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7 20:03:18

红旗渠心得体会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香山枫叶”为你整理了这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按照区委统一安排部署,我于6月5日—7日带领全区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赴河南省林州市学习红旗渠精神,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观看了话剧《红旗渠》,听取了专题讲座《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等,我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在思想上获得很大收获。

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林县人在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带领下,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气魄,十万民众上太行,奋斗十年,完全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来漳河水,彻底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修渠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学习参观中,我的心灵接受了红旗渠精神的洗礼,也从中体会到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值得学习的方面。

一是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老百姓为什么能凝聚在共产党周围,就是共产党为老百姓着想。杨贵书记和班子抓住了缺水根本问题和群众引水实现祖辈梦想的愿望,所以一呼百应。

二是自力更生、勇于担当的务实精神。这样前无古人的一项巨大工程,凭一县之力,县委硬是把这副千钧重担挑起来,这需要特别大的眼光、勇气和意志。如果林县把希望放在别人支援、上级帮助上,十有八九是不会成功反而会得到很多白眼。当时整个国家都处在困难时期,得到各方面帮助并不多。但是林县人自己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在县委的坚强带领下,自力更生,团结战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建成被称为中国奇迹的红旗渠。

三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杨贵书记带领县委一班人长期走村驻户,踏遍群山沟壑,向群众学习经验和寻找办法,制定可行方案。这是毛泽东时代最倡导的干部作风,集体办事讲究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工作作风很深入,密切联系群众等好习惯对做好领导工作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坚强作风。群众是讲实际的,不仅看干部怎么说,更看干部怎么做。红旗渠工程动工伊始,杨贵书记和李贵县长带头上工地、战太行,极大鼓舞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以致于当地流行这么一句话:两贵前头走,群众有劲头。杨贵书记不仅要求干部上工地,还规定干部要“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有个数据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民工每天补给粮食1.8斤,干部每天补给粮食只有1.2斤。他们和群众吃一样的饭而伙食量比群众少、任务量比群众大。细致的账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明细可查,没有发生任何腐败浪费现象。这样的作为让人无比钦佩。

通过到林州实地学习红旗渠精神,我觉得,在新时代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做不忘初心使命的“奋斗者”。红旗渠的修建历时10年,其间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也曾出现过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以杨贵为班长的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渝,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修成了红旗渠。是什么在支撑他们呢?无疑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林县县委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们能够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所以说,坚定理想信念正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根本前提和所表现出的最光辉内涵。作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2

4月15日,我们在县纪委的组织下奔赴位于太行山区的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00余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红旗渠让我们深受教育,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彰显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凸显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为主要特征。人工天河红旗渠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学习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自古以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能吃上水、用上水成为了林县人民的梦想。党坚持把人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紧紧抓住吃水用水这一主要矛盾,领导开渠挖塘,劈山饮水,解百姓之疾苦。在反腐败工作进程中,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强化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提升为民情怀,摒弃“官本位”特权思想,摒弃不作为的消极观念,不断取得反腐工作的新胜利。

学习红旗渠精神,砥砺奋进,艰苦奋斗。修建红旗渠的条件十分艰苦,林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人间天河”。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抬头趋势,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夯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矢志不渝、奋发图强的思想基础,激励我们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战胜困难,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3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以顽强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修建的“民心渠”、“幸福渠”,使林县人民彻底解决了“水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奇迹。最近,区委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到“红旗渠”实地考察学习。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通过老师讲述“红旗渠”的建设史,参观谷文昌旧居和石板镇扁担纪念馆,再次对我的心里产生了强大的震悍,林县人民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生产困难,劈山开渠把山西漳河水引到林县。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会激励后人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直至取得全面的胜利。“红旗渠”再次证明,有党的顽强领导,有像时任县委书记杨贵那样的好干部亲自带头,解决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难事。同时也说明,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广大林县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愚人移山”的精神,先后的有八十一人在修渠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最小的年仅16岁,林县人民“穷则思变”“知难而上”的品格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红旗渠”就是一面镜子,就是一面旗帜,这将永远激励人们发奋图强,克服苦难创造美好生活。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党支部为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按计划落实到位,让每位党员在这次集中学习活动中真正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与革命初心,支部于2019年xx月xx日到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通过两天的学习,感悟很深,具体如下:

   一、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理想是行动的灯塔,信念是前进的动力。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仅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山头、挖隧道、架渡槽,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漳河水,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支撑这一伟大壮举的还是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今天,我们伟大祖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党的对本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但实现这一目标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深刻体悟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深刻领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字的精神内涵,扎扎实实的把本职工作做好,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恪守为民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林州群众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与期盼,30万人苦战十年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展现了践行群众路线所能带来的强大力量。

   三、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把求真务实的作风贯穿始终。仔细聆听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从寻找稳定水源到下决心修渠引水,从深入调查论证选定引水点到反复组织测量,从动工之初的全线“开花”到随后调整为分段推进,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思想脉络,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思想路线。修渠时所处的那个年代,物质极为匮乏、经济极其困难,技术落后、设备短缺,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锐意创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干实干建造了所需的大部分材料。

   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将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此次培训是各位民革党员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充电站。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大家整装出发、发挥民革党员作用、继续为民革增光添彩的新起点。今后,民革党员们将带着红旗渠精神、带着满满的收获,更好地发出民革声音,把民革建设成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努力开创**民革事业新局面。

   非常感谢市委会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在为期四天的培训时间里,党员同志重温红旗渠精神,使我们受益匪浅。回顾几天来的学习生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民革党派干部的艰辛和差距,特别是做一名合格党员需要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当然,还要有对政策高度的把握与理解。通过对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多感知。通过这些重要的精神思想解读,使我们在参政议政工作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努力工作。

   这次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我最大的收获一是红旗精神传承,二是李主任阐述的社情民意的写法,讲的非常好,对社情民意撰写的要求,步骤,题目,论据等知识讲的非常细,深入,我从一个概念模糊不知道从何入手的门外汉,到李主任深入浅出的讲析和对社情民意的精彩点评,使我明白了要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要从小切口入手,要做调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逐步知道怎样入手。确实学到知识点,受益匪浅。感谢市委会组织这次学习,希望有机会再接受培训。

  党员关于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8月4日,办公室党支部分享了《三十四岁就开始“熬日子”,真的有意思吗》给全体工作人员学习。该文主要讲述了修建红旗渠骇人听闻的起因、艰苦卓绝的过程,联系当下公职队伍个别人员“熬日子”、得过且过、抱怨工作的不良心态及行为,引发了在新时代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等方面的思考。

   历史上的*县极度缺水--*县人一生中只在出生、结婚以及进棺材的时候才会洗脸,洗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宁可苦干、绝不苦熬”誓要劈开挡住漳河水的太行山。历时10年,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他们终于可以大口大口地喝上水。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灵接受了红旗渠精神的洗礼,我的思想被*县人的坚持和坚毅彻底感染了。

   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更多的正能量”。是的,通过重温红旗渠的修建历史,除了发人深省、备受鼓舞,更让我感觉到,对比起革命烈士、开荒牛、冲锋者等先进典型,现如今我们的公职队伍出现的不良现象,实际上犹如一记“警钟”,需要我们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对症下药。试想:在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年代,温饱与发展都成问题,全国上下卯足干劲,默默无闻、创造奇迹,正如愚公移山般浩大的红旗渠工程。而在和平年代、小康社会,却开始有了“为官不为”的提法,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慢作为。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队伍个别人员出现了享乐心理,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奋斗。“业勤于精,荒于戏”,联系身边人、身边事,反观我们队伍,四风问题仍然存在,思想滑坡、党性修养退化现象仍然严重,试问:我们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奋斗力不够强,如何更好地带领、团结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实现奋斗目标?如何让人民群众相信党的干部真心实意为人民?温水煮青蛙,贪图安逸,一个队伍注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闭关锁国的年代,清朝正是由于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逐步走向了灭亡,旧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历史是一面镜子,应该被牢记,今天的“不作为”、混日子,很有可能让明天的中国走向落后。我们是党的好干部、好儿女,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奉献自身,而不是沦为让历史重演的侩子手、始作俑者。不,历史不能重演,中国不能倒退,和平年代、小康社会更需要一颗铭记初衷、踏实干事的心!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4

——“红旗渠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们实地参观学习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扁担精神纪念馆等,重温了入党誓词,实地感受并深入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精髓。

一、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林州人民“十年修一渠,一渠成奇迹”,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在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差,林县人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向大山屈服,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那种攻克困难,解决困难的韧劲,应该把这种韧劲溶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最让大家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向上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新林州。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还有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吴祖太的母亲病故时,他仍然在工地上。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因舍己救人牺牲。没过多久,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少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尸骨也与太行山永存。像任羊成、吴祖太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英雄的红旗渠儿女,我们才能见到今天被视为奇迹的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撼,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县党员干部的敬业、为民、务实的精神更令人折服。这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带给当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

三、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团结协作、吃苦在前”。

林县人民十年奋战,愚公移山,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了总长近20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在60年代,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纯靠人力,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工程,林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协作,一锤一钎战太行,体现出的这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气魄和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5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通过今天的“传承红旗渠精神,不负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中重温入党誓词、给党员过“政治生日”、忆苦思甜徒步采莲等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的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的履职尽责许党报国。3位过政治生日同志的发言,让我也回想起自己的入党历程,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都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大学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师兄师姐们也一直在鼓励我入党,只是很可惜在大学时及工作后没能实现。2017年有幸成为渭田镇人民政府的一份子,主要负责扶贫工作,在工作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不足,优秀的党员前辈们的给了我很多的触动,坚定了向这些党员前辈们学习与靠近的决心,于是在入职后不久我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工作以来,我们学习很多有秀党员的感人事迹,像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廖俊波、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黄文秀,鞭笞着我保持着“担当敢为、勇争一流”的工作激情。今年终于成为了预备党员,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优秀党员。

今天开展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回想起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和奋斗决心。向党宣誓,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贞不屈,始终不渝地予以恪守,特别是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尽自己最大力量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刚入职渭田镇的公务员,今天有幸参加了渭田镇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我一定要向党组织靠拢,虽然才刚刚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但我今后时刻以党员的身份要求严格自己。才能更好保持自己服务于人民的初心。方能砥砺奋进、行稳致远,将奋斗书写在人生长卷中,书写在政治生命里,为渭田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继续奋斗!

2019年8月27日在县委组织部的带领下,在潘墩村广场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让我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一次重温入党誓词,唱国歌。回忆自己的入党过程,时刻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并以优秀老党员为镜子,找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更好的激励和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在不断的升华觉悟在不断的提高。感谢党组织的栽培!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6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安阳旅游观光,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王,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安全大使杨师傅,他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技术娴熟,由杨师傅开车大家尽可以安心,各位在安阳旅游期间,就由我和杨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有什么需要请您尽管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能力为您提供帮助。愿我们的用心服务,能为您的旅途,带去一分温馨,送上一份贴心,也祝愿我们的此次行程能为您留下一段美好回忆。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来安阳旅游吧!下面我就安阳和我们要游览的红旗渠景区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之处,是我国古都之一,在历史上,曾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

提起红旗渠呀!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红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苦干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过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建成了盘绕太行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得打灌溉,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因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第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收到了主席的赞赏,他还亲切接见了当时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以后,总理总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长大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好的,景区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请记住我们的旅游车颜色为浅黄色,车号豫A15959,等我办完购票手续,我们一起进入景区。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原名坟头岭,因为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改名为分水苑,大家请看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字为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所题写。

走过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大浮雕,这组浮雕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为主题,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诗词中的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继续向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的总干渠分水闸,大家请看正面楼顶上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著名学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

经过分水闸,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匾额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厅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中央的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直观的印象。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要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边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在当年10月因为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发出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吼声,精选了300名男女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进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了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为此工程亲笔写了洞名。

1996年,总书记视察红旗渠,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旗渠,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红旗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好了,朋友们,因时间关系,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我们在景区门前集合,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2】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到红旗渠景区观光旅游。我是小导游魏桢圃,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领略这雄伟、壮观的红旗渠,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大家看,我们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想起林县人就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的。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让我陶醉其中。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 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浑身打颤,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步云桥。步云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站在步云桥低头向下一望,不禁叫人胆战心惊。而登上步云桥的人,都会发出惊呼:好险啊!

红旗渠,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奇迹。

各位游客,红旗渠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我的导游有使您不满意之处,请您原谅,请您指正。希望这次红旗渠之行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3】

红旗渠景区简介:

红旗渠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的北部,豫、晋、冀三省交汇处。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水利风景区。

红旗渠景区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处展现现代水利建筑工程并具有山岳型自然风景的特色旅游区;是一处自然美景与民族精神完美结合的红色旅游胜地。红旗渠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在具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期间。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红旗渠风光。红旗渠旅游黄金线路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组成。

分水苑景区,红旗渠总干渠到此一分为三条干渠,南去北往延伸林州腹地。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在此举行。苑区主轴景观带上分布着水利科普园、精神之柱、演艺广场、红旗渠纪念碑、中南海的翠柏、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闸和红旗渠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等,与红旗渠纪念馆一起构成虚实结合的景观群落,呈现出现代与古朴兼而得之的风貌。

红旗渠纪念馆通过515米长的展线,采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的效果与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

青年洞景区,是以红旗渠的代表性工程青年洞为主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奇观。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看不见头,向后看不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不经意间,已与英雄擦肩而过,号角嘹亮、踏遍青山、推独轮车等英雄的形象已凝固为雕像,融入太行红岩。蓦然抬头,青年洞就在眼前,这里昭示青春,也展示巍峨,更有、李先念、郭沫若等领导人题词摩崖石刻点缀期间。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现场表演,怀旧,惊险,与英雄再次握手,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浮躁的心情也会变得寂静,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谛。

长期以来,红旗渠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李先念、刘云山、乔石、、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红旗渠视察,并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7

杨林(河南省焦作市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话剧《红旗渠》编剧):在我心目中《红旗渠》是一个神话。我是从小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其实大人讲故事时已经进行了艺术创作,在上面寄托了更多的美好愿望。我在写《红旗渠》的时候,就按神话去写,《红旗渠》的情节是虚构的,但《红旗渠》精神是真实的,我要表达出一种林县人心目中经过他们想象之后的现实,加入他们美好愿望的一种现实。

作为一个林县人,作为一个搞艺术、搞编剧的,对于《红旗渠》这个题材是一种回避不了的情结,不是使命,也不是责任,就是一种爱,这里面有两代人,我和我父亲的情结。我父亲也是一个编剧,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红旗渠》写出来,从上世纪就说红旗渠怎么样怎么样,一直到他退休,到他年老,还是在说。一直等到最后我跟他说了一句,你别说了,我把这个事接过来,他不再说了。我写《红旗渠》差不多写了四年,中间断断续续的,这四年父亲也没有催过,也没有问过,我觉得他把这个事交给我了,我就必须写了,一直到他得了癌症,医生直接告诉我这个病随时会死的,我是长子我就守在他身边,等着他交代什么后事。深夜陪着他时,他一下子坐起来问《红旗渠》打算什么时候写好,我说什么时候了还问这个事,觉得不耐烦,觉得人生最后的时间交代的不应该是这个事。他很生气,一直到他死,再也没提过《红旗渠》剧本的事。当时我没意识到,等到他走了,我才知道这个事在他心目中最大。特别遗憾,在父亲生前的时候没把这个事完成。其实父亲对红旗渠的这种情怀是他们那一代人对红旗渠的感受,我能够在这里,在这个时期完成这个事情,挺荣幸的。

李利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一级导演、话剧《红旗渠》导演):河南省话剧院为什么在今天要推出这个《红旗渠》?我跟杨林是不谋而合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话剧院的前辈们就派了主创人员下到红旗渠工地,创作了一些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旗渠修了10年, 1971年河南省话剧院推出了第一台《红旗渠》。我们对《红旗渠》题材的兴趣或者感受,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建立,一直到1975年,当时改名叫《战太行》,被文化部调到北京参加演出。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河南省话剧院对红旗渠题材的关注从没有放下。到了九十年代末,河南省提出了三种精神,其中就有红旗渠精神,我突然觉得应该写《红旗渠》,其实这个事放在我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情结。我们要重新关照这个题材,要写我们心中的《红旗渠》,写我们心中对红旗渠精神的感悟和认识。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今天召开高规格的座谈会要谈理由的话,起码有三点:第一,作为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它的艺术水准还是它的思想光辉都很过硬,确实值得研讨。第二,通过研讨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主义戏剧,或者说对主流戏剧创作的理解,增加我们对重大题材创作的信心。第三,有利于促进上海和河南,上海与全国话剧界、戏剧界的合作、交流、协作。上海对于一个来自中原的话剧那么重视,也彰显出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的包含气度。

这几年,河南的话剧异军突起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他们这些主创人员都充满干劲往前冲,当然河南的老百姓非常爱戏剧。正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合力,有了这几年河南戏剧的繁荣,刚刚揭晓的曹禺戏剧奖,8个里河南得了3个。

《红旗渠》在上海演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预料中的。红旗渠精神有着很深的内涵,我认为至少有三层:顺乎民意、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该剧深刻地揭示了以杨贵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的“勇于担当”精神,领导着太行百姓,战天斗地,艰苦卓绝,勇往直前,让神话变成了现实。这正是该剧最为独到、最为深刻、也最有价值之所在。该剧以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展开剧情,以两条情节线贯穿全剧,一条是杨贵为首带领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另一条线是杨贵与好像唱反调的黄副县长之间的矛盾,包括与调查组之间的误会与消除误会的环节,这是《红旗渠》的神来之笔。我们在看重杨贵这个形象的同时,也非常看重黄副县长这个角色,观众能进入到那个年代,看到他们的委屈、他们的无奈,以及敢于担当,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感受《红旗渠》精神。这对于我们当代的共产党、当代的政府有着重要的启迪。

宗福先(剧作家):我觉得这部戏有很多很多的长处,对我本人的创作或者对整个戏剧行业都有很多启示。它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戏。什么叫顶天?大气磅礴。从整个戏、整个剧本,一直到舞台,到灯光,到艺术,有它的特点。演员都是大着嗓门吼,大气磅礴,所以它顶天;第二,它是踏踏实实的在民生这个根本上,这是它真正有力量的地方,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另外还有两点,一个是悲,一个是壮。所谓悲就是忧患,所谓壮就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又是脚踏实地,才使得红旗渠留了下来,让人非常感动。它立足于民生这个根本,然后它表达了民意,牵动了民心,凡是这类戏都是最最能够打动人的。话剧《红旗渠》是一部成功的戏,是当前戏剧舞台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作品。我觉得主旋律作品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罗怀臻(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红旗渠》可以说是河南省话剧院完全自主创作演出的能够代表一个时期话剧水平的佳作。尤其在今年,主旋律戏剧创作比较集中,但是艺术上有个性有高度的作品并不很多,《红旗渠》可谓凤毛麟角。我赞成这部作品的文学视角。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对那一段历史进行一种提纯式的表达,忽略掉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和历史表面真实,直接揭示贯通历史与当下的内在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超越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甚至超越红旗渠工程本身而升华为一种中华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普遍原动力,它比红旗渠工程的实用意义更宏大,更久远。剧本所表现的,不仅是这个题材或类似题材以往所关注的人和自然的抗争与人定胜天的勇气,更挖掘了人和自己的情感、习惯、观念、意志的抗衡,这是又一个看不见的修渠工程,更加感动人。今天看来,话剧《红旗渠》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是因为作者把自己放进去了,也把我们带进去了,把我们的情感和观念都带进了那个具体的历史现场,使我们每一个观赏者同时也成为了见证者、判断者和参与者,有了一份感同身受的心情。因此,作品便平添了一份感人省世的力量。

胡劲军(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一部主旋律题材话剧能够带给我们观众的心灵如此的震撼,而又不落俗套,这充分证明在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这是第一。第二,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在全国戏剧界出现的河南现象,多年来河南省的戏剧同仁面对市场不景气的挑战,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先后创作推出了《红旗渠》等一批优秀戏剧,六部剧目连续六年入选全国精品剧目,河南戏剧创作的成功得益于作品题材的厚重,河南的戏剧家关注的是天下苍生,通过故事人物反映时代,揭示潮流,引领人心,鼓舞人、打动人,也滋养人。第三,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当下话剧的生态环境、创作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红旗渠》并没有在艺术形式上刻意求新求变,而是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演出风格。另外,很多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往往急功近利,对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材,河南的同行沉得住气,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上海的艺术管理部门,文艺表演团体去学习、研究和体会。

戴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这是河南文化周上继豫剧《清风亭上》之后,又一次震撼我们戏剧界的一出好戏,如今我们上海戏剧界挂起了强劲的中原风。河南省搞这个戏是非常有担当的一件事情。红旗渠是全世界的第渠,人工天河很长,削平了1200座山头,这个伟大的工程非常艰险,林县的55万老百姓为此忍饥挨饿,这确实是惊天地兮泣鬼神的,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寓言,而红旗渠确实是真真实实的,这个工程的意义非常大,确实值得在舞台上表现。看了这个戏,我感觉每一个时代都存在能够穿越古今、穿越时空的美。而这种美具有永恒的价值,那个时代尽管有许多现在看来是比较幼稚的东西,但是那个时代也有许许多多值得珍视的、值得弘扬的东西。我是看戏专业户了,一年要看上百台的戏。一个弘扬主旋律的戏,一个大场面的话剧能够演到这么样的催人泪下,掌声达到数十次之多,非常难能可贵。

马博敏(上海文教结合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我对编剧非常钦佩,我觉得编剧有气魄,有情感。首先,创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一位优秀的党干部的形象,又抓住了一群民众的形象,抓住了这样的一个题材,创作了今天的《红旗渠》。第二,不少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往往老百姓不愿意看。但是这部作品让人爱看,让人感动。第三,这部戏成功地采用了大型史诗剧的架构和风格,用气势宏大的奋斗精神,把一个个事件联系起来,导演使人物既夸张又真实,使戏既有爆发力又有感染力。我还想提一点建议,比如如此大的工程,在开县委班子会议的时候,我认为如果不得到上面的认同,你们敢做吗,这一点上要明确一点。还有一个是婚礼和塌方放在一起,我觉得喜事和悲事不要接得那么近,不要太追求戏剧效果,这个不太好接受。我相信《红旗渠》的这种精神会给上海推进优秀项目带来新的增长点。

郦国义(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红旗渠》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基础组织的魅力,显示它的责任,就是如何回应人民的期待。这部戏也使我想到了当年上海发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今天我们说十是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亟待改革,而且亟待深入改革。这个时代命题是《红旗渠》首先引起我共鸣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这个戏成功塑造了杨贵这个人物,执政为民,敢于担当。这个形象也是对那些积极奋进的共产党人的一个激励。第三,《红旗渠》这个故事发生在后期,发生在我们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段故事拿出来写比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故事更难,刚才编剧说当年的红旗渠精神在人民心目中,是深刻的现实主义。第四,《红旗渠》是50年磨一剑,是从人民的伟大中获得的艺术的伟大,前两天有一位艺术家说创作的感受,他说艺术家只有走进人民的心坎,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院来。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个戏不仅是写一般意义上的胜利,还有精神的胜利:为了目标和信仰不断奋斗。今天很容易被物质的东西所动摇,精神是次要的。这个戏更注重物质跟精神的平衡。《红旗渠》的精神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自力更生,一个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处在产业链的下端,我们怎样显示这种精神。第二点,在西方对我们的歧视、打压中,我们怎样自主创新。第三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人是奔着自己的利益去的,我们怎样形成一种团结协调的精神。这个话剧里面许多情节很形象地探索这些方面,探索了人类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

陈达明(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的艺术家们的追求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最大的一点是他们寻找到了一种非常适合于表达这种精神,表现这种特定题材的一种叙述方式,一种舞台呈现的方式,一种非常准确的样式。这种风格样式是非常有气派、有气魄的,那种大气之下的,和那种精雕细琢工笔描绘的结合。整个舞台,从舞美也好,从表演也好,从导演的整个调度,方方面面的处理安排,包括服装设计、人物造型,都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非常棒。这一部戏粗犷,却绝不粗糙。还有一点,剧本、导演、表演,包括舞美这些方面,一旦定下来之后,都是非常严谨地按照这么一个表述方式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杨扬(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我们要强调中国精神,但中国精神也是有多面性的,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另外一面。尤其是在表现林县人民的精神状态这一方面,如何把握它的分寸,戏里面有一些新农民的形象跟阿Q的精神状况,我觉得是有突破的,处理人物有一种批判性,很多作家觉得主旋律作品是没有批判性的,但我觉得未必。中国式的批判不同于西方式的批判。第二点,导演、编剧在处理上有新意,跟上海的很多话剧比,有一些变化:一个是大写意,不是按照西洋式的话剧,剧本情节是很淡的,更多是展示,一个一个片断,视觉冲击效果来说非常强。还有一个,包括金银铜铁这种角色的进入,包括快板,都带有很强烈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加分的地方,这些中国元素成功的地方,是以后话剧的探索当中需要强化的。第三点,整个剧情里的冲突我认为还是一种小冲突模式,还没有达到大幅度的地方,这在我个人来讲还有一点不满足的地方。

朱光(上海文广演艺中心副总裁):主创人员立意比较高,用一种大的情怀,穿透历史特定时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常人的能量,是大事件、大情怀释放的大能量,这种大能量在我们现在来看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第二点,这个戏让我看到了和上海话剧完全不同类型的戏。主创确实动了很多的脑筋,比如说舞台的表达,形式上还是比较流畅的,而且具有雕塑感,以太行山作为环境,同时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有很强烈的节奏感,强化了整个气氛。在剧情的设计方面,有三个方面非常感动,一个是拆祠堂,因为要动到祖宗,在人性表达当中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老秀才,体现了人才怎么来使用,体现了领导的一些胸怀;还有一个是老太太的孩子被炸死了,她不要党和政府来承担,自己来承担。修渠完全是老百姓自己的选择,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的事情。还有一方面感觉到还不满足,如果再增加一点这种直接的改天换地的过程,可能会更好。

刘文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这个戏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性是高度统一的,不管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看了以后都感受很深。它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为民奋斗,共产党要怎么更好地执政为民,这部戏为什么能够关照我们的现实,关照我们的时代,因为我们需要红旗渠的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它的艺术性,它不回避矛盾,写矛盾冲突非常激烈,不光是书记和班子的矛盾,书记和群众的矛盾等等,但是解决得非常好。第三个,他们确实调用各种艺术手段,语言朴实,但是内涵非常深刻,是精神的一种升华。

杨绍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这个戏里面反映的最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对人、对生命的关照。今天的生活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面对很多课题,包括十,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一种精神,共产党要有一种精神。我们现在的困惑实际上就是处在精神的迷茫期,在这个时候看这部戏,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对接。还有这个戏,它找到了一种形式,就是经过对生活的理解,对精神的提炼,再加上艺术的提炼,夸张的甚至是变形的一种艺术手段与这个戏想传递的内容进行了完美的统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一点上来讲,河南的话剧同行用他们的智慧谱写了一曲话剧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

张鸣(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红旗渠》之所以成为一个力作,首先杨林生长在林县,有多年的积累,只有生活在河南林县,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不是去体验生活能体验出来的。艺术创作是放眼世界,立足本质。艺术创作尽管有很多创作的思想方法,但是还是要立足于脚下的那一块土地,你是这块土地的人,要去发掘,去研究。最有个性特色的可能就是最有共性的东西,这给我们的文艺理念也带来启发,启发我们上海如何创作本土的,反映当前火热生活的飞速发展的作品,从根里面去挖掘。

李莉(上海越剧院院长):《红旗渠》从史诗剧这个角度来表达,这是很好的角度,我们中国人应该把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带着艺术质感的粗粒留在艺术舞台上。这部戏从不同侧面去演绎几个领导,编织得非常巧妙。同时,我认为这个戏可以走得更加完整和精致,比方说书记和老秀才的那段戏,虽然很好,但是缺少一点别致。此外,我们也想了解一下这个戏的出票情况,这样一个大的团队,百十号人,如果说纯粹靠市场能走多远。他们对于这个戏的魄力我很敬佩,在上海来讲,我们百分之八九十基本上全部在靠市场运营,对于这样一个作品投入以及它今后往前走,凭良心讲,虽然我是院长,我也不敢拍板说做。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主旋律作品,我们应该引起一些反思,今后怎样做类似题材。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我们现在最最需要的是什么戏,这个时代最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最需要充满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气概的这种作品。我们不乏所谓的作品,写一个古人,写一个浪漫主义故事,但是我们共产党60年的历史,所创造的辉煌,怎么样在我们的艺术作品当中得到艺术美学的表达。上海也搞了很多类似的作品,但是这个戏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作为艺术家必须主动出击,在上海60年历史上有过大量的激动人心的题材,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新的书写,进行艺术的书写。第二,要有艺术的智慧来解决、克服创作当中的难点。这部戏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文学剧本和舞台呈现的高度统一,现实的再现和浪漫主义高度统一,艺术处理上完成了个体和群众的高度统一。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资源提供给我们,我们千万不要错过。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8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阳红旗渠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1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林州市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___能够叫我小洪。这天我们要参观的是——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历时十几年,透过科学规划,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络(luo)丝潭三个景区,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分水苑景区,当地原名坟头岭,由于红旗渠总干渠在那里分为三条干渠,故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2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状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状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此刻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能够行汽车;中间是涵洞,能够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够过洪水。此刻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3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应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儿女依然持续着乐观的情绪,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红旗渠的修筑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透过这天的游览,我想大家对整个伟大的工程必须有了更深了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记当时艰苦的山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那里就要结束了,在那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我想大家还意犹未尽吧,此刻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景区游人较多,请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时间,我们一个小时后,在景区门口准时集合登车,车牌号是豫____,为一辆蓝色大巴车。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4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这次旅游由我来当你们的导游。我是杨紫涵,大家可以叫我杨导。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周总理曾自豪地宣称: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为了修筑红旗渠,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在新中国60年代,林州人民为战胜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环境,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开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神工铺,它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大家抬头看,那就是虎口崖。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崖的中间,是往下凹下去的,就像老虎的嘴巴。“虎口”上边垂下来的岩石,就像老虎的嘴巴。现在我们走在虎口崖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虎口”里面的景色。“虎口”里有许多垂下来的岩石,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着头。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9

之前的7月12日,林州召开题为“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的动员大会,宣布投资9.7亿元,分三年时间重修红旗渠及其配套工程。

林州重修红旗渠,契机是2011年7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亦和省委书记卢展工两次观看有关红旗渠的演出,河南根据高层精神重扛红旗渠和焦裕禄两面红旗不无关系。

历史在重演,1957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全国山区工作座谈会后,时年29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红旗渠工程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上马。

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最早是叫“引漳入林”工程,即将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到河南境内的林州,特殊时代很快用上了红旗渠这个名字。红旗渠源头始自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汾河湾,总干渠穿山越壁到达林州后分成十条干渠和分干渠,再分为51条支渠、290条斗渠和4281条农渠(又称毛渠),连带394个水库和塘堰,供林州60万人口吃水和54万亩农田灌溉。此外还有无法计数的排灌站和小型发电站,形成长藤结瓜模式。在“人工天河”的施工难度背后,是官方统计的死亡189人,重伤致残256人的代价。

红旗渠曾在一代中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它与大庆、大寨一起成为特定年代的标志。以后,红旗渠精神又被认为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延递至今。去年7月总书记视察河南时亦曾指示,中原大地孕育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991年,红旗渠管委会成立了红旗渠风景区,最初收入寥寥。但到1997年6月,将红旗渠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旗渠以“红色旅游”为卖点财源滚滚,每年门票收入1300万元,超出了以景养渠的初衷。

作为红色旅游胜地,红旗渠一直是各地开展入党宣誓的场所。今年是中共建党90周年,仅仅一个6月,全国就来了760余个党建单位和5.1万游客。

在风景区火爆的背后,红旗渠受到源头缺水和管理废弛的双重制约,几乎失去实用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集体经济崩塌,红旗渠渠道废弃。水源地用水紧张,红旗渠常年见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农民为争水源架土炮对轰。

近年蜂拥而生的厂矿、大型基建带来的开山炸石需求,让红旗渠的残躯面临化骨扬灰之患。

在林州境内,因红旗渠修建引发的政治和人情恩怨从未停息,延伸为“保渠派”和“废渠派”对峙,并牵连到外界的思潮争论。红旗渠的荣辱兴衰,已经成为某种超出林州范围的政治风向标。

此次林州斥巨资为红旗渠输血,说明其不是一项可以任由自然淘汰的工程。

回到原点再出发

7月23日举行的开工仪式上,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和“四大班子”捐出了一个月工资,前来参加会议的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程志明和安阳市副市长葛爱美亦各捐5000元。

林州的大型企业也被要求参与捐款,其中一家公司的捐款金额为100万元。当天现场募集到的捐款达1100万元。

之后,林州所有吃财政饭的干部职工被扣除当月工资用于修渠,《凤凰周刊》记者接触到的一些公务员对此颇为抱怨,也有教师在网上发帖表达不满。

重修工程计划3年完成,主要资金来源为市财政5%和土地出让金的10%,乡镇出不低于10%的财政收入,总投资为9.7亿元,今年投入2.62亿元。按照计划,已经废弃长达20年之久的红旗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水库将重新派上用场,新增灌溉田地26万亩。

此次重修工程形式上亦仿效当年,譬如设置了“三年大会战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担任政委,市长担任指挥长。各乡镇成立的分指挥部也由政府官员担任政委和指挥长,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有包片任务。林州市委发文称,“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千军万马战太行的磅礴气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这番态势,和三个月前红旗渠的处境恰成对照。

今年5月下旬,林州西北22公里的大山深处,一个叫武家水的村庄引起了外界关注。该村干部将一座山体对外承包,承包人开山炸石卖给高速工地,开山处离红旗渠干渠只有100米。

危害更大的是不远处李家沟村的取石现场,被炸开的山体距离二干渠只有10米远。

正在兴建的林长(林州到山西长治)高速需要用大量的石材,当地人“靠山吃山”,山体早已千疮百孔。

大山被蚕食的另一原因是铁矿林立。密集之处,每隔几十米远就有一个选矿场,用水泵从红旗渠内源源不停地抽水。此时,二干渠内的水位只有20公分高度,农田和选场保谁是个问题。

盘绕武家水村的三干渠已断流近20年,通往农田的渠道被填平或杂草掩埋。当初红旗渠通水后,每个村庄都有固定的护渠队,水库和提灌站都有专人值守,每天记一个工分,这个轻松的活计令人羡慕。好光景随包产到户终结,村里无法付给护渠人报酬,渠道无人看守而破坏日盛。武家水村的渠道铁管一部分被村民“偷走”。

到1991年,武家水村遭遇连续十个月的大旱,村民集资打了582米深机井才见到水。每家在院子中挖出一口数米深的水窖,每半年蓄水一次。

今天,当地以种粮为业本身就无利可图,而收入靠天等雨的处境则更让村民们对土地失去了信心,纷纷外出打工,大片土地因无人耕种撂荒。

今天重修红旗渠,可以说是从原点再出发。

用不起的红旗渠水

任羊成家门前的沟渠,常年被生活垃圾和污水淤塞,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现年83岁的任是红旗渠修建时的除险队长。

这条沟渠,即是红旗渠十二支渠,与一干渠相连,穿林州市区而过,其上曾有25座小型发电站,被称为25颗“太行明珠”,为外宾到访林州的必选景点,如今只能从发黄的照片中寻找。

武家水村一村官告诉《风凰周刊》记者,“红旗渠的荒废是一个大形势,谁也逃避不了。”在他看来,出生于计划经济年代的红旗渠,在市场经济时代水土不服。

距林州25华里的采桑镇北景色村,所有渠道在1980年代全部毁掉,农民们将渠内的石块搬回家中盖房子或砌猪圈,只有在公路上方悬空的渡槽,由于人碰触不到而保存完好。

在林州市区,十二支渠断流已过10年,下游被垃圾填平。2008年,在中央立项背景下,林州曾召开支渠治理工作会议,但此后没了下文。

2010年8月开始,任羊成和8名老干部、老工人组队,开始踏访林州的每一个村庄,调查红旗渠的使用情况,历时8个月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90%以上的农渠已经毁掉或废弃。

靠近一干渠的郭家漫村是少数能用上红旗渠水的村庄之一,71岁的郭换朝是村里的护渠员。郭换朝手中的一个1994年的水费账本显示,当时农民用水的价格是4.5元/小时。

即便能用到红旗渠水的土地,农民们也轻易不敢浇地,因为用水的代价太高,在东岗乡,农民需要以每小时40元的价格买红旗渠水,每小时浇不了三分地,每亩地浇一遍需要160元左右,一季小麦需要浇三遍水,水费的开支近500元,当地小麦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每斤价格1元,除去农药化肥开支所剩无几。

1999年,林州开展了水利产权改革,水库承包给私人,郭换朝失去了工作。新生的水协会只收水费不管理,农民用水的成本从每小时几元钱一路上涨到现在的几十元钱,出现用红旗渠水比自打机井费用还高的情况,还须担心渗漏浪费。林州中部土地上机井遍地开花,红旗渠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为多得收入,红旗渠管理方卖水给工厂。

红旗渠灌区管理处灌溉科长崔志红说,红旗渠的确卖水给一些钢厂和电厂,通常情况下工业用水为每寸1分,紧张时上涨到3-4分,而农业用水的均价是0.4分。红旗渠卖农业用水的收入只有120万元,而源头买水花去的水资源费约150万元。管方人员介绍,水渠大的维修项目动辄要两三千万元,日常维修每年需五六十万元,灌区是赔钱运营。

1990年以后,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共有员工512人,人员工资都发放不下来。2002年,红旗渠灌区管理局缩减机构变成管理处。

崔志红说,红旗渠设计的灌溉能力是47.2万亩,近几年依然能达到46万亩。但一位不愿具名的红旗渠管理者称,红旗渠实际的灌溉面积只剩下19万亩,甚至有可能更低,本刊记者接触到的多位当地研究者认同这一说法。

南采桑村的老宋说,“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红旗渠的影子,但是都用不着。”

源头争水架炮轰

致命的打击来自源头。

红旗渠源头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1965年,红旗渠局部建成时,山西、河北境内水库还不多,红旗渠的年流水量达到了3.7亿立方米,但红旗渠开了头,两岸三省在漳河上游竞赛般修建引水渠、拦水坝和电站。

三地争水日益激烈,1976年,平顺的合漳村与林州的古城村发生大规模械斗,几百名村尉昆战一场,古城村民兵营长被枪击致死。

1989年,国务院下文规定,河南、河北两省按照48%、52%的比例对漳河水进行分配。

1990年后,每年的灌溉季节,漳河流量不足每秒10立方米,而沿河两岸工程的引水能力却超过每秒100立方米,因抢水引发的水战经常一触即发。

最为惨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92年8月22日夜,河北涉县白芟村的几十位村民来到林州盘阳村,用数百公斤烈性炸药炸开了总干渠,红旗渠为此决口断流,盘阳村被洪水冲击房倒屋塌。炸渠之前,两村数百名村民在掩体中互开土炮。

匮乏的水资源,让红旗渠在林州人看来是“保命渠”,又被涉县人看成“夺命渠”。该县的跃峰渠同样从漳河取水。

此事促使水利部成立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调解三地水事纷争,但该局对漳河上游水库并无调控权。

1999年至2000年一年之内,山西境内速成大小水库一百多座,红旗渠的年均引水量减少到了6000万立方米,不足工程初期的零头。

1999年3月,隔河相望的涉县黄龙口村和林州古城村再次架炮对轰,百余人在炮战中受伤。

资料显示,林州与涉县之间因为争水产生的摩擦有30多次,主管漳河分水权的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无奈地表示,不是分水不公,而是无水可分。

崔志红说,红旗渠引水量递减主要是气候原因,漳河水源比以前减少,加上沿线厂矿增多。在红旗渠渠首上班的林州人杨海江称,渠首20公里内有20多个取水口,漳河流量小于每秒6立方米时,基本上流不到河南境内就干枯了,去年红旗渠就有4个月的断流期。

之前的2000年和1997年,红旗渠曾出现两次断流,农民在三干渠内晒起了麦子。

红旗渠渠首处,有一块被丢弃在路边、断为两截的石碑,石碑记录的内容是2006年红旗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石碑从林州运到这里后,平顺古城镇村民用铁锤砸断石碑未果,直接开来一辆铲车撞断。

石碑上的“林州市人民政府”的落款刺激了古城农民,“红旗渠分走我们的水就算了,少在这里显摆!”

实际上,这已是红旗渠第二块被砸断的石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断碑,已被当成废料镶进了一个建筑物。

杨海江说,漳河水量小时,上游的山西人就把红旗渠入水口用石头堵起来,下游则会趁人不注意偷偷扒开。杨经常到山西这边的村民家里喝酒,联络感情,平时和和气气的,一到争水时,双方马上剑拔弩张。

1999年12月1日,山西对红旗渠的无偿供水改为有偿供水。

“漳河靠不住了。”红旗渠精神学会会长郝顺才幽幽地说。靠林州自己给红旗渠补水,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为此林州开建了马家岩水库。这个总投资1.99亿元、库容3248万立方米的水库已开始蓄水,6月初本刊记者到场时,一辆拉水车正在库底装水,存水量少得可怜。

今年7月3日,红旗渠的上半年引水量已经统计出来,共从漳河引水4000万立方米,不足全年目标1.7亿立方米的24%。3年之后,投资近10亿的红旗渠重修工程完工,水源必将更加稀缺与昂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敏建认为,红旗渠有无重修必要尚需论证,“如果现在无水可引,引了也用不起,修它干什么?”

趁此次重修红旗渠,林州一些村庄忙于申请为自己村里建引水井和蓄水池,不少人认为,既然修好了渠也来不了水,不如多打机井来得实惠。

政治恩怨难分解

1961年,红旗渠开工不久,就被举报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建设,是“”造成的“左偏差”。时值三年饥荒,即使是打通咽喉地带的突击队口粮亦只有一天六两。不少人得浮肿病在工地上倒毙。岩崩、爆炸事故、坠崖亦夺去了大量人命。一种说法是红旗渠的死者远远超出189人的数字。

此外,一批被打成的知识分子被驱赶上工地修渠,批斗会和施工同时进行。过于惨烈的伤亡和政治挂帅,埋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护渠人郭换朝讲述,城关公社的槐树池大队有10余人在修渠时死亡,村民迁怒于指挥他们干活的城关公社社长史丙福,史在中下放到槐树池接受“再教育”,羞愧之下跳入水库自尽。

之初,林州造反派分为两股,一派将红旗渠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对立面“人民派”则称之为“黑渠”、“死人渠”。两派水火不容。

1966年,杨贵被打成“走资派”撤职批斗,躲到北京求助记者,引起重视,得以重新掌权。1969年,红旗渠全面竣工仅过了100天,又成了“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杨贵再受批斗。

1970年,红旗渠时来运转,中共中央批准林县为对外开放县,不断有外国元首和贵宾到访红旗渠。1971年外交部长姬鹏飞带着24个国家的68位驻华大使来到红旗渠参观。五大洲的1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3万人来到了这里。

1973年,杨贵转运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到公安部任职。“”后,杨又被看成“”的追随者,长期接受马拉松式审查。直到2006年3月,才被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1978年“清查三种人”运动中,林县县委常委17人中有14人被处分,任羊成和一批红旗渠元老成为“假劳模”、“真帮派”,数千人被关进“学习班”。

在中国著名的“乌有之乡”网站,有一个关于红旗渠的专题,内有大量为林州“三种人”鸣不平的文章,前林县县委办公室主任、中反杨贵的“人民派”头头雷庆祥成为靶子。

年已80岁的雷庆祥对本刊记者连喊冤枉,他说:“我只反杨贵,不反红旗渠。杨贵修红旗渠是一功,但紧跟‘’是一过。”

雷称,在之中,数百名杨贵的反对者被下放劳动,所受待遇非人。1977年,雷发现林县印发一个有批评邓小平内容的小册子,遂向上举报,1978年由中央、省、市组成的三级工作组到达林县,“清查三种人”由此展开。

1991年,雷庆祥被免除县委常委职务外调,直到1999年才回到林州,此后因事继续举报杨贵。争斗的后果是两败俱伤,林州本届政府常委中,没有一个是本地人。

对于劳模任羊成来说,“前半生是用来修渠的,后半生用来保渠。”

2003年,林州市政府打算将红旗渠风景区打包拍卖,政府入股分红。红旗渠灌区管理处职工人心惶惶。

拍卖会召开前一天夜里,任羊成打电话给了一些中层干部,召集四五百人包围拍卖会场,官员们被堵在会议室不能出来,任闯进会场上衣,大闹4个小时使拍卖会流产。

2008年12月,中央财政投资3200万元,地方配套400万元,启动了红旗渠修复技改工程。林州境内的技改工程由国家、省、市累计投入1700万元,分三个年度完成。

与当年的全面动员不同,工程由承包商负责。任羊成察看现场,觉得施工偷工减料,遂举报上访。河南省水利厅和林州官方报告称工程达标,任的举报不实。

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0

红旗渠建设时期正是我国遭到短暂困难的时期,自然灾害袭击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河南林县形势尤为严峻,此时又受到新中国“三大革命”运动的夹击,老百姓真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垂死挣扎。“人相食”“一担水要了新媳妇的命”,这些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当时林县人民所切身经历的如同生死一般的折磨。

“重新安排林县山河”,这句气势如虹、大气磅礴的话语不仅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一心为民的心声,更是林县数十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也是林县人民凭借敢与天地争斗,视死如归,齐心协力克服“旱魔”的坚强意志和勇气;300名青年延续血脉,秉承红旗渠精神,齐心协力啃下太行山腰间的“硬骨头”,凿出了永刻历史的“青年洞”;整个工程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个,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总投工3470.2万个。他们真正诠释了“愚公移山”的可贵品质,最终使得红旗渠飞跃巍峨的太行山,成功“引漳入林”。从此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便滋润了林县的每一寸久旱的土地,亦如同母亲甘甜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她的后人。

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有像李改云这样舍己救人的巾帼英雄,有像任羊成这样勇敢飞舞在半空中“虎口拔牙”的铮铮铁汉,还有像张买江这样多次在爆破中死里逃生的人民楷模,正是这些人民的英雄改变了历史,雕刻下了宏伟的山碑。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鲜血换来的,有81人在建设红旗渠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还有年仅17岁的翩翩少年。所以,清澈的红旗渠水就像炙热的血液一般永久的流淌在林县儿孙后代的身体里,也感动着每一位从红旗渠中获得精神给养的中华儿女,鼓励着人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生生不息,艰苦奋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渠仍以它独特的冲击力撞击着我们的灵魂,它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他像精神堡垒,凝聚了万千人的意志;他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让我们懂得在困境和绝望中如何去战胜自我,重获生存的信心。