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措施十篇

时间:2023-03-25 16:32:03

新经济政策措施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1

一、深刻领会政策跟踪审计的重大意义,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前提

第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是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奋斗、靠发展、靠各级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以汉台为例,总体上,各部门、单位能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但有些制度还不够完善,个别部门、单位在落实的方式、内容、措施以及落实程度和力度上还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审计部门跟踪审计,揭示典型问题,推动落实责任,力求打通政策措施落实“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硬阻”,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信息既是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又是评判宏观政策效果的基础。审计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信息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揭示被审计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审计机关是国家经济监督部门,通过其行为促进其他社会主体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从而为政府政策调控和完善提供准确决策依据。

第三,抓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是充分发挥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需要。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该区经济数据看,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但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下行容易使风险积聚。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可以通过对财政资金流向的监督,及时发现哪些执行政策的行为偏离了宏观调控方向,依法通过审计处理程序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偏离宏观调控的行为,来保证政策措施的执行。

二、准确把握政策措施落实审计的重点,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第一,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汉台区经济体量大,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较大。要把市、区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作为稳增长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抓手,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生态环保、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卫生养老、现代物流、新兴产业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关注制约项目如期推进的资金筹措、引入社会资本筹资融资、用地拆迁、规划审批等关键性问题,关注节能环保、教育、卫生、民政等民生领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第二,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加强对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促进产业政策落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关注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保证重大项目融资等情况。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民生以及区域开发等国家政策、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是不是得到及时推进,是不是得到贯彻落实,一系列减税让利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税收改革政策对汉台区经济运行的影响,监督财政资金统筹使用、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及资金到位情况等方面运行情况,使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简政放权。以推进建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监督检查各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规范和公开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和明确审批事项等情况,营造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环境。

第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汉台区作为全省首批创新性试点县区,要依托科技、人才优势,深化产学研结合。围绕装备制造、电子设备、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汉江产业园区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落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汉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汉台区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方面投入巨大,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规模。要重点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

三、高度重视,协调联动。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由于政策措施落实审计与其它审计对象相比具有特殊性、阶段连续性、时效性等特点,时间范围跨度大,审计范围更广,因此,务必强化领导协调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跟踪审计有序推进。自2014年9月政策措施落实审计以来,汉台区按照上级部署把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作为审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区人民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审计部门汇报,安排部署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宏观政策在汉台的贯彻落实。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2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政府 市场

伴随改革开放的实施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人工成本优势,外资大量涌入,产业经济实现了较为“野蛮”的粗放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暴露了诸如环境污染、高新技术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的经济问题。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我国深刻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大命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改革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与结构性两方面改革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转型,成为经济根基稳固、发展动力十足的经济强国。一是定位于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于产业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具备引领世界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定位于区域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国家各区域间的不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区域统筹快速发展。四是定位于人民收入的跨越发展,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井”,实现人民收入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改革内容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不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而是对重要关键性领域的改革。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以及讲话精神,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管理”的重大调整。一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简政放权,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国民平等待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推进重要关键领域改革,如金融领域、高新技术领域,促进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创造新增需求,以体制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最终取得经济转型带来的持续发展效果。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要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取得改革的实效。因此,如果政府认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缺乏长远考虑。二是随着政府层级降低认识程度逐级递减,认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中央的事,是上级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不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改革措施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措施不到位,将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纸空谈”。一是改革措施制定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满足于刷标语、喊口号,制定措施浮于表面,药不对症,起不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缺乏宣贯,市场主题对政策不了解、不知晓,难以起到改革措施的真正作用。

(三)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应不到位

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作用的着力点,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地。如果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不敏感,将难以发挥改革的作用。一是市场主体没有认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号,具体表现在对改革政策与措施无动于衷,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变化。二是市场主体满足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虽然感知到改革的信号,却安于现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实施变革,获得政策红利,使得发展缺乏后劲。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且也是市场要做的事。一是各级政府应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领会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如自2015年初,国家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将一补”改革政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二是各市场主体应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深刻认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评估自身风险,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制度政策的学习,并积极将其应用于经济实体本身,促进转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措施,将改革落实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的是改变政府职能,通过服务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将资源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作为政府,一是要加强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突出服务经济作用发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二是要加强财税改革与政策建立,通过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经济主体核心竞争优势的建立,提升经济质量;通过税收政策的建立,改善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行为,降低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提升。

(三)提高市场主体快速反应能力,紧跟改革实施,享受政策红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主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国际其他国家的关键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市场主体体量大、发展情况复杂,要发挥改革实效,关键在于市场主体主动谋变,适应改革。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加强对改革政策的敏锐性,及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施业务转型,注重市场主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听证、会议等政治途径,向政府提出符合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的政策要求,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出谋划策,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的真正转型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常艳.解读“供给侧改革”[J].商周刊.2015.25.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3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

0引言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都是促使加强对经济管理作用必要的社会背景。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稳定,对经济实行节约型建设政策方针,进而提高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管理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1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为促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转型,通过控制财政税收的调节作用,进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有效转型,是有效的必要措施。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资源和能源的保护加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合国情的发展措施。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求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经验欠缺、难以把握标准和机制不够完善。

1.1经验欠缺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行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我国国情的客观需要有效结合的产物。随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施,取得的效果明显,但是由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本身属于新技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属于探索阶段,对相应的实施经验都有多方面的欠缺。而经验欠缺,会导致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进度缓慢,收获不大。具体表现为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认识和要求,往往提出不恰当的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为解决经济落后的困境,实行粗放式的经济政策,以提高经济的发展,缺少对企业有效的管理要求和整体规划,因此对企业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听之任之。虽然经济基础得到一定发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建设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整体规划,以及相关管理经验的欠缺,导致经济发展后的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再发展。

1.2难以把握标准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市场积极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大范围地统一使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标准,对具体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无法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要求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合理规划市场经济建设,对社会的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面对这种客观需要,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应注意合理把握实行标准,针对具体行业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以促进行业的实际发展符合社会需要,进而取得更深远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生活中推行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盲目采用统一标准,对企业实行平等的财政政策,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能拉大企业的贫富差距,严重会导致相对贫困企业的破产。同时针对地区贫富的不同,也应合理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以促进不同地区企业的共同发展,避免贫富地区过大,造成收支不均,盲目使用相同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

1.3机制不够完善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由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产生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推广,由于属于新技术探索阶段,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急需得到解决。种种迹象表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对大中型企业要求严格,对中小型企业要求不全面,因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差异,使用相同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很容易对大型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力,但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财政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区,导致中小型企业财政管理容易出现“钻空子”的现象,中小型企业的具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相应的问题不断产生,处于“此消彼长”的现象。

2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实行绿色财政政策,有利于政府针对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收支趋于均衡的状态,是有效缩减贫富差距的必要措施。目前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社会,对社会的各项建设都要尊重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这样不但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赢得广大的生存空间。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基于环保意识提出的重要生存保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利于市场处于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深远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强化主体地位,是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合理管控财政,确保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3节约型社会背景下促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应用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政府的指导干预作用

针对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实施,应确保政府主导地位和经济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的指导干预作用。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建设,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管理和生态问题的综合规划和整体建设,并针对相关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可以采取强化管理部门,加强指导建设的方式,加强其指导干预作用。政府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规划,是有效发挥市场经济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例如政府针对节能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及通过有效的经济措施加大企业对节能产品的开发力度和重视力度等。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强硬措施,强迫低能污染大的产品退出销售市场。

3.2完善绿色财政税收管理制度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要不断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管理制度。因为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属于探索阶段,相应的制度还有所欠缺,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经验,进而制定科学的完善措施,有效地提高绿色财政税收管理作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提出的合理控制财政和经济的有效措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和发展的工作中心,结合具体实际发展环境和实际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3.3创新绿色财政税收管理措施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政府应加强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理论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地区中的实际运用,综合考虑地区发展实际和相关制约因素,进而合理把控制定方针,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节约型社会中的长远发展,对相关管理措施和运行办法进行大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以满足地区发展中的实际需要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整体适用的作用和效果。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大胆创新,应根据政策环保的根本要求,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针对实际因素的影响,综合制定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工作。

4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构建节约型社会,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为了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实现步伐,对市场经济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必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在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在现代化社会要求下的成功转型,也有利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关于节约型社会要求下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要具体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相关企业的发展特点,同时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以达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减少地区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4

贸易争端呈现三大新特点

一是频繁遭遇“两反两保”调查。进入2009年,贸易救济措施案件明显增多。以贸易大省江苏为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案件10起,占去年全年发案总数的1/4强;涉案企业171家,相当于去年全年涉案企业数的60%。

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特点是特保措施被频繁滥用。近一个多月来,印度专门针对我国纯碱、铝产品和尼龙轮胎帘子布发起了3起特保调查。

区别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特保措施具有两个杀手锏:一是发起国可以“先保护,后调查”,二是“用时少,见效快”。如今年1月16日印度碱工业协会提出针对中国纯碱产品的特保调查申请,印度商工部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做出特别保障措施初裁,初裁结果是:对中国涉案产品加征31%的从价税,该措施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有效期200天。

二是频繁遭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措施。自去年秋季以来,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低迷,共计有22个国家及地区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美国最近通过了夹带有“购买美国货”附加条款的巨额经济刺激方案;欧盟宣布对部分奶制品重新实施出口补贴;俄罗斯对汽车业实施补贴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阿根廷对部分所谓敏感产品进口增加非自动进口许可要求;印度在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关税之后,又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玩具。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蔓延,我出口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三是贸易争端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延伸。去年12月19日,美国和墨西哥向世贸组织,称中国“通过出口补贴政策来促进中国著名品牌产品的出口”,其中涉及到地方出台的有关补贴政策,这也是地方政府有关补贴措施首次被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地方政府应对贸易摩擦四大措施

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正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而加剧的特殊情况下,应对贸易摩擦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首先,需要建立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各地政府办公厅牵头,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外经贸、国土、环保、工商、物价、国税、地税、海关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尤其是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和板块经济明显的地区应注意探索建立和完善这种机制,让企业在第一时间知道贸易摩擦的动态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应对。

第三,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法律手段应诉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等各类案件。尤其对来自出口市场前景较好、又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案件,更要鼓励企业参加应诉,以巩固来之不易的出口市场。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5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各大投资市场的价格溃乱,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正面冲击。其中最有可能诱发的社会危机是失业问题。因此,去年以来,各大经济体都在其抢救性刺激措施中,不约而同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现在,尽管全球经济有了复苏的苗头,但在就业方面还没有什么起色。鉴于就业是检验经济回暖与否的滞后指标,是一项硬指标,因此,刺激措施是否退出,还得看就业形势来定。

另一个重要观察点,或者说另一根红线,就是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及企业利润等在内的一组经济指标。目前,其中一部分开始好转,如投资、消费等,有不少亮点。这也是当前许多人对复苏抱有信心的依据所在。但物价走势、企业利润及出口形势还不乐观,这又是对复苏的持续性持怀疑态度的根由所在。因此,各大经济体现在对刺激政策的退出都持保留态度。 2008年,各大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相互协调,动作十分一致,在推出刺激政策时,有很强的协同性。但现在,在治理金融危机对本国或本经济体造成的伤害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目标不同,在退出的时间与方式选择上,则有明显差别。大致说来,有三种不同做法。

一种是柔性退出。所谓柔性退出,是对先前施行的强力刺激措施,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本地区的复苏情况,如投资、消费、进出口形势及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价格趋势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不同作用点的减撤,以防止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在投资品价格开始飙升之际,刺激措施如果延宕过久,有可能酿成新的经济泡沫,造成新的金融危机。比如,近期澳大利亚央行在G20中率先采取的加息举措,就是针对本国的经济情况,特别是近期投资市场情况采取的平衡举措。

一种是隐性退出。所谓隐性退出,是对前期施行的抢救性刺激措施,根据拯救对象的症状,特别是其经营回转情况,分门别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减撤其支持政策。这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次金融危机,主要肇始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发达经济体此前采取的救助手段主要也是针对这类金融机构。从目前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对这类机构实施的救助措施,正在悄悄地减撤之中。

还有一种是转型退出。所谓转型退出,是指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实体经济的冲击,顺势而为,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政策安排。比如,亚洲的部分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前,其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这次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的重创,迫使其调整内外需关系,便是如此。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6

一、 新形势下检察预防建议的必要性

当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出台时,一些贪污贿赂罪犯往往借机作案。因而,寻索这一规律,并且抓住其固有的特性,运用检察预防建议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开展事先的预防工作,相信对防治贪污贿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概而述之,检察预防建议的必要性表现为:

1、明志。追逐非分利益,这是贪污贿赂犯罪的基本属性。有些人生性好觅“财路”,对“铜钱”嗅觉特别灵敏,当一项新的政策公布实施时,第一反应“是否有利可图?”因而,检察机关有必要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建议有关部门开宗明义,在制定的政策中辅以宣传教育。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扬清激浊,一目了然,相信对那些意志薄弱者具有预防和教育作用。

2、堵漏。“水银洒地,无孔不入”,以次描述贪污贿赂的钻营习性,一点不过。尤其当一项新的政策付诸实施时,准会有人以叵测之心寻找破绽,而后趁机捞取不义之财。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检察机关有责任运用办案中积累的经验,围绕制定和执行的具体政策,建议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堵漏工作。

3、警示。大凡贪污贿赂者,多有自欺欺人之疾。当一项新的政策公布实施之初,一些人为谋取不义之财,常常进行自我安慰。者,或是认为政策刚刚颁布,执行中有点“走样偏向”可以谅解;,或是认为冒犯政策者人数不在少数,法不责众可能宽恕;或是认为由新政策带来的新问题,即便有过处罚不会太重,如此等等。因而针对实际抓住这类侥幸心理,建议在制定的政策中给予必要的警示,并且视情列明违反政策触犯法律的后果,这对于预防贪污贿赂犯罪,使之不想贪、不敢贪、不愿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检察预防建议需重点关注的政策措施范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制定和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那么,从防范贪污贿赂分子侵袭政策借机作案出发,检察机关应重点关注哪些政策措施?笔者认为确定的依据有二:一是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政策措施;二是易为贪污贿赂分子视为作案对象的有关政策。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建设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党和国家在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推出并将继续推出有力的决策和举措,如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秩序的整顿,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各项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尤其是优惠政策,常常是贪污贿赂分子觊觎的对象,如借西部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在资金、利率、土地批租上的优惠,发生在资金使用、工程发包、土地规划和批租等环节的贪污贿赂可能增多;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准入的放宽,侵吞资金和挪用公款的犯罪不会减少,如此等等。因而关注经济政策并配合做好防范工作,应当是检察预防建议首选的任务。

2、体制改革政策措施。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土地以及产权等市场;改革传统的投融资、财税、价格等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等。按照十六大确定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并且不断深化。然而,伴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台,贪污贿赂也会趁机渗透。比如,低价变卖优质国有资产,从中捞取不义之财;在加快国企改革、发展混合经济过程中,借资产界定、评估、拍卖之机,侵吞国家资财,或者从中收受贿赂;在鼓励和发展非公经济中,借对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管理、监督之机,索取和收受钱财,等等。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其中难免会有不够周全之处,因此如何防范贪污贿赂的侵袭和破坏,应当成为检察预防建议关注的重要方面。

3、教科文卫政策措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教科文卫等事业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为此,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包括持续增加教育科研经费,鼓励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扩大教育科研单位的管理自,支持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和社会办学,以及发展文化、卫生、体育

事业和文体产业等。然而,在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同时,不可忽视贪污贿赂的侵蚀和渗透,近年来借教育科研经费管理不严侵吞、挪用公款,趁教育科研文化卫生设施建设之机收受贿赂,利用购置各类设备器材捞取好处,以及在采购药品药剂中收取回扣等案件,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和影响。随着教育科研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将会结合实际推出更多的政策举措,因而关注这一领域并配合探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乃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有关组织人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是关系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贪污贿赂常常“光顾”的领域。检察预防建议关注这方面的政策,协助做好响应的防范工作,同样十分必要。

三、检察预防建议的方法和措施

从预防职务犯罪出发开展检察建议活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也需要有良好的工作水准,不仅建议的内容要恰当管用,而且在建议的方式上也要切实可行。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定位。首先是思想上定准位,要从检察机关融入大局、服务大局的高度,认识检察预防建议的意义和作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作用和社会效能;其次在工作上定准位,要明确相对于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而言,检察预防建议毕竟处于从属辅助地位,因而要自觉接受党委统一领导,在纪委的组织协调下,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工作,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2、立项调研。开展检察预防建议活动,必须始终关注国家和地方重要政策措施决策情况。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围绕该项政策措施的内容和范围,着重探索贪污贿赂可能涉足的领域、环节、手法和特点,需要重点防范的部位和方面,形成有分析、有比较、有依据的综合预测材料,为制定预防建议提供参考。实行一案一调研,一案一建议。针对不同的案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犯罪方式,不同的犯罪原因,提出预防建议。要围绕各个重要部门,重点行业,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权力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着力在标本兼治上下更大的功夫,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预防网络。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7

论文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本国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励自由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由化国际贸易政策一直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世界上还没存在一个国家是实行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他们大多是采取种种贸易限制措施甚至保护主义政策。针对世界上各国贸易限制政策及相应的保护政策,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环境及制度,选择符合本国国情、遵守国际准则、加强本国经济实力的国际贸易政策。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今后的竞争行驶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在不断滋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道路仍然崎岖、坎坷。

1.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形式。当今国际经济中,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以各种新面貌涌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国际竞争格局变得愈演愈烈。新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打着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保障全球共同利益等旗帜,利用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加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于这些新型的保护政策,其中,适用的最多的就是“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沉重的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出口企业,其影响不亚于“反倾销”案件的影响。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受本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还没用能力主动利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企业。因此,绿色壁垒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极大。技术壁垒主要是信息壁垒的应用,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经常性的对一些技术规则、制度或标准进行修订,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往往在出口使遭遇技术壁垒,损失惨重。对于中国,目前遭遇技术壁垒最多的出口产品是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和医药产品等。

3.新经济潮流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新潮流,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流入为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及后备资源。通过网络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运营和管理机制也相应的成立,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信息密集型产业,或开发“信息一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信息一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发展新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参与国际及地区分工,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中国一旦没有抓住这一机遇,也就必将使中国经济在新的国际或地区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

4.国家干预与自由贸易化同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也不断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呈现出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可调节的有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此时已成主流。但在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去,要么公开的,要么秘密的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从而达到扶持和保护本国的企业的目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上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位。

5.外贸企业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以来,国际并购潮流盛行,“新寡头经济”形成,许多行业都开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各国大型企业的全球性战略眼光突显。但现在,中国企业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的关系仍处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合作阶段。跨国公司不断的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使得中国已成为他们全球战略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步发展,从而促使中国经济更迅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失利,也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一致对外”。再者,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贸易结构的不断重组以及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中外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控制,使得中外企业之问“敌友难分”。

二、中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用争端解决机构(dsb)保障自身的权益、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等。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框架下,国际上贸易政策的本质都是具有保护性的,并且在wto框架下的保护更具系统性、进攻性、合法性,更难应对。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法律体系,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第二,由于国内各产业之间在中国加入wto后各产业的利益分配存在冲突,因此,必须维护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促使社会的平稳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制定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措施。

3构筑中国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作了诸多禁止性规定。可是它的思维模式则是用规则、规范来消除贸易中存在的障碍,但同时它的规则、规范还允许在贸易中进行合理的保护。这些保护的手段主要就是非关税性壁垒的措施。比如反倾销、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这些非关税措施的应用。因此中国也应该在wto框架范围内,巧妙地利用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构筑起除关税外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

(1)加强对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的研究。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对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出台时机、相互配合以及透明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特别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严防外国不合格产品、污染产品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2)加强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措施的协调和配合。随着关税税率的下降,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外贸体制中关税和非关税的协调手段比较少,而且中国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保护要求。必须抓紧时机制定既为世贸组织所允许、叉起到对本国特定商品进行保护作用的新非关税保护措施。在这方面,政府采购、反倾销法等是切实可行而又极为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8

一、主要做法

美国:(1)美联储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在4月份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表示,为了刺激更强劲的经济复苏,将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超低区间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同时延续去年9月份推出的“扭转操作”,即计划到今年6月底,出售剩余期限为3年及以下的4000亿美元中短期国债,同时购买相同数量剩余期限为6—30年的中长期国债,以压低长期利率。(2)提出新的企业税改革方案。今年2 月,美国财政部企业税改革方案,内容包括:消除几十项税收漏洞和补贴;简化小型企业报税程序;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使其最高税率从现有的35%下调至28%;针对美国公司的海外经营收入设定最低企业所得税率,以鼓励在美国国内投资等。(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制造业复兴。包括:通过税收减免抵消企业在美国投资新设备的成本,今年将税收抵免范围扩大到企业投资于设备的全部费用;在新能源生产领域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带动新一代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生产。(4)推进住房再融资计划。包括:取消或降低再融资借贷人的某些风险费用;取消“两房”贷款的担保费;如果使用“两房”提供的自动价值评估模型,就无需重新进行房产评估;将部分住房再融资项目的截止日期延长至明年年底。

日本:将今年确定为“复兴元年”,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1)强化基础设施出口战略。日本政府将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视为重振本国经济的关键领域,突出经济外交,强化“顶层销售”,重点是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电力、水利、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出口以及高铁、核电、宇航、智能电网等技术出口。(2)扩大海外投资。主管外汇政策的日本财务省设立了“日元升值紧急对应基金”和“日元升值综合对策”,利用日元升值,加强海外投资攻势,支持日本企业海外扩张,收购资源能源权益,强化企业海外竞争力。(3)积极推进对日投资。制定了对日投资促进计划,对认定企业实施特别税制,吸引世界先进技术和经营、治理方法,构建亚洲产业总部。与此同时,日本央行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今年4月,把用于资产购入的基金增加5万亿日元(约合616亿美元)至70万亿日元,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0.1%的低水平。

欧盟:(1)出台促进就业及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今年4月,欧盟出台新的经济政策,要求各成员国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劳动力市场税负,规范劳动合同标准,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就业市场壁垒,同时建立统一的欧盟就业市场考评机制,为努力解决高失业率及经济衰退问题做好长期规划。(2)希腊政府与私人债权人达成债务置换协议。今年3月,85.6%的私人债权人表示将自愿放弃所持有的大部分希腊债权,希腊还将通过启动“集体行动条款”的法律规定,强制其余10%左右的债权人参与新旧债券置换,这可为希腊减记1000多亿欧元债务。 同时,欧元区已批准第二轮援助希腊计划,向希腊发放130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使希腊避免无序违约。(3)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去年底,欧洲央行重启了降息周期,至今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低位。同时,欧洲央行还在去年底和今年3月推出两轮三年期再融资操作,总额超过1万亿欧元,主要用于满足欧洲银行业的流动性需求。(4)签署“欧洲财政契约”。欧盟除英国之外的26个成员国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并于去年底签署了“欧洲财政契约”,进一步强化欧盟和欧元区各国财政纪律。

俄罗斯:致力于推进经济现代化和多元化,减少对能源、原材料产业的过度依赖。主要做法是:以发展创新经济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继续推进私有化,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巩固俄传统优势领域地位,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实行稳健平衡的财政政策,稳定和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加快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印度:(1)扩大投资规模。今年印度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要求包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国家电力集团、印度钢铁管理局、印度国家电网集团、国营矿山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内的17家国有企业在2012财年完成17.6万亿卢比(约3400亿美元)的项目投资。(2)大幅降息刺激经济增长。4月17日,印度央行宣布将回购利率从8.5%降至8%,这是印度自2010年3月起连续13次加息之后的首次降息。此前的3月份,印度央行已将银行现金存款准备金率从5.5%下调至4.75%。

巴西:(1)减免税费。减免服装、家具、电子等15个行业的企业工资税,鼓励港口、铁路、仓储、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企业实行减税;自2013年起对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提高国产配件使用率的汽车企业,最高减免30%的工业产品税。(2)扩大信贷规模。为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注资450亿雷亚尔,下调该行贷款利率,扩大涉及行业范围,延长贷款期限,重点支持科技创新。(3)干预汇率。通过对外资征收金融交易税、在外汇市场收购美元、降低银行基准利率等手段,抑制本币过度升值。(4)政府采购和补贴。政府采购可以高于进口产品8—25%的价格优先购买建筑、制药等行业国产设备和产品,并为宽带网、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提供补贴。同时,巴西央行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今年4月将基准利率下调75个基点至9%,这是去年9月以来巴西央行第6次降息。

南非:为进一步促进国内投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南非扩大财政预算规模,2012财年预算总额为1.06万亿兰特(约合1377亿美元),这是南非财政预算首次突破万亿兰特,其中一半以上将用于公共卫生、教育、住房、水电等社会服务。主要措施包括:支持提高工业竞争力、增加技术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和扶持农业;支持创造就业,重点关注失业青年;采取措施鼓励居民储蓄,加强公共部门财政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政策以及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欺诈和腐败。

二、启示和建议

从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看,促复苏保增长正在成为各国的共识,在政策重心上,正在由危机时期的应急措施逐步向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制度改革等长期措施过渡,在保持经济复苏势头的同时为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基础。这表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真正结束,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保增长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从国内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虽然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具备很大潜力,宏观调控政策具有较大回旋余地。同时也要看到,国内经济运行还面临物价上涨压力、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出口行业困难增多等诸多挑战,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可掉以轻心。

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仍需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在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政策动向的基础上,及时加强政策储备,预留政策空间,切实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政策措施上,要注重远近结合,既着眼于当前经济增长,又着眼于长远经济转型,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方面,要坚持把扩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外部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更要把扩内需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着力挖掘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要研究制定扩大消费的新举措,从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便利度、安全度,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投资仍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扩大投资需求、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是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把握好投资的方向、重点和合理规模。要把增投资与扩消费、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倾斜,加大对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已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同时,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扩大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下大力气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9

一、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造一个好的政务环境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创造一个好的政务环境。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对于加快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审计要在创新审计内容、扩大审计覆盖面上进行探索。从分析调查影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入手,从促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出发,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时,坚持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和管理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政府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动职能转变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造一个好的政务环境。

二、加强政策措施落实的审计调查,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令畅通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行政事业单位大都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或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策措施要通过它们的业务活动来体现和实施,特别各个部门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很大的影响。把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策措施的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计调查中,监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各部门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策措施,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同时,揭示和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制定。

三、大力推进绩效审计,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保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随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资金投入的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不仅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更应是国家审计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将会是今后行政事业审计的重要内容。开展绩效审计对于加强政府公共资源责任、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确保政府职能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推进绩效审计,为政府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保障。

四、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问题的查处力度,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新经济政策措施篇10

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蕴涵着新的机遇。认真分析挑战,努力把握机遇,意义重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效果。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反周期的重要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机遇之一: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危机还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对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应对危机中,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有利于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效。在应对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为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之二: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仅中央4万亿投资就可增加2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地方政府数量更大的投资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稳定就业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国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措施,首次启动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不仅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也为稳定就业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创造了更好条件。国家为缓解农民工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统筹城乡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来说,既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第四,危机的考验有利于劳动者调整心态,使更多劳动者走上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通过危机的洗礼和政府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劳动者的心态更加成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这就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扩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国家多种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实施具备了更好环境。

机遇之三: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利于就业空间的拓展,同时为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新动力。伴随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扩大内需的效果正逐步显现,我国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提升,将有力支撑企业岗位的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展就业领域,带动经济和就业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未来还将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通用航空、新能源、服务外包等。这些产业除了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还能够吸纳就业,将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以节能环保产品为特色的“绿色经济”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形成“绿色就业”效应。就业的空间拓展和结构调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大趋势,还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都使劳动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压力和动力,这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