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31 19:07:27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

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

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

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

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让:左右结构,左边“讠”(言字旁),右边“上”,合起来就是“让”。

前:上下结构,上面“丷”(八字部),中间“一”,左下“月”,右下“刂”,合起来就是“前”。

岁:上下结构,上面“山”(山字部),下面“夕”(“多”的一半)合起来就是“岁”。

拿:上下结构,上面“人、一、口”,下面“手”(手字底),拿起来就是“拿”。

问:半包围结构,外面是“门”,里面是“口”,合起来就是“问”。

老师示范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开字头。

用以上生字口头组词(开火车讲)。

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2

我已经11岁了,可是我仍在看三字经。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可能令你感动,可能令你学习的故事。

今天我又在看三字经,最让我难忘的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故事是讲有一个叫孔融的小孩子,才六岁。那天他的父亲买回来几个有大有小的得梨子,可是孔融却吃了一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了其他人。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六岁大的小孩子居然会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别人,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其中最大的梨来吃,怎么会拱手把最大的梨让给别人。恐怕连一个大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人人都有私心,都想着人人为我,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为人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世界上就没有人会拥有朋友,拥有人与人之间的爱。

这个世界很领我感动,我已经下定决心向孔融学习。从那以后,我处处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不过我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就这样,我的朋友越来越多,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

在家里我也做到了,每次妈妈下班回来,我会告诉她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让妈妈开心。我还给妈妈按摩,让他舒服舒服。。。。。。每当有好吃的东西时,我会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姥姥姥爷,因为他们饿身体不好。就这样,家里人都夸我是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

我非常感谢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3

从孔融让梨到三味书屋:

不能说“不”的儿童

近期,一则微博引起网络关于孩子教育的热烈讨论――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学完《孔融让梨》的课文后答题,对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作了“我不会让梨”的答案,结果老师给了个红叉。家长认为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一怒之下”将答卷刷上微博。

对于成人来说,孔融让梨代表了一种谦虚和分享,早教专家认为:“孩子只不过是遵循了本心。提出了一个异化性的答案。”

但作为成人,早就对儿童形成了习惯性批判。孩子说了“不”,孩子不知谦虚、礼让的情操,在他们看来是危险的苗头。

遵从式的教育也让鲁迅“耿耿于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这样描写只知道经书典故,不允许学生发问的迂腐先生: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连发问都不允许,破坏了孩子们“乐学”的天性。这和不去引导,只给“叉”的教育者别无二致。每个孩子都有说“不”的权利,对于“不”的正确与否,需要教育者去引导孩童做出选择,而非给出一个固定答案让孩子邯郸学步。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司马睿给儿子提了个问题: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呢?儿子答:太阳远,因为“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再问一遍,不料这回他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故事忝列《夙惠》,足见编者对孩童能自圆其说的“出尔反尔”,持肯定态度。

成长“禁忌”:

中国孩儿能做什么?

一名“70后”妈妈兴冲冲地找教材教孩子学成语,却发现儿童成语读物中赫然收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论是翻开《儿童成语故事》,还是打开《宝宝学成语》,必有“头悬梁锥刺股”、“精忠报国”……她说:“不是说这些成语不好,而是感觉离儿童的世界太遥远,太说教,太成人”。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过多成人化的因素加诸孩子身上,是在乱拧孩子“时间”的发条。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一次旅行前,大女儿苏西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尽管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按照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由自己提出。

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最终决定选择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卧冰求鲤、割骨疗亲的“孝经”随处可见。《弟子规》的第一句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的精神影子无所不在、父母的命令无所不从,那孩子到底能做什么?惩罚和强迫往往成为儿童教育中无处不见的现象,孩子像地里的苗子,被忘记了童年的家长“拔苗助长”。

卢梭们的“儿童样子”:孩子的世界不需要过多成人精神

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尊重儿童是家长的第一堂课,就连最民主的家长、“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可能是教育的“独裁者”。

郑渊洁,小学四年级自动退学,靠父母辅导和自学,独自一人撰写《童话大王》。成为父亲后,他“怂恿”儿子郑亚旗退学,小学毕业的儿子从扛鸡蛋到报社部门主管,再到办公司请父亲打工,父子共同演绎了极具童话魅力的家教故事。

正当家长们极力推崇童话大王的教育方式,郑渊洁却将自己的小女儿郑亚飞主动送进学校,并且期望女儿“一直读到博士”。

郑渊洁从小在女儿面前经常提不让女儿去上幼儿园、上学的事情,反而激发了女儿的“逆反”心理,拗不过女儿的要求,郑渊洁只好先把女儿送进了幼儿园。每天在送女儿进幼儿园之前,他都认真地嘱咐女儿:“哪天受欺负,觉得老师对你不好,就和爸爸说,咱立马就不去了。”

谁料,女儿每天都是乐滋滋的,上幼儿园上得不亦乐乎,从来没有过不想去的意思。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4

那位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间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时,弟弟就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大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也学会了说谎。”

那位白宫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这样教育我们,也一直这样做。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由此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儿时孔融的谦让和礼貌,一直作为人性的美善在中华大地代代传扬。但是,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观其一时,而是一生。孔融年龄稍大后,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及至后来恃才放旷,得罪了曹操,终以“不忠不孝”之名为曹操所杀。

无论是国外那个狱囚,还是我们熟知的孔融,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讲都可说是失败的范例。

去年网络报道,一位小学生在面对阅读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诚实地回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该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让不让梨,对儿童来说实在是一个“两难”问题。作为4岁的孩子,为自己挑个个儿大的梨,才符合天性。两则中外道德教育故事让我们思考: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我以为,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在于顺乎天性,合理引导。

卢梭是“顺乎天性”道德教育观的代表。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能延误时机,应适时而行。儿童生性本善,道德教育要在承认人性本善和自爱的基础上进行。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深刻的启迪。当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我国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给孩子施压,迫使他们从小忍受成人之苦,这是极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卢梭十分推崇自然,强调要在活动中学习。他认为人的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的自由。如果儿童偶尔出现了不良行为,也不必训斥惩罚,而可让其从中尝到恶果的苦楚,记住教训,明白事理。卢梭的这个主张十分有益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有时不入脑、不入心,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予学生自由太少而钳制太多,没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感悟。

卢梭强调遵从自然并非无原则地迁就儿童,使儿童任性放纵,否则就是对儿童不负责任的表现。他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就是合理引导。“要知道哪一种道德培养的方法最适合他,就必须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的了解,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引导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培养习惯。他认为在婴儿期,就应该注意婴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否则,一旦他们有了牢固的习惯,要做任何改变对他们都是很危险的。与好习惯的养成相对的,是要警惕不良习惯的形成,为此卢梭说:“应该让孩子具有的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坏习惯。”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习惯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

在网络报道“我不会让梨”的信息后,网友对中国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认为孩子没错的网友中,大多数人都提到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作为参照。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调两点:一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二是多元主义,强调社会的兼容并蓄。这两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造成了深远影响。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只要给出有力证据或理由,所有观点都可能获得认可。和鼓励“孔融让梨”不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肯特·刘教授说,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除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多种思想的包容以外,都还重视教育学生学会并懂得“分享”。“如果只有一个梨,不一定要完全让给别人,但是教育者会引导学生将梨分一半给别人,是我们在教育时要引导的方向。”

上述“分苹果”的故事其实就是两个“行为”。第一个行为是妈妈拿出苹果,我和弟弟都想要大苹果;第二个行为是妈妈对我和弟弟都要大苹果后采取的“行为”。 第一个行为都是一样的,都想要又红又大的苹果,这是儿童的天性。由于第二个行为中妈妈“行为”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前者“从此学会了说谎”,后者“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第二个行为之所以导致不同结果,是因为妈妈的引导不同。不同的引导,形成了孩子不同的习惯,而习惯铸就了孩子未来不同的人生。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5

这天,我在作文书上读到卫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缺什么》,这篇文章让我感到震惊与不安。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们独生儿女成了“精神的贫穷儿”失去了中华民族原有的美德,使作者感到难过。

其实,我也跟作者一样感到震惊与不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这些学生一上车就抢座位,由于座位没有那么多,必须有站的,老师们是最后上车的,全站着,有一位老师50多岁了,身体也有病,站得腿都困了,也没有一个同学给她让座。”这时,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可耻、可耻,600多名同学竟无一名同学愿为年迈的老师起身让座。可当时,她们竟然脸不红心不跳地坐在那里,难道她们不知道小学生应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吗?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没有想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就这么给他们全部丢光了,这难道不会让人感到可耻吗?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是呀,那些同学个个都是学生干部,成绩也好得不得了,可这样就能填补他们道德上的缺陷了吗?不能,他们一样不会受人们的欢迎。我们要做一个仰不愧天,府不愧人,内不愧心的人。但他们这么做,又能对得起谁,能对得起辛苦培育他们的老师吗?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把大梨让给长辈和哥哥。只有4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尊重长辈,那我们又何尝不可呢?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只要我们心里面充满阳光,就一定能散布到别人的心里,去温暖别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6

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走近它,我看见美如画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走近它,就充满无限乐趣。使我懂得许多道理。就像沙滩上捡不完的贝壳,让我捡一个大的贝壳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读了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书中对孔融赞不绝口,我被孔融的行为打动了。孔融还教会我在那天作了件好事。

一天,烈日高照,是最后一套2008年奥运邮票卖出的日子,我这个集邮迷飞似的跑到邮局,邮局可真热闹,大家顶着烈日排队,长长的队伍多像一条龙啊!大家都非常着急……终于,到我了,当我接过邮票时就爱不释手地瞧瞧这,摸摸那。忽然,一个员工大声宣布:“对不起,各位顾客。今天有限的奥运邮票已经卖完了。”我听了,自言自语地说:“还好我来得早,要不,这邮票就属于别人的了!”这时我一抬头看见一位大约60多岁的老爷爷垂头丧气地坐在椅子上,我觉得很纳闷,便问:“老爷爷,你为什么没精打采呀?”“哎!我的孙子是集邮迷,他已经有2008年奥运会的很多套邮票了,就没有这一套,他说他要集齐奥运邮票,带到国外去,我就来这儿排队,我的孙子明天就要出国了,买不到,他会的高兴。”我听了,十分同情,但又舍不得把邮票让给老爷爷。忽然,我的脑海闪过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便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拿我这套给你的孙子吧!”“真是好孩子!你叫啥名字?”“红领巾!”“好孩子,作了好事不留名!”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和经典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再与经典同行的道路上,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以书为伴,与经典为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这则微博以及引发的争论,我由此感到十分沉重十分伤感。沉重伤感的不是众多媒体广大网友所关注的道德教育问题,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现状。我认为这则微博,揭示出现行语文教育触目惊心的三大荒唐,值得教育首脑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并及时应对。

荒唐之一:根本不该让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做这类题目。

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应该做好什么才有益于母语学科的持续发展呢?几千年传统语文教学是狠抓“强根固本”四个字。

根是中华文化之根,强根就是打牢汉字基础。如何打牢?一是识字,二是明字理,三是规范书写、艺术书写。基础教育前期,汉字认读、书写应该作为语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本乃修身成人之本,固本就是要打好民族经典背诵基础。民族经典是民族文化精华之结晶,是民族精神之源泉,是修身成人之依据。没有物质,只要魂魄在,物质可以再创造;如果丢失了魂魄,又何谈物质创造呢。坚守优秀民族文化之根,是每个中国孩子应承担的责任,更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担负的职业使命。朗读背诵经典文本,是承继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方式。朗读背诵本民族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转移风气。这是语文教育最为核心的东西,也是小学阶段孩子们最应该做好的事情。

强根固本,打牢汉字基础、经典基础,就是让下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最应该做的事情,练好童子功,受用一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工程,没有这一基础,语文教育的其他美好设想都只能是空想而已。

作为过来人,大家扪心自问,让孩子们做这些苍白无聊、转瞬即忘的阅读题目有什么意义?对孩子们从文化源头上了解热爱自己的民族,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有什么帮助?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这难道不是极其荒唐的事情?

做这类题目让孩子们错失母语学习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机姑且不论,这类题目小学生做,初中生做,高中生还做,任怎样有灵气的孩子,做十二年这样的题目都会把他们语文学习的胃口彻底败坏,都会让他们变得憨憨傻傻不正常。根本不该让孩子们做的荒唐事情为什么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那是因为没有人对语文学科统筹设计,语文学科不能依据学科学习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来安排学习内容,才闹出这样荒唐的笑话。

荒唐之二:语文教师根本不该为这类试题荒废生命。

根据微博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学生做的这份试卷,在一段孔融让梨的拼音文字故事后面,共有四道试题:

1.这篇短文讲的是 的故事。学生答案是“孔融”。教师判为正确。

2.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横线上供选择的答案有两个:谦恭敬让、勤劳。学生答案是第一个。教师判为正确。

3.人们觉得奇怪,问孔融为什么不拿?省略号后面文字和学生答案没有显示出来。

4.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答案是“我不会让梨”。教师判为错误。

看到这四道题目,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各学段语文老师面前的练习题目、考试试卷中都少不了这样的试题。这类试题,做题的学生和判题的教师都不可能有简洁清晰而唯一的答案,这就是令教师学生极端头痛又不得不应对的阅读分析试题。

谁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十分个性化的思维创造过程。生活阅历不同,性情气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文本的感知感受解读也不同。任你如何思考,如何解读,如何感受,试卷这里却只有一个权威答案等着你。“我不会让梨”不合乎权威答案,老师只能也必须判学生为错误。

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选择了某作者的文章做阅读材料,原文作者兴冲冲做了这几道阅读题目,本以为十拿九稳,谁知一对答案却傻了眼,作者对自己文章阅读题的解读根本就不及格。这样极端的例子绝非个案。随便找个人出这类阅读题,足以难倒考试院的专家学者。如若不信,可以当场试验。

语文教师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理应自己多读经典好书,引领学生多读经典好书,师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淀人文素养,提升语言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引领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但就是这样荒唐玄乎的题目,贯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十二年学校生涯,挤占师生阅读时间,师生生命的许多时光就消耗在这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导致如今阅读荒芜、经典文化失传的现状。

这种试题根本不该用作语文学业水平检测,应对这种试题根本不是语文教师应做的事情。举国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被动地面对此类题目,这岂不是荒废生命,荒唐之极?

荒唐之三:这不是语文素质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语文与国文、国语、母语、汉语、中文等义,像国旗、国歌一样代表国家尊严,像天文、水文、人文一样壮丽。语文奠定和培育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维、民族品格、民族特质、民族智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国学大师任继愈说过:“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自从有文字以来没有中断过。只有中国持续不断的五千年。语文课应该代表五千年的成果。”国人诟病语文,正表明对语文教育期望甚高;要繁荣现代文化事业,要文化立国提升民族软实力,离开母语无从谈起。

这则微博引发的争论,正暴露出语文学习基本规律与现行教育理念、语文应试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两大尖锐矛盾。

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来看,学习汉语以识字为基础,必须掌握足够的识字量。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传统经验,就是“注重识字”。汉字从每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华夏5000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全方位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和谐的发展,这不仅是智育开窍,也是德育熏陶和美育陶冶,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清人王筠《教童子法》有“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之论,确实有其道理。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写、读、背三字足矣。

写: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打好书写基础,让下一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会写汉字,写得一手好字。

读:熟读经典,多读经典。“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中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的有效经验。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朗读。这是汉字、汉语特点决定的,汉语以汉字为基础,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文字具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背:熟背经典,多背经典。古代教师开讲前,学生要对学习内容熟读成诵,倒背如流。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学生都要背诵,教师甚至用打板子强制学生完成。这种笨办法使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随着阅历增加,这种涵养积淀慢慢发酵,最终闪射出创新创造的火花。博闻强记是“厚积”,是“薄发”的物质基础,是独到见解、新颖思想产生的土壤。记和背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中间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死记硬背”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要步骤。没有这一步,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大家是读书很少而成就很高的,现行教育理念和语文应试教育却让当今学生淹没在题海里,整天为“人们觉得奇怪,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类毫无意义的练习题目所困,被剥夺了写、读、背打牢基础的时间,直接结果是导致民族文化荒漠化日趋严重。

学生书写水平太低了,读的、记的有用东西实在太少了。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古代塾师教育理论学习有限,教研活动开展很少,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先进,但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把大量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取语文能力。

纵观当今语文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都有完备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技术技巧,但真正尊重语文学习规律高效实用的没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弃巧守拙、返璞归真,尊重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吸取营养,简简单单抓好写、读、背三字,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现状,让下一代喜欢民族语文学好民族语文呢?

欲速则不达,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做阅读分析题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们语文阅读分析能力越来越低下,语文素质越来越低下。

语文教育教学不要花里胡哨,要实实在在;不要标新立异,要尊重规律;不要急功近利,要着眼长远。小学一年级学生踏上这样的语文学习歧途,意味着几十年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衰落。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8

第二期

周达明说:现在怎么办?

叶华说:有些人是酒后吐真言,有些人是酒后胡言乱语,你是第二类。

赵伟贵说:现在打电话跟她解释,一段友谊不容易,她不会就这样算了吧。

周达明说:问题是她一见我的电话就按掉,没办法。

陈大为说:写信,写信是最古老也是最浪漫的。

周达明说:是不是真的?

赵伟贵说:没错,我第一次谈恋爱时,也是用情信。

陈大为说:真的?

赵伟贵进入回忆说:是啊,那时候的日子,真美好。我寄给她第一封情信后,就深深地打动了她。第二天那个女孩主动给我电话,约我出去玩。那时候,我感动得忍不住微笑。

陈大为说:你这句话有问题!应该说感动得流泪,哪有感动有微笑的?

赵伟贵说:你这就不明白。我是很感动,也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说感动得微笑是正确的。

陈大为说: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因为.......

周达明说:别争了,说正经事吧。

叶华说:我也赞成写信。

黄燕说:对。但怎么送去呢,总不能靠邮局吧?最好找个人亲自送到她家里,这个人还要会替你说好话。而且,最好是个女的。

周达明说:你说的没错,所以,我决定---(指着黄燕)让你去!

黄燕说:我?!

张小婷在家。

门铃响了。

张小婷开门,见到黄燕。

黄燕说:嗨。

张小婷说:您是.....

黄燕说:我是达明的好朋友,他想向你道歉。写了一封信,让我交给你。

张小婷说:进来吧。

黄燕走了进去。

张小婷说:坐。

黄燕说:好的。

张小婷说:你坐会。

张小婷说走进厨房,接着响起了磨刀声。

黄燕自语说:哇,两国交战,不杀来使。她不会违反游戏规则吧。

张小婷走了出来,说:我切了一些水果,不用客气。

黄燕说:好的。你还在生达明的气吗?我跟他是好朋友,他平时有点吊儿郎当,但人还是不错的.....

在周达明家,伙伴们都在。

房里乱成一堆,周达明几人都衣冠不整,有的穿短裤,有的衣服又黑又脏,像小孩子们一样嬉戏!

杨可儿正掐着陈大为的脖子说:叫姐姐,不然就扭断脖子。

陈大为说:我不投降.

周达明和赵伟贵正合力把一块蛋糕塞到叶华嘴里。

突然电话响了,周达明说:暂停一会。

周达明拿起手机说:嗨。

黄燕说:小婷接受你的道歉。

周达明说:真的,太好了。

黄燕说:我和她现在坐车过来,去你家。

周达明说:好的,出门了没有,我去接你们。

黄燕说:不用,我们自己过来,伙伴们都在吧?小婷想认识他们?

周达明说:大伙都在。

黄燕说:那待会见。

周达明说:bye。

叶华说:怎么?

周达明说:成功了,小婷和黄燕马上过来。等会介绍给大家。

陈大为说:好的。

周达明说:开始。

陈大为和周达明两人又开始塞叶华蛋糕。

过了一会,陈大为对周达明说:你要不要去换件衣服,穿得整齐一点,满身油迹。

叶华说:喂,你说我们这样玩像不像一群小孩子?

周达明说:我们是小孩子啊,只有结了婚,生了小孩,做了爸爸的,才是大人。

陈大为说:没错,让我们这些小朋友疯狂起来吧,哇......

一群人打成一片,并不时发出怪声,尖叫声!

张小婷和黄燕到达。

黄燕说:到了,我来开门。

门里面传出狂欢声。

张小婷说:怎么这样,里面有许多小朋友吗,好像在开舞会。

突然里面传来尖叫声和怪声!

黄燕拿出钥匙,说:不知道,进去看看。

里面欢呼声不断。

黄燕插入钥匙,一扭,推开门。

就在一瞬间,所有的欢呼声都停止。

房门打开,出现这一幕:

周达明身穿黑色西装,打着领带。黑色皮鞋擦得发亮。

杨可儿身着一套整齐的工作服,正拿着一份合同,指着其中一项,向周达解释着。周达明眉头深锁,似在沉思,边听边点头。

陈大为西装格领,发型很酷,静静地看着电视。

赵伟贵也是衣着整齐,正接听手机,边听边记,仿佛正在听着一件重要的事。

叶华更是打份得像个大方潇洒,站在窗边,右手拿着一杯红酒,神态悠然地望着窗外。

整个房子透着庄严气息。

周达明站起身来,说:小婷,你来了。

张小婷说:嗨。

周达明说:我来介绍,这位是杨可儿,这是陈大为,赵伟贵,叶华。

张小婷一一认识,说:你好。

黄燕说:小婷,我去倒杯水给你,坐吧。

张小婷说:好的。

张小婷看了看四周说:我坐哪里?

突然之间,几个男士立即行动,或推,或冲,或扑,或抢,在一瞬间有四只椅子被推到张小婷面前。

周达明说:喂,你们不是想跟我抢吧?

叶华几人拉回椅子,说:坐你的吧。

张小婷和周达明坐在房里的一角。

张小婷说:你这些朋友都很有趣。

周达明说:是吗。大为和伟贵最喜欢斗嘴,叶华也很有趣。

张小婷说:你们住在一起吗?

周达明说:不是,现在年轻人出来工作后,都不想跟父母一起住。我们都在附近租房子。

张小婷说:很好,我也是租了一间房子,一个人住。

她站了起来,说:我想洗一下手?

周达明指了指说:在那边。

张小婷走开。

黄燕走了过来,手里有个盘。两个梨子在上面,一个很大,一个很小。

黄燕说:达明,我洗了两个梨,我们一人一个。

周达明说:好的,谢谢。

黄燕拿了个大的,把很小的给周达明说:给你。

周达明说:什么!你怎能这样做?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明不明白什么叫做‘孔融让梨’?你理不理解什么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所含的哲理你懂不懂?教育学家把这个故事安排在小学教科书里,就是要我们从小就学习孔融,你明不明白?!

黄燕说:老实说,小学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小,真的不太理解它的含义。

周达明说:哪怕你没读过,到了你这个年纪,也要明白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也会无师自通,作出孔融让梨。你怎么能这样?你要学习孔融让梨!

黄燕说:老实说,我还是不大明白,你能不能跟我详细说一说。

周达明说:好,我教你。

周达明拿走两个梨。

周达明手里拿着两个梨走过来说:黄燕,我洗了两个梨,我们一人一个。

黄燕说:好的。

周达明自己拿了个小的,把很大的那个给了黄燕。

黄燕接过说:谢谢。

周达明说: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做孔融让梨了吧。看看,这就是做人的道理。

黄燕很疑惑,看着手里的梨说:是吗。可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刚才我分的时候,我拿了个大的,你拿了个小的。现在你作主,也是我拿了个大的,你拿了个小的。没什么不同啊,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周达明说:我,问题是,唉.......算了.......

张小婷指着一张相片说:这是谁?

周达明说:这是我们的高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几人都很尊敬他。

陈伟贵说:是啊,王老师教了我们许多东西。

张小婷说:真的。他看上去应该有50多岁吧。

周达明说:不止,60多了。

陈伟贵说:最近他身体不好,在住院。

周达明说:过几天去看看他。

陈伟贵说:行,一起去。

周达明几人围在一起。

周达明对赵伟贵说:别喝这么多啤酒,等会还要开车回家。

赵伟贵说:不用怕,我酒量好得很,再喝一瓶也没问题。

周达明拿走酒瓶说:你还要开车的。说句不好听的,酒后驾车很危险,等一下出了事故,或撞到人就糟了。

陈大为说:万一撞死人更糟。

叶华说:不用怕,我有办法。如果真的不小心撞死人,我们几个人就把尸体抬到大海边,在他身上绑一块大石头,再扔下海,这样就不会浮起来。

周达明几人面面相覷,吃惊地看着叶华。

叶华说:还有一个办法,我们也可以找个沼泽,把他的尸体扔到里面,保证警察十年八年也找不到。

张小婷几人瞪大双眼,就像看着一个杀人犯一样。

叶华说: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我们几人把尸体抬回家,切成碎片,做人肉叉烧包,喂猪,这样就可以毁尸灭迹。

周大明喘着气说:你,你杀过几个人?

叶华说:我,没有啊,我是看电视学的。

赵伟贵说:你简直是变态!

杨可儿说:天生的杀人魔王!

陈大为说:这种事也想得出,灭绝人性!

黄燕说:人渣!

几人走开。

叶华说:喂,我说说而已。

张小婷说:时候不早了,我要走了。

周达明说:我送你。

张小婷说:不用了。

周达明说:那明晚8点我去接你。

张小婷说:我来接你好了,我开车来。

周达明说:好的。

陈大为说:那你小心了,不要太晚。

赵伟贵说:就是。女孩子最好晚上十点钟之前就回家,现在有许多匪徒,小心点好。

陈大为说:你遇到过吗?

赵伟贵说:当然。几个月前,我深夜两点才回。快到家时,发现有一个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刀,跟在我后面。我觉得可疑,就马上从容地跑起来,一直跑到家门口。

陈大为说:你这句话有问题。应该说是惊慌地跑回家,只听过从容地走,没有听过从容地跑。

赵伟贵说:没问题。我虽然在跑,但我心中一点也不慌乱,而且跑的时候潇洒自如,从容不迫,这样形容是正确的。

陈大为说:没有这种说法,既然你从容不迫,就应是走着回家.........

周达明看了两人一眼,不耐烦地走开了。

张小婷走后,手机响了。

周达明接听。

陈大为说:怎么样,出了事吗?

周达明说:王老师家人来电说病情反复,我们去看看他吧。

赵伟贵说:现在去?

周达明说:嗯。

在207病房里.

护士说:医生,怎样?

刘医生(男性)摇头说:病人去世了.

周达明几人来到医院.

周达明对服务台小姐说:小姐,请问207病房怎么走?

服务小姐说:207,刘医生来了,207的病人是他负责的.

周达明跑过去说:医生,207病房的王老师怎样了?

刘医生摇头叹气说:唉,王老师他……他在半个小时之前已经离开了.

周达明大吃一惊,说:啊…….怎么会这样……..,可是,就算他要离开医院,也应该打个电话给我,别让我白来一趟.

刘医生说:你误会了.他不是离开医院.他是……半个小时之前,他回老家了.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9

学习文明礼仪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有爱的典范。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孔融学习,做一个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学生。遇到师长、来宾,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讲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起;爱护公物,不乱写乱画;乘车时做到先上后下,主动让座等等,这才符合一个优秀文明的团员形象。另外,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一切公共设施,不乱丢乱扔垃圾。在与同学交往中,能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让文明礼貌用语长挂嘴边。语言美,春风化雨润心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弯腰拾起身边的一片废纸,仔细擦净教室每一块瓷砖,保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做起。让校园里有更多的护绿天使,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学习文明礼仪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同学们在你们的耳边是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想起文明这两个字呢?可是你们记住它们了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们早已经把他从你的“计算机”大脑里删去了!

  同学们我想你们应该都出国旅过游吧!可是你们知道那些外国人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吗?他们说中国人不讲文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在景区的墙壁上写上五个醒目的大字,“某某某到此一日游”。你们可能很气愤,认为他们在说瞎话,但是这是事实啊同学们!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就是像野人一样,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在学校里我们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心情肯定很浮躁想发泄心中的怒火。没问题,去操场在外面痛痛快快的疯玩一场,抛去心中所有的烦恼。但是有些同学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不文明的.方式,在教室和楼道里大声喧哗,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明白,你心中的那团火可以燃烧整个地球。然后,在教室内安静读书的同学们走出来笑眯眯得对你说:“你声音太洪亮了,请安静下来好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要让他从你的耳边溜走,让他在你的耳边徘徊,作为你的指路明灯时时刻刻提醒着你。

  学习文明礼仪演讲稿3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 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10

【关键词】激趣;阅读方法;自动阅读;树立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自形而上的世界之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并追求这些东西。正像新课标所

说:“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一、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悦读”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及时有机地激趣。语文教师的思维与情趣就像安装在发射塔上的宇宙飞船,一触即发,一飞冲天。课堂上语文教师或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或轻风拂柳,润物无声。幽默风趣,扣人心弦,学生如坐春风,如饮春醪。哄笑之中茅塞顿开,大梦方醒。

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教学,更胜于干巴巴地说教。多媒体教学在用于语文教学时,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含义,更快地唤醒学生的情感。另外,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再次增大了信息量,教师旁征博引时不再像以前那么吃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寓学于乐。

经常组织学生讲故事、演讲、朗读比赛、背古诗比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我还为学生订阅了经典诵读《日诵日新》,每天要求背诵,每周安排朗读时间,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每背过一首盖一个大拇指印章,十个印章就可以换一张成长卡,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

课外阅读可以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指导课外阅读《荷包蛋》,第一遍阅读我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六要素整体把握文章,抓住主要人物是父亲和儿子,父亲教给儿子为人处世的道理。第二遍我让学生抓住文章三次吃荷包蛋,父亲对儿子三次教育,可以分三层。第三遍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语句来指导,如“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让学生得到教育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阅读方法。

三、引导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自动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征。结合书本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讲环境时,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的环境调查做起,如调查涧河水污染的根源,然后让学生进行论证,并提交如何治理污染的可行性方案。通过调查,同学们从各个方面查找原因,上网查资料,翻阅报纸杂志,一个个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面对交上来的一份份报告,教师能不欣慰吗?又比如学生每周的作业“一小时阅读”,每周让一位同学把自己的阅读故事、新闻和自己的体验告诉每一位同学,最后老师发言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从“被迫”阅读到喜欢阅读,最后到主动去阅读。

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通过课程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价格得到健康发展,促使其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阵地。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微笑,能激励胆怯怕羞的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句冷嘲热讽的话语或一个轻视的眼神,能轻易地粉碎学生跃跃欲试的热情。

怎样鼓励学生阅读,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识字8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然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小金鱼在水里干什么?大多数同学受教材影响,给出了“小金鱼在吐泡泡”这一答案。而有一位同学却这样回答:“有的小金鱼在捉迷藏,还有的小金鱼很调皮,它们给荷花姑娘挠痒痒,不信你看,荷花姑娘都禁不住笑了。”这样的回答,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能可贵。如果像表扬其他回答一般的孩子一样说“你真棒”,显然没有把他爱想象的优点挖掘出来,表扬的针对性明显不强。所以我赞美他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是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孩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可激励其他同学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有自信了,学会了方法,爱阅读了,那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能够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提高感悟力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如果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心理教育。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从小感受到成功。为什么在山东省平阴县实验小学,2000多名学生都会自信地说:“我能行”呢?这是因为该小学在3年前就提出了“我能行”的素质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是结合当前独生子女最欠缺的心理品质―抗挫折能力而提出的。该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体验,引导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自觉感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校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学一个角色。

参考文献

[1]王翠玲.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1).

[2]沈冬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策略[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沈燕.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策略[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9(10).

[4]耿文阁.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J].希望月报,2012(02).

附录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

“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了一半。

“别后悔?”

“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般的无奈。

第二天,那是个星期天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

“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