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经济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2:55:02

口岸经济论文

口岸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口岸;边境口岸贸易;口岸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45-02

一、边境口岸贸易的基本概念

1.口岸的概念。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往来,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边)境的港口。简单地讲,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根据管理权限,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两种。一类口岸:指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边境贸易的含义。边境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境贸易是指相邻国家为满足边民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在规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数量范围内,在其边境贸易地区进行的具有减免关税优惠的商品交换活动。广义的边境贸易不仅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上三种商品交易形式,还包括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技术交流和劳务合作等高级的贸易形式。

3.边境口岸贸易的概念。边境口岸贸易是指通过边境上设有的过境关卡进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边境口岸贸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边境口岸建设、边境口岸贸易政策、边境口岸贸易情况。边境口岸建设主要包括:口岸级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及电子口岸建设等;边境口岸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边境口岸贸易管理形式、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关税问题、边境口岸贸易管理问题等;衡量边境口岸贸易发展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情况、边境口岸贸易货运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情况等。

二、传统边境口岸贸易理论

边境口岸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范畴,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边境口岸贸易的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是最重要边境口岸贸易理论之一,它是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本命题是,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地缘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2]也叫作“区域经济理论”,它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对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分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经济发展内部要素和外部影响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各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行为。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边境口岸贸易的实质就是利用边境地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在边境经济圈内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因此地缘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边境口岸贸易的解释。

三、边境口岸贸易绩效分析理论

1.需求分析。需求―供给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市场中,有两种压力在起作用:一种是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购买意愿;另一种是取决于能从市场中可望得到价格的销售者或生产者愿意拿到市场上出售或生产的产品数量。需求―供给分析,首先把这两种压力分开轮流分析,然后汇合在一起,确定出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环境经济中,常见的需求―供给分析有环境质量物品的需求―供给分析以及存在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业或企业的产品数量确定。前者需要在假想的环境质量公共物品“市场”中采用支付意愿法或销售意愿法来确定其需求,而后者则要求行业或企业实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边境口岸贸易供给主要是指可供商品进出口的边境口岸量、口岸分布情况、口岸基础设施等;边境口岸贸易需求主要是指需要通过边境口岸进出口的商品量、商品结构、出入境人员、出入境交通工具等。

2.效益与成本分析。一是边境口岸贸易成本。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与分工产生了市场交易,社会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以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交易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定义。狭义的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交易成本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寻、、讨价还价、谈判、签约、监督、合约执行和违约带来的一切成本。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业内的管理成本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根据成本交易经济学原理,边境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市场交易成本、经常成本及政治交易成本等。边境口岸贸易的成本包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企业成本有货物运输成本、运费、保险,社会成本主要是指由于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商品交易等给我国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值。二是边境口岸贸易收益。在经济学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 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据此,本文将边境口岸贸易的收益分为:出口收益、进口收益和社会收益。其中出口收益是指我国通过边境口岸出口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外汇收入,进口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进口所获得的商品和劳务,社会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等方面的效益。

3.风险分析。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边境口岸贸易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货币风险、运输风险、金融风险及文化风险等。

参考文献:

口岸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 甘其毛道口岸;煤炭贸易;宏友公司

随着全球能源可供开发区域的日渐减少,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的蒙古成了各国争相前往开发的热土。蒙古国是全球煤炭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正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所认为的:各国各自生产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彼此都节约了劳动,且都在其中获得贸易利益。同时在众多的口岸卖炭贸易中,甘其毛道口岸拥有它独有的特色。它拥有地理优势:甘其毛道口岸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嘎顺苏海图口岸隔界相望,根据蒙古国能源局的估计,靠近中国的南戈壁地区储量约为530亿吨,世界最大的、未开发的焦煤矿塔本陶勒盖煤矿就位于南戈壁省;它拥有资源优势:甘其毛道口岸进口世界紧缺的煤种――焦煤。因此,对该口岸的煤炭贸易发展进行相关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友公司概况

1989年12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甘其毛道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2年6月4日,甘其毛道被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2004年7月5日,中蒙双方政府同意将甘其毛道口岸由季节性开放口岸提升为常年开放口岸。目前在甘其毛道有大约40多个投资公司与蒙古国公司签订了原煤进口合同。典型的大公司有三和、庆华、顺祥、运通、丰达、宏友等,我们调研了宏友公司。宏友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一家运输公司,2011年3月成立的涉外物流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期初资金主要是通过个人贷款方式投资运营的。目前该公司拥有运输车辆1000多辆,这些车辆中一部分是公司自己购买的,司机负责运输并且按期交一定的租赁费用;一部分是个体私人自己购车赚取运输费。

1、运营状况

口岸的煤炭运输分为两种。一种称为“长盘”,是指将蒙古国公司进口的煤运输到煤场,长盘的运输费用是每吨130元。另一种称为“短盘”,是指将煤场的煤运输到中国的煤场,短盘的运输费用是每吨50元。长盘是指司机们不断地往返,一般持续一个月,一个月大概能运输六、七趟。短盘一般在排队出关顺利的时候是每天一趟。

2、成本收益

通过调研,从宏友涉外物流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收集流了一些数据。在访谈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时,了解到运输运费是每吨180元,海关管理费、税费、地摊费、员工工资等是每吨40元。从网上资料查出,2011年三月到七月的美元汇率(取平均值)。具体数据和利润如下表:

3、存在问题

从以上图示及数据,足以表明宏友公司运营利润还是可观的,但是在对外煤炭贸易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内蒙古口岸与口岸经济能否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

(1)投资力度。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单单宏友公司5个月的利润就是显著增加的。但是国家在投资方面资金还是不足的。由于口岸基础建设缺口还是很大的,对于口岸所在地的盟市挤出有限资金,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的口岸建设坚持一切从简,先开关,后建设的原则。

(2)道路运输。在口岸煤炭的运输仅仅是通过公路的方式。这种运输的方式也同样存在问题。在司机们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排队难”问题。在一次“短盘”中,一般持续一周,严重影响运输。

(3)公司管理问题。目前口岸运输方面几乎全是私营企业管理。公司内部各部门在整体协调和配合上往往容易产生脱节、碰撞现象,降低了运输运转效率。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护照问题。公司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护照管理,导致关于护照办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运输。

(4)政府职能。政府应很好发挥调节作用。因为两国的节假日和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在不能通关时间方面需要很好的沟通,形成统一的假日。这样两国双方都会获利,不会影响双方的煤炭贸易。

二、具体分析

甘其毛道口岸及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地宏友公司也处于准备起飞阶段。但是该公司以及口岸是否具有一定的潜力,对我国经济是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问题能否消除;加大投资该公司及口岸经济建设是否就有一定意义。这些问题是关系到对甘其毛道口岸及口岸经济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

1、原因分析

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口岸公司利润不断增长的趋势下,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其造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内部原因,二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及模式存在缺陷,各部门不能够协调配合,导致公司运输效率较低。突出的表现,公司内部没有专门负责办理护照,导致私人办理护照服务业盛行,同时对经济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没有对实际运输情况做实地的调查分析,对各部门的管理没做切实的评估。公司内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外部原因:国家对该口岸的投资建设力度不足。类似宏友公司这些企业,经济实力不足,融资难、规模小,很难形成集约化经营。突出表现,目前运输方式单一,成本费用较高,严重影响该口岸卖炭贸易发展。国家在该口岸招商方面未提出优惠政策,没有扩大口岸管理机构的财政自,没有将口岸自创收入真正用于该口岸的建设,使真正实现以口岸养口岸。

2、加大建设的重要性

对我国而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耗量很大,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能源相对短缺问题将会持续。积极参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将是补充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道口岸发展边贸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两地居民属同一民族,有着悠久而密切的经济、人员往来。同时,毗邻巴彦淖尔市的蒙古国南戈壁省矿藏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品质优越,开发潜力很大。这些天然资源优势,必将为甘其毛道口岸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综合利用口岸优势已成为巴彦淖尔市乃至包头市等周边地区外向经济的支撑点。口岸经济应该以区域经济的开发来支撑口岸的发展,发展口岸地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要结合口岸区位优势发展的第三产业,带动整个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该口岸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地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形成自治区进出口、吸引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该口岸的优势,促进工业、贸易、旅游行业的发展。国际上,日本、加拿大等国纷纷到蒙古国进行资源开发。据调查日本一些公司为争夺资源开采权,以提供资金、设备、车辆为条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也与蒙古国签订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我国更应利用有利条件加大该口岸的建设。

三、相关建议

通过对口岸的实地调研,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后,在看到宏友公司以及该口岸的良好态势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口岸管理以及发展口岸经济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1、国家要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国家应该直接拨款用于口岸建设。对于现有私营企业,特别是在贷款的条件和金额方面,国家应该有适宜的规定。公司运营的资金是巨额的,国家在融资方面应提出新的方法。就如韩晓霏论文中提到的政府鼓励发展典当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不高、贷款规模小;典当行对客户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而且,典当贷款手续简便等。

2、国家要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贸条件

针对这一问题,应建立专门的铁路运输通道。因为铁路运输就不会存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问题。而且铁路的成本要比公路低一些,因为改为铁路就会省去司机们办护照的费用和时间。铺设专用铁路,增强过货能力,尽可能与西北铁路和公路网对接,以提升口岸功能的辐射面,使煤、铜的运输畅通无阻。

3、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比较突出的是护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运输公司应该对本公司司机的护照统一办理。对于司机而言,他们对办理护照的程序、改签、临时护照、往返护照的地点等问题不了解;对公司而言,如果公司统一分批办理护照也会节省时间,提高公司的运输效益。

4、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为企业服务力度

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假日不能通关,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境外调研,派专人了解蒙方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机构设置和人事变动的情况,积极协调两国政策,尽快获取最新信息并通知各外贸企业,避免因不了解情况变化而受到损失。同时要制止对外贸企业不合理,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尽量为其减轻负担,并提供宽松、稳定的经营环境,促进口岸外贸事业的繁荣兴旺。

【参考文献】

[1] 塔娜.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口岸与口岸经济发展研究―以二连浩特、甘其毛道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33-39.

[2] 张长虹.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北方经济,2005(3)21-23.

[3] 张长虹.论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2)71-74.

[4] 张长虹.内蒙古口岸建设与存在问题分析[J].前言,2005(5)58-61.

[5] 孙慧.中外口岸通关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188-191.

[6] 王维国.预测与决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46-161.

【作者简介】

李志华(1986-)女,山西朔州人,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上接第8页)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贫困面较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贫困面较大。目前全省仍有215.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城乡人均收入比虽然由4.11∶1下降到3.82∶1,但仍然比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面小,保障能力弱,就业人口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陕西经济整体落后,贫困覆盖面大,对生态环境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同样是制约陕西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未来十几年,陕西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总量仍将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并且人口总体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对粮食,住房,教育,就业等形成新的巨大需求,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3、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环境恶化趋势遏制不力

综合开发利用率低我省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土地整理进展缓慢,土地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降低,资源接替问题相当突出;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开发利用率低,已开发的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还不到40%。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全省水资源总量4.45×1010m3,人均1200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7,且时空分布不均。关中和陕北占全省国土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占经济总量的90%,但水资源仅为全省的29.2%;全省城镇和工农业缺水量达2.0×109m3,年均缺水4.0×109m3以上。近年来,关中和陕北年超采地下水5.0×108m3,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干旱年份水供求矛盾极为突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失衡。渭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45%,远远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的水平。主要河流污染居高不下,据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相应功能水质要求的河流仅有18条。

生态系统支撑能力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加剧,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50%,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7.4×108t,占三门峡以上地区总输沙量的一半;天然草场仍在退化,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因采矿诱发的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陕西生物极度敏感区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9.3%,不少特有种、稀有种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急剧萎缩,仅黄河湿地已减少近万公顷;作为地球“肺”的森林资源出现了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将是我们需要一起努力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赵桂慎.生态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2] 王西安,王新法.陕西经济地理[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9.1.

[3] 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J].达州新论,2006.3.

【作者简介】

李志磊(1978-),陕西汉阴人,西安欧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助教,硕士,从事经济教学研究.

(上接第15页)

【参考文献】

[1] [美]王列,赖海榕译.(美)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口岸经济论文篇3

台湾处于亚太区域的枢纽位置,本应在亚太经济的发展中,扮演更具关键性的角色。惟2008年以前受制于两岸关系跌宕的不确定因素,台湾未能善尽其自身的优势,从大陆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实属可惜。2008年重掌台湾地区政局后,对两岸政策持开放的态度,与其说是两岸关系的加速发展,还不如说是弥补过去多年台湾分享大陆经济成长的不足。

2010年16月29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ECFA),大陆将台湾539项货品列入早收清单,减免关税,台湾也相应地对大陆267项货品提供减税优惠。ECFA不仅使两岸经贸合作向前跨出―大步,同时也催化了亚太经济整合的进程。

ECFA在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对台湾的经济业立即带来明显的效益。根据大陆海关统计,在今年第1季大陆从台湾进口的货品总值达296.4亿美元,和去年第1季相比增加16%,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ECFA早收清单项下的产品更增长26%。在投资部份,201 1年前4月台商回台投资金额达新台币2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

此外,两岸经贸往来的升温,也促进了台湾的就业。根据统计,台湾开放大陆企业来台投资后,大陆企业在台湾已创造了超过3千个就业机会。2011年4月底台湾的失业率为4.29%,更为2008年10月以来新低。

在ECFA建构起两岸经贸的大架构后,两岸对ECFA后续的投保协议、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争端解、央机制四项协议也将进行商谈、签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_些协议的逐―签署,两岸的经贸交流将更趋完善、发展更加健康。

过去两岸着重在生产和制造,为国际大企业代工,自我品牌较少,虽然产品行销全世界、产量惊人,但附加价值却是偏低。在两岸签署ECFA后,两岸可以进行产业的分工,思考发展自我品牌,再逐渐发展成国际品牌。而这对于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台商,将是很好的机会。

在两岸两会持续推进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搭起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平台,多年来一直扮着促使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催化剂角色。自2005年以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结论与建议均非常具有前瞻性,有助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与本人签署之五大愿景的逐步实践。

“两岸合起来赚世界的钱,没有什么不对,而且现在绝对可以做到。”

2011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主题为“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本届的特色,是藉由两岸更紧密的全方位合作,来促进双方的发展,进而深化两岸的产业交流,并积极融入东亚经济体系,加强核电安全合作,为两岸经济发展再创新局,同时促使两岸文化与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共创繁荣前景。

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双方更广泛地针对ECFA、“十二五”规划、区域整合、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提出19条共同建议,包括以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为契机,积极落实ECFA;确保ECFA早期收获计划顺利、有效实施;合力建构完整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创新、品牌、行销、通路等交流合作等等,预期将成为未来两岸交流的主要议题。

2011年,是大陆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在未来5年中,大陆首要任务将是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这段期间并重点推动七大新兴产业。这与台湾正在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有高度重叠的地方,也使双方优势互补的利基越来越显著。可以说,大陆的“十二五”规划为两岸在新兴产业合作提供非常好的契机,也为两岸经贸交流提供绝佳的合作平台。

随着两岸关系持续正面发展,台湾经济参与“十二五”规划的机会很大,而且将是落实“十二五”计划很大的助力。当务之急,是要抓紧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两岸合起来赚世界的钱,没有什么不对,而且现在绝对可以做到。

大陆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根据一些权威财经机构的预估,大陆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过,大陆以往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大量出口,然而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工资上涨、租税负担提高,加上环保意识抬头,大陆若要持续发展,要在制造业大国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服务业的大国。

口岸经济论文篇4

>> 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与提升 新疆巴克图服务中亚产能合作 试论新疆边境口岸的城镇化发展 推进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疆口岸物流发展现状 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及对策研究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浅谈德江县复兴镇农机化的发展与对策和建议 为民族复兴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定兴发展的“电能” 振兴发展的根基 新疆口岸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梅州原苏区振兴发展 弘扬实干精神 推动振兴发展 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推动自贡振兴发展 衡阳口岸建设进一步推动园区经济的发展 浅析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物流业发展 新疆偏远农村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新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赵莹.“一带一路”视角下霍尔果斯口岸深化中哈贸易合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59-63.

[3]“一带一路”陆路口岸万里行,阿拉山口:通道畅行 口岸兴城[EB/OL].中国交通新闻网,.

[4]中国商网.“西国门”阿拉山口市“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明显[EB/OL].2016-07-01.

口岸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8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为之坚持与奋斗的目标。相应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路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而这对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来说,也有着同样具有价值性的意义。但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虽然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本文作者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对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纵观历史漫漫发展历程,新时代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中融入的新元素。相应地,对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予以全面而准确的分析,能够为该经济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总的来说,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一是:在可持续发展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它起到推进作用的因素。对于该地区来说,一些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好了铺垫。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政府部门把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还采取了可行的措施来对环境予以改善。随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加强了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应地,在环境的各个方面,该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漫长的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不利因素。随着该地区人口日趋增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也处于上升趋势。对于人口与环境资源来说,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就有关部门调查的数据表明,该地区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使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承载着巨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新时代下,海峡西岸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随之,在人们消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对资源的消耗也在扩大。很显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必将会对环境乃至生态造成巨大的威胁。进而,随着排放的污染物逐渐增加,环境已处于恶化的状态之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很重视,但就现状来看,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比如,在废水以及废气的排放量方面,每年都在逐渐上升。在环境污染方面,酸雨以及室内空气方面的污染问题是最为严重的,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减少这两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可持续发展路上的阻碍减小。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同时,在对外方面,还存在较高的依存度。新时代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该地区的能源供给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对于该地区来说,所具有的能源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煤炭和水资源。而对于煤炭的储存量来说,它是非常有限的。相应地,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能源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种情况,在一些重要能源方面,海峡西岸开始向外部寻求支撑,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而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方面,能源资源起到的阻碍作用并没有消减,反而更加严重。相应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把节能减排理念引入到其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很显然,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只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内涵。因此,本文作者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首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之一。相应地,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来作为目标。同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想要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提高,需要对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予以改变。进而,来使环境、人口、资源这三者之间能够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同时,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依托。其次,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资源以及生态相融合,为其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总的来说,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不能违背自然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能够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得到协调,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采取这些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比如,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对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对它加以优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对污染物予以合理地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来使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更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需要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该地区的目标。在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人口问题是它们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之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就新时代下人口方面的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是最主要的特征。当然,也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人口不断膨胀,环境恶化的程度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策略。如,在人口问题方面,需要对人口加以合理的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在自然资源方面,可以对社会资源以及智力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而缓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构成的威胁。同时,使人口的增长能够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而这也是在该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坚持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的来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该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它遇到了挑战。换句话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此,本文作者以宏观的角度,从这几个方面来对该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予以了分析。

首先,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对和谐社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构建。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科学发展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科学发展观方面,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在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而这也正好和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其次,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国家对地区不断重视,长江三角以及珠江三角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相应地,在海峡西岸地区来说,福建是其中的中心地带。而福建也正好是长江与珠江三角之间的纽带。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对这个中心纽带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影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为该地区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在福建地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注,福建地区成为了其中被建设的重要对象,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海峡西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缺少优秀的人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加重。简单来说,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并没有处于协调的状态,而是各种矛盾不断突出。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来看,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新时代下社会谈论的话题之一。相应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方面,有很多可行的措施可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前行路上的重要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的路上,需要对人口数量加以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一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要对那些早婚早育、晚婚晚育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予以解决。对于这方面,需要把农村的生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这些地区人口控制的力度予以加强,并提高人们的意识。以此,来使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二是:针对人口素质问题,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通过适合新时展要求的教育制度来对人们进行对应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进而,让他们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把所有有利的因素优化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政府部门需要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予以加强。在宣传的过程中,让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所认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二是:政府部门可以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对于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不仅是已经建设好的生态工业园区还是即将需建设的项目,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为生态园区的发展埋下伏笔。相应地,还能减少对应企业成本的支出,使他们经济利润最大化。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对经济发展方式予以合理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该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需要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加大投入、增加能源的消耗、以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相应地,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需要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科学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来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节约型建设。比如,建设节能又省地的建筑物,使用那些节能节水的产品。通过采取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对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除了上面这些策略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可行的措施。如,在海峡西岸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环境予以全面的整顿和治理。在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加大宣传的力量,来对人们进行相应方面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该地区的环境得到保护,人口容量符合自然的承载能力,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更是重要的是,它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久远。

参考文献:

[1] 林 芳.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2(10):36-40.

[2] 苏明城,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2):134-138.

[3] 李晓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J].闽江学院学报,2007(1):5-8+15.

[4] 吴真真,许文兴.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38-40.

口岸经济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保税物流,珠江西岸,区域经济,产业聚集

 

1. 引言

2009年12月29日,中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联合验收,成为珠江西岸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对珠中江地区乃至整个珠江西岸的区域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珠江西岸的区域特色经济也对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定位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促进,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将与整个珠江西岸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但是结合物流的相关区域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保税物流这种特殊的制度物流模式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适用区域和范围,珠三角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之一,而结合保税物流的相关研究就寥寥无几,在之前的研究中,鲍亦衡、胡怡乐[1]对中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从2003年成立以来的发展经历,对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给予了建议。李向滨[2]通过对保税物流园区理论的定性分析和对保税物流园区指标体系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定性和定量两种相结合的保税物流园区综合评价体系。黄文云、陈栋[3]结合江苏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规划实践,针对这一区域的特性,总结了有关这类区域保税物流中心的规划方法和要求。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保税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对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的发展的定性研究和特定经济区域的保税物流园区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保税物流的较多,而突出区域产业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珠江西岸得珠中江城市圈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的研究更少。

考虑保税物流的制度特殊性和成本降低的优越性,保税物流本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山也可以通过抓住保税物流中心政策优势,发展具有保税特色的区域经济,能够对整个区域经济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2.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与珠江西岸区域经济探析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是珠江口西岸唯一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不仅对中山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珠三角乃至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将充分发挥优势,打造成国际大型物流枢纽和珠江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中山保税物流存在有三大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中心兼具进口保税和出口退税功能,可吸引跨国企业将他们原来在海外的全球/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以保税形式移到工厂所在地,达到最靠近生产工厂、物流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时,保税物流中心的运作将大大缩短珠江西岸地区货物至香港的时间,有效抑制了“国货复进口”,减少了货物“境外一日游”现象,解决深加工无法退税等问题,对挤压我国虚增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水分、缓解口岸压力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珠江西岸地区,主要指的是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四个城市,按更小的范围来看,主要是指珠中江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西岸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一些特色的专业镇,也形成了一些产业中心,比如中山的灯饰、休闲服装、装备制造,江门的摩托车,水暖,珠海的电子信息产业等,但是,与珠江口东侧的深圳、东莞比起来,珠江西岸的城市发展速度明显较慢。2010年,深圳GDP为9500亿,东莞超过4200亿,珠江东岸的惠州地区GDP增长率高达18%,也开始快速发展。而珠江西岸的三个核心城市,GDP产值最高的中山市也仅仅为1800亿,三个城市加起来不如深圳的一半。这也看出了珠江西岸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岸。

此外,珠海与中山、江门的行业结构相似性系数都在0.8以上。目前,三地的产业基本集中在电子信息、家电机械、精细化工、纺织化纤、建筑材料、灯饰、五金制品等行业。三地城市间的功能定位相似,产业结构基本雷同,导致经济互补性差,竞争关系远远大于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对投资主体、项目的争夺上,也有对人才资源、海岛资源、资金以及市场的争夺。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珠江西岸的区域经济需要一个快速的发展和全新的定位,借助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开始新的篇章。

3.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对珠江西岸区域经济的影响

3.1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对珠江西岸地区经济的影响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A字形公路交通网的核心地带,具备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物流集散中心的位置,货物可以轻松在一个小时内轻松到达珠三角的任何一个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可以发挥物流节点的中心作用,辐射整个珠江三角洲,重点向珠江西岸地区的三个城市服务。

珠江西岸的区域经济往往都是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三来一补”模式还占据着珠江西岸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外向型经济同时决定了产品的大量出口,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大大降低珠江西岸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在本身就是大部分以成本作为竞争手段的广大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带来巨大的福音。按照正常的方式和保税物流方式比较,就“一日游”项目,通过保税物流就可以给企业降低三分之一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了保税物流中心周边企业的竞争力。

以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为例,周边一百公里范围的企业,都可以通过保税物流中心的运作,带来成本的降低,一百公里的距离,已经可以完全覆盖中山、珠海、江门的整个地区,甚至可以覆盖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区。鉴于珠江东岸地区存在多个保税中心,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对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珠江西岸的三个城市上,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对珠江西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保障,同时,很多企业都可以从粗放型的代工生产模式,转向结合保税物流、外贸等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模式。

3.3 联合珠海港口优势构建“珠海港+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区域经济主干线

珠海和中山相比,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中,有着明显的优劣势,比如珠海陆地面积狭小,产业布局空间有限,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物流资源相对较少,尚难以支撑大港口运作。但是,珠海有珠三角最佳的深水良港建造自然条件。此外,广珠轻轨、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三个项目将珠海的物流能力有一个极大的提升,届时珠海港、机场空港的“双港”和铁路,将为珠海打造珠江西岸交通物流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中山的情况与珠海正好相反,中山的区域经济水平在珠江西岸的几个城市中一直处在一个领先的阶段,同时,产业布局也相对比较明晰,物流货源较多。中山港作为内地十大货柜港之一,虽然还是依然货物进出繁忙,但是缺乏大型深水良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山只能建设内河港,建造中的广珠铁路也不经过中山境内,难以构建公铁海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但是,随着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山的物流特色将会突显出来,珠江西岸唯一建设的保税物流中心,未来中山的物流可以看到有两大优势,一个是在珠三角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另外一个就是珠江西岸唯一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本身有着政策的因素,在接下来若干年中,政府也不太可能再在珠江西岸再建如此规模的保税物流中心,因此,珠海和中山在珠中江都市圈中可以先行一步,优势互补,建立珠海港与中山保税区的“双核心”架构,推进珠海、中山交通和物流同城化。

有了珠海的海港和中山的保税物流中心,其物流巨大的纽带已经形成,中山及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路径也会随着物流的节点而逐渐聚集,相信不久的将来,珠江西岸将会形成珠海港+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中心纽带。

5. 结论

由于中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给珠江西岸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珠江西岸的三个核心城市珠海、中山、江门的经济发展将受中山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影响,从传统的“三来一补”的代工模式,转型成结合外贸、进出口业务、内销等方式,扩大企业发展的柔性。同时,如果珠江西岸的珠海和中山能够达成共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联合自身优势,构建“珠海港+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核心纽带,能够同时发挥珠海海港,中山保税政策和制造业的优势,来弥补珠海自身产业不足和中山唯一能够依靠公路的交通壁垒。在珠江西岸形成区域经济双核心。同时产业集群也会围绕着这个纽带进行聚集。相信不久的将来,珠江西岸将会加快追赶珠江东岸城市群的步伐,通过中山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区域经济群体。

参考文献

[1]鲍亦衡,胡怡乐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年10期

[2]李向滨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黄文云,陈栋保税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探析——以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例[J];华中建筑;2006年02期

口岸经济论文篇7

此次论坛是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贸区等发展机遇下,两岸如何协作以融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举行的,主办方希望能够充分吸收本次论坛的成果,将它转化成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发展的动力。

两岸嘉宾聚首经贸论坛

作为厦门首届工博会期间分量最重的一场论坛,海峡两岸经贸论坛邀请了两岸众多重量级的政商界嘉宾,包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厦门市市长裴金佳,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詹火生,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台湾皇冠集团董事长江永雄,全国台湾同胞投资联谊会会长,台升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山辉等。

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贸区等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机遇下,这场论坛所探讨的主题也备显分量。

据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巡视员康文透露,2014年两岸贸易额已经达到了198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18个,同比增长了15%,实际使用投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在陆资、入岛方面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去年底,大陆有228家非工农类企业到台湾设立了公司或者办事机构,投资金额达到了5.9亿美元,涵盖了批发零售、通信、旅游等多个行业。

作为两岸贸易的桥头堡,厦门是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论坛公开的数据显示,在厦的台资企业已经超过4300家,其中包括联华电子、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资企业的工业总值占厦门市工业产值的40%以上。截至目前,厦门累计审批台资企业4363个,合同利用台资达到12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6亿美元。厦门企业赴台投资项目累计28个,投资2.2亿美元。

两岸发展迎来新机遇

“大陆进入了一个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后,两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陈德铭认为,首先大陆的一带一路规划是合乎产业布局的,不仅是台企,中小企业以及国际上各个资本都有机会。亚投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之间是一个补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亚投行的积极筹备,对于我们如何在新常态下走向世界有更多的机遇。大陆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必须经过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更多地注重高附加值的、低能耗的产业,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创新和自主的品牌。这里面的机会很多,台湾在这方面有很多年轻的科技成果,如果和大陆的科研结合,和大陆的市场结合,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数量庞大的台资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投资机会。”裴金佳在论坛上解读了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背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厦门与台湾对外经济依存度都比较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进一步抵御外部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共同理念,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裴金佳说,这是台资企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双向投资和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台资企业到大陆设立企业的程序可以进一步简化,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在服务贸易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厦门将力推两岸贸易便利化

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中的核心区,厦门则把制度创新放在了首位。

裴金佳说,厦门先行推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形成了一批厦门特色。比如一表申报,一口受理,率先开展对台海运快件的业务,首创台湾商品快速验收做法等,这些经验做法为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裴金佳表示,下一步,厦门将充分利用自贸片区平台以贸易便利化为突破口,带动两岸经贸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口岸经济论文篇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JY005)

作者简介:戴淑庚(1966-),福建长汀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台港澳、东南亚金融,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

摘要:文章的计量研究表明,闽台贸易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方面绩效显著,闽台贸易与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之间互为格兰杰成因。目前,闽台经贸合作面临制度瓶颈等问题。因此,应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同时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以促进两地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贸合作;机制;海峡西岸;经济区;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1-0064-04 收稿日期:2007-10-24

闽台经贸交流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两地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由当初仅局限于贸易逐渐向投资、产业分工、区域整合、劳务合作等领域拓展,由单向、小规模、低层次向双向、较大规模、较高层次发展。就贸易而言,截止到2007年3月份,闽台两地贸易总额达477.88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66.53亿美元,自台进口411.35亿美元。台湾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十大出口地。随着区域经济整合进程的加快,闽台两地的经贸交往将更趋热络。

海峡西岸(指狭义范围的,其主体部分是福建)经济发展方面,自改革开放以后也逐渐步入了持续高速发展时期。近20多年以来,福建经济以年均增长12.8%的速度向前迈进,经济增长率平均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3.7个百分点。2006年,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1位,人均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7位。为加速福建经济发展,2004年福建省提出了建立“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

那么闽台经贸合作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在此问题上,持肯定观点者有之,持否定观点者亦有之。本文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建构模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回顾和述评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运用现代主流的分析方法诸如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以及因果检验等方法,深入研究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台海两岸贸易对两岸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两岸多位学者作了探讨。戴淑庚的计量研究表明:两岸贸易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持续快速扩张对台湾经济的绩效是相当显著的;而且,随着两岸贸易的发展,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日益深刻。龙永枢从两岸之间存在的比较利益出发,分析了海峡两岸经贸发展的动因以及对两岸经济的影响。台湾学者吴江湖指出台海两岸同文同种,双方经贸相辅相成,而台湾方面应采取积极妥善的管理办法,与大陆方面共同努力,共存于两岸经贸的互动之中。赵弘静认为两岸经贸往来之密切,既是一个已客观存在的事实,且为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论从贸易面还是从投资面来看,对中国大陆之经济发展均有一定之贡献,因此,两岸之间应加强垂直整合关系,进行互助合作,并指出两岸的执政当局应作出相关的优惠制度安排,以达到共赢的目的。胡伟星认为大陆作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级,其所产生的“磁吸效应”能带动东业各国特别是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而 大陆本身亦能从台湾方面获得充足的资金、先进的 设备以及成熟的管理技能。因而两岸的合作是建立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两岸政府应共同致力于维 护和进一步发展两岸的经贸关系。

以上几位学者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两岸经 贸的互动和经贸关系走向,仅一位学者是从计量经 济学角度探讨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上述的 研究得出的结论,见仁见智;但重宏观研究而缺乏对 诸如闽台这类次区域问题的微观探讨。本文拟从定 量和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探讨闽台经贸合作对海峡西 岸经济发展的绩效。

二、模型建构和原因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资料来源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部分――福建省,因此,在指 标选取上选取福建的总量经济指标(GDP)作为因 变量。闽台的经贸指标本来应该包括贸易额、投资额 、劳务合作的经济效益、旅游的经济效益等多种指 标,但鉴于后面3项指标不系统,不易采集,本文仅 选取两地的贸易额指标作为自变量。上述数据来源 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6年)各期,闽台贸易 数据选自《福建经济年鉴》(1991-2006年)各期。

(二)模型建构本文选取如下模型分析闽台贸 易与福建经济关系:

LOGGDP=α+β LOGTRADE+ε

其中LOGGDP表示福建GDP的对数, LOGTRADE表示闽台贸易对数。

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由模型拟合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有较 强的解释能力,模型中解释变量高度显著,系数符号 与预期相同。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进行以下一系列验证分析。

1.异方差检验。利用WHITE交叉项检验方法, 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该检验的统计量为 Obs*R-squared,其P值为0.232293,远大于0.05,因 此接受原假设――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此表明模 型的设定是正确的。

2.自相关检验。根据表1模型回归结果,DW=0. 528010,在l%的显著性下,N=15,K=I时,dl=0.81, du=1.07,则DW=0.528010

从表4可知du=1.07

3.平稳性检验。由于模型中非平稳时间序列之 间经常存在伪回归现象而使模型结论无效,所以要 对模型中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的方法是 ADF检验,结果如表5。可知变量LOGGDP、 LOGTRADE都是平稳序列。

4.格兰杰冈果检验。通过闽台贸易与福建经济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或回归分析,可以知道出口与各传导变量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平稳性检验或回归分析却无法确定闽台贸易与福建经济变量之间到底是闽台贸易影响福建经济,还是相反。为了明确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第一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0.00267,表明至少在99%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闽台贸易是福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同理至少在99%显著性水平下,福建经济增长是闽台贸易增长的格兰杰成因。其经济意义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闽台经贸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存在“共生共荣、彼衰我弱、我衰彼弱、彼兴我起、我兴彼起”的关系。

(三)原因分析

1.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较强,从而奠定了双方进行贸易的物质基础,在互利贸易的推动下,提升了生产能力,从而促进了海峡西岸的经济增长。

闽台两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福建方面的数据参见历年《福建年鉴》以及http://stats-fj.省略/,台湾方面的数据参见主计处网站)。从1980年到2006年台湾岛内第一、第二产业各自占GDP的比重分别从7.7%、45.7%下降到1.57%、24.99%,其一产、二产的比重均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1980年的46.6%上升到2006年的73.44%。事实上,台湾的产业结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并且基本上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

至于福建的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36.7%下降到2006年的11.8%;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再经历了1982、1984以及1990年的短暂下滑后即表现为持续上升的景象,从1980年的41.0%上升到2006年的49.8%;至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总的态势是在缓慢上升,从1980年的22.3%上升到2006年的38.4%,2000年时曾上升到40.0%,但是,近年来有微幅下降,如果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其比重确实上升了不少。不过,福建的产业结构仍然停留在“二三一”的状态,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很大的比重,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正是由于两地产业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构成了两地经济的互补性,奠定了两地经贸往来的物质基础,在互利贸易的推动下,两地经贸交往能够促进福建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其经济增长。

2.闽台经贸合作空间不断扩大,由沿海向内地延伸,解决了省内偏僻山区的引资难题,从而带动了福建整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闽台经贸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台商到福建投资的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由原来的厦门、福州、漳州、泉州、莆田等闽东南地区逐渐向闽西北地区转移,台商通过与当地政府合资建厂或独资办企业等方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福建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经济的“梯度发展”。龙岩、三明、南平等原本属于福建省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内陆山区也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福建内地经济正在崛起,使得福建经济逐步走上均衡发展的道路。

除上述因素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因为,人世为闽台经贸合作扫除了一些贸易障碍,作为对台开放窗口的福建将率先在对台贸易的扩张中获取正面的经济利益,进而产生“引致效应”,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

口岸经济论文篇9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对策建议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四个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在现有资源环境的承载量基本满负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就无法有效利用现有的宝贵的资本和有限的资源。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发展蓝图,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从而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人口总量及人口变动系数

根据200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2008年福建省人口总量为3604万,其中户籍人口约为3477.14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为100:104。总和生育率是反映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总和生育率=一般生育率*35的粗略推算方法,可知福建省1.323的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国1.359的平均水平。但2008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12.20‰,同全国12.14‰基本相当,但死亡率5.90‰则低于7.06‰的全国平均水平,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6.3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8‰。

(二)人口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数量/人口总量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三阶段的划分标准,即把30%以下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初期;30%-60%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80%及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2008年福建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为52.24%,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比国际大都市圈90%的城市化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分地区来看,厦门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81.2%,已处于城市化发展较高阶段;福州市与泉州市城市化率均超过50%,同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莆田、三明、漳州、南平的城市率均超过40%,全省仅宁德市城市化低于40%,为39.9%,相比全省其他地区,虽然也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但水平较低。

(三)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素质涉及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本文将重点考察福建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状况。从1982至2008年,福建省人口文化程度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文盲、半文盲比重有了明显下降;高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大大增加。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福建省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重仍较大,占总人口的66.3%,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还不容乐观。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变动特征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比重缓慢上升

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常住人口的自然变动、户籍人口的机械变动以及流动人口三个方面。从福建省1978年以来的人口总量同全国同期人口总量的对比来看,虽然占全国的人口比重基本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幅很小,按照前文关于福建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略高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于在出生率相当的条件下福建人口的死亡率略低全国平均水平所致的结论。同理,我们可以将福建省人口总量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对比关系归结于常住人口的自然变动因素。

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并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实现《意见》提出的阶段性经济目标,就急需大量的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各类各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除了区域内现有的人口资源之外,同样需要外来人口来补充由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岗位空缺,大量外来人口的净迁入也必然引起该地区人口增长加速,反映在人口数据上即为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

综上所述,福建省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显然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急需大量劳动力资源补充的预期不符,急需凸显区域发展的极化作用,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参与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人口城市化滞后与区域经济发展

钱纳里于1988年曾对101个国家和地区1950-1970年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与城市化水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证明在一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上,与一定的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相对应。另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当人均GDP为82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30%-39%;当人均GDP为1087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40%-49%;当人均GDP为3621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50%-59%;当人均GDP为6224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60%-69%。

2008年福建省整体城市化水平为52.24%,比对钱纳里关于工业发展阶段的理论以及世界银行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比照关系,目前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2008年常住人口人均GDP约为4303美元,对应城市化水平应该在60%-65%之间,与实际值仍存在大约10%的差异。而目前福建仍未实现“三二一”的产业机构转型并依然保持“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的事实同样印证区域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平衡绝不会以牺牲工业化的发生速度来实现,除了需要吸引更多区域内的乡村人口融入城市化建设以外,更需要吸纳大量的外来人口加入海西这个大家庭,从事现代制造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以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发展目标,并最终实现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化。

(三)人口流入与流出并存,不同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差异显著

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人才集聚能力同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区域内不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两个指标,一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说明一地人口净流入的情况;二是2000年至2008年八年间一地常住人口的增长比率,说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1、将福建省各城市2008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做了对比,将常住人口比列高于户籍人口的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区,常住人口比例低于户籍人口比例的地区作为人口流出区。结果发现,在福建九个地市中,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四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大于一,即为人口流入区;另外五个城市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为人口流出区。从福建省这九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可以的得知城市吸引外来人口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成正比。

2、从人口集聚能力来看,福建省2008年的人口集聚率为1.09%,其中以厦门市最高,达到8.33%;福州与泉州的人口集聚能力相当,分布为1.86%与2.20%;漳州的人口集聚能力为0.72%,其余五个城市的人口集聚均为负。

三、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对策

(一)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具体包括:

1、以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在新经济增长时代,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减弱。实施以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调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投资结构和规模,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通过提高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

2、提高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发展。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推进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发展进程。具体对策包括:一是在条件成熟时,先将义务教育提升到12年的水平,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大学阶段的入学率和教学质量;二是在全社会形成多模式的现代化职业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3、构建人口学习创新机制的发展。实现人口素质的极大提高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应该确立“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的思想,构建人口学习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政策环境,形成全社会崇尚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实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劳动者的潜能。因此,需要在区域内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机制,建议将劳动力包括人才的流动作为制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消除劳动力地域流动的障碍因素,发展劳动力中介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尤其是网上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跨地域的市场配置。

(三)促进人才发展

1、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首先,必须强化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的整体性观念,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开发目标,并通过建立人才开发共同体,实现区域人才开发利用的最大化。其次,必须制定切实措施,加强本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此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已有人力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为人才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

2、人才规模扩大。一是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二是加大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此,可凭借本地区优势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央政策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和机制,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智力型、投资型、国际型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高资历的“三高”人才。

3、人才集聚和扩散。由于各区域间的人才吸引能力差异明显,因此应集中资源,利用福州、厦门、泉州对于外地人才具有较高的吸引能力,拓宽这三个地区人才高地的“地基”,并能利用高铁时代的同城效应优势将此地打造成为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优秀人才的集散中心,并通过区域人才流动,使之成为其他城市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和辐射的现代市场平台。

参考文献:

1、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二)[M].海风出版社,2009.

3、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林学明,席斌,米红.福建人力资源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2006(7).

6、何福平.福建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区域人口与发展研究,2006(8).

口岸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厦门港 闽台经贸 回归分析 区域极化理论 建议

一、区域极化理论简述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在“发展极”理论的基础上,把极化理论扩大到一个空间单位的发展中进行研究,提出了经济因素变动会引起“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的产生。“极化效应”是指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区域,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扩散效应”是指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等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

二、厦门港与闽台两岸经贸现状

1.厦门港现状

厦门港地处厦门湾,水深浪小、不冻少淤。岸线总长202.3公里,适于建港的岸线60.5公里;锚地面积达19平方公里。进港航道全长约42公里,水深达到-14米,10万吨级船舶全天候进出港,目前由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后石、石码、招银八个港区构成。

2008年,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9701.96万吨,比上年增长19.5%,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五百万标箱,完成503.46万标箱,增长8.8%。2008年,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680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60万标箱。目前,全港集装箱班轮航线有137条,港台航线20条,月航班数达到717班。厦金航线累计旅客吞吐量突破455万人次,日航班数达到32班,全年厦金航线旅客吞吐量完成119.52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31.3%。台湾航线直航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9.7万标箱,比2007年下降10.8%。

2.闽台两岸经贸现状

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以来,闽台经贸开始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闽台转口贸易和台商赴闽投资都有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自 2004 年以来,闽台转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接近20%,台商赴闽投资年均增长率接近12%,2008 年底福建省共引进台资企业9718家,合同台资166亿美元,闽台贸易额已达72.6亿美元,同比增长5.07%,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闽台贸易额有所回落,但仍达到69.6亿美元。

另外,在2009年福建省积极吸引台湾石化、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项目和信息、生物制药、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生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来闽投资,着力推动一批闽台产业合作重大项目落地。

三、厦门港对闽台两岸经贸促进作用的定量分析

本文选取从1994年到2009年厦门港及闽台经贸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使用OLS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厦门港与闽台经贸发展的联系。

1.建立模型

MT=β0+β1TEU+β2TTL+μ

其中,MT表示闽台两岸贸易额,TEU表示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TTL表示厦门港的货物吞吐量,μ为随机干扰项。

我们假定该模型:

(1)TEU和TTL均与μ不相关;

(2)随机干扰项μ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即:μ~N(0,δ2)。

利用相关数据回归结果如下:

MT=18.73486+0.05391TEU+0.00249TTL

t=(4.058) (3.550)

R2=0.982 F=354.383 DW=1.727

2.模型检验及分析

由回归结果知,R2=0.982,模型拟合程度良好。由TEU和TTL的p值(分别是p TEU=0.0014,pTTL=0.0036)得,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对闽台贸易额均有显著性影响。作为时间序列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

厦门港的发展与闽台两岸的经贸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每增加一万标箱,可以带动闽台贸易额增长539万美元,同时厦门港货物吞吐量每增加一万吨,可以带动闽台贸易额增长24.9万美元。

四、厦门港对闽台两岸经贸发展的极化理论分析

1.极化效应下厦门港对闽台两岸经贸发展的影响

就港口的而言,厦门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运输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渐成为了闽台西岸经济发展的中心,由于依托港口存在直接产生的共生产业(如海运、港口装卸、仓储等)不断发展、港口和周边区域之间的链接渠道日益通畅,港口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展、服务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使得经济要素不断在其周围聚集。具体到闽台两岸经济贸易方面,在港口空间集聚效应作用下台湾越来越多的产业向厦门市及其临港产业区集中,增强了城市社会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厦门港对闽台两岸贸易的带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培育临港工业、带动依存产业进而推进两岸产业对接、深化合作领域来体现的。

厦门依托港口发展而形成的临港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基础。台商投资主要以机械、电子、化工行业为主,由于厦门港的“极化效应”的作用,这些产业不断聚集,促进了港口货物的加速流通并增加货源,港口货物的加速流通和货源的增加又促进了厦门临港工业的发展,使得港口与工业园区高度结合。2008年,三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5家,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02.9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1.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9%。

2.扩散效应下厦门港对闽台两岸经贸发展的影响

港口城市的产业集聚与扩散过程是其空间集聚效应的延续和扩展,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外延发展的重要动力。就厦门港和两岸的经贸发展而言,“扩散效应”下港口航运物流对两岸经贸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厦门港推动两岸货物贸易往来。厦门港在港口条件、货物吞吐量、服务水平及货源分布上的具有相对优势,加之以福州港、泉州港作为其集装箱支线喂给港,因此厦门港与台湾各港口的物流航运往来使得厦门港的辐射范围能够有效波及台湾全岛和海峡西岸地区,从而在带动两岸航运物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厦门港密切了海峡两岸人员的交流。截止2009年,厦金航线累计旅客吞吐量突破455万人次,日航班数达到32班,全年厦金航线旅客吞吐量完成119.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3%。

五、关于促进厦门港口发展的建议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厦门港的集疏运条件、物流网络和经济腹地的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我们在此对厦门港口的发展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1.发挥厦门港在国际航路上特有的地理优势。厦门港应切实改善通关环境,落实各项通关便利政策,鼓励、吸引和促进更多的航商在厦门港进行国际航线间的舱位调整,由此扩大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

2.抓住目前大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契机,深挖内陆腹地,拓展海铁联运。沿海地区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正逐渐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其中包括向闽北、江西、湖南等厦门港的内陆腹地转移。厦门港应充分抓住此次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契机,深挖闽北、江西、湖南等内陆腹地,大力拓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夯实基础箱源。

3.做强做优厦金航线,持续保持两岸往来“黄金通道”优势。面对“三通”形势,厦门港应进一步挖掘厦金航线潜力,对两岸邮轮客运业务的开展、“三通”小型货物的靠泊装卸、保税仓储业务的开辟以及邮件及客带货业务的开拓进行整体规划,积极拓展客运、货运、邮件包裹专船运输等运输形态,改善通航环境,避免被弱化与边缘化。

参考文献:

[1]Hoyle B.S. and Pinder D.A.(Eds.)City 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ti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P23-339.

[2]卓大力.厦门港发展对其城市经济促进作用的定量研究[J].中国水运,2009(5).

[3]龙永枢.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刘正英.论厦门特区对台经贸往来[J].亚太经济,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