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客十篇

时间:2023-03-16 09:00:45

湖心亭看雪客篇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惊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练,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意外地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惆怅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湖心亭看雪客篇2

“雾凇沆砀”的释义是冰花一片弥漫,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5261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a)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4102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1653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客篇3

关键词:小品文;逆境;美景;知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65-02

“小品”一词,据专家考证,晋代就已经出现。后又有人认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即这类佛经的简本通常称为“小品。”到晚明后期“小品”一词开始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专指某种类型的作品,有用以名集者,如《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陈继儒)、《无梦集园小品》(陈仁锡)、《文饭小品》(王思任);亦有用以名各种选本的,如《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

小品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写、随笔、杂感(或称杂文),寓言、序、尺牍等。小品文是属于“行有余力”而可为之的文字。与正宗的高文大册(如策论、碑传)庄重严肃、高古浑朴的风格相比,小品文的风格则比较自由活泼,以随意抒发感情为目的。它犹如那种且细且长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它又如小家碧玉一般,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宋·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正是如此,亦因其独特的气质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绽放魅力,也让两位文人在艺术长廊上不期而遇。

一、逆境抒胸怀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于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当时,苏轼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宋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远离了政治中心的苏轼,居于闲职,甚至与一介平民无异,于是公职之余便带领家人种田帮补生计。他们当时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于是“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159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家世显赫,他享尽了富家子弟的奢靡生活。他特别喜爱繁华热闹,喜欢美轮美奂的房子,喜欢娇俏可人的婢女,喜欢精美细致的服饰,喜欢古玩美食,喜欢骏马梨园。

张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却在仕途上不甚顺利,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在公元1644年,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后,年届知命的张岱“披发入山”避兵隐居浙江剡溪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安贫著述。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二、美景显深情

《记承天寺夜游》先写月人,作者欲睡又起,前往承天寺邀友张怀民赏月;然后写与友一起散步赏寺中秋夜月色,最后自嘲闲人,在随遇而安、旷达自适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失意苦闷的思绪。《湖心亭看雪》先写西湖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作者乘小舟独往湖心亭,途中看湖上冬夜雪景,再写到湖心亭不期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最后借舟子喃喃,表达自己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这两篇小品文都有叙事、描写和简洁有力的议论,特别是其中的描写,实在称得上是“写景双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清水、藻、荇、竹、柏,这六个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院下面犹如注满了晴水的深潭。人们常用的比喻是“月光如流水”,苏轼却能变幻出新意,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看不见,却实有其物,似有若无的。秋夜的月光不正是如此,似有若无、澄澈空明吗?第二句则用借喻,以客代主,干脆就直接把庭中当作水来比喻,说“藻、荇交横”,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最后以“盖竹柏影也”作结,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抑扬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晕染朦胧的雪夜湖山图!作者先用大笔点染,绘出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的样子,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联成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整个意境苍茫寥廓、纯洁幽静。接着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迭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不仅选词新奇,而且用之以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值得一提的是,还将赏雪人他自己融入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在承天寺欣赏如此澄澈空明的月色,可见当时他的心情是闲适、平静,再结合他当时的处境,令人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自适、随遇而安。月景与心境浑为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张岱在湖心亭看到如此寥廓寂静的雪景,表达了作者看雪的惊喜,不随流俗的遗世独立。他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进行组合,令人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茫然、无所寄托的深沉的思考。

三、知己解真意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既写尽了他的寂寥,也不由自主地透漏出张怀民就是他的真知己。张怀民当时也被贬谪到黄州,但是他坦然自适,还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帮他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苏轼的诗文看似是写给张怀民的,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借安慰知己的话也来安慰自己那颗沧桑的心呢?

当苏轼来到承天寺,张怀民也没入睡。这时的张怀民没有酣睡而被苏轼叫醒,也没有与他人欢宴,不然,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只不过苏轼想到就行动了。一个不经意的“亦”字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也体味到了“知己两相知”的难能可贵。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他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颇有意味。

偶遇的知己“拉余同饮”,“余强饮三杯而别”不觉道破天机。酒逢知己,自是痛快淋漓,遗世孤立的他不期然而遇知音,酣畅至极!这样的画面给寂静清冷的西湖雪夜增添了几分暖意。

畅快饮酒,纵情交谈之后分别之时,才想起“问其姓氏”,然而作者此时故意地忘却了知己的回答,只记得他们说“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此”,不自觉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这二位湖心亭上偶遇的知己原来是客居此地的他乡游子,而作者想到自己也是客居清朝的前朝遗民,大家都漂泊如浮萍一般,心中愁绪又起。

结语:

苏轼和张岱,在时空上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不期而遇。他们都来到人生的低谷,他们却又都保持了旷达自适的闲情雅趣,他们用精妙的笔触描绘了千古共赏的“寺中秋月图”和“湖上冬雪图”,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贡献了两轴不可多得的画卷。

语文教学中,这两篇小品文同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语文教师,我大胆地设想,若将这两篇小品文放在同一课,编为《小品文两篇》,或许更好。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小品文的特点,更好地比较两位作者的经历,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的相同相异之处,更好地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默契。

参考文献:

湖心亭看雪客篇4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幽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的繁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抄。(《雪中登黄山》)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王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己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在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淇淋呢。”

(选自散文集《一声春雷》)

【赏析】

湖心亭看雪客篇5

文章的开头就很值得咱们说道说道。“崇祯五年十二月”充分体现了他对明朝的眷恋。我都恨不得敲着他的脑袋大喊:“哥儿们,醒醒吧。爱新觉罗早就坐拥天下了。”清朝后来的确没干什么好事,闭关锁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都是它的错。可是社会总是要发展的,就像你不能因为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就要求人类裹足不前一样,你不能停在明朝不求上进啊。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连邓小平爷爷都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你总要学着面对现实。实在不行你就鼓捣着反清复明去,写篇酸溜溜的文章发发牢骚没什么实际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哥儿们,不能因为雪大就妄自菲薄啊,这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算怎么回事啊?你要拿出巴尔扎克的“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气势,不就是一场大雪吗?瞧把你吓得。广告词说得好,“山高人为峰”,面对大自然要有勇气,万不能被吓倒啊。

你还没事晚上一个人跑到湖心亭看雪,乍一听以为你是个孤芳自赏的清高雅士。仔细一想,那是因为你人缘不好严重自闭,就是个孤家寡人。人家苏轼就能在晚上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看月,你只能一个人去。看见亭中有两人在饮酒,你连忙凑上去跟人家套近乎。不能喝就别装李白,还上去“强”饮三大白,这不是明摆着想要蹭酒吗?连撑船的都看不过去了,摇摇头,说:“这个痴人。”

湖心亭看雪客篇6

当游客涉水跋山、汗流浃背的时候,走进茶室,叫上一杯用名泉沏成的香茗,啜上几口,双目微闭,倦意顿失,精神徐徐舒展,大有“泡杯香茗醉名山”之感。

龙井虎跑称双绝

“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游杭州西湖,若在虎跑茶室占上一席,泡一杯用虎跑泉水沏成的龙井茶,顿时幽香四溢,只见茶杯中茶芽直立,如雀舌,似旗枪,像鹰爪;汤色碧绿,清澈明亮;几口下肚,沁人心脾,齿颊留香。难怪宋代大诗人坡为我们留下“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

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碧螺春”产于太湖洞庭的东山和西山,因其形状卷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采制时间又在春天,故而得名“碧螺春”。相传该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品质特点是:色泽碧翠嫩绿,外形紧细、卷曲、多白毫,香气浓郁,味道醇和;饮时爽口,饮后有回甜感觉。观其色,赏心悦目;冲泡后,茶汤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若将品饮过两轮的碧螺春茶汤、叶用来炒鸡蛋吃,黄绿相映,香美可口,别有风味。

黄山品茶桃源亭

黄山地区多高山峡谷,云雾缭绕,著名的黄山毛峰茶就产于这样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黄山毛峰茶,沸水冲下后,只见碗内热气缭绕,继而直线升腾并逐渐扩散,大有茶室留香之妙。再看那茶叶,雀舌般竖直悬浮于汤中,每片茶叶含一滴水珠,恰如“雀舌含珠”。不少游客在离开黄山之前,买了毛峰茶,再用水壶盛满一壶温泉水带着,回家后全家老小或亲朋好友共品名茶佳水。

庐山茶香云雾中

庐山云雾茶,形如石松,条索圆直,古称“闻林茶”。庐山云雾茶经过长期栽培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以及精湛的制茶工艺,久负盛名。据《大明寺水记》载,“天下之水庐山康王谷第一”,这是唐代被誉为“茶圣”的陆羽所给的评价。庐山山好,水好,茶也香,自古就有“峰奇山秀茶香”之说。

阳羡名茶贯古今

到宜兴产茶区游览,但见群山映翠,绿带萦绕,这就是茶的绿洲。宜兴古称阳羡,是我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产区之一。阳羡茶也倍受历代名士盛赞。“茶叶祖师”陆羽品饮后大为赞赏,认为阳羡紫笋茶“芳香冠世界”,可以上贡给皇帝。年年春到茶乡时,一层层山坡铺翠叠锦,青葱欲滴;一行行茶树蓊郁繁茂,嫩芽挺秀。当年盛产唐贡茶的罨画溪一带,早已建成面积近2000亩的阳羡茶场。现在,茶场近旁的灵谷洞每天吸引了成千游客。人们既领略了山洞的奇幻景色,又饱览了茶乡的明媚风光,那里确实是一幅“翠茶绿竹秀洞峰”的美景。赏玩之余,再喝上一杯阳羡名茶,真可谓平生一大快事。

天台茶香添游兴

天台山素有“仙山佛国”之称。天台山主峰叫华顶峰,这里出产的“华顶云雾茶”,外形细紧圆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清香独擅,味甚甘芳,宋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天台山的云雾茶采用石梁桥下的清泉冲泡,口味更高,香透肺腑,直把人带进“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的境界中去了。

饮茶莫忘君山行

君山,这个与岳阳楼遥相呼应,横卧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小岛,风光秀丽,翠竹掩映,奇花环绕,宛如仙山琼阁。但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君山银针”。若把“银针”放在杯中,用沸腾的泉水一冲,便可从明亮的杏黄茶汤中看到,“银针”根根直立向上,几番飞舞之后,才团聚在一起立于杯底。啜饮几口,果然清香甘洌,沁入肺腑,附于齿上,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得甘醇鲜美。

敬亭绿雪醉游人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的宣州市郊。此处山势回环峻拔,林壑幽深,奇峰叠起,山间泉水淙淙,满山碧翠,云漫雾绕,显得格外灵秀。敬亭山,这座千古诗山,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名流似闲云眷恋着它,流连忘返于敬亭山麓,高唱千古绝句。游敬亭山,必去山下的“绿雪茶社”,品尝一番“敬亭绿雪”名茶。稍坐片刻,随着一声悠长的带有韵味的“茶来了――”,每人面前就摆上了一杯敬亭绿雪茶。揭开杯盖,一股幽香扑鼻面来,细看汤清色碧,片片匀净,犹如雪花纷纷,恰似绿雾结顶;尝一口,香郁甘甜,心神舒畅。

雁荡山奇茶尤香

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天下奇秀”、“东南第一山”之称的雁荡山盛产雁荡毛峰(又名雁茗茶),该种茶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扬名天下,遐迩尽知。游雁荡山,最好是去北斗洞品雁荡毛峰,因为北斗洞的泉水可与杭州虎跑泉水相媲美,最宜泡茶,与雁荡山茶相配,茶香汤清,珠联璧合,堪称珍味,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湖心亭看雪客篇7

十八岁那年,寒假,杭州百年不遇的大雪。火车晚点,从车站出来,晚上十一点多,奔杭州大学去找老同学。直穿解放路,路上人影车影几绝,偶尔看到挑担辛勤在雪地里踯躅的,一路街两边的灯火俱无,城市,城市里的人,都在大雪的夜里睡着了。静。

走过长长的解放路,来到西湖边,第一次见到了西湖。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湖滨路厚雪如堆,树上盖雪如被,放眼望去,整个西湖都覆盖在厚雪里,除了少年宫路旁和白堤上隐约的一排路灯,惟一能看到的就是雪。西湖中的水并未结冰,却在雪中安静得像童话,没有风,只有安静。

没有月亮的西湖,安静得神秘而神圣,没有南屏晚钟,没有灵隐的木鱼磬声,西湖安静得像隔了一世。此时面对西湖,只有无言;每回忆西湖那时,依然无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何须人言?

明张岱“湖心亭看雪”写道: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后至亭中,金陵人二人铺毡对坐,大喜,拉余强坐大饮三大白而别。舟子喃喃痴更痴者也。时光逝去数百年,而西湖情景竟与张岱笔叙惊人相似。

张岱曾喻西湖为名妓:“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不像张岱痴心的人,难以感觉西湖为盛光明媚的女人。如苏轼曾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间,水光潋滟山色空之境变幻倾国。其中倾注着多少对西湖的喜爱和怀念,无法猜度。

而我宁愿将雪中西湖,看作一尘不染的处子。心血来潮、起心动念时,让心胸一尘不染的纯净圣洁的西湖,这才是绝世之美的西湖。似凄婉,实宁静空灵得不知如何感受;看寂寞,却包含着自然深邃的空无;本来无意,却让十八岁的美,长留岁月中;那将羽毛而去,分明又坐落在人间的湖,众人梦里千寻,情人心尖百度。千万次回眸,雪中的西湖,在时光里永恒。时光的永恒,从来就是美的永恒。

那一夜踏着湖滨路上的雪,安静而激昂。断桥上的白娘子,正由赵雅芝演绎着天上人间的深情缠绵,爱情的力量便是天意也不能逆转;长桥上祝英台和梁山伯十里相送不舍,直把尺长之桥送成杭州著名的长桥,终以化蝶之美而绝唱世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春有白居易的山寺桃花盛开,秋有启功先生大笔书下平湖秋月,冬日里依然茶花灼灼九里松下郎马青聪地相逢。飞来峰静看人间烟火,灵隐寺枕闻钱江潮涌,三生石里一相逢,缘与遇早定五百年前。西湖所有的美,似乎都是雪夜西湖的伏笔,难比那惊世骇俗,圣洁剔透,夜色下厚雪覆盖的西湖。走过湖滨走过少年宫,直向那杭州大学大门,一路厚雪,一路雪中湖景。天光放亮时,正感觉雪后的晨曦破晓而出。

我说只是五分钟,转眼间一小时溜走了。

时光永恒不止,而生命就像被风干的过程一样,剥蚀了葱茏的岁月和青春。感觉,情感,理性,直觉,随天性而来,又随时间而去。生命像一棵兀立风中的树,风来摇曳,风去无痕,时光赋予年轮的同时,无情地带走了岁月,也带走了郁郁的青春。依然感觉敏锐、更敏锐,依然感情细腻、更细腻,理性渐渐成为感觉和情感的帮凶一样的固执者,直觉错了百次,依然骄傲在心,树却老去了,就像人老去了。时间这样无情。

可以用时尚和前卫包装得年轻、快乐,甚至尊贵奢华,但每天努力回忆起快乐,沉浸于快乐,时间依然无情地带走了时光本身,更带走了属于树的年轮和岁月,让树在风中兀立着寂寞,也带走人的青春,让人额上沧桑累累,让目光也随着心和岁月一起沧桑。沧桑同样浸入所有的尊贵和奢华,一起在风中被侵蚀而沧桑累累。风,像是时间逃逸的帮凶。

巩俐成了天皇巨星,章子仪又是一国际巨星,小燕子在千家万户的电视里翻飞,张学友、刘德华四大天王皱纹突现。时光能粉碎所有人心中的偶像,你我都不再年轻,浸染着无数诗人墨客的日和月,虽风雅如故,却也不抵时光的无情。而千年等一回的白娘子依然在凄婉热烈,祝英台化成翩翩飞舞的蝶在钢琴上敲进多少人的梦想――和时光对峙的故事和情景却早已胜过一筹。

匆匆的时光里,生活就像一次和时间伴随的旅行,实质是一次时光的旅行。不论旅行的脚步走到哪里,时光都会带着我们前行不休、直达终极。也许天涯海角,也许梦中故土,或者是那被称为地狱和天堂之处。

惟有那雪中的西湖,如那夜的初相见,不增一分,不减一寸,绽放着最初的神圣安详。我只能说,十八岁的青春,如真能停留,就停留在那一夜,那夜中的湖,那形而上的美的体验,清晰又不可思量的,如在情人心尖颤颤不已的鹅黄嫩色,明媚,原来是用岁月沧桑沉淀下的酒,醉一生,又醉了岁月?

我总是轻率地说五分钟,又一小时过去了。

时光总是无情剑,割裂了破绽百出的记忆。而记忆中的美,仍依然如初相见。风景如风水,风水轮转不休,风景却如倾城容颜依旧。

十八岁后,又是一岁,又是一年。岁岁年年中,容颜唤不回临安暖风,今日山外青山楼外高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山寺桂子月中落几回,枕上潮头年年惊回千里浪。惟时光流逝,绝世之美不休。

26年过去,我终于想到时光的秘密:时光也在老去。尽管时光的脚步快到让人无法察觉它的容颜沧桑,但匆匆行走的步伐里,看似无情的时间光色,时光正在你眉心里穿梭起一个晨曦,又一个夕阳时,败在你永远年轻的明媚里,宁静而圣洁。

湖心亭看雪客篇8

关键词:扬州园林;审美品格;南秀北雄;师法自然;书香四溢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80-02

中国园林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以其秀美而著称;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以其壮美而闻名于世。扬州地处南北要冲,其园林既有南方之秀又兼北方之雄,正因如此,扬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扬州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虽出自人工,却巧夺天工;扬州园林还特别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园中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息。本文主要以瘦西湖、个园、何园为例浅析扬州园林的审美品格。

一、南秀北雄集于一身的审美风貌

自从有人提出扬州园林“既有南方之秀,又有北方之雄”的观点后,这一看法便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南秀北雄的风格特征贯穿在园林的各个角落,首先从规模上来看,扬州园林既有南方园林的小巧,同时又兼北方园林的大气。瘦西湖它本身非常狭长且婉转多姿,瘦西湖之形态柔美甚佳,宛若一江南女子,但瘦西湖园林又是一个集景式滨水园林群落,从御码头到平山堂,一路上有冶春香榭、西园曲水、卷石洞天、大虹桥、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白塔、凫庄、五亭桥、二十四桥等景点。这种集景式造园与南方分散式造园大不相同,这种手法只有在北方园林中才经常被用到。像这种园林群落,扬州园林中还有好多例子,如寄啸山庄附近分布着片石山房、小盘谷等景点,小玲珑山馆旁边有逸圃、寿芝园等。由此可见扬州园林虽然个体规模不大,但喜集中分布,组成园林群落,真可谓是集南北园林之精华于一身,南秀北雄浑然一体。其次再从园林的四大组成要素来看,扬州无山,却喜叠山,如个园当中用湖石堆叠而成的夏山和用黄石堆叠成的秋山,两者一秀一雄,相映成趣。扬州多水,如瘦西湖中的水与大运河内部相通,其气势之雄伟,南方园林望尘莫及。扬州园林中的花木也是精选南北花木互相搭配,刚劲柔美融为一体。

南秀北雄的风格特征最主要的反映在园林的建筑上。例如瘦西湖中的两大标志性建筑五亭桥和白塔。五亭桥虽是模仿北海的大桥和五龙亭而建,但由于瘦西湖的湖面较窄,如果完全照搬五龙亭的模式,那必然会是一个败笔,好在匠师独具慧心巧妙地把桥与亭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五亭桥。五亭桥的桥墩是由十二块大青石砌成的,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如果桥上再护以青石栏杆,那么整座桥呈现的就是一种壮美。瘦西湖中的白塔也是仿北海的白塔而建,“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白塔的厚重工稳”。

当然不仅仅是五亭桥和白塔这样单个的建筑体现了南秀北雄的风格,这种风格还体现在各个建筑物的相互对照间。比如说把五亭桥和白塔放在一起,塔雄桥秀;把五亭桥和凫庄放在一起,桥雄庄秀;把凫庄和钓鱼台放在一起,庄雄台秀。再如个园当中的抱山楼体型巨大,它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各七间,西面接着夏山,东面连着秋山,这种规模在江南园林中并不多见,以至于有人认为抱山楼过于笨重,与园子的整体风格不相吻合,但这种规模的楼层建筑在北方园林中倒是很常见。观抱山楼,可以感受楼之雄伟,可就在它南面的不远处建有一清漪小亭,清漪亭虽是六角亭,可它的体制并不大,秀美端庄,宛如一羞涩女子。抱山楼清漪亭两相对比,楼雄亭秀一目了然。

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风格

扬州园林不仅集南北园林之精华于一身,它还特别注重“师法自然”,讲究自然的理趣,“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自然;既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而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风格主要反映在园林的叠山理石上。

扬州地处平原地区,近处无山,这对造园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但扬州园林中却有很多的名山,正如李斗所说“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而这都源于造园师对山石的独特处理技巧。比如说瘦西湖中的小金山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土丘,丝毫跟山挂不上钩,可造园师在土丘之上点以山石,用黄石做成磴道,周围辅以黄石山峰,山间还种植一些松树、梅树等,人行其间如入山谷。山顶还建有一小亭,登亭腑看四周,顿觉山之高大。

如果园内地势低平,造园师便采用叠石之法。扬州本无山石,所需石料必须仰仗外地,鉴于运输大块石料耗钱费力,所运的石料以小块为主,这就需要叠石者具备高超的技艺,“胸中要有丘壑,所谓‘丘壑’,即是山水意境”,这样才能使得堆叠出的假山给人以“宛自天开”的感觉。在何园片石山房内就有这样一座湖石山子,它虽非自然却近于自然,虽出自人工却巧夺天工。石涛依据“峰与皴和,皴自峰生”的画理,按石块的大小、纹理进行合理的组合,且多采用阴拼,即石与石的联接暗含其内,让人看不出堆叠的痕迹。整座山子外奇中空,山腹有石室两间,东西皆有入口。目前这座山子可成为何园的镇园之宝了。

分峰造石又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个园内的“四季假山”。在嵌着“个园”石额的圆形洞门两边各有一个花圃,花圃中种着数十竿修竹,最重要的是在竹子中间还相间着几个石笋,若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真正的春笋,在这里石笋足足可以以假乱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一直有思维惯性,认为竹的旁边有春笋这很正常,而造园者正是借助了这个思维惯性,在竹子旁边安排石笋,从而达到以假乱真、宛自天开的效果。游完春山,夏山迎面而来,相对于刚才的春山,夏山可谓是复杂的多,夏山全由太湖石堆叠而成,重峦叠嶂,清新自然,而且处处体现出“皱、透、瘦、漏”的美学要求。秋山位于园之东侧,全山都用黄石堆叠而成,气魄雄伟。秋山有西峰、东峰、南峰三峰,而东峰是主峰。秋山海拔较高,其内部构成相对于夏山来说又要复杂的多。个园的冬山位于透风漏月厅的南面,它主要是由宣石堆叠而成,宣石又可称为雪石,远远看去就像是积雪未消一样,宣石形状浑圆,与雪堆相似,宣石中又含有大量的石英,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放出耀眼的光泽,增加了雪的质感。宣石前面的地面用白石拼成冰裂的形状,增加了冬意之感。如果四季假山单独成景,可能缺乏一种整体感,最妙的是在冬山西墙上开了两个洞,让刚才的春山从洞中泄出,并在洞前塑了一只雪狮子,从而构成“雪狮探春”的美景,四季假山也巧妙的融为一体,给人以“宛自天开”的审美效应。

扬州虽近处无山,但造园师却能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或是点石为山,或是堆叠成山,或是分峰造石,从而造就出很多虽非自然却胜似自然的著名山子。虽然山石都出自人工,但却巧夺天工,宛自天开。

三、一身书卷气、满园翰墨香的审美风致

扬州园林不仅景美,同时也蕴含着一身的书卷气,人行其间,定会感觉满园翰墨飘香。其实这书卷气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就是一眼能看出的,而隐性的则是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到它所营造的意境美。

扬州园林虽为富商所建,但园主都有着文人的雅致。他们不但给园中的各处景点附上别致的称号,还给园中的楼阁亭榭配上精妙的匾额和对联。更有一些园主在园中建有藏书楼,以此来显示他对文学的热衷。在众多园林中,个园堪称一个典范。个园当中有一座丛书楼,这座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其实这座楼在清代是非常著名的。个园的前身是小玲珑山馆,小玲珑山馆的主人马曰g虽然是一个商人,可十分喜欢收藏书籍,他把找到的书籍都藏在丛书楼内。有人曾说“玲珑山馆后丛书二楼,藏书百橱”,从此可见他藏书之多。马氏爱以书交友,当时好多大文豪都曾在丛书楼中看过书。丛书楼最辉煌的时候,是在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它成了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李斗在书中提到“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l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其中马裕就是马氏的后代。了解这样的背景后,再站到丛书楼前的时候,不禁被它身上浓厚的书卷气所折服。何园的主人何芷s也非常注重园林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内涵,虽然他在造园过程中大胆借鉴国外的造园技术,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古典的人文气息。比如说在汇胜楼的墙壁上就刻有很多名人的字画,如坡竹石图、郑板桥竹石图、唐寅花鸟图以及刘墉书法等。

藏书楼、文人字画等直接明了地给人以书卷气的感觉,但有些景物在无形间也给你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游瘦西湖不可不观著名的二十四桥。实景二十四桥长24米,宽2.4米,层级24层,栏柱24根,处处蕴含着24的含义。虽只是附会之意,但游者至此,又岂不想起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再者桥的东面设有三曲梁桥,桥堍处设有一吹箫亭,月圆之夜,歌女在此吹箫弄笛,岂不是暗合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再如个园当中有一条“觅句廊”,觅句就是苦吟的意思,出自杜甫的“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虽然此廊很短,与廊应曲应长的审美要求不符,但其透漏出来的人文内涵却不能忽视。觅句廊正反映着文人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所应抱有的严谨态度。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都是隐性书卷气的体现。其实书卷气是扬州园林所共有的,只是游客在游园时往往会忽视那些,只要仔细品味,游客不仅仅能看到美景,同时也能领略扬州园林所带来的翰墨书香。

四、结语

扬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广泛学习,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既有南方之秀,又兼北方之雄。南秀北雄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扬州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并使之贯穿园林的各个角落。其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特征的则是园林的建筑,它不仅体现在单个的建筑之上,还体现在多个建筑物的映衬之间。扬州园林还特别注重“师法自然”,讲究自然之趣,山石堆叠虽出自人工,却有宛自天开的审美效应。如果只是景美,那也算不上出奇,重要的是扬州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其中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也难怪古人称扬州园林为翰墨园林了。

虽然扬州园林具有三重特征,但这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游扬州园林游客既能感受她南秀北雄集于一身的风格特征,又能真切感受翰墨园林的书香气息,而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宛自天开。正因如此,扬州园林可以算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园林典范。

参考文献:

[1]陈从周.梓翁说园[M].北京出版社,2004.

[2]沈复.浮生六记[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湖心亭看雪客篇9

1、扬州的西湖不同于其它地方,它是细长型的,因此得名“瘦西湖”。面积小得称“湖”,感觉还没有我们一些地方的水库大哪,真有些叫人啼笑皆非。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据说,风流潇洒的乾隆爷,每次下江南都会来此!

2、乘着西湖小船,我静静的欣赏眼前的美景。然而,一道细雨划破了西湖宁静。我赶快回到船舱内。细雨如丝如线,如烟如雾,淅淅沥沥地飘洒在湖面上,在湖面留下无数小水花荡漾开来。一只只游船轻轻驶过,长长的尾巴像把白色的刀,好像想把水切成两半。湖里一条条小鱼跳出水面海鸥绕着天空飞来飞去。湖周围,峰峦叠峰的山被层层薄雾裹住了,连美丽的雷锋塔和玉女塔都若隐若现,尽现出它们的柔弱之美和阳刚之气,好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3、一路上,看到西湖沿岸栽满了一株株杭州市花——桂花和一株株枫树,在北方已是隆冬,这里却还像是深秋。岸边的枫叶与湖畔山上尽染的枫林相映成辉,湖光与山色,分外妖娆。湖边的枝枝片片的残荷,任凭雨点轻轻敲打,为西子湖凭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4、清新的空气,泥土的芳香,每一段水路、每一个景点都让我陶醉。我发出惊叹,妈妈的惊叹,爸爸的惊叹,别说外国人了比我们还惊叹,许多游客的惊叹,西湖变得更美了,原本的西湖水域通过恢复,增添了西湖的无限灵气,所增加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一故个事,此举对保护好西湖,实现西湖“申遗”将起到积极作用,不能不说是杭州市政府为保护好西湖立了大功劳,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怪不得有些诗人看见西湖的点点滴滴自然也是感受良多,还要喝酒作诗:杨公堤景区的建成开放,使西湖变得越来越美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杭州西湖的档次和品位,杭州西湖在世界上的声誉必将更加响亮,西湖也必将成为世界的西湖。

5、西湖之景,让人不知不觉以沉醉其中,到处是美景,到处是美画。人总羡慕别人是画中之物,其不知自己也是画中之人,正如杨万里说的“岸上湖中各自奇,山殇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船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事后还觉得自己是做了一场美梦。

6、进了西湖公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小西湖,西湖湖水清澈,碧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湖岸边,垂柳依依。一阵暖风吹过,一大片荷叶层层叠叠,像翠绿的伞。在荷叶间,几枝含苞乍开的荷花高高的挺立在湖面上,像亭亭玉立的美人。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闻着空气里的清香,我陶醉了。丝丝阳光照在湖面,湖底好似有金子的,金光闪闪,十分动人。

7、雨天的西湖,山光水色惧是一片迷蒙:湖面泛起一层淡淡的银色,山峰则仿佛蒙上一层面纱,并且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煞是迷人。栀子花的甜香这时也弥漫在空气中,醉人心脾,我望着这一切一切:好美的山水,世上哪一个画家能画出如此的美,如此的奇呢?

8、西湖的花美。在西湖,一年四季都能看好花。春有艳丽的桃红,夏有洁净的荷花,秋有香气扑鼻的桂花,冬有傲雪的梅花。西湖,总是以最美丽的花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西湖的树美。湖边那婀娜多姿的柳条,似姑娘长长的秀发;那耸入云天的水杉,似英俊高大的小伙。那树冠大大的樟树下,是游客小憩纳凉的好去处,那修剪得整齐有型的灌木丛,是游客嬉戏的好地方。

9、湖面上升腾起一阵阵雾气,远处的群山,断桥蒙着一层缥缈的白雾。绿莹莹的山峰若隐若现,时而雾气飘散,山峰清晰地浮在眼前,连山顶的参天古木都看得一清二楚,时而又被雾气湮没了,一切都只能化成墨绿的一团,就像宣纸上一滴略带墨色的浅浅的水迹;又如罩着面纱的少女,仿佛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实了又虚了,虚了又实了……

10、看这眼前的湖水,似乎如那女子般柔,清,纯,雅,美恰逢六月,这时正值栀子花开,栀子花肥厚而有些昏黄的样子着实可爱。()碧顷的湖水泛出层层涟漪,岸边的垂柳更为西湖添了一番妩媚。远处的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般美丽,这时的西湖正如那女孩儿般秀媚。

11、西湖果然是不同凡响呀,西湖水真静呀,静得像一面镜子,西湖的水真柔啊,柔得让人把手放进去却感觉不到水的波动,西湖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翡翠,太阳照耀着西湖,使得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真是美妙极了。

12、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的百堤上望着平静的湖面。见湖面贱起的一圈圈的涟漪(lián'yī),柳丝轻拂你的脸颊,轻轻从头上,肩上轻轻掠过。远去动听的琴声,那是多么另人陶醉。湖面平静而美丽。雨后的西湖更美丽,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平静的湖面笼罩这一层薄薄的水汽,犹如柔顺的面纱,笼罩这喜欢国色天香的美貌容颜。夕阳准备回家了,只在湖面洒下一片斑驳。湖畔的垂柳映在夕阳照耀下的湖水。如梦般的垂柳与夕阳的金色交相挥映,如梦一般。——描写西湖风景的好段精选

13、就在那个雨天,撑着伞。心中没有一丝喜悦,亦没有悲哀地静静踏着断桥,望着从天上掉下来的精灵在湖中轻扣出圈圈波纹。当然,还有一些轻敲了荷叶以后滴入西湖。这时,从湖面上渐渐浮起一层轻纱似的雾。这江南的雾轻轻地模糊了远处的痕迹了……却越发显得诗意浓浓。我本是没有才华来题给西湖。要是更好,从断桥的另一头走来一位江南的女子。雾的缘故,我未能看清她的表情。但我能猜到她内心的恬静……然后,我们没有说话,我们都是静静地看着对方,有所会意。

14、那是个细雨蒙蒙的冬日,西湖就像披着一副面纱的少女亭亭玉立地伫立在仲冬的风里。冬日的西湖,虽看不见“苏堤春晓”“柳岸闻莺”的景致,却可享受到苏东坡“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惬意。西湖的水悠悠荡漾,此刻的心情平静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头顶的柳枝依然穿着青翠的霓裳,舒展着妩媚的身肢,拂过了我的肩头。绵绵的细雨在柳叶上凝成水滴,点点晶莹,滴滴清凉。一滴一滴,敲打心窗。雨中的西湖,象出浴的新娘,羞答答的蒙着一层轻纱,柔美而丰韵。

15、西湖水峰峦雄伟虽没有大海波澜壮阔,没有桂林水秀丽,西湖周围的山虽没有泰山雄伟,没有香山红叶似火,也没有黄山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但文化底蕴却比他们高,无论是山还是水都蕴藏着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西湖深深的吸引住了,令我流连忘返。

16、雨渐渐停了下来,影影绰绰的群山像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含情脉脉,凝眸不语,似朵朵出水芙蓉。西湖也平静了下来,暖暖地依偎在群山的怀抱之中,杨柳也停止了狂欢,静静地在湖边清洗自己沾湿的秀发。荷花也宁静了,几只白色的蝴蝶在飞来舞去。满世界花草树木及山峦都缀上了亮闪闪的水珠,触目一片晶莹。

17、雨是那醉人的雨,也是那江南的雨,那样轻柔。不像雨,倒像一缕白色朦胧的烟雾,弥漫在天地间,笼盖住了花花草草。几处时浓时淡的绿波,变得更加微妙了。好象总想让人揭开它,去寻找仙境。湖面,霓红灯亮着,送来一丝一丝淡红、浅蓝、幽黄的颜色,在远处看又像在薄云透出的点滴星光,让西湖又添了几分新意。蒙蒙的西湖,不正是那淡妆浓抹的西子吗?!

18、碧绿的湖水犹如满池的绿颜料,满池新荷翠绿可爱,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晨风中,摇曳着她婀娜的身姿翩跹起舞于碧波之中,让人不忍伸手去触碰她,生怕一不小心损坏了她娇嫩的花瓣,弄脏了她无瑕的衣裙。“接天莲叶无穷碧”,我算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诗,薄雾笼罩,迷迷蒙蒙,好一片世外桃源。

19、雾西湖诡秘得像一位魔术师,把西湖美景全部藏在了她的白纱下,又仿佛一位穿着绿色纱裙,点缀着粉色小花,亭亭玉立,冰肌玉骨的少女,清秀的脸庞上的淡淡红晕让人着迷,露出的笑颜令人魂牵梦绕。

20、寒风凛冽,萧条冷落的冬天,西湖也不甘寂寞,向游人展示着自己的冬季美景,在那孤山中,雪白的梅花以为游人盛开,等待着游人对它的鉴赏;还可站在南胡之上,去欣赏一湖的雪景,天上下着雪,放眼望去,真是“雾凇源砀,天于云于山于水,上下一白。”

21、雨中的西湖,别有一番景象。只见细雨落在西湖里,像数不清的银色丝线连起了天空和湖水,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像是谁在快乐的演唱;柳树姑娘在轻风细雨中不停摇摆,仿佛在欢乐地跳舞。

22、远眺西湖,似乎东坡当年站在船头,把手浮须,把酒邀月,对湖吟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情景,还忽隐忽现的飘荡在西湖上。雨中遥望西湖,似乎当年许仙,白娘子,小青在船上相遇,在船上的对白以及往后发生的种种故事,依旧清晰,依旧伴着西湖,成为千古不衰的美丽传说。梦着西湖,想着西湖,似乎我也游走于西湖上。乘着一叶扁舟,对着皎洁的明月,吟诵着千古绝唱。转身,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似乎要把我留在西湖,让我永远地依伴西湖。

23、天黑了,当西湖美丽的暮色渐渐掩去时,湖对岸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那一刹那间,我仿佛进了一片金碧辉煌,令人仿佛觉得进入仙境一般。湖水倒映着流光益彩的夜灯,时间如水晶般的朦胧而清透,时光如箭般穿梭。

24、晨露还在叶上逗留,繁花正从睡梦中醒来。我来到了美丽的西湖岸边。突然,一股寒风吹来,冷得我直打哆嗦,我下意识的缩成一团。这时,我注意到这清凉明澈的湖水,湖真大,水呈白绿色,这就是生命的颜色呀!太阳慢慢从东边升起,西湖成了一片红色。太阳高高挂起来,映出了它的笑脸,映出了白云的妩媚,我真的有一种源于心底的声音,西湖真美!

25、不知什么时候,天上下起了霏霏的像春雨般的柔情牛毛细雨。那雨像丝绒一样细,像面粉一样轻,随着轻柔舒畅的风在天空中飘洒着。周围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觉不到雨浇的淋漓。说是雨,还不如说是湿漉漉的烟雾,无声无息地落在湖面上。雨中的西湖,有些朦胧,远处群山直伏,雷锋塔隐隐约约透着凄美,雨打荷花情迷雾,大片大片的荷花,泛出一层水润润的红色。“花无含露而不娇,柳不舞风而不媚”。杨柳也轻轻的摇曳起来,这蒙蒙的绿意,这团团的红雾,像是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缥缥缈缈,若有若无,使人顿时觉得浑浑沌沌。

26、不远的湖面上,三座小巧的宝塔,又像倒置的香炉,露出三只炉脚。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三潭印月。可惜,这几日,月总在云后,水中无月。湖心岛上有很多树,叫得出名字的很多:杨柳,苍柏……但叫不出名儿的更多。我游着,玩着,想着:大自然真是巧夺天工,有限的空间,无限的风光。天上瑶池也不过如此。眼前盈盈清波,处处美景,我深深地沉醉了,醉在这湖光山色里。

27、处处风景处处诗。到过西湖,便会不由自主地爱上她,游人心底留下的不仅仅是赞美和依恋,还有一个浪漫的梦想。西湖的魅力在唐诗宋词中得以张扬,在凄婉的爱情故事里层层渲染。在这绵绵细雨中,一如幽幽的情思,如烟如梦……

湖心亭看雪客篇10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源】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多姿多彩,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