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0:54:49

杞人忧天作文

杞人忧天作文篇1

时代犹如那滚滚的长江水,从夏商和西周一直到奔腾,从不给人停歇的机会,一霎那就来到了21世纪,在这里高楼四起,乡愁被鸣起的噪音吓跑,但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记忆。

科学与技术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不知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悄无声息的出现,无人超市兴起,各种机器人被人们制造出来,逐渐的,有些企业以人工智能代替了劳动力。一些悲观的人们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成为这个地球的统治者。当然,那是以后,他们更担心的不过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失去工作,对此我想说的是,别担心。

科学与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人工智能之所以大量出现,既有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又有我们自己本身的问题。有些人不思进取,总想着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入,这可能吗?所以我支持人工智能的出现,提醒了我们要强大自己,毕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

事物不是一层不变的。人也不要不去做一些适当的改变。阿尔法狗出现的时候,打败了著名的棋圣,其并未因此而沮丧,反而越斗越勇,不断提高自己的棋艺。聪明的人从不因此而逃避现实,他们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而愚钝的人,只会把自己缩进壳中,不去改变又反过来怨恨。

杞人忧天作文篇2

《杞人忧天》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赏析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杞人忧天作文篇3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的意思是:如果天是很厚的气积聚而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这句话选自《列子天瑞》,其原文讲的是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这一则寓言中,作者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杞国人天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就连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会坠落的形象,后来,在别人的开导下,这个杞国人终于不再“忧天”。

(来源:文章屋网 )

杞人忧天作文篇4

梳理整个“杞人忧钴”事件,看似谣言是引发大规模社会恐慌的主要诱因,但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当地信息的失语和由此引发的公信力缺失,我们把此次危机事件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潜伏期:失语是危机产生的祸根

2009年6月7日凌晨2时,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中心辐照装置运行时货物意外倒塌,导致了钴60放射源被卡住,无法安全放置的事故。事故发生后,政府于当天上午9时迅速组织专家处置,并研究确认: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由此看出,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处理不可谓不及时、迅速。

然而,在是否将此次事件信息公开的问题上,当时当地政府的一份内部达成的措施方案上却丝毫没有提及,以“没有必要”为由草草收场,这无疑为事故演变成事件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放射性元素的管理作为一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事关每个人的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而钴60放射源强辐射对公共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公众对于此次事件处理的不知情产生对安全的忧虑,都是此次危机爆发的潜在因素。

“杞人忧钴”事件最终演变成全城出逃的突发事件并非一蹴而就,这之前有一个持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酝酿发展过程。然而在危机爆发前的一个多月里,政府作为权威消息的发源地,对信息公开的忽视从一而终,使得其间公众对自身安全的忧虑情绪在日益变化的外在环境中不断加剧。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社会上的流言,当地政府却丝毫未察觉,政府在危机潜伏期的不作为,为危机的爆发种下祸根。

爆发期:真理为何没跑过谣言

猜疑和揣测是权威信息缺失时的自然反应。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在真实信息缺位的情况下,“钴60泄漏直接辐射”、“杞县核泄漏”、“核爆炸”等虚假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迅速乘虚而入。由此,夹杂着针对事件的毫无顾忌地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在带有随意性和主观色彩浓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大量变异,并经过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不可避免地偏离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远,进而滋生传闻和流言,从而可能随时加剧此次放射源被卡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更大风险,使得事件的事态逐渐滑向失去监督和控制的边缘。

果然,7月16日,两台机器人来到辐照厂参与处置事故加重了人们对事故严重性的担忧,由于政府此前没有对事故处理情况做及时有效的,而对机器人参与处置事故同样未作任何说明。7月17日,面对早已是惊弓之鸟的围观群众,机器人在处理放射源时又发生了故障,谣言效力再一次被积累、扩散和放大,瞬间成为压垮民众自身安全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促使危机事件的升级、失控。

最终,在这场政府与谣言赛跑的博弈中,明明是“不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真相,却终究没跑过“杞县核泄漏”等种种谣言,酿成了一场牵涉成千上万人的突发性恐慌事件。

管理期:应对不当导致事件扩大

危机管理,对于政府而言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正在发生的危机,进行事先预测防范、事后妥善解决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它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在杞县此次危机中,当地政府部门显然没有意识到自身危机管理者的角色,综观此次危机全过程,除了7月12日的一场信息简单和传播渠道单一的新闻会外,再无其他举措,这不但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急切而强烈的需求,反而客观上佐证了杞县确实发生了发射源被卡事故。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曾提出媒介依赖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有两种情况:一是日常依赖,平常提供的信息满足其基本需求;二是异常依赖,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不明,受众急于从媒介了解情况或看法时,依赖明显增加。②在突发事件中,受众的认知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强烈的信息饥渴,而在此期间,时间越短,信息的报偿度越高。

换句话说,正是政府在处理此次危机事件时的不当应对,使得自身的权威信息者角色在关键时刻缺位,致使信息传播受到人为阻碍,以至于错过了危机应对和辟谣的最佳时机,进而导致流言的扩散和恐慌的增加,政府和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危机进一步加剧,相关处理应对工作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恢复期:事件平息后的反思

作为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的一部分,危机对于一个理性的、有活力的政府而言,能够成为公共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外部动力,调整公共政策的导向与价值选择。尽管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危机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特殊的正面社会功能,但恰当地应对危机事件和有效地宣传危机管理绩效,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校正都有着潜在的积极意义。

面对新形势下危机事件频发的现实及其新的特点,政府作为危机事件的管理者,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通过审视杞县的经验教训会发现,政府在危机事件中一旦失语,谣言“绑架”公众的强烈破坏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而公开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才是稳定公众情绪的最佳方式。而政府在与谣言的博弈中,不仅要抢占先机,抓住危机应对和辟谣的最佳时机,还要运用多信源策略,打通权威信息的多种传播信道,使得真实信息得以流通,从而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

总之,政府作为危机事件的主要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在危机潜伏、爆发乃至蔓延的各个阶段,不仅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让信息自由流通,增加社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还要通过媒体肩负起舆论引导之责,通过引导各种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抑制危机的蔓延乃至扩大。

注释:

①周敏:《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世纪中国》,2003(6)。

②吴乐:《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与品质》,《青年记者》,2008(12)。

杞人忧天作文篇5

1996年,张金山毅然放弃国家干部的身份和待遇,从租赁倒闭多年的原中卫县酒厂起步,开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之路。1998年,他主持研发了“人工老窖”技术。这一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宁夏不能生产优质浓香型白酒的空白,并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他以“中国的香山,天下的美酒”的气魄打造出“香山春”白酒品牌,唱响宁夏山川,香山系列白酒成长为一个具有强劲冲击力的区域性品牌。

1999年10月28日,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宁时,品尝了频临倒闭的中宁枸杞制品厂生产的枸杞酒,向陪同的自治区领导指出:枸杞是宁夏的特色资源,枸杞酒非常不错,枸杞产业应该有大发展。朱总理的厚望,引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枸杞产业的重任便落在了宁夏红集团的肩上。

张金山临危受命,义无返顾地担负起了托举枸杞产业发展历史的重任。2000年4月,由他创办的香山酒业集团收购了中宁枸杞制品厂。在经过详实的调研后,张金山将产业定位在枸杞果酒上,他依据国际最先进果酒酿造工艺,与国内多家科研所联系,结合现代生物食品发酵技术,历经2年反复试验,在一次次攻破科技难关的基础上,主持研发并成功突破“枸杞低温发酵技术”。2001年9月初“宁夏红”试产成功,从此开创了世界枸杞果酒生产的先河。

2012年2月,宁夏红集团以1000万欧元收购了法国波尔多地区最大的慕爱酒庄,为重点开拓中高端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0多年引领企业发展过程中,张金山求真务实、勇于科技创新,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体系建设,自主研发的枸杞榨汁技术、低温发酵技术、冷灌装技术、枸杞氮气保鲜技术,均属国内外首创,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张金山主持自主研发的“枸杞低温发酵技术”获得了“全国食品工业技术进步优秀项目奖”“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1月,张金山主持的发明专利——“枸杞酒的生产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布的中国专利金奖;由他领先研发的新产品——枸杞白兰地,在全世界属于独创,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东方伏特加”,被评定为自治区科技成果。

宁夏红集团成功打造了 “宁夏红”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成为宁夏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典范。目前集团公司已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2件,技术发明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90多项,科技成果鉴定证书6项,参与制(修)定地方标准3项,取得商标800多件,著作知识产权70多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产品涉及枸杞发酵酿造、枸杞制干、枸杞榨汁、饮料、枸杞及其副产物天然物提取保健品等领域,科技研发实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领军地位,成为国内最大的枸杞制品产销基地,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夏枸杞制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形成了集研发、小试、中试、扩初、工业化生产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张金山立志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在他的带领下,集团公司制定了将宁夏打造成为“世界枸杞之都”的战略规划,开拓创新了“日清日结”“目标责任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创新“1+1专营店”“大客户营销”等营销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以经销商为主的传统销售渠道,为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大手笔写大文章。经过10多年的市场沉淀与打拼,他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感悟与心得诉诸笔端,编著出版《品牌与战略》一书,书中涉及是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品牌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就品牌建设、经营思路等棘手的问题,与专家学者积极探讨,深入研究并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这本书对于企业家自身,对其他亟待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对不断寻求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各级政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0多年来,在宁夏红集团品牌优势强劲带动下,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具备2万吨枸杞果酒生产能力,累计注册商标300多枚。2012年更是以惊人的魄力收购法国波尔多法定产区的大慕爱酒庄,将销售链条延伸到国外,并享有路易骑士商标所有权和使用权,成功开启了宁夏红集团迈向国际市场的新步伐。宁夏枸杞种植面积由最初的不足5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0多万亩,吸引100多万人加入枸杞种植和深加工领域,有10万农户依靠枸杞产业增收致富,枸杞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50多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2亿多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金山在创造社会财富与价值的同时,怀揣一颗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共创未来的心,他以个人和公司名义捐资助学、扶贫济困金额达1000多万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宁夏的枸杞产业中,张金山只身创业,凭着天道酬勤、健行不息的精神实现了枸杞产业从无到有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打造了具有强劲冲击力的区域性品牌——宁夏红。宁夏红集团现已成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认定扶贫龙头企业,全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中国枸杞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是宁夏重点扶持发展的30家非公有制重点企业之一。集团公司多次被评为纳税先进企业、社会贡献突出企业,企业银行信用等级为AAA级。张金山先后被国家、自治区、市授予“优秀企业家”“2001年宁夏经济年度人物”

“宁夏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酿酒行业百名先进个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工作者”“中国小康建设十佳人物”“宁夏十大新闻人物”“宁夏十大战略策划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品牌优秀人物奖” “中国十大创业领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 “长城奖成就奖”,并当选为“2000~2010中国农业经济十年产业领袖”。

杞人忧天作文篇6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弗吉斯博士开展了一项75岁以上老年人失忆状况的研究。结果提示,躯体活动能改善健康状况,而精神活动则能显著降低记忆力衰退的风险。跳舞、演奏乐器、读书、玩纸牌、填字游戏、学外语,都能增加神经突触的数目,增强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巩固记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参加这类活动,防止记忆力减退。 (摘自《解放日报》)

“高抬贵腿”利健康

只听说过高抬贵手,这“高抬贵腿”却也是有效的健身之道。据报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年过古稀,但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的多,其奥妙所在,就是她掌握了“高抬贵腿”的健身之道,每天抽出几分钟,愉快地把双腿高高架起,喝上一杯茶,借以松弛全身。近年来,国外医学专家也指出,只要每天高抬下肢2~3次,每次5~10分钟,就会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脏、头部大受益处。专家们研究指出,当一个人的双腿翘起,高于心脏之后,脚和腿部的血液产生回流,减轻大脑耗氧量,大小腿得到放松,同时有利于心肺的保健。(摘自《健康时报》)

防病莫忘长寿穴

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若常刺激这两个穴位,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延年益寿之效。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填精益髓,补肾益阳,强筋壮骨之功效。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具体刺激方法是:每晚睡前净足后,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力量以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若能经常坚持,自然会增强肾脏功能。

足三里穴位于双腿膝盖外侧膝眼下10厘米处(取坐位,膝关节呈90度,用自已的手掌心置于膝盖上,中指指端旁开一横指处即是该穴。编者注),是胃经的要穴。常用艾灸法刺激足三里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进消化,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如果能坚持用艾柱灸疗此穴,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在距该穴3~5厘米处熏灸,有令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之效。若家中无艾,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亦可达到同等效果。(摘自中国长寿网)

性格不良 早衰早亡

性格和情绪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性情并称。性格开朗的人,情绪喜悦,笑口常开;性格孤僻的人,情绪忧郁,常带愁容;性格急躁的人,情绪多变,容易发怒;性格温和的人,情绪稳定,恬静悠闲;性格敏感多疑的人,经常忧思焦虑;性格自卑胆怯的人,容易惊惧不安;多愁善感的性格,尤其容易产生忧思、悲伤的情绪……

不同的性格与情绪,不仅对疾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的衰老和寿命也密切相关。

现实生活中,性格不良、心胸狭窄、缺乏气量的人,不仅对个人恩怨耿耿于怀,即使是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也斤斤计较。于是经常处于不满、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绪状态,因而危害身体健康,甚至过早夭亡。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花了40年的时间,对204名成年人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在21~46岁期间,精神舒畅的59人中,只有两人在53岁时身患重病,其中一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精神生活不舒畅的48人,竟全部在55岁以前死去。

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性格不良,早衰早亡,正如长寿学家胡兰夫德所说:“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

(摘自《健康人生 快乐百年》主编/马有度)

踢毽儿可防亚健康

踢毽儿时,可以增加心脏排血量,改善肺活量和血液循环,从生理基础上避免发生亚健康的可能因素。

踢毽儿还有调节神经、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踢毽儿时要求心到、眼到、脚到,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当毽儿久不落地时,当一个人以漂亮的动作将毽儿传与他人时,情绪会越加高昂。情感的交流寓于毽儿的起落跳动之中,这是避免和克服亚健康的精神因素。

精神饱满、反应灵活、动作准确是身心健康的标志,一个经常踢毽儿的人就具备这些特点。要准确、敏捷、完美地完成动作,就要求中枢神经支配下的整个神经系统功能的健全,还有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完好,而身心健康正是亚健康的反面。

(摘自《科技文摘报》)

巧食五味 科学养生

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中医养生认为,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中医讲“酸养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古有“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说。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辣: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摘自《健康时报》)

枸杞子养生但别乱吃

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现在,很多关于枸杞子毒性的动物实验证明,枸杞子是非常安全的食物,里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枸杞子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最适合吃枸杞子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摘自《广州日报》

“春捂”捂哪里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那么,“捂”该捂哪里呢?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志恒言》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摘自《南方日报》

喝茶不当会导致贫血

杞人忧天作文篇7

老汉俺旧事重提,决非是没当过官便说当官的“酸”,而是见惯了大小官吏拿腔作调、欺世扰民的作派,想起来不禁阵阵作呕。故想为他们指出一条明道,若有人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也算是“竖子可教”啦。

俺的四川同乡李宗吾老先生阅尽上下五千年、读破二十四史,曾为天下为官者总结出两个字,曰“厚黑”,即脸皮厚、心肝黑也。此论极为精辟。它至少可以推出两个推论:一、凡当官者无不“厚黑”,故不要对其抱什么奢望;二、汝欲想当官,首先要学“厚黑”,不然也是希望的没有。官内官外,有此二字则一应俱全;“厚黑”二字,真正绝妙文章也!

“厚黑”,乃当官者的最大技巧。人非生而“厚黑”,后天的磨炼乃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庄周的理想则是取消政府、取消官吏,让小民乐陶陶地过日子。依他的理想而行,现代政治学早就荡然无存了。例如,庄周笔下的无名隐士就对研究政治的天根先生这样讲述自己的治国之道,曰:“性情要淡,精神要冷,顺从客观规律,不要挖空心思运用智术。你让天下自治,天下自然大治。”这个论调,不知当权者听着顺耳否?

庄周先生甚至还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英明的国王,他乃“无为而治”的楷模,词曰:

“国王英明,用无为治天下。

天下每个角落,

都能找到他的功劳,都能证实他的伟大。

你若一一调查,

所有成绩都应该归百姓,而不应该归他。

他用这个办法,让人忘记他个人的伟大。

家家温饱,是他暗中赐福;

人人善良,是他幕后教化。

他让国民自豪,敢拍胸说:

‘看咱,不靠国王,靠我自己,靠大家!’

他是天下第一快乐泉,

让百姓笑哈哈,

只饮水不思源,

不必去报答他,没兴趣歌颂他。

他不制定死板的政策和法令,

总是顺从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他游心在非现实的逍遥王国,

在云之外,在天之涯。”

——引自流沙河《庄子现代版》

列位看官,你们瞧,这个国王是不是有点英明、有点逍遥、有点自在?天下并没有大乱嘛!国王隐身其后,用不着一天发多少个诏令,百姓依然其乐融融嘛!

俺老汉见惯了那些当权者整日杯箸交错、案牍劳形、背地密谋整甲治乙、天天提防他人篡权的嘴脸,真个是深恶痛绝。过去有个词儿叫“杞忧”,是专说咱老百姓的。而老百姓忧一忧,不过是忧他自个儿。最大的“杞忧”却是来自当权者的,不管他忧的对不对,他一忧,整个天下都要为之所动,那就难免劳民伤财了。

所以,俺老汉极敬佩的流沙河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个当官者铭记:

杞人忧天作文篇8

关键词:政府;危机公关;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53-02

7月17日,河南杞县一条虚假消息引发了大规模的恐慌,“放射源将爆炸”的谣言四起,随之出现了杞人忧“钴”的逃难场面:杞县一些老百姓为求保安全,冒着近40度的高温酷暑,拖家带口,逃往周边县市避难,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车辆一度堵塞了通往周边县市600多公里的道路。

昔有杞人忧天,今有杞人忧“钴”,要问今日杞人为何忧“钴”?让我们看看事件的前因后果,即可略知端倪。起因是杞县一个辐照厂在6月7日发生了“卡源”故障,在故障发生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社会上流言纷纷,网上肆意渲染,但当地政府吞吞吐吐,沉默寡言,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当地官方媒体也是无可奉告。直到7月12日,杞县的上级政府开封市才首次消息,对故障事件进行说明。但“钴泄露”的谣言不但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愈传愈盛,在7月15日河南省电视台报道中,该台就此事追问杞县官员,对方仍是三缄其口,以致民众更加相信“钴泄露”是确有其事,终于出现了17日百万民众浩浩荡荡逃离家园的景象。

由此可见,当地政府不及时公布真相,澄清谣言,这显然是杞人忧“钴”、惶惶逃难的重要原因。谣言固然可恶,特别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谣言的发生与发展,传播与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和危害之烈,都是空前的。但是如果政府能够当即立断,公开信息,迅速跑到谣言之前,掌握信息主动权,群众就不会轻信谣言了。可惜在刚发生“卡源”事故之时,在“放射源将爆炸”谣言刚传出之时,当地政府却拖延隐瞒,反应迟缓,这就使自身陷入了被动,发生以上的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类因政府怠于公布危机事实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在此仅举两例:

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发生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对此,包括CNN等在内境外媒体歪曲烧事件的真相,宣称中国政府暴力镇压和平示威,引发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不满和声讨,境外甚至出现了抵制中国,抵制奥运的极端行为。对此,中国政府反映迟缓,对事件信息采取了对外封闭的做法,地方政府甚至把所有的记者都驱离出境,直到29日,在事件发生了十几天以后,才允许15国驻华外交官访问拉萨实地了解情况。在此次事件中,正是由于政府初期反应缓慢,应对失据,错失了对外事实真相的宝贵机会,才使得CNN等部分境外媒体发表大量歪曲事实,甚至“张冠李戴”错误信息,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2009年5月10日发生在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引起了全国各地最广泛的关注与呼喊,根据有关数据的统计,互联网上就有四五百万人在关注此案,还有一些热心的网友直接到巴东参于此事件的工作。在律师和网友调查的消息即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时,“邓玉娇”案官方的声音显得非常微弱。官方的任何消息,读者似乎都不再相信。然而面对网友及社会公众如潮水般的质疑和猜测,相关政府部门却没有任何明确表态,警方几次说法不一的新闻会也不许记者拍照,匆匆了事收场,政府甚至对网络舆论采取删贴、禁止发贴、压制呼声等极端的做法,使得事情的本来面目更加模棱两可,扑朔迷离,引起了公众对政府更大范围的质疑和不信任,政府公信力由此受到严重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面对危机,传统的封锁,隐瞒,“捂盖子”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尽管政府的初衷是出于对稳定的追求,担心引发恐慌,然而如果一味隐瞒,会使各种猜测和谣言日嚣尘上,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恐慌,甚至做出难以控制的过激行为。河南省的大逃亡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因此在危机信息问题上,公开应该是原则,是主流,不公开只能是例外。面对危机,政府公关在危机信息传播方面应做到:

一、迅速反应,掌握“话语主动权”

在危机频发的当代,危机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传播和传统的人际传播一起成为传播谣言的主渠道之一,虽然网络的公信力一直受到质疑,但在信息“认知”这个层面,网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天才论断固然有其偏颇之处,但新的媒介技术传达着新的讯息形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危机信息的速度将愈来愈快,这也对危机公关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危机,政府公关只有及时权威准确的信息,才能从根源处断绝谣言的产生和扩散。在危机发生之初,政府就应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信息,即使由于尚为调查清楚而无法告知真相,也至少先要摆明态度,“结论未出,态度先行”的做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信息的话语主动权,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民心。

二、尊重公众知情权,告知真相,澄清谣言

现代公关理论认为,公众对于现代的政府信息、社会信息享有当然的知隋权。漠视公众的知隋权,一方面会导致公众对危机信息产生不当理解;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公众对公共管理者的严重不信任。必须看到,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公众而言,不再是被动的从政府获取信息,而是主动的寻求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各种讯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不再是简单的“传”和“受”。所以,政府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必须运用各种公关手段,综合考虑多种传播渠道,在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尊重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及时告知真相。从“钴泄露”事件中可以看出,在及时说明真相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各类谣言的追踪与监控,及时澄清谣言,给公众以理性思考的空间,使其可以自觉辨明是非,抵制谣言。

三、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注重信息反馈

政府对危机信息的,并不意味着政府只说不听。在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更好的策略,尤其在危机混乱的语境下,更是如此。传统形式上,经常只是通过一次危机信息会便认为已经完成了对公众的信息告知。事实上,公众与媒体对政府危机应对的评价如何,他们有何意见与建议,在本质上仍属于信息的环节,也就是信息中的反馈环节。在危机公关中,一方面,政府要在应对过程中利用并开发多种渠道,与公众进行互动,接受他们的反馈信息,并依此及时做出改变;另一方面,在危机事件结束后,应该对整个信息情况做出总结,并积极收集危机后各方对对其表现的评价与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更是政府负责任的表现。从上述各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政府对危机信息重,轻反馈,不仅没有稳定民心,反而引起更大的猜测和恐慌。因此,政府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获得广泛意见,及时调整自身,尽快重建公众信心。

四、关注海外舆论,提升国家“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广泛传播。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大舞台的焦点,借助媒体的力量,中国每次的重大事件无不受到关注,同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事件”、“非典”等,以此次“钴泄露”事件为例,墨西哥《改革报》这样写到:“当地政府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说服居民这是一条假消息。类似情况在中国多次重复,人们不相信政府。”而对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法国《费加罗报》的报道中指出:“事件尤其突显了中国政府缺乏以冷静和透明的姿态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直到地方当局见事态无法掩饰,才通报市民可能发生松花江污染。”法国《世界报》的文章甚至称这次事件是“化学切尔诺贝利事件”。

杞人忧天作文篇9

杞麓湖,2008年以前常常要开闸泄洪,而从2009年开始,却转入了关湖蓄水不见水的窘境。异龙湖,近年来渐渐干涸见底,不少人质疑,“今年的雨水这么多,为什么湖水仍涨不起来?”“是不是山上的树被砍光了?”种种说法一时风生水起。

杞麓湖:湖面变成芦苇荡

2009年以前,波光粼粼的杞麓湖水面,没有一株草。此后却逐渐水隐草长,如今,水已退到了湖心。

雨季已经谢幕。玉溪全市今年的降雨量普遍好于上年,不少县区都在为完成坝塘的蓄水任务而庆幸。而就在此际,通海县杞麓湖却拉响了干旱的警报。

2010年杞麓湖同样的旱情,只见湖水比往年浅了许多,但柳树成荫的堤坝下,依然一副波光荡漾的景象,水虽然少了一些,但湖泊的气势依然不减。正是有了杞麓湖大旱之年的坚守,才保证了通海蔬菜产业健康平稳地发展。可是,3年后的今天,站在湖岸同样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令人愕然:往日波光粼粼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茂盛的、望不到边的芦苇荡。

杞麓湖是我省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于地壳陷落形成的淡水湖,滋润着通海县14.5万亩耕地,哺育着全县92.9%人口。主要入湖河流有红旗河、长沙河、者湾河、大新河等6条。杞麓湖与肥沃的坝子、风景名胜秀山一道,构成了通海县的“山城湖”景观。在杞麓湖的哺育下,成长起了云南最大的蔬菜生产区。

“2009年以前,放眼看去,没有一株草,全是水面。湖堤上站满了钓鱼的人”。在湖岸的堤坝上,一位老大爷指着芦苇荡说:“从2009年后,水面越来越小,草越长越多。尤其是去年以来,水往湖心退去了,看都看不见了。”

危局:5个月后可能干涸

如今杞麓湖水位每天正以1到1.5厘米的速度锐减,工农业用水高峰期,湖水更是每天下降5到6厘米。

玉溪市水利局介绍,截至10月底,玉溪全市平均降雨量为645.2毫米,比上年同期仅多6.1毫米。蓄水方面,全市库塘蓄水总量为3.46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599万立方米。杞麓湖水位1.77米,水量6222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水位相比,降低了0.68米,水量减少2048万立方米。

然而,记者从通海县水利部门得知,今年是杞麓湖自1983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杞麓湖也从2009年前的开闸放水,转入了关湖蓄水不见水的窘境。

在历史上,杞麓湖大旱大涝已不是一两次了。由于它既没有自然水源,也没有出水河道,它的水位全靠东边的落水洞来调节,落水洞每秒流量仅有2.4立方米,流量十分有限,一旦暴雨入湖,洪水往往排泄不畅,导致湖岸水灾频发。

从1961年到1983年,出现了6次大旱3次大涝,其中,干旱以1983年最为严重,湖水水位为-0.38米,湖心犹如一个小水塘,水量仅有1632万立方米,几乎干涸了。然而,这一年杞麓湖上演了惊人的过山车游戏,到了下半年,杞麓湖由大旱变成了大涝。2001年,杞麓湖再次受到洪水考验,水位最高达5.54米,高出周边农田0.7米,143公里湖堤全线告急,这也是杞麓湖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涝。至2008年,杞麓湖一直处于开闸泄洪状态。

如今,连年干旱,杞麓湖已无水可放,沿岸泉眼几乎完全枯竭。除了自然蒸发外,沿湖周围的工农业生产,让杞麓湖更加不堪重负。据通海县水利局局长可松柏介绍,杞麓湖每天的消耗量高达26万立方米以上,水位每天正以1到1.5厘米的速度锐减,工农业用水高峰期,湖水更是每天下降5到6厘米。

按照此下降速度,在无外源水补给的情况下,杞麓湖水位将在5个月后面临干涸。一旦干涸,湖盆区26.2万群众、14.5万亩农田将无水用于耕种,纳古、四街、杨广等工业强镇的高耗水企业也将面临停工。

措施:补水不成只能节水

复杂的地质条件影响清淤效果,海拔较高又导致近流域补水难度极大……许多湖泊综合治理项目和方案都难以实施。

由于湖水水位持续降低,多年来建设的湖泊综合治理项目难以发挥其功能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减污计划和杞麓湖保护治理目标。

“我们也曾利用干旱之机为杞麓湖清淤扩容。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一些清淤过的地方目前仍然有水,没有清淤的地方已经干涸了。”杞麓湖管理局局长张兴文对记者说:“可是,清淤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杞麓湖却成为了一个大难题。杞麓湖地质条件复杂,湖底淤泥平均深度达百余米,最深处超过200米。清淤只能在有水的情况下通过清淤船抽取泥水混合物,效果才好。而在干旱时,则难度很大。工程车驶入杞麓湖要先用原木铺垫,再铺上钢板才能进入。可这样折腾的效果并不好。头天清理出来的淤泥在湖心堆成个小岛,第二天一早,小岛就消失了。”

由于湖水水位急剧下降,湖泊蓄水量减少,大片湖岸出来,芦苇疯长,造成湖泊水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大量水生植物死亡。同时,湖泊的自净能力也遭到进一步削弱,造成湖泊自净能力降低,湖水水质恶化加剧。目前,杞麓湖总氮含量从2009年至今增加了25.68%,总磷含量增幅更高达100%。

“由于海拔较高,近流域补水的所有方案几乎都被否决,现在杞麓湖的补水成了一个难题。”通海县环保局副局长杨升显介绍,有一个方案打算从华宁引水,但每天只能引来1万多立方米,无异于杯水车薪。杞麓湖靠雨水补水的现实依然无法改变。

为了保住杞麓湖,通海县能够做的只能是一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边千方百计蓄水节水。

“政府正在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通海县县长卢维江对记者说:“我们引导农民转向种植油菜、小麦等低耗水作物,把有限的水高效利用起来。目前县里正在搞5000亩试验田,把传统的漫灌改为地灌和喷灌,为杞麓湖节水。”

异龙湖:水到哪里去了?

水务局一位负责人说:“异龙湖的水,为什么这几年会急剧下降?客观原因是连续4年干旱,人为原因是近年来无论是蔬菜产业还是水果产业都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所以取水用水量比过去增加了无数倍,补水工程又没有跟上。”

围绕异龙湖周边查看,水位确实已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以往人们最喜欢去的石屏县城南端,异龙湖最迷人的风景点游船码头一带,已看不到以往车来人往,游船繁忙,歌声四起的热闹景象了。

城河城南河入口湿地示范工程项目地,在长达3公里的观景栈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随风摇荡的芦苇、美人蕉、菖蒲,以及众多新生的杂草,异龙湖的水退到异龙湖最南端坝心镇一带的低洼处,站在栈道上已看不到异龙湖的水了,让人感到几分荒凉。

当记者来到异龙镇豆地湾村委会狮子湾村时,见公路下方有几位农民在地里采摘小米辣。

“大叔:我请教你一下,为什么异龙湖的水会干成这个样子?”

“这几年连续干旱,没有雨水进来,湖水肯定会干掉嘛。”姓杨的大叔快言快语,指着湖周一座座山头继续对记者说:“还有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这么快,用水量比过去高不知多少倍。你看,异龙湖周边漫山遍野都是杨梅、核桃等经济果木林,加上湖周的旱地,不拉异龙湖的水,我们农民到哪里去拉水来灌溉农田,这几年老天不作美,没办法。”

其他几位农民也在一旁补充说:“过去,我们湖周居住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养鱼捕鱼为生,除了种点蔬菜自己吃以外,不需要多少生产用水。而近年来政府为了保护异龙湖的生态环境,取缔了网箱养鱼,也不能在湖里随便捕鱼,我们只有在旱地上谋生路,农业生产用水就大大增加,我们湖周农民基本上都是取异龙湖的水用,这也是异龙湖水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状:干涸可能性依然存在

目前异龙湖总蓄水2000多万立方米,每天自然蒸发量10万立方米以上,加上湖周农民生产生活用水,恐怕等不到明年雨季,异龙湖可能再次见底。

从调查的情况看,今年雨季,石屏县也和其他地区一样,降雨相对多一些,水位也比去年同期上升60厘米,增加1000多万立方米。但对于湖泊面积达31平方公里的异龙湖来讲,如同在大锅里面添了一瓢水。

对于这一点,记者在坝心镇龙港村一位叫周大爹的老人交谈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今年雨水多了,但面对早已干涸开裂达数十平方公里的异龙湖,所下的雨水对异龙湖蓄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为一大部分雨水被湖里面裂缝很深的泥土吸收了,这一点除我们农民城里人是想象不到的。至于砍树的问题,有没有人砍树我不知道,乱砍树被政府发现了是要进行处罚的。我看到的是现在的树比过去还多,10多年前异龙湖周边的山基本上都是荒山,山上只有一些小灌木和毛草,没有森林,而现在荒山变成了花果山,一座座山上种满了杨梅、核桃等经济果木林。我认为生产用水增加了也是一大原因。至于桉树的影响有多大,我看谁也说不清,我认为影响不会有多大,可听说政府不给种桉树了。”

石屏县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旱情并呈规律性连续发生之地。自(明成化六年)1470年至1949年的479年中,石屏有记载的大旱就有22次,平均21年一次大旱。1949年至1982年的33年里出现过旱情就有8次大旱,其中1979年至1980两年连续大旱,致使异龙湖于1981年4月28日全部干涸见底。

据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异龙湖目前的总蓄水还有2000多万立方米,但雨季已过,水位仍然逐渐在下降。下降原因除了湖周农民生产用水不断增加外,自然蒸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异龙湖湖水浅,湖面广,每天自然蒸发量高达10万立方米以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该负责人担心地说:“按照目前的水位下降速度,恐怕等不到明年雨季,异龙湖的水可能会再次出现干涸见底的状况。”

补水:资金缺口大进展迟缓

居住在湖周的许多农民对记者说:“请你在报纸上帮我们呼吁一下,尽快实施提水补水工程。不然,全靠老天的话,不要说保护生态环境有问题,连我们生产、生活用水都成问题了。”

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异龙湖面积最小。如今仅为3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55米,平均水深不足3米,正常蓄水位为1414.2米(黄海高程,下同),对应水量约为11600万立方米,最低运行水位为1412.08米,对应水量约为5100万立方米。

然而,由于异龙湖风光秀美、景色怡人,加之湖周有“来鹤亭”、“水月寺”、“洄澜阁”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及文人墨客的宣传效果,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甚广。

今年4月初,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石屏调研期间提出:让异龙湖重放光彩。此后,石屏举全县之力开展了清淤除泥,先后清除淤泥达300多万立方米。自异龙湖退塘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来,先后清退鱼塘及退田还湖达1万余亩,恢复异龙湖水面约6平方公里。今年9月17日,又开始每天从其他水库向异龙湖进行补水,但远远达不到对异龙湖蓄水的期望值,异龙湖仍然面临着再次干涸的危险。

杞人忧天作文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地理素养

一、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迪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时,联系到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本是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在2000年,本地却在阳春三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雪。结合这一反常地理现象,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甚浓,答案五花八门。通^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走优走劣,取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环境,关涉行为的长期总合与空间总合;人类保护了环境,就是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生哲理和环境哲理,并用于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五、从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