有特别形象的对比性和冲突,它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因此成为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从147小节开始的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发展,它慢慢地向优美的歌唱发展,将主题歌唱化,使人欣赏时有一种新的效果。最后的1O小节使用踏板,好像是从远处响起的雷鸣,然后逐渐地慢下来,渐渐地远去,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非常浪漫,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将人带入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叙述的音乐,可以使人联想起暴风雨过后的那种宁静以及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种种幻想。在第一乐章里心情是激动和复杂的,而在此却是庄严、安静、幸福的沉思,不受干扰地体验周围世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乐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主题在高音域频繁地结束,这在慢板乐章比较少见,这种手法的确体现出一种深切的感情。第31小节开始出现感人的、简朴的旋律也就是F大调的副主题出现了,到了43小节是再现部,这里和声比较丰富,演绎上与呈示部弹法一样。第51小节的左手分散和弦不可干扰到主题。尽可轻而柔地演奏,节奏一定要准确无误。第55小节起至“f”之前的分散和弦是渐强与渐快速度到此为止是真正的徐缓乐章,其内容很有深度,旋律非常丰富,同时为了使和弦的音响更具效果,应很好地使用踏板。

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这个末乐章是快板,是非常优美的终曲,由连绵不断的快速16分音符组成。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性质,这乐章的美是一种“虚幻无常”的美,它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第三乐章无论在伴奏音型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有连绵不断的16分音符的律动性进行,表达出优美的明暗变化,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它的节奏十分严格统一,力度变化非常详尽细致。必须控制并掌握好每一层次在力度、音色、乐句起伏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否则这个乐章就很容易显得单调。乐章的主题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所以大拇指上的音不可太重,这一句要弹得温柔。右手每句的结尾8分音符断音时好像是要离开键一样的轻轻结束就可以了,也就是句尾结合演奏方法来收。左手尽可能地圆滑演奏,整齐流畅的音要让人听起来有“马蹄嘀嗒声”的感觉。24小节半音的速度要十分准确,不能任意增加速度。3O小节起是连接段,49小节的弱奏要特别演示出来。55小节的8度,须单独练习,是手臂保持松弛和自然状态,尽量用手腕弹奏。81小节的左手很重要,声部的进行需要突出。83小节分解的八度也是旋律。91小节左手的和弦要饱满而且干脆,慢慢进入展开部。庞大的展开部巧妙地运用明暗色彩层次,这些色彩的丰富是通过变换调性来达到的。贝多芬为了不使它单调,运用各种方法,使乐曲在16分符运动之间,都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奏时的状态也非常重要,用心去听自己所弹出的每个音,是否经过了思考,使感情的状态进入到音乐中。像95至98小节可以想象成是木管,长笛和单簧管的独奏部分。118小节主导的声部转移到了右手上,因此要清楚地听见这个变化。第215小节是再现部的开始,在这里贝多芬也运用了离调等复杂方法,但在演奏上的重点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从323小节尾声,弹奏时要使紧张度逐渐提高,每一个“sf”要渐强。381小节以后的三小节之间,要充分的把减七和弦的效果弹出来,使乐曲产生出紧张感。最后要用弱奏结束全曲。这样的结尾不容易处理,需全身心地控制,每个音要均匀,而且节奏不变,不做渐慢,要让它自然地静悄悄消失。由于奏鸣曲曲式的严谨性,我们要学会发现每个乐句的技术特点与音乐相结合。

二、启示

《暴风雨》的演奏速度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他的演奏理论与实践留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1)总的原则,独奏音乐(以及以弦乐四重奏为代表的室内乐)应该比大型合奏音乐(如交响曲等)在节奏处理上享有更大的自由,这一点对于古典时期的音乐非常重要。(2)不能机械地理解速度标记,因为它可能只对乐曲最前的几个小节有效。贝多芬的速度标记往往指的是该乐章中最快的片刻,意思是不要超过这个速度极限(如果是这样,那么作品106中貌似奇怪的速度标记就是完全正确的)。(3)贝多芬明确要求,一次够格的独奏表演,应该在节奏步履上有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调整。确实,只有这样,音乐在时间中的真实行进才会获得生气和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局部的节奏弹性伸缩是否自如,是否丰富,是否妥贴,是一位演奏家是否具备“乐感”、某次演奏是否具有艺术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4)贝多芬同时也非常明确,上述的节奏与速度调整不能过分,“仅仅只被最敏感的耳朵察觉”。罗森深刻地指出,“贝多芬希望,无论步履节奏出于表情的驱动如何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解速度的变化,必须始终要将其置于一个大范围的、控制性的节奏观念之下。”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分析与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卡尔•车尔尼.贝多芬全部钢琴作品的正确奏法[M].张淑懿译.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73.

贝多芬范文篇5

他,预言了一个民族的复兴——德意志联邦,他,象征着一世纪中人类活动的基调——力!

他,就是在十八世纪这个最混乱最秽浊的时候闪耀着的巨星——贝多芬!

在这里,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一个如此伟岸的大师,我们只能匍匐在他脚下,挣扎着希望去触碰他的脚趾。

贝多芬一生苦难不断,痛苦不堪。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就已在叩门,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苦磨折。听觉越来越衰退。这一切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要知道,一个音乐大师,如何能够进入无声的世界!

更可怕的是,他的精神还受到的深深的打击。他两次坠入了爱河,但是最终爱情带给他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尤其是他的心灵已因疾病变得虚弱的时候,当他热恋的人圭恰迪妮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狂乱的情绪更有把它完全毁灭的危险。他的一生就在这一次,似乎到了颠蹶的关头。

如此多的苦难加负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怜惜,我们叹息,我们感慨。但是,往往是苦难才能筑就英雄!

莫扎特,除了拥有童年美好的回忆,一生也是贫困潦倒,郁郁而终。米开朗基罗,一生被人嫉妒,常常中了暗箭,并且病魔缠身,令他苦不堪言,还有懒惰恶劣的一家人,像是一个无底洞,把米开朗基罗辛苦赚来的钱花得一分不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重重障碍,是磨练我们品行,我们意志的磨金石;是鞭策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马鞭。

贝多芬范文篇6

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有时代背景、美学思想、古典哲学文化传统以及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等。具体来说,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正好处于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它对于贝多芬音乐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处于少年时期的贝多芬产生了较为深刻的音乐影响力。应该来说,古典时期的音乐审美标准,成为贝多芬早期音乐作品的创作基础。此外,当时的法国大革命也对贝多芬音乐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是让贝多芬的音乐内容与主题有着大革命时代群众性音乐的影子。而美学思想对于贝多芬音乐的创作也有着较大的启发,主要是指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从而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打下了风格走向的基础。当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康德以及德国古典文学代表歌德和席勒的创作,都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以上这些不同背景的影响,使得贝多芬音乐作品中有着一定的人道主义内涵,并随着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

二、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

1.题材选择的丰富多样性

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初期正好处于法国启蒙

运动之后,因此,很多群众性运动的歌曲形式给了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灵感与素材。这些革命性的歌曲内容一般具有号召的性质,有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曲气势,有着鲜明的进行曲音乐节奏。那么,贝多芬也在创作艺术歌曲的时候,倾向于选择那些歌颂自然、爱情以及自由等的歌曲题材,艺术歌曲的整体情感上面是快乐积极的,贝多芬运用了合唱和独唱两种体裁,更为凸显了个体的力量与群体力量。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更是冲破了那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方法,开始为了自己的音乐艺术追求而进行音乐创作。这个时期的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不再受制于严肃或快乐的世俗音乐,而是形成了贝多芬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歌曲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的艺术歌曲主要有37首,其中最为著名的艺术歌曲题材主要就是那些以爱情和爱国为题材的作品,比如说,《鹤鹑》等。这些艺术歌曲在题材选择方面代表了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较高成就。此外,贝多芬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不少具有宗教性质的题材歌曲,运用色彩丰富的钢琴伴奏来营造出一种严肃的音乐氛围。这说明了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又一大突破与创新,还表明了贝多芬世界观与宗教观等的思考与成熟。贝多芬开始通过自己的艺术歌曲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具有古典主义的典型音乐风格。由于在晚年时期的贝多芬遭受了病痛的折磨,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歌曲创作梦想,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依然把艺术歌曲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是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开创了声乐套曲的音乐结构先河,主要表达了内心的孤苦与抗争。

2.旋律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贝多芬创作的艺术歌曲,其旋律方面也是丰富多样的。首先,贝多芬艺术歌曲旋律具有民歌方面的特色,其旋律音调由原先的乡村田园式腔调向民歌风格转变。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从民歌中吸取创作的养料,努力找寻能够直抒胸臆的简洁题材与方法。这是因为民歌具有鲜明简单的音乐旋律,便于流传开来。因此,贝多芬吸收民歌的这种特色,运用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当中去了,比如说《土拨鼠》就是较为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同时,贝多芬还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旋律发展手法,比如说,重复、模进、动机、音程以及其他模拟动物音调的旋律发展手法。这些旋律发展手法都使得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具有了不同凡响的音乐效果,能够与歌词所要传达的基本情绪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艺术歌曲中的旋律发展为音乐情感表达提供良好的服务。当然,贝多芬的艺术歌曲还有着多样性的旋律线条,比如说,同音反复型、直向上行或下行类型、迂回绕唱型等,还有交响性、戏剧性的音乐旋律。这些音乐旋律的多样化创作手法,可以帮助艺术歌曲中的人物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旋律。事实上,贝多芬艺术歌曲的旋律特点是有着丰富多样性的,其主要运用了细胞动机的形象发展手法,可以把短小的音乐动机进行动力化的展开,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可以提高艺术歌曲创作的功力。无论是民歌因素还是模进手法,都体现了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歌基调。

3.和声语言运用方面的创新性

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特性主要是具有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特征。具体来说,贝多芬艺术歌曲在和声素材的运用方面主要体现在调内三和弦的运用,调内七和弦的运用,重属、重导和弦的运用,其它副属和弦的运用,变和弦的运用,和弦外音的运用以及持续音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声部进行也是有一定特点的。这里的声部进行主要是指多声部音乐中各个声部横向运动的方式,一般有稳进行、级进进行,跳进进行等几种不同的方式。目前来看,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声部进行有着两大特征,即外声部的跳进与内声部的平稳进行相结合以及声部的旋律化。在和声序进方面,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横向运动的逻辑关系,其和声序进也是丰富多样的,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精心构思与细节把握。那么,常见的和声进行与终止式有:传统终止式和半终止式,也有阻碍进行与阻碍终止以及辟卡迪终止。当然,贝多芬的个别艺术歌曲作品中还运用了属七和弦运用的例外,即开放性终止。贝多芬艺术歌曲的调性布局与转调方面主要有共同和弦转调,这个转调包含了自然和弦作共同和弦,副属和弦作共同和弦,变和弦作共同和弦以及等和弦作共同和弦。在调式交替与转调方面主要是同主音大小调调式交替与转调以及诸如调性对臵,模进转调等其他转调手法,其调性布局方面则是较为单一,而其伴奏织体方面则是柱式和弦式的织体形式,分解和弦式织体形式,齐奏式的织体形式以及动机音型式的织体形式。

4.曲式结构方面的开拓性

贝多芬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方面主要分为分节歌,变化分节歌和通谱歌三种类型的曲式结构。就分节歌曲式结构来说,贝多芬艺术歌曲主要有单乐段曲式的分节歌,二段曲式的分节歌,三部性曲式结构的分节歌。就变化分节歌的曲式结构来说,贝多芬艺术歌曲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为了解决歌词与旋律方面的矛盾,贝多芬开始以变化分节的方式使得分节歌更具层次感,也更能够表达出艺术歌曲的音乐内涵。至于通谱歌的曲式结构来说,主要是说分节歌传统的结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诗歌谱曲的需要,贝多芬就跟随诗歌不同的情感表达来针对各个段落的诗词配臵以不同的新音乐素材,让诗歌与音乐达到完美的和谐与一致。在通谱歌的曲式结构中,贝多芬主要采取了单乐段曲式、二段式曲式、三段式曲式及一些其他非常规的特殊曲式结构。这些曲式结构非常具有开拓性,为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当然,这些曲式结构也离不开钢琴伴奏的创新性运用,因为艺术歌曲本身就是歌词、旋律与伴奏的完美统一。贝多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把钢琴伴奏变得更为充盈饱满,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运用了大量钢琴化的音乐语汇,将器乐与人声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了独特的艺术歌曲。总之,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曲家,他是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大部分音乐创作都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主义风格,同时又基于此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和声、织体、曲式等多方面的突破与创新,进而形成了具有贝多芬独特意味的音乐风格。那么,作为他在声乐作品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歌曲创作虽然不及他其他音乐创作方面的光环来的大,但是,贝多芬仍然依靠自己对于艺术歌曲的热情与天分,创作出了66部优秀的艺术歌曲。

贝多芬范文篇7

激昂的《命运》钢琴曲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兴趣盎然专注地倾听,曲毕。

师: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是什么曲子?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生(众):《命运交响曲》!《命运》!

周伟光:这是贝多芬作曲的!

刘帅:这是贝多芬在耳聋之后的作品!

师:好,你了解的不少,谁对贝多芬再多一些介绍?

杜志佳: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一个音乐家庭,从他28岁起,耳朵就出了毛病,那时他的创作力正旺盛,30岁时,耳朵完全聋了,那时他特别苦闷。

魏月:我还知道,他在耳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知道的很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明同学们在课下做了充分的预习。耳聋的贝多芬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吧!带着对贝多芬的一些了解,让我们再次欣赏《命运》,这次老师提两点要求:第一,认真听,你都听到了什么?第二,要联想,你都想到了什么?

(生选择自己认为最舒适的姿势再次欣赏《命运》,有的远望窗外,若有所思;有的眉头紧锁,紧盯着一处,有的手托下颏,眼神迷离,几分钟后,曲毕)。

师:谁想说说,直接站起来。

李芳芳:我听到一种强烈节奏总是重复出现,就像命运之神在不断敲打贝多芬的家门。

段奕宏:在强烈的节奏之间又有比较舒缓的部分,那好象是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圆:听着这首曲子,我仿佛看见一个小姑娘坐在树林里,身边都是美丽的花朵,鸟儿在枝头吱吱的叫,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会儿,小姑娘站起来,一边采花一边和蝴蝶嬉戏。

(同学脸上显出诧异的神色)。

师:听了刚才的描述,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提出来。

解华民:我不同意她的这种说法,她好象是提前背好的,不符合这首曲子的实际,这么强烈激昂的曲子,小鸟早就吓跑了,花儿也得震落了。(众生笑)。

丰超:我也同意解华民的意见,应该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师:对。这是我们的一个课堂练习,你听出什么就应该把它真实的表达出来。谁再说?

于程程:(较激动,语调有些忧郁颤抖)听着这段曲子,我好象看见一匹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突然遇到了一大片荆棘林,马儿被困住了,不能前进了,浑身扎满了刺,这时小松鼠跑来了,小白兔跑来了,小鸟也飞过来了,他们给马儿引路帮助它走出荆棘林;正当马儿昂头向前跑的时候,又陷入了一片沼泽地中,马儿挣扎着,拼搏着,它不甘心就此被淹没,就在它筋疲力尽的时候,又有小动物来帮它,终于让它挣扎了上来。这时天空是那么蓝。。。(啜泣)鸟儿叫的那么欢,花儿也在向它招手。。。(趴在了书桌上)。(一片静默之后老师带头鼓掌)

师:(也有些激动)于程程把自己的经历融合在这首曲子之中,正像贝多芬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战胜命运一样,相信于程程同学也会在每位同学的关爱帮助之下,以坚持不懈的韧劲战胜不幸的命运,把苦难的生活踩在脚下,迎接自己光明的未来。

贝多芬范文篇8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且经历了长达3000年的漫长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经过不断地改进后在表现力上已非常成熟,并且拥有相当宽广的音域。而众多音乐家的钢琴作品为钢琴的改进也做出了潜在的贡献。如今对于很多音乐家来说钢琴也是具有重大价值的键盘乐器。德国的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且最著名的天才音乐家之一,他在交响曲方面已经达到了“交响乐之王”的地位。贝多芬既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髓,同时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这使他荣登音乐艺术的珠峰。贝多芬既在创作中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加多元化的元素,将自身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感悟也加入到钢琴奏鸣曲的作品创作之中,使其表现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奏鸣曲体系。[1]又由于贝多芬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生经历和情感投射进了自己的音乐风格中,所以本文将从他创作历程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主要基于他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剖析他的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的特征与变化。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

(一)早期音乐风格。贝多芬早年师从海顿,并在此过程中创作出了自己的三首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尚未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却也在音乐作品中显示出了英雄主义和作为反抗者的抗争倾向。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中有着突出的创新性,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显示出激烈和矛盾的情绪以及充满抗争性的主题都显得不合时宜,很难让当时的人接受,包括他作为“交响乐之父”的师父海顿。音乐理念上的分歧和性格上的问题也促使贝多芬离开海顿,贝多芬打算开辟一条独创的音乐道路。在贝多芬的早期创作之中,《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显示出了贝多芬激烈的悲愤情绪,因为他将当时自己听力已经出现问题却不能倾诉的痛苦其中,而在技巧上贝多芬也做出了创新,用一段引子衔接各乐章,让各乐章的过渡显得十分流畅,层次分明的同时又十分和谐。同时贝多芬内心的挣扎也反映在了各乐章紧密又矛盾的联系中,他的痛苦似乎只能通过音乐才能解脱,而其中赋予的强烈情绪给了听众深刻的冲击。贝多芬也巧妙地借助钢琴的优势充分释放了情感,令这首钢琴奏鸣曲充满了力度,从而体现出了他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年的代表作,里面充满的都是精神强者的自勉,仿若叹息声的音符又在旋律中扬起。这无疑体现了贝多芬顽强的性格和生活上的窘境,而这份顽强正是他的不凡之处,能让他把悲愤都化作力量,迸发出超越自身肉体和精神极限的意志力。而这份精神力量也通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效地传达给了听众。其奏鸣曲式快板遵循这一原则。不仅满足“哀伤感”,又遵循结构之间的平衡。[2]尽管贝多芬早期的音乐风格还受到海顿、巴赫、莫扎特相当深的影响,但已经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个性,并在之后的创作阶段得到了不断强化。(二)中期音乐风格。贝多芬的创作在1800年后迎来了巅峰,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在受耳聋问题折磨的同时,也迸发出强悍的创造力,而将当时的启蒙思想融入音乐也让他的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并显示出了更深刻的思想价值。他在这些钢琴奏鸣曲中也探索并运用了许多技法,从而让作品更为复杂且难以演奏。而激烈和力量感这两大特性在贝多芬的中期音乐风格里面已经更为明显,体现了他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而在《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中,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了作曲者内心感情的动荡,贝多芬以苦难铸造了这一部杰作,并将自己的个性完美地融入其中,让这首奏鸣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并且由此开创了充满生命力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对听众们而言有着直击灵魂的感染力。而贝多芬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也有所创新,让作品的张力更为强烈,从而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我们可以说《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意味着贝多芬的艺术特征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时期,其强烈的风格也正式形成。这首钢琴奏鸣曲所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而贝多芬在曲目中彰显自己永不言弃的品质,并且也借助这样的精神走向了音乐创作的巅峰。《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也是贝多芬的中期代表作,他在这首钢琴奏鸣曲里也极好地融合了艺术和技法。这首曲目的内容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而曲目中故事和音乐的和谐表现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独树一帜。为了产生暴风雨一般的听觉感受,贝多芬还让琶音贯穿始终。而贝多芬在《f小调第23号钢琴奏鸣曲》中以强烈的热情表达了自己对真理的挚爱,他在这首乐曲里创造了自己的音乐语言,并构建了一幕幕充满激情冲突的宏伟画面,在其中灌注了大量的热情,而这首乐曲也是最能代表他中期风格的作品。其中抗争命运的挣扎和情感的矛盾都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充沛的表现。贝多芬在自己的中期创作阶段产量颇大,且对钢琴奏鸣曲的技巧和表现进行了诸多创新。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艺术风格上已经完全成形,革新了钢琴音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在其中恰当地加入了浪漫色彩和英雄主义思想。贝多芬以他的独特理念和深厚功底,开创出了新形式的钢琴曲。(三)晚期音乐风格。贝多芬的创作晚期是他人生最为黑暗的时期,此时他已经完全耳聋且面临着其他的现实问题,然而贝多芬依旧在坚持创作,并且达到了完全掌控钢琴曲的境界,在其中淡化了过去的英雄主题,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凸显了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这些钢琴奏鸣曲在形式愈发自由的同时内容也变得抽象起来。而在创作晚期的贝多芬也让钢琴奏鸣曲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并且完美地变成了个人的表达工具,在其中彻底解放了自己的感情以及思想。《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则表现作曲家精神上的喜悦与一种超然的境界。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颤音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内涵,还饱含贝多芬丰富的精神隐喻。[3]体现出了作曲家在晚年的一种超然和升华的精神世界,通过音乐来思索世界真理和人生本质。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

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贝多芬的大半生,深刻地体现了生活经历对他的音乐风格的影响,以及他的音乐风格发展变化的轨迹,甚至可以将钢琴奏鸣曲看作是贝多芬的个人传记。贝多芬比起其他的作曲家而言,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具备了无比强烈的张力和戏剧性,在乐曲中充分表露着他抗争黑暗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不愿屈服的意志力也使得乐曲里具备强烈的“巨人”精神,贝多芬用这些钢琴奏鸣曲将作曲技法和钢琴的表现力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古典主义的钢琴乐做出了各种创新和改进。而钢琴奏鸣曲也成了贝多芬本人充分展现自我性格和内心矛盾的艺术表达形式。32首钢琴奏鸣曲自成体系,对后来者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影响,开拓了奏鸣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广度,使之焕发出生命力,并在其中反映了自身的经历与深刻思想。贝多芬也通过奏鸣曲将欧洲大陆分裂时期的时代背景中人们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贝多芬对于转调和突强突弱的技法的巧妙应用也让他的奏鸣曲更具戏剧性,感情冲突更为强烈,极大地提升了旋律的表现力。对于后来者而言,贝多芬对传统曲式的创新和完善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总而言之,从对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贝多芬之所以能让他的钢琴曲成为音乐界的“钢琴圣经”,是因为贝多芬深刻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模式的变革,与此同时还在钢琴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为钢琴成为“乐器之王”做出了巨大贡献。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而对于现今的钢琴演奏者来说,贝多芬的曲目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他的钢琴奏鸣曲会一直在音乐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注释:

[1]李婉晨.浅析不同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7(02):72—73.

[2]李刚.贝多芬《悲怆》钢琴演奏技艺的分析[J].当代音乐,2016(15):44.

贝多芬范文篇9

一般人对贝多芬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很少会用上「愉悦」两个字,乍听之下都会感觉贝多芬前中后期音乐风格是有转变的,彷佛他的音乐是在跟随他的心灵哲思,他的心灵哲思企图以音乐的抽象性陈述出来。的确,贝多芬的音乐是沈思的、哲学的、有话要说的,他的音乐对主题的铺陈与不断强调也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听贝多芬的音乐,我们会感觉严肃、甚至有点沈重。

▲走进大自然的悲剧英雄▲

但是,贝多芬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却出现了少见的类似舒伯特式的优美。

这首交响曲,后人大致有共识的标示出主标题与每乐章的小标题,完全与乡间自然之景有关。曲子在一开始就呈现一片祥和热闹、生机盎然、乐器齐出的活泼,彷佛要让人一眼就望尽所有的风景。而这首曲子,尤其是第一乐章,透过长笛与竖笛的合奏,也尤其别致的制造出属于大自然之声的优美。但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紧接著命运交响曲创作出来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程度,几乎成为贝多芬的正字标记。

贝多芬在「命运」中,衔续著其「英雄」交响曲的哲思。两首曲子有非常相近的曲风,包括胜利似的鼓声、法国号,沈重的断音音节,以及由雄壮走向悲壮走向睥睨似的胜利感,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把这时期的音乐诠释成「悲剧英雄的奋斗」。这时期的音乐是在处理「人」而非「自然」,人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对必然导致的悲剧结局,却绝对不被打垮的决心、甚至是夸耀自己意志力的胜利。这是典型的悲剧英雄主题。为什么突然由这主题走向处理大自然的田园风格呢?而且两首曲子紧邻著,几乎是同时在思考人与不可抗命运的搏斗、并人进入大自然的愉悦感。

▲人/主体浮出于自然/主体▲

正是两种哲思的交织并行处理,我们可以揣想而得,就算田园交响曲是处理自然界,身为「主体」的人,是不可能像华人文化中的国乐一般,完全消融进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势必会凸显于自然界之中。

所以田园交响曲会处理田园中农人的欢乐庆典、立即伴随暴风雨、再伴随暴风雨后的牧歌,三章节一气呵成,于是田园交响曲就不只是呈现自然界的愉悦,也把人──自然间因风雨无情而不得不产生的对立生动的刻画出来。

这种在自然界中的人的主体性,在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中更是以一种极艺术的美感铺陈。

▲人/主体与自然/主体交织下获得的暂时答案▲

第七交响曲音乐一开始,就暗藏著玄机。它不像第六交响曲,以明朗一泄全出,它的序乐一直隐伏著、按奈著、甚至有点紧张的,彷佛某个事件即将发生....,直到引导到高潮,主角出现,是长笛的飞舞,像个活泼的精灵一般跳出,既是自然界中之生物,却又不按自然界之牌理。这个精灵在众乐器的伴随下,舞姿优美、动感十足。但这精灵显然并不是没有困扰。

贝多芬用转小调、用休止符、用渐缓的犹疑感,让人感觉出这精灵的舞蹈背后是有困顿之处的。但这乐章仍旧以欢愉结束。

在第一乐章的衬托下,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加倍的悲凉了。因为第二乐章长笛独奏仍隐伏于全曲中,给人跟第一乐章衔接的感觉,可是不再是精灵的舞蹈,却彷佛是狂欢后的寂寞与悲凉,尤其是第二乐章后半段的赋格特别明显。不过,贝多芬因著辅以稳健的节奏感的处理,制造出一种毅然决然的感觉,那悲凉就成为英雄式的了。

因此到这里,我们会看出贝多芬第五、第六两种主题交织下,于第七交响曲达至某种融合,既有田园、也有主体人文的铺陈。透过这种交织,少掉那种奋斗、不甘与悲剧英雄的胜利感,但多了些优美、欢愉与舞蹈,虽然这主体仍旧是有悲凉感受的,但贝多芬把这感受潜伏下来了,不再是乐句中最想强调的主题。

当然,潜伏下来,并不表示它就不存在了。我们将会从贝多芬后来的音乐中,再看到悲剧性的主体重回音乐的主轴。

▲人/主体与他者/主体的对质▲

当贝多芬把音乐主题焦点集中于大自然,的确是进入他心灵历程的另一个阶段,一种从对抗、控诉命运的心境,转入逍遥于大自然的心境。只是贝多芬从来没有把身为人的主体性忘怀过。

后来贝多芬有近十年没有创作。就一个艺术家而言,停止创作,往往意味著心灵历程的暂时停摆原地踏步。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人可以不停的心灵成长的。

然后贝多芬再创作时,我们从他的庄严弥撒与第九交响曲,看到过去贝多芬关切的主题竟然又重新回来了。

譬如说「庄严弥撒」,贝多芬自承这首曲子不是为了宗教仪式而创作,纯粹是为了想用弥撒曲式说出自己的话。正因为这样,这首弥撒是不能被教会仪式使用的,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首表白心灵的纯粹音乐。

我们若仔细研究「庄严弥撒」,会发现这首曲子的天人交战,绝不亚于命运交响曲。竟然过去贝多芬关心的音乐主题,重返创作中了,甚至比当年要更激烈。因为「庄严弥撒」中有另一个明确的主体,就是一位「他者」──上帝。当第一曲「垂怜经」一出,我们立刻可以听出那种呐喊,是抗议命运不公的主体,向容许命运不公的上帝呐喊的心灵交战。

这种天人交战,到第二曲「光荣经」更是明显,那铺陈上帝荣耀的华丽乐句,和祈求垂怜时的悲怆,真是天与地的差别。而贝多芬调和这天与地的距离,就是用歌颂上帝时突然声量急遽转弱的收音,彷佛是要提醒上帝,因为人仍在悲剧中,歌颂难免有点不甘!

甚至最平和的第四曲「圣哉经」,我们一样可以听出贝多芬对垂怜、祈求悲悯的强调,而第五曲「羔羊经」,那企望上帝赐平安的祈求呐喊,也是要透过一再反覆,才由没把握的、走向肯定句的。

▲书写遗书?心灵历程的跃升?▲

这种天人交战的声乐,只有对命运不甘的主体,遇上另一个可以被质询的主体时,才会出现。因此庄严弥撒乐句的呈现绝不像一般弥撒曲,只把焦点置于上帝。它更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对质。

庄严弥撒之后,贝多芬便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也就是知名的快乐颂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简直就是贝多芬过去所有心灵历程的大集合。这曲子第一乐章,一样把命运感铺陈出来,诸如法国号、鼓声、并与命运感相关的简短有力的节奏,甚至在第三、第五交响曲中都出现的英雄命运式的赋格,也重返了。而乐章最初,贝多芬的乐句彷佛是一场戏剧的序乐般起始,恰似告诉听众:我正把我这一生演出来....。

第九交响曲不止让命运主题重返,包括悲剧英雄睥睨命运的胜利感、田园风格,也随后在二三乐章出现,第三乐章田园风格中,还暗藏命运似的乐句主题,提醒人逍遥世界中,主体还是人而不是自然。人永不可能融入自然。

第四乐章,光是很长很长的序乐那充满悲剧感的小调,贝多芬就把一二三乐章的主题都植入了,然后先以命运风格、快乐颂二主题交杂出现,最后以快乐颂结尾。然后出现大合唱。

从这种铺陈第九交响曲的方式,我们不得不说,贝多芬是在对过去作一个总交代总整理。因为英雄、命运、悲剧英雄的对抗与睥睨命运、进入大自然、狂欢,全在这首交响乐曲中出现了。

整理交代过去,只有两种原因。一是书写遗书,一是预备要进入另一个心灵历程。

▲他者/主体角色的转变▲

果真没多久,贝多芬谱出他最晚期的作品,著名的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最晚期的弦乐四重奏,很多人都说很难像过去的作品那般的分析,也比较难理解。因为这时期的作品贝多芬已逾出古典乐派的形式太多,变得自由不拘格,他过去一直处理的沈重的英雄对抗命运的风格、和欢愉的田园风格也不复现,调性转换与变奏形式都更加的任意。

这种曲风,无宁说是自己跟自己的告白,是从外在世界进入寂静的心灵世界。

但是,我们有理由说,这种告白过程,出现了另一个他者/主体。

譬如贝多芬在曲子标题上加上「病后恢复献上感恩,用伊里安调式的赞美诗式曲风」(op.132),或甚至在曲子一起始,就用圣咏式的赋格(op.131)。这些迹象都显露,贝多芬是进入另一种心灵境界,就是把过去呐喊的、祈求的、高高在上威严的上帝主体,邀请进入他的心灵,参与他的告白与冥想。这个主体不再是他抗议的对象,而是跟他一齐回顾生命历程的同伴。

这是何等大的转变呢!

▲他者/主体进入生命后的大和解▲

最后的弦乐四重奏,贝多芬除了擅长使用不居形式的变奏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频繁的使用双主题赋格。

双主题赋格一定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在同时处理两个很关心的命题。过去贝多芬曾同时处理命运与田园,但终究有先后顺序,且其中一个主题随后淡去、另一个主题随后凸显,这是一种时间上必然的交错。可是双主题赋格就不一样了,双主题赋格是在同一时间中处理两个命题,并无一主题淡去、另一主题越来越明朗清楚的时间交错。

这不仅是高难度的作曲技巧,最重要的是,以贝多芬音乐中的哲思特点,这已清楚陈述贝多芬到生命最晚期,已去芜纯菁,只剩下两个悬疑的命题要解决。

贝多芬生前最后一首曲子,也就是弦乐四重奏(op135),贝多芬自己透露出这两个命题的基调。一个主题是严肃的基调,贝多芬自己写下:「Mustitbe?」,另一个主题是轻快的基调贝多芬自己写下:「Itmustbe!」这就是贝多芬临终前要处理的双主题,但是却不再是抗议的、呐喊的,只剩下沈思,与接纳后的平静。贝多芬自己就在第三乐章写下标题:「Peace」而第四乐章,贝多芬又从严肃的「Mustitbe?」与轻快的「Itmustbe!」双主题交错进行下,以轻快幽默的拨弦结束整首曲子。

那个曾被他抗议著、求告著、呐喊著的主体,在邀请伴随进入他的内省世界、一齐面对他的一生之后,终于让贝多芬平静的轻快的幽默的接纳了他的一生。他终于和解了。跟自己和解、跟命运和解、跟上帝和解。

▲无法言说的神秘历程▲

贝多芬这一生最匮乏的就是爱。他父亲暴戾,总是阴错阳差的无法结婚,他很早就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必须辅以「脑海中的乐符」来创作、晚年又被他想认养晚年作伴的侄子背叛....他这一生一直没有爱。因此他的音乐严肃深沈、甚至是严厉的,到了晚年的大和解,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一个心灵历程。

贝多芬范文篇10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

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

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③(出示贝多芬画像

),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四、体验反思,人物速写

1、体验反思:

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

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

2、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