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06:14:27

建模艺术论文

建模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赣南苏区;艺术教育;“2+1”模块教学

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诚如李政道博士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然而,地方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的艺术教育上,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都与发达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艺术教育不平衡现状需要依赖于地方高校去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艺术资源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来拉近和消弭差距.

1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概述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作为整个江西红色艺术文化中的特色组成部分,既是原中央苏区文化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也是苏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发生学和艺术学角度的分析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艺术形成是需要一定地域的文化土壤和实践形成的基本艺术形态.因此,赣南苏区红色艺术概念界定,在狭义上所指的是在十年原中央苏区革命活动时期,在赣南苏区存在和与赣南苏区有关的一切积极革命艺术形式;在广义上所指的是与赣南苏区相关的一切艺术文化资源总称,换句话说,“赣南苏区红色艺术”是在某种程度上从区域性或文化性上打了“赣南苏区”符号烙印的苏区艺术.以1931年在瑞金的苏维埃一大召开为标志并确立了赣南的瑞金作为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地和政治文化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如李伯钊、危拱之、钱壮飞等.苏区艺术文化事业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修订了《工农剧社简章》《高尔基艺术学校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俱尔部纲要》等,明文规定了各个组织的方针任务,从而使根据地文艺更加趋向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同时,在赣南苏区成立了诸多文体团队,如“工农剧社”“工农美术社”“中央苏维埃剧团”和“蓝衫团”等,并建立了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中央苏区蓝衫团学校”(1934年3月改名高尔基戏剧学校).苏区艺术文化在赣南苏区出现了艺术繁荣的局面,据毛泽东同志在1933年底所写《长冈乡调查》中介绍,江西兴国县长冈乡“全乡俱乐部四个,每村一个,每个俱乐部下,有体育、墙报、晚会等很多委员会……每个村的俱乐部都有新戏”,并在调查中提出苏区“每个乡苏维埃都要学习长冈乡的文化教育工作”.因此,在苏区时期,党和赣南苏区人民把苏区艺术文化的发展推到一个历史高潮.在苏区艰苦朴素的革命生活中,赣南苏区文艺工作者依据现实革命生活,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了大量艺术作品,这也诚如石仲泉先生在赣南考查时所言:“在赣南苏区,党和红军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书写了光耀中华的历史”.《江西文化艺术志》中统计部分苏区艺术作品有近300余项作品(详见表1),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为我们当前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和改革思维.

2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与高校教育融合

追寻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源头及其发展历程,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一条以“人本”教育为主线,历经审美启蒙、审美形成与审美创造的途径.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提出:“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的“以美育代替宗教”口号并在当时的北大推广实施,而“美育”一词也成为此后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符号.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文中所说,“尽管美学家可以潜心研究”美,但纯粹的美是难以进行教育的,因此,就其载体来说,“艺术教育是较理想的形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高校艺术教育能引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美育”载体的选择问题,即什么样的艺术资源是合适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教育部在2014年年初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特别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或许是政府部门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回应,但却为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定位指明了方向.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作为艺术资源本体和时代文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典型的时代精神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构建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和创新模式的新思维.

3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转变

3.1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的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向部属院校学习,以部属高校观念为导向,未能形成

地方院校自身的教育观念即凸显它的区域性和因地制宜性从教育的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开展与主导采用的是阶梯式下达方式,即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部直属高校、省属地方高校、市属地方高校.教育政策阶梯式下达的方式是行政体制的一种体现方式,其本身没有异议,但在政策整体执行的过程中会形成“走样”或“变形”,尤其是到偏远地区教育基层的执行端.教育政策的“走样”或“变形”就会出现政策“僵尸”或“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同时,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制定项目组成员主要集中在各部属重点高校及专业机构,如《艺术课程标准》团队是由教育部牵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多家单位专家组成.这种政策制定方式兼顾的是大方向和前沿趋势,而没有地方特色,更缺乏因地制宜的对策.这种现行行政体制观念和教育政策本身构成了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囿于传统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需要强调“区域性”“因地制宜性”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转变也贴切政府近年对艺术教育改革的新导向.国务院刊发的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地方艺术教育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15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中袁贵仁部长同样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本地、本校学生美育活动的特色和传统”观念.

3.2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资源的选择上过分强调高大尚,忽视了本土艺术资源的挖掘和培育

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一般都依据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高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八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交响音乐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当代影视评论》等八门任选课来进行轮换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区域优势分化日益严重,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学生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互联网加速了这种分化差距.以《美术鉴赏》为例,发达城市的高校艺术教育集中着优秀的师资和艺术藏品;同时,城市中盛行的艺术市场、艺术画廊和画展也为该区域高校艺术教育提供平台和机会.地方高校尤其是落后的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中应该转变攀比的观念,切实贯彻[2014]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从地方自身的艺术资源中寻找特色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重视挖掘地方艺术教育资源的特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4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下构筑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4.1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2+1”模块教学方式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是当前教学改革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教学理念来源于19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所实施的课程选修制变革.这种按照学生兴趣和意愿的课程优化任意组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被美国众多学者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包或个别化学习包.因此,针对于赣南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趋势,结合学生素质、技能等综合培养参数并依托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艺术教育资源,提出“2+1”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培养方式.“2+1”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提出,首先是科学合理地遵守模块化教学方法,依据高校艺术学科知识的模块化分解或组合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模块课程间的联系,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模块次序等要素进行系统考虑;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由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发展个人学习能力;最后,根据2009年教育部的高校艺术纲要和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地域特性设置提出具体方案.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2+1”模块化教学方式实施重点,一方面在于“2+1”构成的形式即“2”与“1”的关系和量变形成条件.其中“2”在地方高校艺术课程体系中表示的是一个固态常量,即指两门艺术教育的课程(可选修亦可必修)和必修完成的2个学分(教育部,2009).而“1”是变量,指艺术教育的实践项目;根据常量2的课程内容来决定变量1的实践内容与目标.因此,在二者关系上是相生互补关系.另一方面是“2+1”内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其中,“1”是该模块教学中最为灵活和变化的组成部分.根据赣南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对“2+1”模块化教学方式实施调查中得出结论,“1”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通俗性、互动性、深刻性;在教学方法上,与“2”形成互补和反差,凸显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践能动性,并结合地方资源的优势,深入地方艺术发源地进行实地感受.因此,“2+1”模块化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性主要突出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场所的不固定性,因学生、师资、时间等而变化.以上的教学反馈调查发出了467份样表,收回421份,有效调查表为368份.通过对调查样表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数据.尽管学生对样表的填写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结果的合理和研究性,但也在客观上反映出“1”模块课程的特色和认可度.因此,在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下,通过“2+1”模块形式来构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并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4.2在实践课程中凸显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特色教育

赣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艺术教育资源,其中苏区红色艺术是其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之一.在艺术发展角度上,苏区红色艺术是时代和文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社会和历史性特征,符合艺术精神发展的需要,也是革命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资源;从价值审美观看,苏区红色艺术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凸显了革命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人本精神.在“2+1”模块教学方式中,“1”的内容重点突出在借助地方艺术资源特色形成高校艺术实践模块.因此,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意义.在构建特色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1”作为模块中实践项目的变量具有高度的特色性.一方面,在艺术内容选择上,“1”实践课程内容要凸显地方特色、思想感人、情感互动.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中具有大量的特色内容,如兴国山歌中《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等,苏区话剧《八子参军》《为谁牺牲》《欢送哥哥上前方》等,革命诗歌《月夜行军》《战斗的春天》《妻送夫》等,在教学及师资特色方面强调灵活和双赢.赣南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性课程灵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对于源发性地方艺术,教师积极组织学生身临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如《苏区红色漫画及标语赏析》及《苏区红色革命遗址赏析》的课程教学就用了“走出去”到现场感受的教学方式.高校艺术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艺术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但对于“1”的赣南地方特色艺术资源课程教学就更需要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地方艺术文化.因此,“1”的师资和师资培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解决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采取“请进来”,即把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行家里手采用表演、辅教、座谈等方式引入课堂,使课堂氛围和艺术内容具有原汁原味的形式,进而凸显特色.在“1”模块的教学意义上,“2+1”模块教学重点强调地方艺术文化符号在高校大学生素养的培养和文化的印迹中留下深深的赣南区域特征;同时,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也将助推艺术资源的推广和流传.

参考文献:

[1]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M].南昌:江西省教育出版社,196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汪木兰.苏区文艺是战斗的号角[J].江西社会科学,1982(3).

[4]江西文化艺术志编选组.江西文化艺术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5]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6]付强,徐继存.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7]王志强,黄凡.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价值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4).

[8]邹华.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07(2).

[9]周芳.对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建模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地域;地方人文;优势;艺术特色;地方高校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主管教育的国家教育部,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领域里未曾见过的,创“特色学校”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可以这么说,在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将成为一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再者,从外部环境来看,地方高校也必须充分利用地域、地方人文优势创建特色高校,才能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寻找到自身实际条件和市场需求两者之间的支撑点和突破点,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依托独有的地缘、人文基础,以相对完备的学科、师资、设备与场地等软、硬件为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艺术普及教育的内涵建设与特色挖掘已经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共识。本文将以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建设及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可行性及意义之所在,为国内地方艺术特色高校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一、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分析

目前,国内外艺术特色高校的创建都是紧紧围绕学科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并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及地方人文优势进一步完善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建设方案。如国外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内的中央民族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一些名校,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学生艺术社团发展成近百个,校园艺术活动频繁,艺术氛围浓厚,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营造了一个极好的校园环境。此外上述这些高校还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素质教育基地,设有大学生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多个,艺术选修课程门数达到100多门,基本涵盖了艺术一级学科大部分领域。与这些名校相比,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师与硬件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尤其是学校艺术特色创建与依托地域、人文优势结合的仍然不够,忽视了地域及地方人文优势在开发潜能、培养艺术创造力的独特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艺术教育色及个性丧失的地方高校不在少数。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在构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优势,有效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合格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广大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办学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在教学层面上,能够重视学生专业艺术基本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传统教学与“工作室”“工作室群”“大学生艺术团”相配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其二,在专业特色上,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做到专业建设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地结合,注重把握专业理念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能够不断丰富、加强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内涵建设,拓展艺术专业的领域与办学思路,逐步实现涵盖艺术专业所有子方向(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表演等等)特色办学的需要。

二、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实践探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优势,面向社会与市场需求的艺术特色地方高校建设目标,必须积极探讨富于应用型、复合型与技能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适时地依据地域特色及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建设及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模式与方法建设

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woRKsHoP互动式教学+专业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校企(艺术表演团体)合作教学+竞赛教学”等多种教学组合模式。在校内教学中,引入“wORKSHOP互动”与“竞赛教学”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该教学方式为个人+学习小组;教学组织过程为教师提前给每组学生发放艺术创作任务书,引导学生在广泛调研地方文化及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探索一小组交流一获得反馈一总结评价一动手实践”等环节,来消化、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使师生均从中获得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方面,“专业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感受、感知地方文化及地域特色,将理论学习具体化、实际化,成为校内艺术特色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有机部分。艺术专业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模式中,学生艺术理论、艺术表演、创作能力是通过在本地的艺术实践来获得、提升,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自身根据艺术创作任务所需自主获得。该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讨。教师的角色由理论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方向把握、调整、整理者与参与者。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与广大地方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重构以扎实基础理论与较强艺术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体现与当地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办学:建立涵盖各个艺术专业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一线创作家、表演艺术家、技师、工艺美术大师直接传授实践艺术创作理论与技能,学生可以亲历亲为,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感受、感知地方文化知识,将地方文化的理论学习具体化、实际化,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学习效果与实际工作的信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做到了与所在地域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成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有机部分。

(二)教学体系建设

为了配合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地方高校应在认真吸收、消化和理解国内外艺术特色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有地缘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艺术专业办学规律及自身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地域文化人文

背景与市场需求及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职业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下艺术专业所从事的职业群及岗位层次,针对相应的岗位职业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实施学分制模块式教学,分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等。并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修订,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依托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建设及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

特色艺术教学团队是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关键,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必须依托地域及地方人文优势,按照课程体系相近或课程联系紧密的原则,形成一支梯队合理、整体素质高、特色鲜明的“团队”。该团队职称结构合理,后备力量充足,团队充满活力,能够秉承“以老带新”的传统,教学与科研取向鲜明。且能够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这个主题,将地方文化融入艺术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之中。通过对特色艺术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在师资、教研、科研等方面给予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各项工作以极大地支撑与保障,以特色教学团队的构建促进艺术特色高校建设的完善与提高。

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是每一所地方高校办学获得巨大成功的保证,同样也是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核心内容之所在。如何围绕地方文化与地域优势做足文章,地方高校需要在办学思路上有所创新,如将地方文化艺术研究的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艺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艺术学科前沿知识,更好地启发他们对学科研究的创新思维。

建模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理念的渗透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延伸。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1)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

(2)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

(3)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是在第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1)理论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2)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

(3)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

(4)稳定性。教学管理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后而形成的处于理论和实践中间的中介方法,所以比实际情况更具有稳定性。

(5)示范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进行反复研究而构建的一种范本、一种方法,可以推广,因此具有示范性。

(6)简明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必须对所建立的教学管理理论框架、管理活动方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本质的、有特色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3.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本文仅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二种最基本的分类:(1)从教学管理理论分类:经验性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2)从管理层次分类:宏观教学管理模式,中观教学管理模式和微观教学管理模式。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构建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想

根据模式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属于微观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范畴。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而要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构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建立科学统一、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样,会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

2.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2001艺术教育规划》指出:“力争经过3~5年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课程”。同时,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编写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普通高校音乐教材,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统一自成体系的高校音乐教材及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制订,是有效地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保证。

3.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成功的音乐教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 (l)音乐欣赏; (2)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 (3)技能教学;(4)音乐美学、音乐史; (5)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

4.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包括: (1)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 (3)加强普通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 (4)利用高校师资流动机制,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5.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提供丰富多采的工具,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

6.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是实施高校音乐教育并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发挥高校音乐教育育功能,应该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不断参与研究、实践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不成熟的探析。在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 )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对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吸取其中合理、科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以达到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建模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当代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论及的“中国工科大学”是20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浪潮所催生的时代产物,主要是指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组成的以工学为单一主体和学科特色的大学,其中包括多科性工科大学和专门性工科院校两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身学科结构单一的特点,普遍存在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大幅度滞后于专业教育的缺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文教育在中国工科大学蓬勃开展起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部分的艺术教育也日益凸现出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针对此现状,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在艺术教育方面开展得较好的两所工科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作个案分析,并从中归纳出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通过对于这两种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于它们的利弊得失进行详细地论述与分析,以期对中国工科大学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产生理论上的参考价值和实践上的借鉴作用。

一、清华大学:侧重于“由技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重视艺术教育是清华大学一贯的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同样是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中坚来看待和认识的。但是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艺术实践,是一种侧重于“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主要由艺术教育类课程、学生艺术团、各类学生艺术活动等三个层面组成。

艺术教育类课程为清华学子日后参与学校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由技入道”的第一步;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是广大清华学子参与实践、展示风采的平台,是清华大学侧重“由技入道”艺术教育模式的亮点;而各类学生艺术活动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能够带动清华学子广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由此,三个方面形成了以“艺术实践”为主线贯穿其中的艺术教育模式。

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注重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推崇全员参与,群众性很强。受历史与传统的影响,音乐与舞蹈在现有的学校艺术教育体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地位。与此相应,重视技能与表演的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是其艺术教育模式中的亮点和重要环节。学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与技能的训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体悟其中所包含的高远的人生境界和生机勃发的生命力量所在。不难看出,在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模式中,对学生们参与实践的要求是首要的。因此,可以将其概括为侧重于“由技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

二、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近十年来,东南大学立足于学校的艺术教育传统,依托艺术学(理论)学科优势,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核心部分来看待和认识,从而形成了较为成功的、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模式。它主要由《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艺术类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三个具体环节组成,也包括了艺术社团组织的相关艺术实践活动,但仍以前三者为主。

“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是东南大学艺术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东南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保障;艺术类讲座是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引导下的艺术鉴赏实践,充实了东南大学艺术教育体系,为学生深入学习美学理论和各门类艺术提供了平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则是东南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体系中的经典项目和特色环节,它和课程、讲座这两个以理论训练为主的环节互相补充,通过学生“体悟”艺术世界,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艺术类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连续、有序的开展形成了东南大学艺术教育实践体系的有机整体。

三、中国工科大学两种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评述

清华大学侧重于“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都是两所工科大学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与本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实践模式,是立足于各自的文化积淀、并体现了各自特色的艺术教育道路,两所工科大学都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和大学精神的积极作用,均将其置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并有相应的政策作为其保障,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不同的方式培育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这两种实践模式分别代表了今天中国工科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实践的两种方向,各有侧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模式也各有不足,并不是尽善尽美。

清华大学这种侧重于“由技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归纳而言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

一、提倡艺术实践。实践性强充分贯穿了学校所提出的“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理念,学生是作为各种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出现的。

二、注重艺术团建设。学生艺术团在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也是清华大学“由技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中最富特色的一环。

三、校园文化氛围活跃。目前它已成为“由技入道”的这种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突出特点,通过这种氛围将艺术教育的面覆盖到全体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但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这种侧重于“由技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应强化艺术教育理论的支撑作用。由于缺乏学科支撑和顶层设计,该模式往往缺乏美学训练和理论熏陶,因此对于真正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是比较有限的。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最终目标是培育人文精神,艺术实践与艺术技能只是其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过“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绘画、唱歌,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素养”①。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注重艺术实践,开设了不少艺术技能方面的课程。但是如果没有美学理论训练和艺术作品鉴赏的环节,就难以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从而难以真正领会艺术,最终难以达到提高欣赏水平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

二是应强调艺术教育的目的性。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强大导向,“由技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就会对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有所侧重和推崇,而忽视了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涉猎和欣赏。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应该是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而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过多地局限于艺术中实践性强的部分,而对其孕育精神内涵的部分涉猎不多。

三是过多依靠艺术特长生。采取“由技入道”模式的高校往往在招收和培养艺术特长生上下了很大力气,经常将交响乐团等艺术特长生培养当作艺术教育的成果来展示,而忽视了对普通学生的辐射与影响。当然,清华大学注意到并尽量避免了这个问题,但是清华大学的模式在其他高校的推广过程中,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说到底,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这部分特长生,而是要让绝大部分的普通学生来接触艺术、感悟艺术、体验艺术,促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应该设计、调整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结构,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专门的培训来帮助有兴趣的同学加入进来。

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总体说来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由理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形成是与东南大学重视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学学科的优势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贡献了理论指导,提供了有力支撑。没有美学理论指导的艺术教育是盲目的,该模式采取的是通过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训练,配合以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并最终把握人生之“道”。

二是贯穿“高峰体验”的理念。“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东南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同样很有启发。学校希望站在较高的平台上,能够将最“高峰”的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得到震撼性的“高峰体验”,从而促进艺术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三是注重艺术作品鉴赏。这是“由理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该实践模式注重用接触艺术作品的方式培养与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使学生能够去体悟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境界。

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立足于本校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应该说是在基于学校艺术学学科的优势、对艺术教育进行理论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精心设计而成。总体说来,这种艺术教育实践模式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应强化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有学科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有待进一步建设等。

首先是实践性的环节在该教育模式中倡导得还不够。在东南大学整个艺术教育的体系中,也有艺术实践层面的活动。例如开设了“舞蹈”、“声乐”、“合唱与指挥”、“钢琴”等艺术实践层面课程,并且也成立了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话剧社以及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艺术实践学生社团。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吸引的还是少部分有兴趣的同学,普及程度还不高。

其次是受学校本身艺术教育资源的限制,东南大学实施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请进来”的思路。受各方条件所限,目前仅是“不失时机”地邀请艺术名家与著名团体来学校举行艺术示范,缺少缜密的规划与精心的设计,随意性强,没有形成系统和长效机制。

最后,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成功推行主要是依托艺术学的学科优势,学科为学校的艺术教育贡献研究心得和相关理论、提供优秀的专业教师、编撰高质量的教材等。该模式对这些都有相对其他模式较高的要求,所以显然不易被其他兄弟高校所仿效。

四、中国工科大学两种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启示

上文对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两种比较成功的实践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剖析和比较,并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首先,在此基础上,我们审视当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实践的一般现实,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实践究竟应当如何开展?下面将先探讨国外的艺术教育模式在中国工科大学的实践情况,然后尝试提出一种可行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理想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科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以艾斯纳(Etliot W. Eisner)为代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Disciplin-Based Art Education,即DBAE)就是较为著名的艺术教育理论之一,直到如今,美国还有许多地区在继续推行艾斯纳倡导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模式。

艾斯纳强调美术学科本体学习的逻辑性、课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以及严谨的科目结构,通过由简到繁螺旋式递进的系统化教学内容和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把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几方面统合于同一个教学单元,培养形象的制作与理解能力,他认为艺术教育包括三个学习领域,即创作、批评与历史领域。DBAE是艺术教育中的一种综合教育方法,艺术创作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艺术技巧;艺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艺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人文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的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

当前我国工科院校DBAE的实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程学分化制度的普遍实施。中国工科大学纷纷已经将艺术教育课程列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并建立了课程的审查、监督机制,来保障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但是,距离DBAE理论期望构建的课程内容和达到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实践还有不少可以调整之处:

首先,艺术教育课程学时所占份额较少,对艺术史、艺术理论的介绍往往被“压扁”、“瘦身”,成为干瘪的“概念的罗列”,而理论发展的背景、理论研究的脉络、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等,很难得到系统的阐述,割断了鲜活的艺术史实和艺术理论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

其次,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在体系化建设上有所欠缺。在一所上万人的学校里开一门艺术选修课,不论“热门”与否、质量如何,总会有学生前来听课,所以总是能够“反映较好”,但这不能够掩盖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上的问题。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必须要建设整体的、合理的、科学的课程内容构架,将这些知识内容整合成为能够保障艺术教育效果的有机整体。为保障这种体系性建设的成效,有必要建立健全对艺术教育课程质量和结构的评价机制,不仅从学生的需求、兴趣、满意程度等方面问询艺术教育开展的情况,也要重视专家意见从教育学、艺术的理论高度上进行评价,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对各校艺术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

国外艺术教育思潮的发展对中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必须要立足现实,审慎的分析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目标,并切实着手解决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本文在这里尝试着从理论上构建一种可行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理想模式,希望对于中国工科大学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能够有一些理论上的参考价值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应当是包括“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其中“课程体系”一体两翼,以艺术类必修课程为中心,以艺术类选修课程和艺术讲座为补充,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力求定位高端、丰富多彩,在活动中打造“高峰体验”;“艺术实践活动”包括学生艺术团、学生艺术社团、艺术实践课程和校外艺术实践,注重学生的体悟,艺术活动水平和广泛参与程度两方面并重。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成功推行,最终还是要靠学校的整体环境,因此我们要重视营造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教育理论历来重视环境育人。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在谈到大学精神的时候,特别强调一流的大学应当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他指出:“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②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先生形象地把大学比喻成“大染缸”和“泡菜坛子”,意思是说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受到无形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因此,中国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靠课程的设置和讲座的开展,还要精心设计、悉心规划,营造一个具有高雅文化品位,散发浓郁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近朱者赤”,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就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了艺术教育的目的。(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程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第187页。

② 丁冬、王彬彬等主编《大学沉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8-112.

[2]袁恩培、文静、庞杰.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8-101.

[3]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2.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Art Education Mode in Chinese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outhea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 Ting1,CHEN Feng2

(1.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2. Art & Design Department, Bengbu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

建模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闽台合作;数字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进一步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台湾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与台籍教师的学术交流,发展福建省数字艺术学术研究。例如,闽台合作办学的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或共同申报课题,对创作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化合作。

建模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艺术类人才。近些年,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高校,新疆艺术学院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改革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做出了探索。

一、新疆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概况

文化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与时俱进、创新与改革成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要与社会紧密结合,更要与教育改革、科研以及产学研的联动相结合。对于新疆地区的艺术教育发展来说,如何对接新疆当地文化艺术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疆艺术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已成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使者和“天山脚下”艺术家的摇篮。新疆艺术学院一方面积极运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积极践行办学方针;另一方面结合新疆的地域特色,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艺术教育优势的发挥,开展与内地、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艺术教育人才。新疆艺术学院于2018 年开办艺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基础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从事艺术教育、管理、交流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及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艺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掌握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二、在学科专长的基础上掌握综合应用各艺术门类的方法和技能;三、具有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管理的基本能力;四、熟悉国家有关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了解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六、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深远。艺术的作用不仅在于艺术的审美作用,更在于对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意义。在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中,在培养人的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掘人与艺术的和谐美,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艺术课程的设置在艺术教育的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在知识架构中,注重艺术表演的技能与技巧、艺术感受与艺术情感的表述;从艺术功能层面来讲,兼具艺术的教育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

二、新疆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发展依据与规划

调研表明,新疆艺术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普及中,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中综合能力与素质较高的教师普遍缺乏,既懂音乐、舞蹈,又懂美术、戏剧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现状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小学对艺术教育类教师的需求逐步加大。依据这一现状,新疆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加入了“综合师资培养”的板块,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力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选用最优师资、集中优势教育资源进行建设。从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来看,艺术教育的审美和育人功能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相比较其他艺术类表演专业来说,艺术教育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在提高综合审美、培养创新意识、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来看,高校在落实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方面担当的责任和任务更大。从知识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艺术是人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人类人文素质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也是其重要的实现途径。从我国义务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文件精神解读中可以看出,艺术类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艺术类表演技能,还包括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内容。以上的课程内容共同构成了相互融合的体系,概括起来,知识技能、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从艺术教育专业的内涵来看,艺术教育兼具艺术学与教育学的特征,在艺术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新疆艺术学院独具优势。近些年,艺术学院先后参与了亚欧博览会、新疆国际舞蹈节、冬运会等大型活动,为新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新疆艺术学院将继续开展更多的合作,加强与内地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软实力,进一步开发艺术资源,尤其是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资源,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新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资源和平台的共同配合。

三、新疆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

新疆艺术学院找准办学定位,深入分析艺术教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对艺术教育的本体和艺术教育的本质以及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与实践构建。同时,对艺术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和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创新研究,具体的研究实践内容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反映出时代特征:一是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作为首要重点;二是接受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表演类的基础课,如声乐、视唱练耳、钢琴、舞蹈、素描、手工艺、教师教育技能训练等,构建起艺术知识板块。

(二)逐渐重视科学研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力量的联系与合作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的作用,构建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艺术教育的相关保障机制。其次,加强对艺术类教师的科研引导和培训,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并且逐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再次,认真研究艺术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路径。最后,构建产学研体系,注重实践教学中的落地,加强与社会力量的联系与合作。

(三)优化课程目标,提供保障机制

新疆的艺术教育应立足新疆的民族特色,融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艺术资源,充分体现新疆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从艺术教育的视野来看,新疆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新疆是四大文明汇聚的地方,世居着13 个少数民族,拥有歌舞、曲艺、杂技、民间手工艺等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这些都为优化课程建设以及建设有新疆特色的办学目标,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以新疆艺术学院2018 级艺术教育学生为例,基于明确的办学目标,合理开设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课外的实践。师生共赴新疆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民俗,了解南疆艺术教育教学现状,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相关的舞台演出实践、教育实习日志等工作。同时,重点考察了南疆四地州的艺术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南疆进行田野调查,加强学生对淳朴民俗民风的了解,以此提高其艺术素养。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日后投身祖国西部、投身基层为祖国做贡献的就业择业观。通过南疆之行,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田野工作中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进行梳理,并创编成展演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有效锻炼,同时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从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来看,教育的过程需要重视技能训练和知识技能的转化提升,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人文素质及综合素养。新疆艺术学院在探索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多元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不断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也为日后进一步办好艺术教育提供了现实保障。

(四)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三融合”模式

一是重视综合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融合。对于艺术教育学生而言,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必须从未来的职业技能需求出发,重视与其相匹配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双融合”的核心思想。艺术教育必须抓住教育思想,推动艺术教育“双融合”人才的培养。二是重视美育作用,充分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双融合”来说,美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而且在推动学生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精神素质的提升方面,也具有最直接的功能。三是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社会创业机构和建设学校社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并在教学中大力构建创新创业体系,提高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建设,包括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教学与科研机构以及成立专项资金、专项基金等。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市场研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由此可见,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三融合”的推进离不开学校力量、社会力量的结合与推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依托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艺术资源,将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新疆艺术学院凭借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研究队伍,融合各个艺术类学科,构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各个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群。同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推动产学研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助推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建模艺术论文篇7

一、现存问题

(一)培养模式过于落后

我国之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太过于简单,跟当前快速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为艺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到传播、工学等各领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缺乏管理艺术专业的良性体系,他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培养模式,直接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中,而不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及本地需求,选取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导致了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

(二)跟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相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艺术专业才初露端倪,而中央美院的培养模式又是最原始的,其他各地方的高等院校都向中央美院的培养模式看齐,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对多样性的人才培养很差,没有扬长避短,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这就使得所培养出的艺术人才和社会所需要、所希望的人才有很大的不符。

(三)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各大高校比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停留在只重理论知识的层面,没有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我们应向国外各高校的艺术专业学习,充分汲取校企联合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培养实用型的艺术人才来带动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应学习国外高校优秀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独有的经济体制,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培养更多的储备力量。

(四)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当前高等院校的以艺术专业的研究深度作为人才评价体系,将解决艺术专业的相关问题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伴随多元化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人们也希望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时代需求。传统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改革后的高校艺术教育,以往使用的传统课程评价体系会严重束缚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社会,高等院校要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高校搞好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而实际情况却与此不符,大多数教师艺术技能不强,实践能力和艺术应用不过关,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使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所提升,那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结合,多培训教师艺术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2.采用双师能力培训方式,引进有名教师,把校外权威的技能引进学校,借助名师的言传身教,不断的培养优秀教师;3.选择部分专业教师到有关行业和公司进行实践、锻炼,以丰富他们的实战经验和实践能力,进而将艺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具备艺术类及工程技术类等专业的相关特征,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在教学的时候多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凭借实践性教学,既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应用型职业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以,高校应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并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教育教学相结合。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课程考试会影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构建,作为课程考试的评价者,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不再将考试作为甄别、奖惩学生的主要手段,而要督促学生改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践能力才是学生更应该掌握的,要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通过更新学业考核评价观念,建立全面发展、查漏补缺的综合考评体系。

建模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5-01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它是通过设计手段,把具有艺术含量的构成形式有机的组合在某一空间中,使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的空间环境造物行为。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央美院、 清华美院已较为成熟, 但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工作室教学还处于起步、 摸索阶段, 因此本文探讨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征及其现状

设计思想的产生,不仅源于设计师的理论认识、专业素养,但也离不开设计师的实践经历、经验积累和智慧、灵感的显现,而这种能力不能紧紧只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来传授,还要在设计的实践中经过磨练才能建立起来。“知识可以传授、技术可以训练、艺术可以熏陶,唯有设计智慧必须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例如,设计一个报告厅,要求绘制音响分析图。此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师不能迷信书本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音响厂家提供设计方案,音响尺寸、间距、报价均体现在图纸上,多找几家多做几个方案,谁的好,影院管理人员看后一说我们的设计师就学会了,也就积累了关于报告厅音响设计的经验。所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正确办法”,这种专业能力,需要在解决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然而目前我们的设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

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还必须经历几年的实践磨练,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文化艺术素养逐步转化为初步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在课堂中,专业教师也只是泛泛而谈地传授一般知识,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接触缺乏实质性的专业交互和经验传授。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践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设计实践能力,包括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明确的研究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撑。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的制度,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及考核,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方可选择指导教师进入工作室学习,具体的工作室构建结构要求简述如下:

1.工作室成员

基于现实工程的需要,工作室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设计能力才能应付, 一年级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从二年级开始,公共文化课程开始减少,到了三、 四年级,几乎没有文化课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工作室的成员以艺术设计专业三四年级学生为主,他们经过了两年的理论学习及对未来职业了解和兴趣的推动,所以从三年级开始选择进入工作室较为合适,而对于二年级专业特别优秀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是可以考虑的。

2.师资配备

教师是工作室正常运行的保证,首先应该选择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室骨干,但是,工作室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因此还要考虑到青年教师,所以可以实行“以老带新”的配备模式;另外还应该从社会和企业一线聘请一部分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参与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还可以为在校的青老年教师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平台。

3.环境空间

工作室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首先要保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要配备设计空间、专业资料室、展厅、样板间等;其次要提供配套的硬件教学技术设备;再次是做好校企联合开发实训中心,共同投资工作室的外部环境建设。

4.项目支撑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构建,还需要有充足的项目做支撑,进行实战演练,方案部的同学出方案,施工部的同学出施工图,绘图部的同学进行图纸的绘制,项目部进行现场的指导与施工,将理论结合实践,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站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立场上对包豪斯实践教学的大胆借鉴。我们应该强化实践能力,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制作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艺术设计实践环节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20世纪初期,包豪斯设计学院便采用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育结合生产实践,要求学生既要有理论素养,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大胆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也给当今的艺术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室的学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施工,可以学到应用型的专业知识,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专业学习的精度和效率。

2.工作室中的导师根据本身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并对工作室负责,其积极性得到调动与发挥,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使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提高。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过在工作室进行专题和项目的研究,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更快地提升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教育形式。

4.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注重与实战课题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战感受,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也能检验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不足。

可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更为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结语

在社会发展和全球激烈竞争的影响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类拔萃的艺术设计人才越来越重要,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直接与社会接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建模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型;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艺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如果没有艺术实践就是没有抓住艺术教学的办学规律。全球化的时展态势要求艺术实践发挥社会服务价值,在服务社会、面向市场的运作规律中需要规范艺术实践管理,构建体系保护艺术成果的合理开发与传承需要研究此课题。

艺术实践是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将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实际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决定》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基于会议精神与上级文件,通过实践以及校企合作等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必须有实践教学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

1 术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艺术教学思想及艺术实践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结构框架,突出了艺术教学应用性原则,作为艺术教学模式活动程序,则突出了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的、生活的、实践的,是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活动。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从生活中来,从艺术实践中来。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必然是鲜活的生活体验和生动的艺术实践过程。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教学这种必然的联系,决定了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内容。明确艺术实践教学性质、特点及功能,丰富理论研究领域。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把学生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标准的内容系统化,是艺术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2 研究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意义

1、艺术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产生真理、认识真理的源泉。党的教育方针也始终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人类的认知艺术、创新艺术本身就是实践。

2、明确艺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增强艺术实践教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他学科的实践体系经过多年学者们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体系,而艺术实践教学体系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3、体现为艺术实践的社会价值。地方高校研究艺术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艺术文化人才,为适应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是具有重要社会应用价值的。

4、体现为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第一,通过艺术实践教学,逐步培养锻炼具有影响力、责任感、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通过艺术实践教学,促进师生不断产出艺术力作与佳品,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将所学所用更快地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接轨。第三,通过艺术实践教学,促进艺术院校教学改革,使教学深入人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特色。

5、体现为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将校内艺术实践面向市场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也是外界检验学校教学成果,同时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艺术市场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充满活力的、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艺术实践的管理体制还需研究,因此,规范艺术实践的管理,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 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研究

1、打造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特色:搭建艺术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创作表演艺术作品为主要模式,打造的艺术精品、佳品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类艺术作品展、参加各类演出、剧目表演等艺术实践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师指导下,完成艺术作品、参赛、剧目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例如我校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对内外演出20余场,参与人才2000余人。通过清唱剧“汤若望”、“樱花颂”以及“四季情韵之春夏秋冬”四季音乐会的承办,以及我学院承办的“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型艺术作品《和平颂》等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百余场,获奖人数可观,影视学院创作的《党的儿女》演出十几场,观众近两万余人,极大提高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此次举措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教学领域,实属罕见,这一自主搭建实践平台模式将影响到全国艺术类高校。

2、综合性创新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大连艺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的实践情况实施的,本学院由于艺术专业较多,各个艺术专业特色不同,艺术实践的方式不同。在《和平颂》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舞美灯光等多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艺术实践层次,构建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艺术实践教学最高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特色:艺术教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根本职能,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院校的服务社会教学,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艺术为社会服务,引领、融入社会并获得社会营养、提高师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型艺术作品《和平颂》,就是结合实际服务社会,大力宣传和平,维护和平,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传承文化的作品,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

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艺术实践层次,创建创新型体验式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高超艺术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适应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具有重要社会应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曹琳《艺术院校艺术创意与管理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3]莫运平《实践的思想及其对艺术实践研究的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2。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

[5][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

建模艺术论文篇10

关键词:瓦萨里;艺术理论;生物学模式;模仿论;优雅

乔尔乔•瓦萨里 ( 1511―1574) 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家和艺术史家,他被公认为是西方的第一位艺术史家,也是风格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不过使他闻名于世的并不是他的艺术成就,而是他撰写的一本传记体艺术史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以下简称“名人传”)。这本巨著堪称是近代欧洲艺术史的开山之作,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名人传》是一部关于从14世纪到16世纪著名艺术家的传记,该书记载了从13世纪著名画家契马布埃到16世纪作者本人共200多名艺术家的生活故事、艺术实践和主要作品。瓦萨里通过大量的传记事实,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同时书中介绍了诸多艺术门类,如建筑、雕塑、金饰、壁画、木板画、玛赛克、彩色玻璃、版画等,并有不少创作细节的详细描述。笔者在书中总结瓦萨里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方面。

首先,瓦萨里确立了人文主义的艺术发展史分期。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的艺术史研究中,瓦萨里以理性为指导,他将理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他根据评判准则创设的生物学阐释结构,即将模仿自然和古典艺术作为评判的准则确立之后,采用了生物学模式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瓦萨里是第一位采用生物学模式的艺术史家,他认为模仿自然的古典艺术是完美的;他根据文艺复兴时期各阶段的艺术在恢复古典艺术这一点上所达到的不同程度,将艺术史描述为诞生、成熟、衰老和死亡这几个演变的过程。将各种艺术风格相对于理性准则的符合或偏离看成是艺术史的发展、衰落;就此将艺术史纳入了一个按生物周期演变的模式里。

在瓦萨里看来,艺术“就如人类的身体,诞生、成长、衰老、死亡”。他按这一思路将人类艺术发展史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是“古典风格时期”,即自艺术诞生到公元4世纪,艺术从不可探知的起源走向了完美的创造。二是“旧式风格时期”,即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3世纪中期,艺术从完美的创造走向衰落。三是“现代风格时期”,即从公元13世纪中后期到瓦萨里自己的时代,艺术在托斯卡纳地区开始缓慢地复兴,最终走向完美的巅峰。

其中,瓦萨里认为“现代风格时期”艺术复兴的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末,这是艺术摆脱中世纪影响的童年时代。这一时期以契马布埃和乔托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抛弃了原来的拜占庭风格,转向模仿古代的艺术珍品,开始研究人体结构、姿态、摹写空间位置,钻研色彩的和谐组合与明暗对比等;从而新 风格应运而生,并为以后艺术的完美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15世纪,是艺术的少年时代。这一时期解决了许多艺术上的技术问题,如 透视、解剖、比例法则等。建立了现实主义地描绘人与自然的科学基础,建筑家菲利波•布鲁内莱斯齐、雕刻家洛伦佐•吉伯尔蒂和多那泰罗、画家马萨乔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艺术家。但由于这时对艺术形象构成规律的研究消化尚未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部分艺术家过分强调 自然科学严谨的规律,又追求完美的模式,因而笔下的形象虽然准确但尚欠生动自然。

第三阶段为16世纪,是艺术的成年阶段。这一时期,艺术的规律已被完全认识和把握,比例、构图、色彩、动作、表情均已协调起来。以莱奥纳多、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超越了古典风格,他们将艺术技巧发挥到极致,实现了自然的完美性和真正的表现力的和谐统一。“作为自然的模仿者,艺术已经尽其所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瓦萨里对欧洲艺术发展史的总结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历史观。在中世纪,人们普遍推崇“帝国承续”论,认为在亚述、波斯、希腊之外,罗马帝国是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世间存在的唯一合理帝国。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严格区分罗马人的历史和基督教蛮族时代的历史,将欧洲历史进一步划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他自己的时代。瓦萨里的艺术史分期便遵循了这一历史划分法,与古典时代对应的是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与中世纪对应的是哥特式艺术与拜占庭艺术,与他自己时代相对应的则是文艺复兴艺术。从以上可以看出,一方面瓦萨里以理性来规范艺术史,将艺术史的发展看成是符合逻辑的规律性,表现为理性可以把握它;另一方面,以理性作为评判各个时期的艺术发展的准则,使艺术史呈现出清晰的演变过程。

其次,瓦萨利确立了模仿论是艺术史观的基础。瓦萨里在追溯艺术的发展历史时,他的艺术史观点受到模仿自然这一理论的支配。这种理论即古老的模仿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曾被很多瓦萨里的先辈,如吉贝尔蒂、维拉利、阿尔贝蒂等人所重述。薄伽丘在赞扬乔托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同样这也成了瓦萨里赞扬一件杰作的最高表达形式之一。不过,瓦萨里的模仿论并不如此简单,他在《名人传》的序言中为模仿制订了两条路线,他说:“我们的艺术完全是模仿。首先是模仿自然;其次, 由于其自身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又是模仿那些被视为最杰出的大师的作品。”

对于瓦萨里来说,“模仿自然”其实并不是对自然的那种“不多不少的”照搬,而是对自然的提炼和加工。他坚信艺术高于自然,这种思想在贯穿《名人传》的诸多段落中重复出现。瓦萨里反对莱奥纳尔多那种认为“艺术家只能指望最大可能地把自然表现得真实可信”的思想。 同时,瓦萨里在模仿他人风格与手法的问题上,也反对那种盲目机械的模仿。他指出:模仿者应当像拉斐尔一样,根据自身特定的素质和条件,有选择地去模仿;并且应当能够有机地融合不同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他用来理性的分析来解释每个艺术家怎样了解自己的才能,形成某种个人风格,而不是落在别人后面,或跟着他人的脚步走。

同时,正是因为瓦萨里只有在确定绘画和雕塑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或模仿大自然是包括绘画和雕塑在内的一切艺术之真正本原和基础这一前提之后,他对文艺复兴艺术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才会有“法”可依。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史观“艺术发展循环论和艺术发展进步论”得以成立。换言之,瓦萨里正是凭借这一前提才使其同时代人及后人相信艺术有一个发展的历史。

最后,瓦萨里整个艺术理论中还拥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雅”这个新概念。我们认为,瓦萨里是最早详细阐述绘画中优雅概念的艺术理论家。“优雅”一词,虽然早就被人用在了对绘画的分析与描述之中。但是,却一直没有清楚地具有自己特定的词义,而是含糊地与“美”意思相混,或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美”,是瓦萨里最先在谈论绘画时,把“优雅”与“美”在意思上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优雅具有某种颇为新颖的特质;它区别于美,并甚至与美相对立。虽然在《名人传》中该词从未得到过清楚解释;但是,倘若我们把不同的段落集中起来,便可以发现在瓦萨里书中,美是一种依赖于规则的理性特质;而优雅则是某种难以言表的、依赖于判断力、从而也依赖于眼力的特质。我们还可以看出,瓦萨里最为关注和最感兴趣的是优雅,而不是美。

瓦萨里认为,优雅与流畅均产生于某种天生的才能,这种天赋不是靠刻苦学习所能获得。因而他对那种谨严的研究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那些不注意刻苦磨练其先天才 能的人应该受到责备,“我要谴责那种工作懈怠、或根本就不工作的人,这种人挖空心思想要达到某种人们根本达不到的目标,这使他们浪费了所有时间在反复的思考上, 也导致人们在寻求那些并非让我们所知的东西时,丧失其已知的东西。” 帕米贾尼诺就受到了他的这 种责备,原因是,“弗朗西斯科以某种优美雅致的风格,天生具有一种生动灵气,假如他在工作上每日持之以恒,他将在艺术上逐渐达到精通熟练,以致于恰恰当他将优美、雅致及迷人气息注入其作品的时候,能够在素描的结实感与完美性上超越自己,也超越他人。”

综上所述,瓦萨里的观点成为其后300多年中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基本原则,为古典主义在西方传统艺术史上的正宗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仁不让的被公认为是西方的第一位艺术史家。

参考文献:

[1]乔尔乔•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