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式感想十篇

时间:2023-03-22 03:28:15

两会开幕式感想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1

瞧,两个金牌歌手演唱了奥运之歌。那洪亮的歌声将振奋人心的节奏传达给在场的每位观众,传达给世界。后面有几千个演员跳广场舞,每个人动作都是那么矫健、利索。一曲过后,又上来几个老年人,他们打起了太极拳。一眨眼,又多了几个,又多了几个……人数达到好几百。几百人一起在台上打太极拳。开始,动作很慢,渐渐地,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席上的观众,也随着他们渐快的动作心情也激动起来。馆内鸦雀无声。不一会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响起的同时,又上来七八个男的,他们叠起了罗汉。接着,又上来了一群人,一眨眼叠起了三个罗汉,像三根木桩一样,立在那是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像接受了命令一样,三根“木桩”一起扭动起来。哦,这时候看上去不像木桩而是被风轻轻拂过的柳丝,是那样柔,那样飘然,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伴着热烈的掌声,我坚信本届奥运会肯定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次。 更多作文:

中国与奥运--记奥运会开幕式

观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奥运会开幕式

看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观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昕翰看奥运(三):奥运会开幕式

我期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奥运会开幕式感想

奥运会开幕式感想

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29届奥运会开幕式

奥运会开幕式的观后感(转载)

观<<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感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2

关键词: 新课序幕; 问题情境; 趣味性; 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88-02

在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为能让学生在45分钟内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多做几个题,常常忽视甚至略去新课导入情境环节的教学,误认为导入情境教学会白白耽误学生时间,没有实用性。这种将缺乏情境化的知识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知识增多,成绩暂时高些,但数学兴趣伴随知识量的增长越发受到压抑,因为学习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需求,而是外部力量(考高分升学)强加的。如此下去将会直接导致“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缺失,致使学生的发展出现畸形,有损学生身心的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自然就有了起点和方向。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是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矛盾的常见策略。创设一个适宜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情境,是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源泉。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在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悬念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迫切地求知心态,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之中呢?

一、以生活化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做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想法去解决,而学生解决还有些理由的困惑,力不从心。由于学生心里怀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念头,就会揣着问题去听课,自然学习就会产生一种内动力。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导入拉开新课序幕,会使学生感觉所接触到的知识不是从空而降,而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反过来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体验到这样的学习是有用的。因此,它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以生活中的素材为问题情境,不是一种目的,而要通过这种“生活”的启发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这种创设应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到所解决问题和所学知识的“结合处”,明确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历经概念的形成及定理的探究指明方向。

案例1: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分析:问题的实质就是看这两块碎玻璃片中哪一块能够还原到原始的三角形。其中玻璃片(1)只具备原始三角形的一个角,而由前面的学习得知两个三角形具备一角相等时不会全等,而玻璃片(2)具备原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并且能还原到原始的三角形。玻璃片(2)留下三个已知元素,学生自然就会发问:两个三角形具备“角边角”的条件时,是否会全等呢?由此拉开全等三角形判定法“角边角”的序幕。

案例2: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分析:由前面所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若AB=AC,则∠B=∠C,此时学生自然就会逆向思考:若∠B=∠C,是否会有AB=AC呢?由此拉开“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序幕。

以上两个问题皆源于生活,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

二、以游戏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管什么事情总想刨根问底,好弄个究竟。然而,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教师若能将这些内容先经过加工改造后再以游戏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些知识自然、生动、有趣,学生回答起问题来也会争先恐后,从而改善学生学的被动状态。游戏式的问题情境就是先由老师提出任务要求,让学生围绕这一任务给老师出题,和老师进行“挑战”。所谓难为老师,而老师对问题的结果却能脱口而出,因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感觉惊讶,为尽快弄清“谜团”,恨不得学会老师的“绝招”,由此拉开新课的序幕。

案例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的序幕拉开,我就采用了上述方式。首先,让同桌的同学相互给对方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求根题,之后我说:“请你把两根告诉我,老师能立刻猜出你解的那个一元二次方程,谁能试一试?”这时,有几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两根和老师“挑战”,结果我都能说出他们所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但又感惊讶,老师这么快的说出,一定有什么“高招”吧。这时,有的学生猜测:既然知道两根,能求作一元二次方程,那么,方程的两根与方程的系数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学生因为有了“迷团”,思维自然兴奋起来,就会产生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由此拉开了“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究序幕。

游戏式的问题常会使课堂纪律乱些,所以老师设计游戏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展开,要有明确的目的、规则和程序。游戏式的导课方式,会使学生学得生动一些、主动一些。

三、以操作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然而,传统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智能逻辑思维的训练,而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长期以来学生动手能力差。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数学概念、定理等获取感性认识,接着,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教材中某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折、量、画、拼、剪等途径来拉开新课序幕,则不仅能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主动观察和善于发现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动手操作中,对于具体的操作和活动而言,不能让动手操作过程去替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活动是一个载体,目的是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提升思维最终要通过“活动的内化”去完成。

案例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就是先从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后的图形中剪下一个重叠的直角三角形,将其打开,获得等腰三角形的动手中拉开新课序幕的,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归纳等系列活动去获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案例5:如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1.活动:通过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直线 ,在 上取点P1、P2,连结AP1,AP2,BP1,BP2。此时有两种可能:其一,如图1,AP1≠BP1,这样 与AB不垂直;其二,如图2,AP1= BP1,这样与AB垂直。

2.讨论:要使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图2中,只要使箭端到弓两端的端点的距离相等,就能保持射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从而拉开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逆命题的教学序幕。

动手操作在代数教学中表现为一种数据尝试。尝试就是通过数据的“实验”探究,归纳出某个公式或法则,它蕴含着发现的成份。尝试充满着苦涩与甘甜。尝试中学生历经实验、观察、猜想、感悟及论证等系列数学活动,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久之,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就会增强。

四、以兴趣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其实质就是动机迁移。在今天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喜欢游戏、爱听故事、好踢足球、打台球的兴趣,把它们迁移到学习上来,从而实现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化。学生好动、好玩,是天性,又是活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玩中动脑,玩出“学问”。当今媒体广泛,玩的东西也多,怎样借助这些东西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思考。

案例6:“在直线上找一点,使它到这条直线同旁两点的距离和最短”,这是由教材中的引例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我开动脑筋,抓住男生打台球的喜好,将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置换”:

如图,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台球桌的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E,F两点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黑球E先碰撞台边CD反弹后再击中白球F?

学生对此兴趣浓厚,纷纷踊跃回答,但又都说不出理由,此时,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正好处于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状态。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问题就能解决了”。

案例7:某地出土一明代残破圆形瓷盘,如图所示。请问用什么方法能复制该瓷盘?

分析:欲复制该瓷盘,需确定其圆心和半径。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因此,圆心必然在圆上任意两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由此拉开了“过三点的圆”的序幕。学生对历史出土文物有一种好奇心,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满足其好奇心,学生自然就会有一股“钻”的劲头。

五、以类比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波利亚高度评价类比的作用,说:“类比是提出新命题和获得发现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必须注意,类比与不完全归纳一样,都是似真推理,类比猜想的结果必须要经过检验证明。

很多数学知识结构类似,探究方法也类似。若以类比式切入,学生易于接受,使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获取了思维的方法。

案例8: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序幕拉开就是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为类比,从中获取猜想。这是基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等腰梯形可从等腰三角形中截取,这是“形状”的类比。

案例9:在学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节后,有的学生联想到和、差、商的算术平方根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类比猜想的机会,将其布置成课下作业,让学生借助数据自己尝试、验证其联想是否成立。这是“方法”的类比。

案例10:如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分析:这一模型为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作法提供了方法的启示。在问题的类比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为学生们的提问往往会给教师创设新课序幕提供启发。从创新的角度讲,学生发现、提出一个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六、以特殊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对特殊的图形、式,学生易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结论。这时,教师以此为起点,将其延伸到一般情形,从中探究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以特殊性为导入,并推广到一般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这种方式中,对分类、联想、转化等学习活动的体验以及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形成,学生都会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案例11:“圆周角定理”一节就是由圆周角的一边经过圆心这一特殊性得出的结论为切入点拉开新课序幕的。以此为起点,再去探究圆周角和圆心的另外两种位置关系中的结论,最后做出归纳得出定理。

七、以逆向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方向。逆向思维是把问题反方向的探索,“反其道而行之”,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事实上,数学知识本身就充满着正逆两方面的转化,如:乘方运算与开方运算,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命题与逆命题等。一般说来,学生习惯于正向思维,而忽视逆向思维,在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几何图形中的一些性质和判定,往往存在着互逆性,运算公式、法则也往往存在互逆性。若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拉开新课序幕,则不仅能温故,还可以知新。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3

论文摘要:张艺谋秉承其多年来的从影经验,并结合指导多部歌剧、舞台剧的灵感与实践积淀,创新性地向世人呈现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特殊艺术样式。本文通过对此次开幕式表演中渗透着的奥运主题美学思想、具有中国元素的意象符号及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进而完成对此次广场艺术的宏大叙事之美学解读。

张艺谋作为复合型导演,曾执导影片二十余部,并尝试歌剧、芭蕾舞剧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不同创作样式,均博得受众好评,并一度拥有“神话”地位。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神话”地位再次凸显出来。

这场全球直播的开幕式晚会中,观众超过四十亿,收视率之高,突破了其指导的任何电影作品的票房记录,创造了观众记录之“最”。而从观后效果来看,没有人不被这具有东方的独特审美视角和浪漫梦幻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所吸引、震撼,这也创造了艺术创作理念与手法之“最”。

在此次开幕式中,张艺谋秉承了其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美学思想与哲学理念,融合了奥运会中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揉合了多种“中国元素”,使之有所突破创新地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地呈现在观众视野当中。下面就开幕式中的经典片段作一分析。

一、开幕式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1.“天人合一”与“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源自“和”。

庄子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为“达到生命精神与宇宙本体的统一,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和”更是强调天、地、人的完整性、联系性和统一性,也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在整场晚会中贯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晚会开场,张艺谋通过万人活字印刷“和”字表演道出了整场晚会“和谐、天人合一”的主题与美学理念,同时也叩响了绿色人文奥运“和平、团结、友谊”的主旋律,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对绿色自然的亲近,对天地人和的憧憬。

“天人合一”也即强调“天、地、人”的一体性,其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万邦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庭之间的伦理本位等。晚会中一幅画卷铺开了诗情画意的“人与自然”,其中“太极”一段通过独特的形式又将“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进行了很好的诊释。“太极”空灵的意境与一群孩子无忧无虑绘画、游戏的场面,共同完成了最美丽的行为艺术。其间,二者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在此得到升华。

“祖国山河日月图”贯穿画卷的始终,由一两只黑色“小笔头”到“我们一起走”更成为“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展现。全场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运动员和现场的演员默契配合,共同“演绎”了这个“我们一起走”,也完成了最壮观的行为艺术,更是此次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的最好体现。

同时张艺谋也表达出了庄子在《礼记·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审美境界。晚会上,所有的艺术家在“和”的生命境界中,忘掉荣辱利害,以淡泊宁静的心追随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从而达到美的、超然的、自由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也引领观众进人这种近乎虚静的审美体验当中。

2.“仁”与“礼”的艺术审美和社会标准。

开幕式当中,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执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一字一句,声震长空。伴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气势,张艺谋向世人展示出这部历经两千多年而光辉不减的中国传统儒学经典的精髓,其旨亦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孔子“仁”与“礼”的思想内涵。

《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则是社会礼仪道德规范的标准。《中庸》宣告:“仁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同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孔子希望最终建立一个“礼仪之邦”,让“天下有道”。张艺谋在开幕式中通过“文字”一段将华夏的五千年礼仪文明呈现出来。他幻化历史古今,引领孔子的三千弟子奔跑至会场的中央,与今人相聚相欢,带着高昂的激情高声诵读“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开场的千人击击而歌,一同以“很中国”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亲切的友善之心和急切的欢迎之情,也为开幕式共同揭开了华彩乐章。

孔子认为的“仁”是修养、学习的结果,人们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与道德的完善才有可能达到“君子”的境界这一理念也在开幕式当中有所展现。我们听到了画外音对论语经典古语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倾心领读与孔子三千弟子“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的认真跟读,这一幕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弟子们坚持“求仁而得仁”的理念,并内化了“里仁为美”的观念,向具有“仁”这一道德标准的“君子”形象努力的历史原景。这三千弟子代表了民族的形象,也代表了民族的一种学习精神、一种文化底蕴。

3.中国画写意、浪漫的美学品格与中国传统意境美。

开幕式开篇的画面:一个卷轴,在广场中间渐次展开,铺就一幅晶莹剔透的七十米长卷。一个5秒的航拍镜头画面,象征中国的写意画和笔墨精神,中国画的美学品格延展开来,它的意境和味道,烘托出整场晚会写意、浪漫的基调。

张艺谋用兴于我国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作为整场晚会的载体,凸显了极其浓烈的“中国味道”。文人画独特的意境美,以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黑白相间、气韵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面构图展示了独特的有韵味的美感。

“意境”是情与理、形与意、意与法、形与神的高度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张艺谋运用中国文人山水画中独特的意境美,营造出中国式的浪漫。在中国画中,有形亦可以虚,无形亦可以实。一幅黑白的画卷徐徐展开,一笔笔黑色的线条逐渐呈现在一张白纸之上。在此画中,云水烟霞、浩月长空不着笔墨,化为虚象;而这几处留白又与那泼墨写意的山峦叠嶂相应成辉,显出云、水、烟、霭无形可实的意境。利用这无形可实的空白,烘托渲染,收到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而在历经一群可爱儿童的着色与所有运动员的“脚印”之后,这“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的“黑白写意”自然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现代派”画作。而且这幅“现代派”画作也不乏中国式的“温柔浪漫”,神州山河的豪迈秀丽喷薄而出。用有限的画面传达出无限的诗意,处处体现了对诗意的追求。

画卷中,这一白一彩的转变之所以这般自然流畅,是因为导演在其中融人了太多产生意境美的意象元素。尤其是美妙的昆曲跃然纸上,亦真亦幻。唱词清新,唱腔婉转,韵律优美,艺术家承载着昆曲的灵魂,向画外之人展现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千古经典。春,江,花,月,夜,中国“诗”的元素曼妙多姿地浮现出来。而这一唱,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意境之美再次尽收眼底。

这幅充满着写意、浪漫美学品格的画卷,处处表达着诗之浓烈情感,诗之奇思妙想,纷纭众象又统一于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江湖舟桨、丝路奇幻、敦煌飞天等诸多意象幻化在这巨幅画卷中,组合成立体的中国。而这其中,大到全场灯光、色调,小到吟诗、做画,仍不断流露出中国特色的意境美。

张艺谋在这个广场艺术中也体现了庄子《逍遥游》中独特的审美追求,电影中的“余音绕梁”,在开幕式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庄子认为要通过“心斋”、“坐忘”才能使自我达到自由的、艺术的境界,从而进行审美关照。观众在欣赏这场如梦如幻的晚会时,自然地就被融人到庄子的这种艺术境界当中,充分显示了张艺谋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中国元素”意象符号与整场晚会的美学理念融合的巧妙,以及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法的圆熟。

二、诗、乐、舞、画相结合的中国元素之意象符号

开幕式上张艺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了全场晚会当中,并对之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解读,让西方人领略了“内道外儒”的东方精神。这体现在一个个充满中国元素的意象符号当中。下面仅选择两种表现诗、乐、舞、画相结合的中国化意象符号进行解读。

1.肢体作画。

开幕式《画卷》章节开篇,“灰、白、黑”的灯光调子铺就一张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几名身着黑衣的舞蹈演员在画卷上用肢体挥毫泼墨,一个黑衣者一根线条,或圈或点,或直或曲,春云浮空、流水行云般地在晶莹剔透的画轴上飘逸又行止如意地书画。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方圆适度。虽只是白描勾勒,却勾画出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富有层次质感。而且这几个黑色的“笔头”还在不经意中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的行为艺术。

在这张画轴里,舞蹈已不再只是一种观赏的可变图画,这活动的雕像,配以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诗的境界得以体现。气韵生动,气理神妙,与之融为一体。人们都被带人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当中。

2.武术太极。

奥运会开幕式选择了与奥运精神一体的武术作为承载元素,无疑取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而再从武术中去选择极具中国风的拳术时,张艺谋选择了“代表哲学含义更多一点”的太极。

圆者,和也。以圆形队列打太极,以八卦图形演太极,配合着自然主义的行云流水,直接渲染出了生生不息之态。由一位太极高手在舞台中央的画纸上缓缓起势,引出百人团队舞起太极。其后树起三层沙幕立体空间,时而大海波涛,时而绿树成荫,时而星空旋转,构成花开花落、生生不息的意境。太极高手们在灵性之中演绎着平和典雅、气定神闲、松静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间仙风道骨、尽显智者风范。此时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随飞流而下的瀑布落地,与神秘的太极共寓一体阐述着“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呼应着整场晚会“和”的思想,表现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

当诗歌、音乐、舞蹈、书画相融为一体时,整个开幕式文化意象呼之欲出,审美境界也得以体现。

三、中西合璧的色彩,光影形式美感

依黑格尔之见,艺术美的要素可分为二: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外在形式的价值就在于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指引内容,彰显意蕴。康德也认为,美感生成于对形式的观照。张艺谋也曾明确宣称: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应“更注重个人风格,更注重独特的视觉”。

开幕式当中,张艺谋继承了其对创作形式的敏感,用色彩·光影系列的形式美组织着对“天人合一”思想、奥运人文理念的外显,显示出其一贯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1.色彩美感。

凡看过开幕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幕式中的色彩运用一看就知道出自张艺谋之手”。张艺谋的电影到处充斥着大块的纯色,电影中的“红高粱”、“红灯笼”、“红棉袄”这些大红色的意象久久留在人们脑海。在这次开幕上的大色块的黑白灰、红黄蓝的写意手法也继承了张艺谋在电影中一贯近乎国画泼墨般的描绘,形成“空灵的”中国式“浪漫”。

(1)在开幕式中,张艺谋凭借对色彩的敏感,使用了大面积的、不同的、明亮的、饱和度强的色彩进行写意,从而达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晚会当中他将这些黑白灰、红黄蓝重新组合成不同意象符号,组叠生成了新的意境,并将这些色彩语言发挥到了极致。

在一片蓝色的夫空,升起璀璨的奥运五环标志,宁静深邃。五色环中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环环相扣,将和谐、和平的主题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张艺谋也把这五种颜色运用到了整场晚会当中,而尤以红、黄、蓝三原色彰显了华丽与盛世太平。

红色。这位“偏爱红色的导演”在开幕式中根本不会割舍红色这一主题颜色,他怀着特殊的情感将其表现出来,再次体现了他对色彩的敏感。晚会中红色为赤子情感的集中体现,对祖国的热爱与颂扬在此得以表达。一位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站在红色的地毯上,唱着震撼亿万人心灵的《歌唱祖国》。她双目注视着远方的五星红旗,直至它徐徐飘到鸟巢上空。歌声、乐声、亿万人的心跳声合成了统一的节奏,全中国人民对祖国母亲强烈的感J清都被唤出;此时,整个鸟巢被渲染成一片红色,这火红的魅力感动了四十多亿观众的情绪。《礼乐》章节中,张艺谋同样大手笔地用红色渲染场面,再叙中国古代的盛世华彩。千名古装舞者,红绿妖烧,他用富有强烈视觉性的影像与富有民间特色的色彩展示了一片祥和盛世,用这一今一古的盛世繁荣讲述着祖国的强大,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黄色。黄色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作为承载整场晚会的画卷本身,大面积的黄色,尤其是卷轴腾空而起的时候,作为大手笔的“媒介”—国画纸,张艺谋选择了作旧黄,以展示画卷的质感;上面呈现着黑白基调的水墨画,起到了古朴典雅、形象逼真、生动感染的艺术效果。

蓝色。蓝色是博大永恒的颜色,自然界的天空和大海都呈现一片蔚蓝色。张艺谋在开幕式中大量使用蓝色作为背景色,也用之展现了博大和永恒。《文字》章节用蓝色作为背景,用以烘托中华五千年文化背景的悠远与厚重,并传达了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自然》章节,蓝色调子烘托着太极文化的平静、中和、圣洁、神秘;同样,蓝色也在此章节中代表了水的颜色,在一阵击流声中,蓝色主旋律如瀑布般奔腾而下,流淌着生命的音符,营造出了生命繁茂、生生不息的美好意境。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祥、平和与洁净的情感,所以观众看到开幕式中那只美丽的和平鸽也用这最纯净的天蓝色表现,自由地翱翔在蓝色的天空背景中,深化着奥运的主题。

(2)开幕式中,张艺谋同样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特殊偏爱。为了在一部作品中同时表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创作者常选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色彩形态,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话语,来叙述时间的似水流变,划分时代的不同特征,展现空间的驰骋想象,这也是客观写实与主观表意色彩结构相结合的一种类型。一般来说,黑白片适于表现严酷的历史,适于表现严肃的题材,而彩色片能够传达欢快、喜庆、幸福、热烈等积极的情绪;冷色调应对主题沧桑陈旧,暖色调应对主题华丽浪漫。

在开幕式中对色彩的运用与主题的烘托形成了积极的呼应效果。张艺谋依据人们的审美习惯,用黑白灰的色调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流变,用彩色部分展示大唐的美丽盛世,现代的高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以及新社会新世界的和谐浪漫,用色光怪陆离,流光溢彩。

2.光影美感。

光与影是张艺谋追求视觉表现性的另一组元素。光与影是一个可感性的充满欢乐与哀伤、正直与阴险、宁静与狂热的多义的无声的语言世界。银幕上的光与影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像物品那样通过银幕展示给观众,同时也表达出了特殊的情感体验。开幕式中,张艺谋在光影运用中也包含并传达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不只是简单的光影堆砌。

张艺谋曾说:“搞创作是什么?必须尊重自己的情感,必须从情感入手……作为创作者,我越来越重视的是情感。看一部作品,选择一个东西,我现在只有一个标准:我的情感能不能被它打动。

晚会中,张艺谋在运用光影时融合了其浓烈的情感体验,将西方的光影艺术与高端科技和本土意象进行融合,产生了特殊的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

西方光影美感多是通过光影的外在运动、变化和对比等主观形式和手段直接表现客观物象与精神世界,故泛称之为“梦幻影像”。中国的意象则多注重朴实、含蓄、内在与品格,与偏重华丽、浪漫、外在和情绪的西方光影相结合,营造出了中西合璧的非凡艺术效果。前者品味意韵与情趣,后者钟情宏大与气势;前者讲究“藏”和“隐”,后者在乎“露”和“幻”。结合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场如梦如幻的经典广场艺术。

从四大发明、茶道艺术、大漠飞天等一系列的“中国印象”造型符号在五光十色的画卷上流动变化,到“梦幻五环”在广场中央的缓缓升起,这些不同意象的组合重叠,借助西方的光影现代高科技手段,呈现出一系列“梦幻影像”。

开幕式从“击击而歌”开始,分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等众多章节。而在每一场的场景衔接转换之时,除了叠化对接等简单的效果处理,运用更多的仍是光影“蒙太奇”手法的转场,让人在平滑的效果中自然过渡到下一个主题。加之写意手法的运用,在以象写意、以像达意中,将“意象合一”与光影变换相结合,形成连贯完整统一的空灵浪漫的“梦幻”效果。尤其在后三个章节中,灯光设计使用现代装饰画和电脑绘画的手法,强化了表演气氛,灯光艺术照明的变化节奏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将光影艺术与奇幻的科技世界融为一体。

在晚会中除了大背景、大主题、大色块的写意灯光LED系统运用之外,灯光也被张艺谋运用到了整场晚会的细节之处,比如晚会中绿色舞者、“飞天”、“星星人”、“太空人”、“飞人”身上多达几千只的LED“小灯”,也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开幕式中的代表中国元素的意象有很多,但当它最后归结为一个充满光影效果蓝色星球的时候,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统一,也是最能表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开幕式中,烟火也是运用光影的独特手段之一,象征奥运会一步步走向北京的29个大“脚印”,从“鸟巢”内壁飞泻而下的“星星瀑布”,以及张张绽开的“笑脸”,都成为了此次开幕式的特色“光影”符号,一次次将舞台整体气氛推向高潮。

整个开幕式运用光影效果摹画出文化的语言,从中国图像史的角度,也反映出中国民族文化融人世界的漫漫历程。

四、结语

整场开幕式过程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张艺谋指导的影片里的唯美画面,以及实景演出中的恢宏气势,但这些远不及开幕式晚会带给人的艺术震撼。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4

“四排的Bruce是个帅哥哦,欢迎组团来围观”、“空调太冷,求美女抱抱”、“七排的姑娘,刚才你去洗手间的时候,你的男票吻了你的闺蜜,不谢”……当这些五花八门的句子出现在大银幕上时,黑暗中的观众们似乎不是在开电影,而是开派对。让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参与互动中,《小时代3》和国产3D动画片《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就是试水这一新潮玩意儿的“先锋”。

如果说,这两部电影因为槽点满格和粉丝众多,需要“宣泄”的话,那紧随其后的《绣春刀》,这部正经的古装动作片也玩起了弹幕,倒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新鲜感来袭的同时,质疑声、吐槽声也随之而来。弹幕会不会影响观影效果?弹幕电影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时光网遍访了影片导演、影院经理、业内人士及普通观众,听听他们对弹幕这一新鲜玩意的看法。

科普:什么是弹幕电影?

“弹幕”原是军事用语,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而在视频中,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因此被叫做“弹幕视频”。这一视频模式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后来在中国的bilibili等网站也模仿使用。随着这一视频模式在网友群中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优醋、土豆、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也开始着手开发此项技术。以土豆网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土豆网如今的日均弹幕数量达到10万条,每天有超过40万用户观看弹幕视频。

在“弹幕”的发明地日本,暂时没看到有商业影片进行“弹幕”放映的宣传,而在中国一些电影发行方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弹幕吐槽要花钱?单场成本3万!

今年7月31日,国产3D动画电影《秦时明月》率先提出弹幕电影的概念,并首次在杭州某影院使用,随后,8月,“槽点大片”《小时代3》也启动了弹幕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一“新产品”,就体验感来说,却收获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秦时明月》在影院的弹幕是通过投影打在银幕两边的墙上,而非直接覆盖在电影内容上。但这种“温柔”的弹幕方式却被很多前去观影的观众觉得“不够丧心病狂,弹幕要的就是糊满一脸”。此外,观众进了《秦时明月》的弹幕场才发现,由于影院网络承载有限,想参与互动,就需要靠发短信的形式发表弹幕评论,每条短信收费1毛,此规则引发了很多观众的不满。

《小时代3》的参与则相对更接近网络视频弹幕,片方将参与方式改变为网络发表评论,即现场有专门的WIFI可供观众链接,然后用手机的浏览器打开一个专用网址,在这个网页内就能免费、无限制地发表评论。“弹幕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观影模式,在技术发展上还并不成熟,记者在《秦时明月》北京观影时看到,要在银幕两边的墙上打上弹幕,至少需要6名技术人员同时操作,并且在座椅两边分别摆上笔记本、投影仪等设备。收摆、调试这些设备均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从而影响其他场次电影的放映,这势必会对影院的正常经营造成干扰。此外,在观影过程中,一边墙上的弹幕投影出现过短暂中断的现象,这也是技术还不成熟所造成的。

互动社交有需求?交朋友看片两不误

有人说,弹幕走进电影院,之所以会吸引到年轻人趋之若鹜,多是一种社交心理。观众看到自己的评论出现在了大银幕上,参与感得到满足,更有观众觉得,弹幕也是有知识补充的作用,比如民间处处有大神,电影中某一段没看懂,还在寻思琢磨着,弹幕解释就让你茅塞顿开。从根本上来说,是坐在电影院里的陌生人之间的一种自然的互动方式。《秦时明月》弹幕活动现场,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观众都表示,能在看电影的同时交朋友、聊天,是在以往的观影过程中都没法实现的,“原来看电影都是安安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现在大家就像一个集体一样,能互动能交流,的确是一种很新鲜刺激的体验。”

但也有人吐槽觉得影迷花钱买票就是来看明星、看剧情、看特效……说白了就是来看电影本身的内容的。而弹幕的出现却狠狠地打乱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们不再关注剧情的逻辑性,不再关注导演在细节上的用心,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发弹幕、看弹幕上,而看电影却成了“走马观花”。弹幕狂欢者也对非弹幕爱好者的观影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不少观众表示这种观影模式更适合二次观影或者一些已经上映过的影片重映时使用:“看第一遍的时候还是不太方便,感觉都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此外,也有观众表示这种方式只适合包场,毕竟有观众连旁边有人拿手机出来看微信都认为是干扰,更加无法忍受大量人拿着手机出来发射弹幕,“说白了,只要影院和片方同意,而且不违法,小圈子包场不仅可以弹幕,吃瓜子、大声聊天都可以。但不能打扰不认可这种观影方式的人。”

那弹幕电影如果继续发展,会不会对观影礼仪造成恶性影响呢?美嘉影城市场副总监杨蕊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弹幕电影只是给观众制造了一个情景,只有在特定情景下,观众才会去做这些“有失礼仪”的事:“就像我们去图书馆一样,走进那样一个环境,我们肯定自然而然就能安静下来。同样地,在弹幕观影厅的情景下,我们可以玩手机可以交流。但是走进一个普通的观影情景,观众自然会规规矩矩看电影。”不少观众也认为,在这样一个互相交流、吐槽的环境中,没有人会因为别人在观影时说话、玩手机而感到不爽了:“大家都在玩手机,而且也可以玩手机,就不会觉得不礼貌了。”

对创作者的不尊重?是导演和观众的对话

导演辛辛苦苦把电影拍出来,观众却把精力都集中在弹幕上,听起来这种观影模式似乎是对电影导演创作上的不尊重。更有人认为弹幕吐槽是烂片的专利,也因此,当被誉为今年最好国产片的《绣春刀》启动弹幕场时,遭到了一片恶评,“《绣春刀》是一部严肃的讲人性的电影,做弹幕场这个行为简直就是自黑”,这样的言论,屡屡被传达到《绣春刀》导演路阳的耳中。

不过,在路阳看来,弹幕跟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绣春刀》的弹幕场是观众的互动和一种娱乐,应该算是电影的一个周边产品,类似于一个party。”他透露,自己也是一个弹幕爱好者,在看喜欢的电影动漫的时候,也会想看看其他人对这部电影的意见。他觉得,一定是对一部电影有情感有爱的人才会去看弹幕,因为从中可以得到另外一种乐趣。“开心本身是没有错的,不过我们《绣春刀》也只做了一场弹幕,如果每场都这样,我肯定不高兴。只有一场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呢?”

《秦时明月》的导演沈乐平也对弹幕持乐观态度,“现在的年轻人上网看视频都流行用‘弹幕’的方式看,而《秦时明月》的主要观众群就是15岁到29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90后’,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电影院里也体验到‘弹幕’呢?”有影评人认为,如果观众把吐槽当作观影目的,会拉低对电影的欣赏能力,会让烂片越来越多。《秦时明月》导演沈乐平却指出,弹幕能直接反映出观众的情绪,可以知道哪些情节是“有效”的,他们的主创团队将弹幕看作创作的重要参考,并根据弹幕密集程度的相关数据,增加了反派角色的出场次数。

他觉得弹幕很符合当下90后,00后的个性和表达意愿。弹幕的形式在他看来,是导演与观众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进行的一种交流和对话,“导演有一块屏幕表达想法,观众有两块屏幕表达他们的想法。”至于弹幕观影影响到看电影礼仪的说法,沈乐平称,“看电影不见得是要坐在电影院里一本正经地盯着屏幕,弹幕场对整个电影应该是个带动,不会影响普通电影场的基本规则,更不会影响礼仪。”

是昙花一现,还是价值可观?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5

在我看来,目前所有的变形本的变形方式设计中,最有科技感的就要数东芝Satellite U920t,相比其他各款变形本的设计大多采用单一的运行形式,U920t的变形过程更复杂一些,所以给人感觉的科技含量更高。

不一样的屏幕滑动

滑动屏幕的设计,在很多手机里面都曾经见过,另外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的SONY VAIO Duo11采用的也是滑动屏幕的设计。相比之下,我觉得U920t的滑动屏幕设计更高一筹,毕竟Duo11的滑屏操作之后,屏幕与键盘的夹角固定,无法进行调节,在很多实用状态下不一定能够得到更舒适的使用体验。而U920t的滑屏的动作更加全面,闭合的时候屏幕朝向外侧,滑动的整个过程将屏幕平行推开,一直到最远端的时候停止,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隐藏在屏幕下方的键盘结构。下一步的操作则可以让U920t的屏幕开始沿着边缘的转轴开始立起,转轴转动的范围可以从0度达到接近90度的姿态,屏幕几乎完全竖直在键盘上面。

不知道你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对屏幕的角度有什么样的习惯,反正我是会根据笔记本电脑摆放的位置调整屏幕的角度,保证视角垂直于屏幕,毕竟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并没有追求广视角设计,因此需要让屏幕正对着双眼才会有正确的色彩效果。

有趣的机械结构

复杂的开合方式,对应的就是比较复杂的机械结构设计,将U920t的屏幕立起来你就会注意到,在屏幕背面的两侧分别是一个齿轮导轨,导轨的尽头才是转轴,将屏幕立起的过程是围绕转轴旋转,这个部分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设计无异。

整个设计最有价值的地方还要数滑轨的处理,齿轮式结构的滑轨通过齿轮转速的阻尼作用控制了滑动操作的速度,避免了野蛮操作,保证了屏幕使用寿命的稳定。此外在屏幕背侧中央设计有一个滑槽,这里主要是用于显示排线的运行,加入阻尼作用的滑轨同时起到了保护排线不会被拉断的作用。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下有意选择U920t的朋友,千万要注意不要让不了解U920t的朋友随意使用,毕竟在合上屏幕的时候,U920t的前边缘闭合不是很紧密,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普通的笔记本设计,如果力量再野蛮一点的话??

笔记本态 常规应用舒适

前面讨论滑屏设计的时候一直在肯定U920t对笔记本状态设计的优势,可以调节屏幕角度的设计相比其他形式设计的变形本更加贴合我们的使用习惯。除此之外U920t还有很多很贴心的设计:

仔细观察U920t的外壳,相信你会很快注意到除了屏幕,U920t的绝大多数位置都采用了麻面的处理,这样的表面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会完全贴合你的皮肤,因而不会造成积汗等现象,保证手感上的舒适。采用笔记本电脑形态时,U920t的键盘前端也是同样的麻面处理,这个位置在使用键盘的时候恰好可以作为掌托,依靠不平整的表面得到了更好的空气流通,避免了长时间打字的时候手掌的不舒适,虽然键盘面积略小造成了掌托并不能完整放下我的手掌,但是舒适的感觉反而有一定的加分。

U920t的键盘结构也很值得夸奖,因为总体面积偏小,U920t将键盘进行了一定的简化,键盘区只有86个按键,然而功能却一点没有简化,其中最让我欣赏的是F1~F12键区的设置。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往往把F键区设置成一些功能操控的区域,如调节音量、屏幕亮度等,都需要Fn+FX键的组合来实现。然而实际上,除了F1是帮助,F5是刷新网页之外,绝大多数F键并没有很强烈的使用习惯,因而U920t将这 12个键设置成了直接操作为调节功能,使用F键则需要用Fn组合的形式,这样就让我们可以单手操作相关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在开启键盘的时候,U920t还专门设计了键盘背光,让我们在夜间使用的时候也可以轻松识别按键,如果需要也可以对键盘背光进行专门的设置,可以选择开、关以及设定开启时间,其中对开启时间的设定可以控制在停止操作按键后多少秒关闭键盘背光,按照我的经验,这个时间设计在5~10秒比较合适。不过一个小小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想要设置键盘背光,需要进入BIOS操作,略微有点麻烦。

平板电脑态 手持略显笨重

变形本最大的卖点就是兼顾平板形态和笔记本电脑形态,然而相比那些我们常规概念中10英寸或者7英寸的平板电脑来说,12.5英寸屏幕的U920t明显略大了一些,这恐怕也是U920t作为平板电脑时最大的不足——又大又沉。

不知道你使用iPad等设备的时候会是什么姿态,我比较习惯的是展开左手托在iPad背面,主要用右手食指进行操作,iPad无论重量还是外形尺寸都比较适合我这样的操作方式。然而使用U920t的话,整机的重量约1.5kg,一只手举着的确有点累。我找到了一个比较舒适的姿态就是用左手握在屏幕右侧,用前臂托着U920t,用右手进行操作。不过这样的姿势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个人感觉U920t最合适的握持状态是竖屏,将Windows键置于左侧,这样的话U920t上用于平板电脑状态的一些按键在屏幕上侧,操作起来更方便,然而因为我采用了左手握在屏幕右侧的姿态,需要按Windows键的时候就无法用左手进行,多少算是一点小麻烦。

在平板电脑的状态时,应该着重讨论一下控制按键的设计,在我们所熟悉的平板电脑中,按键最简洁的设计估计非 iPad莫属。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iPad上面只有一个Home键,但是事实上iPad在Home键之外还有开关、音量调节(增减)三个按键,以及一个锁屏的滑动开关,总共五个按键个键完成了iOS操作的全部需求。U920t的按键设计与iPad几乎完全相同,除了前面说到的屏幕一侧的Windows键之外,在机身的左侧设计有电源开关、音量调节以及锁屏按键,其中比较值得夸奖的是锁屏也采用按键的形式设计,相比iPad的滑动开关更简洁。

U920t对屏幕旋转的设计比较完善,如果你细心寻找的话,会发现在右侧的转轴下面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开关,当你把屏幕放平的时候,转轴结构会压到这个开关,这时候才可以启动屏幕旋转的功能,而当你立起屏幕的时候,屏幕旋转就会自动关闭,让你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状态的时候避免屏幕旋转的影响。

顺便说一下,U920t的重力感应单元设计在主机内,旋转屏幕的时候是按照主机的姿态去感应的,不信你可以用手按下那个隐藏的开关,“考验”一下U920t。

接口设计 简单实用

相比常见的笔记本电脑,U920t的接口设计明显更加简单,让我们在作为平板电脑使用的时候更加简洁,至少不会因为遍布机身侧面的接口影响握持手感。整机的接口只有4个,包括电源输入、两个USB 3.0和HDMI显示输出。作为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时候,四个接口中除了一个USB在左侧之外,其他的接口都在后侧,不会影响双手在笔记本电脑两侧的操作,

此外,内藏式的SD读卡器设计要比很多变形本更胜一筹,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都设计有SD读卡器,不过考虑到笔记本内部空间的限制,很多笔记本电脑的SD读卡器都采用开放式设计,甚至有些在插入SD卡的时候,SD卡会明显突出机身。这样的方式显然有很大的不安全隐患,而且更会影响到作为平板电脑使用时的握持。U920t采用的方式是将读卡器完全藏入机身之内,外部还有与外壳材质相同的盖板,无论是否插入SD卡都不会影响到机身设计的完整性,既保证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又提高了安全性。

应用状态 稳定表现

U920t采用i5-3317U处理器,HD4000核芯显卡的搭配,存储部分采用了4GB内存、256GB SSD的组合,虽说从配置角度看这样的组合不过是主流的设计,不过基于Windows 8操作系统的管理,让整机性能表现更优秀。

我们已经习惯了笔记本电脑的高性能和平板电脑的简单操作,作为将笔记本电脑形态和平板电脑形态合二为一的设备,U920t需要兼顾两种状态下的性能表现,在进入Windows 8的Metro界面时,所有的操作都更接板电脑,然而在Metro界面下运行的程序可并不一定像平板电脑那样简单。像“水果忍者”、“愤怒的小鸟”、“割绳子”一类的游戏对性能要求并不高,我们也没必要拿来比较,而基于XBox兼容的游戏明显更加追求3D效果,对HD 4000核心显卡的性能有一定的要求。

放心,U920t的游戏表现一点也不会影响你的感受,编辑部中喜爱游戏的编辑早就在上面装上了“魔兽3”,无论你是把屏幕收起呈平板形式还是竖起屏幕按照笔记本电脑的方式进行操作,都可以轻松运行。

当然,跑魔兽3这样的游戏,还是让U920t调动起了性能,如果像平板电脑那样抱在手中的时候多少感觉有些高温。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散热的风口设计,与其它接口设计的方式相似,U920t的散热出风口全都设计在后侧,作为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时候不会因为热风影响舒适度,不过作为平板电脑握持的时候,还是会感觉U920t的底面和侧面略热,虽然温度并不高,但是多少会让人有些顾虑。

第三态 创意使用

如果你觉得U920t只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两个状态,那么你实在是有些低估了U920t的设计,如果把U920t拿在手里进行滑屏操作,你会明显感觉到屏幕滑动露出触控板的时候有一个定位,这就是U920t带来的第三个应用姿态。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6

慷慨捐票

好心人助绝症妈妈圆梦

今年39岁的董昌毅是安徽巢湖市无为县六店乡竹山村人,12年前和丈夫朱得寿来到宁波,靠捡废品为生。多年辛劳之后,夫妻俩手头有了一些积蓄。看到儿子朱定天自幼喜欢武术,2006年,夫妻俩便把9岁的儿子送进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沟武校。

2008年春节后,董昌毅夫妇突然接到儿子一个令他们全家都激动万分的电话:“我被选中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是在几万人中被幸运挑中的!”“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们都希望能到现场去看他表演,为他加油!”董昌毅兴奋不已。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是在全世界发售,在中国境内发售非常有限,全家人为张罗买票忙活几个月无果,只得决定在电视机前观看小定天表演。

今年5月的一天,董昌毅突感全身没力,胸口剧烈地疼痛昏倒在地。去医院一检查,一个惊天噩耗传来:因为长期与废品打交道,董昌毅患上了肺癌,生命最多不会超过3个月了!朱家为治病砸锅卖铁花掉10多万积蓄,还欠下好几万外债。为了照顾病危的妈妈,上高中的女儿也放弃了上学。眼看着儿子刚有点出息,她就可能要离他而去,董昌毅百感交集,但也更增强了她去奥运会看儿子表演的心愿。“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心愿。”住院期间,她反复地跟亲人们讲着这句话。

但如何才能弄到一张开幕式门票呢?董昌毅的弟弟董昌宝就多次上网进行购票登记,并三天两头拨打奥运会票务中心热线,可直到奥运开幕式门票停止申购之时,仍未成功。

6月初,董昌毅病情加重,一昏迷就是一整天,可嘴里还不断地叫着儿子的名字。原本老朱想把妻子的病情告诉远在河南进行封闭训练的儿子,但妻子死活不同意,“这样做就意味着要儿子放弃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决不能因为自己让儿子留下终身遗憾。”朱得寿也曾经想带着妻子到儿子的训练学校去,但都没能成行。因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封闭训练期间孩子是不能外出的。朱得寿多次试图和儿子用电话取得联系,都没有成功。

7月12日,无奈之下的董昌宝拨通了当地《宁波晚报》的热线电话,向记者讲述了姐姐的故事后说:“谁能帮我姐姐圆了这个心愿,转让一张开幕式门票给我,我倾家荡产也愿意买!”

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啊!难道真的有人舍得将门票转让吗?记者的心里也没有底。没想到就在当晚7时许,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宁波一位市民打进了晚报的新闻热线,说愿意将开幕式的门票送给董昌毅。“真的?”接完电话的记者竟有点不敢相信!给报社打来电话的市民名叫王山松,是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第二天下午,他亲自将这张珍贵的开幕式门票送到了报社。这张印有“2008/08/08/20:00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字样的橘黄色门票上面写着座位号是3层13排11座,王山松表示这张门票他将免费赠给董昌毅,“对她来说,这张门票的意义更大”。

董昌毅的家人三番五次地要将门票钱塞给王山松,都被他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去。7月14日,王山松和董昌毅的家人在中国银行办理了正式的转让手续。而这一天是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转让的最后截止日期。

接过“滚烫”的门票,董昌毅一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禁热泪潸潸:“我要感谢好心的王先生,是他帮我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心愿,我走了也没有遗憾了。”

爱心搭桥

一次充满感动的奥运之行

就在董昌毅为一张珍贵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欣喜和感动时,11岁的朱定天还在顶着烈日演练武术招式。小小年纪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身患绝症,更不知道因为自己的理解错误,造成了一次美丽的误会。

7月16日,朱得寿终于打通了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的电话,可对方告诉他,朱定天参加的是残奥会的开幕式表演,并非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可能是由于定天年龄太小,还不了解这中间的区别,而你们也没有问清楚。”朱得寿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遗憾,“老婆想看的是儿子的表演,看来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了,而这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根据规定现在已经无法还给王先生了。”

看不到儿子的现场演出,董昌毅也十分遗憾,“多亏了好心人,我才有这张奥运门票,费了那么多周折,不去北京也对不住人家,北京我还是要去的,以后儿子的演出还可以看电视直播。”

按照安排,朱定天于8月12日才能抵达北京。可董昌宝希望姐姐能在北京看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和儿子见上一面。塔沟武校的相关负责人得知董昌毅这个心愿后,决定让朱定天的行程提前。为了让董昌毅能顺利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王山松所在单位――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全体员工为董昌毅募捐了1万元,北京某酒店在得知董昌毅的情况后,也愿意无偿地提供给她3天的酒店住宿。

临近奥运会开幕时,董昌毅的身体奇迹般地好了许多,“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北京去,不然我会死不瞑目!”

8月8日,董昌毅在丈夫和弟弟的陪同下,从宁波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在下午进入鸟巢观看开幕式时,北京奥组委的官员获悉董昌毅的感人经历后,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安排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全程陪同。虽然儿子没有参加开幕式表演,但在整个开幕式表演期间,董昌毅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

第二天,董昌毅在北京见到了提前来京的儿子,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10日,由于董昌毅的病情加重,只得和儿子告别回家继续治疗。

了却心愿

在鸟巢看儿子表演

虽然没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儿子的表演,但董昌毅已经很知足了。她说:“能在北京见到儿子,我觉得这辈子活得很值!”然而,满足这位绝症母亲的最后心愿,让母子俩相会在残奥会开幕式现场,这个想法却一直萦绕在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心里。

9月3日,距离残奥会开幕式举行仅有3天时间了。刘海科专门召集工作人员开会,研究朱定天母子的事情,决定想方设法也要实现董昌毅的最后愿望,“无论朱定天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既然我们知道这件事,就得帮忙!”

随后,塔沟武校的工作人员四处寻找残奥会开幕式门票,时间紧迫,学校专门抽调两个人负责买门票。几经周折,终于在9月5日花1万元买到一张残奥会开幕式门票。此外,学校还给董昌毅准备了望远镜,希望她能看见自己的儿子。

当董昌毅接到塔沟武校的通知时,既意外又感到激动。医生不主张董昌毅去北京,因为担心她的身体受不了长途的车马劳顿。可是董昌毅却说:“我拼了命也要去,一是我想我儿子了;二是塔沟武校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我得去感谢他们!”

9月5日晚上8时30分,董昌毅在丈夫的陪伴下到达北京,塔沟武校考虑到她身体不好,专门派人去接,并专门安排了食宿。9月6日下午5时30分,塔沟武校派车把董昌毅送至鸟巢安检口,因为安检口距离鸟巢还有数公里,学校老师又向志愿者求助,让她坐着电动车来到鸟巢。

9月6日晚上,残奥会开幕式盛大举行。当近23点的《节日》开演时,坐在E区的母亲董昌毅激动万分,在看台上不停地抹着眼泪。虽然在2000个小演员的茫茫人海中,她不可能看清谁是儿子,儿子也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但他们彼此清楚,亲人就在身边!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7

表演场上,2000余名孩子身着白色太极服,飘逸潇洒,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开始了太极拳表演。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他们的队形和招式也如幻影般变化,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太极拳刚柔并济的特点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成就了观众海一般的掌声。

以张艺谋为首的开幕式导演组之所以独具慧眼选择塔沟武校绝非偶然,他根据的就是实力。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曾六上央视春晚,还参加过第28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2007年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少林国际武术节、河南省十运会开幕式、第二届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等诸多的大型武术团体表演,有着雄厚的实力和大型团体表演的经验。除此之外,塔沟武校还承担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表演。

永不放弃

8月8日下午6点左右,笔者在鸟巢的地下候场室,看见一个名叫王振的参演学员正在输液。从8月2日到8月8日,塔沟武校的学员先后从大兴来到鸟巢参加两次彩排,由于路途较远,凌晨3点多钟就要起床出发,第二天午夜后2点多才能回到训练基地,而且每次彩排以后个别动作还要根据导演的要求进行调整,直到北京奥组委满意为止。天气酷热,训练强度大,训练时间长,同学们缺乏休息,饮食没有规律,所以很容易造成感冒发烧等疾病。

本来王振前天晚上就发着高烧,但是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他强忍着病痛。8月8日上午9点出发时,他高烧未退,是打着吊针来到鸟巢的,现在又烧起来了。为了奥运,他坚持着。他说:“我能够从学校2万多人中被挑选出来,已经是相当幸运了,而且为了今天的表演,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了。演好节目为国家争光的机会,我绝对不能错过。”

王振身后,同学们正整齐地排着队等待入场演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为了那一刻

8月8日下午4点国家体育场入口处,一位面带倦色、皮肤黝黑的青年男子正通过安检处。他的口袋内被检查出带有几粒白色小药片,执勤保安扣留下了这几粒小药片,这位男子告诉保安:“这是治病的西药,我今晚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但保安告诉他:“没有通过检验的化学药品不准带进场,请你原谅。”这位青年点头一笑,留下药片入场而去。

他就是塔沟武校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学员带队负责人,叫宋国永。塔沟武术学校2000多名学员5月份入京训练开始,他就和学员们一道来到了位于京郊的大兴区训练基地。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事关国家荣誉,他感到肩上担子的重量。上百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工作时间最少16个小时,夜里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7月5日进入鸟巢现场集训时恰逢降雨,此时相距开幕式只有一个月,不容导演组再选时间集中,他就和他们学员们在鸟巢现场整整坚持了52个钟头。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的积累,他的身体已感不适,四肢乏力,不思饮食;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更使他神经极度衰弱,常常难以入睡。同事们看着他日渐消瘦的面庞,只能疼在心里,知道这位在塔沟武术学校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拼命三郎”,在这节骨眼上劝他休息也不会起作用。今天入场前,他有些头痛,他怕自己坚持不下来,特意带了几片药,不想还被会场保安收去了。

幕后英雄

8月8日晚,当观众们被《自然》的武术太极宏大场面所吸引,并随着2008名演员的开聚收放、张弛缓急的阵势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变化而击节称颂、喝彩不断时,谁会了解武术教练们的艰辛劳动?为演出做指导和保障的工作者们是可敬的幕后英雄,李兰杰便是这些英雄中的一员。

李兰杰现年26岁,河南周口郸城人,1998年慕名到塔沟武校求学。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天资聪明的李兰杰练武特别刻苦,别人不易接受的拳术他看一遍就会。学校领导见他是个练武的好苗子,平时就很留心对他的培养,他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2003年,李兰杰以套路、散打总分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考入学校教练培训班,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散打班任教练。

2007年4月,塔沟武校自接到北京奥组委的通知,就开始着手准备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工作,李兰杰被任命为北奥55班的教练。

自担任北奥班教练以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奉献奥运、为国争光是我们武术健儿的责任”,也正是这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感,让李兰杰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排练期间从未请过一天假。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吃不上热饭热菜是常有的事,但是他从没抱怨过。

7月8日,他像往常一样,4点30分就带队到训练场开始训练。他见同学们动作还是不太规范,就亲自做360°后旋脚的示范动作。这个动作落地的难度相当大,不但要求后旋脚要旋开,而且落地造型要规范。然而当他落地时,剧烈的腹痛让他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流下来。30摄氏度的高温,再加上剧烈的疼痛,使李兰杰突然晕倒。医生初步诊断李兰杰的病是阑尾炎,需要手术。李兰杰说:“奥运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到了,我坚持到开幕式结束再说吧。”最后,经塔沟武校校长刘海钦、总教练刘海科反复劝说,李兰杰才同意选择离训练基地最近的医院做了手术。

塔沟武校的学员们之所以能够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成功地向全世界60多亿人充分展示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涵,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李兰杰这样的幕后英雄,这些幕后英雄铺就了他们通往奥运会开幕式舞台的康庄大道。

成就辉煌

2008年2月28日晚,伴随着夜幕的降临,塔沟武校228名太极学员乘车奔赴北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规模排练启动仪式,同时接受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的检阅。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尽管车子在不断地颠簸,可这些不满18岁的孩子们却在温暖的车厢里尽情地酣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从2007年4月开始着手准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以来,他们天天加班练到夜里12点,今晚的美梦的确太珍贵了。

3月1日上午11时,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规模排练启动仪式正式开始。这个仪式既是对前段时间小规模排练的一次检阅,又是大规模排练的正式开始,意味着从仪式结束时起,所有参演奥运开幕式表演的人员都要进入紧张的排练之中。汇报表演开始后,塔沟武校200余名学员身着白色太极服,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一下就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领导席上也传来了啧啧的称赞声。伴随那雄壮而又浑厚的乐曲声,学员们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整齐划一,时而轻柔细腻,时而刚劲有力,太极的韵味也随即而生,看台上不断响起掌声和喝彩声。

2008年5月,塔沟武校的学员们入驻北京大兴训练基地,进入更为紧张的训练。凌晨4点钟,当所有的人还沉浸在美梦之中的时候,这些年仅17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了训练。顿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国争光”的口号便响彻了基地上空。

6月的北京酷热难忍,上午9点钟刚过,空气中就充斥着一股热浪。在基地的道路上,到处都散满了身着红校服的学员们。他们在教练的带领下,从身形、步伐、手势等方面对每一个动作进行细化,甚至对一个细小的动作也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吃过午饭,两个小时的午休,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长期超负荷的训练已经让孩子们疲惫不堪,他们只有靠这短暂的时间来进行体力恢复。中午2点钟,火辣辣的阳光直射着大地,炙热的阳光很快就把孩子们的胳臂晒得发烫,可塔沟武校的孩子们却在训练场上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10分钟后,他们的全身就被汗水浸湿了,额头上的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流,训练进入了一天之中最为艰难的时候。虽然教练不断地往人群中泼水帮助孩子们消暑,但还是不断地有学员出现头痛、恶心甚至晕倒的现象。

夕阳终于落下了,孩子们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刻――晚上,相对凉爽的气温使他们兴奋,在导演的指挥下他们情绪激昂,训练场上“加油、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训练基地的上空。这时,孩子们的动作也出奇地整齐,一招一式皆如行云流水,太极的韵味也油然而生,颇具魅力。

6月21日下午,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先生来到基地,再次对塔沟武校承担的太极表演进行审查,表演结束后他提出要在太极拳节目加入一个极富观赏性的高难度动作――旋风脚,希望这个动作能够成为开幕式中一个新的亮点。

就这样,学员们又开始了紧张而又艰苦的腾空训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摔打在训练场地上,胳膊摔痛了,大腿摔伤了,衣服也摔破了,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沾在身上,使得训练的难度更大,但是没有一个人叫累。这些在土地上摸爬滚打的孩子,真正地体现了塔沟武校的“铁军”精神。

几天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6月25日下午,经过整改的动作终于与原来的太极招式合排成功,26日就要进入国家体育场馆――鸟巢进行排练,学员、教练和导演们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首次进鸟巢

6月28日,是塔沟人梦寐以求的日子,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入北京排练以来,他们就一直盼望着能进入国家体育场――鸟巢了。今天是实现愿望的日子。

上午11点,北京奥组委派来的55辆奥运大巴车准时地停在基地门口,学校2200余名学员早已集合待命,经过简单的纪律强调后,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登上了通往鸟巢的直通车。

然而,进入鸟巢,学员们没有来得及观赏鸟巢的壮丽,也没来得及休息,便开始了紧张的定点,两千多个点位,在一条条的直线上被确定下来。

北京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还烈日当头,等晚上排练的时候,天空却飘起了毛毛细雨,排练刚过一半,瓢泼大雨直泻而下,瞬间将身着太极服的孩子们淋了个透,衣服也紧紧地贴在身上。地板上由于雨水渗不下去十分光滑,很多学员在跑场的时候摔倒,还有的眉骨被地面划伤鲜血直流。有的脚骨折,有的胯部摔伤,甚至有部分学员摔倒后头部撞击到地面上当时就晕厥过去。尽管训练如此艰苦,但学员们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他们一直坚持着。

奋战在鸟巢

7月5日,塔沟武校2000余名学员再次整装待发,第二次到鸟巢排练,以便更好地适应场地。

到达鸟巢后,学校负责训练的人员就带领学员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由于是新划场地,每一次学员到鸟巢都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很快,学员们有秩序地画好了自己的点位,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之中。7月份的鸟巢,里面的温度至少要比外面高出两三摄氏度,不到半个小时,学员们的衣服就全湿透了,学员们的脸上也都留下了丝丝的汗水的烙印。

简单地吃过午饭,学员们一直坚持训练。北京的天气说变就变,不一会,天空就飘起了细雨。为了不被刷下,一些受伤的学员常常忍着伤痛,就是不去看医生。有些摔了头的、擦破皮血流不止的学员无奈之下才到随队医生那里取些药以便止住伤势,当医生问他们怎么样时,他们都摇摇头说没事。我了解他们,知道孩子们的心思: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因为伤势下场,他们都怕自己的位置被别人顶替,他们情愿受点罪也不会承认自己的伤势。

晚上11点,训练结束了,原本打算回到驻地的学员们却突然接到奥组委的通知,晚上就在鸟巢里过夜,这下可难坏了学校的领导;因为鸟巢里没有提供睡觉的地方,霎时一楼的观众席上,到处布满了身着白色太极服的孩子们,他们一个个躺在座椅上,睡得那么安详和幸福。

6日晚上8点,开幕式联排正式开始,虽然经过了2天的摔打,但学员们依旧精神焕发,他们精彩的演练得到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用自己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们真的令我们感动,令所有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感动。

替补队员

17岁的鹏,在塔沟武校习武4年,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2007年11月份被选入北奥班。

初入北奥班时,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能够代表国家表演是他一生的梦想。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入北奥班的第三天鹏在练习腾空外摆倒地时,由于没有掌握好落地技巧,他不小心摔伤了腰,当时就痛得他头上直冒汗,但为了能够实现他的梦想他没有作声,一直咬着牙坚持训练,从此他便开始了和腰伤作斗争的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鹏一直坚持在排练的队伍之中,有时候训练下来,他痛得半夜睡不着觉,就偷偷跑到阳台上哭,但意志坚强的他终究没被伤痛打倒。他发誓: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学校的荣誉,就是留下后遗症,也要坚决完成任务,不当逃兵。

来到北京,离实现梦想的地方近了许多,但每天更加艰苦的训练使得鹏的腰伤更加严重。每次训练站马步时,他都两腿发抖,能一路坚持下来,鹏全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在一次排练中,他不幸又受了伤,并且伤势更重,医生告诉他以后不能再做剧烈的运动了。鹏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自己辛辛苦苦奋斗了一年多的梦想,就这样被伤病无情地扼杀了。梦想再次被击碎了。回到住处,他背着别人大哭了一场。

可坚强的鹏是一个不服输的男子汉,作为替补,他也一直没闲着。为了让学员们在鸟巢能更好地排练,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他帮着老师给学员们发饭。每次看到学员们排练回来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他的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既高兴又悲伤。

来自灾区的孩子

16岁的白佳林,来自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镇双流村。2006年进入塔沟武校习武,2007年11月份调入北奥32班进行太极拳训练。

就这样,白佳林于2007年11月和其他的太极拳学员一起开始了艰苦的训练。2007年的冬天是一个令中国人难忘的季节,全国大范围的降雪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而地处少林寺的登封也到处布满了皑皑的积雪。塔沟武校八百余亩的校园内,积雪刚刚被打扫过,天空就又发难似的布满了阴云。但成立不久的太极班的学员们,却在冰天雪地里紧张地进行训练。为了能够快速掌握太极拳的技巧,白佳林和其他学员们每天训练都在15个小时以上,承受着今生以来最受苦却令人兴奋的日子,他们的手脚都被冻得发紫发胀,有的已经化脓结疤,但没有一个人吭声,没有一个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从事着一个伟大的事业,在担负着一个艰巨的任务。

过年了,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时,白佳林和其他学员们还在学校里进行着紧张的训练。为了奥运会,他们舍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

从2007年入学到2008年5月,白佳林没有和家人见过一面。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一下子就震碎了他那颗幼小的心。家处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镇双柳村的白佳林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刻跑去给家人打电话,但电话根本打不通,回到宿舍他一下子呆坐在床上。几天来,“地震”两个字像一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5天后,他终于打通了电话,那份喜悦,对他来说是一种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觉。家人在电话里鼓励他,不管再难也要好好训练,不辜负他们的期望。随后,学校又给灾区的孩子发了补助,更令白佳林感动,他发誓一定要刻苦训练,报答母校和家人。

在北京训练时,白佳林的确很刻苦。在一次练习旋风脚时,他的手被摔伤了,他忍着剧痛坚持完成了训练。旧伤还没好,新伤就又来了,在一次练习提膝时他被别人撞了,尾骨受伤,有时发作起来会发高烧,但他都坚持了下来,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参加奥运会表演,坚决完成任务!

痛并快乐着

19岁的张文华,家住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在塔沟武校习武已经6年。2007年被选入塔沟武校北奥52班。

北京奥运会在2007年上半年对张文华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在塔沟武校习武毕业就要参加工作的时候,奥运会竟然不期而至地与他相遇,并碰撞出了一串火花。

2007年上半年,塔沟武校被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确定为参演单位,当开幕式导演来校选拔第一批演员时,在众多的学员中,张文华很幸运地被导演看中,那一晚,他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

“我去北京,不为吃穿,不为玩乐,只为奥运,为拼搏,为校为家为亲人”。带着自己的座右铭,2007年8月15日,张文华和100多名学员来到北京通州区台湖镇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集训。在这里,他快乐过也伤心过,有过失败也品尝过胜利的喜悦。来到北京的当天晚上,带队的宋国永教练就给学员们一个重任:这次来北京,他们是带着学校两万余名师生对他们的期盼而来,这是一个长久之战,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这里要学习舞蹈、练形体、听音乐,并学习威亚这个高空表演技巧。

5个月的训练是重复的、单一的,也是新鲜的,更是艰苦的。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和4个小时的休息外,他们其他的时间全都用在了训练上。在威亚高空训练中,很多学员因为穿威亚衣不适应,大腿两侧和胯骨两边被勒得红肿,磨起了水泡,张文华也不例外。每天训练结束,他都要在受伤的部位擦药水,然后再换药水,但高强度的训练却使他旧伤没好,新伤又出。他咬紧牙关,没吭一声,直到伤口处被磨出茧子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张文华和学员们却在这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即将要进行考试,技术不过关者要回到学校。张文华的空中前后空翻一直做不到位,教练和负责人也为他担心。在一遍又一遍的训练中,张文华的左侧胯骨再次疼痛起来,但坚强的张文华没有作声,代替苦痛的就是那满脸的汗水。突然,张文华感觉好累,好想睡觉,等他一觉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真的躺在病床上,坐在床前的正是自己熟悉的教练和宋老师。张文华不禁哭了。第二天,张文华就又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过关,通过导演的验收,成为一名真正的威亚演员。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8

关键词:双重编码理论;戴耐德英语;字幕;听力理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72-03

引言

在国外,影视字幕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国家字幕协会(NCI)为了帮助有听力障碍的人看懂电视,于1983年率先在电视节目中使用字幕。很快,研究者们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播放的影视材料,开始关注字幕视听输入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于是把字幕引进二语课堂。如1983年,普赖斯(Price K)在哈佛大学开展的首次探索发现,字幕能显著提高对内容的整体理解。1989年,比恩和威尔森(Bean & Wilson)指出,外语学习者如果对外语字幕的应用抱有积极的态度,听力理解能力进步明显。

在国内,外语界开展视频和听力理解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雷衍春重点探讨了视听后的听力理解练习的设计。2005年,戴劲的研究表明,字幕影视外语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语料内容的理解,可促进学生对语料中新词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2007年,戴劲研究了不同输入方式(字幕视听、读、视听和听)对语篇理解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字幕视听输入方式的语篇理解的效果显著好于其他方式。2008年,卢丽萍和郑际根在《视听输入方式与英语教学》一文中指出,字幕在促进学生理解方面比无字幕视听材料更具优势。2009年,徐常娟调查了视频对上海一所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62个外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水平外语学习者,在观看附带视频的高水平材料时比听取相应的没有视频的材料获益更多。2010年,陈瑜之和顾琦一认为,字幕视听法对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理解内容能力有一定的作用。2010年,杨元和吴璟从字幕对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处理模式的影响角度出发,认为字幕可积极促进听力理解。2010年,汪薇通过研究发现,字幕能增强内容理解。2011年,秦丹凤和刘爱玲的研究也发现,母语字幕和外语字幕对外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比无字幕的视频具有更大的帮。2012年,刘桂如从字幕的呈现方式对听力理解的作用角度,选择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100名学生开展研究,发现先于语音出现的文本形成的信息预期有利于听觉信息的理解,与语音同步显现的动态文本信息更加有利于听力理解。

戴耐德英语是美国戴耐德国际有限公司专门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人开发的一系列英语学习课程。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基于脑神经科学理论,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及语言教学特点。

如前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字幕能增强听力理解持肯定态度,对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已广泛认可。章宁的调查结果显示,98.1%的学生表示认同戴耐德的英语软件对自己的英语总体能力有提高;96.7%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已经形成比较正确的软件学习方法。笔者于是有了研究的热情,尤其有感于张雁针对6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验结果,如“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使用字幕键;62%的学生认为这种多媒体学习方式对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大帮助,他们喜欢并认可这种学习模式”。将字幕电视运用于外语教学的课题尚未引起我国外语界足够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极少,这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研究热情。本文要考察的具体问题是:(1)戴耐德英语主干课中的展示课字幕和视听结合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2)戴耐德英语主干课中展示课字幕先发还是迟发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3)动态字幕和视听同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字幕和听力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

字幕和听力理解的相关理论是双重信息编码理论。戴耐德认为: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其中言语系统即言语编码系统,负责处理语言信息;非言语系统即非言语编码系统或意象系统负责处理意象信息,如非言语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它们之间有三个不同的加工层次:表征加工、参照加工和联想加工。表征加工指外部的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能激活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中的言语码及意象码。参照加工指言语码和意象码的交叉激活。联想加工指两种系统中的记忆码都可以激活各自系统中的其他信息。这三种加工层次使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进行字幕视听和无字幕视听活动时,学习者要同时使用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既要处理视听语料中的语言信息(如人物独白、对话,词语和句子等),又要处理非语言信息(如画面中的场景、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等)。在字幕影视环境下,语言信息通过言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得到传达;在无字幕的环境下,语言信息仅通过言语形式得到传达。语言处理系统也因此被扩充为既能处理话语信息的听觉语言处理系统,又能处理文字信息的视觉语言处理系统。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教学方式设计和调查结果。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

研究过程 (1)样本选择与问卷实施。实验班的44名学生来自机电专业2011级普通高中毕业生组成的班级,对照班的25名学生来自机电专业2011级职业高中毕业班学生组成的班级。为期一年的戴耐德英语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对两个班分别进行问卷调查。(2)教学方式设计。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对照班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3)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

关于学习风格 调查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以92%和83%的比率,用“反复使用字幕键+视听”的方式完成听力理解,说明这种方式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符合实验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和双重编码理论。大多数学生喜欢上面的听力理解方式,说明该方式适合视觉型、听觉型、感受型等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即在听力教学中使用视听材料可使声音与图像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语言与情境相结合,对视觉型、听觉型、感受型等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是有益的。调查结果符合实验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即人类所获取的信息中,83.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也就是说,视听结合获得的信息占94.5%,是最佳方式。调查结果也说明学生同时启动言语编码系统和意象系统,能够使用表征加工、参照加工和联想加工的方式,正确处理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关于字幕显示 调查发现,84%的实验班学生和70%的对照班学生使用先发字幕多于迟发字幕,说明大多数学生阅读能力强于听力。这主要与大学生考试的要求有关,如大学生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应用能力A级考试,必须更加注重英语阅读能力,因为对英语阅读能力要求高于听力,如阅读理解题目达到35%的分值,听力部分仅占15%的分值。调查还发现,实验班93%的学生和对照班97%的学生认为动态字幕和视听的同步有利于听力理解。这符合双重编码理论、调查结果、访谈和形基关系理论。如该调查结果验证了刘桂如对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10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即与语音同步显现的动态文本信息更加有利于听力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形基关系理论,即动态的东西更容易被感知然后习得。此外,根据访谈发现,两个班的大多数学生的确容易被动态字幕吸引,他们通常通过字幕的帮助来理解内容。

启示

双重编码理论对戴耐德英语字幕视听调查、调查结果的解释和教学建议的提出,为广大有兴趣研究戴耐德英语字幕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之间关系的人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笔者研究周期短,调查问卷仅1次,调查对象少,以下建议仅供广大英语教育者参考。

坚持字幕视听 如前所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字幕视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同时,作者的调查也发现,字幕视听适合多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形、义,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感。为解决字幕分散注意力,助长依赖性和惰性,可能会妨碍甚至抑制学生听力技能提高的难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迟发字幕,有效避免阅读习得首先介入。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克拉申(S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和“输入假说”指出,情感因素与英语学习有着直接关系。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健康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如焦虑,会严重影响学习外语的效果。刘梅华、沈明波发现,焦虑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语学习起着消极甚至阻碍的作用。郑丽的数据分析结果证实,外语课堂焦虑与学习者成绩呈负相关,外语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成绩相对更好,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成绩则较低。黄岚通过问卷及采访发现,过多的焦虑使得学生害怕参与课堂活动。所以,为了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听力成绩,教师应善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了解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强互动训练,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并提供恰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秦丹凤,刘爱玲.视频字幕对外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述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4.

[2]雷衍春.谈谈英语视听说教材练习的设计[J].益阳师专学报,1988(3):83.

[3]戴劲.影视字幕与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5(3):20.

[4]戴劲.输入方式、输入次数与语篇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285-293.

[5]卢丽萍,郑际根.视听输入方式与英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8(12):100.

[6]徐常娟.视频对外语学习者听力理解作用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7]陈瑜之,顾琦一.视听输入和字幕视听对二语理解的影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1):27-28.

[8]杨元,吴璟.字幕在听力理解中的辅助效果与应用[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119.

[9]汪徽.二语习得中字幕视听输入方式的作用研究:回顾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7):88.

[10]刘桂如.字幕呈现方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12.

[11]章宁.高职院校戴耐德英语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25.

[12]张雁.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对听力理解影响的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08.

[13]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4).

[14]任开兴.基于灵活性字幕的英语听力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70-71.

[15]刘梅华,沈明波.外语课堂中的焦虑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4(S1):100.

[16]郑丽.焦虑与外语课堂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7]黄岚.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的情感因素[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18]Price K.Closed-captioned TV:An untapped resourcer[J].MATSOL Newslette,1983(12):7-8.

[19]Danan M.Captioning and Subtitling:Undervalu-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Meta,2004(1):67-77.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9

亚运,曾经在多少广州人心中燃烧过希望,在多少广州人的手中传递了梦想。因为这个梦想,有火热的情感、有奔涌的热血、有苦甜的汗水。每一个路标都刻下关于梦想的预言;因为这个梦想,用微笑迎接闪电,用坦然面对狂风,心底里不息的永远是那一炬炽热的火炬,激昂的火焰。

说实话,这次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是我见过有史以来亚运会最精彩的一次,它向全世界表达了一种理念,向全世界表达了一种承诺“人文亚运,绿色亚运,科技亚运。”在10年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形势如此困难的时刻,我们不仅如期举办了开幕式,而且还如此的成功。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了。我深为自已是中华一分子而兴奋和自豪。中国加油!

第一首歌曲是广州童谣《月光光》,众多小朋友会提着鱼形的灯笼涌入舞台,各种形象的鱼形高杆畅快遨游,表现岭南水文化的特色。配合哈萨克斯坦民歌《美丽的贾娜》,马头形象的高杆会在舞台上奔跑。与黎巴嫩歌曲《愉快的旅行》同时出现的将是飞鸟。

仁川10分钟Rain将献唱

韩国仁川是下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水和火是此次“仁川十分钟”表演的两个主要元素,水用来展现仁川的美,火象征城市的活力。韩国巨星Rain将演唱四分钟。帆屏上将播放极富动感而活力四射的短片,仁川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也将亮相。吉祥物是以白翎岛斑海豹为原型的3个卡通形象,三兄妹分别叫“风”、“舞”和“光”。

运动员代表感谢志愿者

闭幕式上,将有运动员代表上台感谢亚运志愿者代表。到底是哪几位著名运动员会上台,他们又将以何种方式向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致以感谢?这个温馨感动的场面也是闭幕式上的一大看点。

两会开幕式感想篇10

[关键词] 电影字幕 “题画诗” “题跋”

中国电影和传统绘画在创作实践中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电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元素,电影字幕会通了中国传统绘画“题画诗”、“题跋”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影片画面、叙事结构紧密结合,营造了中国电影的独特艺术氛围。电影字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演职员表的字幕和语言翻译的字幕;二是在故事进展过程中加入的字幕。此文讨论的主要是后者。这种字幕形态,在中国电影中,正是发挥了传统绘画的“题画诗”或“题跋”的艺术功能。

一、抒情寄义,营造意境之美

众所周知,在画面上题诗、题跋,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源于书画同源、诗画一体,是诗歌和绘画联姻的产物。一方面,诗与画共同的写意性可以使整幅作品意境会通;另一方面,题诗对于绘画的点醒,既是画意的延伸,同时也暗含着“言志”的艺术传统。明代唐寅作《秋风纨扇图》,画面上是一女子手执纨扇,在庭园中徘徊,面部表情神色忧郁。画家在画幅题诗道:“秋来纨扇合收藏,何时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正是因为有了画面上诗与画两相映衬、相谐合一,所以才能提示观赏者超越画面本身去探知它的画外旨趣,即,去感知与想象画中人物的身世际遇和如此感伤的原因。尤其一句“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不仅有看破世事后的劝慰,也更深层地表现出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

同样,在中国电影中,字幕较之于具象的电影画面,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文字给人的想象、联想、思考功能,它与画面的配合,更易于抒情寄意。在王家卫的影片《2046》中,周慕云与另一个苏丽珍在斑驳的墙边分别后,苏丽珍伴着音乐凄婉地走着,字幕插入:一若牡丹盛开/她站起身/走了/留下既非“是”又非“否”的答复。如果只看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仅仅是一个女人凄婉地走着。而字幕的加入,使这幅画面犹如一曲视觉咏叹调。在影片《东邪西毒》中,一开始就是黄河起伏不定、波涛汹涌的空镜。一组西毒和欧阳峰的快剪之后,波涛翻滚的水的背景上出现竖排三行的字幕:佛典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这些字幕犹如写在画卷首端的题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画幅的基调,它暗示着影片的内涵不止于重现一个武侠世界,而是借武侠的躯壳来探讨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问题。贝拉·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说:“各种生动的文字符号是感情运动的书画轨迹。它们不是抽象的,而是内心状态的直接再现。”这里的字幕与绘画的“题画诗”一样,正体现了创作者的“内心状态”。在影片《悲情城市》中,文清去山上看宽荣,转达黄先生之弟死前给黄先生的留言“生离祖国,死归祖国,死生天命,无想无念”,以及文清所言“狱中已决定,此生须为死去的友人而活。不能如从前一样度日,要留此地,自信你们能做的我都能做”的字幕。都有“言志”的功能。

二、虚实互衬,突出形式之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题画诗”、“题跋”对画面构图和意境还有一种互衬的作用。因为文字本来是一种虚象,它虽能示意,但并不代表什么东西。但是墨迹又是实在的,这就有利于构图景物虚实的互衬。例如潘天寿喜作巨石,如果从体面上解决石头的质感会造成平板堵塞的感觉,所以石采用轮廓线形,又由于面积太大,因而他常在石上题跋,达到了构图既不太实,也不太虚的感觉,而由于书法的形式美,也增加了画面的光彩。

在电影中,当然不涉及书法的笔致美问题。但抛却书法不谈,文字与影像画面所产生的互衬的关系仍然可以在中国电影中找到痕迹。根据画面的色彩、内容和节奏选择适当的字幕颜色,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色彩,甚至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扬抑情绪、突出重点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也对电影字幕的构图提供了借鉴,例如传统绘画对自然色彩的拟人化,像“绿肥红瘦”、“怡红快绿”、“伤心碧”、“寒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诗人笔下的色彩感觉运用在字幕上,都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字幕与画面互衬的一个特例。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影片将小说文字与电影影像做了完美的结合。从片头处,振保在旅馆和过了一夜之后离开,洋溢着玫瑰般血红色的底子上,出现几行竖排的字幕:从那天起,振保就下了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随身带着,在那袖珍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人。一直到影片结尾处,振保在车上与娇蕊见面后,心情颇有起伏,一番波动之后,字幕出现: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这中间所有的字幕都是彻头彻尾的来自于原小说。从字幕与画面的关系来看,它并不是画面的书面总结,画面也不是图解。观众撇开字幕也同样能看得懂。导演也不依靠它来叙事,或者讲述人物的前史。但它插在影片中造成的那种和谐、诗意,以及难以言传的美感,正是题画诗在绘画中“互衬”作用的“转义”。

三、铺陈叙事,创造戏剧之美

当电影还是“哑巴”的时候,画面所负载的信息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创作者多在该画面之后的空白画面里,插入长篇累牍的字幕作为补充说明画面的信息。这些字幕作为介入叙事、引导戏剧性对白的手段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声音的出现使字幕一度解放,但它并没有就此退出电影的舞台,反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画面一起,碰撞出浓浓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