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7 11:07:01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1

【关键词】板书设计 实用 美观 精巧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普及,教学硬件的更新,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的教学用具纷纷搬上教室,教学板书这一教学行为似乎失去了它往昔的生命力,许多语文教师因此而不再用心耕耘这块土地:随意书写的多了,精心策划的少了。板书是一门艺术,运用好了这门艺术,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掌握课文,正确、巧妙的使用板书,会收到激趣、陶冶情操、增强记忆、开拓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板书设计。

【案例描述】

借着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我选中《湖心亭看雪》来开公开课,而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当板书完成的时候,学生变得更加兴奋了,甚至有许多学生发出了赞叹声,而听课的老师们坐直了身子,伸长了脖子,微笑着点头。公开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在课后交流的时候,与会的教研员和各校的老师也对本课的板书设计给予很高的评价。

【案例分析】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上课风格,体现了教师行文思路,板书设计成功了,教师的课也就上成功了。而《湖心亭看雪》的板书设计之所以成功,表现在下列几点:

第一,点睛指要,简洁醒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每一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束时都应使学生清楚自己该掌握的学习重点,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种活动。那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醒目、最持久的环节――板书,就必须能够清楚地展示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如果远离教学目的进行设计,则板书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往往使学生不知所向,甚至毫无收获。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设计板书时,首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而本课的板书设计就展示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痴情。基于对文本的这番研读,我确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即①、讲故事。②、悟痴情。③、品画卷。而在这三个目标中,“悟痴情”是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一个“痴”字,并以作者的这种“痴情”带动了“痴行”和痴人眼中的“景”,这样本文的学习目标都简洁而清晰地展现在了黑板上,这样的板书语言最洗练但却传达出了丰富的信息,发挥出了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可以说,本课的板书“点旨摘要,简洁醒目”,就像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思路,文章的重点、难点,都高度概括并展现在板书中,让人见板书而知本文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记忆、掌握,使学生能够“过目不忘”。

第二,标志思路,动态生成

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该随着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的学习变化不断生成。通过这种板书系统地反映出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思路,并借此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的板书就成了接通师生思路的“媒介”,展示出了本课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而《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板书绝不是提前也不是在最后才写上去的,而是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在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标志了教师授课的思路,也标志着学生理解掌握的思路,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学生据课下注释读懂了文章之后,我们进入了分析课文这一环节,

我提问:“请你从文中找一个字来概括你对张岱的感受?”学生回答:“痴。”于是我板书了一个“痴”字。

我接着提问:“痴人必定有痴‘行’,请你找也张岱的痴‘行’表现在哪里?”边提问,我边板书了一个“行”字。

我又紧接发问:“你如何看待张岱的痴‘行’?”学生给出了许多合理的答案,于是我就着学生给出的答案,板书了关键词语,比如:闲情逸趣、清高孤傲、山水之乐、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故国情结等等,并且写得比较随意、杂乱。

接下来继续发问:“看来张岱的痴‘行’正是因为他痴情于故国所致,那么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他眼中的‘景’会是什么样子呢?”边提问我边板书了一个“景”字。紧接着是对写景句的赏析,是对“白描”这种写法手法的理解分析。

分析完后,我顺势问道:“既然白描是一种作画的技法,我们也对这种技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哪一位同学能上来勾勒出这幅画,和老师共同来完成这一课的板书呢?”话音刚落,一位学美术的同学挤出座位,跑了上来,唰唰几笔,一幅画出现了,然后我又根据板书的内容简单添了几笔,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完成了。

可以说,《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板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标示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接通了师生的思路,而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在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的。

第三,精巧美观,新颖形象

板书设计是建构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既要符合规范、科学的实效性,又要追求美的视觉和美的感受。板书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精华的提炼而精心设计并画出的直观图形,它既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要有利于让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湖心亭看雪》运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白描,而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划,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而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既然白描这种写作上的表现技巧是一个绘画术语,那在设计本课板书的时候,何不将二都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在带着学生一起“品画卷”这一环节中,抓住了里面的几个关键景点――湖心亭、一芥小舟、远山,简笔勾勒出了远山,勾勒出了小亭、小舟,同时又用波浪线勾勒出了小的涟漪,这样,一幅写意画就完成了。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2

狮子林旅游景点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来著名的江南园林狮子林游览。很高兴今天能为你讲讲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 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1],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跨入园内,可以见到一座大厅,这就是贝家祠堂。正中的一块匾上有顾廷龙手书云林逸韵四个字,是赞扬狮子林的设计者之一倪云林的设计有虚静清逸的韵味。两边走廊的木栏杆上雕有牡丹、凤凰及寿字图案,上有带花瓶与贝叶图案的挂屏。贝叶为书写佛经所用,既反映了狮子林是禅宗修学佛道的地方,又有纪念意义,因狮子林最后一位园主姓贝。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宗,族人聚会的地方,在屋顶上塑有福、禄、寿三位神仙和一个小孩的塑像,表明了园主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出类拔萃、光宗耀祖。再看走廊入口处有砖砌春华二字,意思是园内春光烂漫。请往前走。

现在我们已到了燕誉堂,燕誉是安祥、快乐的意思。出自于《诗经》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再请大家看看脚下是个什么字,对!是个寿字,边上是五只蝙蝠,取五福祝寿之意,五福寿为先,所以寿为中心。说明园主希望他和他的家族健康长寿,多子多孙、安祥、快乐。该厅堂的建筑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鸳鸯厅。前面称为厅,后面称为堂。前厅接待贵宾或男宾,后堂则用于女眷聚会之处。在建筑风格上绝然不同,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我们现在来到了小方厅,因为其厅方正,所以得名。请看两边的大型空窗,让我们感觉是两幅图画,东窗外是素芯腊梅,西窗外是城市山林,这是苏州园林的一种造园艺术手法,叫框景。它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脚步的移动而变化画面,我们不妨试一试。

前面就是由湖石假山堆砌成的九狮峰,细心寻找,会发现不同形态的九只狮子,憨态可掬,天真可爱。狮子林共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狮子五百头,我们以后还能见到不少狮子。

穿过有砖砌涉趣(取自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句)二字的圆洞门,我们便到了指柏轩。这里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唐代禅师从谂(号称赵州法道)在传授禅教宗义时,不论弟子问他什么,他总是一句话:庭前柏树子,意思是要参禅者从玄妙的暗示中自行体会。故取名为指柏轩。这里也是贝家亲属们聚会的地方。厅堂上方悬挂了由王同愈所写的揖峰指柏匾,指柏是指禅宗公案一事,揖峰则取宋代米芾见石峰作揖典故。以下是1988年由著名书画家合作的《寿柏图》,张辛稼画红梅、吴牧木写古柏,徐绍青绘湖石,费新我题词。厅堂前假山林立,柏树龙盘虬绕。卧云宝座落在假山丛中,这座假山峰是目前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湖石假山,其中有4条山道,互相缠绕,错综复杂,当年乾隆皇帝在其中转了两个时辰也没转出去。里面还有一个棋盘洞,传说是吕洞宾和铁拐李下棋的地方。假山峰上有含晖、吐月等名石。石缝间长着奇松怪柏,恰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传说乾隆皇帝曾在此绘像留影,请各位抓紧时间在此摄影留念。

经走廊往西,我们便到了花篮厅。花篮厅因厅内柱端雕有花篮状,饰有花篮图案而得名。1945年在此厅曾举行日本人投降仪式,屏门上刻有巨幅《松寿图》,隶书横匾水里风来,点出了在夏天这里是赏荷花的好地方。

出花篮厅往西便到了真趣亭。真趣二字由乾隆皇帝亲笔御题。这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乾隆游园,状元黄熙接驾,见乾隆题真有趣三个字,觉得其中的有字太俗,便请皇上恩赐有字,而留下了真趣二字。亭上有秀才帽的装饰,寓意深远,有道是秀才本是宰相根苗,要成为状元首先要从秀才做起。园主意在教育子孙后奋学习,期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得中功名。高楼万丈平地起,这个道理在今天同样适用。现在,我们可以一边欣赏湖心亭、九曲桥、石舫、飞瀑、池湖等景色,一边摄影留念。过后我们在石拱桥东面空旷地集合,钻洞爬山,真正领略一下闻名中外的假山王国的韵味。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3

一、汪野亭的瓷上山水

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传芳居士,江西乐平县人。1906年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饰瓷科,师从张晓耕、潘匐宇。毕业后来到景德镇,办画室“平山草堂”,致力于浅绛彩、粉彩、墨彩山水的研究,同时受聘于“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任专业教师。汪野亭首创瓷上“通景山水”装饰章法,开瓷上“通景山水”之先河。

汪野亭的山水瓷画大多为江南风光,他崇尚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寻访大自然,深得江山之助。作品格调清明爽朗,韶秀之气横溢。如粉彩瓷板画《湖山一望中》。

画里山青水秀,绿树成荫,榭立水上,屋掩林间,船行水中,塔隐云端,处处尽显春意盎然。

水榭中聚集着身穿各色艳装前来寻春的人们,他们有的在亲密对话,有的在凭栏观景,无不兴致勃勃。

湖中的小岛上坐落有不少人家,或于山脚,或于湖畔,或于林间。

深远处,重峦叠嶂,遥渺如黛的山峰上依稀耸立一塔;稍近些,群山高峻,湖畔的山腰间一条山路蜿蜒通向山顶,其间还设有驿亭。

萦回的湖中水波荡漾,近处点缀着一些突石、水草,远处有几帆远航。凸起的石,摇曳的草、扬帆的船,增加了河面的变化和动感,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生机。

作品中的物象多以墨线勾骨。水榭画得工整细致,属界画一格;人物虽用写意手法,却是仪态自然生动;树木用笔或纤细,或老辣,姿态蓬勃;山石以青绿和淡赭皴成,苍劲浑厚;欲表山间云雾效果时,则上实下虚,云雾重处便不赋色,以瓷之白体呈浓重的云雾效果。

整幅瓷画构图严谨,设色清润。画面远近虚实分明,层次丰富,神韵幽远,给人“一望弥千里”之感。

汪野亭的“通景山水”,打破传统柱类器型在一面绘山水装饰画,另一面题款,或只在锦地开光的方寸之地作山水装饰的故习,以完整的山水画面绘于柱类器型之上,将中国画长卷山水的神韵融入其中,采取以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手法将画面进行首尾衔接,形成360度天衣无缝的完美画卷,呈现出境气贯通的山川美景。如墨彩瓷瓶《林泉到处皆名胜》。

画中,有巍峨壮观的崇山峻岭,苍劲茂盛的树木,帆影点点的大江,山里、林间、水畔处处有人家,好一派兴旺繁胜的景象。

纯净的山泉从深山里淙淙而来,有时顺山势层叠垂泻,有时依山形曲折而行,遇到稍稍平坦,宽阔之处,便聚集在一起形成水潭,歇息歇息,然后再一路奔涌投向大江。

水潭上,鸟儿欢唱,自由飞翔。

大江里,有的船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有的船在摆渡过江,有的船被拴泊在岸边。

江面上,有一木桥横跨两岸。桥的一头是扛着船桨匆匆往家赶的渔夫,桥的另一头是早早站在路边的大树下翘首等待父亲归来的孩童。至亲至爱的人间亲情,霎时间让画里的一切变得无比亲切!

瓶腹上端的留白处题有一首诗:“古寺辰钟响入云,客帆风正喜潮平。林泉到处皆名胜,山水之间有妙人。”诗文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挚爱。

这幅瓷画气势磅礴、情感深厚。作者利用瓷瓶360度回转的造型特点,巧妙布局,寓情于景,妙造自然,极具水墨国画的韵味。从瓶体的纵向看,山重水复,层次丰富;旋转瓶体,无论从何处开始观看,都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至精至妙。此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志趣和审美理念,体现了作者高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二、何许人的雪景山水

何许人(1882-1940),名处,字德达,安徽省南陵县人,14岁到景德镇入瓷庄学艺。1911年,应詹元广、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画仿古瓷,临摹了大量的宋、元大家的作品。返回景德镇后,1916年起,渐以雪景山水为主,开瓷上雪景山水画之先河。何许人绘雪景山水,构图承宋人,技法取清代“四王”,喜以墨彩勾画景物轮廓,以墨色衬托雪色的洁白、烘托荒寒萧瑟的气氛。他将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借助粉彩玻璃白在洁白细腻的瓷上表达雪意时可得到的特殊立体效果,逼真地展现了雪的特质。

何许人的雪景山水,特别注重构图布局和画面的透视感,有着中国山水画特具的“咫尺千里”的境界。他的瓷画空灵疏旷,意境深邃,引人入胜。我们来看粉彩瓷板画《寒江独钓》。

画里,天苍苍,雪茫茫。遥远处,绵延的山峦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只剩一线起起伏伏隐约在天际的峰廓。唯有巍伟高山才露出些山峰,峰顶影影绰绰有些树木的渺影。

曲转的河流在漫漫白雪中静静地流淌着,河岸不远处的山坳里有几户人家,山间处处是银装素裹的丛林。

近处,山上树木林立,河边蒲草丛生,蓬松松的雪花堆满了枝枝叶叶,沉甸甸的。山下的河边独泊着一只渔船,船里蹲俯着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渔翁正专心地垂杆作钓。

留白处是题画诗:“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

这幅渺远广阔的雪景图,最灼眼的是那只红色的渔船,它一下子就把观赏者的眼光从漫山遍野的雪色里引聚到船上。最牵动人心,最有悬念的是孤舟上把钓忘归的渔翁,因为作者只留下了渔翁的背影。最巧妙的就是这背影,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何许人喜以少量浓烈的艳色点醒画面,使得画面有一种跳跃感,既生动又有韵昧,更能突出主题。如粉彩瓷板画《骑驴蹴踏小桥来》。

这幅瓷画是以林和靖隐居孤山小岛,栽梅、养梅、赏梅,与梅为伴、“以梅为妻”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

画中,古峰峭拔、树木成林、山水相依,被纯洁的白雪装点得圣洁而美丽的山山水水,在初睛时分显得分外妖娆,就连鸟儿也顶不住诱惑,成群结队地在天空中游乐。

山林间的茅屋里,伏案潜心攻读的儒生仿佛超然美景之外。

跨河的木桥上是采得梅花踏雪而归的林和靖和书童。林和靖骑着驴乐悠悠前行,书童扛着刚刚从梅林里折下的梅枝乐滋滋紧跟,主仆二人鲜艳的服饰在茫茫白雪中显得格外耀眼。耀眼的服色,轻易就把观赏者的目光牵引到主仆二人的身上,林和靖那恬然自乐的神态,书童脸上的稚气,一下子就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4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浙江湖州莲花庄是元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的园林别业,时称“吴兴一绝”。数百年来,莲花庄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成为元代江南文人园林的突出代表。本文以文化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剖析莲花庄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文人意趣。

关键词:莲花庄;赵孟\;文人园林;文人意趣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Initial analysis on literati interest and charm of garden art

in Huzhou, Zhejiang Provice

HUANG Li― ping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自古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 之称,经济和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南宋时因紧邻首都临安,加之“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城中二溪水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注:参见储兆文《中国园林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201页。)因此,“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注:参见范今朝、沈瑾怡《浙江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和兴衰启示》,载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其时湖州园林盛建之风可见一斑。时称“吴兴一绝”的莲花庄正是在造园之风日盛的宋元时代所诞生的杰出佳构。

莲花庄园主赵孟\是元代著名的文人书画家,他在这个精致优美的空间里叠山理水,精思巧构。时光荏苒,莲花庄见证了一个昔日文人的精神、素养和心灵密码,也承载着湖州这片土地所韬养的灵性、气质和文化。

1 莲花庄由来与发展

莲花庄位于湖州市区东南隅。早在唐宋时代,这一带叫白苹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白苹洲五记》,称颂此地风光旖旎,为一郡之胜。

莲花庄原构于宋代,宋室南渡时,赵孟\的曾祖父赵师垂从大梁迁至湖州,在湖州购得此园,取名新兴郡国园,后来赵孟\的父亲赵与改名菊坡国。传至元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时,在此园处建置别业,始名莲花庄。

莲花庄在元后累招兵患,致使昔日繁华竟成荒草废池。时至清末,著名书法家陆心源购得池东片地,叠山理水,名潜园。清末以后,莲花庄废圯荒芜,面目全非。

解放后,湖州政府在莲花池上建成青年公园,但与潜园分立。1986又把潜园和青年公园合并,面积达112亩,按赵孟\遗留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恢复修整,请海内外26位书法名家如沙孟海、赵朴初、吴作人、黄苗子等为园林题字书联,依江南古园形式重建并恢复旧名莲花庄。

数百年来,莲花庄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清光绪《归安县志》称莲花庄“在月河之东南,四面皆水,荷花盛开时锦云百顷”。(注:参见周颖《赵孟\在湖州》,载于《文物天地》,2007年第10期。)现在的莲花庄虽非原物,但在修复中忠实于原构,园主的精神仍在,宋元时代的古韵遗风仍在,昔日文人的古典气质和情怀仍在。

2 莲花庄主――元代文人书画家赵孟\

莲花庄主赵孟\(1254―1322)是浙江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昂,号松雪,水晶道人,为宋室后裔。他能诗善文,精通书画,工于经济,擅解律吕,长于金石,以其出色才干和多才多艺博得元世祖及后几朝皇帝的喜爱,官居一品,成为“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注:参见何谨然《重回杭州――赵孟\艺术创造的心路历程》,载于《美与时代》,2007年第8期。)之人。

赵孟\艺术上影响深远,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被称为“元人冠冕”(注:参见胡光华《赵孟\及其山水画研究》,载于《东方博物》,2006年第2期。)。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并自成一体,称“赵体”,是元代前期书坛的领袖,其影响元、明、清三代可谓无出其左右者,赢得“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注:参见毛孝|《色彩与书法散论》,载于《书画艺术》,2006年第6期。)的盛誉。

正是这样一个享誉中国书画史的泰斗,在造园之风兴盛的宋元时代,利用自然山水,自己筹划设计,营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园林杰作。

3 莲花庄园林艺术中的文人意趣

3.1 文人园林

中国的文人园林滥觞于雅好自然、寄情山水的魏晋时期,萌芽于泉石养心、诗书怡性的隋唐时期,成熟于空灵婉约、文质彬彬的两宋时期,发展于兼容并蓄、转益多师的元明清时期。

所谓文人园林,就是文人直接参与造园,借鉴文学、绘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园林中融入园主的文心、修养,使园内的景物处处表现出浓浓的文学意境、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内蕴,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注:参见王少军《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可持续发展》,载于《南方建筑》,2003年第2期。),形成以赏心悦目、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等为特征的园林风格。文人园林除了文人经营或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莲花庄庄主赵孟\是浙江著名的文人雅士,他在莲花庄的灵山秀水间倾注文人的一腔情怀,在亭榭轩窗间展示文人的逸思雅构……使莲花庄成为“中国元代第一文人名园” (注:参见范今朝、沈瑾怡《浙江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和兴衰启示》,载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也成为许多园林的营建摹本,湖州南浔光禄大夫刘墉,即因追慕莲花庄之名而建成其小莲庄。

3.2 莲花庄园林艺术中的文人意趣

莲花庄地处湖州苕溪之畔,布局精巧自然、景象丰富,园中有曲径回廊、亭榭楼阁、沙洲画舫、异峰奇石、茂林修竹、四时花卉,其规划、设计、构景、建筑以及许多细微之处都包含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形成园、人合一、景、人合一的典范之作。

3.2.1 天然之趣,隐逸之情

天然是文人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各种文人艺术所一致追求的审美趣味。(注:参见刘承华、孙媛媛《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们认为,只有自然而然的美才是真美,他们最忌虚假造作、人工斧凿,所以,如中国的文人画家即以“画工画”为不齿,视其充满“匠气”。为了让自己的艺术作品避免“人工”痕迹,文人艺术家们不为表现而表现,而是让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注:参见刘承华、孙媛媛《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则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注:参见冯荭《园林美学》,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的境界。

莲花庄园林分为四个景区:西区、中区、东区和潜园。莲花庄西区以水面为胜,水中筑有三岛,岸上特出半岛,岛岸遍植柳树、枫树,池岸和园墙间筑以黄石山峰,格调统一,宛若天然仙境。中区前景有荷花满池,后有低丘起伏,苕上辋川前曲流西走,岸石全用湖石,石间遍植松树、杜鹃等,水中设矶石、汀步,清丽自然,一派野逸。东区院东有洞门,入门亭宇参差、溪光照人,得自然之精髓。北区潜园,园中有池有林,山水点缀,清旷幽雅。走进莲花庄,自然而然的山水景致会使人忘了身在何处,恍若明朱长春诗题:“城傍秋水鸪横堂,四面莲花学士庄。门对曲池如野外,客来张酒亦篱旁”!

(注:参见魏廉《浙江古今建筑》,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综观莲花庄整个园林,在建筑设计上,是按山水总体风骨的走势进行安排,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点缀于山水之间,烘云托月;在总体布局上即规避规整,因循自然,根据特定地形将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组成画面,形成层次丰富又妙极天然的景象空间。在这里园主对每一个景区的设计都力求不着痕迹,充满对自然的敬意和回归自然的情趣。

对天然的崇尚,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境界的推崇,是文人们隐逸思想的指归。前人曾有诗赞莲花庄:“洲渚绿萦回,芙蓉面面开。路从花外过,山向柳边来。宿鹭惊摇舫,浮鱼仰酹杯。同为城郭里,此地绝尘埃”,(注:参见王克文、余方德《湖州名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诗人的佳句勾勒出一个美好闲静、充满野趣的世外桃源,一个神仙般的隐逸境界,以此不难看出园主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这种隐逸思想还体现在赵孟\在莲花庄中区松雪斋后面建筑的苕上辋川楼,之所以取名“辋川”,是源于盛唐诗人王维在长安水清山秀的蓝田山麓营建的别墅“辋川庄”,那是王维闲赋隐居的自然山水园。此处借辋川为题进行发挥,更深刻的体现了园主“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注:参见赵维江《赵孟\与管道升》,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4页。)的隐逸之情。

赵孟\入仕后曾多次提出辞官归里的要求,他自称为逍遥翁,称时常作书作画的书斋“松雪斋”为逍遥斋,并于1302年写下《逍遥斋记》:“此山此水,未尝一息不在吾心目也。噫,凡寓生大块,贵达穷处,悉皆消灭,亦奚苦劳形神为哉!今年虽未衰,庶几斗健归休山中,有老稚田园之乐,琴书诗酒之娱……”(注:参见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园主对莲花庄的至情至爱和其希望归隐的心理明若洞烛。他的画也大多暗示了倦于宦游、渴望归隐和希望抒写个性、追求心灵自由的心理。在其作的《山水》大轴上,画卷题诗:“懒听门外长者东,自田堪种水堪鱼。是非不入送风耳,滑落花开只读书”。(注:参见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延神祜六年(1319),赵孟\终得南归,隐居于莲花庄,与其友善的文人名士诗词唱和,切磋书艺,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3.2.2儒雅之风,清远之气

幼年和少年时期的赵孟\在莲花庄读书吟诗,中年出仕后也不时回来小憩,与夫人盘桓园中,攻习书画、赋诗会友、弈棋抚琴,莲花庄因此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氛。

莲花庄内建有松雪斋、大雅堂、集芳园、晚清阁、题山楼等充满儒风雅韵的园林建筑,在这里,赵孟\曾留下大量诗文书画传世,那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松雪斋是莲花庄的主体建筑,居中区,临莲池而建于花岗岩石台上,歇山顶,前出手抱厦,正脊鳌鱼衔背,仿佛一世儒雅文人临池而坐。赵孟\把自己亲自编定的文集定名为《松雪斋文集》,由此可见松雪斋在赵孟\心中的重要地位。赵孟\友人方回亦有诗题:“如池如沟弃残墨,如冢如陵堆败笔,太湖西畔松雪斋,七弦风清溪山碧” (注:参见余方德《吴越杂识》,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57页。),翰墨书香,诗声琴韵,无疑这里是他笔墨生涯最玫眉湍畹牡胤健K裳室内有楹联道:“儒雅风流,一时二妙三绝,江山古宅,青盖碧波拥白莲” (注:参见刘庭风《中国古园林之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于斋于人,此联再贴切不过。

大雅堂是东湖景区的主体建筑,歇山顶,面阔三间,前出月台,西接廊桥,前对平湖洲岛。“雅”的名称最早来源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有大雅、中雅、小雅之分,当时卿大夫视其大雅为“正统之乐”,喻示格调高雅的大政事。赵孟\有古琴名“大雅”,琴是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大雅堂便因其琴名而命名。赵孟\夫妇常在此处抚琴、吟诗、作画。“大雅堂”左边的双亭,叫“天工图画”,两亭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构独特,巧夺天工。观景生情,使人联想起文人雅士赵孟\当年的儒雅风度和与夫人画家管道升的琴瑟和谐。

赵孟\在莲花庄隐居的最后四年中,写下许多书画作品和题跋,还考订编辑了《书今古文集注》,并将自己历年诗文编辑成集。同时他在江南文化人中的声望也随着“儒学提举”之职而更隆,许多人依附其门下,求教问艺。从著录书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一阶段创作的书画作品最多。遥想当年,赵孟\名著南北,文章翰墨,驰誉遐迩,在他的莲花庄亭榭里,虽子夜荧荧,案冷水凝,仍一日书万字;园内则时时文人沓至,弄笔玩墨,好一派儒雅之风。

琴声诗语,水声悠悠,水的品质是清丽蕴藉、柔美飘逸的,总让人生发些伤感和愁绪,但因为湖边的诗声,水又变得深沉幽远。因为远,所以又有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质感。没有了水,没有了诗声,便没有了湖州文人的灵性,没有了湖州文人特有的清远之气。赵孟\任凭碧水流长的水域,造就自己静远的秉性,好让自己的幽思有一个依托和萦回的地方,所以莲花庄以水为主,水域占三分之一,陂水蒙蒙的莲花庄正暗合了一个湖州文人的心声和精神气质。

赵孟\在莲花庄的布局谋篇上,使中部较为紧凑,而南北两部疏朗,这样就使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旷远;在宽大的荷池水面上建凉亭、跨拱桥、叠洲屿,使莲花庄并非一览无余,而充满野逸清远之趣。在西区园门左侧,有一巨石镌刻着赵孟\撰并书的《吴兴赋》全文,洋洋洒洒900余字,备述湖州山水清远、物华人杰之盛况;碑前小池为“清胜池”,碑右为“清胜轩”,轩后回廊与面宽七间的“集芳园”相连,回廊壁间嵌有赵氏父子的《吴兴山水清远图》及“记”碑刻,图文并茂,概述湖州形胜,也让后人窥见园主崇尚清远的文人情趣。

清远是一种水灵安逸的性格,卓然不群的气度,莲花庄的清远之气也体现在园主对植树种花的用心上。据传,赵孟\最钟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因而中湖水面遍植荷花;古莲花庄的镇庄之宝――莲花峰,是赵孟\“松雪斋”中的故物,为赵孟\在山谷中觅得的珍贵的太湖石,状如莲花含苞初放,赵孟\亲笔篆书“莲花峰”三字;元朝画竹成风,赵孟\也喜欢画竹,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莲花庄自然少不了竹影婆娑,在西区池西,沿墙遍植竹子,在中区“松雪斋”斋后假山上的“题山楼”楼东更植有大片竹林、梅林,梅竹丛中有轩名“清绝轩”,因管夫人“善写梅竹、笔意清绝”而名;而从莲花庄的命名也可洞悉园主的文人情调,因为文人眼中的梅、竹、荷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荷,清纯无暇,雍容高洁;梅,冰肌玉骨,超然脱俗;竹,苍劲挺拔,俊逸虚静……其实,赵孟\借此要表达的是其自身的清高雅致和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质。

赵孟\在莲花庄藏古修学,安身立命,把这“清远”两字写成一部文人的历史,园林的历史。这里不是消极退避之地,没有压抑与沉重,只是另一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疏淡官场的人生态度。

儒雅之风、清远之气,这是画家、书家的风骨,是文人的风骨。不管带着怎样的心情辗转,到了莲花庄就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仿佛可以看见一个背影,流连于山水之间,沉醉于湖州的江南书韵里。

3.2.3写意之韵,诗画之美

写意是文人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如中国的文人画,其基本特性也正是在于写意。唐宋以来,文人艺术家在造园时运用写意的手法,使园林山水的设置不再只是对自然的摹拟,而是自然的写意。文人们集天下胜景,加以提炼和概括,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征,寓唐诗宋词的意境于假山树木、亭台楼阁、池溪小桥,使有限空间具有无限内涵,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注:参见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的写意境界,产生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妙感受。

作为文人园林的代表之作,莲花庄的艺术建构从总体到细节,无不体现着文人写意的无穷魅力和深长韵味。

莲花庄四个园区均有湖池,湖池辅以细流,迂回曲折,水光云影,并合自然;湖中设岛或于池中叠石成峰,或沿溪堆砌假山,山水相依,水与山相映成趣。莲花庄的山水使全园脉络相通,触发观者联想与感悟天地间的伟岸沧溟之势和村野间的山环水绕之趣。

西区白萍洲往西,湖水水面渐渐收紧,成如歌溪流,水口上则叠有湖石假山,假山立于水中紧锁水口,隐现参半,令人遐想联翩。假山山体中间构有峡谷,谷上架石梁,山峰上建草亭,名芝亭,山顶设崎岖小径,山下有洞,设汀步,渡汀入洞,洞内钟乳石悬挂,矶石散点……此情此景,令游者恍惚,仿佛山居岩栖,身处千山复岭、深涧峡谷、洞壑野溪之间……从洞中望中湖荷花,绿叶之中有一舟石浮于水面,看似扁舟,对岸松雪斋、鸥波亭和曲廊正好框在洞口,以为天上蓬莱,真人间胜景;松雪斋东出曲廊转折东北南行接一舫,名鸥波亭,亭如龙头,廊如龙身,似船行碧波……

更有细处寥寥数笔,现天地浩然,或引发景象繁生、悠悠千思之感叹。如辋川曲流,岸边垒筑山峰,瀑布飞驰直下,青藤缠绕,绿树掩峰,跨水时时用汀步,时用石板,令人有水去无穷之感……在东湖景区,院落边上湖石成峰,起伏有致,峰顶种植凌霄花,花开时,远远望去,如一匹匹雄狮,令人惊叹……

写意之法的运用,使莲花庄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虚实相生;山水建筑上则参差起落,层次丰富,花草林木点缀成景,意境深远;细节处理上则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一如赵孟\典雅蕴藉、秀润清丽的文人画,莲花庄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莲花庄西区池北建有一组主体建筑,名“顾渚烟云”,曲廊、水榭、水亭、半轩一起倒映水中,赏景品题,令人忘疵而顾美;其中一半踞池面的六开间水榭,名“青弁居”,此名源于赵孟\的外甥、元四家之一――王蒙所画的“青弁隐居图”,这幅画在当时声望很高,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画,赵孟\认为水榭周围风景可以和王蒙的“青弁隐居图”相媲美,于是将水榭取名为“青弁居”;池南面有一洲,有小桥和池岸相连,洲上有一个方亭,名“白O洲”,取自南朝吴兴太守柳恽“江南曲”诗:“汀洲采白O,日暖江南春”(注:参见嵇发根《湖州史话》,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70页。)之句;透过中区印水山房的落地窗,可见门口屋檐下安置湖石,湖石根处种植芭蕉,好一幅芭蕉虬石图;东区月洞门内则溪流纵横,架有拱桥、梁桥和廓桥,桥水互衬,一派江南胜景;东湖南岸的“澄环观”和“红蓼汀”,与大雅堂、天开图画双亭遥为对景,别是一番妙境;最是那“莲池”,夏天时荷花盛开,碧叶翻风,浮香绕岸,让人陶醉……

在莲花庄,无论是清绝轩月下看梅花,还是白O洲水中观月影;无论是松雪斋夏日品荷香,还是大雅堂春天醉桃柳;或是秋夜感雨扣芭蕉叶,冬晨赏雪覆清松竹……哪一幅不是绝美的图画?这如诗如画的境地,让人感觉时空流转,超逸出尘的文人精神在神游般的飞升。

4 结语

文人园林赖以生存的封建社会已成历史,“文人园林”这个名称也在今天已丧失它的外在意义,但作为具有特定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思潮,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5

欢迎来著名的江南园林狮子林游览!

狮子林系苏州市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城东北的园林路上,始建于元代至正元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园林是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中峰禅师所建。第一道门门额上“师子林“的师,就是老师的师。后因园内假山众多,状如狮子,在写法上又改为狮子林,一直沿用至今。检票处门额上的“狮子林”三个字系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

跨入园内,可以见到一座大厅,这就是贝家祠堂。正中的一块匾上有顾廷龙手书“云林逸韵”四个字,是赞扬狮子林的设计者之一倪云林的设计有虚静清逸的韵味。两边走廊的木栏杆上雕有牡丹、凤凰及寿字图案,上有带花瓶与贝叶图案的挂屏。贝叶为书写佛经所用,既反映了狮子林是禅宗修学佛道的地方,又有纪念意义,因狮子林最后一位园主姓贝。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宗,族人聚会的地方,在屋顶上塑有福、禄、寿三位神仙和一个小孩的塑像,表明了园主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出类拔萃、光宗耀祖。再看走廊入口处有砖砌“春华”二字,意思是园内春光烂漫。请往前走。

现在我们已到了燕誉堂,燕誉是安祥、快乐的意思。出自于《诗经》“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再请大家看看脚下是个什么字,对!是个“寿”字,边上是五只蝙蝠,取五福祝寿之意,五福“寿”为先,所以寿为中心。说明园主希望他和他的家族健康长寿,多子多孙、安祥、快乐。该厅堂的建筑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鸳鸯厅。前面称为厅,后面称为堂。前厅接待贵宾或男宾,后堂则用于女眷聚会之处。在建筑风格上绝然不同,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我们现在来到了小方厅,因为其厅方正,所以得名。请看两边的大型空窗,让我们感觉是两幅图画,东窗外是素芯腊梅,西窗外是城市山林,这是苏州园林的一种造园艺术手法,叫框景。它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脚步的移动而变化画面,我们不妨试一试。

前面就是由湖石假山堆砌成的九狮峰,细心寻找,会发现不同形态的九只狮子,憨态可掬,天真可爱。狮子林共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狮子五百头,我们以后还能见到不少狮子。

穿过有砖砌“涉趣”(取自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句)二字的圆洞门,我们便到了指柏轩。这里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唐代禅师从谂(号称赵州法道)在传授禅教宗义时,不论弟子问他什么,他总是一句话:“庭前柏树子”,意思是要参禅者从玄妙的暗示中自行体会。故取名为指柏轩。这里也是贝家亲属们聚会的地方。厅堂上方悬挂了由王同愈所写的“揖峰指柏”匾,“指柏”是指禅宗公案一事,“揖峰”则取宋代米芾见石峰作揖典故。以下是1988年由著名书画家合作的《寿柏图》,张辛稼画红梅、吴牧木写古柏,徐绍青绘湖石,费新我题词。厅堂前假山林立,柏树龙盘虬绕。卧云宝座落在假山丛中,这座假山峰是目前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湖石假山,其中有4条山道,互相缠绕,错综复杂,当年乾隆皇帝在其中转了两个时辰也没转出去。里面还有一个棋盘洞,传说是吕洞宾和铁拐李下棋的地方。假山峰上有含晖、吐月等名石。石缝间长着奇松怪柏,恰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传说乾隆皇帝曾在此绘像留影,请各位抓紧时间在此摄影留念。

·寒山寺导游词 ·江苏周庄导游词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淮安市导游词 ·夫子庙导游词%

经走廊往西,我们便到了花篮厅。花篮厅因厅内柱端雕有花篮状,饰有花篮图案而得名。1945年在此厅曾举行日本人投降仪式,屏门上刻有巨幅《松寿图》,隶书横匾“水里风来”,点出了在夏天这里是赏荷花的好地方。

出花篮厅往西便到了真趣亭。“真趣”二字由乾隆皇帝亲笔御题。这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乾隆游园,状元黄熙接驾,见乾隆题“真有趣”三个字,觉得其中的“有”字太俗,便请皇上恩赐“有”字,而留下了“真趣”二字。亭上有“秀才帽”的装饰,寓意深远,有道是“秀才本是宰相根苗”,要成为状元首先要从秀才做起。园主意在教育子孙后奋学习,期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得中功名。高楼万丈平地起,这个道理在今天同样适用。现在,我们可以一边欣赏湖心亭、九曲桥、石舫、飞瀑、池湖等景色,一边摄影留念。过后我们在石拱桥东面空旷地集合,钻洞爬山,真正领略一下闻名中外的“假山王国”的韵味。

〔钻假山后〕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6

关键词:楹联;景观;分类

园林中的楹联集诗歌,书法,篆刻于一身,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给人提供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会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探索,启发人们去品味、思考和欣赏。楹联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一般认为保存下来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当然那时的字是题在桃符板上的;园林中的对联最早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北宋以后,这种对联从宫廷推广到民间,历代文人墨客,更是运用此种形式出尽了风头。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就出现在名胜古迹之中,从黄鹤楼到寒山寺,从泰山到杭州西湖,从苏州园林到昆明滇池,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风景。笔者认为,楹联在园林文体中可分为以下四类:

1点明主题,写景抒情

如济南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以疏朗,明快的笔调,鲜明的勾画出大明湖的特有的 景致,以及古城济南那潇洒的风韵,湖光山色如在眼前。拙政中园中此类写景的对联最多。园内有一个视野开阔的小岛,绝佳的观景点,岛的中央一个小亭“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水中广种荷花,三面植柳,柳枝随风摇曳。所以亭中有一个绝妙的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寥寥数笔将周围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同时也勾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观,妙处还有,双句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此联的出处有二,上半句来自济南大明湖的著名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半句来自唐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结合的天衣无缝。

颐和园玉澜堂东的“霞芬室”有一副对联:“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窗外摇曳的竹影,耳边潺潺的泉声,书案、砚池,山林读书的雅趣油然而生。苏州沧浪亭“翠玲珑”有副清何绍基撰写的君子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风吹竹丛,如长笛轻吹;流水淙淙,似琴弦低鸣。拙政园雪香云蔚亭文徵明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叫之声越喧闹,深林就越静谧;鸟鸣之音越响亮,山谷就越清幽。这类以动衬静的文学品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趣,营造出计成所说的幽雅的园林境界:“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逸士,松籁,竹篁,琴韵,使人获得“味之无穷”的美感。

拙政园中部花园“梧竹幽居”,这个四面通透的景观有着一个优雅的名字。处景观这是一个亭子,站在亭子中央,透过四个圆门,南面柳绿桃红、西面嫩荷吐尖、北边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四个圆门分别镶嵌着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梧竹幽居,梧当指梧桐树,古语有云“凤落梧桐”,她是一种圣洁的树,翠竹,乃是刚柔忠义之物。最妙的是他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闭上眼睛,两幅美景映入眼帘,一幅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清风来、沁人心脾;一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波光粼粼、山幽雾绕。此对联上联写景,下联写景的同时又带几分哲学意味,孔老夫子有一句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心动物动、心静景止,无疑给四周的景物增加了三分美感。其实欣赏一个景观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感官刺激,第二种是心理感觉,第三种就是这种结合园林景观、大自然美景、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精神享受。

2纪念功德,颂扬领袖

这类楹联常概括的评价历史人物的一声,便于人们了解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地位。济南辛弃疾纪念祠中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奠随鸿雁南飞”。辛弃疾为南宋词人,其词风豪放、纵横慷慨。一生坚持抗金保国,此联上联写了辛弃疾在词坛上的重要作用,下联评述了词人的爱国之志。上下融汇,准确评价了词人的一生。

3表达志向,抒发豪情

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表达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兴衰的关心,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对今天的知识分子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苏州园林中的楹联中,也有很多是表达理想抱负和劝学的。网师园中有濯缨水阁,阁内有一副郑板桥书写的简单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仅八字,却点出了四个典故,分别发生在四个历史人物身上。曾指孔子的学生曾子,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不信乎,与人谋不忠乎,传不习乎”,这里的“曾三”就是指此意了;“颜四”,是孔子的另一位高徒颜渊,所说的一个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三颜四就是告诫年轻人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大禹治水时,曾有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壮举,晋朝的陶侃为了报效国家,年轻时更是刻苦好学,寸和分就是比喻他们不浪费一寸一分的光阴。

拙政园净深亭明代祝允明的隶属对联:“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集晋人左思和陶渊明诗,“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左思《招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潜《读山海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观赏字画,阅读诗文,醉心于艺术的世界里。亦耕亦读,洋溢着田园隐逸的气息,平添了一种高情远韵,令人回味。

4宣传教义,劝人从善

这类楹联多见于寺院、道观。如北京潭柁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看似平常,实寓意深远:表达了佛教的主旨,教育人们与人为善,宽以待人。河南嵩山少林寺门前的楹联“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其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与上面类似,都是劝人“与人为善”的做人原则。还有很多佛寺道观中皆有绝妙佳联,如四川峨眉山报国寺的“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四川峨眉山洪春坪“常有欲以观其穷,应无住而生其心”等等。

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说:“都诗歌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笔。名山遇赋客,何异贤士遇知己,一如品题,情貌都尽。”园林是“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诗是无形画,画为有 形诗,园林这一艺术载体,是立体的画,我们称之为凝固的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形美与意美两者兼美。文学品题即指匾额、对联和摩崖、砖刻等,重要功能正是揭示“形美”中蕴涵的“意美”的,文学性品题是对景观表象和心灵境界的审美概括,也透露了造园设景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涵,将园林意境做了美的升华,也是对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园林中汉字品题和满文品题琳琅满目,充分反映了诗的国度的人文风采,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游历中国园林是品诗读画的美学经历,是审美的过程、净化心灵的过程,心灵经过诗的熏染的过程,这就是文学家袁枚所谓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袁枚《随园诗话》)。

参考文献:

[1] 张家骥.园冶全释[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文震亨.长物志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 曹林娣.静读园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郭风平,方建斌.中外园林史[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7

大明湖早在唐宋时期,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闻名四海,成为“中国第一泉水湖”称号当实至名归。作为一处城市湖泊,大明湖景色尤为秀丽,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穿梭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传闻轶事同古迹成为一体。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纷呈,尤以天高气爽的秋天最为宜人。春日,湖上暖风吹拂,柳丝轻摇,微波荡漾;夏日,湖中荷浪涌动,葱绿片片,嫣红点点;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云彩浮动;冬日,湖面虽暂失碧波,但银装素裹,分外夺目。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风景画卷, 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南有仿江南园林建造的遐园。遐园内曲桥流水,幽径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称为“济南第一庭园”。登上湖边假山上的浩然亭,大明湖的景色便一览无余。湖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极阁,依阁南望,远山近水,楼台烟树,皆成图画。湖畔中有历下亭、湖心亭,西岸有铁公祠、南丰祠、汇波楼、北极庙和遐园等,大明湖集济南的多处名胜古迹于一体,又是繁华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成为济南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明湖并不是因为《还珠格格》中所叙述的乾隆遇到夏雨荷的风流韵事而闻名的,那是坊间杜撰的故事而已。济南本就名人辈出,自唐朝以来,大明湖以及周边区域遗留的古迹众多,有天然湖泊的自然条件,汇众泉于一湖,集碑文古帖于一体,又湖光山色浑然天成,绿柳荷韵,碧波荡漾,气候宜人,成为各地游客到济南而必往的娱乐场所。当进入园门,眼前即是碧水连天,湖堤杨柳垂及水面,随风摇曳轻沾湖水,泛起点点涟漪。公园内,湖堤边亭台水榭遍布,湖岸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蜿蜒的小径盘旋连接在各处景点,目光所到之处皆是水光潋滟,树影婆娑。远处,山影迷离;眼下,碧水轻漾;湖心,岛屿似明珠镶嵌;堤岸,楼阁如繁星映现。无处不使人醉迷痴倒,恍如梦中。

历下亭位于大明湖水面诸岛中最大的湖心小岛上,因处历山之下而得名。它四面临水,绿柳环绕,挺拔端庄,古朴典雅,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朱梁画栋,是一座轩昂古雅的木结构建筑。历下亭年代久远,几多变迁。唐天宝年间,诗人杜甫曾与北海太守李邕饮宴于历下亭,并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广为传诵,历下亭也因此名扬天下。不过,当时的历下亭在唐朝末年就倾塌了,北宋以后,历下亭移建于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才在湖心岛上重建。亭中匾额“历下亭”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亭北名士轩中,墙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画像及济南历代名人的画像,门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渠秋月一片大明。”此岛为游湖必登之地,以观名人遗迹。

北极阁又名北极庙,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真武庙,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庙宇。此阁建于元代,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庙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后殿、钟鼓楼、东西配房等组成。正殿内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龟蛇二将、四天君塑像,均栩栩如生,口目传神。正殿两侧壁上绘有关于真武修炼成仙的壁画,后殿名启圣殿,供奉着真武父母的塑像。道家的至上神是三清真人,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天尊(即太上老君)。王重阳是全真派的创始人,主张炼气,清修,道人要出家修行,其影响极为深远。

铁公祠可称为是大明湖中的园中之园,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于清乾隆后期的1792年, 当时是为纪念明初兵部尚书、山东参政铁铉而建。建文帝当政时,因为削藩而引起燕王朱棣南下夺权,攻至济南,铁铉率军民坚守,屡挫燕王。朱棣只能绕道而攻下南京,自立为帝后收复济南,铁铉终因兵微将寡而被俘牺牲。后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铁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由曲廊、三间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览楼”组成。园内杨柳垂荫,藤萝攀缘,院外南临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环境清幽旷远,建筑古朴典雅,其中小沧浪亭更是独具秀色。刘鹗《老残游记》中曾写道,在铁公祠前看大明湖,可见千佛山之倒影。现在若是在雨后的天清气朗时,登上“湖山一览楼”也能隐约看到远处的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眼前的大明湖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倒影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显得明明白白,真可谓是水天一色,这就是大明湖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

在铁公祠旁,是一处具有江南风格的小园林即是闻名遐迩的“小沧浪亭”了。此亭是1792年以修铁公祠的余料而修建的,上面的匾额是清代书法家阮元的隶书题字。由小沧浪亭、曲廊、荷池等组成,因系效法苏州沧浪亭风格修建,且规模较小,故取名“小沧浪”。曲廊沿湖而建,湖水穿渠引入荷池,池边建有八角形的小沧浪亭,整组建筑小巧别致,布局清新典雅,境界超凡脱俗。小沧浪的前门廊柱上写的就是那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联,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也是游大明湖不可不看的。

若走到铁公祠的背后游玩是“别有洞天”,这座优美小巧的园内植有很多品种的兰花。兰花的高洁历来为众多文人所赞美,其花香淡雅悠远,素有“国香”、“王者香”的美名,所以这兰圃又得名“天香园”,符合了兰花高贵的品质。这兰圃修得清新别致,以翠竹扎成的篱笆环绕,门上是绿色琉璃瓦,园内有仿竹苑,园林小品,仿木苑分别用来展出兰花、盆景和各种稀有树木,错落起伏,各尽韵味。走在里面可听见山涧小溪淙淙流淌,身旁花木抚疏,大有临山林野趣的意境。

汇波楼位于大明湖东北岸北水门之上。北水门为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于宋神宗年间的1072年所建,是济南唯一的北城门,既可设闸泄水、防水,又可通舟楫。在明洪武四年的1371年修建新城墙时,在北水门上建了一座两层高的城楼,因城内诸泉水均汇流入大明湖,再经北水门流出城外,故为此取名为“汇波楼”。自此楼建成后,历来均成为人们登临游览,集宴赋诗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现在还能看到一些遗迹。登汇波楼,北可眺望鹊、华两山秀色,南可俯看大明湖美景。傍晚登临,夕阳西下时,霞光满天,映在湖面上别有情趣,这就是济南八景之一“汇波晚照”的壮丽景象。

遐园是济南的一座标准庭院,坐落在大明湖南岸,为清宣统元年的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王钧创办山东图书馆时所建的。遐园布局设计均仿照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格式,以假山为屏,园内溪水碧流,落英缤纷,蜂飞蝶舞,绿树葱茏,与园内曲廊楼阁相互呼应。园建成后因景致清雅,藏书丰富,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北园”之誉。遐园内假山突兀,花木扶疏,古木参天,山石嶙峋,游廊曲折迂回,亭台结构别致环境优雅而清静,有读书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筑,均造型巧妙,古朴典雅,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

在园内西北角长廊壁上还嵌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笔力遒劲豪放,字如其人,是从河南南阳诸葛武侯祠拓来的。从字的苍劲和气势可看出岳飞力主抗金的气概,恢复中原的壮志,“精忠报国”的思想。这里还珍藏着许多名贵的历代汉画像石,北齐古业寺造像,北魏李璧墓志,隋开皇造像残石。看到这些先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更感觉到历史的沧桑。遐园回廊尽头,假山之巅建有“浩然亭”,登亭可以纵览湖光山色,遐园幽深的意境即可在目光中尽情展现,铭刻一份永久的记忆。

游览大明湖,所到之处的美景目不暇接,或坐或站,或听或闻,或远眺,或近看,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可谓是看在眼中,映在心里。宋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经过历代清淤整治,植荷栽柳,至今已形成如此秀丽的人间仙境。沿湖八百余株垂柳环绕,柔枝垂绿,随风摇摆时的婀娜点水,实在是迷醉了无数的游人。若是在夏日,湖中现有的四十余亩荷花池,碧叶田田,白荷红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荷香飘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有鱼儿跳波,偶见鸢鸟掠水。碧波之上,画舫穿行,小舟荡波。若于湖之北岸登楼远眺,南山苍翠,环列似屏,倒映入湖。漫游湖畔,处处花繁树茂,点点亭台楼阁掩映绿荫之间,令人应接不暇,可谓步移景换,游趣无穷。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汇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泛舟均可在湖上真实观赏。

明湖楼是在八十年代兴建的,是一座“外古内今”的中国传统式仿古建筑,楼高二层。以历下风味为主的鲁菜系列,饭菜讲究色、香、味、型和营养,尤擅长鱼的烹制,以湖中鲜鱼、嫩藕、香莲为料的全鱼宴、冰糖莲子、水晶藕、蒲菜水饺等具“历下风味”的名吃制做的全鱼宴令人叫绝,其它的鲁菜特色也各具风味,是游客品赏济南美食的最佳之所。

游客在品赏美食之时谈论轶闻趣事是共同的话题,而大明湖四大谜由来已久,则更会引起游客探究的兴趣。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明末的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就曾在自己所写的《齐音-大明湖》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除了一些自然现象,有的确实难以解释,有些牵强附会之意。所谓的“蛇不现”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而“恒雨不涨”,则是因为大明湖的出水口众多,当水涨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至于“久旱不涸”,则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而“蛙不鸣”之谜,时至今日仍无合理的答案。这些解释姑且也就听听而已罢了。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8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 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着《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过了假山,来宾们看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中 "芙蓉国里尽朝晖",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如果您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树旁,有一处池岛假山小品。这座湖石假山上顶着一块大石头,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开阔,四周灌木丛生,不远处有几株芦苇,正像太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港湾"。这里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这 "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倚虹亭"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正所谓:" 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 "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的对联。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当来宾们在第一景区游览,游兴到达高潮时,园主又及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角度,从山上移到了池塘。这就是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 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见山楼"位于第二景区的北部,是主景区,视野开阔,"疏可走马"。而"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欣赏"远香堂",可以使来宾们的游兴达到游览这一景区的最高潮。"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着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拙政园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枇杷园"。"枇杷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是拙政园中部花园里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来宾们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真没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到了门口,才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过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着月洞门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 "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当来宾们从中部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 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边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篆体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说,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这个大厅建于清代,精雕细刻,摆设考究,气派非凡。北厅的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馆,是宾客聚会的地方,宽敞而幽静,四通而八达。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据印光法师编撰的《阿弥陀经注释》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罗花。当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见到。传说,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所以,这里种十八棵宝株山茶应景。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员换妆,佣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蓝白相间的玻璃窗很雅致,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如果来宾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

" 留听阁"位于"卅六鸳鸯馆"的西面,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留听阁"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龙)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 ",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沈石田先生曾经是文征明先生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他们对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9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胜,据东晋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曾寓居于此而转运称帝的传说,称其为琅琊山。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琅琊山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琅琊山导游词1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国家重点风景区—琅琊山。我是那里的地接导游某某,当然大家也能够叫我__。首先我代表琅琊山景区的全体工作人员欢迎你们的到来,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欣赏琅琊的美、琅琊的秀大家明白琅琊山因什么而出名吗嗯,是的,其实琅琊山因为北宋时期大文学家欧阳修写的著作《醉翁亭记》而闻名天下的,在《醉翁亭记》中开篇就赞美琅琊山“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在2000年琅琊山被评为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主峰有大丰山、小丰山、花山、凤凰山等其最高峰为花山海拔为331米,其他多为200至300米之间景区内有50多处泉眼,泉水清冽甘甜,还有琅琊溪、深秀湖、凤凰湖等溪流湖泊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此次游客朋友们的到来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此刻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琅琊山南大门了,我们就从那里进去吧此刻我们便来到了琅琊山的第一个景点了—琅琊墨苑,它是种庭园建筑,展此刻大家眼前的白墙黑瓦、飞檐翘角、亭台轩廊、小桥假山等交错体现的是苏州园林的风格,自唐宋以来先后有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等众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超多的珍贵诗文,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琅琊墨宝,所以景区的工作人员收集与整理了有关琅琊山的试诗、名人书画200多篇篆刻于此,所以此地取名为“琅琊墨苑”大家看这些书法字画如行云流水气势磅礴体现了作者对琅琊山的深情厚爱此刻我们大家沿这条山道向前走便来到了琅琊山最著名的景点—醉翁亭,其实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在当时它只但是是一个普通给游人歇脚的小亭子,但因欧阳修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从此便名扬天下,此刻的醉翁亭占地约五千平方米,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这个院门上“醉翁亭”三个字是清朝同治年间全椒人士书写的,大家经过天井向东走便来到亭边就到了醉翁亭,这是种歇山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十六根立柱分立四方。大家看周围设置了木栏,那里便是当年欧阳修常与宾客饮酒赋诗的地方,游客朋友们能够站在那里来体会一下当时大文学家的意境呢!此刻我们便来到了“二贤堂”故名思议是纪念贤人而建的,二贤堂始建于北宋是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2位滁州知府王禹某和欧阳修而修建地,此刻我们在那里能望见宋明刻本的《醉翁亭记》的影印本及欧阳修手迹的影印件,此刻我们向西走便来到了“宝宋斋”,在那里

我们能够望见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苏轼亲笔所写的《醉翁亭记》所雕刻的石碑,由于欧阳修散文和苏轼书法都是北宋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所以阿,后人便称此碑为“两绝碑”。此刻再往前走,大家看到泉水了吧,这就是闻名以久的让泉,此刻的让泉周围是用石块砌成的方池,看-上方有陈熙23年滁州知府王赐魁先生重题的“让泉”碑刻,方池长三尺左右深一尺左右,泉水先涌入方池在由方池流向北汇入玻璃沼。方池水温常年变化不大一向持续在17至18摄氏度泉水中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甘甜清冽

游客朋友们我们来到了欧阳修纪念馆,进入内堂,大家看到欧阳修先生的塑像了吗?那里还有30多幅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壁画,长廊上镶刻的都是宋代以来苏轼、赵孟頫等大书法家写的《醉翁亭记》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手笔。此刻我们沿琅琊古道向前大约走400米就来到了琅琊寺了,琅琊寺原名宝应寺。据说,在修这座寺庙之前,主持修建这座此寺的滁州刺史李犹卿曾绘图给唐代宗看,恰巧唐代宗头天夜里梦见一片山林深处有一座寺院其外形与规模与图上所画地甚为相似,十分高兴,所以特赐名“宝应寺”。“宝应寺“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此刻游客朋友们望见的所有建筑大多数是清代30年重新修建地。一九八四年正式以“琅琊寺”命名的琅琊寺景点有80多处此刻可供观赏的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明月观、念经阁等游客朋友们此刻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大雄宝殿了,它是琅琊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寺庙中央。殿高14米,进深15.3米外形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殿内有造型生动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像身通体涂金,金光灿灿,神态毕现栩栩如生。此刻我们向右走便来到了藏经楼,它原名叫“藏经阁”现今望见的藏经楼是一九一九年重建的,门额上刻有“三藏玄枢”四个大字。据说此楼曾藏有珍贵的贝叶经一部,楼下为千尊玉佛堂,堂内

陈列着缅甸国赠送的一千多尊玉佛。听着真想进去看看但是此刻已经没有了。

各位游客朋友们,这天的游览将要结束了,我很高兴大家十分支持配合我的工作,这短短的时光里期望成为你们游览中永恒的记忆,期望下次还有机会为大家服务,祝愿大家在以后生活中天天开心,顺顺利利,再见!

大家好,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茫茫人海能和大家在那里相识,我很高兴。在此我代表滁州市欢迎大家的到来。期望各位在本次的旅途中能够玩的开心,吃的安心,住的舒心。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在我身旁开车的是我们本次行程的司机师傅,他姓安,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有他开车,大家尽可放心。在今后的旅途中就由我和安师傅来照顾大家的生活。各位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尽可向我们提出来,我们会尽力为各位解决。工作中如果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写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开篇即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中所指的就是我们这天所要游览的琅琊大家对琅琊山肯定十分好奇,那么接下来就由我来向各位介绍一下琅琊山的概况:琅琊山位于滁州市区的西南,城与山连成一体,景区总面积到达110平方千米。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琅琊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琅琊山属淮阳山地的东延余脉,其主要山峰有:大丰山,小丰山,花山,关山,凤凰山等。最高峰为花山,海拔331米,其他山峰大多在海拔200-300米。琅琊山的山体是由石灰岩,砂页岩组成,多洞穴。景区内有50多处泉眼,泉水甘甜清冽。琅琊山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到达79.3%,已查明的植物有153科672种,栖息了131种鸟类。

有人肯定想问:“它为什么叫琅琊山呢?”其实琅琊山古称摩驼岭,后何以名琅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东晋琅琊司马睿曾在此居住,而称琅琊;另一种说法是,西晋镇东大琅琊王司马釉曾率数路大军“出途中”灭吴,吴主孙皓投降于此,因而山称琅琊。大家请看那里,这便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此刻的让泉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上方有清陈熙二十三年,滁州知州王赐魁重新树立的“让泉”碑刻。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一尺左右,让泉水先涌入方池,而后由方池流向北去,汇入玻璃沼。让泉水质优良,水温终年持续在17-18度,泉水中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甘甜清冽,注入杯子,虽满而不外

请大家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就是醉翁亭园了,当年欧阳修正是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有人可能想问:“欧阳修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到那里呢?”要想明白答案呀,首先得听我说一段历史: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当时正在朝廷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仁宗听信谗言,便把欧阳修贬到滁州。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住持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便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此刻大家就应明白了吧,其实欧阳修是被贬到滁州的,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欧阳修没有被贬,那么也许就没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也不会有我们此刻正在游览的醉翁亭园。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醉翁亭园区占地约5000平方千米,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刻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院门,透过这个花窗,我们可隐约看到醉翁亭。古人云:“曲径通幽”,要想一睹醉翁亭的全貌,我们还得越过这个天井,再由天井向东才能来到亭旁。此刻我们已经来到了醉翁亭,大家请看,醉翁亭是歇山式建筑风格,吻兽伏脊,飞檐翘角,16根立柱分立四方,四周设有木栏,那里便是当年欧阳修与宾客觥筹交错的地

穿过醉翁庭我们此刻所在的地方是二贤堂,二贤堂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是滁州百姓为纪念以前做过滁州知州,并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的王禹偁、欧阳修两位父母官修建的。在二贤堂内,我们能够欣赏到宋、明刻本的《醉翁亭记》影印件和欧阳修手迹的影印

深秀湖位于回北门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转弯处,古为一水潭,是游人临溪垂钩之所。1958年,滁县人民政府将水潭扩建成一座小水库。1983年,琅琊山管理处因地制宜,将那里辟为一新的风景区。因其三面环山,景色秀丽,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约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库,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桥,因桥有九曲,通称九曲桥。桥墩用青石砌成,桥面为水泥预制件,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特色。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盎金黄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篱,又有古建筑特点,湖面侧建有三间六架梁木的水榭,为旅游服务场所。水榭下为人工青石基础,湖水贯通其下。春夏季节,游人凭水而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

会峰阁是琅琊山风景名胜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开工兴建,建筑在南天门的明朝建筑会峰亭的残基上(原会峰亭被日军侵略中国时烧毁)。新建筑的会峰阁依山而建,美

观大方,气势雄伟。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观看,它有三层,从南面观看,它有四层:从西面观看,它有五层。高度24米。会峰阁每层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阁上24个铃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悦目赏心,闻声如入仙境。晴朗天气,登上会峰阁,极目远望,天高地阔,心旷神情。那里阳光和煦,山色苍茫,群山巍峨,匍匐脚下,给人以“一览众山小”之感。大概是因为众山列队,一收眼底,那里象一座检阅台,检阅千山争秀,万峰苍郁,所以此阁才命名为会峰阁吧!由于会峰阁立在琅琊山的最高峰,人们都爱来此了望祖国的壮丽山河。站在会峰阁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烟雾苍茫,村庄星罗棋布,河塘闪亮如镜,在晴朗无云天气还能够隐约看到几十公里外的长江如带,浩渺东去.

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一座被称为陆上蓬莱的琅琊山上。据清光绪年间《募修滁州琅琊山开发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之称。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许,势伟拔,起伏绵旦,与丰山、花山争奇竞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之巅,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烟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还隐映着唐代古刹琅琊寺和宋代建筑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于一体,成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看完深秀湖的山光水色,继续沿琅琊古道前行至山腰,只见葱茏玉秀的古树之中,一片楼台殿宇,“廊腰曼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这便是古琅琊寺。月洞形山门上书“琅琊胜境”四字。

琅琊寺原名宝应寺,为唐代大历年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和尚所建立。据说,李幼卿与法琛和尚在造寺之前,曾先绘图呈送唐代宗。恰巧代宗皇帝头天夜里梦见在一片山林深处有一座寺院,其形状、规模和那张图上画的颇为相似。代宗十分高兴,特赐名“宝应”。后又易名为“开化禅寺”、“开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们便统称为琅琊寺。

琅琊寺依山傍林,建筑雄伟。寺内最大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高14米,深15.3米,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殿内塑有如来佛、观世音、十八罗汉。藏经楼建在寺院的最高处,居高临下,相传楼内曾藏有一部贝叶经。琅琊寺的其他建筑有无梁殿、明月馆、念佛楼、祗园、悟经堂等,或前或后,或搞或低,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雄壮而优美的山寺图。其自然名胜有归云洞、雪鸿洞、石上松等,奇姿巧态,各具特色。

好,此刻大家在那里自由参观。

琅琊山导游词2琅琊山险峻而秀丽。其山峰“耸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数百年的松树、梅树苍劲挺拔,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亭亭如盖,琅琊溪潺潺流淌,让泉、紫薇泉……散布山间,归云洞、雪鸿洞……神秘莫测。九洞十一泉,处处引人入胜。琅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深秀湖位于回北门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转弯处,古为一水潭,是游人临溪垂钩之所。1958年,滁县人民政府将水潭扩建成一座小水库。1983年,琅琊山管理处因地制宜,将这里辟为一新的风景区。因其三面环山,景色秀丽,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约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库,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桥,因桥有九曲,通称九曲桥。桥墩用青石砌成,桥面为水泥预制件,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特色。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盎金黄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篱,又有古建筑特点,湖面侧建有三间六架梁木的水榭,为旅游服务场所。水榭下为人工青石基础,湖水贯通其下。春夏季节,游人凭水而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会峰阁是琅琊山风景名胜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开工兴建,建筑在南天门的明朝建筑会峰亭的残基上(原会峰亭被日军侵略中国时烧毁)。新建筑的会峰阁依山而建,美观大方,气势雄伟。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观看,它有三层,从南面观看,它有四层:从西面观看,它有五层。高度24米。会峰阁每层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阁上24个铃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悦目赏心,闻声如入仙境。晴朗天气,登上会峰阁,极目远望,天高地阔,心旷神情。这里阳光和煦,山色苍茫,群山巍峨,匍匐脚下,给人以“一览众山小”之感。

琅琊山导游词3凡读过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的人,无不为其描绘的美景所倾倒:“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琅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5公里处,是着名的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后何以名琅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东晋琅琊司马睿曾寓居于此而改称琅琊。另一种说法是:西晋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釉率数路大军“出涂中”(指滁水流域)灭吴,吴主孙皓“诣釉请降”献玺即在此,因而山称琅琊。而《古今图书集成?琅琊山汇考》载又一说:“人以其有似于山东东海之琅琊山,故亦名为琅琊。”

琅琊山险峻而秀丽。其山峰“耸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数百年的松树、梅树苍劲挺拔,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亭亭如盖,琅琊溪潺潺流淌,让泉、紫薇泉……散布山间,归云洞、雪鸿洞……神秘莫测。九洞十一泉,处处引人入胜。琅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深秀湖位于回北门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转弯处,古为一水潭,是游人临溪垂钩之所。1958年,滁县人民政府将水潭扩建成一座小水库。1983年,琅琊山管理处因地制宜,将这里辟为一新的风景区。因其三面环山,景色秀丽,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约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库,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桥,因桥有九曲,通称九曲桥。桥墩用青石砌成,桥面为水泥预制件,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特色。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盎金黄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篱,又有古建筑特点,湖面侧建有三间六架梁木的水榭,为旅游服务场所。水榭下为人工青石基础,湖水贯通其下。春夏季节,游人凭水而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

会峰阁是琅琊山风景名胜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开工兴建,建筑在南天门的明朝建筑会峰亭的残基上(原会峰亭被日军侵略中国时烧毁)。新建筑的会峰阁依山而建,美观大方,气势雄伟。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观看,它有三层,从南面观看,它有四层:从西面观看,它有五层。高度24米。会峰阁每层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阁上24个铃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悦目赏心,闻声如入仙境。晴朗天气,登上会峰阁,极目远望,天高地阔,心旷神情。这里阳光和煦,山色苍茫,群山巍峨,匍匐脚下,给人以“一览众山小”之感。大概是因为众山列队,一收眼底,这里象一座检阅台,检阅千山争秀,万峰苍郁,所以此阁才命名为会峰阁吧!由于会峰阁立在琅琊山的最高峰,人们都爱来此了望祖国的壮丽山河。站在会峰阁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烟雾苍茫,村庄星罗棋布,河塘闪亮如镜,在晴朗无云天气还可以隐约看到几十公里外的长江如带,浩渺东去。

琅琊山导游词4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琅琊山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 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 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 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 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年,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是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属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不止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风底。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动,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

滁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缘,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称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吴楚淮扬之韵,汇聚江淮湖之风,千百年来素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辖今琅琊、南谯、来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滁州市。滁州是皖东的区域中心城市,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全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琅琊山是皖东第一名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华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风景区内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关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独厚。境内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层峦起伏,沟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隐、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丽可咏的自然景观,逐渐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琅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胜境。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达官显贵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拥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其中唐建琅琊寺为皖东著名佛寺,也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琅琊山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四外云游的和尚到了滁州,见到西山风景如画,就在山上盖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还收留了一个叫超然的小和尚,小和尚长的古灵精怪的,但是却很不开窍。和尚教超然忘好了几个月的经,结果,连“阿弥陀佛”四个字都只记得两个,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和尚一气之下,就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大半年后,老和尚听说滁州蝗虫成灾,心里犯愁了,担心超然就回到了寺院,结果看到小超然长的高大了,壮实了!一点也没有受到蝗灾的影响!后来才知道原来小超然一直在煮石头吃,煮出来的石头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赛桃子。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在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从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们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头上身上冷汗直冒,脸色跟纸一样黄,在棚子里翻身打滚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就从山上端来了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

过了一时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药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却越来越重。不知师傅用的是什么神药有这样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样草药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怎么,山上的石头也能治病?”

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说:“现如今石头虽不能煮熟充饥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所以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胡编了一套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为要到江南投亲访友,半路上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寒。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干,等凑足了钱再去江南。”

和尚对琅琊王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这地方有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啊。”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药打山枣,从绿树中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荡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他还命御医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琅琊山导游词5各位游客早上好,我是这天你们的导游,大家能够叫我小王或者王导,这天我们将前往滁州琅琊山风景区,我身边的陈师傅是我们本次旅途的司机,因为陈师傅是这一旅游线路的老师傅了,所以大家能够安心乘坐他的车,好了此刻我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这天我们游览的琅琊山风景区,在去琅琊山之前,有人肯定想问:“它为什么叫琅琊山呢?”其实琅琊山古称摩驼岭,后何以名琅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东晋琅琊司马睿曾在此居住,而称琅琊;另一种说法是,西晋镇东大琅琊王司马釉曾率数路大军“出途中”灭吴,吴主孙皓投降于此,因而山称琅琊。

琅琊山在1985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避乱来到滁州,这以后他过了长江到了南京,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他认为滁州是他的福地,于是将自己当年的封地山东琅琊郡的琅琊二字,赐予了这片山岭。现有醉翁亭,野芳园,琅琊寺,深秀湖等景区,各位团友下面我们即将前往醉翁亭景区。

好了给位游客朋友们我们来看一下这边。那里有两个泉眼,终年交替,有一个泉眼流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推崇的谦虚礼让的传统美德。所以它名为让泉。琅琊山上有很多泉眼,单单能说出名字的就有72口,这些泉水里内含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所以我们滁州的百姓很多人喜欢拿着桶到山上取泉水回家饮用,期望以此到达延年益寿的效果。此刻我们来到的是醉翁亭的大门口,那里也被称作欧门,中间有醉翁亭三个字,让我们一齐进入里面一睹它的真面。这座醉翁亭是歇山顶式建筑,飞檐翘角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我们此刻看到的醉翁亭就是宋代建筑的代表,飞檐翘角不仅仅在外观上好看,同时又有实用价值。飞挑的屋檐起卸力的作用,既能缓解雨水冲刷在屋顶的力度,又能保护地基不受雨水的浇淋。亭中间设有茶几,这是欧阳修在亭中处理政务,并且与宾客把酒言谈,吟诗作赋之用,醉翁亭900多年的历史了,是四大名亭中最古老的。各位我想大家都明白我们醉翁亭的出名是源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之后他的得意弟-子苏轼题写了《醉翁亭记》并被雕刻为石碑,而如今这块石碑就保留在那里,此刻这块石碑但是价值连城的!就让我们去观摩下这块石碑!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10

表达技巧这一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文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2)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所起的作用。(3)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4)结构方式及其作用(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5)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针对小说表达技巧性的题目,我们在组织答案时一般应遵从如下思路:

1.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明确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除了了解、分析表达技巧的相关考查内容及答题思路,我们还需要掌握表达技巧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其中叙述与描写是小说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叙述

1.叙述方式及其作用。(1)顺叙: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较后发生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出来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限知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二)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3.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使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有灵魂。

二、表现手法

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象征、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突转等。

1.烘托、衬托和对比。“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较,以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或者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阅读训练】

董师傅游湖

宗 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着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副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选自《小小说》2014年5月)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