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4 13:42:55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1

通过认真学习xx书记在兵团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到兵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方针、任务、举措,持之以恒抓好制度、纪律、作风建设精神。认真分析对照剖析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抽调在园区招商引资专班工作,主要围绕招商项目服务工作,但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时刻不能放松。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深刻认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巩固成果,坚持不懈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以个人作风建设为基础,落实机关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兵团作风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表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作风“虚”,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新时展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风“浅”,学习不够深入。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走过场,读读书,写写笔记。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学通领会,没有理论联系实际。

3、领导作风“浮”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捷径,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4、工作作风“漂”,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表现在: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能不管的就不管,好人主义。有时只求形式,不求落实的问题,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工作时只求是否做了,不求做得好坏。

5、生活作风“松”,表现在:有时有迟到早退的问题,工作着装有时不规范,有时在工作时间处理一些私人事务,特别是父亲患病治疗期间,因为照顾父亲部分影响了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查作风,思想上对政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平时虽然正常参加组织活动、政治学习和自学《谈治国理政》等,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流于形式的记记笔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自己思想意识的更新与党的政策、方针脱节。

二是查责任,责任心不足。没有建立强烈的事业心。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实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而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换位思考还做的不够,不能站在企业和园区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解答咨询,处理工作。

三是查漏洞,补短板,补齐业务短板。对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有不足,虽然到园区后加大了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够,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不能跟上园区项目涉及建设内容变化的速度,有知识结构滞后的问题。

四是查落实,加大工作执行力,落实力。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思考不深刻,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不断用新时代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其次,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冲击。最后,要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认真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主动,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三是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认真学习《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等,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其次,注重法律实务,将法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案件处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最后,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以高度工作责任感和踏实工作作风,严格、公正、文明地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2

大家好!当前我国人民正在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运动一样,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把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放下包裹,轻装上阵,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样需要解放思想,要破除一切陈规陋习,为改革发展创造新的环境。我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改革发展找到新方法、新路子,今天我要发言的是怎样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们工作中。那么,怎样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们工作中去呢?我认为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去做,具体要做到四点:

一、把发展落实到我们工作中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抓住“发展”两个字,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为不发展,意味着停滞,非但老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不了,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被动的很。所以抓住“发展”两个字,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一切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

二、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我们工作中去。因为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说得朴素一些,就是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小孩子读书方便不方便,学费贵不贵,能不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那只是高谈阔论,一点用处也没有。

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到我们工作中去。因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如果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做任何事,眼光要远一点,有长远打算,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老百姓还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所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会打算,会谋划,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朝,计划和盘托出,而是要谨慎,要考虑成熟再做。特别是在决定重大方针和政策时,一定要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做到一劳永逸切实有效果,而不是朝令夕改,劳民伤财。

四、把统筹兼顾落实到我们工作中去。因为坚持统筹兼顾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和重大事项。所以统筹兼顾实际上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空谈理论,是什么就是什么,对存在的问题不要掩盖,不要怕露丑,这样的认识才会正确。同样解决问题也要实事求是,要有针对性,一不要好高骛远,空口说白话,实际办不到。二不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看似解决了,实际等于不解决。所以把统筹兼顾落实到我们工作中去,关键要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也就把工作做好了,符合统筹兼顾的要求,也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高中 英语 讨论 教学

一、运用讨论式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

SEFC教材内容新颖有趣,富有时代感,课文题材大都为学生所熟悉,而且该教材的结构特点是以功能意念项目为主线贯穿于每个单元的每一课中。这些都为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之一的讨论活动,也就有了更大的运用空间,因此讨论式教学比较适合SEFC的教学。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的内化,即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语言的用法不等于语言的运用。语言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输入学生大脑,再通过学生的反复操练和强化记忆,最终形成运用语言的自动化习惯,从而为语言的输出创造条件。在语言输出阶段,设计适当的讨论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编码能力,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二、讨论式教学在高中教材几种课型中的应用

SEFC教材每个单元都是由对话、阅读、语法、听力和写作若干部分组成,目的是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言能力。在各课型中设计一些适当的讨论活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谈谈讨论式教学在听、读、写三种课型中的运用。

1.讨论用于听力教学中。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各课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外,还应充分利用教材每个单元中的听力材料。可以先设计一个讨论活动:把全班分成两组,让两组学生各自讨论买衣服节省钱的最佳方式及其理由,然后让各组派代表用英语发表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辩论。讨论活动过后,再按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听力材料难了。笔者曾在两个同水平的教学班做了一个比较,一个班听前安排了讨论,另一个班没有安排。结果,听前进行讨论的班的听力效果明显好于另一班。

2.讨论用于阅读教学中。阅读是获得书面信息的过程。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中的讨论活动可安排在阅读前,阅读中或阅读后。阅读前的讨论是围绕即将阅读的材料提出话题或问题,通过讨论唤起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材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带着目的去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讨论The damage to the earth/the water /the air ;The cause of the damages这些议题,从而让学生熟悉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阅读后的讨论,一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进行交流。二是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悟出某些句、段的内涵,评价文章特色,对比文化的差异等。这个阶段的讨论层次较高,对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3.讨论用于写的教学中。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这里主要指高中英语的书面表达。讨论用于写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写前的口头表达,即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写与说具有相似的心理语言过程,即都需要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再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信息编码,产生有意义的句子和语段。从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通过讨论,学生对这篇短文打了腹稿,写起来也就不觉得困难了。

三、运用讨论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教师设计每一次讨论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设计讨论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面、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讨论起来有话说,乐于说。讨论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根据话题展开的深度,运用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大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还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组织学生主持讨论会或辩论会。这样形式多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小组活动;任务;写作;合作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34-021.引言

写作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市中学英语教师对阅读教学作出了大量大胆创新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写作教学该如何开展,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写作前活动(pre-writing)又该如何有效地操作,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努力研究的方向。我们发现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和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它能使每个同学都参与直接到活动中,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因此,我们提出了"小组活动任务化"的策略研究,并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现将一个多学期以来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愿与同行商榷。

2."小组活动任务化" 是什么

"小组活动任务化"是以学习材料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来组织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小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任务的参与者(即小组成员)之间运用英语进行理解、交际的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语言、感受语言知识规律、表达自我观点、讨论有关话题。其最大特点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逐步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意义和内容,学习活动贴近个人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通过用英语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或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语言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3."小组活动任务化"策略研究与实践

3.1清晰的任务目标。是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可以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如掌握某一语言结构、训练某一语言技能等,也可以是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等情感目标。

3.2合适的输入材料。包括教材中的对话、课文和现实生活中搜集的一些真实的语言交际材料(报刊影视与课外读物),甚至是教师自编的一些材料。

3.3易于操作的活动。写作前活动是决定一次写作能否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足够信息量输入的写作前活动才保证了更好的写作的输出。并且,写作前活动应当选取一些易于操作的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快、更多的语言输入。

(1)问答游戏asking and answering。问答游戏是最常用的写作前活动,因为提问能最直接地获取信息从而应用到写作中,学生通过有趣的一问一答游戏,有效地训练了目标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材料然后在小组内进行问和答,可以是一个学生问其他学生答,也可以交叉问答或者轮流问答,以达到理解短文内容并自觉使用其中所出现的短语和句型的目的。

在如下仿写活动中(见附录1),我用电脑给出一些问题的提示,Who's that? What's her name? What does she do? What happened? When…要求学生先用这些问题来跟同桌按实际情况进行俩俩说,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句型。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和回答,一轮下来,每人至少复习了10个句型,为写作扫清的难点障碍,并且都是学生主动地复习与归纳。问答游戏后,布置写作任务为仿写该短文,人物自定,这时候,大部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2)信息沟information gap。在写作活动前,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只有问答者双方对某一方有想了解的好奇心或必要时,方才发问,而引起发问的这种好奇心或必要性便是"信息沟"。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活动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创设这种"信息沟",鼓励学生应用所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践,促进学习,发展思维。

在Tree Planting Camp的写作训练中(见附录2),通过对图片的特殊处理,使小组内每个同学拿到的图片不完全一样,形成"信息沟",学生要观察、提问、聆听、记忆、内化,到最后变成书面语言完整地描述出Tree Planting Camp.

(3)话题讨论topic discussion。话题讨论是写话题类作文前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每个学生对不同的话题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积累,通过你一言我一言的讨论,学生不但扩充自己的词汇量,还对写作的话题产生了更多的认识,从而在写作中有丰富的表达。

在My favorite season的写作训练中,我布置每个小组分别讨论四季中的一个季节,小组长在图表(1)记录大家所说的关于此季节的单词或词组,在各小组充分的讨论过后,每个季节选一位代表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小组长可通过自己的语言地或利用图表(2)来描述该季节。

4)写作接龙活动jigsaw activity。写作接龙活动是"。信息沟"活动的一种形式。写作接龙活动通常会在阅读接龙活动进行后进行。首先,我把阅读文章分解成若干材料给小组的学生(每人获取的材料不同),让他们分别阅读自己的那个部分;然后,没读过部分材料的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向读过那部分的学生提一些问题以获得有关信息。由于文章被分成了若干部分,学生分别担任问和答的角色,直至全组成员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最后,全组学生共同对信息进行加工,组成一段完整的材料或故事。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可用这种活动,如课文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sister, 分解为三组材料给学生做拼读活动,组内学生拿到的材料分别是关于"I am smarter,I like…, I have a friend 和 she likes… ",通过信息交流完成,最终理解了整篇文章,然后给出题目compare you and your best friend,让学生进行写作接龙。

(5)小调查Mini-Research。小调查是一项深受同学们喜爱的的写作前活动,因为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全程参与到活动中,经过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后写出简单的报告。

在做同学们在家是否有时间参加我的生日宴(见附录3),他们先在组内问答,再向全班汇报,最后做成调查数据图表和书面图表分析。学生由始至终参与到活动中,听说读写都得到充分的训练。

A. Get into groups. Ask and answer.

B. Tell the class

C. Make a bar chart to show survey result

4."小组活动任务化"的实践效果

4.1消除了写作恐惧的心理,建立了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在小组活动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写之前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消除了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学生的写作化被动为主动,他们由不知如何下笔写到敢于下笔写,由写得很慢变成写得愈加迅速。兴趣和自信得到不断加强。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5

新课程语文 教学方法 具体措施

一、诵读法

诵读法可称得上是语文教学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等具体教学方法。朗读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是将一种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心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合作的阅读方法。

二、复述法

复述法是指学生阅读文章和作品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复述不同于背诵,背诵是把语言材料一字不差地记忆下来,然后又一字不差地表现出来,而复述则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某种程度的加工改造。首先,复述的语言是加入了大量的学生自己的话,这些语言包含着学生个人的语言特点,隐含着他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与评价。其次,学生在复述语言材料的时候,有自己对详略的处理。

三、摘抄法

摘抄法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感兴趣、有领悟的语句和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一种学习方法。摘抄不同于背诵,也不同于复述。虽然摘抄的内容来自语言材料,其中并不增添什么新的东西,但学生摘抄的过程却是一个选择、欣赏、感悟的过程。摘抄对语文学习最大的好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思想。摘抄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选择、欣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积累、发展的过程。

四、文章分析法

文章分析教学法是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探讨,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文章的方法,提高分析一般文章的能力。文章教学法是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方法之一。文章阅读教学法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对构成文章的五个要素进行分析,这就是把握文章中心,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表达方式,揣摩文章语言。所有这些都必须旨在弄清文章“说了些什么”和“怎么说的”。文章教学法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

五、作品分析法

文学作品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不同于一般文章。一般文章的教法力求引导学生客观地把握文章的真实意义和实际内容,而文学作品的教法则极力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阐发,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学作品的教法特别注重对文学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力求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上下文中,从作品的全部文字中去理解特定语言的丰富意义,让学生从中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中学习怎样艺术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六、写作教学法

写作教学法是写作教学运用的各种具体教学法的统称。它是训练学生通过各式各样不同主题、不同选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文体的实际写作,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字与人交往。所谓一般教学方法是指在各科教学中通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1.讲述法

讲述法是一种最古老、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通过语言媒介,向学生传递知识、激感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讲述法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以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为特征。在语文教学中一般常用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描摹情境气氛、解说概念史实典故、注解重点词句、剖析课文内容、阐发中心思想、总结或评论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讲评作业作文等。

2.讨论法

讨论法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谈话、讨论等一些具体方法。讨论法的优点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讨论法的局限是:讨论涉及的问题有限。

3.实践法

实践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活动、实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法的最大功能就是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投入到各项实践中,促使知识迁移形成必要的技能和整体语文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到学到的知识有用。

4.探索法

探索法,是教师提供适合学生程度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运用探索法教学的一般步骤是:一是设问,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主动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二是假设,即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解答问题的合理假设,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验证,即让学生从理论上或实验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四是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5.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也称自学辅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的途径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实际上是教师的积极指导独立学习两种方法的结合。学生的独立学生活动,能够培养实际的技能技巧,增强个性意志品质,提高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自学指导法的弱点是,基础差的学生常常力不胜任,如果教师指导不力很容易使教学放任自流。

6.比较法

比较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寻规律、特点,加深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法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求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横向思维能力;另一种是求异比较,通过对比区分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7.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生动的写作素材。

情境教学法关键是创设一个语文教学的生动情境。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模拟情境。一般是通过实物、图片、音乐、语言、表演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二是选取情境。选取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情境配合课堂教学。作文教学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获取素材。三是创造情境或利用情境。所谓创造情境,就是为了某种教学目的特意创造一个教学情境。

8.归纳法

归纳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归纳的逻辑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即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活动。

归纳教学法操作的一般程序是:第一步举出实例,教师举出所要教授的抽象观念的实例。第二步观察实例,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实例,并将观察资料一一列在黑板上。第三步补充实例,教师在学生已详尽无遗地提出他们所能得出的观察材料后。第四步小结,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下定义等途径,使学生对课堂要教的概念或概括,留下一幅清晰的图象。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6

《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建议教师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素材。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英语写作时学生通常面临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知识面狭窄,信息储备不够,提笔写作言之无物;二是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内心想法;三是学生写作缺少系统的技巧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课堂写作指导中,应重视以课文为中心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课本阅读材料利用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课文作为写作信息输入的重要性,只是将课文看作为解决生词和语法问题的载体,缺少对课本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学习任务时,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即学习任务支架化,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帮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从而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在支架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分解复杂任务的能力有相当的挑战性,需要较强的课程设计和课堂驾驭能力,帮助学生按照步骤,意识到活动之间的关联。

本文以高三一节读写课为例,探讨如何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研读课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搭建写作支架,开展写作训练。

一、授课班级情况介绍

教材:牛津高中英语 模块十 Unit 3 Aids today

主题:Writing after reading

年级:高三

班级人数:29 (男18人,女11人)

英语水平:7-8级

教学时间:45分钟

学校: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教具:多媒体电脑设备,课本,学案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文章,筛选有效信息,回复信件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信件,归纳写作要点;阅读文章进行信息搜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材料进行信息输入;指导学生把课本阅读材料里的知识内化,并运用到写作中,从而达到语言知识的有效输出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归纳和演绎

二、教案设计

Step 1: Step in(5分钟)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Do you know what day it is today?”引出“It is Christmas.”。继续提问“Yesterday, I got an e-mail from my pen pal Lily. Are you interested in it? ”引导学生阅读e-mail。

学生活动:在圣诞节的音乐中,进行轻松愉快的阅读;在阅读中,找出笔友Lily在e-mail中提出的问题,归纳关键词。

设计意图:通过圣诞节,引导出笔友Lily的e-mail,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通过阅读,梳理内容,归纳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进行要点的铺垫。

Step 2: Warm up(5分钟)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回信的格式、内容要点;小组讨论Step1中归纳出的四个关于艾滋病的问题答案;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关键词。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倾听讨论问题;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关于艾滋病话题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对这四个问题的思考;在确定学生已有答案无法完成此项写作任务时,引导并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

Step 3: Reading(15分钟)

教师活动:利用课本,提供阅读补充材料,分析文章结构,提炼词汇和句型结构;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目标语,增强课堂记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补充已有知识;背诵有用词汇和句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完成写作任务时,适时补充真实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弥补理科生知识结构中的缺陷,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保证语言输入,为完成任务进一步做好铺垫。

Step 4: Writing(10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下发写作稿纸,提供写作模板,提出写作书写和结构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作;观察学生写作,从旁进行帮助。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写作;如有必要,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设计意图:提供写作框架,可以降低写作难度,便于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兼顾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模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Step 5: Assessment and feedback(10分钟)

教师活动:旁听小组交流、观察学生讨论各自文章的优缺点,进行改正;投影小组推荐文章,请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组的成员欣赏评价推荐文章;教师对推荐作文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正面鼓励。

学生活动:小组内阅读其他组员作文,根据“写作评价参考标准”互相评价作文,并改正作文中的错误;推荐优秀作文进行全班展示,大声朗读推荐作文;对其他组推荐的作文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小组间的评价、还有教师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在写作文时的不足,逐渐意识到其他同学写作文时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反思

理科生写作积极性不高,认为写作难度较大。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把最终的写作任务分解成几个比较小的任务,通过完成分解任务,增强学生信心,最终完成任务。

在写作过程中,立足教材体系,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范例,结合具体的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保证时间进行写作教学(李琦,2013)。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虽然学生已是高三即将毕业,但是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把写作放在次要位置。高三学生语言输入较多,但是语言输出时,学生还是会觉得力不从心。所以在课堂上,课本阅读教材不仅仅是语言点和语法点的素材,更是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效利用课本教材,帮助学生搭建支架,一步一步完成写作任务,把写作和生活结合,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在回答关于艾滋病的问题时,内容涵盖不全,所以这时,如果能够适时补充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课本文章的积极性。在梳理文章框架结构和语言点时,因为与最终的写作任务相联系,所以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比较高。通过任务的逐个解决,学生完成最终写作任务的自信心也得到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对课本材料进行二次开发,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是比较有效且确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果能够在高一初始阶段就能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高中三年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文军.基于学生体验的初中英语过程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9).

[2]何美红.支架理论在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10).

[3]李琦.高中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10).

[4]潘爱梅.立足高中英语课文,开展阶段性写作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7).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听力教学 新课程标准 小组合作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加强,高考英语命题的中心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培养的导向。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边缘化”问题依然突出,“教材内容难,题型处理难,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显得尤其必要。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基本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②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③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④小组合作技能;⑤小组的自我评估。基于这种理论,除了创造性地使用听力材料,精心设置题型,有针对性地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热点、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外,笔者在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小组合作。通过合作,小组成员在听力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减少了传统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紧张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实施

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笔者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将不同英语水平、能力和兴趣的三至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好中差三种学生通力合作,程度好的学生在听力合作中组织讨论,带动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中等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程度较差的学生则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实际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下面笔者根据听前、听时、听后三个阶段,在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听力教学。

1.听前。听前活动是一个热身的过程,为即将开始的听力活动做准备。《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听前活动,学生明白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及处理关键词。教材中的一些听力材料涉及文化、艺术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在不了解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大意。在听前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以nsefc book3 unit4 “carnival”中的听力教学任务为例,教师课前要求每组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中国或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同时提供参考思路,提示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起源、时间、活动和食物,经过整理和讨论后写出小组报告。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制作课件,便于在全班陈述调查研究的成果时直观展示。在听前活动中,各组都要呈现收集到的中国或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相关材料。

2.听时。听时阶段是整个听力活动的主体。在小组报告的基础上,学生已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此时再通过听录音加深对细节信息的理解。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原则设置问题,即第一阶段能直接从原文中获取信息作答;第二阶段经过互相讨论之后能归纳材料主题,找出深层含义。同时在各小组中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作用在于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听力活动中聚精会神。例如,nsefc book2 unit 3的听力部分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四种不同的信息技术。在听完第一遍录音后,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优缺点,看哪个组能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找出相关信息。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小组成员都会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小组交流之后,获得更完整的材料信息,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在接下来的竞争性小组报告中,每位小组成员不管基础如何,都会积极要求代表本组发言。这样的合作与竞争为更深层次的听力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3.听后。听后活动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是整个听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主要围绕听后活动的两个主要功能展开:①巩固材料:通过口头复述、叙写材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②升华主题:借助小组讨论或辩论等活动,升华材料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nsefc book3 unit4介绍三位科学家成就的听力材料为例,听完材料之后,教师把全班若干小组合并成两大组

,就三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科学成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展开讨论,各组把整理后的心得体会列在黑板上。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竞赛方式,看哪个组列出的内容更多、写出的句子更确切。学生可能会列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no pains,no gains.等一系列经典的句子,这样既领悟了材料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又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优点

1.帮助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英语学习比较薄弱的学生特别怕听力,由于基础薄弱,他们的词汇量不大,发音不准确,在听力学习上受到的限制更多。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即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会比较放松,不用担心听不好,通过讨论,其听到的零星信息也能联系起来,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听力。

2.激发学生练习英语听力的热情。传统的听力训练往往是教师放磁带,然后对答案,学生的听力水平一直难以提高。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通力合作,互相帮助。

参考文献: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环境材料学

作者简介:刘景宏(1972-),男,福建闽清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119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2-01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旧知识更替速度极快,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往往不能满足社会所需,为保证今后职业生涯具备不断发展的潜力,在大学学习阶段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福建农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将“环境材料学”设置为自学讨论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课程教学重心从知识储备式逐步转向能力开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对专业资料的分析理解,并进而扬弃吸纳的能力。

一、“环境材料学”课程的特点

环境材料学是跨材料和环境两大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涉及农业、生物和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如钢铁、非金属、石油化工、矿产和建筑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将环境意识引入材料科学与工程,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倡导材料工作者在环境意识指导下,或开发新型材料,或改进、改造传统材料。[1]

因此,在内容安排上突出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更加强调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同时尽量结合我国目前材料生产、环境状况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状况,帮助学生掌握材料与环境关系、材料的环境性能评价和环境性能数据库、材料的生态设计、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工艺和技术、开发与环境相容的新材料和绿色产品、发展环境降解新材料以及治理环境的高效工程材料等知识。

由于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传统教学方式在短短30学时的教学计划中,各知识点难以深入展开,而采用自学讨论方式,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广泛检索文献资料,组织讨论讲稿,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施自学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讨论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营造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平等、学术民主的教学环境,克服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单调且压抑自主创新思维的弊端。[2]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讨论准备阶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图书馆文献、电子期刊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检索所需资料,将基础知识与科研前沿成果结合,围绕讨论选题精炼为发言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讨论阶段为在限定的发言时间内清晰表达观点,促使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锻炼了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

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营造讨论气氛而不冷场,对课堂有很好的主导和把握能力,不仅要求知识面广,备课充分,还要很好地掌握教育心理学,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在讨论中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疑点、难点、热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点评、讲解和总结。因此,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更新、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三、自学讨论教学法设计探索

1.讨论题目的选取

自学讨论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讨论题目的选取有密切关系。选题应紧扣教学大纲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兼顾成熟的基础理论和近年的学术研究热点两方面。讨论题目与教学进度表在学期初就下发给学生,以使学生能够按时自主安排自学过程,收集资料并归纳整理,将自学过程中的心得、疑难记录下来以备讨论交流。

在编制《环境材料学》教案中,拟定各章节讨论题目如下:

(1)论环境材料与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材料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材料的意义,并指出环境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2)环境影响要素因子的数字表征。试对表征材料环境负荷和环境影响要素的方法加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种可以表征材料环境性能的无量纲化指标。

(3)煤的应用与中国的材料生产。分析中国的能源结构;从能源利用与材料生产的关系论述材料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材料生产技术的关键问题。

(4)论某种材料或产品的循环使用的意义。分析某一种材料或产品的生产、应用,循环再生现状,再生利用对减少环境负荷的意义;再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5)企业的资源再利用调查。调查论述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分析其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的现状和可能的改善措施,再利用对生产成本和环境的影响分析。

(6)为什么木材可划入环境材料范畴。用LCA方法分析木材生产、使用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减少其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7)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材料分类。具体分析你认为应属于环境材料范畴的材料,对其来源、加工、使用、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2.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分为10个学习小组,强调在自学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精神。

为逐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将课堂讲授模式与讨论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环境材料学”课程内容是由基础理论研究、评价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三大部分组成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加大讨论课时的比重。[3]

“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偏重于课堂讲授,预留一定时间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听课过程中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评价研究”部分课堂讲授与讨论课时相同,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作为讨论部分,安排各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并针对学生提问进行答辩,最后教师总结。

“应用研究”部分完全采用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或有意义的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吃透所学知识并进行创新。

例如有一个讨论的主题是“聚乙烯(PE)购物袋与纸购物袋的环境负荷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事先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检索,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进行分析,把学生组织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在考虑对环境的负荷时,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在商店购物时,给顾客的聚乙烯(PE)购物袋比纸购物袋更利于保护环境。这似乎同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在人们的意识中,聚乙烯购物袋用过扔掉后,不能在自然中风化降解,常常随风飘扬,破坏生活景观,造成环境污染。但对聚乙烯购物袋和纸制购物袋的环境负荷对比评价表明,聚乙烯购物袋的能耗量较低。这两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聚乙烯从原油的开采开始,纸是从伐木开始,经过产品的制造、使用,然后将使用后的一部分进行再生循环处理,直到最后作无公害焚烧的过程。环境负荷评价就是对这两种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能耗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容量相同的情况下,纸袋的能耗是聚乙烯购物袋的1.5~2倍(随再生率的提高,二者能耗差距减小)。类似地,聚乙烯购物袋在产生的固体垃圾数量和废气排放量方面,也要低于纸制购物袋。纸制购物袋在再生循环处理中会排出更多的污水,这是造成纸环境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聚乙烯购物袋对环境造成的负荷程度比纸制购物袋要低。

这种讨论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提示,往往很热烈。学生开动脑筋,思维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讨论,很多学生牢固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印象深刻,开拓了知识面。

3.考核方法

为了保证自学效果,主要通过课堂发言、平时作业、期末课程论文等形式考核学习的全过程。[4]为保证学习小组各成员在自学阶段的文献资料收集、讨论讲稿的组织过程中的分工协作,杜绝个别成员的依赖性,每个讨论题目完成后都要求小组成员互评成绩,并将成绩分别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送给教师,避免人情分。总评成绩由教师打分与学生互评成绩构成。客观、公正的考核能起到鼓励先进、督促落后的作用。

四、结论

总之,自学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学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左铁镛.环境材料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12.

[2]宁曼荣.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索,2006,(8):268-269.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国际知识产权法学 Seminar 主动海绵式 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研究”(JG0943)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 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 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写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出版社,2011:134-135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有效性

就目前而言,有效教学的研究早已在教育界开展得轰轰烈烈,探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教师工作的本质,也是历史课改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例,进一步思考改变历史课堂无效现象的手段和途径。

一、高中历史课堂无效的现象

(一)课堂提问的无效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问是否有效也就成为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教师逻辑的不严密或是备课过程中不够精益求精,历史课堂有时会呈现无效设问,这就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培养能力的作用,课堂效益明显降低。

(二)材料呈现的无效

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地图、图片、影视、动画等。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其中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就是高中历史新课程考核目标和要求之一。由此引进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和史料分析的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清晰、不典型以及量过多等原因,导致材料引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引进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和史料分析的能力是可取的。但由于材料一的文字量太多,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又太少,所以材料一的呈现基本是无效的。

(三)课堂讨论无效

课堂讨论,就是学生或老师先提出一些带有探讨性质的问题,而后老师让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或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别讨论,通过老师的指导得出最后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有效的打破以往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状态变的活跃、主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法存在着误解和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课堂讨论是表层的、粗浅的。虽然,这比过去教师完全包办的教学有了进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学过程,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但是,应当认识到,这样的讨论,是难以使学生形成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意识和方法的,也难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种课堂讨论是低效或是无效的。

二、改变无效课堂策略

(一)精心备课

备课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广义的备课而言,教师要注意平日知识的积累,善学会学,“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面越广,一个人思维、想象等能力施展的范围也越广,才能将学生的精神空间从教材扩及外部丰富的世界,实现学科之间、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交融,而不让思维的火花在拘束于教材,呆记于教材中熄灭。而上课前,综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诸因素对一堂课进行具体的图谋画策、编写教案、准备教具等则属于狭义的备课。而就狭义的备课而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对象、斟酌教学设计则尤为重要。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宗旨和灵魂,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开展需围绕教学目标而行。教学目标是指引的方向,而课堂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这个方向服务的,为达到这个方向努力的。如果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课堂就会有序进行,那么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其有效性更大;而主题模糊、目标笼统,课就会上得混乱、无序,其无效性现象会更突出。所以要由教学目标来锁定一节课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使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得以更紧密地结合。

(三)斟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