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概况十篇

时间:2023-03-27 00:50:15

实习总结概况

实习总结概况篇1

概念图法是一种信息量大、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化学教育与评价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化学教育活动中。几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将概念图法引入到化学实验教育中来。通过概念图将实验教学中需要的知识准备及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评价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对概念图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评价中的可能应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前言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演示实验及教师的课前、课中的指导,学生可以由自己独立完成的一项实验来获得对化学反应的直接感性认识,这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是十分有帮助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可以直接反映教学效果,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促进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与评价是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了解、控制及指导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与此同时,对学生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又能够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由于中学化学实验课时受限,学生对化学实验接触的少,加之化学及物理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因此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的兴趣与知识教学间的矛盾问题。如何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改进实验课堂教学成了中学化学教学与评价中的难点。

一、概念图法用于化学实验教学

概念图是一种基于概念间关系的一种可视化图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诞生以来,该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企业、统计、程序设计以及科学教学等活动中。尤其在基本概念多、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清楚的理科教学中,概念图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将概念图法应用于化学教学中。但是,利用概念图法用于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还是近年来才开始的教研活动。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实验课教学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如:学生实验以动手为主,实验活动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等。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出现在课前的教学说明、课中的具体指导和课后的评价三个阶段。因此,实验课教学法主要从课前这一阶段入手。教师具体讲解注意事项,提出基本问题,引导学生的兴趣。由于中学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的内容近乎是对课堂教学的回顾与总结,故而具有一定的复习课色彩。这也就为概念图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可能。

1、概念图用于课前预习

针对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浓的特点,教师因势利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中学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所带来的学生思维易受束缚、不能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思考等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简单的概念构图,将实验课所需的知识准备以概念图形式完成。这其中包括学生对实验的化学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等基本认识;学生对实验方法、化学药品知识以及其他重要的有关知识的了解。

教师帮助学生从实验细节中发现主要概念及次要概念,并通过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整个实验内容以一个整体的概念图形式表达出来。这个概念图制作的具体的实践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复习旧有知识、发现新问题。使得学生在概念构图阶段发现知识准备上的不足,在实验操作前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实验内容具象。

2、概念图用于课中教学

教师对基本原理、基本注意事项以及基本操作的讲解,通过概念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概括性讲解。提出基本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实验的基本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学生可以对照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图深入了解和掌握化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由于概念图方法不仅可应用于参与教学的学生个体,也可以应用于学生实验小组上,灵活多变。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中指导集体讨论来决定概念图的绘制。这使得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组内同学间互相学习,并且与其它小组形成竞争状态,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图法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评价

通常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一般采用标准化量化方法,采取纸笔测试和实验操作两种形式,主要评价学生在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达标情况,强调从学科角度出发,注重学术性。近来国家开始倡导构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为新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新的评价体系应该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获得主动、全面的发展为评价目的的最高追求,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对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的评价,对化学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等。新评价体系倡导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如: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等。

概念图法是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手段。以实验活动为平台,概念图法可以应用于积极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之中。 我国对于概念图法用于中学化学实验评价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鲜有文献报道相关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概念图法用于化学实验评价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实验对象为大学低年级学生。由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大学低年级学生实验教学的共同之处很多,如: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全面、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等,因而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与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中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以学生自身操作为主,因此给教学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概念图法的具体应用因而多局限于课前预习及课后总结两个阶段。目前,对于实验课中的具体教学评价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主要以教师观察、记录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用于课中教学评价的新手段、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对课前预习的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在概念图制作上的简单指导,学生进行概念图制作。学生对实验课所需知识准备情况,如:化学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化合物和试剂知识、仪器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等,一般可以在概念图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概念图制作的中心点进行控制引导,以利于后来的教学评价。

研究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制作出较好的概念图。按照Novak等人提出的方法,对于有效概念及概念间正确的相互关系给1分,有效的具体事例给1分,每个层级给5分,层级间的交叉联系给10分。由此来确定学生概念图的具体的得分。这样在课前预习阶段就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例如,仅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的知识准备进行评价;也可以仅就学生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方面进行评价等等。

2、对课后总结的评价

一般需结合预习的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加工、解释和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实验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心得,重新整理思路,在根据教学计划要求进行第二次概念图绘制。根据前面提到的基本评价规则,对学生的课后概念图进行量化评价,并结合课前阶段的概念图结果,对本次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存在的基本问题

1、 概念图制作方面

尽管概念图具有直观、简单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化学实验课中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是存在学生对实验理解程度与概念图构图间的矛盾。过于详细的概念图对于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而过于简单的概念构图又不能满足教学及优秀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概念图方面要花很大的力气。这也就是概念图法只能用于某些特定课程教学的原因之一。

2、 评价效果方面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只能在课前及课后两个阶段进行。这主要是由于实验课过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操作性强、实验的时间长,因此课中的评价非常困难。 一般情况下,课中的评价需要工作人员多、组织比较麻烦,一般倡导在平时考核中分散安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这样的测评不是在同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的,因而可比性较差等。如果以实验结果考核来代替或者部分代替实验过程考核,尽管可以提高操作性,但还是不能够反映实验过程及学生的思想活动。另外,对学生实验态度、兴趣、参与程度、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实验习惯等方面的评价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四、未来展望及结论

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的学生预习及教师引导阶段,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施行。比较而言,概念图法由于其可视性好,概念间结构关联清楚,对于学生掌握要点、回顾知识有较好的帮助,因而概念图在课前准备阶段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结合课前的概念图作业,教师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对课后的实验教学总结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实验教学课中阶段采用何种适合实验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对课中阶段学生的表现乃至思维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测评方法。

现有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多以标准法为主。实验教学评价多与课堂教学同步评价,而对于学生操作及其它方面的评价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观察。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就是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授情况,不能够随时进行教学评价。此外,一些成功用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因为可操作性方面的原因也无法移植到实验教学的评价中。这样,目前的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弊端:有效性低、时效性差、操作性不强。未来,需找到一种能够满足实验课教学评价的方法,对课中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从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状况来看,概念图法已经由课堂教学上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实验教学中来。由课前阶段的学生预习、教师引导方面的应用,逐步进入到实验教学的课中应用中来。尽管现在概念图的应用还仅限制在实验课某些特定课程上,但毋庸置疑的是概念图法定会在实验课教学与评价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知新,王建成,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裴新宁, 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7-51.

4.黄达三,概念图在科学教学上的应用,研习资讯,23(4), 75-86.

5.Regis A., Albertazzi P. G. Roletto E., J. Chem. Educ., 1996, 73(11), 1084-1088.

6.Brown D. S., Amer. Bio. Teach., 2003, 65(3), 192-197.

7.Novak, J.D., & Gowin, D.B.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8.Nakhleh M. B., J. Chem. Educ., 1994, 71(3), 201-.205

实习总结概况篇2

【关键词】概念法教学 工科教学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8-01

在工科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多表现为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概念。老师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学生牢记公式,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忽视向学生讲解概念与公式之间的联系,导致一些学生不知道公式中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不能明确具体的公式使用情况,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在计算具体的题目时,一旦出现差错,不能明确问题发生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大量习题练习。这种模式符合教学中常用的应试模式:例题―习题―解题分析―模拟考试―正式考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均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应试模式适合中学教学,用于应付高考。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工科教学,其效果不佳。工科教学的公式是众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结果得出的,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所代表的意义也就不同。如果仅是按照死记硬背的方法,熟记应用条件,这样的工科教学相当无趣。实际上,理解这些公式产生概念,不需死记硬背。在电工学教学课程基础上,并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结合电工学毕业生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为概念法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水平质量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一 提出概念法教学模式这一个概念

概念是直接反映对象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从一种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并抽象分析感知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概念。概念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真正灵魂,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点。但受长期应试教学模式影响,基本概念教学概念比较模糊。尽管在具体的应用教学中,很多人了解到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仍是坚持采用应试模式。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需要完全贯彻实施概念法教学模式,重视概念教学,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分析―概念组合―概念对比―概念应用这一模式。将概念法教学模式应用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电工学教学中概念法教学具体方法

在初期进行电工学教学时,主要以内容为主线,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讲授内容。但在进行后面课程讲解时,若涉及前面的概念,学生不能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第一次出现概念时,应详细定义概念,并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并由此概念引申出具体的公式,同时在课堂进行测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将概念与公式贯穿在一起,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电工学电子电气工程教学中,串讲公式和概念,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能够区分不同电力情况用不同的数学公式表达。通过一个概念,进而扩张到多个概念知识,并引申出多个数学公式,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区分它们之间的共性以及特异性,将独立的章节内容连贯起来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便于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概念法教学模式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并分析不同条件,结合概念,推导出不同的公式,让学生透彻理解公式产生的原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有效避免盲目套用公式,死搬硬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结束语

多数工科专业课程的公式以及概念比较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讲课效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问、探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革新发展,研究更适合现展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参考文献

[1]胡方、韩振铎、秦振杰等.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2):127~128

[2]孙始财.概念法教学模式在工科教学中实践与探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1~43

实习总结概况篇3

关键词:电路分析;学习基础;教学针对性;期初调查问卷

《电路分析》课程是多个专业的职高学生最初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性和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缺乏了解将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使教学陷入被动。常见现象如下:

1.新开课程的初期教学中,由于对新教班级的学习基础缺乏了解,导致部分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到后期教学时,往往积重难返。

2.由于对各班级学习基础的差异缺乏掌控,初期的课程教学往往缺乏针对性,常会导致不同班级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有明显差距。

要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应该尽早开展有意识地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活动,并尽量缩短活动周期,避免在对教学对象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基于这一思路,笔者组织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主要内容如下:在学期初即通过问卷调查来初步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并根据调查结果来调整改善教学,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持续观察调查对象的学习效果,与往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检验教学调整改善带来的实际收益,为更深层次的教学改善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围绕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意义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问卷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问卷设计的准备阶段,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事项:

(一)确定了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

我们将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确定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来评估当前任教班级的学习基础,从而针对当前任教班级制定出具体到单个或一类知识点的教学改善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具体实在的帮助。

(二)确定了问卷的内容结构和体现形式

通过对长期积累的课堂问答记录、试卷和实训考察记录等学生学习资料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课程学习效果受学生学习基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数学运算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我们将问卷内容结构总体上确定为五类基础能力的调查(卷面上不出现类别划分的标题),每个类别中再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相关知识点来设计问卷题目,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某个具体知识点所需的基础知识状况,又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某一类知识点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状况。在题量设置上,考虑到教学课时安排和学生答卷效率等因素,每一类调查题的数量确定为5道题。由于问卷调查时间放在了期初,此时学生尚未学习课程内容,所以问卷内容不能体现为对课程内容的直接考查,但又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这就需要对问卷内容的体现形式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将问卷内容的外在形式确定为对日常认知、初中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考察,而将课程内容隐含在其中。

(三)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对象

我们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刚接触《电路分析》课程的职高学生,通常是职高一年级或刚升至二年级的学生。为使调查对象能适应问卷难度,在问卷初稿完成后,我们会在初中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试验性调查活动,以根据调查结果来调整问卷难度。在我们已开展的两轮调查活动中,共有10个班级的职高一年级学生(458人)参与(另涉及4个班级的初三学生不作为本文分析对象),本文中与问卷相关的分析皆以此群体的反馈信息为基础。

二、问卷的设计分析

调查问卷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五个类别的基础能力调查,各类型的调查题并不为某类别题型所特有,在对形式进行适当调整后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所用。下列举例分析中,出题背景、预计答卷情况等分析基于对以往教学过程中课堂问答、试卷和实训考察等渠道积累的资料的分析,实际调查结果则基于答卷的统计分析,分析结论主要服务于相应知识点的教学改善。

(一)数学运算能力方面

《电路分析》中大部分知识点与计算有关,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某知识点也往往仅凭考题的计算结果,因此,当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我们很难确定问题是出在知识点的理解运用上还是基础运算能力上。本类型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了解学生总体的基础运算能力的状况,以避免课程教学脱离学生运算能力的实际情况。下举一例:

1.出题背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顺利完成的分配运算,到了电路分析中对电压电流进行分配时却出现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两串联电阻的分压运算。本题的用意在于评估当前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完成最简单串联分压的运算能力。

2.调查结果:本题的答题正确率预计在各班平均75%左右。实际调查结果是,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84%,最高正确率为87%,平均正确率为85%,比预计情况要好。

3.分析结论:各班皆有近15%左右的学生将在进行两电阻分压运算时遇到困难,由于人数不多(最高为7人)且问题出在最基本的运算能力上,可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重视与这些学生的互动,将运算演示做到位。

(二)文字理解能力方面

课程中有大量的文字概念,理解这些文字概念是掌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但学生常会因为理解不了或是认为自己理解不了,而选择去机械性地记忆概念,甚至索性放弃概念学习。其实,很多概念仅仅是在学生日常认知的基础上附加了专业术语等学科形式,对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本类型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了解学生总体的文字理解能力的状况,以从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概念教学的预案。下举一例:

1.出题背景:很多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时会忽略电阻定律的限制,在根据额定功率计算实际功率时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本题将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间关系的核心概括为一段文字描述,这段文字的假设条件较多,意在评估学生现有的文字理解能力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两定律关系的理解。

2.调查结果:本题的答题正确率预计在各班平均70%左右。实际调查结果是,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50%,最高正确率为76%,平均正确率为64%,与预计情况接近。

3.分析结论:这段文字基本就是教师在课堂讲解时的语言描述的核心意思,而各班竟有从24%到50%不等比例的学生理解不了这段文字,为此在进行此类综合性内容的教学时,可尝试安排单独的课时,来专门分析具有关联性的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必须优化讲解方式,加大对概念性文字中各条件的地位、作用和彼此关系等的分析力度,进而培养学生对有关联性的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逻辑分析能力方面

《电路分析》的学习很依赖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逻辑谬误和悖论,如学生计算的有效值会超过最大值、竖直方向的导线上画上了水平方向的电流、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动势的极性相同等等,而这些情况往往又出乎教师的预料,成为了课程学习的隐患。本类型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尽早发现学生在逻辑能力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在教学上有所准备。下举一例:

1.出题背景:在单独的KCL和KVL学习任务完成后,支路电流法的核心学习任务无非是理清逻辑关系,理解A=B+C-1这个关系式,可以说从KCL和KVL到支路电流法仅一步之遥,但很多学生止于这一步。本题基于支路电流法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树洞、松树和柏树分别对应支路、节点和网孔,松鼠总数、红腹松鼠数和长吻松鼠数分别对应总方程数、KCL方程数和KVL方程数。本题的设计用意在于调查学生对题目内容中各个对应关系的逻辑分析能力,以评估学生学习支路电流法的困难程度。

2.调查结果:本题的答题正确率预计在各班平均55%左右。实际调查结果是,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34%,最高正确率为57%,平均正确率为44%,预计情况实为调查结果中的最好情况。由于担心调查结果受到文字理解方面的影响,我们对本题进行了后续调查,结果表明当本题的三个条件中的某一个单独出现时,学生基本不存在文字理解上的障碍。

3.分析结论:基本可确定问题出在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上,答题错误的原因基本在于没能找出题目中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支路电流法的新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学重心进一步向A=B+C-1这个逻辑关系式倾斜,注意避免“单个方程式怎么列”“方程组怎么解”成为新课内容的主角。

(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期望学生能自己从现象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激励学生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因为我们知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被动地听讲。但实际上,在教学上采用这种方式的收效会因班而异,如果脱离了班级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氛围等实际情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类调查题的设计基于部分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知识点, 用意是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下举一例:

1.出题背景:本题基于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概念,“阻碍”概念在本质上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它的概念描述比较抽象而且具体体现形式太多,会被很多学生误认为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本题来评估有多少学生能从繁多的形式中自行总结出“阻碍”的本质。

2.调查结果: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63%,最高正确率为71%,平均正确率为66%,占比近2/3。

3.分析结论: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来一回、双管齐下的方式:先面向调查结果中那近2/3的学生,引导其从罗列的现象中自行归纳总结出结论,再面向另外1/3的学生,用前面得出的结论分析来分析具体的现象,并且可以重点关照后者。

(五)思维拓展能力方面

我们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大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用”的阶段,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从第一阶段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教师在第一阶段中的教学投入,二是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这里的思维拓展能力指的是诸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逆向思维、多角度思考等个人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投入的力度。不同的班级完成此过渡所需的教学投入是不同的,无差别的教学将导致很多学生停留在第一阶段。本类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了解任教班级的思维拓展能力的相关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投入的力度,使更多的学生能完成过渡。下举一例:

1.出题背景:相位关系是个灵活性很高的知识点,需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很多,在具体表达形式上是无法穷举的,课堂教学只能覆盖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形式要靠学生根据所学来拓展运用。本题的目的在于调查任教班级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预划对相位关系各要点的教学投入的力度。

2.调查结果:答案以两类形式为主,A类为仅包含“甲的前方266米处是丙、丙的后方266米处是甲”两个答案形式,B类为在A类的基础上又多了“甲的后方134米处是丙、丙的前方134米处是甲两个答案形式”,各班答案中,A与B比例最低的为69%比28%,最高的为89%比9%。另外,各班的答案,也存在着极少比例的以下几种情况,即只写了一个答案形式(甲的前方266米处是丙)的和计算错误的。

3.分析结论:根据A和B的比例总和,我们认为,当前学生在学习超前和滞后的相对性上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在教学中应以引导启发为主;根据B的占比,我们认为在分析相位关系时,很多学生可能不能自觉完成互周角概念的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应重视对运用互周角概念的分析投入;根据其余答案的占比,我们认为,角度值的周角周期性很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相位关系的判断,所以我们应加大对角度值周期性的教学投入。

三、问卷调查的意义

(一)使学生了解自己,建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一直认为,对于职高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不仅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重视学习信心的建立。在问卷调查中,答对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某知识点的信心,避免因对自己能力的误判而消极对待甚至是放弃学习;答错的题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明确该不足是否不可克服,做好相关的学习准备工作。这还能在学生尚有学习热情的学期初就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着手解决,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二)使教师了解学生,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帮助教师尽早地了解了任教各班学生在学习上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掌握了各班之间在学习基础上的差异,从而可以使教师对具体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问卷分析中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结论”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就目前实践情况来看,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用以评价教学效果的各项指标趋好,很多源于学生学习基础的问题被及早发现并应对,避免了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

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以期初问卷调查为起点,紧随其后的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比对、分析、总结等活动,目的在于更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此过程涉及诸多琐碎的数据信息,其对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结论的支撑作用我们将另外撰文论证。

(三)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提供着手点

问卷中的每一题都是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具体可行的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带有应急性的色彩,主要服务于短期内的本课程教学,但由于调查题的设计中融合了能力调查,使我们能够根据单个调查题的调查结果和类型题的汇总分析结果,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着手点,在实施教学改善措施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提升了部分个人能力。

四、总结

本问卷的设计调查及后续教学行为只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诸多途径中的一条,只是笔者与同事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这一尝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己在教学上遇到的一些问题,解除了一些疑惑,相对提升了教学效果。一张调查问卷能解决的教学问题是有限的,但如果每一次尝试都能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尝试必然能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查研究的持续,问卷的设计将更趋科学,结论将更具教学指导价值,甚或可能衍生出调查问卷之外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实习总结概况篇4

一、当前初中数学概念学习现状分析

现行的初中数学概念学习基本上还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相对较少,枯燥、乏味的课堂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激情。许多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基本上停留在“识记、背诵”阶段,只是从文本上进行了概念学习,缺乏对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和本质的理解,没有抓住概念的精髓所在。

二、什么是变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而是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学习中做到灵活运用现有知识,收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变式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在保证概念本质特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意识地改变命题的角度或意境,增加或删减己知条件,对换问题的结论和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改变概念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刻、全面地开展概念学习。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自我感觉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课下一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往往就会有所偏差,也就是说,学生只是认识了概念,但却不能灵活应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进行概念讲授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变式教学的优势,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三、变式教学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初中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概念所实施的变式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概念的学习需要从条件上进行变化,可以适当增加或是删减己知条件,也可以将原始条件隐藏到其他内容当中;有些概念的学习需要从结论上进行变化,可以将条件与结论互换,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有些概念的学习则是强调中间内容的变通,强化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采用相应的针对措施,这样才能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2.适用性原则。变式教学在概念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适用性原则,实际上是对于“度”的一种准确把握。在进行变式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变式的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将概念学习“变”得简单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如果把概念学习“变”得复杂,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仍无法得出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参与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中开展变式教学,并不是凭空进行概念形式的变化,也不是完全由教师来决定如何进行变化,只有在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后,师生共同参与到变式教学中才能增强相关概念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完全按照自己的所想所思去变化概念形式,而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集思广益,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概念内涵。

四、如何开展变式教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变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当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上具体开展变式教学呢?

1.通过具体或直观的变式引入概念。就初中数学概念而言,许多公式、定理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的总结和归纳,但一旦上升到课本当中的概念时,往往需要用专业的数学术语表示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对概念产生抽象、晦涩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学习。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变式教学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连接起来,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场景中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正例变式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变式教学而言,从变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正例变式教学和反例变式教学,其中正例变式主要是指对概念外延集合的变式,而反例变式则是指用于提示概念对立面的变式。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概念的学习而言,大部分概念都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大部分概念的变式都属于正例变式。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应用范围以及概念条件这些方面加强变式教学思想的体现,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实习总结概况篇5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改革研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以及对于高中教学中关于新课程教育目标的设定,高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目的也需要有所改革。笔者通过分析,探讨了新授课课型和复习课课型两大类型的课堂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育体制方法展开的教学实验及方法。

一、新授课课型

(一)概念理论新授课

概念理论贯穿高中化学的整个教程,根据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形式分为以独立的学习单元出现的概念理论和分别的、单独的出现在各个单元中的概念理论。第一种概念理论一般出现在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学习单元。第二种概念理论通常出现在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的学习单元中,如有机化学中的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酯等概念。

对于概念理论方面的新授课的教学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有目标的了解概念;(2)带着问题学习概念;(3)通过交流探讨概念;(4)通过讲解归纳概念;(5)进行巩固掌握概念。

1.有目标的了解概念

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充分的自学资料,如文字材料、展示图片、展示模型、试验经历,甚至是多媒体素材等,并且设定其需要了解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有目的性的自我获取其所需掌握的概念理论。这个环节虽然是学生掌握了主要的能动性,但是指导教师的充分准备和适时、恰当的指导也是决定这个教学程序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课堂教师很好的掌握概念理论的根本和学生的主要兴趣所在,而且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负责的了解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于出现的各种状况和困惑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

2.带着问题学习概念

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学习,才是真正能够掌握知识的学习,才是高质有效地学习。但是这个环节中为学生们提供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必须是切实的、与概念紧密相连的、对学生性却的调动和对学生的思考有启发的优质高效的问题。甚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展开头脑风暴,最后达到学习到知识的目的。因此,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概念。

3.通过交流探讨概念

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其自学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们在探讨中了解别人的掌握情况,并将自己掌握的内容拿出来探讨,是可以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二次思考和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具体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同桌探讨,也可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其对问题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结果,然后全体同学共同或者分组提问、探讨。激发学生的二次思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交流思想、互相了解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帮互组的优点。在这个环节,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和组织、安排讨论,重要的是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归纳总结有代表性的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之后的环节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4.通过讲解归纳概念

在这个环节重点是针对在上一个环节中总结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根据教学要求重点精细的讲解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最重要的两个关键点是:第一,要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第二,对于学生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的、透彻的讲解。并且将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为学生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比较和掌握。

5.进行巩固掌握概念

测验是巩固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最好方式,通过练习和测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所需的概念理论。

(二)元素化合物新授课

在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描述性知识和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方面的知识两大方面。对于描述性的知识比较恰当的方法是参考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方面的知识则更侧重通过实验掌握知识。

通过实验教学掌握知识的方法通常包括:通过实验得出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验两种方式。

二、复习课课型

复习型的课程通常出现在单元结束或阶段性巩固学习知识的时候,该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归纳总结并且通过归纳总结复习曾经教授过的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并掌握应学应会的知识,并触类旁通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复习型的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通过自学归纳整理所学知识;(2)通过沟通讨论分享学习成果;(3)通过教师归纳系统地掌握知识;(4)通过训练拓展知识。

1.通过自学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或者课堂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归纳总结该阶段所学的知识要点。例如,概念、化学元素特性、规律等。并对存在的疑惑进行整理,有针对性的在复习中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考察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测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以及在复习中所需掌握的重点。

2.通过沟通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在复习型课程中的沟通探讨环节与概念理论型新授课中的沟通探讨过程基本相同,笔者就不再累述。

3.通过教师归纳系统地掌握知识

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将学生应学应会的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为学生归纳总结一遍,并且将学生讨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重点精讲。同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对其自己总结的疑惑给予解答。

4.通过训练拓展知识

所谓的拓展阶段,就是帮助学生深入的、透彻的、能够触类旁通的掌握知识的过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经典题型,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拓展思维,使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其改革的实验与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学效率的提高也离不开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以职业知识为根本教学要求,这样便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实习总结概况篇6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实现中专物理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1.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相关内容,中专物理课堂要实现“三维”的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对课程中所学到物理相关理论、概念及定律,带领学生做过的物理实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印象,并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将所学到物理相关理论、概念及定律、物理实验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性掌握,主要解决是什么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的范畴及所需条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物理概念发生应用的条件与应用范围的研究探讨,使学生了解物理过程发生的原因,解决为什么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据中专特点的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自然恰当的提出。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观察事实,联系理论,应用理论进行试验解决对策,并敢于质疑的科学研究与学习的习惯。

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积极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及对科学解决生产实际的应用问题。

2.合理开展实际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就是要根据人教版中专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根据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容量、组织开展实验及扩充课堂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科学的进行教学结构性处理与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制定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容与总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数量掌握。在实际教学课堂中,针对某一教材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外材料,组织开展经典实验过程模拟,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

3.精炼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知与综合掌握能力为依据,以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实施开展流程与备课方案。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整体知识基础与储备情况、认知理解能力为出发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的逻辑结构设计的较为紧密,有节奏感。让学生在松弛有度,知识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较好的实现教学成果。

4.重视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与演示,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实际操作应用。在具体开展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探究科学知识的行程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实践动手的能力,形成事实求实的科研态度。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形式进行物理教学。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物理现象背后的实质内容。使得学生掌握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如何正确使用仪器与实验工具,准确获取实验信息,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等。

二、中专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中专物理课程教学特点与要求,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实验教学、复习与考试教学。下面针对不同的教学类型进行不同教学策略的研究。

1.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与理论,培养观察能力、实验开展能力,培养学生严禁的思考思维,提升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物理概念教学,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解析甚至的背诵等手段,在强化记忆的基础上,实现对其应用范畴的真正掌握。同时,从认识论角度出发,物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抽象概念与特殊概念,从哲学的质与量的角度出发,物理概念可分为定量概念与定性概念。通过物理概念的教学,实现对物理知识基础的良好掌握,打好学习的基础。

2.物理规律教学

具体来说,物理规律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定律”,在实验与观察分析基础上通过归纳与总结得出的结论;第二种是“定理”,是借助物理学严密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上推导得出的物理规律;第三种是“理想定律”,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基础上,得到相应的结论,在将其与实验事实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在理想的环境下进行推理论证,总结得到的规律。

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规律不同类型,要通过重视各种不同物理规律发生背景、发现背景作为切入,向学生传递好物理规律所承载的物理思想与科学方法,深刻领悟物理思想。通过相关概念的掌握,把握规律的物理与实际意义。

3.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要积极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性地思考实验仪器的应用、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把控,培养学生的试验技能与实验能力。中专物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物理思想的指引下,从发现的现象入手,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借助实验用具,在实验过程中红深化规律,得到物理结论的过程。

4.复习与考试教学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定期通过课程总结,对所学的阶段性知识进行系统的穿线与复习,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在复习过后,要开展定期的教学成果测试考试,在考卷中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展问题,查漏补缺,实现对教学成果的巩固。在进行测试环节,可以将所学物理知识与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涉及基础概念与知识,还可将实际实验与创新性思维考察,融入测验试卷中,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虚席成果,达到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

综上,中专课程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实现就业及生存发展而设立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将来储备更多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关键课程之一,要增强教学成果,并讲究实际效果,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能接受并感兴趣,实现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实习总结概况篇7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

0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3.1 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3.2 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3.3 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 “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3.4 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缩小各组选题范围,并进行分工,直至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组的进展,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小组成员在充分了解小组总体任务和自己的具体任务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此后,小组成员再次聚会,确定演示活动的形式,讨论演示活动的整体安排及细节问题。

3.5 演示活动排练

在演示活动排练中,要求各组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具体而言,每个组员在尽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动之外,还要对其他组员在演示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动作、演示方式等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评论、建议和改进,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组按顺序单独在教师面前进行预演,教师针对演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3.6 小组课堂演示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示,其他小组及邀请的教师评委分别根据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第一、主题内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现场表现(40%)。

3.7 小组自评及组员互评

首先,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自评,总结本组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方法。然后,组员以书面形式为本组其它成员打分,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演示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点评时一要注意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越加浓厚;二要指出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课堂演示越做越好。

4 结束语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可以“怎样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试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学生,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此外,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选题?如何更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影响这门课程教学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实习总结概况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教学

一、引言

化学是初中学生从初三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其学科的一些特征,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觉得既陌生又新奇。尤其是渗透在各个实验当中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更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像学生渗透化学的原理和概念,让学生在抱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很难对许多概念进行深层把握,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学生正确解答习题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实验观察法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

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二、注重化学概念中遣词用语的精确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的字、词使用十分严密,不能根据自身想象随意增加或减少字词,否则会引起整个概念的变化,比如“酸”这个概念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全部”,必须进行强调,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举出像NaHS04等电离时也会产生其他物离子的物质,所以NaHS04不属于酸,这样便从正面和侧面都加深了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

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有些化学概念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内部含义,对于这类化学概念,教师要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解剖。如“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虽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内涵十分深刻,教师需要根据概念,对其进行解剖:一是它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只有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二是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微粒;三是分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了解的准确性,需要首先分析其字词,并通过以上分析,更好地注意到化学概念字、词在使用方面的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的理解。

三、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充分了解化学概念

实习总结概况篇9

关键词:教学;学生;主体;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的内容相对抽象,而且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训练,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到较有困难。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如何上好一节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课呢?我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加以总结分析,内容如下:

一、课堂引入

一节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课,课堂引入是关键。刚开始教书时,我总是照本宣科,因此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总是提不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其实如果开始我们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比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其实是将小学已经学习过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扩充到有理数范围内。但是对于刚开始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学生来说,反复运用运算法则,计算量较小学阶段增大,很多学生一上课就没有了兴趣。在这里,我采用了故事引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朝三暮四》的故事。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画片,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朝三暮四》中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从而可以提出:学习了有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内加法的运算律是否依然成立呢?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课堂,确立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概念引入

对于数学新授课,概念引入也很重要。初中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很抽象。学生学习新概念时,往往死记硬背,所以概念运用起来往往会出错。其实每个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果能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我们能观察到、能理解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数学就会有学习兴趣了。我曾经听过一些新授课,有些老师上新授课总是自己把概念板书出来,让学生多念几遍,然后硬套概念。这样学生在没有理解概念的情况下根本听不懂后面的课,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比如:平方根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勾股定理之后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平方根,这应该是让学生理解的重点。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1,让其求斜边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完,教师提出问题: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多少?这时,学生都会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如果设斜边为x,那么x=■,但是接下来却不会计算了。此时教师再引入新概念平方根,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必要性,从而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会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三、例题讲解

对于学生来说,例题讲解不单单是讲解题目,还是对学生书写格式的纠正。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板书基本功,我们的粉笔字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字迹工整,步骤清晰。例题讲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比如,教师讲解、学生板书、教师讲评等等。这些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讨论、交流、评比,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课。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安排。我并不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内容就是一节好的数学课。有些老师对于课堂练习的理解就是做得越多越好。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没有了耐性和兴趣,对于课后的作业就不会认真对待。所以教科书上的练习是我们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而又要其快乐地接受练习,这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适当地取舍,这也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课堂小结

每节课的课堂小节是让学生自己对这节课掌握情况的一个总结。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每位学生掌握情况不同,所以大家可以交流,互相补充。5分钟的小结时间让学生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反思。学生能从小结中知道自己哪里掌握得比较好,哪里还有些不理解,这样他们下课后才会主动询问老师。

实习总结概况篇10

物理学习心理障碍自学能力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3.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首先,培养能力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