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十篇

时间:2023-03-26 20:56:35

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篇1

一、海峡两岸进出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大陆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据统计,1979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0.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为0.2亿美元,2007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234.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为924.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近406倍和4622倍。截止2008年10月份,大陆对台湾出口额和自台湾进口额已经为223.5亿美元和924.4亿美元。虽然金融海啸的爆发,对两岸的贸易形成了冲击,但两岸贸易规模依然不减。同时,仅1979年大陆对台湾贸易顺差为0.4亿美元,其余年份大陆对台湾贸易全部为逆差,到2007年逆差高达700.9亿美元,是1980年逆差数额的438倍(见表1)。大陆已经成为台湾重要的出口市场。

2、两岸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从1979年以来两岸近30年的贸易发展来看,在两岸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大陆对台出口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出口到台湾的商品主要是土特产,占比大约在90%以上;90年代之后主要是农工原料及半成品;2000年之后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用具及其零件、钢铁等所占比例较大。

大陆自台进口方面,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出口以轻工消费品(日用品和家用电器)为主,约占出口商品的70%以上;进入90年代,由于台湾厂商,尤其是大企业投资的增加,台湾的工业原料、半成品、零部件以及机械设备输入大陆的数量大幅扩增,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占出口额的90%以上,同时,台湾消费品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等成为出口到大陆的主要商品。

二、海峡两岸贸易依存度增加

大陆与台湾的贸易依存度是指海峡两岸贸易在各自贸易和GDP中所占的比重,反映各自贸易和经济对两岸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两岸贸易依存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从1985年的O.4%上升到2007年的4.1%,上升了3.7个百分点;而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从1.8%上升到32.4%,上升了30.6个百分点(见表2)。海峡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大陆对台湾贸易依存关系来看,海峡两岸贸易对大陆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增强,但上升趋势比较缓慢,近几年处于相对平稳的态势;而对大陆贸易的影响力从2002年以后正在减弱,这说明两岸贸易对大陆贸易和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在于,两岸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在许多年份超过了大陆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大陆经济的增长对两岸贸易的依赖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两岸贸易的增长速度在近几年却不及大陆贸易的增长速度,导致两岸贸易对大陆贸易的影响力在近几年反而有所削弱。

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关系来看,两岸贸易对台湾的经济与贸易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远超过两岸贸易对大陆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从2004年起,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超过了对台湾贸易的影响力,这主要是由于从2004年起台湾的贸易总额大于GDP总额,再加上两岸贸易在台湾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逐年升高。同时,台湾的进出口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都较大,尤其是台湾出口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且近几年有大幅增加趋势。

三、海峡两岸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选择1985-2007年大陆进出口和台湾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四个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而且具有指数增长的时间序列,故取四个指标的自然对数。以CX、CM、TX、TM分别表示大陆出口额,大陆进口额、台湾出口额和台湾进口额。

2、数据分析

对四个对数序列进行ADF检验,仍然是不平稳的。因此进行差分处理,结果显示,LNCX、LNCM和LNTM均为二阶单整,LNTX为一阶单整(见表4)。

对于协整方程LNCX=c0+c1LNCM+e、LNCX=c0+c1LNTX+e和LNCM=c0+c1LNTX+e,其残差的ADF值分别为-3.225492、-3.309118和-3.042085,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应临界值分别为-2.6756、-1.9574、-1.6238.-2.6756、-1.9574、-1.6238和-2.6756、-1.9574、-1.6238,均大于对应协整方程残差的ADF值,可以认为LNCM与LNCM、LNCX与LNTX、LNCM与LNTX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具有相互依赖性。从贸易依存度看,大陆的经济增长对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依赖,而台湾的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其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远大于大陆对其的贸易依存度。因此,大陆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台湾贸易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大陆的进出口与台湾的出口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大陆与台湾的贸易不但具有相互依赖性,而且两岸的进出口贸易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大陆的进出口与台湾的出口之间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大陆的进出口的发展,促进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增加,显示了两岸稳定发展的经贸关系。

3、台湾进口与出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台湾的出口与进口之间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其进出口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台湾的进出口还没有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调整进出口的数量、优化进出口结构,对于台湾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篇2

[关键词]电视媒体;综艺节目;媒体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48-02

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最能吸引收视率的节目之一,以其出众的吸金能力和开放的论调得到了全世界媒体的重视。综艺节目质量的好与坏已经成为了观众评价一个电视台好与坏和决定一个电视台地位的风向标之一。国内的综艺节目由于国内电视节目起步较晚等诸多原因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发展较晚。而海峡对岸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台湾综艺节目已经有了其成熟的发展模式和节目制式。并经历过行业发展的诸多危机也捧红了许多著名主持人和艺人。海峡两岸的电视综艺节目从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历史背景,却很客观地反映出了海峡两岸不同的媒体政治关系。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两岸的综艺节目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我对比国内的综艺节目节目《非常了得》、《我是歌手》、《今晚80后脱口秀》、《百变大咖秀》等与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龙兄虎弟》、《康熙来了》、《娱乐百分百》等之后,发觉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风格相对台湾的综艺节目更加沉稳,很多节目接近社会现实问题,相较于台湾蓝绿阵营对旗下电视台与节目的影响较大不同,国内的综艺节目更加单纯,也很少有露骨的话题,节目相对台湾综艺节目也更具有批判性,邀请嘉宾也很少有偏激的言论。但是节目种类和台湾综艺节目相比略显单调,独创节目不多,很多节目也来自于国外品牌节目引进或模仿,相较于台湾综艺节目在娱乐性上也略有缺乏。台湾综艺节目话题更加开放,节目更新换代速度快,种类繁多,更加崇尚娱乐精神。但因政治环境影响较大,经常会有一些偏激的话题提出,有些节目嘉宾言论值得商榷,并不时有一些碰触社会底线话题。下面先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一、我眼中的台湾综艺节目

(一)娱乐至上:90年代至今的电视娱乐节目

我通过网络接触了90年代至今的很多知名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包括《龙兄虎弟》、《全民最大党》、《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综艺大赢家》等。在接触了这些节目之后。我总结出了台湾电视娱乐节目同大陆相比,娱乐性更强、与嘉宾的互动更加开放,更加直接。并且在聊天内容和选题上更加直接犀利。但不乏为了增强收视率而降低底限,用“性”和伦理哏来博取大众眼球,比方说我很喜欢的歌手“小哥”费玉清在93-95年特别吸引大众的综艺节目《龙兄虎弟》中,不乏这样的段子。从好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明台湾社会发展下公众思想更为开放,言论相对于大陆更加自由。媒体作为公众言论的代表可以反应社会思想。但从不好的角度来看,经过调查,娱乐节目的重要针对人群主要针对于15-30岁的青少年群体。太过低俗,露骨的语言对社会整体的品味和日后社会群体素质的发展并无益处,并容易诱发性犯罪。每年我都能在各大论坛,杂志和网络中看到台湾的学者针对台湾娱乐节目提出批判。观点和我对台湾娱乐节目的看法基本一致:台湾的综艺节目在引导公众上缺乏行动,并建议当局加强对此类节目的监管。减少伦理限和性话题的数量,在需要引用性话题和伦理话题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语言过于露骨。

用一句话表达我对台湾娱乐节目的看法:娱乐性、互动性强、思想开放;但有时内容低俗,底限值得商榷,“咸湿气”过于浓重。

(二)表演痕迹严重:诸如《分手擂台》类的真人秀节目

其实曾经分析的案例中,达人秀、选秀及相亲等真人秀类节目中,表演和炒作是博取收视率的常用手段,但对比了国内、美国和台湾的节目之后,不难看出台湾的真人秀节目表演更夸张情节更激励,在观看之初观众易受到节目影响,情绪易控。但长期观看很易审美疲劳。在审美疲劳后再观看此类节目,就很容易看出此类节目背后的炒作和表演成分。并且节目言语更加粗鄙庸俗,现在的分手擂台中还有诸多的肢体接触情节。在观众眼中的真人秀节目中,除了博取观众眼球外,更重要的是尊重还原真实,可以针对话题本身进行再创造,但最好不过分夸大扭曲,否则更容易引起观众反感,而不是欣赏。

二、海峡两岸的媒体政治关系

在大陆的电视节目发展中,有一个单位不可忽视就是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节目审核。不仅仅审核节目质量,也对节目制作中的伦理和道德方面进行把关。尽管很多观众认为这是言论不自由的体现之一,可从实际情况看广电总局类单位的存在利大于弊。它的存在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并且他们在背负骂名的同时也确实做了一些不少有利于观众的举动。如今年处理了“干露露”母女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的“粗口门”、和下达规定禁止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说明了广电总局在保证节目质量与底线和保证收视群体利益上可以起到积极地导向作用。类似职能部门的出现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节目的更新。可是,相对于节目的更新换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更加关键。毕竟电视媒体的首要职责不是通过收视率盈利,而是通过自身对舆论风向标进行引导。

海峡两岸关系篇3

2011年9月25日上午,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筹备委员会在福州市西湖宾馆福建会堂国际厅举行盛大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祝贺协会成立题写了会标牌匾,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给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国家有关部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与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及台湾地区茶行业组织的负责人出席成立大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在会上致辞。当天共有海内外会员代表与媒体近500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章程》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费收支和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张家坤当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会长表示:协会将立足福建,着眼两岸,面向世界,广结茶缘,不断推进两岸茶业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协会还聘请15位高级顾问、3位名誉副会长和16名顾问。

福建是我国茶叶主产区,茶叶面积广、品类多、产量大、历史久、茶文化底蕴丰厚,与台湾茶产业关系密切。福建茶叶是福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也是闽台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茶经济迅猛发展,茶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闽台茶产业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据介绍,为适应两岸茶产业和茶文化交流合作,更好提升对茶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2008年,福建省领导指示筹建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协会搭建有效平台,摸索出了一条助推产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共同为茶产业转型升级做了许多有成效工作。为加强海峡西岸与台湾地区茶业交流合作的要求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2009年8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筹备成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申请。经农业部同意作为挂靠主管部门,国台办规范协会名称,民政部今年7月同意了筹备成立协会的申请。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协会成立后,将遵循服务宗旨,立足福建、着眼两岸、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广结茶缘、扩大影响,不断推进两岸茶业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空间迈进。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祖国大陆和台湾茶业交流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海峡两岸茶产业持续发展、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茶人感情不断加深,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八方来贺

茶叶是福建的绿色瑰宝,海峡是福建的区位优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成立,不仅对于促进茶农增产增收、茶业兴旺发达,而且对于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海峡两岸茶树同属、茶道同源、茶人同宗。茶作为两岸共有的文化之饮,是沟通与联结两岸亲情的特殊纽带。当前,两岸往来互动日益热络,交流合作大势已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成立,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希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好发挥连接两岸、互通你我的桥梁作用,以茶会友、因茶结缘、茶和天下,在两岸一切爱茶之人中搭起一座茶韵芬芳的“心桥”,共同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而不懈努力。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

茶香缭海峡,两岸共茗芬。海峡两岸血脉相连,茶缘相通,福建人民与福建茶对台湾茶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日益繁荣,凝聚了两岸之间的祥和之云、双赢之气,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应时而生,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岸茶产业、茶文化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

福建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是福建的吉祥物。作为产茶大省,福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蜚声中外,成为福建形象的靓丽名片,也成为促进两岸交流交往的特殊媒介。闽台自古以来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因茶兴而生,惟对台而存,特色在于海峡,活力源于两岸。希望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的难得机遇,以茶为媒,广交茶友,拓宽茶道,积极推动海峡两岸茶业在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岸茶产业蓬勃发展,密切两岸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为促进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

武夷茶道,诚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禀天地之精华,撷草木之芳润,得圣贤之妙谛;和阴阳,融太极,修仁德;凝于心,化于神,寓于行。武夷茶道,洵无道之道也。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

近年来,我国茶经济发展迅猛,茶文化日益繁荣,众多行业组织应运而生,为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立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致力于加强海峡两岸茶业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将成为连结两岸茶叶企业和茶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成为广大茶农、茶叶企业与政府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从而进一步拓展两岸茶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茶行业健康发展。我们热切期待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发挥优势,为两岸茶业共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

海峡两岸关系篇4

诞生于2009年的海峡论坛,今年走进了第5个年头。5年时光荏苒,海峡论坛见证并推动着两岸民间交流逐年升温。在共同梦想的驱动下,两岸民间交流互动已快马加鞭地走出一片过去30年未曾得见的壮阔风景。两岸民众心灵相通、合作共赢的梦想正在一个个化为现实。

交流对话编织“通心之梦”

“我今年快80岁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祖先是从大陆来的!我是泉州人!我是惠安人!我是大岞人!我们都是一家人!”

6月16日,在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当台湾基隆大岞村村长张细山用闽南语喊出无数台湾同胞心声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养育张细山的,是台湾基隆的大岞村。而福建惠安的大岞村,却哺育了张细山的祖辈。数百年前,无数福建先民迁移到台湾,为开发建设台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定居台湾的大岞村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仅用哺育自己的原乡来给新家园命名,更把精神信仰完整地保留下来。

两个“大岞村”的故事,只是闽台深厚渊源中的沧海一粟。这也解释了海峡论坛立足海西,辐射两岸,以地缘情缘博取民心的根本定位。

厦门,今天海峡论坛的举办地,历史的时针回转30年,这里还是金戈铁马,炮火纷飞的对峙之地。但随着一封“家书”飞跃海峡,两岸关系的曙光,也恰是从海峡西岸,通过民间层面缓缓升起。

犹记得在第一届海峡论坛召开之前,搭建一个由“民众”唱主角的舞台,还被认为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普通民众能谈些什么?有必要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讲些家长里短、族谱乡情吗?”事实很快给出了答案。谈什么?就是要谈感情!

首届海峡论坛就召集到8000人,台湾几乎每个县市都派了代表参与:朱立伦亲自上阵推介新北市,彰化的县长与漳州的市长话起了家常。而很多从来没到过大陆的草根民众,更是在开幕晚会伊始就融入了民间嘉年华这片欢腾的海洋。90多岁高龄的台湾武术名家黄善德老人一语中的:两岸以民间交流、相互鼓励为起点,将可“日新又新,止于至善”。而在台南市政府文化观光处的蔡明泰看来,这只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第二届开始,海峡论坛的参与人数破万,两岸参与机构的规模也再度扩大,此后逐年增加。就是在这届论坛中,时任国台办主任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表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当前已经实现了两岸的通商、通航和通邮,但是,除了这“三通”之外,我们还要让两岸心灵相通,感情相通,命运相通,真正把两岸民众的心连接在一起。

以何通心?开大门,走大路。广对话,多结友。细心的人士发现,在第二届海峡论坛上,一些“绿营”人士也纷纷参与其中。绿营“阿嬷”许荣淑,还有籍的邱建富都吸引了不少媒体的目光。而面对“交流与对话”的主流民意,邱建富也对这场民间派对大加赞赏:“政府力量有限,民间力量无穷,只有让更多台湾人参与,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仅两岸民众通心,官员和百姓之间也同样需要通心。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我们就看到领导与民众不分职位高低并肩而立,甚至连领导致辞也彻底“让位”。取而代之的只有两岸基层代表面向5000现场观众的直抒胸臆。而在第五届海峡论坛期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也在炎炎烈日下造访台湾特色庙会,和摊贩们拉家常、搏感情。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本届论坛的论坛大会上提出“三个深入人心”,并表示,即使是那些曾经支持过、追随过、从事过“”的人,只要他们有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意愿,我们也欢迎他们来大陆走走看看。这被台媒普遍解读为释放出极大善意。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在第四届海峡论坛的论坛大会上,中国副主席洪秀柱以一句闽南话俗语道出台湾跟大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先民渡海血泪斑斑,到如今两岸来往其乐融融,两岸关系走到今天可谓“来之不易”。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唯有将心比心,以和为贵,才能做好这件“人心工程”,才能“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人心”之桥连两岸,心通则百通。正是通过海峡论坛搭建的畅通平台,两岸基层民众拥有了面对面对话与交流的机会,正是这一平台效应不断的积累发酵,将两岸的民间的“通心之梦”编织得越发牢固与丰满。

携手聚力打造“合作之梦”

在两岸关系中,交流与合作是永恒的主题。海峡论坛发展5年,规模已经发展为72家主办方合力打造,大陆重要部委和辐射全台的民间组织、县市政府共同参与的名牌平台。在官方到民间的努力推动下,吸引了两岸各领域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共谋发展,用智慧与诚意打造出一个庞大而充满生机的两岸“合作之梦”。

平潭,正是两岸合作之梦的“现实版”。在第五届海峡论坛的共同家园论坛上,来自台湾资拓宏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冯国书就畅谈起自己对平潭建设的思路:“两岸中国人共集智慧,发挥各自特有优势,可以将平潭打造成一座智慧岛,把所有的信息、资料汇集网络,让平潭人过上云端的生活;平潭日照充足,可以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路板吸收热能;平潭岛缺水,可以在地下安装雨水收集系统解决问题……”这些“梦想”当即引起了平潭管委会副主任尤猛军的称赞,“没错!唯有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前来居住,平潭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家园。要实现这一目标,平潭需要具备完整的配套体系,并不断完善提升、突破拓展。”

事实上,经过3年建设,平潭“两岸共同家园”的元素越来越丰富:台资企业投资超过37亿美元;“海峡号”平潭一台中高速客滚航线运送两岸旅客超15万人次,平潭一台北高速客滚航线正式开通;台湾电视频道落地;两岸无漫游“闽台一卡通”开通;近200名台湾专才在平潭创业就业;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年底前可建成…“合作,为平潭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平潭,更为两岸关系通往更高层次的发展带来了无尽可能。

而这,只是海峡论坛上两岸间共谋合作的一个缩影。

在第五届海峡论坛上,两岸出版界成立闽台报业研究中心;福建50个农民合作社和台湾50个农业产销组织签订对接合作交流协议;招商银行厦门分行等6家银行与台湾的永丰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进行了人民币结算清算合作协议的签订;厦挂牌成立“海峡两岸职工交流基地”促进青年职工交流合作谋求高质量就业……这些冰山一角的统计,已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出海峡论坛强大的“造梦”能力。

不仅“坐而谈”,更注重“起而行”,要谈就谈出内容,要做就做出成果。在海峡论坛的平台上,两岸的交流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为一个为两岸基层民众搭建的全方位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对话,每一届海峡论坛都是两岸民众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也让两岸民众心灵相通,情感相通的梦想编织得更加牢固。

惠政齐发点亮“共赢之梦”

共赢,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目的。惠民举措,为两岸同胞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正是海峡论坛的原有之义。

海峡论坛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在于其团聚了广大台湾同胞,为两岸民众沟通互动提供了平台;更在于它能从“听民意、察民情、兴民利”出发,出台一系列绵密细致的惠台政策,让更多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享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最终实现两岸的“共赢之梦”。

2009年,首届论坛8项惠台新政,针对双向投资、海上货运、赴台旅游等多个领域提出措施,在此刺激下,更多的台湾产品可以进入大陆市场、台企将得以分享大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利好、大陆游客将给台湾带来近1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010年,ECFA启动,两岸大交流时代入轨,第二届海峡论坛上,大陆出台了包括鼓励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简化审批手续、帮助融资贷款等方面改进服务的政策,在扩大农产品采购和赴台旅游、扩大就业、考证办证、技能鉴定、方便就医、支持置产、便捷往来等方面创造条件;2011年,第三届论坛公布的惠台措施更多,旅游、航空、入出境、海西和平潭规划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2012年,第四届论坛又8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涵盖台胞在大陆就业和大陆居民赴台游、便利台胞来往大陆、进口台湾大米以及促进两岸教育、科技合作等。这使得台股应声叫好,稻米产区也连呼“高兴”。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去年初以来,闽台经贸交流合作捷报频传:首个海峡两岸合资产业投资基金在闽设立运营;厦门至金门海底直达光缆项目建成投用,福州长乐至台湾淡水海峡光缆1号工程竣工,开启两岸“通信直航”新时代;首个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率先开建,海峡股权交易所、海峡证券公司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2013年,两岸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第五届论坛出台共计31项对台惠民新政,内容涉及两岸人员往来、赴台旅游、就业、基层调解、文化交流、版权交易、两岸直航、台企融资等多个领域,更加专业、细致、扎实。

对此,台湾《旺报》刊文称,综观此次惠台措施,相当明显地,大陆对台的政策方针比过往更加着重人员往来和文化思想的互动交流。大陆此前涉台各项报告和作法凸显出,对台政策趋势已不止于满足两岸经贸交流,更希望“从物质转向精神”,透过深化人员联系,加强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以带动两岸更具凝聚力的“民族认同”。

据统计,海峡论坛举办5年来,在此平台上,大陆方面已经出台了124项惠及台湾民众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海西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两岸的合作与交往进一步便利,台湾的农渔民都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两岸民间交流不断提速奔腾……而这些举措的迅速落实兑现,也让台湾民众觉得“大陆说到做到,令人佩服,很愿意参加这样一个活动”。这不仅是回应当下两岸民意的最好形式,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利益、福祉。只有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福祉,才能不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篇5

在当今世界,除极少数“”分子之外,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普遍认同孙中山,认同孙中山思想与精神。

“孙中山”三个字本身已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与全球华人的重要精神象征与符号。遍及海峡两岸甚至全球的中山路、逸仙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中山学校等等,是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对孙中山的共同历史记忆。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崇敬的伟人与领袖,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视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特别是孙中山的诸多重要思想、主张与设想,成为后来海峡两岸的共同认知与追求目标,而且在海峡两岸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孙中山的许多发展设想或部分“中国梦”已得以实现。这是当今海峡两岸最重要的认知与共识,可称为“中山共识”。

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性创举。这一伟大历史创举与功绩在今日海峡两岸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价值。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创建的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从“华夏”、“中华”到“中国”一个现代国族名称的建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对中华民国的传承或继承,是中国政权的延续,不是对中国的否定。中华民国以及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五权政治体制”为核心思想创制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今日遏制“法理”的重要法理基础,是“”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政治防线,是确保“两岸一中”的宪制性制度保障。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留给海峡两岸另一重要政治遗产,在海峡两岸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实施与实践,成为海峡两岸最具特色的“中国治理机制”。其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核心是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强调,鼓吹中国分裂的言论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国分裂的人是“中国之仇敌”。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中提出:“统一大业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一论述深刻提示了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与国家分裂的严重后果,也印证了今日国家尚未统一之下台湾的政治社会现实。特别是孙中山于1912年5月对赴台湾组织起义的同盟会员罗福星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要决心收复”。可以说,,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重要的政治主张与理想,也是他尚未完成的政治遗愿,需要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迟早实现两岸统一。

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更是响彻云霄,百年不衰,一直激励着海峡两岸同胞为之奋斗不息,更是当今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伟大目标。孙中山认为,要振兴中华,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倡导民族主义,恢复民族精神。孙中山提出了“民族主义救中国,民族主义强中国”的著名论断。就是说,孙中山主张通过恢复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主义,以振兴中华民族。

海峡两岸关系篇6

为让演练更接近实战,经两岸海上搜救机构协商,模拟了如下险情:一架自松山飞往厦门的直航客机飞行途中发生引擎故障,紧急迫降于金厦中间水域,迫降过程中不慎擦撞一艘直航客轮,而机身撞击海面激起涌浪造成附近两艘作业渔船翻覆。

事故发生后,客机及客船分别报警。两岸搜救机构同时收到报警信号,经核实险情,同步启动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各派出一架直升机向飞机、客船落水人员处投放烟雾罐定位,台湾金门舰与厦门“海巡132”分别施放小艇实施人命救助,大陆方面“海巡1378”、“华英391”、“海警35093”、台湾方面“RB01”艇、“5053”艇、“5037”艇参与现场人命救助行动。

经过紧张的救助,两岸直升机分别成功吊挂救援一名伤势严重船员送往厦门、金门医院,紧接着,两岸搜救机构共同指派高级潜水员进行水下搜救作业,救起翻覆渔船甲板下的人员,总计151人全数获得援救。

此时,一股浓烟从民航机左翼冒起,恐有起火之虞。“台湾金门”舰、“10035”艇、“5053”艇,“金港1”号迅速加入灭火;另一方面,大陆“东海救113”、“厦港拖16”协助降低民航机温度并布置浮力袋,防止飞机沉没。经过科学抢救,客轮火势被扑灭,台湾“5053”艇、“2006”艇随即布放拦油索,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最后,在客轮堵漏作业完成并恢复动力后,失事客船由台湾“2006”艇、“金港1”号戒护回金门水头港;同时民航机浮力建置完毕,失事客机由“东海救113”、“厦港拖14”进行拖带回厦门港。

自此,在本次海、空难复合灾难中,两岸海上人命救助行动圆满完成。

验证——搜救能力稳提升

这次演练的成功举行并不是偶然,而是在两岸共同推进海上搜救合作的背景下,台湾海峡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的验证!

据介绍,自1996年3月两岸进行首次海上搜救会谈以来,海峡两岸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海上搜救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了两岸海上搜救24小时的协调联系渠道,明确了搜救程序,统一了海上事故信息通报内容和格式,确定了双方遇险船舶紧急避难的原则和有关程序,强化了海上搜救行动中的信息互通和结束后的情况通报,促成了“两门”、“两马”水域搜救协作机制的建立。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主任翟久刚指出,此次演练是两岸在海上交通安全和搜救领域交流合作方面的又一次深入推进,两岸海上搜救部门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两岸海上搜救协作与应急联络机制,建立更为全面的区域性互助救援体系,提高海峡搜救的效率和质量,为台湾海峡水域的人命、财产和环境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翟久刚总结表示总的来说,通过此次演练取得了“两检验、一提升”的收获:演练充分检验了海峡两岸海上搜救协作机制的有效性和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检验了专业救助装备设施的适应性和即刻可用性;演练提升了海峡两岸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锻炼了海峡两岸海上搜救队伍,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台湾海峡两岸直航的交通安全,为两岸人员通过海上航线进一步开展交流和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海峡两岸将总结此次演练中的宝贵经验,形成常态化的联合演练和学术研讨机制。

合作——互惠共赢显效应

随着两岸直航的不断快速发展,两岸人民交流和客货船舶往来更加频繁和密集,2012年上半年,仅福建沿海与台湾地区海上客运直航安全运营就达7446航次,运送旅客82.2万人次;货运直航1032航次,运载货物662.49万吨;集装箱直航1198航次,运输集装箱29.85万标箱。以厦门——金门航线为例,日均客流量近4000人次,较2001年开通之初有了大幅增长。

海峡船舶交通流量的日渐增大使得社会各界和两岸同胞对海上交通安全和人命财产安全问题更加关心和重视,提高台湾海峡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期望。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抱着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保平安的目的,一方面积极促成福建海事局“台湾海峡VTS”、“湄洲湾VTS”、“厦门VHF二期”等台湾海峡海上交通安全重点工程建设的全面竣工,努力提升台湾海峡海上交通安全保障的“硬实力”;一方面着力加强两岸直航船舶安全管理相关配套要求、安全共同标准和小额贸易船舶安全监管、直航船舶水上交通事故处理标准的研究,不断提升台湾海峡海上交通安全保障的“软实力”。

海峡两岸关系篇7

妇女论坛:女性精英对话两岸未来

6月12日下午,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在厦门开幕。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秀榕,国台办主任助理李亚飞,台湾中华妇女会总会理事长李仁人等出席。

作为海峡论坛民间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海峡妇女论坛以“两岸姐妹携手,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坚持突出深耕基层、经济合作等新元素,深入探讨了闽台文化、家庭亲情、经济合作、数字通信等两岸妇女共同关心的经济科技发展和民生议题,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本次论坛的特点和亮点体现在三个“新”:

增添新元素

与以往几届海峡妇女论坛相比,本届论坛门类多,层次高,突出深耕基层、闽台文化、家庭亲情、经济合作、数字通信等新元素,邀请参与的台湾宾朋多为基层民众,以闽台传统歌曲为媒开展丰富的两岸妇女民众综艺联欢,首次组织闽台两岸的家庭结对,首次邀请两岸IT女性精英对话两岸未来。

拓展新领域

本届论坛举办的两岸女企业家发展分论坛、两岸妇女与信息技术分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为历届海峡妇女论坛之“新”,标志着两岸妇女民间交流已向专业技术领域和家庭领域拓展。

融合新力量

本届论坛共邀请福建省和各设区市台湾嘉宾近350人,其中新面孔占91.1%,不断丰富壮大妇女民间交流的新力量。

2011海峡职工论坛:聚焦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12日下午,作为海峡论坛子论坛之一的“2011海峡职工论坛”在厦门开幕。来自两岸工会和劳动界200多名职工代表将围绕“提升职工技能,造福两岸职工”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两岸职工是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职工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王瑞生在论坛上致辞说,“两岸职工在技术技能、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有充分互补条件和巨大合作空间,两岸工会组织可运用各自优势,组织职工间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知识型工人和创新型人才”。

当前,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两岸职工对于两岸交流往来的愿望也更为强烈。福建省总工会主席郑道溪提出,“我们可深入研究两岸劳工界和工会合作的机制化和制度化,拓展交流渠道。并坚持以职工为本,不断增进两岸职工的民生福祉。”

来自台湾的海峡两岸劳工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侯彩凤也表示,ECFA签订之后,两岸产业分工和商业服务的开发等多方面发生转变,对两岸职工技能技术和经验要求也相应改变,希望两岸职工在多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台湾餐饮业工会联合会理事长唐启东希望能借这次论坛和两岸厨艺交流的力量,推动提升两岸餐饮界职工技能、保障两岸职工权益。他同时希望在两岸餐饮卫生操作的提升和餐饮教育的推广方面作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是两岸举办的第二届海峡职工论坛,共有102名台湾嘉宾参加论坛,其中92%来自基层。该届论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福建省总工会承办,主题为“提升职工技能,造福两岸职工”,论坛大会期间还进行了两岸厨艺交流活动,设蔬果雕刻、拉面和调酒三个交流项目,两岸职工同场竞技切磋。

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两岸携手科普惠民

12日下午,第三届海峡论坛主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协搭建的两岸科技界专业交流平台——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在厦门海峡会展中心开幕,两岸科技界近400位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社团领袖齐聚一堂,探寻合作共赢契机。

近年来,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交流形式多样,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两岸携手,科普惠民”为主题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突显了海峡论坛的界别交流,各类主题活动呈现“省部合作”、“多方协作”、“高端多元”等特色,帮助两岸科技界抓住大好机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转贴于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两岸发展呈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态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表示,期待两岸科技界、产业界抓住“潮平风正”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和平发展大局,积极开拓两岸科技合作交流的美好愿景。

两岸科技发展各有所长,大陆拥有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攻坚能力强等优势;台湾则在自主创新、吸收外来技术、市场化等方面略胜一筹。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钟桂女士希望两岸科技界互通有无、截长补短,在互动中互助,拓展更深层次的交流。

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加强合作 增进两岸人民福祉海峡两岸首次红十字博爱论坛12日下午在厦门开幕,加强两岸红十字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福祉,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两岸红十字组织是两岸民间交往的重要平台。1990年,两岸红十字组织在金门共同签署了《金门协议》,开启两岸交流合作的先河。之后两岸红十字组织携手合作,守望互助,主动开展两岸灾害救援互助,为谋求两岸同胞福祉、推进两岸友好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表示,两岸红十字组织作为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此次纳入海峡论坛,希望通过海峡两岸红十字同仁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开辟更广泛的人道领域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福祉。

海峡两岸关系篇8

一、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部分地区(即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具有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其总体目标任务是:通过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社会文明化,形成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加快建设海西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福建自2004年初提出海西区概念已经5年,当初提出“海西经济区”就是立足于建设海峡经济区,缩小与东岸的差距,使之成为两岸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鉴于当时的形势,只能提出操之在我的构想。而目前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完全可以通过两岸协商,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西岸与东岸台湾的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意见》的颁布,对充分发挥海西对台“五缘”优势,寻找两地更紧密安排的联结点,逐步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台湾海峡经济区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西临正在崛起的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是大陆几个最大经济区的联结点,对大陆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互动作用。加快建设海峡经济区,是实施国家“稳定繁荣香港,加快发展上海,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它不仅可以使大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可以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三角洲经济区共同构建我国东南沿海繁荣带。形成我国沿海地区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板块,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更大、更强的中国经济发展极,实现东部均衡协调发展并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当前形势看,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点”向“面”的发展和提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呈现全面隆起之势。今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这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加快建设“海峡经济区”意义更加突出。即一方而可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幽,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两岸加深沟通往来的交融地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体系的衔接地,加快建设海西,有利于促进两岸共国构建一个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从亚太区域经济看,台湾海峡处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道的中部,面对太平洋东岸,内联亚洲大陆,是南北半球、东西双方经济大交流的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台湾海峡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海上贸易的大通道。在海峡周边分布着新加坡、香港、横滨、釜山、高雄、上海等国际性大港口,台湾海峡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经贸交往最繁忙的海域。台湾海峡经济区涵盖台湾海峡,连结东西两岸,是大陆北上东北亚,南下东南亚,进入西太平洋的捷径,也是大陆与欧美、非洲往来的战略交通要道,因此,加快建设海西区,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区形成与发展,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拓宽大陆通往世界的道路,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

(二)对发挥福建“五缘”优势具有深远意义。

海峡两岸交流交往30年来,福建得益于特区、开放区政策和中央赋予福建在对台工作中“同等优先,适当放宽”以及“先行先试”政策,在对台经贸合作、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5年来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确支持海西区发展的政策,但由于行政上条块分割,使得相关政策未能产生良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进行协调与统筹。尤其是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基本实现大“三通”以及爆发金融危机,福建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有的地理区位、政策优势淡化,进一步吸引台资面临很大压力。国务院恰逢其时出台《意见》,对呼应台海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继续发挥福建“五缘”优势、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稳定和拓展福建台资,推进海西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定心丸作用。

(三)有利于海西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拓展福建腹地。

早在2004年福建提出实施海西战略后,就得到周边省份的响应。2006年温州设立“海西办公室”,专门负责研究温州融入海西区域经济合作的主题、形式和机制。2008年11月,福建南平,浙江金华、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景德镇和安徽黄山4省毗邻的9个城市签订了“闽浙赣皖区域合作与发展框架协议”。《意见》出台后,不仅对福建是极大的鼓舞,对周边城市发展也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他们充分认识到,这是两岸关系新形势下的战略性机遇,纷纷行动起来。江西赣州作为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古时素有“闽粤咽喉”、“南方丝绸之路”之美名。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也曾一度沦为“交通死角”,在福建提出海西战略后,立即响应,积极融入,也因此获得了巨大发展。对接海西5年来,全市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2008年,赣州全市国民生产总值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财政总收入达到100.1亿元,成为江西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但也存在地区差别。对于粤东地区来说,如果搭上海西这趟快车,既享受泛珠三角优惠政策,又享受海西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能够更自由,也更有效地支配经济要素,从而对改变其在广东省逐渐边缘化的地位具有积极的现

实意义。目前,广东的潮州、梅州等与福建实际上已形成多层次的合作关系。这不仅是因为两地共饮一江水,而且两地在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要素配置方面已形成多层面的合作关系。如潮州陶瓷的原料,一半来自龙岩;衢州的竹制品加工业原料大多来自福建;福建德化县与潮州同为瓷都,两地技术人员交流频繁,相互学习,共谋发展。

《意见》的出台,周边地区的积极响应,对整合海西区域内资源,拓展福建腹地,加强对接东岸产业能力,全方位开展两地交流合作创造了契机。

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基础

2004年1月,在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卢展工亮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使海西战略逐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5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到福建考察,国家各部委也大力支持海西建设,极大推动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使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具有更牢固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海西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福建从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以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过去的5年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全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提高到10863亿元,居各省GDP排名第12位,人均GDP排名第10位;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2008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海西其他城市的经济社会指标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使得海西经济区渐成规模。2008年,福建及其他11个城市的GDP总量合计达到19055.52亿元(折合2802.3亿美元,相当于台湾GDP的71.3%),人口总数为8758.18万人,土地面积27.28万平方公里,人均GDP为3200美元。

目前海西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与东岸台湾的差距日益缩小。以主体区福建为例,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福建三次产业结构为13.0:48.7:38.3,至2007年转变为10.8:49.2:40.0,形成了电子、石化、汽车三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省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带动作用日益凸显;3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4%。目前,福建产业调整的方向正朝着电子、石化、环保、生物医药及金融、物流等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

2、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意见》中也提出海西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海西发展五年来,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等新兴产业发展日益壮大,信息产业中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超过2/3,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高。据科技部最新统计,2008年,福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8位,较上年提升3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

3、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早在2004年,福建省就提出用7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0多亿元,基本建成温福铁路(福建段)、福厦铁路、厦深铁路(福建段)、向莆铁路(福建段)、龙厦铁路等快速铁路网,至2008年底的5年间,累计完成投资约350亿元,超过福建2004年之前铁路建设投资总和。目前基本形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打开了对接长三角的北大门,连接大腹地的西大门和联系珠三角的南大门,改变了福建在国家铁路网络中处于末梢的地位。2009年3月8日铁道部和福建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规划未来5至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一个4800公里的布局完善、没施先进、国际一流的铁路网。2009年6月底,温福铁路将按期开通,这条东南大通道的铁路,不仅结束了福建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而且也为中西部提供了新的开放通道。

在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也大为改善,为增进更紧密的关系创造了重要条件。目前,赣州到厦门等福建主要城市的车程只需三、四个小时,赣州与厦门之间的空中航线也已开通。时下,梅州正在加速与龙岩高速公路的对接,明年6月全线通车后,梅州到龙岩只需2个小时。而今年底龙厦高速铁路通车后,龙岩到厦门只要1个小时的路程,届时梅州到厦门只需3小时。

(二)区域文化成为构筑海峡东西岸民众情感交流和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起重要推动作用。

客家文化是联系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重要纽带。客家是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民系,在海峡西岸,客家人主要聚集区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即赣南、闽西、粤东,其间有29个县是“纯客县”,是客家的大本营。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客家人有460万,约占总人口的1/5。客家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它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因此,多年来,凭借着两岸各种交流平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投资于闽、粤、赣的许多台商都是祖籍客家。

妈祖文化对两岸的影响十分深远。妈祖是两岸,尤其是闽台两地民众共同信奉的女神,福建莆田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汁,仅湄洲岛上有近20座。台湾有近800座妈祖庙,1600多万信众,约占总人口的2/3。两岸开放交流,特别是自1987年“妈祖千年祭”开启两岸大规模民间交流以来,每年有逾十万台胞赴渊洲朝圣,妈祖文化成为台湾超越族群、阶层、区域的主流民间文化。福建东山武庙是两岸关帝信仰的发祥地,是中原文化经由东南沿海向台湾和海外迁播的中转站和连结点,维系着两岸人民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感情。多年来,台湾已有约10万多信徒到东山进行文化交流,朝圣、谒祖活动。关帝“忠勇仁义”的精神为两岸人民所称颂,海峡两岸人民共尊关帝为“统一之神”。郑成功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奉的文化。郑成功是台湾民众心目中的“开台圣王”,台湾每年都举行“郑成功文化节”;而郑成功也是泉州傲世的文化瑰宝,在泉州大坪山顶,巍然屹立着39米高的郑成功骑马铜雕像。

海峡两岸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近年来台湾同

胞到大陆寻根的热望持续不减。两岸族谱成为牵系海峡两岸血缘的脉络。靠着一本本族谱,许多台胞找到了自己的“根”。2009年5月“海峡论坛”举办期间,台湾有69个宗亲会团组、9()个姓氏宗亲代表参加了“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会上展示了141个姓氏、5759册迁台姓氏族谱资料,20位姓氏宗亲代表进行了族谱对接交换,再次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浓浓的血脉亲情。目前福建正在着手建立两岸族谱电子化查询系统,将为两岸寻根寻亲搭建新的平台,将两岸人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两地经贸合作的重要侨梁。

(三)对台经贸合作成为海西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闽台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按历史可比口径,至2008年底,福建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71111多项,合同台资200多亿美元,实际到资1411多亿美元,占大陆台资项目总数的约13%,实际台资金额的30%。同期,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2094个,合同利用台资26.2亿美元,实际到资15.1亿美元,台资农业项目数、利用台资额持续位居大陆第一。

与此同时,闽台贸易也不断增长,2008年达到72多亿美元,历年累计总额已近600亿美元(599.66亿)。对台农产品贸易2009年出现突破,第一季度福建对台湾农产品贸易进出口6078万美元,同比增长76.8%,占同期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2.5%。

人员往来方面, “小三通”客运量持续攀升,从2001年的2.5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100多万人次,目前累计已达3711多万人次。其中2008年通过“厦金”、“泉金”、“两马”航线的往来人员达到104.7万人次。2009年第一季度三条航线共通行旅客32.3万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11%以上。

海西区其他城市对台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增强。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与东岸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现实合作基础,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加快海西建设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行性。

三、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策略思考

近二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海西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必须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充分发挥福建先行先试的实验示范功能,根据《意见》对海西的定位、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未来应在沟通两岸产业合作,加强区域分工协同和创新体制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一)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海西经济区要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海西区的实际情况,加快海西区域内资源整合应着重以下方面:

1、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协调机制。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概念,在当前的体制和机制下,如何打破行政区域条条框框的限制,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加快海西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协训解决区域内各城市的定位与分工、产业同构、市场分割、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衔接、环境保护、人口综合管理等等,这些重大问题,不是在要素合作的层面能够顺利解决的,也不是在企业主体层面上能够运作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区域协调互动体制与机制,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跨地区衔接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将加速形成,为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随着大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可能进一步扩大,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三,全国行政区划正在进一步完善。省一县(市)乡镇分级分等行政区体制加速形成。这些变革都将有利于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协商机制。今后一段时期可优先着手四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海西区一体化推进领导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四省市之间的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机制,推进重大任务和事项的实施落实;四是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布局中的作用。通过建立以上层面的协调机制,打造出一个由上而下的完整协调平台。

2、构建区域内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一个区域完善发达的交通体系是加快建设海西区的基础保证。近年来,尽管福建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但从两岸关系和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目前海西区交通网络发展总体水平还不能适应需要,一些地处海西腹地的边缘城市,交通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港口潜力远未发挥,空中运输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区域间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形成区域内完善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任务还十分艰巨。国务院在《意见》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的海西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从而使海西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因此,除了加快福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必须加强海西区域内铁路、城际轨道干线、公路、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海西尽早形成区域性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3、建立区域内要素流动市场机制和配置制度。由于行政区经济造成的市场分割,目前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还有许多制约。政府作为环境与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主体,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方向,要重点对能源、土地资源开发与土地指标配置,基本农田的保护,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保护,港口规划与建设等制度协驯。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打破行政概念,加强海西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要素合作,增强区域间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推进海西区建设。

4、加强区域间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由于海峡区域内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不少城市各具特色,使得区域内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如梅州是矿产资源富集区、抚州文化产业闻名遐迩、丽水旅游资源丰富、赣州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近年来,在海西已出现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态势。如闽商占抚州全市引资额的40%以上,居该市引资最大份额。闽商投资梅州企业有一千多家,涉及房地产、茶叶、水暖器材、石材、陶瓷等数十个行业,而且大多已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目前丽水正在积极洽谈与福建的旅游对接项目。因此,要通过协商机制和各城市产业定位,进行区域内产业规划与

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从而建立起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总之,要通过完善区域内投资环境,产业配套能力以及扩大区域内市场腹地,加快与东岸的经济整合,以“内联”促“外向”,加快海西自身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全方位拓展东西岸产业交流与合作。

目前,海峡西岸与台湾都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渗透日益广泛的影响,如何深化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暴是彼此的必然选择。未来两地合作应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配置和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两地经贸合作在更广泛的空间获得更大的双赢。

1、加强农业合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是海西最能持久发挥对台合作的优势产业。在海峡西岸,除福建外,周边11个城市的农业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劳动力要素等优势也十分突出。目前,台湾现代农业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未来两地农业合作除了可以在生产层面继续深化之外,还可在包括农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覆盖全省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增加的契机,着力建立更紧密的两地农业合作关系,在合作模式、合作体制、合作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台湾海峡区域现代农业一体化进程。

2、加强第二产业合作,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既是中央对福建的产业定位,也是《意见》要求加快海西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福建已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制造业是海西区与台湾合作领域最多,效益最好的产业,但因种种原因,还存在台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小,企业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但是海西有产业集群后发优势和生态环境比较优势,目前,海西已形成电子、石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且有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除此之外,这s年来的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也为海西成为大陆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进一步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潜力。

未来,海西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台产业合作,坚持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趋势,优化整合资源要素,提高对接成效,一要充分发挥四个部级台商投资区的载体带动作用,以及现有台资企业的聚集带动效应,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加快区域经济融合。二要加强产业引导,继续加强机械、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冶金建材工业的合作。三要加强两地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对各种高新技术园区、创业园区、软件园、孵化基地等在土地、资金、税收、配套生活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和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海西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3、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第三产业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电信、商业、建筑、教育、环境、旅游、交通运输、专业服务等范畴。目前,根据WTO有关服务业的内涵及我国在该领域的承诺,我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已门庭洞开。加快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也是《意见》赋予的任务,未来福建要在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业、电讯、交通、能源、建筑、广告、会展、中介组织、医疗卫生、投资办学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合作模式、机制等方面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目前,在两岸实现“三通”、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世界金融风暴影响时间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建立两岸金融业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紧迫。根据《意见》精神和第三次陈江会签订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未来福建一是要加大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吸引更多台湾金融机构向海峡经济合作区聚集,通过互动和合作推动两岸金融板块的形成。二是积极吸引境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到海西开展业务;三是探索组建海峡产业投资基金,为境内外资金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没搭建平台和桥梁;四是拓展台湾金融资金进入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便利高效的两岸通汇和融资渠道;五是完善自身金融组织体系,营造良好金融运行环境,力争海西区与台湾在金融机构互设。业务合作、清算机制、货币兑换、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外汇管理服务、资本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早日形成海峡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4、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入岛投资。入岛投资是实现两岸交流从单向向双向发展,推动两岸关系走向正常化的重要途径。福建作为与台湾最近及交流合作最密切的地区,要积极推动海西有能力的企业入岛投资。为此,一要尽快建立领导小组,统筹全省赴台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活动。二要根据商务部、国务院台办2009年5月17日的《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台湾当局公布开放陆资赴台投资的产业目录等,帮助企业尽早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同时鼓励企业单独或与台资企业合作,在台湾举办培训会、洽谈会、展览展销会、商务合作等活动。三是借鉴近年来福建境外投资的经验,结合台湾的大陆政策和台湾投资环境变化,积极引导福建企业入台投资方向、领域和重点,促进两地产业分工和投资互动,从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海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海峡两岸关系篇9

关键词:妈祖文化景观;海峡两岸;对策思考

一、妈祖文化景观概念文化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以妈祖信仰精神为主线的妈祖文化遍及全世界。据文献记载,妈祖本名林默,宋建隆元年诞生于莆田湄洲忠门的贤良港。因潜心将助人行善标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并向出海的人们预报天气状况,是渔民们心中顶礼膜拜的海神。在总结归纳妈祖的文化特点,并结合前人对文化景观的描述后,将妈祖文化景观定义为人类为了实现妈祖文化继承和传播的目标,借助天然素材为物质基础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妈祖信仰活动形态。

二、海峡两岸交往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维系着持久的相互排斥局面。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大陆都施行改革开放,但是,台湾领导人对大陆依旧采取不急不慢的态度,沿用“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政策。1987年后,台湾领导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重新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当地居民去大陆探亲旅游等,打破了两岸人民近三十几年的对立坚冰状态。1992年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一个中国”原则表述上尽管各有各的说法,但共同努力寻求国家一统的倾向还是存在的,两岸民间的交流似乎变得畅通起来。而后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项目的实施,对海峡两岸的交往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三、海峡两岸交往进程影响妈祖文化景观变迁

(一)妈祖宫庙

妈祖宫庙建筑,承载着妈祖文化精髓的物质表现形式,从最初的小规模和不成型模式到如今的大范围大工程投资扩建得益于海峡两岸同胞间的交往交流。在两岸妈祖信徒及妈祖旅游爱好者的影响带动下,建筑规模和风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意变化。随着海峡两岸渐入直面交流阶段,妈祖宫庙在大陆和台湾甚至全世界的总体数量持续攀升。

(二)妈祖祭典

妈祖祭典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两岸交流朝全方位方向发展阶段,妈祖祭典活动及各种艺术节目内容开始深化和丰富。凭借可考的文献史材和民俗仪祭为参照依据,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祭日在湄洲祖庙或新殿天后广场隆重举行妈祖祭典仪式,有等级不一的规格,整场演奏下来大概用时50分钟。2006年6月,妈祖祭典因其影响范围之广和文化价值之高,在多方因素的积极努力下,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妈祖风俗习惯

台湾与大陆间维持的妈祖文化交流现状对妈祖风俗的变迁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妈祖风俗习惯包括妈祖服饰民俗、妈祖饮食民俗和妈祖分灵割香活动等。比如妈祖服饰民俗中的妈祖头,将头发的外形梳理得像海上帆船,在两边对称插上波形发簪,暗喻船桨,红头绳盘在发髻里,代表船锚的银钗横着穿过发髻。岛上的女子梳此发型据说是怀揣着思念之情,祈福自己的家人出海平安而创造的。

(四)新妈祖文化景观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往进程的逐步推进,妈祖文化景观类型异彩纷呈。特别是“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之光”为主题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可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具体阐述。第一层次有用于烘托妈祖信仰气氛,针对妈祖旅游市场本身的独具特色的妈祖宴会、妈祖祖庙建筑、妈祖祭拜仪式、标志解说系统和旅游标志性代表物等;第二层次的有妈祖朝圣游、妈祖精神文化解读、妈祖购物等,主要的针对对象是热爱妈祖文化研究者、妈祖信仰者和妈祖旅游爱好者,拥有品牌产品的价值等;第三层次的旅游产品就比较大众化,主要是面向大众市场,比如关于渔夫的生活体验、海上妈祖观光巡游、海滨度假观光和现代娱乐等。三个层次的旅游产品,因其地理条件差异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影响布局方位都有所区别,为妈祖信众及海内外游客服务,弘扬妈祖精神文化。

四、促进妈祖文化景观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

随着中央鼓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迈进,精神文化产品成为人们的高需求,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事项提上了日程。而作为妈祖文化承载体的妈祖文化景观,更要努力改造,精心设计,做大做强,全面落实,进而促进两岸同胞双赢,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软实力。

(二)借助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优势条件

首先,海峡两岸间经济贸易互动,如大陆和台湾商人回乡创业、报效父老的热情和决心将有利地促进妈祖文化景观建设。其次,大陆向台湾同胞展示大陆经济建设的优秀成果,总结大陆经济建设的实战经验,台湾同胞向大陆推荐自己的运营项目等,都间接促进文化交流和两岸妈祖景观的投建。

(三)建构海峡两岸民间妈祖文化共同体

建构两岸民间妈祖文化共同体,通过两岸共同体有效地对两岸民间的文化交流进行层次方面的提升和延伸,结构层面的优化与重组,预期方向的规范兼整合。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向导召唤和引领两岸同胞实现更为广泛的对话和互动,使两岸文化交流成绩普及民间,生根发芽,逐步达成共鸣,进而创立两岸妈祖文化共同体,以保障交流的恒久与稳定。

(四)深入挖掘妈祖文化旅游资源

妈祖文化是一种精神资产,它的广泛传播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载体才得以实现。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作用始终存在,妈祖旅游资源的发展将有利地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因此,要对妈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以妈祖文化为品牌为中心,推进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进而丰富和发展相关的景观建设,使妈祖文化景观不断呈现新气象。

参考文献:

海峡两岸关系篇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近期,海峡两岸就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协议展开协商,其中最受关注的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协议与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最为艰巨的重大任务。目前海峡两岸对此已有不同的主张与思维,可能影响到后续协调的顺利进行。

首先,海峡两岸在货物贸易协议方面的认知差距甚大。在货物贸易协议方面,台湾方面的主张不是签署一揽子的或整体性的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即在―定时间后完成两岸90%左右的关税减让与零关税目标,而是采取阶段性的“次早期收获计划”模式。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表示,在ECFA货物贸易协议中,仍坚持将农产品贸易开放进口、关税减让与零关税排除在协商之外,不协商,不谈判,仅主张将剩余的5000多项工业产品项目分阶段降税,力争在短期内将5大泛用塑胶、整车及面板等台湾关注的强项产品纳入早收清单,实行“立即”降税。显然这不是大陆所希望与主张的,大陆希望按照国际FTA或类FTA的国际规则,签署整体性的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即一揽子解决,确立零关税时间表,逐步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实现两岸经济的整合或一体化发展。

台湾方面在ECFA协商或处理相关议题上,一直主张遵守国际规则,按WTO规则办事,尤其是在处理两岸签署投资保障协议问题上更是如此,希望纳入国际仲裁机制,但台湾现阶段的主张显然是不符合国际规则的。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已经与国际上的早期收获清单有很大差别,一般FTA是将部分农产品降税或零关税列为早收清单,但海峡两岸没有,台湾还完全拒绝对大陆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且只有大陆单方面对台湾部分农产品实施零关税。同时,早期收获清单中的工业产品比例过大,而且台湾的优惠规模是大陆的数倍之多,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国际上从来没有所谓的“次早期收获清单”降税或零关税做法,没有在实施早收清单后又提出新的早收清单,而是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后采取逐步降税做法与降税时间表。台湾的这种主张与做法存在巨大的政经风险,可能让海峡两岸迟迟无法签署一个整体性的货物贸易协议,无法确定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显然,台湾方面是以“利己主义”与“单边思维”来处理货物贸易协议问题,只强调什么货物开放,什么货物不开放,什么应纳入,什么不应纳入,完全忽视大陆的主张与经济利益,也没有长远的、宏观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与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是典型的短期行为,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