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启示十篇

时间:2023-04-02 03:36:25

孔融让梨的启示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1

【关键字】参与式教学 数学 应用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数学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再加上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引导孩子们进入多彩的数学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能够获得开启数学之门的钥匙,是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参与式教学通过让孩子们参与到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处理中,使得抽象的数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活力和兴趣,使孩子们领悟到数学之美,开启智慧之门。

参与式教学有三个步骤,一是结合课程创设情境;二是根据参与情况作好诱导;三是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结合课程创设情境

数的整除是学法的第一道门槛,因此能否学透、学精对于今后的学习至为重要。对于学生最难理解的是,6除以3为什么等于2?10除以2为什么等于5?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我们有了加法、减法和乘法,为什么还要有除法?学法有什么用等。参与式教学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尽快掌握这一有用的知识点。情境创设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总结提炼问题的一般规律;二是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素材;三是拟定参与式的步骤和方式。

首先对数的整除进行分析,6除以3等于2,,8除以4等于2,10除以5等于2,就是说除法就是如何对一个数字进行均分;其次寻找素材,孩子们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不妨就以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孔融入手,让“孔融”作均分,比如说分梨,看看孔融能不能把把梨子分的均匀;最后确定参与的步骤是首先进行“谁是孔融”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进行“孔融分梨”,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孔融的苦恼”正式引入主题。

根据参与情况作好诱导

根据原定的参与步骤,上课伊始,我就说今天这堂课和孔融有关,有哪位同学认识孔融呢?班级里的孩子几乎全部举手,我随即选了两个学生回答。

学生A:孔融是一个大文学家,妈妈买回来的梨子他把大的给爷爷奶奶,自己吃小的,我小时候妈妈常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学生B:他讲的不对,是把梨让给哥哥。不仅仅是让梨,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你们答得都很好,不过今天我们不用让梨了,因为梨子有很多,需要分一分,那个小朋友愿意作一个分梨的孔融,把这些梨公平的分给别人呢?”我的话刚完,小朋友们把手都举了起来,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随即选了三个同学上台,拿出12个提前准备的梨子模型放到台子上,要求第一个同学把这些梨子分给2个人,第二个同学分给3个人,第三个同学分给4个人。2分钟后第一个同学完成了,于是我用课件展示出来:12个梨子分给2个人,每个人6个;又过了一会儿,第二个同学完成了,于是我用课件展示出来:12个梨子分给3个人,每个人4个;最后一个同学完成后,相应的课件也展示出来:12个梨子分给4个人,每个人3个。等三个同学都作好了,我把三个大小不一的真梨子拿出来给其中一个同学,同时进行鼓励,“你们完成的都很好,这三个梨子是奖励给你们的,你再来分一下吧”!全班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分梨的同学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把其中大一点的分给了其他两个同学,“你真棒,今天你不但真的孔融让梨,还作了孔融分梨,你们表现得都很好!”同时课件上出现了3个梨子分给3个人,每个人1个的内容。

三、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把课件展示出来后,我问孩子们谁能够把上面这几句话中的规律找出来。同学A说,前三句话都是说把12个梨子分给不同的人,每个人可以得到几个,而最后一句话说的是3个梨子分给3人,每个人可以得到1个;同学B说,这几句话都是说怎么分梨使得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同学C说,我课前看书了,可以用一个“÷”把多少人分了多少梨表示出来。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逐渐有同学开始把孔融分梨和课堂内容联系了起来。“同学们讲的很对,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把某个数字分成多少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除法”。

“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呢?直接这样分一下不就可以了”。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的问题提的很好,那么如果有200个梨子分给25个人,你还怎么一个个试着分呢?或者有一卡车的梨子要分给社区的爷爷奶奶,怎么分呢?”我一提问,同学们都疑惑起来,我趁热打铁,“那么同学们,如果你学会了一种方法,不管是12个梨子还是200个梨子,甚至是一卡车梨子,你都能很快的把他们公平的分开,这个方法好不好,要不要学呢?”

“当然要学了”,在同学们兴奋的表情中,我开始讲解除法的由来及规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听着、记着。

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0可不可以作除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举手,我从举手的同学和没有举手的同学中各选了一个回答,举手的A同学说,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最少要1个人来分,如果是0,就没有人来分东西,那东西给谁呢?没有举手的B同学说,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觉得怎么答都不对。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2

【关键词】 体验改革 教学艺术 反思调适 优化组合 研究者

新课程,倡导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基本价值取向(核心概念),追求“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内容体系与实施建议。诸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把探索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但实践证明,仍存在误区。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但教师的引导、促进者的作用却弱化了;课堂是活跃,但讨论方向容易失控,基础知识点无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于形式化,依然是少数人在独领风骚。

新课程理念新颖,个性鲜明,它必然要求必须付出智慧和精力,必须抛弃一些旧东西,甚至就是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还必须掌握一些新东西,或许是负载着挫折体验或必须历经坎坷的未曾经验的东西。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步伐?如何在这样一种最有趣、最复杂、最人道的事业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如何树立、形成自己对事业的热爱?这是一深为令人不安的问题。 如果没有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教;没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和博大无私的广阔的胸怀,教不了;没有勤钻研、善反思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绝对教不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不引起思想与观念的冲突,不同的选择引导着不同的行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发展与成长的机遇和挑战。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在体验改革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认识到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

在繁重的工作环境中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育工作的灾难。它不仅打击着学校工作,也打击着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主要问题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性质本身。

[案例1]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三十三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题为“十句话说尽中国历史”的观摩课。全区政治历史老师和教研室的领导都出席了这堂课。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原来教师们和教研员打算在上课的过程中做一些笔记,以便课后提意见,但他们都忘记做笔记,他们和学生一样,屏息坐着,听得入了迷。 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说:“是啊,你把心交给了学生,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 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相关资料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

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不需要花几个小时了。教师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执行者、使用者,还应该是现代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参与者。

[案例2]    生命如此美丽

一次课前,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老师正准备进入教室,却被几位学生叫住了。学生手上捧着一只受伤的花蝴蝶。“老师,你说怎么办?”“老师,救救它吧!”学生的话让老师灵光一闪:何不让学生经过讨论再决定呢?回到班里,老师宣布:“今天,我们不上新课,所有同学都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小心地把花蝴蝶放在书上高举。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必管了,有的说把它制成标本。这时一位女同学说:“你们大狠心了,它又没有死,怎么能不管或制标本呢?我们不是说要珍惜生命吗?”有的同学又提议说送到生物学家那里。顿时,教室像炸开了的锅,全体同学一门心思想办法救蝴蝶。最后,大家决定把它送到学校的花园里,放在花丛上……

不要总担心教学改革给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的时间问题。因为教学任务决不应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当你改变了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你就会感到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整合,对自己的智慧进行在目的的整合,如果你只知道一味地学习知识,而从来不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合,那么,你所掌握的知识只是一堆原材料,而不能与你的智慧凝聚在一起,转化为核能量。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想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与此同时也缓解了思想政治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时所承受的压力,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备课时间。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会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展现教学的艺术和水平。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以满怀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以饱满的热情、从容的微笑和历史的使命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灵。

[案例3]

有位教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有的学生说自己动手修理,有的说凭发票退货,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索赔,还有的说到媒体曝光……这些显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营计策、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等。教师给这些学生分别授予了“修理师”、“总经理”、“律师”、“记者”等称号。班里有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憋了半天、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老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领导的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热烈鼓掌……

  一个小小的临场发挥,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人与人的心态差异是微小的,而这一差异造成人与人巨大的差异”。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必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可以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评价的艺术性也就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心理话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给学生一种信任感。正如布鲁姆所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案例4]

片断①师:现在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家对房子比较关心,如果现在叫你来购主房,你会采取下面哪一种方式。(大屏幕出示:辩论题“正方贷款购房好”,“反方攒钱购房好”)

生:……

(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激烈的辩论,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场面,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辩论,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转变,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进入到高潮,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地体现与实现,并得到有机整合。)

片断②师:利用多媒体打出“绿色消费——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节奏放慢,稍作停顿。这一停顿恰到好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也使两大阵营的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见解与生活现实产生激烈的碰撞,产生新的内心体验。学生们各抒已见,在情感的碰撞中,得到的方法有十分的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在活动中得以实现。

三、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及时调适师生关系。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爱,而坐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的灵魂。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很大的影响。教条式的说教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毫无情感,大道理、大教条,生硬地塞给学生,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这种封闭的、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注意力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主要不是放在教材、教参或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案例5]

一个教师在讲授“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避开以前那些常用的问法,如你听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想法?你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而有意向学生发问:  “孔融能不能吃大梨?”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对老师提的问题很感兴趣,沉思片刻,学生纷纷举子,争先恐后要求发言。

   生1:如果孔融吃了大梨,那也就不会成为千古笑谈了。所以,我认为孔融不能吃大梨,只能吃小梨。

   生2:孔融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一般的小孩挑选东西时,总是会挑最好的、最大的,而不会挑最坏的、最,卜的或最少的,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我小时候挑东西就这样(引得全场大笑),所以,我说孔融能吃大梨。

   生3:我看孔融吃了大梨,才符合一般,卜孩的心理特征和本能。

 师:同学们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很好,我想再问一问,什么心理特征和本能促进孔融不吃大梨而吃小梨呢?

   生1:我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很高尚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生2:那不见得,孔融只有了岁,他能懂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得大家发笑)

   生3:我看孔融的这种让梨行为,是与他们家庭的教育分不开,没有家长好的教育和影响,孔融小小年纪不一定能有让梨这个举动(有不少学生望着该生,面带笑容,表示赞同)。

  上述的例子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学生的初始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起点,放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大胆去探讨、去分析、去发现、去分辩,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自我完善。

我们只有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是不是按照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了)、童年意识(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了),才能体验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使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爱,是联结心灵的极细的线索,依靠它们(请注意,这在我们教育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能感觉到别人内心最细致的活动。近十年的学校工作经历使我坚信,如果我真诚的关爱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这种态度,他们就爱惜我的心和我的神经,在我心情沉重甚至很难说话时能理解我。学生们觉察到我有情绪,感觉到我心情很沉重,他们甚至说话也轻声轻气,避免吵闹,力图使我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都能尽量得到安宁。这种心连心的感觉、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就是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

四、本着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新亮点的遗憾,在反思的同时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不要因为“研究性教学方式”,否定“接受性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与“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教学”和“接受性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去发现那些既可能存在有意义又能为学生去研究的内容。要注意平时的教学积累,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艰苦的工作,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期望过高,也不能操之过急。认识正确,要求合理,容易实现,有助于保持饱满的热情、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3

幼儿园的利他教育

我感觉女儿所在的蒙氏幼儿园比较注重培养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关爱、孩子们的公益意识以及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心纯2岁时提前半年被幼儿园录取,在2岁半到6岁的混龄班里,得到不少小哥哥小姐姐的帮助。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幼儿园圣诞演出,当时小家伙还不满2岁3个月,我和她爸爸有些担心她在台上定力不够到处跑扰乱演出,但在小姐姐们的带领下,10多首歌的演出顺利进行。从进场、演出到退场,两个女孩一直一左一右牵着女儿的小手,她们自己不过是5岁左右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耐心和责任心很让人感动。

在瑞典,一般孩子入园后家长有两周左右的陪园时间,女儿适应得比较好,我们没陪。但是很想了解她在幼儿园的状况,老师同意我在园观察一天。蒙氏幼儿园的很多教具只有一件,却没有看到孩子们争抢教具的混乱场面。一般是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具,没有我想象中一群孩子该有的那种喧嚣,秩序感让人印象深刻。心纯那时还像小“游击队员”,到处好奇小哥哥小姐姐们的工作,他们经常大度地给她尝试机会,有的还给她解释示范。

虽然幼儿园的很多关爱细节我未能亲眼看到,但在女儿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一年半后,在游乐场的草坪上,我第一次看到心纯照顾小宝宝,拉着一个学步宝宝的手说:“跟我来。”然后放慢脚步,照顾他不要摔倒,递给他自己的玩具,给他示范玩法,就像当初大孩子们对她一样。小宝宝睡觉的时候,心纯会懂事地提醒大家小声说话。

每天幼儿园有两个餐桌小主人,负责为大家摆放刀叉和准备用餐的牛奶和水,心纯很喜欢当小主人,回家后会骄傲地向我们叙述自己的成果,很期待下次机会。老师也建议我们在家为孩子提供这种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幼儿园还不定期组织孩子们清洁海滩,学习纸张、塑料、金属和生活垃圾的分类,体验公益活动启蒙。

每周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去一次森林。心纯入园后不久,就学会了一首儿歌:“不要用脚踩蘑菇,那里也有小生灵居住,它们也需要安静的生活。”第一次听到2岁的小人儿唱出对微小生命的尊重,让人感慨,幼儿园的利他教育不仅只限于人类,也扩展到了所有生命。

瑞典的利他教育环境

在瑞典的各种公共场所,我几乎没有看到家长纵容或袒护自己孩子的损人利己行为,曾经听到一位妈妈用十几分钟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几乎没看到孩子独霸游乐设施;没看到孩子乱扔垃圾或随地大小便;夏天游人密集的海滩,人散尽不见满地狼藉,干净得几乎不需要打扫;春天繁殖期的野鸭伴侣闯入游乐场,几乎没有孩子追逐打扰或者虐待动物的恶作剧。

在瑞典,利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运动,利他原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传统悠久。比如具有瑞典特色的公共权力法规定,公众有权在私有土地和森林采摘野果和蘑菇,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同时,也给了大家共享自然资源的机会。现在,瑞典人的利他教育已经不限于本国,比如有人避免食用环境成本过高的进口养殖虾,有人青睐公平工作环境和没有童工的企业生产的进口产品。瑞典是偏居北欧人口一千万左右的小国,但利他视角并不狭隘。等女儿再大些,也需要这方面的启蒙。

对利他教育原则的思考

有一次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给心纯听,讲完之后我问心纯:“如果是你,选大梨还是小梨呢?”心纯说:“大梨。”我当时没有建议她学习孔融,觉着让4岁的孩子学习舍己为人不是很可行。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4

关键词:主体地位;设置游戏;开发智力

幼儿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身体机能协调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还要开发幼儿的智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拥有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研究表明,要想达到以上教育目标,游戏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一、游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孩子是游戏的主角,而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在游戏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设置游戏情境时,一定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制作蛋糕和酸奶的游戏环节,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但是绝不能干涉他们的制作过程。老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每一个孩子的创作,避免中途喊停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制作完成后,要留给孩子们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此外,老师在设计游戏时,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注意把握游戏的难度,增加幼儿成功的体验。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游戏

游戏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游戏和专项游戏,一般游戏用于准备活动当中,或者单纯为了调节课堂的氛围,这样的游戏组织起来比较简单。专项游戏的目的性比较强,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某项技能而设置。所以,老师在设置专项游戏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幼儿不是运动员,不一定要有多高的技能,而且幼儿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老师在设置游戏时一定充分考虑教学的吸引力,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三、利用游戏开发智力

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动脑越多,智力就越高。幼儿处于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在课堂上老师不妨多设置一些益智类游戏,让幼儿多动脑子,不断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益智类游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搭积木。搭积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搭积木之前首先要想好他们要搭建什么,其次还要观察和思考选用什么样的积木,才能搭建出他们脑海中的形状。所以搭积木也是发展孩子空间知觉和创造力的过程,而且积木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就为孩子们的图形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益智类游戏还有拼图、数字表格等,它们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游戏不仅是玩的过程,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的教学贯穿在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教幼儿数数时,老师可以一边播放《数鸭子》的歌曲,一边邀请小朋友走上讲台扮演小鸭子。当歌曲唱到“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时,我们让八位小朋友学着小鸭子的动作,分别从讲台上走过,其余的小朋友数他们的个数。这样幼儿就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老师也可以针对识字展开游戏教学。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字,让学生为它添加笔画,让它变成另外一个字,笔画数不受限制。“人”字上加一横就变成了“大”字,“大”字再加一点就可以变成“太”字或者“犬”字,“人”字加两横可以变成“天”字,“天”字出头又可以变成“夫”字。汉字变化莫测,学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五、利用游戏增强孩子们的体质,掌握动作要领

孩子们天生爱玩爱动,他们喜欢不走寻常路。在马路上行走时,更喜欢跑向马路两旁的台阶,从一个台阶跳向另一个台阶。遇到坑洼之地,大人们通常绕过去,而孩子们直接进入到里面,再爬上来。针对孩子爱玩爱动的天性,老师可以设置体育类游戏,如《连环跳》的游戏,老师把20个呼啦圈分为4组,每组5个呼啦圈一字排开,把幼儿也分为4个小组,每组幼儿分别从呼啦圈上跳过,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即为获胜者。这样幼儿在玩的同时,增强了体质,掌握了一定的幼饕领。

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小伙伴发生磕磕碰碰。比如,在共同搭建积木时,意见不合,游戏无法进行。又比如,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两人选择了同一个躲藏的地点,争吵不休。所以,老师在陪同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品德的培养。在游戏之前为他们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一天家里吃梨,桌上摆了很多梨,而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了哥哥和弟弟。幼儿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了谦让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慢慢引导他们用美德的标准约束自己,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要合理设置游戏环节,利用不同游戏的不同特点,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5

[关键词]黄宗羲 孟子师说 学风流变 知识与道德 清初实学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084-04

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识的意义从属于道德修养或政治需要。清初以降,这种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出现了变化,清初孟学研究的种种特点便是明证。

清初思想界针对晚明心学一派奢谈心性、空疏悬思,无济民生而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宋明理学展开反思和批判,尤其对以陆王为代表的谈心说性的形上思辨学风大加鞭挞,清初学术风气暗中转变。清初学人普遍认为理学家对经典的解释受佛道二氏的浸染而违背了孔孟学说的本质,力图通过文字、训诂、考据的汉学方法来重新阐释经学原典,学界重实学、重考据、重践履的实学之风由此兴起,清初孟学研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黄宗羲的《孟子师说》即其中之典型。梨洲在《孟子师说》的题词中明确提出其著述要旨,以“师说”的形式从分析孟子的思想人手直斥当时学风,在继承蕺山的同时又与时代思潮密切联系,意在别开生面倡导清新的治学风气,梨洲的学术思想表现出继承与创新是清初学风流变的产物,而其中更蕴涵着传统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深刻变化,成为乾隆年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阐发重知思想之先导。

一、以习之“实”补理学性论之“虚”

人性善恶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之精粹,晚明王学便重在阐发孟子性善之旨。清初,黄宗羲作为宋明理学之殿军,借重新诠释孟子性善论表达自己独特的性论观,而这其中隐含着传统知识与道德关系变化之先机。

清初学人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各具特色。然总体上是在反思理学性论观,并从多角度对理学二元性论提出批判,如颜元认为“人之性命、气质虽各有等差,而俱是此善”,用彻底的性善论否定理学性论观。梨洲亦不满宋明儒“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性论观,试图直承孔孟性论,秉持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论说,明确指出“气质之性”便是“习”。梨洲认为先儒对“习”字的理解过于狭义,其实“习”不仅包括“先天之习”,即人“在胎之时,已有习矣”,也包含“坠地已后之习”,即后天之习。梨洲把习区分为先天、后天之论,同朱熹分性为天命、气质的论说可谓异曲同工。如果说朱熹的二元性论旨在消解人性善恶之间的矛盾,那么梨洲的二元习论则重在强调后天之习对于人性善的重要性。

梨洲之师蕺山尝云:“古人言性,皆主后天,毕竟离气质无所谓性者……予谓水,心也,而清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锢于浊,则习之罪也。”蕺山显然注意到习对人性的重要性。这就大不同于陆王一派在人性论问题上忽视外在的影响因素,一味求本心之善的论调。蕺山认为人性存在着善与恶之间的转化,这正是对理学性论的修正。然须知人性善、恶之间的转化,正是荀子性恶论中“化性起伪”之旨意所在。钱穆认为,乾隆年间戴震、焦循等移用荀子之言而论孟子,是因为当时学人本致力于荀子而“不觉其言思之染涉者深也”。从清初学风流变而言,钱穆所述乾隆年间戴震、焦循的此种情形正是肇始于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一“阳孟阴荀”之思想伏流,而此亦成为传统知识游离于道德之外的隐性表现。荀子重客观、重知识的积累,孟子重心性、重道德的内修,这在学界是不言自明的共识。

梨洲发展了蕺山重“习”的性论观,并以之为诠解孟子性论的关键。梨洲曰:“‘湍水’……言其无善无不善也,东流西流,只是为习所使。晦翁谓其善恶混,亦非东流西流;告子兼善恶以言习,搏之激之。孟子单以不善言习,其善者即从习来,亦是导其性之固有耳。”梨州所本《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强调的是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以驳斥告子所谓无善无不善,孟子并没有提及“习”字,只是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而已,并解释说这并不是水之性,而是“其势则然也”。也就是说,外在环境使得“水”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向下”之“性”。梨洲却用一个“习”字来替代孟子所言“搏”、“激”,强调后天践履对道德进修的重要性。这种思想透露出梨洲性论中强调“习”的特识,契合清初实学之风。然我们从《孟子》原文中丝毫读不出孟子以“习”说教的意味,是故梨洲此识不能不视为是对孟子思想的一种“曲解”。

清初思想界对孟子道德人性论作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诠释,改变了从先验角度对性善论的认识,主张在人性的形成过程中分析人之善性,从“实”处着眼,重视外在知识积累及实践,把重实学、倡实践之实学精神贯穿于具有思辨特点的人性论讨论。从方法论的层面看,这种转变从形下具体的经验层面消解了理学形上思辨的超越意义。开启了清代重视认识论、知识论的思想先河。

二、将“学”与“良知良能”并重

理学所见孟子精义唯在性善论与“良知良能”,陆王一派认为“良知良能”是人心自足的基础。然人心能否自足,人之道德是否具有自修的能力,这在明清鼎革的时代成为学界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清初实学之风的影响下,对道德善恶的探究更多地考量外在因素的作用,梨洲将“学”与“良知良能”并重是为例证。

梨洲从“良知良能”与“学”之间的关系着眼,重新阐释“良知良能”,旨在把陆王的“空言”拉回到具体、切实、可以为人把握和操持的层面,以切合清初实学之风。他说,“其人力可学而能者,较天成分数,万不及一,故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假使人性本无此道,虽学亦不能矣”,“由学而能者,万不敌天生之一;由不学而坏者,一丧其天生之万。故学为要也。”梨洲认为,人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能力与其先天具有的能力相比是“万不及一”,这当然是陆王哲学的基本认识和判断。然“学”字所指,是对外在于人的知识的获取途径,是一个“由外而内”的知识获得过程,是相较于“良知良能”所指示的“由内而外”过程的逆反。此论中尤可注意的是梨洲对后天学习的重视,他认为由“不学”而丧失的是“天生之万”。梨洲在“学而后知”、“学而后能”的基础上,强调“良知良能”是德性的基础,并从“不学而坏”的角度发出警示,强调后天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重视“学”、“习”,重视通过学习、积累知识进而增进德性的观点是程朱在治学认识论上与陆王的重要分歧所在。

明末清初,阳明后学的空疏学风为世人批判和

摒弃,陆王偏重心性之论的形上思辨学风,因其对外在知识学习的忽略受到当时实学思潮的挑战,梨洲深感重实学、倡实行的时代之潮对王学治学方法论的压力,但又不愿放弃陆王建立在孟子“良知良能”基础上的“大本”之说,于是借孟子发论,采朱学之“实”而补陆王之“虚”,用强调“学”而为“良知良能”的玄虚之言增添进“实学”与“重知”的色彩,把朱熹和阳明原本几乎对立的概念硬是拼到一处,这自然带有挽救明末心学走向只重“本体”而忽略“工夫”的空疏学风之意。在清初理学清算大潮中,梨洲强调人先天具有的德性,同时突出客观之“学”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使其遵奉的阳明心学适应时代思潮之发展,虽仍将知识之积累与道德之增进捆绑在一起,但知识“独立”之势已现其胎芽。

但显而易见,此种诠释存在着对孟子思想的曲解。正如梨洲自己认识到的那样,“四子之义平易近人,非难知难尽也”。孟子“良知良能”本指“不学而能者”、“不虑而知者”,“良知良能”与“学”在孟子思想中本无关涉,梨洲则为“良知良能”注入“学”的因子,把孟子打扮成一个“道问学”的君子,凸显其尊重知识的形象。梨洲对孟子思想的阐释颇显其对心学修正和补充的良苦用心,而又见时代学风已不得不转而走向趋“实”之途。

钱穆认为,梨洲与阳明心学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多讲本体,而梨洲更注重工夫。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说以“养气”论为补充,梨洲从“习”、“学”的角度阐释孟子性善论与“良知良能”说,那么对于孟子的工夫论――“养气”说,梨洲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人之善根,即“良知良能”须通过“养”来扩充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善养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一环。毋庸置疑,陆王把孟子“养气”说提升为“养心”说,更清晰地道出了孟子“养气”说的核心和关键。然时至清初,梨洲不满陆王“养心”之说,重提孟子的“养气”说,他认为,“养气即是养心,然言养心犹觉难把捉,言养气则动作威仪,旦昼呼吸,实可持循也”。

在清初学界的大反思中,学人对阳明后学空谈心性的学风大加批判,他们通过检讨宋明儒治学的得失,试图返回儒学原典,从源头话语人手对儒学经典重新阐释,“弃虚蹈实”成为当时社会的学术呼唤。梨洲正是在蹈实之风的影响下,把陆王的“养心说”还原为孟子的“养气说”。梨洲认为,“养气”之于“养心”更接近物质的层面,所谓“养气则动作威仪,旦昼呼吸,实可持循”,也更易把握。梨洲对孟子工夫论的阐释暗合着清初社会重实践、重实行、倡实学之时代思潮。

三、对“人心道心”之论的检讨

如果说,梨洲对朱熹之学注重“习”、“学”的采纳是其所处时代“弃虚蹈实”学风的必然表现,那么,梨洲对于朱熹一派的批判则是理学清算之时代精神的鲜明写照,其批判直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原则。

在程朱理学中,“道心”即指天理,“人心”则是人欲。梨洲继承蕺山思想,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一心,他说孟子但言“求放心”,而不言“求理义之心”,言“失其本心”,而不言“失其理义之心”,“孟子之言明白如此,奈何后之儒者,误解人心、道心歧而二之?……道心即人心之本心,唯其微也故危”,“盖此心当侧隐时自能恻隐,当羞恶时自能羞恶,浑然不著于人为”。梨洲强调“道心即人心之本心”,否定人心之外别有道心。

梨洲曾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作《序》,亦涉及人心、道心之论,其文颇可玩味。《序》中写道,“忆吾友朱康流谓余日:‘从来讲学者未有不渊源于危微精一之旨,若无《大禹谟》则理学绝矣,可伪之乎?’余日:此是古今一大节目。‘允执厥中’,本之《论语》。‘睢危、惟微’本之《荀子》。《论语》曰:‘舜亦以命禹’,则舜之所言者即尧之所言也。若于尧之言有所增加,《论语》不足信矣。人心道心正是荀子性恶宗旨。惟危者以言乎性之恶;惟微者,此理散殊无有形象,必择之至精而后始与我一,故矫饰之论生焉。后之儒者于是以心之所有唯此知觉,理则在于天地万物,穷天地万物之理合于我心之知觉而后谓之道。皆为人心道心之说所误也。夫人只有人心,当恻隐自能恻隐,当羞恶自能羞恶,辞让是非莫不皆然。不失此本心,无有移换,便是允执厥中,故孟子言求放心不言求道心;言失其本心不言失其道心。夫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不失人心而已。然则此十六字其为理学之蠢甚矣!康流不以为然。呜呼!得吾说而存之其于百诗之证,未必无当也。”

这里,梨洲拈出了一个“人心”,认为“虞廷心传”在“人心”旁边又设一“道心”,殊为多事。梨洲用“当恻隐自能侧隐,当羞恶自能羞恶”来批判后儒“惟精惟一”的“矫饰之论”,这是用“践履”之“行”来批驳“务虚”之“知”;用形下之“器”来排斥形上之“道”。此正是清初“弃虚蹈实”学风的应有之义。梨洲与朱康流辩,主观愿望是为了捍卫理学,然而,殊不知理学之论人心,恰恰是借助于论“道心”之“微”,也就是将形下践履安顿于形上之思的基础之上,这才得以使理学的理论体系“上”“下”兼顾,圆融无碍。如若抽去了“道心”,抽去了道心之“微”,从方法论上说,实乃抽去了理学之所以为理学的精神内核,不啻是对理学的釜底抽薪的破坏与打击。值此求“器”不求“道”、重“行”不重“知”、取“形下”而弃“形上”的学风转轨的时代,理学既遭清算,学人遂不免将理学分为两橛,取其“致用”(形下践履之用)而弃其“无用”(形上哲学之思),是故有梨洲这种既想捍卫理学。却又不自觉地破坏了理学的矛盾之举。于梨洲此举中最可体味出学风将变而未变之消息,而在学风转变之际,对客观的肯定和重视中又透露出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已逸出传统思想的樊篱。

梨洲“人心道心”之论以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为批判对象,从理论上否认程朱一派天理的存在,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从反理学、破除“天理”的统治局面、肯定人之的合理性角度而言,梨洲的《孟子师说》实是乾嘉年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一书的“先导”。钱穆就认为梨洲是从重视“情”的角度论及性善,而“其后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即力阐此义。二说虽造语有异,而论旨则一”。

结语

晚明王学在清初理学清算运动中备受批判,学界大有“由王返朱”之态势。梨洲的学术根底在王学,《孟子师说》的主旨仍是阐发阳明“良知”之论。因此,梨洲置身反理学的浪潮中却并没有一味地否定王学,也没有盲目地倡言朱学,而是针对王学末流“束书不观”、“空言心性”的特点,对理学学风表现出强烈不满并试图予以纠正,在涉及具体问题的阐释方面对阳明学术路径多有修正。

梨洲的《孟子师说》注重挖掘孟子的实学思想,突出孟子思想中的践履成分,在德性修养和治学中重视外在知识的学习,试图以朱学之“实”来弥补王学末流的玄虚之弊。钱穆曾说:“梨洲论学,两面逼入。其重实践,重工夫,重行,既不蹈悬空探索本体、坠入渺茫之弊;而一面又不致陷入倡狂一路,专任自然,即认一点虚灵知觉之气,从横放任以为道也。”因此,《孟子师说》体现了黄宗羲学术思想的时代特征,即顺应清初实学思潮,议论多切诸实际而不为空谈,着意开创一种面向社会实践、强调践履、重视实学的新学风,从而把明末清初的实学之风逐步推向高潮。

清初学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不结合社会实践的道德理想只能流于空谈,而缺乏道德理想指引的社会实践则可能动力不足且具有盲目性。如是,清初学人对孟子思想的种种“曲解”正是极富时代特征的烙印,因为在他们看来,外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某种程度上就是内在道德之善的积淀。清儒将道德与知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恰恰表明清初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转轨路径,清学之义理也在传统与时代的纠结和矛盾中发生裂变,最终脱胎而出,成为传统学术向“前近代”学术转型的关键一环,而传统思想中知识也逐渐脱离道德权威的钳制而具有了独立的、前近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孟子师说[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48

[2]中国孔子基金套,孔孟荀之比较――中、日、韩、越学者论儒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400

[3]刘述先,理学殿军――黄宗羲[J],浙江学刊・1995・(5)

[4]张树骅,宋焕新,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M],济南:齐鲁书社,2007:198

[5]颜元,颜元集:四书正误[M],北京:中华书局・1987:48-49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6

文昌小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西关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外域文化,为学校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源泉。本文旨在通过文昌小学开展的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浅析利用体验式教育推进德育的新思想、新理念。

一、校园文化活动细雨润物,塑身心、促修为

由于文昌小学特殊的地理位置,校园文化自然浸透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基于此,文昌小学开展的文化活动体验式教育首先是立足于校园的。学校以“尚礼锐志、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爱国诚心”为培养目标,结合校园及地域传统文化,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与国学经典、古老民俗、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具象化的校园活动。

1.以国学经典端行为、修品质

《弟子规》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中国国学的经典。文昌小学在低年级的“国学修身”系列校园活动里就引用了《弟子规》中的优秀经典,开展了“孝悌、诚信、友爱、勤学”的活动。

在“国学修身”系列校园活动中,教师不仅生动地讲述了“孟母教子”、“孔融让梨”等故事,更将故事讲解与行为体验完美地结合。例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前,先将学生分组(6人一组),每组给5只香蕉,并在吃香蕉之前给大家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请大家吃香蕉。此刻,面对少一只香蕉的局面,大家开始面面相觑,谁也不先下手拿香蕉。然后,在教师的催促下,有的学生干脆先拿一只递给其他学生,并表示自己不想吃香蕉;有的学生则决定两个学生吃一根香蕉。这种通过故事讲解与行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方面的教育,不仅达到了习礼尚道的良好效果,更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极大的转变,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共鸣。

2.以古老民俗改陋习、正态度

在学习第一课《读书三到》时,教师先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来帮助学生学习原文,然后播放《卖懒》这一粤语童谣。《卖懒》表现了广东地区的古老民俗,在每年新年到来以前,小孩子总会提着红灯笼到街上去,一边走一边唱:“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人们通过这一古老民俗,希望小孩子能在来年改掉懒惰的坏习惯,努力做个勤劳的人。

在歌唱《卖懒》这一童谣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一有意义的古老民俗,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款“卖懒”游戏:首先,学生把想改正的坏习惯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教师为每个学生送上一句祝福的话,最后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写有坏习惯的小纸条扔进“改正篮”里,以此表示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真正地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这既让学生增加了体验、端正了态度、修正了行为,也逐步地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3.以传统文化润心灵、立德行

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西关都有不同的民风习俗。因此,学校以传统节日为蓝本,设计了一系列的校园团体活动。

例如:在端午节时设计的“龙舟竞渡”,在中秋节时设计的“秋月团圆”,在重阳节时设计的“竹韵步步高”,在春节时设计的“金狮闹春”,在元宵节时设计的“如意舞龙灯”等。为将游戏、节日、师生三大元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学校设计了“灵动大课间”活动,即以每月的不同传统节日为主题,每周循环地组织开展游戏比赛,学生在竞争、合作、互动中体验了各个传统节日的丰富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如和风细雨一般地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为他们热爱并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树立诚信爱国的思想品德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年级文化活动悟理明智,乐探究、勤历练

实践证明,德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心理,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才能有效地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此,学校依托地域文化与校本文化之特色,编写了系列年级成长体验活动的相关教材,力求让学生在体验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的系列文化活动里,成为尚礼锐志、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爱国诚信的新一代。

1.让低年级学生懂理明智、尚礼锐志

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尚处在启蒙阶段,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的指导。据此,学校设计的文化活动基本上都要邀请家长一起参加。

其一,对于一年级新生,学校进行了与“懂理明智、尚礼锐志”相关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引领学生体验“正衣冠、拜父母、认师礼、写人字,立志向,齐展示”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见证下,书写人生新阶段的第一笔,从此展开美好的人生画卷。其二,对于二年级学生,学校组织开展了“种植希望”的活动。即全年级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把“愿望种子”种在花盆里,并让学生每天为“愿望种子”浇水、松土,使学生为自己许下的愿望负责,且为实现愿望而不懈努力,教师和家长则作为每个学生“种植愿望”的见证人。这既使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又令学生具有了与家人、同学、朋友、社会和谐相处的良好行为,还让学生获得了自信、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更把学生培养成了有理想的人。

2.让中年级学生修性立德、开放包容

中年级学生已能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形成各自的独立人格。据此,学校设计的文化活动主要以“修性立德、开放包容”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和开放、向上的心理状态。

其一,对于三年级学生,各班级成立了“班级议会”,每次召开的会议都有明确的议题,每个学生都可发表对议题的想法,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班级议会”,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讨论,集中全班学生的力量,解决班级内的各种问题,并逐渐养成了在集体生活中接纳包容、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其二,对于四年级学生,各班级开展了“守护天使”活动。即以随机抽签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抽到自己守护的同伴(既包括其他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然后,“守护天使”每天都要观察自己守护的同伴,看看同伴有什么需要关心、照顾和帮助的地方,然后悄悄地送上自己的关照与帮助。这一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深情,时刻体会到帮助与互助的温暖。这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爱与关怀的传递,又使学生、教师、家长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还逐步帮助学生建立了与同伴、教师、家长、社会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思想理念,能够促进学生彼此知晓、相互包容、齐心协作的良好品德。

3. 让高年级学生积极进取、爱国诚信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准则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公平合理的,才有必要遵守。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会用爱的心态接受社会和人生,并懂得助人为乐、感恩成长,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为积极进取,并努力成为诚信爱国的人。

据此,学校在五、六年级开展了“文文”志愿小队的系列活动。无论在开学典礼、家长会,还是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随处都可见到“文文”志愿小队员们引领新同学进入新教室、引领家长找到自己的孩子、为低年级的同学打伞提行李等的身影。通过“文文”志愿小队的系列活动,学生领悟了自己在集体中、生活中、社会中的人生意义。于是,助人为乐、富有责任感等良好的品德渐渐地融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另外,在每一届文昌学子毕业之时,学校都会举行盛大的、以“感恩与成长”为主题的活动,即通过“谈成长、领证书、念师恩、谢父母、颂母校、展新愿”等各项环节,融成长反思与感恩师长于一体,既激发了学生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形成爱父母、爱学校、爱社会的美好情感,又建立了他们人生新阶段的价值理念。

三、组团文化活动明心书志,获幸福、共成长

组团活动既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参加各类组团活动,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会更多,人际关系也将越来越融洽,能够让大家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中感受幸福、共同成长。

1.明心组团,彩绘心灵

明心组团活动包括“童心彩绘”活动和“舞动心灵”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绘画和舞蹈。在“童心彩绘”活动中,听着教师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看着精彩、美丽、奇特的图片和短片,学生尝试用打散、融合、压皱、凹进、撕碎、重新拼装等方法,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感知自我、感知他人,并学会创造,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在“舞动心灵”活动中,教师每周都会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从乐感、气质、形体、艺术四方面引领学生放飞心灵、遐想憧憬,并思考和感悟舞蹈带来的灵性和内涵,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在身体的感受中了解了自我内在的思维,从而逐步地达到肯定自我、悦纳自我的目标。

2.修身组团,抒志养性

修身组团活动包括“笔墨抒情”活动和“乐韵修身”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书法和音乐。“笔墨抒情”活动主要是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轻松、有趣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运笔要领;以经典诗词、名篇为书写的内容,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中领悟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文章诗篇的境界;再配以传统的民乐,让学生在和谐而舒缓的氛围中,逐步地掌握和运用书法中的书写技能。“乐韵修身”活动主要是指导学生演奏诸如竖笛、葫芦丝等简单的乐器,掌握气息的运用,培养学生手、眼、心、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能力,并利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还能获得知识,更体会到合作的美妙。各种书法和音乐活动,使得学生在宁静的书法和跃动的音乐中学会抒情明志、修身养性,以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掌握良好的情绪调节,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最终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而健康的发展。

3.扬志组团,言志强志

扬志组团活动主要包括“妙语言志”活动和“礼道强志”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中、英文的学习和武术、拳术、剑术的训练。在“妙语言志”活动中,关于中文方面,既有演讲、编辑、撰稿等活动,又有采访、探究、研读等活动;关于英文方面,有英文歌谣的诵读、英文歌曲的演唱、英文情景剧的表演等。通过开展语言类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通过语言交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爱好和兴趣,促成了开放、积极、创新的个性的形成。在“礼道强志”活动中,中国武术、跆拳道、击剑等运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习了礼仪、培养了精神气质,并逐渐把中国武术的精神——“礼仪、廉耻、忍让、克己、百折不屈”融入自身的发展之中。通过中国武术、跆拳道、击剑等活动的培训,锻炼了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心理品质,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奋发向上的执着精神,最终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7

赏雪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对健康亦大有裨益。雪有四美,美的安静不张扬,美的纯洁有灵气。雪之美,落地无声,静也;雪之美,沾衣不染,洁也;雪之美,高下平铺,匀也;雪之美,洞窗映辉,明也。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突出了下雪的静。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出了飘雪的美,不是梨花,胜似梨花,给枯燥的冬日带来了融融春意。

全国各地,赏雪的绝佳处数不胜数,且各有特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北山巅,有一美景叫“南山积雪”,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的银光,乾隆皇帝曾写诗咏道:“芙蓉十二列峰容,最喜寒英缀古松。此景只宜诗想象,留观直待到深冬。”北京的“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每当雪日初晴,座座山峰白雪皑皑,美不胜收。杭州的“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的故事而闻名遐迩。在云南大理,洱海与西岸苍山积雪交相晖映,构成“银山玉洱”,在当地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中,惟雪与月景最为引人入胜。台湾终年高温,长夏无冬,但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还可以看到皑皑积雪,著名的“玉山积雪”就是台湾八景之一,因山上常年积雪,故有“玉山”之称。在隆冬季节,一座座银装素裹的山峰,与苍翠的林木相互辉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一时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雪,除了给人精神的享受,亦能净化环境,且可药用。

雪能净化空气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和为数众多的飘尘。这些污染物不仅妨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危害人们的健康。一场充满柔情的大雪,就能把这些污染物全部收集起来,播洒到田间洼地,转化成有用的肥料,同时使空气变得清爽新鲜。

雪可吸收噪音一场大雪之后,山川、田野显得格外宁静。这是因为雪层里的空气有吸音作用。下雪后,大地上的雪层就像一块巨大疏松的多孔吸音板,把噪音吸收了,人们能在静谧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欣赏这人间美景。

雪水可烹茶《红楼梦》中有“扫将新雪及时烹”的诗句,妙玉又是烹茶的专家。她将降到梅花上的新雪收集起来,藏在花瓮里,埋在地下,经过五年之后再启封食用,用这雪水烹茶招待贵客。

在北方,一场大雪过后,孩子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纷纷到庭院或广场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十分开心。还有冬季奥运会竞赛项目之一的滑雪运动,也是人们冬季热衷的运动之一。打雪仗和滑雪都可以增强身体抵御寒冷的能力,能有效地增强心肺功能,强身健体。

雪是疗病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痛狂啼,大人丹毒不发,酒后暴热。黄疸乃小温服之。藏器洗目退赤,煎茶煮粥,解热止渴。”

在腊月雪天,将一口大缸洗净,收集地上洁净的积雪装满缸内,压实,用数层干净的布把缸口封好,加上盖子,放在阴凉地方或地窖,待其自然融化成水以备用。若遇火烧伤或热水烫伤,立即将创面浸泡于雪水之中,不能浸泡的部位可用干净毛巾浸雪水后敷于创面,就能很快消炎止痛,不起水泡,不感染,数日后皮肤平复如初。若烧烫伤严重,已起水泡或溃烂,亦可如上法浸泡或湿敷,可反复多次,使创面一直保持湿润,亦能消炎止痛,去腐生新,数天之后,即能结痂愈合。

雪水能外用和内服水有轻重之分,重水对植物的生长十分不利,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而轻水则相反。普通的水中含有五千分之一的重水,而雪水含的重水还不到万分之一,所以对健康有益。雪水这种轻水,单位体积比普通水轻,据称能加强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并促进代谢过程。有学者指出,每天饮一两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故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当然,这些雪都需要是洁净,无污染的。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矿区,测定雪中含有众多污染物,如汞、砷、氟、钒、硫等,有时还含有细菌,这样的雪不能做药用,更不能饮用。

视野探索发现

柔顺剂浸泡后的衣物要暴晒

衣物柔顺剂含有多种有毒化学成分,长期使用会造成头晕、头痛、器官受损,严重时,还可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为此,衣物用过柔顺剂应暴晒,让有害气体挥发。

清洁剂增加白血病风险

清洁用品中的化学物质,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现象,使血液系统受损。家中置放杀虫剂的妇女患白血病的风险,比家中没有这类物品的高两倍。杀虫剂含除虫菊类毒性物质,能毒害神经并诱发癌症。

戴帽子容易加重脱发

帽子的压迫会影响头部的血液循环,使头发长时间不透气,尤其是发际处受帽子的压迫,毛孔肌肉易松弛,更容易引起脱发。因此,帽子要选略大一点的,戴上去不会过于紧压头发,给头发留有透气的余地。

和宠物太亲近易脱发

有些人和宠物“特别亲”,喜欢抱着宠物同枕共眠,专家提醒,最好不要和宠物过于亲密接触,宠物身上再干净也存在细菌,过于亲密易使头皮分泌紊乱,营养不良,造成感染,甚至会导致脱发。

冬季卧室温度14℃~16℃即可

冬季室外温度较低,人们往往喜欢将室内尤其是卧室温度调得很高,专家指出,卧室的温度14℃~16℃就可以,客厅可以稍高一些,在17℃~19℃之间。吹空调时,空调的风窗一定要向下,因为暖气流喜欢停留在高处,房间里越往上越暖和,所以开暖风的时候要让暖风尽量向下吹,减少温差。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8

在属于先人的历史上,许许多多遵守“文明美德”的古人凭借这一德操成就了一世英名。孔融让梨,让出了兄弟情谊,让出了少年朝气;柳下惠坐怀不乱,彰显出不肯降志辱身的君子之风,洋溢出节操为重的圣贤礼仪;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生发出一份对生命信条的执著,一份高尚正直的人格魅力。

文明美德,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从未离我们远去。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幼儿园里老师教我们礼貌待人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被分成两列,每人一个苹果,老师让我们郑重地将苹果送给同伴。于是,我们像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般对同伴说:“请你吃苹果。”然后如同一次不可差池的操练,在接受对方的感谢后道一声“不客气”。在这项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中,我开始懂得文明美德带来的快乐,并一直将它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正是这段练习演示过程,开启了我与美德注定纵贯一生的模式,在我心中文明美德被赋予了一个很光荣的含义。

渐渐地,伴随着生命的年轮由疏到密,我对文明美德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出门回家要向长辈打招呼,遇到老师同学要问候一声,接受帮助要答谢,冒犯别人要致歉。像法则一样,这些举止规范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于是,我便触摸到了文明美德的精髓,文明美德是一种公平相待,是对别人尊严与人格的尊重。在礼貌相处中,我们使对方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平等的地位。在平等与互爱中,心与心的隔阂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心与心的沟通、相融。美德驱散了人际间的阴霾与不快,带来的是温暖、情谊与感动,在这份感动中,整个社会都将变得更亲密,更和谐。

人类所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便是文明美德是为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独有。人类在社会前进的演化过程中,逐步搭建起符合人类行为的规范框架。在一代又一代的圣贤鸿儒、谦谦君子、文人学者的添砖加瓦中,构筑起人类社会礼仪与良知的雄伟大厦。在这座大厦中,陈列的是人类精神德操的精华。这份精华,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当代人由先人手中接受的最具分量的遗产。更是人类冲破未来变幻莫测、幽暗昏惑所不可缺少的智慧和力量。这份财富,它摸不着也看不见,却能让我们所有人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它不像是金银玉石、珍珠翡翠般夺人眼球,流溢着光华艳丽的外表,却能如竹林清风、幽谷花香般沁人心脾,韵味悠长,使人的内心沐浴于一片意味深长却又质朴醇厚的感动之中。拥有并保留这份财富,你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拘谨。因为一个人如果要做到文明美德,就必须要放弃一些不受约束的奔放与洒脱,收起一份不拘小节的随意去遵守并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规范之中。但这种规范不是一种压迫个性的桎梏。相反的,能够坚守美德、礼貌待人的人,必然有一个受人尊重,让人依赖的形象。而这份形象,不正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个性展现吗?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文明美德的德操在许多社会层面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在网络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破口大骂,却不顾及他人的基本人格;在交通道路上,出现各式工具车辆互不相让,拥挤或混乱的局面;在家里,对父母要么一味索取,要么冷言相讥的子女;在学校里,有不敬老师、轻慢同学的“达人”。由此看来,我们的文明美德之风甚至有了消失的迹象。

作为历史的传人和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让民族文化的精粹失去传承的脉络。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文明美德的宣传者。可是,很多学生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美德,但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学生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吗?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美德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现社会文明美德,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工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工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起全社会对文明美德的关注,激起人们参与文明美德的创建激情,让文明美德的时代新风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融会成中华文明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9

2010年9月19日下午,在熙熙攘攘的上海世博园,一幢标有联合国会徽的浅蓝色建筑保持着井然的秩序。这里就是陈列有上海艺尊轩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瘿木巨雕《万世师表》的联合国馆。《万世师表》艺术地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人孔子一生的足迹。开馆以来成了启迪各国人民构建大同世界的明星。而此时此刻的馆内论坛上,正在进行一场题为传统文化精神与红木艺术发展方向的对话。对话者一边是善解孔子智慧的著名学者于丹博士,另一边就是创作《万世师表》的艺尊轩总设计师包天伟。作为这场对话道具的艺尊轩红木精品轮番亮相于论坛,生动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代生活水融所产生的魅力。而对话中包天伟关于继承传统与开创未来的发挥,更是高匠论艺与儒者论道兼而有之,真知灼见妙语连珠,博得了全场听众阵阵的掌声。联合国馆为此郑重颁证,特地授予包天伟“中华儒匠”的称号。这一殊荣,把联合国馆论坛的这次学术活动推向了高潮。

包天伟出身木雕世家,其父是浙江东阳非常有名的木雕大师,而东阳又是全国著名的木雕之乡。包天伟从小耳濡目染,对木雕早已情有独钟。在父亲要求下背诵儒家启蒙课本《弟子规》,更使他少年励志做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好人。父亲告诫他,在追求艺术创作中,只有“行万里路”,才能见识广,才能做大事。为此,青年包天伟参访各地文化古迹,又到广州。深圳、宁波等地观摩学习,汲取他多木雕艺术的精华。当他来到上海建立起艺尊轩工厂时,已经在设计和创作上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为了表现当今时代红木家具的文化特质,他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作品的创新中。为此,他学习书法和绘画,学习中国的儒学经典,体味着红木与它们的相通之处。包天伟说过,红木文化源远流长,从巅峰时代的明朝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五百年。从受皇亲国戚的青睐到如今受事业有成者的钟爱,红术和文学、绘画一样,在供人欣赏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性情,是一种审美的艺术。

以弘扬红木艺术为己任,让传统文化于传承中发展,从木雕之乡走出来的包天伟在大浪淘沙中立定足根,并且以优异的作品蜚声大上海。

《万世师表》的问世,标志着包天伟的木雕艺术创作进入到了成熟期。《万世师表》是一件经典之作,二十余个故事将孔子的一生浓缩一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系统展现了圣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辉,成为承载儒家文化的当代传世作。据说创作之前包天伟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到了山东的曲阜。在庄严肃穆的孔庙,他为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崇尚道德、见利思义、乐群贵和、推己及人的众多思想深深打动,默默地瞻仰,深深地思索,流连而忘返。“这就是我创作的源泉!”包天伟豁然开朗,产生创作的灵感。当有幸觅得直径1.6米、重2吨多的千年花梨瘿木时,他相信一切都是天作之合,于是,领衔十多位工艺大师,四年如一日,奋战在这段巨大的瘿术的四周。正是凭着这种“痴恋”的执着劲,包天伟终于造就了《万世师表》此件绝艺作。《万世师表》曾在2006年金秋的第七届中国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以绝对优势获得最高奖(特等奖),填补了上海参展代表团历年未获最高奖项的空白。

如果说《万世师表》巨作体现了包天伟艺以载道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那么《十全十美》大床则是体现了包天伟以艺载道追求生活完美的理念。

孔融让梨的启示篇10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从中我深切地领会到数学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讲解、示范或自我解释,而应自觉地在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时倾听,了解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感受,带着童心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模型的情境与机会。

小学的口算教学历来是枯燥乏味的,我在教学时努力创设情境,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数学的机会。“9加几”进位加法,被许多数学老师看作是2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转折点,此举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口算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如何把握这一重点,既让学生乐于学又能学好呢?我一直在冥思苦想中。无意中我听到同事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及“谁大方”,心中豁然开朗:这个方法好!以往,总是把和9相加的数分成1和几,凑10后再加,学生虽能理解,但在情感上却不能引起共鸣,如果用这个方法导入,效果会如何呢?

上课那天,我首先表扬同学们的团结精神,然后以“孔融让梨”切人正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数“谁大方”。果然,学生顿觉新奇,眼睛亮亮的,嘴里喃喃自语:“9+4,4大方,借给9(1),自己剩3,10+3等于13。”我庆幸,“谁大方”赋予数字灵气,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与人情味。当追问:4为何只借给9一个1时,学生也能很快说出“这样凑成10更好算”。这种“凑10法”现象在生活中也屡屡得以显现,学生又一次得到教育与启发。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一定的人文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故事中去,使学生初识数学美。

又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中比较0.1、0.10、0.100的大小,我这样创设情境:先写了3个“1”,并用等号连接。然后,在第2、3个“1”后面分别加了1个0和两个0,这时学生发现不相等了,我马上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引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接着请大家用“米”做单位进行改写。得出等式:0.1米=0.10米=0.100米。

这样创设情境,挖掘到了教材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后,给教学内容赋予恰当的情感色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严密的逻辑之美,内心的创造欲望得以激发,学习数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