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辞职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7 12:12:56

引咎辞职报告

引咎辞职报告篇1

您好!

最近公司出了不少问题,做为CEO的我首当其冲成为抨击的对象。想了一星期,我再为我的错误向员工道歉,也多谢董事会再一次肯包容我的过失,但是我没有办法不得不辞职。但工作由个人的事,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性质已起了改变。雨过天青不难,但可以保证暴风雨不再来吗?我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很久,意识到我这次的错误并非如一些记者说是技术上不小心,而是能力上出现了明显的缺失。我会正视问题,完善自我,不排除寻求专业辅助。

在有信心改善之前,我明白到我在大家的心目中,不再是个称职的ceo,更不配做员工的领路人。为了令公众安心,为了显示我的后悔和承担,我决定引咎辞职,和公司结束合作关系,做回普通的消费者。这无疑是极大的损失,但我相信传媒界,和公司的客户,都会欢迎我这个痛苦的决定。我不是个称职的ceo,但做个称职的顾客,我很有信心。

我在xx公司工作近二十年,一向互相支持和了解。今日因我的不称职分手,也不会影响我们继续来往,处理合作的日常事务。我做错事,认了错,向董事会交待了,也得到董事会的原谅。基于问责分手,已是极刑。以前种种,我和董事会不会再作响应。以后种种,请大家尊重我和董事会只是朋友的关系,不要再订出管理者的标准。假如我们的关系再有变化,我们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传媒,令大家可以再行监督。

我已搬离xx,再一次多谢董事会多年来的包容,和传媒多年来的鞭挞。人头落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希望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希望我的辞职申请能够得到批准。

此致

敬礼!

引咎辞职报告(二)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

前两天工作出了个大事,自己的马虎,把料给订错了,而且这张单子有大,来料都要几万码。就因这个事,给李生大骂了一顿。心里有点难受。不过这也是因为是自己的错,所以李生骂的也是心甘情愿。但这一个错真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我自己都觉得这个心态真的是很严重。如果这个错误不改正过来,无论以后做什么事真的还会给公司造成损失。昨天听文子说去年底的那张单李生也要追究,要罚他们厂很多钱,我觉得压力一下子大了好多,自己的一个错误,连累到公司和加工厂都损失。自己的良心很是过不去。想来想去,面对这个错误,自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写辞职报告。自己对这个责任负全责。中午的时候,终于写好了辞职报告。虽然这里还是有很多的舍不得。特别是她。但还是豪不犹豫地把这封辞职信电邮过去给李生。自己的错,自己负责。不会推卸。这是我一向的原则。辞职信是写了,就由李生来慢慢决定吧。但自己还是得把这件事的手尾和其他工作做好。辞职的心态并不会影响我对其它工作做好的态度。经过这件事,自己真的是有一个警惕,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再犯下这样的错误。自己承担这个错误之后,心里反而更加坦然,好像放下了一块石头。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引咎辞职报告(三)

尊敬领导:

请原谅我如此冒昧地写下这份辞职报告。任教以来,我的惰性及无能时刻提醒着我自己的饭碗即将不保,但我很荣幸我的职位仍能保存至今。下面我要阐述一下我辞职的原因和理由。

一、为了我个人及学生前途的辉煌:

1、我在西合休中心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快两年了,我在这里工作期间始终特别认真,特别专心地给学生讲解科目,与同事和睦相处,收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接纳,但是我在城镇里长大的,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条件和民族风俗 ,另外我是民考汉,对少数民族语言有点不通尤其是维吾尔语,交流和沟通有难,对学生讲解科目不明确。

二、为了不致误人子弟。

在贵校任教期间,我深感自己文学水平的低劣。我班学生的成绩一直名列全校最末,这还不算什么,令我惭愧的是,至今为止我的学生仍固执地认为汉语拼音很难学,永远都学不会似的,如果继续按照我的教学路线走下去,那么那些可怜孩子的前途到底怎样。

根据以上惨不忍睹的教学经历,我决定引咎辞职来报答领导您对我的知遇之恩,我万分遗憾地辜负了您和的厚望。如果我继续留在这里,除了能加深医院与贵校的合作默契以外,相信别无他用。痛定思痛,我决定辞去“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职务,从此不再踏足教育界。

引咎辞职报告篇2

1月8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网站的“委领导”一栏悄然更新,解振华的名字被添加上去。而在三天前,该网站的英文版即已显露出这一最新的人事变动。

一年多前因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咎辞职的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目前在发改委12位副主任中居于第四,分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享受正部级待遇。此前,这方面的业务由发改委另一位副主任姜伟新分管。

在造成哈尔滨等城市用水恐慌甚至产生国际影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解振华的迅速去职成为事件平息的重要一环,在民间、官员群体以及国际社会反响显著,成为官员问责制的又一典型案例。

自2003年以来在重大公共事件处置中至关重要的高官引咎辞职制度,被看作是中国建设责任政府的突出表征和关键性制度设计。而几位辞职高官的渐次复出,难免让刚开始熟悉这一制度的公众更加关注。

老环保的新岗位

现年57岁的解振华,从1982年进入环保局至2005年去职,有着23年的环保工作经历。他曾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资深的环保局长”。1993年6月,解振华执掌国家环保局,五年后,国家环保局升格为正部级的“总局”。随着环保问题权重日益升高,环保总局渐趋强势。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并引发贻害巨大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天后,解振华引咎辞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当年12月2日的通报中称: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发生后,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

当时即有分析认为,同样是重大事故,开县井喷导致中石油原总经理马富才辞职,而吉化爆炸则因为产生的环保问题影响巨大而必须由相关官员对此事负责。

2006年11月22日,解振华辞职约一年后,国务院公布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

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段文德被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吉化分公司董事长于力、吉化分公司双苯厂厂长申东明等九名企业责任人员遭行政撤职、行政降级、行政记大过、撤销党内职务、党内严重警告等党纪政纪处分。

地方环保局的负责人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理。吉林省环保局局长王立英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党内警告处分,吉林市环保局局长吴扬则被予以行政警告处分。

解振华辞职后的一年间甚少在公共场合露面。根据媒体报道,他一直深居简出,即使偶尔公开现身,也是参与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非官方活动。

2006年底,解振华正式到国家发改委上班。

外界普遍认为,解振华分管的领域将会是未来国家发改委的关注重点。此前,发改委主任马凯曾表示,我国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今后要落实节能、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检查和考核,切实加大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力度。

去职官员的复出路径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的评论认为,解振华复出充分体现出官员“能下能上”的特点。“他已为自己的道义责任付出过代价,但其政治生命不该因为一次失察而终结。”

对于解振华复出,网上的评论集中于两端:有的认为解振华作为一位有能力、敢担当的官员理应复出,并对他今后的作为寄予厚望;也有^对官员问责制提出了疑问。这种微妙的心态意味深长。

在引咎辞职官员的复出路径上,人们往往会把解振华与马富才联系起来。2004年1月引咎辞职的马富才,在次年5月复出担任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办副主任。两人同为技术官员出身,在某一领域有着长期的工作和领导经验,面对责任时的态度也比较诚恳。而引咎辞职后都在一年左右低调复出,继续在其擅长的领域工作。

而此前,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原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在被问责之后的再任用也引人关注。

谈到人们对于去职官员复出的微妙心态,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刘伟认为,这说明公众还缺乏现代责任政府的意识。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教授将这种矛盾的心态归因于中国官员退出机制仍不够畅通的大背景。

引咎辞职报告篇3

9月14日,中秋佳节。因为襄汾尾矿溃坝事故,中央一纸令下,刚刚“东山再起”的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再次谢幕。在中国政坛,“引咎辞职”的部级高官并不多见,短短5年内两度去职的更是绝无仅有。

9月22日,在“毒奶粉”事件中,由于国家质检总局监管缺失,负有领导责任的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同一天,对三鹿牌奶粉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对事件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负有直接责任的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被批准免职。

3位高官的相继被问责,将此轮“问责风暴”掀向高潮。问责之广,所涉官员级别之高,都堪称前所未有。

被定位为“行政问责年”的2008年,的确不负众望。

6月30日,在陕西省政府召开的“干部整风大会”上瞌睡打盹的12名领导干部受到惩戒,并被取消本年度的公务员创优评佳资格。

截至7月18日,云南全省共问责干部422人,其中厅级13人、县处级105人,涉及9个省级政府部门和14个州市。

9月20日凌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舞厅火灾43人死亡;仅仅一天之后的9月21日晚,包括一名副区长在内的5名领导被免职。

9月22日,河南省登封市新丰二矿发生突发事故,登封市一名市长、一名副市长被建议免去职务。

9月23日,因为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山区富华煤矿井下火灾事故,区委书记和区委副书记被免职,一名副区长被撤职。

有观察人士注意到,目前行政问责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同是9月,在多名高官因重大责任事故被问责的同时,也有一些“小官”因为“小事”丢了“乌纱”:四川省剑阁县人事局长因为怀疑茅台酒质量有问题和价格等原因,在众人面前掌掴卖酒大爷,被免去党内外领导职务;巴中市市政府将放假通知的“中秋节”误写成“端午节”,有关部门的3名干部被免职。

中国政坛的这种变化,被专家解读为“领导问责”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并在媒体、学界掀起一场问责制度的大讨论。

问责是对民意的尊重

周亚越(宁波大学行政问责制研究专家)

短时间内大面积的,而且是接二连三的高级官员受到了免职,或者说是引咎辞职,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媒体用“风暴”这种词来形容非常贴切。在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启动的官员问责制,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公共行政领域。这次中央问责的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短短时间,两个正部级干部辞职了,然后被免职的还有副部级干部,像石家庄的市委书记,还有山西省的副省长。可以说中央在这次问责风暴中是用霹雳手段来显示治党理政的坚强决心,也是对民意的一个尊重和交代。

按照我们传统的思路,三鹿奶粉事件应该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跟高层的领导干部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说的非常明确、非常清晰,石家庄市委书记对事件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负有直接责任;国家质检总局是监管缺失,对此局长李长江负有领导责任。

另外,这次对于三鹿奶粉责任的追究有层次、有力度,而且反应非常快。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责任追究,首先掺入三聚氰氨的犯罪分子,现在已经被批准逮捕了;作为企业的管理人,田文华现在已经刑拘了,这是最直接的责任者。从每一个具体人物来讲,都会追究他在这个位置上所负的责任,这对公众是一个交代。作为一个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如果出现了这样一个伤害公共权利、伤害公共利益的巨大事件,没有一个具体的人去承担责任的话,既让民心不顺,同时也代表着对给予官员权力的民众的一种不尊重。

一直以来,一些官员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处理问题,考虑的总是部门利益,有时则只考虑自己的在位政绩、政治前程,根本不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行政问责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开始逐渐改变这种观念。而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对中国沿袭多年的官场文化的颠覆,对“官本位”思想的强烈震动。它让各级领导干部感到“当官难”,树立起“为官风险加大”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认识到:贪污受贿是一种碰不得的“高压线”,而失职失误、不作为、当“太平官”或“庸官”同样也是一道碰不得的“高压线”。

碰上“厚脸皮”怎么办

姜明安(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任)

问责分为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两类。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对公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

问责不能建立在个人意愿上,因为有些领导干部在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事件发生后,本应主动引咎辞职,却“厚脸皮”,自己“良心上过得去”,坚持不辞职。这种情况下,就尤其需要建立政治上的追责途径,比如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人大可以要求罢免其职务,其上级机关可以启动问责程序等。

按照法治的要求,对官员问责和要求官员引咎辞职,应当有制度化的规范,未来应当完善这方面的立法,起码要规定一些原则性的标准。比如,出现什么类型的事件,伤亡多少人,导致多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多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应由哪一级(县级、地市级、省级以及中央)官员来承担责任等。

对于承担政治责任的官员个人来说,这种责任有时候看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公平”,比如孟学农因山西襄汾垮坝事件引咎辞职,就有一些人为他叫屈,认为他到山西任省长时间不长,可能还不是很了解情况,而很多问题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甚至是前任或前几任领导任职时就埋下的根子。

哪怕他任职时间只有几个月,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也不能回避,这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来说是必需的。政治责任的存在,就是要让官员,特别是占据领导岗位的官员知道,掌握权力是有风险的,从政就要“如履薄冰”。

而且,即使承担了政治责任,并不意味着可以撇开法律责任。比如,此次的问题奶粉事件,性质如此恶劣,影响如此之大,石家庄市和质监部门的官员即使承担了政治责任,是否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要看最终的调查结果。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石家庄市委书记也被问责,而山西襄汾溃坝事故同样对临汾市委书记问责。这显示了问责制度方面的一个进步。因为以往很多问责通常只是针对行政一把手,而很少针对党委一把手。但实际上,各级党委的一把手是直接行使公权力的,因此,党委一把手也应当承担政治责任。

引咎辞职官员不能一棍子打死

周亚越(宁波大学行政问责制研究专家)

目前在我国,引咎辞职方式运用较为广泛。可以认为,引咎辞职的时候追究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对主动引咎辞职官员的高官之“咎”认真核查、分析,该处分的就处分,该追究法律责任的就追究法

律责任,不够追究法律、纪律责任的也要其对相关责任有正确认识,避免用辞职代替应承担的行政甚至法律责任。其二是引咎辞职的官员固然是“咎由应得”,但对于官员的过失应理性看待,切莫“盖棺定论”。2003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出台的《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中就规定:“对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适当职务,其工资等待遇根据新岗位确定。”换言之,对有的人可以在其对自己的工作和过失有正确认识后平级调动,安排工作;对有的人则可以降职使用。当然,也应允许引咎辞职者依法另谋出路。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建立对于引咎辞职官员的跟踪机制,对其辞职后具体去向和工作表现保持关注,既不能因为一时之过失而埋没人才,也要避免某些人借此曲线复职。中央对此问题已有高度关注,在2004年批准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将领导干部的辞职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四种形式,并分别对其适用范围、辞职条件、辞职程序、辞职后的安排或管理,以及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与纪律处分的关系、自愿辞职后的从业限制等作出相应规范。

依笔者之见,如果引咎辞职者从此之后终身失去担任公职的权利和机会,那么,如此惨重的代价,只会使其他官员更加惮于引咎辞职,使引咎辞职变得更加困难。从历史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身为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曾经因为战争决策失误而被迫引咎辞职,但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就此终结,后来又到西线服役,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带领英国人民取得胜利。

媒体监督不可或缺

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认为媒体监督这一利器的作用必须加强。

举例来说。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中,涉嫌谎报事故原因、瞒报死亡人数,涉嫌、的襄汾县原县委书记亢海银、县长李学俊、副县长韩保全被刑事拘留。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和检察机关调查发现,“9・8”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后,亢海银、李学俊、韩保全到事故现场实地查看,在明知当天当地并无大雨暴雨的情况下,谎报事故原因和性质,瞒报死亡人数,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嫌构成犯罪和犯罪。

之所以发生官员瞒报或谎报信息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有规范执行不力,对官员不具威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其他的竞争信息源,使垄断信息的官员瞒报与谎报成为可能。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政府此次针对官员瞒报、谎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做法,可谓“霹雳手段”,这表明高层有意将“权责统一”的法治政府原则和“责任政府”的现代政府理念进一步落实,以重塑政府形象。

对于官员信息,不是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关键的问题是执行效果太差,对官员没有威慑力。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谎报、瞒报。这表明,对官员如实向公众报告信息,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之所以说“有效”,是因为很多规范和要求的确存在,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规范执行不利,官员从实际经验来看,不报可能没事,真报反而后果会很严重。规范执行不力,是官员权衡利弊时,选择不说或说谎很重要的原因。

为了防止和杜绝公共治理中信息混乱的情形,需要法律责任的严格化,要求官员主动及时报告信息,包括此次刑事责任追究。这固然有震慑力,但责任追究还是比较少的,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另外一条腿,就是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大规模、可持续的,并且这符合个体、社会和中央整个共同体的利益。

目前,中国媒体报道的舆论监督力度还不够大。很多国家政府官员不说话、说假话,或许可以骗得了上级官员,却骗不了新闻记者。因此,除了官员内部的层级监控,鼓励、允许和方便媒体对此类事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可以说是抑制官员说假话、改变“欺上瞒下”状况的解决方案。

现在,很多信息被当事官员垄断和控制,如果有了媒体作为信息竞争者,官员就会意识到,即使他们瞒报或谎报,公众也可能会通过媒体知道真相,这样,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媒体的背后是公众,它们是公众的眼睛,反映公众的关注。公众不可能全都亲到现场,必须借助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当代公共管理和公共生活的质量,都严重依赖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及时。中国某些政府官员之所以能做到“欺上瞒下”,在于他们能够垄断信息。必须打破这种垄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对此有所规范,但是,离开了媒体监督,准确、充分和及时的信息披露,都是很难想象的。

行政问责的四大趋势

周亚越(宁波大学行政问责制研究专家)

2008年的这场问责风暴,预示着行政问责的四大趋势:

一是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以往的责任追究,往往以“权力问责”的方式进行,出了什么问题,追究与否、追究哪些人、什么范围、什么依据、什么程度、什么责任,主要根据上级领导意图和意见进行,随意性较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追究“直接责任”多,追究领导层“间接责任”少,追究一把手领导责任更少的现象,难免有“官官相护”之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法规的出台,使法规成为问责处分的主要依据,即出了问题该不该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更多的是依据事实和有关法规的规定来进行。

二是同体问责向异体问责转变。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看,监督有两种:一种是同体监督,一种是异体监督。目前我们推行的多是前者。然而,仅仅局限于这种自上而下的同体问责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确保问责制的制度化、正常化。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异体问责制”。从目前我国的现行制度安排来看,启动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官员的问责制,是一条比较可靠的途径。人大常委会可以组成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展开独立的调查,举行听政会,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全面启动质询、罢免等程序。与同体问责制相比,这样的异体问责制无疑是一种更有效的、更符合政治文明要求的问责制。可以预见,未来异体问责将越来越起重要作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体问责,关键的一条是权力公开,提高政府和官员的行政透明度。

引咎辞职报告篇4

第一条为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苏州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辞职,是指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辞去现任职务。领导干部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范围包括:

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含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的领导成员;

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市纪委常委、内设机构正职领导;

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副职领导成员;

各镇党委、人大、政府、纪委领导成员。

市各人民团体和市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成员、*经济开发区内设机构领导成员、汾湖旅游度假区副职领导成员及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市级机关二级局单位的领导成员、市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成员,各镇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招商中心、盛泽镇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盛泽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的正职领导,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因公辞职

第四条因公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常委会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五条领导干部担任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职务,任期未满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㈠因提拔、交流等变动职务,需要提出辞职的;

㈡达到退休年龄的;

㈢其他原因。

第六条因公辞职应当由干部本人或组织书面向任免机关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后方可离任。

第三章自愿辞职

第七条自愿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个人或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八条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愿辞职:

㈠由于年龄、健康等方面原因,不能胜任或不宜继续担任现职的;

㈡不愿继续担任现职,希望从事其他工作的;

㈢因私出国、出境较长时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

㈣其他理由不能或不愿继续任职的。

第九条领导干部自愿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干部本人以书面形式向市委和任免机关提出辞职申请,填写《自愿辞职申请表》;

㈡由市委组织部对辞职申请进行审核,听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干部所在单位意见;

㈢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辞职申请,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审批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辞职的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准予辞职的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干部,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十条市委应当在接到干部自愿辞职申请的三个月内予以审批。逾期未予批复的,视为同意辞职。

第十一条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自愿辞职:

㈠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㈡正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机关调查或者审计部门审计的;

㈢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引咎辞职

第十二条引咎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

㈠对重要事件处置不力或者言行失当,在政治上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㈡工作失职或者决策失误,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㈢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干部人事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恶劣影响和后果,应负主要或者重要领导责任的;

㈣拒不执行上级决定,因个人主观原因连续多年未能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工作不力,给全局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

㈤因工作失误、失职,致使职责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和后果,应负主要或者重要领导责任的;

㈥教育管理不严,班子成员或下属出现严重违法乱纪行为,本人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或者对配偶、子女等亲属违法犯罪负有责任,社会反响强烈,影响本人正常执行公务的;

㈦品行不端,做出损害党委、政府形象的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响强烈的;

㈧存在其他问题应当引咎辞职的。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干部本人以书面形式向市委和任免机关提出辞职申请,填写《引咎辞职申请表》。

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委组织部与有关部门一起组成考察组对辞职缘由进行调查核实。调查中应当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和相关部门的意见。调查结束后,形成考察报告,提出处理建议。

㈢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辞职申请,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做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后,应当指派专人与干部谈话。对准予辞职的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干部,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㈣审批决定应当及时送达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同时,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五章责令辞职

第十五条责令辞职,是指市委及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十六条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而拒不辞职的,应当给予责令辞职处理。

第十七条领导干部责令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市委根据有关事实作出责令领导干部辞职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指派专人与干部谈话。对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干部,事先应当征求任免机关的意见。

㈡被责令辞职的干部在接到辞职通知书10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由任免机关审批。

㈢被责令辞职的干部若对组织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责令辞职通知10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接到申诉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并在3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复议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㈣责令辞职的决定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十八条被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拒不辞职的,应当免除其领导职务,或者提请选举机关予以罢免。

第六章辞职管理

第十九条领导干部辞职,必要时应当进行离任审计。辞职干部被查出有违法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第二十条领导干部辞职,应当在批准之日起15日内,办理公务交接手续。对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的,给予免职或必要的处分。

第二十一条领导干部在辞职审批期间不得擅自离职,对擅自离职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可以根据辞职原因、个人条件等情况,分别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置。按照新任职务职级确定其工资福利待遇等。

第二十三条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个人从事经商、办企业的,应当同时辞去公职。辞去领导职务或者公职的干部,到党政机关以外从事与原任职务权限直接相关的工作,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七章附则

引咎辞职报告篇5

文/马闯

有一幅题为“岳母刺字”的漫画,看后令人忍俊不禁。画面上夫君光着脊梁坐在小凳上,立于一旁的妻于左手挽着夫君写着“驾驶证”的衣服,右手紧张地捂住嘴巴,戴着老花眼镜的岳母手握钢针在女婿的后背上刺下“安全第一”四个大字。

此“岳母”非彼“岳母”,“精忠报国”变成了“安全第一”,个中内涵耐人寻味。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威伦认为,交通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道路交通事故远比消防、犯罪问题严重。“因为它跟整个人类有关,不管强者或者弱者,富人或者穷人,聪明人或者愚蠢人,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或者婴儿,只要他们在公路上或者在街道上,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死于交通事故。”乔治・威伦的忠告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代社会离不开衣食住行,而构成“行”的五大因素人、车、路今非昔比,发生了新的变化、质的飞跃。“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机动车保有量呈几何式增长,滞后的路网建设不堪重负,由此,社会交通运输的供需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加之人文素质的差异,道路交通事故凸显高发态势。

遗憾的是,乔治・威伦的忠告并没有引起人们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警觉,近来全世界深受车祸之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加州高速公路汽车追尾、香港双层大巴一头栽下山坡、国内一些明星大腕频频遭遇车祸……据统计,2003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67507起,造成104372人死亡,平均每天有286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丧生。鲜活的生命被吞噬,亲友的哭声不绝于耳,多少花季少年在车轮下凋零败落,多少温馨的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人们在经历了一次次血淋淋的事实和撕心裂肺的痛楚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遵守交通法规是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

人类发明了汽车,却又屡遭其害。如何珍爱生命,远离车祸,愚以为,一是要坚持“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联合行动”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二是要加强驾驶员和机动车源头管理;三是要培育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四是要积极推进交通法制化进程和道路交通网络基础建设。惟有此,现代交通文明之风才会蔚然兴起,“岳母”们再也不必在女婿背上刺字了。

马富才引咎辞职是个良好开端

文/俞洲

去年底发生在重庆开县的“12・23”气矿井喷特大事故已调查终结。现查明,这是一起特大责任事故,原因主要是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有关领导干部对此负有重要领导责任。鉴于此,为了严肃法纪、政纪,教育干部,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国务院同意接受马富才辞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职务的请求。

开县井喷事故导致243条鲜活生命撒手人寰,万余群众中毒受害,6万百姓星夜逃难。井喷事故发生后,民间有关马富才辞职的传闻流传纷纷,要求对其免职的呼声日益高涨。

应该指出,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掌门人,马富才创造的经营业绩可谓傲视群雄。中石油一年销售收入3792亿元,上缴税费644亿元,实现利润536亿元,位居国内企业榜首。中央政府从遏制频发的重特大事故,应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的大局出发,权衡利弊, “挥泪斩马谡”,表明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从严治政、依法行政的决心,体现了政府决策与民众呼声良性互动的进步趋势。而马富才主动回应社会责问,引咎辞职,体现了高级官员勇于承担应尽职责的勇气,值得肯定。

引咎辞职制度,不仅有助于整肃吏治,树立官员“民本”思想,更是加强安全防范,确立高官问责机制的迫切需要。在国外,高级官员在重大事故发生之后,迫于舆论压力和自我道德规范的约束主动引咎辞职,已形成行政惯例,并不罕见。它显示了现代社会对相关官员在不构成法定罪责的情形下承担更为苛刻的道义责任的严格要求,从而有效提升了官员的自律性和工作责任感。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国内重大事故频发,高层官员主动承担责任的却极为鲜见。他们推三诿四,忙着寻找替罪羊,把乌纱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赖在官位上不肯让贤。

引咎辞职报告篇6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行政管理;服务型政府

谈到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不得不提到2003年非典时期,政府两位高官因未恪尽职守而引咎辞职的事件。此事件不仅成为中国战胜非典危机的转折点,而且也成为了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开端。此后几年间问责风暴席卷了中国南北,大量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官员相继落马,而且问责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原因也越来越多。许多官员谈“问责”就色变,大叹如今做官越来越难。刚刚过去的2008年更是个不折不扣的“问责年”,“真假华南虎事件”中13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9·8襄汾溃坝事故”使得省长孟学农在继“非典”四年后不得不再次引咎辞职;“三鹿奶粉事件”中又有包括石家庄市市长、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在内的众多高管被免职;还有深圳龙岗火灾、河南登封矿难等事件中的相关责任人均受到处分。不仅如此,2008年政府工作要点中,行政问责制也位列其中,5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更是强调加快实行问责制,各地政府也相继着手制定专项规章来规范官员责任。

1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

任何一种制度的推行和完善,都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行政问责制也不例外。自2003年问责制进入公众的视线,到2008年问责高峰年,问责制已经越来越被公众熟知,这无疑为其在中国广泛全面施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www.133229.Com但是对于问责制的具体内涵,大部分人是模棱两可的,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先厘清和界定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和内涵。不同学者对行政问责制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基本上都包含了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责任体系以及被问责的后果等内容。笔者认为行政问责制可作如下界定: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的,依据法定程序追究其责任,使其承担否定性结果。问责制本质上是对公共权力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机制以及在对官员进行责任追究的过程中体现的各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使得政府及其官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对其上级和公众负责。

2 对于问责制人们主要存在误区

(1)将问责制简单理解为在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后,上级追究责任,下级被迫引咎辞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如果仅仅是上级监督下级、追究下级责任,那么上级失职又该由谁来追究责任呢?这往往容易导致在最关键的地方恰恰元人监控。故不能将问责制简单等同于上级对下级的责任追究。问责制是人民主权的基本要求,也是宪政民主体制下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人民授权给政府,政府就自然应该对公民负责。宪政体制下的责任政府应就其一切行为向公众有明确的交待。同时,公众也有权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故问责的主体绝不局限于上级部门,而是包括执政党、民主党派、人大、新闻媒体、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一个庞大的系统。

(2)问责制只有在发生重大事故后。才会启用,其实不然。就算不发生事故。也不代表官员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受传统的行政文化影响,许多官员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只要不犯错,就可以保住头上的乌纱帽。最近这两届中央政府一直强调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执政理念。除了责任事故之外,一些地方甚至启动了“日常型问责”,将矛头直指不作为、慢作为的“太平官”、“庸官”。于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官员因为“小事”丢了“乌纱”。2008年6月。在陕西省政府召开的“干部整风大会”上12名领导干部因瞌睡打盹受到惩戒。

(3)问责也不等同于引咎辞职,引咎辞职只是问责后果之一。行政问责客体在被行政问责后应该承担多方面的责任,道德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不同的情况承担责任的方式也不同:公开道歉、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公开谴责、诫勉;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撤职;给予行政处分、承担法律责任等。其中引咎辞职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承担道德责任或政治责任的重要形式,但简单地将问责制理解为“引咎辞职”,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

3 我国建立行政问责制的动因

笔者认为首要原因是为了消除公务员“权与责”的不协调。据社会契约理论,政府在承诺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人民将公共权力授权给政府,如果政府不能履行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人民就能从共同体中收回他们交出的全部权利,并且对政府及其公务员进行责任追究。社会契约论是把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建立在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之间签订政治契约的基础之上,并以契约的内容来约束国家与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如果超出社会契约所规定的宗旨与范围,将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秩序和公共利益,这样政府就没有完成和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会丧失其权力合法性。也就是说政府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权力和责任是同时存在的。温家宝总理也曾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但在现实中却有许多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的现象。一些公务员一味追求权力逃避责任,一些公务员则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作风,更有甚者还滥用权力,胡乱作为,给人民权益造成极大损害。问责制度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对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的监管力度,使得公务员在行使其权力时,有一种压力感,增强其责任心。另外,问责制也是我国建立责任政府的前提要求。有学者认为,人们对责任政府的期望和要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责任政府意味着政府能积极的满足和实现公民的正当要求;责任政府要求政府承担道德上、政治上、行政上、法律上的责任;同时责任政府意味着一套对政府的控制机制。问责制的建立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要制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问责制形成了一套对政府行政人员完整的监督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它使得政府行政人员的行为被完整地置于监控之下,有利于增强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建立责任政府。

4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行政问责制度是西方政党政治的产物,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体系相对完备、行之有效的官员问责体制和模式。但问责制对我国来说却是个新生事物,虽然,在过去的五六年间问责制已经从非常时期的应急措施逐步发展成为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但它仍然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针对我国的行政问责制,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点不足:

(1)问责环境发育不全。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行政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阻碍问责制发展的因素。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问责的前提就是公开和知情,只有政府透明、驶务公开,才能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没有公开性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政府责任也就无从谈起。另外,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也制约了问责制的推行。公众作为问责制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对于政府绩效的评估十分重要,它是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但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政府内部上级评价下级的阶段,忽视了社会对政府部门的评估与控制。难以提高人民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

(2)问责法制不健全。2003年的“非典”之后,官员问责不仅延续下来。而且开始体现在制度层面。《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在第二年的春天紧急颁布,其中详细列举了9种应该引咎辞职的情形。之后在200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对问责制的相关内容作了规定。同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吸收了上述部分内容,包括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市出台并全面启动行政问责制相关办法。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在有关问责方面的制度中,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些只是中央制定的政策而不是法律;已有的专门性行政问责制度也只是地方性的政府规章而不是全国性的法律。而且这些规范也不够全面细致,实践中经常遇到无据可依的情况。

(3)问责程序不科学,使问责难以启动或落实。在问责制不断取得实效、深入人心的同时,时有发生的“问责秀”、“假问责”,这些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细心的人们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些曾经引咎辞职或被撤职的官员,时隔不久又悄然被任命,这样的问责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吗?因此,如何规范问责程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5 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对策

鉴于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对于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对策有以下几点思考:

(1)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育良好的问责环境。要实现行政问责制,公民就应该得到相关的信息,才能对政府以及公务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要根本解决信息公开的问题,有赖于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方式、程序、监督与救济、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等,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行为。特别是政府财政预算、政府重大决策等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多种高效、便捷的形式主动公开信息、接受监督。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公众作为问责主体的权利,将问责落到实处。

(2)出台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构建完整的问责体系。总体来说,我国行政问责的法律规定比较零散、薄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建立真正的行政问责制,并有效地运转,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必须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方式、问责程序、问责事项等。另外,与行政问责制密切相关的信息公开法、国家监督法等,也应及早出台,以便为完善和推行行政问责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引咎辞职报告篇7

第一条为了促进××联社(以下简称“本联社”)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勤勉敬业,把本联社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金融企业,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银监会《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及本联社《合规政策》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工作人员,是指本联社全部在岗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员工。

第三条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和岗位职责要求,合法、合规、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的,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问责。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问责,是指管理、监督机构或部门对其管理、监督的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的违规违纪失职行为,依据本制度的规定追究责任的活动。

按照本制度对工作人员问责的方式有: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原岗位、解聘专业技术职务、限期调离、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

本制度所称失职是指工作人员怠于履行岗位职责,应作为而未作为,或者错误作为、不当作为,造成本联社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无正当理由未能完成重要职责目标或重大工作任务的情形。

本制度所称违规违纪的含义,适用《××联社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

第五条对工作人员问责,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联社的有关规定为准绳,处理的轻重应当与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和应当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第六条高级管理人员有违规违纪失职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经营管理干部有违规违纪失职行为的,按照《××联社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第七条各级工作人员有违规违纪失职行为,但后果或情节较轻的,可以给予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处理。

第八条各级工作人员的违规违纪失职行为同时触犯本制度的规定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的,可以同时适用本制度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

对前款规定的违规违纪失职行为,本制度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章规定了相同的处理的,适用其中的一个规定处理。

第九条参与问责工作的人员,袒护包庇,报复陷害,泄露秘密,或有其它损害问责工作的行为的,按照《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处理。

第二章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行为及处理

第十条各级经营管理干部决策严重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及时、有效传达、执行规章制度,或者由于严重失误做出与规章制度严重相悖的决定、规定,损害本联社利益的,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二)经营活动的目的或目标不符合本联社的利益,或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和方法严重不当,造成重大损失、风险、浪费或恶劣影响,或严重影响业务发展的;

(三)经营活动不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监管机关的要求,严重损害本联社信誉、声誉或造成重大损失、风险的;

(四)重大改革方案的决策、执行工作严重失误,严重影响所辖机构的稳定,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五)由于严重失误超越授权或工作权限,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六)有其它失误行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第十一条各级工作人员未履行或未正确充分履行岗位职责,效能严重低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考核年度未完成计划安排的利润指标或其它重要财务、业务指标的,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二)经营管理活动成本失控,造成重大损失或浪费的;

(三)未完成管理机构布置的重要工作任务,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不良影响的;

(四)迟报、漏报、错报重要数据信息,或不执行规定的重要数据标准,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五)有其它效能低下的行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第十二条各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严重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措施不严密或执行不力,机制不健全或运行失控,方法不科学或运用不当,导致内部控制无效,或者未完成上级机构规定的与合规风险内控有关的业务指标,造成重大风险、损失,或有其它严重后果、情节的;

(二)安全工作严重失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其它重大责任事故的;或发生重大事故、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后,处置工作严重失当,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三)工作严重失误,或处置突发性、严重失当,严重影响营业办公秩序,或严重损害我行信誉和声誉的;

(四)检查、排查工作严重失误,重大问题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者发现问题后,查处整改措施不力,整改落实不到位,导致损失或风险隐患严重扩大,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五)重大情况或问题未按规定请示报告,擅自处理而造成不良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六)工作有其它严重失误行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第十三条管理机构及其人事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对本机构或部门聘任工作人员工作的合规性、合理性负责,并应当对其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严重违规违纪失职行为承担责任。

参与人事决策、监督、管理活动的其它部门负责人根据其参与决策、监督、管理活动的程度和作用承担责任。

各级经营管理干部用人失察失误,后果或情节严重的,应当问责。

第十四条各级工作人员不忠实履行诚信义务,损害本联社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本人或授意、指使、强令、胁迫其他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或对客户的承诺,或者不履行本人对本联社的承诺,后果或情节严重的;

(二)利用本联社的财产或商业秘密牟利或为他人牟取利益的;

(三)言行严重失慎,影响恶劣,影响社会公众对本联社的信心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影响恶劣的;

(五)有其它背信行为,情节或后果严重的。

第十五条各级工作人员违反国家关于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的有关规定,违背职业操守,后果或情节严重的,应当问责。

第十六条各级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和本联社关于勤俭办社的要求,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各级工作人员违反勤俭办社的要求,奢侈浪费,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的,应当问责。

第十七条各级工作人员严重失职,导致发生案件或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发生多起案件或多起重大违规违纪行为的,或发生重大案件或特大违纪行为的;

(二)涉案金额巨大或损失严重的;

(三)案件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

(四)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的。

第十八条各级工作人员有本制度第十七条规定的失职行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严处理:

(一)案件和违规违纪行为由上级机构、司法机关、监管机关检查、调查或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人逃匿等非自查途径发现的;

(二)发生案件和违规违纪行为后瞒案不报,或上报时弄虚作假的;

(三)对案件或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前已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未整改或整改不力的;

(四)案件或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查处、整改工作不力的。

第十九条各级工作人员有本制度第十七条规定的失职行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予处理:

(一)自查发现案件和违规违纪行为后,按照规定及时报案,认真查处的;

(二)积极挽回或有效避免资产损失的;

(三)及时、严肃处理责任人员,有效整改的。

第二十条下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多人或多次严重违规违纪失职,或者违规违纪失职的后果或情节特别严重,按照有关规定受到处理,上级机构及其主管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监督管理不力,负有重大责任的,应当问责。

第二十一条各级工作人员管辖的机构有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失职的,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对此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应当分别按规定问责。

第三章问责程序

第二十二条各级经营管理干部有违反《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应主动向管理机构或其负责人提交处理的请求。

经营管理干部有多个领导职务的,应当辞去与违规违纪失职问题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或数个领导职务。

经营管理干部引咎辞职的申请,经管理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管理机构调查发现经营管理干部有《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的,由主要负责人或由其委托本机构其他负责人劝谕违规违纪失职的工作人员引咎辞职。

第二十四条按照《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应当引咎辞职的工作人员未按管理机构的劝谕建议在合理的期限内递交辞呈的,管理机构可以做出责令其限期辞职的决定。

前款限期应不少于三个工作日。

自接到责令辞职通知之日起,除有特殊情况经责令辞职决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同意外,被责令辞职人应当停职检查。

第二十五条被责令辞职人未按责令辞职决定规定的期限递交辞呈的,管理机构可以免去或解聘其领导职务。

第二十六条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责令限期改正、责令限期调离、通报批评的办理程序适用《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违规违纪失职的工作人员在问责前调动到本联社其它机构的,由原机构提出建议,将材料移送给双方的共同上级机构;共同上级机构提出意见后,将材料移送给调入机构问责。调入机构应当将处理结果报告共同上级机构,共同上级机构应当将处理结果通报移送机构。

违规违纪失职的工作人员调离后,担任属于调离机构和调入机构双方共同的上级机构聘任的领导职务的,由共同上级机构直接问责。

第二十八条按照《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处理工作人员后,处理机构或部门认为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引咎辞职的,可以直接提出建议,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问责。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联社的其它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适用本制度的规定。

本制度未尽事项,适用《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引咎辞职报告篇8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第二条为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根据《中国共产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三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问责的情形、方式及适用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一)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二)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四)在行政活动中,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

(五)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

第六条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出现问题的,按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

第七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分为: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第八条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五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九条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五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十条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除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征求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实行问责的程序

第十一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规定中的有关职责。

第十二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对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审计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二)对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三)问责决定机关可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

(四)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问责决定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第十三条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应当同时向问责决定机关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五条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十六条问责决定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领导干部作出的问责决定,应当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七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当制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代问责决定机关草拟。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作出责令公开道歉决定的,还应当写明公开道歉的方式、范围等。

第十八条《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送达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

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应当派专人与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谈话,做好其思想工作,督促其做好工作交接等后续工作。

第十九条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且将执行情况报告问责决定机关,回复问责建议机关。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情况应当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问责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实行问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引咎辞职报告篇9

第二条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行政管理单位或者工作人员违反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执行力和公信力,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等行为予以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条市交通局机关各处室、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市地方海事局、市公路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适用本制度。

第四条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实行行政管理问责制。行政执法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应当追究单位及处室领导和岗位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六条局机关各处室及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投诉、举报、申诉、控告的受理,查办、转办、交办等工作,由局纪检部门予以办理及追究。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及其单位领导的责任。情节较轻的,责令书面检查,限期整改,并对其分管领导予以告诫。情节较重,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对单位主要领导予以告诫;对分管领导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和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岗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分管领导引咎辞去领导职务、责令辞去领导职务,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

(一)擅自设立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者对省、市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仍在执行的;

(二)本单位多次发生和违反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

(三)依法由本单位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办理的事项,没有确定牵头部门,没有规定部门办理流程时限的;

(四)应当下放的审批权不下放或者以备案、核准等形式进行变相行政审批的;

(五)对重大或者紧急事项,不及时协调解决提出解决问题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不按规定向社会承诺本部门办理事项时限或者不按规定上报重点审批事项的;

(七)本单位粗暴、刁难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及补办手续而故意拖延或者拒绝补办,多次出现超时办结等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响的。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内设处室领导和岗位责任人的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告诫。情节较重,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对处室领导给予警告处分;对岗位责任人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和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处室领导调离岗位、引咎辞去领导职务、责令辞去领导职务,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对岗位责任人给予记大过、降级处分,或者责令辞职、辞退。

(一)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推诿或者粗暴刁难的;

(二)在服务窗口值班擅自离岗的;

(三)应当场办理而故意拖延不办理的;

(四)不一次性告知或者不能准确一次性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所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导致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材料不合格多次申报的;

(五)对办理事项不按规定登记或者不给行政管理相对人出具书面凭证的;

(六)对受理事项不按规定分送承办部门造成延误办理的;

(七)应当请示报告领导而不及时请示报告造成不良后果的;

(八)故意拖延或者拒绝依法给行政管理相对人补办手续的。

第九条农村公路建设、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追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执行。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理。

(一)打击、报复、陷害投诉人、检举人、调查人的;

(二)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行政管理责任的;

(三)干扰、阻挠追究行政责任调查的;

(四)不执行纪委部门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的;

(五)其他应当从重或者应当加重处理的情形。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理:

(一)主动赔礼道歉,行政管理相对人已谅解的;

(二)有效阻止不良后果发生的;

(三)主动纠正和挽回全部或者大部分损失的;

(四)其他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理的情形;

第十二条在对责任追究处理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引咎辞职报告篇10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和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形成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湖南省调整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和《中共郴州市委关于郴州市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规定》等有关规章,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是指经过实践证明其德才表现与现任职务不相适应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群众评议、组织认定的原则;

(四)科学、规范的原则;

(五)依法按章办事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县委管理的科级领导干部的调整。

第二章调整方式

第五条降职。降低职务安排适当工作。

第六条改任非领导职务。免去现职后,安排担任相应级别的非领导职务。

第七条引咎辞职。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辞去领导职务后,重新安排适当职务或分配适当的工作,其待遇按新任职务或新的工作确定。

第八条责令辞职。县委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的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九条待岗。对不胜任现职,近期又没有合适岗位安排的,免去其所任领导职务后视情况安排临时工作,等待重新安排。待岗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待岗结束后按新任职务确定有关待遇。

第三章调整依据

第十条在年度考核中,个人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或者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领导班子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或者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单位党政正职要引咎辞职。

第十一条在年度考核或届中、届末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达到30%,经组织考察不胜任现职,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在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届内年度述职评议中,述职人员不称职票超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半数的要引咎辞职。

第十二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不宜再担任现职的,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十三条对领导班子严重不团结应承担主要责任者,或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闹不团结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责任人,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同时,调离原单位。

第十四条不服从组织对其工作安排的决定,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到岗,给予就地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待岗处理。

第十五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合格,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十六条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给予就地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待岗处理。

第十七条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十不准”,造成不良影响的,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十八条领导干部任期中有严重的经济责任问题,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待岗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待岗处理。

第十九条违反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年累计达3次的,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二十条试用干部试用期满后,经考察不合格的,仍改任原任职务。

第二十一条诫勉期间出现问题或诫勉期满无明显改进的,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二十二条因违反决策程序,盲目决策,给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或者因工作失职,致使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恶性事件,或者对管辖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处置严重失误,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或者直接责任的领导干部要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拒不辞职的,免去现职后给予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直至待岗处理。

第二十三条属于“一票否决”的计生、综治、财政工作其中一项连续两年被否决,或连续两年有一项被否决或警示,或一年中有两项同时被否决或警示,给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正职领导干部降职处理,给予分管的副职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二十四条工作实绩差,在年终分类考核中,一类、二类乡镇综合排名连续两年列倒数前二位,三类乡镇连续两年列倒数第一位,县直单位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较差单位的,给予单位党政正职降职处理。

第二十五条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正职领导干部给予降职处理,副职领导干部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单位在一年内发生两起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或对县委、县政府有关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的决定顶着、拖着不办达两次的,或连续两年完不成县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党政正职要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

第二十六条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1年以上,或身体状况较差,难以担负现职领导工作的,给予改任非领导职务处理。

第二十七条有其他严重失误、失职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给予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处理或引咎辞职。

第四章程序

第二十八条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县委组织部对拟调整对象进行考察和拟定调整方案;

(二)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三)县委或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向有关单位通报情况和找被调整对象谈话;

(四)县委组织部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拟调整对象的提出主要通过年度考核,届中、届末和平时的考察,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纪检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建议等渠道。

第三十条对拟调整对象的考察应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形式,全面准确地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情况,并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项调查。

第三十一条对拟调整对象进行考察后,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对被认为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考察材料应归入本人档案。考察材料应准确、全面、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

(一)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的情况;

(二)主要优点;

(三)存在的问题、结论及原因分析;

(四)考察组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二条凡经有关法律、章程规定任命的干部,需要调整的,应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对被调整职务的领导干部,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正确对待职务的变动。对不服从组织安排的,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四条对调整下来的领导干部要跟踪考察,对做出突出成绩、得到群众拥护的,应予重新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