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1:42:27

洛阳文化论文

洛阳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洛阳学;河洛文化;华夏历史文明;包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38-05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在历史上极具国际影响力。洛阳学是以洛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洛阳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根本原因在于洛阳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而珍贵的古籍文献。这些或由洛阳人撰写或著于洛阳或主要描述洛阳的著述,已成为洛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并日益呈现和迸发出巨大的魅力与活力。本文在对部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择要略作介绍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搜集、整理洛阳古籍文献,编纂“洛阳文献集成”,并从开展跨学科研究、服务洛阳社会发展、构建国际洛阳学等几个方面提出洛阳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洛阳古籍文献概览

1.丰富而珍贵的地方志

“方志乃一方全史也。”①地方志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行政沿革、经济状况、社会风俗、重要人物、诗文著作、名胜古迹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具有内容丰富,连续性好,可信度高等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洛阳地方志数量众多,部分志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如《河南志》,原为北宋史学家宋敏求所著,后佚。清地理学家徐松修《全唐文》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部分内容,因多为元代资料,世称《元河南志》。清宣统初年,文献学家缪荃孙将其刊刻于《藕香零拾丛书》。著名史地学者沈认为:“《河南志》久佚,独借是志,而隋唐东都制度,犹可考见其全,其当宝贵何如也!”②《元河南志》为现存最早的洛阳古方志,是研究我国自周至元时期,洛阳城池、宫殿、坊市、古迹等发展变化的重要文献。又如明弘治十二年(1499)刊刻的《河南郡志》,编排体例“重古轻今”“因地因事而制宜”③,多有独到之处,为现存最早的河南府志,也是现存唯一有关洛阳的明代志书,国内仅存残本。清代的洛阳县志有顺治年间、康熙十年、康熙四十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等多个版本。民国《洛阳县志》,记述先秦至1946年的洛阳历史,类目完整,资料翔实,体裁方法新颖,现在仅洛阳市档案馆存有一部手稿。

2.有中华元典文献之称的河图洛书

传说中出自洛阳境内的河图、洛书,《尚书》《易经》《礼记》《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虽然均有记述,但对于其真实面目又语焉不详。因此,“自古以来,关于河图洛书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扑朔迷离的问题。”“是一个诱人的谜,是一个蕴含丰富的知识迷宫,是一个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信息之源。”④为破解河图洛书的千古之谜,历代学者潜心研究,著述颇多。南宋蔡沈所撰《洪范皇极内篇》,将洛书视为数之本源,提出“河偶洛奇”说,开创术数学洪范流派。南宋洛阳人郭雍所著《郭氏传家易说》,潜稽易象,以传家学。清初河南理学名儒冉觐祖所撰《河图洛书同异考》认为,河图洛书本于朱熹《易学启蒙》,并提出“河图主互、洛书主对”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理学名臣李光地奉康熙帝之命纂成《周易折中》。该书“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⑤,兼容并蓄诸家之说,而又有所发明,为周易与河图洛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3.灿若星河的名人别集

洛阳历代名人辈出,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著。西汉政治家、思想家贾宜所著《贾长沙集》,其《新书》中的《过秦论》篇,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宗首》《藩强》《权重》篇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其他诸篇提出了重本抑末,利民安民,注重礼仪等政策措施,为研究西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唐“诗圣”杜甫所著《杜工部集》,共收诗1400余首,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名著。其中的大量时事政治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大社会变迁,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被誉为“诗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著有《河南集》的北宋洛阳人尹洙尊崇孟子、韩愈,力为古文。范仲淹称“其文谨严,辞约而理精”“深有功于道”⑥。明吕维祺的《慎独堂集》(由吴伟业编辑而成,又名《明德先生文集》)和清吕谦恒的《青要集》都比较有名。吕维祺生平“笃实践履”“晚殉闯难,以节义显”,其“所论建多朴实,亦异乎空谈经济之流”。⑦吕谦恒的诗歌“格调不袭宋以后,吟咏性情,即境指事,恻恻感人,实得古者诗教之本义”⑧。

4.博大精深的理学名著

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于洛阳创立的洛学“不仅是宋明理学的理论奠基者,而且是宋明理学发展和演变的方向的决定者”⑨。明末清初理学名儒孙奇逢曾在《洛学编序》中说:“洛为天地之中,嵩高挺峙,黄河蜿蜒。”“学问渊源,天中尤盛。宋兴伊、洛,元大苏门,至有明而两河八郡,识大识小,各有传人。”⑩《二程全书》,为程颢、程颐著作的合编。包括《二程遗书》及附录、《二程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是研究程颢、程颐生平及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与其弟子的“行状”“年谱”“奏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材料,编成《伊洛渊源录》。该书以程颢、程颐为正宗,构建起直接孟子的道统体系,是我国首部理学史专著,开“学案体”之先声,在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谢铎的《伊洛渊源续录》以及清张伯行的《伊洛渊源续录》均以程颢、程颐为理学正宗,接续伊洛学脉,彰明程朱理学。清初理学名臣汤斌编纂的《洛学编》,沿袭其师孙奇逢《理学宗传》的编纂思想和体例,前编列汉杜子春、郑兴、郑众、服虔,唐韩愈,宋穆修,正编列宋程颢、程颐、邵雍等14人,元许衡、姚枢等3人,明薛u、曹端、阎禹锡等24人,综述其生平事迹、师承和学术思想。此书为第一部河南理学史。

5.名胜名物的不朽篇章

西晋陆机所著《洛阳记》,“是古代城市史志中较早的一部,也是写得较好的一部”B11。该书对当时洛阳的城市规模、城门、宫殿、太学、里市、官署、苑囿等均有详细记载,为研究洛阳城市史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北魏杨f之所著《洛阳伽蓝记》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等5卷,是记述都城洛阳佛寺兴衰的重要著作。该书除对40余所寺院的建置规模及变迁详细记载外,兼记北魏孝文帝迁洛至尔朱荣之乱时期洛阳城的“建置”“布局”“城门”“宫殿”“里坊”“名胜”,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人物、地理、中外交通等诸多方面。其中,不少史事可补《北史》《魏书》之缺或互相参证,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北宋李格非所著《洛阳名园记》,追记其所亲历的洛阳“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等19处园林。李格非在后记中发出警世之言:“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B12北宋宋欧阳修所撰《洛阳牡丹记》分“花品叙”“花释名”“风俗记”等3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牡丹专著。该书评品了24种牡丹,分析了各种花名的由来,记载了洛阳人赏花的风俗和“种花”“养花”“医花”等栽培技术。认为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B13。

6.源远流长的小说戏曲

西汉洛阳人虞初曾将《周书》改写成《周说》,即《虞初周说》。虞初“就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作家,《虞初周说》也就是最早的个人小说专集”B14。虽然此书已佚,但虞初作为“小说”的代称却影响深远。明代形成“虞初体”小说文献体裁,出现了《虞初志》系列,到清代又产生了《虞初新志》系列。《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唐元稹所作。叙述了崔莺莺与书生张生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文笔优美,为唐传奇之名篇。“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B15后世以之为本,衍生出《弦索西厢》《西厢记》《续西厢记》等多部戏曲。清康熙年间,吕履恒创作的剧本《洛神庙传奇》分上下卷,以明清鼎革为历史背景,叙述了书生何仲虎与巫有娘、贾绿花之间的离合情缘,颇有传奇色彩。

7.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

洛阳是中国佛教发祥地,东汉即成为佛教中心,佛学著作颇多。《四十二章经》,据传为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所译的中国第一部佛经。该佛经集结佛陀42段语录而成,言简意赅,阐述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劝世人“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证得四沙门果”B16。此书对于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起了较大作用,是研究古代佛教的重要资料。《唯识论》是“一生事业,为介绍世亲护法等一派之佛学于中国”B17的玄奘,以唯识说为主,杂糅印度亲胜、火辨、难陀等九家对世亲《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编译而成。主要论证一切现象均是唯识所变现,外境实无,唯有内识。此书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南朝梁慧皎编纂《高僧传》,收录自东汉明帝至梁武帝年间,部分佛教高僧的传记。此书开创佛教传记新体例,分“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等10科,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献。

8.名目繁多的金石资料

洛阳古迹众多,文物丰富,金石之学发达。《伊阙造像题字目录》,为清道光年间方履]所撰。该目录辑录北魏至宋时期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清中期名儒武亿,博通经史,尤长于金石文字考订,所著《授堂金石文字三跋》,分周以迄隋、梁,唐,后唐至元等3跋,通过订前人之疏误,增己之所获,以补正史之不足。《洛阳存古录》,为清金石学家刘喜海所著。收录了大量曹魏至元代的洛阳碑刻、造像题记、经幢、墓志等石刻资料。郭玉堂1935年编辑《千唐志斋藏石目录》,收录新安张钫所藏汉至明代碑刻,尤以唐碑为多。

二、编纂“洛阳文献集成”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籍文献是文脉流传的主要途径。保护整理古籍文献,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编纂“洛阳文献集成”,不仅有助于夯实洛阳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传承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大型文献丛书编纂工程,如“湖湘文库”“荆楚全书”“巴蜀全书”“山东文献集成”“浙江文献集成”“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上海文献丛书”“金陵全书”“温州文献丛书”“苏州文献丛书”“杭州文献集成”“常州历史文献丛书”“嘉兴文献丛书”“衢州文献集成”“台州文献丛书”“乐清文献丛书”等。这些旨在抢救和保护珍贵地方文献,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的大型文献丛书,均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功在当代,泽被后世。2012年,洛阳市启动的“中国河洛文化文献丛书”编纂工程,至今已出版《元河南志》《孝经大全》《洛阳曹氏丛书》等30余部,为编纂洛阳历史文献丛书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

整理编纂一部能代表和传承洛阳历史文化的“洛阳文献集成”意义重大。作为一项基础性文献整理工程,不仅有助于保护濒危的洛阳古籍文献,而且有助于深化洛阳学研究,实现洛阳文献资源共享利用的最大化;作为一项集体性攻关科研工程,不仅可以充分整合洛阳学研究团队力量,培养更多的洛阳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人才,而且可以整体提升洛阳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作为一项标志性文化宣传工程,不仅可以充分展示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可以增强国内外对洛阳重要文化地位的认同,进一步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精品性文化出版工程,不仅有助于形成洛阳著名文化品牌,而且可以促进洛阳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洛阳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前瞻性文化建设工程,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洛阳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有助于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步伐,推动洛阳学研究走向世界。

编纂“洛阳文献集成”,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统筹规划。一是成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由洛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相关局委、社科联、史志办、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主要领导任委员,负责编纂出版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制定研究和出版计划。在对洛阳地区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预计用10年左右时间,分批出版500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洛阳古籍文献。三是制定收录原则和出版方式。主要收录民国以前的洛阳历史文献,广泛征集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稿本、抄本等稀见的地方文献,系统编制《洛阳学书目提要》。B18对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名人大家,收录其全部著述,编为全集;对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收录其主要著作,编为专集;对其他不同领域的著述,如方志、谱牒、碑刻、图册、绘画等,编为专题文(图)集。优先整理出版善本、孤本、珍本地方特色文献,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一带一路等社会关注焦点和学术热点文献。文献原则上以影印方式出版,同时区分不同类型的著作,以点校本、译著和数据光盘等复合形式出版。五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编纂出版采取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和特别委托方式进行;实行项目管理运行制度;对编纂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审核;项目成果统一出版格式,力求装帧精美,版本精良。六是经费统筹。申请洛阳市委、市政府特批后的文化建设工程重大专项经费,争取省、中央部委和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申报省、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经费与配套资金,募集社会热心文化事业人士的相关捐助等。

三、开展多学科综合性洛阳学研究

1.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研究

洛阳文化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社会、宗教、科技、教育、历史、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民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因此,洛阳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洛阳学研究中,除了进行各学科的专门研究之外,还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既是现代学科发展的一般趋势,也是深化洛阳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比如,就学科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属于地理学的分支,但在历史文献丰富的地区,历史地理往往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在洛阳为何能够长期成为中华文明中心的问题上,如果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入手,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就会得到比单纯历史学研究更为丰富的认识。而历史学内部,也存在着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艺术史等不同专业门类。一件历史文献、一次历史事件,经常会涉及多个研究领域,需要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对于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洛阳学来说,文献史料已不是问题,所缺乏的就是理论方法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突破。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将是洛阳学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2.服务洛阳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洛阳学研究,就是要聚焦洛阳,旗帜鲜明的为洛阳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洛阳学研究根本目的,也是洛阳学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做好洛阳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全面梳理洛阳文化资源,深入研究诞生于洛阳的中华民族元典文献和思想,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加强洛阳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研究,深化关于历史时期区域国际化的理解与认识;分析洛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历史变迁,总结区域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洛阳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提炼区域人文精神。二是要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洛阳学的应用对策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深刻认识洛阳历史问题与现实发展内在联系的重要性,切实把洛阳学研究和洛阳现代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洛阳发展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目标,从大历史的视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三是以洛阳学研究为契机,从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依托洛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开创洛阳现代社会发展新格局。

3.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洛阳学

位于中原腹地的洛阳,是一个有长达1500余年建都史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国家主流文化,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这就决定了洛阳学研究,必然有别于一般性的地方文化研究。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洛阳学具有充分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自东汉至隋唐时期,洛阳一直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城市。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今日本)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B19。这是最早的中日官方交流记载。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日本遣唐使北线航路的必经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过重要贡献。B20洛阳的城市布局、宫殿、苑囿及文化习俗等,均对东亚国家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可在日本、韩国清晰地看到古代洛阳的影子。洛阳学的概念,就是最早由日本京都大学的岸俊男教授提出来的。B212010年11月27至28日,首届“洛阳学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成功召开,标志着“洛阳学”这一新兴学科正式诞生。B22也就是说,洛阳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构建国际洛阳学,就是要以国际化学术视野研究洛阳学,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拓宽发展空间。一方面研究洛阳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域外文化对洛阳文化的影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合作,不断提高洛阳学的研究水平与知名度。只有这样,洛阳学才能超越地方学的局限,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注释

①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八《丁巳岁暮书怀投赠宾谷转运田以志别诗》,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22年,第52页。

②徐:《落帆楼文集》卷四《与徐星伯中书论河南志书》,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18年,第18页。

③刘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④王永宽:《河图洛书探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⑤玄烨:《御制周易折中序》,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2008年,第1页。

⑥范能浚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⑦永,纪昀主编,周仁等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974页。

⑧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⑨徐远和:《洛学源流》,齐鲁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⑩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4页。

B11史为乐:《陆机〈洛阳记〉的流传过程与历史价值》,《殷都学刊》1991年第4期。

B12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岳麓书社,2012年,第205页。

B13欧阳修著,吕雪菊点校:《欧阳修全集》第4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66页。

B14秦川:《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B15鲁迅辑录:《唐宋传奇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2页。

B16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B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B182014年7月28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洛阳(河洛)文献丛书书目汇编座谈会”。程有为、耿瑞玲、卢广森、马世之、任崇岳、单远慕、王全营、王永宽、魏天安、萧鲁阳、张新斌、郑杰祥等先生参加,并对编选洛阳(河洛)文献书目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对本文写作也多有帮助。

B19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12年,第2821页。

B20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B21张亚武:《吸引更多专家参与“洛阳学”研究――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韩N》,《洛阳日报》2008年4月24日。

B22[日]气贺泽保规:《“洛阳学”在日本诞生》,陈涛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

参考文献

[1]洛阳市历史学会.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洛阳市历史学会等.河洛文化论丛(第2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河洛文明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洛阳文化论文篇2

论文摘要:洛阳是我国著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 发展 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 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WWW.133229.COM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

自尼采以来,西方 哲学 一再强调审美不但是一种 艺术 活动,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生存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长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庙会已成为洛阳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尤其是每年春节,全市都会有百万市民欢聚在庙会上。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和外国的游客,专程来赶洛阳庙会。庙会适应了广大群众娱乐和审美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机会。其中,很多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狮舞、篙县背装、宫廷宴乐、捏面人、锣鼓书等民间艺术,它们代表着河洛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庙会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 体育 活动和种类繁多的商品汇展,还可以感受淳朴的民风,品尝到带有童年气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过瞬间回忆质朴的幸福,偷悦身心。春节庙会的举办目的虽然是要宣传河洛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开始出现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活动,带有时尚气息,以期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过去的审美到现在的美丑并审,审美方式越来越趋向感性化。庙会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客观存在,会上无数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广泛接触便可充实头脑,获得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从传承关系来说,洛阳当代庙会不仅是对洛阳传统庙会的延续和复兴,而且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继承了传统节日庙会特色的同时,又借鉴了节日游园活动注重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民间各种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点。现在,洛阳庙会已成为对外展示洛阳当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体现出洛阳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当代洛阳 发展 的新风貌。

2洛阳庙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洛阳文化论文篇3

[论文摘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洛阳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笔者借助相关的资料,立足现实,采用举例论证、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洛阳开发旅游商品的对策,以期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洛阳旅游商品概况

旅游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旅游商品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加之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各地旅游商品的发展都先后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洛阳旅游商品已迫在眉睫。洛阳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以仿唐三彩、仿古青铜器、泥塑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工艺美术品;各种化妆品、服装、背包、摄影(像)器材、地图、指南针、睡袋、旅游鞋等生活日用品和旅游专用品;以潘和尚烧鸡、洛阳水席、杜康酒、果子油茶、煎饼果子、甜牛肉汤、不翻汤等各种特色小吃为代表的传统食品、饮料;以澄泥砚、山茱萸、中华猕猴桃、洛阳牡丹等为代表的土特名产及其他旅游消费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仿唐三彩,其市场占有率可达30%以上,玉器、地方食品和黄河奇石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受欢迎,其市场占有率均高于10%,而雕刻艺术品、竹木制品、中药材等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洛阳旅游商品存在问题

洛阳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产业形态和产业规模,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目前洛阳市已经具备培养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人才的专门学院和学校,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门人才对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各类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也日趋专业和完美。政府部门对旅游商品发展工作极度重视,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的日渐规范,2006年10月18日洛阳市旅游商品业协会的成立成为洛阳市旅游商品行业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1月8日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旅游商品市场洛阳文化旅游礼品城在关林钱江商贸城开门迎宾,目前建成的一起工程占地一万平方米,展示和销售具有浓郁河洛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多达1200多种。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洛阳旅游商品行业腾飞的基础,但是,一些影响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旅游商品主题不明显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对洛阳旅游形象主题的定位,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还可辐射出多角度的主题形象,这些都是洛阳地区文化个性的表现,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意义很强的商品应当反映出这些地区文化主题,但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很难展示这些恢宏的形象,缺乏统一的主题。例如洛阳是中外知名的“千年帝都”,中国历代帝王中有96位帝王长期在洛阳执政,但是现在洛阳市场上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以洛阳历代帝王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出现;唐三彩中战马、骆驼、胡商形象比比皆是,但却没有能反映出洛阳“千年帝都”在古代即是繁华的商贸场所这个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赵匡胤、老子李耳、苏秦等,但能够反映出这些“千年帝都”历史名人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却一直没有出现;玉器和雕刻艺术品以佛和观音的形象为最多,而能够展现出“牡丹花城”的玉器和雕刻品却很少见,睿智的卢舍那、驮经的白马、义薄云天的关羽等能够显示洛阳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则很难看到。

(二)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旅游商品具有特殊的造型、美感、历史、文化与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纪念价值、地位价值等附加价值,不仅可以增加旅游地的经济收入,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九十年代之前,人们很少认识到旅游商品的功能,洛阳旅游商品受到关注也是在旅游业相关设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洛阳的旅游景区建设只侧重于对旅游景观、景点和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旅游商品成不了气候,没有把旅游商品开发列入一项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再加上旅游业从业人员对旅游商品也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推销和销售过程中只是把旅游商品当作一般的商品销售,使旅游商品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旅游商品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展示旅游地主题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可用于纪念、馈赠、收藏,也可作为增强旅游印象的载体,引起重游的动机,另外,一些具有艺术价值、制作精美的旅游商品也可吸引潜在游客慕名前来。

(三)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所有商品设计开发的前提,如今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除了希望旅游商品有文化味道外,还“喜新厌旧”即追求新意。由于洛阳旅游商品开发起步晚,缺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旅游商品的设计很难推陈出新,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的旅游商品都大同小异,与市场流通的普通商品也都相似,缺乏个性和新意。例如:占洛阳旅游商品市场份额最多的唐三彩目前只有战马、骆驼、大象、胡商等几个简单的形象,而形态滑稽、笑容可掬的伎乐佣、大肚弥勒佛等形象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唐三彩的颜色也只有褐、红、白、黄、绿等几个传统的颜色或几种颜色的简单混合,而现代人非常喜爱的黑、蓝、紫、粉、茶色、玫瑰红等颜色则非常少见甚至没有。这一切都为洛阳市旅游商品的创新提供了绝佳机会。另外,旅游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包装很重要,不仅需要精美而且要方便携带。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几乎都存在一些包装上的问题:有些商品体积过于庞大、过重携带很不方便;有些商品甚至因为没有包装仅用塑料袋随便一套就算完事;有些商品价格不菲,可是包装相当低劣,使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大减,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虽然我们不主张“以貌取人”,但亮丽的外表毕竟是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首要条件。

(四)旅游商品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旅游商品市场的可进入性较高,市场管理体制又不甚完备,使大量个体摊贩涌入销售市场,给市场管理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洛阳旅游商品市场极不规范,如在古玩市场的空地上以及门外地上随处可见一些临时性的小地摊,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附近时常可见一些游走的小商贩销售伪劣、低档的旅游商品,欺客、宰客行为时有发生;由于缺乏统一集中的销售市场,加之旅游商品价格没有统一的监管权威机构,同一质量、同一规格的商品,不仅不同地区不同价格,而且同一区域不同系统的价格也不相同,且有的相差过于悬殊,令游客迷惑不解。旅游商品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商品,通常需要销售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洛阳旅游商品不注重销售艺术,销售人员对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了解不深,无法详细、准确地介绍旅游商品,再加上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洛阳旅游商品的销售;另外,一些旅游商品商铺对商品的摆放缺乏艺术性,经常将互不相关的商品摆放在一起,对游客心理及需求把握不准确,这些都说明洛阳市旅游商品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洛阳旅游商品开发对策

(一)提升政府对旅游商品扶持的力度

洛阳市政府对旅游的扶持力度较大,但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景点的建设、旅游节庆的策划等方面,而忽视了旅游商品这一重要的经济收入渠道。旅游商品的意义不仅在经济方面,制作精美、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商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和形象识别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重新认识旅游购物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专门的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包括制定发展旅游商品的长远战略、方针及不同时期实施目标,以求改变洛阳旅游商品现状。旅游业发展到今天,经济收入是衡量旅游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旅游者数量稳定的情况下,旅游购物应成为关注的重点,政府应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及旅游商品销售商针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开发及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指导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方向,为顺利发展旅游商品提供尽可能适宜的环境条件。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对唐三彩进行科研创新,设计出各种不同主题的作品,这些主题可有多种选择,如以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白马寺24尊元代夹苎造像、玄奘等为代表的佛教系列造像三彩,以十三朝古都为主题的都城文化三彩造像,以洛阳牡丹为代表的牡丹文化三彩,以中华姓氏始祖为依托的寻根文化造像等等。

(二)注重文化特色在旅游商品中的体现

洛阳人杰地灵,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风霜,作为国都的历史长达1529年,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河出图,洛出书”,儒学渊源于此,道教始创于此,佛教授传于此,在这里形成的“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洛阳旅游商品的设计完全可以以洛阳牡丹、汝阳杜鹃为代表的花文化;以黄河澄泥砚、黄河鲤鱼、黄河奇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洛阳水席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刻艺术;以“释源”“祖庭”白马寺、玄奘故里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邙山上清宫、下清宫、吕祖庵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洛阳古代艺术馆、周山王陵为代表的墓葬文化等为主题进行深度挖掘,设计出一系列的旅游商品,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其中。

(三)加强旅游商品的销售策略

洛阳文化论文篇4

>> 洛阳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丝绸之路”起点不是洛阳是南阳? 国家旅游局启动《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确认洛阳为丝绸之路东起点 等 丝绸之路的起点需确定 大海湾,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帆追梦 黔江的“丝绸之路” 永远的丝绸之路 沉没的丝绸之路 我的“丝绸之路” 神奇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回忆 丝绸专家笔下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东方起点在哪里 建设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 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战略实现路径 相聚丝绸之路起点 共话区域投资合作 古“丝绸之路”的复兴 中吉商人的“丝绸之路” 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小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汉魏洛阳故城复原效果图

2009年,河南嵩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却成为中国申遗历程中的首次败绩。按照过去的经验,中国每次申报的项目在联合国最后评议中,几乎无可争议,但是,作为中原大地的嵩山,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打回,要求重新进行材料补充,等到来年巴西利亚第34届大会上重新审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国外专家对嵩山“天地之中”的提法无法接受,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科学常识,地球是圆形,何来“天地之中”?遗产专家们反复讨论质疑,这个地方究竟“中不中”,河南代表信心十足:“中”,但最后结论是:“不中”。

嵩山是中岳,河南是中原,“天地之中”有着文明的渊薮,古代帝王总是希望居于“天地之中”,以承接君权神授的名望,也希望在国土中央建都,利于节制四方。翻开公元1世纪的篇章,汉魏洛阳故城成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的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上,承接着华夏“中央之城”的中国渊源,奠定了都城的中轴礼制格局。2014年,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多处遗产点中,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最东边;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4次交往中,有3次来到这里,所以,汉魏洛阳故城见证了东西方交往的传奇,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从天下会盟到中国天下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偃师、孟津交界处,2014年,笔者到孟津考察,令笔者感到惊奇的有两大景观:一是千里黄河孟津蓝,由于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孟津段的黄河水碧蓝幽静,胜似江南;二是黄河边的小镇会盟镇,一条古街,几条小巷,如何支撑起“天下会盟”的波澜壮阔?历史仿佛在这里尘埃落定,如黄河沙泥沉寂于河底,无人问津。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忘掉此地曾发生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好客的孟津人带笔者去品尝特色的谢铁羊肉汤,说起黄河边曾经的捕鱼网虾之乐。随处走进连片的花果乡居品茗采摘,笔者不时问问,邙山在哪儿?观兵台在哪儿?黄河渡口在哪儿?朋友打趣说,8个人会餐,你还在想八百诸侯会盟?有幸,傍晚的黄河湿地,夕阳下的风动芦苇,映衬着邙山的树旗猎猎,真有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此观兵会盟出征的应景。那是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率领三百辆战车,数万名将士,在这里设坛盟誓:“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我祭告上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进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悯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一个新的王朝,从黄河边上的誓言开启。

周武王灭商后两年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姬旦政务,姬旦辅佐成王鞠躬尽瘁,史家称他为“周公”。周公摄政后第一件大事便是营建新的都城――“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随着西周的国土扩大,东部的区域有鞭长莫及之感,周公亲自来到河洛地区,用原始的风水之法,观察山川阴阳,相其土壤厚薄,尝其水质甘甜,决定宫庙位置,祭祀土地之城,最后决定在今洛阳市附近建立了都城,史称“周公卜洛”,为后来汉魏洛阳奠定了基础。这是最早的关于城市选址和规划的记载,也是“中国”一词的由来。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上,专门提到了依照周武王之意创建“中国”的事情,“中”指中间,“国”指都城,在天下之中的地方营建都城,就是“中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有了“中国”,顺天成文,顺地成理。天子居中,政治太平;经济居中,贡道四达;五岳耸立,东西南北中;九州华夏,原来是四正(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中央。洛阳,从天下会盟到中央诸国,从中央之城到中央之国,文化意义,可谓价值连城。 龙马寺内石雕

光武帝面南而王 孝文帝南迁归汉

汉魏洛阳故城最早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在这里建城,后又回到镐京(今西安),洛阳应为陪都,周公营建的新都城距离此处不远,东周平王东迁后,遂成为京畿之地。利用邙山洛水的水陆交通,洛阳有“天下之市朝”之说。战国时期纵横六国的外交家苏秦曾说:我要是当年有洛阳城廓旁边的两顷田,就不可能如此奋斗而佩戴六国的相印。相当于今天,坐拥北京市区两亩地,千金难换一身轻。难怪最有经济头脑的吕不韦,特意选洛阳作为封地。西汉时,司马迁称洛阳城“天下之冲扼,汉国之大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有一名叫师史的“土豪”,拥有百辆的车队,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连锁的“洛阳街”;协助汉武帝以盐铁富国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是洛阳的“贾人之子”,属于典型的“富二代”。

洛阳城的山川形胜和经济繁荣,使其成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都城首选。由于五行学说的影响,汉代属火,与水相克,刘秀将洛阳更名雒阳。刘秀营建的雒阳城,基本继承了周朝的传统,奠定了都城南北中轴的经典范例。《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提出,都城规划“方九里,旁三门”,雒阳城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称为“九六城”,城门12座,东城垣3座(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南城垣4座(开阳门、平城门、苑门、津门),西城垣3座(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城垣两座(夏门、谷门)。在宫殿的布局上,强化北宫和南宫的中轴,北宫为后宫嫔妃居住地,南宫是朝堂议政所。有意思的是,北宫的白虎观设立经学辩论的讲学论坛,班固据此写成《白虎通义》,儒家文化著名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就出于这里。南宫则设有皇家图书馆东观。中国都城中轴线形成的礼制,面南而王,朝寝有别,南北宫殿向南延伸,连接着三大礼制建筑――辟雍、明堂、灵台,实现了从人文向神文的递进,刘秀率领百官大臣,沿着这条神性的轴线,开启了郊祀的仪轨。在明堂里祭祖,在灵台上观天象,在辟雍中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前者奖励年老官员,后者选拔人才,并蒙受皇上的恩典。可见,天子的威严,礼制的完备,文化的典藏,议政的功用,人才的选拔,皇族的生活,一都之景,倾城倾国。

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边有刘秀的皇陵,令人奇怪的是,皇陵整个朝向不是传统的背山面水,而是头枕黄河,脚蹬邙山。当地传说刘秀的儿子刘庄处处与他作对,刘秀想,如果选建墓地按照常理,儿子肯定不会照办,于是假意说自己愿意头枕黄河,没想到儿子感慨一辈子没听父亲的话,父亲的葬礼一定得照办,于是形成现在的格局。传说归传说,笔者站在皇陵的高处,远望洛阳故城,确是背北面南的一致,事死如事生,也许正是千古之谜的臆想。 永宁寺塔复原图 保护后的汉魏洛阳故城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已经掩映在荒山田野中,邙山下的人们依然忙碌地劳作,考古学家们让逝去的台阶、街道、柱础等重现天日,仿佛把宏大的城市雕塑印刻在绿野之中,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北魏留下的城池。从光武帝到孝文帝,500年过去了,一位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对汉文化十分尊崇,将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至洛阳,平城建设时遍请中原工匠,模仿洛阳,如今仿佛回到故里,化边缘为中心,化蛮荒为教化,着汉服,改汉姓,崇汉礼,将洛阳城营建得更加崇丽辉煌。据考古专家刘庆柱研究,北魏时期洛阳城东西干道贯通,道路以北分布宫城、园囿、武库、太仓等,道路以南主要有衙署、庙坛、寺院和贵族宅邸等。南北中轴线的铜驼街,宽达42米,两侧分布太庙、太社、国子学遗迹,自宫城的太极殿经阊阖门、宣阳门,过洛水上的浮桥至南城外圜丘,不仅将中原礼制体系完备,还将汉魏建立起来的文化理念巧妙融入,太极化生万物,圜丘天地融合。阊阖门是传说中的天门,通过昆仑仙境直达天庭,经历过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庄严,让一座古城飞升起长生的希冀和轮回的守望。 白马寺

洛阳纸贵 写不尽龙马寺的图和白马寺的经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100年校庆,与世界古老的大学相比,100年实在太年轻,于是,不少情怀肆意的学者疾呼,中国的大学应该从汉代太学算起。当笔者走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中,突然和同行者笑谈这个联想,但实在想象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不过,在逝去的如化石般的城记中,太学赋予了洛阳城一种神韵,随着太学的积淀得到延续,尽管城市数次因战火焚毁,但城市的每一页记忆,适逢蔡伦造纸的纹理,约见清晰,可记,可读,可吟唱。 龙马寺内伏羲殿

洛阳文化论文篇5

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在隆重、热烈、震撼中开幕;在舒心、愉快、共赢中完美闭幕。

2011年4月16日上午10点,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在洛阳市花卉中心隆重开幕,这是中国观赏石协会和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次盛会。国土资源部原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宋瑞祥,河南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国土资源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河南省观赏石协会会长卫斌,原防空兵指挥学院政委张训彩将军,洛阳市副市长史秉锐等众多嘉宾和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大会由洛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少持。

会上洛阳市副市长史秉锐先生介绍了展会筹备情况,并作了“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宣传洛阳、宣传河南”的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寿嘉华会长向大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赏石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肯定了洛阳赏石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对河南省观赏石协会、洛阳市赏石协会为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她盛赞大会热烈、隆重、震撼,并同宋瑞祥部长等四人一起为镌刻着“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的巨石揭幕伴随着副省长张大卫宣布:“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开幕,背景板上的一块硕大的黄河奇石一分为二,隐含着“石破天惊”的寓意,徐徐向两边开启,打开了展厅的大门,拉开了展销会的序幕众多嘉宾和领导随即兴致勃勃的一同步入展厅,在身着汉服的古琴演奏师优雅的古琴演奏声中,共同参观了精品赏石展和牡丹园艺展。

本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共有来自全国30余个城市的1000余人参加展出和交易,参展精品石1008方,汇集了全国各地近百个品种。交易摊位200多个,展出精品牡丹九大色系,80个品种2000余株在赏石展会期间,组委会举办了“赏石文化高峰论坛”、“河洛赏石文化艺术书画笔会”、“中国洛阳(石之花)奇石专场拍卖会”等活动组织来宾观赏牡丹,观看了美轮美奂的音乐喷泉,让大家在欣赏奇石文化的同时,也体会到古都洛阳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到古都洛阳的现代气息。本次展会是洛阳历史上继2004年国际爱石展后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赏石文化盛会,参观人数10万余人,交易额约达800万元,实现了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隆重、热烈、震撼的目标,展会在舒心、愉快、共赢中完美闭幕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的圆满成功,给2011年国内赏石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洛阳这个昔日赏石名镇又重新启航,开始了新的征程。

洛阳文化论文篇6

河洛地区洛阳经歌洛阳文化世俗化民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以及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河洛地区,是洛阳传统民间音乐资源荟萃之地。其中广泛流传于河洛地区的经歌,以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洛阳民间音乐种类之一。本文是在以洛阳关林镇、龙门附近一带地区为中心,遍及洛阳所辖各县采风后,在收集其经歌基础上,将洛阳经歌的音乐特征作为切入点,对河洛地区洛阳经歌进行具体的本体研究和分析。

一、洛阳经歌的生存根基

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洛阳文化,是指以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这一地区不仅正处于人们常说的与文明起源有缘分的北纬34℃半,同时也为洛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面积的洛阳王湾遗址、二里头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说明了河洛地区早已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区。

洛阳文化以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洛阳经歌的形成发展创造和提供了天然的客观条件和便利场所。在洛阳文化的沃土中孕育滋长而成的洛阳经歌,不仅吸取和承继了洛阳文化的营养文化,它的发展与洛阳文化的生态圈息息相连,而且它又是洛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民间音乐在这一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洛阳经歌的音乐结构特征

(一)题材内容种类特征

洛阳经歌的主题思想以宣传佛教思想教义为主,因此,就其题材内容来讲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以宣传佛教信仰或描述佛教寺院的生活习俗为题材,如《扫经堂》《十上香》等这类经歌内容,主要体现了佛教信徒通过吃斋念佛、出家修行的虔诚心理和对佛的敬重。

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为主,内容大都为宣扬传统道德观念,即劝人行善行孝、从善节俭、勤劳戒恶、忍让等,这类题材内容在洛阳经歌曲目中占大多数,如《试试儿的心》《十大劝》等。由于这类经歌以劝善为主,故在民间又被称为“劝人方”。

三是以触景生情为主,或以地方景象为唱诵对象,或讲述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为主,如《赶会》《观花》《弹琵琶》等,这类经歌内容虽然没有佛教思想内涵,但它连续使用衬词“弥陀佛”构成一个“副歌”的衬腔,从而强化了经歌的佛教色彩气息。

(二)节奏节拍特征

从1996年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所收集到的17首洛阳经歌中,2/4节拍者12首,4/4节拍者3首,二者约占总数的88%,在2/4节拍者偶尔穿插3/4节拍者2首。

可见,洛阳经歌的节拍形态多以8分音符的均等性节奏性为主,节拍严谨、均匀和规整。但在衬腔“嗨嗨阿弥陀佛”的节奏形态,却具有明显的强弱变化,这是木鱼或梆子等伴奏乐器逢强拍必敲击的缘故。洛阳经歌上下句之间节奏形式的对称性和统一性,使其唱词的轻重位置与唱腔节奏的强弱位置相顺,因而使洛阳经歌的诵唱较顺口和简洁,乐曲起伏变化比较平和、连贯。

(三)唱腔旋律形态特征

洛阳经歌的旋律进行,是在洛阳方言音韵、声调的基础上,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洛阳方言又因“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陆游、陈寅恪)以及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载的:“……其调值阴平走高,阳平走低,上声高平,去声走低而有转折,尤其是洛阳一带语音符合中州韵的发音特征”。可见,洛阳方言以特有的四声调值规律对洛阳经歌旋律形态生成的重要性。

洛阳经歌的旋律线条趋向是基本与洛阳方言的字调走向相吻合,唱词字调对唱腔的旋律曲调有着制约的作用,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经歌唱腔的旋律是语言在音乐上的“翻版”,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语言,浸透着洛阳方言本身特有的声调趋势、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等多种形态因素,因而洛阳经歌的唱腔旋律形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洛阳方言为基础构成唱腔音乐形态的主要腔型为短腔形态,它是经歌中处处可见的较接近口语的一种腔型。其唱腔形态多为一字一腔,腔与字同进同出,依字行腔,腔随字转,具有诵唱性的风格。

2.经歌的唱腔多以旋律的下行形式进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到洛阳方言走向支配而形成的,在方言声调调值的阴阳上去四个调类中,“洛阳方言无论是在每个调类所包含的字数中,还是在每个调类的使用率中,都是阴平字多于上声字”;另外,上声字起点较低,但又不到调值的四度,只有一点微升的感觉,形成了洛阳方言在四声中以升声调、降声调占多数的特点,因而使洛阳经歌的旋律进行多以下行进行为主。

在经歌中,那些用来表现唱词声调中升降幅度的音符,不仅直接再现了生活中的语言声调,而且也扩大了声调的幅度,使它在音乐上有一种语气性的强调,从而强化了经歌唱腔的音乐表现。故其唱词旋律比较贴近生活语言,给人一种话家常、较自然、顺口的感觉,听起来入耳、亲切,增强了经歌内容的亲和力表现,也更体现了经歌的唱腔旋律是语言情感和音调在音乐上的延伸和深化。

(四)调式调性特征

洛阳经歌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宫音、商音和徵音三个骨干音是构成经歌调式的的核心音调,旋律多为五声音阶。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清角”或“变宫”形成的六声音阶的宫调式、徵调式构成了经歌基本格调,给人以平稳、肃穆的气氛。

带有“变徵”的七声音阶调式在洛阳经歌中的使用,相对加强了七声性,减弱了五声性的特点,其“变徵”音的使用,不仅只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特别是“变徵”音常出现在洛阳经歌的终止结束句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G宫调式为例将其基本音阶排列如下:

(五)河南豫剧对洛阳经歌的影响

河南豫剧对洛阳经歌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在经歌中含有特殊音级“变徵”的七声音阶:(1 2 3 #4 5 6 7 ì)。“变徵”七声音阶的使用,不仅是河南豫剧音乐的地域标志,也是河南地方色彩标志。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汉民族就逐渐出现众多的氏族具有各自独特的音阶,其中中原地区,即今天的以河南省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就使用“变徵”七声音阶。“据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编钟的音阶(1 2 3 #4 5 6 7 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和我国古音阶(雅乐音阶)相吻合,当时记载这套编钟铭文“令伊子庚”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52年;同时以河南为首的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商代的文化中心;河南梆子使用古音阶”,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变徵”音阶是河南特有的色彩点。

雅乐七声音阶在河南豫剧中占主导地位,它以宫、商、角、徵、羽五个正音为主,两个偏音(变宫和变徵)在旋律进行时作经过音或作辅助音分别上行到宫音和徵音。而变徵音在豫剧中主要以这三种变化形式形成独特的基本乐汇:第一,是作为音阶中的一音在强位使用或长时值的连续使用;第二,是经常出现在乐句或乐段的结尾处,形成很有特点的终止式,变徵音作为辅助音的进行;第三,是常与它的上方三度音、下方三度音结合或于上方五度音、六度音的结合。这三种变化在豫剧中随处可见。

同样,洛阳经歌中变徵音的使用与河南豫剧的偏音变徵是一脉相通的。如经歌《哭五更》等都是五声性比较强的七声音阶徵调式,都是变徵音出现在结尾处,以小二度上行(#4-5)形成终止式。

可见,从最早古音阶中的出现“变徵”音,发展到成为河南地方音乐的色彩标志,直到今天的洛阳经歌中仍有“变徵”音的存在,正如黄翔鹏所说的“历史上的‘今乐’事实上是古乐生命的延续,它在传承中分别以原始面目、渐变面目、发展了面目流传至今。”更加证实了洛阳经歌是河南乃至河洛地区特有的地方音乐种类。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洛阳经歌的社会价值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洛阳经歌是河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习俗、观念及行为的总和。它是河洛地区民众对生活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

河洛地区过去有很多人虽不出家为僧为道,但他们却非常笃信一切神灵或佛像,他们除了平时在家中的佛堂上吃斋念佛自我修行外,还常常在民间举行香火会或庙会时,为报答诸神,烧香拜佛,为祈福,报答恩谢,唱起各种佛教经文或劝人行善的故事,在这种民间信仰活动中所唱的曲调就是所谓“经歌”。“经歌”在民间常广泛俗称为“经调”“念经儿”“唱经”或“说经”或“跑经”。通俗的讲,“经歌”和在佛像面前的烧香祭祀、敬奉贡品都是一样的性质,只是方式的不同而已,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得到神灵和诸佛、菩萨的庇佑。

由于洛阳佛教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深入民间,佛教寺院在日益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经歌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同时经歌也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和发展。洛阳经歌主要在这两种时间场合出现:一是在祈神求愿、烧香拜佛等香火会之类的活动中出现,主要是“娱神”;二是在春节、元宵节以及各种庙会等传统节日进行娱乐性的表演,主要是“自娱自乐”“娱人”,体现了更多的世俗化气息。

综上所述,通过对可考资料与笔者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和思考,据此认为:经歌最初系寺院僧尼诵唱经文之经调流入民间后,在吸收和容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以佛教思想内容或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内容而形成的一种风俗民歌,是民间善男信女们在朝山拜佛或进庙拜香时而演唱的劝善歌。这里的“经”是当地的信徒们根据佛教思想或佛教教义而编唱与佛教有关的各种题材内容。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洛阳经歌不是佛教音乐,它是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世俗化民歌。

参考文献:

[1]周鸿俊.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5[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66.

[2]洛阳市地方史志办.洛阳市志・语言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417-418.

洛阳文化论文篇7

地点:河南王城律师事务所会议室

市律协参加人员:王洪举、刘伟、李红波

主持人:张水山主任

主持人:今天,我们按照市局通知要求,召集大家来所开会,并按要求邀请市律协王洪举、刘伟、李红波三位同志参加本所评议。下面每一位执业律师针对2012年工作发表述职意见:

……

主持人:下面由张水山律师述职:

张水山:一、成功组织召开了富有特色勇于创新的洛阳年会,省司法厅、省律协领导对此年会盛赞为“洛阳年会模式”,省司法厅、省律协在新乡会议上倡导学习“洛阳年会”精神。

1、政府部门与参会律师在研讨年会上形成交流互动。

政府法律顾问的当事方是政府和律师双方,年会不能只有律师一方在关起门来研讨如何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洛阳年会邀请了洛阳市政府的多个行政部门,年会研讨既可以让政府部门听到律师对做好政府法律顾问的做法、想法和疑惑,同时也让担任法律顾问的律师们听到政府部门对政府法律顾问的看法、想法和要求,使双方彼此交换看法,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2、研讨会参会领导至始至终全部参加了研讨会的全过程,形成了研讨律师与领导的互动。

律师要做好政府的法律顾问,领导是关键,律师很有必要让领导听听律师的声音;同样,要建立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领导也应该听听法律顾问律师的想法和困惑。(述职报告 )这样才会把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做得更好。

本次年会除了省司法厅、省律协领导外,洛阳市政法委、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安局、工商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法学会、市司法局等部门领导,领导们在年会的开幕式结束后,一个没走都参与了研讨年会的研讨,许多领导还对研讨论了精彩的点评,改变了过去领导只参加开幕式,不参加研讨会的惯例,形成了研讨律师与领导的互动。

3、研讨会座次排位 “去行政化”,实行平等学术交流。

洛阳年会主席台上只写参会的部门,不写领导个人的名字,在开幕式后领导和评委们一起坐在前两排参加研讨会,打破了过去按职位高低排序的惯例,让参会领导们真正投入进去和研讨会律师进行平等交流。

4、邀请大学教授、博士、法学会专家做“一对一”现场点评。

本次研讨会上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法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法学院的副院长、洛阳师范学院法学院的法学教授、洛阳法学研究会的秘书长、洛阳中级法院的行政庭庭长、洛阳市法制局的调研员等专家学者对发言的研讨论文作了精彩的“一对一”点评,使研讨律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而且还提高了论文的写作水平。

5、专家评奖,保证了评奖的公平和获奖论文的质量。

论文由作者律师现场宣讲,然后由专家评委们“一对一”进行点评,宣讲点评结束后由专家评委临时组成评委会,由专家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保证了获奖论文的质量和评奖的公平。

6、注重年会的宣传和研讨会后律师的联系。

(1)本届年会邀请到了洛阳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法制报、洛阳晚报、洛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参与;

(2)本届年会设计了年会会徽,在10几种会议资料上印刷了年会会徽和省律协政府法律顾问业务委员会标志。

(3)本届年会印刷了150本论文集,保证了全部参会律师、作者、与会领导、点评嘉宾、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和人员都有一本论文集。

(4)印刷精美的《通讯录》120本,方便会后交流联系,方便以后的工作。

7、对写论文作者的人性化关怀。

本次论文写作时间短,我们对论文截稿后才传过来的论文也立即加班校对后传到印刷厂,让印刷厂将全部论文都进行了印刷。对于在印刷装订后才提交的论文,我们也想法设法印出活页沾在论文后面,使律师作者很感动。

8、将年会会议筹备的全套资料及通讯录附在论文集里。

将年会会议筹备的全套资料印到委员会委员们保存的论文集了,便于以后召开年会时参考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积极参加地方立法建设。

三、通过一级律师评审。

四、组织并参加法学研究活动,成功参与组织了洛阳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的成立,当选为洛阳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2011年8月,我当选为洛阳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律师许文、杨国才、常景龙、崔瑞国当选为常务理事,胡志中当选为副秘书长,刘国琳、张新峰、葛武霖、崔金峰当选为理事。

五、论文和案例分别获得河南省律师协会两个业务委员会的业务研讨一等奖。

2、张水山、张新峰撰写的《对交警部门不合法的执法依据要敢说不》案例文章,在2012年河南律师协会行政法律业务委员会“行政法律师案例研讨会”上交流,荣获一等奖。我与杨国才、崔瑞国、胡志中、崔金峰、王鑫等合写的另外5篇案例文章获优秀奖。

六、受到省高院、省司法厅和省律协领导及新闻媒体的表扬。

1、我以我所名义诉交警 “车辆年审”公益诉讼一案,被选为全省法院行政庭观摩庭,省高院行政庭长在全省律师所主任培训会议上对我和胡志中代表我所提起的公益诉讼给予了高度赞扬。

2、洛阳市电视台“百姓直通车” 栏目对我的公益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3、巩义市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对我的公益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七、

我和葛武霖合写的论文《如何发挥企业法律顾问在商事法务中的作用》等三篇论文在《河洛商界》杂志公开发表。

八、组织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1、我组织我所崔瑞国、胡志中、刘志勋、王鑫作为我所辩手积极参加市律师协会与河科大联合组织的第二届诚信杯律师辩论赛,我做为教练,为他们辅导了辩论技巧,胡志中获“优秀辩手”称号。

2、我组织我所张水山、许文、崔瑞国、胡志中、张新峰、刘国琳、王鑫等到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法学会参加“与律师、法官面对面”活动。我代表律师做了演讲,并获得了“最佳人气奖”。

3、我应邀到洛阳理工学院法律系为学生做讲演报告。

4、参加洛阳市律师协

洛阳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山水与地名;精神文化风貌;制度文化;名人效应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语言也受文化的影响,没有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的那样:“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观念”。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反映和被反映,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地区的文化和环境(包括地里环境、社会环境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词汇表现出来的,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使得该民族语言出现一些特有词汇。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从这个词我们就可以察看出本地的地里环境、制度文化、文明程度、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作为专有名词的地名都是以语言为建筑材料的,离开语言,就无所谓地名。特定的文化造就出特定的地名,特定的地名反映特定的文化” [1],一个个独特而富有文化蕴涵的地名,都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不仅有着指示方位的作用,而且透过这些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地的山水地理,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精神文化风貌等。下面我们以河南省的某些地名为例来透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山水与地名的关系

在河南省所管辖的市县内有很多地名都是由山和水的相对位置而得名的,往往一个地方并不是最初就叫这个名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倾向。比如说洛阳,因位于雒水之北而得名。早在传说时代,轩辕黄帝时,洛阳被称为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山而得名。到了战国时代,才有雒阳之名。洛河在古时叫做雒水,其位居于雒水之北,山之南水之北皆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是地理区域名称又是城名,一直沿用。直至到了秦朝时期,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根据“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把雒阳改名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朝尚火德,复把洛阳又改为雒阳。三国时期,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又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避讳“洛”字而改“洛”为“雒”)。雒阳洛阳雒阳洛阳雒阳洛阳,从雒阳到洛阳的更替,反映出语言中词汇的发展演变和历朝历代所崇尚的精神文化风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倾向深深地影响着语言的变迁。

在河南省以城市和山水的相对位置命名的地名还有:临颍,因为处于颖水之上,临近此水而得名;舞阳县,在舞水之阳,因以县名……当然,不是所有地名中带“阳”字的,有“阴”字的就是因其县市位于某山之南,某水之北,或者居于某水之南,某山之北而得名,如河南省内的荥阳县、沁阳县、沁阳市等地名,虽然这些地名中也带有“阳”字,但是这些地名的由来跟山水没有关系,和文化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另外,河南的某些地名里没有“阳”字或“阴”字,但它们也是因山因水而得名的。如伊川县,因伊水而得名;洛宁县,因洛河而得名;鲁山县,因位于河南省鲁山县东18里的鲁山而得名;淇县,因淇水得名……

除此之外,河南省内的地名还有以山的外貌特征或者本地的地貌特征来命名的,如平顶山市,以环绕市区北面的山峰皆为平顶而得名。平顶山市春秋时为应国,以鹰为图腾。平顶山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鹰的别名命名的城市(古典汉语“应”和“鹰”通假),所以平顶山也被称为鹰城。雄鹰是人类心目中力量、速度和睿智的象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很多国家和民族都以鹰作为图腾崇拜。现在在鹰城(即平顶山市)的街头、学校、企业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鹰的雕塑,这些雕塑无疑可以对周边的环境起到美化、装扮的作用,但它们更是体现了一种鹰图腾的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先精神的崇拜和延续继承。

二、地名与制度文化

文化往往通过某种特定的途径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这种特定的途径就是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文化只有在被大家认同和学习时才称之为一种文化,才是有意义的,而这种意义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和规则。当某种制度体现为规则时,文化的价值和精神理念就会由此体现出来,而当文化由规则体现时,它必然会采取以风俗、习惯或者某种制度的形式展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河南省很多地名的由来都和古代的制度文化,或者说机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驻马店旧为遂平至明港间的驿马驻所。关于驻马店市地名最初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候,差役传送公文和书信要中转和休息,几百里加急的快件的还要中途换马,驻马店这个地方就是官员们中途休息和换马的地方,是个驿站;另一种说法则是,驻马店历史上以盛产苎麻而出名,故名“苎麻店”;后因历代皇家在此设立驿站,又名“驻马店”。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是和政府在此地设立驿站相关联。另外,今天的义马市的由来最初也是和古时驿马的地方有关,义马,本名驿马村,应是古时候朝廷官府换马的驿站或是为朝廷提供驿站用马的一个村子,后经人们俗讹为益马,又作义马。今天的商酒务乡因税收这一行政机构而得名,宋朝时期,朝廷在此处设立酒业税收处,可见行政机构的设置跟地名的由来经常发生这密切的联系。

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最高统治者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称为诸侯国。河南的很多地名都是因古时候的封地而得名的,如封丘县,古为封父国,是古时的诸侯国,封丘县即因古封丘国而得名;祭城,是一个乡镇名,因城为祭仲之邑(封地)而得名……

三、地名与名人文化

名人对社会往往有着很深的影响,即所谓的名人效应,人们对其都有着崇敬、敬畏之情,经常会以此人的姓名来命名某个地方或建筑物。比如:清丰县,因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雀而被请为县名;博爱县,1929年时以孙中山提出的“博爱”的口号为县名;范县,在春秋时是晋范武子士会邑,汉朝时朝廷置范县,以范武子姓氏为名;许昌市(县),秦朝时期朝廷以古许国为名置许县,《水经・洧水注》:“许昌县,故许男国也。”另有长葛市,春秋时为郑长葛邑,清乾隆《长葛县志》卷一称:“邑以葛天氏得名;张弓镇,亦是因人而得名,此处是名酒“张弓酒”‘的产地,张弓原是一人名,镇因人而得名。

河南省县市、乡镇甚多,这些地名的由来远远不止上面这些,但无论是地名因何而得,从中我们总能看出以语言作承载的地名与文化的某种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03.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洛阳文化论文篇9

“在几千年历史中风头无两的洛阳,怎么如今落到这步田地!”这是一位外地网友在转发洛阳博主呼吁大家支持呼南(内蒙古呼和浩特―广西南宁)高铁过境洛阳的文章时,写下的一句话。

常年混迹于各大网络空间的洛阳人黄伟(化名),最初在微博上看到这句话时并不以为然,后来想想也的确如此,“洛阳确实从古代的一线城市沦落到了现在的三线城市。”

因此,一向喜欢“潜水”的黄伟开始在网上发帖,呼吁洛阳人站出来支持呼南高铁过境洛阳。

在2016年3月至今的半年时间内,无数像黄伟一样的洛阳人自发地为此奔走努力,力图用汹涌的民意把高铁拉到洛阳。

即便是在国家发改委7月20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呼南高铁不过洛阳之后,执拗的洛阳人仍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呼南高铁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变数,洛阳仍有机会。

但残酷的事实是,早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呼南高铁过境郑州就已成定局,洛阳甚至连“备胎”都算不上。

调动民意

黄伟最早关注到呼南高铁是在一年前。彼时,呼南高铁一说还未出现,尚被称作太南(山西太原―广西南宁)高铁。

在一个铁路发烧友聚集的网络论坛上,他看到有人发帖称,民间讨论多时的太南高铁已进入规划设计环节,而在帖子列出的线路走向中,太南高铁在河南将过境洛阳。

帖文中称,因太南高铁仍处规划中,具体走向未定,因此沿线多地正积极争取线路过境设站,其别提到,湖北省荆门市发改委已经明确把争取太南高铁作为2015年重点工作。

没过多久,黄伟再次登录上述铁路论坛时,就看到有网友更新消息称,湖北宜城市已成功争取到了太南高铁过境设站。但当他搜遍洛阳的大小网络论坛时才发现,竟无关于太南高铁的任何消息。

更让他失望的是,2015年11月12日,有网友曾在洛阳颇具影响力的政民交流平台――洛阳网“百姓呼声”栏目上发帖,询问洛阳市发改委是否了解太南高铁的情况,但却只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将持续关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设动向”。

“大家都感觉洛阳政府部门对这件事不太积极,跟其他地方动用一切关系争站的热情没法比。”这让向来喜欢研究铁路的黄伟有些不解,“目前过境洛阳的只有一条郑(州)西(安)高铁,这就能满足洛阳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战略地位吗?”

郑泰森也这样认为。他是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因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发言力挺呼南高铁过境洛阳而在洛阳民间备受追捧。

“洛阳是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也是河南第二大城市,但铁路网络尤其是高铁没有任何优势。”郑泰森对《t望东方周刊》说,襄阳、常德这些副中心城市都拥有“十字形”高铁网络,唯独洛阳仍是“一字形”高铁。

郑泰森说,“洛阳是一个工业和旅游为主的城市,这两个产业都对交通有很高要求,多一条高铁过境对洛阳意义重大。”

官方机构的消极态度让黄伟决定依靠民间力量发声。他开始在洛阳一些论坛、QQ群组关于太南高铁的消息帖,希望聚集更多的洛阳网友关注此事、支持此事。

“很多地方都是因为民间的呼声引来了高铁,我希望洛阳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成功。”但让黄伟失望的是,当时洛阳民间的反应冷淡,支持者甚少,他希望依靠民间呼声“倒逼”政府积极行动的想法,并没有见效。

全民呼吁争站

几个月后,洛阳民间有关呼南高铁的舆论开始转向。

2016年3月5日,黄伟收到了同一微信群组的洛阳老乡何权的消息,后者给他发了一个关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三五”草案)的新闻链接。

新闻中说,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草案提出要加快完善高速铁路网,在列出的未来五年多条待建高铁干线中,呼南高铁赫然在列。这是呼南高铁取代之前的太南高铁,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尽管草案并未公布具体的线路走向,但在洛阳人心中,这已是天大的喜事。

“之前洛阳人不太关注呼南高铁是因为不知道是真是假,现在国家规划专门提到呼南高铁,就说明这事板上钉钉了。”何权对《t望东方周刊》说,很快这一消息就被洛阳网友转发到各个论坛、群组、朋友圈,“几乎刷屏了”。

而他发现,渐渐地,网友们从最初的纯粹欢呼变成了理性分析呼南高铁能否过境洛阳,一些人甚至开始在群里公开征集意见。

这时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在争取呼南高铁过境的问题上,洛阳还面临一个强劲对手――郑州。

“郑州是省会,如果它来跟洛阳争站,那洛阳的机会就小了。”何权说。

这种危机感让洛阳人越发不安,他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只要官方积极争取,洛阳就有很大希望。”

从3月5日开始,洛阳网的“百姓呼声”平台上连续多日出现关于呼南高铁过境洛阳的建议帖,甚至有在外地的洛阳人发帖,言辞恳切地呼吁洛阳官方在线路规划出台前积极向上争取。

有网友在帖文中还给出了具体建议,称“呼南高铁在出山西后可走洛阳―平顶山―南阳一线与湖北襄阳对接,不仅可以上接焦(作)济(源)洛(阳)城际铁路,还可以下连郑(州)万(州)高铁”。

洛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也于3月15日在官网上发文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发改委、财政局等单位通力合作,积极跑部进京,加强协调,让呼南高铁过境洛阳。”

不过,洛阳市发改委对此只是回应:“将持续关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设动向,并向河南省发改委、省铁路局积极争取能够惠及洛阳的铁路建设项目。”

这显然不能让越来越关注此事的洛阳人满意。

官方的努力

负责协调此事的洛阳市政府官员吴炜(化名)第一次看到网友们的指责时非常委屈,“我们当然希望呼南高铁过洛阳,背后也作了很多努力,但这些民众都不知道。”

他从未想过民间对此事的反应如此激烈,舆论关注度如此之高。

民间日益高涨的呼声和伴随而来的对政府的指责声浪让洛阳官方备感压力,“网民的帖子出来后,市领导就要求洛阳市发改委赶紧了解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吴炜告诉《t望东方周刊》。

3月初,洛阳市发改委便将民间积极争取呼南高铁过境洛阳的情况汇报给了河南省发改委;

3月中下旬,洛阳市发改委还曾专程赶赴北京和天津,向“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铁道处陈情,得到的答复是:“呼南高铁已纳入正在修编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过境洛阳,也过境郑州。”

在天津跟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的沟通中,后者表示,呼南高铁是利用既有线路拼接而成的一条南北高铁通道,并非像京沪高铁一样的完全新建的线路。

国家发改委在后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也将呼南高铁称为“呼南通道”。

“就是说呼南高铁的线路规划将优先考虑已有线路,也会尽量减少新建线路。”吴炜说,呼南高铁不管是过境洛阳还是郑州均可依托现有的线路规划,但就现实而言,郑州拥有更大优势。

吴炜告诉本刊记者,“因为过境洛阳所需的焦(作)济(源)洛(阳)和洛(阳)平(顶山)两条城际铁路都还没有开工建设,而过境郑州所需的郑(州)焦(作)城际早已建成通车,郑万高铁河南段也已开工建设。”

“并且铁道处强调呼南高铁的主干线首选过境省会城市,像内蒙古和山西都是经过省会。”在吴炜看来,这预示着洛阳只能借由河南省内的焦济洛和洛平两条城际铁路与呼南高铁主干线相连。

而此时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已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上报给国家发改委,并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研究通过,正征求相关部委意见,然后将上报国务院待批。

但除了何权,包括黄伟在内的多数洛阳人并未注意到洛阳官方的这一细节,只记住了呼南高铁要过洛阳这一说法,“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在舆论的关注下,洛阳得到了呼南高铁,胜利了,实际上这只是官方的一种安慰说法。”

不过,对洛阳官方来说,这确实纾解了民间的舆论压力,进入4月,民间便鲜有人再提起呼南高铁,暂时平静了3个月。

大局已定

2016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新修订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中国将建设“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作为其中“一纵”的呼南通道线路,走向为呼和浩特―大同―太原―郑州―襄阳―常德―益阳―邵阳―永州―桂林―南宁。

这让原本等待好消息的洛阳人如梦初醒,“曾经有消息说要过洛阳的,可是结果提都没提洛阳,还是从郑州过。”黄伟说,很多一直关注此事的洛阳网友在看到这一消息后非常失望。

这种不满情绪并不止于普通市民。有消息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有洛阳市人大常委在内部会议上斥责,洛阳市某委没有做好呼南高铁的争取工作,让洛阳错失机会。

不过,在吴炜看来,这个结果在预料之中,“呼南高铁是一个在各省原有铁路规划线路基础上整合而成的通道,所以线路的走向以及过境哪些城市,省里有很大的发言权。”

“郑州是省会,无疑处于优先位置。”吴炜说,所以洛阳 “只能尽量向省里陈情”。

河南省发改委基础产业处副处长范磊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国家在做线路规划时是会征求省里的意见,我们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最终的线路走向基本上还是国家层面来定。”

吴炜说,洛阳现在唯一的机会就是借由上述提到的焦济洛和洛平两条城际铁路与呼南高铁的主干线相连,将其作为呼南高铁的辅道,“这样不仅能让济源、洛阳两个城市有高铁,还能减轻郑州的客流压力。”

但范磊对这个建议并不太认同,“网上对这个方案讨论得很热烈,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高铁建设的推进工作制造一些压力,况且城际铁路就是城际铁路,国家不可能承认它是呼南高铁的一个通道。”

洛阳文化论文篇10

洛阳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很广,其中主要的部分就是建国后的工业建设所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美学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如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等直接相关的建筑和场所等(图1)。受到当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洛阳的工业区建设具有极其典型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工业区“南宅北厂”的带状规划布局方式以及具有明显的苏式特征的建筑风格均反映了这一特点。期间兴建完成的工业区工业建筑、住宅建筑极其附属设施的配套建筑无论在功能、结构上,还是在建筑形象上都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建设水平。就现状而言,出于“退二进三”、“退二优三”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工业区中的一部分企业迁出原址,遗留下大量的建构筑物。目前工业厂区内部基本维持原有风貌格局,苏式建筑风格十分明显且大多保存完好,但居住区现状较差,原有多层住房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不仅单套居住功能和面积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而且内、外部环境恶化,原有格局大多遭到破坏。同时一些工业区内具有较高价值的建筑逐渐被拆迁、重建,洛阳工业区的整体特征和鲜明形象正日渐模糊。由于工业遗产的缺失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断层,将对洛阳的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势在必行。

2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与特征

(一)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洛阳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这段历史是洛阳3800年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在洛阳的城市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洛阳而言,城市中的近代工业建筑见证了洛阳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和其他优秀历史建筑类型一样,都是城市的记忆和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诸多文化符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意义。

(二)科学价值。随着“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项落户洛阳工业区,该区逐渐成为当时在全国闻名遐迩的重点工业区,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在汲取了包头、长春等城市工业区规划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洛阳工业区采用特有的“避开旧城建新城”的规划建设方式,形成了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带状城市建设模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洛阳也被国内外的专家誉为城市整体规划的“洛阳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高度评价,其代表的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经济价值。洛阳工业区内的工厂在经历了城市扩张后,区位价值普遍得到提升。工厂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这些区位优势使得环境改造的投资小、回报率高。其次,洛阳工业区由于当年集中大量资源,高标准严要求的建设,厂房建筑层高高、跨度大、空间高敞,绝大多数工业建筑主体结构坚固完好,在未来进行合适的功能置换和适度的改造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再利用开发潜力。这些因素都使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四)艺术价值。洛阳工业区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多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受到苏联援建影响,从城市规划、厂区布局到建筑设计都打下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以现代主义风格和民族符号相结合的大体量、大跨度工业建筑和居住街坊,代表了特定时期洛阳工业建筑的水平、特点和城市建筑的整体面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独特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因此在现代的城市环境条件下,选择性地保护和修复部分工业建筑并进行相应地环境改造,其必将成为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的另一道特色景观。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建筑遗产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分为实质和非实质形态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名城在实质上来说是比较典型的保存了历史上丰富的文物古迹、城市建筑和空间格局等优秀遗产的载体。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城市建设史达3800年,作为中国都城的历史也长达1500余年,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附近分布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个蕴含着及其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大都城遗址,形成“五都贯洛”的宏伟气势,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82年国务院在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洛阳就位居其中。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提到洛阳的文化遗产,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城市中拥有的大量的古代遗产,如龙门石窟、隋唐遗址等,但洛阳涧西工业区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历史却往往被遗忘。与城市中遗存的大量文物古迹相比,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无论从数量、范围、影响力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厚古薄今”的思想影响下,在其研究和保护方面明显滞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应有的认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是由一系列代表不同时期的特色街区、旧建筑和古迹等历史遗产串联而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建立,从实质保护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遗产通过保护规划组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构架,以实现“容纳性的都市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保护的对象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容。作为随着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而产生的新生城市历史遗产之一,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城市物质信息和文化信息得以延续的保证,其保护格局的构建,必须放置于洛阳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环境背景下来考虑,它们也理应作为新的保护对象被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之中。

4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4.1构建工业建筑遗产纳入名城保护的新框架根据新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现在洛阳已建立起开放性、多层次的、动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这个保护框架包含了总体层面、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工业遗产及有价值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线路等要素。这也是洛阳首次将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纳入到城市的保护框架中,通过这个保护框架体系将城市中宝贵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建筑遗产规划保护起来,将原来的洛阳工业区“三区一带”的建设格局(图2)与城市中的其它历史遗产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构架。洛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基本结构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包含了“点、线、面”三个层次。结合该“点-线-面”保护脉络的要求,依照“保留经典、集中连片、点线结合、规模保护”的原则,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也可以分为“工业整体风貌、工业历史地段、工业历史建筑”三个层次要素,它们与名城保护框架的“古城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工业建筑遗产的各层级要素根据各自的特征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相应层级当中,与其它历史文化遗存统一起来,一并加以保护和利用,框架的各层次要素发生更迭与交替,从而构建新的完整的名城保护框架,以进一步丰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要素的纳入过程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二者之间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2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分级登录制度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其价值的保护,即保护该工业建筑遗产在其生命周期内所承载的历史、科技、社会、建筑等多重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城市中不同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体现也会有所区别,甚至在一个主体上会体现出多种价值,这就是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多样性。洛阳城市中的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在没有对其进行价值评价认定之前,一概进行拆除或者保护都是过于草率的做法。只有建立科学而系统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准确地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等级的遗产制定层次性的保护与利用梯度,这将是工业建筑遗产定位、认定、整合的依据,同时也是是整个保护工作的关键。

针对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方法,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采用因子评价法,在原真性、科学性、代表性、完整性的原则下,选取适当的、可以准确和全面的涵盖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因子,如历史价值因子、艺术价值因子、科学价值因子、社会价值因子和经济价值因子等来构建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依据该开放性的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体系,利用其所具有的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上对各个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整体性、相关性和综合性的价值因子评价,按照得出的价值因子综合值进行评分定级,明确洛阳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以便于其分级保护和分级再利用,同时也为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兼顾适应性更新的文化性与经济性提供基础参考和科学依据。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定之后就应该进行遗产的登录,以确保遗产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管理与保护,因此建立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登录制度也是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体制主要为指定制,它是由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文物评定标准将符合条件的遗产选定为文物并确定保护等级。实践证明,这种保护体制由于范围、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而在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登录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登录过程中的申报、选择、调查、评估等一系列步骤程序,利用公众参与和专业评估、认定相结合的选定方式将符合标准的建筑遗产计入名录进行保护。在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中,我们在以指定制为主体的情势下,再辅以登录制为补充,就可以综合两种保护体制的优势,既有专业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实施的“点”的保护,又有广泛的公众参与的“面”的保护,使我们的保护体制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向变为双向,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保护事业中,以适应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3创造多样化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强化洛阳城市特色由于我国对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内涵一直没有严格的、科学的界定,因此很多人对于“保护”的理解还局限于修缮、保养这样针对静态遗产的工程技术干预行为上,而忽略了其在非物质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到,遗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持其使用功能并使之延续和强化,对于建筑遗产更是如此,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使建筑保留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在特定阶段形成的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要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背景下成为整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积极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发再利用的方式,经过功能的调整与转换,挖掘出其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活力,使它在洛阳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具有洛阳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新亮点。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大致有几种:主题博物馆参观利用模式、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创新产业利用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综合开发模式。对于这些多样化的保护模式,我们在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及再利用过程中,应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特征而采用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扩宽再利用的思路,广泛地开拓契合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例如在工业区主要节点树立纪念碑和雕像;利用工业厂房结合洛阳牡丹的特色开展生态化牡丹培养展览温室;在住宅街坊区设立工人生活馆来展示生活街坊的历史风貌等。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通过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的扩展,将工业建、构筑物的现代工业美学与古城的传统美学相结合,洛阳城市的传统风貌与现代工业风貌将形成异质互补,城市各区位之间将相互影响、融合(图3),这对于洛阳古城肌理的延续有着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4.4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体系从总体上可分为城市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共部门、专业保护机构、个体使用者等。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规划和实施中,政府往往拥有自上而下的决策和管理权,公众参与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公众即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才是整个保护格局的重要主体,他们对于本地区的工遗产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他们会通过自身的使用直接感受保护和更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只有他们成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最大受益者时,才会使城市真正得到促进与发展。在国外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中,公众参与设计的方式也是采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但是从目前来看,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基本还属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管理系统,洛阳的公众还未真正参与到城市的开发规划之中,他们往往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执行政府决策部门所指定的规范、政策,由于保护决策的这种不完整性也造成了公众对保护行为的漠视。因此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起广泛的开放性公众参与体系,有效地健全社会公众监督机制是实现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在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中可以引入“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理念,让公众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各个阶段,规划设计的决策者通过宣传媒介、项目公示、召开民众参与的评审会等形式,倡导和推动社会各阶层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经过公众的多向反馈和过程参与,广泛接纳公众的意见来决定遗产的改造方式,使得遗产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更具有操作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只有通过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和促使公众参与到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构筑起坚固的社会公众基础,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