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2:53:22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1

我与公司企业共成长征文范文

我是##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人事部的质检经理。去年,我有幸被集团评选为“青年岗位能手”。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我与光大共成长》。

一、积极参加工程“开荒”,努力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五年前,我踏出大学校门,成为##会展中心一名员工。当时的会展中心还是一片未开垦的“荒地”,我参加工作的新鲜感很快就被紧张与辛苦所取代。眼前没有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堂,只有满地的泥土瓦砾。我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参加了新员工培训。在培训的第一天,会展中心领导召开了一次动员会,会上要求党员团员和青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会展中心的“开荒”工作,共同创造会展中心美好的明天。听了领导的动员,激起我对明天的憧憬,培训中,我十分认真刻苦,几次业务比赛我都取得了头名。培训结束后,我积极投入“开荒”工程中,我事事不甘人后,争做苦活、脏活、累活,哪里工作紧张,我就赶去帮忙。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终于赶在国庆节前顺利试营业,实现了向祖国五十周年大庆献礼的心愿,我也被光荣地评为“开荒积极分子”。

二、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会展中心开业后,领导号召我们年轻人做“多功能”人才。通过前台业务培训,我熟练掌握了操作流程。在工作中,我看到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每逢会展档期,客人流量很大。我觉得那里需要人手帮忙。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那里的礼宾部和收银处接待客人的任务量很大。为了方便客人,我在休息时学习了礼宾部、收银处的操作流程。我经常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应接不暇的这两个部门接待客人,尽量缩短客人办理手续的时间。为了保证业务数据正确无误,我经常下班后留下来帮助他们核对数据至深夜一两点,核对清楚后才下班。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分析了成长期与成熟期企业的文化特征,指出了一些企业文化特征与其自身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状况,据此,企业可以从文化特征中来把握其发展问题,为组织再造方向的确定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有目的地实施企业组织再造。

美国学者奎因 (Roben E Quinn)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规范化阶段和成熟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创业阶段的特征是强调改革、创新、动员资源;成长阶段的特征是非正式的组织信息沟通和结构非常活跃,因此,组织成员之间形成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规范化阶段的特征是倾向于稳定性、有效运作、规则和程序、保守等;成熟阶段(精细阶段)的特征是为了促进组织的成长和更新管理好外部环境。可见,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是有一定 的表现特征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文化特征是相对外显的,据此可以为组织再造方向确定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在此着重研究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文化特征,从中来把握其发展问题。

一、 健康的企业文化特征

如果从经营文化、管理文化和体制文化3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健康的企业文化在其成长期和成熟期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不同。

(一)成长期的文化特征

1.主动、创新、利己的经营文化

在市场竞争中,成长期的企业往往最 自觉地采取主动性的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培养、开拓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我国在市场经济 中成长最快 的企业并不是得益于制度变革给其特殊的关爱,而是主动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没有“等、靠、要”,形成了自我积累发展的力量。

竞争规则是在长时间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确立下来并被市场参与者认同的。成长期企业常常能在合作、服务等方面创造出令同行企业瞠目结舌的新竞争形式,可能一进入市场就带来全新的竞争规则,其市场行为超前于市场规则。成长期企业往往有活跃的创新思维,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手段去赢得市场。例如,20世纪 80年代,我国家电业刚刚起步,因为技术尚未成熟,消费者担心使用、维修不便,海尔率先提出售后服务的方法,对企业在市场的开拓和占有起了极大的作用。

成长期企业和客户之间坚持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这是其市场成长的基础。然而,它们对“客户是上帝的概念往往仅停留在客户为之带来利益的理解层面上,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可能自觉表现出行为的利己性。

2.高效、合作的管理文化

在管理活动中,尤其在涉及企业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企业既要考虑管理的收益,同时也要考虑管理的成本。只有将管理收益和管理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成长期企业成长的健康程度往往取决于其管理的高效性,使其管理收益与管理成本有效结合,成为优于竞争对手的武器。

成长期企业在企业制度的设计及贯彻中,拥有团队精神理念,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一般而言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往往自觉拥有一个团队精神理念,没有或少有“窝里斗现象。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目标一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3.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体制文化

成长期企业在制度设计时一般注重共同目标的保证——共享共担性管理理念,就是企业与员工在利益上共享,风险上共担。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通过各种机制将它们转化到了员工的自然人身上从而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抗风险力量和内在活力,在员工身上形成敬业进取的行为。成长期企业利益各方往往对企业的期望值很高,对企业发展的回报格外重视。这时,企业各方利益分配存在一定机制,尽管不一定十分明确,但利益的驱动足可以激励各方的力量投入,使员工用积极的观念来看待和对待企业制度的安排。

(二)成熟期企业的文化特征

1.理性、诚信、变革的经营文化

一些历史较长的企业的发展史显示,这些企业能在保持 自身活力的同时,理性地认识自身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长远地考虑企业 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内在性诚信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和信条。世界500强 中的许多企业都是“百年企业”,它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信誉,诚信理念是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该诚信理念包括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和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 3个方面,是全方位的诚信。成熟的企业虽然拥有成功的过去,但是仍然不敢满足,而总是从新、从头做起。韦尔奇认为,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通用”永远推崇“三个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通用不因为规模大而害怕变革,而是主动出击,利用规模优势,勇于冒险并尝试新事物。

2.公平、有序的管理文化

企业的管理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总处在不断变动、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目标。企业在成立之初总是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较差,此时其管理 目标也是比较低的,管理的状态较为初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升,企业渐渐开始注重企业发展的秩序性,因而,管理的公平、有序、高效成为企业成熟的标志。真正成熟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中体现了企业的深思熟虑,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制度注重责权利的一致性,而不是像企业成长时用远期“愿景”激励人们“抱团打天下”。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3.契约保证下的合作型制度文化

成熟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用共赢理念 构造了企业制度的基础,企业收益的分配注重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德国的贝塔斯曼是一家具有 l67年历史的国际性媒体集团,自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保持着 l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贝塔斯曼成功的秘诀正如其前任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克·魏斯纳所说:“我相信,贝塔斯曼的企业文化精神是我们 取得巨大成功的真正驱动力。贝塔斯曼的企业文化使其成为最富创造力的青年企业家的归宿。贝塔斯曼将股东、经理雇员之间公平的合伙关系视为永恒的价值观之一。坚持遵循以下原则:尊重个人,相互信任,责任委托以及对信息、决策和成功的共同参与。公司的报酬制度根据业绩、个人成绩加以评估并给与奖励,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成熟企业的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企业制度是界定和处理企业内部 矛盾的最基本原则。可以说,在成熟企业,“制度至上”,一切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服从制度安排,而不是领导安排。首先,企业与个人之间有契约理念,企业为个人的利益、成长负责,个人根据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在组织中的行为职业化;其次,各产权要素之间有契约理念,利益分配方式规定明确,利益主体责任清晰;再次,各个组织机构、岗位间有契约理念,通过明文规定来确定各种关系,而不是靠人的随机调度。

二、文化特征透露出的企业发展问题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组织文化特征是不相同的。但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与其发展阶段不相适宜的文化特征。

(一)成长期中的“老化”现象

成长期是企业生产力要素最为活跃的时期,企业成长的速度取决于这些要素的创新性贡献。但是,如果企业过早出现成熟企业的管理文化和体制文化特征,则说明企业不合时宜地“早熟”甚至“老化”了,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见表1) 。

(二)成长期的“青春期危机”

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姑且称之为“青春期危机。有资料表明:美国平均每年要注册50万家企业,但只有不到 l/千的企业能上升到中型企业,或者称之为稳定企业。而根据2005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首部 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现:20年来,中国每年新诞生企业接近 l5万家,60%的民营企业在 5年内破产,85% 的企业在 l0年内死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在我们的视线里,很多著名企业纷纷倒下,近的有盛兴超市、普马 (普尔斯马特会员购物连锁店),远的有亚细亚、红高粱、巨人;就连宏基、联想等成功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都碰到了这类问题。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员的增加和部门的增设,甚至企业间的兼并。一些企业从文化特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危机信号:(1)公平、有序的管理文化 尚未建立,“人治”力不从心。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范围扩大、管理跨度加大、管理层次加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管理难度更是呈现级数式增长。如此一来,原来的管理力度被大大地削弱,管理思想和精神也就很难贯彻到底。企业的发展状况本身要求企业管理正规化、制度化,而创业者却仍然习惯于原有领导行为,仍依赖人的影响力,致使管理力 不能渗透到底。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员工工作涣散、效率低下、竞争力减弱成为必然。 (2)多元文化冲突与协调问题突出。随着企业机构的不断扩张,人员急剧膨胀,也必然带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是企业文化同化他们?还是让他们影 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由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企业发展过快,人才储备就会显现严重不足,尤其是受过本企业文化熏陶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如果硬是从企业内部提拔,难免“矮子”里拔“将军”,必然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下降。而如果大量引进人才,又必然面临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冲突。宏基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出了龙腾国际 10年发展计划,开始大量引进人才,最盛行时,宏基曾有过多达四十几位的副总。人才的引进带来了与宏基第 2代领导的内部冲突,最后以引进人才中职位最高的刘英武辞职而告终。(3)经营文化与管理文化的匹配适应多有矛盾。在成长期的企业经营战略,往往追求“求强做大”,甚至放弃主阵地以求“做多”(多元化经营),但外延规模扩大和内涵素质提高并没有相应结合,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与经营思想和企业战略不相匹配,无法形成支持作用。

(三)成熟期的“后儿童时代”

一个成熟的企业应 当是决策机制的理性化,对待客户遵守完全的诚信原则,创新成为经常性的自觉行为。而有些企 业 当规模、制度 日趋完善时,却在经营文化上体现出幼稚。 当一些企业经营者的事业取得一定成功后,导致成功的理念及价值观就会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制度化。如联想文化中至今深深地存在着柳传志时代的信条。这反映早期创始人或领导人远见的文化就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类似的还有企业成长时期的工作关系、利益分配方式等,都可能成为企业成功的“法宝 而固定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然而,一个成熟企业还拿着创 业时的信条必然是不合时宜的。例如,2003年 以来微软公司的期股计划 已对高层员工的激励作用有 限,拼命工作、一夜暴富已成为过去。又如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依赖于家族式权威进行管理,而不去信赖外来职业经理人和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四)成熟期的“僵化危机”

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不少企业管理者都希望成熟期的企业状态是精简、敏感、灵活、敏捷、富有竞争性、创造性、高效率。而事实上企业却出现严重的科层化,致使管理效率低下。不仅制造业是这样,服务业也是如此。由于企业规模膨大、分工复杂,致使工作数量增加,整个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变得极为复杂,使管理过程更加困难。第一,管理层级化,市场信号失灵。企业依靠层级来组织各种职能工作,为此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组织结构中中层人员大大增加,高层管理者与企业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市场信号难以迅速在企业战略中体现。第二,企业内部各环节产生制度性冲突,协调代价增高。僵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致使企业系统的供应、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之间经常存在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效果首先,降低了企业各部门的生机和活力;其次,企业整体功能弱化,冲突和内耗使企业整体效能小于各部分效能之和。第三,集权协调矛盾进一步制约企业活力。企业管理是按照管理职能来进行的分工管理,也必然造成各部门的目标不协调,结果通过强化集权来协调矛盾,反而使企业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呈高耸型,信息传递也就越来越慢,明显制约企业活力。因而,面对成熟期企业的“僵化”,是通过再造 “破茧成蝶”?还是继续僵化“休眠而死”?企业必须警惕地关注僵化信号,积极开展创新,建立制度性的创新文化,以预防持续的僵化危机。

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成长危机既是一个表象问题,又是一个经营哲学问题,这是因为任何能察觉到的表面征兆都与其内在发展必然性有着密切关系。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全面及时地 了解文化特征中透漏出的危机信息,调整企业行为和形态,最终实现永续经营的意愿。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江林.贝塔斯曼集团的精神宪章——基于准则 [EB/OL].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0201/5679.Html 2008.03.20.

[3]王璞.组织结构设计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徐香梅.首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面世.中国民营企业大盘点 [EB/OL].河南报业网一河南 日报,http://www.sina.com.crl,2005.07.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3

关键词:新经济 知识管理 模式

一般认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具有企业要素知识化、企业经营方式网络化、企业产品品牌化、企业管理柔性化、企业传播市场化、企业结构和行为国际化等典型特征。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和利用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知识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一)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研究先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未来的典型企业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知识主要体现在基层,体现在专家的头脑里”。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基于新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两方面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而言,把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动态管理过程称为知识管理,它是企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研究、共享的动态管理,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加以创新,突出强调了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再现与延伸。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1.以人为本。这一特征的核心是以高素质的人才为前提,注重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管理的对象,由于人是知识生产、创造、应用的主体,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因此,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注重的是人与人内心世界的沟通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由此可见,知识管理是一种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智力潜能的柔性管理方式。

2.和谐管理。和谐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管理的和谐化对于组织自身、组织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重大的意义。内部层面的知识管理,可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合理设置组织内部结构,合理划分各个管理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组织成员提供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从而有利于处理好组织与成员、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外部层面的知识管理,以理性竞争、合作双赢的理念正确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保证组织自身和合作伙伴的正当利益,从而为组织的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总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框架是新的组织结构,其核心是由严格的等级制度向和谐的知识化组织结构转变。

3.面向市场。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商品流动性较大,变化性也较强,要营造知识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有效激励机制,知识管理就必须突破以涉及组织内部环境为主要管理范围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无限多变的外部环境,致力于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把组织内部已经形成的现有知识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知识信息高度、有机的结合,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的能力,围绕市场来组织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由于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知识作为一种财富也就具有了自我封闭性,因此知识的所有者大都不会主动地将知识提供给他人,必须将知识“市场化”或者“实用化”。

知识管理模式综述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

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以企业制度作为规范和保障,以信息系统为依托进行知识管理,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及各自相互之间的转换,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这种模式(图1所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思想和以知识为管理对象的先进的符合知识经济特征的管理方法。

转贴于

(二)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

20世纪90代,美国企业发展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知识管理”模式——“组织间知识的系统锁定”模式。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尤其要强调的是,这些要素中除了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替代品之外,还要包括生产补充品的企业。实施组织间知识系统锁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联合补充品厂商一道锁定客户,并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最终达到控制行业标准的最高境界。

(三)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

陈雪松等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的分析,在原有的知识成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使知识成长模式更加完善;通过对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定的知识管理策略,为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该模式认为,当知识量在促进环路和抑制环路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成长极限时,努力推进促进环路将是徒劳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成长抑制环路。只有通过削弱抑制环路的作用,才可能打破现有知识成长的极限,向更高的成长极限跃进。

(四)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

刘东认为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正确识别知识对象的特征并选择恰当的管理模式,而对知识进行清晰分类是知识管理实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应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知识按照易访问的知识、广泛适用的知识、综合的知识和一次性的知识分类,对每一类知识提出不同管理策略、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平衡使用不同的管理工具进行管理。

(五)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该模型如图2所示。知识链上的各个环节实际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任务,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对于整个知识链而言,最重要的当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充分而有效的知识共享,员工借助知识共享增加自身知识,改变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而知识共享也必须以知识的获取、编码、转化、整合为基础;有效的知识交流为知识共享提供了通畅的途径。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将遍及整个经济领域,各企业将通过知识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本文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本质与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对知识管理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选择知识管理模式起到借鉴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2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4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06-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越来越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增长的转变。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居民部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0―2008年,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分额提高了0.8个和6.4个百分点,居民所占份额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再分配中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政府、企业再分配收入比重分别上升1.8和6.1个百分点;并且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居民部门的收入普遍由上升转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而政府部门收入则上升2~3个百分点。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近年来,我国税收等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特别是超GDP增速的连续高增长,首先就表现为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占比的增长趋势;其次,我国的纳税人目前以企业、组织为主,税收持续高增长,也反映出企业、组织行为的活跃以及收益的增加,传递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然表现为企业部门的强势。

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征

(一)政府收入:宏观税负偏高

宏观税负是指一国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因政府课税而减少的私人部门资源总量,表明纳税人对于国家课税的承受状况。衡量宏观税负一般有三种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大口径宏观税负真实地反映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由于政府运作给企业和居民所带来的实际负担。按照上述的收入口径,可以得到我国各口径的收入规模(见表1)和宏观税负水平(见表2)。1999―2009年,我国小、中、大口径的税收收入规模分别从1.06万亿元、1.14万亿元和1.95万亿元增加至5.95万亿元、6.85万亿元和10.7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1%、19%和18.3%。2009年小、中、大口径宏观税负分别为17.5%、20.1%和31.4%,分别比2000年上升4.8、6.6和8.8个百分点。

与国际比较来看,在国外大多数国家中,政府收入的绝大部分或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因此税收占GDP的比重大体能反映政府支配财力的水平。2007年扣除社保资金后我国宏观税负为27.9%,而工业化国家税收占GDP比重平均为29.9%,发展中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 20.8%,我国宏观税负高于发展中国家,且与工业化国家差不多①。在没有对宏观税负进行科学设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演化为“政府收入自我扩张机制”,财政超常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以及投资和消费比例等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关系[1]。

(二)企业收入:企业利润增长

近些年我国企业的利润收入大幅度增长,2001―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从4.3%上升至10.2%,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从2.2%上升到4.1%,2008年后有所下降。企业利润的上涨导致企业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储蓄的上升。企业利润增长的原因既有企业本身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内因,也有垄断寻租和资源寻租等外部条件,本文主要来看外部条件的原因。

垄断寻租,主要表现在国企特别是央企的高利润与其垄断性和资源独占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90―2007年,实现利润最多的6个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等创造的利润占当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0%左右。工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而且拥有不少国有的垄断性企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行业集中度较高。这些垄断性企业凭借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获取了较高的利润,扩大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企业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其高额利润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消费者福利为代价。

资源寻租,主要表现为资源能源价格上涨以及资源收益征缴少导致企业利润上升。2000年之后,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比如采矿、石油冶炼、钢铁等,行业利润上升非常快。除生产率的提高外,导致利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种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的上涨。从1990年以来的年度数据来看,资源收入占比(企业盈余在收入法GDP中的占比)与国际商品价格指数成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相关系数为0.87[2]。而这种大幅度上涨的资源都变成了企业大幅度上涨的利润,因为对于资源行业我国一直都没有改变企业既不缴纳开采资源的特许权费用,也不和国家分享资源溢价收入的制度,因此,资源溢价收入基本上都归企业所有。

(三)居民收入:劳动要素成本、投资收益和转移收入低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主要表现在劳动要素成本、投资收益和转移收入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一是劳动要素成本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政策,使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劣势;1990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达到54%左右,但是此后一直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到2007年下降至39.7%,2009年有所提高。

二是居民的投资收益及财产性收入较少。1992―2007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投资收益(包括利息、利润等)的部分不到6.5%,1994年最高时也仅为8.9%,而2005年降为4.2%。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居民还不是生产要素(除劳动以外)的主要拥有者,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并不由居民直接或间接(通过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的方式)掌握。

三是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较低。由于我国提供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医疗、养老及救济等)的责任没有及时地从国有企业转移到政府,因而使居民的实际所得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从资金流量表上看,政府并没有将转移收入充分地转移给居民,最终的结果是政府扩大了可支配收入,政府经常转移收支①的差额从2001年的2746亿元扩大至2008年的12582亿元,增长了3.58倍[3]。

三、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格局的财政政策制度供给

(一)税制结构中对于间接税依赖过重,税收调节力度有限

1.间接税的收入功能导致政府收入占比高。作为生产经营环节征收的流转税,由于是对流转额或交易额征税,它将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基础从企业利润转向企业的销售收入,使与企业盈亏无关的流转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符合我国政府筹集财政收入并提高“两个比重”的要求,因此分税制时被确立为主体税种,目前我国流转税的比重超过了50%。但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占比升高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1994―2007年,初次分配阶段政府部门收入平均占比达到17%,其中生产税净额占比超过90%,而生产税净额主要包括流转税;再分配阶段,政府部门收入平均占比为19.71%,其中收入税只占其中的20%以下,对政府收入占比上升的影响较小。

2.间接税的累退性导致大规模税负转嫁给居民。累退性质的间接税通过两个媒介对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大规模税负转嫁的存在,使得税收增长表面上是企业承担,实际为居民承担。一方面,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的情况下,流转税税负可以向后转嫁给劳动者,使得居民劳动报酬降低;另一方面,流转税可以通过提高消费品价格向前转嫁给居民消费者,降低了他们的实际收入。二是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税机制造成税负不公平。重复征税是指只要产品发生不同企业间的流转,就会有税收产生,税收负担随流转环节增加而增加。如果把劳务、无形资产视为产品,营业税所包含的重复征税因素和过去的产品税是一致的,而如交通运输、建筑业和销售不动产与居民的住和行都密切相关,需求弹性低,进一步强化了税收的累退性,税负更容易转嫁到居民。

3.直接税调节作用未有效发挥。一是个人所得税分类计征的政策不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由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容易使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使获得多份收入的人费用扣除增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要缴税或缴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缴税的现象。二是财产税等税制尚欠完善。在许多中高收入者拥有了住房等财产、并且随财产的增值不断拉大与低收入者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下,对居民拥有的不动产仍继续免征物业税、赠与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对存量财富无法调节,显得愈加不合理。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者拥有70%~80%的财富情况下,税收制度对财富积累和积累过快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使政府可做、应做的调节收入分配之事,没有相应工具。

(二)非税收入引发政府收入膨胀,提供公共产品效率低

1.非税收入自生机制逐步形成。2000―2009年,我国非税收入从0.7万亿元上升至3.3万亿元,占全国政府收入(扣除社保收入)比重平均为38%,而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是导致我国政府收入膨胀、宏观税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非税收入不仅有其生存的土壤,而且形成了自生机制。1993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收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后,地方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收费的渠道受到阻碍,于是通过各个部门来收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成为新的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1996年,当国家继续采取措施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管理后,各地又有了新的生财之道,转向出卖国有资产、土地和其他资源以获取预算外收入。2003年后,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谋取预算外资金的最主要的来源。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给政府带来大量的资本性收入(如土地收益),这必然大幅提升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①。

2.非税收入大部分没有投入到公共物品上。由于非税收入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预算外收入和土地收入来实现的,但这些非预算管理的收入却并没有像预算内收入那样用于基本的公共物品提供。预算外收入主要用在基建(1996年前)和行政支出方面(1996年后)(见表3)。而土地收入很大一部分则投入到城市建设中,2009年土地开发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占土地支出的10.7%和27.1%。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的职能与预算内财政明显不同,意味着借助于“预算外”这种较“软”的预算约束条件,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被分配到约束较小的预算外财政管理机构,加重了地方居民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使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相对较低[4]。

(三)政府让渡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分配长期向企业倾斜

1.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缴制度缺失。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平衡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关系,暂时下放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于企业利润的分配权利,把国有资本收益全部让利于企业。由于国有企业不向国家股东进行分红,将大量的利润留存,类似于无偿使用国有资产,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2007年虽然试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中央本级),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收缴却较小。2007―2009年,共收取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1572.2亿元,而2009年中央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和部门所属企业)利润高达9445.4亿元。也就是说,中央级次国企利润收缴三年集中到政府收入中的尚不足一年利润的20%[5]。

2.资源收益征收力度小。目前,我国企业上缴的资源租项目有矿区使用费、资源税、矿业权有偿使用费、石油特别收益,尽管税费种类不少,但征收的力度普遍偏小,多数税费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就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国民收入的流失或者低估,也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以矿业企业为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15万个矿业企业中,通过市场机制有偿取得矿业权的仅有2万个,其余13万个矿业企业是通过行政划拨的无偿方式取得的。再以采矿权为例,目前全国采矿权约为12.6万个,而无偿占有属于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的采矿权大约有7万个;同时,在矿产资源开采环节上,向矿业企业征缴的税费标准过低,我国各种矿产资源税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1/3~1/2,2000―2008年,全国资源税只占税收总收入的0.56%。

(四)财政再分配调节功能未有效发挥,公共支出欠账较多

1.转移支付的不完善使得政府没有将收入充分用于民生。我国转移支付由于结构性的问题导致政府在获得庞大收入的同时没有充分将这些资源转移给居民。一是由于需要保证地方的既得利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虽然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但纳入了中央对地方补质的“税收返还”,加剧了不公平性。二是专项补助的项目和内容是由中央和上级设定的,它不可回避地体现了利益和“政绩”诉求,与基层的实际需求往往脱节,加之有些专项还需要地方政府层层配套,更加剧了基层财政困难。三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多为短期解决新冒出的问题而设立但一直延留下来,或是为了填充财政缺口的缝缝补补举措,真正具有均等化效应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份额较小(2009年仅占转移支付总额13.72%)。

2.公共支出不足。在财政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长期以“增收”为目标的财政激励机制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支出意愿,追求短期增长和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的意愿下降,忽视了社会公共服务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借口市场化改革,尽量向其他层级政府和社会转移支出责任成了各级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反映在财政支出上,地方政府把大量支出用于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竞争性领域和行政管理方面,而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支出地方政府则采取了“甩包袱”的做法,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普遍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①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一比例基本在50%以下(见表4)。基本公共产品的欠缺和过度不均衡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完成人力资本积累。

四、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目标推进财政政策调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相继对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改过去的效率为主兼顾公平为谋求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从而使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财政政策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重点是调节差异,注重公平,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一)以“公平”取代“效率”导向,调整完善税制结构

适当降低一般流转税(如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相应提高选择性流转税(如消费税)占流转税收入的比重,逐步推行营业税并入增值税的税制优化改革,进一步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逐步增加直接税,择机征收财产税以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调节贫富差距,引导地方政府关心投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改进而不是投资本身,通过辖区不动产增值实现财政增收;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校正逆向调节分配效应,提高工资薪金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等,应当成为下一步税制改革进程中占据突出位置的改革措施。

(二)变“准预算管理”为“全口径预算”,改革政府收入体系

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摸清政府收入的真正规模,统筹安排政府收入。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将目前的全部非税收支分期分批地纳入预算管理,编制综合预算,并在部门预算中得到完全反映,逐步将专户资金直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核算。结合绩效管理重新考虑设计合理、规范的激励机制,逐步切断非税收支与部门的利益瓜葛,真正形成可由财政统筹安排的综合财力,最终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三)从“无偿使用”到“有偿征缴”,理顺企业参与收入分配的行为

一是以税利分流为基础全面建立国有企业经营利润上缴制度,确保国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收益分配权的行使。具体做法可以优先从垄断性行业特别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开始实行红利上缴,待时机成熟,再面向全部国企收缴红利。二是实行租、税、费分设,为国家行使资源所有者权益提供制度保障。规范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资源税制度,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健全资源税计税依据,将原油、天然气、煤炭的计征办法变为从价定率计征,这样既可以防止资源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额外的高收益,又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四)由“全能财政”转向“民生财政”,加大对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和支出力度

一是建立以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转移支付体系,做到“一般补助讲公平,专项补助讲效率,慎用有条件专项补助”,使之更具再分配的功能。二是调整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内容和结构,投入的重点是绝大多数人们直接获益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三是调整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投入结构,改变重城轻乡的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村及困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四是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共享与支出分担机制,将公共服务的支出重心适当向省和中央上移,让省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当减少县乡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岷钢,陈颖.我国宏观税负研究[J].国库研究,2011(2).

[2]樊钢,张晓晶,魏强,刘鹏,吕焱.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3]江春,吴宏.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基于收入分配的新视角.破题收入分配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5

一、组织收入工作

今年以来,税政工作继续以组织收入工作为中心,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政策潜力,大力加强税政管理,保证了各税种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是加强各税种的管理,保证各税种收入的稳定增长。年初,我们就提出了各税种收入每月必须较同期有所增长的目标,每月对各税种的收入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薄弱税种、薄弱环节的征收管理,保证了各税种收入的大幅增长,截止11月,有五个税种增幅居全省第五,其中多个税种增幅居全省第一。

二是加强税源管理,抓住组织收入工作的重点。今年,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年纳企业所得税100万元以上的10家企业进行重点监控,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情况,分析税收增减变化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着力解决纳税大户的税收问题,共到济钢、豫光、沁北电厂、奔月集团、xx煤业等企业,就有关税收政策进行辅导几十次,得到普遍好评。10家重点税源企业共入库企业所得税万元,占全市企业所得税总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方面,继续加大和完善了对全市50家重点扣缴义务人和100家重点纳税个人的管理和监控,保证了个人所得税的大幅增长。

三是加强新税收增长点的管理。结合我市情况,对发展形势好,税收增长潜力大的行业,采取措施加强税收管理。如针对我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加强建筑营业税的管理;针对煤炭行业、电解铅等行业经营形势的好转,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针对企业改制股金分红的增多,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等,切实将税收增长点转化为地税税源。

二、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工作

年,我们坚持依法治税原则,认真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加强对各基层地税部门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职能效用,保证了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是落实再就业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再就业税收政策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协调,通过电视、政府网站、全市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举办再就业政策培训班,使每一位下岗人员了解有关政策,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再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引起的下岗人员上访案件,保证了社会稳定。

二是落实企业改组改制有关政策。今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xx市地方税务局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落实了关于企业改组改制和股权投资、合并分立、债务重组等税收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是落实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关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农口企业、金融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校办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认真办理企业税前扣除财产损失、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等涉税审批事项,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环境的保护,消化了企业的部分包袱。

四是落实科技投资和创新有关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企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对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实行加计扣除等等。这些政策的正确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企业的技术投入、技术升级,拉动了市场需求,服务了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化。

五是落实城镇化建设有关政策。狠抓了重点城镇的组织收入工作,为重点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积极兑现重点镇纳税人的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加强了重点城镇税收的执法监督,促进文明执法。

据统计,年度,我局共计审批各类政策性减免税万元,其中: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1767万元;为213户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减免税55.8万元;办理税前弥补亏损592万元,审批税前扣除资产损失金额1310万元。

三、税种规范化管理工作

我们牢固树立税收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理念,加大分行业分税种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以年度纳税申报工作为重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成效显著

1-4月份,全市上下将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做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市局除成立汇算清缴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布置汇算清缴工作外,制定了《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方案》和《xx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业务政策和工作安排的多个文件,并对汇算清缴全过程进行监控,注重汇缴前的宣传发动、汇缴中的政策辅导、汇缴后的审核统计,使汇算清缴工作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落实,保证了汇算清缴工作的成效,企业共自核审增应纳税所得额2576万元,审增所得税848万元;审减亏损2121万元。重点检查企业15户,共查增应纳税所得额46.4万元,查补企业所得税15.3万元,罚款10.5万元,合计25.8万元。

(二)牵头做好了货运业税收管理

今年以来,根据总局和省局制定的货运业管理规程,和征管、发票、信息中心紧密配合,明确职责,搞好协调,货运税收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加强对货运业纳税人的日常税收管理。继续加强代开票纳税人的认定和审核工作,严格落实总局的“三个办法,一个方案”,规范管理,逐步完善货运业营业税的税收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和国税部门的协调联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信息数据的汇总、上报工作。三是针对纳税人借证开票的现象,制定了单车月开票最高限额,保证了货运业的税收秩序和税款的足额征收。全年共入库道路货运税收1713万元。较同期增收增长1.2倍。

(三)切实加强煤炭行业的税收管理

根据省局关于加强煤炭行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会议精神,针对我市煤炭行业税收管理的现状,市局高度重视,一是成立煤炭行业税收

专项整顿领导小组,和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督导组,明确工作任务,督查工作进展。二是紧紧依*政府,加强部门配合。先后多次与克井镇、邵原镇、下冶乡党委、政府结合,取得公安、煤管、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了当地政府牵头抓、有关部门横向联系、单位内部纵向配合、齐抓共管的控管网络。三是全面调查,合理调整税负。成立了两个税源调查小组,先后两次对全市34家小煤炭生产企业开展调查,逐户调查核实各小煤炭企业的产量、销量、价格、成本等情况,并根据小煤矿的设计年生产能力、地质结构、开采条件、用电量、市场行情等情况,对各小煤矿税收定额进行重新调整。四是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征管措施。对所有煤炭生产企业逐户建立了征管档案,专人管理,定期上报税收征管情况和税款入库情况。并实行“阳光办税”,对核定征收的小煤矿公开核定产量和税额,增加办税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对煤炭行业的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保证了税款的足额征收,全年煤炭企业共入库地方各税3237万元,同比增长117。9%。

(四)规范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

针对我市房地产投资热潮,我们采取措施加强了该行业的税收管理。

一是加强开发项目的户籍管理。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管理档案,详细收集和登记每一开发项目的立项报告、开工日期、开发面积、有关证照、合同及纳税情况,并定期由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核实,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杜绝虚假申报。二是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4月份,市局召开了全市房地产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会议重点讲解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等相关政策,并将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转让房地产营业税等管理办法进行系统讲解,将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纳税人,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三是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和预征制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方式进行鉴定,企业在申报销售不动产营业税时,必须同时按核定征收率或预征率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保证了土地增值税的足额征收,截止11月共入库土地增值税36万元,较上年增长1700%。四是从严界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对全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进行全面鉴定,对核算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实行核定征收,预征所得税。通过整顿工作,规范了房地产税收管理秩序。

(五)强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管理

今年,我们在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私人出租房屋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对两税的征收范围和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进行了调整。一是针对我市市区范围的扩大和各建制镇发展的日新月异,与政府联系,对市区范围和各建制镇政府所在地镇区范围进行重新明确,确保将所属范围内企业全部纳入两税征收范围。二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拟订了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调整的方案,提请市政府按程序报省局批准后,通告全市执行,为确保今年土地使用税大幅增长打下了基础。三是从税源基础工作入手加强管理。根据重新调整的征收范围和税额标准,建立多级税源数据库。对应税房产原值、应税土地面积、应纳税额等情况登记造册,并通过微机建立税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在申报期内,对纳税人申报资料,对照新标准进行逐户审核,严格把关,保证企业正确申报缴纳税款。通过以上措施,今年房产税共完成万元,增长%,土地使用税共完成万元,增长%。

(六)抓好涉外税收管理。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不放松。对移动公司形式多样的收入项目,以及永坚房地产公司预收房款及其他收入加强监管,尽量保证收入的整体上升。二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一些小税种的日管,确保各税应收尽收。三是对联通公司新增涉外业务及时纳入税收管理,确保涉外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年共入库涉外税收万元,较上年增长%。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6

——学习长征精神提振国有企业改革精神动力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重大问题,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好党史“必修课”,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持续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下功夫、求突破。通过近期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书籍的学习,谨在此从长征精神的学习,谈几点对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启发体会。

多次回望长征,缅怀长征,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当前关键阶段,我们更需要深刻学习领会长征精神,在工作中真正践行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中吸取力量,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闯关夺隘,进一步推动国有改革创新走向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一、学习长征精神力促国企改革发展,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长征中毛泽东运用机动战略战术,正确解决红军的落脚方位、组织领导、军事指挥等灵活的重大问题,取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作战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既源于他高超的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政治智慧,更源于他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革命智慧。

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学习、践行长征精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看准问题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研究和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总是相互激荡、彼此成就的,在国企改革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要高度警惕思维固化僵化,高度重视“使思想活泼起来”,用思想再解放促进国企改革发展走向深入。

二、学习长征精神力促国企改革发展,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顽强战斗、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史。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正是有无数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艰苦奋斗,才能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要深化,面临着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奋勇搏击,在精神层面保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思想态度,在工作中真正践行艰苦奋斗、勇往无前的忘我精神,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新局面。

三、学习长征精神力促国企改革发展,就是提振真抓实干的精神。

长征中,每-个红军战上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决策,不找任何借口、不讲任何价钱,红军战士不管面对何等的艰难险阻,都真正做到了真抓实干,保证完成任务,从而确保了伟大长征的胜利。

在国企改革发展的前进过程中,更要将真抓实干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执行中。要拿出红军长征时的干劲,用负责、敬业的精神,服从、诚实的态度,言出必行、行则必成的能力,真抓实干,出色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尤其是当改革工作面临的挑战多、困难大,更要认真秉承、积极践行这一理念,进一步发扬钉钉子精神,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用实际行动助推国企改革,力促国企健康发展。

四、学习长征精神力促国企改革发展,就是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

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付出重大牺牲度过湘江来到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在形势极其危险之际,毛泽东同志勇于担当,提出西进贵州的建议。中央红军经过研究转兵贵州,让红军队伍脱离了险境。通道转兵纪念墙上,书写着几行字: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独立自主,敢于担当。

虽然时空变换,但红军长征的担当精神永远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当前国有企业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做强做优,就要求我们要时刻铭记长征精神,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创新发展。担当精神,是力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艰难险阻、成就大视野的客观需要,有多大担当,才能成就多大事业,敢于担当,迎难而上,才能成就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五、学习长征精神力促国企改革发展,就是要加强廉洁文化的建设。

在1927年10月,毛主席率工农革命军到达桂东沙田时,就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又逐步完善成为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长征过湖南时,红军军纪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7

一、企业文化特征、作用和认知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企业(Enterprise)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经济组织,并通过向社会提品和劳务,来获取经济利益。对其英文单词的翻译带有艰巨、冒险、计划的意思。汉语中的“企业”一词可以解释成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诠释,具有历史发展的可变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概念也会持不同的观点。从社会角度讲,企业是由企业成员所组成,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生产力条件的影响下,企业从最初的手工工场到现在的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市场的经济活动。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大约有400种之多,不同的学者会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基本含义的本质却是一致的。第一,企业文化是倡导重视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第二,共有价值观的构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价值观是企业兴旺发达主要动力。第三,企业文化以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第四,能否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是衡量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企业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的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战略,体现企业成员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潜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激励企业广大成员潜移默化地朝着共同价值观前进。概括起来,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企业文化的功能在于服务于企业的建设,目的是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通过一种非制度的方式引导企业职工的行为工作模式。因此,在企业文化功能的发挥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性。

2.延续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起来的,其作用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更体现出文化影响的延续性,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因企业产品的更新、组织机构的调整和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本质的变化。

3.可塑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是通过企业的创造者或者模范榜样塑造显现出来的。

4.独特性。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色,即使两个企业在生产方式、管理组织上可能十分相近甚至一致,但在文化上却会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这是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决定的。

5.自愿性。企业文化并非是硬性地强制人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而是强调文化上的潜在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来强调人的自主和自律意识。

6.社会性。企业文化的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是辩证关系的统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它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员工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1.共同价值目标的导向作用。即企业文化能把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到企业战略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企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通过对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引导,形成企业强大的精神动力,明确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并为之做出努力奋斗。

2.潜在约束和规范作用。文化的约束功能与单纯的硬性政策不同,是指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都具潜在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不具备约束的强制性。企业文化影响力具有潜在性,能让职工在心理深层形成一种的无形的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直观地表现在企业精神对职工的影响力上。

3.团结和凝聚作用。当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该企业成员认同之后,它就像一种粘合剂一样把其成员从各方面团结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让职工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由此产生对企业的强烈“归属感”。

4.鼓励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这种功能就是通过文化影响力让企业成员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心态。

(三)企业形象的认知

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外在展现形式,从而易于被公众所感知。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徽标、广告、厂区环境、公共雕塑艺术等。企业文化是由物质和精神两种结构组成,因此只有将企业文化的两种结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企业形象成功塑造的目的。公共雕塑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永久性、固定性、互动性等艺术个性,可以将企业文化的两大结构结合地恰到好处,通过提炼企业文化的特色资源,通过公共雕塑艺术的形式将企业文化特色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企业公共雕塑艺术将企业形象确立后,不同的观赏者就可以对企业文化的感受做出相应的反应,进一步去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方式。

二、公共雕塑艺术的概念及其功能

(一)公共雕塑艺术发展概况

雕塑作为一门追求永恒的立体造型艺术,原始时代和以后历代的雕塑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物化显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雕塑艺术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时代性、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是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形象化记录。公共雕塑艺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形成和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腾飞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由单纯的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共雕塑艺术的建设愈来愈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公共雕塑建设浪潮。进入新世纪后,公共雕塑艺术的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阶段,其建设较以往更加重视文化和形象的塑造。为了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问题,把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公共雕塑建设工作涉及规划、建筑、园林、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具有文化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共雕塑建设正朝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精神与功能

公共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形态的物化产物,表达出民主社会的多样性需求,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创作、共同享有的现实过程。作为置于公共空间的由民众共同参与创作的艺术,除艺术审美需要之外,更应注重公共语境下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诸如历史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彰显、道德素质提升等因素的制约,在创作的过程中应积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舆论,显现公众授权和公众意见的艺术特性。当代公共雕塑艺术创作的理念核心就是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的精神状态。通过公共雕塑对于文化精神的导入,为公众营造出更多的可感知的、可识别的、可认同的公共空间,使公众在充斥着紧张、压力和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文化的修养和艺术的熏陶。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功能可具体的概括为:精神象征、文化传承、区域识别、优化环境。

三、公共雕塑艺术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企业公共雕塑就是置于企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呈现和存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精神内涵,是企业公共领域的开放平台和展现企业特色文化的窗口,是企业领导、员工及艺术家群体之间合作、对话的结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核心价值作用。企业公共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经久的生命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载体,在装饰、美化和提升企业环境空间品质的同时,又能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诉说着企业的辉煌历史。企业公共雕塑建设水平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象征。随着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许多企业都纷纷在厂区内建设公共雕塑,其种类可谓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具体概括起来可以分纪念性雕塑、人物雕塑、功能性雕塑、趣味性雕塑以及象征性雕塑五大类型。

(二)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主要文化特性

1.公共性

企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那么置于企业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最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公共性。公共性的概念在前面已经诠释过。它是一个与私密性、孤立性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的厂区空间环境中所创作的公共雕塑,是以满足最为广泛的人群相互沟通和交流,并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为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2.时代性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企业的发展在不同时代都会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就要求企业环境中创作的公共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应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性。公共雕塑是一门环境的艺术,“因为环境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环境艺术比任何一种博物馆架上艺术更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和水平。”[2]企业公共艺术被置于企业的外部空间公共环境中,它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特征。企业公共雕塑就其精神内涵来讲,它必须反映出企业的时代精神风貌。雕塑家和建筑师以及相关的企业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企业雕塑具有反映企业时代精神、记录企业文明发展历史的这种职能,在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既要考虑企业雕塑内涵本身的现实意义,又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到它所留下来的外延意义。只有这样的公共雕塑作品,才能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3.标志性

企业公共雕塑与企业标志性的相关联构成了它的第二大特征。公共雕塑在企业环境中具有突出的视觉效果,它作为重要的视觉形象,是特定的企业文化空间中最具有“灵性”的标志物。在企业形象传播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在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每个企业都生存在特定的企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一座成功的企业公共雕塑必须由企业文化整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企业文化整体性的雕塑才能真正称为企业的外在形象体现。

4.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任何企业经过长期的积淀都会形成其特有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性体现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方方面面,通过企业公共雕塑来体现企业文化地域性会更加纯粹和长久,其视觉符号也更易留在人们的印象中。因此,许多企业通过对特定文化资源的挖掘,使建成的企业公共雕塑独具风格。

(三)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的物化

企业公共雕塑作为一项设计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拓展企业员工的自身认识和活动领域,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的进步。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经典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不论生产力处于怎样的阶段,设计处于怎样的水平,大凡人类自身任何一个现实功能的不足,都会演变为对物质财富的现实需求。而任何一种需求往往又都会产生相应的设计。这种需求就成为设计行为的‘激励’,而设计活动则成为针对这种‘激励’所产生的一种‘响应’。”[3]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8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企业(Enterprise)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经济组织,并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来获取经济利益。对其英文单词的翻译带有艰巨、冒险、计划的意思。汉语中的“企业”一词可以解释成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诠释,具有历史发展的可变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概念也会持不同的观点。从社会角度讲,企业是由企业成员所组成,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生产力条件的影响下,企业从最初的手工工场到现在的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市场的经济活动。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大约有400种之多,不同的学者会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基本含义的本质却是一致的。第一,企业文化是倡导重视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第二,共有价值观的构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价值观是企业兴旺发达主要动力。第三,企业文化以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第四,能否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是衡量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企业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的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战略,体现企业成员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潜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激励企业广大成员潜移默化地朝着共同价值观前进。概括起来,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企业文化的功能在于服务于企业的建设,目的是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通过一种非制度的方式引导企业职工的行为工作模式。因此,在企业文化功能的发挥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性。

    2.延续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起来的,其作用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更体现出文化影响的延续性,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因企业产品的更新、组织机构的调整和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本质的变化。

    3.可塑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是通过企业的创造者或者模范榜样塑造显现出来的。

    4.独特性。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色,即使两个企业在生产方式、管理组织上可能十分相近甚至一致,但在文化上却会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这是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决定的。

    5.自愿性。企业文化并非是硬性地强制人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而是强调文化上的潜在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来强调人的自主和自律意识。

    6.社会性。企业文化的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是辩证关系的统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它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员工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1.共同价值目标的导向作用。即企业文化能把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到企业战略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企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通过对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引导,形成企业强大的精神动力,明确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并为之做出努力奋斗。

    2.潜在约束和规范作用。文化的约束功能与单纯的硬性政策不同,是指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都具潜在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不具备约束的强制性。企业文化影响力具有潜在性,能让职工在心理深层形成一种的无形的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直观地表现在企业精神对职工的影响力上。

    3.团结和凝聚作用。当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该企业成员认同之后,它就像一种粘合剂一样把其成员从各方面团结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让职工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由此产生对企业的强烈“归属感”。

    4.鼓励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这种功能就是通过文化影响力让企业成员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心态。

    (三)企业形象的认知

    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外在展现形式,从而易于被公众所感知。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徽标、广告、厂区环境、公共雕塑艺术等。企业文化是由物质和精神两种结构组成,因此只有将企业文化的两种结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企业形象成功塑造的目的。公共雕塑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永久性、固定性、互动性等艺术个性,可以将企业文化的两大结构结合地恰到好处,通过提炼企业文化的特色资源,通过公共雕塑艺术的形式将企业文化特色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企业公共雕塑艺术将企业形象确立后,不同的观赏者就可以对企业文化的感受做出相应的反应,进一步去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方式。

    二、公共雕塑艺术的概念及其功能

    (一)公共雕塑艺术发展概况

    雕塑作为一门追求永恒的立体造型艺术,原始时代和以后历代的雕塑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物化显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雕塑艺术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时代性、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是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形象化记录。公共雕塑艺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形成和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腾飞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由单纯的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共雕塑艺术的建设愈来愈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公共雕塑建设浪潮。进入新世纪后,公共雕塑艺术的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阶段,其建设较以往更加重视文化和形象的塑造。为了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问题,把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公共雕塑建设工作涉及规划、建筑、园林、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具有文化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共雕塑建设正朝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精神与功能

    公共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形态的物化产物,表达出民主社会的多样性需求,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创作、共同享有的现实过程。作为置于公共空间的由民众共同参与创作的艺术,除艺术审美需要之外,更应注重公共语境下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诸如历史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彰显、道德素质提升等因素的制约,在创作的过程中应积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舆论,显现公众授权和公众意见的艺术特性。当代公共雕塑艺术创作的理念核心就是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的精神状态。通过公共雕塑对于文化精神的导入,为公众营造出更多的可感知的、可识别的、可认同的公共空间,使公众在充斥着紧张、压力和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文化的修养和艺术的熏陶。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功能可具体的概括为:精神象征、文化传承、区域识别、优化环境。

    三、公共雕塑艺术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企业公共雕塑就是置于企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呈现和存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精神内涵,是企业公共领域的开放平台和展现企业特色文化的窗口,是企业领导、员工及艺术家群体之间合作、对话的结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核心价值作用。企业公共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经久的生命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载体,在装饰、美化和提升企业环境空间品质的同时,又能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诉说着企业的辉煌历史。企业公共雕塑建设水平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象征。随着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许多企业都纷纷在厂区内建设公共雕塑,其种类可谓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具体概括起来可以分纪念性雕塑、人物雕塑、功能性雕塑、趣味性雕塑以及象征性雕塑五大类型。

    (二)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主要文化特性

    1.公共性

    企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那么置于企业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最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公共性。公共性的概念在前面已经诠释过。它是一个与私密性、孤立性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的厂区空间环境中所创作的公共雕塑,是以满足最为广泛的人群相互沟通和交流,并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为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2.时代性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企业的发展在不同时代都会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就要求企业环境中创作的公共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应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性。公共雕塑是一门环境的艺术,“因为环境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环境艺术比任何一种博物馆架上艺术更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和水平。”[2]企业公共艺术被置于企业的外部空间公共环境中,它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特征。企业公共雕塑就其精神内涵来讲,它必须反映出企业的时代精神风貌。雕塑家和建筑师以及相关的企业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企业雕塑具有反映企业时代精神、记录企业文明发展历史的这种职能,在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既要考虑企业雕塑内涵本身的现实意义,又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到它所留下来的外延意义。只有这样的公共雕塑作品,才能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9

一、多措并举,狠抓收入,圆满完成全年税费计划

今年初,县政府核配给我们的税费计划为XX万元。税收计划为X万元,增长比例为xxxx%;社保费任务为XXX万元,增长比例为xxxx%。面对税费增长比例相对过高,区间经济不平衡的实际。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局上下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克难攻坚,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三季达七五,全年累计完成税费收入xxxxx万元。其中税收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x%,占年计划的xxxxx%;社保费收入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0%,占年计划的xxx%,超额完成全年税费计划。采取的措施:

(一)搞好税源监控。一是重点监控。对年纳税20万元以上的,县局进行全面监控,对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各征收单位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税源档案,及时、准确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二是跟踪监控。对项目建设实行信息通报制度,建全档案,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监控工程建设进度。三是信息监控。充分利用征管软件、微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各种纳税信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断拓宽监控范围,确保了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狠抓源泉控管。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源泉控管,初步建成地方税收“立体”网络。一是继续加强与房管、土地部门合作,对房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发票的开具、税收征收、操作程序、单位销售不动产及部门配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严把减免税审批关,共组织房地产税收103万元;二是在做好由交警部门在年检时汽车的车船使用税的基础上,抓住交警部门集中清理无牌无照摩托车的有利时机,自8月10日起,在管理站设立税收征收窗口,委托其在办照、验车时扣缴了1100多辆摩托车的车船使用税3.7万元;三是积极与交通局运管站联合制定了《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办法》,委托运管站在每月收取运输管理费时营运车辆的定额税款,自8月1日起实施五个月共征收税款46万多元,有效解决了车辆流动性强、难于控管的问题,年可增税xxx多万元;四是由国税局临时开票户应纳的城建税万元。

(三)突出重点管理。一是对企业所得税。严把征收方式鉴定、汇算清缴、减免税和税前列支审批、征管范围界定、税务检查等五关,1-11月份入库xxx万元,同比增长80.67%;二是对个人所得。采取调整定额、加强检查、委托、源泉扣缴和加强对外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等措施,1-11月份入库4505万元,同比增长9.25%;三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经多方协调地方政府同意,报省局批准,对东部经济区按工矿区征税,在征收上实行征收人员、管理人员和所长(分局长)三级审核签字等有效举措,1-11月份入库两税1166.6万元,同比增收52.42%;四是建筑业。对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三方实施有效控管,1-11月份入库xxx万元,增长7%。五是深入开展“新办”企业所得税管辖范围的调查工作,将65户新办企业纳入了地税管辖。

(四)加强清理检查。一是搞好日常检查。每月征期过后,各征收单位按检查计划开展日常检查,1-11月份共清查各类企业XX余户,查补税款xxxx余万元;二是开展重点检查。利用10月份一个月,抽调xx人分10个组开展了全市性税收大检查,共检查各类业户xxx户,查补税款247万元。三是开展汇算清缴。按照总局《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推行了“业户自行汇算,税务机关检查”的汇缴方式。共汇算xxxx户,查补税款xxx万元。其中,705户企业自查补税232万元,经税务机关检查410户,查补税款157万元,重点抽查10户,查补税款xxx万元,对固定资产计价的抽查补征税款xxx多万元。四是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全县有xxxx多户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参加了自查,自查4万多人次,补税xx万元。经税务机关重点检查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xxxx多户,查补税款xx万元。

(五)强化社保费征缴。一是搞好分类认定。按照参保业户的实际缴费能力,对全县716户参保业户进行了分类认定,摸清了费源底数,有效监控重点费源,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二是搞好扩面工作。针对今年新被列入应扩面的企业,我们通过企业自报和实际调查实有职工人数,对应扩面征收的企业和人数做了明确。今年新扩面征收企业360户,新扩参保人员xxxx人,累计扩面xxx户,新增参保人数xxx人,年增费源xxx多万元,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省局某局长对我局工作视察后,对社保费扩面征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实现失业保险费审核、征收“一体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缴费人。

此外,我们还加强其他费金的征缴。全年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xxxx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xx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

二、创新机制,夯实基础,实现税收的精细化管理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研究讨论,组织人员到某某等单位参观、学习,深入基层征求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制定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对每名管理员的管辖区域和管户进行科学划分和调整,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并与每名管理员签订责任书,制定了税收管理员业绩考核办法,制发了工作日志等11类文书,把税收管理员的每月工作科学合理的划分为“五个区间”,规范了日常征管全程,有效的解决了以前日常管理开展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等问题。

(二)实行首查责任制度。探索实行“首查责任制”,规定每个季度在征收单位和稽查局查过的业户中,抽取30%的业户进行了复查,对经复查或上级部门稽查、审计发现问题的首查人,进行严格追究。

(三)坚持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与工商、国税两部门进行信息比对,针对信息核对发现存在的交叉漏管的现象,经检查将

1227户纳入规范管理,月增税28万元。

(四)严格审批检查制度。严格停歇业户、注销业户的审批和检查,治理和纠正业户在办理停歇业和注销过程中的作假行为,堵塞征管漏洞。

(五)严格考核追究制度。根据制定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和《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税款征期入库考核办法》、《对基层单位考核办法》,对各征收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真追究、真处罚。全年共追究4次,追究有责任干部57人次,罚款2040元。申报率和征期入库率分别达到95%、100%。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全局网络改造、提速工作,在某某范围内率先实现了2兆光缆到所,极大的提高了征收软件运行速度;针对征收点完税证填开不规范等问题,3月份我们自行开发出一款适用于征收点、点使用机打完税证的打印程序,得到**市局领导好评,目前该程序已经在全**市地税系统推广使用。

三、依法治税,搞好宣传,进一步优化税收大环境

(一)强化税收执法。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干部规范的执法意识,增强执法刚性,严格履行各种执法程序,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按规定使用税收文书。今年以来没有发生行政复议诉讼案件。

(二)加大稽查力度。一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及私营以上企业的专项和专案检查,共检查603户,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731万元;与公安部门协调,报请市政府批准,组建了税侦中队,并投资6万元购置了一部警车,与稽查局合署办公,全年共协助基层单位拔钉子户21户,其中3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补税罚款50余万元,有效的理顺了征纳关系,对治理税收环境、打击偷抗税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三)认真执行税收政策。一是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所得税前扣除等审批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取消部分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和监督工作。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日常税收检查中,对不符合要求的审批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全年共退回减免税申请7户,查出不符合规定的财产损失等2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73万元,补税58万元。二是不打折扣的落实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28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征了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对8户符合条件的民政福利企业,与民政局、国税局依法进行了年度联合检查,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对**绿农生化工程公司和东升福利染化厂二户企业进行审查后履行了报批市局手续。为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四)搞好税法宣传。一是搞好集中宣传。4月2日,组织机关和8个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共60多人,分别在繁华地段设置的9个咨询台,集中散发省局宣传折页xxxx余份,解答群众咨询xxx多人次。二是利用手机和座机彩铃宣传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系统副股级以上及机关全体干部73人的手机以及全地税系统的办公座机开通了彩铃,宣传xxxx纳税服务热线,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与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开办《地税之窗》栏目,宣传地税工作,普及税收知识,增强企业诚信纳税意识,扩大地税在社会上的影响。今年共播出10期,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一)创建学习型队伍。长期坚持星期五学习制度,加强素质教育;全年组织集中培训3期150余人次,全员考试两次,知识竞赛两次;鼓励自学,全年有3人取得大本毕业证书,40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统一购置《细节决定成败》、《自发自动》和《没有任何借口》三本书,发到中层以上干部手中,认真做好**市局领导提出的五十件小事,培养干部职工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在3月31日,召开了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市检察院反贪局的***局长做了题为《正诚做人、廉明做官、踏实做事》的报告,大家一起观看市局明查暗访的录像片。二是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教育。三是集中观看一些警示教育片,邀请市检察院领导作报告,组织干部到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和警示大家“珍惜事业,善待人生,用好权力,警钟常鸣”。四是严格按照《干部交流换岗管理办法》对全系统符合条件的11名股级干部和35名一般干部进行了换岗交流,对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建设过硬的干部队伍,起到了促进作用。五是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办法》对5个基层所进行了内部审计,规范了内部管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六是继续办好《清风》刊物,加强对广大干部的廉洁勤政教育。到目前共编发了38期,得到**市局的充分肯定。

(三)加强行业风气建设。一是召开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地税系统开展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主题的机关效能建设。二是规范税务干部行为。就上下班、安全值班、着装上岗、文明用语、纳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单位出满勤,干满点,用“天天都是暗访日”来警示自己。三是印发了《****年度系统行风建设安排意见》,提出了今年行风建设的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四是对**市局对我局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党组的意见进行了责任追究,并提出具体要求。五是纪检组长与监察室、征管股、综合股、办公室等股室同志一道走进霸州广播电台直播间,在“行风热线”栏目中,全面介绍了我局的行风建设情况,并通过热线电话回答了纳税人关心的问题。六是搞好政务公开。公开税收政策、办税程序、企业纳税和违章处罚情况等,并及时更换内容,以此加强税企之间和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增强办税透明度,促使纳税人积极依法申报纳税;七是继续开展“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地税”活动,进一步落实好承诺服务、限时和延时服务、“一窗式”服务、跟踪问效服务和上门服务,增强全员服务纳税人意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职能,为纳税人提供周到满意服务,方便纳税人。

(四)开展“保先”教育活动。一是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制定了我局先教活动实施方案,深入扎实做好各阶段工作。二是在3月8日,我们邀请了**市委党校教授、**日报副总编***同共2页,当前第1页1

志作了题为《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的专题讲座。三是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任长霞和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片、电影《焦裕禄》、《伟人毛泽东》、《党的女儿》等。四是组织开展“我们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如何”、“我们在纳税人心中的地位怎样”等问题大讨论,30多名党员干部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共100多万字,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党性认识。我局开展“先教”活动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

五、完善提高,整体推进,促进机关基层工作上水平

(一)抓规范化建设。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坚持向基层倾斜,投资50多万元更新微机设施,改善基层办税条件。对农村所按照“六有”要求,先后投资30余万元进行了改造,并规范制作了19项公开内容,投资10余万元购置和更换了三部车辆,解决基层交通工具问题。筹划胜芳分局办公楼建设,协调资金、选址、购地以及图纸设计等环节,确保办公楼如期建设。对机关办公楼内外环境进行了装饰修缮,整修了楼梯,在楼道各显著位置悬挂廉洁勤政的警示牌,将乒乓球室和台球室整饰一新,购置了十几种健身器材,硬化了住宅小区路面,干部职工及家属有了健身娱乐场所,营造了一个整洁、美观、健康、和谐、积极、进取的机关整体环境。

(二)解决群众关心问题。由于近几年的基建等因素,形成我局欠账较多,资金紧张的状况。我们从年初就与省市局及地方政府多次协调,到目前已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资金,在保证正常办公经费和干部待遇的前提下,厉行节俭,压缩开支,拿出260万元的大部分资金清还各类欠账,每季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解决好干部职工取暖费问题,又适当提高了住房公积金比例,并拿出四万多元为干部职工及后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使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大家工作起来心气儿顺了,积极性高了。

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篇10

一、多措并举,狠抓收入,圆满完成全年税费计划今年初,县政府核配给我们的税费计划为*万元。税收计划为X万元,增长比例为*x%;社保费任务为*万元,增长比例为*x%。面对税费增长比例相对过高,区间经济不平衡的实际。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局上下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克难攻坚,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三季达七五,全年累计完成税费收入*万元。其中税收*万元,同比增长*x%,占年计划的*%;社保费收入*x万元,同比增长*0%,占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全年税费计划。采取的措施:(一)搞好税源监控。一是重点监控。对年纳税20万元以上的,县局进行全面监控,对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各征收单位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税源档案,及时、准确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二是跟踪监控。对项目建设实行信息通报制度,建全档案,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监控工程建设进度。三是信息监控。充分利用征管软件、微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各种纳税信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断拓宽监控范围,确保了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二)狠抓源泉控管。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源泉控管,初步建成地方税收“立体”网络。一是继续加强与房管、土地部门合作,对房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发票的开具、税收征收、操作程序、单位销售不动产及部门配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严把减免税审批关,共组织房地产税收103万元;二是在做好由交警部门在年检时汽车的车船使用税的基础上,抓住交警部门集中清理无牌无照摩托车的有利时机,自8月10日起,在管理站设立税收征收窗口,委托其在办照、验车时扣缴了1100多辆摩托车的车船使用税3.7万元;三是积极与交通局运管站联合制定了《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办法》,委托运管站在每月收取运输管理费时营运车辆的定额税款,自8月1日起实施五个月共征收税款46万多元,有效解决了车辆流动性强、难于控管的问题,年可增税*多万元;四是由国税局临时开票户应纳的城建税万元。(三)突出重点管理。一是对企业所得税。严把征收方式鉴定、汇算清缴、减免税和税前列支审批、征管范围界定、税务检查等五关,1-11月份入库*万元,同比增长80.67%;二是对个人所得。采取调整定额、加强检查、委托、源泉扣缴和加强对外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等措施,1-11月份入库4505万元,同比增长9.25%;三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经多方协调地方政府同意,报省局批准,对东部经济区按工矿区征税,在征收上实行征收人员、管理人员和所长(分局长)三级审核签字等有效举措,1-11月份入库两税1166.6万元,同比增收52.42%;四是建筑业。对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三方实施有效控管,1-11月份入库*万元,增长7%。五是深入开展“新办”企业所得税管辖范围的调查工作,将65户新办企业纳入了地税管辖。(四)加强清理检查。一是搞好日常检查。每月征期过后,各征收单位按检查计划开展日常检查,1-11月份共清查各类企业*余户,查补税款*x余万元;二是开展重点检查。利用10月份一个月,抽调*人分10个组开展了全市性税收大检查,共检查各类业户*户,查补税款247万元。三是开展汇算清缴。按照总局《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推行了“业户自行汇算,税务机关检查”的汇缴方式。共汇算*x户,查补税款*万元。其中,705户企业自查补税232万元,经税务机关检查410户,查补税款157万元,重点抽查10户,查补税款*万元,对固定资产计价的抽查补征税款*多万元。四是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全县有*x多户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参加了自查,自查4万多人次,补税*万元。经税务机关重点检查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x多户,查补税款*万元。(五)强化社保费征缴。一是搞好分类认定。按照参保业户的实际缴费能力,对全县716户参保业户进行了分类认定,摸清了费源底数,有效监控重点费源,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二是搞好扩面工作。针对今年新被列入应扩面的企业,我们通过企业自报和实际调查实有职工人数,对应扩面征收的企业和人数做了明确。今年新扩面征收企业360户,新扩参保人员*x人,累计扩面*户,新增参保人数*人,年增费源*多万元,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省局某局长对我局工作视察后,对社保费扩面征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实现失业保险费审核、征收“一体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缴费人。此外,我们还加强其他费金的征缴。全年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x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

二、创新机制,夯实基础,实现税收的精细化管理(一)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研究讨论,组织人员到某某等单位参观、学习,深入基层征求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制定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对每名管理员的管辖区域和管户进行科学划分和调整,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并与每名管理员签订责任书,制定了税收管理员业绩考核办法,制发了工作日志等11类文书,把税收管理员的每月工作科学合理的划分为“五个区间”,规范了日管全程,有效的解决了以前日常管理开展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等问题。(二)实行首查责任制度。探索实行“首查责任制”,规定每个季度在征收单位和稽查局查过的业户中,抽取30%的业户进行了复查,对经复查或上级部门稽查、审计发现问题的首查人,进行严格追究。(三)坚持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与工商、国税两部门进行信息比对,针对信息核对发现存在的交叉漏管的现象,经检查将1227户纳入规范管理,月增税28万元。(四)严格审批检查制度。严格停歇业户、注销业户的审批和检查,治理和纠正业户在办理停歇业和注销过程中的作假行为,堵塞征管漏洞。(五)严格考核追究制度。根据制定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和《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税款征期入库考核办法》、《对基层单位考核办法》,对各征收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真追究、真处罚。全年共追究4次,追究有责任干部57人次,罚款2040元。申报率和征期入库率分别达到95%、100%。(六)加强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全局网络改造、提速工作,在某某范围内率先实现了2兆光缆到所,极大的提高了征收软件运行速度;针对征收点完税证填开不规范等问题,3月份我们自行开发出一款适用于征收点、点使用机打完税证的打印程序,得到*市局领导好评,目前该程序已经在全*市地税系统推广使用。

三、依法治税,搞好宣传,进一步优化税收大环境(一)强化税收执法。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干部规范的执法意识,增强执法刚性,严格履行各种执法程序,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按规定使用税收文书。今年以来没有发生行政复议诉讼案件。(二)加大稽查力度。一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及私营以上企业的专项和专案检查,共检查603户,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731万元;与公安部门协调,报请市政府批准,组建了税侦中队,并投资6万元购置了一部警车,与稽查局合署办公,全年共协助基层单位拔钉子户21户,其中3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补税罚款50余万元,有效的理顺了征纳关系,对治理税收环境、打击偷抗税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三)认真执行税收政策。一是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所得税前扣除等审批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取消部分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和监督工作。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日常税收检查中,对不符合要求的审批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全年共退回减免税申请7户,查出不符合规定的财产损失等2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73万元,补税58万元。二是不打折扣的落实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28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征了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对8户符合条件的民政福利企业,与民政局、国税局依法进行了年度联合检查,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对*绿农生化工程公司和东升福利染化厂二户企业进行审查后履行了报批市局手续。为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四)搞好税法宣传。一是搞好集中宣传。4月2日,组织机关和8个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共60多人,分别在繁华地段设置的9个咨询台,集中散发省局宣传折页*x余份,解答群众咨询*多人次。二是利用手机和座机彩铃宣传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系统副股级以上及机关全体干部73人的手机以及全地税系统的办公座机开通了彩铃,宣传*x纳税服务热线,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与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开办《地税之窗》栏目,宣传地税工作,普及税收知识,增强企业诚信纳税意识,扩大地税在社会上的影响。今年共播出10期,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