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19 22:59:37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1

我区现有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33家,主要包括两类企业,一类是设备制造、安装、维保单位,共12家,另一类是设备使用单位,共计21家。这21家使用单位中,包括宾馆、饭店、超市、市场7家,医院2家,气体充装单位2家,大型企业6家,物流企业4家,我区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

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建立还不够完善;

三、单位内部对安全生产各环节的监管力度还有待增强,特别是对单位内部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及发现的隐患落实整改不力;

四、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出现无证上岗作业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分局明年对重点监控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抓安全责任落实

继续做好与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督促企业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工作负责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同时要求对责任制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及管理、操作人员个人,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二、抓“三化”管理落实

今年,分局确定了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一家是设备数量较多的使用单位“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和一家市场型的物流企业“杭州三里洋港口装卸有限公司”为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单位。并制定了《拱墅区特种设备安全使用标准化管理规则》。此规则明年在所有重点单位中推行,帮助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三、抓重点监察力度

从重点单位分布图来看,我们把21家使用单位分成三类:即公共场所、大型企业、物流企业。公共场所的特种设备包括7台锅炉和76台电梯,对于这83台设备,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应逐台进行检查,加强监管。大型企业的特种设备包括9台锅炉、883台压力容器、45台电梯、68台起重机械和31台厂内机动车。其监管重点应放在压力容器上,特别是那些与危险化学品相关的压力容器。物流企业特种设备包括132台起重机械和25台厂内机动车,其重点应在起重机械上。确定了重点单位中的重点设备,那么,我们的监察将比较有针对性,除了一年两次的巡查以外,可以有计划的在各个节假日安排监察,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另外利用我们的专家组和各单位的安全协管员,分行业开展互查,这样比较容易发现问题,同时在互查中,也能使各单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抓培训教育

对各单位安全管理员进行实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除了镇、街道质监员队伍以外,我认为各重点单位安全管理员这支队伍也不容小视,在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他们不仅仅是企业的安全管理员,还能为我所用,成为分局的一支安全监察协管力量。

五、重点单位监管中可以创造的亮点工程

1、制作分局的重点监控单位布局图。在拱墅区行政地图上标注各重点单位地理位置以及重点监管特种设备的位置,各重点单位制作本企业的设备分布图。有可能的话利用GPRS定位系统确定设备坐标,在国家局网站上直接可以监控这些设备。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特种设备;压力容器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随着医疗业务的快速发展,医用特种设备的使用数量日渐增多,由于特种设备危险性大,容易发生事故,作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是履行安全责任的主体,更加应该重视和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

我院现有医用高压氧舱(多人舱)1台、单人高压氧舱3台、婴儿高压氧舱2台、高压压力蒸汽灭菌柜4台、中心供氧液态氧储存槽、医用电梯、自动扶梯、锅炉等多种类型的特种设备。多年来,我院狠抓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从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执行力度,来保障特种设备从购置使用、定期检测、监督巡查、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安全操作等流程的控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遏制和消除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了公众安全。

医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隐患

1.安全意识不强,忽视对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例如没有建立相应的设备档案和使用台账,没有制定设备的年检计划,没有落实专人负责和管理,没有进行必要的维修和保养,致使有些设备带病运行,安全状况不明;

2.医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超过检定周期未检验,继续使用,例如安全阀、压力表等经常漏检,超期使用;

3.个别医用特种设备未注册办证、未经检验合格就投入使用;

4.安全管理机制和事故应急预案未有效建立和落实,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5.操作人员素质不高,个别医用设备操作人员队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和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加强医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医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种特种设备的管理责任人及各自的工作职责。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设备科和相关后勤部门负总责,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并确定本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具体分管技术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相关人员的职责、操作人员职责、各种设备操作规程、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常规检查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定期校检制度、特种设备应急预案、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设备,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不违规操作,并将之纳入工作实绩及年度绩效予以严格考核。

2.做好巡查检修保养工作

勤于巡查,观察特种设备仪表、仪器的参数,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注意运行中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是否正常,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系统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和完好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则立即停机。

勤于检修,查看设备内部有无异常,严格逐一对重点部件进行检查处理,对设备各项功能和准确度、质量进行预防性检验和调整。检查设备操纵装置动作、灵敏、定位是否可靠;检查系统的质和量,检查制动装置是否可靠;做好电器线路的检修等。

3.完成动态周期检定

根据不同设备的技术状况,拟定周期性检查项目、内容,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按时完成按国家规定安全阀1 年1校,压力表半年1检,电梯1年1检,锅炉、灭菌器1年1检。为了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未经过定期检验或不合格的特种设备应杜绝使用。

4.制订应急处置预案

应急处置预案主要包括:事故接报处置程序;事故过程处置程序;事故后处置程序。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演练。

5.加强特种设备的技术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包括:一是证明特种设备本身的质量文件资料,即制造单位、安装单位提供的设计、制造、安装文件,应有设计文件资料、制造质量证明书、监督检验证明、特种设备使用说明书、安装质量证明资料等;二是使用过程的记录文件,有定期检验、改造、维修证明,自行检查记录,设备日常运行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

医用特种设备涉及到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事关医疗安全工作的大局,要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来抓,从根本上遏制和消除特种设备事故,保障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安全运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1.绪论

特种设备在我们生产及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种设备因为需要在特定条件中工作而潜在着安全隐患,如何保证特种设备的运行安全和工作中的稳定性,是每一个机械设备使用者思考的事。特种设备因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特种设备的管理也应满足市场的选择,进行市场化的管理运作。

机械设备是施工企业实现机械化施工的必要条件,企业机械设备中有普通设备也有特种设备,例如起重机械、人货电梯、施工升降机等。由于施工企业流动性强、施工环境多变、人员稳定性差、设备分布点多面广等特点,给施工企业带来了较多的设备上的安全管理问题。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在建筑安全事故中还处于较高的比例,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还比较薄弱:①企业对施工机械设备尤其是特种设备的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大型项目分包单位多,外租设备以包代管责任不明,落实不到位。②有些单位低价中标,对安全管理投入不足,或根本就没有专项资金投入,③对特种设备管理的程序不能严格履行,按程序要求的工作不能严格执行。④对特种设备监时租赁单位的资质把关不严,对租赁的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状况及作业人员专业资质技能状况,不了解和重视程度不足。⑤人员配备不足,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支出,根本就没有特种设备专职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对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太了解,更谈不上执行了。有的企业让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无证人员操作,小项目兼职管理人员也只是挂名,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企业的成本意识使人员精减,特种设备管理精力也不足。⑥施工企业相应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到实际中,只为形式而存在。⑦特种设备资料不全,各企业的档案资料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对特种设备的使用需要办理哪些手续都不清楚,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资料更是不知从何抓起。⑧不少企业把特种设备的管理归入普通设备的管理中,对特种设备采购、安装、使用、保养、维护、修理、报废等的技术要求视为普通设备,为特种设备的安全埋下隐患。

3.设备管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设备管理市场化是一项集专业性、责任性、先进性、保证性于一体的市场化运行体系。具体表现在以公司制的形式存在,使用单位可以依照招标方式优选设备管理服务公司,由设备服务公司对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对设备的管理由施工企业安全责任管理主体转向特种设备专业服务公司为安全责任管理主体的一种模式,服务内容包括设备的提供、操作人员派遣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中的设备检测管理、项目结束的拆除退场等。这里所说的特种设备管理不单纯指咨询服务的提供,这种市场化、专业化的特种设备服务是一种全面的介入管理,是作为特种设备主体第一责任人的一种管理模式,特种设备服务公司提供的全方位服务重点也是一种主体安全责任的转移,即合同一经签署,自合同服务日期起,施工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即转移至设备服务公司,设备服务公司对项目的特种设备承担全过程安全责任,只有安全责任和管理权利的完全转移,才能真正达到特种设备的安全保证要求。施工企业对特种设备的安全责任是单一的责任,就是要按规定来委托特种设备服务公司,由特种设备服务公司提供项目的特种设备全方位安全责任管理服务。

现在有的特种设备服务形式是由特种设备的制造厂家提供售后,基本由制造厂提供运行中的全面保养和维护,特种设备还是由使用企业自身进行管理,生产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生产,追求企业的利润率,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基本是被动管理,不是企业自身需要的负担式管理,企业处在一种被动的管理方式下,对所用的特种设备缺乏专业管理和先进性技术的掌据。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放下本不该由企业所负担的管理,全部精力用于生产。特种设备由专业的服务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并对特种设备负有完全的安全责任。使用企业只负有聘请有专业资质的服务机构的责任。特种设备服务公司承担特种设备管理相关的工作内容,包括对人员的培训组织,特种设备的保养维修,特种设备的资料整理归档等。如果是特种设备服务公司同时提供特种设备,那施工企业对特种设备只行使使用权。

设备服务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特种设备服务业务,应建立专人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所服务的设备一线管理人员加强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特种设备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数量与个人薪酬结合,制订完善的操作规程、工作制度、考核办法。例如对特种施工机械管理,设备服务公司制订相应的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对设备的选型、核算、安装人数配备、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及方式方法的制定、操作人员的派遣制规定,安装拆除施工的技术规定等。对特种设备寿命期过程是申报制度,档案资料内容要求等。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提出全面管理的高度要求。例如化工生产中的设备安全托管,化工设备维修服务公司,检修内容的提供与核算。设计过程中的设备安全监理审核,。公司内部安全责任归属的制定等。

人员派遣由服务公司根据相关配置要求,对施工企业派遣操作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工时考核由施工单位出具月度考勤表,人员调剂由服务公司安排,以保证施工单位的工时要求。

特种设备的管理市场化,要把该负有的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个人,这也是特种设备市场化、专业化、责任化、加强化于一体的具体体现。特种设备服务公司是一个集约个人管理的平台,是接受行政督察的介体,是为各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提供就业的平台,是责任落实到个人的一种途径,特种设备服务公司管理考核个人的工作质量,负责对人员法律法规及技术培训的组织,对行政监督部门要及时按规定要求上报特种设备及特种设备人员等信息,以便实时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跟踪督察。

特种设备属于特殊的工具或设施,应当有特殊的管理模式,所以设备的管理维护保养检修归属特种设备服务公司份内工作,并对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4.特种设备市场化需要的行政管理环境

特种设备监督检测管理部门提供设备网上注册查询系统,对管理区域内所有特种设备安装使用检测检验状况进行网上查询,登记特种设备编号、特种设备服务公司、特种设备使用公司等管理状态信息,对特种设备实行动态定位定人的信息跟踪。行政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现场情况定期抽查,对特种设备服务公司资质认定,对特种设备服务公司定期考核。由对企业的管理重点转为针对特种设备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可以现场对使用公司检查由特种设备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法律法规执行、技术状况、人员责任制落实等相关情况,对特种设备服务公司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因特种设备服务公司对特种设备的掌控有一定的集中性,避免了对使用公司的管理要求只能到点而不能到面的情况。

5.特种设备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的特点

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有如下优势:①解决施工企业既管建筑工程质量又要管理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②有效解决施工企业人员配置紧张,专业设备操作运行效率不高,设备管理安全隐患多的问题。③解决施工企业面对特种设备的管理程序、相关法律法规、人员培训管理、现场检查考核等系列繁杂工作的烦扰。④解决了各承包单位人力及特种设备资源管理要求不统一的状况。⑤节约了因特种设备相关的业务培训考核管理等相关费用,真正做做到了用着放心,管理省心。对外优势,⑥充分利用特种设备专业公司的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遏制特种设备频繁发生事故的概率。⑦对扩大特种设备专业人员的就业提供了专业性的保障。⑧有利特种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⑨有利于特种设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特种设备对专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强,只有专业化的管理才能达到专业化的效果。特种设备对安全的保障性要求较高,只有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上的不规范、不专业、不统一的敝端,才能真正做到满足安全运行的需要。

6.结束语

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对性能的要求较高,相关管理程序复杂,对人员、设备管理要求严格,专业的管理机构可以较好的执行特种设备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种设备专业服务公司对特种设备的运行技术和安全保障有充分的保证,特种设备的专业化、技术化、加强化离不开市场化的支持,只有专业化、市场化、责任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市场管理机制的运行还需要大的环境来支持,是需要在市场条件下逐步成熟的一种管理模式。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imary mode of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pecial equipment and proposes solutions.

关键词:铁路;特种设备;管理;分析

Key words: railway;special equipment;managemen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X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43-01

1现场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在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只抓违章而忽视了本质安全。没有开展预测工作,没有进行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故,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②安全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待特种设备仅凭经验处理安全问题,心中无数,盲目性大。③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是安全管理中的重点人。④基层单位对特种设备监控、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不够完善。

2集中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重点问题

2.1 从基础管理入手,深入抓紧内部管理关键部位在日常安全管理实践中,管理干部需要增强安全危机事件的事前预警能力的修炼,以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多从现场管理入手,纵深假想问题,积极完善制度,查究落实,堵塞漏洞,消除问题,达到从源头上斩草除根,破坏事故隐患滋生的温床,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以确保各种假设不成立,把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达到防患于未燃。

2.2 从管理干部思想入手,树立安全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在安全管理中需要管理干部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充分认识到安全无终点,戒除松懈和精神状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地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层次认知。结合安全生产规律,严格树立精细化管理思想,抓小防大,注重过程控制,把本部门、本岗位管理工作做实做细,牢牢把管理工作全过程覆盖到具体的安全生产中,尽力消除管理中的盲区、空档和缝隙。

2.3 从干部工作作风入手,营造管理干部全心全意抓安全的氛围要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戒除工作中虚浮行为,建立极端负责、高度敬业的管理心态,认真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富有成效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整治、检查活动,真正减少安全管理中的形式管理和做秀管理,实现有效管理。剔除管理中得过且过的意识,根除瞒小推大的不良行为,营造管理干部聚精会神抓安全的良好管理氛围。

2.4 从联劳务实入手,合力共为铁路安全生产服务要牢固建立车、机、工、电、辆等站段协同作业的大安全思想,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利益关系,尽心树立为全局安全生产服务的意识,减少各自为政地参与安全生产。注重各项工作的紧密协调和有效衔接,并畅通信息反馈,加强工作交流,教育职工提高自身技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全身心投入安全运输生产实践,努力开创干部职工同心尽职责、群情保安全、合力创成效的良好局面。

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几点意见

3.1 强化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①制定规章制度,保证特种设备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特种设备档案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设备全套图样,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强度计算书,授权单位发的使用证、检验报告和审批意见等收集齐全。为加强对特种设备档案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还应按照相关特种设备管理办法规定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装总体竣工验收。验收前,档案管理人员应了解设备安装及设备实际分布情况,向施工单位及使用单位讲解档案归档要求。为保证档案资料搜集齐全、及时、完整,基层单位应坚持特种设备安装单位如果不移交全部档案资料就不予验收的管理手段。通过制度规范和经济约束,确保特种设备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②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应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并把特种设备的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内容,明确规定,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有协助档案管理人员搞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登记和保管好档案资料的责任。使用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在用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历次检验报告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5

论文关键词:特种设备,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档案包括设备购进档案和设备检验、维修档案。平时工作中,要较为重视的是建立和整理设备购进档案,如何把设备的需求、论证、验收、检测、运行、维修等情况真实地反映在设备档案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设备档案具体管理工作中,通过特种设备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报告, 特种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使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真正地融入设备购进、安全使用全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特种设备档案在服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在此,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管理职责,制定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使特种设备档案管理有序开展。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①明确特种设备档案应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使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设备全套图纸,产品出厂合格证书、质量证明书,安装和使用证明书,强度计算书等技术资料,省或市劳动部门签发的使用证、检验报告和审批意见等。②档案人员要参加特种设备安装总体竣工验收,要深入了解特种设备安装及设备实体分布情况,要求施工单位按档案归档要求,提供齐全的设备技术资料,否则不予验收结算。通过制度规范和经济约束,确保了特种设备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③向本单位各部门宣贯管理制度,设定兼职档案员,定期移交特种设备档案,以达到及时汇总归案,防止档案遗失。④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并把特种设备的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内容。⑤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有协助档案管理人员搞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登记和保管好档案资料的责任。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⑥档案专管人员要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特种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二)提高特种设备档案利用效率

特种设备档案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中利用率很高,每次的定期监督检验,日常维护保养等都要参考相关档案资料。为了提高利用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要把特种设备档案提取出来,单独组卷、分类、编号,形成条目,系统排列。根据特种设备档案资料汇编特种设备档案专题目录,并将目录下发给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共同检索、查阅,使他们利用档案资料,及时处理潜在隐患,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事故率,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发挥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功能

特种设备档案是以“购置、验收、使用、定期和不定期检验、维修、报废”等方面为基本内容整理和建档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在于发挥它的有效监督指导功能,变存放在档案柜里的“死”档案为走出档案柜的“活”档案,直接为安全生产服务。设备档案一般分为,特种设备台购置台账、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部门定期检验记录、特种设备的维修记录。特种设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最先反映在设备状况的是设备日常运行状况的记录,因此要编制了设备日常运行记录表格,让特种设备使用管理部门每天交接班时登记设备运行状况,档案员定期收集整理归档,为特种设备正常运行提供可靠、有用的依据。设备一旦出现故障, 通过查阅设备日常运行记录档案,根查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排除故障。因此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对设备安全运行发挥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

特种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健康生活的的保障,而特种设备档案对特种设备有重要的指导监督意义,因此,做好特种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愿广大的档案工作者继续为做好特种设备档案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训,特种设备安全与企业管理者[J]. 经营管理者, 2009, (08) .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问题;措施

1. 特种设备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特种设备的数量及其安全状况与企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其安全状况也反映了一个企业管理水平。

目前,特种设备管理还面临着安全管理水平偏低、手段落后、科学技术装备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主要原因是特种设备操作使用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存在违章操作事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人对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负责。

2. 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主要途径及措施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消除特种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

特种设备法规制度明确规定:从特种设备的生产组织、管理维修和使用保养等方面应采取技术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强维护、检查监测和预防性试验,预防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笔者认为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途径主要有4个方面。

2.1加强设计、制造与安装环节资质单位控制,实现特种设备本质安全。为使特种设备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安装、改造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的安全化。要达到特种设备的本质安全,需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选用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单位要有相应资质。在人员素质、加工设备、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达到相应的条件。

(2)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制度,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对生产制造的特种设备或有型式试验 要求的产品部件,必须经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验或型式试验,并出具制造质量证明,对其质量和安全负责。

(3)安装要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对某些特种设备来说,安装是制造过程的延续,只有安装完毕,调试好并经过试运行后才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因此,安装环节很重要,从事安装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具有相应的安装资格证书。安装单位必须对其安装的特种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负责。

2.2加强特种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及早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

加强对运行种设备的监测,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是及早发现事故隐患的重要手段。

(1)加强巡视检查和维修保养。对主机设备和重要附件要做到定时检验维护,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是否正常,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系统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和完好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

则立即停机。

(2)做好特种设备的运行记录。观察主机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对主机设备的运行参数作完整的记录,将设备状况、有无故障、检修内容全部记录在运行日记中,做好交接工作。

(3)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目前,大部分厂矿企业对特种设备的检查、监测还基本停留在利用目测、耳听上,因而影响了设备故障检测的效果。应采取科学的检测手段,利用各种仪器,通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应用,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为制定抢修方案,防范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2.3发挥职能部门和技术机构作用,加强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提高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1)加强特种设备监察管理。鉴于特种设备安全的特殊性,国家政府部门应对其加大监察管理力度。我国《安全生产法》已界定了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督的关系。公司相关部门应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积极配合管理部门搞好特种设备普查登记和申报工作。

(2)依法进行监督检验。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监督检验规程要求,特种设备必须由国家授权的监督检验机构进行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

持证上岗。检验机构应以第三方的身份,依法、公平、公正地进行检验,并出具真实的检验报告,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以确保其安全远行。

(3)加强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对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包括安装、维修保养、操作等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发现及处理不安全因素的

能力提高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才会有保证。

2.4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1)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交接班等制度。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等。同时,制定应急措施,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果断、准确、迅速地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

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使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验收记录、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3)加强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如何,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对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制度,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安全装置始终处于可靠状态;

第二,维修保养单位要具有相应的资质;

第三,使用单位与维修保养单位要签订合同,明确维修保养质量和安全责任,要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况。

第四,使用单位应建立技术档案,要有日常运行记录及维修保养记录,以备查证。

总之,要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公司特种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操作人员必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特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36-01

一、当下建设工程特种设备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不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很多的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的范围很大,以及较为频繁流动的施工人员和设备,在加上很多的施工企业中都存在着管理不够的现象,导致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中一些疲于管理,一些则对安全管理不太重视,这也就造成施工现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现出现严重的缺陷,从而造成安全生产管理非常的混乱,在施工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二)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性,很多的施工操作人员的文化都普遍较低,他们对施工现场中的特种机械设备的组织协调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在学习和识别技术规范上以及对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事故上的认识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或者误区,很多的操控人员只知道注重事后管理,只会分析和总结安全事故发生的自身原因,对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组织协调管理存在着严重的忽视,从而在安全事故的解决上都是治标不治本,让特种设备作业上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严重脱节的维护和保养措施

很多的建筑工程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都开始制定和实施其一人一机的管理制度,但是却对特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忽视,没有很好的定人定机维护保养制度,导致很多的操作人员对设备只是包用不包修,在特种设备的保养上都非常的粗糙,很多都是敷衍了事,而这就造成设备出现故障的频率越发的高,不仅使得设备日常养护、运作以及维修费用增加了很多,也严重缩短了特种设备的使用寿命。

二、建筑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技术要点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的区分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对其备案市场准入制进行运用,使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和保障。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特种设备使用上,所使用的各种各种设备在合法生产厂和产品合格证书上都必须都具有,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要禁止使用,同时也要有设备的详细资料,通过特种特种设备的生产厂商的提供对其进行备案,在对特种设备的审批上得到相关安全管理部门批准后,通过对一机一牌制度的严格遵循,并将其及时的输入到微机管理种设备系统后,才能将准许使用的资格证书发给建筑工程。也就是想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特种机械设备,这些特种设备必须都在当地相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和备案,方可投入使用。在工程现场中要从状况好、保养后、运行好、安全好以及使用好这五个方面对实际的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和防范措施的有效工作。即在动态监督管理和检查控制上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采取五好的标准。

(二)加强特种设备操控人员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采取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所有的特征机械设备的操控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在施工微机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的纳入,这些操控人员也包括安拆、司机和现场指挥人员等。要严格要求每一个操控人员都必须持有《建筑施工企业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岗位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此外还应该对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特种设备操控上进行严格的限制,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所颁发的微机管理卡才能进入到设备放置现场,从而使得无证人员上岗和无证操作的现象得以有效的排除。此外还应该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操控人员的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操作,通过对操控人员的继续教育、操控人员技能上的审核等手段,让操控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加强,也让其对特种设备的操作流程更加的掌握和熟悉。在对特种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操控人员如果发现了设备出现安全隐患或者设备存在其他不安全因素,应该对作业进行立即停止,并及时的将相关问题向上级反映。特种设备如出现故障或存在安全隐患,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及时的检查,在确保一切问题消除后才能再次投入到施工中去。

(三)做好特种设备的维护好和保养工作

不管是什么设备,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种机械设备也同样如此。因此,在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上应该得到施工企业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对特种设备创造经济效益重视的同时,也应该在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上投入相应的资金,这样不但可以让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也让操控人员和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得到保障,还能够有效的提升特种设备的寿命,从而加大经济效益。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现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很多的特种设备不管是在性能上还是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安全管理上这些特种设备却有大尽相同。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和检查力度上,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的工程中加大力度,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勘察,对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规范和完善,从而使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得到保障,进而推动建筑工程中施工建设的高效优质。

参考文献: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 特种设备 安全管理

1 概述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是履行安全责任的主体,应更加注重和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使用的特种设备是建筑塔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应特别注意加强特种施工设备在建筑施工作业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而导致群死群伤的重大安全事故。本文就特种设备在建筑施工安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探讨。

2 特种设备在建筑施工安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特种设备年度周期检验未强制落实,使用“三无”产品的特种设备。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对在用特种设备必须按时定期检验的认识不足,致使特种设备超期未申报检验,从而埋下了特种设备事故的安全隐患。如:十堰项目部未取得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合格报告占该项目部整个特种设备的47%;铜陵项目部11台(套)、西涧项目部14台(套)的简易物料提升机属当地安检站禁止用于建筑施工现场使用的设备,且以上共25台(套)简易物料提升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个别外协队伍为了节省资金,购置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能力较差的特种设备,一般这种中小企业生产的特种设备无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设计能力差,而且又缺乏完整的工艺装备、技术力量及生产条件和经验,因此市场上产品质量差距较大,有的存在塔身、臂架、平台等主要钢结构件的焊缝高度不够、局部咬肉或夹渣等产品质量问题。

2.2 特种作业人员无证操作或操作证到期而未参加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复审。个别单位或外协队伍,对从事特种设备操作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操作管理不严,部分操作人员未经建设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未取得《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无证上岗,或已取得《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的但未按规定定期复审。如:车口片项目部有特种设备20台(套),项目部只提供4名塔式起重机、2名简易物料提升机操作人员的操作证,其余均未提供其证件。其中:2名简易物料提升机操作人员的操作证由于到期未在有关机构进行复核,操作证已失去法定有效性等。

2.3 特种设备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未完全落实。个别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基本未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并对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缺乏认真的自检自查,无特种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记录,无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监控,尤其是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等不重视,走过场。如:十堰项目部未对操作人员进场前的安全教育和操作规范培训,没有统一组织开展月特种设备检查,没有编制特种设备检查表,特种设备检查表是由外协队伍编制了“塔吊设备月检表”,但保养维修内容记录不具体等。在提供的所有记录上没有显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控制装置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等进行过调试、检验、检修等。

2.4 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待加强。个别单位虽然制定了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但其内容不够完善,缺少演练,无法提升特种设备应急处理能力。

2.5 现场警示标志较少,重点区域的功能标识不够完善,塔机基座存在安全隐患。在现场中发现,安全警示标志较少,而且有的塔机基础被泥浆掩埋,而有的塔机基座有积水、轨道两侧杂物摆放混乱,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

3 特种设备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依法进行定期检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设备,特种设备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使用单位必须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各单位还要加强与外协队伍的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并对特种设备依法进行定期检验,以便于对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符合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项目进行整改和维护。

3.2 加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管理。为了避免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违反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管理规定的情况的发生,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培训且持有效证件的熟练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3.3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依据相关法规、规范的要求,各单位需编制特种设备的办法及规章制度,对特种设备的进场检验、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拆卸、运输等环节要明确管理制度,还需建立特种设备台账及相关档案,台账内容应包括特种设备是生产厂家、型号规格、主要技术参数、出厂编号等,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使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应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验收记录、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做到预防性管理和安全使用。

附件二:特种设备台账清单

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定期组织各外协队伍人员、操作人员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外协队伍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素质。并根据规范和相关要求,统一编制特种设备安全检查记录表,每月组织一次特种设备联合检查。在日常巡查中,须加强特种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观察特种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应的数据,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负荷、载重量、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对特种设备和重要附件要做到定期检验维护,注意有无异响、闪烁放电、泄露、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是否正常,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系统保护装置是否灵敏,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告知作业队,并跟踪验证处理情况。单位或外协队伍还应在年初编制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维护保养,做好详细记录。

3.4 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项目部要修订特种设备应急预案,并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演练,为此提高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特种设备事故的危害,不断建立健全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

3.5 消除特种设备事故隐患,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

在特种设备附近悬挂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语,并需尽快清理掉特种设备基础四周的物质,消除其安全隐患。

4 结语

建筑施工现场种设备常见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是系统工程,应从特种设备的生产质量控制、人员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安全基础管理、应急预案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预防和控制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2008.3.

[2]《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2011.7.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指标;分类监管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66-02

0引言

随着特种设备数量急剧增加,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加上设备更新速度过快,陈旧、老化的特种设备没有得到及时处置,落后的技术得不到有效提升,人机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多层次、全方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从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特点分析,综合考虑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风险因素,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及分析方法,把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为A、B、C、D四个等级。通过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人与设备一一对应,克服监管不力问题,从源头上排查陈旧落伍的设备,把责任落实到位。在监管过程中,对不同等级的设备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度,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策略,以实现风险最低化目标。

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现状

人机矛盾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责任落实不到位。传统的监管方法使得特种设备仅依赖少数、单一人员进行监管,特种设备监管不到位、缺位的现象严重,进一步激化矛盾。

目前,我国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方法有一定的研究,例如,在2012年初,银川市首次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行分类监管,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重要程度、事故隐患情况、违法违规情况等,将全市1035家单位分为A、B、C、D四个类别进行监管。相应地,某些地区也采用使用单位分类监管方法,然而,各个省、市分类的标准多不胜数,繁杂无章,细化到各地方,对使用单位的分类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从而导致运作不规范,操作不顺利,呈现一片杂乱的状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更有甚者,市、县级即出现多种监管办法,即使运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方法,不同等级的使用单位划分标准也分门别类,权重偏差很大,参杂的主观因素过多,无法对全国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进行全面、统一、客观的综合评估和比较,分类监督管理的措施即无处可施。由此可见,运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分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还有待加强。

2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1.1人员风险因素

使用单位在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最直接需要的是人,并且使用安全也是强调的是人的安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人所起到的因素至关重要。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机器的运行,同时人员的工作经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设备由技术熟练程度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来进行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安全,会更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是对使用单位的风险有重大影响,此外人的注意力和体力是有限的,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特种设备时间单位的风险,工作强度合理的单位可以降低风险,反之有可能增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基于技术、工作经验、数量、工作强度可以数据量化,同时也涵盖了人员的影响因素,所以把以上四项列为人员因素的四个评价指标。

2.1.2机器风险因素

特种设备是大型危险的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机器对安全的影响也是有巨大影响,设备的质量等指标直接影响使用的安全,也影响着人员安排,所以机器风险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评价的因素特种设备已使用程度关系到设备质量和磨损消耗程度,设备都有使用年限,新机器和使用已经很久的机器其危险程度一定不同。另外设备使用频率也会对设备的安全有影响。设备有不同型号,不同生产厂家,所以生产的设备其质量也是不同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危险性。最后,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坏,所以可维护性也是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所以,基于以上对机器风险因素选取了已使用程度、使用频率、设备质量评级、维修难易度作为评价指标体系。

2.1.3环境风险因素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不同地区的同类特种设备出现的事故的几率也不相同,所带来的风险影响的大小也就各不相同。另外社会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此外特种设备有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因此会导致生产类别不同,也就会对环境风险因素产生影响。最后企业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影响,有良好文化的企业会注意特种设备的安全,会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生命安全,会对风险控制加大投入,尽力减小风险。

因此,环境风险因素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类别、企业文化为评价指标。

2.1.4企业管理的因素

由于使用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加大了特种设备在使用环节的风险程度,而这也是近年来引发特种设备事故的主要原因。企业的信息化控制系统可以方便快捷的让信息在企业中流通,能让危险信号即使快速的传递。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又是另一重要因素,完善的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减少风险发生。企业的组织机构健全程度是特种设备使用的保障,设备能在健全的机构中使用必定会更加安全可靠。最后应急预案与设备的匹配程度会是一个处理事故的重要依据。

因此,企业管理的因素以信息化控制系统、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组织机构健全程度、应急预案与设备的匹配度作为指标。

2.2特种设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安全风险评价技术,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单位风险的因素,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及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风险状况,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设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模型综合运用量表法、德尔菲法分别确定影响特种设备风险因素的权重与后果严重程度的评分,再由加权总分不同对特种设备进行分类,确定特种设备的风险等级,为分类监管提供依据。

具体风险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量表法和德尔菲法对特种设备风险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权重,运用了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进行了分类监管,重点提出了不同等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监管方法,为单位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慕之.我市首次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N].银川晚报,2012-04-12(6).

[2]江书军,郝素利,丁日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12(11).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特种设备;设备监理;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辅助作用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令)将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定义为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涉及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旅游胜地,一旦发生事故,经济损失惨重,社会影响恶劣。特种设备关系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对特种设备一直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的资质进行审批核准,同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监督检验技术机构对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进行监督检验,以有效控制特种设备产品安全质量。

特种设备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中涉及安全性能的项目进行监督检验;二是对受检企业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体系运转情况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验是在受检企业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对特种设备产品安全性能进行的监督验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事后控制的弱点,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特种设备功能形成过程当中出现的质量及安全性方面的缺陷。而某些质量问题和安全患是事后检验难以发现和验证的。这就为特种设备建成后的运行使用埋下了质量隐患。同时即使监督检验发现功能形成过程中的缺陷,也势必造成缺陷部位的返修。从而增加特种设备工程的建设周期及建设投资。

设备工程监理制度的实行为特种设备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提供了有效的补充。特种设备监理是依法成立并获得相应资质的设备监理单位,接受特种设备建设单位的委托,并按照建设单位签订的特种设备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对特种设备形成的全过程和/或最终形成的结果,包括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性等实施监督和控制。特种设备监理人员的现场检查记录、设备监理工程师下达的通知、指令均可以成为特种设备工程的安全监察与监督检验审核特种设备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程度的有效文字资料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检验与特种设备工程监理都是必须的,且两者或为补充,成为控制特种设备工程质量和安全有效的监督管理链。

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检验与设备工程监理对特种设备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与控制作用还表现在我国特种设备行业的特点,所面临的形式和背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种设备工程涉及公共安全的高风险决定了必须同时做好特种设备的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和工程监理工作。

公共安全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是一项充分体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益性事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公共安全应当与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作为涉及公共安全的高风险行业,特种设备工程必须严把质量与安全关,这样就需要质量监督部门、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在宏观法律法规方面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要有工程监理在微观的过程性上进行控制。

2.特种设备行业向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决定了管理控制的过程性和时效性。

目前,特种设备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为:石化承压装置向大型化、高参数、长周期方向发展;电站锅炉向超超临界清洁煤发电技术;工业锅炉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方向发展;城市燃气系统向应用清洁能源、油气长输管道向高效、长距离输送方向发展;埋地管道即将形成网络体系。起重设施向大型、高速和系列产品模块化,产品性能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电梯向高速、快捷、人性化发展。游乐设施向高刺激、高科技方向发展。由于特种设备行业日益向高新技术发展,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造成不易后期进行检验检测的部位越来越多。

3.严峻的安全形势决定了必须加强对特种设备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力度。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几率高,事故后果经济损失惨重,社会影响恶劣。部分特种设备工程存在制造质量“先天不足”,安装调试质量“后天失调”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加强安全监察和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工作力度的同时,强化特种设备和工程监理制度的执行,使设备工程监理真正发挥控制质量,提升安全性的作用。

由于以前特种设备行业管理体制、程序等原因致使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从业单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技术、管理能力低下,内业资料混乱,给特种设备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这就要求在安全监察和监督检验的前提下,加强特种设备监理工作力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规范承包单位的行为,提高承包单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机构,对设备工程监理的监理工作具有监督指导的职能,有权检查特种设备监理的工作情况和监理的文件资料,对于设备监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有权发出整改指令。

特种设备监理单位有义务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机构开展工作,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机构反映实际的真是的情况,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机构的指导,并与之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和保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