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十篇

时间:2023-07-24 17:21:00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1

__地处我国__内陆出海通道,是__与__相接壤的三个沿边市之一。边境线360公里,占__陆地边境线的1/5。现有__、__2个国家一类口岸;__1个国家二类口岸;另有__、__、__、__、__、__、__等7个边民互市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工作,边境口岸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边境贸易快速增长。__出口__的商品主要有焦炭、布匹,小型机械设备及配件和日用五金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大米、坚果、中草药、橡胶以及矿产品等。全市边境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1年的3.1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0.48亿美元(含不列入海关统计的边民互市贸易),年均增长63.16%。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和出入境车辆分别从2011年的16.8万吨、10万人次和0.65万辆次增加到2014年的25.78万吨、21.11万人次和4.36万辆次。“十二五”以来,全市对越贸易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边境小额贸易成为拉动全市边贸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4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为4.6亿美元,占全市边贸总额10.48亿美元的比重达44%,差不多占据了边贸的半壁江山。2015年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18亿美元,增长107.8%,其中,边境小额贸易总值8.54亿美元,增长191.4%,占同期全市对外贸易总值83.88%。

(三)对外贸易经营企业逐渐成长,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4年,全市培育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20家,实现进出口贸易额5.6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78.16%。据统计,截止2015年10月底,全市具有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企业共有301家。

(四)交通和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一是交通基础实施得到极大改善。2014年底,__至__、__至__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大拉近了昆明、贵阳、重庆、成都等__腹地中心城市与我市边境口岸的距离,为__地区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市边境口岸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口岸建设补助资金以及自治区同步配套资金,分别完成了__口岸新联检大楼、驻县城办证大楼、国门广场和车辆通道改造等项目;__岸新联检大楼、综合验货场、国门广场、报关报检楼改造等项目建设。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口岸功能获得提升,口岸通关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五)积极推进和打造对外开放开发合作新平台。一是扎实推进__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2014年成立了__市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委会。负责探索和实践沿边开放合作先行先试体制机制;拟订并组织实施试验区对__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规划、战略和政策等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统筹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工作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二是积极申报__(__)边境经济合作区。2015年7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申报__(__)边合区。8月3日,国务院已将自治区申报文转国家商务部办理。三是加快推进沿边经济园区建设。为中国__—____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做好铺垫。四是开工建设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为中国__—____边境经济合作区和__至____省客货运输专线的开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跨境经济贸易、西南中南出境通道、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快捷、安全、合法、高效的服务平台。五是__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六是中国-东盟农产品自由贸易示范园区专题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成果通过国家部委专家评审。积极推动申报粮食、水果进口指定口岸;__水运开放口岸已纳入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家口岸办,正在努力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也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和招商;__-北京果蔬专列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一)边贸总量偏小,通关人流、物流、车流量较少。一是边贸总量相对偏小。2014年,我市边境贸易总额为10.48亿美元,是__市边境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__市的三分之一不到。边贸未形成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二是通过口岸的人流、物流、车流量少。人流、物流、车流是衡量边境口岸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2014年,全市口岸货运量为25.78万吨、出入境人员21.1万人次。与__毗邻的____县__口岸,同年货运量39.8万吨,出入境人员46.2万人次。同为对越贸易,地理位置相近,__仅一个口岸的人流、物流量就超过了我们全市口岸相应的流量。

(二)贸易结构层次较低,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缺少产业支撑。一是贸易结构层次比较低,边贸企业少,加工贸易滞后。贸易的商品仍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深加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贸易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与周边口岸的贸易商品结构雷同。三是缺少产业支撑。边境口岸经济发展与腹地产业、工业园区关联度不够,缺乏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和拉动。四是科技合作和劳务合作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边境口岸建设目前主要是国家、自治区投入为主,但口岸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是需要地方进行长期、持续的投入。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加上依据现行税收体制,地方无法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中享受增值税分成,导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二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边境口岸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通往__、__岸的公路等级低,口岸货场规模小,通关未能实现科学、规范的人货双通道,仓储装卸能力低等。(四)口岸通关效率有待提高,边贸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优化。一是在办理通关手续方面,存在程序繁琐,成本过高等问题,通关不够便捷高效。存在部分边贸企业和个人放弃通关,甚至有的转入非法走私等问题,对正常的经贸合作造成负面影响。二是边境口岸金融服务滞后。目前,我市只有__岸设有金融网点,其他2个口岸均无金融网点。此外,不能直接办理跨境汇款等业务,大量边贸活动采用现金结算,对口岸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三是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意识有待提高,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地方政府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边防等联检部门共同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相互间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有待完善,相互配合提高通关效率的工作有待加强。

(五)市县管理体制没有理顺。__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载体是__市和__县。两市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口岸及园区的建设进度、质量密切相关。虽然__市和__、__两市县都相继成立了沿边开发开放工作管委会,但市级与县级机构的工作关系、管理权限等没有得到明确,难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另外,市沿边开放开发管理机构设置为事业单位,没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权,难以做好市与县以及县与县之间的协调工作。

(六)边境口岸城市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长期以来都习惯把“老少边山穷”中的“边”,作为制约和影响__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忽略了__可以作为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以致于没能把“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口岸开放程度低。我市__、__岸仅为__双边性国家一类口岸,尚未允许对第三国人员开发,开放面窄,贸易国别单一。另外,边民参与边境贸易的积极性不高,边贸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力不强,导致__作为边境口岸城市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七)缺乏坚强平台,优惠政策效应减弱。目前__还没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部级平台,享受不到国家给予这些平台的优惠政策以及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一)进一步强化沿边开发开放管理体制问题。建议按行政机构设置市沿边开发开放管理机构。国家商务部要求边合区管委会为地级市政府派出机构。建议把市沿边开发开放管委会设立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其相关的行政管理职权,以确保做好市、县之间的协调工作。

(二)立足高起点,着眼大格局,做好我市边境口岸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__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往来的前沿,在规划边境口岸经济的发展时,要立足高起点,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以及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发展战略中,利用__撤县设市等有利机遇,趁势发展,努力争取得到国家、自治区更多的支持;要着眼“背靠__,面向东南亚”的大格局,充分发挥我国__通往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的区位优势,实现互联互通,带动口经济岸发展,打造和形成__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健全和完善与越方的双边口岸会谈会晤机制。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近期,__高层经济交流频繁,双方寻求合作的态度积极,谋求发展的愿望迫切。今年11月5日,访问__时提出:“__发展互为机遇,两国已就扩大‘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框架内合作和加强产能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中方愿同越方一道,推动双边贸易均衡可持续发展……。”__市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越方同级政府间会谈会晤机制,加强经贸合作,稳定贸易关系。每年定期与越方对口部门开展会谈会晤,形成通报情况,交换意见,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

(四)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边境口岸经济发展。一是提升边境口岸功能。积极争取__、__岸作为特色商品进出口指定口岸,如向国家积极申报在我市设立东盟牲畜产品进口指定口岸等,争取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推动口岸经济的发展。二是搭建口岸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推进口岸物流业的发展。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进入,提升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包装、搬运、保险等现代物流衍生业,促进口岸现代物流业的快速提升;通过多方位的招商引资,发展边境特色互补的加工贸易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大力培育边境口岸贸易经纪人,培育壮大贸易载体,服务口岸经济。四是探索开展双向互补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双边的生产技术、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展与__为主的东盟国家国际经济合作。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的扶持力度。二是向国家建议从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海关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视同国内增值税,地方能够按比例分成。三是充分发挥金融信贷资金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四是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解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利用多渠道筹集的资金,实现沿边公路等级提升,交易仓储设施扩建,互市贸易设施配套等,不断完善各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六)努力提高口岸通关便捷化程度。口岸各查验部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推动通关“一体化”、“无纸化”改革,改进监管模式,创新多部门监管协调机制,提高通关效率,缩短流程时间。建议借鉴其他兄弟口岸便捷的通关模式,降低通关成本,增强口岸综合效能,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通关便捷化程度。先试先行,积极探索“两国一检”的通关模式。

(七)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边贸管理体制。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与边境口岸联检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口岸经济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地方政府与联检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口岸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切实解决联检部门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二是探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红利市县分享机制。三是推进金融配套服务。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口岸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包括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功能、探索建立人民币与周边

国家货币资金的双向流通机制。(八)建议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建设__(__)边境经济合作区。推动__商贸物流园区、____产业园区和湖润矿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此为核心区,带动____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以我市其他5个工业园区作为边合区的辐射区,享受自治区、市给予边合区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加强“__沿边开发开放新体制新机制新平台”课题研究,按先试先行的原则,大胆创设我市沿边开发开放的新平台。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2

两岸贸易发展湾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这种政策的动机是什么,也无论政策的采取是主动还是被动。正是在此意义上,两岸贸易的政策轨迹可归结为一种“回应而非互动,回应而非协商”的状态。①基于此,本文尝试采取一种政策响应视角,对两岸贸易发展的政策轨迹予以解读,以为机制建立之认识基础。

(一)两岸贸易的阶段划分与形态转换

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至2010年为止两岸贸易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而两岸贸易形态的转换就蕴含于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一,贸易萌芽阶段(1979—1987)。该阶段,两岸贸易额总计55.1亿美元,大陆对台贸易从0.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转变为9.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贸易形态的转换过程是:从大陆单方面开放和台湾禁止发展到主要通过香港秘密进行,再到台湾当局被动因应时局,逐渐允许民间经由转口形式与大陆地区进行贸易,最终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使台商取得了向大陆间接出口的合法地位,并于1987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政策,从侧面促进了两岸贸易。第二,初步发展阶段(1988—1992)。台湾正式开放大陆地区物品间接输入,公告准许输入的大陆地区物品项目,两岸贸易步入有限度的开放轨道,间接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台湾当局对自大陆进口仍存在诸多限制。台湾出口方面,对大陆间接输出商品,除部分高科技产品应依有关出口的规定办理外,其余不加限制。两岸贸易口径进一步扩大,朝向正常的双边贸易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三,加速发展阶段(1993—2001)。两岸贸易开始由转口贸易向转运贸易转变,相对于转口贸易,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也节省了运输时间。两岸贸易快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步增加,逐渐形成了大陆对台湾主要出口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台湾向大陆主要出口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的贸易格局。同时两岸经贸也进入以投资为主导,投资带动贸易的新阶段。海峡两岸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日本进口、台湾设计、祖国大陆加工、欧美销售”的贸易分工新模式。第四,深化发展阶段(2002—2008)。两岸先后加入WTO,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市场进一步开放,两岸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在岛内企业的强烈要求下,台湾“经济部”对进口大陆产品的开放程度也日益放宽,截至2005年,工业品开放项目达到7250项,开放比率升至83.3%。[1]76-83其中农副产品也成为一个贸易热点,大陆方面对台湾产的部分农产品实施零关税进口措施,更激发了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热,促进了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第五,逐渐步入正常化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交流更加紧密、关系更趋缓和,并为两岸地区的经贸合作逐渐步入正常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ECFA的签订,更促使两岸贸易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

(二)两岸贸易形态转换的政策轨迹:非协商式回应

基于政策面向客观看待两岸贸易的规模扩充与形态转换,大陆的政策引导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尤其是贸易形态提升性转换的“突破”,往往体现出大陆政策强力引导的效应。当然,从合作的角度看,将两岸贸易的发展看作两岸“政策回应”的结果可能更显公允,无论台湾当局出于何种动机、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地位而作出了一些符合两岸贸易发展趋势的政策规定。①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打破了两岸隔绝30年的僵局,两岸贸易从此开启新的篇章。1984年台湾首次放宽自港澳转口输入大陆产品的限制,允许民间经由转口形式与大陆地区进行贸易。1985年,台湾宣布《对港澳地区转口贸易三项基本原则》,使台商取得了向大陆间接出口的合法地位。1987年,台湾当局首次开放27项大陆农工原料进口,免受“警备总司令部”输入检查。同年11月,台湾当局迫于民众要求,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的第二次转折。两岸门户的逐渐开放,使两岸贸易从单边贸易逐步迈入双边贸易的格局。为了因应两岸贸易发展的需求,台湾于1988和1989年又先后颁布了《大陆产品间接处理原则》和《大陆地区物品管理办法》,正式开放大陆地区物品间接输入,并可标明在大陆地区生产制造。大陆也于1988年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首次对台商到大陆投资作出系统规定,并给予投资优惠和便利。两岸贸易活动开始由无序转向有序,贸易额渐渐增加,贸易商品也开始趋于多元化。1992年大陆掀起发展市场经济的热潮后,两岸贸易开始由转口贸易向转运贸易转变。2000年12月,大陆相关部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就对台贸易的管理方式、指导原则、纠纷解决等进行规范,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并趋于法制化。两岸先后加入WTO,台湾当局于2001年11月7日宣布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的措施,两岸市场得以进一步开放。[2]6-112008年6月“两会”恢复商谈,于同年12月15日基本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使得两岸贸易从间接贸易进入直接贸易阶段,贸易规模扩大、贸易额迅速增加、贸易产品结构优化。2010年6月签署并于2010年9月12日开始实施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则直接开创了两岸贸易的制度化时代。尽管两岸贸易与其他双边贸易相比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甚至存在一些为外人匪夷所思的政策规定,但是,在两岸特殊政治关系下,在封闭作为经济合作起点,“敌视”贯穿经济合作过程的情势下,两岸公权力部门所采取的或主动、或被动、或明确或暗示的政策举措,应可看作是一种适应两岸经济关系变化态势的政策回应。这种政策回应不仅推动了两岸贸易形态的转换,也为两岸贸易机制的建立并最终走向协商建立了基础。

二、基于两岸贸易合作走向的政策诉求:以国际市场开拓为主

通过对两岸贸易过程的总结和政策轨迹的梳理,可以对两岸贸易的走向进行一个粗线条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所蕴含的政策诉求。

(一)两岸贸易合作的走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制度性一体化条件下,借助于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大效应,一体化成员间的双边贸易均会得到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两岸贸易也不例外。因此,两岸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结构趋于合理、服务贸易大幅成长等应是两岸贸易发展中水到渠成式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更为关注两岸贸易关系在国际市场的体现及其变化趋势。众所周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岸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性愈益加强。这一问题既包括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方式问题,也包括两岸在国际市场的竞合关系问题。本文借助两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现象对第二个问题进行论述。两岸农产品出口在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上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出口市场来看,大陆与台湾各自农产品出口市场排名前10位中有6个是相同的,如日本、香港、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各自出口排名较前的产品,相似度也较高,例如鳗鱼在大陆出口农产品中排名第二位,在台湾排名第十位左右,从1992年到2006年,台湾活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88.85%下降到43.78%,大陆活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11.01%上升至56.21%。[3]35-40大陆南方与台湾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竞争更为激烈。统计表明,1997年至2003年,福建和台湾的14种主要出口农产品中有近50%的农产品是相同的。就两岸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关系而言。在现象层面,两岸都对在国际市场无序竞争导致的产业竞争力下降有充分的认知;在政策层面,两岸贸易管理部门、贸易组织和企业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化解两岸在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并对在国际市场加强贸易分工合作抱持高度期待;在制度层面,两岸在ECFA签署与实施后,都将一体化的制度触角延伸到了国际经济空间,试图进行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虽然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和国际经济合作特有的复杂性,这一制度安排的最终成型尚需时日,但这一走向不会改变。不过,这一走向的现实化,需要两岸以合理的贸易分工参与国际经贸体系,也需要两岸探寻一条共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方式。

(二)两岸贸易合作的政策诉求

贸易合作的合规律发展,不仅体现为一种对市场规律的适应,在两岸特殊关系下,还体现为一种对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这种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贸易合作的政策诉求。两岸贸易的政策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要求解决目前贸易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两岸贸易合作的经济带动和结构转型效应;第二个层面是深化两岸贸易合作机制。目前,两岸所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涵盖的产品领域、服务贸易协议包括的服务业开放项目均不能适应两岸贸易发展趋势,应在增加货物贸易产品种类、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合作门坎,发展两岸服务贸易,并为货物贸易提供支持;第三个层面要求推动两岸各自内部的经济结构转型,为分工提供结构基础,为合作提供结构与政策环境;第四个层面要求提升开拓国际市场的共同认知并形成合力,以科学的两岸贸易分工融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为两岸在国际经济空间开展经济合作的制度合作创造条件。为此,两岸应立足两岸贸易实际,在内部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加强更广泛议题的协商,在ECFA框架下构筑更为合理的贸易与投资互动关系。同时,双方可通过合作条件的创造,改变两岸经济合作单一的“协议拉动型”模式[4],改变ECFA时代产业主体过于依赖“两会”协商的局面。

三、ECFA条件下两岸贸易合作的促进机制

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宏观机制,因此,EC-FA条件下两岸贸易促进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其着力点主要在于完善政策实施机制。

(一)完善两岸贸易纠纷解决机制

两岸贸易从间接走向直接,从非正常化走向正常化历时不久,基础尚不牢固,ECFA的签署与实施虽然为两岸贸易的常态化发展构建了框架机制,但是,两岸贸易不平衡、开放不对等所衍生的各种贸易争端和纠纷解决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或者说,两岸贸易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仅仅靠相互协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的贸易纠纷需要诉讼裁决,以法律手段予以规范。因此,两岸需要进一步提升纠纷与争端解决机制的层次,以建立与多元化市场机制、多元化市场主体相符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因此,法律机制的构建应提上协商日程。但是,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在两岸尚未就台湾政治定位进行协商的条件下,存在大陆对台湾司法判决的认可问题。加上双方的法律制度不一,裁决程序也有差异,因此,法律机制的建立在制度和技术上都有障碍。目前两岸可在建立贸易纠纷仲裁机制的基础上,对双方确需法律解决的纠纷,可以采取由两岸适宜司法机构裁定的办法。其法律裁定文书,由“两会”(或由两会授权其执行机构“经合会”)认定后相互送达对方,“两会”认定后送达对方相关部门即予采信。如此,既可摆脱两岸司法裁决认定的制度困境,也可克服双方裁决程序不一带来的技术问题。因此,法律机制的建立应是对仲裁机制的有益补充。此外,建立双方城市或次区域贸易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也是法律机制建立的一个面向。

(二)两岸贸易合作的金融支持机制

两岸贸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两岸金融合作机制来支撑。2009年4月和11月签署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两岸金融合作监管备忘录》(MOU),是两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标志,也是两岸金融合作机制建立的指导原则。[5]64-70在此原则和框架下,ECFA关于服务业开放的相关协议对两岸金融服务业相互开放作出了降低准入门坎的承诺。但是,相关机制并不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双方审核程序的繁杂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进入,二是台湾银行业分支机构只存在于大陆东南部的沿海城市,与两岸贸易向大陆中西部的地域扩展形势不符。因此,简化程序,建立金融服务的区域转移机制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两岸直接的货币清算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可采取由双方指定清算行进行清算,走向人民币和新台币现钞清算,向两岸商业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和新台币各项业务过渡,直至建立“直接清算”模式的方向发展[6]52-55,最终形成通畅安全的结算管道和科学合理的计价结算机制。

(三)建立两岸贸易发展的评估机制

贸易合作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对两岸贸易的学术评估早已见之于产业界、学术界,但是,两岸尚未有公权力部门指定或授权的机构进行专门的贸易评估。换言之,两岸贸易评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贸易评估机制的缺位是两岸贸易决策与贸易现实进展存在时滞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两岸贸易成本高的因素之一。当前,可由“两会”代表两岸贸易主管部门授权“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行业领袖、适宜身份的经济技术官员,成立两岸贸易评估组织,定期举行相应的评估报告会,两岸贸易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既可供两岸产业经济界作投资参考,也可提交两岸贸易主管部门作为两岸经贸决策的依据。两岸合作评估两岸经贸,其用意不仅在于建立多渠道的评估机制,也在于充分利用两岸不同领域的视角、立场、利益出发,达致对两岸贸易的公允评价,以便于两岸更为科学地发现两岸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3

我省地处内陆地区,是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腹地,同时又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前沿。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开放”主战略和“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的指引下,连续保持中部地区发展增幅前列,同时也越来越被大小企业家看好江西。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的一些企业家纷纷迁入我省,特别是赣州市据不完全统计,自框架协议签订以来,已有200余家企业入驻,并以20%的速度递增,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为制造业工厂,大有向我省纵深发展的趋势。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进出口贸易,据最新统计,今年头5个月出口贸易又比上年周期增长34%。出口贸易运输量从2003年的160余万吨,猛增到目前的230余万吨,经专家测算预计到“十一五”规划的末期,全省出口货运量将达到或超过1000万吨。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省委省政府把口岸物流工作摆到了议事议程的重要位置,并致力于口岸物流平台的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北接长三角,东连闽三角,南承珠三角,与三个三角对接,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已成为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口岸物流大平台,是我省主动对接的具体措施。

1构建综合运输平台,为口岸物流提供高效运输手段

我省进出口贸易运输通道一是少,二是窄,三是散,主要靠九江港水运口岸与上海外高桥连接。全省进出口货物直接从我省报关进出口的货物最高年份只有35万吨,2万余标箱。根据泛珠三角框架协议的要求,应牢固树立“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首先是口岸的对接”的观念。近年来,我省将原来分散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进出口货物监管查验点相对集中在南昌昌北经济开发区,形成了铁、公、水、空运输综合体系,为货主提供了多种运输方式选择的机会,为多式联运及“门到门”在一站转换运输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为使南昌至上海的国际集装箱水上内支线运输更加通畅,省政府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将南昌到长江的赣江航道由三级航道提高到二级,有效的提高了南昌到上海的国际集装箱内支线的常年通航能力,航空货运也充分利用国际航班号共享,增加了直通国际航线,加大了航线密度,提高了航空国际货运的速度。特别是努力开拓向南、向东南方向的铁路口岸运输通道,我省已完成了南昌到厦门的“五定班列”全部工作,已开始运行。现在南昌到厦门出口货物在24小时内可准时抵达,南昌到深圳的“五定班列”也于去年12月完成了试运行,预计今年的8-9月份即可正式运行,到时从深圳出运的货物到达南昌南站起算,36小时内即可吊装上远洋轮船;

2构建口岸服务平台,为口岸物流提供便捷服务

江西地处内陆,进出口货物除在九江水运口岸可以直接通关运输外,其余都必须运到沿海口岸报关、报检、装箱、清关,费时、费力,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省政府根据我省的地形及地理条件,及时提出“口岸作业区”概念,即在我省沿长江和沿京

九、浙赣铁路线建立若干个集海关监管点、检验检疫注册场地以及报检(关)和服务为一体的经营场所,在这些场所实现沿海港口口岸的所有主要功能,同时在南昌海关、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支持下,主动与沿海港口口岸的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对接,签订两地合作协议,同时鼓励我省货代与沿海的船代、港口、码头、车站、仓储进行必要的对接,使我省的这些场地真正成为沿海港口口岸在内陆的一个作业区,在这些作业区内实现“就地报关(检)、就地装(拆)箱、就地查验、就地清关”,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不出省门就能办好国门事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完成铁路南昌南站、公路赣州货柜车查验场、南昌白水湖码头三个口岸作业区的建设。按我省口岸“十一五”发展规划,还将在京

九、浙赣铁路沿线的吉安、赣州、新余、鹰潭、上饶等设区市建立若干个口岸作业区,在全省形成便捷口岸服务。

3构建口岸信息平台,为口岸物流提供快捷服务

近两年来,我省一直把构建口岸信息平台当作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先后派出8个调研小组,前往上海、宁波、厦门、广东、安徽等地,就口岸信息平台的组建方式、建设模式、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察学习。最近,海关总署下发了《关于印送国务院领导指示和电子口岸建设部级联系会议有关材料的函》(署厅[05]165号),对地方建设信息平台问题提出具体要求,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省政府领导对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建设地方电子口岸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将在最近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和我省的实际以及9+2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我省电子口岸建设成为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口岸管理现代化、货物流通现代化、商务运营现代化,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通关速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安全、高速的口岸信息平台,为口岸物流提供快捷服务。

4抓紧“桥梁”建设,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上门服务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4

一、以保先教育为契机,促进__口岸事业不断发展。

今年,__口岸办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六大、市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达到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使党风、政风、行风有了明显改进,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据统计:国际__一类口岸20__年出入境旅客员工人数293740人,同比增长8.02;其中出入境旅客人数260450人,入境外籍旅客员工人数101316人,同比增长30.81;出入境飞机3043架次,同比增长8.26;进出口货物1.61万吨,同比增长38.53;货值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86。

二、强化协调管理,确保__口岸高效畅通。

(一)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形成合力。20__年9月市口岸办召开__口岸委第一次全体会议。20__年2月召开了我市首次口岸系统工作总结表彰会,对我市近两年的口岸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口岸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市委副书记和宜明、副市长王建玲以及自治区和我市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市委副书记和宜明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和宜明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口岸在推动自治区和我市对外开放和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使__成为我区向西开放的前沿,为我区扩大向西开放、东联西出、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等方面所做的积极贡献。同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口岸事业、口岸经济发展以及口岸相关单位优化服务、改善通关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口岸战线上的全体同志进一步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必须应对的挑战,增强了做好口岸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口岸工作及__口岸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了对__国际__一类口岸的协调管理,有效改善__口岸的通关速度和效率。一是认真贯彻实施《__口岸管理暂行规定》,并据此认真协调解决__口岸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二是认真落实第一次__口岸委全体会议纪要精神,对会议决定的事项逐项加以跟踪落实,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比如联检单位值班电话问题、国际航班信息通报问题、国际厅秩序混乱问题等,有效地维护了__口岸的正常秩序;三是本着加深友谊、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目标,及时为中外航空企业提供信息及协调服务。20__年4月下旬,市__口岸委办公室召集__联检单位主要领导与外航公司代表举行座谈,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找出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政策和规定进行了现场解答,使外航公司和联检单位思想进一步沟通,关系进一步和谐,及时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三、加强调研,提出建议对策,为__口岸经济健康顺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0__年,市口岸办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进行口岸情况调研,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了市口岸办的情况汇报,并针对我市__口岸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使一些问题和困难在宏观层面上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促进了__口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__年,民航、__集团及各联检单位在提高通关效率上做了大量工作,使今年的通关效率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__集团根据市场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改进通关环境,改造现场设施,尽量使现有的环境改造的合理、优美。海关今年因工作量加大,所有旅客必需填写申报表,加之旅客素质参差不一,给工作带来众多压力,但__海关认真负责做好宣传工作,安排人员帮助旅客,并采取多种形式为提高通关提供保障 。在货物进出口通关方面多次与相关单位沟通、协商达成协议,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设立了快速通道,对于转关进出口货物,实行转关运输“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新通关模式。检验检疫__办事处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明确职能、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水平和执法力度,今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期间,及时制定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进行现场演练,加大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疫情及敏感、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检疫把关力度。建立和完善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了全处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边防检查站边检中心查控工作有新突破。一是以查控“三种分子”,打击“”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全程查缉”思路。二是以提高查缉技能为重点,建立培训机构,加强网络学习等三项技能培训使检查员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三是在勤务规范化上有新突破。深入持久地开展执法“双争”活动,严格落实新的勤务规范,遂人定岗,遂岗定位,遂项落实,实现检查流程顺畅统一,环节衔接万无一失,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出台《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实施细则》,改进执法作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__口岸各方面工作呈现新面貌。

四、重视加强__口岸办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市口岸办坚持每周召开全办例会,例会中重点对__口岸工作进行研究、部属,在__安排了专门值班人员,制定了值班制度,同时重点组织__口岸办人员认真学习中央、自治区和市上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__口岸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狠抓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要着眼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凡事以大局为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发扬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全新__口岸形象。

回顾20__年__口岸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就全社会而言,“大口岸”、“大通关”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投入的局面必须改变,口岸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查验设施和手段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改善;三是口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__口岸办存在工作人员少、没交道车辆等问题。

20__年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口岸构建;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三沙群岛;疆域权益;研究

口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门”的象征,口岸对经济建设有特殊的辐射功能,强化旅游口岸的建设有助于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旅游口岸的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口岸的布局与建设水准将直接影响到国际旅游岛的后续发展。旅游口岸是国际旅游岛的“门户”,是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名片,其建设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形象及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旅游口岸的构建对于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建设、彰显南海疆域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旅游口岸建设与研究关系到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逐渐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化。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受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在缩小,中国正在融入与世界各国人员交往和贸易往来的大潮当中。因此,对外口岸的建设与研究日益引起中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地位越来越突出,将成为各地区核心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口岸更是对外口岸的缩影,对旅游口岸的建设与研究关系到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同时也是检验对外交往的开放程度和旅游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将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区,对旅游口岸的建设与研究刻不容缓。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第一窗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门户”,诸多软硬件要素会影响其构建的质量。口岸同时具备了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口岸在促进地区乃至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海蕴藏丰富的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而三沙群岛旅游尚未开发。在南海周边国家正对南海丰富的资源窥觊不已、垂暮有加的今天,通过加强国际旅游岛口岸的建设来辐射并带动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维护国家、彰显疆域权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见,旅游口岸的建设与研究迫在眉睫,除了完善与建设通关口岸的硬件设施之外,与之配套的大型免税集团或大型商业公司,建设经营免税店、大型游乐园,还有与旅游服务体系有关的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

二、旅游口岸意识及旅游口岸相配套的软硬件建设有待提升和加强

1.传统旅游意识对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的影响

在传统的旅游观念影响下,一些地区旅游口岸的建设也只停留在通关、检验、检疫等“例行公务”的工作场面上,与国际旅游口岸相配套的软硬件要求相去甚远,旅游服务意识观念淡薄,旅游口岸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辐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制约区域旅游战略发展的实施,制约经济等领域的发展。

2.国际旅游岛的地理位置与旅游口岸的关系

海南岛孤悬南中国海,琼州海峡将海岛与大陆隔开,进出海南岛主要通过飞机、轮船,即使火车轮渡也已开通,制约海南与外界交往特别是国际往来的交通“瓶颈”,仍然使许多国内外游客“梦断琼州海峡”,对美丽的海岛似乎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这与海南岛的口岸建设不无关系。

3.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状况与海南旅游市场

(1)航空口岸。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空港主要有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口空港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空港,均为国家一类口岸。随着国际旅游岛旅游与商务活动的升温,空中交通的“瓶颈”效应凸显,异常忙碌的空港并未能满足日益膨胀的旅游市场需求,其软硬件的软肋常常为怀着兴高采烈之情来美丽海岛度假、休闲的旅客所诟病。

(2)海港口岸。海南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环岛延绵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其中绝大多数的港口为渔业基地,主要为渔民从事捕鱼业之栖息港口,这些港口规模小,设施简陋,只能停靠海洋作业的中小渔船。

承担海南岛主要客货进出的比较大的港口有凤凰港、洋浦港、八所港、清澜港、海口港等。

目前,进出海岛的游客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绝大多数游客以海口港登陆港口。已经投入运营的海南岛东环铁路的始发站为海口,而与海口火车站对接的港口为海口港。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海口港将作为一个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进出海南岛的集散地,海口港还将起到疏散登陆游客之作用,游客通过海路登陆海口港并往岛内纵深辐射的旅游状况将愈加明显。

(3)旅游口岸存在的问题。机场口岸设施规模偏小;海港邮轮设施建设不均衡;口岸设施规划设计不尽合理;口岸配套设施不完善;口岸工作条件落后;口岸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仍应强化。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现状特征及区域口岸竞争状况

1.海南旅游口岸的现状及特征

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海空口岸形成以南北为主的旅游口岸格局。布局只是旅游口岸发展举措的第一步,完善旅游口岸软硬件的建设才是关系到旅游口岸能否发挥其对旅游经济特殊辐射功能的重要一环。

2.海南国际旅游岛目标顾客特征及旅游市场特征

从相关资料可看出,2005-2009年的5年间,外国游客入境海南的人数呈上升态势。海外游客主要以港澳台、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为主,中东、欧美游客偏少。

3.海南旅游口岸的需求特征

从海南省旅游局旅游统计报表显示资料可看出,外国人在海南平均停留天数少于全国平均值,但人均日消费却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如果延长外国游客的停留时间,对拉动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游客在海南的停留时间短,与海南相关的旅游环境不无关系。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口岸的建设状况、旅游购物及旅游娱乐等相配套的旅游服务功能的发挥等密切相关。就海南所处的区域环境来看,也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区域口岸竞争有关。

4.区域口岸竞争状况

海南国际旅游岛获批后,吸引众多国内外关注的目光,所谓牵一丝而动全身,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任何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参与到区域的竞争行列中来。海南国际旅游岛要提高“国际”的含金量,就要面对区域国际旅游行业的挑战,海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首先要面对香港和东南亚旅游市场的竞争。尤以新加坡、印尼巴里岛、泰国普吉岛的竞争较为明显。

四、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发展战略构想

1.海南旅游口岸的升级与改扩建

随着国际旅游岛获批,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高度,显然,现有的旅游口岸不能很好满足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要求,由于软硬件原因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制约,发展的“瓶颈”特征凸显。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海空港旅游口岸在硬件上进行改扩建或重新选址建设新的国际旅游岛口岸,在软件上加强基础建设和服务,一站式出入境,准确、便捷、优质,一切以方便顾客为第一。

2.海南旅游口岸的战略性发展与“大三亚旅游经济圈”

纵观世界上旅游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大都有着完善的旅游口岸等配套设施,考虑到三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稀缺的旅游资源,且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可以打造成大的国际旅游岛品牌中的核心品牌;其国际旅游口岸的个性定位异常活跃,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应配之以相应配套的旅游口岸设施,使其品牌效应发挥至极致,并为将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发展发挥旅游口岸的功能辐射作用。

建议再造一个新三亚国际旅游枢纽机场,此新口岸空港的建成将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标志性建筑,是个区域旅游枢纽机场。相当于西部机场南移,可覆盖整个“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具有参与全球性的旅游航空市场竞争的国际战略意义。

新三亚国际旅游枢纽机场的建设,将展示国际旅游枢纽机场口岸的独特个性,集大型免税商场、餐饮、娱乐、酒店等功能效应,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口岸的功能辐射作用,对于带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充实海南国际旅游岛核心品牌的内涵,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国际旅游岛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调研资料显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都是东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机场,这些口岸机场的建设对于带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旅游经济发展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并不等同于海南岛“南部组团”,范畴要比之大得多,可以涵盖南海海洋岛屿旅游。“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是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及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格局的视野下产生的新概念,一方面,开发南海旅游资源,对于彰显国家疆域权益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既然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高度,就必须有国际旅游市场的布局,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建设与竞争。 “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既可以彰显国家,亦可融入并参与到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因此,“三亚国际旅游枢纽机场”可作为区域旅游市场竞争的桥头堡,将带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腾飞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加快三亚凤凰国际游轮母港和海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发展

海南发展邮轮经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邮轮旅游带来重大机遇,加快发展邮轮经济也符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意义重大。

三亚、海口地理位置特殊,邮轮从三亚、海口出发,可以抵达三沙群岛展开南海海洋旅游,亦可经不同航线抵达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发展前景广阔。

因此,可打造三亚凤凰国际游轮母港为品牌港口及加快海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发展建设,这样,南北港口遥相呼应,可以满足国际旅游岛旅游市场对旅游口岸的需求,从而可进一步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旅游口岸对经济的辐射功能作用。

4.加快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的勘探、规划、建设步伐,建设全新的陆路口岸

国际旅游岛要快速发展,必须打开陆路通道,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的建设是构建全新陆路旅游口岸的关键,将形成陆海空交通网络新格局,从而形成国际旅游岛旅游枢纽的态势,彰显国际旅游岛交通口岸的独特优势,使国际旅游岛旅游资源发挥至极致,促进海南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造福海南人民,这也是发展国际旅游岛的真正意义所在。

5.重视旅游教育事业建设—建议组建中国国际旅游大学

教育是根本,只有将旅游教育事业建设好,才能为国际旅游岛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建议组建中国国际旅游大学,培养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人才。可以与世界上知名的旅游院校合作办学,此举乃一箭多雕,全力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6.旅游口岸建设与机制创新

国际旅游岛的口岸发展战略要求有相配套的口岸机制建设,才能保证口岸建设的持续进行。就目前海南口岸机构设计来看,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存在口岸相关部门单位级别低、编制严重不足、管理的组织机构纵横交错、职责不够清晰、效率不高等问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因此,创新国际旅游岛口岸建设机制显得刻不容缓,且作用重大。建议成立海南旅游口岸建设发展委员会,担负起国际旅游岛口岸建设与发展的重任,使其指导、协调有关口岸业务的优势作用发挥至极致。

7.旅游口岸建设与口岸立法--颁布实施新的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管理条例

旅游口岸的建设与口岸立法密切相关,纵观海南建设办大特区以来的相关旅游口岸法规,每一次出台新的口岸法规,不仅规范了口岸管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口岸产业的发展。

可以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口岸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管理机制,颁布实施新的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管理条例,以使得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管理有章可循,对于推进国际旅游岛旅游口岸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卫红:2006.旅游管理.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6

[关键词]后ECFA时代 两岸经贸合作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两岸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展。两岸的经贸合作时断时续的进行,始终不能制度化,明朗化。当前,面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各国为了重振经济增长已展开了一场新的角力,为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大陆和台湾在加快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的同时,都必须要加快与外界的经济合作。另外,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为双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奠定了基础,于是ECFA应运而生。ECFA的签订为未来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保障,也为两岸今后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ECFA的内容及特点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指2009年由台湾地区提出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该协议是一个过渡性的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要求双方在1O年的时间内免除90%的商品服务关税,并相互开放市场,其中包括排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智慧财产权、防卫措施、经济合作、经贸争端的解决机制等。

ECFA采取框架协议模式,即先决定框架,列出未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具体项目,再逐步完成各项目的细节内容。这样可以避开争议性高的议题,提前落实贸易利益。ECFA基本上可分为早期收获、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议、争端解决及其他制度性规定等6个部分。其中,早期收获是货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提前自由化的部分;而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议及争端解决等,根据规定均必须在ECFA生效后6个月之内展开正式协商。

ECFA是具有海峡两岸关系特经济合作协议,是海峡两岸在“经热政僵”格局的大背景下展开博弈的突破性成果,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由此前的民间自发为主演进为由政府规划指导、有制度保障支撑的新型合作。

二、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交流规模日益庞大,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持续推进,例如2010年东盟与中国的“10+1”进入“零关税”时代、东盟和中、日、韩建立了“10+3”经济区,均给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特别是台湾方面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大陆对两岸贸易的依存度在下降,而台湾对两岸贸易的依存度迅速攀升

据统计显示,2000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为16.87%,2005年1-8月的统计已达到27.06%;贸易依存度也由10.84%提高到18.94%;相比之下,尽管大陆对台湾的进口额增长,依存度却由11.18%快速下降到7.88%,对台湾进口增幅低于整体进口成长率。由此可见,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附性日益加深。

根据统计资料,对大陆投资在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1997年仅占35.8%,2004年达到67.2%;而台资占进入大陆实际外资总额比重从1997年的7.3%下降到2004年的5.5%。2004年台湾对大陆的实际到资已下降至第7位,列香港、维京群岛、韩国、日本、欧盟、美国之后。显而易见,大陆对台资的依赖在减少而大陆在台商对外投资的地位上升。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两岸的经济合作,大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台湾对大陆的需求也越发突出,而且,这一趋势也还会继续发展,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台湾必须顺应趋势,加强两岸的经贸合作,为两岸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才可能缓解当前台湾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大陆经济迅速发展,台湾需要大陆市场

众所周知,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越居世界第二,虽然这个“第二”有些牵强,仅仅在总量上的庞大不足以证明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至少,在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大陆能够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并且让美国和欧洲感受到强烈的威胁和危机,但从这一点来讲,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大陆这一庞大的经济体没有理由不吸引世界的眼光。由于地理资源等原因,台湾属于是外向型经济,与外界的合作对于岛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台湾正是赶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紧跟步伐,经济上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早已不再是什么优势,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更为抢眼,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多方都在寻求与大陆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希望建立更多的贸易区来进一步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可以说,现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到处都有中国大陆的身影,是焦点中的焦点。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更是让台湾慌了神,面对这样一个大陆,两岸经济合作始终不能制度化和明朗化,确实让岛内人士担忧。长期下去,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势必要削弱,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3.大陆需要借助台湾的力量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

经济发展的定义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也包括经济质量的提升。虽然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去,但是经济质量还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前一段时间,美国紧握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大做文章。其实就是希望能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改变本土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中国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看到了这是一个促使本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好时机。“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不仅能使我国的经济更好的融合与世界经济的大市场中,也能够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而台湾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近年来经济也不景气,急需开辟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再者来说,台湾和大陆之间贸易往来也持续了很久,有着先天的地理和人文优势,所以,大陆借助台湾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不可缺少的选择之一。

三、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

1.两岸在后ECFA时代加强经贸合作的政治条件暂时有利

大陆3月14日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与以往不同的是,规划首次把两岸关系列为专章加以阐述,不仅指明了今后几年两岸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一个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行动纲领。虽说过去大陆在政治方面一向是很支持两岸的合作,但是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支持。毕竟,台湾的政治阻碍性很强,大陆就算是加大力度来支持两岸经济合作也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大陆方面也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两岸经济合作上。从这一点来说,今天的高层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陆决心尽可能的扫除一切政治障碍,甚至是创造政治条件来把两岸经济合作推向一个高点。

2008年以来,重新执政后,两岸之所以能够复谈,就是因为一直维持1992年两岸讨论“一个中国”时所达成的共识,即“九二共识”。过去的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和台湾双方的领导人有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交往。国共两党不断的保持高层交往,展开交流对话,总书记和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多次会晤,巩固了两岸双方反对“”、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最终使得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进。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制度化协商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交往在两岸未来关系的发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再次执政,两岸关系应该会顺着这一难得的政治基础展开更深一步的交流。这一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一政治机遇。

2.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经贸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两岸的文化优势也不能忽略。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密切交流,文化交流也随之跟进。两岸的民间交流因为上层建筑的巩固也被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近来,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两岸工业、科技、能源、环保产业以及文化、教育、新闻界的代表共约400人与会,通过了22项共同建议。预计两岸人员往来超过60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到l2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大陆各省、市赴台交流络绎不绝,多个省市的主要领导赴台参访。两岸交流已经从都会扩展到县市、乡村和社区,从企业界、知识界扩大到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等,拉近了两岸民众之间的距离,融洽了两岸同胞之间的感情。

这种文化的交流必然也会反过来推进经济的合作。所以说,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是和经济一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就像是一个良性循环一样,这种趋势会因为“马太效应”的原理必将更加稳固。

3.共同的文化基础为两岸经贸长久合作提供精神支持

有段材料是这么描述的:在两岸经济互动中,从共同文化转化而来的民生追求和其中包含的经济发展、均富政策,大同理想,和谐共生理念都促进着两岸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适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共同的文化基础及建立在于其上的民生理想将为两岸经济互动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两岸属于两个不同的执政党,能在民生的思想上达成一种默契对于未来的经贸合作也是一个很难得的优势。

四、后ECFA时代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些建议

ECFA作为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框架协议,不仅是相互减税的贸易促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海峡两岸产业的整合效应,甚至是两岸的统一事业。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还应提高警惕,以免造成经贸合作的倒退,为此,提出一些建议。

经济上,一是要积极落实ECFA的内容,推进经济合作具体领域的后续协商,争取尽早达成协议,建立健全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二是要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我们大陆在继续改善大陆投资环境的同时,要设法促使台湾方面逐步取消陆资入岛的限制;三是要大力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大陆劣势产业的合作,以加快大陆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两岸经济转型升级,深化转变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最后是重视海试区的建设,以此为契机,大力投入,积极探索两岸合作的新模式。

政治上,要更加重视一个“稳”字。我们应当看到,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局面才初步形成,两岸之间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矛盾和分歧,还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很大可能再次执政,“”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继续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稳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避免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两岸关系停滞与倒退。

文化上,在后时代的合作中,两岸关系不仅会因经济互动而坚冰化解,共享经济成果,而且更因共同的文化互动而共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从而会反过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合作。美国普天大学教授傅伟勋说:“‘文化中国’指谓贯通海峡两岸的横面线索,警告我们文化断层可能造成‘永别’危机;‘文化中国’则指绵延流长的文化纵层,提醒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容任意割断。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能因为经贸的合作加强而忽视文化的交流,我们要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两岸的文化互动。

参考文献: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7

一、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趋势及其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全球化是指资本、资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在此一趋势下,将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较佳的配置,增进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资源较佳配置、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激烈的冲击,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造成严厉的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或地区纷纷采取政策加以因应,而其策略不外乎:一是促进产业升级,健全经济结构;二则是透过双边或多边协议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加速区域间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与融合,以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除此而外,上世纪90年代区域贸易协定或区域经济整合的涌现,亦有现实的背景:第一,在关税暨贸易总协定变成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新一轮多边谈判进展迟缓,多边贸易谈判的议程不断受阻,特别是2003年墨西哥坎昆回合谈判失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变得渺茫。其次,欧洲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欧盟东扩并进入单一货币时代。再其次,作为世界经济重要领导国家的美国,一改过去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反对态度,转而积极推动和主导区域贸易协定,以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在此一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尽管国际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间究竟存在着相互矛盾,抑或是彼此间能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不同的看法,在多边贸易协商难以推展的,因时,国际间却已回到双边的自由贸易协议(ETA)架构,目前已有230多个国家或地区间签署区域贸易协议(RTA)及双边自由贸易协议(ErA),很显然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已成为现阶段国际关系的两大主流。

在东亚地区,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便朝向经济整合的方向发展,但仅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形成和发展。平心而论,东亚国家或地区近二、三十年在经济上虽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区域内始终无法形成一个类似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一样的经济合作机制,而历经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意识”普遍觉醒,再加上中国大陆经济崛起,成为亚洲各国或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使中国大陆经济在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目前以中国大陆为核心正积极推动或构想中的东亚区域合作组织,包括众所瞩目的中国大陆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1),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大陆香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及东北亚经济圈等,此外,尚有图们江开发计划、澜沧江一湄公河经济合作等以资源共同开发为主的具体合作计划。这类次区域经济合作涉及资源共同开发的具体合作计划,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大陆亦积极推动与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北美和西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具体成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展迟缓,迫使东亚各国不得不加速地缘关系的区域经济合作,以提升经济竞争力。

以东亚地区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情况来看,截至2010年1月为止,东亚地区共有214个协定已经生效或在酝酿中,其中,以新加坡最多,对外已生效18个,另外,12个则在进行当中;其他国家或地区包括已生效或签署,以及处于谈判阶段和评估阶段的自由贸易区协议韩国(28个)、印度(26个)、泰国(23个)、中国大陆(22个)、马来西亚(20 个)、日本(19个)、印尼(15个)、菲律宾(11个)、越南(11个)、香港(2个),迄今为止,台湾只与中美洲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以及萨尔瓦多-宏都拉斯签订4个自由贸易区协议。

二、两岸签署ECFA的重要性及其意涵

由于台湾经济长期以来是在国际分工定位中寻获发展契机,并取得较高成就,因此,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定然会对未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尽管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端视其未来落实的程度而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台湾在过去面对两岸政治紧张关系未能有所缓和,以致制约了两岸经贸关系的顺利推展,未来将因非自由贸易区成员而需缴交关税,影响台湾企业外贸拓展的空间。

以台湾对“10+1”和“10+3”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情况而论,2008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值占台湾对外贸易总值的26.70%,同年,台湾对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值占台湾对外贸易总值的13.04%,两者合计,台湾对“10+3”自由贸易区的进出口贸易值,占台湾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39.74%,若将日、韩两国列入,2008年台湾对“10+3”自由贸易区的进出口贸易值,占台湾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7.06%(见表1)。

出口贸易方面,2008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贸易值,占台湾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的38.95%,而台湾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值,则占台湾出口贸易值总值的15.24%,两者合计,台湾对“10+1”自由贸易区的出口值占台湾出口贸易总值的54.19%。若将日、韩两国列入,台湾对“10+3”自由贸易区出口值则占台湾出口贸易总值的64.47%。

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趋势来看,台湾若被排除于这些自由贸易区以外,对台湾的经济影响将有:第一,台湾因非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将无法享有低关税的优惠,影响台湾对外贸易

的拓展,并将产生贸易转移的效果。第二,台湾将无法参与自由贸易区内有关资讯科技、电子商务协渊等合作的机会,将影响台湾产业的发展,尤其就自由贸易区,因日、韩在内,从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而言,对台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形成严重的威胁。第三,台资企业极可能转移投资的趋势,亦即转往大陆或东盟国家投资设厂生产,以规避关税,导致在台湾投资减少,同时台湾当局也将更难掌握台资企业的动向,影响对大陆经贸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从对台湾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台湾厂商过去比较担心韩国产品在“10+3”中的竞争,惟近年来东盟国家石化相关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新加坡、泰国与马来西亚的竞争力明显提升,若在“10+1”或“10+3”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台商亦将面临来自东盟国家产品极大的竞争压力。

有监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对台湾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经贸政策的主轴之一便是基于全球连结的战略思维,而两岸签定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则是落实“以台湾为核心,整合全球大陆市场商机”、“以两岸连结突破参与区域瓶颈”经济政策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台湾再次政党轮替,两岸在“正视现实”、“搁置争议”的基本共识下,所提两岸签定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建议,获得大陆方面积极和善意回应,使两岸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政治氛围。

三、两岸签署ECFA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有关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台湾经济将造成何种影响一直是民众关切的议题。2009~g7月底台湾“经济部”委托学术机构所做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影响评估报告》显示,“维持农工管制现况、已开放之农工产品自由化”(影响程度较小)以及在“农业部门管制且不降税、工业部门解除进口管制且自由化”(影响程度较大)两种模拟情境下的动态模拟结果:在考虑资本累积的动态情境下,两岸签署ECFA将促使台湾的实质GDP提高1.65~1.72%,总出口量与总进口量将分别增长4.87~4.99%和6.95~7.07%,贸易条件均改善1.4%,社会福利将增加77.1~77.7亿美元,贸易余额将增加17.6~17.8亿美元,并增加25.7至26.3万个就业机会。此项评估报告亦坦切地指出,虽然ECFA对台湾经济有正面的影响,并且将使台湾化学塑胶橡胶业、机械业、纺织业、钢铁业及石油及煤制品业受益,但对台湾的电子产品业、其他运输工具业、木材制品业将产生负面的影响。

此项评估报告是根据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N型)来进行分析,其分析对象仅限商品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及外来直接投资(FDI)部分尚未列入分析中。因此,目前所评估出来ECFA对台湾总体经济效益可能低于实际效益。在外来直接投资(FDI)经济效益方面,从过去欧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各个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捷克、爱沙尼亚、波兰等国,以及香港、澳门与中国大陆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来,外来直接投资(FDI)均大幅增长的情况,一般估测,台湾签署ECFA后三年,外商在台湾的直接投资(FDI)平均每年流入的金额将在146~240亿美元之间。

除了上述有关静态和动态的评估之外,ECPA的签订将为台湾对大陆经贸发展带来如下的效益:1.取得领先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大陆市场之优势;2.成为外商进入大陆市场优先合作伙伴及门户的关键地位;3.改变目前台商投资型态,有助于产业供应链根留台湾;4.有助于大陆台商增加对台采购及产业竞争;5.有助于加速台湾发展成为产业运筹中心。

任何两个经济体签定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基本上均必须立基于互利、互惠的原则下进行协商,同时对总体经济和产业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了挑战。为此,台湾对于两岸签署ECFA基本上将基于如下的政策并提出因应对策,以保护台湾经济安全与民众的福祉:

第一,在BCFA的内涵上,将先制订经贸往来及经济合作的框架性协议,仅规定未来双方准备协商的目标、经济合作以及各项后续谈判的起迄时程。亦即仅是框架协议,不会针对各个产业细节进行协商,尤其是具有争议的产业将留待未来谈判解决,但将纳入早期收获条款(Early Harvest),让部分产业提早享受调降关税等优惠待遇,避免台湾产品在大陆遭到东盟与中国大陆自由贸易区(10+1)商品免进口关税的排挤效应。

第二,在ECFA的内涵中将不会涉及“政治”词语,同时也不会对大陆开放农产品进口。由于ECFA议题在台湾内部引发诸多不必要的泛政治化的议论,因此,在ECFA的内涵上将完全避开任何政治议题,并纯粹就两岸经贸合作提供大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将不再开放大陆农产品的进口,以保障台湾农业和农民福祉。

第三,为避免ECFA的签定对台湾产业所造成的冲击,台湾方面将针对相关产业提出规划、辅导和保障措施。台“经济部”目前已针对可能遭受冲击的产业编列十年300亿元(新台币)的“因应贸易自由化敏感产业结构劳工就业发展和协助方案”,以及十年90亿元(新台币)的“因应贸易自由化敏感性产业辅导计划”,以为救济和辅导之对策,同时提出六大新兴产业愿景,包括农业、生技、医疗、文化、观光、能源等,期能借ECFA的签定,充分利用大陆市场,调整台湾的产业结构。

四、ECFA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有关ECFA的内涵及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方面,两岸学界早已提出相当多的建议,包括应纳入早期收获计划;参照中国大陆一东盟自贸区的作法,谈判“两岸经济合作货品贸易协议”;谈判“两岸经济合作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等,甘前两岸依ECFA四次协商,并在第五次陈江会所签定的此项协议,基本上维持原先所设定的精神。协议的目标便是要加强和增进双方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见表2),同时将来将针对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争端解决等四项协议进行协商。

在ECFA协商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早收清单的货品项目。根据此次所签定的协议,大陆方面同意对台湾降税之早期收获清单有539项,以2009年大陆自台湾进口金额计算,共138.4亿美元,占大陆自台湾进口金额16.1%,而台湾方面同意对大陆降税之早期收获货品清单有267项,共28.6亿美元,占台湾自大陆进口金额的10.5%。两岸早期收获货品清单之类数和贸易规模比例分别约为2:1和4.8:1。在降税模式方面,两岸各自适用不同关税级距,自ECFA早期收获实施二年内分3次降至零关税,累计这些早收清单的完全实施,台湾方面所造成的关税损失为新台币34亿元,而大陆方面的关税损失则约为新台币295.7亿元(见表3)。

ECFA的签订对台湾经济将造成何种影响,

一直是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这可由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来观察。短期内的效益主要为:1.早收清单集中在传统产业和服务业,这两大产业的获利最多,因此传统产业将获得重新再起的机会,避免过去偏重高科技产业问题,平衡台湾的产业结构;2.早收清单项目产业大都分布在台湾中南部,对台湾区域平衡发展将产生良好的作用:3.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创造就业最多,这些行业受惠于ECFA,商机拓展,将增加聘用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在长期效益方面,台湾将可重拾其在东亚地区的地缘优势,与大陆经济的整合,扮演重要的枢纽角色,并成为外商进入大陆市场的重要跳板。此外,透过ECFA将为台湾经济融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开启可能的便捷通道,有利于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

ECFA的签定为两岸未来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总体的框架,而双方同意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除了负责处理与协议有关的事务,并可针对两岸经贸事务进行定期的磋商,将使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目标更具体的落实。

五、ECFA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连结

有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区域经济整合对台湾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2008年和萧万长在竞选期间的经济政策,便是要立基于产业创新、新兴产业和政策松绑等三大主轴。在政策松绑方面,则是基于全球连结的战略思维,积极推展五大经济工作目标,亦即:1.参与全球经济整合活动;2.推动两岸经贸动态调整,以“活水计划”取代“鸟笼政策”;3.开启两岸经贸协商新时代;4.以台湾为核心,整合全球与大陆市场商机;5.以两岸连结突破参与区域合作瓶颈。因此,开启两岸经贸协商新时代,调整和松绑对大陆经贸管制政策,以及以两岸连结突破参与区域合作瓶颈,便成为马当局过去二年来对大陆经贸政策主要内涵,并获得相当好的成果。

在政策松绑方面,马当局上任之后,便立即松绑大陆投资的40%净值比例上限及产业别的投资限制,并鼓励关键技术留台。与此同时,为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台“经济部”也提出搭桥平台,选择16项产业积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与整合。

事实上,在过去二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历程中,最令人关注的便在于两岸签定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可行性及其相关的问题。有关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构想,主要有如下的意涵:1.发展“第三模式”、涵盖金融业登陆、投资保障与避免双重课税;2.透过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再与美国谈自由贸易协定,进而可谈参加“东盟10+4”自由贸易区,比较有可能成功,才能使台湾走出去。

而主席有关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其主要意涵则为:1.鼓励两岸企业双向投资,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2.综合经济合作协议的签订,建立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3.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

事实上.有关两岸签署ECFA基本上涉及协议的内涵、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及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等三个层面的问题。

在有关ECFA的内涵及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方面,两岸学界已提出相当多的建议,包括应纳入早期收获计划;参照中国大陆东盟FTA的作法、谈判“两岸经济合作货品贸易协议”;谈判“两岸经济合作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等。然而,此一协议的签定仍有诸多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否真能顺利地使台湾经济衔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问题。就当前亚太经济形势而论,以大陆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台湾若无法顺应并融入此一发展趋势,台湾经济确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尽管2008年11月连战先生得以参与APEC在秘鲁举行的年度聚会,显现出两岸政治紧张关系和缓对台湾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相当的助益,惟东盟与大陆(10+1),以及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涉及多边的防商,在两岸政治关系无法有更具突破性的改善之前,图藉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并使台湾加入其他区域经济组织的前景,两岸如何针对此一问题进行协商。

第二,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活动空间”是否有不同界定的问题。台湾方面, “行政院卫生署”于2009年1月13日收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来函,以“台北联系人员(Contactpoint in Taipei)”为名,同意接纳台湾参与国际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aon,IHR)。5月中旬台湾又获得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2010年5月两岸卫生主管官员又能共同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此种情势的发展固然表示台湾已被纳入全球疫情通报及防御体系,已与WHO可以直接联系互动。这是透过两岸协商或默契才能获得妥善的安排,然而能否普遍适用于台湾参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相关活动,是台湾民众高度关切的问题。

六、未来两岸经贸互动应关注的问题

过去二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固然有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关系互动并衍生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必然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它提供两岸经贸合作宽广的空间,尤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经济格局所造成的冲击,更为世界各国或地区提供合作的认知和契机。

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明显地改变了亚太地区经济的格局。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下,特别是2010年东盟与中国大陆(10+1)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再加上原有的上海合作组织、博鳌经济论坛,以及其他构思中并正积极推展中的区域经济整合,很明显的,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已逐渐形成。此种发展趋势不仅影响区域内的贸易和产业分工,并且在推动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间的金融合作和货币体制的建立开启了宽广的空间,这是台湾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无法忽视的事实。

近年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演变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均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目前两岸所签署的ECFA,一方面将使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使两岸经济和金融合作,以及产业分工开启新自钮动源,另一方面也使两岸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为强化两岸经贸合作关系,针对两岸签署ECFA后两岸经贸互动关系提出若干初步的构想和建议: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属论坛性质,任何经贸合作议案并不须经所有成员同意才能进行。因此,两岸四地可针对某些特定的经济和产业提出合作方案,在APEC架构下进行合作。

2.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整合已然成形,为使台湾经济能进一步融入东亚经济整合中,应使台湾相关部门负责人以适当的身份参与“10+1”或“10+3”自由贸易区的有关经贸会议,为进行实际经贸合作铺陈直有的渠道。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8

2010年1~10月,两岸贸易总额为1186.8亿美元,同比上升41.9%。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37.3亿美元,同比上升48.3%;自台湾进口为949.5亿美元,同比上升40.4%。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66个,同比上升19.9%;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9.9亿美元,同比上升39.3%。截至2010年9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2427个,实际使用台资515.3亿美元。经商务部批准,截至9月底,大陆已在台设立53家企业及非企业法人,投资金额1.2747亿美元。

两会框架下经贸领域商谈工作进展顺利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及磋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于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海协会、海基会两会领导第五次会谈期间签署,这是两岸经贸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9月12日,协议正式生效。10月28日,大陆正式实施5个部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措施,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货物贸易中,大陆539项产品对台实施降税,台湾267产品对大陆实施降税,两年内分三阶段降到零。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签署《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作为ECFA框架下的一份单项协议也于2010年6月29日签署,9月12日生效。这份协议的签署对于更好地维护两岸同胞知识产权权益,维护和激发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工作商谈已经启动2010年11月1日,ECFA后续单项协议之一的《两岸投资保护协议》正式启动工作商谈。两岸商谈投资保护协议将成为继续大陆做好台商投资保障工作和台当局进一步放宽陆资入岛行业限制、提供陆资人岛配套措施的重要保障,将改善两岸企业在对方的投资环境。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于2010年1月16日正式生效,两岸金融合作效果开始显现。2月24日,福建海峡银行为解决台资企业缺少担保和征信渠道优先等融资难题,提升金融服务,加大对台资企业的信贷投放,这为内地与台湾的金融合作拉开了很好的序幕。9月,交通银行首家完成设立台湾代表处的相关注册登记手续,交行台北代表处正式设立,将进一步加强两岸金融机构及客户的信息交流,推进两岸经济金融合作。同期,中国银监会批准了台湾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以及台湾国泰世华商业银行在内地筹建分行。11月15日,第二届浙江一台湾交流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台湾金融界、产业界、学术界等知名机构的负责人与浙江省有关单位负责人共260人参加论坛。论坛结束时双方成功签订了四个合作项目,涉及保险、证券和创业投资等领域。

海峡两岸双向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继续深化根据“两岸产业搭桥合作计划”,大陆工作小组赴厦门、天津等地调研,经过对试点城市申报材料审核、专家组评估,选取厦门、天津两城市作为两岸食品物流合作试点城市。2010年3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与中国自行车协会合作,在台北南港展馆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自行车展,积极推动海峡两岸自行车行业交流合作。此外,两岸产业搭桥还在汽车、通讯、批发零食、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投资推介活动活跃中部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和“9.8投洽会”为两岸企业提供机会,推动中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台湾加强合作。其中,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出了10项主要涉台活动,台湾方面参展展位超过120个,为历届之最。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第五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致词表示,要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ECFA的经济效应;着眼未来,继续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两岸贸易进一步自由化。

陆资人岛积极、稳妥推进为了促进投资的双向发展,大陆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台办出台了《关于鼓励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办法》,推动人岛投资逐渐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

海峡两岸经贸交往更加频繁

高级别赴台经贸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商务部先后派出三个高级别经贸考察团赴台。2010年3月26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的身份出席在台北召开的“两岸百货零售业品牌经营峰会”,为台湾中小企业与大陆商贸流通企业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9月27日,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与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在台北共同举办“后ECFA时代两岸企业布局策略高峰会”,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出席并致词;10月12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易小准出席了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企业合作新契机研讨会”并致词。2010年9月2~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的身份率团赴台,并与台“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共同出席在台北举行的“2010两岸文化论坛”。2010年1~9月,共有陕西省省长赵永正、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18位地方高级别官员率团赴台访问,促进了台湾和大陆各省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海贸会积极推动两岸经贸交流2010年6月1日上午,由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电脑展”在台北隆重开幕,大陆组织80多家企业参展,设立160余展位,促进了海峡两岸在IT领域的交流。10月28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与中华两岸经贸投资协会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两会将在组织两岸人员培训、经贸考察、信息互换等领域加强合作。10月31日,第108届广交会第三期进口展区开放,海贸会组织台湾企业以“创新台湾”主题品牌在第三期进口展馆亮相,大多数台湾厂商是第一次参会,为帮助台湾商品扩大市场做出了贡献。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9

关键词:ECFA特色;经贸发展;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28-05

一、ECFA特色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指在WTO允许的框架内,两岸间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它是规范两岸之间经济合作活动的基本协议,旨在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

1、与FTA以及CEPA的不同。

ECFA是台湾与大陆比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模式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因而与一般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存在一定的差别。FTA是指独立关税主体之间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其相关问题达成的协议。FTA签订之前,签订双方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谈判和磋商,一旦协议正式签订,则大部分商品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在两至三年内双方就将大体处于自由贸易的状态。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则是先商谈出一个框架或者目标,而不涉及自由贸易的具体实体部分以及互惠方式,除非随后的各项协定谈成签署,否则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就仍无踪影。

ECFA是参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双方逐步协商而非一步到位。双方先商签了一个总体的框架协议以及早期收获清单,之后在进一步协商的基础上就不同的货品、服务以及投资等具体项目分别签署协议,根据两岸的实际情况以及ECFA的实施效果循序渐进地开放市场,逐步推进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2003年6月29日,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如果仅从该协议与ECFA签订的主体来看.两者都是一国内部单独关税区域之间的一种特殊优惠贸易安排,又由于各签订方均为WTO成员,两协议在构建方面也必然受到WTO一篮子协议的影响。但两个协议的签订主体又不完全相同,CEPA是一个国家的不同行政机构代表不同的行政区域签订的文件,而ECFA的代表签署双方为海协会和海基会而非双方官方行政机构,回避了两岸之间敏感的政治问题。

从内容上来看,ECFA与CEPA最大的区别便是,在CEPA的协议中.内地更像是采取了单边开放的模式,其各阶段的补充协议每年都是由香港提出,内地接受。而在ECFA中海峡两岸则是双向开放,双方互相提出条件后,经过共同的协商与谈判最终达成共识。此外,CEPA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特别强调“原产地”的问题,而ECFA则更关注“早期收获计划”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在原则问题上,CEPA强调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而ECFA遵循的则是“平等协商、互利双赢、彼此照顾对方”的原则。总体上看,相比于CEPA,ECFA更像是自由贸易协定。

2、早期收获清单显示两岸各自义务不同。

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属于WTO的成员,而根据WTO的相关规定,一方给予另外一方的贸易优惠必须同时给予全体的WTO成员(自由贸易协定下的双边或多边安排除外,除外时间为10年)。相对于10年的时间窗口,目前的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便是“早期收获”。

通过对早期收获清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在签订ECFA上的诚意以及该协议的与众不同。一般来说,两个经济体之间签订经济协议的最基本原则便是平等互利,但从该协议早期收获清单的数量和金额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中国大陆作出了巨大的让步。根据相关规定,大陆将在两年内分三期将539项台湾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降税金额为138.4亿美元,约为2010年大陆对台湾商品进口额的11.96%。而同期台湾将267项大陆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降税金额为28.6亿美元,约为大陆2010年向台湾出口商品总额的9.64%。同时,大陆方面在早收清单中充分考虑并照顾到了台湾的中小企业、弱势产业以及农业.而台湾的农业市场却并未开放。

另外,据台湾“经济部”评估,国际上大多数自由贸易协议的早收清单金额一般只占出口贸易总额的3%到4%,但此次纳入台湾早收清单的产品,已经基本达到台湾出口到内地贸易额的12%。台湾官方认为,仅以早期收货清单中的货品贸易为例,台湾即可获得近300亿元新台币的总降税利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0.4个百分点。

ECFA在两岸的服务贸易开放方面也作出了承诺。作为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第一阶段,在早收清单中安排了大陆对台湾开放会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业别的服务业,多于台湾方面率先向大陆开放的会议、展览等9个业别的服务业,另外,大陆方面降低了台湾银行业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并为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大陆设立营业性机构提供了6项便利措施。

二、ECFA对于两岸贸易平衡发展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改变贸易发展的单向性和不平衡性。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两岸之间的经贸存在严重的单向性和不平衡性,台湾对大陆呈现出巨额的贸易顺差格局,且顺差倾向于长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大陆对台湾基本完全开放而台湾却仍限制了大陆1377项工业产品和830项农产品的进口,形成了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容易而大陆产品进入台湾困难的局面。

ECFA的签订将有效改善以上的状况,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在大陆对台湾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同时,台湾也要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其对大陆产品进口的数量、种类,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将逐渐改善两岸间贸易严重失衡的现状,推动两岸贸易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变,并推进两岸经贸的正常、平稳发展。

其次,有利于推动两岸贸易量的增加。

从两岸经贸量的相对数额来看,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特别是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以及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上的占有情况等问题均不容乐观。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与韩国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要快于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台湾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出现了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发展及我国的人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以及中国大陆与香港和澳门CEPA的签订等,东亚与东南亚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雏形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台湾由于其自身原因而被排除在外,因此与其竞争对手日本、韩国等相比.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会因为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关税优惠等问题而导致相对成本上升进而竞争力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两岸间贸易额的增长。

ECFA的签订将改变这一发展趋势,在该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中,无论是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清单的确

定,还是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都将有效推动两岸之间的贸易发展,促进双边贸易量的上升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稳定。例如,在关税降低后,大陆的台商企业可以通过将产品销回台湾以扩大销售和生产,同时又可以从台湾以较低的成本进口原材料和设备。

三、ECFA对于改善两岸投资关系的影响

由于政治等原因,海峡两岸之间的投资在30年来始终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使在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WTO之后,台湾对大陆方面在岛内的投资以及台资企业到大陆的投资都仍有很多限制。相对而言,台商到大陆的投资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且得到了多方的支持,截至2011年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3460个,实际利用台资523.5亿美元。但是就总体而言,台湾在大陆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大陆每年批准的台资项目以及实际使用的台资额均不断下降。

从投资的结构来看,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以生产性企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并高度集中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前五大行业为电子零组件制造业、计算机、电机产品与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无论从投资的区域还是结构来看,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都过于集中,而同时大陆对台湾的投资又由于受到台湾方面的严格限制而举步维艰。

在ECFA签订之后,上述情况将可能得到改善,ECFA通过提供投资保障机制,减少相互投资的限制,提高相关规定的透明度等措施,一方面将使台湾放宽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大陆企业到台湾的投资,这些都将有效改善两岸间投资现存的单向性问题,并为两岸投资今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同时ECFA签订后,两岸在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业的开放。也将改变现在的台商投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的格局,而逐渐向服务业倾斜。

四、ECFA对于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

1、为台资金融进人大陆创造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两岸的金融合作落后于贸易合作,存在着一种“大经贸小金融”的不平衡格局。到2009年底时,两岸的银行业务仍仅限于通汇、授信融资、汇兑等几种业务。而这仅有的几种业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各种限制。就保险方面的合作而言,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但台湾的保险公司仍只能以合资的模式在大陆经营业务。作为较早开展业务的证券业,由于台湾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很难与大陆资本市场的标准相一致,因此真正能够在大陆的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的台资企业很少,更多的台资企业会选择到香港股市融资。

针对以上问题,ECFA中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单从服务业早期收获计划看,大陆向台湾开放了银行、保险与证券期货业(见表1)。

以银行为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陆对台资银行的开放条件要远远优于一般的外资,并且优惠于CEPA,如表1中的4、5条优惠措施均为台湾银行业所独享。

由此可见,ECFA的签订为台资银行进军大陆提供了大好机会。与陆资银行相比,台湾的银行业在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服务中小企业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上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其相关部门的发展也更加完善。这都将有利于台资银行借助ECFA的推动作用打开大陆市场。

就台资银行到大陆的发展来看,其着眼点仍然是承做台资企业的生意。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而台资银行对这些台商的财务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较为了解,同时由于其文化认同的先天性优势,台资银行将容易争取到大陆的台商客户。这意味着在大陆的超过200万的台商都有可能成为台资银行的潜在客户。

除了向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台资银行打开大陆市场的突破口还可以选择为向大陆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及成立乡镇银行,这将充分利用其自身在服务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大陆对于各种资金成立乡镇银行的鼓励政策。

2、大陆银行业面临的冲击和契机。

ECFA在为台资银行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会使陆资银行面临一定的冲击。首先,台资银行进军大陆后将很容易争取到台商客户,这将导致陆资银行的客户流失,同时,台资银行借助ECFA的签订必将加快其在大陆的扩张,这对于在存贷款业务上凭借着规模、网点等因素而占有绝对优势的陆资银行来说,面临着业务被分流。其次,陆资银行的利润来源仍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台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以及金融创新,尤其是财富管理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必将冲击陆资银行。再次,ECFA的签订使得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更加容易,但根据国际监管分工。其分行主要由在台湾的母行监管,大陆无法对其进行有力的监控,这将导致风险识别、控制等方面的难度增加。

相对于大陆对台湾金融业方面的开放度.台湾在早期收获清单中的开放承诺仅限于银行业(陆行经许可在台湾设立代表人办事处满1年可申请在台湾设立分行),可见台湾对于大陆金融业较多的进入设限尚难以体现“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因此,ECFA后续金融协商中应就此问题进行相应协调。

就目前来看,陆资银行到台投资的主要动因是考虑到台湾在消费金融以及财富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面对大陆市场的巨大规模以及迅速的发展速度,同文同种的台湾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正是陆资银行所急需的,因此,ECFA的签订使陆资银行的发展与创新有了新的机遇。

当然,该协议中大陆对台湾在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等方面的开放承诺也必将推动两岸金融的合作与交流,使其向更高的阶段、更深的层次发展。

3、基于ECFA的两岸金融合作路径思考。

2010年初,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完成签署,这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步人了实质性阶段。金融业是目前两岸经贸交流中唯一没有获得相互正常开放的领域,备忘录的签署化解了阻碍两岸银行业合作正常化和规范化的制度障碍,不仅为两岸银行业进入对方金融市场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双方监管机构建立制度性的对话机制,将银行业合作与开放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作好了充分准备。从ECFA的签署内容可见,两岸金融合作发展尚有较大空间并有诸多合作路径可循,其中包括:

(1)加快引进台湾金融机构的设立或参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的进入渠道和形式。

ECFA签署内容中,两岸金融服务业都开放承诺降低准入门槛,因此要积极履行早收清单中的金融业开放承诺。目前,大陆多家地方银行需要筹措大量资金和引进先进管理机制,以增资扩股或进行改制以提高竞争力。引导、鼓励台资银行参与大陆地方银行的增资扩股或改制,加强双方技术合作,有利于优化大陆地方银行的股权结构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同时,要鼓励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沿海有关区域设立或参股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台资机构在

这些区域设立独资或参股合资的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及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以拓展台资进入大陆金融市场的渠道和形式,积极为台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扩大与台资银行的合作领域,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缓解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

台资企业在大陆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台资中小企业在大陆寻求融资支持时.因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而难以获得大陆金融机构的融资。首先可以通过双方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委托调查台资企业母公司的资信状况,实现授信业务信息互通与共享,以了解客户和降低风险。其次,通过扩大与台湾银行的分支机构或有台资背景的国内银行的合作,开展汇款、信用证、保函、单据托收、理财融资、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向台资企业发放贷款或银团贷款的授信业务,以缓解台资企业融资难。再则,成立两岸信用担保公司、组建“台资企业贷款担保平台”。由于大陆担保公司设定的融资条件多与大陆银行雷同,台资企业在资产和信用上的先天缺陷导致其同样难以获得大陆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支持,而两岸信用担保机构则可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选择。2010年3月31日成立的专为台资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公司――和协海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解决台资企业因缺少资产抵押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推动两岸银行间的直接通汇,稳步开展两岸离岸金融业务合作。

目前,约有50%左右的岛内银行与大陆的通汇只能是间接的,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台湾银行建立的直接通汇或业务也只是局限在外汇指定银行所设账户.且只限于贸易和非贸易项下。而且两岸结算业务均通过人民币和台币以外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进行,主要以美元为主,其兑换环节也由此造成资金到达速度和通汇成本方面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两岸银行间真正的直接通汇,减少汇兑环节,可以选择海峡经济区有条件有意愿的银行机构申请开立人民币、新台币离岸金融账户,该业务具有类似境内离岸金融账户的功能.且开办该项业务无审批限制。

(4)推动两岸分阶段建立两岸货币回流渠道和清算机制。

两岸货币清算由双方指定清算行进行清算,可免除中间转手程序和多道费用。清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台湾民众享受人民币更优惠的汇率,也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既有研究设想(郑航滨2011):“两岸货币供应和回流渠道,先期可以通过第三地银行的间接清算模式为主;其后,两岸商业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和新台币的各项业务,交换支付指令并通过相互在对方清算银行或行开设的人民币和新台币的账户进行清算和平盘的直接清算模式;最终形成通畅安全的结算渠道和科学合理的计价结算机制。”

(5)推动两岸保险业的合作发展。

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险业的合作发展。大陆与台湾保险业具有良好的互补特点,大陆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成熟度低,但发展迅速,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台湾保险业起步较早,市场成熟度高,保险体系完善,经验与人才丰富。但由于台湾市场相对狭小,市场逐渐接近饱和,发展速度逐渐趋缓。

目前两岸保险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仅是台湾保险业在大陆设立多处代表处,并与大陆建立合资保险公司,但是大陆方面尚无保险公司在台湾设立办事处。另外,台湾保险监管部门在保险资金投向方面,目前已准许台湾寿险公司可以将海外资产的10%投到大陆。两岸保险业合作尚存在明显的单向不对称性。

随着ECFA及《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金融合作监管备忘录》等一系列文件的签署和生效,阻碍两岸保险业合作的因素将大为减少,也表明两岸保险业合作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两岸保险业将迎来一个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大陆保险企业、大陆资金需要在条件成熟时大量进入台湾保险市场,同时两岸可以在提升保险业的经营管理,包括如何进行保险业公司治理以及怎样建立保险市场自律规范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另外可以在有关试点区域内,依托当地资源,结合两岸业界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科技保险、环境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保险业务方面的合作,使保险业更深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更好地推动两岸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篇10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沿海大开发、大开放呈现良好态势。截止2010年底,辽宁沿海经济带42个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超过2200亿元,重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沿海六市的1/2以上,占全省1/4以上。沿海六市合计实际利用外资132.2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省63.8%。六市实际利用外资首次全部超过1亿美元。辽宁沿海六市完成GDP927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0.7%。

重视产业同构问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而且大多发生在石化、造船等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产业上游和初加工环节比重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相互竞争资源。锦州市政协主席李玉霞建议。由省统筹协调,对各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新定位,纳入全省总体结构优化评估,在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两大基地”建设布局中,明确各市分工,形成错位配套,相互依托,融合发展。

加大港口资源的整合力度

辽宁是中国海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宜港岸线1000公里。随着沿海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沿海省份从南到北兴起了新一轮港口整合热潮,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内夺腹地、争货源、抢资源、拼投资等问题。大连市政协主席刘俊文认为,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应建立省级港口发展管理机构,研究制定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港口整合推进工作机构,加快港口整合工作的落实。

推进骨干企业重组

丹东市政协主席于国平建议,结合六市产业基础和主导产业,以国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参与为手段,搞好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整合,提高重大装备的自动化智能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整合,积极建设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实现海洋与陆地的综合立体开发。

加强科研带动技术创新

事业发展,人才当先。营口市政协主席王杰建议加大海洋科研院所及涉海大专院校建设力度,进一步整合全省涉海科技研究力量。引导其以委托开发、联合研发等多种形式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共同开展海洋科研和人才培养,其建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产业创新体系。

有效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盘锦市政协主席刘家升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辽宁丰富的海洋资源,从辽宁沿海各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充实完善发展规划,制定具有辽宁特点的海洋产业发展、科研开发、海洋服务等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海陆一体发展格局。

建设近海亲水的幸福岸线

加倍珍膳海岸线资源,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葫芦岛市政协主席郑宏伟建议建设近海亲水的共享岸线,把辽宁沿海打造成融景观带、旅游带、休闲带为一体的好去处。整合湿地、滩涂、河口等自然资源和园区、港口等产业资源,实现海岸线的整体设计和特色开发,拉近海与百姓、海与生活的距离。

针对此前沿海六市政协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系统调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参加会议的邴志刚副省长表示,今年在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已有部署,尤其是解决部分园区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问题已提上日程。

邴志刚说,省政府今年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上,首先是以科学定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为目标来开展园区规划的评审工作,努力解决产业雷同的问题。

其次,编制辽宁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邀请国内环境、城建、海洋工程、产业等专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做出科学规划。

第三,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扩大招商引资,提升沿海经济带项目的质量,在落地项目选择上要选新兴、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好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而对一些不符合园区特点和产业布局的低端项目要停批,不予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