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赏析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27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1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喋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岱喜欢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等方面均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石匮书》、《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琊文集》、《夜航船》、《快园道古》等著作传世。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叙述,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其作品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晚明小品文的扛鼎之作。

在明代崇祯五年的十二月,作者住在西湖,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一时游人、飞鸟都没了。作者在这天更定之后,乘了小船到湖心亭去看雪,这时云雾弥漫,山水、云天一片苍茫。在湖上看到的只有长堤和模糊的湖心亭。此外就是作者乘坐的小舟和上面的几个人了。不想到了湖心亭,已有人铺毡对坐饮酒。作者在此时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样雅致的游人,自是高兴不已,连驾舟的船夫都感觉到了这一点。本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作者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2

1奇人

课文开头写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本文写于明亡后,其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不用清朝年号,而依旧用明朝年号,可见作者对故国依旧恋恋不忘,也是他不仕清朝的心理暗示。另外“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可谓独具匠心,一个人独自前往湖心亭,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这个“独”字与后文出现的舟子看起来好象是矛盾的,实则是作者故意为之。作者自视清高,在他看来舟子虽然存在犹如不在。一个“独”字表明他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起伏。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其实张岱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能有如此孤寂情怀,正是他避世幽愤的表现。以上两点可看出作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奇人,之所以有此怪异的心理和行动,这与作者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的。

张岱出生在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年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曾祖父曾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考取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亲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仕宦家庭,受文学艺术熏陶影响很大,他好文学,,晓音乐、戏曲,为他以后成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奠定了基础。

但张岱的文学创作又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他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他少为富贵公子,好山水,爱繁花似锦,爱热闹,凡遇热闹总要等热闹散尽才肯离去,所以明亡后他能独善其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名士风度,他在与名士文人玩世颓放中,对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对天文地理靡不涉猎,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尤其最擅长散文,最终完成了影响后世的《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让我们有幸赏析他的这篇小品文。

2奇景

游记的重点是写景,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如何将夜色中的雪景最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往往是作家们难以把握的。然而张岱却以他独特的、准确的感受寥寥数字将雪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看似简单,却让人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他描写的夜色中的雪景重在一个“奇”字上,写出了自己眼睛观察中的奇特之处。

“雾凇沆砀”写出夜色下的西湖湖面冰花一片弥漫,给人模糊朦胧之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一片混沌,难以分辨的景象。作者以第一眼的感觉总写雪景,给人浑然一体的印象。接下来变换视觉,将景物拉近,给读者一个特写镜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紧紧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也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让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所以作者笔下描绘的夜色中的雪景其实就是一幅奇特朦胧的画。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3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衔远山,吞长江”中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工整。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物衔在嘴中;将万里长江一口吞下,多么形象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八个字写出了岳阳楼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

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节选自郭沫若《鹭鸶》)

【赏析】“增”“减”与“长”“短”两两相对,极力地突出了鹭鸶身体给人的美感,令人一下就想到完美一词。“素”“黛”相对,“白”“黑”相反,整齐的句式给人流畅和谐的感受,“黑”“白”相对写出了鹭鸶黑白分明,充满了视觉的冲击力。对偶给人以流动的节奏感,内容相对或相反给人清晰的感受。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节选自梁衡《晋祠》)

【赏析】“春”“秋”两句对偶,句式整齐,精心选取两季代表性景物,形成了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句子,给人以美的感受。“探古洞”“访亭阁”两句,“探”“访”同义相对,“古洞”“亭阁”相对。这两句对偶虽然义同却写得各具情态。虽然内容类似,却同而不单调,给人一种丰饶的趣味和节奏的美感。

【总评】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快乐仿写】

例文一

回廊平平地躺着,曲径弯弯地走着。微风吹过,小草柔柔地舞着,梧桐静静地看着。喷泉池中,飞起了晶莹的玉龙;花坛里,盛开着五彩的花朵。观象台的浑圆顶,在蓝天下愈显得庄严;图书馆的六角楼,在夕阳里更加妩媚!

例文二

临高无眺,思潮台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朝看晨鸟啼柳绿,__________________;晴看日丽天高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看荷风剪莲舟,_________________,冬看雪白洁如玉。

(请将下面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的横线上。春看雏燕吻桃红 夕看晚霞染山红 秋看风凉月如钩 雨看船行水迷蒙)

例文三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4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答: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5

【关 键 词】 《湖心亭看雪》;张岱;西湖情节;知己

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总觉得张岱的个人情感过于隐晦,文章主旨不甚明了——即使结合教参意见也总有龃龉之感。课堂内容要么浮于表面,要么经不起推敲,师生存有疑惑。经过交流,笔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仍较为普遍。由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个人的疑问和理解,以期引玉之效。

一、置疑

疑点一:张岱为何要“强饮三大白”?

“强”在以往的教材中翻译为“勉强”,现在翻译为“尽力”。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与教参中“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的话语靠在一起,这里的解释明显牵强。如果说是尽力或勉强喝酒,想来就只有两种解释。一是酒量小,喝起来不尽力不行;二是不想喝,勉强应付罢了。

张岱的文字里没有评述自己的酒量,只是在《不系园》中称“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能留饮他人,想来酒量不会太差的。而且从该文的歌舞助兴情节来看,大家喝得很是尽兴,断没有“强”的意味。退一步说,就算是酒量真的不行,面对知己总应该是高兴的,该是欣然的,不应面露难意啊。再退一步讲,就算是真的喝得很勉强,也没有必要把“强”字写出来破坏气氛——更可以换一种说法,如“余虽不善饮,仍畅饮三大白”来反衬陌路知己间的情谊嘛。可是,作者偏偏选择了最耐人寻味的写法,意在何指呢?难道说是第二种解释?

疑点二:“知己”间的交流为何如此简单和不符逻辑?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短短四句话就是三人整个的交流活动。无名无姓、无歌无舞、无文无艺、无情无趣,简单得就像没发生过一般。对此,教参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张岱无疑是性情中人,但绝没有“性情“到连朋友的姓名、个性、情趣、才艺都不了解的地步。恰恰相反,这些都是他引为知己(朋友)所必须考量的要素(当然,姓名除外),也正是教参中所说的“情致心灵”。而且张岱还鲜明地提出了交友原则:“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足见他择友之严,交友之慎了。张岱一生好友,知己故交颇多。要好的有红颜知己王月生,近友朱楚生、祁止彪、祁止祥、秦一生等,其余如伶人、近侍、医生、僧侣、匠工、名妓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独特,即使不得传文(张岱为其中多人作传)也绝不会被忽略得连个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文中问姓氏却答籍贯,明显驴唇不对马嘴——而且是在别后补叙这无用的“废话”,岂不令人诧异?纵观宗子文章,这种现象绝无仅有。我们不禁要问,此处明显的荒诞是否另有深意呢?

疑点三:既然张岱有意与友人同游,为何在“更定”时“独往湖心亭看雪”?

农历腊月、更定时分,天已经转暗了,作者却独自一人去西湖看雪,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陶庵好游且完全不缺朋友,常常是“组团”出游的。他曾在“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即使是平时出游,他也是无友不欢的。这在《天童寺僧》《牛首山打猎》《雷殿》《龙山雪》《过剑门》等游记里都有记述。可这次他不仅没邀朋友,竟连个近侍都没带,只雇了两个不认识的“舟子”而已。以致最后还苦得与两个萍水之友道别时“喜极而悲”,这又是为什么呢?

疑点四:文章的风格何以含蓄晦涩,异于常文?

张岱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来不得半点矫饰,对真、善、美的追求率性而张扬。“在张岱眼中,生活是光彩耀目,审美乃是人间至真”。他的文章往往情感直露、性灵氤氲,题旨鲜明。其写人状物描写细腻,形象鲜明,唯美且幽默,生动而详尽,可谓言简意赅,韵致无穷。可本文的情感却含蓄模糊,主旨隐晦,人物形象极为轮廓化,风格刹那间由工笔转为写意,着实又令人费解了。

有此四点疑惑,我们就不能不去尝试着另辟蹊径,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湖》文的独特情感和内涵了。

二、西湖情节

张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兼有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这是由那个时期的政治形势、思想风潮和他的家世背景决定的。明清鼎革之际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有此特点,张岱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罢了。所以我们看到他有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一面。“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同时我们也看到“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他既雅且俗(而且是大雅且大俗),既颓废又进取,既松散疲沓又执着严谨,既有娱乐思想又有学习精神,既追求喧嚣热闹又注重宁静沉稳。该俗就俗、该雅即雅、该动就动、该静即静,好一个宗子先生啊!

无疑,面对西湖,张岱是雅的、静的。他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游乐喧闹而是欣赏、倾听、仰慕,而是与西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此时,他们当独处。

张岱的西湖情节是很重的。他为西湖奉上《湘湖》《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文彰显西湖的妩媚、可人与亲近感,喻之为“名妓”(张岱所好),表现出西湖的明艳、热闹和真实。同时又以本篇及《西湖梦寻》展示西湖的苍凉与旷远,正所谓“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西湖就如一位红颜知己在张岱的面前尽展曼妙身姿,娇羞颦愁无不应和才子的心境。二人始终保持距离却心意相通,何等默契!无外乎,宗子愤言“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连有的读书人对西湖的见识都不入他的耳目,更何况只给西湖添乱的普通游客呢?正因如此,张岱游湖岂愿与他人同行,受他人干扰?

尤其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正是张岱中的西湖,她的领域是神圣的,她的寂寞是高不可攀的,她的灵魂是与张岱一起呼吸的。张岱趁盛雪无人独自泛舟于西湖,与心底热恋的情人素面相见。这情景就是风流才子与青楼佳人之郎情妾意的绝唱,更悲壮的是,很可能张岱一生就见过这么一次素雪中的西湖(想来西湖是少雪的。笔者注)。”何其难得!何其期待!又何其值得珍惜啊!

三、文意解析

如此爱西子的一个诗人,千年等一回,终于迎来了一次——或许只有一次——素雪伴佳人的机会,于月上梢头的时候独赴佳约,几许欣悦、几许期冀、几许惊惶,几许憧憬……

孰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显然,二人是来“寻欢”的,“醉翁之意重在酒”而不在西湖啊。“拉余同饮”更是让人无法赏湖了。然而,虽说不是知己,却也不便慢待了别人的这份热情,更何况不知者无罪嘛……罢了,罢了,也便强颜欢笑,饮上几海吧。白乐天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先生这里自是“不欢难醉只愿别”。既然“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之乎者也过生活了。看整个过程,我们难说一个“欢”字,沮丧与败兴倒在言语之间。

谁承想,走了,走了,舟子竟送了一个“痴”,正道中先生一片痴情。可惜痴情难诉,一声长叹哪!不想一句“痴似相公者”让人顿觉讽刺和悲凉:搅局者倒成了“知己”。真是一杯浊酒喜相逢吗?非也!

想来,宗子先生孤傲一生,不被人理解至此!以舟子之言作结更显伯虎难觅秋香之怨,寓意深刻。

突然想起雪芹先生的偈子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知我们此时是否又一次误读了古人呢……

【参考文献】

[1] 张岱. 陶庵梦忆 卷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张岱. 陶庵梦忆 卷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景;画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古典园林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最早实物遗迹——隋朝的绛守居园池,新绛原是古绛州的州府,花园原为绛州太守府衙署的附园,故称绛守居园池。据记载,园池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当时任临汾县令的内将军梁轨,引距州城三十里的鼓堆泉水,开十二条渠道灌溉农田,并将一小股泉水引入衙署后院蓄为池沼,建亭台,植花木,修建园林。自此,从唐至清代光绪年间,知绛州的官员一直对花园有所增修。据专家考证,现存的园池遗址,当是隋代创建经历代修葺,但规制变动不大。,此园还精于借景:向西北看能远眺姑射山的雄姿;西南可近借阡陌纵横的平畴沃野;而东南则是城中的万家灯火。所以,园林范围虽小,但景观开朗丰富。凡此种种,均可看出唐代造园艺术已达相当的水平。二 画境解读

我国园林,“园因景成,景因园异”,虽然园林景致均由水山、花木、建筑组成,但其妙处可说是园园不同。所以明造园大家计成说,园林“有法无式”,即只有总的艺井规律,而无固定的陈式。要问治古园之法,首先便是“自然”。自然界的山水林泉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有机整体,中国风景艺术最讲究的便是“师法自然”,也就是说造园时必须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地去组织,去创造各种景色。

1.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画境

“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正”,这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游赏山水风景的经验之谈。自然山水的关系极为多样,有相争的,如峡谷深渊;有相依的,如曲岸平湖;有相和的,如丘陵溪涧,这不同的关系赋予山水景不同的风格。园林中的山水景是对自然的概括和提高,因而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和水的源头流向来组织风景,是最重要的。正如园林家陈从周说的:“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风景中的一座小园。它位于虎丘寺二山门西侧,因着山麓的自然坡度,逐层升高,与真山混然气。园门向南,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的简洁门洞。内有小轩三间筑于岗峦上的古木间,深邃幽奇。轩北不远处,有突起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陡峭的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人们登山的点景小筑。小亭西、北两面,和着真山悬崖的石脉,又堆了—座湖石小山,间植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令人真假莫辨。—边,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木之中,使园内小景和园外自然山林融合在一起,充满着生机和意趣。与拥翠山庄不同,寄畅园虽然亦处于惠山脚下,但却是平地园,它的山景中,有真山,亦有假山,假山中又有土山和石山,但造园家按照自然脉理,因地制宜地置山景,使真山假山浑成一体,气势奔走相连,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2植物与自然协调的画境

好鸟鸣随意,山花落自然。和堆山理水一样,古园中花草树木及小动物的点缀也要顺应自然,我国园林的花木,虽然也经过人工的莳栽和培植,但绝大多数仍然保持着自然生长的姿态,不允许留下人工修饰的痕迹。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看不到西式花园里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的树木,以及修剪得规规正正的花台。

其次,古园植物不追求名贵品种,除个别品赏名花的院落外,花木配置也同自然田野中相仿佛。这便是计成说的梧阴匝地,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花木与园内建筑、山水景的配置也有一定规律可依。一般而言,花色浓深的宜植于粉墙旁,花色淡雅的宜植于绿丛或黄褐色的山石前。桂花、白玉兰,腊梅等芳香植物不宜植于空旷处,要用花墙庭院稍加围隔。此外,桃宜植小桥溪畔,桃花流水;杏宜植屋角墙根,红杏出墙;榴宜植粉墙绿窗,花艳果红。有些小院,高墙相围,阴地多而向阳地少,在墙阴处则宜栽耐寒耐阴植物,如女贞、棕、竹等,以免到秋冬光秃无物。轩廊外,花架上则可种紫藤,入春后现出满树繁花,—架绿荫,为室外留坐赏景提供方便。

3.虚实与空灵的画境

虚景,古人亦称作风月景,在古人的园林风景诗文中,可说是无处不谈风月。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自然界本身有规律的天象变化,如太阳的升落带来的光线转换和阴影变化;月亮的圆缺,四季时令的更替等;二是指灵活多变的气象景观,主要是水汽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的云、雾、雨、雪以及风雷、霞光毫这两类虚景常常互生而形成美丽的风景,如朝晖、晚霞.彩云,薄曼直至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等。

我国地处温带,许多地区季节差异明显,风景也呈现出有规律的时令变化,这是园林虚景的重要组成。名闻中外的西湖十景中,也有表现时令变化之美的景点,依次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除了春晓秋月点明季节之外,其余两景以“荷”和“雪”含蓄点题,更为有味。有趣的是,这四景的设置,均以实景堤、院、湖、桥,配以风月虚景,相谐组成,可说是园林组景虚实相济的代表。风月景中对游园影响颇大的是晨曦暮霭、柔云薄雾,风风雨雨的烟水迷离之景。在它们的笼罩下,风景变得含蓄迷濠,现出一种特别的韵味,并且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和空间感。就说雨景吧,在雨中,平时清晰可见的景色就变得朦朦胧胧,雨时大时小,雨幕中的景物也时隐时显,阵风吹来,雨帘晃动,景色飘忽不定。然而整个画面却变得格外纯净,—切杂芜之景似乎均被雨洗去了。这种情景最能引发游赏者的情思意蕴,产生无穷回味。所以,古园中亦多设置赏雨的亭楼,嘉兴烟雨楼便是最出名的一座。楼在南湖湖心岛上,古朴秀巧的建筑掩映在蓊森的绿丛中,四周一片空濛水色。而在风

雨吹拂之中,它的美更令人难忘:湖水澹澹,烟雾离离,绿树飘摇,时现时隐,加上菱藕间摇曳的小船与烟波徽茫的楼阁,组成了一幅淡雅素净的江南云水图。乾隆当年在避暑山庄湖中所造烟雨偻一景便是仿此意境而构筑的。

三 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在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周文王营建宫苑,最早为囿,意为圈起的自然风景区。而今的中国古典园林意为种植花草树木流传下来的供人游赏和休息的风景区。我国园林,“园因景成,景因园异”,虽然园林景致均由水山、花木、建筑组成,但其妙处可说是园园不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7

那年,我以水文工作者兼业余文学作者的身份,应安徽《未来作家》之邀来到无锡。

在去德溪的两站路上,一位中年男子看着我这手提黑袋的外地人,微笑着应答我的咨询,操一口夹杂着普通话的纯正吴腔指点迷津;在沿途的两处三岔路口,几位老太太和一位姑娘笑脸相迎,为我舒手遥指五爱路。使我这初来乍到的人,感受到了古朴、淳厚的太湖。

仰望深深的庭院树影朦胧里的两盏灯火,我只好徘徊在苏杭大运河岸,伴随我的是星光下隆隆远去的驳船和一朵朵绽开心事的浪花……

翌日上午,《未来作家》笔会开幕,分组改稿。我分析了安徽枞阳王建生的小说《浊水河静静地流》的寻源觅根的意识以及地域文化色彩的追求,作者首肯,他在给我的留言中写道:“浊水河是无名的河,但她的历史和长江一样悠久;沅江是有名的江,但和长江拥有一个共同的性格。”

在陆子泉小憩,眺望映山湖伸出长臂紧握锡山和惠山的手,令人倾倒!“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清风吹来,甘泉飘香,清鉴肌骨。惠山林茂石壑,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泉源多生于石骨,四季灵浆满池,为历代名家公认。传说二泉经茶圣陆羽品题而盛名洋溢,李绅也将惠泉誉为“人间灵液”。1200多年来,惠泉使文人雅集、皇帝折腰,大文豪苏轼亦多次带好茶来惠山品泉。自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激赏惠山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诗词书画成为厚积千年的历史珍藏。品读这些作品,似乎在和皮日休、杨万里、海瑞、赵孟、倪元林、文征明等众多名流畅叙幽情,还能与先后南巡七到无锡的康熙、乾隆论禅品茶。

映月的二泉也许是阿炳光明的眼睛。品一口惠泉茗茶,听一曲《二泉映月》,伟大的民间艺术家华彦均饱尝辛酸、直面坎坷的深邃意境悄然呈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于1500多年前雄峙惠山脚下。我轻哼着那首著名的二胡旋律,走近殿楼巍峨的惠山寺(据说南宋名臣李纲也曾栖隐在此),山门前唐宋经幢雕刻华美,一路行来,金莲池、听松石床、龙眼泉、云起楼和竹庐山房……皆具山水之胜,令人心胸顿开。

蠡园泛舟,“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游船穿越“万浪卷雪”的十里芳径,探寻“太湖第一名胜”――鼋头渚的千年盛景。走在鹿顶迎晖的山脚,仰望舒天阁,白云悠悠。在神龟漂浮的三山,赏亭亭枫树,听啾啾鸟声……

震泽佳绝处,观湖鼋头渚。鼋渚春涛穿越时空、声名远播的呼啸已有两千年的悠悠岁月,几乎与无锡城同年。西汉末,外戚王莽篡位,时任丞相的无锡人虞俊因不肯附逆而殉难,归葬宝鼎山麓。光武中兴,刘秀为表彰虞俊之忠,御赐朱衣覆其墓茔,“朱衣宝界”渐成名胜,从王问的湖山草堂到唐文治的茹经堂,从聂耳亭到七十二峰山馆,充山隐秀的鼋头渚因此留下了氤氲文气。涛声轰鸣,浪溅春风秋色;水天苍茫,七十二峰缥缈……对“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一语,似又有深长的领悟。

“包孕吴越”的豪情是太湖的气势,鼋头渚占尽三万六千顷最美的湖山真意,将天地美景、物宝风华揽入怀中,那一山一水,一轩一馆,一草一木,一竹一兰,无不蕴含着无限雅韵。其中西神山麓的兰竹碑亭与碑廊,汇集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郑板桥、吴昌硕等历代名家的兰花书画手迹,不仅让人纵情地吮吸着沁人心脾的兰香,也透露出坚贞、高雅的兰文化的气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更是对江南兰苑赞叹不已,称“平生所见南国园林,宏伟瑰奇有过于此者,而幽静芬芳必以此园为巨擘”。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8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3.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8分)

【答题误区】

回答第13题时,容易被“意蕴”二字迷惑,不能针对具体要求“快乐的原因”回答,或者回答的要点不全面、不准确。如,有考生答案为:为他的钱足够用了而快乐;有的回答是把小翠送回家了而快乐。这样的答案或是因为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旨,或是因为不能全面把握试题要求的信息范围,造成答非所问。

【答题思路】

小说阅读试题有其内在的答题规律。下面,我们谈谈上述试题的答题思路。

第11题要求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考查概括作品内容(情节)的能力,设问直接,我们先找出小说的表现“对象”,然后概括这一对象“怎么样”或“做什么”就能找到答题思路。解题时需要理出作品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并能简要概括,然后用主谓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第12题是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题。试题要求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地,答题要从刻画人物性格和与下文情节的内在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得出答案:反映董师傅平和淡定的性格,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13题是稍有难度的试题。但仔细琢磨,这道题问的是“快乐的原因”。试题的实质是“归纳”出文本中体现快乐的语言信息。

该题本质上是考查对小说内容的鉴赏。这类“归纳”题的基本思路是:找到内容相关文本区域(文段),将该区域文本分层分类,然后概括各个层次的意义。

文中的“他很快乐”,是说他平常一直很快乐呢,还是今天发生了这么件事情之后,他觉得很快乐?毫无疑问,从文本看是后者。那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分析成几个小的层次,很容易得到下列内容:

他带领小翠游湖;他指导小翠如何欣赏美景;他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杰作――雕花窗户(小翠没能很好欣赏);他表达了自己对有些人整天面对美景却熟视无睹而感到的遗憾。这个“很快乐”,源于他能助人为乐,带小翠游湖,并送她到了熟悉的路;也源于他指导小翠欣赏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要对景物之美保持不倦的欣赏热情,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

于是,我们得到该题参考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火 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和“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这两句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5分)

3. 结尾段画线语句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何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独爱马”持什么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 写“爸爸”因一生爱马却没勇气实现,无所作为,到临终出现对马的幻觉时的无奈与痛苦。

2. 前者是“儿子”善意的谎言,表现了对“爸爸”的体贴。(2分)后者是“爸爸”临死前要把马画揭走,表现了他对理想执著而没能实现的痛苦。(3分)

3. 运用了修辞中的比喻和浪漫主义的想象。(2分)

“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从这些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执著于理想的精神很崇敬。(4分)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9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文本 教学设计

综观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解读也称得上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仍未摆脱效率低下的困境,主要是部分教师忽略了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注重课堂气氛而忽略课文主题的深究,囿于课堂环节的完整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教材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教学要想效率高,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只有师生对文本积极深入的研读,课堂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1]。我现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课堂设计的实际操作的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选择教法时研读文本

语文课堂效率的生长点在于贴近学生,有效的源头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接受空间等的差异,呼唤我们因材施教,呼唤我们实行问题层次化,尊重差异,倡导有个性的阅读,实施有个性的教育。教法无新旧,关键在适合,即何种方法能让学生容易读懂文本的内容,明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主题。如讲解法,它让信息传输变得快捷而准确,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中厚积薄发,能力自然提升。如讲授《湖心亭看雪》时,白描手法是本课的习题一第2小题的内容,学生对白描难于理解,相关设计如下:投影白描的含义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品味本文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联想和比较,突出其妙处的(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使事物的形象生动显现)。

教师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限,关键看文本的内容,因文施教。简单的,要让学生有展示权和话语权;有难度的,要维护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权和读悟权。同样是读,品类不一,预设的教法也应有差异,讲《湖心亭看雪》用的是串读记诵法。课文要求背诵,采用情节引导、串读背诵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问“何时、何地、何情、何人、带何物、何景、见何人、做何事、何情况、有何评价”,让学生思考记叙的要素,再背诵,由线到面,缀玉连珠,自然成诵。学散文《春》时,用的是品读联画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用语言品读并试着描述这幅优美的图画。学生通过读来触摸文字,熟悉文本,习得语言。读透文本是品与悟的基础,在细节上下功夫,功夫自然在诗外。

二、课堂提问时研讨文本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余映潮老师讲:“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2]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如何设计?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深读熟虑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感悟。

1.实施曲问悟其意

如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可谓是课堂提问紧扣文本的典范。“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那个遗男有几岁了?小小年纪去移山,他爸爸肯让去吗?”曲问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思考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字词与语意加以思考而设计问题的典范。

又如教《桃花源记》,文章有几个古今异义词,原来准备直接讲述的,在课堂教学也学习借用了曲问的方式。“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不带自己的子女来?”以此让学生理解“妻子”古意为“妻子和子女”。“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什么愚蠢的将人带到没有出路,相当困难的地方居住”,让学生明晰“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而非“困难的境地”。通过这两环节的曲问激趣,学生习得古今异义,洋溢着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研讨细节悟其情

于永正先生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的构思与设计,而是对文本细节的解读。品读细节的过程更是师生与教材、与作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如在教《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以下几个提问,其中之一是联想作者的个性,思考“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义项:“A 倔强;B 勉强;C被强迫;D痛快。”这样进行提问,依纲据本,研讨作者,让学生明白选D的原因,阅读和思考文本中的细节,达到细中见真情的目的。

又如在教《背影》时,可以设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什么“轻松”了?A.身上的泥土少了,觉得很轻松;B.凭自己的身材翻过月台,很有成就感;C.父亲临行又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心里感到轻松;D.自己买来了儿子喜欢的橘子感到很轻松。在课堂提问中要有所选择,让学生加强文本细节的阅读与感悟,自然领会提问者的匠心。解读教材的细处才容易披情入理,容易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情外之致。细节让学生学会在文本中获取信息,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验中学会陶冶情操。

三、质疑生成时掌控文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即使教师讲得再多再细,设计的活动再新再奇,如果不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就不会有多好的效果,生动而高效的课堂应该立足于对文本的立体研读。

如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学生找到“作者在短文中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错误”――夜里能否看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教科书把“是日更定也”中的“更”字意思定为“初更”,学生由此产生怀疑。解决的关键不仅是弄清夜里能否看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可以以“大雪三日”映照答之,而且应灵活机动地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所折射的主题,立意在于考虑到张岱其人率真的性情。

教师有高屋建瓴的统筹观,做到“教有余”。读书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评讲前给学生留下联想的空间,如同书法中的“飞白”艺术,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疑,才能学有所进。只有师生双方的能动性都得到发挥,学生才能学会“捕鱼”的方法,才能做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信任产生力量,放手促进成长,教师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出现学习的灵性与奇迹。

如我在自己的获奖教案《猫》中,请同学们深究“假如是第二只猫在时,鸟被吃了,武断的我是否会挥舞着大棒?”学生各抒己见:“如果是第二只猫,说不定会获得‘英武神勇飞天将军’的称号呢!”“从第三只猫身上,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延伸联想到猫自身也存在问题,应该学习,完善自己。我又请学生对三只猫进行分析,觉得有文章可做,就激发学生思考应聘时应注意的事项。“假如十年后,你想到联想公司工作,你该考虑如何去见总裁柳传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仪表堂堂,富有才华,按需要申请工作。当听到一名学生说出“最好是找一个好的推荐者,假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OK啦!”我心飞扬,深感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学生能从文本中提炼出:推荐工作找引荐人这一富有灵性的思维,真好。教师所做的是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罢了。

四、拓展迁移时衔接文本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教材的阅读量远远不够,适当补充与所教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拓展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解后的惯性拓宽,既包括知识内容的扩充,又包括情感态度的加深和升华,或者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对相似问题的解决。[3]无论如何,这些都应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要注意拓展迁移决不等于喧宾夺主。

如我在讲述张岱的山水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结合课后问题思考柳宗元《江雪》与课文在写景与立意上的不同,在情感态度方面又与“雪夜访戴”时的王子猷的性情合拍。如在讲授周敦颐的《爱莲说》时补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杜甫“一丛新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虽说想锦上添花,但花枝缭绕,主次混淆。总之,脱离文本和偏执于文本是两个极端,实质上都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吃”透文本,难以熟练地驾驭文本。

教师充分了解教材,认真研读文本,合理设计教程就会少走弯路,就会从教材中汲取营养,就会使课堂教学流畅而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用好教材,坚守语文学习的阵地,研读文本,使课堂锦上添花,根据自己对教材和班情学情的理解进行个性化设计,钻入文本,跳出教材,充分激活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使课堂高效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寇永生.有效生成与文本细读.中学语文教学,2008,(12).

湖心亭看雪赏析篇10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