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7:16:06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1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公安队伍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对全国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了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这首先要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必须提高“四个能力”,同时也为全国公安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最近,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水平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要在提高“四个能力”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水平和执法水平。公安院校理应在贯彻总书记讲话、落实“二十公”精神和部长讲话精神,培养新型高素质公安人才和构建一流的警官培训体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则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公安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型公安队伍

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学习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倡议。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九十年代在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型管理理论。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教授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喻为“21世纪管理圣经”,彼得・圣吉教授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五项修炼”,即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改善心智模式(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望的景象),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其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是向上张力,而系统思考是核心。

五项修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真善美”的理念结合起来理解,有非常相通之理。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修炼,是指人们不断创造新的自我和新的组织,朝着个人心中以及团队共同渴望的目标前进,不断获得更好的将来,即“求善”。人们通过团队学习的修炼,实现组织成员间坦率而迅捷的交流,面对事实发现问题的真相,在基于理清事实的前提下集合团队智慧,实施改善之道,即“求真”。人们以系统思考的修炼,扩大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高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能力和绩效,确保组织不断朝着正确方向持续创新和进步,即“求美”。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通过不断地、共同的学习,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又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一个真实的学习型组织包括三方面内容:它是全体成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它能让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它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概括起来有5个要素:即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建有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

学习型公安队伍。一个人的生命在于学习,一个组织的生命更在于学习。无论是个人、团队或组织,都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生机,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人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然需要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深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的公安文化建设需要以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为目标和载体;同时,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使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能跟上和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打造学习型公安队伍。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从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出发,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尽快实现公安队伍现代化为目标,以倡导公安队伍终身学习为理念,以构建公安队伍终身教育训练体系为支撑,以建设学习型公安科、室、队、所为基础,创新公安队伍学习载体,建立和完善公安管理和公安工作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公安文化氛围,为新世纪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近年来,公安部党委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警。几年前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民警训练条令。今年年初,公安部在去年成功地开展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活动的基础上,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的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把大练兵作为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这些都是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打造学习型公安队伍的战略部署和有力措施。

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公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1984年至1999年的两次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之间,公安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从4.2%提高到38.6%,但是这与检察院、法院系统的人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出发,从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质量出发,建设一支学习型公安队伍都势在必行。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公安院校学员仅仅接受3~4年的专业学历教育,就成为一名公安干警。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公安工作中。同时,犯罪分子也在不断地利用新知识、新技术为自己牟利。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安干警在短短的3~4年时间之内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中复杂多变的需要,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干警的个人生活而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在推动人们不断学习,学会参与政治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理财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学会休闲以陶冶自己的身心修养。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一名干警不学习就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生活幸福的干警工作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学会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是一名当代公安干警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肇始于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1965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经典文献《学会生存》中肯定了这一思想并大力推广。瑞士教育家查尔斯・赫梅尔认为“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①199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洲委员会主席J.Delors领导之下,许多人为21世纪从事着教育各方面的工作。他们进一步提出终身教育基于四个基本原则:

1.“学会认知”,是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

2.“学会做事”(Gilbert Ryles的概念),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

作能力等等。

3.“学会共处”,即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

4.“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今天,学习的时间永无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种水平。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意味由节律、适应性、经验、新的能力等构成的一个符合逻辑的精神上的连续整体。②在我国,终身教育的思想得到重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为开展终身教育奠定了法律地位。2002年,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公安队伍肩负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伴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化,这也对公安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支正规化的公安队伍,也应该是一支终身学习的公安队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干警的主阵地,理应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公安队伍

之所以说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因为终身教育赋予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新理念和新内涵,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终身教育反映了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不仅仅把人作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的人”,更要把人培养成为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在共同愿景下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的人”,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创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使人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型组织是终身学习实质的具体体现,终身教育反映了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终身教育赋予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新内涵。公安队伍作为一种现代组织,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求得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获得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终身自主、主动地不断地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中一员的每一位公安干警,都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新人”,他们不断学习以满足职业和生活变化的需要。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有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学习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主体维度上,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坐在教室里的人”,每一名干警、领导都是学习的主体;在时间维度上,学习贯穿干警的职业生涯,甚至包括其退休后的生活;在空间维度上,干警的学习不局限在公安院校,办案现场、互联网、会议室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课堂;在内容维度上,干警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在学习型公安队伍里,无一人不学习,无一时不学习,无一处不学习,无一事不学习。干警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学历、职称等外在的东西,而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和个体生活的幸福。

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建立一个多层面的学习体系,使每一位干警都能够享有学习的机会,具备学习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公安院校的任务在于为干警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公安院校的教育,不仅仅给予学员们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一纸学历,而是要教学员们学会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知识总是要被更新换代的,但是在学校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可以使干警们受用一生。有一位教育学家说:“什么是素质?忘记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剩下的就是素质。”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学员的心中积淀终身学习的素质。

学习型的公安队伍建设要加强在职干警的培训工作。在公安系统中实行轮训制,定期给一部分干警带薪学习的机会。乍看起来,短时间内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职培训给干警们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弥补培训所造成的工作时间的损失。公安院校要将在职干警的培训和在读学员的教育有机结合,把在职干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并传授给在读学员,同时把更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干警,实现多方面的共赢。公安院校对公安干警的培训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要能够让干警感到学有所得,而不要让文凭成为干警培训的简单目标。公安干警的培训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把干警送到公安院校去培训,还可以把公安院校的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同行请来进行培训工作。由于时间和空间以及现有警力的限制,每一名在职干警都能参与培训还有很大的困难,远程教育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远程教育是指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进行教育,其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规模大、成本低,学员能够和老师双向互动,增强学习的效果。公安干警的培训要将远程教育和校内培训相结合,真正做到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能学习。

参与实践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公安干警的日常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他们来说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干警们在公安院校学习和在职培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要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挥作用,并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干警们在工作中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向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志学习。总之,向所有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使学习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事事学习,时时学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9.22.

②朱雪莲.法国终身教育概要.开放教育研究,2001.1.

参考文献:

[1][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2.

[2]朱雪莲.法国终身教育概要.开放教育研究,2001.1.

[3]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4]邱昭良.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5]邱昭良.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王德宠.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4.

[7]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1.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2

【关键词】陕西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

安全问题是目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常见重要问题,实施安全风险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尤其重要。国内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基本上都是从安全风险教育的定义、内容、国家政策、学校对策等宏观方面入手来研究,大部分也是分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研究者从高校学生实际掌握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途径和教育现状这些微观实际的层面进行研究。从安全风险教育的内容来说,李晓明“论高校学生的安全风险教育”的观点认为应该包括: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风险教育、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风险教育、交通安全风险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杨绪霞,薛刚认为,高等安全风险教育包括国家安全风险教育、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网络安全风险教育、消防安全风险教育、交通安全风险教育和心理安全风险教育。二者都将安全风险教育的内容划分的更细更全面。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总的说来,高校安全风险教育定义和内容的研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些研究主要认为高校安全风险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为了确保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安全而运用一些教育方法和途径来实现的教育措施。建议主要针对安全风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

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西安石油大学学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有关专家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调查问卷。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在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资料室、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通过计算机检索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相关的论文,并对所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参阅了国内外有关社区及社区体育的著作与论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陕西省高校开展安全风险教育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在西安石油大学内主要是采用宿舍为单位的整群抽样,在其他高校采取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150=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样本中男女比例相当,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Excel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结果分析

1.消防安全意识现状

45%的大学生在学生宿舍使用过大功率电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出,主要集中在热水壶、电饭锅、吹风机三大常用电器;60%的大学生不会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等消防器材;32%的大学生很少或不留意公寓楼、教学楼的安全通道以及“安全出口”等安全标志;25%的学生不完全知道所在公寓楼、教学楼的安全通道,如表1-1所示。高校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大学生一般4~8个人一个宿舍,在这样使用大功率电器而又缺乏消防安全常识,不留意安全通道具置的情况下,万一发生火灾,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

2.财产安全意识现状

25%的大学生离开寝室(如去其他宿舍)而寝室无人时,会有意识的锁上宿舍门;40%的学生发生过至少一次校园失窃事件;50%的大学生曾经在离开座位时把手机等贵重物品放在桌上,如表1-2所示。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阅历浅,以及自身财产意识淡薄;以至于诈骗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实现单纯、富有同情心对其进行诈骗。还有个别学生被骗到非法传销组织,进而发生了学生骗学生、学生骗亲朋好友的连锁现象。说明大学生还需进一步了解安全常识,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3.人身安全意识现状

30%的大学生不了解遇到自然灾害时的逃生方法;45%的大学生有可能会和陌生异性单独见面;60%的大学生表示在遇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时肯定会选择报警;50%单独外出时,通常会告知家人或朋友您的行踪;60%的学生认为晚归宿舍会有危险,但是有人陪同的话,安全感会更多一些,如表1-3所示。说明大学生对自身安全不能采取完全可行的应急措施。

4 卫生安全意识现状

65%的同学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肯定会服从学校安排,说明学校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还需对学生进一步做说服教育工作;40%的同学在购买食品时肯定会注意生产日期;50%的同学基本上不关注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表1-4所示。

通过指导学生社会调查环节进行实地调查时亦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学校食堂管理存在问题,部分人会随便吃路边摊,个体商贩有些饮食卫生难以达标,容易引起食物中毒,这都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5 交通安全意识现状

65%的大学生经常搭乘摩托车或“黑”出租等无经营执照车辆,尤其是西安石油大学的学生们,由于要往返两个校区,要经常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在享受交通便利的时候,应该时时小心,保护自己。40%的大学生认为交通安全主要依靠行人的自觉性,30%大学生看见别人闯红灯,也就“随大流”了,如表1-5所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这样的侥幸思想:法不治众。希望大学生们进一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减少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6.高校开展安全防卫课程现状分析

开设安全风险教育方面课程的学校50%;开设了自卫防身课程的学校50%;发生过歹徒抢劫等暴力事件的学校占50%,参加过类似安全防卫演练的学校占83%;被调研的所有高校对开设自卫防身课程必要性的认识都比较明确,达到100%,如表1-6所示。这说明了陕西高校对安全风险教育的认识是有的,但行动是相当的薄弱,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结论与对策

陕西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安全风险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对安全意识的调查中,当代大学生除了日常生活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较强之外,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及交通安全方面的意识都较薄弱知识方面的欠缺是导致安全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是降低安全意识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安全风险教育和自卫防身课程在陕西省高校还属于起步阶段。安全风险教育在大学生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以往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在口头上嘱咐式的安全提醒,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或天灾的机遇很少。因此,导致安全风险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显得比较薄弱。所以近几年陕西高校的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有些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教育作为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还是有必要为大学生补上这重要一课。

对策和建议:

1.普及知识,分析案例,增强安全意识

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必须首先普及安全知识。以各高校应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涉及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全防范知识方面的教育。[9]同时应注重安全风险教育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案例短片,贯穿到教学中,使安全知识在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教学氛围展开,这样会吸引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安全风险教育效果。

2.参与教学实践,提高防范技能

如果将安全风险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将安全逃生课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制,安全逃生课以防灾预警和人身防卫为主要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并把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自救作为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这种引导学生安全需求,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3.形成安全风险教育训练体系

安全风险教育训练体系应该是以自卫防身理论与实践为基础,以防范对象为前提,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大胆创新的精神,集水上、火灾、野外、中毒、酗酒等的遇险求生急救,事先犯罪预防,临场脱身,解脱、摔法、擒拿、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散打、拳击等格斗技术为一体,融入特有的自卫防身思想和学术体系,使其成为既适合遇险救生、日常自卫,事先犯罪预防等,又适合于休生养性、强身健体的多元化体系。

4.在高校广泛开展安全风险教育课程

安全风险教育与自卫防身将时刻提醒学生对生命的护卫。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如何防范暴力犯罪及对付犯罪,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应用他们所学的技能于他们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保证他们生命、财产及家庭的安全。实践证明,安全风险教育、自卫防身课程紧跟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紧跟当前加强安全风险教育、打造平安校园的形势,迎合了大学生身心需求。[7]凭着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理念,在高校开展安全风险教育、自卫防身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的、可行的,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雷福民,权德庆.体育统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2010,02

[2]张锐.安全风险教育与自卫防身[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03:27-38

[3]郭凤安.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0,06:15-17

[4]罗进强,朱建国,理阳阳.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5:12-15

[5]王东敏,张锐.大学体育教育基础之上的安全风险教育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2期,2013,3:249~251

[6]杨得志.高校安全风险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07:05-06

[7]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等.大学生安全风险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第4期,2010,12:148-149

[8]王能武.高校安全风险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77-79

[9]宋江浩.当前高校学生安全风险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南华工商学院考试周刊,2007,34:76-77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3

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类这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自身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同时却又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最终灭亡,而且伴随着人类灭亡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当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就是这一危机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的现实危机就是生态安全观直接接种的土壤,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对现实最直接的关注,二者是统一的,生态安全观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解读。人类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和生态等诸多安全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创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从这一理论前提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二、大学生生态安全观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常识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训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为出发点,以期从保障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达到维护整个群体安全的目标。这一出发点是传统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时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应多元化和开放,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去解决群体的安全利益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还要关注“群体人”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普世的价值关怀应立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或无序状态转变为主动地积极的应对现实安全问题。实际上,群体的和宏观的安全利益维护才是保障“个体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此问题也有涉猎,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态安全是全体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人”的安全观念培养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领到宏观层面,只有维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才能保证“个体人”自身安全,这是安全教育宏观维度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关注点。这种对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改变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团结与合作的共赢精神,这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总之,生态安全观培养是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生态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当然,生态安全观教育不仅为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教育,通过个体安全防范和处置,保障个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躲避灾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内容明显单一。而以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特点的生态安全教育恰恰与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体安全,强调个体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规范个人行为进而保障集体安全,最终是从集体安全中使个人获得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显然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一个公民在处理自然灾害等生态安全问题过程中,公民的集体观念和应对危机能力不能依靠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众在处理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论是生态安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这种目标确立理应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单一,生态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承受如此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教育工作,生态安全教育具有生态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难实现将生态安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展开。再加上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实践性不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应根据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步进行改革,渗透进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开展多样化的生态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公益实践活动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安全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4

论文内容摘要:作为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的公安院校,共青团组织要在新形势下有所作为,真正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新条件下,公安院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2、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3、引导广泛参与社会实践;4、营造理论学习氛围;5、活跃基层团组织;6、重视调查研究。

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是预备警官的摇篮,也是展示人类文明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是公安院校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全面发展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研究新时期团员青年思想、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向、新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从全新的视角关注公安院校的团员青年的成长,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真正把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这已成为当前公安院校共青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应遵循的方针、原则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统一,坚持教育与服务、教育与管理的双重结合。

二、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公安工作实践相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以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新形势下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是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邓小平理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共青团组织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广大团员青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活动。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看待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团组织要坚持用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凝聚团员青年,用典型事例引导团员青年,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2、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党史国情教育,让广大团员青年通过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华文明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读,正确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尤其要加强对团员青年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和中国青年运动史的教育,让他们深刻领会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先进性之所在,从而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地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公安事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人民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3、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团员青年注重自身修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言行中积累内涵,促进自身文明建设;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品德;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己所不敢,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作为公安院校的团员青年,特别应做到遵守公共道德,遵纪守法,捍卫正义,见义勇为,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人,感化人,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宏扬新风正气。结合公安机关“三项教育”的精神,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始终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对团员青年要注意培养高雅的情趣爱好,坚决抵制一切不健康的东西。在道德文化方面,公安院校的青年学生始终要站在社会主流的一边,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

4、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团组织和团的干部要关心和帮助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要在团员青年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婚恋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处理和把握好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和性格孤僻的学生,团组织和团干部更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号召其他团员帮助这些同学,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这部分同学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在团组织的培养下健康成长。

5、法制教育

作为公安院校的团员青年要认真学好法律法规;团组织要结合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引导青年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参加非法组织,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校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6、科学知识教育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团员青年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激发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投身公安事业的热情。指导他们为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主动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四、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1、全面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团员青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创建青年文明校园为核心,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领域拓展上不断下功夫,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在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接受教育。

2、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建设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坚持开展以“三大节”,即“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为主体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用这些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充实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广大团员青年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引导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以“大中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龙头,以建立健全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契机,引导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团组织要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专业特色,带领团员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拓宽社会实践领域,以小型分散的形式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把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营造理论学习氛围

根据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各级团组织要以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加强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读书会)及“双学”活动的班子建设。与“两课”教师配合,做好对研究会(读书会)及“双学”的指导工作,开展以研讨、辩论、征文活动、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团员青年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以往开展理论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要注重成果的收集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全校范围内理论研究活动的蓬勃开展。

5、加强工作指导,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

共青团基层组织是否活跃,工作是否有力,直接关系到共青团各项工作的最终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能否见效,基层团组织起着关键作用。各团总支要以“红旗团支部”的评比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对所属团支部的工作指导,帮助他们选好团日活动主题,请好指导教师,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悉心指导,力戒基层团组织工作只重表象不重实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只有真正实现了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才能把尽可能多的青年学生团结到团组织周围,纳入到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

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调查研究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维护校园治安秩序。

教育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法制知识匮乏造成的。有些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大学生的生命。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加强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安全管理

高校主要依托保卫部门和保安来进行安全管理,排查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防止和处理校园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通过宿管员加强学生宿舍门卫监管,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寝室。为保护高校各类重要设施及人员安全,保卫部门在采取人员监管的同时,也配置了摄像头等装置,这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侦破很有帮助。

(二)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目前,高校主要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创建平安校园。高校将“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等作为一种教育契机,这种教育内容及形式在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强、内容贴切等特点。目前,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各类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由于大学生自身警惕性不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依然较多,如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等。高校有关部门将这些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在广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日益重视,但是在体制上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一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进行安全教育,也只是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二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完整,方法不力

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在安全教育中,大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的群体,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应该向大安全的层面上拓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进程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改变以往到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隐患时再去强调重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努力推进常规化进程。具体讲,第一,坚持开展“安全教育月”、“消防教育日”、“安全知识讲座”等,加强节假日期间和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第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和传统的课堂不同,在安全教育课上,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学生们可以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利用这些道具和学生可以开展角色游戏。游戏中有的学生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还可以举行以安全话题为中心的主题晚会,学生自行设计丰富多彩的节目,准备节目素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二)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大学生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大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安全舆论气氛。大学生一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层次较低,对实际的安全技能知识了解得太少,大学生获取的安全知识信息主要是来自图片、影视、安全教育活动等途径,其内容除了交通、火灾、环保等内容外,其他多数大学生并不能感知安全事故正走向学校,因此,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安全“忧患”应急意识教育,形成由院系治保部和班级治保委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培养好学生干部,不失时机地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优化育人环境,逐渐形成大学安全文化。(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绿色通道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那些心理有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更要多加关心。除了必要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辅导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任教的教师,以及同学,都要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帮助,在其周围形成互助、关爱的氛围,让其在教师与同学的关心中获得温暖,感受到生命的感动,帮助他们及早从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在网上建立“心灵家园”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倾诉的社区,心理老师再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四)加强安全防范基础知识的灌输

要使大学生们真正懂得和实践大学校园的“三防”。“三防”即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为了真正做到“三防”,必须做到“三懂”和“三会”。“三懂”就是懂得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措施,懂得灭火、处理盗窃和自然灾害的方法。“三会”就是会报警、会逃生、会处理初起火灾、盗窃和面对自然灾害。通过成立“大学生安全俱乐部”的方式,让这个学生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安全知识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常识。如交通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饮食卫生的安全、外出活动的安全、上网的安全等等,都要有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将安全事件作为案例,深入进行剖析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让同学们学习和深入领会。只有这样,校园安全防范才落到实处。

(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管理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治保部的学生干部开展必要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巡逻检查活动和宿舍安全管理活动。通过校园巡逻检查和宿舍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如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设立学生宿舍安全文明监督岗,制定学生治保委员月汇报制度等,这些都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全体学生可以每月参与校园安全检查活动。首先是个人自查,就是检查自己的物品的使用和保管,特别是现金和手机等贵重物品的保管使用情况,有哪些疏漏需要改正等。个人自查中特别注意人身安全的检查,自己是否遵守了学院各个项制度,是否遵守了法纪法规,比如,自己是否外出深夜归来,是否有违反规定在校园喝酒行为,自己是否参与了打架斗殴,宿舍内是否违反规定收藏有管制刀具和酒瓶等等。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榜样模范的影响带动,真正使大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讲安全,讲文明,守纪律,懂法律,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校园治安和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预案的演练,如消防演练、紧急疏散演练、食物中毒演练等,更是实施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对增强校园稳定有着长远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孟德.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措施和建议[EB/OL]./gaodeng/091126/14512179.html.

2、张振东,陈永亮,黄迎乒.河南省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6

关键词:安全工程 思想道德 人文 专业 身体 心理 素质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安全问题频发,社会各界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安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社会需求量大,2014年新《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安全专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但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相比,素质有较大的差距。早于1998年教育部已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利用空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贴近现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最好方式之一。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利用假期进入深圳某大型电子厂打工为例,分析这种假期兼职对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形成四大基本素质的影响。

二、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提高。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够成熟,往往在不同程度存在着信仰缺失的问题。特别容易迷惑彷徨、盲目随意,对个人理想迷茫,不善于接触社会,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往往自我封闭、迷恋网络,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人文素质有所欠缺。人文素质是指在外界的交往中将习得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通过内化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方面。但大多数大学生连包含如何待人接物、遵守社会公德、适应不同风俗习惯等在内的最起码的社交礼仪都没有掌握。特别对于以工科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人文知识往往有所欠缺,并且在人文方法方面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导致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3.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一般来说,安全工程专业学生除具备一般工科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内涵基础上,还应侧重于包括安全隐患识别、风险预测及评估、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处理等注重实践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据有关企业调研资料显示,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水平不错,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到岗位后进入角色的适应期稍长”的问题。企业反映的问题实际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工程意识和现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工程实践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4.身体心理素质需要加强。有人曾做过一项针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在逐年整体下降。而作为一名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有时因职业需求要到工地、煤矿等条件较为艰苦的地方工作,因此对其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中过于悠闲安逸的环境,容易使大学生麻痹放松,导致以后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郁闷,整日想不通,造成心理问题甚至最后走上极端的道路。

三、假期兼职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利用假期在深圳某大型电子厂打工期间,在生产流水线进行手工作业,一日四餐在集体饭堂吃饭,与工友住大集体宿舍。流水线作业,一人工作拖后腿,整条流水线的进度便慢下来。为了共同利益,工作多年的熟手师傅,主动热情地帮助新来的大学生假期工,共同完成分配的任务。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假期兼职深入社会基层,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建立团队意识,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人文素质方面。大学生假期打工所在工厂生产过程涉及一些化学品,而厂址又位于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针对这种情况,工厂提出了“绝不能让化学品污染了我们的水源,害了我们,也害了下一代”的口号,采取了一系列硬性措施来防止水源污染,并将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理念在员工中普及。工厂以这种方式传播的正能量对在该厂打工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人文素质的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所在工厂主要生产医疗用品,是关乎人命的器具,工厂严格规定绝不允许任何人未做好相关消毒、穿戴准备工作就直接进入车间。这个小小的规定,背后是对质量的高标准,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工厂以人为本的这些行为,值得让平时高举人文大旗的在校大学生们反思,也使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3.专业素质方面。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利用在工厂打工的机会,对工厂的年轻工人进行了安全意识与技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工对消防逃生、防盗等安全意识较高,而对生产安全尤其是该厂中经常接触的机械安全了解不够,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更是知之甚少。大学生进入工厂之前,作了充分准备,收集资料,编制安全专业调查表,进入工厂后仔细观察,与工友积极交流,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回收整理分析调研数据。安全专业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安全工程专业的动力,提高专业素质,以便为将来成功求职增添砝码。

4.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安全专业大学生打工期间,按照该厂的作息制度,与工友们一起每天进行长达11小时的作业。这种打工实践,使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了解到社会对劳动者不仅仅需要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更加需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忍耐力等心理素质。强大的信念支撑,过人的毅力坚持,身边工友的吃苦耐劳、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深远,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总之,社会欢迎富有实践经验的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但仅仅依靠大学课堂教育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表明,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利用假期进入工厂打工,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安全工程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钮英建,陈文瑛.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学报,2010(30):15-16

[2] 翟越,门玉明,李凯玲等.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1):50-51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35—03

[作者简介]历叶红(1979—),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8

关键词:瑜伽;锻炼体系;西安;高校

前言

近年来瑜伽风盛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打着瑜伽健身、减肥、塑形的口号开始投身于以瑜伽为最佳选择的健身道路之上,正是大学生对于瑜伽的热爱和追求,推进了瑜伽课程在高校的开展,瑜伽开始走进校园。作为新兴的健身项目,瑜伽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推行理念和不可抗拒的魅力。首先,瑜伽习练对于环境、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很低;其次瑜伽体式充分调动了全身骨骼与肌肉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改善了生理、调整了心理、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精神、使身心充分和谐统一,是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最后,瑜伽通过静坐冥想和休息术引导练习者放松身体和平静内心,忘记一切烦恼,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通过对西安普通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希望瑜伽的重视度以及瑜伽课程的开展能够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推进瑜伽课程在西安各高校的顺利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市普通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层抽取的西安市9所普通高校的瑜伽教师和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存阅的相关文献与资料,收集国内外有关瑜伽的功能特点,通过对瑜伽宣传推广以及瑜伽课程在高校开展的相关文献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根据本文的需要选取了相关的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选取高校从事瑜伽教学的教师以及从事瑜伽相关方面研究的教授进行走访与电话访谈,从而了解瑜伽课程教学现状以及瑜伽课程在西安高校的开展现状。

1.2.3问卷调查法

围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设计相关研究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对选取的西安高校的部分学生与老师随机发放问卷,将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给与相关建议。回收问卷489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92%。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le等办公软件与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瑜伽的动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学生选择瑜伽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的占了总数的3087%,排序第一;选择瑜伽的动机是缓解精神压力的占了2783%,说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较大,通过瑜伽锻炼可以减压;选择瑜伽的动机是培养气质的占了2304%,主要以女性为主,说明女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态;减肥塑形和促就业的分别占了1391%、271%,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开始慢慢关注自身的健康了,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形象、气质、精神面貌等方面,通过选择瑜伽来达到目的。

2.2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瑜伽的途径

通过走访和得到的数据分析,瑜伽项目在高校开展的途径很少,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瑜伽课程,学生通过杂志、视频等自学的方式瑜伽来满足自己,没有正规和便捷的渠道来学习,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效率,学生只能在社团或俱乐部里才能学到瑜伽,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3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瑜伽的效果

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瑜伽后效果最明显的是增加了柔韧性,其次是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及提高气质,这是由于瑜伽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可以释放压力,通过短期的瑜伽训练达到减肥的目的还不太容易。

3.结论

3.1西安市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女生选择居多,学习动机明确。

3.2西安市普通高校的瑜伽开展海处于起步阶段,开设课程的学校多以选修课为主,许多学校并未开设瑜伽课程,学校已有的课程多以社团的形式出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3西安市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4.建议

4.1在西安市各高校广泛传播瑜伽调息、调心的理念,加大宣传的力度。

4.2丰富瑜伽教学教材、场地,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瑜伽表演及比赛。

4.3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师生对瑜伽开设课程的重视程度,推进瑜伽在各高校的普及。(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张丹青.华东师范大学瑜伽课程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BKS.艾扬格.《瑜伽之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安全;思想政治理论课

文化安全是“人们所认识到的自身所处的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在国际化浪潮中不会被同化或者消失所抱有的心理安全感”[1]28,“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27,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延续,将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文化支持,更能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将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融入文化安全教育是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兴文化,育新人”。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铸牢时代新人的“根”。在多次讲话中注重凸显传统文化优势,以引经据典的形式阐明思想,立足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关于文化重要论述作为指导思想,逐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中,并不断实现文化安全教育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革命文化是思政课激励时代新人的“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展现了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和卓绝意志,思政课要找准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精神需要的契合点,凸出红色文化底色,引导大学生内化为努力奋斗的标识,外化为奋发向上的学习自觉,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激励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真实写照,极具真理性与科学性,思政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为大学生认识、掌握时展规律提供依据,能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勇立潮头的社会责任感。

(二)融入文化安全教育是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融入文化安全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安全教育包含对历史文化的去粗取精、对当代文化的凝练升华以及对未来文化的创新延伸,既要宣扬优秀文化又要谨防外来不良文化侵袭,通过文化安全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危机意识,进而转化为精神高度上的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强国的建设者,必须对中国文化做到高度自信,才能有力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外充分展示中国文化魅力。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场疫情防控的背后折射出了“重义轻利”“命运与共”“我将无我”等中国特色伦理文化,凝结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更加凸显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包容情怀,真正彰显了东方文明大国的责任担当。这是思政课文化安全教育的时代素材,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新表现。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注重文化话语表达形式。大学生对思政课所讲授的意识形态多停留在理论形式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视觉化的受欢迎度逐渐超越文化文字化,思政课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表达方式,以影片、漫画、音乐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切身感受,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体现时代引领性,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炼而成,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创造的伟大成果。思政课要鼓励大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优秀文化作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中国化的话语形态,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被广泛认可。

(二)提升文化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文化品质是完善教学内容的重要旨归。文化品质蕴藏于各种优秀文化现象中,是经过五千多年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价值规范与思维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与气度,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120提升文化品质就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要想培育更高层次的时代新人,必须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文化品质,使文化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效。一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为思政课教学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感染作用。要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进行思政课课堂教学并重。二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推动大学生发展的精神力量,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思政课要基于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利用网络传媒及大众舆论寻求正确的文化表达,弘扬时代主旋律。三要优化家庭文化环境。优良家风家训为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思政课具有传播与传承优秀文化的作用,要深入挖掘契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契合大众需求的精华内容,将其融入到思政课中,这是对思政课文化厚度的升华,也为家风传承提供有效载体。四要协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育人机制,形成思政课文化教育合力。

三、结语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面对文化安全教育问题,要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正确引导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要开拓国际视野,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凸显中国文化底蕴。要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育人工匠精神,深入挖掘优秀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底蕴、价值观念,发挥学术专长,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网络授课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最新的信息传送给学生”[6]60,要建立思政课文化安全网络教学资料库,打造文化安全网络课程,形成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郑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27-29.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董一冰,孙月婷.澳大利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9-60.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负责人和处理人,在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高校辅导员该如何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2]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