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校长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23:46:52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1

为切实推进中心校、村小一体化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我校确定了"村小一体化统领、课程全面化实施、师资均衡化调配、研培一体化促动、自评规范化操作"的工作思路,以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在办学方向上努力做到了以下三个转变:

1.以综合学科开设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村小同中心校相比,最大的差距不是语文、数学主学科教学,而是音体美等小学科的缺失和师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三方面工作。

1.1 采取四项措施,从师资配备上保证课程开设。

1.1.1 择优选拔青年骨干教师任村小校长,他们理念新、业务精、肯钻研、干劲足,给村小带来了新的活力。

1.1.2 优秀年轻教师全镇统一调配,使各村小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均衡。

1.1.3 中心校骨干教师定期到村小轮岗支教,解决村小班主任空缺、专业学科不对口等问题。每位教师任期一年,期间享受中心校教师待遇,且评优选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1.1.4 出资解决偏远村小教师上班难问题。我镇村小较多,东西跨度大,大部分教师家住县城,为此我们尽量安排有车的村小校长或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其他教师搭车上班,中心校给予一定的油资补助。对于没有开通公共汽车的村小,中心校每年出资2万元租车解决教师上下班问题。

1.2 是采取两种形式,从举措上保证课程开设。

1.2.1 领导兼课。中心校教学领导、德育领导、村小校长全部兼课,既发挥了领导表率作用,也能使他们沉下身来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攻克难点,同时还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使所有村小开齐学科,开足课时。

1.2.2 跨校送课。对于教师病休而导致村小临时缺员的问题,我们采取跨校送课的办法来解决。如金山小学英语教师休产假,邻近两个村小英语教师到金山送课,她们每周在本校上课3天,到金山送课2天。这样,村小就不存在因教师休病假而耽误学生课程的现象,此举措得到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1.3 通过四个途径,从专业素质上保证课程开设。

为使综合学科开齐、开足,最终达到开好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如下办法:

1.3.1 先培后教。村小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且专业不对口者居多,为此我们采取二级传导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教法培训、教学模式培训等,合格后才能进入课堂。

1.3.2 示范引领。我们通过实施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师徒结对"和"订单式"送课等策略,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中心校设立教学开放周,让村小教师到中心校观摩学习。对村小的薄弱学科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专项辅导,"订单式"送课,使中心校成为村小的师资培训基地。

1.3.3 网络备课。为解决教师跨学科教课,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我们还采用网络备课的形式,让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分工主备,将设计的教案上传到华家小学备课群当中,供全镇教师借鉴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在备课群中,中心校定期安排相关学科的业务领导主持参与研讨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1.3.4 有计划的安排村小教师到中心校学习锻炼。村小新教师和换岗教师要定期到中心校培训,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提高后再回到村小,成为村小的骨干力量,带动村小教师开展研培活动,促进村小教学质量的提升。

2.以研培模式一体化为契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针对村小骨干教师不多,缺少研究氛围的现状,我们从实际出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以校本研修为主阵地,以培促研,以研促教,探索出了一套以"课题统领、板块推进、制度固化"的研培一体模式,将研培重点直接指向教学实际问题,实打实地做好研培一体化工作。

2.1 课题统领,覆盖村小,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我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高效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这一总课题,确定了"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教师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的实验研究"两项主导课题。学校业务领导和学科骨干围绕总课题分别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各村小教师再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分别确立自己的校本小课题,做到课题研究全覆盖。业务校长做为课题研究的总负责人,负责全镇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教导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做为课题研究的引领人。目前全镇小学专任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研究课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2.2 板块推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我们对全镇校本问题进行梳理,把它定为一般性问题、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三个板块,列出研培问题清单,通过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名师专家典型引领三种方式,进一步整合研培力量集中攻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教学视导来解决一般性问题,通过片区活动来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名师专家引领来突破难点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梳理,总结归纳,做为下一步乃至长期需要研究的问题。依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科研、教研和培训三者不再是孤立的三条线,而是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

2.3 构建模式,加强管理,落实研培长效机制。为使研培活动落到实处,我们构建了研培一体"3+1"模式,通过"三学一研"(即学理念、学名师、学技能、研究教法学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三课一赛"(即探索课、引路课、示范课、课堂教学大赛)构建学校高效课堂,通过"三写一评"(即写反思、写博客、写论文、评析教学效果)丰厚教师教研底蕴,形成研培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以评价机制一体化为手段,推动村小质量提升

3.1 确定村小评价一体化内容,强化过程管理。我们制定了《华家镇村级小学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村小评价从校园文化、教研活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四大项进行评价。每项评价内容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和细则,通过期初视导,期中随机抽查,期末联检三种方式,对各村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3.2 强化对非考试科目的考核,提高综合学科的监督力度。对音体美等非考试学科,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实际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到教师工作考评当中,也纳入到村小评价之中。

3.3 强化结果运用,形成推动整体工作的合力。每学期末,我们都按照《华家镇村级小学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村小各项工作进行汇总,汇总结果以通报的形式下发到村小,同时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让优秀村小校长介绍自己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树样板,学典型,鞭策其他学校共同提升。

上述一系列措施,为我镇村小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使村小这个教育神经末梢绽放了生命活力,让老百姓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把教育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实施中心校、村小一体化管理,全面落实培养目标,有效促进了我镇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跻身全县前列。2014年11月,农安县村小一体化管理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们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总结经验,落实措施,提高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让全体学生完成学业,为全体学生顺利进入初中打下基础 。

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六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毕业班工作管理,努力提高优生率、合格率、巩固率。

三、毕业班现状

1、 学生情况。我乡现有毕业班14个,共有学生451人。大部分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科情况。从上期统测成绩来看,双优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偏科严重,后进生、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将加强管理,不断引导,争取突破这些难点。

四、工作思路及对策

(一) 成立毕业班工作领导组

组 长: 罗星和(中心校校长)

副组长: 刘星元(中心校副校长)

黄顺?(中心校教导主任)

成 员: 安订全(中心校办公室主任)

杨星猛(后勤主任)

宋昭莲(办公室人员)

各村校长、教科室全体成员及毕业班教师

领导组全面指导毕业班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定期加强毕业班工作的检查、督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建立联系制度。具体如下:罗星和联系中心校;刘兴元联系荆坪村、干溪村;黄顺?联系响水村、花园村、中心校;安订全联系大寨村、箐林村;杨星猛、宋昭莲联系柏林村、富民村、金竹村。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罗星和(校长)任主任,黄顺?、任副主任,成员由孙光荣、杨传丽、宋昭琴、车成安、潘杰宁、黄维金、李仁武组成。其职责:负责全面领导抓好毕业班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毕业班工作的督查,经常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了解有关情况,又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要协调好与毕业班工作有关的各方面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想办法,定措施,确保毕业班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

(二)针对我乡实际,建立健全毕业班激励机制

1、优生奖(绩效工资方案中执行)。

对学年末参加全县组织的毕业考试中在所任班级优生(成绩均分80分以上,含80分)累计计算。

1、中心校基数各为5名,达标每人奖150元,超一人20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15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2、花园村完小(5人):达标每人奖180元,超一人23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10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3、响水村完小(3人):达标每人奖200元,超一人25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8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4、荆坪村完小(3人):达标每人奖200元,超一人25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8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5、箐林村完小、越百里希望小学(各3人):达标每人奖250元,超一人30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8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6、金竹三思苗圃希望小学、大寨村完小、柏林村完小(各2人):达标每人奖300元,超一人35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6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7、小河周林希望小学、坪河小学、干溪村完小、富民刘友昆希望小学(各1人):达标每人奖180元,超一人23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10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2、全科合格率奖

上升一个百分点奖3元,低于一个百分点扣3元。

3、激励奖

凡是培养一个全县前50名的,每个奖500元,累计计算。所任班级教师每人发奖状一张,在年度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中享受加分。

4、其他人员奖励

1、村校长在当年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中,奖本村优生所获奖金的30%,不达标的扣20%。

2、校点负责人奖该校所获总金额的20%,不达标的扣10%。

3、挂钩村办公室人员奖村总金额的10%,不达标的扣5%。

5、《墨翰乡中心校2011年春教育教学》相关考核条款以及名次奖同样执行。

6、所有成绩、业绩将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相应栏中仍然享受加分、扣分。

(三)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管理

在毕业班工作的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勤于了解、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与学习动态,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倡导团队精神,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齐心协力地使每个班级都保持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这是毕业班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

各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想办法、添措施,各村、校应根据实际,切实成立工作领导组,各村校长、主任、校点负责人要带头下深水,要实实在在地为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做些工作。要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情况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毕业班教学奖惩办法,其奖惩原则是毕业班教师应以敬业、奉献、钻研为前提,以教学延伸为前提,力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2011年春季学期毕业班工作思路及实施对策】 的相关参考:

【返回 栏目列表】

1、教学管理

(1)督促检查教学“六环建设”工作的落实。村校长、主任 对教师教学“六环建设”工作进行统一布置,提出切实有效的要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毕业班教师的“六环建设”进行检查,每学期至少三次以上,并将检查情况书面上报领导组。领导组将采取调查学生、走访家长、深入课堂听课以及各校平时的检查记载等形式来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并将每期检查情况 进行全乡通报。

(2)督促村校长、主任抓好本村毕业班教学工作,并将抓毕业班工作的情况如实记录,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反思,并找出对策,进一步调整好工作思路。领导组将对该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于只搞表面文章而未将工作落到实处的,如实上报中心校,经核实,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并全乡通报。

(3)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督导。本学期,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将采取每月和不定期的形式,加强对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进行视导,采取随堂听课、查教室、查教学、查学生、及学生作业、教师教学进度、教师的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走访部分学生家长等形式,切实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督促、检查。

(4)定期召开毕业班工作会。领导组定期召开毕业班工作会三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过去的毕业班工作进行总结回顾,以便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明确具体措施,提出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参会的毕业班教师必须根据中心校要求,认真分析汇报本班的情况。各村必须切实认真的开好“三会”,即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时间由各村拟订)。做到早计划、早布置、常检查,让全体教师明确工作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5)建立春季学期中期考制度。春季学期中期考由中心校统一组织,试后各村、年级要认真分析考试情况,纵横对比,找出差距,找准要学生薄弱环节,研究对策,调整教学策略,帮助教师们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6)有计划做好毕业班复习巩固工作。召开“两会”,一是召开领导组会,明确复习指导思想,提供相关资料;二是召开毕业班教师复习巩固研讨会。主要围绕如何培养优生、转化学困生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各校必须切实认真的拟订好培优扶差的措施。

2、班级管理

(1)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部分学生情绪低、厌学,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此类情况,各班级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通过召开学生会、个别谈心(谈话)、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让全体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力以赴,做好总复习工作。

(2)积极做好毕业班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

毕业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学生有一个紧张而又和谐的家庭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因此要通过召开毕业班家长会,进行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要求家长在家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生活必备条件,多给孩子关心和辅导,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通过教师“家访”,家长“校访”,相互沟通,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合理安排总复习时间

毕业班教学在五月底就进入总复习阶段。六月中、下旬进行各类质量检测,总复习时间短,前后只有一个来月时间。各班级应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一边检测,一边把总复习时间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抓基础,全面反馈;第二阶段抓问题,加强专项训练;第三阶段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 各阶段毕业班工作的安排

1、各教师严格按照拟订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全面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接受一阶段、二阶段的检查、询问,如实汇报本班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做好本期总复习及期末检测各项工作。

2、2011年春季学期毕业班工作流程(具体细化过程见:《2011年春教学工作计划》)

二月

各村拟订毕业班工作计划、教师认真总结,查找问题,拟订好工作思路及对策。

三月

1、召开毕业班教师会研究部署毕业班工作。

2、深入学校检查督导毕业班全面工作。

四月

1、组织学生中期考试。

2、半期工作回顾,并拟订总复习计划。

3、召开毕业班学生会、家长会、教师会。

五月

1、领导组深入各校检查指导毕业班工作

2、毕业班教研活动:如何上好毕业班复习课。

3、各科开始复习,并做好学生全面摸底抽测准备工作。

六月七月

1、检漏补缺,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做好第二次摸底抽测相关准备工作。

2、加强毕业班后期管理工作。

3、做好毕业考试前准备工作。

4、总结经验,完善档案资料。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5-0048-05

一、福建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

(1)数量结构问题

2006-2007年度,福建省初中在校生为1 650 310人,比2001-2002年度初中在校生减少292 259人,而教师总数98 462人与2001-2002年度的98 455人相比,基本持平。目前省外农民工子女有50万左右在小学就读,他们一般会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所以,初中未来生源预测工作非常重要。高中专任教师总量虽尚未超编,但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15~17岁)在2006年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预计从2013年起变动相对平缓。2007年是350.38万人,到2013年预计是337.45万人。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教师总量逐步趋于平衡。

(2)年龄结构问题

2006-2007年度25岁以下的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10.23%,与2001-2002年度相比下降了15.06%。城市26~35岁的教师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11.96%;36~45岁的教师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2.48%。县镇26~35岁的教师占全省26~35岁教师总数的30.66%,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4.99%;36~45岁的教师占36~45岁教师总数的30.26%,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9.22%。我们可很清楚地看出小学教师流动的轨迹,26~35岁的小学教师往城市流动速度较快,而年富力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从农村往城镇流动的速度加快。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26.81%,与2001-2002年度相比上升了2.64%。2006-2007年度福建省初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26%,高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92%,中学教师队伍总体比较年轻。

(3)学历结构问题

小学专科学历以上的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6.10%,离大专化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从初中教师学科学历情况分析中发现,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比较小的学科分别是:美术36.68%,信息技术32.57%,劳动技术35.46%,体育28.40%,音乐22.11%。目前,初中教师队伍中专科毕业的还占51.76%,这与上述学科许多教师未达到本科学历有很大关系,他们拖了整个达标率的后腿。另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学科已经获得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都未超过50%。初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中教师占高中教师总数的84.13%。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的科目分别是:美术76.49%,信息技术68.15%,体育64.54%,音乐61.62%。

(4)职称结构问题

全省小学教师获得小中高职称的比例占小学教师总数的0.337%,占全省教师总数的0.16%,比例很小,但36岁以上小中高职称的比例占小中高职称教师总数的47.12%。初中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全省普通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总数的45.30%,数量还是不少的。高中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全省普通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总数的19.66%,整个职称结构相对合理。

(5)分学科结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课程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合计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1.62%,而思品、自然、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技教师的比例非常低,与新课程所设计的课时计划相差甚远,根本无法适应课改对学科教师的需求。初中、高中也存在类似问题。福建省初中数学、外语学科教师相对富足,语文、物理学科教师略显不足,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学科教师与新课程设置的比例相比较总量上是不足。高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最为富足,物理、化学教师基本平衡。缺教师的学科,按缺的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分别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师生比是1∶175,体育师生比是1∶78,信息技术师生比是1∶74,美术师生比是1∶42。

2.教师队伍的流动机制问题

(1)教师招聘录用问题

2006-2007年度,全省小学共录用毕业生1 494人,其中城市466人,县镇391人,农村637人。全省中学录用毕业生5 312人,其中城市1 303人,县镇2 968人,农村1 041人。录用毕业生最多的是福州1 116人和泉州1 031人,占录用总数的40.42%。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城市学校公开招聘教师,县里或者农村学校的现职教师没有经过原来工作学校的批准,擅自去应聘,应聘之后临时走人,造成学校无人上课,措手不及。有些教师避开教育主管部门参加公务员招考。一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和经济条件差留不住人。

(2)调动补充问题

2006-2007年度我省普通中学共调入教师6 056人,占教师总数的4.17%;调出教师6 536人,占教师总数的4.51%。小学共调入教师9 605人,占教师总数的5.75%;调出教师人10 560人,占教师总数的6.33%。据莆田市统计,“十五”期间小学教师平均每年流失120人以上,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南平市1999年开始实行赛课进城制度,大量优秀教师进城,造成农村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由于教师流动,造成教师补充的恶性循环,农村高中教师紧缺,完中校就采取从初中部拔高使用教师,初中校教师不足就从小学优秀教师中选拔,这种层层拔高的使用方式,使原来的骨干(优秀)教师变成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变为不合格教师,导致初中和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的缺乏。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调走或者减少之后在农村学校难以补充。

3.农村师资的建设保障问题

(1)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据漳州市统计,公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和本科学历教师流失人数从2000年的13人发展到2006年的165人,2006年流往民办学校的教师有136人,占当年流失总数的82%。南靖、平和、华安等山区县教师流失人数增加。2007年在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中对53位农村初中校长的调研发现,53所学校2004~2007年间共调走教师319人,辞职55人;在农村高(完)中校长培训班中对37所农村高(完)中校长的调研发现,37所学校2004~2007年间共调走教师305人,辞职193人。农村教师流失轨迹是农村向县镇、县镇向城市流动;海岛、山区向平原、城区及其周边流动;公办向经济发达地区民办校流动。年富力强的高级教师和本科学历教师流动速度加快。

(2)工作环境及负担问题

农村教学点、初小、完小学校规模都较小,但年级多,普遍存在一位教师担任多年级课程的现象,有的地方一位教师要包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或者进行复式教学。农村学校寄宿生多,生管人员未列编,所聘生管人员属于临时性质,待遇低,又未经过专业训练,不利于寄宿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小学寄宿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安全管理难度大。农村初中校,校均规模偏小,在校长培训班调研的53所农村初中校,平均规模821人左右,500人以下的11所,其中最小的学校才287人。53所农村初中寄宿生15 171人,平均286人。在农村高(完)中校长培训班中对37所农村高(完)中校长的调研,37所学校寄宿生36 464人,平均达到1 013人。教师既教学又兼任生管人员,待遇问题也无正常渠道给予解决。社会对学校期望值太高,学校压力很大,教师责任太多太大。即使农村中学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学生最终还是被城市中学挖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高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缺乏的问题

连续几年的进城考试选调,农村中小学中业务较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及骨干纷纷选调进城,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当前在职的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等组成,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训练,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仅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课堂教学甚至采用客家话、本地话进行,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农村和山区小学布点多而散,撤并难度较大,普遍缺乏信息技术、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体育课教师,部分教师跨学科教学,只能勉强应付。漳州市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5.7%。漳州市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教师总数的17%。农村、边远山区教师的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与省定标准相去甚远。骨干教师一旦评上职称,就急于外调。

(4)农村教师待遇保障问题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工资待遇偏低问题,班主任费、课时津贴、车旅费等补助都无法兑现,教师基本上没有福利待遇。漳州市在县区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满五年的教师工资只有1 900元,中学一级1 600元,初级1 200元。相应的市区教师比他们分别高出550元、450元、350元。福州市由于各县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的平潭、永泰、罗源、闽清等县教师的工资相对偏低,同职务教师工资相差700元。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闽清县只有个人缴纳的2%,单位的8%没有兑现。福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尚有17.9%还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11%还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这些教师主要分布在贫困县和农村学校。泉州市的中级职称教师地区补贴为960元,而在德化、惠安、永春等农村学校补贴分别仅为235元、195元、185元,城乡差异大。

4.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问题

(1)教师编制标准问题

小学教师核编标准问题较多。2002年核编时取消农村学前班教师编制,农村学前班除乡镇中心幼儿园外,学前儿童仍然混合在小学就读。全省幼儿园学前班有5 986个,占全省幼儿园班级数的19.46%。初小校和完小校的学前班教师继续占用小学教师编制。现行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城区学校比较适合,对农村学校不利。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分散,教学工作总量依然存在,还增加一些新的课程,由于编制偏紧,存在岗位需求和人员不足情况。农村学校寄宿生多,学生安全和生活管理所需人员没有列入新编制标准,使编制内教师超工作量。由于中小学学科教师各地区各校分布不均衡,出现编制浪费或师资紧张状态。有的学校某个学科教师相当紧缺,连续几年招聘出现空缺,有的学科则大量过剩;有的是农村学校紧缺,城市学校却大量剩余,出现区域性、结构性余缺现象。

(2)教师职务评聘问题

按现行省定职称评定条例规定的中高级教师比例,农村学校明显低于城镇学校。石狮第二中学,12个高级教师能聘上的才5人,其余7人有评无聘。莆田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35人,只聘19人。连江尚德中学高级教师17名,其中自聘12人。城镇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科设置齐全,分学科设置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基本上有相应的中高级人员应聘,农村中小学规模小,学科设置不齐,按学科设置中高级教师职称聘任造成集中在语文和数学学科,其他学科缺人聘任,有的高级职称岗位无人应聘。职称评定中教师的教学绩效难以在评定中给予考核。聘后相关管理工作规则没有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

(3)教师管理体制不顺

教师管理处于多头并管的状态,使招聘录用、交流调配等都难以落实。一些地方人事部门在教师招聘录用和交流条件、程序上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教育部门难以统筹配制师资和灵活有效吸引人才到中小学任教。2006年省人事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交流调配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机构编制列入编制管理部门管理且工资基金列入政府人事部门管理的单位,调入人员均须报同级人事部门审批。”把教师也列入管理对象,造成教育部门无法在区域内统筹调配教师,连超编的学校都无法向缺编学校调剂,教师无法合理流动。

(4)教师队伍建设财政投入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经费不足,教师培训经费按省政府文件要求培训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2.5%核拨,很多地市县根本没有到位。教师进修学校办学经费不到位,有的县市区政府未按政策规定足额拨给学校继续教育经费,而是采用一次性包干拨给办公、教研、培训、修缮经费的办法,其中能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就显得很不足。宁德市的骨干教师培训是拨款,2006年前是以每生800元拨给(教育局预算外收入拨给),2006年后是以每生500元拨给(财政出部分,教育局出部分)。教师职务培训是根据文件要求,经物委批准向教师收费,二级教师培训收120元,一级教师培训农村教师收150元,城关教师收180元。各地市县教师参训培训费用,基本上由教师自己承担。

二、福建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1.建立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中小学师资配置机制

(1)建立长效的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改革教师录用方式

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制定优惠政策,创设宽松环境,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行政府宏观管理,控制教师编制总量,各地市县按照编制量,实行区域化教育管理战略,进行内部调整。通过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教师职称结构比例等的统筹调控,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对在城乡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合作交流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的倾斜。尝试在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紧缺的义务教育学校设立一定数量的教师特设岗位,公开招聘本科毕业生到岗任教。

(2)依法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职能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责权相一致,管人管事相一致。要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数,统筹配备辖区内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对地域广、生源分散、校点多的农村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安排教师编制,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灵活用编,实行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设立农村学校滚动周转编制。

(3)创新农村学校运行模式

鼓励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与周边的农村学校,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教师岗位设置一体化,实行教师轮岗交流,资源共享。组建农村教育集团,由集团统一管理各成员学校的编制、党、政、工、团、少先队和教学业务工作,领头的中小学教育集团把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资源嫁接到薄弱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组建的教育集团,成熟一个,推广一个,逐步改变以往的学校运行模式。

(4)加强教师的评聘管理

创新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组建学科评委会,变综合评审为专业评审,变书面评审为书面评审与实际教学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创设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让业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不受职称、年限等的限制,直接参评高级教师。要加强对教师聘后管理,严把年度考核关,把年度考核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晋级、加薪、奖励的重要依据。清理被占用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对临近退休的人员也可以采用内部离岗退养制度,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将腾出的编制补充新的教师。加强对农村寄宿生的管理,给一定的管理类教师的编制,不占教师编制的指标。

(5)建立农村教师从教的奖励机制

应届毕业生志愿到农村艰苦学校任教的,政府设立专项奖教基金。凡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的中小学高级教师一律按实际职称聘任。提倡优秀教师跨校兼课,城市、农村教师互聘、联聘教师制度,允许获得兼课、兼聘报酬。制定农村教师补贴政策,对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地区补贴、学习资料补贴、网络补贴等,鼓励教师的自学提高和校本教研,专款专用。

2.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中小学师资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方方面面的问题。外部涉及各地市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学校地理位置、学校所在社区人口密度、交通状况、教师编制、经费投入;内部又涉及年龄结构调整、学历结构调整、职称结构调整、学科结构调整等问题。各级政府要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指导,经常听取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组建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就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重要政策问题进行决策;成立专家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决策、健全机制、分步实施等问题提供咨询和论证。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县(市、区)示范、交流活动,抓好工作试点,以点带面。

3.强化经费保障,重点加大对农村师资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切实加大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逐年显著增加教师教育经费。加快实现从注重硬件投入向注重软件投入的转变。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安排教师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教师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要规范程序、科学论证、严格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骨干教师建设资助项目。各地要设立骨干教师建设资助项目,加大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加强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建设,保证基金利息的一定比例用于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努力做到县域内教师同工同酬。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培训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为农村教师排忧解难,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2006-2007年度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07年5月.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4

一、重点项目及首要经济目标完成状况优越

关于所承当的区级重点建立项目,我们成立了项目协调办公室,执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担指导分工包抓负责制,由街办主任韩利波同志直接负责,招商办详细催促检查,按期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首要指导常常深化施工单位,屡次就项目单位和村之间存在的地盘、排水、环保及劳动用工等问题,按期召开项目推介协调会,对工程建立进程中碰到的实践问题现场办公,现场处理。在多方通力合作下,当前,本年我街道承当的总投资1.26亿元的市区重点项目“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暨产学研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6400万元。1栋教育实行楼和3栋公寓楼均已建立到四层。总投资3194.80万元的西安秦岭国际花草财产示范园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740万元,已建成700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主产的草花有凤梨、蝴蝶兰、凤仙花、一品红、常春藤等现已生产3.5万盆,高档盆花已生产3000余盆。示范园完成基地3000平方米的道路硬化建立任务,水、电等设备正在建立之中,6月份还要开工建2个合计7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当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投资1.3亿元的鼎铭高效农业山川云天农业财产项目,5座设备西瓜示范大棚已建起。总投资1.2亿元的省气候观测站项目,征地手续已处理终了,已开端圈墙建立。还街道计划生育服务站已开工建立,估计8月份具体竣工。1-5月份以来我街道各项经济目标平稳运转,截止4月底,全街道农业总产值完成3397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30%。规划以下工业产值完成7828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39.1%,完成营业收入15846万元,添加值4277万元,利润总额61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13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40.7%。

二、疏通诉求渠道维护社会不变

本年投资3万元完成了街道维稳与办公室规范化建立提标任务,使其正常开展工作。成立了7人维稳工作指导小组,在21个村设立联络点,执行街村干部责任共担的工作机制,街道7名指导干局部别包抓1-2个重点案件,按期召开工作情势剖析研判会,现场协调停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执行指导挂牌群众点名接访、约访、按期回访机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到5月17日共接访群众来访67人(包括反复访)次,实时处理问题56件,正在协调停决4起。完成了不不变要素排查率100%;处置事情指导实时到位率100%;交办案件按期办结率100%,指导包抓重点案件3件,了案及格率98%,息诉罢访率达85%以上目标。完成了到各级“零”上访目标,有力推进了维稳与工作规范化、准则化、科学化发展。

三、村级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富有成效

全区乡村基层党组织集中整建工作发动会后,我们结合实践,层层召开工作大会,传达落实区上大会精神,成立了10人整建工作组,抽调了8名乡村工作经历丰厚的干部成立驻村工作组,执行逐村摸排,具体整建。2月5日上午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传达学习了区上关于乡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的意见,一致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和办法步调。依照整建要求,我街道逐村摸排,确定北堀垛村、聂河村为集中整建对象。确针对这2个村都存在的班子不团结、思绪不清、经济发展滞后,无阵地,工作开展不规范的问题。两个工作组辨别入驻这两个村,召开两委及党员群众代表会,分头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寻求意见和建议,共寻求意见表80份,走访率到达60%以上。依据村情民意,构成了村情民意查询申报,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整建工作计划。在工作开展进程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对两委会干部及党员进行学习培训,并组织外出观赏了我街道发展较好的西古城村和下北良村进行比照,让大家有所震动,看人家、思本人。对干部进行交心,并让其互相交心、互相协助,查找问题、理清工作思绪,经营发展偏向,达到发展共识。经由两个多月的集中整建,当前这两个村辨别落实了活动场合;完善了两委会各项规章准则;村两委会班子进一步团结,工作作风获得改变;理清了发展思绪,明确了发展目标。聂河村应用村上闲置地盘成功引进天一肉鸽养殖项目,已筹集资金25万元积极谋划村内2条骨干道硬化工程。北堀垛村两委会引进了占地180亩的苗圃项目,也正在积极筹措资金,经营道路该村道路硬化问题。

四、计划生育清算清查扎实有用

春季计划生育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高度注重此项工作,先后召开了班子会、机关干部会、街道计划生育集中整治发动大会,认真传达大会精神和吕健同志主要发言精神,具体剖析查找我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近况、面对的严肃情势和突出问题。实时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集中整治指导小组,制订了施行计划,奖惩办法、从新修订了计划生育责任追查方法,同各村签署了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将春季计生集中整治工作归入年关审核。在工作中,落实了三个一工作机制,将机关干局部成了4个工作组,为每组装备一辆面包车,由各副职指导带队下村开展工作。各村也成立了整治工作指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共同街道工作组一同行动,采取查阅户口底册、协作医疗档案,查询走访等方式重点对全街21个村年10月1日后出世的计生户的节育办法落实、社会扶养费征收、活动人口、“三查”等状况进行具体摸底。并依据实践,严厉制订奖惩,关于计划内生育每上环一例,奖励村30元,每结扎一例,奖励60元,弥补一例奖励200元;凡政策内生育自己盲目施行上环的奖励小我20元,盲目结扎的奖50元。别的各村也积极出台奖励政策,如南仁村关于每结扎一例奖励对象户100元,而且村干部集体慰劳。为了促进此项工作顺畅进行,街办要求每个组天天晨会汇报进度,实时把握工作动态。为促进计划生育集中整治工作顺开展,我们还出动4台宣传车,吊挂横幅21条,要求各村固定专人应用播送、口号、宣传栏等手段,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国策,营建了优越的工作气氛。在工作中积极为对象户处理生产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和坚苦,关于一切自愿手术的,均由街道车接车送,供应全程服务。因为办法妥当、工作得力,到4月底,全街道已上环124例,结扎91例,弥补9例,征收社会扶养费25户,合计6.5万元。经由街道上下的一个多月的通力合作,具体完成了我街道春季计生集中整治各项工作任务。

五、扎实布置部署校园及周边安全整治工作

针对近期全国接踵发作的6起校园恶性暴力事情,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十分注重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管治工作,立刻召开班子大会传达落实大会精神,将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管治工作列为当时一项中间工作来抓。一是具体布置部署校园安保工作任务。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街办主任为组长,分担副书记为副组长,综治办、市容办、民政干部、安全生产干部、派出所负责人、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校园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指导小组,连夜晚制订了街道校园周边情况整治工作施行计划,实时召开全街道综治维稳工作大会,先后5次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卫生院、各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召开校园安全综合管治工作专题大会,专题布置校园安保工作任务。在详细工作坚持党政首要指导负总责,综治办牵头,依照属地化治理准则,成立5个专项工作组,执行指导分片包干,街、村干部包校包人,将校园安全各项责任落实到人。积极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坚持了六类重点高危人群摸排工作台账,对摸排出的高危重点人群实时采取稳控办法,严加防备。对辖区内4所不合法幼儿园一一下达了停办通知书、具体清算了校园周边的活动摊贩,落实了校园群防群控办法,5个校园周边治安放哨组辨别记住在所包学校及幼儿园上、下学时段治佩带红袖章进行治安巡查,竭尽全力做好校园治安防备工作。二是准则保证。坚持了长效机制,具体施行一把手第一责任制和各单位24小时价班准则。执行日申报、周小结、月联会准则,健全校园安全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准则,严厉校园门禁准则,对发现的不安全隐患实时处置,暂时无法处理的,限时处理。街道校园安全综合管治指导小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剖析研讨工作近况和存在问题,并现场处理。各学校都坚持了家庭与学校安全联络准则,经过家长会、德律风沟通等方式,实时传递学生在校情况,调查学生在家状况,做到两边联络疏通,防患于未然。三是具体排查安全隐患和存在问题。校园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指导小组,于5月4日、5日两天集中对辖区内一切校园及周边情况进行具体彻底的拉网式排查,重点对学校内的消防设备、宿舍、围墙及校园周边的餐饮、食堂商铺等进行具体的排查摸底,并限日整改落实。还街办投入5万余元,为学校装备了专业的警用器械,切实增强学校、幼儿园安全捍卫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和各学校坚持联防机制,明确街道综治办、各本能机能单位对学生校内安全教育、校外动态监管、校园及周边治安情况整治、突发事情的应急措置等安保责任,构成街道综治、学校、公安派出所三支校园安全力气。以隐患排查不脱漏,变乱苗头不放过为目标,重点排查辖区重症神经病人,性情怪异孤介、举止失常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增强学生上学、下学等重点时段安保办法的落实;协调交警治理学校门通梗塞和各类车辆乱停乱放等景象。在各中小学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认识,增强校园内部的安全防备治理。各学校成立任务护校队,扎实认真排查校园表里的安全隐患。针对住校学生、低年级学生采取与家长结合对接的方法,做到在校有人管、回家有人接。街道校园安全综合管治工作组按期对辖区内的校园周边情况整治及安保工作进行抽查。对工作开展不力的,严厉追查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经由全街上下的通力合作,我街道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管治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用地进行中。

六、重点完成的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街道市容情况卫生大整治活动,完成了对街道门头牌匾进行具体更新,具体提拔了街道全体形象。二是增强街道安全生产及食物药品安全大检查3次,根绝不安全变乱发作。三是具体完成了2012年新农保工作筹资和后期材料整治工作任务,完成了参保率100%的目标。四是依照关中百镇建立要求,正在逐渐完善城镇设备,加强城镇承载功用。五是持续稳定三湖村四时苔韭和西湖村鸵鸟基地建立,在两大基地发展稳中有升的基本上。以抓示范、树典范、带全局为辐射带举措用,具体完成50亩设备大棚西瓜示范基地建立任务,5月底便可上市。六是为15户低保户争夺了安居工程项目。七是南堀垛具体完成道路硬化任务,西湖村正在硬化中。八是具体完成了南仁村环村林带建立工作任务。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5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学校党支部非常重视结对共建活动,我们充分认识到,结对共建活动是文明创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创建文明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我校立足学校工作实际和教育工作的特点,积极发挥自身文明示范作用,主动与村委会共同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相关人员为组员的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与**村委会分管领导共协商结对共建活动,不定期座谈、互访,为双方文明创建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目前,结对共建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我校与**村委会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合作关系。

2、广泛参与,注重成效。共建活动中,学校注意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重视学生在共建活动中与**村居民的互动,共同受到教育。学校主动征求结对村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并列入德育计划付诸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向村委会汇报学生思想、学习状况和德育教育计划活动,以便于村委会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活动;同时学校将共建活动作为学生走岀校园、关注自身生活环境、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学校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与乡村居民一道开展多种活动,如:“小拉大手,公民道德共遵守”、“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等。学生的“共爱社区,争做文明村民”实践行动,也带动了不少家长、居民一起参加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学生活动提供方便,共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共同为社区文明进步作出努力。

3、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在共建活动中突出了大教育的特色,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学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村委会等部门的支持,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每学期,学校与村委会共建领导小组都会就某些专项工作进行协商,形成工作合力,如学校的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学校就积极取得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现场办公、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开放内部教育资源,让村民了解学校教育活动,如学校组织的“校园开放日”,就对村民实行全面开放,使学校教育活动成为村委会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同时,我校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村委会活动,使学校与社会有机接轨,让学生积极参与村委会建设和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3.5学雷锋活动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收拾房间、打扫街道卫生、清理非法小广告、劝阻不文明行为等,就会不断激发和深化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深切体会到,应该把爱奉献给社会,特别是要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4、强化监督,注重实效。引入社会、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学校将更加主动,首要的是实行校务公开,我校定期向师生、村委会、家长报告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计划的实施情况;同时继续坚持“阳光收费”,并接受社会和家长监督;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晓率,达到逐步提高对我校的支持率的目的,学校最大限度地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开放课堂,家长可以随时听课;开放活动,让家长成为活动的角色;双评活动,每学期末开展“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活动;参与监督,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公布举报电话、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形式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及时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近距离的与他们沟通家庭教育的话题,帮助并指导他们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6

一、行动主题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二、行动目的

乡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防御地质灾害的主体,提高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灾害,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地质的和谐。

三、时间安排

从**年2月22日开始到**年3月20日结束。

(一)**年2月25日乡上召开“牌坊乡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动员大会,有关乡上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分管学校的江委员、学校校长、乡建设所的同志、国土所的同志和各村主任参加统一部署培训和相关工作发了相关防治的宣传资料。

(二)基层宣讲培训时间

**年2月25日至3月29日,请市、县级宣讲团的同志来我乡进行宣讲,农村广大干群和中小学师生为培训对象,完成实施方案规定的基层培训任务。

(三)总结

**年3月19日前完成培训行动工作总结。

四、主要内容

(一)山区农村房屋选址,建设中防洪地质灾害。

(二)处在地质灾害协助之下的村民进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应急让等科普知识。

五、培训对象

(一)将我乡地质灾害易发的两个村,纳入当次培训计划(见附件)重点。每个村至少培训到30%以上的群众,干部要达100%,监测员和中小学生达100%。

(二)具体对象:乡上的全体干部,乡国土所的干部,建设所的干部,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人员,村、组干部、骨干群众和中小师生。

六、培训方式

各村、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授课时适当增加切合当地村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实行基本常识与各村实际情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地讲解相结合宣传培训与散发资料相结合,讲解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培训,宣讲团成立由市、县、乡的人员组成小组,培训任务按村逐个实施。

七、组织领导机构

(一)乡由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分管国土建设的副乡长,和分管教育的副乡长,协助分管国土建设的副科级干部、国土所、建设所、乡中心校长联合成立,牌坊乡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牌坊乡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的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国土所,负责全乡培训行动和其它工作中的日常联络,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二)结合各村实际,保证培训质量。

市、县、乡组成的培训小组到达各村、各村要热情接待,了解本村的地质情况,组织好本村的干部群众到达指定的地方认真听讲。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7

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一项带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额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省编制、财政、教育三家按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了某市教职工编制,而年该市学生人数比年增加13.5万余人,教师编制却未增加。有些县,即使编制未满,招聘录用也受到限制,某县实有教职工比核定编制数少409人。据测算,该县“十一五”期间初中教师需补充600人,小学教师需补充1500人。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某市农村小学仅英语教师就缺300名。

三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某市一些县、区农村教师50岁以上者占45%,某县一些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教师体弱多病,某县一所中学初中仅有的四位化学教师,分别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还得坚持工作。

四是农村中小学高、中级职称的职数比例远低于城市学校。按现行规定,农村初中的高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8-13%;农村初中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3-8%。农村小学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小学少8%。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有的农村教师获得高、中级职称资格后,要等6-8年才得到聘任。于是人心思走,拿到职称证书的中青年教师设法调到聘任几率高的城市或县城学校去;而在农村学校守老营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五是代课教师不但没有清退,反而不断增多。有的市,农村小学代课教师达3082人,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3%。有的县为减少财政开支,有编制也不让进人,以月薪200-300元雇请不具教师资格者代课,用一名在编教师的工资可以请2至3名代课教师,人事、财政部门觉得很合算,故乐而为之,而教学质量则得不到保证。有个只读过几年小学的代课教师教小学数学,知道三加四等于七,却说不清为什么四加三也等于七。有关部门应切实执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规定,“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人员”。

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迄未改变,仍沿袭建国初期优惠城市、克扣农村的编制标准。按照省里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城市初中师生比为1:16.7,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折算农村初中一个班(按54人一班计算,下同),比城市初中一个班少配0.23名教师,同样一所18个班的初中,农村初中比城市初中少配教师4.14名。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18.4,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3.5。折算农村小学一个班,比城市小学一个班少配0.61名教师,同样一所18个班的小学,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少配教师11名。这样大的反差,仅用农村学校每百个教师编制上浮3.5%的办法远不能弥补。农村中小学,成班率低,有些边远的小学教学点,两三个年级才十几二十名学生,至少也得配备一名教师。而且农村学校多有学生寄宿,早晚自习、食宿安排、安全管理等等要增加很大工作量。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不但不能比城市学校少,反应比城市学校多,起码城乡教师编制应该一视同仁。省里编制、人事部门应改革编制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在国家核定的全省中小学总编制数以内,对城、乡学校编制进行均衡配置。

您可以访问第一三、要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配置教育人才资源的职能作用。

年,《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规定,“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据说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落实了此项规定,只有两个省还没有做到。我省有的县,为了使教育行政部门尽量少管些校长,慷慨地把一些“股级”校长升到“副科”,变成县委组织部所管干部。其实《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并没有规定哪个级别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就不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何况上级一直强调淡化中小学校的行政级别。还有一些县规定校长选拔任用归县委宣传部操办。宣传部管着全县校长的帽子,摊派发行各种报刊就更加顺手,一位农村初中校长反映,该校订购县委宣传部摊派的报刊全年费用高达一万四千元,市委机关报就得订24份;有的小学每个教师摊订一份市委机关报。宣传部一手拿官帽,一手拿订单,校长哪敢不订!这种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主要还不在此,而在于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不利于学校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发挥主管全县教育工作的职能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我省的情况则是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虚位,而县级人事劳动和编制部门则越俎代庖。有的县级人事劳动部门把教师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训等职能拿过去,变着花样开设资格考试科目,不管你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教师,都得参加计算机(信息技术)、世界贸易组织知识、“创新思维”(每年都有变换)等科目的“培训”和考试,每科收取60元至260元不等的费用,上不上“培训”课并无严格要求,而考试总是可以通过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竟然也得交260元钱,参加那几天的计算机培训。其实,教育部门比人事劳动部门更具有优质的培训资源,县里有教师进修学校,市和省有教育学院,用不着像县级劳动人事部门那样临时聘请教师(大多是向教育系统聘请)给培训班授课,既可减轻教师负担,又可提高培训质量,还可以避免为了收费而滥设培训、考试科目。

一些县级人事劳动和编制部门把本属教育行政部门的职称评聘、调配交流职能拿走,包揽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职称岗位职数设置,而且一杆子插到每所中小学,这对教师队伍管理工作干扰很大。对于如何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学科区别设定一所中小学的高、中级职称岗位数,教育行政部门最有发言权而实际却没有多少发言权。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工作自身特点,根据各学校每学年班级、学生数量变化,有必要对教师作校际间的调整调动,而人事劳动和编制部门则以几年前核定的某校编制数和该校某种职称岗位设置数加以限制,致使无法调动。县级人事劳动和编制部门的管理,应限于总量控制,不宜微观到校,不要使教育行政部门失去及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职能作用,以免贻误教学工作。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8

(一)县情概况

县位于市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域面积2332平方公里,全县辖13个镇,120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境内山大沟深,居民大多散居于沟沟梁梁,人居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交通、通讯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优先发展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医药、矿产两大工业支柱,积极实施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确保了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689万元,财政总支出635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4元。

(二)学校布局情况

年以来,我县先后实施了两轮学校布局调整,共调整撤并中小学校点231所,使中小学学校总数从年的365所减少到年底的134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两轮学校布局调整,全县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设置1所中心小学,大村设置1所完全小学,小村设置必要的村级小学,每1.5万人口1所初中,高中、职中相对集中,校点布局合理、办学效益较高”的学校布局目标。

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9所,市重点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16所,完全小学36所,初小69所,公办幼儿园4所。在校学生29796人,其中高中3214人,职中2464人,初中生7862人,小学生14389人,在园幼儿1867人。从总体来看,由于我县境内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学校办学规模整体偏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初中校均规模为786人,小学校均规模118人,其中中心小学校均规模435人,完全小学校均规模163人,初小校均规模16人。

(三)学校布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国家大力发展普及学前教育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县学校布局将面临新的挑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受城镇化发展和城乡校际之间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差异的影响,农村学生大量向县城、集镇流动,城镇学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造成县镇学校校点不足、资源短缺,大班额问题突出,难以满足进城农村居民和农民工子女就学需要,而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有的乡村中小学几个学生一所学校,一个教室几个学生,校点过剩,校舍长期闲置,教育资源利用不足;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偏小。年底,全县初中校均规模为786人,其中4所农村初中学生数不足400人。小学校均规模118人,其中4所中心小学校均规模不足200人,20所完全小学校均规模不足150人,初小校均规模仅为16人。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不高;三是学前教育园点布局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目前,全县独立设置的公办幼儿园仅为4所,民办幼儿园5所,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公办幼儿园园舍面积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不达标,民办幼儿园多为租用民房办园,办学条件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办园标准。全县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条件较差,园点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适应国家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因此,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科学设置校点是实现“十二五”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科学合理设置学校布点为目标,以标准化学校、幼儿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适度调整,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效益”的思路,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布局,科学合理设置校点,加强标准化学校、幼儿园建设,努力实现布局合理、规模效益双高的学校布局规划目标,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省级教育强县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和政府主导的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坚持四个结合,即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与撤乡并镇和人口变化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相结合,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律相结合,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强化政府行为,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实施力度,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规模效益化。

——坚持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高中、职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和集镇集中,小学、幼儿园向镇和中心行政村集中”的思路,科学合理地制定好校点布局调整规划,适度调整撤并规模小、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适当增加城镇学校和农村幼儿园校点,满足城镇化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坚持高标准一次规划到位,以建促调,先建后撤,分步有序实施,不搞“一刀切”,确保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扎实推进。

——坚持扩大规模和方便学生就学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要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又要注意方便群众子女就读;既要相对集中办学,又要考虑广大群众意见。通过进一步调整校点,使学校布局与学龄人口入学要求和全县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协调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接受良好教育。

——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布局调整既要立足当前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又要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规定的班额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适度超前,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调整范围和标准

(一)学前教育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增加园(班)点、扩大规模为目标,加大学前教育建设力度,基本解决全县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形成以城区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以村办幼儿园为基础,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实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

城区幼儿园按照每1.5万人办一所规模不少于360人幼儿园的标准进行布局和建设,逐步实现办园规模化、标准化。城镇新区、小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同步规划和建设配套的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要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标准化办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班),每个镇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完全小学附设幼儿班,满足农村学前教育需要。

(二)义务教育

城区按照每4万人口设置一所办学规模不少于900人的初中、每2万人口设置一所办学规模不少于800人的小学的标准进行布局和建设,在城镇改造和开发建设中,按照上述标准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依法规划和优先建设配套的义务教育学校。

农村初中要逐步向中心镇和集镇集中,原则上办一所初中覆盖人口要在1.5万人左右,办学规模上要达到600人以上。对办学规模较小的农村初中要逐步并入临近镇初中或与邻近小学合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在校生不少于300人。

农村小学要逐步向镇和中心行政村集中,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相对集中。校点设置原则上一个镇设1所中心小学和1—3所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办学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00人,完全小学办学规模原则上不低于100人。高寒边远、交通不便山区行政村保留必要的初小或教学点。

(三)普通高中教育

按照全市普通高中设置标准,全县保留1所高中。

(四)职业教育

按照全市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全县保留1所职业教育学校。

(五)城区学校布局

按照城区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立足县城未来的发展和人口发展需要,科学布局,在城区新建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幼儿园校园面积狭小、大班额和学生入学难、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四、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

(一)总体目标

根据全县出生人口预测,今后五年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将保持在29100人,其中高中3000人,职中2500人,初中生6500人,小学生13500人,在园幼儿3600人。到2015年,力争将全县各类学校由年的138所调整为103所,逐步撤销中小学校点48所,新增幼儿园13所,全县各类学校布局调整目标为:

幼儿园由年的4所调整为17所,其中:县城幼儿园1所,镇中心幼儿园13所,村级幼儿园3所。

小学由年的122所调整为74所,其中:县城小学1所,镇中心小学10所,完全小学28所,初小35所。

初中撤并凤镇中学高中部,将独立设置的初中由10所调整为6所,改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

高中保留中学。

职业教育保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教育、发改、财政、住建、国土、人社、编办、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各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及时研究和解决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坚持政府对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县级各部门要依法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有效整合各部门教育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布局保留学校的新、改扩建投入,重点加强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着力改善保留学校以及偏远山区初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保证教育教学需要,实现标准化办学。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差距。

(三)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把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推动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以实施国家“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快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严格寄宿制学校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办法,配足配强专职保育员,搞好安全和日常生活管理,及时消除各种安全卫生隐患,提高寄宿管理水平,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确保学生在校安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解除家长后顾之忧,促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9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温总理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农村教师的重要性,“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总理的讲话,符合我国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的多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80%左右。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一千余万人,其中,县镇以下教师八百五十万人左右,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的近80%。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择校问题,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而进城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消除城乡教师素质差异,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才能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设备、校舍都一样或绝对均等,而是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缩小或消除教育质量的差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缩小教育质量差异的主要手段。当前,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改革滞后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关。因此,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能使各项农村教育改革的政策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也是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目前, 全国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了90%,而农村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70%,城乡差异超过20个百分点;城市学校的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占80%,而农村学校尚不到50%,城乡差异达近30个百分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尚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欠缺。面对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结构很不合理,超编和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校际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和校长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名校”和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问题。另外,学科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尤其短缺,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据调查,全国部分县每县平均5所农村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平均10所农村小学才有一名音乐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初中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严重不足。骨干教师从农村流向县镇,从县镇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等逆向流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教师队伍的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制约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尚未得到落实。另外,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和退休等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使得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学校合格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学校班额相对较小,按照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实际需要的教师相对城市要多一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多为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吃住,学校必须配备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尚未解决。很多农村学校一名教师要上几个年级的课,一人兼教多种科目,甚至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提高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特殊职业。但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实际来看,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法律约束和激励还不够强,特别是政府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保障不到位。“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并未形成。由于经费短缺,编制紧张,农村教师培训困难重重。农村学校的教研难以开展,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支持。

三、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当前要重点研究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一)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大为改善,但与公务员和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较低。应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中央政府应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适当给予补助。根据农村学校所在地的贫困、偏远程度,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贫困、偏远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贫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流动。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施梯度工资,对工作满十年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满二十年的给予更特殊的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

(二)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问题。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从“两基”攻坚县扩大到西部地区所有农村学校,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学前教育阶段;增加计划人数;提高工资经费标准,每人每年的资助额度提高到2万元以上;鼓励地方推广“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延长资助年限,建议中央财政资助期从3年延长到6年。在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经验、合理确定教师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省级师范院校尽快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并合理确定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的年限,重点满足县以下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师资需要。实施“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给予支持,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内地高水平师范大学开展“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解决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为农村学校培养、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实施“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

(三)开展多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素质。在职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随着“两基”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应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农村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加大“国培计划”的实施力度,对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骨干校长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级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农村中小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以及幼教、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以及班主任培训。加大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村小校长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调查问卷 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

城乡教育均衡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状况,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相比差异明显,不可同级而语。绝大多数人认为,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在于硬件,在于师资,在于生源。其实不然,硬件可以提升,师资可以培养,生源也并无绝对优劣。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背后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差异或者说是家长素养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差异不全指家庭的贫富,家长的学识,家长的社会地位,而是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一个人一生所处时间最长的是在家庭中,所以在人生的前半阶段,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加强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调查和分析家长目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的正式问卷于2009年10月中旬发放到西周镇小学二、四、六年级家长手上。共计发放问卷708份,约占全校学生的60%。由班主任教师请学生将问卷带回家,请学生家长填写。11月中旬共回收到问卷597份,回收率为84.3%,剔除无效问卷43份,得到有效问卷556份,问卷有效率为93.1%,问卷的填写和回收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问卷发放与回收的具体情况见表1。

2、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结果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周镇小学家长教育素质的总体水平,笔者分别算出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总体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的总体平均分,并进一步算出各自的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包含9个题目,其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的总体平均值/9,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与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计算同理。在比较平均值中,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较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较好”,5分表示“很好”。具体填答情况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周镇小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及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均在3—4分之间,其中教育态度的得分略高些,为3.84分,教育能力的得分略低些,为3.52分。可见,西周镇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总体教育素质都很 “一般”,从而说明,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教育态度的理性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行为的科学化程度均处在“一般”水平。就总体水平而言,我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水平尚可,但还存在很多比较薄弱的方面。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在小学学生家长中,教育观念“好”的占总人数的22%, “中”的占64%, “差”的占14%;教育态度“好”的占总人数的30%,“中”的占60%,“差”的占10%;教育能力“好”的占总人数的34%“中”的占52%,“差”的占14%;教育行为“好”的占总人数的39%,“中”的占49%,“差”的占12%;总教育素质“好”的占总人数的31%, “中”的占56%,“差”的占13%。

3、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期望值高。90.83%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其二,过度溺爱。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其三,重物轻育。这种类型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表现是: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招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构建农村家校合作的对策及思考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表明,农村学校要创建优质教育的障碍很大程度来自家庭和家长的差异。学校只有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才可能有条件创建优质的教育。同样从学习心理科学来讲,“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这“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占很重大比例的肯定是家庭的文化环境以及一定范围之内的社区环境。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家校合作的优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班风、学风和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区”齐心合力有三个关键策略:

策略一:创造家校相互理解互动氛围

杭州大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3)“管理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农村孩子学前教育的相对薄弱,新课程容量大灵活性强的特点,导致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再加上教学行政部门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增强,师资队伍的快速更替,从而使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显现纯技术的特征。

另一方面,农村乡镇范围内各村小完小的撤并,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都影响了家校沟通的效果。以往家校之间的亲情日渐消失,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教学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善这种局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除了发挥现代通讯的优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学校还是要和家长及社区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首先是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家访活动。对交通不便的村庄社区,学校应该组织集体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建立所有学生的成长档案,共同和孩子家长一起制定孩子的发展计划,从而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赢得家长的自觉支持。其次,欢迎不同年级的家长走进学校大门,走进学生课堂,走进校园生活。在参观和交流中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增进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作为学校和教师,只要把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和小步行进、渗透指导的原则,定能创设家校联系的喜人局面。

策略二:建立家长学校长效学习机制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农村家长和城镇家长一样具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但缺少方法和相应的环境。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现代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对应,就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配置一定的学习时间,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中文化投入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家长带头学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作为现代家长,在加强自身学习以及陪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会学习。重点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指导:第一,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热爱学习才可能保持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第二,培养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终身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培养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时时事事处处学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信息化渠道学习。

其实,只要学校积极主动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就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很让人头疼的家庭作业监管不力,质量不佳问题。针对农村家长素养欠缺的现状,要让家长有效参与,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潜能开发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性的培训辅导项目,使家长和孩子全程参与,同步提升。为了提升家长素养,农村学校也可开展“亲子共读,快乐同行”为主题的亲子素养提升工程,让家长和孩子在共读中增长知识,转变理念,提升能力,增强农村家庭的书香气息。

09学年度,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王鹏博士作了一个精彩的“感恩教育”报告,现场感动和震撼了上千名家长和学生。一些家长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以后要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做到家庭教育和谐、融洽,爱严有度、宽严相济,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不能将孩子“私有化”。同时,很多学生含着眼泪表示:以后要爱父母、爱学习,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

策略三:整合社区村、镇有效教育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因此,让教育依托社区就变得日益需要。家校合作要求家庭与学校除应努力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外,还应重视其彼此之间以及与社区之间重叠影响力的发挥,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学校都应主动设法将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力纳入学校教育过程中。

1、抓好社区、村庄的团队作用。建立社区或村庄学习小组,为孩子们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发挥高段学生的帮带作用,营造浓浓的区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成绩。

2、发挥镇妇联的关爱作用。西周镇妇联建有巾帼联谊会,由女企业家和各村妇女主任组成,联谊会与学校一起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争做爱心妈妈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寂寞的花朵绽开了笑脸。

3、重视关工委的帮扶作用。老教师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老教师的威望、学识、经验、亲情、时空是做好关工事业的最大资源。西周镇关工委老教师积极开展对“德困、学困、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活动,并自发筹资每年1万元钱设立奖学基金,奖励“双优生”和“进步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目前,为了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教育已经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提高学校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新教师观念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教师都有这种意识了,并能主动积极与家庭、社区配合,必能体现出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西周小学)

参考文献

①傅启冠,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关键的一环[j]中国农村教育 2009(3):45-46

②马忠虎.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5

③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