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大会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05 00:33:25

职工大会制度

职工大会制度篇1

 

根据医院2019年总体工作安排,全院各项工作紧密围绕“改革、创新、携手、跨越”的总体思路和“五个体系建设”实施的总基调,一是全面推动绩效改革方案的实施;二是全面推动优质服务体系的实施;三是全面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性改进体系的实施;四是全面推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实施;五是全面推动医院拓展经营体系的实施,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规范管理流程,节约成本和资源,培养广大干部职工良好的行为习惯,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常态的可持续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医院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增强领导与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权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尽力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民主管理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促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经第 次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制订本制度:

一、职工代表大会

1、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按部门、科室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张榜公布并书面通知代表本人。

2、每届职工代表大会的任期与同级工会委员会任期相同,工会进行换届后,职工代表大会即行换届。职工代表实行常任制,可连选连任。

3、职工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1次,如遇特殊情况下可以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或主席团会议,还应邀请一定数量的列席代表参加会议,每次召开会议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出席方可开会,选举或表决时,必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

4、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由工会负责,工会主席主持,召开会议的通知和会议的全部会务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由工会负责组织,并做好会议记录、资料文件的保管工作。

5、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除换届选举外,通常情况下院领导向大会作年度报告和下一年工作计划的报告;财务决算和预算的报告;年度的重大改革方案以及事关全院与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规章制度审议。代表对上述议题认真讨论后,应在大会上做出表决,通过大会决议,行政主要领导作主题演说。发展规划等方案(草稿)应该充分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汇总并提交职代会或主席团审议或表决后方可实施。

6、职工代表大会由工会主席主持,会议闭幕后的日常工作由工会负责。

二、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听取院长作工作报告,审议年度工作计划、总结、财务预决算,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举措,职工福利方面的重大问题,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协调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上述议题由全体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在职代会闭幕期间个别急需由职代会讨论的问题可由院长办公会或部分职工代表座谈会讨论。

2、对行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督促行政贯彻落实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各项决议、决定。

3、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职工代表的权利

1、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有权参加职代会组织的对行政贯彻落实职代会决议情况的检查;有权对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提出质询。

3、有权提出提案和议案,有权对行政工作、职代会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4、因参加职工代表大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而占用工作时间,有权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待遇。

5、因行使代表正当权利而遭到打击报复时,有权向上级党委、纪检、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控告。

四、职工代表的义务

1、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2、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医院规章制度。

3、带头宣传、贯彻落实职代会的决议。

4、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5、密切联系群众,正确反映群众意见。

6、完成职代会交给的其他任务。

五、组织制度

1、职工代表大会设主席团,主席团成员必须是职工代表,由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医护技人员、中层管理干部、党政工领导干部组成。

2、主席团行使以下职责:负责大会期间的各项活动;听取和综合各组对各项议案审议的意见;研究大会议案中需要通过和决定的事项,草拟大会决议;处理大会期间有关民主管理的重大问题。

3、职工代表离职或辞退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由所在原部门、科室职工补选缺额代表。

4、职工代表调整工作部门、科室时,代表资格有效,由所在原部门、科室补选缺额代表。 

5、根据需要,职工代表大会可邀请列度代表出席会议,列席代表有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的权利,无表决权和选举权。

6、工会承担职工代表大会办事机构的任务,接受职工来访、建议、申诉、反映职工意见,督办职代会决议的执行和提案的落实,处理主席团会议交办的事项。

六、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

格尔木健桥医院工会委员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承担下列工作:

1、组织职工选举职工代表。

2、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和会议的组织工作。

3、负责组织主席团会议。

4、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向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建议,检查督促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发动职工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5、向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宣传教育,组织职工代表学习政策、业务和管理知识,提高职工代表素质。

6、接受和处理职工代表的申诉和建议,维护职工代表的合法权益。

职工大会制度篇2

一、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职代会的次数普遍不够。职代会在民主管理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职代会的次数普遍不够。企业按规定每年召开一次职代会,而一年中仅靠一、两天的职代会来实现职工民主管理的所有职能,显然是不够的,职工代表的讨论,审议,建议权很难得到充分落实。

(二)职代会运作程序有待规范。职代会的召开应该按规则、按程序办。而有些基层单位往往忽略了一些程序,使职代会变得简单而形式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代会审议的工作报告、重要方案、有关决议(草案)等主要文件没有按规定要求提前发到职工代表手中,让他们围绕会议议题深入调查研究,把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带到会上来。有的企业职代会时间安排很紧,程序很简单,审议的工作报告、生产计划、经营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等在职代会上读一遍就鼓掌通过,没有认真实施审议程序。

(三)职工代表的巡视制度不健全。职工代表作用在职代会闭会期间作用不明显,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职工更广泛地参与企业治理的全过程。建立职工代表巡视制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职代会提出的新要求,弥补职代会监督检查作用的不足,使职工能够全过程地参与企业治理,确保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有效地促进企业职工民主治理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融合,使职代会真正成为职工商讨企业发展大计的阵地,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工具,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纽带和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

(四)职工代表的构成及素质亟待改善和加强。职工代表的素质和构成是夯实民主管理的基础,也是关键环节。目前职工代表的构成和素质还存在一些问题,职代会职工代表结构失衡。职代会中层管理人员比例过高。工人代表的比例明显偏低,这就造成了职代会不能很好地保障大多数职工的意愿。 职工代表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些职工代表的综合素质不高,由于受自身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限制,有的代表在讨论重要报告、重要事项时“参”不到点子上,“议”不到关键处。在民主选举过程中,有的代表不珍惜手中的选票,随意性很大;在联系职工方面,有些代表不能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但有损于职工代表的形象,阻碍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发展。

二、完善企业职代会制度民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企业领导应该重视职代会制度。作为企业领导对民主管理不仅有直接领导的责任,还有统筹和协调的职责,不断为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和职代会制度的落实创造条件,提供保证。职代会制度的落实应该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

(二)加强工会在职代会的地位和作用。工会组织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不能只体现在召开职代会上。职代会闭会期间,要抓好日常民主管理工作,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职代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职权范围,使之成为职代会闭会期间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有效形式。

(三)职工代表提案处理工作要有始有终。职代会提案是职工群众行使民利的一种方式,也是职工关心企业的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职代会闭幕后,提案工作小组要认真处理代表提案,将提案统计整理后呈报领导及各部门。提案工作坚持有始有终,保证提案件件有回音,条条有落实。

(四)职工代表听证会制度要建立健全。职代会闭会期间怎样体现民主管理,听证会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职工代表直接参与,充分行使民利,有利于职工代表施展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为民主管理正常化、经常化开辟新的途径。听证会制度对听证代表的产生和组成、听证范围、听证方案、听证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明确的规定。在制度制定上需要把握以下三点:(1)合理选定听证代表,保证其广泛性。(2)确定听证范围,保证其全面性。(3)明确听证的组织和职责,保证其操作性。

(五)努力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职工代表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提案的质量。选举职工代表除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外,还需要把责任心强,敢于说真话,为职工群众仗义执言作为选拔条件,以提高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加强培训,提高职工代表整体素质。职工代表要加强学习代表履职方面的业务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有关企业改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及知识,让职工代表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为企业、为职工服务。每年都要在职代会上对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对表现突出的职工代表给予表彰,对不能积极工作的不称职的职工代表按规定及时更换,以保证职工代表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的责任。职工代表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要结合实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考察等方式,组织引导职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搜集情况,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六)完善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民主评议机制。完善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在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要严格,评议内容要真实,评议标准要科学,评议方法要公正,意见反馈要及时准确,评议结果要兑现。

(七)开展职代会质量评估。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提高职代会的工作水平和运行品质。开展职代会质量评估活动。对职代会组织工作和议程安排、经理《工作报告》、《重大事项工作报告》、《提案报告》、《财务报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代表出席率和参政议政能力等进行打分。评估表最后还要求职工代表对进一步提高职代会质量提出建议,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职代会是企业民主管理的最高形式和最好的形式,实行全员参与,全员管理,增强企业职工的民主意识,激励引导职工用主人的身份去思考、去参政议政、去献计献策,真正将企业的决策变成职工群众参与的共决制,推动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张莹.职代会之困惑[J].工友,2008(8).

[2] 朱晓阳,陈佩华.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J].开放时代,2003(2).

职工大会制度篇3

1.加强领导,建立机制,构建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党对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神宝公司党委高度重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将其放到构建和谐企业的战略高度,摆上党委议事日程。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既是推进基层企业民主政治进程的必然要求,又是加强单位全面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更是企业在职能转换中提升形象、增强履职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并多次研究部署民主管理工作。有权,就是职代会依法享有审议权、审议通过权、监督评议权、民主选举权和法律赋予的其它职权,保证这些权利的正确行使是推进企业管理的基石。

有效,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能否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神宝公司各单位把职代会作为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在推进民主管理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早在2002年,公司就制定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意见》。2003年,基层各二级单位都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并定期召开。2004年,强调把加强民主管理、落实职代会制度作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和各级工会的主要任务,逐渐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总体负责,工会组织实施,职工积极参与,各方齐抓共管”的民主管理工作格局。2008年,公司又对有关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每年公司召开工作会议都和职工代表大会同时举行,使职工大会逐步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了强化制度建设,增强工作责任,神宝公司还把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纳入每年对辖内各单位的综合目标考核管理,大大促进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每年职代会召开之前,都广泛征集职工代表提案。会议后逐条落实,兑现。使广大职工真正受益。监督企业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和职工互利共赢,化解矛盾,实现议事民主化、决策科学化。

2.活跃形式,畅通渠道,不断扩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坚持职代(大)会基本制度。多年来,各单位严格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开好职代(大)会。每次公司工作会议暨职工代表大会,领导向职代(大)会报告工作,听取工会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听取旧提案落实办理情况和新提案形成情况,研究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干部竞聘晋升、财务开支、基本建设(包括维修)、职工福利等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等,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其次,召开专题职代会。近年来,各单位对职工代表大会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除坚持必要的工作报告、提案审议等传统职代会内容外,还召开了各种专题职代会,研究诸如单位全年工作规划,总结全年工作,讨论有关职工重大利益,研究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等专题内容,使职代会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和务实,效果更加明显和直接,广大职工的参政议政的热情更加高涨和理性。

另外,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在职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各单位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不断创新思维,采取有效形式,充分发挥职工代表的职能作用,不断扩大职代会的内涵与外延,尝试民主管理常态化。开展了职工代表对重点工作视察。每年定期组织部分职工代表对重点工作或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视察查看,了解整体工作进展情况,督促重点重抓,促进工作抓落实;职工代表参与日常工作管理。组织部分职工代表参与干部任用,重大项目的计划投票表决、参与集中采购、年度考评、工作检查,组织相关职工代表对经费使用、项目招投标等进行监督等。这些措施,克服了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职工代表没有事干的现象,真正实现了民主管理的常态化。

3.注重素质建设,加强研究探讨,努力提高职工代表大会的质量和水平

职工代表大会能否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关键要看职工代表是否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否不断探索民主管理新途径的理论。多年来,神宝公司一直重视加强职工代表素质工程建设,加强民主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职工代表素质建设。一是严格按规定程序选举产生代表。把政治思想觉悟好、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强,能做好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够关心集体、遵守纪律、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在职工中具有一定威信的人选为职工代表。二是加强职工代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组织职工代表学习政治理论、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关业务知识,使他们熟练掌握政治理论和《工会法》等法律常识,掌握当好职工代表所必须具备的理论、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手段。三是指导职工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学会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保证议案、意见和建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完整性。引导职工代表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特点和个人工作实际,紧紧抓住本单位经济建设、窗口指导、金融服务、内部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努力提高议案、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四是强化对职工代表的管理,增强责任意识。对职工代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职工代表档案,系统记载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成果。建立述职评议制度,探索试行职工代表向选出单位职工履行代表职责情况述职报告制度,接受选出单位职工的监督和评议。

4.严把提案质量关

提案工作是基层央行职代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职工代表依法履行职能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一是认真做好提案的审理工作。研究出台了职工代表提案管理办法,对职代会提案的收集、整理、审查、交办、答复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同时在具体提案的办理方法上,因事而异,对症下药,开展了上门办案、联合办案、邀请办案、测评办案等办案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公开透明、分类处理的提案办理方法。对职工代表提出的各项提案进行分类,专题研究商讨,力争答复到位,确保职工代表满意。二是重视提案落实办理工作。采取党委向办案部门集体交办、提案组跟踪督办,承办部门审核把关办理结果的方式,有效地保证了提案办理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声,件件有着落。同时,建立提案评选奖励制度,对改进基层工作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提案,调动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新时期企业民主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摸索在公司这个特定的环境内职工参政议政作用的体现形式,创新职代(大)会内容和形式。工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和平台,加强对民主管理的研究和探讨:总结民主管理的典型经验,引导民主管理活动健康开展;通过开辟厂务公开专栏进行公开和暴光。

5.我们还将厂务公开纳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有权、有效、有益”的工作范筹

职工大会制度篇4

「关键字 公司治理 职工参与 本土特色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最大程度挖掘企业的潜力,发挥企业的效能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到目前为止,不少国家公司法都规定了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度,但法无通法,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各国职工参与公司治理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必要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向和制度安排。在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找出适合本土国情的中国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模式。

一、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确立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探索中引入了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原则,形成了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劳动者共同治理企业的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所谓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是一种由公司法规定的,职工以特定方式参与公司决策机构、介入公司决策程序,影响公司决策结果、监督公司决策实施的民主管理制度。 “职工参与”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与之相关的立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今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

公司的传统内部治理结构确立了股东本位原则,公司被单纯视为股东牟利的工具,“公司利益”视为“股东利益”的同一语。“只有以所有权形式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股东才享有公司权力,他们对公司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且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控制权。” 股东最有积极关注与监控公司的经营,且较公司的其他参与者有动力校正经营者懈怠及道德风险。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这种被奉行为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企业治理模式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挑战,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是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在职工利益领域的表现。依此观点股东只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一,除此之外公司的雇员、消费者、客户、当地射社区及至其他影响公司和受公司影响的社会公众都分别与公司存在某种利害关系,故而亦是公司的利害相关者。没有这些利害相关者及其在公司中的权益,作为组织的公司将无法存续,公司正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权益获取和保护的合作博弈所形成的关系网。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职工则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职工的工作、生活甚至养老都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是公司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定义为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利害关系人之间有关公司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各种利害相关者应当共同参与公司治理。

随着技术进步,职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仅仅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当他们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作为资本投入企业,不可避免要承担这种特定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风险。尤其是在高度专业化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对于公司财富创造的方式极为重要的情况下,职工也是股东,他们也是剩余索取者并成为剩余风险承担者。“现在已不是一个劳动创造价值的单因素经济,而是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双因素经济。” 现代公司已经成为多元利益联合体,不仅是资本联合,而且也是劳动与资本的联合,作为劳动者的职工是其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

(二)西方国家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及其成功经验

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得以确立,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由于各国立法环境,经济文化背景各有差异,在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从目前主要市场国家的实践看,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英美模式,主要特点股权具有高度分散化,流通性;机构持股力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作用弱小;单层治理结构,公司不设监事会,由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责。

②日本模式,法人持股率高,经营者在公司中居主导地位;公司内部决策权与执行权统一,监督和约束主要来自公司外部,一是来自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二是来自银行的监督。

③德国模式,股权集中程度很高,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双层治理结构,股东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权责分明、相互制约;职工参与决定制,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和职工委员会,来实现其参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决定权”。公司治理结构形式的不同导致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在参与方式、参与程度上有所不同。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职工参与方式可归结以下三种方式:

1.信息参与方式信息参与是公司职工通过特定机构或劳资协议参与公司管理,有权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向公司决策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这种参与方式层次较低,参与程度也不够深。职工在参与过程中并无表决权和决策权。 根据德国法所确立的“契约自由原则”,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雇员可以通过在劳资协议中确定其参与公司决策的范围和方式。内容主要涉及劳动时间、劳动报酬、职工福利等社会性问题。一般是先选出雇员的谈判代

表,最后按法定程序进行谈判,然后签订集体合同。通过信息参与,促进双方在理解、信任合作的基础上达成双方利益的一致,这是作为企业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在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手段。 2.职工参与公司机关职工参与公司机关是一种由公司法规定的,职工利益代表与股东利益代表一道参与公司决策机关,共同介入公司决策程序,影响公司决策结果的公司民主管理制度,又根据各国选择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双层制或单层制),而细化为经营参与方式和监督参与方式。

(1)经营参与方式

指由雇员代表直接进入董事会,参与经营决策。这一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推行。法国、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家都在立法中都规定了雇员进入公司董事会制度。德国1976年《参与决定法》第33条和1956年《冶矿业劳工参与法》13条都规定必须在董事会中设1名劳方董事,由雇员代表担任,享有同等权利。 法国1986、1988年对其《商事公司法》进行修订,规定了职工可选举适当数量的代表参与董事会,但董事数额不得超过四个;对于上市公司,则不得超过五个;并且职工选举的董事人数不得超过其他董事人数的三分之一。《丹麦公司法》规定,在雇工超过35人的公司及前3个会计年度平均雇工超过35人的公司,职工有权选举董事成员,即使董事会人数少于6人,也要为职工代表保留2个席位。

(2)监督参与方式

指雇员通过其代表参加公司监事会行使其经济参与决策权。德国1956年《冶矿业劳工参决法》及其补充法规定了雇员代表及股东代表在公司监事会中的“同等代表制”,适用该法的企业必须设立监事会,监事会一般由11名成员组成:5名雇员代表,5名股东代表及第11名成员。1976年《参与决定法》也规定了雇员在监事会中的“同等代表制”。监事会负责公司经营董事会的任免,对公司经营董事会进行监督和检查。在监事会中雇员代表与股东代表的地位完全相等,股东不享有任何优先权。而且双方势均力敌,雇员有可能完全、充分的参与公司决策。法国劳动法规定,雇员人数超过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立劳资协会,该协会有权从其成员中选出2名代表参加董事会或监事会,雇员代表应邀参加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所有会议,并参加讨论,但无表决权。与欧洲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公司法引入了“外部董事制度”,即在董事会中设置一个由来自于公司外部且独立于公司业务执行委员会的外部董事组成的内部委员会专门行使经营权,公司职工可以作为股东以外的成员被选为“外部董事”行使监督参与权。

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度不仅对公司职工法律地位的提升,谋求公司职工的最大利益有深远的意义,而且是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3.职工持股参与

职工持股又称所有参与,是指职工通过持有公司股份成为其股东,并参加股东大会来行使其民主管理权利。这是美国和日本雇员参与公司管理的重要途径。

职工持股制度是一种由企业职工拥有本企业产权的股份制形式,在我国广泛存在的股份合作制就是这种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职工持股制度起源于西方,一般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ESOP),是由美国律师路易斯·凯尔萨在60年代最先提出的。可以说,职工持股制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但它带来的制度创新意义和显著的实际效果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职工持股计划是在重振美国经济,改善传统劳资对立关系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基础思想是:在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任何人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得收入,而且还必须通过资本获得收入,这是人的基础权利。凯尔索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一种既能鼓励公平又能促进增长的制度,这种制度使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两种收入,即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从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和责任感,否则社会将会因贫富不均而崩溃;对于美国经济而言,如果扩大资本所有权,使普通劳动者广泛享有资本,会对美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现在,ESOP已成为西方职工持股制度的典型,虽然它也是众多福利计划的一种,但与一般福利计划不同的是:它不向职工保证提供某种固定收益或福利待遇,而是将职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职工个人的利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职工自身的努力等因素结合起来,因此带有明显的激励成份。推行职工持股的目的在于通过职工拥有企业一部分股份参与利润分配来提高对企业的关联度,曾强对企业的凝聚力,并为企业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制度基础。

如今,以ESOP为代表的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已越来越趋际化。目前,美国已有9000多家职工持股的公司,遍布各行各业,日本上市公司中的绝大部分实行了职工持股制度,英国90%以上的非国有公司都有职工持股。现在,欧洲、亚洲、拉美和非洲已有50多个国家推行职工持股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欧洲国家规定的职工参与方式较为广泛,而且该模式将职工参与制度作为强制性条款进行规定,使职工的参与权能够获得充分的保障。但是,由于职工和股东之间缺乏资金连系的纽带,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在公司机构中的对立形象并未获根本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效率。而偏重职工持股参与的美、日模式则体现为职工代表同时有具有股东身份,这使得其在公司机构中易获得非雇员股东代表的理解和支持,公司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也随之提高。而且此模式将职工利益与公司经营效果直接联系,有利于提高职工对公司长期经营的关怀度。

二、我国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国职工参与权源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该权利的功能在于树立职工对公司和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以公司利益的获得为轴心,全面实现公司设立的目的。该权利与其他主体的权利(如股东权利、经理的经营管理权)既可能对抗又可能合作,在公司诸多权利主体所形成的权利体系中具有衡平与制约的功能,因此在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不同场合,该权利对于股权与经营权具有矫正和推进的双重功能。 我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工群众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对国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既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我国《宪法》规定:“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后,公司的职工仍然享有广泛的民利。在我国法律对职工这一主体所参与的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受到《劳动法》调整,职工作为社会上的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动关系,该法第8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其次,职工作为公司法上的主体,又受公司法规制。我国公司职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在

立法上主要体现在《公司法》第16条、第52条、第55条、第68条、第121条中,此外1996年4月1日中华总工会等部门颁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国务院确定的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也提出了许多职工参与公司经营的意见。在非国有制企业中,职工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职工参与公司管理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管理规律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让广大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不仅具有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普遍。其根源于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集中。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由于股权结构问题和监管不规范,内部人在事实上获得一定的控制权,而且内部人可能利用各种手段,扩大事实上的超过合法控制权的有效控制权。我国的内部人控制是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比那些合法的内部人控制有着更为严重的不合理。流通股股权无法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约束,无法“用脚股票”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上述控股股东主体缺位、少数股权股东又无法行权的股权结构导致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所以,职工参与对管理层形成的监督功能在我国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何况,在某种意义上讲,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监控经营者行为的困难,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经营者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的问题。职工的监督比股东监督更为有效,因为职工比股东更了解公司的情况,而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难。

其次,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职工参与可以为我国国有企业的职工真正成为主人提供现实的路径。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都规定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实现这一政治理念的具体措施,职工的实际地位和其相距甚远。

再次,职工参与制度可以为我国非国有企业的职工提供法律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比例的下降,企业职工的社会地位似乎也在同步下降。如果说,国有企业的职工还是理论上的主人,在非国有企业里,几乎没有一个职工还会认为他们是企业的主人。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个群体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因为他们还不享有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中规定的罢工的权利和自由组织工会的权利。如果说,在国有企业中的职工因其为主人而不需要这些权利,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这两项权利却是十分重要和普遍存在的。所以随着非国有企业不断增加,职工参与在我国企业中更具现实需要。

三、我国公司中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作为原来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延续和重塑,与原来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定相比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突破了我国传统企业采取较为单一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的局限,公司法中规定了职工参与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制度,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的拓宽了在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 .但推行公司制后,职工参与管理呈日益淡化的趋势,这与职工参与在制度设计上的偏差有关。

(一)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立法缺陷及原因分析

1.信息参与

在我国职工的信息参与权主要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来行使的。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公司管理适用于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6条二款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公司法》第55条、56条、121条、122条还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事先听取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邀请工会或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若是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或者制定重要规章,也应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这里规定了职工的建议权和知情权。

(1)我国职代会制度创设的理论根据具有局限性。职代会的设立思路是“该组织的设置在结构上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劳动者是公有制企业主人这一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职代会是职工在企业中行使“主人”权力/!/的最高机构,职工是以所有者身份而不是以企业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管理。由此造成了当企业公有制形式存在差异时,职代会的权利就有了差别,当企业为非公有制性质时,职工的参与权就没了立法根据,所以可以不设立职代会。公司法中对非公有制公司的职代会未作出规定。这种规定有悖于职工参与制度的本旨。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发源地西方发达国家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根据是现代化大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错综复杂,市场瞬息万变,在企业内部则分工细密、协作复杂,这就需要民主管理、群力群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而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无必然联系。

(2)国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职代会和公司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权存在冲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国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权与职代会的职权发生冲突,职代会的职权几乎被新三会剥夺,仅剩下发表意见的建议权。同时也使《公司法》16条的条文陷于模糊不清并与其他条文的规定不协调。职代会与公司中“新三会”之间的关系衔接公司法在制度安排上没作出规定。“新三会”是指常态公司治理机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试行股份制和推行现代化制度以后,职工代表大会的基本权能已经为股东大会和监事会所取代,职代会、民主管理连同职工参与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3)公司法对职代会的法律地位没作规定。

(4)法律对于违反职代会设置要求和职权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制裁规定。从法理上讲,假定、处理、制裁三个要素是任何法律规范在逻辑上必须具备的。没有法律制裁规定,企业不设立职代会,不落实职代会的职权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处罚。这样职代会的实施就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从而影响职代会制度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2.职工参与公司机关

(1)立法价值取向的矫正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代表才能进入董事会。这是对职工经营参与的规定,该法第45条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应当有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第68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设立董事会,其成员为3人至9人,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对于其他公司形式则一律不能有职工董事制度,充其量可以有职工监事制度。而我国监事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只限于消极性的监督而已,远不如董事在公司中经营中的角色活跃。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有独资公司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其他形式的公司来说职工代表不能进入董事会,并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二是国有独资公司的职工有权入选董事会,而非国有独资公司的职工则无缘问鼎。 这种立法思想把职工参与的范围限制在我国传

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习惯于企业的主人身份当家作主的国有企业,而对现在已经破土而出的民营企业则在制度构建上没有立法支持。造成了由于用工主体的经济性质不同使企业职工的政治待遇出现偏差。 西方国家的职工参与制度并不与公司的所有制挂钩,职工是否参与公司的管理机构一般仅以公司的规模,尤其是雇工的人数为准。达到这一标准的国有公司 或非国有公司都要实行职工参与制度。

监督参与则体现为公司法第52条和124条。如5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规模较大的,设立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第124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职工监事有权依法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经理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有权要求董事、经理予以纠正,并可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我国《公司法》把监事会界定为与董事会处于同一地位并共同接受股东大会监督的公司机关。同样是采取双层制公司机关的国家,一般监事会是低于股东大会但高于董事会的权力机关。其权力范围包括任免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直接决策并对董事会具有约束力,而在我国监事会的监督权限于脆弱,监督手段不充分的大前提下,职工监事制度远不如欧洲国家的职工监事制度更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利益。 笔者认为,在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机关体系中,与欧洲国家公司法中的监事会的地位和职能更为相近的是我国的董事会制度,建议扩大职工董事的适用范围,如上文提到的,西方国家是以职工的人数作为职工参与机构设立的标准。在我国凡职工达到一定人数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必须统一推行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这样才能使职工参与制度更具实效,并且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很好的制度安排。

(2)职工参与公司机关条文缺乏量化操作条款

①《公司法》对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具体比例没加以明确规定。《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公司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但立法并没有具体规定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也没有上下限的规定,而完全由股东大会在公司章程中自行规定。这种做法的本意是为了尊重企业自。在实践中则有可能造成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比例过低,在董事会、监事会中没有影响力,使职工参与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

②职工董事、监事代表产生的程序不明确。根据《公司法》第45条第二款、第52条第二款的规定,无论职工董事还是职工监事都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即职工董事或监事代表是采用民主的原则选举产生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谁来主持这种民主选举呢?如果按原有的做法一般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企业公司改革后,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设有职工代表大会,那么在那些没有设立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由谁来主持这种民主选举呢?

③《公司法》对职工董事、监事的罢免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公司法》只规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但没有规定由哪一个机构更换。这也会影响到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参与公司决策的效果。

除上述不足外,我国《公司法》在公司职工参与制度还存在着职工代表的职责不明确、职工代表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和没有相应法律责任约束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的效果。

通过上述对公司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立法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司法》并没有全面地反映出职工参与制度应作为一种可取制度加以确立这一世界性发展潮流。对于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行公司法把职代会、职工参与的理论依据仍然设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理论基础上。其逻辑思路是因为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既然是国家主人,就应当对所在国有企业的财产拥有主人翁的权利,对企业拥有经营管理权。所以在国有公司中职工享有参与权,而在非国有公司或非国有资产控股的公司中,职工则没有参与权或参与权相对比较小。但单纯坚持公有制依据,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司职工政治经济权利的保障是不利的。

其次,公司法的立法价值取向有所偏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职工被视为国家的主人翁、企业的主人。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资本堂而皇之地成了一种生产要素,一种可以参与经济分配的要素。投资者、股东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被社会重新确认,投资者意识、股东权意识空前觉醒。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股东利益至上、经济权利至上成为《公司法》一个重要的立法价值取向。由此造成了我国公司法关于职工参与权的内容规定主要侧重于职工切身利益的保护,或者说法律赋予职工的参与权仅仅是为了保证职工利益在公司的运作中不受歧视而已。立法上缺乏对职工参与权的主动规定,与公司法规定的较为完善的股权相比,职工参与权过于弱小。

最后,由于我国的公司法是在我国公司制刚刚起步不久,公司法的研究和实践都尚未充分展开的情况下出台的,所以在职工参与制度的规范上尚未成熟,因此也难免有许多的漏洞和不足。

(二)完善公司职工参与管理的立法建议

鉴于我国公司法职工参与制度的若干不足和疏漏,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以及公司制度发展现状的前提下,针对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的不足,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的合理作法,使公司职工参与制度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司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公司职工参与制度进行完善。

应当说,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至上的价值取向,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东至上的观念都是过激的。股东是公司得以成立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他的投资风险大于员工的失业风险已经是一个无需论证的事实。然而对公司来讲,职工又非局外人,已经成为公司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公司职工的利益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司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国情下,公司、股东和职工必须本着合作双赢的理念,在一系列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安排下,使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实现。

1.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的立法基础的调整

理论问题是整个职工参与制度构建的基础,也是完善职工参与制度的理论起点,因此有必要在提出完善职工参与制度具体立法建议之前,先探讨职工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现行法律法规将职工参与制度存在的依据设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理论基础上。这种思路把将职工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混淆了,对职工参与制度而言,不仅使非公有制企业设立职工参与制度失去依据,也使得公有制企业本身职工参与制度的职权范围受到内涵不清的制约。因此单纯坚持公有制依据,对全社会范围内保障劳动者在企业中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是不利的,它只能导致企业职工参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既然目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基础理论有所欠缺,那么职工参与理论的基础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职工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劳资同权、劳资平等”。劳资同权的含义是劳动力与物质生产要素同为资本,是资本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企业是物质形态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结合的场所,劳动力与机器设备等资本同样是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劳动者也应取得与股东一样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利润分享权。现代企业理论肯定了劳动资本主义学说的观点,认为企业并非股东的企业,而是一种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组成的特殊契约。劳资平等的含义在于劳资双方

人格平等。资方(股东)是资本的人格化,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体现。劳动者是劳动时间的人格化,是劳动力所有权的体现。 劳动者与股东同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双方法律地位平等。股东不得因为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侵犯劳动者利益,从而使劳动者丧失其独立的人格。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的经营并不是单纯的财产管理,企业家所营运的对象是股东的资财与劳动者之劳动,营运妥适与否为资财所有者所关心,但也为劳力所有者所关心。 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既然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作为劳动者的职工也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和必要。而如何行使这种权利,笔者认为股东大会为股东的表意机关,职代会是职工的表意机关,董事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共同组成。这就是设立职工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这一立法基础不仅有助于构筑职代会、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的法律地位,而且也与我国的国情政权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要求相一致。当然劳资同权、劳资平等并不要求改变公司的组织和运行规则,而在于对资本权利有所限制。 2.完善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公司职代会制度立法的不足,借鉴国外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立法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完善职代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1)明确职代会的法律地位。我国的职代会制度类似于德国的企业职工委员会,因此在这点上,我国可以参照德国1972年《企业组织法》中关于企业职工委员会的规定。德国法规定,职工委员会不是企业的领导机构,而是职工的代表机构,但可以依法参加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因此,我国职代会应定位为职工的表意机关,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其它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准备和确认机关。

(2)调适职代会的职权。从德国企业职委会的规定来看,职委会参与企业的职权,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仅限于通报、了解、建议、企业的事务享有决策权和否决权,这是较深层次的参与决定。为此,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调整后的职代会职权应为:

①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知情权和建议权。

②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规章的共决权。

③对职工福利基金、公益金使用方案等有关职工生活福利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

(3)确立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衔接方式和程序。我国除了必须在职权上对职代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进行调适外,还必须确立职代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衔接方式和程序。具体的建议是:

①职代会与股东会联系方式。凡持股的职工既为股东会成员,也是职工代表大会成员,由职工持股会选举职工代表参加股东代表会。

②职代会与董、监事会关系。职代会选举法定的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代表参与董事会、监事会,职工董、监事代表与其他董、监事代表享有同等的权利。

③职代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程序关系的是:董事会拟制重要报告和文件后先召开职代会预备会,审议董事会的文件和报告,由职工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举行董事会听取职代会的审议意见,然后再召开股东大会,确认文件和报告,最后召开职代会,股东会的经营决策并确定企业决策的具体实施方案。

(4)扩大职代会的设置范围。德国等西方国家是以职工人数作为设置职工参与机构的标准。如德国立法规定:凡职工超过50人的企业都必须成立职工委员会。那么我国公司法也应该不再以公有制而是以职工人数作为职代会的设置标准,凡公司的规模和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都必须设立职代会,这个标准具体为多少?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小企业发展较快的情况,这个标准可以适当低一些。在具体法定人数上可参照《工会法》第十二条关于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的会员人数标准加以确定。

(5)增加对违反职代会制度的法律规定的责任追究规定。法律应规定违反职代会制度所作出的行为无效。对该设而不设职代会的企业要处于一定的罚款,经指出仍不设置的可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责任人员也要科以一定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确保职代会制度的法定权威性和执行力度。

5.公司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完善

(1)摒弃以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作为决定职工参与程度的不合理作法。西方国家是以职工的人数作为职工参与机构设立的标准。为了让我国职工参与制度更具实效,建议扩大职工董事和监事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凡职工达到一定人数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都必须统一推行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

(2)对董事会、监事会中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所占的比例公司法应当有一个法定比例的规定。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职工董事和监事的法定比例。如奥地利1973年的《职工参与法》规定,监事会中1/3之一的成员由工人理事会指定。1980年的丹麦《公司法》规定,雇工超过35人的公司,职工有权选举1/3的董事会成员。结合当前的公司治理机构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公司职工董事的比例应定在不少于四分之一。这个比例之所以没有定的过高,是因为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急剧进步,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市场经济日趋发达,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高度专业化和专门化。职工董事比例太高会影响董事会经营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董事会的成员更多地应由专业人员组成。建议职工监事的人数一般不得少于监事会成员三分之一。

(3)完善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选举和罢免程序。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一般由工会委员会或职工参与制度专门小组组长联席会议提名,由职工代表大会按民主程序,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未经选举机构同意其他部门不得罢免。

(4)赋予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一定的权利。就大多数欧洲国家现行的立法而言,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一般具备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在丹麦和德国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在公司机关中法地位几乎毫无二致。我国《公司法》对此采 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因此,我国《公司法》要明确职工董事、监事权利的规定。职工董事、监事在任期内与其他董事和监事享有同等的权利,职工董事、监事的具体权利应包括:

①董事会在审议或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决定公司公益金使用方案和其他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时,职工董事有权代表职工充分发表意见,并提请董事会予以重视;

②职工监事有权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赋予的职权履行监督职责;

③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有权列席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或职工代表团(组长)和专门小组组长联席会议;

④职工董事、监事因故不能出席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时有权委托其他董事、监事代为行使职权。

⑤职工董事、监事可以连任,在任职期间公司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5)增加职工董事、监事的义务规定。既然职工董事、监事享有一定的权利,相应地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职工董事、监事的职责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在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重大议案时,职工董事、监事应充分表达职工和工会的意见,并及时向职工和工会反馈。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内容除外;

②凡由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工作机构作出决议的,职工董事、监事应按决议精神行使表决权;

③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④职工董事、监事应定期接待职工来访、接受职工的质询和咨询;

⑤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工作记录制度,并通过厂务公开栏向职工公开其履行职责情况。

四、对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思

考 和职工的管理参与一样,职工持股参与是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又一重要方式。职工持股参与实现了由资本雇佣劳动向劳动力占有资本的转化,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所有权依据。在我国,职工持股是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相伴而生的。目前,实行职工持股的地区、企业及涉及的职工人数、资金量已有相当的规模。

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源于美国。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职工持股计划”(简称ESOP)。其主要目的是缓和劳资矛盾、稳定职工队伍及留住人才,为企业筹集资本、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等。目前美国推行ESOP计划的有1万多家公司,涉及员工1000多万,持有股本约1200亿美元。 80年代中期,我国的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职工持股的试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和推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职工持股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了规范职工持股行为,使之健康发展,许多省市如上海、吉林、北京、江苏、天津等都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管理规定或实施办法,为职工持股的改革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近年来,许多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也都采取了职工持股这种形式。

(一)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推行职工持股制度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明晰产权。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没有人格化,造成名义上国有、事实上所有者缺位,职工持股使这部分资产明晰化了。其次,职工持股有利于建立企业新型的经营机制。由于职工拥有企业部分资产(股权),他们就会真正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职工的行为目标就会更接近企业经营目标。然而,在实践中,企业推行职工持股制度的直接动因往往不仅仅是出于以上考虑。一部分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为职工谋取福利,这部分企业通常效益较好,通过职工持股分红可以合理合法地直接分享部分企业效益。还有部分企业推行职工持股主要是为了留住关键人才、稳定职工队伍。比如一些高科技企业掌握关键技术的人员和业务骨干,一些以贸易业务为主的企业的营销人员,与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通过推行职工持股制度,并在持股数量上拉开差距,使这些人员有较多的股份,就可以留住他们。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面临危机,特别是资金危机的企业,通过职工持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筹集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职工产生凝聚力,与企业共渡难关。总之,尽管推行职工持股制度理论上讲是为了明晰产权,转换经营机制,但实践中各个企业有其不同的目的,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企业不应“赶时髦”,笼统的说为明晰产权而推行职工持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是否需要和怎样推行这项制度。

事实上,即使在美国,推行ESOP的公司仅占3%~4%,只是在公司出现特定情况时才推行。如股东想出让股份,由员工购买,总公司要关闭某分公司或子公司,由员工收购;公司为了防止恶意收购,将部分股份卖给员工等。

(二)职工持股的比例

对规模较小、职工人数较少的企业,职工持股比例应较大,达到超过50%的比例。对于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职工持股的比例不应超过50%,但也不能太小,如小于30%.作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对公司有效治理结构的分析。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配置应该是在分散基础上相对集中,既要股权分散,起到制衡作用,又要相对集中,有几个较大的股东。事实上,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这种结构。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如果职工持股控股,会导致股权过于分散,虽然较大公司的职工持股通过职工持股会管理,但由于职工持股本身比较分散,在涉及企业重大问题上难以产生主导意见,因此,这样的股权安排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至于职工持股比例不能太小,则显而易见,太小了的确起不到激励作用。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职工人数较小,易于产生主导性意见,职工持股控股,可以使职工能真正体验到是“企业主人”,激励作用很大,因此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在我国推行职工持股制度较早的深圳,员工持股比例划分为三档:企业中股本在5000万~2亿元的,职工持股比例可占35%左右,1000万~5000万元的,可以到49%,100万元以下的,可以50%以上,笔者认为基本上是合理的,可以作为参考。

(三)职工股的资金来源

从职工股本身含义看,职工股应指职工用现金出资认购的股份。在美国,职工股一般交托管机构管理。通行的做法是,由公司向银行贷款交托管机构,或公司担保由托管机构向银行贷款。托管机构以此贷款购买公司股份,以后托管机构以从公司分得的红利偿还贷款本息,偿还完以后,股份即为职工持有。从我国部分试点企业的做法看,职工股资金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职工现金出资认购,一部分为企业替职工贷款认购,即类似于美国公司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企业将工资结余、福利费、公益金等量化,无偿配送给职工。应该说,这部分资产本就属于职工,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但笔者认为,首先这部分的比例不宜过大(如超过50%)。因为配送比例过大,会弱化职工股的激励作用。其次,配送股份时应考虑到职工的工龄、职务。再次,配送的股份,职工应该只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在职工离开企业时,由企业按照一定的折价原则(如每股净资产)收回。

(四)职工持股会的地位和作用

从各地制定的职工持股试点办法和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看,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设立了职工持股会。尽管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各地在试点办法中对职工持股会的定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是社团法人,是工会下属的从事内部职工股管理的组织,代表职工行使股东权利。笔者的观点是,设立职工持股会是管理职工股的一种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设立职工持股会是避免《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限制而采取的一种组织安排,而不是为了有效管理职工持股而必须采取的组织安排。结论是:只有在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而且职工人数较多(超过《公司法》最多50个股东的限制),则必须设立职工持股会,作为一个法人股东,统一代表职工行使出资人权利;而如果职工人数少于50人,或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则职工完全可以直接作为自然人股东。

(五)职工持股制度的配套政策

1.职工股的法律地位。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而没有“职工股”。既不能把由职工持股会管理的职工股认为是法人股,也不能把职工股视为个人股,“职工股”缺乏法律地位。因此,为规范职工持股制度,国家应对《公司法》进行适当的修订,以明确职工股的法律地位。

2.职工股筹集资金的用途。

从目前地方政府出台的职工持股试点办法看,对职工股筹集资金均作了严格界定,即仅限于购买本公司的内部职工股,不得用于购买社会发行的股票、债券,也不得用于向本公司以外的企事业单位投资。但实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母公司职工持股会作为法人投资者投资到子公司,这显然是违背了上述“办法”的规定。笔者认为,限定职工持股筹集资金用途是必要的。特别是购买社会发行的股票、债券,但对于投资到子公司,则是可以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简化操作。因为如果母公司拥有几个子公司,分别组建各子公司职工持股会在操作上较繁琐,而只在母公司设立职工持股会,再由其投资到各子公司,可以简化操作。因此,有必要对以上“试点办法”进行修订,对这种情况,不予限定。

3.税收优惠政策。

在美国,为了推广ESOP,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员工持股获得的红利、出售股份收入转入退休基金等免交个人所得税;对于出售股份的股东,如果员工持股超过公司股本30%,且股东把出售股份的资金投到一个美国公司,可以免交28%的所得税;公司以现金付给员工的红利,公司可以减税;向职工持股30%以上的公司贷款购买职工股的金融机构,其利息收入减半征收公司所得税等。从目前出台的地方性规定看,还没有涉及税收优惠政策,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早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职工持股制度的开展。

主要参考书目:

1.(美)玛格丽特。布莱尔著 张荣刚译 :《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年3月。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2年10月。

4.何维达主

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1月。 5.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批判》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

6.杨瑞龙、周业安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8.王保树: 《职工持股会的法构造与立法选择》, 载与《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9.王斌著:《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国际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0.景思江:《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载于《学术论坛》,2000年版

11.石少侠、王福友:《论职工参与权》,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3期。

12.朱慈蕴:《职工持股立法应注重人力资本的导入》,载于《法学论坛》,2001年第5期。

职工大会制度篇5

职代会与厂务公开关系之研究

职代会与厂务公开关系之研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我国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是我国基层企事业单位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厂务公开是在新时期进一步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搞好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力手段。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推行厂务公开到底是什么关系?一、职工代表大会与厂务公开的异同(一)职工代表大会与厂务公开的七个相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关于职工代表大会的规定与中纪委、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关于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办国办《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相对照比较学习,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厂务公开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七个方面是相同的: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目标相同。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3.组织领导相同。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4.基本任务相同。为了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的重大决策,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监督企业领导干部。5.依靠对象相同。即全体职工。6.工作机构相同,都是工会。7.实施范围相同。即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推行厂务公开的实施范围主要都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的企业中开展。(二)职工代表大会与厂务公开的四个不同。一是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时间)不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为适应我国人民自己创立的企业而产生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10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并创建了人民自己的企业。同年12月,《中华苏维埃劳动法》规定:“在一切国有及协作社的企业中,职工代表是直接参加和管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在私人企业中,职工会成立特别机关,监督生产”。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条款。厂务公开是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为扩大企事业事务的公开性、提高透明度而提出来的。二是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即职代会的法律地位是明确的,《宪法》、《企业法》、《工会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都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而厂务公开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三是两者的权限规定不同。职工代表大会对职工代表在进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过程中,对公开内容所行使的民主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厂务公开“两办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应公开的具体内容,但对这些应公开的内容职工如行使民主权利没有作出明确具体带有刚性的规定。四是两者的实现形式也有不同。职代会制度在推进实现职工民主权利的进程中,似乎侧重于以“会”为主;厂务公开在以职代会为主要载体的同时,似乎其它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二、职工代表大会与厂务公开在实际工作中的把握通过以上七个相同、四个不同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职代会与厂务公开相同是主要的、基本的,不同是次要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应该是:以推行厂务公开来促进职代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坚持发展创新,以坚持和发展职代会制度建设来达到不断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的目的。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注意把握:1.在总体上要把握把厂务公开纳入职代会制度的建设之中,实现依法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职代会的法律地位在《宪法》、《企业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十分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有把厂务公开纳入职代会的制度建设之中,才能获得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障,确保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沿着法制的轨道顺利前进。这是因为:职代会是我国企事业单位法定的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而其它形式只能是辅助的、从属的、配套的;职代会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机构。厂务公开所追求的就是职工民主权利的实现;职代会是我国基层企事业单位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把厂务公开纳入职代会制度建设之中,也就是把厂务公开纳入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之中。2.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坚持把职代会作为推行厂务公开的主要载体。这是因为:其一,职代会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历史经验;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权;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有规范的议事规则和民主程序;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其二,我国的职代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其地位是众所公认的,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三,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事业单位有34万多家,这是我们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 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予以充分利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完善。3.在具体落实上要把握把厂务公开的主要内容纳入到职代会的各项职权中去。为了切实把厂务公开引向深入,我们认为可以把“两办通知”中规定的主要公开内容经梳理后纳入到职代会的各项职权中去。如把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投资和生产经营重大决策、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情况、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重大技术改造方案等,纳入职代会的审议建议权中;把企业改革、改制方案,兼并、破产方案,职工裁员、分流、安置方案,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职工提薪晋级、工资奖金分配、奖惩与福利等纳入审查同意或否决权等。三、当前要注意预防和克服的两种倾向1.要注意预防和克服因强调坚持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而忽视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发展,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决不能因强调坚持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而忽视了抓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的工作。除法律法规规定属企业重大问题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职代会审议决定或必须由职代会表决通过的以外,在职代会闭会期间,一些属只要让职工知情、让职工参与,并不需要审议决定或表决通过的事项,是完全可以以一定的厂务公开的形式来实现的。2.要注意预防和克服因强调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而忽视坚持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要推进,要深化,这当然是十分明确的。但决不能因强调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而忽视了抓坚持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的主要载体,也是推行和深化厂务公开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职工代表大会这个主要载体,就谈不上深化厂务公开工作。当前尤其要注意克服的一种现象,就是要防止在推行厂务公开工作中,把一些理应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决定或表决通过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也以厂情通报会等形式在职工面前通过。

职工大会制度篇6

摘 要 本文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先对职代会制度和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代会作用。而后深化厂务公开,规范职工民主管理做了细致阐述。最终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为企业民主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 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群团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对新时期群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维权人”要深入研究不断探索职工民主管理新方法。

关键词 职代会 厂务公开 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

一、坚持职代会制度,发挥职代会作用

职代会制度是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落实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方针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依法履行职代会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环境。

(一)突出职代会地位,提高职工民主意识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按照职代会的条例规定切实加强和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二是依法为职代会作保障,我国《宪法》规定:“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提高职工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职工积极有效地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和落实职代会职权

一是落实知情权。经营管理方向等重要决策和涉及到职工根本利益的问题有参与知情权,企业党、政领导要通过职代会进行公开化、透明化。二是认真履行审议通过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职工集体合同草案、企业改制方案、劳动管理及其他规章制度等,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三是落实评议监督权。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高中级领导进行评议,对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三)正确把握职代会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

在实际执行中,丰源集团首先召开职代会,组织职工代表讨论决策方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后,在召开股东会进行决策;在职工切身利益上,认真做好职代会与董事会的平等协商关系,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分配、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分配方案,先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在提交董事会决策执行。

二、深化厂务公开,规范职工民主管理的新形式

厂务公开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大创举。我们丰源集团的几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完善规章制度,把厂务公开落到实处

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推行厂务公开工作提供了保证。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厂务公开的规范性制度和推行厂务公开的责任制度。前者主要是《丰源集团厂务公开制度》和《丰源集团厂务公开制度实施细则》,对厂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形式、程序以及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监督小组的工作制度等,都作出了具体规范。后者主要是《丰源集团厂务公开监督制度》和《丰源集团厂务公开责任考核制度》,把厂务公开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和双文明考核之中,对各自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深化公开内容,使公开逐步向深度拓宽

我们做到生产经营重大事项及时让职工知情,经营管理让广大职工参与,权力行使接受职工监督,使企业管理逐步得到加强,一些漏洞得到堵塞。同时还把生产经营的压力一杆子传递到全体干部职工,使职工群众在明了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紧密结合

通过厂务公开,公司的职代会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向职代会述职,个人重大事项向组织报告,已经形成制度。职代会在审议两个工作报告的基础上,还把每年福利费的使用情况、公司安全生产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向职工代表通报,生产工作任务再紧张也要妥善安排时间让职工代表进行讨论,征求建议和意见。职代会民主监督力度加大,职代会各专门委员会在职代会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行使职权,履行监督职能,使职工的民利、经济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职工大会制度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职工参与制度 共同决定制度 职工持股模式

近年来,企业的道德问题无疑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从耐克的血汗工厂到富士康跳楼事件,从双汇火腿掺杂瘦肉精到康菲石油渤海溢油,无不折射出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在现代社会的道德缺失。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中,企业依旧以利益为标杆,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仍然行得通?传统的企业主流观点即利润最大化是否应受到企业道德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观的适当修正?若需修正,则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这些都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美国伦理学家J.P.蒂罗认为“企业道德是雇主、雇员、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重大关系的确立和维持”。进而言之,企业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主体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其中既包括注重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权益,也包括对企业职工利益的保护。本文试就企业职工的权益保护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界定

学界并未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从本质上讲其大致要旨已经相当明确。通常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当然,对社会责任负责并不等同于企业必须放弃其传统的经济使命,也不意味着有高度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责任感相对较差的企业的营利能力差。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可获得的利益与取得的利益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其主旨在于用企业的二元目标取代传统的一元化目标。[1]至于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的冲突以及衡平问题正是该理论提出和构建的出发点以及归宿。

二、公司本质及职工保护的合理性分析

制度经济学者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包括法律拟制物(企业)与原材料或服务的卖方签订的供应合同,同向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个人签订的雇佣合同,同债券持有人、银行及其他资本供应方签订的借贷合同等。根据公司合同理论,股权只是公司合同诸多要素之一,其他还包括资本、经理才能、劳动力和原材料等。[2]就此看来将企业的最终目标确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的剩余所得最大化未免过于偏激。公司利益是股东利益与企业职工利益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体。职工作为公司的利害关系人应当受到公司制度的合理保护。

从风险收益分配的角度考虑,职工亦不能被公司利益格局排除在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职工也属于公司的投资者范畴,他们的部分人力资本被公司专有化——就是说,这种人力资本已经适应了这家公司的特定事物,若在换别的工作则会贬值,从这种意义上说,拥有被公司专用化的人力资本,就是对企业的一种投资。但是股东可以凭借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相较之下,同样作为投资者之一的职工寄希望于供职于不同企业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十分渺茫。职工得到的通常是固定数额的回报,在绝大多数雇员将其人力资本投入公司的情况下,此种报酬无疑是最主要的风险分担方式。[3]制度下的深层利益分配不公是劳资矛盾的本质原因,加之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制度和苛刻的企业内部治理模式造成一系列类似富士康跳楼的极端事件。

笔者认为尽管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就业、提高职工福利,但职工和其他公司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股东和债权人依赖职工勤勉、熟练、诚实的工作。但是由于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存在导致的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的普遍存在,很容易诱发职工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契约不能明确规定未来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公司管理层不能完全预测公司职工的工作方式和努力程度,理性的职工就有动机利用契约的漏洞和信息的不对称为自己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背离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笔者对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利益相关者保护之间的冲突仍然不趋向乐观,强势资本和弱势劳工之间的矛盾并未根本改变。下文将选取职工利益保护的一方面——职工参与制度进行比较,同时探讨我国现行职工参与制度的特点以及完善建议。

三、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职工参与制度突破了公司和职工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是传统上的公司治理的机制的转型。该制度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中推动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方特别是职工的利益。

职工参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通过持有公司股票以股东的身份对公司进行管理,第二是职工以普通雇员的角色参与公司的治理,第三是通过参与到公司的各个职能机关,例如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拥有不同职能的机构进行公司的管理。

(一)德国共同决定制度

德国企业社会责任落实最成功的努力是职工参与制度的构建。德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唯一规定劳资双方等额或者接近等额参与企业机关的立法案例,并以职工参与企业机关的全面性著称。其职工参与制度立法模式大致如下。

1.职工参与企业职工委员会模式。1952年联邦德国议会通过的《企业组织法》对于企业职工委员会的组建和职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1972年德国重新颁布的《企业组织法》号召除最小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人代表之间互信、合作并为此建立工厂理事会。管理层必须与工厂理事会就诸如工时、加班、健康和安全等事项进行协商并寻求最终协议。职工可以通过企业职工委员会行使其对于经济性事务的参与决定权,且职工对公司经济性事务享有知情权与建议权。但职工通过企业职工委员会所享有的发言权层次较低,参与程度也不够深入。因为职工对公司经济性事务只享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并无表决权和决策权。

2.职工参与公司监事会模式。依据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监事会享有对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其地位高于董事会。德国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采取的是二元制,所以职工可以通过选举代表参加监事会的方式参与公司决策。德国法中有关职工监事的内容主要规定在1951年的《冶矿业参决法》、1976年的《参与决定法》、1952年的《企业组织法》。

3.职工参与公司董事会模式。与职工监事相比,职工董事的适用范围较小,且代表人数也有限。1951年《冶矿业参决法》规定冶矿企业必须任命一名职工代表,作为享有同等权利的董事会成员,且对于这名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不得违背监事会中多数职工监事的表决意见。1976年《参与决定法》也规定应选举一名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其也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权利,但是对于这名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不再取决于监事会中的职工监事同意与否。

德国职工参与模式的特点在于该制度是在原有公司机关体系内设立的,职工享有极为广泛的参与权,而且职工参加制度和其他公司民主管理制度密切配合。这种以劳资平等的思想构造企业机关的做法体现了对人力资本和作为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劳动者的尊重,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相符。但任何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德国的共同决定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公司或者股东的利益与职工的利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雇主和工会可能要求采取排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决策过程由于职工的介入提高了政策的决策成本。同时,一方的权利的加强必然是以对方权利受制约为前提的,因此,职工的参与必然干预企业的所有权的实现,也导致决策与风险承担的分离。

(二)美国集体谈判、职工持股模式

集体谈判模式又称为股东单一决定模式,是在股东下进行的,以股东为企业运作的核心,劳动者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事务的决策。所谓的集体谈判也就是代表雇主和职工利益的各方为了就工资和工作条件等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各种磋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主要是劳资委员会和劳资谈判制两种形式。劳资委员会实际上是一种咨询机构主要解决一些集体合同涉及不到同时又是劳资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劳资谈判制比劳资委员会范围更广,但集体谈判二至三年才举行一次,时间间隔过长不利于劳资双方矛盾的及时解决。此时的职工参与形式比较低层次,内容也多局限在工资、工作时间、劳动条件等范围内,往往不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财务和人事等问题。

由于集体谈判模式的种种缺陷以及经理层的权力不断扩张,职工持股制度(ESOP)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1974年《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了职工持股计划(ESOP),以后美国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出台都对其进行了有利的支持,法律常用的武器便是“税收优惠”。给予参加ESOP的企业各方面的税收倾斜支持。通常情况下,职工通过支付现金(非杠杆型持股)或者贷款(杠杆型持股)的方式获得本公司的股票,然后委托给法人机构进行托管运作,该机构代表职工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并按所持股份分享公司的利润,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按照职工持股计划中全体职工薪水的一定比例,使用税后利润为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国家则对该制度予以税法附加投资减免。”[4]

ESOP是可选择性而非强制性的制度,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引导职工和企业主加入ESOP而使得经济获得良性发展。它将劳动和资本有机结合起来,使职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资本增值,可以增强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认同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职工和公司间关系更加融洽,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其自身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微观层面,公司的经营状况、工作效率、生产效率等都直接影响着计划的实施;宏观层面,行业间的竞争、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变化等都会影响公司的表现。因此很多公司并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以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同时,为推行该项制度,美国政府会在税收给予实施此类计划的企业以优惠政策,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每年都要承担巨大的财政压力。

四、法律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及对职工参与模式的借鉴

尽管当代社会充斥着多种价值观念,但是效率和正义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体系。对本文而言,表现为企业追求利润、高效率和社会责任、道德意识之间的权衡。笔者认为两者如同双生花,任何一方都不可弃。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一起,成为一切理论分析及其结论的基本前提和论证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没有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便不能说明投资波动、需求决定和经济循环等任何关键性的问题。[5]但利润最大化并不单指绝对值,正视约束条件是正确追求利润的应有之义。经济学上将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效用最大化目标而趋于持续存在的相互作用的状态称之为均衡。这表明上述看似相互矛盾的价值之间是可以存在于同一体制之内的。

然而与其说是用此种观念改造企业,不如称之为寻找可以平衡两者的法律机制。法律既要创设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又不能过度干预企业的自主性,窒息企业的活力。因此法律对企业的干预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对于最低限度的道德责任,可以逐步将其纳入法律调整的框架内,同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法律上的支持,避免企业因社会责任过重而影响其经济利益的实现。英美法律实践中,法律并不强制进行慈善捐赠,一旦企业进行捐赠并受到股东的质疑,法院可以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决。至于最低限度的道德责任的外延则有待进一步明确。在立法体例上,将已经纳入法律调整的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采取强制性规范的形式进行规定,道德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采取授权性规范的形式进行规定。

就本文着重论述的职工参与问题,则主要涉及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企业治理结构的适当调整。尽管世界各国存在着普遍的文化、历史以及法律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近年来各国在该制度上出现融合的趋势。但无论德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都需要借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该制度的关键在与如何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让职工参与公司的管理,而非由职工或者职工组成的机构代替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当然保证职工参与管理的同时,也要避免职工的过度参与导致对经营权的妨碍,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因此完善和发展职工参与制度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五、我国职工参与治理模式及完善建议

早在1993年的《公司法》中已经对职工参与进行了相关规定,2005年《公司法》修订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我国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公司法第18条规定“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公司性质的不同,公司法安排了不同的职工参与模式。对于国有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有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可以由公司职工代表。”对于监事会的参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应当包括固定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具体比例有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71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五人,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少于1/3,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监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6]

《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表明我国职工法定的参与公司管理的主要途径包括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职工监事、职工董事制度。但是传统模式的职工代表大会在《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后的权力已经十分弱化。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赋予职工代表大会直接选举董事的权力,使职工代表大会在理论上与股东大会并列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对于参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职工的任职资格,现行《公司法》并没有作出规定。“职工”一词外延十分广阔。若不加以区分,只笼统地将职工的范围扩大至公司内部所有成员,那么职工这一概念的外延中就同时囊括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基层职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更趋向于公司或者股东的人,尽管其有双重性质,但是作为管理者的一面更加凸显。这样无疑与职工参与制度的立法本旨相冲突。更方便了有些公司在成立董事会、监事会的时候利用这一法律漏洞,排斥基层的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公司法》应该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一方面,可以规定公司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当由公司的一线职工、基层管理人员担任。公司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具备竞选职工董事的资格;另一方面,职工代表的任职资格还应当从多方面,如被选举职工文化程度、业务素质、工作年限及是否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加以评定。

再者,《公司法》尽管规定了职工参与董事会、监事会,但是这种模式使得职工参与因单位经济性质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把职工参与的范围限制在国有企业,不扩大到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与之形成对比,欧美国家的职工参与制度,如前述德国的制度,并不与公司的所有制模式挂钩,职工是否参与公司的治理一般以公司的规模作为参考。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以公司的所有制形式分为划分职工参与程度的传统模式,转而以公司的规模作为参考。至于如何划分,以多少人数为界,此实属立法技术的问题,可以以大样本为基础,多进行调查再做决定。

关于职工董事、监事的选任问题以及两者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公司法》只是做了简单而笼统的规定,笔者认为应当在废除以所有制形式决定职工参与程度的同时,进一步细化职工董事、监事的选举和罢免程序。具体而言既然已经按照公司规模将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加以强制化,可以在《公司法》中专门设职工参与制度一章,以细化职工董、监事的选任程序,所享有的权利和遵循的义务。同时,为避免公司中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等高管人员对职工董监事行使管理、监对公司经营权利造成妨碍,降低决策成本,有必要就此对股东及代表其利益的高管规定一定的义务,并明确违反该类义务的责任,只有明确责任才能真正保证法律的落实。

六、结语

当前,职工参与制度因为其积极意义已经引起各国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这一制度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企业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面对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高瞻远瞩,我们国家的立法、司法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就我国法律在此方面的完善提出了稍许拙见,但笔者深知修订法律程序之繁杂、耗时之持久、过程之艰辛,一项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必须层层递进,切不可揠苗助长。一个社会倡导公司对社会负责,推动体现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管体制,并不意味着《公司法》一定要就此作出强制性规定,更不是单此一部法律即可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贯穿这一公共政策。因此,公司社会责任的加强,并非单指职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等职工参与制度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营造一种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氛围,从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0-104.

[2]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路径与公司规则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04(2).

[3][美]莱纳·克拉克曼、亨利·汉斯曼.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6.

[4]周超.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177.

[5]樊刚.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31.

职工大会制度篇8

一、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确保行务公开有章可循

鞍山分行早在年,就按照《工会法》的要求,参照《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具体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制定了《建设银行鞍山市分行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对职代会的职权、民主管理程序等内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在省行系统内率先建立了职代会制度,使职代会建设、职工代表参政义政和行务公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完善职代会制度,奠定推进民主管理基础。在职代会建立伊始就着手制定了《职工代表大会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培训制度》、《窗口和机关规范服务准则》、《廉政五项规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行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和《职代会各专门委员会主要职责》等制度,执行中又经过几次职代会年会的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健全了职代会各种组织和议事规则及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落实职代会制度,提高职代会工作质量。我们坚持每年召开一到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联席会议,对重大问题、规章制度、难点问题等,制别是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均坚持提交职工代表联席会议讨论审议。做到会前宣传发动到人,会中充分讨论,会后监督落实,既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维护了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各项民利,同时也提高了职代会的工作质量。

二、充分发挥职代会职能,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落实职代会审议监督制度,职工代表充分行使民力。每次召开职代会前都进行认真准备并组织大家搞好议案。会中,职工代表们认真听取、审议行长工作报告、市行年度工作计划和市行年度财务执行情况的报告,充分讨论,使之由部分参与到全面参与;由一般参与到源头参与;由事后参与到事前参与;由低层次参与到深层次参与。民主程序化使职代会真正成为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落实了民主管理工作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建设。

认真听取和反映职工意见建议,调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由于建设银行改革不断深入和力度不断加大,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为了协调好改革和职工利益的关系,市行在各种措施出台前,均把相关制度交给职工讨论,让职工发表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观点,自觉地参与到改革之中。例如在《鞍山分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出台前,按机关和一线窗口两个层面多次交给职工讨论,倾听群众意见,先后几易其稿才最后确定。还有,在全行范围内实行员工考试竞聘上岗,而制定的《建设银行鞍山市分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实施办法》,也是事先交给职工代表讨论,对涉及到其中各类人员的各种待遇问题和考试竞聘方法,认真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进行修改。为了保证这项改革措施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在整个考试竞聘过程中,从方案的确定、出题监考判卷、竞聘演讲投票到竞聘岗位的落实,均有职工代表和工会参与,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

三、认真实施行务公开,主动接受职工民主监督

首先是强化监督意识,落实公开制度。启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强化了“行兴我荣、行衰我耻”、“我是建行人,我要为建行为贡献”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广大职工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在提高认识,思想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不断完善职代会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行行务公开制度,双管齐下,逐步由浅入深,向系统化、规范化、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认真执行了“行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公开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疑点问题不搞暗箱操作,确保职工能知道实情。坚持做到了八项公开:重大经营决策公开;改革全过程公开;干部聘任职称评聘公开;绩效工资发放公开;评先奖罚公开;拍卖抵债物公开;调整岗位竞聘公开;购置大宗办公用品公开。仅**年分行就对网点的大型装修召开了四次招投标会,分别有行政、计划、办公室、个人金融部、预算中心、监察室和工会等部门参加,保证了装修招标工作的公开透明,主动接受了职工民主监督。

其次是行务公开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从刚开始时的职代会上公开、行务会上公开、工作会议上公开等比较程式化、形式化的公开方式,发展到现在的根据需要公开的具体内容,分别采用班子会、通气会、公示栏、招标会和局域网上公开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公开,保证了公开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公开透明的广度和深度。

四、积极征集职代会提案注意解决职工实际问题

落实职工代表提案,是发挥职代会作用和提高职代会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职工代表身在基层的各个岗位,能广泛听取职工的心声,在每次职代会召开前,我们都提前将会议议程、内容通知各位代表。代表们采取谈心、座谈会等不同形式,广泛征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整理成提案,再由职代会提案审查委员会进行梳理审议后,向职工代表大会提出提案征集情况的报告。几年来,先后征集代表提案和征求职工意见建议共209条,分别涉猎八个方面的问题,都是经过市行党委组织各个部门调研论证后,认真分析代表提案中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落实和整改,并答复职工代表。对省行职代会的两次提案征集,我们都是经过职代会提案审查委员会认真讨论审查后,有选择地上报给省行。其余条款在市分行范围内先由各职能部门给予解释或答复,再由系统工会反馈给提案人和附议人,每一条提案、合理化建议都能得到解决或答复。

职工大会制度篇9

为了全面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保障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公司法》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企业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是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一定数量的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代表职工行使参与企业决策权利、发挥监督作用的制度。董事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称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

第二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设置

1.公司董事会中,应有一名职工董事。监事会中,应有一名职工监事。

2.董事会中职工董事与监事会中职工监事的人数和比例应当在公司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条件。

1.本公司职工;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能够代表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熟悉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具有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参与经营决策和财务监督的能力。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2.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法》中规定的不能担任或兼任董事、监事的人员,不得担任职工董事、职工监事。

3、工会主席可以参加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选举。

第四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产生程序。

1.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候选人应当由公司工会提名,公司党支部审核确定。

2.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必须依照《公司法》规定,由本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获得应当参加会议人员的过半数同意选举产生。

3.职工董事、职工监事选举产生后,应当报上级工会、有关部门和机构备案。

第五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补选和罢免。

1.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因辞职等原因出缺应当及时进行补选,从出缺至完成补选的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在新补选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就任前,原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其职务。

2.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不履行职责或者有严重过错的,经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代表)提议,可以依法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进行罢免。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补选和罢免要经应当参加会议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六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任期。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任期与公司其他董事和监事的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任期内调离公司的或者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岗的,其任职资格自行终止。

第七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职责。

1.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享有与公司董事、监事同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2.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当经常或者定期深入到职工中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董事会、监事会研究决定公司重大问题时,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代表职工行使权利,充分发表意见。

3.职工董事在董事会讨论决定涉及有关工资、奖金、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变更劳动关系、裁员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事项时,要如实反映职工的合理要求,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董事会研究确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解聘时,要如实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公司管理人员的情况。

4.职工监事要定期监督检查职工各项保险基金、工会经费的提取、缴纳情况和职工工资、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福利等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当参与检查公司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第八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工作制度。

1.知情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可以定期调阅公司有关的经营、财务报表;列席与其职责相关的公司行政办公会议和有关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会议。公司要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公司工会要主动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2.保密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接受职工(代表)质询时,要按照信息有序披露原则,遵守公司保密规定,保守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涉及的公司商业秘密。同时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人员泄露。

3.报告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遇到工作受阻、待遇不公等情况时,有权向工会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反映。

4.委托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因故不能出席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时,可以书面委托公司其他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或者公司董事、监事代为出席,并在委托书中明确授权范围。5.培训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要自觉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公司要创造机会,安排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职培训。

6.述职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必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其履行职责的情况,每年至少一次。报告内容或者提纲应当提前一周告知职工(代表)。

7.评议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当在认真述职的基础上,对职工(代表)提出的质询予以答复,接受职工(代表)的民主评议。评议结果要形成书面材料。

职工大会制度篇10

一、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坚持职代会制度不动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这两年,职代会与股东会的位置孰轻孰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人认为职工代表大会过时了;有的把股东大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对立起来,甚至主张用股东大会代替职工代表大会。在实际工作中,在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职代会工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1、职代会与股东大会关系难理顺。从食品有限公司职代会运作的实践看,虽然职代会制度在形式上是完善的,一年1—2次职代会也基本正常,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职代会自身机制的变化,使得职代会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出现“空转”现象。2、职代会与股东会的职权难划分。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权利机构,依法行使十二项职权,且大多数都有决定或审议批准权,它与职代会的关系没有明确规定,往往发生重叠或交叉。另外,在决策程序上,董事会、股东会与职代会也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是董事会、股东会先于职代会,使得职代会职权难以落实。3、劳动者与股东利益难协调。企业改制后,各种生产要素逐步参与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渐形成,于是在实践中,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一方面,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因其身份不同,对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目前职代会所维护的职工作为劳动者的利益,而股东会维护的是职工作为投资者的利益,两者间缺少协调机制。

以上三道难题反映了企业改制后给职代会制度带来了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念,像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一样,坚持职代会制度,全面加强职代会建设。

一是改制企业坚持职代会制度的依据。首先是法律依据:《企业法》、《工会法》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坚持职代会制度,《公司法》第一章第十六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其次是实践依据:企业改制虽然是近几年的事,时间不长,但从运行情况看,坚持了职代会制度的改制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强,而那些没能建立和坚持职代会制度的企业,由于职工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职工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企业自然也难以办好。

二是建立和坚持职代会制度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最高层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基本职能是依法维护职工的权益。我们认为工会履行维护职能也要顺应职工的需要,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依法指导职工签好劳动合同,确定其企业员工的身份,此乃基础;第二层次是通过与企业经营者进行以工资为核心的集体协商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确定职工是企业相关利益者的身份,这是维权的核心部份;第三层次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职代会制度,通过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来体现职工在企业地位,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手段,也是职工在实现劳动权利后对参与权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制度,规范运作,进一步发挥职代会的作用。

有规矩才能有方圆,职代会工作必须靠制度办事,才能有序运作,才能有威力,才能发挥其作用。

一是完善职代会实施细则。从食品有限公司改制后的情况看,坚持职代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必须开好职代会,不断提高会议质量,坚持做到“四个规范”。即:时间上规范、组织上规范、内容上规范、程序上规范。

二是建立职工代表培训制度。全面提高职工代表素质,是坚持职代会制度,加强职代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职工代表队伍,加强职代会建设就会形同虚设,职工参政议政就是一句空话。首先应建立职工代表学习制度,工会要通过组织办学,委托办学,社会办学等途径,广开学路,为职工代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职工代表的头脑,使代表能够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情况,解决问题;学习领会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知识,确保参政参到点子上;全面掌握企业改革中民主管理工作的内容、原则,难点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理论依据;同时,还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法,经常组织职工代表和工会干部参加各类工运理论学习班、培训班;请市工会相关部门的同志到企业上大课,全方位地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其次,建立定期职工代表培训制度。为了保证企业一年两次职工代表大会开出成效,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有理有据,我们要定期培训职工代表,即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讲座,会前讨论引导形式,使职工代表在开会前充分了解情况,带着见解和依据参政议政,保证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强化新当选的职工代表民主管理、民主监管的能力,每当职代会换届时,工会都组织对新当选的职工代表进行系统学习,让他们了解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企业的经营路线图及目前运作状况,了解职代会的职能和权力,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三是优化职代会工作机制。根据企业改制的新形势,职代会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应确定“把握大局,依法定位,履行责任,力求发展”的工作目标。在具体运作上,应主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1、约束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使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范畴,依靠制度加以保证,通过立法建制,规范民主管理行为,达到工作内容目标化,组织形式制度化,活动程序科学化。2、监督机制。坚持“三个结合”、“三个同步”,即落实职代会决议情况的检查监督与企业对各单位(部门)完成经营目标考核相结合;以集体合同,劳动法规执行情况为主要的检查监督与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检查监督相结合;职代会对企业劳动保护、职工福利情况定期检查与企业班组为单位的现场管理日常监管相结合,实现检查监督的多层次、全方位。在检查监督的内容上与党政中心工作同步;在检查监督方式、方法上与搜集职工反映、跟踪调查研究同步。3、激励机制。职代会工作要有生命力,必须改变过去对职代会工作只有检查考核,但没有激励措施的状况,在企业要形成一套“评先、选优”的工作机制,实现职代会工作的由弹性向刚性方面转化。

三、依靠职工,落实职权,注重把握发挥职代会作用的关键节点。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资产在流通领域退出的步伐逐渐加快,职代会现有的职权设置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我们认为,守住决定权,用好否决权、扩大知情权,通过职代会职权功能性开发,使职代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部分,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极端重要。

一是守住决定权。职代会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部分决定权,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而逐渐转移,但与此同时,在一些股份制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已作为一项福利。因此职代会应及时地介入其中,对企业培训目标,参加对象、经费使用等行使决定权,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职代会实施民主管理应该突破的新领域。

二是用好否决权。目前,一些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的基本构架已经形成,但运作机制尚未完善,如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处于这种阶段职代会的否决权应有相应的扩大,以促进约束制衡机制的形成。我们认为职代会可行使以下事项的否决权:1、民主评议信任票低于5‰的干部不该聘用而聘用的;2、职工工资分配方案应该公开而未公开的;3、涉及职工福利重大事项应该预告而没有预告的。通过行使否决权的评价手段,不仅能推进和改善职代会建设,还可以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扩大知情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如果能将职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对经营者权利的实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制衡。如企业改革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企业用工、裁员等事项要向职代会报告、听取职代会的审议意见。

发挥职代会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必须依靠职工,具体应注意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是在决策中注重民意。未经职代会讨论的经营方案不决策;未经职代会审议的政策措施不出台;未经职代会决定的有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拍板;未经民主评议或评议较差的聘用干部不聘用。使领导决策的过程变为职工代表的参与过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度。

二是在管理上吸纳民意。企业要发展,必须重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要广泛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可以通过企业情况通报会制度,向职工代表交底数、交任务,充分发挥职工聪明才智;组织职工代表开展专题监督、检查活动,使职工在参与中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