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数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5:09:55

冀教数学论文

冀教数学论文篇1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高等教育,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是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河北省虽然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明显不如京津,河北省高等教育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对策,兴利除弊,加快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现状

1.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为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营造大环境。京津冀独特的区域特征,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以河北为腹地。京津冀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为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前提条件。尤其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区域内三地政府、各行各业都在挖掘各自资源优势,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在资源、能源、生态、产业、交通等领域的共谋合作也已拉开帏幕,尤其是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彼此距离。所有这一切都为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奠定物质上的基础。

2.丰富和不可比拟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北京有部属院校32所、市属院校30所、民办高校100多所,高校总数超过200多所。这些高校加上研究院所拥有的博士点、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理工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文、理、工、农、医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左右。目前,天津共有普通高校44所,其中,本科院校18所、高职院校26所、另有独立学院10所。职业教育方面,天津现拥有2所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单位, 65所部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河北普通高校88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省属骨干大学10所,民办高校14所。区域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

3.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为此京津冀三地政府于2006年底,在津举行“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共同签订了人才开发合作的三项协议,为三省市人才开发一体化搭建平台。2008年底,河北省与北京市就深化区域发展合作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包括“扩大教育合作”在内的10个方面的共识,打开了两地的教育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二、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之经验

1.制定了区域合作的长远规划。长三角地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既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合作协议,更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长远合作规划及总体框架。三地一致认为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应是:共建专家库、教学资源共享、高校学生互换、研究生联合培养、一体化就业网络、社区培训与农村教育合作等。

2.建立了教育合作发展的协商机制与协调组织。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轮流举办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发展论坛,研究区域教育合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区域教育联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议,来商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3.三地间高等教育项目合作。长三角共同签署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高校专家库,共享高水平人才资源;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培训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为学生交流搭建平台;相互委托开展评优评审活动,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共同举办教育展和高等教育论坛,展示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等。

4.三地高校校际合作。长三角地区已有不少高校围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领域展开合作。如2005年,由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8所高校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这8所高校地理位置接近、办学各具特色,通过组织校际友好辩论赛、学生暑假联合实践等方式,不断增强校际交流,搭建起了校际多领域合作的桥梁。2006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的24名交换生,以互免学费、互认学分的模式相互到其他高校的强项特色专业学习一个学期,迈出了高校合作办学的第一步。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战略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合作共赢。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区域政治属性更加明显,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行政壁垒观念。京津冀三地政府、高等教育学者都应该努力转变传统行政壁垒观念,树立新观念,那就是三地高等教育必须合作才能共赢,而且合作形成的合力远远大于三地各自力量简单的相加。同时我们还要使大家在思想上认同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观念上彻底转变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高等教育合作当中去。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合作模式与途径,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

2. 建立协调组织,形成会商机制。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当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专门协调组织,商讨高等教育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定期举行研究会议,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探索方式方法,促进京津冀地区内各级教育部门与各级各类高校的合作,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献计献策,并最终形成高等教育合作会商机制。

3.政府要促进三地高校校际合作及项目合作。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远不如京津高等教育发展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远不如京津多,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与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三地高校间的合作及高等教育项目合作,河北省的高等院校更要积极主动的争取和京津高校合作,以各种丰富的合作形式促进自身成长,推动河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冀教数学论文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等化;协同发展

一、引言

基础教育服务是指:由国家或政府为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公共财力和公共资源为保障,为满足每位公民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提升最基本的能力、享受最基本的文化三方面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它是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与发展最基本、最直接、最密切、最现实的一项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判断标准要求公共教育服务以公平优先,质量为重,政府为主;强调其服务对象是具有个性化的人,机会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结果要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大致均等地享有公共教育服务而不是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实现平均主义。

二、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

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促使人们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罗尔斯认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的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罗尔斯认为必须通过订立一个全社会都认可的,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被严格遵守的契约来实现公平正义,罗尔斯称其为“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层次的原则。“第一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存储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附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公共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罗伯特・丹哈特和珍妮特・丹哈特夫妇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提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称其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理念:(1)强调尊重公民权利。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至于首位,强调对公民的服务,并将权力授予公民。(2)呼吁维护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种共同的事业,鼓励每个人参与其中,并最终实现所有人的个人利益。(3)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不应将职责放在“划桨”或“掌舵”上,应该是重要的参与者,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或公务员应当服务于社会公众,而不是去控制他们。基本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应当适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并可以借鉴此理论为来重建京津冀教育服务体系。

三、京津冀基础教育非均等化表现

(一)教育经费差距

虽然与北京市、天津市毗邻,但河北省现阶段基础教育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以人均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例:尽管从2000年到2010年京津冀三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是逐年增加的,但是河北省的人均教育事业费上升幅度有限,三地之间的人均教育经费差距日益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北京市人均教育事业费为 2294.7元;天津市人均教育事业费为 1767.2 元;河北省人均教育事业费是 714.9 元,还达不到北京市人均教育事业经费的 1/3,仅仅为天津市人均教育事业经费的 2/5。由此可见,京津冀三省市对基础教育服务投入差距很大,并且,彼此间的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

(二)在师资数量上差距

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10 年北京市普通中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为 9.81 人,天津市为 9.88 人,河北省为 7.47 人。这说明,从普通中学的师资占有量来看,北京、天津、河北所拥有的教师数量存在着不均等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各地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对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构成阻碍。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二:首先,三地行政地位的不对等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北京作为首都,天津作为直辖市在行政地位上要优于河北,优质资源必然先向北京、天津流动;其次,京津地三地尚未形成基础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在法律法规方面尚不完善,导致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效果有待提高。

四、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一)主导要素: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具有行政的强制性与合法性,这使得其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政府对整个公共服务系统发挥指导作用,可以为系统提供法律上和政策上的倾斜和保障,保证系统的有序平稳运行,是系统的控制参量。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行政地位的不对等是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不均等的原因之一,而政府的科学行政规划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规划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重新配置公共资源,使河北发展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与北京、天津没有太大差别,逐步实现均等化。此外,由于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益性、公共性等有别于其他公共服务的性质,要求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政府负责纯公共服务的供给,市场负责准公共服务的供给,社会组织则作为对政府与市场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在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具体措施的落实上:首先,在法律规制体系上,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促进三地职业教育服务均等化,需要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尽快制定适合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合作法律规制,将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保障三地各级政府、各类组织机构在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纵向上制定国家、省市相关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法律、实施条例与地方性法规,自上而下构建完善的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法律规制体系;横向上要确保京津冀三地制定的基础教育法律法规相互统一、彼此认同,强化各方面的协调。其次,在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上,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可以减少政府在其他领域的财力配置,从而增加政府配置于基础教育的财力资源;政府可以提高河北地区基础教育财政投人比重,努力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的财政经费差距。最后,在教师资源分配上,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将北京、天津的优质师资引入河北地区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也可以通过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来吸引优秀毕业生留在河北并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二)协同要素:以市场为依托

河北与北京、天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了基础教育不均等,引入市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借助市场来缩小三地区经济水平的差距。此外,在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能够使教育资源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区域更好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基础教育服务的实现最低成本和最优效果。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来保证三地教育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并结合三地各自基础教育的特色,创建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将北京、天津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大数据平台更有效率地引入河北地区。比如可以合作建立相关的研究组织和机构、设立教育实验设备共享平台以及三地共享数字图书馆、公共设施和设备等,这对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河北来说意义非凡,此外,在加大对河北省教育资源引进的同时,建立大数据平台也可以促使京津两地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流动,从而达到促进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目的。(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清梅 梁捍东.试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2] 王世斌.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5-6.

冀教数学论文篇3

关键词: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熵值法

一、导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由来已久,是我国当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但是京津冀三地发展桎梏层层,三地协同协同发展水平落后,区位优势显现不出,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却出现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环首都贫困带。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就是三地基本公共服务严重非均等化。北京集中了过多的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拥有河北和天津无法企及的优势,但人口的过度集中也带来了大城市病。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一次出现是《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上,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化,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京津冀三地经济概况

京津冀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果,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总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三地经济也存在较大差异,2015年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68.6亿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万元。天津市2015年生产总值16538.19亿,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然而河北省2015年GDP为29806.1亿元,人均GDP只有4万元。

从近十年的财政收支上看,北京财政收支增长六倍,天津财政收支增长近五倍,河北财政收支增长仅三倍。2014年北京财政收支为天津的三倍河北的两倍,三地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决定了三地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状。

从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情况来看,2014年北京、天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河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和一点五倍,差距很大,而且北京、天津、河北内部城市与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都会影响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三、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析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一个包含10个具体指标来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评价。

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指标方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

普通小学生师比%-普通中学生师比%-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千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参保率%+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量/万人+污水处理率%+

数据选择上,根据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寻找2005-2014年相应数据,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

本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建立评价矩阵X=(xij)n*s正负指标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计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将各年各指标权重与各指标变异系数对应相乘后加总,可以得到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度数据,随后我们定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1-差异度”在计算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体水平上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很低,基本在0.6附近波动,从整体走势来看,除2005-2006和2010-2011年均等化水平有明显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等化水平随着时间而提高,尤其是最近四年,曲线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逐年提高,良性发展,但是还有很长道路要走。

综上所述,京津冀三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很低,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处于优势地位,拥有最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而天津、河北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上失衡,三地差异很大。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冀教数学论文篇4

关键词:京津冀;民办院校;化工;复合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61-02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_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而且据近期招聘会报道,目前擅长外语、具备国际贸易知识、电子商务经验的复合人才,即便开出几十万元的年薪,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表明培养复合人才在我国势在必行。

二、京津冀地区现有产业及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表1为2013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1]。从此表可知,北京主要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天津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基本相当。河北省则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但第三产业也占相当比例。这说明京津冀地区需要大量从事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才。

2015年4月30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进入实质发展阶段,这给京津冀区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据国家部署,北京市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将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航运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业集聚区;河北省将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轻纺食品等方面向京津开展对接,在曹妃甸和天津南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在河北黄骅地区建设华北重要的合成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在廊坊建设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这表明,未来北京及近京地区第三产业比例将进一步增大,其中化工相关产业对科技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大。

三、适合民办院校培养的化工类复合人才

学科专业交叉是培养复合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目前学科专业交叉主要分为两种:一为理科与理科专业的交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2],如材料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和绿色化学工程等[3],据报道有41.02%的诺贝尔奖来自交叉学科;二为文理科之间的交叉,主要培养文理兼通能从事科技服务的复合人才。

民办院校大多数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数理化基础相对较弱,将学生培养成前一类复合人才困难较大,但这些学生生性好动,乐于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因材施教,将其培养成文理兼通的复合人才可能性相对较大,而且目前市场更需要的是文理兼通的复合人才[4]。目前需要的化工类复合人才有以下几类。

1.化工外贸人才。据中国化工招聘网知,化工外贸人才基本都要求是化工专业科班出身,必须既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熟习化工产品、原材料及配方,同时熟知外贸规则、法律政策和单证业务,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网络线上和线下销售技巧,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毕业后可在化工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和各类化工网站和贸易平台工作。

2.化工金融人才。由于化工行业的复杂性和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很多从事金融专业的人看不清化工产品上下游之间、各子行业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因此市场上非常需要既懂化工又懂金融的复合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化工类企业投资融资、化工证券、股票等方面的分析工作。

3.化工安全环保人才。按照我国现行培养模式,化工专业学生大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若从事化工安全和环保工作会感到知识不足。目前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大多为安全工程专业,对化工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应加快化工安全环保复合人才的培养,这是有效预防化工行业重特大事故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的迫切需要。

4.化工信息人才。每年我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约3―4万种,如果以不同规格定义有上百万种,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控制点多,管理复杂,同时我国化工中小企业偏多,约2.5―3万家,对信息化和化工信息需求特别大,对信息时效性和有效性要求高。目前国内约96%的大中型化工企业建有局域网和信息研究中心,另外还有数百家各类化工信息交流平台,这些都需要既懂化工又懂互联网的跨界人才支撑。

5.医药营销人才。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目前许多世界著名制药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增大人、财、物的投入。对京津冀来讲,生物医药产业在天津和北京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又是河北省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因此本地区未来需要大量的医药营销人才。

四、化工材料类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只能按国家编制的专业目录进行审报专业,人才培养比较专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建议有关方面出台的相应政策,设置复合人才专业目录。民办院校也应紧密围绕京津冀人才市场和国家重大人才需求,建立适合复合人才发展的培养计划。化工复合人才培养可在原化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置复合人才培养方向,并做如下修正。

1.增加跨专业模块课程体系,以理论适中够用原则精简理论较强的化工课程。在化工培养体系中增加特长模块,如外贸、金融、安全环保、电子商务、计算机互联网、市场营销等模块,依据模块设置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如化工外贸人才[5],可在化工培养方案中增设外贸方向,增加外贸模块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原理、进出口业务与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化工商检、化工商务英语、网络营销等核心课程。此外,对化工培养方案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等采取理论适中够用的原则进行精简。

2.允许学生进行特长课程与非核心专业课程之间的学分置换。

3.在后期校外实践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培养环境,建立相关校外实习基地。

4.开设跨学科专题讲座。

五、结语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快,本地区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融合也在不断加快,既拥有化工专业知识技能,又拥有其他领域特长的复合人才在人才市场上最受欢迎。民办院校因材施教,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人才,既可满足学生家长的要求,也可满足京津冀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俊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J].调研世界,2015,(2):1-9.

[2]谭天伟,薛娇.学科交叉与大学发展――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教授访谈[J].中国高校科技,2014,(3):4-6.

[3]陈巧玲,郑英峨,管国锋,崔咪芬,崔群.立足江苏 面向全国 构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5,85(3):9-12.

冀教数学论文篇5

1.编写内容上的全新化

冀教版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以及多种练习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浅显易懂.合理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其编排是简单易学的在前,然后到概括程度较高、抽象的内容,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的章节小,其中包括的知识点少,教学内容两周左右即可换一章,使初学者既容易掌握知识点,又有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化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知识”,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交流机会,把教学活动过程变成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新教材的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探究性问题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要善于利用素材,并借助游戏、动手操作、图片折叠等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创设利于学生领悟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观察、推理、实验、验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学习方式上的多样化

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教材不同于传统数学教材,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入课堂,新教材引入了很多生活化的图片以及很多真实的数据,很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刚领到书就被吸引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争论和辩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犯错,可以让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4.体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基于传统教材对知识的应用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新教材做了合理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学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各个方面贯穿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新教材在序言、问题引入、例题、习题、复习题及课题学习中均编排了大量应用性的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策略

1.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冀教版教材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态度、情感和一般能力,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通过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冀教版教材首先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转变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此,我们要从学生参与未来竞争以及终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在适应科技进步和时展的要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材实验的重要基础,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材的基本理念相吻合,进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使用冀教版教材,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2.利用冀教版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富有创造地研究和关注所学知识.正如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冀教版教材编排上图文并茂、版式活泼,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性、可接受性和启发性较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应该对此加以应用.要善于运用有趣的例子、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别出心裁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还要挖掘深邃含蓄而又绚丽多姿的数学美,带给学生美好的感受,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冀教数学论文篇6

 

冀商,即河北商人,是指从河北走出去到外地经商的商人[1]。同其他各地商帮一样,冀商也经历了兴起、发展、昌盛、衰落四个阶段。通常我们所说的冀商商史,是指始于清,发展鼎盛于清末民初,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段历史,人称“百年辉煌”。

 

历史上的冀商,其经商之道及职业人才的培养可为职业教育提供些许借鉴;2015年河北省召开的首届冀商大会,标志着对当代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切实的利益关系,因此,本文梳理了冀商发展的历史脉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冀商的历史渊源

 

我国商业历史悠久,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商帮代表,有以乔家大院为典范的晋商、冠以红顶商人之称的徽商。相对于晋商、徽商而言,冀商的名气却远不及如此。虽不及其它商帮名气大,但是论及实力,冀商还是毫不逊色的。在河北商史上,冀商的主体主要指这三个帮:一是远到东北一带闯关东经商的“老呔帮”;二是远到蒙古双方货物互换为主“张库帮”;三是以特产经营及特色品牌为主的“冀中帮”。

 

(一)老呔帮

 

“老呔帮”是三大帮中最具实力的一个,也是“第一帮”。康熙字典中将“呔”字注释为:“南人詈北方人为呔子。”其引申意思为说话带有外地口音[2]。因说话带有外地口音,故东北人给到当地经商的河北商人一个统称“老呔儿”。

 

清乾隆年间,乐亭县刘石各庄的农民刘新亭得知,东北龙湾一带开垦荒地,急缺农具以及日用品,于是决定闯关东搞长途贩运。令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举动,使他开创了今后的“老呔帮”。据乐亭县志记载,刘家在东北和关内所开设的商号范围极广、数量极多,至光绪十五年已有30余处[3]。在刘新亭经商成功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乐亭周边一带的人走上了去东北经商致富的道路,自此,“老呔帮”逐渐形成。

 

老呔帮的主要功绩就是开发东北,经商是乐亭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这句民谚十分流行[4]。自清初起就有乐亭人闯关东经商。他们先从小本生意着手,从而发家致富。有“京东第一家”之称的汀流河刘家,其祖先就是乐亭经商者的代表之一。

 

提及刘家创业,其历程非常艰辛。刘家始祖刘新亭大约在清朝乾隆末年开始创业,发迹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在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来歌赞石各庄刘家创业史:“石各庄影匠窝,丰庄赶大车。炉上叮当响,洼里跟着学。”其大意是:刘家在石各庄养皮影戏班,有多名“影匠”,因此称之为“影匠窝”。刘家利用东北“开垦招荒”形势,闯关东经商。炉上村铁匠炉负责打制农具,为东北供应;丰庄组成车队,将农具运输到东北;洼里也跟着跑起运输来。所提到的事都为刘家经商发迹奠定了一定基础。

 

他们去时运输农具,返程时捎载那边的特产,这种经商模式使得刘家生意蒸蒸日上。到了清末民初,在沈阳、哈尔滨、吉林等各大城市,刘家均有自己经营的商号,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乐亭等地同乡人也都效仿,很多人因此发财致富。刘家在东北各大城市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最初,刘家只是贩运耕种农具、布匹、和一些杂货,随着其经济实力逐渐强大,发展成为了百货公司,到了后期,他们开始经营钱庄、银行,一度在商界炙手可热,为人们所熟知。

 

(二)张库帮

 

“老呔帮”是冀东人远到东北一带闯关东进行经商,而仍有部分河北人(诸如束鹿、深州、饶阳、南宫等地人)则利用起本地地域优势,将他们看重了那条始于张家口、终于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以此来作为生活的依靠。在电视剧《大境门》,它讲述了以张家口巨商王瑞昌为代表人物的一代冀商的奋斗故事。其中,有一个情景是这样的:清末民初,天气十分恶劣,在陡峭的峡谷中,张家口蔚县商人王瑞昌正押车行走,突然从对面冲出劫匪……。电视剧中所指的那条道即为张家口通往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张库大道。这条商道形成于汉唐时代,兴盛于清顺治元年。那年,正赶上清政府修筑大境门,全面放开对蒙、俄的贸易。束鹿等地河北人正是在此商机带动下,踏上“张库大道”远到蒙古进行货物贩卖,自此,冀商“张库帮”形成。

 

当年的“张库帮”主要是将自己带去的产品与蒙古人的当地盛产进行交换。到达目的地后,一般都是搭上帐篷,等着将带去的这些产品,诸如烟、糖,以及蒙靴、烟袋杆等日常用品,还有珊瑚、玉器等之类的“细货”,与蒙古的牛羊马匹进行交换等。据说,一只羊只需用一包烟……数倍的利润使得张库帮长期地经营着。

 

(三)冀中帮

 

惠济京津和物流天下之业绩主要是由冀中帮创建的。河北环绕京津之间,河北商人利用地域优势以及特产特色,进行经商活动。“冀中帮”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其三: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产销需要;三是产品优质[5]。

 

“冀中帮”凭借优质的特产,四海经营。比如以保定特产居多的有:安国药材、高阳棉布等。除特产外,还有河北人创建的一些特色品牌:像“东来顺”、“全聚德”等。

 

二、近代冀商与职业人才的培养

 

冀商史上,乐亭人闯关东经商的成功以及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故事,铸就了冀商百年辉煌经商史,一批商业骄子诸如刘新亭、武百祥、孙秀三等将永载史册。本文以武百祥及其所创建的同记为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理论,深入挖掘冀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积极学习先进,注重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商人,武百祥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十分革新。他在经营方式上,打破旧商业的传统,试图推陈置新,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模式,大胆学习外国经验。1907年,武百祥善于捕捉商机,开始制作一种流行的英式鼠绒皮毛帽,并聘请有经验的毛皮匠负责剪裁。1911年10月,他亲自去天津置办货物,并在外国租界处学习其经营方式,此外,他还曾到江南和日本进行学习。武百祥不仅注重自身的学习,而且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1920年,他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各大城市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其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在此期间,他还曾派员到西欧一些先进国家,诸如到苏俄、波兰、德国、瑞士等地进行工商业的学习,并在国内国外设立多个办事处。武百祥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商业所处的地位,带动商业进行一系列革新,开创了诸多商界先河。

 

武百祥指出工人自身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缺欠:知识缺乏,技巧不足,思想差缪[6]。因此,关于人才培养过程,武百祥在《劳资冲突之我见》中在简述办理工厂之现况时提及。现将涉及教育方面呈现如下[7]:

 

教育:每周学徒入教育班读书三小时。(现有十六班,共六百五十人),教育班分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分科教授。普通教授,是平民书信,公民常识,三民主义等。专门教材,针织科有纺织学、算术。木工科有绘图,算术。缝纫科有图案等。休息场游戏二小时。

 

集会:每礼拜六晚七时例会,智育演说(请人演说),礼拜日早八时歌咏会(学习诗歌),早九时朝会(训育部主办),下午一时齐赴礼拜堂听讲,礼拜日晚七时德育演说(宗教演说),每次晚会有电影助兴。

 

训育部:管理工徒,灌输智识等。

 

青年会:经理集汇书报教育并德智体群四育。

 

武百祥先进的商业革新精神以及注重人才培养、善于利用人才优势做法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启发。他十分注重对学徒的各方面教育,有分科知识的教授,即专门性质,也有普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强调学徒德智体群四育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一种教育类型,尤其应注重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有着紧密关系。相对于普通、简单多重复的劳动,企业更愿意招一些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经过一定培训合格的服务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应注重人才培养,避免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成为常态,缩小企业用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对接,真正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二)丰富职工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武百祥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而且还非常重视职工的福利待遇。武百祥认为没有素质好的工人,工厂很难搞好[8]。所以,为了工人的知识和素质修养得到提高和升华,他提供了很多有利有益的举措。在同记,为商店店员和工厂工人提供宿舍;为了使员工看病方便,在同记设有医院,并实行免费医疗;除此之外,还设有浴室、理发室等生活保障设施;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在工厂设立了俱乐部、图书馆、游戏室等设施;为了使员工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还设有体育场、运动场等。这既为员工提供了方便,也使得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种种上述举措,表明一个企业强大发展的背后,不单需要职工过硬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必要的因素。这与其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关。在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以及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更应面向大众,尽可能使更多工人、农民及待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增强企业、乡村技术技能积蓄,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关注职工教育,重视企业文化氛围

 

为了提高工人素质以及受教育水平,武百祥将同记工厂内部组织分为厂务部和训育部。其中厂务部下设各个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管理;训育部下设职工青年会,由6个部组成。即:德育部、智育部、体育部、群育部、艺术部、妇女部。职工青年会是由工厂训育部直接领导,具体组织形式如下图[9]:

 

图1 训育部组织机构

 

职工青年会所组成的组织机构,在活动目标方面清晰明确;活动内容详实,既有促进职工专业方面的活动,又有文化常识性活动等,如工业研究、工业演讲、工人教育班、主日学等。活动形式多元,如厂事讨论会、常识演讲、歌咏会、游戏室等,注重研究、讨论、演讲、娱乐、运动于一体;人员配备恰当合理,不同活动有相应的岗位人员负责,设有会员、教员、主任、指导员、值日员等。生活保障齐全,设有养病院、浴所、膳堂、宿舍。该组织机构全面完善,岗位责任落实到人,极大的促进职工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既对职工进行了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又使得职工的精神能力改进有一定益处。武百祥在《五十年自述》中对学徒施行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写道:“没读过书的学徒们,到现在不但能唱诗、能看书、能写信,而且每星期还能出一张‘工人周报’[10]。”武百祥还对领袖和店员在学问方面进行了特别要求。他在《大罗新政策》中写道:“商业上的教育,固是商人的利器,然而要仅受学校的教育,有书本上的学问,而无切实的经验,必难得其实用……要想在商业界占一位置,除此常识之外,更需要有特别的学问,非是从书本中可以找到的,也不是印板式的,代代相传的,乃是由于苦心经历积渐而得的经验”[11]。对于店员来说,他指出“一般普通店员,其受学校教育不过二、三年,或四、五年,如欲使其成为优秀的店员,当然还需要一番训练[12]。”主要通过课本讲授加之经验训练。可见,在那时商业职业教育就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锻炼。此外,当时武百祥也很重视企业的文化气氛,花重金聘请文化名人为“同记”特别店员,旨在更好地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时武百祥对于员工在商业教育上要达到的要求,对于如今的职业教育来说仍然适用。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课程方面,把握好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实践锻炼,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活动方面,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四)创办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武百祥因自身只在家乡私塾里读过四年书,深切感受到没有文化之苦,因此他为了让更多下一代免受其苦,在家乡乐亭及哈尔滨创办了学校。在1912年,在家乡乐亭县创建了赵滩小学。1918年,与人共同筹款筹建了“东华商校”(后改为东华中学,后改为哈二中现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新知识的商业专业人才。因为在当时,大部分商界领袖是没有受过商业知识训练的,不能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1928年,他与赵禅唐共同筹资,创建了百善学校,这一学校在当时成为乐亭县最好的学校,聘请好的老师,创建优质的硬件设施、环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的人才。其中,学习好的可以继续升入中学、大学进行深造,即使没有继续升学的,也可以依托良好的文化基础,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等各个领域。

 

武百祥创建的学校,对贫困生实行免费政策,对特别贫困甚至提供资助补贴,这使得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或者凭借一技之长就业,也有继续升学的途径。通过让他们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武百祥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对现如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还应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共同育人”等改革趋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

 

(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

 

武百祥强调既然要吃同记的饭,就要服从同记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首先,武百祥在用人方面特别重视学徒制的管理办法,他在《劳资冲突之我见》中对于工厂的学徒有严格规定“本厂学徒三年毕业,初学程度入厂者,毕业后酬劳一百元。高小毕业入厂者,酬劳一百五十元。(为提高工人资格故酬劳上略有区别)”[13]。其次,对于店员管理,他也有严格的要求标准,如规定店员要达到高小文化程度,年纪轻、容貌整洁,通过考试方可录用,在录用后还要经过一段培训期,并在熟悉业务和规章制度后才能上岗售货,始为正式店员。再次,至于店规,武百祥在《同记工厂及附属事业》中说到:“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人数一多,必须有一点秩序,才不至于紊乱。学校、军队、工厂,都是一理。……全厂职员,上至经理厂长以及各科主任执事,一切食宿起居与工徒苦力完全一律,毫无分别。至于工作服务,上级厂员均须身先工徒[14]。”再次,他对工人和店员制定了一些禁令,以及订立了厂训——“洁诚信爱”。对于失职或违职的职工,轻则记过,重则除名。在武百祥儿子《忆我的父亲》中写道:父亲的舅舅何善荣是当年带他父亲闯关东的人,在同记店内工作,由于不遵守店规,同样被开除了。

 

在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方面,武百祥尤为重视,首先实行了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等做法。他在《同记工厂及附属事业》中,在讲到工厂效用之助长信用时提到:“我们的成衣,因为工厂有一种好习惯,绝不会没收顾主的剩料,也不会冒开材料,所以信用颇著[15]”。并在《大罗新政策》的演讲中,从货真、价平、优待、快感等四个方面保障了顾客的利益,在给顾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同记的信誉和道德。

 

在武百祥看来,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商业信誉道德是同记取胜的资本。现如今,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立德树人,加强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近代冀商与职业教育的思考

 

历史上,冀商三大主体的出现与形成,不仅使得东北、内蒙以及河北地区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冀商以及相当一部分人的致富,更尤为重要的是一些留传下来的技术、特色品牌以及经商之道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很有益处。对于现代而言,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冀商商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于2015年7月6日在石家庄召开了首届世界冀商大会,加强了海内外冀商与家乡河北的交流,促进冀商参与河北经济建设。无论是追溯到历史的轨迹还是跟踪现在发展的前沿,冀商以及商会的发展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贸易的深入开展,相应地冀商也在逐渐发展,对于企业以及家乡来说,两者的资源互动和辐射回流,即发展了企业,又回报了家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商会这个平台,与会冀商积极参与当地的项目,投资办厂,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才岗位的增多,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就业。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冀商来说,是当前创新发展的最大机遇。通过冀商大会,与会企业抱团互助、抢抓机遇、搭建信息投资平台,凝聚转型力量等,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的支撑。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职教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用工需求的对接,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产业与人才优势互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便利

 

通过冀商间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与会冀商可谓商机涌动,积极投资家乡,可以将很多行业企业的项目带到地方中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推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教育与产业结合,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师资与师傅对接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职业教育和当地区域企业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共同发展。同时也能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进校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冀教数学论文篇7

太多的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点:他目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一个在美国该领域遥遥领先的高校就读研究生;曾在北京交通大学就读本科的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这样的成果让不少研究生羡煞。要知道,在硕士期间能发三四篇SCI论文就能称得上佼佼者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立志“让电子器件改变世界”的男孩,在高中时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2009年,他带着“遗憾”走出校门,高考成绩只比重点线高出50多分,这在他的老家――高手如云的河南省,“充其量只能算中不溜”。

这一年,和绝大多数“夹心层”的同学一样,冀东从县城高中来到了首都高校。当身边很多同学开始“放松”自己时,这个曾经的“野”学生却把自己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在物理的世界里坐起了冷板凳。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高中过得像大学,估计大学也不会过得像高中。”

在搞不清为何要学习时,跟着内心走未必是坏事

在别人认为本该苦读的高中阶段,冀东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闲书,无论去哪儿,他的书包里总会装着几本书。四大名著是早期读物,后来,就变成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以及历史书诸如《史记》和《资治通鉴》。

这在那些只把高考当成唯一目标的老师那里简直是无法容忍的。

为了满足阅读欲,他就开始了逃课。起初,他只是跟着从小到大一起上学的表哥,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溜到校医院,躺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一边享用着免费的开水,一边享用着精神食粮啃啃闲书。

再后来,哥俩儿的地盘逐渐扩大,直到有一天,他们经过多次商议,最终放弃紧锁的正门,改道学校后门,先后从高墙翻过去,站稳后,一片农田便映入眼帘。对县城的孩子来说,这里是“老师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当然,在这里,冀东和其他“坏”同学不仅仅是看闲书,也时常打闹,或是偷偷补个觉。可以说,“只要是一切和学习没关系,但又不杀人放火的事情基本都干。”

那时,别说是当“科学家”,即便是论文这个类似作业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字眼。对“家里人想让我出人头地”的期盼,他也从不去想。

如今回过头来看,冀东觉得,高中阶段的自己并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不过,他并不后悔,在他看来,在搞不清为何要这样的时候,完全跟着自己内心走,未必是坏事:且不说中学读闲书的经历让他在北交大读本科时得以在校刊担任编辑,就是从高考的功利角度来看,他的高考语文作文也因为旁征博引获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

如果你能持续去做某件事,就说明你喜欢它

尽管进了大学后冀东依然爱玩,喜欢打游戏,追女生,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在大学实验室里通宵达旦,一待就是几天。甚至,冀东很快就断定,电子器件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领域,原因很简单,他喜欢和它们打交道。

冀东本身学的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而他大学的大部分精力,包括他那6篇SCI论文,乃至现在读研的方向却都在电子器件领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大一时的一门选修课。

大一,懵懂的冀东选了一门高年级的选修课“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进教室看到身边坐的多是大三师兄师姐,才意识到“坏了,选错课了”,不过听了一半发现还挺有意思。

对一个连《量子力学》都没看过的大一新生来说,大多数内容他还是听不懂。下课后,作为最年轻的小师弟,冀东也不觉得丢人,一个人跑到讲台上问老师,这一问就占用了整个课间时间。

因为是选修课,又是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其他学生基本不和老师互动,看到这个低年级的学生颇有兴致,老师也兴奋了,便对冀东说,“大一的孩子来选这门课不容易,回去可以多读一些量子物理方面的书。”

这位老师名叫吕燕伍,一年后,冀东以大二本科生的身份进了他的课题组。

正如不少中学生搞不清楚“为何要考大学”,很多大学生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冀东的体会是:“如果你真的能够持续地关注某一件事,或去做某一件事,那就是你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至少你不反感它。”

此后,冀东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渴望知识”的状态,疯狂地学。大一,冀东开始自学《量子力学》《纳米尺度电子输运》等课程,大二,他投身课题研究,其个人参与的两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也都被评定为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大三,他又凭借导师的资源进入清华大学微电子所CAD研究室,参与到“石墨烯太赫兹源”,一项被看作有望“得到一个非常理想结果”的研究。之后的暑期,他又争取到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做科研的机会,并在器件二维输运模拟计算中,将其运算速度提高4倍以上……

高中未学“满”,让大学有更多后劲儿

相较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被逼着、灌着学,冀东庆幸自己并未被“灌满”。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就是物理,但即便是做起物理练习题来,他也不愿跳进题海里。

在他的记忆中,高三就是“晚上写试卷,白天分析试卷”的一年。但就他个人而言,他更多是挑着做题,一套试卷中总有一些自己尚未巩固的知识点,这些就是他的猎物,其他的则放弃。

这样做题,可能考不到“100分”,不过,冀东并不认为这样有太大的问题,他甚至觉得,正是高中未学“满”,大学才有更多后劲儿。高中阶段,身边很多同学压力很大,他自己却从未把学习当成负担,“我分得还比较清楚,一边是看历史书看电影,是玩;一边是学未知的东西,很多都是为了兴趣,我都不觉得有压力。”

在做物理题时,冀东绝不会让一道还没完全搞明白的题从自己的手中溜走,“只要开始那道题了,就一定要搞明白,不管是问老师,问同学,还是看答案,总之是要搞明白,不然茶不思饭不想。”高中的这个习惯给他今后的爱钻研、做事专注打下了基础。

翻看冀东大学的简历,很容易误以为他是学霸,平均学分绩点3.74,34门专业课平均学分绩点为4.0。但他并未做过班里学习成绩的第一,也从未追求过第一。在他看来,即便考了100分,很多知识也很难完全掌握,而靠好奇心驱动,则会主动去查资料,去自学,这样学到手的内容,可能更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冀东没有“奋斗”的时候。他至今还清晰记得,高三时为了补英语,晚自习过后,他在教室门口的走廊里借着灯光背单词。他的高考英语126分,而高一高二时,他的英语成绩一直在90分左右晃悠。

冀教数学论文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 区域经济 京津冀 独立学院

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人才内涵

根据国家发展政策和行业规范方面的要求,我国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是在2000年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随后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我国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以及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重要目标的深入关切,在新时期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人才的界定,以及三次产业间的必然联系的研究愈加系统、全面和多样化。其中,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办法、模式、体制层面的研究日益活跃,特别是作为人才培养、管理和交流的最主要的输出主体高等院校而言,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甚至政界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文化部相关文件,本文认为广义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与文化系统相关的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从文化部门和非文化部门来看,文化产业人才与其他产业的人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交叉性特征。从相对狭义的角度来划分,即在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人员、艺术业和文物业等行业从事工作或服务的主体人群,即文化产业人才。

目前,国内研究学者普遍使用的现代管理学中的区分方法,依据社会分工的差别以及职能岗位的差异,本文将文化产业人才划分为两大类: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上述两类人才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即相互包含与影响。其中,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意、加工、制作或设计的人才,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将理论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人才,该类人才也是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和快速发展的核心人才,是支撑文化产业存在的基础,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人才,即利用文化产业相关资源和个人智力能力创造产值的生产过程的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是通过自身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文化产业中辅助抽象符号转化为实物和价值的人力资本。例如,其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评估和计算,从而制定出文化产业组织发展和文化产品销售的战略,并且选拔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对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营,并能站在行业的角度审视本组织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管理型人才。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教育资源布局及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概述。独立学院从出现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分别渡过了1999年~2002年依附母校办学阶段、2003年~2011年自主办学独立阶段,目前已经进入自身深化发展时期,其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最主要的发展形式之一。

在全国四个直辖市的独立学院分布中,北京市和天津市独立学院数量所占比例为53%,集中度较高,并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与河北省十分接近,形成了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突出的特点,京津冀地区占全国独立学院9.83%(见表1),具备较强的生源吸引力和对投资的整合力。河北省独立学院同样具有区域内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和廊坊三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与两大直辖市的独立学院分布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呈现矩形的空间布局模式,从区位优势的角度降低了院校之间协作的成本,同时在文化理念方面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客观来讲为形成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奠定了文化基础。京津冀地区进入全国100强的学校有9个(见表2),表明京津冀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集中于北京市、天津市,覆盖石家庄市、保定市和秦皇岛市的网络格局,提升了独立学院之间的互动性,为一体化提供了现实依据和集中的优势特色。

表1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独立学院数量占全国百分比

本资料来源于:《高等教育发展纲要》、《中国教育年鉴(2008)》、《中国教育年鉴(2009)》、《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1世界人才报》以及京津冀地区各独立学院官网主页,经笔者整理。

表 2 河北省进入全国100强排名(截止2010年)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以及大力发展渤海湾经济圈战略的提出,对该区域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京津冀地区相对教育比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带,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差距。例如,高校毕业生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效应有限、流动性不高,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关系不突出等问题。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方式脱节,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切合度较低。其关键原因在于京津冀地区缺乏从区域发展等社会需求角度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的理念,缺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培养人才的一体化机制和战略目标。

作为一个体系,京津冀地区的独立学院是一个需要整合的系统,这一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情况是密不可分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通过独立学院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进而快速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需要区域内独立学院的联合、均衡和协调发展,其中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核心与关键。

从本质上讲,一体化就是研究如何协作共同均衡发展。从合作角度看,首先独立学院要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相互协调、错位发展,消除恶性竞争的隐患;第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创新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体系内部成员间合作,明晰各自需求。因此,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即:协调该区域内独立本科三批院校的各个要素合理配置。主要体现在区域高等教育体制一体化:如行政管理体制、财政拨款体制等;学科建设一体化和招生录取一体化:如招生制度、就业制度和高校人事制度等;教师评聘一体化:包括教学体制改革,如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也包括教师聘任、职称评定等改革;授课机制一体化、考研就业一体化等,让区域内的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每一所独立学院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都采取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对于任一院校授课人才的质量水平都能够放在同一平台进行考量,互相任课、相互促进。

具体目标:其一,通过独立学院对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加速辅助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的扩大。依托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城市增长极的辐射能力,将河北省作为教育腹地,增加人力资本的数量,提升人力资本的能力水平,完善人力资本的培养制度,进一步适应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

其二,打造科学的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平台,将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的区域分布、院校类别布局和学科建设层次实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三,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不断满足区域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输出的主要端口,从教育相关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考量,亦或从人力资源对区域产业提升的作用角度来分析,作为一个区域整体,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均衡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区域的竞争是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即是资源的竞争,如何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利益最大化,体现了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本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协作是长期发展的要义,以上两者体现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长期与短期的联系。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的产物:独立学院,在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其存在特殊性。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主导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第二,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第三,实现人才培养互补模式实现教育质量最优化;第四,紧贴社会要求实现产业人才需求最大化。

政府主导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者,政府需要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即财政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均衡提升的角度,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并且需要各级政府本着协作互助的理念,宏观管理区域内高等教育。

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去行政化,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视为基础。从调控手段来看应该突出间接调控,突出独立学院的自主发展权利,支持独立学院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合理并高效运用各类优惠政策,将独立学院拥有的资源最大限度进行整合。设立专门机构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协调,特别需要实现外部环境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式的高度统一吻合。逐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京津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一体化模式运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文化产业人才质量;促进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支持,保障独立学院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健康稳定发展。逐步加大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激励措施、健全激励机制,加快独立学院创品牌、创特色的步伐,形成具有京津冀地区特色的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路径。

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同母体院校之间的联系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较的最根本区别。依托母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并加以充分利用,以及母校在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方面的优势资源,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区域内独立学院之间需要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进而实现办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实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同时节省人才培养的相关成本。

通过科研纵向的联合以及人才横向的共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科技、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管理方式、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产生较强的联动效应。将竞争为主的区域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合作为基础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例如在特色专业和课程方面,独立学院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主体间配合与协调,凸显专业特色,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建立人才培养互补模式实现教育质量最优化。建立、健全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统一的考评机制、原则和标准。将京津冀地区的独立学院与其他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进行比较,,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在服务当地经济中的地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立足服务京津冀经济发展,按大类、按行业、按职能、按人才分类等标准突出特色,着力培养技术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

其中,京津冀独立学院应根据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实际状态,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互补以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独立学院改进自身办学效益的紧迫感,提升相互配合的协调力与能动性。

紧贴社会要求实现产业人才需求最大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来促进就业,实现产业人才需求的最大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之间应该建立人才流动、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共赢的前提下进行专业交叉设置。当前,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一本、二本的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业单位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特别是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满意度较低,很多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和单位宁愿选择南方高校毕业生进行培养,也不愿意选择本地生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人才的适应性和综合素质的差距。

从倒推法来考虑,独立学院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根据市场导向和京津冀经济圈形成后的就业新趋势主动将专业结构调整的更加合理,例如设置社会急需的空白或短缺专业、社会急需的技能专业、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等。将学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率等指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考评中,逐步建议、逐步完善。积极引导独立学院与用人单位实现横纵联系,切实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实际联系,拉近独立学院科研人员、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距离,实现产业人才需求最大化。

冀教数学论文篇9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创业 创业能力培养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概述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京津冀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沧州等11个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2.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背景及进程。京津冀三地土地面积相加有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亿人,2013年经济总量超6万亿,占全国1/9,是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同时京津冀3个地区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从来都既是邻居,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三地的发展又极不平衡,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问题。

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七项具体要求,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上重大国家战略层面,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正式提出。2014年3月5日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完成顶层设计,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1.大学生创业的认识

哈佛大学斯蒂文森教授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风格,它去寻找机会而不满足于现在已拥有的资源。而国内比较权威的定义为:创业是指某个人(或团队)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这些信息、资源、机会或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则特指的是在校就读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类特殊群体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过程。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及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冒险和财富的需求不断提升,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一种职业选择方式。这种选择具有积极意义,表现为:创新创业能改变个人的生存状态;能实现自我价值;能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形成;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能带动社会就业等等。

2.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A.创业能力内涵

创业能力特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则可概括为在校或者已毕业但尚未正式工作的大学生发现机会、捕捉机会、创造机会、利用机会,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可实际操作、可实际执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能力。具体包括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交往协调能力等等。

B.我国创业能力教育的发展进程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最基本方式就是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和英美等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结构体系不完善等特点,经过梳理总结,我国创业能力教育的发展有如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8年成立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同年清华大学主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在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1999年组织了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的全面兴起。

(2)发展阶段:自1998年其至2006年期间,各高校就如何发展创业活动而开展创业教育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开设创业课程或专业,构建创业实习基地,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竞赛等等,创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政府助推阶段: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d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2012年教育部要求本科院校,必须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2015年3月和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创新创业成为时代风潮。

C.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创新教育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突破,但是和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也不能满足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对沧州市各大高校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而成功创业的比率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勇气和动力。

(2)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4)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5)重视个体创业能力提升,轻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

(6)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活动不足。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9年举办首届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201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三校联合组建“京津冀信息服务协同创新共同体”,在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教育部“2015年工作重点”中指出要“研究制定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这些举措必然会对河北省高校资源共享,师资储备,人才引进,合作交流等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必然能够提升我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更好的创业平台。当然,在此利好的大背景之下,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各方联动,共同完善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1.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转变学生贪图安逸追究稳定的就业态度。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力,尤其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敢于面对挑战甚至失败的勇气。

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通过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组织学生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邀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组织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专家并吸纳部分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块化方式实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同时,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努力形成创新创业课程的特色。

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对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5.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团结合作,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 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充分发挥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的能力。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 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6.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创业示范园、科技孵化园、等形式,实现校企联合,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倡导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主编:黄兴,张志刚,杨辉.第187页至203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张毅,王宝林,白璐婷.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吸引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职业时空》.2016年8月

[3]岳华,赵鹏,许娜.基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8月

[4]李岩.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对外经贸》.2012年第8期

冀教数学论文篇10

【摘要】目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仍面临着不少基础性难点和政策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三地人才结构的差异与特色,从比较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人才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错位”配置,实现人才“互补”,形成受益互享、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开发格局。

关键词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人才结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作者简介】李一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才学。

2011年的国家两会把“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带动人才一体化,而人才一体化也必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仍面临着不少基础性难点和政策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三地人才结构的差异与特色,从比较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人才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错位”配置实现三地的人才“互补”,即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人才发展和需求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各安其位”,而不是盲目“开展人才大比拼”,只有这样,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内涵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目的是通过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优化配置,实现都市圈共同利益最大化,包括人才开发效益最佳化、人才价值实现充分化。其核心是人才市场一体化,基本对策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人才开发共同体”,包含预测规划一体化、教育培训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选用配置一体化、使用调控一体化以及人才流动一体化等,最终实现都市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京津冀人才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区域内各地区功能定位科学,经济结构错位,产业布局合理,在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格局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对不同人才需求进行调控、引导、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相互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河北省在《河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京津冀人才交流融合”的表述是:围绕提升京津冀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为河北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目的,实施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举办京津冀经济圈发展高层论坛,完善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区域内人才合作的统筹协调。重点围绕河北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各种形式的人才合作和智力引进,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建立区域内科技教育项目合作机制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围绕区域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区域内高校、科研单位、工商企业之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共建共享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一批京津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积极推进统一开放的京津冀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在区域内形成人才工作制度衔接、政策互惠、资证互认、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受益互享的区域人才开发格局,营造有利于引进京津人才智力、推进区域人才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

上述内容,显示了河北对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极大期待,显现了河北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为河北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热忱,确立了“打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共建共享平台,打造一批京津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引才格局,选定了“营造有利于引进京津人才智力、推进区域人才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的路径,表达了“在区域内形成人才工作制度衔接、政策互惠、资证互认、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受益互享的区域人才开发格局”的殷切期望。

二、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难点

京津冀一体化的热潮,拉近了河北与北京、天津的距离,可以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一次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跨区域合作实现“事业共同体”。从国家层面上讲,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升,优化相关区域的发展战略。从百姓层面上说,可以缓解京津冀尤其是北京在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提高该区域人们的生活品质。尽管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仍然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缺陷,如行政地位不平等,高层合作磋商协调机制少,资源、人才、基础设施等配置是否可以共享共担,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能否达成一致以及三地能否合理布局产品市场等,都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须克服的地方障碍。

(一)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各自为政导致深度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难以形成。虽然京津冀人才的储量比较大,但是人才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尽管从地域上来看,京津冀区域是一个整体,但由于京津冀分属于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关系各自独立且三地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人才拥有量、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差距很大,许多工作难以全面协调和推动。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还未形成,由此造成三地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度人才合作机制。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合作主要以人力社会保障部门为主,不外乎签署人才合作协议、举办区域人才交流会,力度有限。例如,2011年《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提出要“优势互补、市场推动”,但是其提到的“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六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高端人才和体制内职工,如“实现专家与职称资格互认”“定期交流两院院士高等层次人才信息库”。与普通职工有关的仅有一条——“实现三省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建立互相包容的社保制度”,但至今也未实现。

2.产业同构导致人才虹吸效应突出。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 区域内三地基本发展形成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没有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 三地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很少从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导致产业同构的现象比比皆是,加深了三地对相关产业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竞争,使整个京津冀区域无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上的无序竞争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从人才流动的角度看,一方面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经济人文环境、教育医疗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周边地区人才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津冀特别是河北的高端人才不断外流。另一方面,三地产业的同构现象使得津冀主导产业的高端人才竞相涌入北京、天津,原本发展明显滞后的河北,更缺少了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撑,对当地的产业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持续拉大三地的发展差距。

3.差距悬殊导致人才资源难以合理配置、顺畅流动。一方面,京、津地区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大量吸取周边城市的资源,使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另一方面,受行政区划利益驱动的影响,京、津两市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区内,对周边城市无法起到持续和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京、津两市对于京津冀区域甚至环渤海经济圈内人才的“虹吸”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河北省因此受到更大影响。京津冀区域内各地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很强,科技领先、经济发达、人才济济,而河北的综合实力较为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存在巨大的落差。由于涉及到档案、社保、户口、待遇、机遇、环境、前景等多方面的限制,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比较低,大部分处于静态拥有状态,未能发挥其科研和学术的专长,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

由此可见,实施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战略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在不同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扮演着本地区利益的代表者,所追求的是地方利益最大化。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地域的联系往往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利益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这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也不例外。只有以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动力机制,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各人才开发的地域主体才会积极参与“一体化”的进程。为此,京津冀三地应该坚持平等、民主、诚信原则,共同参与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这是“一体化”进程中协调递进的基本保障。只有克服三地之间协调发展中的各种障碍,补齐河北发展中的短板,实现超越,才能弱化北京的“吸入”功能,强化其“输出”功能。北京、天津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河北是与北京、天津一样的发展主体,京津冀要想协同发展,首先要加大扶持力度,让河北崛起是关键的一步。

三、京津冀应根据各自的人才结构,选择错位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三地人才结构的“错位”配置以实现“互补”,而不是三地各自所期望的人才结构“完整”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采取错位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依据,是京津冀三地的人才结构差别很大,特点突出且各有所长。

(一) 京津冀人才结构比较

京津冀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及分量比较(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1.三地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分量统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北京45万人,天津8万人,河北9万人,北京是河北的5倍,天津与河北基本持平;本科学历人才,北京188万人,天津64万人,河北119万人,北京是河北的1.58倍,天津仅是河北的1/2多;而大专学历人才,北京162万人,天津77万人,河北198万人,河北却是北京的1.22倍,是天津的2.57倍;可见,河北在研究生级以上高档次学历人才拥有量上仅为北京的1/5,但在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学历人才拥有量上占有较大优势。

2.三地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北京395 万人,天津150万人,河北326万人,北京是河北的1.21倍,是天津的2.63倍。可见,北京无论在高学历人才总量方面,还是在专科及以上所有学历人才总量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而河北在本科、专科学历人才总量和专科及以上所有学历人才总量上均大大超过了天津,显示了河北在中等层次学历人才总量上的相对优势。

3.京津冀三地每万名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数,显示了三地人才密度现状,显现了三地劳动力的素质状态,北京4974 人,天津3390人,河北2950人。北京是天津的1.47倍,是河北的1.69倍。

4.三地高档次人才的差距,京津冀每万名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统计:北京563人,天津190 人,河北86 人。北京是河北的6.5倍,是天津的3 倍。这一数字更是拉开了三地之间高档次人才的差距。显示了北京拥有的高层次学历人才的绝对优势及河北的绝对弱势。

5.京津冀三地各档次技能人才在总量及分量上的比较。

(1) 三地高级技师人才总量比较:北京3.16万人,天津1.26万人,河北4万人。北京是河北的79%,天津是河北的32%。

(2) 三地技师人才总量比较:北京6.8万人,天津3.42 万人,河北12.61 万人。北京是河北的54%,天津是河北的27%。三地高级工人才总量比较:北京24.51万人,天津13.3万人,河北41.8万人。北京是河北的58.6%,天津是河北的31.8%。

(3) 三地所有等级技能人才总量比较:北京34.46万人,天津17.99万人,河北58.41万人。北京是河北的59%,天津是河北的31%。

由此可见,河北无论在技能人才分量方面,还是在技能人才总量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这是河北的人才特色。

6.京津冀三地技能人才密度现状,这一数据显现的是三地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状态。

(1) 三地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技师及以上等级人才数:北京125 人,天津106 人,河北150人。北京是河北的83%,天津是河北的71%,这一数据进一步显示了河北技能人才群体的优势,北京位其次。

(2) 三地每万名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师人才数,北京40人,天津29人,河北36人。北京是河北的1.1倍,天津是河北的81%。这一指标河北稍逊于北京,但优于天津。

7.高学历研发人才和产学研经费及发明专利的比较。

(1) 高学历人才密度,即每10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北京41.5人,天津13.2人,河北5.2人。北京是河北的7.98倍;是天津的3.14倍。换句话说,河北高学历人才密度仅占北京的12.5%,占天津的39.4%。

(2) 产学研经费支出,即对研究院所和高校的支出:北京27.34亿元,天津9.76亿元,河北3.7亿元。北京是河北的7.39倍;是天津的2.8倍。换句话说, 产学研经费的支出, 河北仅占北京的13.5%,占天津的37.9%。

(3) 发明专利数:北京56.18百件,天津30.5百件,河北10.58百件。北京是河北的5.31倍;是天津的1.84倍。换句话说,发明专利数河北仅占北京的18.8%,占天津的34.7%。

从这组与区域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人才—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每10 万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显现了北京的绝对优势和河北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单薄,天津居中偏下。科技经费对研究院所和高校的支出数额,体现了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北京在这一指标中继续显现了强势,而河北的力度仍然弱小,天津仍然居中偏下。区域拥有发明专利数是区域科技创新成效的表征,在这项指标中,北京的优势和河北的弱势仍然对比明显,天津在拥有发明专利数上尽管优于河北,但与北京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第一,在高层次学历人才的拥有量和高层次人才密度以及产学研经费支出、发明专利等方面,北京的绝对优势及河北的绝对弱势显而易见;第二,无论在技能人才分量方面,还是在技能人才总量方面河北均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也是河北的人才特色;第三,在本科、专科学历人才总量和专科及以上所有学历人才总量上,河北均大大超过了天津,显示了河北在中等层次学历人才总量上的相对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比较,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三地经济结构“错位”,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经济结构“均衡”;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三地人才结构的“错位”配置以实现“互补”,而不是三地各自所期望的人才结构“完整”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行动方案是各地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发展实际和人才结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各安其位”,而不是开展人才大比拼,只有这样,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才有可能扎实推进。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规律;在竞争中求生存,是市场的铁律;在竞争中求发展,是社会的现实。竞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竞争的过程当中,能够促进事物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以及事物发展效率的提高,带来的结果是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竞争优势只是某些方面的独特表现,是某种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品质,是在竞争中够脱颖而出的特质,而比较竞争优势意味着这种竞争优势是“比较意义”上而言的, 即这种优势是和其他主体比较而言的优势, 我们有的,别人没有。例如,在高层次学历人才的拥有量和高层次人才密度方面,北京是绝对优势,河北是绝对弱势,但无论在技能人才分量方面,还是在技能人才总量方面河北均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中等学历人才拥有量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这就是河北的人才特色。因此,河北理应根据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选择错位发展、错位竞争的路径。具备比较竞争优势是竞争获胜的前提,但竞争策略至关重要, 既然是比较竞争优势, 就要求我们在竞争上必然采取“错位竞争” 策略,比较竞争优势和“错位竞争” 紧密相连,比较竞争优势决定竞争的前提与基础,“错位竞争”是竞争的路径与策略。为此,京津冀都要按照都市圈产业流程布局中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产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配置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求多求全。走错位竞争发展之路,逐渐扩大比较竞争优势的领域与范围,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京津冀在人才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各自作为和共同愿望应该是:三地要坚持平等、民主、诚信原则,共同参与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只有以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动力机制,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三地才会积极参与“一体化”的进程。以产业合作为基础,通过人才整合,提升区域综合发展优势;通过三地各自的人才结构及专长、特色,采取错位发展、合理利用人才,共同享长补短,形成三地在人才开发方面的优势集成与互补;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京津冀三地对区域人才发展成果的共享、共赢。河北要主动创造条件, 避免与京津共有优势的同构竞争, 在分工互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拾遗补缺中寻求人才一体化的支撑点。

参考文献

[1]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人事天地,2011,(8).

[2]张勇.比较竞争优势人才培养中的几个关系[J].湛江师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