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9:00:07

皮艺术论文

皮艺术论文篇1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其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之初,中国皮影等元素也被大量地引入到动画创作中,并具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出现。我国皮影动画主要有《张飞审瓜》《润泽》《镜花缘之女儿国》等作品。其中《张飞审瓜》属于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在《张飞审瓜》中,场景全部用皮影制作,且大量使用镂空的技术,如画粱等部分。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戏曲特点,这与皮影戏类属于中国戏剧的一种具有重要联系。在动画中,人物动作以及语言也具有皮影戏的特点,如行走中具有很强的节奏型,停顿突出,人物声音明显经过有意转变,表现出非常夸张的特征。这一类动画一经产生,便受到中国民众的好评,其意义不仅在于创新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更是促进了皮影艺术的传播,使接受动画的观众,尤其是儿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对于皮影的必要认知。但是中国动画发展到当下,已经很少使用皮影进行创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皮影动画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创作这种形式的动画具有很大的风险;另一个原因就是创作皮影动画耗时耗力,远不如采用手绘以及电脑创作方便、快捷、逼真,商家出于利益的考虑,比较少的选择这一方式。

二、以动画保护传承皮影艺术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发现,皮影艺术的发展进入衰落时期,而中国动画的发展正处于兴盛时期,将动画中加入皮影的表现方式,能够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但是在经济时代,以动画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具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方案的有效实施。

1.国家加强对于皮影艺术的重视,对于皮影动画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扶持

国家的扶持能够使传统艺术摆脱困境,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京剧在短暂的衰落后,在国家的思想倡导与大力扶持下,再次开始兴盛。发展皮影艺术同样如此,个人以及民间团体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国家加入保护皮影的行列,在思想上重视皮影,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扶持皮影技术,如建立广泛的皮影艺术保护协会,将皮影艺术家纳入国家艺术家的范围,给予部级艺术家的待遇,显然对于促进皮影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以动画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的过程中,国家应该提高对于这种方式的重视,以政策性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文件给予皮影动画创作中的种种便利,在皮影动画的具体创作与传播中,为其提供一定的人力以及物力支持,改变商家出于利益考虑不敢创作皮影动画的现象。而一旦在国家的影响下皮影动画的局面打开,其自然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保护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2.改变皮影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发展总是与时俱进的,不符合时代的艺术方式最终会被淘汰。显然皮影艺术当前的表现形式以及唱腔都不太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在皮影的发展中,传统的皮影技术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以及地方特点增加新的内容,同时适当改变唱腔,以促进这一艺术的顺利传播。而在皮影动画中,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动画的创作对于皮影进行翻拍的思想,大胆创作一批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时代思想的动画作品。作品以皮影作为主要形式,而在人物塑造中注重传统与时代的结合,增加人物象形的表现方式,改变传统皮影为了表演需要只以侧面表现人物的方式;改变人物形象大量镂空以充分投影的方式,改变人物衣物服饰领角突出,关节突兀的特点。因为动画赋予了皮影更充足的场地,更多面的表现人物的可能,因此在创作中应该将皮影艺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到继承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在动画中,人物的唱腔以及说话方式应该统一采用现代普通话,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入简单的唱词,且需要配以字幕。总之,以动画的方式表现皮影艺术,不仅仅是对于传统皮影表演方式的简单翻拍以及一些技术手法的改进,更需要在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改进,才能使皮影动画真正地为观众所接受,完成皮影艺术从被动地保护到主动发展的过程。3.将皮影艺术加入动画专业课程。皮影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画创作者皮影知识不充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艺术创作。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将皮影艺术加入到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中,真正培养一批既懂皮影又懂动画的人才,以促进皮影动画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皮艺术论文篇2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皮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其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艺术审美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在造型与色彩的组合上给人带来了艺术上的欣赏,是当前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艺术设计越来越强调还原本土、打造民族特色,所以,在艺术设计中如果能够把皮影戏艺术融入其中,会大大提高我国整体艺术水平,同时对皮影戏艺术而言,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新继承方式。

一、皮影戏艺术与现代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随之而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相对比较高,对于国人而言就要把目光放到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使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传承下去。

1.皮影戏艺术特征

皮影戏是我国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术影响力,在我国某些地区皮影戏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相关艺术协会的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皮影戏中皮影的造型和色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艺术特征,其造型讲究、生动,形象逼真,尤其是皮影脸谱的制作过程十分规范,制作细节非常讲究,绘画和刀工也十分精细,这样在配合以形象化的声音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同地区皮影上服饰的图案都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

2.皮影与现代艺术

皮影艺术同现代艺术之间在设计原则和艺术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联系,现代艺术设计上就能够较轻松的融入皮影设计上的造型、色彩和结构,形成一种现代艺术的创新。第一,主观精神表现力上具有相通性,现代艺术要像皮影艺术一样,抛除形式上的内容,追求精神实质上的提升,这样就能够提升艺术欣赏者对自然审美本质上的理解。第二,在艺术造型上存在相通性,无论是艺术造型还是皮影戏造型都追求一种抽象、夸张、变形、概况的表现方式,同时,皮影戏在几何形状的应用上也同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简洁大方,纯粹明了相符合。第三,色彩应用上具有相通性,皮影戏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就在于人物图案的色彩构造上,其能够与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应用方式的大胆、开放、强烈、抽象的风格极其相似,其实,最真实的艺术就来源于生活,皮影戏艺术就是古代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悟,在艺术表达上也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性质,从皮影戏艺术中能够寻找到古代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向。

二、艺术设计中皮影戏艺术的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从精神情感的表达,还是从艺术品外形的设计,甚或是从艺术色彩的选用上,皮影戏艺术同现代艺术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艺术设计中的皮影戏艺术应用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造型和色彩

在造型和色彩上主要是指,造型和色彩会带给艺术品观赏者以不同的想象。造型和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表现方式,在艺术中这种视觉表现就成为了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造型与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会产生一定的世界冲击力和艺术感受力,会对人们的情感、感知、联想等主观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设计过程中就要学会应用皮影戏中对造型和色彩的应用,以提高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尤其是在广告艺术中进行应用,对消费者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2.形意结合

在皮影戏艺术中最值得现代艺术设计所学习的就是其中的形意结合,在皮影戏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造型体系,从造型中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传承性和独特的审美性,而在当前的平面艺术设计中,就可以根据创意理念选择不同皮影人物形态作为情感的表达媒介,比如在多媒体数字广告中、在平面广告中都可以大量应用皮影造型艺术,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在服装、环境、建筑、工业、室内设计上都可以采用这种模拟皮影戏艺术的设计方式,不但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独特创意还能够使其具有充分的文化内涵,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皮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皮影舞蹈;教学;方法

一、要抓住皮影与舞蹈艺术的共同内核

对于皮影舞蹈艺术的研究,自其兴起之后便已勃然兴起,有研究“从皮影戏的诞生之初,皮影戏的题材及特点出发,结合当下舞蹈艺术发展的新课题及潮流趋势,通过皮影戏对舞蹈艺术中舞蹈动作元素,舞蹈音乐旋律,舞台美术及服装道具的影响,简要扼要的从宏观角度阐述皮影戏对舞蹈艺术的影响;运用舞蹈实例,解剖分析新型舞蹈——皮影舞蹈的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并结合皮影舞蹈的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1]系统性、理论性得对皮影舞蹈艺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究。在皮影舞蹈教学方法上,首先要注重的是要抓住舞蹈艺术与皮影艺术的共同艺术内核。皮影舞蹈是皮影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两者共同的艺术内核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与皮影艺术在对民俗民风的展现,肢体语言,表演艺术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从而形成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契机。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上,既要突出皮影艺术的内在特质,又要强调舞蹈艺术的核心内容,从而使皮影舞蹈的艺术兼容性能够被更好地展现,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上把握住二者的共同内核,就把握住了皮影舞蹈艺术的教育规律,从而使得皮影舞蹈艺术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要设置与皮影艺术相关的鉴赏类内容,从皮影艺术动作分析、艺术张力分析等角度,去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皮影艺术基础,更好地受皮影艺术熏陶。其次要不断提高对于舞蹈艺术基本功的教学,只有掌握舞蹈艺术的表演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入皮影艺术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皮影舞蹈艺术的表演方式。

二、博采众长各类舞蹈的艺术精髓

前文提到,在皮影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皮影艺术对于舞蹈的融入程度和水平,在扎实的舞蹈艺术基础上完成皮影舞蹈表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不断博采众长各类舞蹈艺术的艺术精髓,通过不同种类舞蹈艺术的了解与教学,提高皮影舞蹈的教育质量。博采众长各类舞蹈的艺术精髓,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对于舞蹈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应侧重,对于皮影舞蹈而言,无论对于皮影艺术的了解还是对于舞蹈艺术的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皮影艺术而言要更加丰富、复杂、多样,因此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中,要兼顾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夯实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博采众长并非不分主次,皮影舞蹈的教学仍然要以该舞种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征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博采众长中不断丰满羽翼、向前发展。

三、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教育的力量

皮影艺术是我国著名的民俗艺术,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研究指出,甘肃省庆阳市地域皮影戏,相传始于宋代,把皮影艺术的表演借鉴运用到现代舞蹈的编排中,使我们对皮影艺术的价值、产生背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将古代皮影造型与现代舞蹈巧妙结合,完美设计、整体编排,使皮影表演空间范围更加开阔随意,把皮影的舞姿动作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以说,皮影舞蹈艺术的产生本身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因此,在皮影舞蹈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不断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皮影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当下的先进手段,运用更新更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利用更新更好的教育载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内容上,可以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教育的共同运行。在皮影舞蹈的教育过程中,创新精神能够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创新是一个不断传递的精神,通过教育教学享受创新的成果,同时传递创新的精神,才是创新型教育的应有之义。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教育的力量,推动皮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皮影舞蹈人才。

四、结语

皮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 皮影 动画 传统文化 动画制作 中小学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艺术的商业化成分愈演愈烈。民间艺术以精湛复杂的制作工艺和极小的利润在白热化的艺术商战中艰难生存。这些宝贵的艺术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一直靠“口传心授”得以传承,历练成丰富灿烂的艺术瑰宝。但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下,在新鲜潮流对人们思想的不断冲击下,在物质充实掩盖文化精神的空虚状况下,却发展得异常缓慢。甚至有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已经没有接班人了。尽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激情使古老民间文化艺术正从沉睡走向复苏,一批民间艺人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在实际传承和发展中,民间文化艺术依然步履维艰,民间艺术的传承之路更是在尴尬中延伸。

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与认识的缺乏,一方面使现代人完全没有精神的根,另一方面使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传统民间文化中如民间传统活动、手工艺制作等蕴含的宝贵艺术审美、益智健体等价值被人们忽视了。

面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地,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挖掘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弘扬与传承,以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很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剪纸艺术,本身具有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手的灵活性、促进手脑协调等教育功能,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1年2月15日至3月15日,我区对试点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调查,通过3个学校一千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艺术分类是略知一二的,对民间艺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肯定的,完全明白民间艺术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愿意积极参与到传统艺术活动中,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对民间艺术没有最起码认识和了解,或认为学习民间艺术对学习没有帮助。同时,还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矛盾,那就是虽然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有一定热情和兴趣,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却苦恼于在他们的平时生活中,完全没有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途径,而这是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欠缺的和急需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既充满学生目前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知之甚少的担忧,又欣喜地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仍然持有的热情。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老师谈到了自己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我制作的调查问卷中列举的传统民间艺术门类里面,中小学生明显对皮影的兴趣远高于其他艺术门类。可见即使中小学生平时与皮影接触的机会很少,但是依然对皮影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找到传统文化艺术教与学最好的契合点――皮影。

动漫画是一种用生动有趣的艺术手法创造表现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一种艺术,集合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集合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长廊中的一颗新星,是一种极受青少年喜爱的艺术。也是一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扬道德与正义的重要载体。例如,在一部名叫《海尔兄弟》的动画片当中,通过海尔兄弟的成长和冒险经历介绍许多人类的科学和历史知识。动画可以增加中小学生的科学认识与知识,也可以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是评定智商的五个重要依据之一。

不少家长认为中小学生看动画片是一种十分幼稚的表现。甚至不少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理由,不允许中小学生观看动画片。看动画真的会影响学习,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吗?

最近,我对中小学里某班级63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题目是“作为中小学生现在你还喜爱看动画吗?”调查结果如下:成绩排在班级前20名的同学看动画片19名,占总人数的95%,不看动画片的同学1名,占总人数的5%。21~40名的同学看动画片的11名,占总人数的55%,不看动画片的同学9名,占总人数的45%。41~60名的同学看动画片的2名,占总人数的10%,不看动画片的同学18名,占总人数的90%。

如此看来,中小学生看动画并不会影响学习。如果将动画以课程形式引入课堂,由专业美术教师进行引导教学,那么动画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给学生成长带来更多好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门新型的具有时代感的综合艺术。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动画为国家经济创造的财政收入都是非常巨大的,如美国和日本,纵观这些国家动画产业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其国家培养了大批动画人才。反观中国当今动画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是乏善可陈的。我们从小培养学生对动画知识的掌握,是在为中国动画产业储备和培养人才,为中国动画的早日崛起提供必要条件。

皮影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目前即使在国内也属于冷门研究项目,在国外更是鲜有人问津。为了延续皮影这门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它。近几年国内有一些中小学尝试将皮影教学引入美术课堂,由于皮影本身就具备非常生动有趣的形式,所以该课程的开展很受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动画教学由于本身形式对制作者的美术基本功包括综合性艺术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因此基本能开展动画教学的都是一些大学高职院校,而在中小学校里开展动画教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没有的。不过一些大中专学校已经开设了动画教学。

在不少动画专业学院进行动画教学时,都会讲到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表现,其中又尤其会谈到皮影在中国特色动画中的作用。将皮影与动画相结合进行教学,已经在不少动画学校进行了尝试。如西南民族大学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皮影工作室。

其实,将皮影和中国动画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在中国动画史上早有先例,中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由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中不管是孙悟空与各路神仙战斗的情景,还是一些普通的对话情节、背景音乐都采用传统戏曲音乐,再配合以人物独特的戏曲造型及戏曲程式化动作手势,不难发现这正是传统皮影拥有的表现方式。

另外国内动画佳作如《金色的海螺》、《济公斗蟋蚌》、《人参娃娃》、《红军桥》、《渔童》、《猪八戒吃西瓜》等影片,在制作时都借鉴皮影造型的特点,以及皮影独特的故事讲述形式――如与传统戏曲结合,人物对白通常采用连说带唱(戏曲)的形式。

综上所述,将皮影与动画结合起来教学,既有足够的文化根基,又有足够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方琦.运用计算机动画推进皮影戏跨越式发展.电影评介,2008(13).

[2]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艺术评论,2008(5).

[3]许洁张静曾军梅刘彩霞.皮影戏数字动画创作技巧解析.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5).

[4]韦凯许洁.皮影电脑动画解析.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

[5]梁允茹.Flash、三维动画及多媒体在木偶皮影艺术中的运用.当代戏剧,2006(5).

[6]韦凯许洁.皮影电脑动画解析.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

[7]燕凌蔡红.从现代动画的制作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皮影表演艺术.山花,2009(10).

[8]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艺术评论,2008(5).

[9]张建敏.从美日中动画片特征看中国动画片民族化之路.电影文学,2010(4).

皮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华县皮影;艺术特色;美学价值;危机与未来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61-02

    皮影戏又称弄影戏,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虽几经兴衰,却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陕西省的华县皮影来自民间,扎根民间,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和本土文化的品质,运用皮影这种独特的形式,将丰富的生活场景以及浓郁的生活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皮影戏的溯源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近千年,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中期”。当时是为佛教宣誓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在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翟佑的一首赞影戏诗中可见一斑。从此诗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留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3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楚汉相争的史实: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柱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尤把英雄说霸王。”

    清末民初,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来,并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

    二、华县皮影的兴盛

    “华县皮影产生于汉文帝时期”。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历史上自周迄唐向为京畿重地。陕西皮影在全国颇负盛名,华县皮影独占鳌头。“‘碗碗腔’是华县皮影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华县皮影的演出内容以传统的皮影剧本以:李十三的“十大本”《十王庙》、《金碗钗》、《劈山救母》等“十大本”为主,并演出一些当地文人自编的剧目。

    “华县皮影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中国地方皮影戏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故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三、华县皮影的艺术特色及美学价值

    华县皮影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刻工细腻,堪称中国皮影上乘之作。与其它地区的皮影相比,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服饰、图案花纹精巧细致,都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华县影人的艺术造型和汉代画像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同时又借鉴了汉代帛画、画像石和唐宋壁画之手法和风格,雕刻造型秀丽美观,其人物造型也都各具鲜明特点。如将帅盔甲、多穿鱼鳞等。

    华县皮影在陕西民族文化长廊中有着浓郁的民间品味。皮影人物的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绚丽谐调、简洁明快。每件影人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四、华县皮影的“危机”与未来

    (一)华县皮影的“危机”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

    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2003年9月,在北京某剧场的皮影戏演出通知上写着这样的宣传语。而此时,这一古老的艺术在中国已面临行将灭绝的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更多的时间投入娱乐、消遣的活动。然而,“在风光了千年的皮影艺术却在新时代走到了末路”。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华县皮影在辉煌时期,可以随时演出的剧目达到300余部,折子戏100余部。“但进入80年代以后,地方戏从整体陷入了不景气的局面,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我认为皮影戏面临困境有以下原因:

    1、面临困境的内在原因

    (1)当代戏曲迷失了戏曲“戏乐”的体性,缺乏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理论的指导。对于戏曲的功能、本质、目的的认识不清。

    (2)地方剧团成了政府的工具,产生了大批公式化的作品,这种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从而陷入困境。

    (3)经费不足和优秀人才的流失直接降低了艺术表演的质量。

    2、面临困境的外在原因

    (1)当代青年一代对于戏曲艺术的冷淡。“文革”使戏曲的演出和审美遭到中断,戏曲成为“中老年的艺术”,不易被青年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2)当代电视和声像技术的普及,社会向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形式,使戏曲在社会生态环境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据调查,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目前的剧目和演出远远满足不了新一代农民看戏的需要。“目前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像过去那样行走四方、到处演出的纯粹民间的皮影剧团已经基本没有”。而另一方面,历史久远的皮影也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被收藏。但是,如果有一天,无人再会操纵表演,无人再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纵有一身价值却没有了生命,留给后人的或许只有遗憾。

    (二)华县皮影的未来

    新陈代谢是残酷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只是不希望让戏曲艺术的精华在我们眼前绝灭。华县皮影已不再仅仅属于华县人民,它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拭目以待的一道靓丽风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戏曲的风光已不再是‘独占鳌头’了”。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与电脑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皮影戏在表现手法上已

    不再只是以唱腔、乐队伴奏为主。表演者在皮影戏中可以加入一些数码‘音响效果’”。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演出效果,而且可以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时代感的生命力。皮影舞台是平面舞台,可以借鉴电影电视中音响效果的应用,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希望华县皮影会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战胜“危机”。古老的皮影将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产。

    参考文献:

    [1]陈义敏.中国曲艺、杂记、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167页;第74页.

    [2]徐敦广.华县皮影[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3年7月2日.

    [3]鱼讯.陕西省戏剧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4]黄珍平.二十世纪中国影戏研究百年评述[J].广西教育,2006年Z3期.

    [5]华县皮影网.

    [6]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7]唐晓白.民间戏曲的困境与出路 双重挤压下的艺术瑰宝[J].北京青年报,1997年9月.

皮艺术论文篇6

中国皮影艺术

我独衷热爱于皮影戏,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而是由于它的朴素风气在我的心中震撼,它具有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艺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实让人感叹。

中原人杰地灵,黄河世代从这里流过,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也孕育了智慧勤劳的人民。千百年来,皮影艺术盛行于中国城乡,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成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对皮影艺术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以为线索来讨论其形成及演出的象征作用,以音乐唱腔、角色行当与戏目剧本来讨论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以大众的民俗生活为基础来讨论其演出的社会意义,就会发现在中国的皮影艺术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历史价值外,皮影更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首先,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第二,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此外,由于皮影艺术在我国还处于抢救阶段,它现在的价位还是属于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应尽力保护好祖国的文化,即使力量是多麽的单薄,只要心中还涌动着民族的热血,民族的璀璨艺术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烁。

皮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造型艺术;原始信仰;毛皮文化;民间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艺术来源于各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少数民族同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渔猎狩猎活动是人们求得生存、延续生命的主要条件,并创造了人类原始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始信仰(包括萨满教文化、信仰文化等)艺术;二是毛皮、兽皮文化艺术;三是鱼皮文化艺术。

1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的原始信仰艺术表现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翰尔族等民族都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萨满教。萨满服饰是萨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件萨满服饰上,都蕴涵着萨满的鬼魂观。在鄂伦春族中,共发现了九种不同的萨满服饰。尽管这些萨满服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部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在饰物造型和装饰图案上也有着一些差别,然而它们对自然崇拜的造型特征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北方民族的狩猎活动中,鹿是重要的猎取对象。萨满神冠上都有耸立挺拔的鹿角(有的在双鹿角之间塑铜鸟)冠下额前饰流苏。萨满从鹿的角斗中得到启发,在做法时佩戴鹿角代表神灵与鬼神相斗。萨满神冠后面饰以红、黄、蓝三色布飘带,分别代表了火神、山川大地和天空河流。

北方游牧民族受生产方式所限制,多以兽皮为原料加工制作服饰。将去毛的光板本色皮,放入柞树皮熬煮的水中进行染色,缝制成袍后还要在衣服上装饰铜或铁制作的配饰,神裙带及飘带上多饰以蛇、熊、狼、蛙、蜥蜴等动物造型,在袍摆饰以各色布带皮带或铜铃。萨满在族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界天堂,中界人间,下界鬼神,人们相信萨满能沟通神灵,生病、受灾都要求萨满跳神。萨满服饰主要有神冠和神衣,神衣包括上衣、围巾、神裙、鞋袜、被褥等,萨满服饰的色彩、图案、纹饰造型各异,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表现力。

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毛皮服饰造型文化艺术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这个只有几千人的民族,没有太多的受到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袭扰,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始的与狩猎生活息息相关的装饰艺术的单纯性和独特性,因而,鄂伦春民族的装饰艺术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北方狩猎民族古老装饰艺术的“活化石”。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草原的北方狩猎民族,衣食住行依赖于原始狩猎生产,他们创造了北方毛皮装饰艺术。

毛皮制品加工首先要鞣皮,其次是剪裁,最后用马鹿、驼鹿、狍筋等制成的兽筋线进行缝制。“毛皮文化”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审美多样性而有着丰富的内容,毛皮制品有皮袍、皮衣、皮裤、皮帽、皮靴、皮包以及各式皮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毛皮镶嵌工艺类;皮袋、皮包工艺类;毛皮服饰类。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熟练掌握了毛皮镶嵌的工艺技巧,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装饰纹样的组合都已到了娴熟的地步。毛皮镶嵌工艺可以制作服饰、鞋帽、手套及各种包袋等,多以狍子毛皮、灰鼠毛皮、鹿兽毛皮为原料,将不同质地、颜色、花纹的毛皮组合排列镶嵌图案,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板皮上绣出各种主次分明的几何纹、云卷纹图案,主纹四周镶嵌几何形色块。多在服饰中间以刺绣的形式作适合纹样,以二方连续的毛皮图案作为边饰,形成了以四周粗犷的皮毛色块烘托纤细秀丽的刺绣纹样,从而形成强烈的质地与纹样的对比,其中以镶嵌象征爱情的“南绰罗花”最为流行。第二种是将不同毛色的几何形原料镶嵌组合,这种形式多为各种毛色等量、均衡排列的四方连续骨架形式。各种兽皮在他们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后,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毛皮艺术品,在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北方少数民族兼具实用与艺术的鱼皮服饰文化

在北方少数民族中,赫哲族是唯一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民族,被称为“鱼皮部落”。赫哲族是全世界穿用鱼皮服饰时间最长的民族,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至今仍有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是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饰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赫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特性结合鱼皮的自然纹理,用不同鱼种的鱼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短衣、套裤、鞋、袜子、手套、袖带以及绑腿等。制作衣袍的鱼皮可以选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草根、白鱼、鲢鱼等,鞋靴一般选用怀头鱼、哲罗鱼、狗鱼、细鳞鱼等鱼皮制作。从选鱼到服装制作完成,要经过剥皮、晾晒、鞣制、裁剪、拼接、缝纫、染色和贴饰等数道复杂的工序。首先将三、四尺长的鱼皮完整的剥下来、去鳞晾干,用木棒捶打柔软;其次用刮刀将鱼皮上的杂乱纤维刮干净,将不整齐的边角剪掉,根据鱼皮的颜色深浅、自然纹理进行拼接、缝纫成衣;最后用植物染料染色和装饰。

鱼皮长袍、短衫是赫哲族鱼皮服装的典型代表,其式样类似于旗袍,偏襟或对襟,男女老幼皆可穿着。赫哲人喜欢用鳇鱼皮制作长袍,因为鳇鱼皮的厚度堪比牛皮,张幅较大,剪裁拼缝较简单,保暖性和耐磨性都远胜于其他鱼皮。赫哲族的鱼皮衣袍上半身大都染成紫色,在衣领处、衣襟处、袖口处用各种各样的云纹、花鸟、山水、风景图案和许多海贝、鱼骨、铜铃、珠子等装饰物进行装饰,还在背面有贴缀或拼接的呈左右对称的鱼皮剪刻装饰图案。下摆处用红色、紫色、白色滚边,造型粗犷、奔放、古朴、自然。赫哲服装不但精美,它还具有轻巧、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等特点。轻巧细薄的鱼皮衣,不仅面料为鱼皮,就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制成。鱼皮线细如尼龙丝,柔韧耐用、针脚细腻,也使得赫哲人的传统服饰缝合工艺不同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皮革服饰制作。鱼皮服饰造型优美,色彩分明,集穿着与装饰于一体,融实用与艺术于一身。

这三大类文化艺术基本上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是服饰文化与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的综合反应,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参考文献:

[1] 张馨之.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民间服饰[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3] 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皮艺术论文篇8

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10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以此为机,县委县政府从资金筹措到法规制订,从皮影普查到数据整理,从戏班、传承人保护到产品开发等,实施了一系列朴实而有效的保护措施。他们的理念和经验均已引起国家、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官员和学者注目,并先后数十次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参观学习、调查研究。2006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明确指出:“环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环县的经验,值得推广;环县的精神,值得学习。”①

一、保护方略

(一)以合理的保护机制为前提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不是环县县委县政府对“国家要求”②的简单政策回应,而是自始至终落实在保护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提供资金保障。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一个部级扶贫重点县,县财政年收入仅三千多万元。但自“试点”以来,政府在有限收入之内,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资金保障,经多方努力、争取,至2007年底,已累计筹集皮影保护专项资金近千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皮影普查、古旧皮影收购、皮影艺术博物馆建设及部分传承人生活补助等基础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设立专门保护机构。“试点”起始,环县县委、

县政府即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又专门成立10人编制的科级事业单位――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下设道情音乐研究室、皮影艺术研究室、道情剧目研究室和档案资料室,全面负责道情皮影的保护工作。

第三,制订保护政策。自“试点”审批之后,县委县政府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前提下,多次赴省进京,请教专家,咨询主管单位,首先制订出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下,当地政府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和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等教授作学术指导,相继出台了《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手册》、《普查范本》、《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内业整理方案》等。2005年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暂行规定》不仅为保护工作提供规范化、程序化操作,更重要的是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在财政、政策、方式等方面有了行政保障,从而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逐步进入了规范轨道。

2.学者参与

在2006年环县县委县政府的试点经验汇报中,他们自己的总结是:“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③

保护需要系统研究的理性成果作指导,研究需要在保护过程中不断深化,自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之初,就因学者的广泛参与而使研究与保护相伴而行。2003年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教授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几名硕士博士到环县实地考察,他们为保护伊始的环县道情皮影带去了专业化的发展建议,使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起点。2003年末,“试点”审批之后,环县县委、县政府即刻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成立了包括郝苏民、乔建中、乔晓光教授等音乐、美术、民俗、戏剧、文学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皮影艺人共同组成的专家组(22人),以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这些专家、学者多年来从不同角度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保护献计献策,使保护工作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前行。2005年,成立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形成涵盖音乐、文学、民俗、美术四个方向各一位学者支持的常规机制。此外,目前已有四所大学在环县设立教学研究基地,以环县道情皮影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已有二十余篇。这些论文不仅是学者参与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资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以坚实的普查为基础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为何保护”已有基本认同,但在“保护什么”的问题上,多以保护者(大多为政府官员或学者)的权威话语先验命定,而非在实际调查中先“摸清家底”,后确定保护内容。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之初,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方案》中,所列“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民间音乐、戏剧及民间美术传统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立全面反映环县道情皮影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准确掌握环县道情皮影的家底。”④如果“试点方案”中“第一要务”只是操作层面的安排,那在普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之“目的意义”中则是非常清醒的观念表达:“普查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试点工作的基础。”⑤为此,从普查人员培训,相关表格设计,普查内容选择,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均有周详安排。

1.专家培训普查工作人员

为确保普查工作有效、深入,县里特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教授对抽调的普查工作人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了全面培训。理论包括普查原则、道情皮影基础知识、设备使用、访谈技巧、普查道德等;实践部分是跟随普查队员在试验性普查中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最后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人员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设备操作技能实践测试检验每位工作人员,确保普查人员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科学设计普查提纲及相关表格

“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它引导调查人员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前设计有九份提纲,涵盖艺人、戏班、剧目、影件、民俗、音乐、表演等所有相关内容,并细化为十五份表格。这些“条条框框”如一份详尽“地图”,保证了普查“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

3.展开全面详尽普查

自2004年3月起,17名普查工作人员分为道情音乐、剧目、民俗美术三个组,以文字、录音、摄像、摄影、实物、测绘、拓片等方式全面记录影人、影件、影戏、影俗、影史的历史与现状。整个普查地跨19个乡镇,42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410多个农户,累计行程万余公里。普查期间还前往甘肃省兰州、西峰,陕西省定边、临潼,宁夏盐池、银川,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地核查相关内容。共完成47家戏班和282名艺人、知情人普查任务,填写艺人、戏班、音乐、皮影等调查表格及传承报告16120份,拍照15570张,录制MD光盘65盘,磁带82盘,拍摄本戏和折子戏47部,收集复印剧本124本,征集手抄剧目20本⑦。历时10个月之久的普查在2005年元月结束,因行程、历时、成果之“壮举”,调查人员都戏称此次普查是皮影保护的“长征”。

4.数字化方式整理普查资料

普查结束后,保护中心迅速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着手开发《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电脑查询软件,以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科学存取、高效应用提供数字平台。此软件包括六个模块,目前已录入大部分普查资料,使音、像、图、文能够以全息化数字方式原貌永久保存,为多维角度的全面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阅读、检索、归类、统计的方便,使无论对管理者还是研究者,“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

(三)以传承为保护的关枢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的是“代代相传”⑧,记谱、实物、录像、录音、图片等方式只是在静态保存已逝的过去,面对活态的现时,选择保护道情皮影的承载者――传承人和戏班,就成为保护之关枢,于此,才有可能延续道情皮影之未来。

1.用规章保护传承人和戏班

《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地方规章,共有十一项条目:(1)工作体制。(2)传承人认定。(3)“艺术家”命名。(4)艺术传人培养。(5)传承人生活补助。(6)规范戏班的基本条件。(7)颁发证书。(8)戏班补助。(9)表彰奖励。(10)道情皮影资料出版发行管理。(11)经费管理和使用⑨。

从以上标目即可看见,“实施细则”是以道情皮影的行为主体――艺人和行为单位――戏班为中心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以传承人和戏班为中心的“暂行规定”是环县政府的保护决心,也是皮影艺人的福音!

2.培养观众与潜在传承人

“政府主导”固然有力,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长年持续努力,而没有艺人的自觉传承与观众的积极参与,道情皮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博物馆”式静态储存。任何一名艺人都是从普通观众开始的,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就应当得到保护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暂行规定”明确提出“道情皮影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并落实为“道情皮影进课堂计划”。2005年秋季,《道情音乐欣赏》与《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及配套光盘下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同时由教育局与文化局联合签发《环县道情皮影知识乡土教材进课堂实施办法》来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

环县洪德乡三十里铺小学是道情皮影进课堂的一个典范,目前本校五年级学生已能够演唱七八个板路与曲牌。这种普及性的影响,使道情皮影演出现场多了一些儿童“知音”,这些“知音”让我们升起了“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憧憬。

(四)在发展中保护

“发展是硬道理”,针对经济是如此,针对活态文化也有其道理。自2001年起草《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始,环县就将皮影发展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近年通过拓展演出空间,开发皮影产品,增强了道情皮影面对工业文明的自身调适力,在创新中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1.适当拓展演出空间

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基础是仪式性活动中的有偿演出,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乡民敬神祈福意识的淡化及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景气,导致道情皮影的主要演出――庙会演出大大缩减。据箱主谷天鹏向笔者介绍,谷家班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能演出三百多场,而2007年只演唱了206场戏。鉴于此,县委县政府提倡各戏班春节期间进县城或到其它地区给各单位演出,以拓展演出空间,保护自主生存能力。自2002年以来,进城演出的戏班已从三四家增至去年(2007年)的19家,平均每家戏班演出十余场。如敬登坤戏班去年共演175场戏,其中85场戏是在环县、陕北、宁夏及甘肃平凉等地各单位演出⑩。而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赴北京演出,2007年赴欧洲四国演出,则属政府拓展演出空间的更大“壮举”。

2.积极开发皮影产品

从政府层面来看,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开发则能更多发挥道情皮影自身的经济价值。2001年,县文化馆就意识到开发对保护的重要性而起草了《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2005年,又制订了系统开发皮影产品的“八个一工程”计划,形成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目前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实现了以皮影为基础、多样化产品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开发出包括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8大系列60多种产品。年加工销售皮影10万件,年产值120余万元。当地艺人们深感“演皮影不如卖皮影”正是对开发工作最通俗的注解和认可。

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倡艺人进城演出后,皮影演唱空间得到拓展,单位娱乐性演出和堂会演出增加,艺人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各单位演出费支付能力与戏班数量之间,传统表演形态与城市观众观念之间,皮影演唱习惯、剧目内容与城市观众欣赏心理之间都存在诸多根本性的“不兼容”。所以,政府对这种演出空间只能倡导并“适当拓展”。另一方面,皮影进城演出,在增加艺人收入的同时,却渐渐远离了道情皮影负载的诸多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当是环县道情皮影的灵魂所在。

其二,笔者在环县曾采访了将皮影演唱、皮影雕刻、阴阳先生、秦腔演唱等技艺集于一身的一位箱主,他早年主要唱秦腔,后来做阴阳先生(皮影庙会演出中的念经是他的主要阴阳活动)。但近年皮影保护如火如荼,他又自购戏箱,以皮影戏箱主作为主业。因为“切片”式保护的导向,在一个个体身上就已经出现“挑肥拣瘦”式的主业转换。如果从整体皮影文化生态来看,“切片”式保护也必将促成“皮影孤岛”,隔断皮影与原生态背景的联系。皮影演唱,民众敬神、看戏,阴阳先生念经,商贸交易等多种因素编织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景观,任何人为分割后的文化“切片”都会因缺乏生态背景而窒息。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讨论中,无论是刘魁立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原则{11},还是陈勤建先生论及的“综合性”问题{12},都在强调生态背景保护的重要性,环县道情皮影的突出特点也正在其综合性(文学、音乐、美术、民俗、宗教、戏剧等)和整体性(皮影演唱与仪式过程、信众敬神与日常娱乐、商品交易与情感交流等)。所以,在下一步的保护工作中,希望能看到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形态与生存背景皆能得到重视,价值观念与物质载体同样得到关注,如此而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甘肃省环县《环县道情皮影》编委会《环县道情皮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5]环县县委县政府文件《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

[6]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7]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和平《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5页。

②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中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明确要求。

③甘肃省环县县委、环县人民政府《求实创新,积极探索,全力推进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④环县人民政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保护方案》,环政发[2003]83号。

⑤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2003年11月28日。

⑥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⑦环县道情皮影试点领导办公室:《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信息》,第四期,2005年2月1日。

⑧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⑨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环政办发[2005]88号,第2页。

⑩据笔者2008年2月采访笔记。

{11}刘魁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皮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段;剪纸;皮影;高校;艺术实践;对接转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0-01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惠民教育,它可以将那些抽象的艺术术语通过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方式,转化成更加细化的知识和某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有一定的土壤培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师承对接转换。作为这种能力培育的载体,剪纸和皮影是首选。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首选,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是有世代民族根基和传承的。在几千年的艺术文化传承中,这种乡野民俗文化艺术经久不衰。

剪纸,又叫刻纸,起源于西汉,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内容和寓意丰富多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认知、抒情、陶冶、美育、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中国剪纸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剪纸艺术是借用一把剪刀,在一张红纸上创造无限繁简的图案符号和三维视觉的艺术,老幼皆宜,无需太多高难度的技巧,当然,进入高级阶段的确需要一定的禀赋和技艺造诣,单就入门提高期的青少年而言,剪纸可以起到协调手、眼、心性的作用,以及对左右半脑进行开发。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光布进行表演,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皮、马皮、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北方人都叫它“驴皮灯影子”。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皮影戏艺术课程,对当代大中小学生更是一种音乐与美术,以及文学等完美结合的综合教育,通过皮影制作、皮影表演、乐器和演唱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课程。由于学生对各类音乐和故事都有不同层次的喜爱,可以先从皮影剧开始,再慢慢过渡到戏剧戏曲形式。这一结合的过程,是挖掘不同学生音乐、美术、文学,以及组织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

我在开设这门课程中发现,该课程非常受同学们的青睐,学生积极性极高,效果极佳。是各层次学生进入审美教育的绝佳选择,工具材料简单易学,学生上手很快,而且寓教于乐,艺术实践性非常强。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讲授”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在多元文化和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培养下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反对教条式的理论解读和文人化十足的课堂灌输,尤其对非艺术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对东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陌生,对近现代以及当代艺术的迷茫,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专业教师的帮助解读。“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开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先导者。

皮艺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赫哲族;图案艺术;渔猎文化

赫哲族历史悠久,自古就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瑰丽的艺术成果,其中,赫哲族的装饰图案艺术在赫哲族艺术文化发展中极具代表性,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做出巨大贡献。

赫哲族图案艺术蕴含于赫哲族文化之中,其图案造型极为精美别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但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赫哲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赫哲族文化艺术面临消失的严峻局面,这迫使图案艺术急需保护开发与传承应用。

一、赫哲族图案艺术概况

赫哲族发达的图案艺术表明,赫哲族对美有着执著的追求,赫哲人民具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这种艺术天性表现在赫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生活用品,赫哲人都充分利用镶嵌工艺,赋予它美感。赫哲人不仅在鱼皮和鹿皮衣服上装饰精美图案,而且在桦皮做成的各种用具上也刻着优美图案。赫哲族的装饰图案所运用的材料也很丰富,如用鱼皮剪成各种图案,再用针线缝在物品上;还有用染色的兽皮或色布拼成各种几何图案;有时先在布上描绘,然后再用彩线绣成各种图案;有的是用刀子把图案直接雕刻在桦皮或木制物品上;有的是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及花卉。

(一)图案艺术分类

赫哲族民间工艺品在用途上,从最先出现的鱼皮衣、桦皮制品,到鱼皮画,再到现在鱼皮挂件、新式鱼皮鞋、鱼皮钱包,经历了“实用——观赏——实用”的过程。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是依附于民间工艺品之上的艺术,可以说赫哲族装饰图案艺术相当发达。自古除服饰、被褥上都饰有各种图案外,在其制作的各种桦皮、木头器皿和用具上也雕有各种精美图案。赫哲族图案艺术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以赫哲族男女各自的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总的看,男子的装饰图案较粗犷,而妇女的装饰图案较细致精美。

1、鱼皮服饰上的图案:

赫哲族鱼皮服形质大致经历了原始袍式——质朴袍式——修饰袍式——现代短式的过程,其中图案艺术最突出于修饰袍式上。在铁器出现之前,赫哲人不懂裁剪技术,鱼皮只作为简单蔽体的袍形,由于铁器的使用,赫哲人开始量体裁衣,这一时期的服装制作简单,很少修饰,称为质朴袍式。随着民族的发展与民族间的融合,鱼皮制作趋于精美,甚至染以颜色,衬以花边,以及饰以铜铃或古钱,姑且名为修饰袍式。至于现代短式则是发达技术与生活节奏快的产物。

在修饰袍式中,首先从图案质地上看,是由鱼皮、布剪成各种花纹图样,然后将其用丝线绣到衣服上面。这种绣品的特点是立体感强,像浮雕一样厚重,纹路自然鲜明,花纹精巧细致。而且每组图案,都有对称效果,这说明在剪鱼皮纹样时,先将鱼皮对折剪好,然后再展开贴式缝到衣服、帽品及染好的布料上刺绣完成。其次,从造型上看,赫族人喜在衣裤的边缘缝有用鱼皮剪成的云朵卷纹作为民族图案花边,其图案形象古朴典雅,极具民族特色。他们将云纹图形与鱼皮材料自然相接,突出展现了鱼皮的自然花纹和柔软细腻的特点,又经过了染色加工处理后,粘贴缝制成各种纹样作品。赫哲人常在衣裤边沿(衣襟、袖口、下摆处、裤脚)用花布镶边,有时补绣云纹或各种动植物图案,其图案大多为云卷、波浪、鹿、鱼等;妇女戴的绣花鱼皮帽,帽顶饰有兽尾;鱼皮五指染色手套,也镶色边,绣花纹。萨满神衣的基本图案多为龟、蛇、蛙、四足蛇等爬虫动物。第三,从色彩角度上看,赫哲族充分利用天然材料在制好的鱼皮衣物上饰以光亮美观的红、黄、蓝、白、黑色图案,如兰花草花瓣可直接擦染在熟鱼皮上;加了白矾的杜鹃红色花瓣,染在鱼皮服饰上,可使颜色不易褪色;有的利用兽血和木炭直接点画出红黑花纹;或用已染成各色的鱼皮或鹿皮剪出花纹后纤到衣服上,再饰以其他装饰,更突显古朴之美。

2、不同器物及工艺品上的图案:

赫哲族民族工艺品上的图案艺术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缩影。赫哲人早年便在桦皮制品上雕刻和贴制各种动物、花卉图案,并饰有山水鸟兽等花纹,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桦皮工艺品。赫哲族早期用的椭圆形神鼓图案也与神鼓同形。在赫哲族发展中,最能体现观赏价值的要属鱼皮画,它结合了赫哲族独有的鱼皮材料与现代工艺美术技法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民族手工艺制品,鱼皮画是运用鱼皮进行剪裁粘贴在草图上,创造了有赫哲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二)赫哲族图案纹样特点:

赫哲族图案装饰很发达,赫哲人的生活用品都绣着云纹、几何图形和各种美丽的花朵,这充分表现了赫哲艺术家惊人的装饰感和高超的技能。在装饰图案中云纹、鸟形纹、鱼形纹和蛇形纹最为常用,并常常组合成复合图案。对称手法是赫哲族图案艺术的显著特点。

赫哲人在图案表现上,按自然界的规律和自己的理解,忠实地书画各种动植物图形和拟人神偶,纹样多是对鸟、蛇、兽、鱼等动物图案的抽象几何化,含有对动物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他们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有灵魂。这些主要是由于捕猎生产的需要。在赫哲人看来,真实的雕绘动植物神会给赫哲族渔猎生产带来好运,并且可以借助该动植物神的某种特殊神性,进而达到提高自身实力战胜邪恶的目的。如萨满神衣、神鼓上都饰有龟、四足蛇、短尾四足蛇、蛙四种神兽图形,这是一种民族,表现了对动物的崇拜,“意为不忘本”;带有图腾的神秘性。

从服饰图案到鱼皮画都具有天然特色。鱼皮服饰图案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赫哲人根据鱼皮的自然纹理,不仅把鱼皮制成衣裤,而且剪出各种纹样鱼皮图形,缝补在衣服上。使色彩与鱼鳞的凹凸痕迹自然结合,赋予鱼皮服饰色彩变化和肌理效果,这充分表现出材质美的特性。在精美的鱼皮衣中,角隅纹样、适合纹样是其饰品的代表,它们有祈福、祥瑞的象征。赫哲族鱼皮图腾是在二维空间内塑造形象,它将艺术审美与图腾信仰相结合,表现出对称的装饰意味,构图十分壮美,运用粗犷的线条,突出表现外轮廓特征,展现出强烈的视觉美感。鱼皮画也是顺其鱼鳞花纹制作,体现出野生鱼皮的自然美与时尚美,其风格古朴美观且立体感强。

二、图案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

赫哲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赫哲族民间艺术是赫哲族民族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赫哲族图案艺术的变异,从根本上是赫哲族文化发生变化的结果,所以,研究和思考赫哲族图案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案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赫哲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赫哲族独特的渔猎经济,孕育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赫哲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所汇成的三江平原地区,其当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赫哲族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渔猎文化成为了赫哲人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被赫哲人世代继承着,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赫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渔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赫哲人在生活中创造出的造型优美的图案艺术,充满着浓厚的渔猎文化气息。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使渔业生产出现危机,农业生产比例加重,而且一部分赫哲人从事第三产业,这一转变致使赫哲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文化的改变。如赫哲族以萨满教为主的文化的传承与演化,萨满教在赫哲族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基础,崇尚万物有灵论,但由于近年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赫哲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萨满教逐渐退出了赫哲族的日常生活,变为一种历史文化陈迹。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惊人的,商品社会的诱导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使赫哲族需求多样文化,在民族工艺制造中引入现代审美观。赫哲族既有着原生文化,也吸收着周边各族文化,如今,赫哲族不仅弘扬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积极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自己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三、开发与应用赫哲族图案艺术的现实意义

图案艺术是赫哲族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体现了民族图案艺术的独特魅力,反映了本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点。任何一个民族艺术文化能保护与传承下来都离不开对其自身的深入理解。当今,我们进一步研究整理赫哲人留下的这份丰厚的文化艺术财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民族元素,丰富了地方艺术资源,不仅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当代美术创作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赫哲族民族艺术逐步融入现代经济社会,赫哲族图案艺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不断加大,民族工艺制造中需引入现代审美观。引导民间工艺产品创新与民族文化内涵相结合,不断吸取和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让人们感受到质朴而纯真的艺术魅力,使赫哲族图案艺术设计上升为艺术创作,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含金量。可使图案艺术产品融入到当代旅游文化事业中,将具有极强的市场开发价值。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赫哲族应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支持,既要使赫哲族传统的图案艺术代代流传下去,又要利用图案艺术来发展赫哲族的民族经济。所以说,赫哲族图案艺术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有益于赫哲族历史文化抢救;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益于三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有益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秋然,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及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2006,(4)。

[2]黄任远,赫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刘帅东,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传统工艺调查[J],民族艺术研究,2004,(2)。

[5]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黑龙江卷[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宏悦,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