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18:35:57

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篇1

【关键词】林清玄 乡土散文 散文特质 佛学意识 情景交融 意境

在当代华文世界,林清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声誉极高,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将佛学哲理融于平常生活之中,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又有情景合一的创作手法。此外,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灵动唯美。

一、平常生活中的佛学意识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多写平常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同时,乡土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意象亦多为平常之物且范围广泛,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平常的生活和意象展现了林清玄平静安详的心态,平静安详的心态让林清玄能够冷静地观察当下的都市生活。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浓郁的佛学意识。

平静安详的心态即是佛常说的“平常心”,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心。林清玄以“平常心”对待当下的都市生活,从中感悟到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仁爱”。出于宗教人文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平凡之美。

在《木鱼馄饨》中,作者在深夜的巷口偶遇了一位卖馄饨的旧人。“虽然抵不过岁月的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但“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时,老人的回答“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令读者产生一股敬意。虽然平凡弱小的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仍考虑他者的感受。他以淡定的节奏边敲木鱼边卖馄饨,走过了一个个寻常巷陌,温暖着一个个迟睡者的心灵,有一股默默的温馨之感。在《卖茶老妇》中,林清玄用静默的安详展现了老者的温暖。

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

老妇人衬着那一袭金澄色的夕阳,仿佛笼罩着一层光辉,她默默无语,只是用心冲好一杯茶,再缓缓的踱回去,用一只眼睛看着你,看着这个世界,淡定的步履和温暖的眼神展现了其心灵的安详,营造出一种静默的肃穆之美。而作者在寺庙中,一人、一茶、一碟瓜子足矣,“一”字有“纯”之意,简简单单就是人间至美,平平淡淡就是最好。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展现了平常生活中的美,挖掘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佛教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二、景、事相融的表现手法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模式:他将眼前的景物与记忆中的事物相联系,将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某些文物事件相联系,引出下文后再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将其一一收入艺术的品味和美好的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淡雅风格之中。这类模式因为有了虚实相生、时空交错与多元文化互动,而让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显得内容翔实、生意盎然,大大丰富了其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使散文艺术面目一新。林清玄所创造的散文模式,更被许多评论者称为“林清玄体”或“林清玄风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境生于象外。而虚实生辉。

这种特色文体的创新。与林清玄的人生经历、创作观念密不可分。首先,受林清玄深刻的童年经验影响。《现代心理美学》指出: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童年的林清玄,虽然物质生活过的比较艰难,但有手足之情与亲情的滋润,精神上并不空虚。林清玄在《长途跋涉的肉羹》中写道: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成年后的林清玄,更是熟谙此理,常用也爱用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深邃的情感、哲理。

其次,林清玄的审美视角非常广阔,审美立场比较完整,折射出其对时代宏观审美的良好把握。在《随风吹笛》中,写道“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净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在《雪中芭蕉》,写道“以《雪中芭蕉》来说,那裸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林清玄热爱阅读,涉猎广泛,茶道、音乐、书画等艺术内容都能信手拈来,各类典故在其乡土散文中的交错让散文显得内容充实、内涵丰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林清玄对情景交融的拿捏也更加到位。

再者,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十分全面,不仅有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辩证分析,更有主观与客观等诸多范畴中明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是一种整合,他先用客观的语句来描述自然风景、人文事物,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引出自己富含哲理的主观见解。最后,受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的影响,林清玄注重所描绘对象的内在意蕴,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更能够展现出乡土散文的深厚文化内涵。

三、清新空灵的意境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风格清新。笔触清新淡雅。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流露出婉约含蓄的美感,散文显得典雅又不失灵动,更具有冲淡之美。同时,林清玄非常注重乡土散文的节奏感,清新淡雅的文风配上一句一段的分段风格,使散文有了合适的停顿,有了诗的韵味。林清玄坦露无遗、昭然若揭的叙述加上诗歌的韵味,再配上男人最清简最空灵的胸襟底蕴,从而创出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

在《秘密的地方》中,林清玄写道“在我的故乡,有一弯小河。小河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开满小野花的田原……响着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林清玄用清新的词汇、简短典雅的句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小河流水、岸芷汀兰的美景。而“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田原……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的句式有着朗朗上口之感,河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空静而不失灵活的气息,能穿过一切直至永恒。在《月光下的喇叭手》中,喇叭手站在寒凉的街头,从冬天一直吹到了春天。“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老人吹着乡愁小曲,抑制不住的落泪。喇叭手的生命是“伸缩喇叭凹凹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长音不高,笔触平淡,但节奏分明,喇叭声充塞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凹凹扭扭”四字更将曲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笑春风》中,林清玄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苏轼的《赠刘景文》,先塑造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此外,更在文中用诗的形式写道“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也、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面可能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林清玄巧妙化用诗句,唯美的笔触配上诗意的情境,将“分离”和“相约”这如此伤感的事物写的清新空灵,写的唯美释然,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慰藉。

林清玄认为散文是最适合他的,是最自由的。他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散文的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空灵,大大提升了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林清玄散文篇2

1、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2、我真地不肯相信是一种痛苦,也许剑被磨钝了,也许我是一本摊开扉页的书,但是在苦读书中的文字篇章时我害怕,也惊喜,由于翻过的页中有太多的叹息才害怕,由于后来的篇章里显示着精彩的未知才惊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条不妥的路,微小的感触已然难以遮掩它们的不足道。

3、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在富裕的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

4、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5、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6、我特别喜欢蝴蝶、夜蛾、蜻蜓和豆娘,它们看来那么潇洒自由,有着薄透美丽的双翼。但是我不忍心杀死它们,只有在草坡和树林寻找刚死去的,有各种眼里色泽的蝶翼和透明的蜻蜓翅翼,小心翼翼的夹贴在自己做的厚纸薄里。有一段时间,发现美浓的黄蝶翠谷,总是聚集万千蝴蝶,每次去都可以捡到美丽的蝶翼。记忆是不可靠的,遗忘也可能是美好的。文学家与科学家不同,文学家不去寻找增加记忆的魔药,而让记忆自然留下,记在文字上,或刻在心版上,随时准备着偶然的相遇。与十年前的美相会了,就有两次的美,与二十年前的善相会了,就有加倍的善。第一次与美相逢,我还是少不经事的少年,美便会与我会面,点头,微笑,错身,如翼飞入花丛,逸失于天空。多年以后,我们已识得门外的青草,品过甜美沁人的气息,听过深深叹息的声音,走过黑暗中长路点燃的灯光,这时又与美相会,心里的火被点燃。

7、有时候,兀自在黑夜中行着,将大街走成一条细细的小巷,那种苍凉古朴的细致便猛然升起,于是想舞剑想舞成朵朵剑花,此样的感情一旦升起,就随着月下的独影一直长到远方去,止也止不住的,可是长夜将尽,发现囊中已经遗失的剑簇,任是豪气干云,在无人的空巷内在无声的凄寂里在黯淡的夜色中,即是呼风唤雨的手扬起,最多也只是一种无效的手势吧。

8、因为,思绪的蜻蜓是不会久留的,它像来的时候一样翩然飞去。彩虹使我们亮眼,乃是彩虹不会停留超过一刻钟。它迫使我们放下一切来仰望它,否则,它就会无情地放下我们。灵魂的飞临也像雨后的彩虹,它不会停留一刻钟,如果不立刻留下它,它很快的就拂袖飞去。诗人在一生当中,只要情况许可,会短暂依恋某些树啦,海啦,山坡啦,或某种彩雪啦。

9、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水,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

10、爱别离虽然无常,却也使我们体会到自然之心,知道无常有它的美丽,想一想,这世界上的人为什么大部分都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呢?因为真花会萎落,令人感到亲切。在生死轮转的海岸,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这是人最大的困局,然而生命就是时间,两者都不能逆转,与其跌跤而怨恨石头,还不如从今天走路就看脚下,与其被昨日无可换回的爱别离所折磨,还不如回到现在。

11、生活里的记忆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远去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苦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家旅店了。

12、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都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大小均只能盈握,白玉苦瓜美在玉质,温润含蓄;翠玉白菜美在巧思,灵在细致。“世界上有这么多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以撒·辛格如是说道。

13、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扮演了种种不同的角色,演出种种虚假的剧本,最后又哭着离开这世界。每天我走完了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觉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14、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走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又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屋小坐,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人,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也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15、柠檬花盛开时节,我走过柠檬园,花的浓郁的芬芳总是熏得我迷离。一切花中,柠檬花是最香甜的,有稠稠的蜜意;但是一切果里,柠檬果又是最酸涩的,其酸胜醋。这种迷离之感,使我忍不住会附身细细地端详柠檬花,看着一花五叶的纯白中,生起嫩嫩的黄,有的还描着细细的紫色滚边,让花的香甜流入我的胸腹。

16、我只希望在这个澄明的湖底轻泛着心灵的小舟,湖外有山,山外有海,海外有喧嚣的世界。可是我不愿去理会,因为此地连涟漪都是平静的。我可以酣卧着,可以把每个星星都亮成灯火,把每一丝空气都凝成和风,所有的豪华都隐在云山海外,真淳则在有月光的时候,自湖底幽幽地浮上来。

17、分离的神伤若欲雨前的黑云无边无涯地罩下,努力地压抑艰苦地想忘却,它竟毫不留情的在静脉中静静地流着。或者已经等待了太多的夜晚,或者要考验情意的坚挚。离别的伤悲由你的眼底汩汩闪现,在无意蓝而自蓝的天色下,我由泪哭诉出我的爱,说不出的心里层层叠叠的颤动。

18、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走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又有几回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屋小坐,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人,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也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19、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消失了。

20、我们在现实的人生里,凝视、倾听、沉思,这使我们看、听、停,再前进,游行在一个浮面的层次。往往在我们闭上眼睛,形色隐没时,才看见了。当言词沉寂,在辞穷句冥时,才听见了。当我们把思想倾空,不思不念时,才清晰了。有情在无情中,分离在相遇之时,不凡在平凡之内,呀!哪一条河流不是在重山阻隔中找到出路呢?如果理想之情是河流,它就会自由的在山谷中寻路;如果心与心相呼应,就会像挂在树梢的剑,被有缘的人找到。人生,复杂而繁琐。创作是简单而伟大的事。从创作看人生,不要陷入河流,要常想想河边的风景。从人生看创作,不要捉住天空,要真正地变成天空。

21、如果想以河流的形式流经沙漠,顶多变成一个沼泽。

22、因缘的散灭不一定会令人落泪,但对于因缘的不舍、执着、贪爱,却必然会使人泪下如海。无常是时空的必然进程,它迫使我们失去年轻的、珍贵的、戴着光环的岁月,那是可感叹遗憾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如果无常是因为人的疏忽而留下惨痛的教训,则是可痛恨和厌憎的。

23、创作者不必夸耀,也不必妄自菲薄,画家把色彩留给大地,音乐家把声音留给大地,作家把文字留给大地……因为大地不欺,地无私载,我们才可以真诚的吐露,才值得用一生的力量去完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必然有一些东西可以超越局限,穿透生死,就像点燃黑夜的天上星月,那些超越与穿透虽然来自个人的情感,但是如果不予大地相呼应,不与季节的转移相和谐,不与日升月沉相契入,就像那玫瑰剪枝,在动剪的刹那,玫瑰已经死亡。

24、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昙花的美教我如何说呢?是无花堪比伦的,她吐出了美丽的网,绊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一秒也不舍得移开。她的香,如果用别的香来比拟,对昙花都是一种侮辱,二十坪大的花园,全被充溢,香还密密地流出。

25、“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禅者的最重要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是来自执著,其实执著像是写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实相,能看到这一层,放下就没有什么难了。

26、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27、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水不停地流逝,却没有真正地消失;月圆了又缺,却一点也没有消长。从变化的观点来看,天地每一眨眼都在变;自不变的观点看来,万物与我都是无限的。在变与不变之间,有情就有伤感,有情就有失落,有情就有悲怀,这些都是由变化所生。但是,眼睛如果大到如月如天,伤感、失落、悲怀,不就是海边的贝壳吗?贝壳已死,却留下了形状、颜色与美丽。这有些像禅师所说的:“心热如火,眼冷似灰”,对人生的一切,我的心永远热情、贴近、注视、感受,但是要化为文字,似乎有一双冷静观照的眼睛,后退、飞远、平淡地回来看这一切。

28、他唱的是心中的荒凉之城吧!外在的城池,时而繁华,时而荒凉,内心那小小寂寞的城呀!虽也有兴衰起落,却总有一块无欢的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最深最深的地方,这是诗人的大寂寞,也是诗人的荒城。

29、我看着她的背影,想到最好的报复其实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则是无限的宽容。

30、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福,白头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时先跨左脚或右脚就可以使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我相信除了人,这世界还有无数的众生与我们共同生活,但我不相信烧香拜拜就可以事事平安,年年如意。我相信人与人间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我相信轮回、因果、业报能使一个人提升或堕落,但我不相信借助于一个陌生人的算命和改运,就能提升我们,或堕落我们。

31、我满怀伤感地离开旗山溪,也仿佛是从记忆里离开了,原来还残存在记忆中的美,如今也消失殆尽了。从湿土中抽芽的芋田,萎黄了。在和风里摇曳的蕉园,倾倒了。挺立于田园的椰子树,散落了。连从不挑剔的环境的浅蓝色牵牛花,都褪失颜色,越开越小,终至化去!仔细听,只要还有一点心肝,就会听见河水的呜咽!仔细听,只要还有一丝良心,就会听见土地的叹息!纵使把倾倒毒水的人枪毙千百次,再也无法恢复河水与土地的旧观。

32、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33、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34、“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禅者的最重要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是来自执着,其实执着像是写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实相,能看到这一层,放下就没有什么难了。

35、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减去枝桠,甚至留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怯懦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然后结出比剪枝之前更好的果。

36、他的爱情、他的魅力、他的幸福,具有等价之物,在所有他从未到过、他永远不会去的地方,他不会遇到的陌生人那里。黄昏时,虽然像学徒一样浮起笑靥,他却是文质彬彬的路客,决然告别,当面包出炉时。鸟的歌声是早晨的树枝感到意外。第一道光线在苦闷的诅咒和壮丽的爱之间踌躇。对你的荷责毫不在意的人,你要心存感激,你和他不相上下。只要对爱卑屈。如果你死了,你仍然有爱。如果我们活在闪电的光耀里,那就是永恒的心。

37、美好的创作不是玫瑰剪枝,而是走入田园去看那些盛开的玫瑰,若能瞥见玫瑰的精魂,玫瑰在心里就永远不谢,永远留香。若在某一个春日,形之笔墨,玫瑰就超越了局限,穿透了生死!洗砚池边的梅花,正是大地的梅花。清淡的墨痕,正是梅花留在大地的精魂!我们不宁静,是由于我们不完整的缘故。我们不完整,是因为我们孤困了自己。如果打开了与大地的一点灵犀,我们就走出孤困,我们就完整了,我们也宁静了,至少,在创作的时刻。

38、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39、如果画面转换,我们看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谷,溪边有一株横长的芦苇,一只美丽的紫蜻蜓,不知从溪山的什么角落飞来,翩翩地降落在芦苇的最尖端。当时若有摄影机,一定会立刻留下美丽的影像;若有纸笔也好,可以写下刹那的情景。

林清玄散文篇3

我与林清玄至今未曾谋面,但偶有书信来往,也算有些神交。2005年第十届世界诗人笔会在大理召开的时候,林清玄先生曾托付前来出席笔会的台湾诗人金筑先生,给我捎来了一本新版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本散文集大陆曾有引进版,装帧和印刷也不错,但远没有台湾版的厚实和大气,台湾版是轻型纸印刷。封面有林清玄的照片。照片上,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像两条人生的隧道,神秘而又深邃,一头披肩的头发,脱俗飘逸,很有些道骨仙风的神韵。

我是不大喝酒的,可读到林清玄写酒的文章,才发现这小小的一杯酒中,竟然蕴含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在林清玄看来,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林清玄又另有一番见地:“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煮竹叶青,人共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古朴清雅的诗词,自然也是林清玄上好的“下酒菜”,“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林清玄散文篇4

两人喝酒从不小酌慢饮,而是昏天黑地,大醉方休。论酒量,两人旗鼓相当,可又想分出高下,最好的方法是比速度。他们曾把六瓶绍兴酒倒在盆子里,两个人喝干盆,看谁喝得快。喝酒,喝出了两人的友谊,也喝出过深深的伤害。

那时候,古龙的一部武侠小说在林清玄当编辑的报纸上连载。古龙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一写就刹不住车,本来说好连载一年,可小说连载到800天还没有停的意思。在报纸面临改版的情况下,林清玄就打电话给古龙,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可不可以停止这部小说?”正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武侠世界里的古龙一口回绝:“不行。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无法结束。”一看古龙态度坚决,林清玄只好把这事暂时搁置不提。

过了几天,林清玄提着几瓶好酒来古龙家,两人就着几碟精致小菜,开始拼酒干杯。古龙喝醉了,林清玄的脑子还很清醒。乘着酒兴,林清玄就催要明天的小说内容。古龙醉醺醺睁不开眼睛,就随口说,我要去睡了,你帮我把这个内容写出来。林清玄巴不得有这个机会,回家后急忙动笔,正好乘此客串古龙的机会,帮古龙结束了这部小说。

第二天,古龙一觉醒来,打开报纸一看,傻眼了,也气极了。林清玄居然有那么大的能耐,一夜之间,把自己书中一百多位人物都写死了。情节是,江湖中有一个人遍发武林帖给一百多位豪杰,邀请他们在少林寺比武,选出天下第一,结果这一百多位来到少林寺,却被一个小人事先埋下的炸药炸死了,天下从此归于太平。

古龙的小说连载就这样被结束了,江湖上没了恩怨情仇,报纸是太平了,林清玄却麻烦了。愤怒的古龙拒绝再和林清玄喝酒,说林清玄是个心狠手辣的杀人犯。虽说结束古龙的小说实属无奈,但对古龙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林清玄确实没想到,他非常后悔,一再向古龙表示歉意。

林清玄散文篇5

解释:心就像一杯香茶,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香茗的意思就是香茶,茶一般都给人很安静,平静的感觉。

《心若香茗静听花开》是林清玄心窗物语系列之一,是其最新散文集。作者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发了对生命的理解及感悟,构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人文社会,带给读者无尽的哲学思考及生活品悟。 《心若香茗静听花开》是林清玄心窗物语系列之一,是一本哲理散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林清玄散文篇6

身处绝境时的忏悔

“九五之尊”的皇帝极少有忏悔的;皇帝若忏悔,一定是处境不妙了,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五月,安禄山叛变,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姊妹,身边的皇子、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陈玄礼等,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仓皇西逃。到了扶风郡,士兵们都不愿继续跟着唐玄宗逃难,甚至散布了一些不利于玄宗的流言。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皇帝的这支卫队已经失去控制。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恰好此时成都进贡的春10余万匹运到扶风。玄宗见到这批春,立即有了主意。他命人将春全部陈列于大厅,然后召将士们进来,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朕近来年老糊涂,“托任失人”,导致安禄山叛乱,不得已要远避其锋。知道你们都是仓促跟随朕上路,来不及跟父母、妻儿告别,一路跋涉,极其劳苦,朕惭愧之至。西去四川的路险阻、漫长,所经郡县房屋狭小,而人马众多,供给不免会发生问题。现在你们可以各自还家。朕独与儿孙、宦官前行入川,也完全可以走到。今天与你们诀别,你们可共分这些春,以作为路费。若是回到家中,见到父母及长安父老,请代朕致意。望各自珍重。

史书说,玄宗在讲这些话时,不禁“泣下沾襟”。

将士们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不由得深为打动了。他们都表示要坚决地、始终跟着皇帝,决不敢有二心。

玄宗的这席话,是生平难得的、较为深刻的一次忏悔。他讲到了“托任失人”。至于信用了哪些不该信用的人,他没有讲。他应当知道他最不该用的三个人就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

会走“夫人路线”和“宦官路线”的李林甫

唐玄宗在位44年,用过几名贤相,其中有姚崇、宋、张嘉贞、张说、李元、杜暹、韩休、张九龄等。这些宰相中,姚崇、宋尤为著名。但是,玄宗在晚年陶醉于歌舞升平,沉溺声色,怠于政事,为奸人所乘,重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不该信用的人。

李林甫是什么人?他是唐朝皇族,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父亲李思诲做过扬州府参军。此人“善音律”,有音乐天赋。少年得志,颇为得意;讲究穿着、排场,但不学无术,才勉强写得几个字:“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服颇极鲜华,自无学术,仅能秉笔。”品行又不佳。他的舅父、楚国公姜皎为他活动司门郎中的官职。侍中源乾曜对李林甫评价极差,他说:“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哥奴是李林甫的小名。他认为李林甫实在不行,向来品行坏,才能、声望又低。但是,李林甫靠了门第及舅父的关系,从千牛直长这个皇帝左右的侍卫小官,一步步迅速攀升。

李林甫能登上宰相的高位,并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19年,固然是靠了他的政治手腕,但也不尽然;他这样的人符合晚年唐玄宗的口味,这是他长期受到宠幸的重要原因。

李林甫是中国历史上“口蜜腹剑”的典型人物,可唐玄宗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李林甫善解人意,听话,不跟他唱反调,用起来顺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住长了,想回长安。宰相裴耀卿向玄宗进言:现在农民收割还没有完,须等到冬天农闲方可返回。大臣们离开玄宗时,李林甫故意瘸着走路,掉在后面。玄宗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回答说:我不是有病,而是有事要上奏皇上。洛阳、长安本来是皇上东宫、西宫,皇上要到哪里去,何必要等待时机。如果说妨害农事,只要免除所经地区的租赋就行了。玄宗大悦,立即 下令驾车回长安。这事虽然发生在李林甫任宰相两年后,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工于心计,善于奉迎;他所以能登上相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这种手腕。《新唐书》说:“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便佞”者,巧言善辩、阿谀奉迎也。

李林甫很会走“夫人路线”和“宦官路线”,这使他对玄宗的奉承更有成效。他“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称旨,上悦之”。李林甫每次上奏,玄宗都很满意,原来他通过宦官和妃嫔,把玄宗的心理活动摸得一清二楚。他见后宫最受玄宗宠爱的就是武惠妃,而且玄宗喜爱惠妃生的儿子寿王李清,超过了喜爱太子,就想走武惠妃的门路。于是通过宦官,传话给惠妃,说是愿意尽力保护寿王,实际上就是说,愿意帮助寿王取代太子。这一着果然很有效,惠妃便在暗中帮助李林甫,李很快被提拔为黄门侍郎,不久升任宰相。

李林甫掌了大权,先将谏官的嘴巴封住。他对谏官们说:你们不要多言多语。你们不是见到了仪仗马吗?它的食料很精细,但只要一鸣叫,就要被淘汰,悔之何及!这样就将言路堵塞,使玄宗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听,很快由糊涂而昏聩。

在李林甫当政时代,能臣、直臣、良吏、廉吏在朝中无立足之地。而小人、奸人、贪官、酷吏得势、猖狂于一时。公卿之进,不由李林甫之门而入者,李便捏造罪名将他们一个个除去。

更可怕的是,李林甫从固宠保位的目的出发,向玄宗进言,从今以后,节度使要用寒族、“蕃人”;因为寒族没有后台,不会结党,“蕃人”打仗勇猛。实际是害怕有文化、有名望的大臣“出将入相”,影响和动摇他的地位。于是一批“蕃人”专任节度使,不受节制。这导致了安禄山的坐大和后来的安史之乱。

《资治通鉴》说:“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天宝三载(744年),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答道:“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玄宗不悦,高力士赶紧顿首请罪,说:“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高力士提醒唐玄宗不要太相信李林甫,不要将政柄都交给他,并且要注意唐王朝潜伏的危机,可是玄宗根本就不想听。

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了。唐玄宗才对他有点认识。次年二月,玄宗下令削去李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衔的除名,流放边远地区;近亲属及党羽50余人贬官。不但如此,还“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

靠“裙带关系”、会拍马的杨国忠

唐玄宗用错的另一个宰相是杨国忠。他是杨贵妃的“从祖兄”。就是说,他的爷爷跟杨贵妃的爷爷是堂兄弟。此人不但是酒鬼,而且是赌徒。胸无点墨,行为不端,能言善辩,举动轻躁,为族人所不齿。

杨国忠靠“裙带关系”当上宰相,这话自然是不错的,但不全面。他当宰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会拍马。《新唐书》说他“又便佞,专徇帝嗜欲,不顾天下成败”。《旧唐书》说:“上春秋高,意有所爱恶,`国忠探知其情,动契所欲。”他通过“内线”杨贵妃,清楚地掌握了玄宗的心理变化,他的嗜欲与好恶,投其所好,故很快得到玄宗的宠信。

杨国忠一旦权在手,就将选拔、任用官吏的那套制度、程序都打乱了。本来选官要经过几个有关衙门和各有关官员,整个过程要从春天到夏天才能结束。杨国忠撇开各有关衙门,让他的手下人在他的私宅密定名单。然后找几名官员,名为讨论名单,实际是走过场,一天就结束了。很多不合格的人都被选上。

杨国忠从担任御史到升任宰相,共兼40多个重要职务。他专管度支和吏部,负责财政和人事。他公务繁忙到这种地步,以至每件公文签一个字都忙不过来。他只得交给手下的人去办,于是手下的人便上下其手,导致贿赂公行。

朝中大臣对杨国忠的德性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人看得起他。杨骤登高位,朝臣们“指目嗤之”。不知是唐玄宗没有听到朝臣们对杨国忠的议论,还是他充耳不闻,反正他就是要用杨国忠。国人皆曰可杀的人,玄宗偏认为可爱、可用。

后来,杨国忠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

善于贿赂、假装”痴直“的安禄山

安禄山的母亲阿史德是突厥的巫婆。安禄山身材高大、肥胖。此人“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妒忌、残忍,且多智谋,擅长揣度人的心理活动。早年因偷盗羊,节度使张守要处死他,安禄山说:你不是要用人吗?为何杀我?于是保住了性命。因打仗勇敢,升为平卢兵马使。

安禄山靠贿赂一路升官。他重金收买朝廷派到河北的使者,每次使者回京城,都赞誉安禄山。安禄山还将一名亲信将领安插在京城,探听朝廷的动静。又不断地向京城运送奇禽、异兽、珍宝、牛羊等,贿赂朝廷重臣。玄宗左右的人,经常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如何如何好,这种话听多了,玄宗便相信安禄山是个人才。加上宰相李林甫因害怕儒臣以战功升任宰相,影响自己的地位,建议玄宗专用蕃将,安禄山便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来又先后兼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过度肥胖,自称肚子有300斤重。唐玄宗曾指着安禄山的腹部戏问:你肚子里有什么东西?怎么这样大。安禄山答道:“更无馀物,正赤心耳!”一句话说得龙颜大悦。玄宗又让安禄山去见太子。安禄山故意不拜太子,左右催促他下拜,他说: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玄宗说:这就是“储君”,朕千秋万岁后,他代朕做你的皇帝。安禄山说:臣愚昧,原来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还有“储君”。玄宗觉得安禄山“痴直”得可爱,不知他其实是很狡黠的。

天宝十三载(754年),唐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也就是说,要把朝政托付给杨国忠,把边疆的事情托付给安禄山等边将。高力士回答说:“边将拥兵太甚,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说这话时,离安禄山反叛朝廷只有一年多。唐玄宗没把高力士的话当回事。

天宝十四载二月,宰相韦见素对玄宗说,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玄宗不信。过了几天,杨国忠、韦见素向玄宗献“坐消禄山之谋”的计策:将安禄山召回京城任宰相,另派贾循等三人分任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以分安禄山之势。玄宗接受了这个建议。可是,等诏书起草好了,他又压着不发。派了一名宦官,以赏赐珍果为名,暗中去考察安禄山。这名宦官受了安禄山的大笔贿赂,回来后一个劲儿说安禄山的好话:“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玄宗信以为真。他自以为很高明,看人很准,对杨国忠等人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

人人都知道安禄山要反,只有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不会反。谁要是说安禄山要反,他就下令把此人绑送安禄山,或者直接将其杀死。

这时,唐初以来实行的府兵制已经败坏,府兵逃亡殆尽,留下的都是军官。连皇帝的警卫部队招募的也都是“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其他的部队可想而知。有人说,这时的唐王朝,“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矣。”西部和北部集中了全国的精兵强将,而唐王朝的腹心地区实际上很空虚,一旦天下有事,无兵卒可派,只能临时招募。

安禄山所以敢于反叛朝廷,正是因为他把唐王朝的病症看得很透。他看到了唐王朝强盛、富庶的表象掩盖着的种种危机:君权下移,奸佞擅权;朝纲紊乱,吏治败坏;府兵逃散,军不成军;军备废弛,中原空虚;边将坐大,枝强干弱;百姓困苦,上下离心。不过他不知道,他的谋反是不得人心的。

林清玄散文篇7

关键词:魏晋;文人;思想分类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52-02

一、追求适意人生――清谈

魏晋清谈的兴起,有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各统治集团争权夺利非常激烈,人们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人们由原先的弹劾朝政转而崇尚玄言;二、曹魏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积极搜罗人才。于是对人才的鉴别、品题成为当时人们清谈的话题之一;三、随着汉朝的解体,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日趋衰微,以虚静为主的道家思想取而代之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这为清谈的兴起提供了理论素养与讨论话题。

由于上述等原因魏晋时期的文人已没有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而是普遍出现了一种特异的思想心态,主要表现在和清谈两方面。

正始年间,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及门阀士族腐朽而无聊的生活,使得许多文人士族思想消沉,试图在玄虚淡泊之中求得精神寄托,同时,当时文人大都有高度的文化修养,重视个性自由,崇尚老庄之“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于是以“贵无”、“玄远”为代表的清谈之风大兴。魏晋清谈由正始经竹林、西晋到东晋,其风气越来越盛,尤其是两晋几乎为清谈所笼罩。《文心雕龙・时序》篇记载:“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可见自西晋中朝到东晋江左,清谈盛行的情况。何晏、王弼、苟集、夏侯玄、王衍、阮修、王导、谢安、孙绰、郭象、许询等皆为清谈名人。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魏晋的新道家和他们的佛教朋友,以‘清谈’出名。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

魏晋时期,文人清谈是魏晋文人的一项很重要的生活内容,此为历代研究者注意。陈寅恪认为:“清谈一事,虽为空谈老庄之学,而实与当时政治社会有至密之关系,决非为清谈而清谈,故即谓之实谈亦无不可。”周一良先生在《两晋南朝的清议》一文中也赞同这种观点。清谈为何独兴盛于这一时期呢?陈寅恪和周一良分析清谈根源于自东汉以来,文人屡遭政治上的残酷迫害,无奈只有将具体品评人物的议论转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其本身即表达了文人对时世的不满,但此时的文人,已无意公然对抗统治者,仅借此发发牢骚,甚至牢骚也被隐去,只剩空谈。文人不谈时世,只谈风月或纯为虚无。魏末西晋时代是清谈的前期,文人所议之事大都为当时社会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与文人自身政治立场的表白有直接关系,而到了后期即东晋时代,清谈已失去了评议政治的功能,仅仅成为虚浮名士身份的装饰品了。

二、寻求宁远生活――隐逸

中国的隐逸现象出现的比较早,《周易》中有:“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远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逐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潜龙即隐士,是有德有才却被隐没的人,在这句话中还告诉了人们,隐者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隐逸高峰期,这一时期被正史立传的著名隐士就有80多人 ,可见当时隐逸风气的兴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社会政治黑暗,统治腐朽,文人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把隐逸田园当作自己最好的归宿也是其原因之一。

我国古代“儒道两家分别提出了以人道和天道、名教和自然为理想的社会本体,在这两个本体之间,一方面互相对峙,另一方面又互相会通。儒道两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故在互相话难之时也都致力于寻找天与人、名教与自然的结合点,以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本体。”我国古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大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只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他们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表现出“外儒内道”的文化性格,有的则表现为“外道内儒”,有的则在儒道之间摇摆。

在魏晋的正始时期,一些文人就存有隐退思想。他们最初大都有一番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只因身处乱世,济世无望,不得已隐退山林。阮籍和嵇康就是其中的典性例子,《晋书》中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如常。”“稽康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二人生活在魏晋玄学兴盛之时,虽深受老庄隐逸思想的影响,仍然有定国安邦的志向。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污浊的官场容忍不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行。于是,他们罢官归家,与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隐居山阳,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他们把臂入林,饮酒谈玄,鼓琴长啸,潇洒人生。这些文人虽也出仕为官,但实际上心中已有道家那种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趋向。到了东晋时期,隐逸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隐逸变成了自诩清高,游山玩乐的手段。他们在隐逸的过程中并没有忘怀世事,虽身处山林之中,心却被物欲所牵制。尽管当时的社会风气使得一般的文人被迫寻求隐逸,但他们的隐居生活实事上是相当优越、舒适的,在隐居的同时,仍然能够尽情享受物质追求。如《世说职鉴》记载:谢安在东山蓄妓。谢安隐居东山二十年,经常携妓出游,不但无人讥讽,反成为当世一大美谈,被认为颇有名士风度,受到大家的推崇。王羲之也属于此类,虽然向往隐逸生活,但仍然享有较高的物质生活。由此可知,他们虽然空谈玄远,有许多潇脱的行为,思想上追求老庄的超脱、自然的人生境界,而真正超脱世外,完全远离名利物欲的名士几乎是没有的,这是特定的社会风气造成的。这样的隐逸方式是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因为对统治者而言名士们的隐逸,已经失去了公然反抗和正面不合作的意义,是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这些隐士身上表现出了典型的外道内儒的品格与思想。陶渊明为隐逸的最典型代表,他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大思想家,他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魏晋隐逸的结果,而且依据其家世信仰创造建了新自然说,为后世文人奠定了新的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三、享受短暂人生――饮酒服药

魏晋文人吸收庄子有关养生的理论,结合道教的修炼、长生、登仙理论和中医的养生术,再加以阐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养生理论。人们为了追求益寿延年,甚至是长生不老,除了注意普通药物的调理之外还流行服食一种叫做“五石散”的药。鲁迅先生在他的《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曾谈论到此事。据史书记载,“五石散”是一种毒药,相传是何晏最早开始吃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后在文人士大夫中形成风气。用皇甫谧的话说:“近世尚书何晏,耽于好色,好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较强,京师翕然,结以相授”。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从史书记载看,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服药后能使人感到快乐、舒畅、开阔。可能正是这种特殊的感觉,使得文士们玩命似的长期服药。但服药并没有给文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健康。《三国志・管辂传》注描绘何晏长期服药所造成的人体形貌特征时是这样写的:“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医书上说服药行散后对人的痛苦折磨是“违人理,反常性”。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违人理,反常性”?或许魏晋文人正是借助这种吸毒式的“反常性”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苦闷。按照马良怀的见解:“魏晋朝代是一个充满着死亡焦虑的时代,文人们甘愿忍受服药行散后身体上的痛苦折磨,是为了忘却自我的存在,宣泄内心的焦虑。”

酒也伴随着服药的流行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因缘于战乱纷争、礼乐崩坏,文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了无尽的痛苦,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们无法实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于是他们选择了酒精的麻痹。一方面在酒的魔力下逃避政治灾难,另一方面,在酒的沉醉中让灵魂彻底归于本性的自然之真,在醉生梦死的幻境中实现心灵的短暂平衡。于是酒成了魏晋文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王瑶先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因为饮酒是为了增加生活的密度,为了享乐,所以汉末以来,酒色游宴是寻常连称的。饮酒只是为了“快意”,为了享乐,所以酒的作用和声色犬马差不多,只是一种享乐和麻醉的工具”。《世说新语》里提到酒的地方就达100处之多。饮酒成为一种风尚,是魏晋文人生活的精神乐园。

四、行为不拘礼节――裸袒、驴叫

魏晋文人饮酒最有反常行为,他们把饮酒时的反常行为推向极致:赤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写《酒德颂》的刘伶。他赤身在房屋里放肆狂饮,有人见了讥讽他,他却理直气壮、富有想像力的反驳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巾军衣,诸君何入我巾库中!”刘伶是单独的“饮”。魏晋文人中还有一种群体的披头散发、赤身地嗜酒醉饮的。如《晋书・光逸传》记载当时“八达”就是“散发裸裎,闭室酣饮已累日”。就象这种行为,即使发生在当今文明社会,也一定会被人们当作是一种不雅的行为,然而在当时的风气下,竟然被许多人争相效仿,成为一种时尚。

魏晋文人更不拘礼节的行为还有学驴叫,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就有学驴叫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癖好。王璨喜欢学驴叫实属荒唐可笑了,文帝竟在王璨的葬礼上让大臣们每人学一声驴叫来给他送终,这更叫人忍俊不禁。《世说新语》是这样记载的:“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这儿我们看到的不是板起脸来说教的帝王面孔,而是偶尔也会不顾礼法,带些幽默的形象了。看来只要真正喜欢,他们没有感到有失身份。无独有偶,那时喜欢驴鸣的还不乏其人。看下面的例子: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坳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日:“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日:“使君辈存,令此人死!”孙子荆名孙楚,以才藻卓绝,豪迈不群名于当世。他和王济(王武子)关系甚好,两人有许多共同的爱好。但他在王济的葬礼上学驴叫,其性情也直率的可笑,难怪宾客们都忍不住笑起来。追求率真的行为与那时人们崇尚道家的“自然”思想有关。那时许多文人对人为的雕饰和礼制的制约表现出抵制的态度,而对人们真情的流露则加以赞赏。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时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58.

[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万绳楠整理[M].合肥:黄山书社,1999:45.

[4]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6.

林清玄散文篇8

在唐代的女诗人中,最是惊才绝艳,最是惹人非议,又最是坎坷凄凉的。莫过于鱼玄机了。这个美丽的女子,涉入红尘一遭,又遁人道观,却终是难逃浊世纷扰。虽然她短暂的一生遇到过许多男人,可她最后所思念的,却是最初的相遇,是少女时心中既敬又爱的那个他。

鱼玄机出生于江河日下的晚唐,自幼身负父亲深切的希望,苦读诗书。她原名幼薇,字慧兰,幼而聪慧好学,七岁便能作诗,十一二岁时已名满京华。在十三岁那年,一个暮春的午后。她见到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那个男人。当大诗人温庭筠踏进那所破落的小院时,他还不知他正在走进一个小女孩未知的命运。当时鱼父已经谢世,玄机和母亲在这娼妓云集之地艰难度日。看到玄机已渐长成的绝世身姿,温飞卿感叹于她与此境的格格不入,犹如陷入泥淖的美玉。他以“江边柳”为题试其才情,玄机以手支颐,片片飞絮如轻梦过眼,凝思片刻,便在花笺上写下一首五律,中有“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之句。

温庭筠深为赞赏,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从此,他便常步入那所小院,指点鱼玄机诗文,如严师,如慈父,如挚友。而在玄机心中,对这个比她大近三十岁的男人有着一种最美好最朦胧的情意。由于有了温庭筠,她的名气和才气与日俱增,朝野上下莫不相闻。不久之后,温庭筠离开长安,正值寂寥的秋日,鱼玄机第一次开始了对一个男人彻骨的思念。那些朦胧于心间的情愫,终于在日复一日的相思中涌动萌发,她写了一首《遥寄飞卿》给温庭筠,那是她少女心间绽放的第一朵莲,纯白芬芳。而温庭筠手捧这朵洁白的莲花,虽明了少女的心事,却终是不能让那缕清香洇染生命。温庭筠虽才高志大,却面目丑陋,再加之年龄的差距,使他竟不敢与少女那清澈的心事猝然相通。

虽无温飞卿半字回复,鱼玄机却终不愿让此心事虚化。秋去冬来,长夜冷寂,而她的心中依旧涌动着脉脉的温情,于是又写了一首《冬夜寄温飞卿》,再度将心迹表露。其中“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之句,幽婉辗转,如泣如诉,令人动容。当时她以手支颐,窗外清冷的夜空中,有一弯微红的月。而温庭筠终是不敢踏出那一步,虽然他的心中早已风起云涌。

两年之后,温庭筠回到长安,此时的鱼玄机已成婷婷少女,若一朵开到极致的花。再度的重逢,鱼玄机已将心事深敛,眼前的这个男人,成就了自己的才名,却又辜负了自己的深情,那朵出水之莲早已于叹息中片片凋零。一日,二人游览崇贞观,鱼玄机于壁上题诗,抒发了自己虽具才情却身为女儿、无法与须眉一争短长之慨。而此诗却被她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李亿所见,从此展开了她悲惨命运的起端。贵公子李亿,入京为官,深为鱼玄机才情所动,却终是无缘一会。直到有一次,他在温庭筠家中见到鱼玄机题的一首诗,才拉开了相知的帷幕。李亿的心事没有逃过温庭筠的眼睛,他见李亿年方二十二岁。深具才情,又官至左补阙,倒是难得之人。便从中撮合,李亿与鱼玄机一见钟情,正是金童玉女一对。鱼玄机一颗如柳絮飘飞无依的心,终于找到了一个栖落之处。

两人度过了几个月柔情蜜意的时光,每一天都缱绻如水,可最美的时光总是走得最快,当李亿的夫人裴氏来京,对鱼玄机妒不相容,将其痛殴一顿,惧内的李亿终于将玄机赶出家门。碎了春江散了梦,走投无路的鱼玄机只好到咸宜观出家。三个月的两情如一,却成了她一生中最后的甜蜜时光。虽身伴青灯,她的心中仍记念着李亿的好,她知李亿亦深念着她,虽不能相伴白头,能有如许相通的思念,也足慰寂寞了。

三年的日复以夜,她就让这份思念在心中疯长成林,才不致使心境荒芜。可谁知苦恋的李亿竞携妻出京而去,对她无片言相留,她心中赖以青葱的爱,纷纷枯萎憔悴。从此陷入无法排遣的苦闷忧愁之中,在一个酷似当年的夜里,写下了那首《秋怨》:“自叹多情是足愁,况当风月满庭秋。洞房偏与更声近,夜夜灯前欲白头。”

林清玄散文篇9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的习作: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本次“写作素材库”,就是关于“雾起雾散”的一组美文。

美文共赏

晨雾

〔奥地利〕费利克斯·萨尔腾

现在,清晨的草地经常笼罩在一片奶白色的雾霭(ǎi,云气)之中,大地撒满晶莹洁白的霜。斑比喜欢这样的晨曦(xī),喜欢看着雾霭从草地升起或忽然从天而降,再随着阳光到来而飘散离散的情景。

(孙晓峰译,选自《小鹿斑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学以致用:这段文字写雾的颜色和变化,很简单,却描写得很优美。

山雾

贾平凹

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shū)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选自《贾平凹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学以致用:本段文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容起雾是“起身了”,雾在这里,像是“滚雪球”的孩子,树木,山林也是有感情的,在雾里“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最后,这个“孩子”玩腻了似的,“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夜雾

林清玄

有一回,从滑雪会走回松雪楼,忽然察觉路上有一层雾,一下子浓了过来,一下子又散了开去,那真是一种奇妙的经验,仿佛走进一个雾帐,雾自发边流过,自耳际流过,自指间流过,都感觉得到;又仿佛行舟在一条雾河,两旁的松涛声鸣不住,轻舟一转,已过了万重山,回首再望,已看不见有雾来过,看不见雾曾在此驻留了。

(选自《林清玄经典散文》,河北教育出版社)

学以致用: 本段文字对雾的描写,重点在于比喻的运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自发边流过,自耳际流过,自指间流过”,读来如亲临雾中,真实可感。

春雾

〔法国〕福楼拜

正当四月初旬,樱草开花,一阵煦风吹过新掘的花畦(qí),花园如同妇女,着意修饰,迎接夏季的节日。人从花棚的空当望出,就见河水曲曲折折,漫不经心,流过草原。黄昏的雾气,在枯落的白杨中间浮过,仿佛细纱挂在树枝,却比细纱还要发白,还要透明,蒙蒙一片,把白杨的轮廓勾成了堇(jǐn,浅紫)色。

林清玄散文篇10

暖心的话语,老师对他的好,让他不敢再坏下去。他把老师赠送的这句话,当作了奋斗的目标。他一反常态,刻苦写作,不久就真的“成器”了。成了台湾多产作家,成了“当代散文家”之一,甚至30岁前,他就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老师的一句良言,如一缕阳光,不但融化了一个问题学生心中的冰雪,而且让其浪子回头,人生“花”开。如果没有王老师对他的关爱和鼓励,林清玄能否成器就很难说了。

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生活中,一句话,可为别人心灵注入一缕清泉,种植一片绿洲,也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深深的伤口。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出口成章,但出口要“择言”。多栽花,少栽刺,或者不栽刺,这是我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栽花,能绽放美好,散发芬芳,愉悦心情,和谐关系;栽刺,轻则疏远背离,重则引祸上身。

宋真宗时,为人正直的寇准为丞相。一次朝中宴会,寇准喝汤,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寇准的门生、参知政事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试。寇准毫不领情,直言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你身为国家大臣,是来替我擦胡须的?“溜须”一词,由此而来。

一句话,羞得丁谓满脸通红,手足无措,恨不得有道地缝钻进去。从此丁谓记恨在心,一心想着报复寇准。后来他逮着皇帝患病不能上朝的机会,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把寇准贬出了京城以泄愤。

众目睽睽之下,丁谓给上司擦拭胡须,确实有失体面。但是寇准没有考虑到别人的自尊,一句直截了当的话,自己痛快了,可让丁谓在众大臣面前窘迫不已,下不来台,也为自己身旁栽了一棵大“刺”。其实身处喧嚣尘世,谁都不容易,相互之间应多份理解和宽容。我们如果不能在心里“装着”他人,就很可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遭遇到不必要的“磕磕绊绊”。

试想,如果寇准对丁谓的规劝甚至是批评,不是当众而是私下,即使话语再怎么尖刻,以丁谓当时对寇准的恭敬,想必也会明白事理,因此感激。就算不会,也不至于心怀仇恨、伺机报复吧。因为人,都是面子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