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20:44:51

以小见大的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1

所谓“以小见大”作文技法,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由小景物延伸出大哲理,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笔下尽管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但于细微处见精神,揭示重大的主题。

(一)小故事,大道理。

如教材中的《剃光头发微》便是运用“以小见大”技法的典范之作。那么作者是从什么小事中引发怎样的大道理呢?作者从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这件小事,“以小见大”,阐发了如果剃头者掌握了更大的权,他就会任意使用,耍权弄权,进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由此可知: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只要善于联想和思考,就可以悟出大道理,甚至阐发重大的社会问题。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件小事》,更是运用“以小见大”技法的经典之作。本篇文章写了“我”和车夫两个主要人物十来分钟发生的一件小事,一个场景,情节可谓简单至极: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帮助她,而车夫却扔下了“我”,主动去帮助这位女人。这件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了穿长袍的“我”比干苦力的车夫要“渺小”得多,提出了当时知识分子还有弱点,应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大主题。这在“五四”前夕,不能不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春雷。

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件小事,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则每一件小事中都能反映不小的道理,都会有重大的发现。很多的科学发现或发明便是从一些生活小事、小现象中悟出的。例如:毕升从印章的雕刻、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哥白尼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了“太阳中心说”。牛顿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从翱翔天空的大鸟,发明了飞机。

(二)小景物,大哲理。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先生在他的《处处有文章》一文中讲道:“写文章也一样,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他还举例说道:

当看见了一把美工刀他便想到了利用用时间的方法。(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想到了做事应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当看见了订书机他便引申出人生的道理。(由于订书机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想到了我们应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傍徨,不犹疑,奋斗到底,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当看见了“圆规”他便想到了人只有做事要有计划、要有心,先定下你的心,才能画好人生的圆。

诚然,生活中处处有美,处处有文章。生活中的贝壳、珍珠散落在你的脚下,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把他们联成一串美丽的项链。

我们学过的几篇散文,也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一些小景物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而阐发的大哲理。比如:朱自清通过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

(三)小题材,大主题。

以小见大是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经常会用到的写法,它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写小的事情,小的题材,来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往往借助于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或生动地细节描写,加上适当的议论、抒情,来表现人物的本质,或表达深刻的道理,反映文章主题。

2003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喝茶》,就是成功运用“以小见大”作文技法的佳作。

“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抽象意味又充满哲理的话题,怎样论证这个道理呢?本文采用“以小见大”之法,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喝茶”一件小事,通过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转变的切身感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主题――“感情的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时,同学们还要注意这样两点:(1)小题材必须典型,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作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开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2)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开掘。小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它的典型和概括意义,揭示重大主题。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高考佳作,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以小见大”这一技法。那么怎样才能成功运用“以小见大”的技法来反映生活,说明事理,写出好的作文呢?

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腻观察。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见迎春花悄然开放,而知春天到来;见“一枝红杏出墙来”,而知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其次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象那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象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一泣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2

作文,要写得超凡脱俗,如花似锦,并非易事。古人云:“大匠予人规矩,不予人巧”,意思是高明的匠师只能教人掌握制作的基本规则,却无法使人制作得巧妙。这样看来,佳作的诞生真的就无捷径可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君不见有的文章立意巧,有的选材巧,有的布局巧,有的文字表达巧……可见,好文章的出现在于巧妙的构思。这就要求动笔前要集中精力,对写作的对象深思熟虑,对全文作一番缜密的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构思文章的整体要求无非是:让文章的结构严谨、完整;使作品的立意深刻、独特;使行文的思路清楚畅达;让文章的表现形式恰当、合理。在此基础上再力求文章新颖独到,使整篇文章显出迷人的魅力。

下面,就例说几种巧思作文的方法:

一、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就是作者在安排材料时,选择一个事物或一种感情等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然后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其中的“线”,即通常所说的文章中的线索,所谓的“珠”,它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件事,还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只要能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可用作文章的线索。这些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关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珍珠),一旦围绕中心,组织起来,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其中线索就是关键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及线索时,曾言:“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可见古今中外名人做文章,是非常重视线索的。采用此法还要做到:在构思时对众多材料进行分析,掌握其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要从繁乱的材料中理出“线索”来,然后在根据线索来取舍材料。好的线索是“贯一”的东西,成为千言文章一线牵,绝不会旁逸斜出,枝蔓丛生;相反,凌乱的线索只能使文章支离破碎,难以勾连。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便是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开篇写饱受寒冷侵袭的战士卢进勇对火柴的强烈渴望,中间写他得到了“七根火柴”,最后写“七根火柴”在前方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的。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这是以具体事件为线索的。而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可以说是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领的,文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作者深挚的爱国之情,从开头的离开东京到仙台,到最后的弃医从文离仙台都能说明这点,这是以一种思想感情为线索的。

可见,用来作为文章线索的是很多的,大家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法是通过一桩一件的小事来反映社会大问题,说明事物大道理的构思方法。其中的“小”是指文章的选材问题,告诉我们选材时要善于从“小”处落笔;所谓的“大”是指文章的立意问题,告诉我们立意要从“大”处着眼,从“大”处发掘,将细小的事情与巨大的社会背景和深广的社会意义挂起钩来。采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材要严,就是选取的小事要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才行,否则便是真正的“小”了。二是开掘要深,就是说要从这些小事中,去提炼出不寻常的主题,去揭示小事中包含的不寻常的社会意义。此外,这种构思方法还与作者的思想修养有关,因为只有见多识广,并能从时代的高度来洞察生活,才能从一滴水看到大千世界,才能从“小”中触摸时代的脉搏,从而开掘出重大的主题来。鲁迅的小说《风波》取材于江南农民一家人饭桌前的一场风波,围绕农民七斤的一条辫子,却写了1917年张勋复辟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影响,真可谓“大”从“小”中来。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通过师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表现,突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的深切的爱以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切齿痛恨,这也是“小”中见“大”的典范。再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作品通过写一个战士到农家向一位新媳妇借被子的事,反映当时军民鱼水情深的大主题,难怪茅盾先生当年是那样的倍加推崇。

由此可见,作者只要能做到这种从“大”处着眼,在“小”处落笔的构思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寓庄于谐法

寓庄于谐法,是一种用幽默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其中的“谐”是指文章的语言,“庄”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它可以使读者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教育,从有趣奇诡的讽喻中得到启迪。采用此法要注意格调要“庄”、“谐”相济,要有“庄”的内容,不要全是油滑之词,因为笑不是目的,“谐”只是一种手段,要切忌浅薄,笑料不要仅仅涉及事物的皮毛,要深入事物的内里。文章所写的内容,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事情,要取信于真实,否则难有说服力。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每次写到孔乙己来到酒店,店内外都充满快乐的笑声,孔乙己简直就是人们的笑料,但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这阵阵笑声,感悟到当时国人思想的愚昧和麻木,其他阶层的人自不必说,谁曾想同是短衣帮,他们竟笑话本阶级的孔乙己,这是多么的令人难以理解。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男主人每到一处,他的行为都令人捧腹大笑,他千方百计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尚能“安稳”的牢狱,可苍天就是不作美,就让他屡屡失望,而最终当他彻底反省时,他却沦为警察手下的“罪犯”。读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感悟到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虚伪和腐朽。这种以乐写哀的方式便是寓庄于谐的一种形式,难怪古人云:“以乐写哀,倍增其哀也。”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赤身裸体的皇帝在大臣的簇拥下在街上游行的故事。文章风趣幽默,令人读后前仰后合,但笑过之余,又让人从中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描写了一位警察处理了一桩狗咬人的事件,让人们看到沙俄走狗的丑恶面目,读后让人久久回味,这种寓贬于褒的手法也是寓庄于谐的一种。

四、细节传神法

细节传神法,是一种通过细小的事件,细微的动作,看似清淡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反映中心的写作手法。其中的“细节”,就是人物或事件的极小的一部分,他可以是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等,也可以是事件中某一阶段的细枝末节,甚至是事件发展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所谓的“神”,就是文章要传达出的精髓,即作者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或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等。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小处着眼,用工笔去描绘,不可粗枝大叶,由作者充当文中的代言人;二是细节中一定要传出“神”来,不可只注意到细节而忽略其中的“神”,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好的“细节”会使作品中的人物富有立体感,不再是无情无感无血无肉的抽象的“机器人”。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完全可以将鲁达惩处郑屠一段写成“鲁提辖来到状元桥,三拳打死镇关西。”而小说却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连用三处细节来描绘此场景。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通过这三拳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鲁达对郑屠的恨之入骨,他那种嫉恶如仇的性格便可立即彰显出来,读者读来也觉酣畅淋漓,颇为解恨,自感作恶多端的人理应有此下场。相反,作品如将三拳一笔带过,虽说文字简约了些,但诸多情愫便销声匿迹了,这便是细节的妙处所在。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3

一、聚焦时代

文章来源于生活。优秀的文章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作文立意应讲究现实针对性。在生活中触觉敏锐、关心时事的人,才能在作文中针对现实,准确而巧妙地切入主题,提出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的见解,展现与时俱进的观点和理念。如,优秀作文《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写出了“民工班”学生的酸甜苦辣,表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与重视的主题,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

二、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深刻抽象的道理。作文如果空讲大道理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而立意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或者狭隘的自我小天地中,又难以写深刻。因此,要想写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佳作,就要学会“小题大做”,借助联想生发主题,表现出小事情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挖掘出社会现象中折射的深刻道理。如,优秀作文《对自己负责》就是从父母反对自己学画画儿这样一件小事切入,表现了“对自己负责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义务,而是一种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主题,情真意浓,平中见奇。

三、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指在文章构思立意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挑战已有定论,提出不同以往的新见解。这种立意方式,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定论并不适合逆推出新,“反弹琵琶”非“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求异提出不符合逻辑或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错误观点。如,优秀作文《我厌幸,因为我不漂亮》的标题看似违背了“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这一常理,而文章实则用轻松且略带调侃的笔法,写出了“外表之美不易改,内心之美常应追”的人生道理,表现出作者活泼开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合乎情理,令人信服。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4

你好啊!

我是微微雪。小荷的一个初级会员,现在我想给你提一些意见与建议!

首先我想说你应该多建设一些栏目,可以弄一些什么今日新星啊,什么小荷新动态啊,另外我想让你办一个分年级作文比赛,这样多好玩啊!现在只有这些栏目都有一点玩腻了的感觉了啊!

今日新星:可以登一些今天刚成为高级会员的会员,也可以登一些小荷里的热点人物,还可以让大家投票,点评啊!

小荷新动态:就是写一些今天的事情啊!可以写你看见谁的作文写得特别好的话,就可以在那里推荐啊,以防有些初级的会员天天埋怨作文在投稿箱里面不出来。还可以推荐自己的作文,让高级会员去发表它啊!

梦幻天地:可以是在这里给你或老师会员提出意见,可以是一些批评意见,写建议也可以啊,我认为现在管理员就是和大家缺少沟通,有了这个栏目,情况就会大大缓解了啊!

作文竞争台:可以举办一些作文比赛,以便提高大家的作文水平!可以是命题作文,可以是分年级作文,可以是分类作文!

这就是我对你提出的建议!希望你能接受哦!另外我想说:我已经发了伊妹儿给你了,是申请高级会员,怎么没有响应呢?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5

一、《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原形的追溯

《傲慢与偏见》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世界上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小说为电影提供了难得的改编蓝本,而电影则赋予这部经典以更加绚丽的艺术色彩,电影《傲慢与偏见》可谓是小说向电影实现华丽转身的“教科书”。这部小说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傲慢与偏见》的问世一扫那一时期英国文坛的低迷,一股清新之风随之漫步在英国文学的各个角落。这部小说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事,品味这部小说就如同置身于现实生活一般。相比那一时期英国其他“文豪”的作品,他们更多地将作品的内容趋向于贵族式生活,即便部分作家刻画了一些社会现实花絮,更多也是传递些许伤感。简・奥斯汀不惜笔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致力于对18 世纪到19 世纪中期英国乡村原始和本真面貌的描绘,她凭借自身出色的文学才华以及对本真风土人情嫉妒式的热爱,创作出了《傲慢与偏见》这部世界之经典。

不得不说,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导演界最受追捧的作品之一,也是编剧们乐此不疲的经典改编对象。这部经典之作经过多次的改编和翻拍,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荧屏之最,其中由著名演员科林・费尔斯主演的1995年版《傲慢与偏见》,是影视界公认的最为成功的改编电影。199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音乐名气也非常高,电影为音乐提供了载体,而音乐同时又为这部电影变得更富艺术内涵。该版本电影中的音乐是由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音乐家亲手打造的,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钢琴音和管弦音,这两种音的的有效融合使得英国式乡村气息得以完美地呈现出来。优美音乐和电影画面的充分贴合,让这部电影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我们在充分肯定小说固有魅力的同时,尤其改编的各个版本的电影魅力也为人们所折服。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成功,无疑是对作家简・奥斯汀以现实生活为内容创作可爱小说最好的证实。

二、《傲慢与偏见》电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

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和故事线十分丰富。对于小说而言,创作者能够凭借丰富的文字对这些人物形象、故事线等进行了表现。但是对于电影来讲,由于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导演必须要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等进行精细的提炼,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来体现影片的内涵,吸引观众的眼球。1995年版的电影《傲慢与偏见》,该电影的导演将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删除了小说主人公的父母、兄妹等人物原型。同时,小说中与故事关联不大的人物也没有予以塑造。电影创作是一种声音、图像的艺术实践,通过人物塑造与场景创设来突出电影的主题。而且电影故事中的情节与小说故事原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借助人物的口述等客观表达方式,来凸显电影主题与小说原型的艺术契合。这种差异不仅没有改变小说原著的主题表达效果,而且能够在梳理电影脉络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小说的经典之处。

通常,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都会在小说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改变,电影导演会利用特定的场景设置将小说所变动的情节呈现出来。正是这些变化使得仅依靠小说所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获得通过电影更好地感受到小说的魅力,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电影对小说原著内容改动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这部小说原著里作者所刻画的大部分人物都十分关注自身的礼仪教养,属于典型的绅士类型,能够悉心地听取他人意见后再十分礼貌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然而,在电影当中很多场景都是一群人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各个急于表达各自的看法。另外,在电影中针对伊丽莎白被柯林斯求婚的情节也进行了较大地改动,在小说原著中求婚的地点为贝内特家的客厅,求婚时仅有基蒂和贝内特两个见证人在场。而在电影里,导演将原本十分安静的客厅变成了一个嘈杂的餐厅,餐厅当中人员众多,求婚者手拿一朵野花在贝内特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向伊丽莎白求婚,导演通过对场景的巧妙变化,让观众一看就能够明白这场求婚的可笑和俗不可耐。

细细品味199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不难发现,导演为了使影片的情节变换更加流畅,在影片别针对小说原著中最寻常不过的舞会进行了特殊处理。通过小说,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舞会的特殊之处的,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出现过舞会,且舞会当中形形的人员聚集、故事等似乎还会让人感觉到一丝审美混淆。但在电影当中,导演缩减了大部分舞会场景,并选取了其中两场舞会进行重点刻画,通过对舞会人物和故事进行重新组合以及对舞会内容的巧妙压缩,小说舞会当中原本凌乱的人物和故事变得清晰起来,使电影《傲慢与偏见》显得更加具脉络性和结构性。

三、 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经典的继承发展

毋庸置疑,改编后的电影版《傲慢与偏见》表现出了其独有的风格。导演在改编过程中,充分留心了影片的现实性需求,针对小说原著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改动,使之更加容易被影片的受众所接受,通过在影片中渗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元素,影片中描述的故事不再仅仅停留在小说中所讲述的特定时期的场景,观众能够从影片中获取更多时下生活年代的气息,更容易激起观众的共鸣。此外,改编后的电影版《傲慢与偏见》体现出了一个十分强烈的现代婚姻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讲述的伊丽莎白与柯林斯的婚姻,完全是伊丽莎白对自身幸福不懈追求的结果。在19世纪英国的婚姻家庭关系主要由教会法进行调整,因此,在那一时期英国的婚姻观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宗教色彩,女性在婚姻中根本无自可谈,上流社会女性的婚姻被视为政治、经济等交易的对象,女性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明显跳出了《傲慢与偏见》小说的窠臼,使其赋予了新的意义。虽然在影片中伊丽莎白与柯林斯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世人的祝福,但是伊丽莎白始终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身为一位已经成年的女性,理应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和来自幸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伊丽莎白和柯林斯的结合,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十分世俗的事情,甚至是荒谬的。但是伊丽莎白始终表示婚姻理应属于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毫无关系,不应因世人的看法而影响到自己幸福的生活。伊丽莎白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但这并没有消减她追求属于自己幸福婚姻的决心。电影版《傲慢与偏见》所展现出来的婚姻和爱情观念,充分迎合了现实生活中时代女性对美满婚姻和完美爱情渴望,所以更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

电影版《傲慢与偏见》在融合现代婚姻和爱情观的同时,对影片一些细节的巧妙处理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色彩。导演通过对片中人物进行立体式的塑造以及对故事情节的精心策划,使得整部影片显得十分圆润、质感,更加凸显出了这部影片的特色。导演在影片中设计了一个小说中未曾出现过的场景:简和伊丽莎白两人同处一个被窝,两个人约定好各自拿出自己的秘密进行交换。导演通过对此场景的设计,微妙地体现出了同性间难以叙述的复杂情感,同时通过该场景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姐妹性格的差异,表达出了二人所持的不同观点,有效地推动着影片剧情的发展,让本部影片的主题得到凸显。影片的结尾大部分都是通过默剧的形式完成的,导演的这种结尾方式自然也尤其特定的意图。在小说中伊丽莎白一直被自己和达西之间这种难以准确触摸的关系所困惑,伊丽莎白虽然能够依稀地感受到这种关系的存在,但却永远无法真实地触及。而凯瑟琳夫人的出现则让这种朦胧的关系豁然开朗,伊丽莎白听了凯瑟琳夫人一席话之后如梦中惊醒般深深感悟到了自己对达西的真实的情谊,同时达西在凯瑟琳夫人的帮助下也察觉到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这种情谊。在一个有着少许凉意的清晨,伊丽莎白似乎在被一种神秘的力量鼓动而难以入睡,决定走出房间呼吸新鲜的空气。伊丽莎白站在门外放眼远方,朦胧中达西的身影正从远处的原野缓缓而来,这一画面被导演的长镜头定格下来,整个影片也在这一定格的画面中结束。从电影结构上来讲,这部影片已经结束,然而电影最终结束在两人的对视中,似乎让人觉得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导演巧妙的细节处理,在凸显电影主体的同时也使得小说经典内涵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凡是细细品味过《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对伊丽莎白产生爱慕之意。伊丽莎白是这部小说刻画的重要角色之一,小说中相关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都和伊丽莎白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电影版《傲慢与偏见》中,导演也是围绕小说中这一人物拉开整部影片的序幕的。在整部影片中伊丽莎白的眼睛好比电影的镜头,导演透过伊丽莎白的眼睛将故事展现出来,显示出了十足的创意,此外,影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故事是通过剧中其他人的所闻所见予以展现的。虽然电影《傲慢与偏见》这种叙事方式有些偏离了小说原著的主题,但是这种方式更容易激起观众的遐想,电影的这种创新让小说原著的艺术韵味得到了更深次发酵,这部小说因此了也得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让人们通过荧屏欣赏到小说向电影华丽变身的绚丽光彩。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6

[关键词]晏几道词;宋代;传播;接受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八子,北宋著名词人,与其父并称“二晏”。历任监颍昌许田镇、通判乾宁军、开封府判官等微末官职,晚年更是穷困潦倒。晏几道词号为《小山词》,在宋代和后世都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在诸家词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陈振孙),是词家正统;且具有升平富贵气象,“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殆不可学”(王灼)。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感情深挚,与秦观同为“古之伤心人也”(冯煦),以其情深而为人所爱赏。

一、晏几道词的歌唱传播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其传播与接受也往往依托音乐舞蹈,通过歌妓的表演而广为流传。歌妓不仅仅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审美对象,更是唐宋词重要的传播媒介而这种传播方式又常常是在公私筵席和青楼楚馆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晏几道之父晏殊平生喜好宴饮,并命家妓以歌乐相佐:

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唯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而盘撰不预办,客至旋营之。顷见苏丞相子容尝在公幕府,见每有嘉宾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粲然矣。稍阂。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此也。

可见,晏殊将饮酒听歌、娱宾遣兴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晏几道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晏几道的歌妓词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为家妓而作的,只不过他笔下所描写的家妓并非是自己家中蓄养的,而是友人家的,这一点他在《小山词自序》中也说得很明确:“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这说明了其词的创作与传播是同时进行的,写完词就交予歌妓演唱,而无需通过抄本、刻本等媒介进行传播,因此显得尤为方便快捷,具有交流反馈的即时性。

同时,歌妓唱词不仅仅是以美妙的歌声来演唱,往往还伴随着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再加上歌妓们的花容月貌和精心装扮,对于词人来说绝对是一种视听上的享受。词在歌妓的演绎下,不再是纸上单薄的字句,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欣赏者眼前的,这种文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更为时人所喜爱,成为宋代的大众文学。晏几道词中描写歌舞唱词的词句就很多,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临江仙》)、“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雕觞”(《浣溪沙》)等。

尽管晏几道对莲、鸿、苹、云充满爱意,但她们毕竟是他人的家妓,因而晏几道对她们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与她们以词相交,并无逾越之举。家妓的活动受到家主的限制,而市井私妓则相对自由,晏几道也出入秦楼楚馆,与私妓们交往相恋,在他的词中出现了如疏梅、小杏、师师、玉蕊等,词中有的是赞扬其容貌才艺,有的是抒写离愁别绪,有的是表达怀念之情,其中不乏感人之作。但晏几道与这些歌女的交往或恋情,最终都是以分离告终,因此,在词中也大多充满了感伤的情调与怀旧的情绪。

晏几道虽然沿袭《花间》之风,所作多为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艳词,但小山词与《花间词》明显不同的一点在于对歌妓的态度,并无世俗和现实的,而是一种诗意的欣赏与爱怜,语辞也清丽典雅,黄庭坚序云其词“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落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小山词序》),可谓知言。晏几道词因此也很少像柳永词那样,时时遭人非议鄙弃。

除了对歌妓的容貌才艺表示赞赏,或对歌妓抒发离愁别绪,晏几道还有一部分词是对身份卑微、遭遇不幸而有美好情操的歌妓们寄托自己的怜惜同情,描绘她们的悲苦生涯,写出她们的悲惨遭遇和心中渴望。因此晏几道对歌妓的态度,并非狎玩轻贱,而是理解尊重,词中常有“同时天涯沦落人”之感,或是怜惜其年华老去、虚度青春,或是哀叹其所误却无能为力,如: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浣溪沙》)

闲弄筝弦懒系裙。铅华消尽见天真。眼波低处事还新。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浣溪沙》)

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对酒当歌寻思著。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相逢细语初心错。两行红泪尊前落。霞觞且共深深酌。恼乱春宵,翠被都闲却。(《醉落魄》)

这些歌女为生活所迫,浓妆艳抹,装出各种轻狂的媚态,与客人醉饮欢歌,但她们的内心却是极为凄苦的,当时浓情甜蜜,不多时便被这些“浅情人”抛弃,迎来送往,心中无依无靠。她们自己也知道靠红妆歌舞来吸引游客不是长久之计,希望能够嫁给可靠之人,过上正常的生活(《河满子》词“可羡邻姬十五,金钗早嫁王昌”)。但要从良谈何容易,她们大多数都还是继续在青楼酒肆中强作欢笑,希望只能落空,任何人都可以她们。晏几道看到她们在痛苦之中渐渐衰老凋谢,十分心疼痛惜,却无力帮助她们,只能以词抒情,以慰藉她们痛苦的心灵。

晏几道对歌妓的真挚与理解,得到了歌妓的共鸣与欣赏,加之他的好友“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之后,“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歌妓的辗转流散也促进了词的传播范围的扩大。

由此可知,歌妓不仅激发了晏几道的创作欲望和写作灵感,提供了描写女性形象的创作素材,甚至影响了晏几道词的题材与风格,更是晏几道词在北宋传播的最主要的媒介,扩大了晏几道词在当时的影响。王在《默记》卷下中曰:“贺方回遍读唐人遗集,取其意以为诗词。然所得在善取唐人遗意也。不如晏叔原,尽见升平气象,所得者人情物态。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方回妙在得词人遗意。”其中“叔原妙在得于妇人”虽有戏谑成分,但亦恰好说明了晏几道词的创作与传播都离不开歌妓。

二、晏几道词的文本传播

尽管晏几道词在北宋以歌妓唱词传播为主,但从其自序中可知,在他生前就自己编定了词集,命名为《乐府补亡》。北宋时词被视为“小道”,是不入流的文学,文人士大夫很少会专门编纂词集,多是附在诗文集之后,甚至完全无视词。而晏几道不仅自己整理编纂词集,还自己作序,这在当时也很少见的。而在编纂《乐府补亡》之前,他还手写了自己的词献给当时的长官韩维:

晏叔原,临淄公晚子。监颍昌府许田镇,手写自作长短句,上府帅韩少师。少师报书:“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胜门下老吏之望”云。(《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

韩维的规劝之言,并非是道德说教,而是出于对晏几道的担忧,唯恐其行为不检而授人以柄,但晏几道并非谨小慎微之人,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黄庭坚《小山词序》)。

晏几道献给韩维的词集和《乐府补亡》应当都是手抄本,传播范围很有限,也并未流传下来。其后,尤袤《遂初堂书目》“乐曲类”载有《晏几道词》,但卷数、版本不详,南宋嘉定年间长沙坊刻的《百家词》中则有《小山集》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惜其早已散佚无存。

事实上,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词的传播主要依靠的还是各种词选本。“词选南宋以前,词选主要作为唱本为社会所消费,所使用。南宋以后逐渐转为读本为社会所阅读,所把玩。……是当时入乐传唱、勒石题壁之外最主要的公共传播形式之一”,“词选适应某种时代审美潮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操选者事实上扮演了社会舆论化身的角色”。北宋的词选多为伶人乐工所选的应歌之选,并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所选多为唐五代词,如《尊前集》、《金奁集》等。加上对词的蔑视,词选很少被刊刻发行。

北宋后期孔夷的《兰畹曲会》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跨唐、五代、北宋的通代词选,近人周泳先有辑本,凡11家16首,收于《唐宋金元词钩沉》。其中唐五代有杜牧、韦庄、牛希济、李、张泌、李煜六家,北宋有寇准、张先、晏殊、欧阳修、晏几道五家。以上未必是《兰畹曲会》的全貌,但晏几道能与宋初词坛领袖晏殊、欧阳修同时入选,亦可见编选者对其的肯定。

到了南宋,词人开始“复雅尊体”,词的地位得到提升和肯定,词选才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在流传下来的南宋词选中,共有4种词选选及了晏几道词,分别是《梅苑》、《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阳春白雪》。其中,《梅苑》选小山词5首,《草堂诗余》选词4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词12首,《阳春白雪》选词4首,而这些数目都分别超出各选的人均入选篇数,尤其是《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小山词达12首之多,超出人均5.7首近一倍。虽然晏几道词并非这些词选中入选最多的,也不是选词者所推尊的核心或领袖人物,但他的词正因符合选词者乃至整个南宋时期对“雅词”的推崇。就连认为“文学害道”的程颐在听到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词句时,也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可见黄庭坚“狎邪之大雅”的评价实非虚言。

两宋文人除了以选词来彰显自己的词学观点与倾向之外,还经常通过次韵唱和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一词人或词作的欣赏。

据《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记载,当时有书版“唐《花间集》一百七十七版,《和晏叔原小山乐府》二百四十六版。《花间集》五百首令词为一百七十七版,依此推算,二百四十六版的和晏几道令词,约有七百首。晏几道现存词作二百六十首,其得到的和词多达七百首,平均每一首词都有追随者二、三首和作,可以想见当时词人对小晏词的热衷,可惜这些和作都已经失传了。

还有文人如晁端礼,就模仿学习晏几道的词,创作了拟词《鹧鸪天》十首,并在序中曰:“晏叔原近作《鹧鸪天》曲,歌咏太平,辄拟之为十篇。野人久去辇毂,不得目睹盛事,姑诵所闻万一而已。”周紫芝的《竹坡词》有《鹧鸪天》十三阙,其后三阙自注云:“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此三篇是也。”可见宋代词人对晏几道词多持欣赏态度,且以模仿的形式向其靠拢。

三、晏几道词的误传与失传

词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失误,无论是口头传播还是文本传播,这种失误都是普遍存在的,也给后人读词和研究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词的误传,一个方面是词作的著作权发生混淆,一首词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不同的作者归属,这种情况在《小山词》中也有发生。根据张草纫《二晏词笺注》,共发现20首词存在作者混淆讹误的情况,分别是:

1、《临江仙》(东野亡来无丽句):别误作晏殊词,见《啸余谱》卷二。

2、《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又作赵令词,见《乐府雅词》卷中;别又误作晏殊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后集卷下。

3、《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岁时广记》卷二十六误引首三句作苏轼词。

4、《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又作赵令词,见《乐府雅词》卷中。

5、《蝶恋花》(千叶早梅夸百媚):误作晏殊词,见《梅苑》卷八。

6、《生查子》(金鞭美少年):误作晏殊词,见《古今别肠词选》卷一。

7、《生查子》(关山魂梦长):《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作王观词。别又见杜安世《杜寿域》词。

8、《生查子》(轻轻制舞衣):《词林万选》卷四误作牛希济词;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又误作赵彦端词。

9、《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误作张先词,见《类编草堂诗余》卷一;《词综》卷六又误作陈师道词。

10、《菩萨蛮》(江南未雪梅花白):刘毓盘辑《济南集》此首误作李词。

11、《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误作欧阳修词,见《历代诗余》卷六。

12、《浣溪沙》(飞鹊台前晕翠蛾):或作黄庭坚词,见《豫章黄先生词》。

13、《诉衷情》(长因蕙草记罗裙):别误作元人张伯远作,见《词的》卷一。

14、《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误作晏殊词,见《花草粹编》卷六。

15、《采桑子》(花前独占春风早):抱经斋抄本《珠玉词》补遗引《群贤梅苑》误作晏殊词。

16、《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此首又见韩玉《东浦词》。

17、《西江月》(愁黛颦成月浅):或误作秦观词,见《花草粹编》卷四;别又误作晏殊词,见《古今词统》卷六。

18、《行香子》(晚绿寒红):又作汪辅之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

19、《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此首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中,乃秦观作,又见《山谷琴趣外篇》卷三。

20、《谒金门》(溪声急):此首原见《花草粹编》卷三,题贺铸作,注:“《天》作叔原。”盖《天机余锦》此首作晏叔原词。

以上20首词分别被误作17个词人之作,除牛希济为五代人、张伯远为元人之外,其余均为宋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晏几道之父晏殊,达七首,其次则是赵令、秦观和黄庭坚,分别为两首。而这些不同作者的出现,有的是在词人别集中,有的是在笔记小说中,而更多的则是在各种词选中。

词选由于其“选”之特性,作者混淆失误是很常见的现象,就宋人词选来说,《乐府雅词》、《梅苑》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分别有两首晏几道的词被误作他人之词,则这三部词选中晏几道词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

除了作者的混淆,更普遍的是字句的改动。这种改动在口头传播中,或是歌女唱词时由于演唱需要而该,或是歌女由于不理解字句而擅自改动,而在文本传播中,无论是传抄还是印刷都经常发生字句讹误失真的情况。在《小山词》的二百六十首词中,超过一半的词都存在这种现象,少则一出,多则五六处。这种字句改动有时会破坏词的整体性和意境意蕴,而有时又反而会使词意词境更上一层楼,需要客观、综合地看待。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7

关键词: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女性主义文学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1]。

1811年至1818年,奥斯汀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其中尤以《傲慢与偏见》最富盛名。这六部完整的作品,大都是描写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射出了感伤派小说、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为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她的作品生活面狭窄,题材琐碎,不涉及重大问题等,曾将她排斥在《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选题之外,使之在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中得不到应有的位置。同时,在关于其作品是否为女性主义文学上,人们对其一直争论不一。更有甚者认为,由她这种将男权思想自觉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女性作家创作出来的忠实于男性批评标准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误导广大女性读者,甚至是阻碍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我认为,只要我们引用文艺批评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首先和主要(甚至唯一)应该根据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而不是其他,来进行批评,那么一切偏见都应该消除了。虽然,我们承认奥斯汀的局限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她的真实性,正因为她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真实,所以她可以写出吸引我们的作品。奥斯汀正是通过人们所认为琐碎的小题材,才细心描绘出了属于她的世界,这是奥斯汀在艺术上的自觉的选择。她用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把女性世界描写得绚烂多姿。

一、关于女性主义

人们评论简・奥斯汀作品时,在其作品是否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问题上争论很大,甚至有人认为其作品具有男性主义思想。我们对女性写作有自己的界定,即特指在女权政治背景下的女性作家试图消解男性本位文化而进行的一场对女性自身的文学叙述。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观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顺从男人所谓的法律规定等。因此,她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列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千方百计想把女儿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却又玩世不恭的青年男子,以及富有理智或情感的待嫁的女儿……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就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显示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貌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痛斥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不得不遵循的双重标准――金钱与美貌。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种制度是健康且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

《傲慢与偏见》通过喜剧场面,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妇女的婚姻和出路问题,那就是这样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现实――“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2]。关于妇女在当时社会的屈辱地位,《傲慢与偏见》中有许多透露,所不同的是,主要用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确,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财产而受过教育的妇女,除了结婚,简直就没有别的出路。若要谋职,就只能去当家庭女教师,而奥斯汀在《爱玛》第三十五章中借一个人物之口感叹道:“家庭女教师的命运简直还不如被贩到美洲去的黑奴!”但从《傲慢与偏见》的整个描写来看,作者探索的还不是妇女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即占有欲泛滥成灾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推而广之,也是考察经济关系在婚姻、在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在奥斯汀看来,关键还是财产二字。总之,是经济、是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决定着婚姻关系。

美国批评家特里林在他的文艺批评名篇《〈爱玛〉与奥斯汀的传说》一文中写道:“简・奥斯汀,尽管她保守、守旧;却看出了伴随民主社会的建立而发生的深刻心理变化的性质――她意识到个人的心理负担;她理解有意识地给自己下定义和自我批评的新的必要性。对现实作个人的判断的必要性。而没有一个现实像关于个人的现实那样更使现代人感到没有把握和焦虑不安。”[3]说起来像个似是而非的公式,在这个意义上,伊丽莎白的形象主要不是新女权主义者的模型,因为那时女权问题还刚刚提出,在文艺中形成典型还为时过早,而是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探索。

真正的女性文学,有一个与男权文化完全不同的基本视角,那就是真正从妇女的自身经验出发,即便是写性也会真实地写出欢乐、恐惧、希望与绝望;写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委屈和漫漫无期的等待与呼唤。

二、关于题材

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是奥斯汀所有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的题材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的婚事。这是个相当狭小的天地,但是,这正是奥斯汀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的笔下所反映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评价,表现了她在特定的生活激流中情感、心绪的演变,因而她的作品所提供的是熔铸了她主观情致与个性特征的变形了的生活图画,而并非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毫无疑问,奥斯汀是写小题材的。据她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她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两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这是奥斯汀在艺术上自觉的选择。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妇女写作一直存在着颇深的偏见。奥斯汀在从事写作时都是躲藏起来不让人发现的。罗伯特・骚塞曾在给夏绿蒂・勃朗特的信中写道:“文学不是妇女生活中的事情,它也不可能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事情。”[4]安东尼・伯吉斯也曾对简・奥斯汀批判道:“简・奥斯汀的小说是失败的,因为她的作品缺乏男性的那股子猛烈的冲动。”[5]人们总认为妇女的生活面狭窄,因而题材琐碎,创作不出举世震今的作品。许多用自己的思想激励着世界的人至少是令人信服地谈论过那种激励了他们自身的东西。而简・奥斯汀却没有受到任何激励,没有受到任何鼓舞,没有受到任何天才的启示,她自己是生就的天才。她的光焰,不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都发自她本身,是她自己的创造,就像原始人用两根干树枝摩擦而得的火种一样。

一部作品,要产生其思想影响,达到思想方面的良好效果,不是靠直接的“理性”教化,而是依赖于动人的情感感化。《傲慢与偏见》之所以是一部好小说,就是因为这是一位妇女,写作时,她没有仇恨、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没有反抗、没有说教。有些人会说,她的素材实在是太枯燥了。可是她靠着自己的艺术技巧,把千万个像她那样的人能会写成枯燥乏味作品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她的生活环境,还是她选取的素材都不可能使人料到会出现像她那样的创作能力。

作者用艺术再现,把她所处的小天地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奥斯汀的小说中,房子可能是窄的,人物活动的天地也可能比较小,但这能限制作者的视野吗?在《傲慢与偏见》第九章中,达西说:“在乡下,你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非常单调。”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代表作者自己的看法:“但人还是有很多变化的,他们身上总有些新东西值得你去注意。”[6]小天地可以反映出大问题。别小看“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的家务事,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尽在其中。《傲慢与偏见》开卷第一句话便宣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7]在这里,关键的字是两个“财产”、“需要”。原文中的“in want of”系指客观需要,不是主观“想要”,这种提法使命题更具有“真理”的客观性。《傲慢与偏见》便以贝特内一家为典型来检验这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看到这些,我们怎能不钦佩奥斯汀的“两寸象牙”的巨大容量,怎能不承认《傲慢与偏见》虽没有写历史事件,可是通篇字字句句不露痕迹地透露了历史社会的气息。

文章来自于生活,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往往是最能抓住生活中火花的,哪怕只是星星点点,也能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写作灵感。我想这也正是简・奥斯汀写作的独特风格吧――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真实。

三、结语

家庭、邻里、街道或小镇所发生的事是小说的“主食”。这些正是妇女最了解的世界。所以说,不渴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正好是奥斯汀的天性。她的天赋与环境是完全匹配的。如若要把批评变成塑造一致公认的“标准像”,那不仅得不到公认,而且只能是批评本身的停滞。真正的好作品经过长期的反复琢磨、推敲更能显示出其全部光彩。简・奥斯汀六部小说的艺术世界是绝对经得起琢磨的。今天,奥斯汀所有的精雕细琢的作品己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各种各样的原文版本及其他语言的译本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许许多多论文和专著对她的作品的各个方面作出了细致的研究。这说明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能永葆青春的,而这位文坛巨匠也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都不会被人们遗忘,历史将永远记载简・奥斯汀写下的光辉一页。

参考文献:

[1][7]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1994:1.

[2]同上,1994: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57.

[4]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19.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8

【关键词】动与静 冷与热 悲与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88-01

统观小学语文教材,便不难发现:许多课文均巧妙、成功地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规律。本文拟就“动与静”“冷与热”“悲与喜”,三种艺术规律及其表现方法的独特功能,略作例释,分述如下:

一 动与静

对人物、事物进行动态与静态的描写,是文章中最常见的艺术表达方法。动态描写主要是写出人物、事物的活动与变化;静态描写则是对人物和事物作相对静止状态的记叙。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写动态、静态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最能强烈地显示出动态与静态的完美意境,突出地表现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却是采用以动显静、化静为动的变通手法。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作者对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描绘时,既注意写山水的动态,又注意写山水的静态,动静结合,富于变化,成功地描摹出桂林山和漓江水的意趣和神韵。

1.以动显静

如用“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反衬出漓江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静境。这种有声、有动之静,使宁静的漓江显得活脱欢畅,充满生机。

2.化静为动

课文在突出桂林山“险”这一特点时,作者写道:“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危峰”“怪石”本为静景,却被写成“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静中生动,韵味隽永,极为精彩、传神地刻画出桂林山的奇险气势与雄劲姿态。

二 冷与热

作家反映现实、刻画人物,通常运用冷与热这一传统手法。冷,即表现为冷淡、冷峻的态度;热,则表现出热情、热烈的态度。优秀的文章往往善于把强烈的爱憎贯通融汇,或以热衬冷,或以冷衬热,二者对立统一,相克相济。这种辩证艺术规律的具体运用,课文中也有许多突出的范例。

1.以热衬冷

如《小铁锤》一课,讲述的是我军的侦查员小铁锤智夺敌军官白马的故事:敌人来了,他不逃走,反而“不慌不忙”地迎上去,对刚从大白马上跳下来的敌军官说:“里面有草,你进去喂喂马吧,我去打水给你饮马。”可是,“草很少,不够马吃的”,小铁锤又说:“马饿得很,我牵它出去吃青草吧?”为了让敌人钻进他事先设计好的圈套――他主动告诉敌军官说里面有喂马草,又主动提出要打水饮马、牵马出去吃青草。这里,是以热衬冷。表面上越是写小铁锤讨好敌人,对敌人亲昵热情,就越能突出他所用招数的厉害及对敌人的冷酷无情。

2.以冷衬热

在《采蒲台的苇》一课,作者在表现采蒲台的全村男女为了掩护枪支和干部,同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斗争的场面时,这样写道:“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是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这段文字,叙事简洁,对话干脆,笔墨十分经济,没用任何修饰成分,没有半句愤激的言辞,写得冷极了,冷得令人胆寒;而冷到了极处,即对敌人恨极。在此,作者以冷写热,于冷处见热,将村民胸膛里那火山般的爱憎情感深藏纸背,使文章充满内在意蕴,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强烈地感染、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三 悲与喜

悲与喜作为一定现实关系的折射,是艺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文章对悲与喜进行辩证处理,或悲中见喜,或喜中见悲,可以把读者带入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境界。这在课文中亦不乏成功之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童话大师安徒生把悲剧与喜剧熔为一炉,两者彼此渗透,相得益彰。

1.悲中见喜

文中,作者对小女孩冻饿而死、曝尸街头的惨象,寄予着深挚的同情,悲剧色彩极为浓重;而对大年夜有钱人家灯火辉煌、酒肉飘香的情景,则给予有力的鞭挞,充满了喜剧成分。悲中见喜,悲喜结合,撼人心魄。

2.喜中见悲

古人云:“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作者以“乐”写“哀”,运用示现手法,多次描绘了小女孩所憧憬、所向往的幸福生活: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突出幻想与现实这一对立因素,喜中见悲,悲喜交织中,使得喜乐悲哀形成鲜明的映衬、强烈的比照,从而增加了文章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力量。

以上,我们仅就动与静、冷与热、悲与喜,三种艺术规律及其表现方法的独特功能,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略作例释,尽管挂一漏万,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不难看出:许多课文,特别是那些“传统课文”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贯穿、渗透、融化在文章机体里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则无疑是其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9

关键词:小人物;不顺从;命运

作为德国知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已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多个国家广为传播。由于伯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数出自社会阶层底部,人们对伯尔冠以“小人物的作家”的称号。伯尔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性体现在那些被社会宣布为“垃圾”的人和事上,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应该关注的题材。1963出版的长篇小说《小丑之见》正是伯尔这类小人物题材小说的经典之一。该小说一经问世便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广泛反响,引起了文学界热切地关注和激烈地讨论,是德国“不顺从文学”中重要的一笔。1972年,海因里希・伯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授奖证书上写道:“由于伯尔在作品中将他那个时代的广阔前景和对人物性格描写的杰出技巧结合起来,因此他对德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对于伯尔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学者认为《小丑之见》起了不容小觑的关键作用。

这部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发生在一个晚上约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以第一主人公汉斯和玛丽的情感变迁为主线,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波恩一个富豪之子汉斯・施尼尔的故事,汉斯的内心独白、思绪回忆、电话交谈构成了整部小说。主人公汉斯虽然出身于当地养尊处优的富豪之家,优渥的物质生活唾手可得,却不屑于与伪善奢靡的上流社会人士同流合污。由于他不堪忍受周围虚伪庸俗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背叛了家庭,选择以扮演小丑为业,自愿同未婚女友玛丽过着自食其力的贫寒生活。然而,困顿清贫的生活令他们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最终经不住周围恶俗世人的鄙夷嘲笑的眼光和无形的压力,在教会人士的恶意怂恿之下弃汉斯而去。爱人的离去无疑使汉斯遭受心灵重创。数年之后,陷入贫病交迫的汉斯最后竟沦落波恩火车站上卖唱的乞丐。本文试通过解读“小人物”汉斯扮演的小丑的人物角色特点,评析《小丑之见》欲传达的深层含义。

一、西方法西斯社会人情荒芜、良知泯灭,“小人物”渴望寻求生存的尊严

该小说主人公汉斯有着一个上流社会人士的家庭背景D父亲是“褐煤大王”百万富翁,母亲是“种族冲突调解协会执委会”主席。显赫的家庭背景使汉斯有足够的机会见识并参与到上层社会的交际场中,让他眼见耳闻“上流人士”的奢华卖弄与糜烂伪善。然而在显赫家庭虚伪的面纱背后,家庭成员之间却近乎无情的疏离。父亲悭吝铜臭,母亲被汉斯视为人道主义高帽下的纳粹遗老,父母关系冷漠紧张,风华正茂的姐姐亨丽黛被母亲送去纳粹高射炮部队早早充作“炮灰”,就连从前可以让他略微感到血亲温情的弟弟利奥,在进入神学院后,也变得颇有距离感。家庭徒有一具冰冷空壳,毫无温情可言也促成了汉斯最终与自己家庭的决裂。

汉斯不愿与虚伪、冷漠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毅然决然地脱离了体面显赫的家庭,抛弃了进入上流社会名利场的机会,做了一个面涂浓妆,穿着滑稽,逗人取乐的小丑,以捍卫自己至真至纯崇高的爱情和人性。他将“小丑”当作了向虚伪的、非人性的、宣扬虚伪道德的现实世界“宣战”的方式,当作了他保护自己,但也是嘲弄自己,嘲弄世界,并与可憎的世界保持距离的外衣。该小说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在1959年接受乌珀塔尔市爱德华・冯・德・海特奖时,曾做过题为“语言作为自由的庇护所”的讲话,其中提到“小丑的自由”――“他还有着人的尊严”。而伯尔的这部小说《小丑之见》的主人公汉斯也正是在小丑的外衣下可怜地固守着不同流合污的良知和追求真爱的人的尊严。

二、残酷黑暗的现实迫使落魄的“小人物”向“大人物”们宣战

作为小丑――下等的小人物――汉斯的求生遭遇与上层社会的糜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汉斯有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观感周围的世界,更加剧了对伪善的上流人士和宗教组织的不屑与痛恨,爱人玛丽的离去便成为这种情绪的直接导火索。通过汉斯在波鸿及回到波恩后十几次往来的电话,汉斯与政教人士展开了未直面的交锋与痛斥。小说的叙述脉络基本上就是由汉斯回到波恩后的回忆及往来的十几次电话编织起来的。汉斯与以往亲朋好友的对话,占用了小说相当大的篇幅,同时,也成为铺陈小说情节的重要手段。对话的生动性,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感,人物性格也在对话中凸现出来,增加了小说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在十几次电话中,汉斯主要向两类人物展开了咄咄逼人地宣战与讨伐。

(一)对虚伪的教徒和教会上层人物

汉斯舞台表演意外失败之后,主办方,同时也是“基督教某教育团体的头头”科斯特与他的两次对话,不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隔着门,科斯特从冷淡阿谀到“虐待狂”的面目,通过对话一步步显露,基督徒“良心”的外衣在金钱与利益面前被毫无顾忌地撕个粉碎。汉斯言语中充满了对这个虚伪的基督教徒的讥讽和嘲弄。而科斯特对金钱的吝啬和违约的龌龊行为也形成了对基督教所谓“良心”的极大讽刺。

而在与弗雷德博夫人的电话交谈中,弗雷德博夫人的冷漠态度与婚前判若两人,也成为教会人士将纯真善良的人改造成冷漠冰冷的人的佐证。

与两个天主教徒金克尔和佐默维尔特的电话交锋更是直指宗教外衣下扭曲和扼杀真正人性的真实面目:

“每个天主教教友都来敲打她(指玛丽――笔者注)那可怜的良心,仅仅为了一张破纸片就驱使她过着不道德的通奸生活。”

“向她(指玛丽――笔者注)指出法律和教规上的漏洞,怂恿她离开我。”

这部小说对西方社会天主教会虚伪、无情和丑恶的一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指出宗教戕害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纯真的感情,戕害了人健康的精神世界。

(二)对披着人道主义外衣的纳粹分子

苦于生计,汉斯离家五年后给作为“种族冲突调解协会执委会主席”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然而,这最终也变成了他质问与控诉假人道主义真纳粹主义分子的战场。

“我是犹太美国佬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请令媛来接电话。”

语言似乎诙谐,汉斯内心却满含血泪与激愤。因此,当母亲指出他打电话的真正用意时,汉斯并未低头,而是坚决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这似乎有悖初衷――借钱,却又合乎情理的――母亲表面的人道主义与本质的纳粹主义是他毅然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斯每次打出去的电话几乎都是为了“求助”,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电话交谈都变成了他向对方讨伐的战场,奏响了宣战的战歌。他始终未向丑恶的政教势力和伪善的上层人士“认错”或委曲求全,相反,他把“借钱”当作了迎头痛击、大声宣战的契机,狠狠揭露了种种丑恶嘴脸的阴险、不可告人的真实目的,讥讽了当时西德社会政教同流合污、教会欺世盗名、扼杀质朴人性的冷酷与虚伪,凸现了汉斯倔强、不顺从的鲜明个性。

三、法西斯统治注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控诉无门

令人深思的是,汉斯从离家做小丑,到爱情遭背叛,事业受挫折,不得不电话电报“求助”,最后又被迫流落街头卖唱,恰恰显示了小丑的自我保护方式是多么脆弱而不堪一击。作为小丑,他沉重地喘息,麻木地表演,疲惫地生存。小说开篇第一段就向读者描述了主人公作为小丑的奔波劳碌、沉闷单调、机械乏味的程序化生活。而最心爱的人玛丽的离开却让这样简单麻木的生活也混乱了起来――“我有时颠三倒四,把旅馆与车站相混淆,不是在旅馆门房旁紧张地寻找我的火车票,就是在车站剪票口向铁路工作人员询问我的房间号码”。当主人公以自嘲的口吻谈论自己的职业时,也吐露了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苦――“只不过是一种绝望的冷漠而已,我就是凭借这种冷漠感情使自己变成一个木偶的”。小丑犯错、小丑自嘲、小丑怯场、被迫上场寓意了小人物在冰冷可怖的世界凄惨无望的生活D他可以嘲笑自己,却无法抵抗和选择最终的道路,无法避免“被人推上台”,不得不面对这个冷酷虚伪的世界,小丑真实的内心被压抑和扼杀。小说中,汉斯受伤之后,暂时脱去了小丑的外衣,然而就在他身心俱伤的时候,从亲人到往常联络密切的好友或避而远之,或恶意嘲讽,或表面同情关怀,实则冷酷无情。这使他发现,如果脱离了小丑这个求生的手段,他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当汉斯 “从阳台一拐一拐的走到浴室去化妆”时,在镜子里看到的“已不是一个小丑,而是一个死人―― 一个表演死人的死人”。爱人的抛弃使他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抵抗现实世界丑恶、虚伪、冷酷的心灵慰籍。冷漠的家庭关系,冷酷的社会人情,让汉斯心如死灰,最终还是不得不重涂妆粉,到街头卖唱,有距离地、孤独地同时又无限悲凉与绝望地,在冷酷的现实世界里挣扎地生存,内心落魄身心俱伤的小丑与喧闹的狂欢节形成巨大的反差。不禁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主人公汉斯既凄凉、痛苦、愤懑,又对自身微弱的力量无法与黑暗的社会大环境相抗衡的无可奈何与矛盾。

四、总结

这部长篇小说一方面通过描写作为“小人物”的主人公为生活奋斗,与社会抗争的艰辛历程,挖掘和赞扬了“小人物”保有的善良、纯真、美好、可贵的人性。“作者在批判生活中德丑恶的同时着力于表现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从而赋予作品以更高的冒雪意义和批判意义,这也是他所提倡的‘人性的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也通过主人公汉斯所扮演的小丑的独特视角,运用讽刺、戏谑的手法控诉了西德阿登纳时代的沆c一气的政治宗教势力,二战后改头换面、顶着人道主义面纱重新得势的法西斯遗老遗少以及道德观念陈腐虚伪的教会上层人士,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西德社会的种种潜在危机,哀叹了“不顺从的小人物”欲与整个社会环境或庞大的国家机器进行辩驳与角力,却最终仍以实质上的“失败”而收场的凄惨可悲的命运。

注释:

黄明嘉:《追求美的小丑――评伯尔的长篇小说》,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128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83.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7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3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16页。

高年生:《评小丑之见的思想艺术特色》,载《外国文学》1986年第5期,第78页

参考文献:

[1]海因里希・伯尔( 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以小见大的作文篇10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做好评议政风行风有关工作的精神,我局在今年的政风行风评议中,本着“系统联动、内外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创新行评形式,丰富行评内容,做到宣传发动抓认识,精心组织抓实施,认真自查抓整改,强化责任抓落实。明确目标责任制,实行分工负责制,强调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学校工作的难点等问题,切实抓好自查问题和上级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努力推进文教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确保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取得实效。至8月底,我局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和查摆出的问题已全部整改落实到位,现将此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今年开展评议政风行风所做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局党委高度重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局领导班子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对各阶段的工作作了统一部署,并成立了行评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设立了专门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下属学校开展行评工作。下属各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行评实施方案,做到上下联动,扎实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周密部署。6月份,我局先后召开了全系统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评议工作动员大会、机关干部大会和收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座谈会。在系统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为使整个评议工作做到步调一致,整体推进并扎实有效,我局制定了《...文教局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年评议政风行风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树立廉洁、务实、高效的行业形象,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作目标就是通过深入广泛开展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文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民人群众满意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促进文教系统的政风大发问和行风大转变。要紧紧围绕推动文化教育和谐发展这个主题,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师德师风、中小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等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重点,以公正评议促进有效整改为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文教系统的政风行风建设,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文化教育事业。

同时,明确了今年的评议对象,除局机关外,还包括全区各中小学校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为便于开展工作,局评议领导小组把今年评议内容的重点,确定为抓好在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和省、市“政风行风热线”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进一步解决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和师德师风问题,切实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单位建设。《方案》明确规定了今年评议工作从5月下旬开始至10月结束,分六个阶段进行,即全面部署动员阶段(5月25日至6月28日);征求意见、自查自纠阶段(6月29日至7月20日);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阶段(7月21日至8月20日);督促整改、建章立制阶段(8月21日至9月18日);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阶段。局属各文化单位、学校均制订了行风评议方案,并进行了自查,要求9月底整改到位。

三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制订了《...文教局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宣传工作计划》,加强了此次评议工作的宣传力度,编发了《工作简报》6期,并通过专栏、板报等形式及时宣传了评议工作的实施方案、进展情况和成果,及时传达了省、市评议工作的精神。强调人人都是行评对象,个个都是文教形象,激励广大教师齐心协力搞好行风建设。

四是开门评议,恳求意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召开了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教师座谈会、校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局领导和机关相关责任股室,于7月19日走上街头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现场解答群众对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在局统一安排下,各基层单位也采取了各种方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并通过问卷、走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解决学校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中三小的“百名教师走访千名家长”的问卷调查活动独具特色,效果明显。聘请政风行风评议员,建立了意见箱,公布了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自查和意见、建议征集,经疏理共有7条意见被列为我局今年必须整改解决的问题。

五是边评边改,强抓落实。局行评办公室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分类,局领导及时批转到局机关有关股室或局属有关单位,要求按照时间表、责任人方式及时落实措施,及时整改。对疏理出来的问题和省、市反馈来的意见、建议以及信访件,件件都制定了专门方案、明确责任人予以整改落实,做到了不拖延、不护短、不姑息迁就,切实做到了边评边改。

六 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在评议工作中,我局根据反映较集中的问题,为切实改变作风,从建制度、抓长效着眼,出台了“七个严禁”、“五个查处”和“一个不准”,用铁的纪律确保本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出实效。具体做法是:严禁机关干部的消费让基层埋单,严禁各单位集体组织用公款外出旅游,严禁单位内小团体经常处理单位钱物,严禁系统内干部职工在任何时候和场所进行,严禁到业务单位索要、吃喝,严禁以联络关系为由肆意开支,严禁经常用公款出入高档娱乐消费场所。查处大额资金开支不明情况,查处中心小学大额收缴村小公用经费、杂费补贴情况,查处挪用工程款项情况,查处专项经费的余额处理情况。不准收费补课。针对学校财务规范管理问题,制订了《...中小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校长离任审计制度,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考核管理办法,以此来逐步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各类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

1、省教育厅回馈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

在今年的评议工作中,省教育厅回馈给我局的的意见和建议共8条,内容涉及收取借读费、学校(教师)收费补课费和服务项目收费问题。

关于反映实验小学收取借读费和练习本费的问题,我局在收到回馈信件时,立即对此问题进行了复查,经复查,家长反映的情况源于对有关政策不清楚,对交借读费和练习本费问题存有疑虑。此问题在今年的评议中进行了整改复查,已落实到位。

关于反映学生参保交费问题,我局已在去年的评议中整改到位,在今年的自查自纠中,我局又把此问题列入了整改范围,对各种服务项目的收费工作明确了更严格更规范的操作程序,始终把学生的自愿放在首位。此问题已整改落实到位。

其它反映学生交报刊费、学校(教师)收费办培训班、补课班等问题,我局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查实,有的问题是信访人的疑问,有的问题主体不在学校,也有反映不实的问题。但对所有的问题,我局都作了认真的调查,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对信访问题做到了件件有落实,有回复,全部进行了整改,都已落实到位。

2、我局满意度调查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整改落实情况

在评义政风行风工作中,我局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群众意见和建议共11条,分别是反映教育政策方面5条,反映教育教学管理问题2条,其他问题4条。这11条意见和建议,内容涉及公办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的落实、教师工资的到位、小升初学区的划分以及薄弱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此,我局在今年的评议工作中,再一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复查落实,把十一条问题分别落实到了财务股、普教股、人事股、办公室等相关责任股室。各责任股室高度重视,再一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访,分别写出了整改落实情况的书面意见,整改情况已全部到位。

3、我局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在今年的评议政风行风自查阶段,我局先后召开了多层次的收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座谈会,自查中共疏理出7条意见和建议,分别是反映教育政策问题1条、反映教育教学管理问题4条、反映收费问题1条、其他问题1条。在这7个问题中,涉及教育政策问题的是反映“个别学校民生工程款发放不及时,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我局责成纪检监察股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中学对住宿生困难补助2万余元未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文教局及时进行了督查,学校也进行了整改,校长因此受到了行政警告的处分。关于极少数学校违规收费补课问题,我局已对存在收费补课的..中和..中学校长分别给予了免职和撤职处分,今年以来未发生学校收费补课现象。对于学校财务管理有待加强的问题,我局着重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全区中小学的财务管理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指出了问题和不足,要求改进;二是对财务管理规范的予以表彰,通报表彰了8所学校为财务管理先进单位;三是制订了《...中小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发至各校,在9月起试行;四是对离任、调动的学校校长进行了离任、任职审计;五是召开了学校财务人员会议,进行业务学习、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关于“少数服务部门对学生服务性收费项目宣传不到位,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我局召开了服务部门负责人会,强调了开展服务性项目的要求和纪律。规定凡经区联席会批准可由服务性单位上门服务的项目,一律在开学后一周才能办理,由服务单位聘请非在职人员为代办员去开展,代办员必须有聘书、上岗证或委托书,学校不统一组织,不代收代办,不强行推荐,必须完全尊重家长或学生自愿选择的意愿。服务单位印制了《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开于众。服务项目收费必须一人一票,票款相符,对未经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在学校开展。同时,为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强化了班主任的岗位责任,分别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在自查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均已作了整改,并有专项措施予以落实。

4、由市局收集到反馈来的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

在今年的评议工作中,由市教育局收集到的列为我局整改落实的意见和建议共20条,分别是关于教育政策问题1条,关于教育管理问题3条,涉及收费问题16条。

反映教育政策问题,主要是指..中学下学期国家下拨给住宿生的2万余元补助款,没有及时发到学生手中。此事已在我局自查时已进行了自纠,对有关责任人员已作出了相应的处理。

关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3条意见,经我局纪检监察股、财务股等责任单位督查,有的问题反映不实,有的问题主体不在学校,调查结果均已在第一时间向市局作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