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24 13:25:34

红色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文化篇1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要组织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整合现有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互动性强的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专项资金支持、多元参与、区域共享,方便大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接收。要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化,通过校园网、手机飞信校园平台、QQ群组等途径建立大学生学习利用红色资源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红色微博赛、红色飞信接力赛、红色自拍微电影展播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受教育,长才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现场资源和虚拟资源利用的关系

通过集中组织到红色景区,利用现场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受到天气、时间、安全、经费等因素制约实施有一定难度,教学频率、次数受限。因此,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得到更多应用。所以,好的教学定位是虚拟资源为主,现场资源为辅。利用网络虚拟资源要做到日常化,利用景区现场资源要做到阵地化、经常化。

(二)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显性教育活动包括集中参观、主题演讲、讨论等等形式,使大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升华精神境界。隐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受到景点景区氛围的感染、熏陶而有所领悟。吃红米饭,喝南瓜汤,重走挑粮小道,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教育影响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际上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融合,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在显性教育中加大隐性教育的渗透力度。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景区使大学生在去景区途中看到廉石文化,名家题字,山石各异;在景区内既可赏廉文、看廉吏、学案例又可摄影、登山、健身、采摘地方特色苹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渗,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处理好远与近、集中与分散等关系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以锦州地区为例,市区有辽沈战役纪念馆,周边县区有萧军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就近、就便为主,而以远程的教育活动为辅,可以选拔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活动。还要处理好集中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与分散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关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求大学生利用好节假日等时机参观红色景区,登临景点。

三、结语

红色旅游文化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观;分类;分析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在广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州红色旅游正稳步发展。红色文化景观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更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理应受到重视。因此对于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开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红色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1)红色文化。“红色”是中华的传统色彩,更是中华民族的典型代表色彩之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活动的遗留和产生的影响,是中国革命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源头。

(2)红色文化景观。虽然国内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红色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景观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产生和建造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园林等,记载革命历史事迹,开展缅怀学习和参观游览,传承希望和革命精神的纪念物或纪念地。包括红色革命事件、活动遗址,革命伟人、名人故居和旧居(如湖南韶山故居等),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寓所,陵园墓祠,纪念馆以及主题公园等。

(3)红色文化景观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与一般的纪念性景观如坛庙、陵墓等有所不同,又区别于其他旅游景点或景区,如风景名胜区、公园等,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景观具有的特征外,红色文化景观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既能保留或唤起某种特殊的记忆,其本身又富含特殊的精神含义,是能够使人回忆或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组织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活动的区域,具有特殊精神内涵和纪念意义,具有政治性、纪念性、故事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点。

二、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1.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

2.广州红色文化景观的特点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发展历史,广州的红色文化景观,除了具有教育性、纪念性、文化性等特点外,还具有稀缺性、不易识别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

(1)教育性。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革命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代表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资源。由于其具有的浓厚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同时也担任着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2)纪念性。广州的革命史是广州市人民的集体记忆,因此红色文化景观的开发不仅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纪念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更是为了留住这些人们心中的记忆,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3)文化性。在繁多的文化当中,红色文化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红色文化景观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自然具有“文化性”。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因而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不仅具有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也具有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4)稀缺性。广州的革命活动比较丰富,但大多是的活动。自1938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广州不再是抗战活动的主战场,只有部分游击队与日军周旋。因此,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名人、事件、活动遗迹等相较其他地区较为稀少,而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景观更为稀缺。

(5)不易识别性。广州的革命景观多与有关,国共合作的也是从广州开始,因此一些活动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又有的身影,这就造成了红色文化景观的不易识别性。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广州再近代史,对于、共产党的活动区分不大的话,很难认识到某些景观为红色文化景观。

(6)包容性。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也体现岭南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在景观类型和风格上,既有广州传统园林风格也吸收容纳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7)参与性。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先进的技术被用到景观营造当中,红色景观不仅能观赏,游览者还能参与其中。如广州起义纪念馆中,通过数字化的媒介,游览者可以亲自动手去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

(8)地域性。作为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其设计营建时除了突出红色文化的特征外还融入了广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纪念碑四周的密林和广州市树红木棉也起到点景的作用。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前身为番禺学宫是典型的学宫式建筑格局,具有岭南文化特色。

(9)生态性。除了突出红色这一主题,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建设上开始提倡生态这一主题。红色的纪念性和城市的生态性相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景观不在单调乏味,而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城市功能。广州市的几条城市绿道把一些红色文化景观与其他城市绿地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了广州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三、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的不足

1.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不明显

广州并不是全国闻名的革命圣地,也不是具有意义重大的战略要地,知名度远不如井冈山、西柏坡等著名的红色景区。在国家公布的十二个“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里,并没有广东省的名额,而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也没有提到广州市。在国家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属于广州市的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市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属于红色文化景观。可见,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特别突出。

2.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市场吸引力有待强化

广州红色文化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对于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虽然一些景观场所已经尝试用和游客互动的方法增加参与性和趣味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如烈士陵园这种面积较大、功能性比较齐全的景观,主要是靠烈士陵园本身具有的纪念性或者纪念碑等大型的纪念物来吸引游客,而园林区的游船、儿童游乐场等项目主要吸引的是本市市民;而一些展览馆、博物馆等有的虽然有一些小游戏区、互动区,但是只是针对参观的游客设置,对外形不成具有号召力的参与性活动。而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红色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因为场地有限所以即使有参与互动的,也仅限于馆内小范围的,小型的游戏互动。

四、广州红色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1.加强资源整合,“红”“绿”结合

加强资源整合,景点串联开发,形成景观片区,中共三大会址片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红色”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爱国教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绿”在这里有多重含义,一指景观本身。红色文化景观提倡的是景观,是“绿色”主题。二指绿道,广东省的绿道建设近几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用绿道将各红色景点(区)连接起来,形成“红色绿道”。这样既可以改善红色景观分散的特点,加强资源整合,又可以形成红色景观一条线,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2.完善交通,开辟多条红色旅游线路

广州市2市10区均有红色文化景观,除了越秀区相对集中以外,其他市区的景观均相对分散,不容易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路线。比较知名的红色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越秀区,可以考虑针对其集中性,分区开辟参观线路。如红色一条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海珠广场线路;一大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线路;北伐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孙总理纪念碑―黄埔军校纪念馆线路等。

3.突出广州国共合作的特色

广州曾是“国民革命的中心”,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发源地。因此,广州市有着大量国共合作的印记,挖掘并充分发挥国共合作的资源优势,突出“国共合作”的主题,增加吸引力。

4.全面保护与重点开发相结合

广州市的红色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本来就少,更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开发。要在加强全面保护的同时开发影响力重大的红色景观。对暂没有开发倾向的红色景观(物)要先保护起来,确保红色资源不会流失。如除了大力宣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埔军校、中共三大会址外,对于像王福三烈士墓、各村级党支部旧址、村级工委旧址等可以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措施留待以后开发。

5.丰富景观内容,开发多种体验形式

红色旅游文化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旅游;项目设计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遵义市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设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对促进遵义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遵义市作为革命老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各项资金短缺,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资源,能投入使用的技术非常匮乏。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资源得天独厚,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污染少,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赚取亟需的经济启动开发资金。通过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起步的突破口,促进遵义地区脱贫致富。2)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求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遵义地区居民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非常严重。通过设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对当地居民进行综合性的培训,提高服务技能,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3)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开放,甚至到最后变成了完全模式,盲目崇拜,把自身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渐的淡忘与丢失。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也受到了淡漠,因此,设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让人们充分的意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原则

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满足旅游者追忆先辈,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的需求。1)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遵义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无论是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还是各地的红军烈士陵园都独具特色,在进行旅游项目设计时,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红色文化的文化特色,牢牢把握红色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动态,争取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旅游产品。2)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原则。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有选择性、有重点的进行。目前大多数旅游经营者仍然以大众化旅游阶段的思维来推销旅游产品,争夺重复客源,同时,有的地方由于规划不当,急功近利,不顾生态平衡,从而造成了对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在进行红色文化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市场需求规律,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另一方面,要在政府引导下统一规划,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大型旅游景区和成熟的旅游产品所带来的客源优势,以点带面,在科学的规划下发展。3)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原则。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既要体现在当地社区居民的普遍参与,又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上。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红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他们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而旅游者只有参与到红军生产、生活中去,制作红色饮食,才能使旅游者更好的体会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设计出多层次,参与性强,创新性强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4)文化保护,持续发展原则。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对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开发建设活动过于商业化,红色旅游资源面临被破坏的危险。红色旅游项目设计应追求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和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红色文化就没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设计思路

1)旅游项目设计。①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首先,合理设计景区的解说内容。一是丰富娱乐项目,与游客进行互动。例如在讲解员集中讲解之后,开展现场有奖问答、实景表演等游戏活动,提高游客聆听讲解的积极性,巩固游客对知识的吸收。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教育体验的同时达到娱乐的最佳状态。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静态展示转为动态展示。景区内除了配备必要的图文说明和文物陈列外,恰当运用激光、多媒体和声光电结合的全景影像技术,制造将画面、灯光、音响融为一体的虚拟实境,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三是定期到各地开展主题巡回展览,吸引八方客源,突破一般展览馆和博物馆的定点模式,“主动将产品送到客人家门口”。制作成如黔北建筑、黔北居民生活方式、遵义会议召开全程揭密等主题展板,利用国家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契机,到各地巡回展出,以求达到更有效的宣传效果。四是经常更新、充实展览的史实资料。聘请史学专家,不断收集红军在黔北地区的史实和传奇故事,不断充实展览内容;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宣传,保持游客的兴趣,延长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②红色文化体验游。策划高参与度、有丰富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一是复原20世纪30年代遵义老城区的街景。以史实为鉴,充分挖掘红军长征在黔北地区生活、战斗的经历,在老城片区扩建“红军街”,融入遵义的独特风土人情,鼓励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再现革命者战斗、劳动、生活的场景,各商铺店主统一当年的着装,体验20世纪30年代的黔北居民日常生活。二是推出遵义会议实景表演。培训一批扮演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表演者,通过实景表演,向游客们实景再现我党历史上生死存亡的转折点,让游客重温历史,感受到、同志等一代伟人运筹帷幄的智慧。三是建立娄山关战役特技景区。在娄山关战斗遗址,运用声光电特技,组织工作人员和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烽火硝烟的娄山关战斗。另外,可利用娄山关的险峻地形,组织开发野外生存挑战赛等专项旅游项目。四是成立长征影视作品的主题展览馆。在景区内,建立以红军长征影视作品为主题的展览馆,搜集建国以来以长征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制作成馆藏专辑向游客播放,让游客在回味经典的同时,增长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邀请著名导演以遵义会议为背景,拍摄电影电视作品。设立影视特技展厅,展出拍摄道具、器材等实物,向游客演示这些器材的用法,并介绍相关影视作品的拍摄特技和影片生产流程的知识。③“红绿”、“红古”结合游。 遵义不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乌江风光、赤水丹霞地貌,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赤水桫椤部级自然保护区,习水部级森林公园,绥阳双河溶洞等等都是上乘的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项目的设计要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以红带绿,以绿促红,从而实现遵义地区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红色旅游项目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结合,遵义现有保存完好的遗产有杨粲墓,海龙囤等,这些遗址距离遵义市区距离较近,将红军长征精神与遵义土司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旅游项目的设计,不但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有利于对遵义土司文化的深入研究。依托红色旅游项目现有的客源市场发展遗产旅游,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容,促进了遗产旅游的开发。

2)旅游线路设计。贵州拥有全国性红色旅游精品线三条,现以遵义市为中心,设计旅游线路。该旅游线路以贵州民族旅游、生态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题,重点围绕“广安―重庆―遵义―贵阳”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和“遵义(中心城区)―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的区域内旅游线路进行建设。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同志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红色文化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所留下来的珍贵的遗产,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设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是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设计过程中,要科学规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为原则,强调旅游项目的体验性,实现跨区域旅游线路与县城内旅游线路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经济、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越,赵毅.遵义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09):117118.

红色旅游文化篇4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面,与贵州相邻,是桂、黔、川的交通纽带。南丹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南丹县旅游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了南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南丹县的知名度,同时也带动全县GDP的增长。作为“兵家喉地”,南丹曾是红七军第三纵队的主要活动区域,红七军还在南丹县那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扬州桥、扬州的水岩洞都曾留下红军战备的脚印。目前这些地点保护相对完整,但尚未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在当今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对南丹红色旅游的合理开发,对促进南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南丹红色文化历史溯源

(一)那地县工农民主政府驻地----那地村

那地,地处南丹县的西南面,1927年尚称为那地土州,1928年成为河池县十一区,地处交通要冲,是广西东兰、天峨、南丹等县沿红水河两岸的政治、经济中心。

1929年,百色起义过后,右江根据地诞生。1930年1月下旬红七军第三纵队与那地农军联合攻占那地后,右江苏维埃政府决定把河池县的那地区(现属南丹县)和南丹县的岜暮区(现属天峨县)合并设那地县,成立那地县工农民主政府,驻地设在那地村。1930年5月,张云逸、李明瑞等红七军领导人到那地,决定改为那地县苏维埃政府。那地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以后,当地人民革命热情高涨,积极参军。而后,区武装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第四游击大队,兰志仁为大队长。

1930年5月初,邓小平前往河池,以传达中央对右江革命工作的指示。为了保证邓政委能够安全抵达河池,红七军第三纵队队长韦拔群安排特务连指导员牙美元负责护送。途中,红七军政委邓小平曾经从扬州桥到扬州,并系马于桥头紫薇树下。邓小平一行到达那地村后,那地县苏维埃政府紧加强监管,维护秩序,确保邓政委一行的安全。

(二)反围剿遗址―扬州水岩洞

1929年由于扬州革命根据地常常被围剿,为了保护当地村民,兰志仁决定所有村民都搬到到洞中,并且在洞中储备了粮食,做好了坚持长期斗争的准备。扬州革命军民凭借此洞,与当局武装力量对抗了三年,先后遭到八次围攻,于1932年10月因弹尽粮绝而失守。此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还保留了当时进行反围剿战争的火力点,洞中的钟乳石、石幔等也成为了阻挡敌军进攻的障碍。

1932年,那地革命更具地和扬州水岩洞先后失守,标志那地革命根据地丧失,虽然根据地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它对发展壮大了红七军、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丹池边革命委员会旧址

丹池边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南丹县大厂镇官山村拉索屯,距县城约70公里。1937年9月中旬,丹池边革命委员会(后改称黔桂边革命委员会)在南丹拉索成立,管辖与负责指导荔波、宜北、思恩、容江、天峨、南丹、河池等黔桂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活动,向群众颁发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文告,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革命同盟会。由于革命斗争环境的不断恶化,1939年春以后,随着韦汉超、谭国联等丹池边革委负责人被反动派杀害,丹池边革命委员会活动终止。

二、南丹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增进人们对广西南丹色文化的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将革命根据地开发成旅游景点,可以吸引跟多人前来了解南丹的红色文化,向游客展示了大革命时期扬州村农会、赤卫队配合红军坚持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根据地的历史。将“南丹县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南丹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并完善,向人们展现红色历史的同时也是在传递红军精神的内涵,也起到了弘扬红军精神的作用,对宣传地方党史、保护革命老区起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建立文化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团结

南丹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各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各民族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各民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多民族地区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建立共同的文化。_发、宣传南丹的红色文化,客观上建立起当地人民对共同的历史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归属感、文化自豪感。南丹县各族人民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和谐共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就南丹县当前的旅游产业来看,充分利用其它产业优势,为新产业创造条件,进行适度宣传,合理、科学的开发,南丹的红色文化旅游也能发展得很好。2013年以来,南丹县准确定位,根据自身情况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带动部分群众逐渐脱贫。南丹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南丹文化旅游的种类和内涵,还有利于南丹县品牌建设,极大提高南丹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南丹县由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促进地方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南丹红色文化开发构想

(一)政府重视开发特色文化旅游

近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南丹作为桂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行政单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落后。南丹县知名的旅游品牌和设施完善的成熟景区目前只有白裤瑶生态旅游,土司文化、酒文化虽初见成效,但距离旅游品牌还有一段距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红色文化与白裤瑶文化、酒文化、工业文化、土司文化等项目联动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变为具体的文化产业。只有政府重视旅游项目,才能使旅游项目科学、合理实施并规范运营。另外,政府应把把文化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摆在首位,同时要兼顾其精神价值,促使文化产业健康地发展。

(二)“景”“物”结合

地方特色是地方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是地方的文化精华,南丹县地处桂西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丹泉酒洞就是将喀斯特文化与白酒文化相融合,打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世界第一的藏酒洞。扬州革命发祥地――扬州水岩洞也是喀斯特地貌。洞中钟乳石、石笋等发育完整,此洞为多岔道,地下河水冰凉,内有宽敞的洞厅,这些天然的条件也为红军和群众在洞中的三年生活、反围剿战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年进行反围剿战争的三个火力点分别是在洞顶、洞口处和距离洞口20米左右的洞中,将此三个火力点进行还原重建,作为洞中重点景观。发挥地域优势,将红色资源与喀斯特资源相结合,打破南丹岩洞景区单一的喀斯特景观,使洞中景物赋予革命内涵,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有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三)优化资源联动开发

南丹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例如神秘的白裤瑶文化、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酒文化、丰富的有色金属文化等等。将红色文化旅游与其他规范、完善的旅游目配套开发,通过已经有知名度的项目,带动红色文化旅游,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创造效益的作用。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以将红色文化旅游纳入南丹县旅游线路规划中,对自然风光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工业旅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多种不同的旅游路线,供游客选择,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另外,土司文化和白裤瑶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红色文化和土司文化、白裤瑶文化捆绑在一起,打造一条文化旅游线路,这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十分有利。

(四)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

对于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在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定。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的血液,保护好文化,就是保障文化旅游业鲜活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开发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保护。对于红军作战遗址、古迹,扬州桥、紫薇树、水岩洞等,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样貌,必要时要增加护栏灯防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如那地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红军反围剿战争、红军后代口述等要进行系统的整理记录,必要时要录音、录像。开发并不代表绝对地消耗、利用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地开发,有利于扩大南丹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引起更多人重视、加入保护的行列,使保护行为长久持续地进行。

四、南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南丹县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需扩大影响,将客源从本县人民扩大到周边县城甚至更远。一是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拍摄景区宣传片,通过媒体想人们介绍南丹红色革命史,制作宣传文案在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二是注重同区域的联合营销,可将红色文化与南丹的特色旅游品牌白裤瑶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司文化、工业酒文化、有色金属文化等一同“捆绑”宣传,通过其他较成熟的旅游项目提高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三是依托节庆进行宣传,可通过“丹文化”旅游节、铜鼓山歌艺术节等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四是邀请各界媒体到红军革命遗址进行实地体验,并进行报导宣传;五是建立专门的旅游景区网站,网站上对景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设置客服,提供网民咨询;六是通过在革命纪念碑前、苏维埃政府遗址前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逐渐扩大影响力。

(二)完善硬件设施

水电路气等硬件设施是旅游景点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红军活动区域那地、扬州位于南丹县城西南面,那地苏维埃政府遗址距离县城约70公里,扬州烈士纪念塔、扬州水岩洞距离县城约80公里,相对于其他较出名的景点,红军活动遗址距离县城较远,交通将是阻碍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硬件设施设想:第一是在县城建立游客集散中心,开设南丹县城到红军革命遗址的汽车专线,供自由行的游客乘坐;第二是在景区设停车场,供自驾游的游客有规范的停车地点;第三,从县城到景区的道路配套设施如地形图、指路牌等的设置。另外,景区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服务设施,如游客休息区、景区地形图、安全防御设施、垃圾投放点等。

(三)提高服务质量

景区服务质量跟不上,难以给游客留下好口碑、好印象,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景区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因素。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专业导游队伍的建设,如导游的专业讲解知识和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机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工作注意事项等等。特别重要的一点,景区内的讲解员应从当地群众中选出,而后对其进行导游工作的培训,这样能够保证导游对景区当地的历史事件、传说更清楚,也能保证向游客传达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保证文化的原真性。当下,消费者对于服务非常重视,服务也成了竞争标准之一。所以,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开发景区时开发方应当重点考虑的范畴。

红色旅游文化篇5

关键词:异化翻译;文化传播;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8-01

一、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一)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异化翻译法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的,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的定义是:“异化翻译中的异化一词并不是指对贮存于外国文本中的精髓的一个透明的展示,而是有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战略构建,其价值是依存于当下目的语的情形而定的。异化翻译必须偏离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培养出一种相异的阅读经历,比如,选择翻译某个被本土文学常规所排斥的外国文本,或者是使用边缘化的话语来翻译。”

(二)异化翻译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中国特殊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则肩负着传播中国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红色旅游文本信息性质的分类

事实性信息。文本基本信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信息功能:让游客了解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信息特征:具有客观性。

文化信息。兼具基本信息与附加信息特点――旅游地及其主题特色项目具有的中国革命文化特色。信息功能:加深游客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信息特征:文化信息传达的更多的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美学信息。语言运用的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信息功能: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审美感,以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信息特征: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思维特征,可将汉语特有的谚语,俗语,成语等约定俗称的说法直接异化翻译到译入语中,充分传播汉语文化。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介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区”、“红军”等;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红色旅游异化翻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例1.红色旅游

译文1: Red Tourism

译文2: 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

“红色旅游”中的“红色”二字则是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的事例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是一个变异相当强的词,它代表血腥,残暴。所以有译者将这个“红色”意译为“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却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红”的意义,并学会欣赏“中国红”的美丽。

(二)加注解释策略

例2.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颗“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译文:In front of the whiter house, there was a “Du Shu Shi”(Reading ston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stone on which Mao Zedong sat to read books every morning at that time.), and at the back of the white house, there were two “Chang Qing Shu” (Evergreen trees, which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urned down then. But, 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y flourished again when the house was being rebuilt.). The stone and two trees were the powerful witnesses of the history.

由于文化差异,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这就使得在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加注解释”这个策略显得特别重要。上面这个例句,如果译者知识按文字照翻一些信息,而没有补充任何注释,使得外国读者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无从了解,必将有碍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再现。而相反的,括号里的注释补充了“读书石”和“常青树”的历史背景,使得游客一目了然。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红色旅游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让外国旅游能从红色文化中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内在源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 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New York: Rouledge, 1998.

[3]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 J].中国翻译, 2000 , ( 1): 49- 52 .

红色旅游文化篇6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而遵义市则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70%。遵义仡佬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突出优势。但是,遵义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晚,基础薄弱,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借助红色旅游这块平台。因此,将遵义仡佬族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状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有效整合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遵义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遵义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

目前遵义的旅游业,尽管拥有众多较高品味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完全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谋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规划,全市旅游发展一盘棋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开发,由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在“大旅游”观念的指导下,开发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丰富遵义的旅游产品形式,还有利于打造遵义的旅游精品品牌,以赢取市场,增强遵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发挥遵义红色旅游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

从资源角度讲,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有利于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尽管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吸引力不足。从仡佬族民俗文化方面讲,不管是生产生活民俗,还是文学艺术,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发展平台发展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又可以用民俗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共享,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生共赢。

(三)有利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一定要让红色旅游可持续下去。另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也迫在眉睫。尽管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但它们同属文化旅游资源,他们当中的很多内容,同属于文化遗产,因此,他们的开发利用,用很多共同性。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步,效益与投入并举”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也能促进二者的保护,使这两种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措施

(一)主题形象整合

主题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特色的高度概括,是整合的关键。通过主题形象,能够直观的感受一个地区的旅游特征,所以,一定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状况来确定该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然后以这个主题形象为依据,整合区域内相关的旅游资源,从而突出主题,形成竞争优势。

遵义发展旅游业,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形象作支撑。目前遵义市的旅游形象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一形象,只体现了红色旅游要素,而没有展现仡佬族文化要素。因此,从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整合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把遵义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游红色遵义名城,探神秘仡佬文化”。通过这个主题,统筹兼顾,展现形象鲜明的两个要素,即红色遵义和神秘仡佬,既突出了遵义的红色文化,又彰显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充满了想象和向往。

(二)旅游产品的整合

要将遵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对于仡佬族地区,要实现其资源、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道路、住宿餐饮、景点景区标识,还有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都需要纳入规划与开发体系中,统筹整个遵义市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既安全实用美观又高效节能环保。

遵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等;而仡佬族主要聚集在务川、正安、道真等地。由于区域分布较分散,要将二者进行整合,有必要将两种资源从旅游线路上进行规划,串联,从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例如:遵义会址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苟坝会址―平正仡佬族乡―四渡赤水纪念馆。此线路最大的亮点是集合了遵义几个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融入了具有“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的平正仡佬族乡。遵义会议会址等遵义红色红色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平正仡佬族乡,主要有中华仡佬博览园、平正仡佬石头城、平正仡佬风情街等重要的仡佬文化旅游点,能够较为完好的展现原汁原味、古朴神秘仡佬族民俗风貌。整条线路即集中了遵义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有能全面呈现仡佬族民俗化,能够让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三)人力资源的整合

要将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有限整合,首先必须更好地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了使整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整合相关部门成立一个遵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相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财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等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完善对从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薪资、福利等制度。在政策上和实际管理上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质、高效的开展和进行旅游服务。要通过培训,使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立足遵义旅游的实际,对遵义红色文化、仡佬族文化等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从而更好地适应两种旅游整合发展的需求。

红色旅游文化篇7

关键词:红色革命文化景观;甘肃华池南梁红色经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设计;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红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到2007年,红色旅游市场已经达到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17亿元的规模。红色旅游成为我国新兴专项旅游产品中极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

红色景区的旅游发展,对景区的景观环境要求逐渐增高,使得红色文化景观设计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红色景区景观设计多以博物馆式的单一的展陈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重复式的展陈方式不能充分的表达出红色景区的文化内涵、而且容易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红色文化景观设计方式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以甘肃省华池县南梁红色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例,如何既能够准确的表达历史,又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关键。

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必须充分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合理运用红色元素符号,使革命历史事件故事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讲述故事的同事又能反应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使游客在游览观景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红色革命文化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红色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既要在强调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对革命历史故事以及革命事迹的历史意义进行正确的传达。如何将人文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注入景观中也是红色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1挖掘内涵,突出主题

红色旅游规划设计应当在对规划区革命历史的深刻挖掘的基础上,提炼景区的核心文化主题和思想内涵,通过核心主题的整体控制,引领并把握规划方案创作方向。南梁景区建设以“两点一存”为核心思想,通过景点建设表现南梁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出发点、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1.2提炼符号,营造氛围

印象中的革命符号能唤起人们对革命年代心灵深处的回忆和感动,通过规划对象革命内涵和意义以及相关事迹的查阅分析,提炼出具有印象感和心灵共识的符号和元素。在景区整体景观设计中贯穿革命符号的运用,从而营造出革命历史风貌和氛围。

1.3多元展陈,体验讲诉

目前大多景区历史的展陈方式是以照片加讲解的方式进行展示,展陈方式单一。旅游产品是以简单的观光纪念性项目为主,缺乏参与性、体验型的项目,不能满足当代多方面游客的旅游需求。景区建设充分发掘景区革命历史故事,采取多样化的展示手法,如多媒体、声光电结合展示、户外景观小品展示等,增加游客参与和体验的内容,形成互动式的游览方式,以增加景区的吸引力。

1.4尊重本土,融合文化

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挖掘具有旅游和景观价值的民俗文化内容,并在充分利用本土地民俗和文化遗产,打造出具有独具地方风情的红色旅游地。

2红色旅游地文化景观类型研究

2.1标志性纪念景观

标志性纪念景观产品是具有标志性震撼力的景观营造手法,突出核心的景观标志性和主题性。成为红色旅游地中位置显要、形象突出的景观,能够反映出旅游地核心主题,并对景区整体空间环境具有辐射和控制作用。融合景区人文思想,成为红色旅游地区域记忆的象征。美国华盛顿纪念碑是典型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以它独具魅力的震撼视觉效果成为了华盛顿的地标之一,也成为旅游者对华盛顿的重要印象。

2.2叙事性纪念景观

叙事性纪念景观产品是通过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方法,将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故事巧妙的融入旅游景点场景中,重视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引发游客对历史时间革命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种交融的体验,将规划主体与场所精神的合并。将旅游地的规划主题构思,文化脉络,本土特色等通过叙事性的景观手法展现出来,效增强观赏者的场所感、新鲜感、体验感、思索感。尔普林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园就是一种典型的带有“叙事性”的手法,通过叙事手法将罗斯福的生平故事展现给游客,引发人们对伟人的缅怀。

2.3本土文化型景观

红色旅游地的规划应将红色革命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在景观营造和游客体验中的作用。旅游地的建筑风格及环境风貌都应遵循本土特色,使红色旅游地不脱离本土历史文化内涵而孤立存在。本土文化景观带给游客最具当地特色体验感,丰富了红色旅游景区景观特色和产品类型。

2.4生态休闲型景观

旅游地规划要适当增加具有生态修复和休闲娱乐功能的景观,这部分景观在考虑基地生态格局的大前提下进行布置,通过对基地生态系统的分析,找到适合本土生态系统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在满足旅游地生态功能和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休闲娱乐项目,达到生态、文化、休闲共生的目的。

2.5旅游服务型景观

旅游服务型景观是指即具有旅游服务功能又具有景观价值的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是指在为旅客提供能够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产生一种精神的心理效应,从而触动旅客情感。红色旅游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在具有相应服务功能的同事要考虑景观效果,达到与旅游地整体景观效果统一的基本要求。

图1 华盛顿纪念碑图2 罗斯福纪念公园

3案例研究:甘肃华池红色经典景区详细规划[根据《华池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内容整理。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与风景区规划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王彬汕;项目成员:岳超、关莹莹、秦芳、罗丽等。]

3.1 概况

华池县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西北红军的摇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长征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华池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甘肃和陕西边界地区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的陕甘边苏区中心根据地;由南梁扩展而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包括陕西边区和陕北),是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因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破坏而损失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1935年10月后,这块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共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南梁红色革命文化景区位于华池县东南部的南梁镇境内,距离华池县城约50公里。处于两山之间。区内有荔园堡河南北贯穿,山上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南梁红色土地革命文化景区相关的文化主要包括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和荔园堡古城历史文化。

3.2标志性纪念景观

3.2.1“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

“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以南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为主题,表现南梁革命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出发点、以及硕果仅存的红军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广场铺装以1934年我国革命根据地版图为图案,直观地展现南梁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价值。与此相配合,在广场西部设置“两点一存”主题雕塑。广场为大型节事、观看表演等项目提供活动场地,也将成为南梁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3.2.2南梁革命历史纪念馆

位于“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东侧,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是一个集合革命年代元素符号、陇东窑洞建筑元素以及现代建筑设计元素的现代化纪念馆。纪念馆外立面以米黄色石材为主,可以更好地表现陇东建筑的特色。以展示南梁做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出发点、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主题、纪念、谢子长等南梁革命先烈主题、用多种方式向游客讲述南梁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兼有大量的展示空间。除展陈功能之外,纪念馆还具备收藏、研究、教育、交流等全方位的综合功能,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3.3叙事性纪念景观

3.3.1 “红飘带”红军长征主题景观带

“红飘带”红军长征主题景观带以“长征落脚点”为主题,暗喻“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采用红色铺地构建一条“红飘带”形态的游览路线。该路线以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和发展时间为叙事线,通过一系列主题性景观节点展示红军长征上的各个重大事件、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起到的重要历史作用。沿线设置体验型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红军长征艰辛,感受先烈们为中国革命胜利甘愿付出一切的崇高精神。

3.3.2“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抗战主题景观轴

该轴线以抗战“出发点”为核心主题,沿轴线设置主题雕塑、主题景观墙等多种景观元素,向游客展示南梁革命根据地作为红军抗日战争出发点的重要历史意义。主要节点分为抗战前线和革命后方两个序列,用雕塑、景墙、浮雕等方式进行再现。中轴景观展现革命后方南梁根据地生产生活,主要游览节点包括军民大生产节点、抗大七分校节点、刘巧儿故事节点、山城堡战役节点李培福故事节点、三大主力驻庆阳、红军主力赶赴抗日前线、“模范支前的大后方”和“抗战胜利”节点。

图3 景区鸟瞰表现图

3.4本土文化型景观

3.4.1 “军民鱼水情”陇东民俗体验园

以陇东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展窑洞农家乐、陇东民俗表演、陇东特色餐饮等旅游项目。以列宁小学遗址为核心建设红色教育和军民鱼水情文化园。以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军民鱼水情为主题建设景观节点,向游客展示列宁小学的历史和军民同心建设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的情景。主要游览节点包括列宁小学陈列馆、红色教育主题广场、陇东民俗风情园、南梁现展主题雕塑、陇东民俗农家乐、入口标志雕塑等。

3.5生态休闲型景观

3.5.1红二十六军纪念林园

红二十六军纪念园选址于荔园堡城墙内山前缓坡地段。纪念园通过多种纪念景观形式,展现红二十六军历史,以及英雄事迹,怀念红二十六军的革命先烈。主要游览节点包括:二十六英雄故事景观墙、二十六军军徽广场、二十六军历史景观路、二十六军英雄事迹故事长廊、二十六军纪念林。在山上平坦处建设抗日游击战体验区。

3.5.2滨湖生态游憩园

整治荔园堡河道,利用橡胶坝抬高水位,结合驳岸整理形成景观湖面和景观岛,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娱乐项目。湖岸周围植被进行景观修复,提高环境质量,成为南梁景区的绿色生态核心。主要游览节点包括红湖、红桥、游船码头、滨水茶室、湖心岛等。

3.6服务功能型景观

3.6.1 “红色经典”主题街区

改造南梁现有街道和沿线建筑,建筑风格仿照革命时期的陇东窑洞,街道景观运用革命符号进行整体设计,营造红色主题小镇的革命氛围。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增加红色纪念品商店、红色主题餐饮、红色土特产、红色小雕塑、红色小广场、红色签名墙和签名簿等,营造和丰富景区氛围。街面商业业态主要为购物、餐饮、娱乐等。

3.6.2红色革命主题酒店

红色革命主题酒店位于河东岸,游客服务中心南侧,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为华池红色旅游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主题接待服务。酒店采用陇东传统建筑风格,与景区红色氛围和古城相协调,酒店内外陈列装饰以“红色年代”符号为主题,展陈革命年代文物。为游客提供红色主题住宿和红色主题餐饮,并配套会议、娱乐、休闲和运动等功能。

图4 南梁革命纪念馆表现图 5 “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抗战主题景观轴表现图

4小结

本文基于红色旅游地规划的实践基础,分析红色旅游地的规划的相关案例经验和理论。在此基础上,以体红色旅游地景观理论为依据,从景观产品类型、景区规划原则、设计要素等方面对红色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框架进行了探讨。最后以甘肃华池红色经典景区规划设计为案例,重点阐述了标志性纪念景观、叙事性纪念景观、本土文化型景观、生态休闲型景观、旅游服务型景观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本文是红色旅游地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索与总结,同时笔者也期望案例中的规划设计思路也会对类似红色旅游地规划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刘滨谊 《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保继刚 《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1-1

MacCannellD.The tourist :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6.

Pine Ⅱ, B Joseph, James H Gilmore.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Harw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1998.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红色旅游文化篇8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为一个地级市批复规划纲要,这一举动标志着桂林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桂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桂林严格按照纲要 “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一本蓝图绘到底”,举全市之力投入到建设中。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十二五”收官之际,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但尽管如此,桂林的红色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整个红色旅游呈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困境,并不断涌现出发展梗阻。如何借助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发展平台来促进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是一个值得深思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的发展机遇

经过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桂林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硕果累累,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说来就是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大幅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投资热潮涌动。

(一)游客量增加,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市场

桂林是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从改革开放至今,桂林市的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条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已经在广大游客心中打上了烙印,漓江更是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桂林凭借着其独特的山水景观,以及经过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集山水观光、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系统,凭借着这些旅游产品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桂林,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桂林的消费水平,给桂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桂林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15年,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4470万人次,平均增长12.5%,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旅游总收入517.3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1%,高于游客人数增幅11.6个百分点。自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至今,桂林的游客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发展势头无疑不会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开拓广阔的市场。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综合通枢纽城

众所周知,“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行在吃和住的后面,足以见完善的交通条件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3年多来,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式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在航空方面,自2013年起,我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航线培育与开发,复航了桂林至高雄、桂林至泰国曼谷航班,新开通桂林至泰国甲米和韩国釜山、济州、光州等国际(地区)航线和旅游包机,增开和加密19条国内航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2013年湘桂铁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桂林在广西率先步入高铁时代。2014年底,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广高铁与湘桂铁路复线在桂林交汇。2016年1月10,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桂林市新增桂林至西安北、桂林至百色、桂林至宁波的动车组列车。经过此次调图后,桂林高铁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1个区内终到城市和3个区外终到城市。此时,桂林市出省动车组列车连接的省外目的地将由现在的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杭州、上海、南京、深圳、广州共12个,增加到15个,覆盖范围涉及到全国14个省、直辖市;公路方面,相关县域不仅可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广州、贵阳、长沙、南宁等地,而且彼此之间也将有高速连接,灌阳经恭城至平乐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阳朔至鹿寨、资源至兴安、桂林至三江、全州至资源的高速正在加紧建设中,全市高速公路项目量、投资额和建设里程创历史新高。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单单使桂林的交通枢纽地位变得越发的明显,同时也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广大游客前往、驻足桂林带来了方便。

(三)项目引领投资热潮涌动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是一个耗资多、战线长的战略目标,为了使桂林国家旅游胜地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桂林市加强了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宣传推介。2013年3月起,时任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市长黄俊华就率领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深圳、南宁、香港、台北等地,举办了多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会和招商推介会,掀起了一阵美丽桂林“旋风”。桂林采取的勤吆喝策略,使得桂林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受到普遍关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影响力和热度一度升温,使得海内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桂林这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热土之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项目投资热潮,其中万达集团、港中旅集团、华润集团、保利集团、龙光集团、北汽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率先进驻桂林。在众多入驻集团中,尤以万达集团表现的最为活跃。2013年12月15日,万达集团与桂林市政府在南宁签订协议,计划投资240亿元建设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经过接近3年的筹备,2016年5月20日,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广西迄今为止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色彩较浓厚的旅游形式,资金来源想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是寸步难行的,吸引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对于红色旅游的成功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取得的在项目引资方面的成就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使得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融资渠道方面的范围更广,更有机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

二、桂林红色文化资源适应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策略

通过探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于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懂得将机遇转换为发展助力才是重点。基于此,笔者结合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域的具体情况拟提出“红色文化+”的形式来促进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一)红色文化+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之一,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仍然需要具备一般旅游的六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对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存在较高的要求。然而,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域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这也是造成桂林的红色旅游无法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桂林发展红色旅游必须首先解决好资源分散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桂林红色旅游可以采取与当地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可以完善各个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网络、饮水等基础设施,一方面既能够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产业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流动,这又将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就业岗位,充分调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

桂林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龙胜、兴安、资源、全州、灌阳五县,在这五个县域中,都居住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左右;其中,龙胜县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住着42户,191位居民,其中红瑶占97%。当地环境优美,民风古朴,再加上鳞次栉比的吊架楼、传统服饰、长发装束、古老寨规、红瑶图腾、油茶山歌,这些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风情吸引着四方来客到此驻足。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民族风情,如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桂林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以利用,从内容和路线上融入少数民族风情游,将其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丰富桂林的红色旅游产品,又能使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因此,将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风情游融合起来是一件能够实现双赢的策略,应该大力推崇。

(三)红色文化+文化产业

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阶段存在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桂林的红色旅游知名度不高,这就使得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来。为解决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式来提高桂林红色旅游在广大游客心中的知晓度。文化产业在我国又可以叫做创意产业,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处在以“创意”为发展动力的经济社会,创意作为现代经济的催化剂,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在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时,每个层次,每个产业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纵观在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成功案例,电视剧《红色摇篮》、电影《小兵张嘎》、漫画《漫画红都》、动画剧《黄河神》、延安的红色剧目《舞动延安》、《延安颂》、网络游戏《国威》、“到延安过大年”的春节文化旅游活动、湖南韶山的毛像红色产业等都为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吸取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桂林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提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与文化产业融合时,拍摄微电影宣传片、动漫、编排演艺剧目、制作网络游戏、与当地节庆融合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手段既能够改变桂林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更新产品形式、提高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知晓度,又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宣传桂林,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红色旅游的下一步开发建设中,最终实现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游览的目的。

红色旅游文化篇9

[关键词] 陕北 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红色旅游文化篇10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分析和评价旅游地的文化背景,立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确定旅游文化的主题。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构成旅游地的特殊文化背景。它是旅游地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将对今后旅游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因此,如何促进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陕北旅游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