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6:31:26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1

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关系密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本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观点教育启发人们,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从而保障本阶级或社会集团意识形态和统治地位不受威胁而相对稳定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建与规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文件,对高等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得以重建和规范。第二阶段:加强和改进。1989年6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重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中心议题,从战略高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进步确立了主旋律。第三阶段:践行和升华。党的十六大召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任务,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召开,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向前发展。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创新乏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法,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质不了解,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少讲或不讲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只会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课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实施大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配套制度,考评和监控机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属于“虚功”,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使教育者产生了一种应付的心态,导致实践教育陷入了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

3.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运行不协调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规划,一些高校有意压缩队伍编制,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过低,教育队伍工作条件改善、职业培训深造、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不到位、不落实,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西化”阴谋不断渗透,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无非是想以虚构和捏造等伎俩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以此来混淆国内不明真相的人的视听,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用宗教渗透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和等地是备受敌对势力“关注”的地方,煽动教徒和部分群众寻滋闹事,破坏社会安定,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的思想武装,更给众多无辜百姓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传统功能的弱化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小,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却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年轻一代垄断了网络的话语主动权,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获取知识,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网络上那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就有可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达到侵蚀国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目的。

3.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失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等,这些突出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对社会失去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

4.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也必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入,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技术和知识,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加速流动。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备受冷落,国富民强、八荣八耻的传统观念渐隐渐退,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日益匮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立世精神已成空谈。因此,我们必须竭力捍卫民族文化的个性和根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国为重的文化传统,充实及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个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不断增强其吸引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课堂上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注重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阐述,善于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理论灌输是必要的,课堂讲授必须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感情、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应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排除干扰、抵御风险、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只有进一步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2-01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保证其身心健康不受侵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活动。本文以贵州花溪大学城5所大学实证调查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回收率98.2%,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9.7%,调查对象统计如表一所示:

(二)调查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和分析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学生安全意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性安全和个人经历等9个方面。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状况、安全意识状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及开展安全教育的建议四种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结果统计显示,遇到突况(盗窃、抢劫)时,只有52%的大学生会报告相关部门并保留证据,11%的大学生惊慌失措或妥协忍让,34%的大学生看情况自己处理;从防身技巧掌握的情况分析,29%的大学生对防身技巧一点也不了解,61%的大学生基本了解,只有10%的大学生熟练掌握;55%的大学生不知道QS标致的含义;对于是否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调查,只有26%的学生表示了解。从上述的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统计表明,44%的大学生会坚持选择正规运营的交通工具出行;对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认识上,4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用,注意安全就行;46%的大学生会在离开座位时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教室里;5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周围的饭店不太安全,但不会介意;对的了解程度,只有10%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艾滋病、梅毒等可以通过性传播的相关知识;45%的大学生不会留意所处环境的安全通道。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现状。在对5所高校的调查中,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频率参差不齐,学生认为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加强。2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过安全教育的课程,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2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以上。就接受过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占比来看,交通安全占24.4%,人身安全占27.3%,网络安全占15.1%,财产安全占18.9%,食品安全占11.8%,其他占2.5%。就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的占23.7%,通过案例分析开展的占23.8%,通过影响观摩开展的占16.5%,通过网络学习开展的占13.6%,通过同学交流开展的占12.6%,通过亲身体验开展的占6.8%。

(四)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上,17.1%大学生建议开设讲座,19.4%的大学生建议设置专题课程,25.5%的大学生建议召开主题班会,18.1%的大学生建议通过网络宣传,19.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寝室实践掌握相应的安全技能。针对不同内容的安全知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图一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方式的建议(图一)为例: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高校的安全问题关乎生命,关乎全局,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不仅是大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和希望的基地。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现代大学生有别于以往,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开放,个性特征明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十分必要。第一,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教育意义强,具有广泛的警示性。因此,可以利用舞台剧、网络论坛及新媒体,开展校园安全典型事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安全问题进行关注。第二,开展开放性讨论性的大学生安全主题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学以致用,既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形式,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口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53-03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90”后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状况对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笔者对“90”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开展了调查与分析。

1概念界定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而以国家安全意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并不太多,不同学者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其中,罗迪对国家安全意识的概念如此界定:是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态度、认知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备的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综合这些文献资料,结合现实,本文笔者认为国家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态度与认知,及其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防范意识、行动意识、法律意识、学习意识的集合。国家安全意识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概念理解、事实认知、形势判断、价值取向及主观预期等。

2调查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问卷调查选取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川渝两地六所高校的800名“90”后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18份,有效问卷716份,有效回收率为8975%。调查对象中,男生487人,女生229人;党员105人,团员608人,群众3人。访谈调查选取了30位学生来进行。基于国家安全的内涵,多元文化背景与中日中美多方局势复杂化的现实,我们从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对目前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对我国国家安全存在的威胁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影响因素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防范意识、学习意识、法制意识、行动意识等方面来开展现实调查,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与当前严峻的政治局势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3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

3.1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调查中,96.79%的学生都选择了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亡,有2.9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有0.28%的学生认为只在战争年代重要,在和平年代无所谓,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2对国家安全的理解

学生对国家安全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就是国家完整,国家利益不受到侵犯。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69%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包括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各个方面,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元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安全内涵已不仅仅是政治与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涵盖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有31%的学生对其内涵的认识只针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认为国家安全只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各个要素哪个方面最重要,有25%的学生选择了军事安全,有21%的学生选择了政治安全,17%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安全,有15%的学生选择了文化安全,有6%的学生选择了科技安全,8%的学生选择了信息安全,8%的学生选择了环境安全。

由图2可见,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各个方面,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军事安全,其次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紧随其后,而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科技安全则相对靠后。

3.3对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与认识

对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有480人选择了B项“面临一定的威胁,但还是比较安全”,占总人数的67%,有122人选择“不太安全,形势复杂”,占总人数的17%,另外,分别有57人选择A和D,即“很安全,形势乐观”和“很不安全,时刻面临各种威胁”,各占总人数比例的8%,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能够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我国所处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威胁有一定担心,但也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安全形势过于乐观。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少部分学生对于安全形势缺乏必要的了解与思考,有个别学生表示:即使是在问题引发中日局势日渐紧张的阶段,我国国家安全也不必担心。

此外,在我国所处的安全威胁方面,问卷调查中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在学生眼中所看到的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威胁,634名学生选择了军事安全,541名学生选择了政治安全,448名学生选择了经济安全,392名学生选择了环境安全。

而选择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三种安全威胁的学生则相对较少,319人选择文化安全,256人选择科技安全,207人选择信息安全。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我国所面临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的安全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中日局势日益紧张的阶段,学生对军事安全威胁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在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谈到,最关心也最担忧的是所面临的军事安全威胁。对于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这两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较为关注,但是,对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及信息安全威胁则关注度较低。

此外,“近年来在我国非常流行的日韩影视作品、服饰、饮食文化,对我国国家安全是否有影响”,有33%学生认为肯定有影响,有50%认为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产生根本性的威胁,17%的学生认为完全不用担心,不会有影响。对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及信息安全威胁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

3.4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3.4.1责任意识

在“大学生是否有责任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上,98.3%的学生都表示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为国家安全贡献绵薄之力,只有1.7%的学生认为维护国家安全离自己很遥远,维护国家安全应该是政府部门、国家安全机关的责任。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3.4.2忧患意识

从前面图3可知,92%的学生都认识到我国目前面临有安全威胁,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我国所处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威胁有一定担心。

3.4.3防范意识

调查中,有49.1%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并不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11.4%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39.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有可能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而有33.3%的学生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事件集中在反日游行的事件、等组织发送的反动言论信件、势力的一些宣传等。41.67%的学生曾经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收到过组织等敌对势力的反华言论,收到过这些言论宣传的学生,大部分对这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持“看看并不会影响自己”的态度,并且,部分学生在此题目上表现出曾收到反动言论,但在上一题中却认为自己没有遇到过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说明警惕性不高。

对于这种言论的危害,有16.8%的学生认识到组织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进行反华宣传等对我国国家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有58.3%的学生认为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有16%的学生认为不会有危害,另有89%的学生则选择了“不清楚”。以上这些,表现出当前大学生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防范意识还较为欠缺,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国家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很不够。

3.4.4法制意识

我国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保障相对缺乏,只有《宪法》、《国防法》、《国家安全法》涉及国家安全。调查中,有28%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57%的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但并不清楚这一法律的内容,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知之甚少,关于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薄弱。

3.4.5行动意识

关于“如果你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26%的学生选择了“应该立即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21%的学生选择了“立即报告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39%的学生选择了“应该报告,但不知道怎么做,找谁报告”,13%的学生选择了“知道该报告,但怕被报复,所以就不敢报告”,1%的学生选择“找自己信任的人商量再做决定”。

对于“如果你遇到不明身份的人在公众场所(如公交车)进行反动言论宣传,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15%的学生选择了“立即站出来制止”,38%的学生选择了“报警,请公安部门处理”,25%的学生选择了“置之不理,自己离开”,22%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怎么办,原地观望”。

由以上两项结果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知道应该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的行动意识,但是对于具体行动方面则较为茫然。

3.4.6学习意识

关于目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8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安全知识及意识方面需要加强,愿意学习。25%的学生则认为目前所在高校没有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75%的学生表示目前自己所在高校的教育已经包含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而认为“学校教育已经包含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学生对教育现状的评价,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由上图可见,仅有7%的学生认为已经做得很好,32%的学生选择良好,37%的学生选择一般,16%的学生选择较差,另有8%的学生则选择了极差。这反映出目前学生对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满意度较低。

此外,有6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专门开设课程来进行,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学生对教育形式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4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进行了分析总结,总的来讲,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并加以改善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4.1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并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都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将国家安全与国家、人民的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并且,能够认识到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安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同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都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愿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绵薄之力。

4.2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现阶段形势有着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安全形势基本上都有客观、正确的判断,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局势盲目乐观,认识不够深入与全面。而且,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4.3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及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刻,欠缺必要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基本正确,但部分学生表现出局限性与片面性。在中日局势日趋紧张的现阶段,学生对军事安全威胁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对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视程度高,而对于文化、科技、信息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刻。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加之教育引导不够,大学生的国家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欠缺。

4.4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行动意识较模糊

大学生对于已有的国家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知之甚少,对于应有的法制建设缺乏思考,这说明他们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制意识薄弱。而他们有爱国热情,希望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力量,有一定的行动意识,知道应该为维护安全努力,但在具体的行动内容上不知所措,行动意识较模糊。

4.5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目前学习的途径单一,效果不好,他们支持专门开设课程开展学习,针对国家安全知识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诸多建议,也希望从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能力,这说明他们对于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4.6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亟待加强

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价值观、高速发展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复杂性,使“90”后大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有热情关注却又无所适从的矛盾,也存在诸多的困惑。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学生满意度低。这说明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与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祖国发展之重任,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局势下,高校必须从自身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内容入手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虽无统一界定,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具体来讲,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我们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乃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2]。

(二)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安全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从存在之初就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3]。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外,在复杂多样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逐渐被扩大,还包括安全、道德安全等。总之,从我国战略思维的角度看,国际上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大肆宣扬“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企图通过对中国国民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灌输扰乱中国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多元化将对我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产生极大威胁。因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光荣使命,同时,担负着培养一批批能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的有血有肉的优秀青年,使他们冲破历史之桎梏、架起中国之脊梁的任务。高校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始终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虽然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并成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复杂性、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传播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封建腐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也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4]。而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存在缺少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尚不了解。因此,在这个尚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对国家和领土安全尚未有明确认识的群体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极为重要,高校这一传播载体也较为安全与稳定。

(二)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保证政治稳定,而且能够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与“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列的一种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5]。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论述,应该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因此,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将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维护我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此外,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此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

三、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的水平。

(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一项艰巨的任务,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责任重大。一方面,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阶段。国家越重视,高校就越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提升软硬件水平。此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文化平台日益兴起并逐渐发展。网络文化中的内容虽复杂多样、鱼龙混杂,但却从另一角度弥补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内容局限性、滞后性、单一性等问题。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现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实时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国情民生等信息的有效吸收,提升对国家政治的兴趣。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只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辨识能力,就能有效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抓住网络传播这一新机遇,使之更好辅佐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前文提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过于依赖和信赖网络媒体,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又使得国内外多种意识形态混杂。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肆意传播谣言,企图左右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致使缺乏政治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出现偏离和错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和否定,极大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回归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引起部分高校的足够重视,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活动中又鲜有政治活动的开展,这一切的问题都成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国外意识形态的肆意侵略,都威胁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又使得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那造成的后果将是崩溃式的。所以,高校必须勇于应对一切挑战,坚决保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受侵略,勇敢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热情。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今,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寻找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课堂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讲授的内容存在滞后性和落后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等等。因此,高校创新教育方式迫在眉睫。高层领导班子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将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力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广阔的土壤。

(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辅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的快速性、多样性将有力地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此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也应引起重视。要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利用好网络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抓住发展中的每次机遇,积极革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景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J].中州学刊,2012,(28).

[5]岳杰勇.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与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5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自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安全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从存在之初就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1]。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以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狠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断强化网信意识、网信安全、网信责任,弘扬正能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增长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必将对推动精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观淡薄

(一)认同度偏低,网络信息辨别意识较弱

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我意识,个人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国家则强调共同利益、集体荣誉感,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出现了不同的行为偏差。互联网在为普通民众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提供快车道的同时,也加剧了群体极化,特别表现为不同群体在一些话题上的舆论共识度低,缺乏优质的公共讨论。西方意识形态强势在我国传播,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媒体传播格局,西方国家不再采用攻击、诽谤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打压,而是将自由、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包裹进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并通过潜移默化传播的方式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兜售“好政策”和“好制度”。国外有些利益集团还在国内培植了一批“意见领袖”和“社会公知”,有组织地传播错误观点和网络谣言,造成人们思想认识的混乱。各种错误思潮,借助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不断炒作和扩散,造成一些青年人的价值观扭曲。在此前提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仍然面临着现实困境,因为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理论阐述和传播又要求通俗性;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是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直观的言语。从国际舆论场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进行歪曲解读,大大削弱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现状及政治文明的共识。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西方国家正是利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叠加多发这一特殊期,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技术与话语霸权进行持续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企图影响和改变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2]

(二)思想政治观念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是个人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引领下,所表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素养、政治立场等方面构成的基本品质的特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及利益取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确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呈现出多元化和两面性的特征。一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综合素质和政治素养对推动人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观念普遍淡薄,个人意识、自我观念较强;而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侵犯时,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又会异常的强烈,他们的呼声和行动比任何一个群体都声势浩大,在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普遍重视时事热点问题,而对国家的政治动态和传统历史文化缺乏认知和了解。目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较少。特别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能第一时间获知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持选择的态度。[3]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6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华明,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218-04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时代性与主导性。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保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感与信仰,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表现出高度认同感与行为的践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特点,承担着促进基层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交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在新时代环境下,如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与国家安全问题中关注的焦点。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现社会主义特性

意识形态具有强烈而明显的社会性质。树立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党中央一直努力践行的方向。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院校,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行动指南与发展方向,是不容置疑的原则。邓小平曾指出,政治方向是高校发展必须坚持的第一要素。也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具有民族文化与思想认识的特殊性,但也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存在,不能超越这一界线。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制度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才能自觉抵制各类腐朽思想与不良行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现民族团结特性

民族团结与基层稳定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10%,5个民族自治区,占到了全国国土的64%。这些区域与人口大多地处边疆边境基层地区。据统计,全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3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而且这些又大多是“老、少、边、山、穷”特殊地方,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发展障碍较多,是国家重点扶持与扶贫发展地区。可见发展好民族地区对促进民族团结与基层稳定具有显著意义。而少数民族地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往往成为境外敌对分子渗透的重点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或民族群众中的杰出分子,他们知识多、见识广。其言行举止对民族群众及民族地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示范引领作用。事实证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培育他们良好的“三观”认识、民族意识与政治认同,对维护基层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显著意义。

(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现人才素养特性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服务边疆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崇高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灵魂。正是经历如此熏陶与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优异的能力投身生长与培育他们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以自己实际行动来推动发展,维护国家安全。邓小平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是人”。同志也强调,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民族地区人才极为缺乏,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代表,有责任、有义务回归到民族地区这一大舞台干事创业。回报社会。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缺失与原因分析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消解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我国周边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问题。东线的朝核问题、韩朝关系紧张。中日的纷争,特别是美国高调声称重返东亚,占领新主动。同时,西方意识形态的包围也无时不进行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多披着文化交流的外衣。更难以辨别,特别是美国,凭借强大文化优势,极力向他国进行价值输送,以达到思想意识的演化。这些意识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知识分子与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通俗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动摇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比较薄弱,也更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新疆大学某教师曾焦虑地说:“现在还有极端势力的渗透,主要是宣传西方的一些价值观,而且重点是针对我们的一些优秀学生。我们每年都张榜公布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的名单。他们把这些人都盯上,然后一个一个做工作,允诺出国、赞助等等,拉拢了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错误思想引导,也曾出现了极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参与游行示威、、冲击国家机关等极端行为,这些都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社会思潮涌动助长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意识多元

社会思潮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反映一定社会阶层或某些群体的利益需求,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思想趋势、思想流派。其包含了社会生活、文化意识等诸多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即社会利益的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进而产生各类新生的利益群体和边缘人群。从而冲击着我们传统一元化的归属情感、价值判断。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源于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民族传统观念、意识,而且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经济较为贫困,自卑情感较重,在这些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下,极易与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产生思想共鸣和精神关注。进而产生意识文化的多元化。此外,社会思潮中,一些国家将“自由”、“平等”、“人权”观念及物质化生活环境无限放大、美化,并极力鼓吹、渲染。把他们当成世间宝典与人类至高文明,以此冲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削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据统计,至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超3亿,而微博既可以传播谣言,也可以成为“谣言粉碎机”,“微时代”到来,政府应加强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本民族其他群众更能优先便利接触到各类社会化的新媒体,如通过网络、微博、数字影像等渠道了解世事的新发展,使他们拓宽视野,开放思维。但同时,开放、虚拟、自由的新媒体也容易被敌对分子利用,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如网络上非法散布的“民族独立”、“民族压迫”、“藏疆圣战”等言论,如一些西方媒体对新疆巴楚县的“4.23”恐怖袭击案进行恶意攻击抹黑我们党和政府。污蔑中国政府镇压少数民族群众等。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邮件、网传、非法网站了解这些所谓的“内幕”,则很容易被这种假象迷惑,而产生思想波动,甚至会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党的政策、人民政府产生怀疑,进而淡化“四个认同”,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四)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淡化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往往对科研、教学、办学规模等硬件格外注重,而对意识形态安全等软件教育则显得相对淡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群有着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也等同于汉族大学生一样对待,未能突显出教育个性。在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形式攻占高校宣传舆论阵地,毒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时候,极少数高校干部群众未能认清形势,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出现漏洞,使非主流意识渗透有隙可乘。如在新疆有一说法,“新疆大学稳定了,乌鲁木齐就稳定了,全疆也就稳定了;新疆大学出问题,乌鲁木齐就会不稳定,全疆也就不稳定,因此新疆大学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据统计,先后同‘伊扎布特’组织进行了5次大的较量,彻底摧毁了其在学校的组织网络,遏制了其在学校的发展蔓延势头”。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直接决定了高校教育的成败,也极大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颜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党和政府及其他主体联动构建。形成系统的教育格局。

(一)培育公民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一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统领意识形态发展,用这一科学理论来统领意识形态的教育。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头脑,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党的民族政策方针、民族团结理论及“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把公民意识与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如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优秀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中进行理论灌输,使他们接受和强化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性。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基于此,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打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以增强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形成社会建设的凝聚力,促进和巩固民族大团结。同时高校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拓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新外延,大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但对待一些不良言论、腐朽思想与反社的思潮必须给予坚决取缔与打击,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稳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制高点。

(三)加强和规范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阵地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则取决于使用者的技术与能力。规范新媒介的导向。需要对广大师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即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各类传播技术手段实现最基本的沟通,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活有新的认知和感受。党的十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应充分扬长避短,积极利用新媒介的有利优势,主动走进新媒介,弘扬主旋律,抢占舆论优势,遏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具体而言。高校应健全新媒介管制机制,规范媒介舆论、宣传、管理;把握新媒介时代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理念,坚持正面引导,主动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与心理变化需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通过必要的手段,强化新媒介的舆情研判工作,坚决杜绝不良信息与腐朽思想渗透校园,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安全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8

1.1学校体育公共安全问题

构成学校体育公共安全问题的主体因素是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使相关师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干扰.尤其是人身意外伤害风险对于学校的影响较大,发生此类意外伤害事故,当事学校将面临各种纠纷、诉讼及赔偿,这一系列后果将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人文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究其原因则不外乎于: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2)学生自身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身体条件和常识认知.

(3)体育教师安全意识淡薄教学安排不合理管理不善工作失职.

(4)学校对体育活动缺少精密的组织管理和安全防范措.

(5)自然因素和意外因素,来自校外的偶发害,学生个体特殊异常心理状态造成的伤害等.上述问题在技术上,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

1.2国外学校体育中的公共安全教育

在国外有关青少年学生公共安全的教育命题早已被重视.有关生命公共安全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通过对学生健康与生命安全问题的剖析,从而唤起学生在校园里对待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生命教育在全球得到逐渐推广,在实践操作层面则以体育娱乐休闲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展,同时嵌入有关户外活动安全的教育内容.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在国外的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当中,尤其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意识.崇尚生存教育的理念,校内设置的相关必修课程中包括了安全教育和生存技能训练的内容.同时在不定期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利用学校体育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因此国民的体育健身与安全综合意识上十分强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和应急生存技能,让他们在参加各类社会公众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积极有效.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户外活动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体育休闲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

2体育法学的学科特征

“体育法学是法学领域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门类,之所以说体育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运动的特殊性要求和反映,这是体育法学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体育法学是指以体育法律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介于法律科学和体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近年来对体育法进行界定时,日本学者干叶正士提出了体育固有法和体育国家法的划分.促使学界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体育法概念,狭义的体育法接近于体育规则,而广义的体育法接近于国家法.因此,体育法学的范畴还不能完全从体育法角度来归纳,而更多是要从体育法律制度方向来认定:其范畴主要包括:体育法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体育法的理论原则和相关规定,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及法律责任.以及体育领域里的一些实际现象.并依据事物的本质现象发现内在规律并逐步完善理论体系.虽然体育法学需要运用法理学和法学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及体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予以支撑,但并不片面追求在这些学科理论上的高深性和原创性,而是借用这些理论解决体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虽然它也有自己的理论内容,但与法理学相比,与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学的基本理论相比,它不可能进行法学基础理论的原创,而更多的是将这些法学理论在体育领域进行具体的和创造性地应用,其目的是应用法学理论来认识和解决体育领域中的法律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作为人类独特的一种人文现象,在法学理论不断创新、软法理念逐步兴起的情况下,对体育现象中大量规则和惯例加以研究,也是对法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和独特贡献.

3学校体育法学教育理念的构建

体育法学的理念是大众对于体育法基本原理的感知,是大众对于国家与公民、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体育法意识的高级形式.体育法的相关知识是形成体育法理念的基础,体育法理念则是公民在掌握一定体育法知识的基础上,对于体育法问题、体育法现象进行的理性化的思考.学校体育的精神与法律的精神高度契合,有着天然联系,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都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具有积极、崇高的价值取向.法律就是社会行为规则,而规则恰恰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生命线.所以体育法学本身就是法律知识与学校体育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无形中化解了学校体育法学教育内容的知识化与人文化之间的矛盾.校园内的各类群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掌握了体育法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后,可能随着记忆的减退而忘却,而体育法理念一旦形成则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甚至终生影响或指导着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对校园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与体育法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评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体育法的相关知识可以在体育法学教育或普法教育中获得,而体育法理念的形成,除了理论知识引导外,更有赖于校园内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

4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公共安全与体育法学意识

4.1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公共安全意识

学校体育课的健身、娱乐、竞技性,以及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普设课程.公共安全意识是建立在体育法学普及教育和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基础上的一种公众意识.公共安全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没有专门的体育法普及安全教育,附设渗透于其他课程中进行附加教育,作为主要课程常设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十分少见.因此体育法学课程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学校体育安全和普法意识淡漠,甚至在出现学校体育公共安全事件时以体育法学理论为支撑,进行维权的手段十分有限,导致难以形成主动的体育法学意识.导致学校有关部门在处置与管控学校体育相关的事件纠纷时面临诸多难题与困境.因此、通过学校体育课程这个平台,融入和渗透体育法学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培育校内群体的学校体育公共安全意识,成为实施体育法学普及教育,有效实施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径.

4.2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法学意识

体育法学普及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主动的表现形式,是大众关于体育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认知.它包括人们对于体育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体育法功能的认识,对体育法实施的评价等等.和其他公共法律意识观念形成过程一样,体育法意识形成也需要教育、推广、普及达到认同、遵循、利用的过程.公众社会意识的强弱,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社会进步的程度.同样公众体育法学意识的强弱,也一样能够反映出社会体育发展的水平.这一系列发展进程的快慢、质量的高低都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普及引导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方面传统学校体育教育功能,能够培养人们积极的体育娱乐休闲意识.积极的体育娱乐休闲意识,能够有效激发大众的社会体育休闲娱乐需求.同时社会大众合理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需要规范专业的体育法规制度来保障他们参与体育休闲娱乐需求的合法权益,人们的体育法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孕育而生.在此学校体育法学的普及教育对于大众形成较为成熟的体育法意识启到了先导作用,为有积极体育需求的人们在维护自身合法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权益时能够有效应对.

5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现实状况

5.1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匮乏

我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已得到初步体现,但所占比重不大,没有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案例;体育安全教育的形式仍以讲座和展览等形式为主,缺乏系统的专项教育课程,校园内关于体育安全教育的参与和体验较少,校园内体育安全教育的影响力有限,体育法学知识十分匮乏.

5.2与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师资专业素养匮乏

体育师资素养仍然是制约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的核心问题,与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相对应的专业师资力量极度匮乏,现有师资对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的理论体系、实践运用缺乏了解.

5.3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的脱节

现阶段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理论体系处于起步阶段,学校体育安全的制度建设尚未形成,体育法学理论体系尚未成熟,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还未建立.

6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发展对策

(1)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建设.

根据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将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以学校体育课程为平台,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法律氛围,构建有效保障学校合法权益的维权体系.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应对各类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的实例事件,从而不断充实学校体育法学实体内涵,完善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实现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的常态化运行.

(2)重构教师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专业素质.

重构教师专业素质,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在体育师范教育环节中加大该领域的认知教育、体育法理论培训、课程实践技能引导培训.强化体育学科教师的专业交叉培训,将相近学科有实践经历体育教师,送到专业院校进行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专业培训.

(3)结合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实践完善体育法学教育理论体系.

加大体育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投入,推进体育法学相关交叉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依据各学校现实条件,针对教职工和学生制定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的课程内容.学校体育教育学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法律氛围,构建有效保障学校合法权益的维权体系.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应对各类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的实例事件,从而不断充实学校体育法学实体内涵,完善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

7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9

Abstract: Based on the Wuli-shili-renli methodology, work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arge enterprises i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combining with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work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SR methodology, the advantages of WSR methodology to solve problems of the work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arge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The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wuli, shili and renli, the key work safety risk factors of large enterprises are expounded.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work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large enterprises is proposed from the two hierarchies, both top level planning and the actual practice.

关键词: 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Key words: Wuli-shili-renli methodology;large enterprises;work safety;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9-04

0 引言

大型企业大多涉及石油、煤矿、化工、建筑、交通等高风险行业,企业组织结构复杂、从业人数众多,与中小型企业相比更易于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总体趋向好转,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1];在设备、工艺层面,我国大型企业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近年来大型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近年硐嗉谭⑸了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追其溯源,虽然我国引入了大量国外安全管理体系和先进设备,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影响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水土不服”的问题的较为普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两层皮”的现象。我国的大部分大型企业还未真正建立以风险管控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导致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并得以真正解决。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大部分研究往往聚焦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安全“4M 模型”(人、机、物、管)[2-4],忽视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主体(社会、企业、人)及其如何作用于(管理、文化)客体(设备、技术、环境)的能力和态度。因此,本文将依据我国系统工程界一直倡导的“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实践与理论原则,基于具有东方思维特点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对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进行分析研究,为完善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控模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1 WSR方法论及其在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领域的适用性

1.1 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由我国学者顾基发先生提出,WSR方法论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是多种方法的综合统一,根据具体情况,WSR将方法组群条理化、层次化、起到化繁为简之功效,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东方系统思想[5]。WSR方法论目前已经在管理决策支持[6]、综合集成项目应用[7]、各类评价项目[8-10]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

在WSR方法论中,“物理”是指客观物质世界所蕴含的法则和规则,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事理”是人们做事和管理的道理,主要涉及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知识;“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含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主要涉及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11]。

1.2 WSR方法论应用到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适用性分析

1.2.1 系统性

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通过协调人、机、物、管、环五大要素相互融合,达到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其中涉及了政府监管、企业自身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及规章制度、企业生产、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WSR方法论作为一种面向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深入归纳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要素,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将大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要素纳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中,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实现了对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认知升级,从而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和管理人员提供认识和解决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1.2.2 科学性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WSR方法论在物理、事理、人理三大层面由各自对应的科学理论支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又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类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WSR方法论相比于西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理论,能够更为科学、全面的挖掘出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深层次问题,符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探索完善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模式持续改进机制方面具备很强的指导作用。

2 基于WSR方法论的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关键要素分析

2.1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物理因素分析

基于能量意外释放事故致因模型[12],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因素、固有危险源因素、生产环境因素和安全设施因素四大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因素。

2.1.1 生产设备因素

生产设备是指企业为了进行生产活动,对投入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需的相关生产活动工具的总称。Willie Hammer关于事故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设备的危险因素在一个时期的调研中曾被认为导致了工厂绝大多数的伤害事故[13]。生a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安全性、可靠性、功能选型、完好率、人机设计水平等是影响安全风险大小的关键因素。

2.1.2 固有危险源因素

固有危险源是指企业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产出、运输或存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性的物质,主要涉及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原材料、辅料、产品、半成品和废弃物[14]。固有危险源的安全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系统中危险物质的自身的物化性质和数量。固有危险源的数量越大、自身危害性越大,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越大。

2.1.3 生产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是指企业人员进行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其风险因素是指生产系统中对机器、设备(或某些部件、装置等)正常运行,以及人员的安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天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组合。生产环境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作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中与人类生产活动相关联的因素,作业环境是生产环境中与人密切相关且可以被人类改变的环境因素。

2.1.4 安全设施因素

安全设施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减少、预防和消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和标识等,包括: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安全监测报警设施、防火防爆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生产环境防护设施、应急与救援设施、消防设施和安全标识等。

2.2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因素分析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寻求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基于WSR方法论对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因素进行归纳,主要可概括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安全投入,安全风险预控、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激励与惩戒、应急组织与响应七大因素。

2.2.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及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等文件体系的制定、完善及运行落实情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树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尊严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若存在缺陷和不足,必将导致安全生产工作的缺乏引导与约束,使安全生产的各方面要求得不到保障,从而增加安全风险。

2.2.2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控制安全风险因素,消除事故隐患或危险源,提高作业安全水平所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安全投入包括主动投入(预防性投入)和被动投入(控制性投入)两个方面,主动投入又可分为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硬件投入主要包括安全设施、生产环境安全、安全科研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被动投入是指处理已经发生或发生后的生产事故成本投入,如事故抢险、救援,事故调查,安全设施修复和人员伤亡赔偿、补偿等。

2.2.3 安全风险预防

安全风险预防是指企业有计划地对企业存在的隐患、危险源或其他危险因素开展预防性控制、治理,并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安全风险的专项管理活动。安全风险预控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安全审查、安全评价、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专项治理等[15]。

2.2.4 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企业和个人在安全生产领域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可细分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16],其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根本,在其影响下产生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最终形成安全物态文化。安全文化对象具有层次性,通常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对于不同的对象,安全文化的表现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决策层、管理层应主要强调事故预防、安全投入、以人为本等理念,而执行层则强调积极参与、安全行为等观念。

2.2.5 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努力提高企业各层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的一种活动。安全教育培训主要面向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安全态度教育是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根基,通过安全态度教育,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知识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微观层面的认识;安全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一线操作工人,将安全知识转化成安全操作,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

2.2.6 安全激励与奖惩

安全激励与奖惩是通过内、外部的物质或精神奖惩刺激,激发人的安全工作动机,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安全激励与奖惩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当前新形势下,安全激励与奖惩要从惩罚性管理向激励性管理转变,从事后惩罚向事前预防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等管理理念。

2.2.7 应急组织与响应

应急组织与响应是指为了应对安全事故的发生,预先有组织、有准备地制定措施与应对方案,用最小的代价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应急组织与响应因素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两个部分。应急预案是指为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所采取的应急行动的步骤和纲领,主要包括预案准备、编制、实施和修订四个部分。应急救援是针对事故采取的准备、响应和恢复等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事故的预警预测、应急体制建设、响应机制建设和应急装备建设。

2.3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人理因素分析

WSR理认为“人理”是核心问题,主导“物理”和“事理”,主要包括“人”和“关系”是两大核心因素。其中“人”是指人行为及人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总和,如人的生理、心理、动机、意识、知识、能力等;“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所有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

2.3.1 企业领导人因素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者,其个人安全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组织、决策和指挥能力等关键因素,还会对企业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行为等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法律意识、安全重视程度和安全组织、决策和指挥能力。

2.3.2 中层管理人员因素

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成败的枢纽。安全责任心及态度、安全管理实践经验和安全技能是一个合格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三大关键要素。

2.3.3 一线作业人员因素

一线作业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直接参与者,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成败的基础。对于一线作业人员而言,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知识及技能和安全作业意识是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安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此外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身体健康状态等也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2.3.4 外部人员因素

外部人员是指会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产生影响的外部单位或组织的人员,例如政府安监部门人员、上级主管部门人员、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人员、公安消防机关人员、外协单位人员等。例如政府安监部门人员如果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监管不到位,会让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进而增加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人员如果缺乏职业公德,为了经济收益而开具虚假验收评价报告致使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企业可以正常营业,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2.3.5 关系

在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所指的“人”,既指单个的个体人,也可以是由单个人集中起来形成的群体。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①员工关系。这里的员工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关系主要包括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工作压力情况、员工与直接领导的关系、员工对薪水的满意情况等,和谐的员工关系可以促进员工对企业、对他人的关爱,进而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

②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关系是会对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大型企业尤为明显,大型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以及繁杂冗余的机构和审批程序,使得企业办事效率较低,因此各部门能否通力、高效协作,对安全管控的效率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③企业与外部之间关系。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关系为例:政府作为监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日常风险情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的管控工作,一旦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安监部门将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因此企业与政府在安全风险管控问题是会存在博弈,例如部分企业为逃避检查或者处罚,会特意隐瞒相关事故或者危险源,对有关情况会瞒报或者谎报、甚至不报,因此,政府则需要制定合理、合情的政策、法规,引导或者强制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管控工作,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 启示和建议

从本质上解决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问题,一是需要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矛盾,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效能;二是要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全面的分析“物理”、“事理”和“人理”层面的各个因素,做好相关风险的预控措施;三是要充分考虑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的动态性,把握不同阶段、地域、行业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规律。具体建议如下:

①强化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工作。风险辨识是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基础,目前大型企业特、重大事故数量高居不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风险辨识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人的意识、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等“人理”和“事理”要素通常被忽视,建议基于WSR方法论建立“物理”、“事理”和“人理”风险辨识清单,全面辨识企业日常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②创新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核评估机制。一是前移考核评估关口,推动考核评估的重点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建立动态考核评估机制;二是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加大对于人员意识、行为及关系和过程管理等“人理”和“事理”因素的指标的考核力度;三是确立以发现安全生产风险为导向的“激励型”考核评估导向,考核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过分强调处罚和追责,这会极大挫伤各级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性,势必造成掩饰事故真相的现象,因此应该将考核评估的重点放在风险溯源和教训吸取上,鼓励对未遂、先兆事故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大事故的发生。

③完善大型企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发挥法制对安全生产管控中“物理”的支撑作用和“人理”、“事理”的约束作用。我们国家目前仍然处于严格监督阶段向独立自我管理阶段过渡时期,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策划,加强关键和缺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制修订工作;要严格约束政府、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在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种行为,加强日常监督和审核;要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支撑作用。

④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理”为主导、“事理”为核心、“物理”为保障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理念,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生产相关工作。要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着力打造“安全素养再提升工程”;要重视“关系”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隐形”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人际关系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协调,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经济效益,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企业“物理”水平,以创建“本安型”企业为终极目标。

⑤努力打造企业安全文化,筑牢企业安全根基。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安全生产“人理”、“事理”的终极需要。安全文化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对安全生产表现出的态度和素质的总和,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需要决策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第一的效益观;需要管理层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引导推动员工建立安全价值观;需要操作层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和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⑥相比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基于WSR方法论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中的各个关键要素,下一步可以考虑与系统动力学等理论进行结合,深入分析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控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参考文献:

[1]雷绍慧.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安全管理模式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162-163.

[2]庞柒.煤矿企业长效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3]李贺松.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及系统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2.

[4]Pascal Poisson, Yuvin Chinniah.Managing risks linked to machinery in sawmills by controllinghazardous energie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ight sawmills[J]. Safety Science, 84, 117-130.

[5]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6]董丽娅,刘子玲,等.WSR方法论在科技投入宏观系统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2:89-93.

[7]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州:福州师范大学,2012.

[8]马继辉,吕永波,等.高新技术企业安全评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14-121.

[9]Ya Li,Zhichang Zhu.Soft OR in China: A critical re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2:427-434.

[10]高艳.基于WSR的医院知识团队绩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11]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6):52-60.

[12]傅贵.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3]王培,李新春.危险源理论及煤矿事故危险源风险分析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11:76-79.

[14]蔷,王生. 职业卫生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篇10

关健词:教育国际化;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01-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不对等互动和单向度的渗透。教育国际化中的跨文化既使大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非判断。在跨文化的学习和运用中,我们应尊重各国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危机意识便是基于这种不平衡的渗透而引发的忧虑、深思和警醒。文化危机意识要求大学生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同时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外来干涉,保持价值观念、民族风格、生活方式的独立性。各国文化均有长短,我们的任务是扬长避短,重在建设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所以,维护当代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安全,创建文化安全的中国战略,保障多维互动的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1 充分认识国际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作用

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我国的声音。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传播,对内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外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共同创造世界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斗争的重要砝码。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占领学术阵地尤其是高等教育这块阵地,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主导权,积极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国家之间的亲和力。

2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强国凭借其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传媒力,企图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主阵地的中国)实施隐形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使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具有权威性、普适性和合法性,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遭到毁灭性同化、征服、掠夺和变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在更深层次上的表现就是“塑造”人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我国各类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吸引大学生参与做礼拜等宗教活动,利用某些外籍教师、留学生等在高校师生中进行宗教宣传、灌输、发展宗教信徒。西方国家的这种宗教渗透和扩张,在一定程度下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扰乱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对校园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判别宗教与、迷信的能力不强被引入、迷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严重威胁着校园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明显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科技力量为依托,把持着文化交流中的主控权,控制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流量、流速、流向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网络文化的发展导致不同文化信息的善与恶、是与非界限变得模糊,对各国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和主流文化产生极大冲击,侵蚀着弱势文化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从客观上看西方强势文化国家倚仗对信息技术的垄断,借助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以微软为系统、以英语为主流语言进行全球性的“软”征服和全面的文化扩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国家的界线会随之模糊,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网民”的控制力会下降,国家权力被削弱,不可避免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淡化不可避免。在我国不少大学生由于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不丰富、思想认识不成熟等原因,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中负面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还出现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这必然会严重弱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抵消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3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危机意识,传承现代文化

3.1 树立大学生的文化忧患、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大学生是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培养他们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事关中华的崛起,民族的振兴。在大学生跨文化教育中,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现形式上,我们要坚持民族精英文化教育与跨文化学习相结合,保持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统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生以理性的思考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认识越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教育大学生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充分认识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发展软实力的价值,尽一切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语言伴随中国的文化产品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主要沟通语言之一。这也是我们跨文化学习与运用的目的和要求。

3.2 提高大学生对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面对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与交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跨文化中的良莠是非。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外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如中国文化强调协调和秩序,强调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个人;欧洲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因此,了解中外文化才有可能促进沟通和理解,求同存异,相互信任,促进交流与合作。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先进青年群体,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既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又要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文化落后腐朽现象和行为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增强大学生抗腐防变的能力。

当今中国,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作为迄今为止仍然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我们既要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又要敢于摒弃中国文化中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东西,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国文化,始终不懈地走综合创新之路。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发展中国主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人类文化,并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3.3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一体二面的关系。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群体语言文字、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审美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风民俗、心理结构的根性表征,而且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既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文化根性特征永不被扭曲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让大学生真正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抵御西方种种不良文化因素的侵蚀。

3.4 加大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力度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办法,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中,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唱响、唱亮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多样性和吸引性等特点,为文化安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如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网络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网自律意识,推动学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再有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有条件的院校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从理论和实际深度结合的视角,以网上在线讨论和交流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分析和思考带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中外文化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澄清认识盲点,达成思想共识,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3.5 健全校园文化安全机制

跨文化交流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主题的今天,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安全也就自然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支撑和调控作用,为校园文化安全构建强有力的思想屏障,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统领校园文化阵地,积极营造健康有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重要节日庆典活动为契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较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是非鉴别能力,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构筑坚同的心理防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制度的以及文化安全管制等措施和手段,加强对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校园的管理,形成―个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辽宁. 论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安全――兼谈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J]. 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2(12).

2唐踔,陈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论略[J]. 教育文化论坛, 2011(4).

3王多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4).

4陈蕾,刘伊.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